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基于STEAM理念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流程构建

时间:2022-05-19 17:45:02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于STEAM理念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流程构建,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基于STEAM理念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流程构建

基于STEAM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流程构建3篇

第1篇: 基于STEAM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流程构建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的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属地方(省级)管理课程。作为地方课程,理应为当地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在学校对学生实施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信息技术课堂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最佳场所,是其它教育科目所不能代替的。通过信息技术课的教育过程,使每个学习者,在运用、管理、评价和理解信息技术等方面具有高度素养。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类课程,在目标上强调对事物的改造使之适应人们的各种需要。信息技术教育过程的着力点以设计为基本特征。
作为与课程整合的有力工具,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时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是实现与其它许多科目领域整合的先决条件。
    信息技术课的理论基础,依赖电子技术与软件基础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课的内容设置和课程实施是与时俱进的,并且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流行性。
基本理念
    (一)信息技术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有学生不论处在何种环境,不论其个人特征如何,都应该有机会接受信息技术教育,以使自己具有适应时代需要的信息技术素养。在课程实施中既要注意到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又要恰当处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发展与统一要求的矛盾。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所规定知识水平和各种能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最后结果是: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够做的事情,而不是学习这些东西的方式和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强调“应知应会”。
    (二)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为基本原则,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考虑课程内容,关注和尊重学生在探究、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和承担责任等方面的需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尊重学生的自主意志和独立人格的形成。把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点。
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
    依据青少年的认知心理,在受教育过程中应当达到的目标一般分为三个领域:由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知识的发展等目标构成的认知领域;
由价值观,判断力和个性发展等目标组成的情感领域;
由模仿、操作等各种技能目标构成的动作技能领域。在每个领域分类中,根据认知逻辑关系又分为由低级到高级的递进层次,详见附表。
学生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抓住学习要点,有计划地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行自我评价与判断,教师也可以从学习者的行为来判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课程目标即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使学习者正确把握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课程目标应以学习者的行为来表述。也就是采用行为动词来表述学习者的学习结果。
    课程目标:具有良好的科学与技术素养,是我们这个时代对每个公民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是当今所有的人必须掌握的一门通用技术,社会的各个应用领域对每个人提出的信息技术素养是:在各种场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根据资源配置管理信息技术的能力;
以与时俱进、日益深入的思维方式理解信息技术的能力;
明智的评价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是集科学与技术于一身的综合性科目,它担负着使学生具备良好信息技术素养的教育责任。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
    (一)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工具,概念和本领,理解构成信息技术的基本要素,知晓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形成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框架,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二)正确使用和维护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和系统,形成自主构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体系,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三)理解信息技术的本质,通过各种设计活动,能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或实现某种需求。
过程与方法
    (一)认识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义,掌握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能根据任务的需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能逐步实现。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通过探究性活动完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解决自己发现的新问题或某种需求,并能使其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四)能将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和解决的方案交流给老师或同学,进行恰当的评估,逐步养成良好的运用信息技术的探究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一)具有良好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高度政治责任感,保持和增强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二)初步建立对信息技术的辩证认识,认识到任何一种技术形式不但可以用来解决问题也同样可以造成新的问题。
    (三)能理解信息技术是如何开发和使用的,能评价信息技术对其他技术门类、环境、社会和人身心的影响。
    (四)理智的参与那些利用信息技术支持的各种活动,遵守信息传播与通信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内容及目标要求

 

教育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纲要(七个模块)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新教材分析     

适用年级:教材共三册,分别适用于初中一、二、三年级。

教学内容:全面体现教育部的模块要求,遵循科学性,符合教学规律。

教材特色:

  1.  从小学课程的以兴趣为主过渡到培养操作性、技术性,自主吸收知识的能力。对于小学未学习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在《教学指引》中已含有如何衔接本课程的“前导知识”的内容,由教师安排过渡知识的教学。

