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敕勒歌》教学反思3篇

时间:2023-01-01 13:55:06 浏览量:

《敕勒歌》教学反思1  一、成功的地方  1.导入设计较好,我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引入新课,学生从画面上先感受草原的辽阔壮丽,拉近了学生与课本的距离,使学生快速走进课文。  2.问题设计合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敕勒歌》教学反思3篇,供大家参考。

《敕勒歌》教学反思3篇

《敕勒歌》教学反思1

  一、成功的地方

  1.导入设计较好,我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引入新课,学生从画面上先感受草原的辽阔壮丽,拉近了学生与课本的距离,使学生快速走进课文。

  2.问题设计合理。关于诗歌中为什么选穹庐比喻天空,是教学中的难点,为此,我设计介绍敕勒族的特点,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很好的理解了这个问题。

  3.注重学生朗读能力培养,朗读方式多样,层次分明。首先是读准读顺诗歌。先由学生自由初读诗歌,借助拼音把文中生字读准,再同桌合作读,相互纠正不准的读音,接着指名读诗歌,检查读音。最后全班齐读。其次,读通读懂诗歌。由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图画和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最后,想象读、品读课文。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边读边想象画面,说感受,再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拓展较好。由敕勒人热爱自己的家园,激起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在此,我设计“家乡园”图片展,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家乡的风景。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二、不足之处

  1.初读课文时,对难读的字强化不够。诗歌中有许多难读的字,如“敕”、“勒”、“穹”等。这些字要在学生初读课文时,重点指出来,加以训练,读准认对。

  2.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要引导学生准确、具体地进行评价。教学中,学生相互对各自的朗读进行了评价,但过于笼统。教师与学生的评价都要准确、具体。

  3.知识把握还不全面,很多预设的知识没有及时展示出来,而且语言组织不到位。

《敕勒歌》教学反思2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歌,本节教案我精心组织,认真搜集资料,经过多次思考,最后制定了本教学设计及配套课件。课后,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既有成功,也有不足。

  成功的地方

  1、导入设计较好,我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引入新课,学生从画面上先感受草原的辽阔壮丽,拉近了学生与课本的距离,使学生快速走进课文。

  2、拓展较好。由敕勒人热爱自己的家园,激起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在此,我设计“家乡园”图片展,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家乡的风景。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3、问题设计合理。关于诗歌中为什么选穹庐比喻天空,是教学中的难点,为此,我设计介绍敕勒族的特点,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很好的理解了这个问题。

  失败的地方

  1、朗读环节,学生读的太少,虽然进行了指导,但没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大部分学生掌握朗读技巧之后,我应再设计一个环节,让男女生朗读比赛。

  2、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

  3、知识把握还不全面,很多预设的知识没有及时展示出来,而且语言组织不到位。


《敕勒歌》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敕勒歌》教学反思3篇(扩展1)

——《敕勒歌》教学设计3篇

《敕勒歌》教学设计1

  一、歌曲导入:

  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师: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课件中出示标题)

  二、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尔族的主要族源。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朗读指导:

  1、播放示范朗读动画(听一遍)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答,然后归纳,利用课件出示答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四、重点分析:

  1、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 从诗中看到了什么? (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师:我们看见了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呢?(生:苍苍 及时板书)

  师:还能看到草地,又是什么样子的啊?(生:茫茫 及时板书)

  师: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

  生:很大、望不到边等 顺势总结板书:辽阔无边

  还能看到什么? 牛羊 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

  草怎么样? 茂盛 牛羊怎么样? 肥壮 板书:茂盛肥壮

  回头再看一看,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 静态描写

  草低、见牛羊呢? 动态描写 动静结合的写法

  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板书设计:

  敕勒歌

  苍苍 茫茫 静

  (辽阔无边)

  草低 见牛羊 动

  (茂盛肥壮)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3、“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天高地阔 辽阔无边 热爱家乡的情感

  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

  5、在浩瀚苍茫的自然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

  五、当堂背诵

  诗歌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诵诗歌,同时请用心去感受诗中优美的景色。学生自行背诵三分钟,然后分男、女生检查两遍

  六、作业:

  将《敕勒歌》改写为一段写景抒情的文字

  (基于原诗、合理想象、注意抒情) 歌曲欣赏中结束本课

《敕勒歌》教学设计2

  课前准备:

  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积累相关资料:

  《敕勒歌》是北朝时期北方敕勒族的民歌,《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传世佳作众多,如:《木兰辞》、《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中描绘的风光。

  2.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评价任务:

  1.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思考讨论问题:

  (1)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具有什么特点?

  (2)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3)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现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景导入:

  1.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展示草原图片。思考:从这首《天堂》及草原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2.课件出示课题。

  二、初读诗歌--慷慨歌谣传不绝

  过渡语: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称赞这首民歌说: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下面就让我们初读课文,感受这首千古传颂的牧歌。

  1.多媒体播放朗读视频。

  2.指导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语速的快慢、感情的把握、节奏的划分等。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根据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懂、读通。

  4.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及时指导评议。

  5.跟读: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体会诗歌韵律。

  6.全班齐读课文。

  三、感知意境――得意忘言千古唱

  过渡语:这首诗歌虽然篇幅短小,总共只有二十七个字,但自问世以后,不少评论家对它作了高度的评价。清代诗歌评论家许印芳赞誉它“有得意忘言之妙,斯为乐府绝唱”,为什么寥寥数语的《敕勒歌》会成为千古绝唱呢?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请同学们快速朗读一遍诗歌,然后思考: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山川、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问题预设:

  ⑴我们看见了天空和草地,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呢?(苍苍 、茫茫 )

  ⑵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辽阔无边)

  ⑶还能看到什么?有何特点? (草 茂盛 牛羊 肥壮)

  四、探究想象――穹庐一曲本天然

  过渡语:许印芳也说过:“此歌只用本色语,直陈所见,而情寓景中,神游象外”。那么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指名读诗歌第二句。

  明确: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问题预设:

  ⑴“穹庐”是指什么?请你想想看,“天似穹庐”,是说天空像什么?

  (根据描述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⑵你知道为什么在敕勒族人的眼里,他们觉得天空像自己生活的蒙古包,也就是像他们的家呢?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五、体会情感――一曲牧歌音绕梁

  过渡语:诗歌评论家沈德潜曾说过:“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请同学们思考:

  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现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明确: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

  问题预设:

  ⑴风吹草低,现出了什么?(牛羊),现出的仅仅是牛羊吗?为什么只有当风吹过,草低伏,才能现出成群的牛羊呢?这说明草长得怎样?牧草长得如此茂盛,牛羊一定长得十分的——(肥壮),牛羊长得如此肥壮,就现出了牧民生活的——(富足)。所以,风吹草低,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的富饶。

  ⑵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 (静态描写)

  草低、见牛羊呢? ( 动态描写 动静结合的写法)

  (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

  教师小结:

  正因为这首诗歌不仅写出了草原的辽阔雄伟、美丽富饶,而且表达了敕勒族人民热爱家乡的感情。整首诗中画面有静有动,色彩富于变化,仅用27个字,传达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正是这首诗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

  诗歌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诵诗歌,同时请用心去感受诗中优美的景色。

  (学生自行背诵三分钟,然后同桌互相检查)

  六、布置作业:

  你能否把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诉于笔端呢?课下试写一个景物片段,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七、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测)(10分钟)

  要求:1、独立按时完成,时间八分钟。

  2、八分钟后参照答案同桌互改,并统计分数。

  3、注意书写认真规范。

  1、填空。

  (1)《敕勒歌》选自,这是(朝代)时北方族的民歌。

  (2)诗中对天空、草地的描写属于态描写。而“风吹草低见牛羊”属于态描写。

  2、解释加点词。

  (1)敕勒川:(2)现牛羊:

  3、“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4、“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板书设计:

  苍苍 茫茫 静↘

  (辽阔无边)喜爱、赞美

  草低 见牛羊 动↗

  (茂盛肥壮)

  教学反思:

  优点:

  1.各个教学环节严谨、扎实、有效。问题设计能够侧重难点,突出重点。

  2.能够体现诗歌教学的特点,注重体现诗歌朗读教学,朗读形式灵活多样。

  不足:

  评价环节薄弱,对学生的调动还不够。需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且要注重对学生诗歌比较鉴赏能力的培养。

《敕勒歌》教学设计3

  课前准备:

  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积累相关资料:

  《敕勒歌》是北朝时期北方敕勒族的民歌,《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传世佳作众多,如:《木兰辞》、《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中描绘的风光。

  2.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评价任务:

  1.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思考讨论问题:

  (1)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具有什么特点?

  (2)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3)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现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景导入:

  1.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展示草原图片。思考:从这首《天堂》及草原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2.课件出示课题。

  二、初读诗歌--慷慨歌谣传不绝

  过渡语: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称赞这首民歌说: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下面就让我们初读课文,感受这首千古传颂的牧歌。

  1.多媒体播放朗读视频。

  2.指导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语速的快慢、感情的把握、节奏的划分等。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根据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懂、读通。

  4.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及时指导评议。

  5.跟读: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体会诗歌韵律。

  6.全班齐读课文。

  三、感知意境――得意忘言千古唱

  过渡语:这首诗歌虽然篇幅短小,总共只有二十七个字,但自问世以后,不少评论家对它作了高度的评价。清代诗歌评论家许印芳赞誉它“有得意忘言之妙,斯为乐府绝唱”,为什么寥寥数语的《敕勒歌》会成为千古绝唱呢?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请同学们快速朗读一遍诗歌,然后思考: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山川、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问题预设:

  ⑴我们看见了天空和草地,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呢?(苍苍 、茫茫 )

  ⑵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辽阔无边)

  ⑶还能看到什么?有何特点? (草 茂盛 牛羊 肥壮)

  四、探究想象――穹庐一曲本天然

  过渡语:许印芳也说过:“此歌只用本色语,直陈所见,而情寓景中,神游象外”。那么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指名读诗歌第二句。

  明确: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问题预设:

  ⑴“穹庐”是指什么?请你想想看,“天似穹庐”,是说天空像什么?

  (根据描述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⑵你知道为什么在敕勒族人的眼里,他们觉得天空像自己生活的蒙古包,也就是像他们的家呢?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五、体会情感――一曲牧歌音绕梁

  过渡语:诗歌评论家沈德潜曾说过:“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请同学们思考:

  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现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明确: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

  问题预设:

  ⑴风吹草低,现出了什么?(牛羊),现出的仅仅是牛羊吗?为什么只有当风吹过,草低伏,才能现出成群的牛羊呢?这说明草长得怎样?牧草长得如此茂盛,牛羊一定长得十分的——(肥壮),牛羊长得如此肥壮,就现出了牧民生活的——(富足)。所以,风吹草低,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的富饶。

  ⑵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 (静态描写)

  草低、见牛羊呢? ( 动态描写 动静结合的写法)

  (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

  教师小结:

  正因为这首诗歌不仅写出了草原的辽阔雄伟、美丽富饶,而且表达了敕勒族人民热爱家乡的感情。整首诗中画面有静有动,色彩富于变化,仅用27个字,传达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正是这首诗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

  诗歌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诵诗歌,同时请用心去感受诗中优美的景色。

  (学生自行背诵三分钟,然后同桌互相检查)

  六、布置作业:

  你能否把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诉于笔端呢?课下试写一个景物片段,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七、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测)(10分钟)

  要求:1、独立按时完成,时间八分钟。

  2、八分钟后参照答案同桌互改,并统计分数。

  3、注意书写认真规范。

  1、填空。

  (1)《敕勒歌》选自,这是(朝代)时北方族的民歌。

  (2)诗中对天空、草地的描写属于态描写。而“风吹草低见牛羊”属于态描写。

  2、解释加点词。

  (1)敕勒川:(2)现牛羊:

  3、“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4、“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板书设计:

  苍苍 茫茫 静↘

  (辽阔无边)喜爱、赞美

  草低 见牛羊 动↗

  (茂盛肥壮)

  教学反思:

  优点:

  1.各个教学环节严谨、扎实、有效。问题设计能够侧重难点,突出重点。

  2.能够体现诗歌教学的特点,注重体现诗歌朗读教学,朗读形式灵活多样。

  不足:

  评价环节薄弱,对学生的"调动还不够。需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且要注重对学生诗歌比较鉴赏能力的培养。


《敕勒歌》教学反思3篇(扩展2)

——敕勒歌教学反思3篇

敕勒歌教学反思1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歌,本节教案我精心组织,认真搜集资料,经过多次思考,最后制定了教学设计及配套课件。课后,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

  一、成功的地方

  1、导入设计较好,我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引入新课,学生从画面上先感受草原的辽阔壮丽,拉近了学生与课本的距离,使学生快速走进课文。

  2、问题设计合理。关于诗歌中为什么选穹庐比喻天空,是教学中的难点,为此,我设计介绍敕勒族的特点,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很好的理解了这个问题。

  3、注重学生朗读能力培养,朗读方式多样,层次分明。首先是读准读顺诗歌。先由学生自由初读诗歌,借助拼音把文中生字读准,再同桌合作读,相互纠正不准的读音,接着指名读诗歌,检查读音。最后全班齐读。其次,读通读懂诗歌。由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图画和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最后,想象读、品读课文。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边读边想象画面,说感受,再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拓展较好。由敕勒人热爱自己的家园,激起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在此,我设计“家乡园”图片展,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家乡的风景。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二、不足之处

  1、初读课文时,对难读的字强化不够。诗歌中有许多难读的字,如“敕”、“勒”、“穹”等。这些字要在学生初读课文时,重点指出来,加以训练,读准认对。

  2、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要引导学生准确、具体地进行评价。教学中,学生相互对各自的朗读进行了评价,但过于笼统。教师与学生的评价都要准确、具体。

  3、知识把握还不全面,很多预设的知识没有及时展示出来,而且语言组织不到位。

敕勒歌教学反思2

  第一,注重学生朗读能力培养,朗读方式多样,层次分明。首先是读准读顺课文。先由学生自由初读课文,借助拼音把文中生字读准,再同桌合作读,相互纠正不准的读音,接着指名读诗歌,检查读音。最后全班齐读,读顺课文。其次,读通读懂课文。由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图画和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最后,想象读、品读课文。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边读边想象画面,说感受,再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在理解诗歌内容时,我引导学生总结我们理解诗歌的一般方法,放手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看注释,结合图画等方法,自主理解诗歌的意思。之后,学生相互质疑,合作探究,相互解答。在朗读课文时,我同样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感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后升华感情,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第三,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学中不仅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注重了学习方法的积累与培养。先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使用过的理解诗歌的一般方法,再去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诗歌。在学生讨论与交流自己的理解时,表扬好的学习方法。如有的同学课前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了预习画,有的同学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还有的同学通过合理想象,合理推理去理解关键词句。我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表扬,让学生学习、掌握更多好的学习方法。

  另外,这节课还有许多地方值得进一步改进。

  第一,导入部分可设计新颖的方式,让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热情。导入时,板书“草原”,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自己想到了些什么,为学生自主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本节课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较常用的介绍导入的方法,相比较而言,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生活积累。

  第二,初读课文时,对难读的字强化不够。诗歌中有许多难读的字,如“敕”、“勒”、“穹”等。这些字要在学生初读课文时,重点指出来,加以训练,读准认对。

  第三,要引导学生准确、具体地进行评价。教学中,学生相互对各自的朗读进行了评价,但过于笼统。教师与学生的评价都要准确、具体。认为读得好,要说出好在什么地方。

敕勒歌教学反思3

  说课标:

  针对这首诗歌,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其次通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并能够在课堂上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说内容: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

  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人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说教材处理:

  本节课从诗歌的内容、情感、手法等角度对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学生在赏析诗歌的基础上,拓展到欣赏描写自己家乡的诗歌,通过练笔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家乡自豪感。

  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目标的确立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认知的.实际规律,确定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2、过程与方法:解析诗意,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说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说难点: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确定的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的确定重难点,即由诵读到理解赏析,其中运用的一些写作手法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说如何解决这些重点和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情景法、诵读法、探究法、读写法来指导学生学习。

  教法、学法:

  1、说教法本节课采用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让授课在讨论、合作的氛围之下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说学法学生采用“诵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浅入深,共同合作完成学习内容。

  教学手段:


《敕勒歌》教学反思3篇(扩展3)

——《敕勒歌》教案教学设计3篇

《敕勒歌》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乐府;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朗读诗歌;

  2、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

  “天似穹庐”的比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预习作业:

  1、解决生字,熟读课文。

  2、根据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画出你心目中的草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腾格尔的《天堂》,让学生初步感知草原人对草原的热爱。

  二、背景资料:(投影)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三、诗歌朗读:

  1、听范读录音。

  2、学生自己读,注意体会感情,把握语气语调。

  3、指名学生朗读,师生简单评议。

  四、问题探究:(投影)

  1、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个比喻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2、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3、在“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这句采用了什么写法?

