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时间:2022-05-20 10:00: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6篇

【篇1】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咸宁市推进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抢抓政策和市场机遇,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交通和自然资源优势,加快推动全市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对标国家和省产业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新能源与新材料、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健康、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六大重点产业发展,加快培育全市产业发展的新增长极,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引领产业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二)发展定位。

1.产业创新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引领,面向国家和省战略,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前沿技术研发平台;
坚持新兴产业集聚,打造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高度集聚的新兴产业集群;
坚持创新改革先行,形成创新驱动引领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和制度体系;
坚持高端人才汇聚,造就一批国内外顶尖的科学家、企业家和一流创新团队,抢占人才高地,提升产业发展“含新量”。

2.先进制造业中心。着力推进产业信息化改造、品质化提升、智能化升级,大力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业,培育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在重点领域引领全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提升产业发展“含金量”。

3.融合发展先行区。以健全产业链为重点,以提升价值链为目标,不断提升产业融合水平,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军民融合发展等领域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4.绿色发展示范区。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积极探索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大力推进长江大保护和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加快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推进新兴产业绿色化发展,提升产业发展“含绿量”。

(三)发展目标。

到2022年,重点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0亿元左右,引领带动全市初步形成5个千亿元产业、10个百亿元产业、10个细分行业“隐形冠军”发展架构。

1.产业水平提档升级。全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力争达到85,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6%。

2.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全社会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

3.企业培育富有成效。重点产业累计培育“独角兽企业”10家、“瞪羚企业”20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200家,上市企业达到3家,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4.绿色发展提质增效。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和提高,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45吨标煤以下(不含金盛兰冶金公司计划新上项目产能新增能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过80%。

二、重点产业

(一)新能源与新材料。

1.思路与目标。

坚持新能源大规模利用和分散利用相结合,坚持新能源高效生产和装备开发相结合,提高新能源保障程度和利用水平。推进石化、冶金、建材向精细化工新材料、金属新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新材料转型发展。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建设国家和省新材料研发与生产基地。到2022年,新材料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

2.发展方向。

(1)新能源利用。提升新能源装备制造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光伏、储能电池等电站级储能材料和装备研制。积极推动多种形式的能源综合梯级利用,突破风光互补、高效储能等新能源电力技术,加速融合储能、微网应用的分布式能源发展,大力推动综合能源系统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新能源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

(2)先进电力配套装备和智能电网。加快新能源并网、特高压交流输电、柔性直流系统相关技术和控制保护等相关设备研发应用,推动灵活交流输电、分布式能源并网、智能变电站集成、直流配电网等电网相关装备发展,提升智能电网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能力。

(3)新型功能材料。围绕信息、生物、能源、环保等高技术领域,发展新能源材料、化学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生物医用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重点支持纳米材料、智能材料、超导材料等前沿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强化材料基础支撑作用。

(4)高性能复合材料。突破复合材料高效低成本成型、高效自动化成型、低温固化及新型固化成型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非金属基复合材料。

3.重点布局。

(1)新能源。综合考虑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人才技术、环境容量、生产安全等因素,在通山进行核电等新能源开发;
在符合开发条件的地区进行风电开发,建设生物质能和热电联产;
在通山、崇阳等地开发水能。

(2)新材料。以咸宁高新区和各县(市、区)工业园区为载体,创建咸宁承接武汉新材料科研成果产业化平台,积极对接武汉相关院所、新材料工程(或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以及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通过技术渗透,打造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项目,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与产业化发展,鼓励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延伸。

4.重点企业。

中广核集团(咸宁核电)、中广核新能源湖北分公司(光伏发电)、中国水电顾问集团(风能开发)、中船海装(风能开发)、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风能开发)、光谷蓝焰(通山)新能源有限公司(生物质热解联产联供)、咸宁市青源公司(生物质气化热电联产)、咸宁市静脉产业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南三县天然气、气化乡镇)、武汉喜玛拉雅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燃料电池)、深圳市索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材料生产基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咸宁2-3MW风电主机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建设),金盛兰、海威复合材料、华宁防腐、平安电工、南玻、崇阳钒企等。

(二)电子信息。

1.思路与目标。

围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重点产业链,着力夯实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规模化发展物联网相关硬件、基础电子、光电,创新研发集成电路、数字通信等,打造华中电子信息基础材料基地和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到2022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

2.发展方向。

(1)基础电子模组。重点发展以摄像头模组、显示模组、声学组件等环节为骨干,以电池模组、触控模组、新型印制电路板和覆铜板材料为支撑,以射频模组、整机组装、终端系统环节为导向的消费电子产业链,最终形成以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为特色的消费电子及配套产业集群。

(2)新型显示。重点发展激光电视、便携式投影机、影院级投影机、微型投影机、电子触摸屏、军事用途激光显示等配套设备;
围绕武汉LTPS、OLED、柔性显示、可折叠面板等领域,加大招商力度,争取实现显示领域突破。

(3)智能终端。发展新一代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可穿戴终端产品及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语音、智慧安防、智能家居等领域智能终端产品。拓展产品形态和相关应用服务,着力完善终端产品产业链,加强整机企业和芯片、器件、软件企业协同发展。

(4)物联网相关硬件:重点发展磁电子芯片、低频和高频RFID(电子标签)、光纤光栅传感器、电子式光电互感器、磁传感器、二维条码、SPON(传感无源光网络)设备等传感设备、传输设备和处理设备。大力开展物联网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等方面的推广应用。

3.重点布局。

依托咸宁高新区、通城等地,建设国内一流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新型显示基地、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等,辐射带动周边地区。

4.重点企业。

光谷南科技城、瀛通电子、三赢兴电子、维达力电子、光宝科技、湖北咸宁航星光电子集成高新科技园等。

(三)汽车及零部件。

1.思路与目标。

发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优势,加强协同创新,加强两化融合,引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到2022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

2.发展方向。

(1)汽车及零部件。着力引进高端整车生产技术,加快新能源汽车规模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推进动力总成、先进汽车电子、轻量化材料、模块化开发等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支持专用汽车企业差异化发展,增加品种,提升品质,塑造品牌。

(2)新能源汽车。依托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加大研发和创新力度,重点突破“大三电”“小三电”等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瓶颈,推进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研究与应用。加速大功率快充设备的研发与推广。积极推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

3.重点布局。

依托现有汽车产业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在咸宁高新区、咸安、嘉鱼、赤壁、崇阳等地布局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在咸宁高新区、嘉鱼等地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在咸宁高新区、咸安等地开发专用车。