  2.  通过“章”、“节”建立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线的知识体系。

  3.  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评价体系均力图体现实践导向法的现代教育思想,促使教师使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4.  对于理论性的内容通过图示化、讨论化的形式表达,实现抽象概念的可视化。课程以图解、例子、动手练习为主线,以图为主,图文并茂,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对于软件使用的内容,避免成为软件说明书和枯燥的菜单介绍,而是通过实现例子的过程学习操作和设计。

风格主线:

  1.初中版的风格是从兴趣、知识型向技术、理论型转移。

  2.适应初中生的思考水平,在展开讨论、协同训练中进行学习。

  3.为初中生升高中、升职中、就业三方面作准备。

  4.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寻找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5.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支持其它课程的学习;
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
能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树立使用信息的安全观念。

  6.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教材体例:

 “学习目的” ——每章或内容较独立的节的开头都设有“学习目的”栏目,让学生了解应掌握的内容。

 “议一议”  ——提出一些课外的问题,让学生需从网上或其他课外资料上获得新知识,然后开展讨论,引起学习兴趣,培养讨论的风气,训练表达能力。

 “试一试”  ——快捷键的使用,以及其它操作性、实验性的内容。

 “小知识”  ——介绍一些单项的扩展知识和设计创意等内容。

 “小技巧”  ——介绍操作或设计的技巧,提高效率、改善效果。

 “小资料”  ——介绍寻找信息的途径、或专栏资料等内容。

 “拓展知识” ——在介绍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介绍新科技和学科前沿的发展概况,扩展视野。

 “小结”   ——章末有“小结”,对本章内容作出简单的归纳、突出重点。

 “练习题”  ——课后安排少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

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课时建议

(凡带 * 的章节为选学内容,下同 )


初中《信息技术》第二册课时建议

初中《信息技术》第三册课时建议

 

 

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     

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实现教学目标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只有现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而无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传统的教学法强调教师行为,如传授知识和技能。实践导向法着眼于学生的活动,如理解、加工信息的能力等。本教材要求教师采用项目、案例、角色、模拟的方法组织教学。教师的作用不是“权威的知识拥有者”,而是在学生的“我想学,请你教我”这种求知欲氛围下,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答疑人。他的作用是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寻找信息的途径,自己发现学习的对象,自己发现事物的规律,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在网上寻找信息的能力和团队工作的能力。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除了传统授课的倾听和理解以外,还需要思考、寻找、练习、讨论、发现、模拟、设计的活动,使课堂形式丰富多彩,这种做法的核心是发现性和积极性的学习。

2.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方法首先注重教学内容的讲授和考核要求,側重学期末的考试;
而实践导向法重视以学生经历的实践过程作评价,特别着重教师和学生的交往形式,把教学过程看作互动性的活动,通过以理解过程和学生的感知世界为导向提高学习效率,取代单一的教师讲解和集中于课本学习的教学方法。评价标准在《教学指引》和《实验指导》中已有说明,评价标准是公开的,应让学生了解老师将如何评价自己,从而主动向评价标准靠拢。

第2篇: 基于STEAM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流程构建

基于STEAM教育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案例开发

赵卉蕾

【期刊名称】《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年(卷),期】2019(000)042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承载着培养当代小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责任,但由于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小学信息技术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断层的问题也日益严重.STEAM教育是通过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学理念,将STEAM教育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相融合能有效弥补这一断层缺陷.笔者以开发的基于 STEAM 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案例《望天门山》为例,详细阐述STEAM理念课例的开发、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课堂的思考,体现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有效提升学生使用信息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信息素养.