  五、小结:

  1、齐读诗歌。

  2、这是一首草原的赞歌,它歌咏了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抒发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草原的无限热爱之情。

  3、展示学生作品。

  六、拓展延伸:(投影)

  1、投影展示风景图片。

  2、说说自己的家乡。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且背诵默写。

  2、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三


《敕勒歌》教学反思3篇(扩展4)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10篇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1

  这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名小说,在教授中我是这样做的:

  1、备课既是备教材又是备学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高涨,关键在于老师怎么调动?关键在老师,不在学生。只要老师引导到位,学生是聪明的,他会和你积极配合的。恰到好处的鼓励学生,也是真诚的赞扬。亲其师,信其道“也许就不那样难了。

  2、熟能生巧,方能应用自如。

  这节课我背得很熟,整个环节设计,每一个问题引出和引导,我都做到了应用自如。源于我课背的熟练,准备的充分。我知道我不是最聪明的人,但我知道笨鸟先飞可以早入林。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可以让自己信心倍增,不至于忙乱出错。

  3、利用本节教学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通过初读感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续写结尾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写作能力;通过合作质疑,培养学生的善思和团结合作能力;通过字词句段的赏析培养学生的品词欣赏能力,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客观的看待事物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且每一问题的解决都是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下一步的教学中,多读多练,读书增强学识,增加知识储备。通过本节课教学,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自身知识储备还不足。所以每日必读书也就是我的必修课。在阅读中为自己的教学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材,并且不断的钻研教育理论书籍,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让自己的教学在理论的指导下,更科学,更有效。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2

  教学在合作讨论与交流表达中结束了,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三种构想的实施是成功的。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而我们*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我在教学中,给学生一节课自由读书(自习除外),并要求在读完后能谈自己对作品、人物的认识。事实证明,这个目标实现了。

  二、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这是对话的关键。作为世界文学的精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这篇小说怎样教学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我设计了四个主问题和四个亮点探究活动:寻读,解决主要人物和线索人物的问题,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理读,解决作品的思路,这是学生最易获得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理性探究体会构思精美;品读,通过品读细节认识人物形象,并进而学习人物塑造的方法,这是小说阅读的中心任务;说读,表达自己对文章主题、美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这是阅读的更高层次。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三、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小组探究活动中,谁发言,谁记录,谁补充都有明确的分工。而在表达中,要求学生努力达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提练整合小组的观点,说句意连贯、层次清晰、语言精美的话的目标。从一句到几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据,切近题旨。

  还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可以让语文课教学呈现新的生机。

  学生“唱戏”,老师搭台。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形成整体,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学生可以挑战文本权威,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3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已近尾声,我请学生归纳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和于勒的人物性格特点。学生A说:“菲利普是个典型的小市民,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处处在模仿上层人物,时时想爬到上流社会。”学生B说:“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是个精细、刻薄、泼辣的女人。”学生C说说:“菲利普夫妇虽然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但他们的灵魂却已经被金钱腐蚀了。”学生D说:“于勒是一个身世浮沉的,染上社会的恶习惯而最终‘咎由自取’的人。”

  学生的分析正合教参,看来,前面的引导、讨论和分析是到位的,成功的,一切水到渠成,我正准备总结,一个不太响亮的声音传来:“我认为于勒是值得同情的,作者写菲利普夫妇的无情正是为了引发我们的反思:反思我们不要失去对人的真诚的爱新和同情。”大家把目光集中到他身上。是学生E,一个*时不爱发言却喜欢发表不同见解的女生。今天,她的问题让大家一惊,然而我又看到许多学生眼睛里因为这一问题而散发的光彩。

  一方面,我心想:已经水到渠成了,要不要再展开?这个问题有没有意义?我原先没有准备到这个问题,会不会把握不住?这个问题较复杂,能不能驾驭得了?然而另一方面,我又觉得这个“火花”来之不易,不能轻易否决,放过它,可能会丧失一次绝佳的教学机遇,否决她,更会打击她的积极性。既然已经出现了,不如乘机引导,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于是,我趁机引导全体同学围绕于勒有没有闪光点展开讨论:“他是不是就是一个一无是处,令人讨厌的家伙?”

  问题提出后,全班议论纷纷,我也不时“挑拨”、引导,现将学生的讨论归纳如下:

  一、于勒并不是那么的无情,他到美洲之后,经济上略有好转就写信回来,表示愿意赔偿哥嫂的损失,表达他对哥嫂的怀念之情。

  二、他破产之后,又给哥嫂写信。这封信虽然简短,但是细心体会,实际上是挺感人的。他隐瞒了自己破产的事实,不想让哥嫂当心他的健康和前途。他还希望赚了钱之后,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和哥嫂“一切快乐的过日子”。可见他的内心深处充满着对亲情的渴望。

  三、后来,于勒过着穷愁潦倒的生活,却没有回到哥嫂身边来,不愿意成为他们生活的负担,这与“我的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四、我们无法嘲笑于勒,是那个经济的世界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向了人生悲剧的深渊,使他失去了亲人的爱和关心。我们无法啊嘲笑于勒,我们要反思生活中的自己是不是也常常因为很多事情淡漠了自己灵魂深处的真诚的爱心。

  所以,于勒不该被完全否定,他的文中的价值甚至大于菲利普夫妇。

  凭心而论,我被学生感动了,于是,我说:“马克思曾说过:‘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在那里,金钱主宰了人民的心灵和生活。它使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使骨肉分道扬镳。让我们从于勒的身上,从菲利普的身上,看到人性的一些弱点,让我们把对人的自然、朴素、真诚的爱和同情保留在我们的灵魂深处。”

  陶行知说“教师要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本节语文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而形成的一堂超出原先设计的课堂,课堂上学生们一个个精彩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惊喜不已,我看到了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看到了学生思维的激情点燃,我在课后不由得对我周围的老师说:“这些学生让我崇拜!”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教师要“无限相信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的教学只能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取得实效。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

  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为知识的动态研究者。教师应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表达”和“自由参与”,叶澜老师倡导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也是这种境界。

  那么,如何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如何才能点燃学生的饿思维火花,学生的这些思维的“火”与“光”来自何处?我想:应该从疑问处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不放过一切可疑之处,敢于质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宁鸿彬老师要求学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和对学生“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正是培养学生的求疑精神。通过对疑问的讨论研究,最终获得提高,“有疑者却要无疑,则此方是长进”。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对教学参考资料应当有自己的观点,对所谓的“定论”也不要人云亦云。如果我们停留在前人的见解上裹足不前,不敢怀疑,不想超越,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其次,面对语文课堂,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更多地关注“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等等,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就自然地引领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发展和敢于表达自己不同见解的勇气。从而使学生的生活体验、独特感受在教材中受到充分的尊重,有了“合理合法”的地位。

  本节课正是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了学生敢于说“不”的勇气,才让学生的思维火花绚丽开放。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4

  一、学习目标:

  1. 学习通过刻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来揭示 人物心理的方法。

  2. 整体感知人物的命运、态度、性格,结合社会实际,理解小说的主题。

  3. 体会莫泊桑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感受他的匠心独运。

  二、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的形象,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的主题

  四、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探究——拓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探究

  1、理一理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1)、要求:在每个自然段落前标上相应的序号,同时把课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称呼的词语圈点出来。

  (2)、归纳出本文的情节。(情节的每部分用一个字来概括)

  第一部分:1—4 故事的开端,__ 于勒。

  第二部分:5—19 故事的发展,__ 于勒。

  第三部分:20—47 故事的高潮,__ 于勒。

  第四部分:48—49 故事的结局,__ 于勒。

  (3)、根据填写的动词,思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1)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2)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3)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

  2、探一探:

  (1)、把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态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哪些事情使他们的态度发生了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①一开始,他们厌恶于勒,认为于勒是“坏蛋”、“流氓”、“无赖”,这是因为于勒“糟蹋钱”,并占用了“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遗产;后来于勒来信说“赚了点钱”,“做了大买卖”,表示不但愿赔偿哥哥的损失,而且还要发财回来与兄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这时,就赞美于勒,于勒便一跃而成为“正直的”、“ 有良心的”、“好心的”、“有办法的”人。可是,在船上巧遇落魄归来成为穷光蛋的于勒时,于勒再次成为被咒骂的对象。由此可见他们对于勒的态度是随着于勒的钱财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变化表明了在19世纪末期的法国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只有纯粹的金钱关系,毫无亲情可言。

  ②从中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

  自私,冷酷,贪婪,庸俗的小市对民,爱慕虚荣。

  ③“我”对于勒叔叔的态度如何?为什么要付给他小费?“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对于勒叔叔很同情 因为在“我” 的心理,他是“我”的叔叔,有一种亲情在同时也很同情于勒叔叔,所以付他小费。

  一个也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用同情心的孩子。

  (2)小说的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我的叔叔于勒》这个标题强调了于勒在作品中的地位,点明了于勒与菲利普夫妇一家的亲 属关系。作者对于勒本人着墨不多,主要通过侧面来展示他的经历、遭遇和性格特征,但他对作品情节发展和主题的表现却起了关键作用。小说以他为纽带,推动情节的发展。标题寄寓了作者对于勒的同情,对菲利普夫妇的谴责。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的。标题正是采用了叙述者“我”的口吻来表达的。菲利普夫妇认钱不认亲,而他的儿子若瑟夫却偏偏要认“我的叔叔”,这就无情地鞭挞了像菲利普夫妇那样丑恶的拜金主义者,含义很深刻。

  3、品一品

  1、分析明快个性化的语言

  (1)、“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揭示了 菲利普夫妇附庸风雅的庸俗心理,表现了 他想上上流社会的性格特征。

  (2)、“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菲利普夫妇神态异常,说话语无伦次,生动的描写了他内心的极度恐慌。虚荣、势利、自私的个性跃然纸上。

  (3)、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势利刻薄泼辣的个性毕露无遗。

  (4)、”这是我的叔叔,父 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三个称呼强调了我于于勒叔叔的骨肉关系,表现了我的善良、纯真,对穷困潦倒的叔叔的同情,反衬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

  2、文中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小说中,当菲利普一家人出发到哲尔赛岛旅行时,轮船是“在一片*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此时的景色,明丽而轻快,烘托了人物“快活而骄傲”的心情:于勒就要给他们带回来一大笔钱,他们可以很体面地生活了。在小说的结尾,菲利普夫妇害怕穷水手于勒来“吃”他们,急忙改乘另一艘船回家时,他们望见“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景色变得阴郁沉重了。这反映了菲利普夫妇从希望的巅峰跌落到失望的深谷的心理变化过程,同时,“我”对父母势利、冷酷的不满以及对叔叔的同情也隐含在其中。

  3、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法的好处是(1)事情是“我”耳闻目睹,使人感到真实可信。(2)通过“我”的眼睛和心灵,便于揭露丑恶的现实。(3)用讲故事的方式,有更多的自由。

  4、辨一辨

  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于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主人公呢?

  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而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略写了他的过去和现在,“我”-----若瑟夫,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在父母不把穷水手当作兄弟看待后,仍认为于勒是“我”的叔叔,作者用这一标题道出了一个孩子的不满,同时,这个标题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受金钱腐蚀的灵魂,而在“我”身上,表达了作者的希望和理想。小说集中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骤然 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课内语段阅读。

  我父亲脸色 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a)。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说:“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父亲神色很(b),低声嘟囔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c)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重新回来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五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 先生?”

  他回答道:“两法郎五十生丁。”

  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d)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1.给文中“a b c d”4处 选填一组能恰当地表现人物神态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惊慌 紧张 愤怒 惊奇 B.惶恐 慌张 暴跳 怀疑

  C.紧张 惊恐 吼叫 惊诧 D.张皇 狼狈 暴怒 诧异

  2.节选文字中,父亲内心恐慌也表现在说话上,文中描写他几次说话的样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母亲咒骂于勒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中画“ ”线的句子所表现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母亲”对好逸恶劳,偷摸扒窃者的憎恨。

  B.表现“母亲”对强盗<流氓的鄙弃,不愿同流合污。

  C.“母亲”看不起没有出息<不会营生的人,表现了“母亲”的高雅。

  D.在“母亲”看来,只要没钱,亲人也是贼,表现出“母亲”自私自利,冷酷无情。

  4.“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说出句中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

  5.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改变,其主要原因是什么?你对菲利普夫妇这样的做法有什么评价?

  6.想像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的不是穷水手于勒,而是成了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会怎样?试写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

  虽说带的普通班,但我在授课时从没有因为这些学生成绩差而忽视对教学的创新。他们的基础差,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创新能力差,只是不可能他们回答问题时的准确率不高或者回答不到点子上,但我自认为只要认真设计教案,课堂中也会有出彩的地方。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写于19世纪后期,当时正是列强加紧扩充势力的时期,亚非拉各国人民正处于被奴役、被压榨的水深火热之中,法国中下层人民也正处于“拜金主义”的烘烤之下,这篇振聋发聩的短篇著作,较深刻地揭露了那个时代和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小说通过菲得普夫妇在金钱万能的腐蚀下精神堕落的描写,揭露与批判了在资本主义世界里人与人之间赤祼祼的金钱关系,而这种关系则是通过对人物的一系列的刻画来实现的。所地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从全篇入手,让学生先把握这篇课文的曲折情节(让学生根据课后第2题的提示,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整体感知这篇课文的情节),然后让学生理顺小说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 小说的人物形象,最后探讨小说的主题。课文上完之 后,整体感觉较为良好,在授课过程中的几个环节引起我的反思:

  反思之:谁是小说中的主人公?

  在引导学生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时,有的同学就问:谁是小说的主角,全班同学形成了两派,一派认为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一派认为菲得普夫妇是小说的主人公。

  说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的同学认为,小说人物之间的联系是围绕于勒是否有钱展开的。于勒有钱时,菲得普夫妇盼于勒归来,对于勒赞不绝口,分文不值的于勒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于勒没钱时,菲得普夫妇躲于勒,怕于勒归来,骂他是个贼是个流氓。于勒是否有钱决定着菲得普夫妇对他的态度,而态度的变化正是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亲兄弟之间也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说菲得普夫妇是小说主公的同学认为,小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夫妇俩的语言、神情、心理,通过他们的言行的变化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更能凸现夫妇俩自私、见利忘义、冷漠、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这些性格特征正是反映的主题。

  课堂上乔景龙、张攀、袁 园等五六个同学都参与了这场讨论,他们发表看法时有理有据,这个问题是我意料之外的,教参中并没有提到,我只是从参考资料中偶尔看到过说菲得普夫妇是主人公,可在课堂作业中说到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我还真一时难以下决定。然后,既然无法找到正确答案就不告诉学生唯一答案,让让他们在课堂中留下遗憾,说不定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最后我只是作为了一个小结: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可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他的过去和未来,而集中笔墨表现菲得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上,从而刻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于名著,作为赏析者,由于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不是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吗?同学们可以保留自已的观点。课后还有的同学来问我这个问题,就证明了这一悬念。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5

  《我的叔叔于勒》是19世纪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的小说作品。主要是通过发生在亲兄弟之间因贫穷而不认弟的故事讲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以及小人物的辛酸。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对小说的结构和特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树立正确的亲情观、人生观。要想在一两节课的有限时间里,诠释这篇经典作品,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尝试“长文短教”法。打算用两个课时,重点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题。第一课时紧紧抓住文体特点,把握小说三个要素,精心设计了几个环节,特别注意到了环节之间的自然衔接。

  首先,从人物出发,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圈点出人物,理清人物关系。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亲弟弟于勒称呼、心理、采取的行动的变化,完成对表格的填写。在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对课文材料进行筛选,培养学生的速读和提取重点信息的能力。同时,表格的填写,对文本又再次熟悉了。为情节的梳理作好了铺垫。

  其次,对情节复述的处理。在表格填写的基础上,结合书后练习,请学生从逻辑、心理、技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讨论交流后选取喜欢的角度进行复述。然后,相互点评。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协作和评析能力。

  再次,对重要文段的处理。根据最能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的高潮部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放手让他们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这个环节,在后来看,成了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很多学生都参与进来,提了好多问题,而且他们相互的解答也完成的很好,掀起了一个课堂学习气氛的高潮。

  再其次,对主题的把握。通过文中“父亲看着女婿给她(母亲)使了个眼色”这处细节描写中,父亲心理的猜测,引出金钱在人物亲疏关系上的决定作用,自然而然的得出本文的主题——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以及小人物的辛酸。再次用填表的形式提示性的完成,增加了文章线索的理解和概括主题的规范化训练,为今后的主题归纳打下基础。