4.重点企业。

三环方向机、北辰转动系统、华舟、嘉鱼裕华、赤壁天瑞、兴民钢圈、洪盛模具、湖北恒毅、合加新能源、喜马拉雅(氢燃料电池)等。

(四)医药健康。

1.思路与目标。

依托咸宁高新区、咸安、通城等生物产业基地,重点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和重点产品,提升生物产业影响力,到2022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大力推进康养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文化、健身、食品等深度融合,不断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实现康养多元化服务供给,积极创建国家级康养产业试验区,到2022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

2.发展方向。

(1)生物制药。加快发展生物制药与疫苗、化学创新药物、现代中药、新医药研发与服务外包等产业;
积极对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通过重大专项实施,打造现代中药、植物药、新型医疗器械、生物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

(2)生物农业。重点发展生物育种、农业基因技术、生物兽药及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等;
推进微生物功能基因选择技术、生物合成基因技术、纳米载药技术应用创新,发展绿色农药、生物兽药等产品。

(3)生物医学工程。开发适应个性化治疗、远程诊疗需求的高性能医疗器械和装备,带动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制品产业化发展,加速现场快速检测的体外诊断及试剂的研发和产业化。

(4)高性能医疗器械。突破性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高性能医疗器械,打造特色品牌。充分发挥重点企业在激光、影像、自动化控制等领域的技术优势,重点打造高端影像类、激光类特色医疗器械产品。

(5)健康产业。构建科学健身、健康咨询与医疗服务三位一体的健康服务体系,推进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科学健身门诊部,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信息技术与健康服务融合创新,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加快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互联网+”医疗模式创新,发展个性化的智慧预防、康复、健康咨询等健康管理服务,以及远程健康管理、移动健身等移动健康服务。加快开发全方位远程医疗服务平台、终端设备和个人可穿戴医疗设备,研制数字医疗系统和保健康复等产品。

(6)医养融合。加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建设,做好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
积极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向老年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转型;
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老人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和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医疗机构。积极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加快推进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试点,出台长期照护险政策。

(7)文化体育旅游。创新体制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文化、体育、旅游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多元化、多层次大健康产品,提供传媒、演艺、体育赛事、健身服务、休闲旅游等多维度、多样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8)健康食品。重点发展以配方奶粉为代表的高端乳业、优质蛋白和维生素、中药保健饮品等产业;
延伸拓展茶深加工产业链,发展保健茶、药用茶等,扩大油茶种植规模及多领域、多品种深加工能力,建立保健食品研发和生产基地;
大力引进国内外休闲食品龙头企业来咸设立研发和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饼干类、膨化食品类、糖果类等休闲食品产业。紧紧依托红牛、安利、维力刻等在咸基地,积极探索饮料产业转型之路,加大国际饮料行业龙头企业的招商力度,支持在咸饮料生产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世界级饮料生产基地。

3.重点布局。

(1)依托咸宁高新区和各县(市、区)生物产业,积极发展生物全产业链,在咸宁高新区布局生物制药、生物医学工程、高性能医疗器械等;
在咸安、通城发展生物制药、精准诊疗等;
其他有条件县、市发展生物制药、生物农业等。

(2)综合考虑自然禀赋、人才技术、产业基础、交通条件等因素,构建以各县(市、区)为支撑的大健康服务网络体系和健康食品生产体系;
鼓励梓山湖和幕阜山区等自然生态禀赋好的地区建设一批康养旅游示范小镇、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建设一批温泉、爬山、食疗、养老等特色康养基地;
支持沿长江旅游景区提档升级,着力打造长江黄金文化旅游带,加快建设长江流域公园城市。

4.重点企业。

福人药业、稳健医疗、中健医疗、宝仕康药业、厚福医疗、绿雪生物、欣和生物,真奥金银花药业、健翔生物、九灵草生物科技、梓山湖大健康城、康美小镇、华夏幸福产业新城,红牛饮料、奥瑞金饮料、安利XS运动饮料、维力刻饮料、今麦郎饮品等。

(五)智能制造。

1.思路与目标。

滚动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推动咸宁制造向高端提升,发挥装备制造的技术和产业优势,重点布局光电、智能机电、机器人、智能装备、应急装备等领域,建成省内先进的智能制造产业中心。推进传统制造转型升级,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到2022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

2.发展方向。

(1)光电。发展LED外延片、芯片、封装、半导体照明器具以及OLED光电材料生产线,完善产业链配套,建立光电产业基地。

(2)智能机电。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机电设备、智能机电设备及其关键零部件等,做大做强水利水电智能型发电机组,发展高耗能领域成套智能节能机电设备;
重点发展变频电机、伺服电机、减速机和工业控制系统等智能装备关键零部件,加快发展精密研磨设备和数控机床;
配套发展工程机械专用智能机电设备,有序发展电子信息、包装、印刷、纺织等领域专用智能装备。

(3)智能装备。重点发展精密、高速、高效、柔性的数控专用机床等,配套发展新型工业传感器、智能化工业控制系统等核心关键零部件。

(4)应急装备。着重发展应急舟桥、应急机械化桥、应急铁路站台等军事装备,应急码头、应急钢制桁架桥、铁路应急抢修钢梁等军民两用装备,以及直升飞机应急停机坪、机场应急跑道、拼装式停机库等航空应急抢通工程装备。发展各种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等灭火消防装备以及各种热气溶胶灭火消防装置。

3.重点布局。

以咸宁高新区为核心区,重点发展激光、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产业;
以赤壁、嘉鱼、通城、崇阳为发展区,重点发展高端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

4.重点企业。

华舟重工、三赢兴、海威复合材料、同发机电、一束激光、华声机电、华博阳光、志研自动化设备、三六重工、三合机电等。

(六)集成电路。

1.思路与目标。

依托武汉国家存储器基地,重点发展光通信芯片,努力形成芯片制造为核心、封装测试与材料为配套的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力争到2022年,全市集成电路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

2.发展方向。

(1)芯片制造。重点推动现有光通信芯片生产线改造升级、产能扩张、规模发展,兼顾其他特色半导体工艺生产线建设,提升先进生产制造工艺对集成电路设计的服务能力。

(2)封装测试与材料业。加快引进和建设芯片封装、测试等生产线,加快发展硅片、封装胶等集成电路配套材料,加强引线框架、合金键合线等关键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

3.重点布局。

以咸宁高新区为核心发展区,建设航星光电子集成高新科技园,重点布局光通信芯片、车用元器件及配套产业等。

4.重点企业。

湖北咸宁航星光电子集成高新科技园、光谷南科技城等。

三、实施举措

(一)制定实施方案。由市直相关部门根据省级重点产业专项发展规划,配套制定专项产业政策。各地要围绕专项规划,按照重点领域和空间布局、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制定本地实施方案。各地各部门要围绕专项规划和本地实施方案,制定年度行动计划,细化工作分工,明确实施时间表、路线图,逐年逐项落实目标任务。