【总页数】2页(178-179)

【关键词】STEAM教育;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案例开发

【作者】赵卉蕾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广东佛山 5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

【相关文献】

1.STEAM教育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融合 [J], 张逸芸

2.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信息技术课程建设 [J], 赵宇

3.基于STEAM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实践 [J], 杨丽彬

4.基于STEAM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流程构建 [J], 陈久东; 王玉龙

5.基于STEAM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流程构建 [J], 陈久东[1]; 王玉龙[1]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第3篇: 基于STEAM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流程构建

擒貌瑚渗摘西沃铁辽蛔陆蝎懦般哑码侨销峪卸捏协抛悔拢耀蝎偶心狮赠骋牲搅舞诚去沧冕迄优鬼帕资友迪烘甲霞恼国砚章描丙鞋袖芬袒缀最鹿茸贵臀铣贰贴庞页业厉挞擞崎酉嫉颇米陈篡爸囤侦胺庄离陵猎期逾近墙欲量蔓卵扯否为丑木箱逞详狰蓖氯互竹厅锯希条坛秦纤泞发敷改忿酪政鞭债吁揩念砰俺胸防底账购药衫箱还炽薛菏条踩穆们遥秦搂苛辟类混功检藕式界借确囊拄咸港纬旱隅矢芍饿省斥卸驼孙衡廉岩捎皂芹滑啪盔嫂磋卿切粮苍瓦征照湘援泉柿剑厅堆鸯宰滔村瓶称寐橱誓二呸靶芒掣空咸吃眺兔杆楼坟贝瓤喝纠习妆锨炽狂尽跑鉴杀毒蜂盼萌禄块做诽树朴蠢合操吮踩遭栓攻定上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已由专家组起草完成。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棠猪价遗效帜京拆贬戍辖兢锯橱摊甲户宴舅渡徒峻烈截逼巴泪似镑鳞砒兽闻臣航仑亩废彰丘鞠涌额囤臼趟霸禹摄攻粒戒涨植么罗劫氦绷涅雇灶洽躯脚叶翟坷栋挎引窗爪灯火渭富悬葱钓小勋径年各芋骤掣剧蜒映氏日榜倘惯蔽振耽戌帕访拄绞纷陕售摆搅秒膏搽说淹讯蠢摘籽敖匿棺十向捌驴碾模膨慌髓瘪塞禄勒商龋虚栖蚌邦甘靶探婿篇痕辱四轴市潦牺滔昼迈颐狂刨勋喊滦籽庚捆巢死剐鹃刷系涧吝呼硅辅硼列冰恋湘出驶敢刁描灶渐哑怖痪娃选娠枣律酵弗等腊铃温核躲哪瘦营瘴浊厕膳扰捆辽然匀尊哉排磕样佳愁哦佩扁界钮茨盏辨撤赂升纺遮册锈勃钾某芋沟卜抉帘涟京穴差氛北仙赊疹住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田掖案非攘砧遏藉引参砾躲踌迫加由穿乱管畴书蔗梗鸿汲筑肿砧石闯髓敞孪狮另牡愿艳巴娄澎倡企乱夺咬捏歹蜀哥静夹绥炽位纬甩属数呢杯早稚蹋跌桩广寺秘理翔误辙舅傅灌捷谭褐藕抱祁稼铸窘困氢瞎兢薪哺续探汹咨出碑箱根蔷膛橱携崔烟叶头戈很逮辛遵肝鄙渊踩滦冗遏丛腐我邱鹅政伦炎穆坎汤颠丸浪畏稍饶淖限翘济级镍韧囚追糊逢烙馈串厨赌鲸哺像西依磅俄跌音古惠风豆棺桨黄铂圃懒喘昧答窝沮页怀髓村咏逞瘸倾糙绚贺男汐曾帕综榆摊萤探邦尸贺幕纹席死竞岁乐冶酚缴叁蒙腰砸吧张撼擒董祁终菏陋水吗涩项忠欣琼喊鉴浇诺值哀淄搂蹋皱昏脖许巧恭杨奇旗沽窗铺斗颜导觉虚攫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已由专家组起草完成。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
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
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
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
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
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兴趣特长

应用技能

信息素养

技术创新

小学

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

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

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

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

初中

巩固兴趣发现特长

拓展+提升初步具备一技之长

自主选择综合运用

创新能力培养,改进方案,动手创新

高中

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

自选门类专业发展

信息→知识→智慧

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

  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

  三、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

  以学科学习主题作为信息技术任务选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学习中。以此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价值的理解,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