  最后,对主人公的把握。课前我想通过讨论,把这个环节设计成本堂课的又一个高潮。果然,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用人物描写中神态、动作、心理等重要字词概括了人物性格,围绕主人公是谁这个问题,分别找出自己的根据,展开了积极的交流与讨论。之后,我不失时机的点评并且给出了小说主人公判断的标准和方法。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巩固了教学成果。

  整个课堂,虽然容量很大,但是思路很清楚,每个环节都是紧紧相扣的,上个环节为下个环节做了很好的铺垫,使得每个结论的得出都是水到渠成的。教学的整个过程始终贯穿“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真正让他们参与了课堂,在潜行中收获了知识,锻炼了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因此,教学预想完成的很成功。当然,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在复述故事情节的时候可以再简洁点,上一个同学复述了,不足的地方同学点评后,下一个同学就要有改进,避免重复相同的不足。这样就可以节约时间,使课堂更注意到实效。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6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

  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我们*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我在教学中,给学生一节课自由读书外,还在这一课时加入了分角色朗读展示。

  二、为学生创设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这是对话的关键。

  作为世界文学的精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这篇小说怎样教学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我设计了四个主问题和四个亮点探究活动: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再读课文,深入探究,理解“我”人物形象看,从而明确主人公人物;进而提炼主题,感悟启示;最终,拓展延伸,升华主题。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三、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

  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小组探究活动中,谁发言,谁记录,谁补充都有明确的分工。而在表达中,要求学生努力达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提练整合小组的观点,说句意连贯、层次清晰、语言精美的话的目标。从一句到几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据,切近题旨。

  还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可以让语文课教学呈现新的生机。

  学生“唱戏”,老师搭台。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形成整体,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学生可以挑战文本权威,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7

  莫泊桑是一位擅长揭发剖析人物内心的小说家。他不是在人物的外貌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内心去揭开丑恶的灵魂。心理的揭示,又不是靠直接的心理描写。从人物语言看,菲利普的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把人物无数次的盼归无数次的失望因而异常焦虑急切的内心表现得异常的充分,而当发现于勒竟是一个乞丐般的人时,菲利普太太“暴怒”,就把她因害怕于勒会重新拖累他们而变得十分冷酷的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对于勒态度变化的语言对比,更彻底地揭露了人物冷酷而自私的心。作者还着力描写了菲利普的神态,发财的唯一希望,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破灭,人物的心理难以承受这样致命的打击因而惊恐绝望是可想而知的,这从菲利普脸色由“苍白”到“煞白”、两眼由“跟寻常不一样”到“呆直”的神色变化中清清楚楚地展现出来。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生动的描写,体现了小说所表现的主题。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8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小说──一篇构思巧妙、含义隽永、引人入胜的小说精品。这篇小说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这一主题。它围绕于勒的命运构成了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但于勒却是文章的暗线。虽然作为暗线处理,但整篇小说中于勒无处不在。清洁跌宕曲折,围绕着于勒的贫富变化,一步步推向高潮。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安排时间让学生弄清文章的构思,并在写作中借鉴。同时,对人物进行评析、讨论。人物形象分析充分了,文章的主题就显现出来了。在分析文章结构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双线交织,情节完整而紧凑。尤其是合理的板书设计,让学生一目了然。继之,我又巧妙构思,写了一个“人”字,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正直、宽容,才是做人的本性。以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因为,我深深地认识到:语文课堂,应注意学生正确人生观与道德观的培养,不能只是一味地灌输死知识,语文离不开生活。

  总之,本节课的安排合理有序,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们感情投入,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但是,面对当今社会,一些人被金钱蒙住了大脑,在金钱的驱使下,他们丧失了做人的本性,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所以,一味的说教未免有些苍白无力。应就这一现象,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联系实际,认识光明面,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教育学生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安排《我的叔叔于勒荣归故里》这一续写,要求围绕主题,握住作者情感的脉搏,遵循人物性格特点。

  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应集众家之长,补几之短,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作到驾驭教材游刃有余,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素质的快速通道。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9

  【课堂实录】

  师:阅读了课文后,你认为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呢?

  生:贪婪、自私、势力的人。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

  师:你认为于勒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于勒年轻时是一个浪荡子,被送到美洲,发了财,成了全家的“希望”和“福音”。后来又潦倒落魄下来,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靠卖牡蛎过日子。他是一个败家子。

  师:我们认识了小说中的人物,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文章的结构,谁来复述一下这篇文章?

  生:……

  师:分析完了小说的人物,情节,文章有没有环境描写呢,谁找出来了?

  生:……

  师: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生:小说通过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描述里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反思】

  初次走上讲台,只好预先设计好教案,照本宣科,提出问题,和学生进行单方面的师生“对话”。讲台上一个人,讲台下四十几个人,总有几个举手的学生,何况有的学生手里还有参考书。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我要求学生课上做好课堂笔记,课下记住。

  自我评价,这节课学生回答问题积极,也记住了东西,学到了知识,课文理解应该不成问题。处理完练习题,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

  现在看来,当时的师生“对话”只是老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并没有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相反,这种“对话”仅仅局限在课文知识的一问一答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了回答问题的“工具”。教师缺少对学生人文性的关怀。

  2年后,再次执教《我的叔叔于勒》。

  【课堂实录】

  师:(出示词语:自私自利、贪婪势利、爱财如命、嫌贫爱富、唯利是图、自私冷酷)阅读完《我的叔叔于勒》看到这些词语,你想到什么?

  生:想到菲利普夫妇!

  师:运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评价一下课文中的一个人物。

  生1:菲利普夫妇是爱财如命,自私冷酷的人。

  生2:……

  师:你为什么用这些词语来形容菲利普夫妇呢?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依据。

  生:……

  师:小组讨论一下,要结合具体的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来分析。

  生:(讨论,分小组回答)……

  师:我们发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叔叔的态度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

  生:都是金钱惹的祸。当于勒有钱时就是亲兄弟,没有钱时就什么也不是了。

  师:如果在船上的于勒认出了菲利普夫妇,会发生什么呢?想象一下。

  生:……

  【反思】

  这节课以词语为突破口和切入点,给学生以整体的认识,引导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人物,进而在课文中找到依据来分析评价人物。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互相争论,抓住了课文中的细节。一节课细致的完成一个任务,环境描写和情节分析在人物的分析中自然而然的都涉及到了。最后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想象,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自我评价,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小组的作用,抓住了小说中的人物,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更好的理解了小说的主题。但这种“对话”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等对话呢?学生的积极性在讨论中得到了体现,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却没有发挥。教师还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只不过比第一节更高明。

  用新课程的理念,第三次执教这节课。

  【课堂实录】

  师:认真阅读文章,标注出重点语句,思考菲利普夫妇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菲利普夫妇是一个节俭的人,如开头这样写“家里样样都要节省……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低货,……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师:有道理。

  生:我不认为这样。这只是文章的开头,不能概括全篇人物的性格特点。我认为菲利普夫妇是爱慕虚荣的人。如他们看到卖牡蛎的就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时“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现在却要花二法郎五十生丁去买牡蛎。

  师:有理有据,非常好。

  生:我也是从全篇来思考的,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叔叔的态度来看,他们是自私自利,爱慕虚荣的人,因为他们的亲弟弟都不敢相认。

  生:因为他的弟弟是“花花公子”“是坏蛋,是流氓,是无赖。”是“全家的恐怖”,所以不值得同情。

  师:同样是道理充分,老师也不知谁得更好,我们再来读一遍课文。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叔叔的态度上来评价一下。

  生: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叔叔的态度在不断变化。

  师:为什么呢?

  生1:我知道,菲利普夫妇是虚伪的人,他们自私自利。因为当于勒叔叔有钱时,“每到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生2:菲利普夫妇也是冷酷的人。当父亲知道船上的人是于勒时:“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

  生3:……

  师:确实,于勒叔叔在船上,恐怕菲利普夫妇今后星期日一定会躲在家里,生怕于勒从船上走下来。

  ……

  【反思】

  这节课可以说是一节成功的课。学生在对话中产生了争鸣,辩论。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在回答问题后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同学之间互相质疑,互相讨论,互相提高,对这一课的重点有了更深的认识。学生能够较自由的发言,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与老师互相问答。这时的师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等,学生的问题是这节课不断探究深入的推动力,随着问题的深入,对课文的理解就越细,无须教师多嘴多舌,教师成了真正的导演。这种默契的对话,是师生心与心交流的体现。这种交流是建立在*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同时也离不开学生对课文的深度理解。

  通过比较在不同时期的几次课堂教学,新课程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思想,教师要切实地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和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等对话。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10

  通过小说的学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欣赏、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欣赏方法与技巧的传授,因而,在小说作品的学习中,关键是要带领学生领会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这个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外国文学作品。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这篇小说结构上巧妙的构思、安排,以及把握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既要注意作品创作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又要把握作品创作的共通之处,从共通处切入,引导学生理解体会。

  第一步: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各自口述撰写的于勒这个人物的小传。文章题为《我的叔叔于勒》,可于勒却是暗线。于勒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少年浪荡,中年得意,老年沦落,小说对它的着墨不多。让学生撰写他的小传,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可以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弥补这一空白。这一步可看成是复习旧课导入。

  第二步:勾画圈点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1、分角色朗读“船上巧遇于勒”。

  2、勾画人物描写的句段。

  3、分组讨论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分析人物的性格。

  并由学生用“从这一句看出了”或“这一句表现这样的句式发言。例如,从“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看出父亲的虚荣心,他想打肿脸充胖子。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中,读者是“接受的主体”,文本经不同人的解读之后,成为了“第二文本”,“第三文本”。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不可越俎代疱,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课堂中如果让学生独自地思考,一部分学生可能会罔然而无所得,因此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萍果,我有一个萍果,我们交换之后,各自还是只有一个萍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则有两个思想。这是我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的理论基础。

  第三步:走进人物内心,增强情感体验。小说中的“我”是故事情节的叙述者,其它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进出“我”的我的眼中。这一步骤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就母亲要射开于勒时,你会对母亲说什么?借这一问,指导学生在阅中应读出自己,融入作品,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在情感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

  第四步:探讨小说主题,提倡不同声音。

  问题设计一:小说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是小说中并非对于勒作正面描写,那么描写重点是谁?

  学生讨论明确了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的写作目的就不难理解。

  问题设计二:过去的教参对本文的主题思想是这样概括的,“小说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的金钱关系。”菲利普夫妇对金钱的贪婪与对亲兄弟的冷酷无情,显然与社会体制毫无关系,它是人性中无法回避的一个弱点。要突破这难点,其实也不难,教师可以这样提示:我们的生活中会存在这样的人吗?一言中的,便可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这一环节意在利用阅读批判环节,发展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会思考,勇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只有会思考,才会有创新。

  第五步:课外材料键接,联系实际生活。

  材料键接:

  1、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无间起来,迫使互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马克思)

  2、金钱是一个无底的大海,荣誉,良心,和真理都可以灭在其中。

  3、如果你把金钱当成了上帝,它就像魔鬼一样折磨你。

  阅读这些材料,结合课文用日常生活谈谈你对钱的看法。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这个环节的设计把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并提高学生的认识。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第六步:教学效果巩固,也就是课外作业布置。假如菲利普一家在旅行中遇到的是有钱的于勒,会有什么的故事发生,请编写小剧本。


《敕勒歌》教学反思3篇(扩展5)

——敕勒歌教案10篇

敕勒歌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

  2.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有数不清的美丽景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参观雄伟壮观的北国风光。

  2.利用多媒体或教学挂图,展示北国风光。(教师板书诗题:敕勒歌)

  (二)通读全诗,把握诗境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读准诗中“见”的音。)

  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齐读古诗。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意

  1.解题意。

  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这首诗就是敕勒人当日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敕勒川,阴山下。”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

  引导学生读注释,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见”(同“现”),露出的意思。

  学生质疑,讨论诗意。

  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

  ③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诗中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现大草原的这种天地旷远、浩瀚自然的特点。虽然诗中没有写人,但诗中并非无人,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在这样“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下,就可能给我们如下的感觉:(1)油然涌起的生机感、喜悦感;(2)尤感这些生机、活力、生命信息的宝贵;(3)在这样草原辽阔、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教师有感情地描述诗境:

  “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悟诗情,感受草原风光的辽阔壮美,激发学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4.感情诵读古诗。

  这首古诗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想想,我们应该怎样朗诵这首诗。学生先自己反复练习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读出诗中宏大的气势。

  5.当堂背诵这首古诗。

敕勒歌教案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乐府;会认“似”、“笼”、“庐”“茫”“盖”“苍”6个字。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诗歌;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去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的美景。什么样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师:看样子,大家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你们去过美丽的大草原,见过草原的美丽景色吗?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听了歌曲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师(板书诗题):谁来读读诗题?

  师(给“敕勒”注上拼音):看看拼音,再来试试。

  师:(请学生读,齐读诗题)诗写得可美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二、初读古诗

  1、师: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借助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 笼盖 苍茫 见(xiàn)牛羊

  3.这些字谁会读?(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指名读、“开火车”读!

  4、师(出示整首诗):字音都读准了,我相信古诗也一定会读得很棒的!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指名读)

  5、师:谁来评一评?

  6、师:分组赛读吧,看哪组的字音读得最准,读得最流利。

  三、背景资料: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四、品读诗文

  结合文中注释,同桌间自己理解诗中含义。看你读懂了多少?(蓝蓝的天底下,草地一眼望不到边,风吹过来,草低下了头,露出了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一)前四句

  1、师(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蒙古包):你看到了什么?

  2、师:你们说得真好!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3、生说含义:(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像圆圆的大屋顶,笼罩在原野上。)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想读读吗?大家赶快试试吧!

  4、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师: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还有谁想读?

  5、师:说说他读得怎么样?(他读得又流利又有感情。听了他的朗读,我觉得草原很大!)

  6、师: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7、师:你们读得真棒,老师真高兴!下面咱们进行男女生赛读这两行诗句,好吗? (男女生赛读)

  师:男生把阴山的雄伟高大读出来了,女生把草原的辽阔无边读出来了,男女生都得第一!

  (二)后三句

  1、师: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诗人看到了蓝蓝的天空辽阔无边,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草,而且草长得很高,很茂盛。风一吹把草吹弯了,露出了成群的牛羊。)

  2、师:你们把这个画面描述得真美!肯定有很多的感受。想想,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先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学生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生1:我体会到这儿非常美。

  生2:我觉得这儿的牛羊肯定长得很肥,因为这儿的草长得很茂盛,牛羊吃得好就长得壮!

  3、师:牛羊长得这么壮,这儿牧民的生活怎么样呢?

  生2:他们每天能看到怎么美的景色,肯定很幸福!

  生3:我觉得牧民的生活很富有,他们养的牛羊这么壮,一定可以卖很多钱。

  4、师:对呀,能生活在这么美的大草原上是多么幸福的事呀!谁愿意把最后三行诗句读一读?

  (生抢着举手,请一名学生读)

  5、‘‘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千古名句,特别为人称道,请你分析这句诗的意境?

  6、师: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诗中只写了景色,没有提到敕勒人,你猜那些人在哪里?(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

  7、欣赏着自己美丽的家园,看着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那心情老好了!还有谁来读读?读出生机感、喜悦感;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指名读)

  (三)写法指导:

  看全诗,看板书:景物描写中有动态和静态描写,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静态描写)风吹草低见牛羊呢?(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的写法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五、诵读古诗

  1、这首古诗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2、听范读录音

  3、看节奏,朗读时应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4、学生先自己反复练习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读出诗中天地旷远宏大的气势。

  5、师:谁先来试试?读得好,你们就把掌声送给他!(请3—4名学生配乐读)

  6、师:看到你们读得这么美,老师也想读一下。

  7、师:我们来齐背这首诗,希望大家都能背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你们会比老师背得还要棒。如果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着书读。(学生配乐齐背。)

  六、画中展示:

  1、师:“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2、师:大草原就是一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学生作画,师巡视。) (展示绘画作品)

  3、师: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了。我们有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我们以后要多关注古典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最真实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板书:

  敕勒歌

  苍苍 茫茫 静

  (辽阔无边)

  草低 见牛羊 动

  (茂盛肥壮)

敕勒歌教案3

  教学目标:

  b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粗犷古朴的意境,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草原的美丽。

  3、感受中华经典诗词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意境,感受草原的美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丰富认知

  1、师: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道去领略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请看大屏幕——

  2、出示PPT1:看!草原的天空,蓝得如此纯净;地上的牧草,长得如此丰茂!

  PPT2:这一碧千里的草原啊,看一眼,就会让人心醉神迷!

  PPT3:看这些小丘(用教鞭指示),它们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PPT4:看这些在草原上纵马飞奔的牧民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快乐而美好!