(二)搭建创新平台。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升级版,进一步系统性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着力推进“双创”基地建设,搭建全要素、全创新链资源集聚的“双创”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发展“双创”平台,大力推进省级制造业“双创”示范平台(企业)建设。支持咸宁高新区加快发展,推进各县(市、区)多层次创新示范。大力实施咸宁市技术创新工程,积极扶持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力争到2022年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0家,30%左右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高校及科研院所,形成10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科学研究中心。强化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统筹建设一批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在通讯芯片、智能汽车、智能制造等领域组建10个产业创新中心,建成市级以上创新平台50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培育省、市级隐形冠军示范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100家。推进创新企业百强工程,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骨干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

(三)打造产业集群。着力在重点产业打造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智能机电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等现有优势产业集群。强化产业链配套和延伸,针对性地实施“补链”招商,谋划建设完善5条左右链条完备、层次较高、竞争力强的骨干产业链。加快特色新兴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培育一批研发水平领先、知名度较强、拥有知名品牌、主营销售收入高的行业领军企业。开展小微企业上规模、成长型企业上市专项行动,培养一大批“专精特新”高成长性中小企业梯队。

(四)加强资金支持。积极与省长江产业基金、省高投等合作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推进全周期金融服务。加快全市担保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担保“稳定器”和“放大器”作用。整合设立咸宁绿色崛起贷款担保基金,建立全市绿色产业重点项目库,支持创新性强、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的重点产业项目。实施上市公司倍增计划,到2020年力争实现境内外上市企业数量达到3家。对承办创业担保贷款的金融机构实施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对新设和引进金融机构、企业上市(挂牌)、金融业务重大创新等给予奖励。财政部门在选择确定专项资金存放银行时,要把金融机构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的贡献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激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信贷投放。

(五)培育优势品牌。完善品牌培育、评价、扶持机制,积极创新培育一批新兴品牌。加强品牌宣传,巩固提升一批优势品牌,激活振兴一批老字号品牌,积极打造千亿级名品名企。完善和落实对创建名牌产品的鼓励政策,进一步加大驰名商标、地理标志、行业标准、名优特色产品的培育力度。

(六)培养人才队伍。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落实南鄂英才计划,深入推进“我选湖北·志在咸宁”计划,吸引更多大学生来咸实习实训、就业创业,重点制定出台企业人才支持计划、“咸宁工匠”培养计划等各类人才新政,提高“招硕引博”政策待遇,降低人才流失率,支持咸宁高新区设立人才改革试验区,积极探索“柔性引才”和“海外引才”模式,加快建设区域性人才高地。保障高校、科研院所用人自主权,赋予教师、医生、科研人员等更大的流动自主权,打通企事业单位创新人才双向流动通道。深化校企、校地协同育人机制,鼓励企业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实践基地,引导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依法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建立对创新人才的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

(七)推进重大项目。发挥重大产业项目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建设5千亿元以上的全市重大产业项目储备库和建设库。每年储备的重大产业项目投资总量必须达到上年度实际完成投资总量的2倍以上,年度可审批和可开工的项目不低于储备项目数的30%。开展定时、定向、定项调度,统筹推进项目建设。建立入库项目“绿色通道”机制,相关部门在项目审批、建设用地、项目融资、服务保障等方面优先支持,优先安排新经济项目配套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及廊道规划。建立市、县两级领导领衔推进重大项目的工作机制,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挂帅、一个部门负责、一个专班服务、一个项目秘书的“五个一”包保机制,力争新开工重大产业项目不少于200个。

(八)完善基础设施。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接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动建立保税物流中心,加快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持续扩大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合作,加快推进咸宁机场、武汉经咸宁至南昌高铁、咸宁至平江高铁、咸宁铁路货场搬迁及通港铁路工程、咸宁港区等项目建设,完善多式联运配套,持续降低物流综合成本,大力提升产业物流保障水平。支持赤壁、崇阳、通山与毗邻地区在基础设施、市场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强合作,支持通城建设内陆地区进口贸易创新示范区,加快推进“通平修”次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着力完善城乡通信网络设施,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北斗基站、5G规模组网、骨干光纤网、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及城域网等新一代信息网络设施,不断提升产业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加快推进重点产业领域公共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全覆盖。探索建设自动驾驶、无人机/无人船测试场、数字工厂、智能社区、城市大脑、智能家居展厅等应用示范场景。

(九)创建智库联盟。成立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智库团,推进每个产业成立一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充分发挥智库优势,深入研究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以及热点难点问题,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投资结构调整提供咨询,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引进和研发提供指导,为企业新产品推广提供指导。充分发挥联盟(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加强分工协作,加强行业自律。

(十)狠抓协同推进。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打破行政壁垒,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地区合作共赢、部门协同共进的推进机制。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推进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部署全市产业规划、项目谋划、招商引资、成果转化等重大问题,每个重点产业安排一名市领导挂帅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三个工作专班,领导小组办公室、产业规划和项目谋划专班设在市发改委,招商引资专班设在市招商和投资促进局,成果转化专班设在市科技局,其他有关部门抽调专人到专班办公。各县(市、区)建立相应组织机构及工作专班。每个季度召开产业发展推进会,加大各地各部门间协调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产业发展遇到的难题。加快制定完善适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估和考核体系,将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列入市政府重点督查事项,定期组织评估,加强考核问责,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篇2】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新疆交通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部“提质增效年”活动实施方案

集团人力资源部

2015年4月

为深入贯彻落实集团三届五次职代会“改革攻坚 创新驱动 提质增效”的会议精神,巩固作风建设年活动成效,全面提升人力资源专业水平,工作服务质量,增强工作效能,促进工作落实。根据《新疆交建集团“提质增效年”活动实施方案》,结合人力资源部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集团三届五次职代会和3月26日总经理办公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提质增效”策略,牢牢把握机遇,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切实改变工作作风,努力提升工作能效,注重实效抓管理,推进质量效益、安全生产、内控管理等全面升级,为实现集团上市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原则。对人力资源来说,人力资源工作要坚持解放思想,摒弃传统的人力资源模式,吸收现当代先进人力资源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树立全体人力资源部门员工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思维,思想意识从“执行层”上升至“设计层”,工作中在“设计层”更好的做好“执行层”的本职工作。

(二)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员工的原则。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识人、用人、育人、留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人力资源管理要坚持围绕“人”来展开,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员工需求,服务员工诉求,不断提升员工能力素质,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 

(三)坚持正确工作方向,提高工作效率原则。俗话说“马壮车好不如方向对”可见再好的管理制度,工作方向不明确也是徒劳的。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现代企业战略核心,必须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根据当前环境科学研判人力资源的发展方向,提高工作效率。在“方向上”与“效率中”有效结合,为集团未来的发展形成有效的推动作用。