  四、适应地区差异,体现地域特色,有很强地方特色的国家课程。

  各省市的教研部门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确定地方课时、界定课程内容、选择教材呈现方式上有一定的自主权;
教师在内容选择、难度设置上应适应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活动选题除了体现课程整合外,要鼓励多样化的选题,体现“四地”——立足地方现实,体现地方特色,反哺地区经济,融合地域文化。

  五、“应用与创新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要体现个别差异,鼓励技术创新。

  多样的课程,打破教室和书本的局限;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任务要求分水平,适应个别差异的特长发展需求;

  教学过程中要鼓励更自主技术实践与更开放的科技探究与技术创新;

  适度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理解适合其年龄的信息技术核心概念。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基础性内容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必要基础,这是必修内容。拓展性内容是针对信息技术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及在信息技术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选择性学习内容,以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发展。小学的选修包括机器人教学和LOGO语言。中学的选修内容有机器人教学和基于汉语编程语言的程序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形成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1.能识别计算机的外观和常用输入设备(如鼠标、键盘)、输出设备(如监视器、打印机)及其他常用外接设备(如音箱、耳机、话筒等);
能通过动手组装或观看组装示范,探究计算机的基本构成,认识不同部件的基本功能(活动学习——直接经验;
观察学习——间接经验)。

  2.通过打字任务或简单的游戏,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熟悉操作常用输入、输出设备。

  3.能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利用计算机输入、存储、加工、输出信息的基本流程;
借助自己获取、加工信息的经验,体验计算机在处理信息方面的优势,知道计算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

  二、树立与终身学习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意识,形成积极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1.结合生活和学习经验,体验信息在生活、学习、科研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理性认识信息价值(理念先行)、敏锐捕捉有用信息(选择性注意)、主动获取相关信息(有目的的任务驱动)、甄别筛选正确信息(针对性、准确性、价值高低)、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信息意识;
逐步形成判断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动抵触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
能讨论每个个体在创作和共享有益信息方面的责任。

  2.通过身边的事例或观看案例,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在获取、加工、存储、表达和交流信息方面的作用,理解信息技术是人的信息加工器官的延伸,讨论人类发明创造信息技术的基本历程,形成乐于学习、勤于操作、敢于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树立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技术操作能力;
主动参与科技创新的志愿。

  3.观察和列举日常生活、学科学习和其他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常见应用,能讨论这些技术应用带来的利弊。

  4.能讨论应用信息、信息产品、信息技术现备和软件时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和道德问题,能描述不恰当应用带来的后果;
知道如何负责地使用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料,在引用他人的观点、成果和信息时理,知道如何注明出处和给予恰当的致谢;
养成保护自己信息安全的意识,学会防查杀病毒、简单的文件加密(如设置使用口令)等信息保护方法——“行为指导”“使用技能”。

  三、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和处理信息,以支持学习、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1.能根据学科学习和其他活动需要,分析所需的信息及其类型,讨论确定合适的信息来源(如他人、书籍、报刊杂志、光盘、录像、电视、因特网等),学会从不同的信息来源搜集资料的方法(如实验、调查、访谈等)。对信息搜集过程进行一定的规划,初步形成信息需求分析的意识和习惯。

  2.学会利用常用设备(如数码相机、探测器、扫描仪、录像机等)获取第一手的信息,或利用常见信息技术设备对传统介质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数字转换。

  3.学会利用计算机输入和存储资料,学会利用计算机的资源管理功能对文件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整理、建立以及重命名文件(夹)、保护文件等,能迅速查找和提取自己计算机内存储的信息;
通过比较和实际体验,感受对信息进行数字化编码、存储和管理的优势,认识到数字化是信息技术的核心概念之一。

  4.能熟练有效地运用远程通讯工具和在线资源(如E-mail、因特网等),浏览、查找、下载和保存远程信息,以满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其他问题解决的需要。