  3、(出示PPT5)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好吗?指名说。

  4、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去过草原,并且对草原的美景作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说的——(出示PPT6,师配乐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5、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吗?为了表现草原的美。老舍先生这段话共用了200多个汉字。然而,早在1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仅仅用了27个汉字、短短的一首诗歌,就把草原的美表现出来了。你们知道是哪首诗歌吗?

  6、指名说、背。

  师:对!正是我们早已熟悉的那首(指板书)——《敕勒歌》(课前用黑纸覆盖)

  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

  1、(出示PPT7)听师范读《敕勒歌》(配乐)

  2、学生跟师练习朗读《敕勒歌》,要求注意速度、重音和停顿,读出诗歌的味道。

  3、四人小组内合作读古诗。

  合作要求:

  ①按组号顺序依次读古诗,别人读时要认真听。

  ②读完后选出读得好的同学作为本组代表参加朗读展示。

  4、请各组代表上台诵读古诗,强调只请前五名,要求各组代表争取机会,踊跃上台。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师:大家的诗歌读得真好,可我想问一句:读懂了吗?“敕勒”是什么意思?“敕勒”是我国古代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它后来与另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融合到了一起。这首敕勒歌,最早是以鲜卑语在牧民中间传唱,后来才被翻译成汉语并广为流传。这样一首只有27个汉字的诗歌为什么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弄清其中的原因。让我们先来看看诗歌的第1句——

  2、出示PPT8,请一名男生读——

  3、师:(出示PPT9)在词典上,“川”字有三种解释,请你判断一下,“敕勒川”的“川”应当选择第几种解释?(请用手势回答)

  4、是的,“川”在此处指辽阔无边的草原,那么“阴山”指什么,你想起了哪句诗歌?诗句“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阴山”与此处的“阴山”指的是同一座山。这座山在今天内蒙古的中部,自西向东绵延数百里。读着这句诗,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5、一句“敕勒川,阴山下”,不仅交代了敕勒族人生活的地点,而且描绘出了一望无际的草原,连绵起伏的群山,给人以无限辽阔(板书:连阔)、无比雄伟(板书:“雄伟)的印象。请你读,读出这种辽阔雄伟的气势来——(指名读)

  6、很好,让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2句,请一名女生来读——

  7、要读懂这句诗,先要了解“穹庐”是什么,看(出示PPT10),“穹庐”就是这些白色的、供敕勒族人生活的毡帐,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蒙古包。请你想想看,“天似穹庐”,是说天空像什么?到底像不像呢?让我们闭上眼睛来想象一下。

  师描述:现在,你来到了辽阔无边的草原中央,抬头往上看,湛蓝的天空是那么高,那么远;再往前看,一直努力向前看得更远些,远处的草原与天空仿佛连在了一起;然后,你向左看、向右看,转过身向后看,天空和草原的界线全都看不清了。这时,你感觉天空真像——(一顶巨大的蒙古包)把整个草原给——(罩住了、盖住了)。

  8、请睁开眼睛——“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景象你看见了吗?可你知道为什么在敕勒族人的眼里,他们觉得天空像自己生活的蒙古包,也就是像他们的家呢,这说明天空、草原在他们的眼里就是他们的——(家)

  9、家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是我们最感温馨和亲切的地方,所以,“天似穹庐”这个比喻,既写出了草原的空旷与辽阔,也表达出敕勒族人对于草原的喜爱之情。请大家跟我一起,读出这种喜爱来。跟师读——(男生读、女生读)

  10、让我们怀着这种喜爱之情,看看诗歌的最后一句,看草原上更加令人喜爱的是什么。

  11、(出示PPT11)齐读,——风吹草低,现出了什么?(牛羊),现出的仅仅是牛羊吗?只是牛羊吗?

  “天苍苍”,”苍”是什么颜色?(湛蓝的颜色);“野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茫茫”是说,草原和天空的界线看不清楚。我们看,天空,一片湛蓝;草原,一碧千里,但仅仅蓝、绿两色,是不是有些单调呢?(板书:单调)然而,风吹过,草低伏下去,现出了成群的牛羊。黄的牛,白的羊,这儿一群,那儿一群,有牛羊的地方,就会有什么人?是啊,还有穿着各色服装的牧民。风吹草低,这一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丰富的色彩(板书:→丰富)。请你再想想,除了现出草原丰富的色彩,还现出了什么?

  12、草原里,只看到茫茫一片绿色时,画面是静止(板书:静止)的,而这风一吹,草一低,(手势演示)现出了悠闲地吃着草的牛羊,骑着马缓缓移动的牧民,草原,顿时充满生机与活力。风吹草低,这一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的灵动(板书:→灵动)。色彩的`丰富,画面的灵动,使敕勒川变得更加美丽(板书:美丽)。

  13、为什么只有当风吹过,草低伏,才能现出成群的牛羊呢?这说明草长得怎样?牧草长得如此茂盛,牛羊一定长得十分的——(肥壮),牛羊长得如此肥壮,就现出了牧民生活的——(富足)。所以,风吹草低,这一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的富饶。(板书:富饶)

  14、小结:学到这里,相信草原的辽阔雄伟、富饶美丽,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敕勒族人民为什么把他们生活的草原写得这么美?他们赞美草原是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板书:热爱家乡)

  过渡:(指板书)正因为这首诗歌不仅写出了草原的辽阔雄伟、美丽富饶,而且表达了敕勒族人民热爱家乡的感情。整首诗中画面有静有动,色彩富于变化,仅用27个字,传达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正是这首诗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直到今天,还没有哪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能够超过它。无论哪个人,也包括我们,只要有机会来到草原,心中涌起的一定是这首诗,口中念出的也一定是这首诗。让我们一起,再来美美地读读这首诗吧!(出示PPT12,生齐读——敕勒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听着你们清脆、明亮、甜美的读书声,我终于明白:这么美的文字,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是因为有一代代的少年儿童,一直都在学习它。我们可以想象,这首诗歌诞生后——

  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李白,和唐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清脆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又是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司马光,和宋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明亮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时间如流水,转眼又过去了600多年,少年时代的纳兰性德,与清朝的孩子们一起,用甜美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2、像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诗词作品,就叫作——经典(板书:经典),像《敕勒歌》、《乌衣巷》、《望天门山》、《长相思》这样一篇篇经典诗词,像《论语》、《大学》、《中庸》、《红楼梦》、《西游记》这样一部部经典著作,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板书:文化)。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少年儿童,作为新生的一代,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所以——

  今天,我们要读——(生齐读——敕勒川……)

  将来,我们的子子孙孙仍要读——(生齐读——敕勒川……)

  3、我相信,只要这种清脆的读书声永不停息,中华民族文化的薪火就会代代相传,中华民族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孩子们,传承文化,我们任重而道远!

  下课!

  板书设计:

  敕勒歌

  经典辽阔雄伟单调→丰富

  热爱家乡

  文化富饶美丽静止→灵动

敕勒歌教案4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乐府;会认“似”、“笼”、“庐”“茫”“盖”“苍”6个字。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诗歌;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去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的美景。什么样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师:看样子,大家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你们去过美丽的大草原,见过草原的美丽景色吗?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听了歌曲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师(板书诗题):谁来读读诗题?

  师(给“敕勒”注上拼音):看看拼音,再来试试。

  师:(请学生读,齐读诗题)诗写得可美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二、初读古诗

  1、师: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借助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 笼盖 苍茫 见(xiàn)牛羊

  3.这些字谁会读?(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指名读、“开火车”读!

  4、师(出示整首诗):字音都读准了,我相信古诗也一定会读得很棒的!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指名读)

  5、师:谁来评一评?

  6、师:分组赛读吧,看哪组的字音读得最准,读得最流利。

  三、背景资料: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四、品读诗文

  结合文中注释,同桌间自己理解诗中含义。看你读懂了多少?(蓝蓝的天底下,草地一眼望不到边,风吹过来,草低下了头,露出了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一)前四句

  1、师(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蒙古包):你看到了什么?

  2、师:你们说得真好!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3、生说含义:(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像圆圆的大屋顶,笼罩在原野上。)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想读读吗?大家赶快试试吧!

  4、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师: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还有谁想读?

  5、师:说说他读得怎么样?(他读得又流利又有感情。听了他的朗读,我觉得草原很大!)

  6、师: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7、师:你们读得真棒,老师真高兴!下面咱们进行男女生赛读这两行诗句,好吗? (男女生赛读)

  师:男生把阴山的雄伟高大读出来了,女生把草原的辽阔无边读出来了,男女生都得第一!

  (二)后三句

  1、师: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诗人看到了蓝蓝的天空辽阔无边,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草,而且草长得很高,很茂盛。风一吹把草吹弯了,露出了成群的牛羊。)

  2、师:你们把这个画面描述得真美!肯定有很多的感受。想想,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先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学生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生1:我体会到这儿非常美。

  生2:我觉得这儿的牛羊肯定长得很肥,因为这儿的草长得很茂盛,牛羊吃得好就长得壮!

  3、师:牛羊长得这么壮,这儿牧民的生活怎么样呢?

  生2:他们每天能看到怎么美的景色,肯定很幸福!

  生3:我觉得牧民的生活很富有,他们养的牛羊这么壮,一定可以卖很多钱。

  4、师:对呀,能生活在这么美的大草原上是多么幸福的事呀!谁愿意把最后三行诗句读一读?

  (生抢着举手,请一名学生读)

  5、‘‘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千古名句,特别为人称道,请你分析这句诗的意境?

  6、师: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诗中只写了景色,没有提到敕勒人,你猜那些人在哪里?(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

  7、欣赏着自己美丽的家园,看着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那心情老好了!还有谁来读读?读出生机感、喜悦感;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指名读)

  (三)写法指导:

  看全诗,看板书:景物描写中有动态和静态描写,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静态描写)风吹草低见牛羊呢?(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的写法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五、诵读古诗

  1、这首古诗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2、听范读录音

  3、看节奏,朗读时应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4、学生先自己反复练习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读出诗中天地旷远宏大的气势。

  5、师:谁先来试试?读得好,你们就把掌声送给他!(请3—4名学生配乐读)

  6、师:看到你们读得这么美,老师也想读一下。

  7、师:我们来齐背这首诗,希望大家都能背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你们会比老师背得还要棒。如果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着书读。(学生配乐齐背。)

  六、画中展示:

  1、师:“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2、师:大草原就是一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学生作画,师巡视。) (展示绘画作品)

  3、师: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了。我们有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我们以后要多关注古典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最真实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板书:

  敕勒歌

  苍苍 茫茫 静

  (辽阔无边)

  草低 见牛羊 动

  (茂盛肥壮)

敕勒歌教案5

  教学目标:

  b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粗犷古朴的意境,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草原的美丽。

  3、感受中华经典诗词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意境,感受草原的美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丰富认知

  1、师: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道去领略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请看大屏幕——

  2、出示PPT1:看!草原的天空,蓝得如此纯净;地上的牧草,长得如此丰茂!

  PPT2:这一碧千里的草原啊,看一眼,就会让人心醉神迷!

  PPT3:看这些小丘(用教鞭指示),它们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PPT4:看这些在草原上纵马飞奔的牧民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快乐而美好!

  3、(出示PPT5)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好吗?指名说。

  4、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去过草原,并且对草原的美景作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说的——(出示PPT6,师配乐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5、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吗?为了表现草原的美。老舍先生这段话共用了200多个汉字。然而,早在1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仅仅用了27个汉字、短短的一首诗歌,就把草原的美表现出来了。你们知道是哪首诗歌吗?

  6、指名说、背。

  师:对!正是我们早已熟悉的那首(指板书)——《敕勒歌》(课前用黑纸覆盖)

  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

  1、(出示PPT7)听师范读《敕勒歌》(配乐)

  2、学生跟师练习朗读《敕勒歌》,要求注意速度、重音和停顿,读出诗歌的味道。

  3、四人小组内合作读古诗。

  合作要求:

  ①按组号顺序依次读古诗,别人读时要认真听。

  ②读完后选出读得好的同学作为本组代表参加朗读展示。

  4、请各组代表上台诵读古诗,强调只请前五名,要求各组代表争取机会,踊跃上台。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师:大家的诗歌读得真好,可我想问一句:读懂了吗?“敕勒”是什么意思?“敕勒”是我国古代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它后来与另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融合到了一起。这首敕勒歌,最早是以鲜卑语在牧民中间传唱,后来才被翻译成汉语并广为流传。这样一首只有27个汉字的诗歌为什么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弄清其中的原因。让我们先来看看诗歌的第1句——

  2、出示PPT8,请一名男生读——

  3、师:(出示PPT9)在词典上,“川”字有三种解释,请你判断一下,“敕勒川”的“川”应当选择第几种解释?(请用手势回答)

  4、是的,“川”在此处指辽阔无边的草原,那么“阴山”指什么,你想起了哪句诗歌?诗句“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阴山”与此处的“阴山”指的是同一座山。这座山在今天内蒙古的中部,自西向东绵延数百里。读着这句诗,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5、一句“敕勒川,阴山下”,不仅交代了敕勒族人生活的地点,而且描绘出了一望无际的草原,连绵起伏的群山,给人以无限辽阔(板书:连阔)、无比雄伟(板书:“雄伟)的印象。请你读,读出这种辽阔雄伟的气势来——(指名读)

  6、很好,让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2句,请一名女生来读——

  7、要读懂这句诗,先要了解“穹庐”是什么,看(出示PPT10),“穹庐”就是这些白色的、供敕勒族人生活的毡帐,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蒙古包。请你想想看,“天似穹庐”,是说天空像什么?到底像不像呢?让我们闭上眼睛来想象一下。

  师描述:现在,你来到了辽阔无边的草原中央,抬头往上看,湛蓝的天空是那么高,那么远;再往前看,一直努力向前看得更远些,远处的草原与天空仿佛连在了一起;然后,你向左看、向右看,转过身向后看,天空和草原的界线全都看不清了。这时,你感觉天空真像——(一顶巨大的蒙古包)把整个草原给——(罩住了、盖住了)。

  8、请睁开眼睛——“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景象你看见了吗?可你知道为什么在敕勒族人的眼里,他们觉得天空像自己生活的蒙古包,也就是像他们的家呢,这说明天空、草原在他们的眼里就是他们的——(家)

  9、家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是我们最感温馨和亲切的地方,所以,“天似穹庐”这个比喻,既写出了草原的空旷与辽阔,也表达出敕勒族人对于草原的喜爱之情。请大家跟我一起,读出这种喜爱来。跟师读——(男生读、女生读)

  10、让我们怀着这种喜爱之情,看看诗歌的最后一句,看草原上更加令人喜爱的是什么。

  11、(出示PPT11)齐读,——风吹草低,现出了什么?(牛羊),现出的仅仅是牛羊吗?只是牛羊吗?

  “天苍苍”,”苍”是什么颜色?(湛蓝的颜色);“野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茫茫”是说,草原和天空的界线看不清楚。我们看,天空,一片湛蓝;草原,一碧千里,但仅仅蓝、绿两色,是不是有些单调呢?(板书:单调)然而,风吹过,草低伏下去,现出了成群的牛羊。黄的牛,白的羊,这儿一群,那儿一群,有牛羊的地方,就会有什么人?是啊,还有穿着各色服装的牧民。风吹草低,这一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丰富的色彩(板书:→丰富)。请你再想想,除了现出草原丰富的色彩,还现出了什么?

  12、草原里,只看到茫茫一片绿色时,画面是静止(板书:静止)的,而这风一吹,草一低,(手势演示)现出了悠闲地吃着草的牛羊,骑着马缓缓移动的牧民,草原,顿时充满生机与活力。风吹草低,这一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的灵动(板书:→灵动)。色彩的丰富,画面的灵动,使敕勒川变得更加美丽(板书:美丽)。

  13、为什么只有当风吹过,草低伏,才能现出成群的牛羊呢?这说明草长得怎样?牧草长得如此茂盛,牛羊一定长得十分的——(肥壮),牛羊长得如此肥壮,就现出了牧民生活的——(富足)。所以,风吹草低,这一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的富饶。(板书:富饶)

  14、小结:学到这里,相信草原的辽阔雄伟、富饶美丽,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敕勒族人民为什么把他们生活的草原写得这么美?他们赞美草原是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板书:热爱家乡)

  过渡:(指板书)正因为这首诗歌不仅写出了草原的辽阔雄伟、美丽富饶,而且表达了敕勒族人民热爱家乡的感情。整首诗中画面有静有动,色彩富于变化,仅用27个字,传达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正是这首诗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直到今天,还没有哪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能够超过它。无论哪个人,也包括我们,只要有机会来到草原,心中涌起的一定是这首诗,口中念出的也一定是这首诗。让我们一起,再来美美地读读这首诗吧!(出示PPT12,生齐读——敕勒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听着你们清脆、明亮、甜美的读书声,我终于明白:这么美的文字,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是因为有一代代的少年儿童,一直都在学习它。我们可以想象,这首诗歌诞生后——

  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李白,和唐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清脆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又是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司马光,和宋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明亮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时间如流水,转眼又过去了600多年,少年时代的纳兰性德,与清朝的孩子们一起,用甜美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2、像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诗词作品,就叫作——经典(板书:经典),像《敕勒歌》、《乌衣巷》、《望天门山》、《长相思》这样一篇篇经典诗词,像《论语》、《大学》、《中庸》、《红楼梦》、《西游记》这样一部部经典著作,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板书:文化)。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少年儿童,作为新生的一代,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所以——

  今天,我们要读——(生齐读——敕勒川……)

  将来,我们的子子孙孙仍要读——(生齐读——敕勒川……)

  3、我相信,只要这种清脆的读书声永不停息,中华民族文化的薪火就会代代相传,中华民族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孩子们,传承文化,我们任重而道远!