三、工作目标

我部门开展“提质增效年”活动,要实现以下工作目标

(一)搭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框架体系。2015年是集团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改革创新、大力转型升级、顺利推进改制目标的重要一年。对于人力资源工作来说,我们要紧跟集团发展步伐、深入学习先进的人力资源知识,科学研判、认真分析未来发展方向。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角度上来说,人力资源管理涉及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六个模块,这些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只强调单一模块,忽视其他相关模块的建设,都将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的低成效。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提质增效年”的首要任务就是搭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框架体系,重视模块之间的联系,通过整体框架体系建设,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的集聚效应。

(二)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培训制度体系。集团三届五次职代会中提出,要持续优化业务流程,实现科学规范、精细管理。对于人力资源培训来说,要进一步构建内、外部培训体系,一方面要审查现有的人力资源培训制度,查摆存在的问题,通过完善培训体系使之更加有效,让培训工作更“有用”更“便捷”,制定月度培训计划、重新建立集团内训师资库,规定外训人员参训后需进行培训工作等一系列培训措施,建立健全集团培训工作体系,另一方面在今年的培训工作中提倡微学习、微培训、微分享,将培训工作带入到今年人力资源部“提质增效年”的重要日程当中。

(三)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测评系统。根据集团全面贯彻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自治区国资委监管工作会议部署。要求我们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全面推进队伍建设。从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历史阶段从“人力资源管理”到“人才管理”,从“效率式量变”到“效果式质变”,关键人才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往往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因此,今年的“提质增效年”里,人力资源管理要围绕“人”来展开,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集团人力资源部今年将开发人才测评系统,争取年底初步锥形完成。通过心理测验、情境模拟等客观化方法对人的能力、水平、性格特征等因素进行测量,并根据职位需求及企业组织特性对其素质状况、发展潜力、个性特点等心理特征作出科学地评价,为今后企业领导用人、选人、育人等人事决策提供切实的参考依据。

(四)加快岗位工作分析进度。集团人力资源部经过多年的积累,近年的发展与改革创新、已基本上完成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迈进的步伐,并逐渐取代传统的人事管理,对集团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与疆内人力资源调研过程中,绝大部分企业管理者更加重视的是薪酬管理、招聘和培训等工作,而对工作分析这项基础性的工作却没给予应有的重视,对各个职位没有详细、清晰的规定,在设置职位时,普遍存在职责不清、分工不明、权力与责任相分离、工作与利益相脱节的现象。集团人力资源部将就此现象,加快员工工作分析,为人力资源规划提供明确的依据和导向性,使个人意志、主观臆断逐渐以科学的岗位书名数和制度来替代,使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向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进一步在“提质增效年”中提质增效。

(五)数据化人力资源管理,降低招聘工作成本。集团“提质增效年”方案中指出,各业务部门建立成本领先战略,应用精细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科学管理办法,降低成本费用。从人力资源招聘工作来说,制定详细的招聘方案,加强对招聘人员的培训,选择科学的招聘方法,挑选符合招聘岗位的招聘渠道等,都是可以第一时间数据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化人力资源招聘,降低在招聘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提高招聘效率。

四、实施步骤

(一)提高思想认识阶段(4月1日-4月30日)

本阶段旨在通过成立工作小组,在部门内部召开开展“学习集团提质增效年”活动内容的契机,认真传达集团“提质增效年”活动实施方案,深化部门员工对“提质增效”的认识,召开动员会议、安排部署工作任务。

(二)增强工作实质阶段(5月1日-10月30日)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梳理工作内容,查找突出问题。

1.梳理重点工作。根据我部门“提质增效年”工作目标,认真进行逐项梳理,制定年度目标管理指标,细化分解重点工作任务,明确工作重点,工作进度、完成时限、责任人和月报告制度。对每月完成情况进行自查,自加压力,提质增效。

2.查找突出问题。我部门领导指导员工在“提质增效年”活动中各项工作有的放矢的进行,通过自己找,组长点,同事帮等形式,认真查找工作目标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三)全面总结评估阶段(11月1日-12月30日)

根据集团“提质增效年”活动实施方案,此阶段任务是全面进行自我总结,评估阶段。我部门将针对今年主要工作目标,进行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活动成果性等方面进行评估,并召开会议,全面总结“提质增效年”工作情况。

人力资源部

二〇一五年四月

【篇3】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以高质量金融发展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郑万春

【摘 要】摘要:我国金融业供给侧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金融业发展要有新作为,需持续增强金融有效供给,破解金融供需矛盾。

【期刊名称】中国国情国力

【年(卷),期】2018(000)006

【总页数】2

【关键词】新时代;
高质量经济发展;
金融业

新时代金融业开启新征程,无论是打好防控重大风险攻坚战,还是服务于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都要立足于深化金融改革。

高质量经济新发展引致金融新需求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呈现新的特征和趋势,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1.创新驱动逐渐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改变传统的要素驱动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选择。预计到2020年,我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将达到2.5%,经济的创新驱动力将显著提升。而企业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长周期特征,离不开金融创新的大力支持。

2.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1)以服务为主导的经济转型将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和娱乐等生活类服务业,以及科学技术服务业、现代物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生产类服务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体育和教育培训等幸福产业迎来发展良机。

(2)高端装备制造业将持续引领制造业发展。以“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航空航天装备、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电力装备、高端消费品制造及高端节能环保设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增速高于制造业整体增速。

(3)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机遇众多,生物、数字创意和新材料等产业发展空间巨大。绿色经济成为新常态下的战略选择,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将快速发展。

【篇4】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
袁家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它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道路前进,切实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为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百姓高品质生活和“两个高水平”建设注入新动能。
毫不动摇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推动浙江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毫不动摇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探索出一条符合新时代要求、具有浙江特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让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7年,浙江省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为2.43%,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1%。但要看到,浙江的核

-1-

心竞争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仍亟待提升,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
让协调成为内生特点。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协调发展既要破难题、补短板,又要巩固先发优势、厚植后发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14∶1缩小至2.05∶1,城镇化率从63.2%提高到68%。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全面践行协调发展理念,补齐“三农”短板,进一步提高协调发展水平。
让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浙江省始终践行“两山”理念,大力推进治水治气治违治废治土治城治乡,推动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转变。要清醒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不是突击战,而是持久战,必须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共建共享“诗画浙江、美好家园”。
让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浙江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大力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出口总额占全国总出口的13%左右。在国家对外开放大门越开越大的背景下,必须坚持开放强省,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让共享成为根本目的。共享理念的实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目前,浙江省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农村贫困户已全面消除,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之比达到45.7%。但是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2-