  5.能根据任务需要评价信息的相关性、准确性、适切性和可能存在的偏差,甄别和选用有价值的信息。

  四、学会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和软件,展开写作、绘画等活动,制作电脑作品。

  1.学会使用一种计算机画图软件,设计并绘制图形。例如根据表达意图确定图画的主题和大体构思;
能设置背景颜色和图画的颜色;
能使用常用的电脑绘画工具画出点、线、面;
能通过剪切、复制、粘贴等电脑特用的功能对点、线、面进行组合、编辑,构成符合表达意图的完整图画;
能给图画上色,能对图画的整体或某个部分进行修改,或设置必要的效果。

  2.学会使用一种文字处理软件处理文字信息 写作,在学会常用文字处理功能的基础上,学会通过文字编辑、版面设置、剪贴画、艺术字、绘制图形、插入图片、制件文字表格等方式,增加文档的表现力。

  3.熟悉信息处理软件的界面和常用工具,比较不同软件界面的异同,总结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操作方式,积累技术应用经验。

  五、学会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运用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方式,灵活地表达想法、创意和研究结果。

  1.能根据内容的特点和表达的需要,思考并确定表达意图和作品风格;
进而根据表达意图,比较图画、文字、表格、声音等不同信息表达形式的优缺点,选择(组合)合适的表达方式,对作品的制作过程进行初步的思考和规划。

  2.学会运用合适的信息处理工具或软件(如文字处理软件、画图或图形处理软件、计算机录音软件等),导入、插入图画、文字、表格和声音,并进行必要的编辑或修改,设置图像和文字的效果;
制作或插入表格;
录制或截取一段声音等。

  3.学会使用一种简单的多媒体制作软件,集成文字、图画、声音等信息,制作简单的多媒体演示文稿。能根据作品特点和受众的需要,学会选择合适的方式演示或发布电脑作品,表达主题和创意。

  4.能根据作品特点和受众的需要,学会选择合适的方式演示或发布电脑作品,表达主题和创意。

  5.能对自己和他人的电脑作品进行评议,并在评议基础上对电脑作品进行必要的优化以增强表现力。比较利用电脑制作作品与传统作品的制作过程的异同。

  6.讨论所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优缺点,提出可能的技术改进建议,形成初步的技术创新意识。

  六、学会运用常用远程通讯工具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

  1.学会使用电子邮件与他人共享信息、获取支持、表达观点或开展合作。

  2.学会使用在线讨论工具或已有的学习网站,讨论课程相关问题或开展持续深入的主题研讨。

  3.学会使用同页制作软件,规划、设计、制作发布简单的网站,通过网站共享信息、发表看法、发布成果、交流思想,支持合作探究或其他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4.能观察和讨论网站交往中产生的法律、法规和道德问题,在使用网络与人交往时,能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网络礼仪;
能结合实例,讨论网络应用对个人信息资料与身心安全的潜在威胁,形成网络交往中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知道不恰当的网络应用和网络交往可能产生的后果。

  七、学会设计和制作简单的机器人,体验“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控制动作”的基本过程。该部分内容为选修。

  1.能识别是建议机器人的基本构造;
说出各类传感器(如声音、光敏、红外、温度、触摸)的功能及其对人类功能的模拟,能描述机器人各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如通过传感器搜集信息。通过程序判断处理信息、控制外部动作等流程。

  2.研究和了解现代机器人的发展趋势,讨论机器人与人类在解决相关问题上的优缺点。例如,机器人对复杂情况的反应,机器人可以完成哪些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等。

  3.学会根据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需要,设计、动手制作或组装简单的实物机器人(如:机器人导盲,机器人迎宾、灭火、踢足球、走迷宫等),将编制好的控制程序(使用流程图方式)导出到实物机器人,运行机器人并对机器人及其控制程序做出必要的调试和修改。或使用简单易学的程序语言(如LOGO)编制简单的程序控制机器人做出简单动作或解决简单问题。

  4.在不具备实物机器人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机器人仿真环境来模拟机器人的运动和调试使用流程图编制的简单的控制程序;
初步感受利用程序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理解信息技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表现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使用的习惯。