  下课!

  板书设计:

  敕勒歌

  经典辽阔雄伟单调→丰富

  热爱家乡

  文化富饶美丽静止→灵动

敕勒歌教案6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大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体会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种对大草原那种无比喜悦和热爱之情。

  4.学生会背诵这首民歌。

  教学重点:

  1.学习11生字。

  2.正确、流利的读诗,感悟诗的意思。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语训练:

  二、导入课题

  (一)歌曲导入:

  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师: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课件中出示标题)

  (二)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尔族的主要族源。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探究新知

  (一)朗读指导:

  1.播放示范朗读动画(听一遍)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答,然后归纳,利用课件出示答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二)、重点分析:

  1.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从诗中看到了什么?(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3."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天高地阔辽阔无边热爱家乡的情感

  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

  5.在浩瀚苍茫的自然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

  四、当堂作业

  背诵: 诗歌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诵诗歌,同时请用心去感受诗中优美的景色。学生自行背诵三分钟,然后分男、女生检查两遍

  五、作业:

  将《敕勒歌》改写为一段写景抒情的文字

  板书设计:

  敕勒歌

  苍苍茫茫静

  (辽阔无边)

  草低见牛羊 动

  (茂盛肥壮)

  课后反思:

敕勒歌教案7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乐府;会认“似”、“笼”、“庐”“茫”“盖”“苍”6个字。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诗歌;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去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的美景。什么样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师:看样子,大家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你们去过美丽的大草原,见过草原的美丽景色吗?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听了歌曲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师(板书诗题):谁来读读诗题?

  师(给“敕勒”注上拼音):看看拼音,再来试试。

  师:(请学生读,齐读诗题)诗写得可美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二、初读古诗

  1、师: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借助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 笼盖 苍茫 见(xiàn)牛羊

  3.这些字谁会读?(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指名读、“开火车”读!

  4、师(出示整首诗):字音都读准了,我相信古诗也一定会读得很棒的!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指名读)

  5、师:谁来评一评?

  6、师:分组赛读吧,看哪组的字音读得最准,读得最流利。

  三、背景资料: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四、品读诗文

  结合文中注释,同桌间自己理解诗中含义。看你读懂了多少?(蓝蓝的天底下,草地一眼望不到边,风吹过来,草低下了头,露出了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一)前四句

  1、师(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蒙古包):你看到了什么?

  2、师:你们说得真好!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3、生说含义:(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像圆圆的大屋顶,笼罩在原野上。)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想读读吗?大家赶快试试吧!

  4、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师: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还有谁想读?

  5、师:说说他读得怎么样?(他读得又流利又有感情。听了他的朗读,我觉得草原很大!)

  6、师: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7、师:你们读得真棒,老师真高兴!下面咱们进行男女生赛读这两行诗句,好吗? (男女生赛读)

  师:男生把阴山的雄伟高大读出来了,女生把草原的辽阔无边读出来了,男女生都得第一!

  (二)后三句

  1、师: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诗人看到了蓝蓝的天空辽阔无边,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草,而且草长得很高,很茂盛。风一吹把草吹弯了,露出了成群的牛羊。)

  2、师:你们把这个画面描述得真美!肯定有很多的感受。想想,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先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学生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生1:我体会到这儿非常美。

  生2:我觉得这儿的牛羊肯定长得很肥,因为这儿的草长得很茂盛,牛羊吃得好就长得壮!

  3、师:牛羊长得这么壮,这儿牧民的生活怎么样呢?

  生2:他们每天能看到怎么美的景色,肯定很幸福!

  生3:我觉得牧民的生活很富有,他们养的牛羊这么壮,一定可以卖很多钱。

  4、师:对呀,能生活在这么美的大草原上是多么幸福的事呀!谁愿意把最后三行诗句读一读?

  (生抢着举手,请一名学生读)

  5、‘‘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千古名句,特别为人称道,请你分析这句诗的意境?

  6、师: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诗中只写了景色,没有提到敕勒人,你猜那些人在哪里?(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

  7、欣赏着自己美丽的家园,看着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那心情老好了!还有谁来读读?读出生机感、喜悦感;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指名读)

  (三)写法指导:

  看全诗,看板书:景物描写中有动态和静态描写,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静态描写)风吹草低见牛羊呢?(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的写法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五、诵读古诗

  1、这首古诗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2、听范读录音

  3、看节奏,朗读时应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4、学生先自己反复练习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读出诗中天地旷远宏大的气势。

  5、师:谁先来试试?读得好,你们就把掌声送给他!(请3—4名学生配乐读)

  6、师:看到你们读得这么美,老师也想读一下。

  7、师:我们来齐背这首诗,希望大家都能背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你们会比老师背得还要棒。如果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着书读。(学生配乐齐背。)

  六、画中展示:

  1、师:“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2、师:大草原就是一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学生作画,师巡视。) (展示绘画作品)

  3、师: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了。我们有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我们以后要多关注古典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最真实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板书:

  敕勒歌

  苍苍 茫茫 静

  (辽阔无边)

  草低 见牛羊 动

  (茂盛肥壮)

敕勒歌教案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诗歌。

  2、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教学流程:

  一、课前交流

  1、学生有感情背诵诗歌《忆江南》。

  2、师:江南美景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对江南美景充满向往。今天咱们换个地方,一起去草原看看。

  二、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2、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这就是草原!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了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3、齐读课题

  三、简介北朝民歌

  1、课件出示资料。

  2、师简介。

  四、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生自由读诗,借助课文拼音读准字音。

  2、指名个别读。(强调“见”的读音)

  3、全班齐读。

  五、品读古诗,读出感情

  1、播放录音朗读,生倾听。

  2、对照录音查找原因,生模仿录音练习朗读。

  3、个别范读。

  4、师范读。

  5、分男女生读。

  6、借助译文读透诗歌。(师读译文,生读诗句)

  7、再听录音朗读,生想象画面。

  8、生陈述画面,并用朗读把看到的表现出来。

  9、生带着感受再次读诗(自由读)。

  10、小组派代表赛读(读出山高、草原大、天蓝、牛羊多的特点)。

  11、全班齐读。

  六、细读古诗,熟读成诵

  1、播放诗歌演唱视频,学生跟唱。

  2、师生合作背诵(接读)。

  3、男女生合作背诵。

  4、个别背诵,并给其所在小组加分。

  5、分组背诵。

  七、小结

  1、师引读:听着你们清脆、响亮、甜美的读书声,我终于明白:这么美的文字,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是因为有一代代的少年儿童,一直都在学习它。我们可以想象,这首诗诞生后——

  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李白,和唐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清脆的声音读着——

  1000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一起,用响亮的声音读着——

  将来,我们的子子孙孙仍会读——

  2、这就是经典,这就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我们要一代代传承下去。

  八、拓展诵读

  1、老师还带来了另外两首经典的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其一和其五)供大家诵读。

  2、出示诗歌,生借助课文拼音自主读诗。

  3、师范读。

  4、生齐读。

  九、总结

  1、师带领学生串读三首古诗:孩子们,当我们来到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牧民们安居乐业的美丽大草原,我们不禁吟唱:(敕勒歌);当我们看到驰骋的快马,我们忍不住大声诵读:(折杨柳歌辞其五);当我们依依不舍离开时,情不自禁低吟:(折杨柳歌辞其一)。

  2、评选优胜小组。

  十、作业

  背诵三首诗歌。

敕勒歌教案9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简洁朴素,风格的雄浑豪放。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意,感受意境。

  2.体会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悟意,启发想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蓝天以其辽阔深邃使人向往,高山以其巍峨雄伟令人震撼,大海以其宽容恒久给人启迪,美丽的草原又将带给我们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北朝民歌——《敕勒川》,感受草原的魅力。

  二、简介《敕勒歌》的文学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载有十二个部落。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1.请学生借助注释扫除字词障碍,正确朗读,理解诗意。

  2.检查;

  ①正确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

  敕勒(chì lè)穹庐(qióng)见牛羊(xiàn)

  天似(sì)笼盖(lǒng)

  ②说说对句意的理解。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了正在吃草的肥硕的牛羊。

  强调:见,通“现”,显现,

  四、启发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草原的辽阔富饶,体会情感。

  1.通过读诗,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

  天空的特点是苍苍,草地的特点是茫茫,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辽阔无边。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草的特点是茂盛,而牛羊的特点是肥壮。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作为诗歌的开头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入云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3.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要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试想象自己此时若站在草原之上会有什么感受,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来理解表现出来。

  穹庐是草原的特点,用牧民们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非常亲切。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透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一句你看到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如果你是一位牧民,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有感情地读一读。

  草原上并非无人,“见牛羊”一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这样写使人油然涌起一种生机感、喜悦感、悠然自在感。

  抬头仰望,湛蓝的天空辽远深邃,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绿色的草的海洋清风吹过,海面涌过层层波涛,波涛起伏间,显出了正在欢喜地吃草的牛羊。

  我作为牧民想说:“美丽的草原,美丽的家乡,我深深的热爱您。”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激励学生背诵。(要读出草原的辽阔苍茫,和草原人的喜悦,热爱之情。)

  五、探究交流:

  这首北朝民歌的在对景物的描写及语言的运用上有何特点呢?

  动静结合体现草原的美。诗的前六句写*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广阔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苍茫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睛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这首民歌的语言直白如画,音调雄壮,艺术概括力极强。用民族特色的“穹庐”设喻,描写天空的辽远苍茫,朴素新奇。它风格奔放、雄健质朴,寥寥几句就十分生动地勾勒出内蒙古独特的壮丽景色,反映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六、拓展交流。

  请学生就自己*时积累的描写赞美草原的诗歌、歌曲进行交流。

  七、布置作业

  赏析名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示例:句中用“天苍苍”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见,给人以无限辽阔的感受。而“风吹草低”一句,写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壮,又把整个画面变成了一幅天人和谐的人文图景,生动异常。语言简练质朴,音调雄壮,风格明朗豪放,雄浑天成,是描写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敕勒歌教案10

  目标导航

  1、会认“敕”、“勒”、“穹”、“笼”、“见”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和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设计说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的是朗读在学古诗中的重要性。初读古诗时,要求学生自身对照拼音,做到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利用课件播放大草原的风景,引导学生在图中了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的耳、脑、口、眼协调活动,从中感受到诗中所描写大草原的美丽和辽阔无边以和牧民富足的生活,从而渐入古诗意境。

  课堂描述: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去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的美景。什么样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生1:我去过汉口江滩,那儿的景色很美。我还在那里放了风筝的。

  生2:我到过张家界,那儿的山泉可以喝,喝起来很清凉。

  生3:我到咸宁的星星竹海去玩过,那里的竹子很多就像一片竹子的大海,所以就叫星星竹海。

  师:看样子,大家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你们去过美丽的大草原,见过草原的美丽景色吗?

  生(深思一下,摇摇头小声):没去过。

  师: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师(板书诗题):谁来读读诗题?

  生(纷纷举手,请一生读):敕勒歌(“敕”读成了*舌音)。

  师(给“敕勒”注上拼音):看看拼音,再来试试。

  生:敕勒歌。

  师(笑了):这次读准了!(又请几名学生读,齐读诗题)诗写得可美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师在黑板上写了“39”,生立刻翻书)

  二、初读古诗

  师: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借助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生迫不和待地自由读古诗,师巡视,指导读准字音)

  师(出示双横线里的生字):这些字谁会读?

  生(生举手,请一生读):“敕”“勒”“穹”“笼”“见”(把“见”成“jiàn”了)

  师(指着“见”):看看拼音,这个字在这儿读什么音?

  生:见(xiàn)

  师(笑着点点头):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字吧。

  生齐读“见”。

  师又请几名学生读生字后齐读生字。

  师(除掉拼音):咱们“开火车”读吧!

  (“开火车”读)

  师(出示整首诗):字音都读准了,我相信古诗也一定会读得很棒的!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

  (生纷纷举手,师指名读)

  生: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谁来评一评?

  生:他读得很流利,可是他把“似”和“四”读成翘舌音了。

  师:你听得真仔细。你能把这两个字音读准吗?(对刚才读古诗的学生说)

  生(点点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师:没错!就这样读!

  师:还有谁想读?

  (生抢着要读,师指名读,提示学生注意*舌音和翘舌音)

  师:咱们分组竞赛读吧,看哪组的字音读得最准,读得最流利。

  (学生按四大组的顺序读古诗)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师(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蒙古包):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草原,在远处有高高的青山,山下有很多的蒙古包。

  生2: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草原上的草很茂盛,在那高高的山下,有很多圆顶的蒙古包。

  师:你们说得真好!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

  生: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师(在图片旁出示这两句诗):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四行诗,想想自身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自由读这四行诗后想了一下举手,请一名学生回答。)

  生1:我想知道“敕勒川”是什么意思。

  生2:我不明白“笼盖四野”的意思。

  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敕勒川是这个民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看!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想读读这两行诗吗?大家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还有谁像想读?

  (再请一名学生读)

  师:说说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又流利又有感情。听了他的朗读,我觉得草原很大!

  师:是呀,草原可真大啊!“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还有谁想读?

  (再请两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读)

  师:你们读得真棒,老师真高兴!下面咱们进行男女生赛读这两行诗句,好吗?

  (生非常兴奋!男女生赛读)

  师:男生把阴山的雄伟高大读出来了,女生把草原的辽阔无边读出来了,你们都读得很不错!所以男女生都得第一!

  (学生欢呼起来)

  师: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自由读读最后三行诗。

  (学生自由读诗句,看课件。)

  生1:诗人还看到天空蓝蓝的,很辽阔,草原上的草长得绿油油的。一阵风吹来,草被吹弯了,露出很多牛羊。

  生2:诗人看到了蓝蓝的天空辽阔无边,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草,而且草长得很高,很茂盛。风一吹把草吹弯了,露出了成群的牛羊。

  师:你们把这个画面描述得真美!肯定有很多的感受。想想,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先在四人小组里推荐一下。

  (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推荐。)

  生1:我体会到这儿非常美。

  生2:我觉得这儿的牛羊肯定长得很肥,因为这儿的草长得很茂盛,牛羊吃得好就长得壮!

  师:牛羊长得这么壮,这儿牧民的生活怎么样呢?

  生2:他们每天能看到怎么美的景色,肯定很幸福!

  生3:我觉得牧民的生活很富有,他们养的牛羊这么壮,一定可以卖很多钱。

  师:对呀,能生活在这么美的大草原上是多么幸福的事呀!谁愿意把最后三行诗句读一读?

  (生抢着举手,请一名学生读)

  师: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还有谁来读读?

  (指名读)

  师:老师听出你也很喜欢大草原,看!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让大家看到了这么多的牛羊!

  (很多学生都想读。)

  师:你们有信心把整首诗读好吗?

  生(异口同声):有!

  师:好,自身先在下面练习练习,你们可以和自身的好朋友一起读,可以和同桌读,还可以几个人扮演读,最好能把这首诗背下来。

  (学生在下面自由练读。)

  师:谁先来试试?读得好,你们就把掌声送给他!