相比,我们的工作还有不小差距,必须深入实施富民惠民安民行动计划,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快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和“八八战略”实施15周年,浙江省将继续坚定不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起点上奋力拼搏,全力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加快推进浙江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纵深推进全面改革开放,下好高质量发展先手棋。一是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大力弘扬新时代浙商精神和浙江工匠精神,推动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经济。二是将“最多跑一次”改革进行到底。加快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全流程最多跑一次、最多100天。三是加快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大力推广应用“浙政钉”和“浙里办”,全面推进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政府运行数字化,加快实现“掌上办事”“掌上办公”。四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加快推行企业对标竞价“标准地”制度,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五是实施打造“一带一路”枢纽行动计划。加快建设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杭州、宁波、义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电子世界贸易平台和“一带一路”捷克站等系列站点,推动创建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推进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联动发展。

-3-

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努力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筑牢高质量发展底线。一是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全面排查P2P网贷风险,按照“保留一批、清退一批、取缔一批”原则,分类制订风险处置方案,严禁增量、严控存量、严打违法,建立机构动态监测清单、重点风险管控清单以及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切实打好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攻坚战。积极防范化解大型民营企业流动性风险。切实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二是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着力消除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确保全省低收入农户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三是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坚决打好“五水共治”碧水行动、“清新浙江”蓝天行动、净土行动、清废行动四场硬仗,全力推进“垃圾革命”“厕所革命”“污水革命”,深入开展“人人成园丁、处处成花园”行动。
加快推进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一是编制实施大湾区规划,谋划推进智慧大湾区、城市大脑、移动支付之省、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等一批标志性工程。二是全面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编制“诗画浙江”大花园核心区规划,加快推进浙东唐诗之路、钱塘江唐诗之路、瓯江山水诗之路、大运河(浙江)文化带建设,建设名山“十大公园”。三是加快建设湾区、开放、美丽大通道,抓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修编,全面构建环杭州湾智慧高速公路网,到2022年基本建成

-4-

省域、市域、城区“三个1小时交通圈”。四是编制实施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建设规划,谋划建设环杭州湾城市群、温台城市群、浙中城市群、衢丽花园城市群。
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一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围绕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全面实施数字浙江建设方案和数字经济5年倍增计划,加快建设数字产业化发展引领区、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数字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先导区和数字科技创新中心、新型贸易中心、新兴金融中心,做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数字产业,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二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定实施“科技新政”,全力打造“互联网+”科技创新高地,建设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营造“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生态系统,力争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实现“双倍增”。举全省之力建设以之江实验室为核心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着力打造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规划建设G60科创走廊。三是大力实施凤凰行动、雄鹰行动、雏鹰行动。加强“规改股、股上市”工作,支持企业开展并购重组。加快打造一批千亿级企业和跨国公司。加快培育一批“隐形冠军”企业、“单打冠军”企业。四是大力建设特色小镇和小微企业园。坚持产业立镇、创新强镇、旅游兴镇、文化传镇,建成一批宜业宜居宜创宜游的特色小镇,打造全面践行创新发展理念高端平台。加强对小微企业园建设的规划布局和政策扶持。

-5-

大力实施文化兴浙战略,增强高质量发展软实力。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八大计划”,培育一批文化龙头企业,发展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教育、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鼓励演出、娱乐、艺术品展览等传统业态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打造之江文化中心、之江文化产业带和大运河(浙江)文化带。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加快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建成浙江小百花艺术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努力促进文化惠民。
高起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积极推动科技进乡村。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放在突出位置,深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和数字农业,创建“互联网+三农”先行区和乡村振兴示范区。积极推动资金进乡村。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推动形成工商资本“上山下乡”热潮;
规划建设一批美丽田园,打造一批电商镇、电商村。积极推动青年回农村。鼓励各类人才特别是年轻人返乡创业,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
大力推进富民惠民安民,共享高质量发展新成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每年把全省财政支出增量的2/3以上用于民生。坚持就业增收富民。积极帮扶重点人群就业,确保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坚持公共服务惠民。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健全大病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坚持平安建设安民。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基层治理四平台”,守住治危防患、

-6-

防汛防台、安全生产、社会稳定四条红线。
以“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使命感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7月8日对浙江作出了“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重要指示。全省上下将坚决扛起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的新使命,奋力书写浙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讲政治能担当。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强谋划、强执行,不断提高行政服务质量、效率和政府公信力,谋划既该干又能干成的大事,创造性地抓好工作落实,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央决策部署在浙江率先落地见效。
重实干善担当。干字当头、实干为先,勇当探索者、闯关者、示范者。聚焦高质量发展组合拳、三大风险攻坚战、富民强省十大行动计划等重大任务,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推动各方面工作形成“滚雪球”效应。
正风气敢担当。按照“清廉浙江”建设要求,大力建设廉洁政府,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执行浙江“36条办法”,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驰而不息整治“四风”。大力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为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提供力量保障。

-7-

【篇5】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全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市建设,切实推动***市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根据《自治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融合业态更加多元、服务能力更加完善,文化旅游影响力、吸引力以及产品供给力、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取得显著成效。
——“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旅游景区2家、3A级旅游景区4家。
——“十四五”末,全市接待游客超过2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2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5%左右。
二、品牌培育
——做优黄河文化品牌。围绕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市,加强对黄河***段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利用,系统梳理黄河***段文化发展脉络、历史遗产遗存、文化特征特色,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大力开展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加大对卫宁


古灌溉、黄河文化古迹、大麦地岩画、黄河奇石、长城遗址、羊皮筏子制作等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把***打造成彰显黄河文化、展示黄河文明的重要窗口。
——做强大漠星空品牌。围绕“大漠情怀、浪漫星空”,用好大漠、星空优势资源,高品质、高标准规划建设沙漠体验、星空观景、星空营地等体验旅游、亲子研学项目,提升沙坡头沙漠传统游乐项目,创新开发新型沙漠旅游项目,打造集游乐、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新时代沙漠旅游目的地。扩大以“星星的故乡”为载体的星空旅游业态,打造“住星星酒店、品星空晚宴、看星空演艺、听星空讲座、赏大漠星辰、悟星空之旅”的星空旅游、沙漠旅游深度体验系列产品。
——做特康养旅游品牌。围绕构建“一带三区多节点”康养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发展康养旅游产业。“一带”,即以黄河为纽带,进一步整合我市沙漠、绿洲、湖泊、文化、民俗、中医药、枸杞等特色资源,培育黄河生态康养旅游产业带;
“三区”,即构建以市区为引领的康养旅游产业核心区,以中宁枸杞为主的枸杞康养旅游休闲示范区,以海原生态为主的生态康养度假区,将***建成西部独具特色的康养旅游目的地城市;
“多节点”,发展多个康养旅游节点,创新发展康养旅游业态,向全产业链延伸,打造一系列康养旅游产业集聚平台,形成多个康养旅游节点,主要包括沙疗沙浴、温泉疗养为主的沙漠度假康养旅游节点、以沙坡头南岸半岛黄河民宿为主的静养康养旅游节点,以中宁枸杞直销中心、枸杞加工城为主的康养旅游节点,以永康富硒小镇为主的特色农副产品康养旅游节点,以天都老庄山地为主的