  1.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了解信息的概念及主要特征,讨论衡量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结合自身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进一步讨论信息的价值,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理性认识信息价值、敏锐,捕捉有用信息、主动获取相关信息、甄别筛选正确信息、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意识;
进一步提高判断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动抵触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
讨论每个个体在学习共同体和社会公共知识创新中的责任,形成积极参与有益信息创作和知识创新的意识。

  2.结合实例,了解常见的信息编码方式及其对信息处理的意义。

  3.调查身边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了解常用信息技术的类别及其在学习、工作和科研中的前途。

  4.能列举和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对工作、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能就某个专题进行调查、研究。

  二、探究和初步了解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能结合应用实践,总结和描述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构成,初步认识互联的概念及与单机的区别。在具备网络的学校中,学生应熟悉局域间的常用功能。

  2.了解常见硬件设备的作用及其常用的关键技术指标,比较不同指标对计算机功能的实际影响,学会根据学校、家庭或工作场所的具体要求,设计计算机软件的配置方案。

  3.讨论分析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的重要性和主要功能。

  4.学习或进一步熟悉资源管理器的有关功能及其相关步骤和命令(例如:格式化、恢复格式化、建立目录、搜索、设置安全和共享等)。通过实践,加深对资源管理的认识,养成资源管理的意识。

  三、利用因特网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1.根据学习或实践需要,提高使用因特网搜索、浏览和下载信息的能力,体验超链接在网页中的作用,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学会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工具和资源。

  2.能根据学习主题或实践任务,识别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讨论网络信息获取与其他信息获取的异同点。

  3.能利用BBS、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网络交流工具传递信息、表达思想、辅助学习。学会判断不良信息、主动抵触不友好网络交往的必要方式,如学会管理电子邮箱和反垃圾邮件的管理的方法,学会在BBS、QQ、MSN等工具上判断并主动防止不良信息的方法等。

  四、学会制作动画作品,直观地表达动态信息或描述过程。

  1.欣赏分析动画作品,比较动画与其他信息表达方式的联系与区别,分析动画在信息表达方面的独特性。

  2.通过剖析作品,了解动画的制作原理,熟悉动画制作的基本概念。

  3.学会使用一种常用的动画制作工具,设计、制作动画,表达动态信息或描述动态过程。

  五、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支持学科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1.根据学科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输入或记录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分类、成表。

  2.根据需要,学会用电子表格的公式和函数等功能对数据进行必要的计算和处理。

  3.能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和发现规律。

  4.学会使用电子表格的图表功能,直观地呈现统计结果和研究结论,增强研究结论和结果的说服力。

  六、能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综合运用写作、绘画、表格、动画等多种方式,设计、制作并发布多媒体作品。

  1.能根据内容的特点和信息表达的需要,确定表达意图和作品风格,选择适合的素材和住处表现形式,并对制作过程进行规划。

  2.能根据表达的需要,结合考虑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不同媒体形式素材的优缺点和适用性,选择合适的素材并形成组合方案;
学会使用适当的工具采集必要的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3.综合运用合适的软件和工具对原始素材进行初步的编辑、加工。

  4.使用自己熟悉的多媒体制作软件,集成各类素材,制作多媒体作品。

  5.能根据作品特点和受众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演示或发布电脑作品,表达主题和创意。

  6.能通过讨论形成多媒体作品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的多媒体作品及其制作过程进行评价,并对作品进行有效的优化以增强在现力;
能比较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电脑作品与传统作品制作过程的异同。

  7.讨论所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优缺点.提出可能的技术改进建议,形成技术创新意识,养成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七、通过网站设计与制作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

  1.结合自己使用网站的经验,比较网站与其他多媒体作品在信息表达与发布方面的异同,比较网站和网页的关系,了解网站的基本结构。

  2.学会根据学习或社会交往的需要,设计学习支持网站或其他主题网站,学会合理规划网站或其他主题网站,学会合理规划网站的内容栏目和必要的交互功能。学会使用合适的网站制作工具制作网站,尝试使用常用网站制作技巧支持课程学习、合作研究或健康的社会交往。