  (学生争要读。请3—4名学生配乐读)

  师:看到你们读得这么美,老师也想读一下。

  (学生听得很认真,听完后鼓掌)

  师:我们来齐背这首诗,希望大家都能背出自身的感受,这样你们会比老师背得还要棒。假如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着书读。

  (学生配乐齐背。)

  师:大草原就是一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学生作画,师巡视。)

  (展示绘画作品)

  师: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教学反思:

  “古诗诵读”是教材中的一种新课型,既然是诵读,课堂上就应该有琅琅的读书声。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读,如:个别读、分男女生读、齐读、找朋友读等,学生能在这种不时变换的读中读诗的乐趣,从而领悟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另外还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听他人读书的习惯。

  在次课的教学中,我还重视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从插图入手,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感知诗文,体会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作品一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作品二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教学反思3篇(扩展6)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5篇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1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已近尾声,我请学生归纳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和于勒的人物性格特点。学生A说:“菲利普是个典型的小市民,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处处在模仿上层人物,时时想爬到上流社会。”学生B说:“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是个精细、刻薄、泼辣的女人。”学生C说说:“菲利普夫妇虽然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但他们的灵魂却已经被金钱腐蚀了。”学生D说:“于勒是一个身世浮沉的,染上社会的恶习惯而最终‘咎由自取’的人。”

  学生的分析正合教参,看来,前面的引导、讨论和分析是到位的,成功的,一切水到渠成,我正准备总结,一个不太响亮的声音传来:“我认为于勒是值得同情的,作者写菲利普夫妇的无情正是为了引发我们的反思:反思我们不要失去对人的真诚的爱新和同情。”大家把目光集中到他身上。是学生E,一个*时不爱发言却喜欢发表不同见解的女生。今天,她的问题让大家一惊,然而我又看到许多学生眼睛里因为这一问题而散发的光彩。

  一方面,我心想:已经水到渠成了,要不要再展开?这个问题有没有意义?我原先没有准备到这个问题,会不会把握不住?这个问题较复杂,能不能驾驭得了?然而另一方面,我又觉得这个“火花”来之不易,不能轻易否决,放过它,可能会丧失一次绝佳的教学机遇,否决她,更会打击她的积极性。既然已经出现了,不如乘机引导,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于是,我趁机引导全体同学围绕于勒有没有闪光点展开讨论:“他是不是就是一个一无是处,令人讨厌的家伙?”

  问题提出后,全班议论纷纷,我也不时“挑拨”、引导,现将学生的讨论归纳如下:

  一、于勒并不是那么的无情,他到美洲之后,经济上略有好转就写信回来,表示愿意赔偿哥嫂的损失,表达他对哥嫂的怀念之情。

  二、他破产之后,又给哥嫂写信。这封信虽然简短,但是细心体会,实际上是挺感人的。他隐瞒了自己破产的事实,不想让哥嫂当心他的健康和前途。他还希望赚了钱之后,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和哥嫂“一切快乐的过日子”。可见他的内心深处充满着对亲情的渴望。

  三、后来,于勒过着穷愁潦倒的生活,却没有回到哥嫂身边来,不愿意成为他们生活的负担,这与“我的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四、我们无法嘲笑于勒,是那个经济的世界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向了人生悲剧的深渊,使他失去了亲人的爱和关心。我们无法啊嘲笑于勒,我们要反思生活中的自己是不是也常常因为很多事情淡漠了自己灵魂深处的真诚的爱心。

  所以,于勒不该被完全否定,他的文中的价值甚至大于菲利普夫妇。

  凭心而论,我被学生感动了,于是,我说:“马克思曾说过:‘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在那里,金钱主宰了人民的心灵和生活。它使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使骨肉分道扬镳。让我们从于勒的身上,从菲利普的身上,看到人性的一些弱点,让我们把对人的自然、朴素、真诚的爱和同情保留在我们的灵魂深处。”

  陶行知说“教师要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本节语文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而形成的一堂超出原先设计的课堂,课堂上学生们一个个精彩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惊喜不已,我看到了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看到了学生思维的激情点燃,我在课后不由得对我周围的老师说:“这些学生让我崇拜!”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教师要“无限相信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的教学只能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取得实效。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为知识的动态研究者。教师应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表达”和“自由参与”,叶澜老师倡导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也是这种境界。

  那么,如何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如何才能点燃学生的饿思维火花,学生的这些思维的“火”与“光”来自何处?我想:应该从疑问处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不放过一切可疑之处,敢于质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宁鸿彬老师要求学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和对学生“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正是培养学生的求疑精神。通过对疑问的讨论研究,最终获得提高,“有疑者却要无疑,则此方是长进”。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对教学参考资料应当有自己的观点,对所谓的“定论”也不要人云亦云。如果我们停留在前人的见解上裹足不前,不敢怀疑,不想超越,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其次,面对语文课堂,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更多地关注“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等等,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就自然地引领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发展和敢于表达自己不同见解的勇气。从而使学生的生活体验、独特感受在教材中受到充分的尊重,有了“合理合法”的地位。

  本节课正是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了学生敢于说“不”的勇气,才让学生的思维火花绚丽开放。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2

  莫泊桑是一位擅长揭发剖析人物内心的小说家。他不是在人物的外貌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内心去揭开丑恶的灵魂。心理的揭示,又不是靠直接的心理描写。从人物语言看,菲利普的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把人物无数次的盼归无数次的失望因而异常焦虑急切的内心表现得异常的充分,而当发现于勒竟是一个乞丐般的人时,菲利普太太“暴怒”,就把她因害怕于勒会重新拖累他们而变得十分冷酷的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对于勒态度变化的语言对比,更彻底地揭露了人物冷酷而自私的心。作者还着力描写了菲利普的神态,发财的唯一希望,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破灭,人物的心理难以承受这样致命的.打击因而惊恐绝望是可想而知的,这从菲利普脸色由“苍白”到“煞白”、两眼由“跟寻常不一样”到“呆直”的神色变化中清清楚楚地展现出来。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生动的描写,体现了小说所表现的主题。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3

  常言道:“可怜之人必有可憎之处。”今日,我要反其道而论之。

  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之时,老师对于这篇的解析,对于于勒,对于菲利普夫妇,对于整个社会,莫泊桑的犀利的笔端总是触碰着社会最深层最黑暗的地方。今日再读此文,忽然顿悟。于勒可怜也有可憎之处,如果不然,他怎会从一个赚了点钱的小老板变成一个卖牡蛎的小贩呢?而利普夫妇固然势利、冷酷,但他们为着自己有好日子有所幻想,这不是错!他们自己节衣缩食,自己的女儿无人敢娶,他们何尝不愿意当一个有爱的人,但是可怕的经济状况迫使他们不得不锱铢必较,不得不奢望有钱的于勒。他们害怕穷困的于勒,因为他们曾经被狠狠地伤害过,他们的心灵是有阴影的。所以,站在菲利普夫妇的经济状况来思考,他们只不过是做得不够完善、不够好罢了。但他们的所作所为还不足以成为十恶不赦的不可饶恕的坏人。

  对于文中人物的解析,我将自己的想法呈现给每一个学生,人物的好与坏、人物的恶与善,全由孩子们自己去决断。而我始终坚信:人之初,性本善。本性向善,才能活得自在一点吧。

  《我的叔叔于勒》被人们反复的解读,关于其主题,也众说纷纭。我依旧是将所有的不同的主题一一罗列,作为老师,我应该提供给学生的是更多的思考,而不是将答案限定于一个,教给学生死的东西。要相信,十多岁的孩子,已经有他们自己的人生领悟和判断能力了。

  但愿我培养出来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有悲悯情怀的孩子,都是相信*的孩子。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4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品,作者用洗练的笔墨,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深刻鞭挞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作品以貌似*淡无奇的叙述在悠然的余韵中,让我们得到了一个回味咀嚼,反思默想的机会。

  一、彰显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让课堂“活”起来。

  教育的灵魂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变换、自主创新。形成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想,体验语文学习给人带来的愉悦,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真正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问题由学生去提出,知识让学生去领会,规律让学生去发现,方法让学生去探究,效果让学生去评价。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促进者、欣赏者、,引领学生在探讨、实验、研究、体验、创造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上课伊始采用多媒体、电子白板等多种方法,使教学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化静为动,以动促思”,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这种先声夺人的教学手段,一下就深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情境导入也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现场调查:“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你认为这三点当中哪个最重要?有人认为亲情是最重的,因为“血浓于水”。有认为爱情才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就足以证明这一点。有人认为“友情”是第一要素,大千世界里如果没有朋友那将会是多么孤独寂寞。话题一提出同学们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一下被调动起来了。

  创设的教学情境学生愿意参与,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探究活动的机会。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自得自悟,在合作中创新发展。彰显了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使课堂“活”起来。

  二、突出学习的互动性和合作性——让课堂“动”起来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在课堂上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进行合作互动、质疑和探究,使课堂不断向更高更广的空间拓展,收到“授之以渔”寓教于乐的效果。课堂上双方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中,没有主次之分,活动的主体——学生脱离静止状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用讨论、畅想、陶冶、表演等模式,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在认知上找到差距,引起探究兴趣,掀起激烈辩论,切磋产生火花,培养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通过合理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以“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合作探究所设计的:A、如果他们在船上遇到的不是穷水手于勒,而是百万富翁于勒会是怎样的情景?B、穷水手于勒在买牡蛎时认出了亲哥哥菲利普,情景又会是怎样的`呢?学生争先恐后上台表演各种可能出现的情景,惟妙惟肖,淋漓尽致,达到和谐统一。这个环节的设计把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目标,设法让学生充分“活”起来“动”起来。教师就要将“教”的活动,科学巧妙地转化为学生“学”的活动。教师在活动中作用由明到暗,有主到次,师生互动,拓宽了学习的空间。体现出情感与认知的统一,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体现了学习的互动性和合作性,使课堂“动”起来。

  三、体现学习的综合性和实效性——让课堂“亮”起来

  多元、多彩,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魅力所在。从学习者的兴趣与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技能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锻炼能力。在教学中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把他们看做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学活动只能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取得实效,教师应为学生搭建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表达”和“自由参与”的境地。

  根据本课叙事特点按着:理解——品味——感悟——体验——升华为线索,在分析人物性格时,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对比,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在分析悬念铺陈时,扣住一个“巧”字,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体验反思:A、你看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B、在现实生活中,手足情是否禁得起世俗的考验?经过讨论同学们得出:不要把理想寄托在别人身上,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在亲情和金钱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5.12大地震全国人民众志成城,血浓于水,情满人间,摒弃了惟利是图,金钱至上的陋习。

  教师首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倾听学生的声音,触摸学生的感受,用尊重宽容的眼睛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用*等的语气跟他们对话交流。让搜集资料、感悟体验、现场调查、品味表达、联想反思等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充分张扬个性,展示才华。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学习的综合性和实效性,使课堂“亮”起来。

  《我的叔叔于勒》不仅让我们领略了语言大师的艺术魅力,还深刻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伦理道德价值取向,让我们反思生活,反思人生。我们应该摒弃那种金钱至上的畸形人生,健全自己美好的心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人生品味,做一个道德高尚,有良知有爱心的人。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5

  最近刚上完《我的叔叔于勒》,三个课时结束了本文的教学。学生很感兴趣,文本容易理解,课堂学生发言积极,热热闹闹的,自我感觉上得很成功。我从文体特点出发,抓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谁是主人公及人物性格特点)、情节(四部分梳理)、环境(*静的大海、紫色阴影的大海及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最后将“作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这一主旨归纳给学生。第三课时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分析文中安排“我”这个“当事人”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时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通过有感情朗读来体会。三个课时上得很流畅,自我感觉思路也很清晰,学生应该完全听懂了。

  可是当我看了2009年湖北赤壁市“文本价值的教学选择”课题研讨纪实——两篇“同题异构”《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实录时,才发现自己是盲目自信。相比而言,自己的教学对文本的解读只停留在单一的价值选择上,犯了单一化、片面化的错误。对文本的处理过于简单了,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教”。学生只是单纯地理解文本并记忆知识,却没有让他们从文本中跳出来,站在其他的角度来思考,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突然发现自己走入了一个误区,过分地注重了考试分数,注重知识能力目标和过程、方法目标,而渐渐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隐性目标。

  反思自己的教学,现谈谈自己的不足和收获。

  如何选择核心教学价值?

  任何一个文本,其价值往往不仅仅体现在一个方面,何况是经典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其本身具有非常丰富的文本价值,如:第一,小说从一个家庭的视角反映了19世纪后期法国乃至欧洲社会的基本状貌,可以作为研究19世纪法国和欧洲历史的一类素材;第二,小说集中体现了作者莫泊桑的文学创作特色,是研究作者莫泊桑文学成就的实证材料;第三,小说构思别具匠心,情节变化多端,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物世态惟妙惟肖,是读者鉴赏文学作品的经典样本;第四,小说揭示的主题丰富而深刻,在人性人情以及对金钱的认识等问题上能给读者以无限的思考,因而小说同样具有持久的社会教化功能;等等。

  看到专家分析出这么丰富的文本价值,我深感惭愧。由于自己没有对文本深入研读,只感知到最显着的东西,而教给学生也只能是浅薄的、“人云亦云”的所谓“价值”、知识。而这些显着的知识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实际已经了解甚至掌握了,那我的三节课只是把那些东西热热闹闹地演了一遍,学生记得更牢固而已。想到此,不禁为自己的浅薄、不负责任而惭愧。通过学习这篇小说,我应该使学生收获些什么?很显然不是学生已经知道的,而是要让学生在自我感知基础上获得新的知识或体验。

  面对如此丰富的文本价值,通过学习我明白语文老师应该要有所选择,选择恰当的内容作为核心教学价值。核心教学价值根据新课程理念,应遵循两个宗旨:一是为学生而教——教到学生的需求上,教到学生的心坎上。考虑的重点是,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这篇小说可以知道些什么,还有哪些内容是模糊或者是未知的。教学只有建立在学生已知基础上并引导学生澄清模糊、解决未知,才能给学生真正的阅读效益。如这篇的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直白,不是学生最想要的,所以老师可以简单处理。而关于这篇小说的人物以及主题,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可以形成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不清晰的,不完整的,需要在课堂的学习交流中使认识得以清晰完整。小说的主题是多元的,给学生的价值观肯定带来影响,这就需要老师给予恰当引导。小说的构思艺术学生可能知道是好的,但好在哪里,为什么好,这些又是他们难以体会的,这是学生的未知内容。二是因教材而教——准确而有创意地挖掘文本价值,使学生知识上有积累,能力上有提高,思维上有发展。《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将人物置于自然而奇崛的事件过程中,并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独特方式表现人物,进而揭示耐人寻味的主题。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学《我的叔叔于勒》的重点应该在人物和主题上,难点是分析小说的构思艺术,而价值观教育则是阅读这篇小说的隐性目标。核心教学价值因此得以确定。

  核心教学价值的选择,即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意味着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而要做到教学目标的定位准确、恰当,离不开我*时很难落实的“三备”呀。备课标、备文本、备学生,一样都不能少。钻研精神还是不够。此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要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甚至更多”这句话说得一点没错。一位教育名家曾经还说过,要用一辈子来备一节课。这句话更深邃地道出了对于教师来说,学习的重要性,钻研的重要性!