海原东部生态康养旅游节点等。
——做实红色旅游品牌。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和弘扬革命红色文化,着力开发关桥红色资源,加快***博物馆红色文化展厅、关桥堡会议旧址(抗日红军西北大汇合地)、贺堡红二方面军宿营地的修复建设和展厅建设。对吊嘴子红色遗址、齐家堡红色遗址进行打造,合理规划红色旅游线路,通过红色赋能,为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活力,让广大市民、游客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做活动感体验品牌。依托黄河、大漠、高山、峡谷等独特地质地貌资源,大力发展黄河漂流、沙漠探险、低空飞行、热气球、汽车摩托车越野拉力、沙滩排球、足球、沙漠徒步穿越、沙漠健身运动等产品,提升以“全国大漠健身运动大赛”为载体的沙漠体育休闲目的地的知名度,全力打造国家级沙漠运动基地。带动特色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做足长城遗址品牌。围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依托我市长城遗迹遗址及沿线生态资源、特色产业,在丰富完善文旅服务设施的基础上,打造以历史探秘、文化体验、教育研学、生态休闲、户外运动、康养度假等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业态和产品,讲好“长城故事”。
三、重点任务
(一)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以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为抓手,持续推进景区、度假区建设,让旅游景区成为***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持续做好景区提质扩容工程,对沙坡头景区、寺口子景区、海原天都山景区、中宁玺赞枸杞庄园景区、天湖景区重点开发建


设,丰富产品业态和人文内涵,打造成综合性的旅游景区。实施景区铸魂提质增效工程,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和历史底蕴,增强文化自信,有效增加旅游景区的文化含金量。推动支持各类文化演艺进景区、进游客集散中心,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承办、合办等形式,创新开发大型文化旅游演艺剧目。将沙坡头景区建成国家级(沙漠)旅游度假区,着力打造“沙坡头”国家知名品牌。
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旅游和文化体育广电局 (二)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把2021年作为***康养产业发展元年,制定康养产业规划,坚持走差异化、高端化、特色化发展路子。围绕黄河生态、枸杞康养、沙疗沙浴、养老享老、休闲度假等方面认真谋划切实可行项目产品。利用三年时间,夯实***市康养旅游产业基础,明确发展路径,形成重点业态,彰显品牌效应,初步建成西部独具特色的康养旅游目的地城市,切实提升康养旅游供给能力。打造金沙岛自然生态健康运动公园,建设沙漠度假、精品民宿、沙漠温泉等以康养度假为主的特色主题酒店,积极推动实施沙疗、盐疗等核心项目,丰富沙漠旅游业态。依托现有商业街区,培育推拿、药膳、美体、针灸、艾灸、足疗、采耳等业态,打造康养旅游特色街区。挖掘整合枸杞红枣种植、深加工、观光体验等资源,建设中宁枸杞红枣康养旅游示范区。将海原县自然生态资源和天然气候优势转化为生态产业发展优势,海原县南部创建自治区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政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水务


局、商务局、旅游和文化体育广电局、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沙坡头旅游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三)壮大重点业态规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内生动力,培育具有***特色的全域旅游新业态。一是培育以“星星的故乡”为主题的星空旅游业态,挖掘大漠星空旅游资源,夯实***“星星的故乡”旅游载体,继续丰富“住星星酒店、品星空晚餐、看星空演艺、听星空讲座、赏大漠星辰、悟星空之旅”的星空旅游深度体验系列产品;
二是培育以精品民宿为主的特色休闲度假业态,继续开发沙坡头南岸半岛黄河宿集二期、金沙海帐篷酒店、沙漠艺宿酒店、飞蔦集·沙漠、野奢酒店等特色住宿产品,满足游客个性化住宿需求;
三是培育以研学为目的的研学旅游业态,依据《***市研学旅行指导意见》,全力打造沙坡头麦草方格治沙、金沙海研学旅行基地、沙海训练体验营、钢铁博物馆、***红酿酒研学基地等研学旅游产品;
四是培育以枸杞养生、沙疗等为特色的康养旅游业态,制定沙疗行业地方服务标准,研发枸杞保健、康养系列产品,推动黄河生态康养旅游产业带建设;
五是培育以沙漠体育运动为主的沙漠体育健身业态,完善沙漠建设运动设施,开发沙漠体育建设项目,制定沙漠运动建设大赛比赛标准,高水平举办全国大漠健身运动大赛、一带一路国际女子沙滩排球赛等大型赛事活动;
六是培育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演艺业态,打造提升《沙坡头盛典》、游客沉浸式体验节目《晨钟暮鼓》、《遇见沙坡头》、皮筏对歌、非遗舞狮等文化内涵丰富、游客参与感强的旅游演艺产品。


七是培育以夜间经济为特色的旅游业态,着力打造红太阳广场、文化广场、五环广场、五馆一中心、鼓楼观光街区、摩尔城、向阳步行街、沙坡头水镇、创业城等夜间文化旅游消费市场,支持沙坡头、金沙海等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在保证安全、避免扰民的情况下开展夜间游览服务。
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教育局、自然资源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旅游和文化体育广电局、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沙坡头旅游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四)推动产业深度融合。以“文旅+工业”,打造以钢铁博物馆为代表的工业旅游示范点。以“文旅+农业”,推动中宁杞菊红菊花生态园、海原西安古镇茴香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以“文旅+康养”,建立沙疗养生中心,开发枸杞沙疗系列康养产品。以“文旅+体育”,规划建设沙漠休闲体育公园,培育具有较高知名度、较强竞争力的“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等体育旅游项目。以“文旅+乡村”,继续深挖乡村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对古村落和古民居进行保护整治与开发利用,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推动文化旅游与各领域、各产业深度融合,不断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内容和服务功能。
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旅游和文化体育广电局、卫生健康委员会、******工业园区管委会、***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沙坡头旅游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五)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建设黄河卫宁段慢行道,完善旅游交