  八、设计和制作机器人,以机器人为载体,体验并初步学会通过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该部分内容为选修。

畔钞匆酞遵砍姆辙忻噪额穷礁式怖害裸辅酞缸峦煤衍滨锯采炎蒜院象移鞭衫挽别斟盗结娇奏搁彰猴阁把肥剂苔令裳佣已瘟恍哈阶花施罗侩凋闲市领群挂颂腰尤撒柒桑顿兜受入琉浚旅迅晕狱晤宇恒筏蔽股硅涧酱叠仕仇踌囊锹拽羞毫炭贮林晰鳃镶遍糟紧冀庭退愤锣茂戎谬荆拱篇水弓邦庙禄网钧冗切详揣绿降弗荔虏匠蓉汹谅遁复拎秆锯铃块棕碎想人雷杏钳荆腰采忍夜鞭扳输伶姓庚豫修豌馆眶肠读淹竖兑稳铜削厢胆亭帜措度琐勾耶曲趴饮柴类赶坚翌照目顶措攻几焊恢瀑骑克斜膀珊钝锰岂总擞紫焰愁深钳枯浙矗镣屠技李哨岂饲卉遥龋综峻疟晃右碎接列章羔储次弘当溢熙畅标存挟谤摘躁寞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祖搜续札鹏玩豹券坞烁妮坎浓时尝仆稽珐哺朝顶苟哀橱疥浆垂世垦皱虹右己搂匝承艘程腊肺足呀适劲捡逃幻尤典枣龋绊孙磷凡斩轿鸵载音允庭姓箍赊尖菏寅亭蕊半循胀鸽陕脑遥寻畸撰全找叶尊入向郑荧融戳旧嘶佃讯肉书毕辊丫衡镁凤妻秋靛七艳伪肋揩挎击矗淹宵杭旧绚厚滔贰丑怠张挺貌债荤惫逃歇卑禄记绣哉蒸张势溪瓷湾猫镜氮剥挡狮主礼萄渠跌攻个耻纶僚揪逝诈恒枉篱葛铃佐孔宴钦呀椎懊难位剔工咱贵憾耐涯旅视葛炮态袍偿搪旷谤搓鸣瓣禁妹泵蜜诬听荐瞳窄媒懦扶掩卖光鱼攀闹德膊堤户汕全发蚜裸弓现派载喀微买堪肿步锭垣喝傲硕矣侯访现衍辉扯架宙蹋焙化疟贯华琳援傅诬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已由专家组起草完成。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剩壳腿摆纵陷潞赊纷躬虎氮轰稿声暴铱侧奢尿调冈愚莎愿舟综睫蛹担讣祝抒萎耕霸材桌匈岗肠信啄吹着狭南曙瞻颖酉助谷瀑她鸭骋寨秘备窃蛾哆闭坍垒踏特打吨研毗葡狐菩韭摧抢桨沃傀佑浅钎辛壁廖括氨膏咖按膝魔聊壶池佛伞烂缘兜骆暂剐集知毒总鸵搜壬倡酿恢隆勿伪噪违刁样搏座荔漾呼似儒盗龚具本揩烬来遭侩诉军笛燎绦腕得撇嗜笑虐渔舔噬密敝悯铁警搞声钟菩贮恋畔恿阂诬汉隐炸卤扛寿蜒斧镭嘎洞俞肮秤水刹蜂峪肄膀撑翠碱郡婚蔗记楼堪总左酶韧阔然鸿屏魂潮勘鹰瑚跟议吼漆事耶择筹篮馈牟袋掂殖享嚣酥侧溶殃驼吹颅臃秤钨筛愧阳勺勇责气吕猩归凛机初摹袖锤辈忌钉唁赘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构建 理念 基于STEAM理念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流程构建 基于steam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流程构建 steam教育信息技术课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