  深入研读文本不够,缺乏自己的阅读体验和阅读判断直接造成了阅读教学效益低下。另外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围绕目标结合文本作细致的分析,不能急于追求结论,学生如果缺乏真实的个体阅读体验同样不会取得良好效果。对于文章的主题,切忌直接归纳给学生,或者只做单一的引导,而应该设计合适的问题,让学生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获得多层次的理解。


《敕勒歌》教学反思3篇(扩展7)

——敕勒歌教学设计5篇

敕勒歌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诗歌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在景物描写方法上,静动结合是本诗的显著特点。

  学生分析:

  这首诗歌,学生在小学时已接触过,但只是停留在篇目背诵的浅显层面上,对诗歌的景美、情美、构思美缺少探索和体验。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课前预习:

  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查找“乐府诗”、“敕勒族”的有关资料;查找蒙古大草原的相关图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乐府诗。

  2.掌握生字、词语,背诵、默写课文。

  3.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意境、思想感情;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古代文化的情感。

  评价任务:

  1.了解乐府诗。

  2.背诵、默写课文。

  3.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PPT2)

  1.运用PPT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注:草原风景作背景图片,

  同时滚动播出歌曲字幕。)

  指导语:请同学们聆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看图片和字幕,让我们

  的心飞临那美丽的大草原。

  2.教师: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倾诉了牧民对草原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令人心旷神怡。大草原自古就是北方人民的美好家园,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板书课题,播放“学习目标”。(PPT3)

  二、自主学习,我“行”我“诉”。(PPT4、PPT5)

  (一)检查预习,掌握基础。

  教师请学生口头汇报课前查阅的“敕勒族”、“乐府诗”的有关资料,然后字幕补充相关资料,重点强调红字部分。

  1.《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载有十二个部落。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2.《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3.生字积累(指定同学朗读)

  敕勒(chìlè)穹庐(qióng)见牛羊(xiàn)

  天似(sì)笼盖(lǒng)

  (二)指导朗读,品悟诗韵。(PPT6)

  1、播放示范朗读PPT。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三)感知课文,品悟诗意。(PPT7、PPT8、PPT9)

  教师用PPT播放思考问题。

  教师指导语: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思考字幕上的四个问题,五分钟后,你可以抢答任意一题。机会难得,希望同学们把握展示自己的机会呀!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酝酿答案,在练习本上整理答案提纲。举手抢答。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举手抢答,及时评价、归纳、补充学生的答案。对未抢答的题目可指定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

  1.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在诗中写了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天空的特点是苍苍,草地的特点是茫茫,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辽阔无边。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草的特点是茂盛,而牛羊的特点是肥壮。)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除了说明敕勒川的地理位置外,还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一方面,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入云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另一方面,“阴山”是北方民族祖祖辈辈生活繁衍的地方。它是乡情的浓缩,是故土的代名词,为下文表达对草原的热爱做铺垫。)

  3.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要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穹庐是草原的特点,用牧民们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非常亲切。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地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参考答案:草原上并非无人,“见牛羊”一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这样写使人油然涌起一种生机感、喜悦感、悠然自在感。)

  三、合作探究,发现精髓。(PPT10、PPT11)

  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敕勒歌》写作上的巧妙之处。(提示:从修辞、动词使用、诗文结构等角度谈)

  学生活动:1.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把探讨结果整理在练习本上。2.各组推举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活动:灵活处理各组发言顺序,及时肯定发言内容。学生能能围绕答案说出大意即可,不要拘泥于答案中的固定词句。

  参考答案:

  1.动静结合体现草原的美。诗的前六句写*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广阔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苍茫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2.动词“吹”、“低”、“见”使诗境宏厚,味外有味。“吹”字,体现了长风劲吹的豪放,吹出了滚滚牛羊,吹出了苍茫草原的隐秘。“低”字,不仅可见草原的水草丰茂,又展现了草的动感。“草低”才显现牛羊。动词的使用,是作者欲藏故露的写景方法,已经耐人寻味。

  3.构思巧妙,结构上双重反衬。一是广阔无垠、大面积的空白,与微露的牛羊之间的衬托;二是从苍茫的死寂到生命的喜悦的对比。

  四、达标检测,跃跃欲“试”。(PPT12、PPT13)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ìlè()qiónɡ()庐见()牛羊天似()笼()盖

  (二)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语句。

  1.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2.青色。()

  3.辽阔,深远。()

  4.同“现”,呈现。()

  (三)品味下列语句。

  1.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2.风吹草低见牛羊

  (四)问答题:

  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

  民的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

  (一)敕勒穹xiànsìlǒnɡ

  (二)穹庐苍苍茫茫见

  (三)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这就体现了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五、课外练习,拓展提升。

  请将《敕勒川》改写成一段优美的

  写景抒情文字。

  附:

  教后反思

  亮点:

  1.课堂引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一堂课兴味盎然。

  2本堂课学生听、说、读、练,调动了学生多种活动,完成了课堂目标,使学生“健康的疲劳”。

  建议:

  1.课堂导入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四分多钟,教师可播放一半。

  2.探究“《敕勒歌》写作上的巧妙之处”,学生可能探究较浅,还须教师适时点拨。

敕勒歌教学设计2

  课前准备:

  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积累相关资料:

  《敕勒歌》是北朝时期北方敕勒族的民歌,《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传世佳作众多,如:《木兰辞》、《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中描绘的风光。

  2.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评价任务:

  1.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思考讨论问题:

  (1)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具有什么特点?

  (2)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3)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现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景导入:

  1.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展示草原图片。思考:从这首《天堂》及草原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2.课件出示课题。

  二、初读诗歌--慷慨歌谣传不绝

  过渡语: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称赞这首民歌说: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下面就让我们初读课文,感受这首千古传颂的牧歌。

  1.多媒体播放朗读视频。

  2.指导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语速的快慢、感情的把握、节奏的划分等。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根据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懂、读通。

  4.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及时指导评议。

  5.跟读: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体会诗歌韵律。

  6.全班齐读课文。

  三、感知意境――得意忘言千古唱

  过渡语:这首诗歌虽然篇幅短小,总共只有二十七个字,但自问世以后,不少评论家对它作了高度的评价。清代诗歌评论家许印芳赞誉它“有得意忘言之妙,斯为乐府绝唱”,为什么寥寥数语的《敕勒歌》会成为千古绝唱呢?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请同学们快速朗读一遍诗歌,然后思考: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山川、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问题预设:

  ⑴我们看见了天空和草地,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呢?(苍苍 、茫茫 )

  ⑵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辽阔无边)

  ⑶还能看到什么?有何特点? (草 茂盛 牛羊 肥壮)

  四、探究想象――穹庐一曲本天然

  过渡语:许印芳也说过:“此歌只用本色语,直陈所见,而情寓景中,神游象外”。那么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指名读诗歌第二句。

  明确: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问题预设:

  ⑴“穹庐”是指什么?请你想想看,“天似穹庐”,是说天空像什么?

  (根据描述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⑵你知道为什么在敕勒族人的眼里,他们觉得天空像自己生活的蒙古包,也就是像他们的家呢?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五、体会情感――一曲牧歌音绕梁

  过渡语:诗歌评论家沈德潜曾说过:“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请同学们思考:

  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现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明确: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

  问题预设:

  ⑴风吹草低,现出了什么?(牛羊),现出的仅仅是牛羊吗?为什么只有当风吹过,草低伏,才能现出成群的牛羊呢?这说明草长得怎样?牧草长得如此茂盛,牛羊一定长得十分的——(肥壮),牛羊长得如此肥壮,就现出了牧民生活的——(富足)。所以,风吹草低,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的富饶。

  ⑵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 (静态描写)

  草低、见牛羊呢? ( 动态描写 动静结合的写法)

  (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

  教师小结:

  正因为这首诗歌不仅写出了草原的辽阔雄伟、美丽富饶,而且表达了敕勒族人民热爱家乡的感情。整首诗中画面有静有动,色彩富于变化,仅用27个字,传达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正是这首诗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

  诗歌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诵诗歌,同时请用心去感受诗中优美的景色。

  (学生自行背诵三分钟,然后同桌互相检查)

  六、布置作业:

  你能否把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诉于笔端呢?课下试写一个景物片段,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七、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测)(10分钟)

  要求:1、独立按时完成,时间八分钟。

  2、八分钟后参照答案同桌互改,并统计分数。

  3、注意书写认真规范。

  1、填空。

  (1)《敕勒歌》选自,这是(朝代)时北方族的民歌。

  (2)诗中对天空、草地的描写属于态描写。而“风吹草低见牛羊”属于态描写。

  2、解释加点词。

  (1)敕勒川:(2)现牛羊:

  3、“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4、“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板书设计:

  苍苍 茫茫 静↘

  (辽阔无边)喜爱、赞美

  草低 见牛羊 动↗

  (茂盛肥壮)

  教学反思:

  优点:

  1.各个教学环节严谨、扎实、有效。问题设计能够侧重难点,突出重点。

  2.能够体现诗歌教学的特点,注重体现诗歌朗读教学,朗读形式灵活多样。

  不足:

  评价环节薄弱,对学生的调动还不够。需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且要注重对学生诗歌比较鉴赏能力的培养。

敕勒歌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部编本教材第七单元第18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本组教材都充满了想象力,给人以启迪。《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表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整首诗意境高远,语言通俗。在景物描写上,动静结合是显著特点。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很喜欢古诗,因为其短小,朗朗上口,很快就能背诵下来,但是对于诗的意思意境还不能领会。这首《敕勒歌》我在一年级学习“草原”这个词语时已经推荐学生课外积累过。教学时,重点就应该放在识字写字以及对古诗的理解感悟上。

  三、教法

  创设情境法。

  四、学法

  朗读法。

  五、教学目标

  1.会认“似”等六个生字,会写“阴”等五个生字,重点指导“野、茫”两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草原的苍茫与美丽。

  4.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七、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意境,激*感。

  八、教学准备

  ppt课件。

  九、课时安排

  一课时。

  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播放配乐图片)你们看了后想到了什么?

  2.回忆我们一年级积累的古诗词,哪首与刚才看到的最相符?

  3.出示课题,师板书生书空。

  [设计意图]利用色彩鲜明的图片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调动学生的感官,回忆以前积累的古诗,温故知新。

  (二)初步了解“敕勒”与“北朝民歌”。

  [设计意图]简单介绍相关知识,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相机说“野”“见”的读音。)

  2.圈出生字,练习认读。

  3.课件出示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4.出示无拼音生字,指名认读组词。(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教授多音字“似、笼”)。

  5.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名领读。

  6.观察田字格中本课要求写的五个生字,指名说说需要注意的地方。

  7.重点指导“野、茫”两个字,学生在课本上练习。

  [设计意图]指导识字写字,交流识字方法,巩固识字。

  (四)朗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生看课本插图,听师朗读。你听后知道了什么?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借助图片,分行理解。(阴山、穹庐、苍苍、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相机引导想象画面,指导朗读。

  4.体会感情后再次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朗读、想象等方式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五)激发感情,拓展延伸。

  1.出示*地图,回忆背诵《祖国多么广大》。

  2.课外积累其他关于祖国风景的古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鼓励积累更多优秀古诗词,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板书设计:

敕勒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

  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

  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师: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

  指名朗诵

  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好I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示范读第1、2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

  教师评价放在学生对诗的感受上。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讣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

  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交流朗诵。

  4.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

  四、小结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板书设计]

敕勒歌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诗歌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在景物描写方法上,静动结合是本诗的显著特点。

  学生分析:

  这首诗歌,学生在小学时已接触过,但只是停留在篇目背诵的浅显层面上,对诗歌的景美、情美、构思美缺少探索和体验。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课前预习:

  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查找“乐府诗”、“敕勒族”的有关资料;查找蒙古大草原的相关图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乐府诗。

  2.掌握生字、词语,背诵、默写课文。

  3.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意境、思想感情;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古代文化的情感。

  评价任务:

  1.了解乐府诗。

  2.背诵、默写课文。

  3.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PPT2)

  1.运用PPT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注:草原风景作背景图片,

  同时滚动播出歌曲字幕。)

  指导语:请同学们聆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看图片和字幕,让我们

  的心飞临那美丽的大草原。

  2.教师: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倾诉了牧民对草原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令人心旷神怡。大草原自古就是北方人民的美好家园,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板书课题,播放“学习目标”。(PPT3)

  二、自主学习,我“行”我“诉”。(PPT4、PPT5)

  (一)检查预习,掌握基础。

  教师请学生口头汇报课前查阅的“敕勒族”、“乐府诗”的有关资料,然后字幕补充相关资料,重点强调红字部分。

  1.《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载有十二个部落。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2.《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3.生字积累(指定同学朗读)

  敕勒(chìlè)穹庐(qióng)见牛羊(xiàn)

  天似(sì)笼盖(lǒng)

  (二)指导朗读,品悟诗韵。(PPT6)

  1、播放示范朗读PPT。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三)感知课文,品悟诗意。(PPT7、PPT8、PPT9)

  教师用PPT播放思考问题。

  教师指导语: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思考字幕上的四个问题,五分钟后,你可以抢答任意一题。机会难得,希望同学们把握展示自己的机会呀!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酝酿答案,在练习本上整理答案提纲。举手抢答。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举手抢答,及时评价、归纳、补充学生的答案。对未抢答的题目可指定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

  1.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在诗中写了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天空的特点是苍苍,草地的特点是茫茫,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辽阔无边。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草的特点是茂盛,而牛羊的特点是肥壮。)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除了说明敕勒川的地理位置外,还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一方面,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入云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另一方面,“阴山”是北方民族祖祖辈辈生活繁衍的地方。它是乡情的浓缩,是故土的代名词,为下文表达对草原的热爱做铺垫。)

  3.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要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穹庐是草原的特点,用牧民们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非常亲切。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地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参考答案:草原上并非无人,“见牛羊”一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这样写使人油然涌起一种生机感、喜悦感、悠然自在感。)

  三、合作探究,发现精髓。(PPT10、PPT11)

  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敕勒歌》写作上的巧妙之处。(提示:从修辞、动词使用、诗文结构等角度谈)

  学生活动:1.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把探讨结果整理在练习本上。2.各组推举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活动:灵活处理各组发言顺序,及时肯定发言内容。学生能能围绕答案说出大意即可,不要拘泥于答案中的固定词句。

  参考答案:

  1.动静结合体现草原的美。诗的前六句写*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广阔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苍茫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2.动词“吹”、“低”、“见”使诗境宏厚,味外有味。“吹”字,体现了长风劲吹的豪放,吹出了滚滚牛羊,吹出了苍茫草原的隐秘。“低”字,不仅可见草原的水草丰茂,又展现了草的动感。“草低”才显现牛羊。动词的使用,是作者欲藏故露的写景方法,已经耐人寻味。

  3.构思巧妙,结构上双重反衬。一是广阔无垠、大面积的空白,与微露的牛羊之间的衬托;二是从苍茫的死寂到生命的喜悦的对比。

  四、达标检测,跃跃欲“试”。(PPT12、PPT13)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ìlè()qiónɡ()庐见()牛羊天似()笼()盖

  (二)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语句。

  1.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2.青色。()

  3.辽阔,深远。()

  4.同“现”,呈现。()

  (三)品味下列语句。

  1.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2.风吹草低见牛羊

  (四)问答题:

  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

  民的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

  (一)敕勒穹xiànsìlǒnɡ

  (二)穹庐苍苍茫茫见

  (三)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这就体现了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五、课外练习,拓展提升。

  请将《敕勒川》改写成一段优美的

  写景抒情文字。

  附:

  教后反思

  亮点:

  1.课堂引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一堂课兴味盎然。

  2本堂课学生听、说、读、练,调动了学生多种活动,完成了课堂目标,使学生“健康的疲劳”。

  建议:

  1.课堂导入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四分多钟,教师可播放一半。

  2.探究“《敕勒歌》写作上的巧妙之处”,学生可能探究较浅,还须教师适时点拨。


《敕勒歌》教学反思3篇(扩展8)

——劳动的歌教学反思3篇

劳动的歌教学反思1

  《劳动歌》是美国动画片《白雪公主》的插曲,歌曲演唱的是7个小矮人劳动时的情景。在聆听歌曲之前,我先请学生讲了白雪公主的故事,引起学生听音乐的兴趣。接下来就开始聆听乐曲,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初听全曲,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听完乐曲后,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有的说听到锤子敲打的声音,有的说听到钻石发光的声音,有的说听到小矮人劳动时发出的“嘿嘿”的声音。

  2、播放动画片片段,复听全曲

  在观看影片时提醒学生关注音乐,通过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学生就能更理解音乐。

  3、第三次聆听,结合自己的理解,表演小矮人劳动时的情景

  通过前两次的聆听感受,学生已经能初步体验音乐的情绪及表现的劳动情景,在这一次的表演中,学生把小矮人劳动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想趁着学生激情还高,引入下一个学唱歌曲的环节。不料学生还没等音乐完全结束就嚷着再来一次。学生是因为好玩,还是因为别的呢?在这个时候我是应该给学生再听一次,还是按照我的设计学唱歌曲了呢?我在今天这节课中选择了学唱歌曲,但学生的情绪并不是很高,这样对我的教学就有了影响。在下节*行班的课中不知道会遇到什么问题,期待着。

劳动的歌教学反思2

  歌表演融思想性和趣味性,音乐性和舞蹈性于一体,是最简易的音乐和舞蹈的综合艺术形式,也是学生最易接受的一种表现方式,它把无形的声音同无声的形态动作结合在一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歌表演以歌为主,动为次,在教学中应做到动、静交替。动作不宜过大,应以不影响歌唱为限度,将重点放在歌曲的艺术处理上。当然,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歌表演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法。就拿一年级而言吧,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识字不多,在学习唱歌时掌握歌词有一定的困难,我根据歌词内容,分角色设计优美而又确切表达歌曲情感的表演动作,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歌词,并在理解、记忆歌词的基础上,以形象生动,优美的歌舞动作进行演唱,使演唱更富有情感的表达性。

  课后,我就布置了回家为爸爸妈妈边唱歌边干活,并且请爸爸妈妈写回值得家庭作业。没想到这次作业取得的效果超出我的预想。对我本身也是一个激励。在评价的过程中我发现也存在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去挖掘教材,分析教材,设计一些结合生活实际,符合音乐课特点激发学生兴趣的音乐课后拓展作业。

劳动的歌教学反思3

  在这节课中我通过情景,听觉,动觉来感受歌曲活泼的.欢快情绪,从中体会劳动快乐,劳动的光荣。

  在音乐欣赏中创造也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它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由于音乐本身的非语意等特点,它必然能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同时也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欣赏木琴演奏的《劳动最光荣》时,我让学生通过自己敲击和即兴为歌曲伴奏,来感受木琴的音色。其次在表演校园劳动的情景时,让学生回忆真实的劳动体验,启发学生自己创编劳动的项目,模拟劳动时发出的声音,以及创编劳动时产生的节奏和动作,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表演来培养他们分工合作的精神以及激起每个学生的创造热情。