通指示标识,健全旅游交通引导系统。在黄河卫宁段建设4个康养旅游服务驿站。完善自驾游、房车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便利化程度和个性化服务水平。依托西部云基地的网络优势,建设智慧“旅游云”平台,打造完善智慧景区、智慧旅行社、智慧旅游酒店、智慧旅游乡村4大智慧旅游体系,构建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旅游营销3大体系,充分整合交通、餐饮、住宿、医疗、保险等资源,为游客提供一站式、全方位、个性化的旅游服务。高标准建设和改造旅游厕所,实施规范管理,实现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沿线、交通集散点、旅游餐馆、旅游娱乐场所、休闲步行区等厕所全部达到三星级标准。
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交通运输局、旅游和文化体育广电局、云计算和大数据发展局
(六)创新宣传营销模式。盘“活”市场,积极研究制定应对“高铁旅游时代”的方案措施,拓展航线开通城市和重点旅游客源市场,利用政策优势,大力引进包机、专列、自驾车等旅游团队,激活市场,释放旅游消费潜力;
做“活”品牌,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和特色旅游资源,通过举办大漠黄河国际旅游节、黄河数字音乐节等文化旅游节事活动,进一步做亮“5A级沙坡”“星星的故乡”“丝路盛典”“黄河宿集”“沙漠宿”“66号公路”等有影响力的品牌,打造***文化旅游新名片,以打卡《山海情》拍摄地为宣传主线,持续挖掘***文旅爆点,全方位营销,将***包装打造成为2021年热门旅游打卡点;
用“活”媒体,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展示***旅游城市形象,打造好***文旅宣传栏目,提


高“我在***等你”“热情***邀您打卡”等话题热度,与时俱进全面提升***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委宣传部、网信办、新闻传媒中心,市财政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旅游和文化体育广电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口岸和投资促进办公室、***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沙坡头旅游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七)加强区域联动合作。通过与周边地区产品连线、活动联办、营销联动,打造“一程多站”自驾游产品和精品线路,做好不同景区、不同区域间的联动营销,构建完善旅游相关产业链,进一步提升***旅游吸引力和辐射力,打造***旅游中转站。
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旅游和文化体育广电局、***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沙坡头旅游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八)优化服务体系建设。以高质量高标准为要求,大力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提高行业接待服务水平,带动全市旅游综合服务质量整体提升,加速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和旅游休闲度假城市建设。制定落实地方行业标准,着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技能,鼓励探索旅游定制服务,树立良好旅游服务形象。努力打造与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相适应的服务型政府。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快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做大、做强、做精、做专,提升企业核心竞争水平;
支持小微文化旅游企业发展,激发市场活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消防、交通、食品等安全工作,切实增强文化旅游安全保障能力。继续完善“1+5+N”的全域旅游管理模式,加强


公安、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部门的联动,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规范经营管理行为,进一步优化旅游市场环境。
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公安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旅游和文化体育广电局、市场监督管理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旅游和文化体育广电局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各县(区)及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方案制定、措施细化、责任明确和统筹协调、检查督导及各项任务落实等工作。各成员单位要坚持一月一小结,查摆问题、增补措施、全力推进,将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积极纳入年度效能考核目标,形成上下联动、共同推动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促进全市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机制,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弱项,市发改、税务、金融、自然资源等部门要配套出台一批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和有力措施,落实扶持奖励范围和标准。文化和旅游规划要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三)强化资金保障。市财政局要统筹中央和自治区、市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杠杆作用,强化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资金保障。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类文化旅游项目资金,做好全市文


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整体部署、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要整合各类资源,重点支持一批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项目和景区提质扩容项目,鼓励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应用,鼓励申报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评选工作。
(四)深化人才培养。加强与***大学等各类院校及培训机构合作,建立文化旅游人才高地,推进学术交流和智力支持。完善人才培训体系和培训内容,加大行政管理人员、青年领军人才、基层文化能人、艺术创作人才、导游解说和乡村旅游等各类人才培训、轮训力度,培养一批专业实用人才,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



【篇6】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
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中共**市委
**市人民政府(20XX年12月25日,送审稿)
今年以来,全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确保经济发展质量有效提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现将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培育新动能。
1.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有效发挥。修订完善“1+5+6”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安排34亿元资金,助推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其中:设立产业创新专项资金10亿元,支持重点公共研发平台建设;
安排5亿元,继续做大政府股权投资基金规模,同时积极对接上级引导基金、社会投资机构、各县区投资平台组建市场化基金。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设立2亿元专项引导资金,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经济带。全面启动科技创新系列政策兑付,预计全年将兑付科技创新奖补资金1.4亿元。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17个,一批重
1/21


大技改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支持。1-11月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增长52.2%。
2.“三重一创”建设加快推进。经开区新型显示、三山区海洋工程装备2个重大工程,经开区智能物流装备、省江北集中区高端医疗装备、高新区燃料电池系统3个重大专项,入选第三批省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专项。聚焦培育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机械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1-11月战新产业增加值增长11.7%。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评估位列全省第一方阵,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获省级奖励资金1.8亿元。太赫兹工程中心首条功率模块封装线开工建设,中车浦镇庞巴迪跨座式单轨及APM车辆实现产品交付。华东光电研究所机器视觉自动缺陷检测仪样机研制成功。奇瑞新能源小蚂蚁二期项目建成投产。奇瑞新能源汽车细分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二,新能源商用车销量位居全国第一。埃夫特六关节机器人销量稳居全国第一。中联重机智能烘干系统、甘蔗收割机位列全国产销量首位。中电科钻石飞机实现“安徽造”飞机首批交付。入选全国数字经济百强城市。3.创新型城市建设持续发力。扎实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知识产权示范市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组建了市产业创新中心,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37个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全年新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
2/21


实验室)、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1家,建成国家工业机器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安徽)。加快构建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金融和资本、制度和政策创新支撑体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新增高企130家,总数突破650家。推进科技成果“三权”改革,高校、科研院所对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可按不低于70%的比例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员和为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实行体现自身特点的分配办法和内部激励机制。全市科技成果登记数308个。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成功举办大院大所合作暨科技成果对接会,签约项目达42个。
4.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三只松鼠电子商务区成功获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兑现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奖补资金近8000万元。现代物流、金融、文化创意、旅游和服务外包等五大重点现代服务业企业预计共实现营业收入548亿元,增长11.2%。配合做好全省港口资源整合工作,省港口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在芜设立。快递产业加速集聚,预计业务量突破1.2亿件。设立电商发展专项资金,对建设多个社区服务平台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全市电商进农村工作通过省验收,农村“两中心一站点”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推进全域旅游,预计全年接待游客增长21%,旅游总收增长25%。成功举办科博会、中国汽车(房车)露营大会、省第
3/21