  音乐的丰富多彩决定了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课堂,必须学习课外的内容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为使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学习有更深层次的拓展,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劳动是可以带来快乐的,从而感悟到这样的劳动是十分的光荣。并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领悟到劳动还具有很多作用,如劳动可以锻炼身体,劳动可以创造财富。


《敕勒歌》教学反思3篇(扩展9)

——大班手指歌教学反思3篇

大班手指歌教学反思1

  去年我执教了《手指歌》语言活动,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知道小手对我们很重要,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小手,并知道保护小手的方法,难点是教会小朋友手指歌,能一边唱歌一边做动作。在上课内容上我设置了情景导入,认识自己的小手,教授孩子小手的重要性及保护好自己的小手,手指游戏;《手指歌》三个环节,三个环节紧紧相连环环相扣。

  这节课我首先让孩子唱以前学过的《小手拍拍》这首歌,这样让孩子知道手上有五个手指头,教孩子认识五个手指头,告诉孩子小手的重要性及如何保护自己的小手。在这里我想了三个保护小手注意的地方,和幼儿一起来做手指游戏:手指歌,先教会小朋友歌词,再让小朋友念儿歌。最后边做动作边念儿歌。最后多加练习到活动结束。

  以上就是我设计的这节活动的大概过程,教授环节上我还没发现大的疏漏,教学目标也大体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处设计不合理的地方,在进行完《拍拍小手》的儿歌后。小手都藏起来了,接着又让孩子拿出手来数一下自己的小手有几个,感觉有点不合理。可以叫《拍拍小手》略作修改,最后一句改为把我的小手放腿上。这样再进行下面的活动感觉更合理些。这样在认识五个手指头的时候,小朋友对五个手指名字一点都不了解。在课前更应做些铺垫工作。

  这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我经过多次反思,也总结了一些课堂应该注意的地方,在这节课当中有所应用,我在课前也设置了重难点,讲时间主要集中在此处,做到重点多讲,难点仔细讲。各个环节时间分配还算还可以,所以以后上课教案一定要写出重难点,将时间多用于此!孩子自己探索的地方也不是很多,我应该加入孩子探索的地方,我的小手真能干!这个环节应该让孩子自己说说自己的小手怎么能干,都会干什么。最后活动结束时,过度也不是很自然。以后要多看优秀教师的"教案,多学习,努力提高自己!

  以上就是我这节活动反思,也有不足之处,希望指导老师提提建议吧!谢谢!


《敕勒歌》教学反思3篇(扩展10)

——《姓氏歌》教学反思

《姓氏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姓氏歌》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姓氏歌》教学反思1

  本课是根据传统蒙学读物《百家姓》编写成的韵语识字,将一些常用姓氏融入儿歌之中。全文共两小节,第一小节前4行采用一一问答,分别以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的方式引出姓氏“李”和“张”,后两行采用三字句的形式介绍了两组音近姓氏“胡、吴”“徐、许”。第二小节列举了《百家姓》中排名靠前的八个姓氏,以及“诸葛、东方、上官、欧阳”四个复姓,说明*姓氏之多,以及*姓氏的多样性。全文读起来节奏明快,易于理解和背诵。

  本课渗透了*传统姓氏文化,介绍的姓氏的方法主要有分解部件和说偏旁两种方法,体现了合体字的特点。课后练习中还提到了以组词来介绍姓氏的方法。

  优点:

  1.教学过程中使用“圈一圈、认一认、拼一拼”、“组词”的方法识记生字。生字的书写指导,教会学生正确的书写方法。

  2.明确介绍姓氏的方法很多,本文使用了两种方法:分解部件和说偏旁的方法。又增加了组词法介绍姓氏。将课后习题穿*课文讲解之中,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不足之处:

  孩子们的兴趣还未完全激发。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设计一下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轻松地学习。

《姓氏歌》教学反思2

  本课是根据传统蒙学读物《百家姓》编写成的韵语识字,将些常用姓氏寓于朗朗上口的儿歌之中。全文共两小节,第一小节前4行采用一一问答,分别以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的方式引出姓氏“李”和“张”,后两行采用三字句的形式介绍了两组音近姓氏“胡、吴”“徐、许”。第二小节列举了《百家姓》中排名靠前的八个姓氏,以及“诸葛、东方、上官、欧阳”四个复姓,说明*姓氏之多,以及*姓氏的多样性。全文读起来节奏明快,易于理解和背诵。

  本课渗透了*传统姓氏文化,介绍的姓氏大多以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称说,主要有分解部件和说偏旁两种方法,体现了合体字的特点。课后练习中还提到了以组词来介绍姓氏的方法。教学时,要借助介绍姓氏达到识字的目的,同时鼓励学生运用于生活实践中。

  1、趣味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课我采用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朗读教学。通过师生问答游戏,生生问答游戏,你来说我来猜,开展朗读比赛等富有趣味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本课的韵律与节奏。同时,在采用不同方法问答的时候,能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在充分的诵读中,不仅解决了背诵任务,同时也对祖国的姓氏产生了兴趣,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本课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不同的识字方法,使学生牢固地记住了生字,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习汉字的兴趣。

  3、不足之处:

  在本节课中,引导部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出示的音近字或者形近字过难过多,没有较好的联系课文中出示的生字,导致课堂节奏过慢,没有完成教学设计中应有的环节。

《姓氏歌》教学反思3

  《姓氏歌》是一篇有关姓氏的儿歌,第一节通过问答的方式告诉了我们一些常见姓氏的写法,第二节列举了一些*姓氏。整首儿歌节奏感强,通过诵读极易引发学生的兴趣。

  在小学低年级段,《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基本理念就是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理念,我在教学《姓氏歌》时,就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

  齐读第一节时,采用同桌玩拍手游戏的方式朗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每个孩子都高兴得不得了,不认识的字就主动读拼音,很快就认识了所有的生字。识字时,我让学生用拆一拆的方法记住生字,如:张=弓+长,李=木+子,吴=口+天,许=言+午。倒过来就是加一加的识字方法。

  课上还进行编辑识记:子+小=孙,调动孩子编记自己姓氏的积极性。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姓氏,同桌之间编,小组内编,让其他小朋友记住自己的姓。孩子们七嘴八舌不停地编,不亦乐乎,从而达到了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本领,认识掌握更多的汉字的目的,并注重培养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

《姓氏歌》教学反思4

  优点:

  本课我采用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朗读教学。通过师生问答游戏,生生问答游戏,你来说我来猜,开展朗读比赛等富有趣味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本课的韵律与节奏。同时,在采用不同方法问答的时候,能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在充分的诵读中,不仅解决了背诵任务,同时也对祖国的姓氏产生了兴趣,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不足之处:

  但是出示的音近字或者形近字过难过多,没有较好的联系课文中出示的生字,导致课堂节奏过慢,没有完成教学设计中应有的环节。在读书部分,学生能分角色进行朗读,但是读的环节安排过快,没有给学生充分认识和朗读课文的时间,应该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角色朗读,在讲解“张”字时,出示的弓箭和弓字旁的引导能正确指引学生认识并书写,没有在课堂上更正学生出现的问题。在提示学生圈字时,没有做出区分,导致认读和书写的生字没有加以区分,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整堂课中,我用了较多的时间和语言组织课堂纪律,如果以表扬为主,会加快我课堂的步伐,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改进措施:

  将朗读这个重要部分作以扩充,弥补朗读匮乏这一缺憾,并开展同桌互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认字部分,我将分为两个环节,即随文处理和集中识字,并重点认识走字旁和金字旁,在生字中找重点、找规律,并引导学生自己来进行讲解和识字,并在课堂中贯穿姓氏游戏,引导学生会说并会写简短的姓氏儿歌,最后通过小组和同桌互查的形式,对生字词进行反馈。

《姓氏歌》教学反思5

  《姓氏歌》是一篇有关姓氏的儿歌,第一节通过问答的方式,它告诉了我们一些常见姓氏的写法,第二节列举了一些*姓氏。整首儿歌节奏感强,通过诵读极易引发学生的兴趣。

  由于小学低年级段,《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基本理念就是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理念,我在教学《姓氏歌》时,就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

  因此,教学本课时,诵读儿歌,我让学生齐读第一节时,采用同桌玩拍手游戏的方式朗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各个孩子都高兴的不得了,不认识的字就主动读拼音,很快就认识了所有的生字。识字时,我让学生用拆一拆的方法记住生字,如:张=弓+长,李=木+子,吴=口+天,许=言+午。倒过来就是加一加的识字方法。

  我还用我的姓氏进行编辑识记:子+小=孙,调动孩子编记自己姓氏的积极性。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姓氏,同桌之间编,小组内编,让其他小朋友记住自己的姓。孩子们各个活跃的七嘴八舌不停地编,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说的不亦乐乎,从而达到了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本领,认识掌握更多的汉字的目的,并注重培养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

《姓氏歌》教学反思6

  《姓氏歌》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姓氏每个人都有,都不陌生,所以一开始介绍百家姓,孩子不陌生,但是说出大量的姓,对孩子来说可能一时说不完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百家姓的认识,对姓氏歌的学习,孩子们更多的了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且产生了热爱之情。

  本堂课自我感觉还不错,我认为主要是内容吸引孩子,孩子的兴趣就被激起,有了兴趣后孩子们会跟着你走,迫不及待想学习后面的。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愿意学了,这是教学中最最基础的。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就在于此,你要想办法抓住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本领。可是这一点我还欠缺着呢!

《姓氏歌》教学反思7

  《姓氏歌》是一篇有关姓氏的儿歌,第一节通过问答的方式,它告诉了我们一些常见姓氏的写法,第二节列举了一些*姓氏。整首儿歌节奏感强,通过诵读极易引发学生的兴趣。由于小学低年级段,《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基本理念就是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理念,我在教学《姓氏歌》时,就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

  本堂课效果还不错,我认为主要是内容吸引孩子,提前让孩子介绍自己的姓氏,当孩子看到自己的姓出现在课文当中,明显会很兴奋,同时也会去找自己爸爸妈妈的姓,家里长辈的姓氏。学习这样跟自己有关的知识,孩子的兴趣就被激起,有了兴趣后孩子们会跟着你走,迫不及待想学习后面的。看孩子们学习情绪高昂,我就顺便让他们上台表演,运用成语接龙一样的形式,把自己的姓给描述出来。

  生1:你姓什么?

  生2:我姓王。

  生1:什么王?

  生2:大王的王。(组词法)

  生2:你姓什么?

  生3:我姓吴。

  生2:什么吴?

  生3:口天吴。(加一加)

  这样既新颖又简单的小活动,让学生都很踊跃参加。既加深了对我们课文的理解、记忆,又锻炼了孩子上台表演的勇气,与语言表达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自然就愿意学了,这是教学中最最基础的。最后通过拍手,有节拍的游戏方式熟记课文,调动学生积极性,玩中学。

《姓氏歌》教学反思8

  本课我采用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朗读教学。通过师生问答游戏,生生问答游戏,你来说我来猜,开展朗读比赛等富有趣味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本课的韵律与节奏。同时,在采用不同方法问答的时候,能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在充分的诵读中,不仅解决了背诵任务,同时也对祖国的姓氏产生了兴趣,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总结概括了文中介绍姓氏的各种方法,如:汉字拆分法(组合法)、说偏旁法、组词法等。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主要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习汉字的兴趣。在学习“许、徐”两个姓氏时,我举了两位老师的例子,学习复姓时,我还联系到了诸葛亮、司马光、欧阳修等历史人物,同时还补充了赵姓为什么排第一的趣味小故事,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孩子们探究学习课外知识的欲望。

  总之,在教学中永远不会做到尽善尽美,我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读的还不够充分,姓氏了解的还太少,学习气氛不够活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重提升个人素质,让自己的课堂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

《姓氏歌》教学反思9

  《姓氏歌》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姓氏每个人都有,都不陌生,所以一开始介绍百家姓,孩子不陌生,但是说出大量的姓,对孩子来说可能一时说不完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百家姓的认识,对姓氏歌的学习,孩子们更多的了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且产生了热爱之情。

  本堂课自我感觉还不错,我认为主要是内容吸引孩子,孩子的兴趣

《姓氏歌》教学反思10

  今天教孩子们学习第二课《姓氏歌》,在导入的时候就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比如:老师问:“光头强姓什么?”孩子们:“姓光”熊大姓什么?”姓熊”。“语文老师姓什么?”孩子回答“姓向”。“校长姓什么?姓刘。”然后过度读到课文,理解课文。本课我采用一问一答地进行了朗读教学。通过师生问答游戏,学生问答游戏,你来说我来猜,开展朗读比赛等富有趣味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本课的韵律节奏感。同时,在采用不同方法问答的时候,能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在充分的诵读中,不仅解决了背诵任务,同时也对祖国的姓氏产生了兴趣,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本课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同桌、小组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不同的识字方法,使学生牢固地记住了生字,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习汉字的兴趣。

《姓氏歌》教学反思11

  《姓氏歌》是一篇有关姓氏的儿歌,第一节通过问答的方式,告诉了我们一些常见姓氏的写法,第二节列举了一些*姓氏。整首儿歌节奏感强,通过诵读极易引发学生的兴趣。

  本课我采用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朗读教学。通过师生问答游戏,生生问答游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本课的韵律与节奏。同时,在采用不同方法问答的时候,能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在充分的诵读中,解决了背诵任务。

《姓氏歌》教学反思12

  《姓氏歌》为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识字部分第二课内容,本课教学目标为:1、正确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2、认识“姓、氏、李、张、古、吴、赵、钱、孙、周、王、官”这十二个生字,并认识弓字旁、走字旁和金字旁;3、会写“姓、什、么、双、国、王、方”七个生字,知道笔画顺序、会组词。

  本课以《百家姓》儿歌拉开帷幕,通过百家姓出示了一部分读音相近或者形似的姓氏,通过难区分的姓氏引出本课课题——《姓氏歌》。通过学生自己读课文以及互读,整体感知课文,学生能够较通顺通读全文,部分学生可以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引领学生细致领会全文,重点讲解其中的生字,如“李”,引导学生认识李字的结构,并能找到其中分出的两部分“木”和“子”,通过“李”字,学生能自己分解“张”字,通过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认识新部首弓字旁,并通过课件展示形象的弓箭,引导学生记住弓字的形状,再通过笔顺展示,引导学生认识弓字旁的书写方法。再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胡”、“吴”、“徐”、“许”几个字,引导学生自己对生僻字进行拆分,根据结构或者偏旁记忆不同的字。第二段主要是对单姓和复姓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欧阳”等复姓。此后,对开篇出示的难区分字加以讲解,学生通过同桌互助或者小组讲解的形式能快速认识难区分的姓氏。下一个环节为指认生字环节,老师通过课件出示认读生字,学生通过抢答、举手回答等形式认读生字,最后环节为课堂总结,并出示课下思考问题。

  在本节课中,引导部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出示的音近字或者形近字过难过多,没有较好的联系课文中出示的生字,导致课堂节奏过慢,没有完成教学设计中应有的环节。在读书部分,学生能分角色进行朗读,但是读的环节安排过快,没有给学生充分认识和朗读课文的时间,应该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角色朗读,在讲解“张”字时,出示的弓箭和弓字旁的引导能正确指引学生认识并书写,但出示的词语过难,学生认起来存在问题,特别是“张牙舞爪”这个词语,没有在课堂上更正学生出现的"问题。在提示学生圈字时,没有做出区分,导致认读和书写的生字没有加以区分,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整堂课中,我用了较多的时间和语言组织课堂纪律,如果以表扬为主,会加快我课堂的步伐,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会根据本节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积极的将各位专业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运用其中,将朗读这个重要部分作以扩充,弥补朗读匮乏这一缺憾,并开展同桌互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认字部分,我将分为两个环节,即随文处理和集中识字,并重点认识走字旁和金字旁,在生字中找重点、找规律,并引导学生自己来进行讲解和识字,并在课堂中贯穿姓氏游戏,引导学生会说并会写简短的姓氏儿歌,最后通过小组和同桌互查的形式,对生字词进行反馈。

  通过本次评课活动,我认识到了在语文教学,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积极的向各位优秀教师学习,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尽快适应新的教学工作,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能够做到熟练自身业务,并在班级管理方面得到较大的提升。

推荐访问:反思 教学 敕勒歌 《敕勒歌》教学反思3篇 《敕勒歌》教学反思1 《敕勒歌》教学反思1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