五届动漫大赛暨首届乡村文创大赛。加快物流多式联运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全国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5.化解过剩产能稳步推进。实施企业兼并重组项目20个,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出台了《工业领域“僵尸企业”处置三年行动方案》,对全市工业领域“僵尸企业”进行了全面摸排梳理,将通过3年时间,完成存量98户“僵尸企业”的处置和清理。
6.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紧扣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1-11月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700.8万平方米,增长2.8%。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赁并举的住房制度,出台了《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试点工作方案》,建成房屋租赁监管服务平台,截至10月,我市住房保障实物配租6.2万户,实物配租分配率95%;
扩大公租房保障面,提高入住率,新增分配公租房6032套,完成租赁补贴3683户。出台了《关于住房保障有关事项的通知》,在对外来务工人员、低保低收入、新就业大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用于受灾群众、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征收、棚改过渡家庭做到应保尽保的情况下,目前有4589户农民工家庭新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增强住房公积金普惠性,支持进城务工农民购房,截止11月底,全市有5057名进城务工农民缴存住房公积金,申请住房公积金
4/21


贷款3591户,贷款总额9.6亿元。
7.实体经济成本有效降低。减轻企业税费负担115.2亿元。开展了清理规范涉企保证金专项工作,建立了《涉企保证金目录清单》,减轻企业负担。出台了《关于调整市区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的通知》,全面落实调整后的市区城镇土地使用税标准。执行阶段性降低企业社保缴费率有关政策,进一步降低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费率。取消货物港务费,推进免除查验没有问题外贸企业吊装移位仓储费用试点工作,减少进出口企业通关通检费用。认真落实电价优惠政策,扩大企业参与直购电范围,25家企业开展电力直接交易。落实非居民用户天然气量价挂钩政策,推行大用户直供气.政策性融资担保费率降至1.07%,截至11月底,全市20家融资担保机构在保余额100.9亿元。
8.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充分增强。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完成直接融资360亿元。伯特利、信义能源首发上市,5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新增政银担税融通贷款、发放续贷过桥资金共130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430亿元、250亿元。在全国首创以企业信用信息、大数据技术和政策性担保为支撑的中小企业信用贷试点,截至11月底,全市1200余家中小企业完成信用评级建档,237家企业获得银行信用贷款14.7亿元。获授全省唯一的“守信激励创新奖”。依托人行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截至10月,累计融资410亿
5/21


元,供应链融资金额173亿元,供应链融资规模居全省第一。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领域的资金支持,将金融资源配置向绿色产业倾斜,绿色金融占比不断提升。持续实施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以及新设和引进金融机构奖励。落实各项惠企、惠民、惠农等普惠金融政策,截至10月底,发放符合中央贴息政策的小额担保贷款3856笔,金额4.1亿元,财政累计贴息2676万元。推进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成功在境内外上市的企业,在省级奖励基础上再给予奖励。三、促进有效投资,发挥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9.重大项目有序推进。落实“四督四保”制度要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建立六项工作机制的意见》,强化重点项目的动态管控,提高项目开工率、竣工率、投产率、落地率。1-11月,全市619个“大新专”项目完成投资99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8.5%。预计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410个。贯彻国家和省“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相关政策和工作部署,建立了政府投资项目第三方咨询机构库,完善“十三五”重点项目储备库,优化调整年度市政府投资项目及资金安排计划。梳理了基础设施、关键产业、交通、水利、社会事业、环资等领域重点项目627个,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补助资金,54个项目争取上级各类补助资金9.2亿元。
6/21


10.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建设。中山桥改建工程、弋江路快速化马塘立交和米市口立交建成通车。全国首个大盾构基地配套码头已完成主体工程。芜宣机场、城南过江隧道、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一期等项目稳步推进。芜黄高速、沪武高速无为段、八里湾大桥、皖赣铁路湾沚南站等工程开工。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完成396公里。**铁路枢纽总图规划基本定案,即将开展总图规划咨询审查工作。青弋江分洪道、澛港闸(桥)、麻凤排涝泵站、荆方排涝泵站、双摆渡排涝泵站和无为县花渡闸建成并投入使用;
青弋江、裕溪河等重要支流治理,以及中小河流18个项目顺利推进。完成无为县5座水厂实施管网改造和南陵县贫困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327户。加大对文教卫以及农林、政法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11.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在芜流动人口凭居住证可享受与本市户籍人口同等待遇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就业、培训和创业服务、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补贴、参加社会保险、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优惠政策等。市政府出台《关于持有我市居住证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相关政策》,保障外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全面放开城市落户限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打破县域城镇落户、城市落户和人才落户限制,积极引导人才、经商、务工人员和农村人口有序迁移。出台了《户口登记管理办法》,放宽外来
7/21


务工人员入户条件,人才户口可以“先入户,后就业”。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工作,目前已完成57万宗。依托增减挂钩、土地整治等土地项目,积极探索农村农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统筹安排新增政府债券支持城镇化项目,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加快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出台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实施意见,高沟电缆小镇、殷港艺创小镇获批省级特色小镇称号。12.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落实。出台了《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规范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已签约项目20个,累计完成投资113.9亿元。争取发行新增政府债券16.5亿元,保障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加快推进全市政府、企业投资项目审批事项标准化、统一化,通过安徽政务服务网“一口受理、并行办理、分工负责、并联审批”。加快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推进经开区、高新区“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13.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充分保障。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清理处置。预计全年消化批而未供土地*****亩,清理闲置土地2100亩,盘活工业用地4000亩。全面提高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收储价格和新增建设用地占补平衡费用,预计全年开发复垦新增耕地9100亩,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4500亩,产业项目用地173宗,
8/21


总计*****亩;
民生工程用地194宗,总计7858亩。探索分年期出让、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供应方式,已分年期出让**银湖实业有限公司用于建设高端定制厂房55.1亩。
四、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14.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设立市政府股权投资基金,通过政府性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建立覆盖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资基金体系,促进优质资本、项目、技术和人才集聚。1-10月,全市亿元以上在建省外投资项目493个(不含房地产和金融),实际到位资金1057.2亿元。加快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建设,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外合作园区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与德国马格里堡合作推广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与德国三方城市联盟深化经济产业合作。出台了《关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专项政策》,面向全球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76个。1-11月,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8.1亿美元,同比增长10.3%。徽商大会集中签约了13个外资项目,总投资18.4亿美元,同比增长2.7倍。
15.对外经贸合作不断拓展。支持企业开展国际产品认证、专利申请、商标注册、境外展会等,组织100多家企业参加中国进博会、广交会、华交会、徽商大会等展会。大力推动综保区扩区升级,积极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跨境电子商务等产业。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吸引入驻企业41家,获批安徽省首批省级跨
9/21


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推动奇瑞汽车、海螺集团积极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产能项目合作。奇瑞巴西汽车工业园升级为国家级境外经贸园区,在德国设立奇瑞欧洲研发中心,海螺印尼工业园建设加快,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面向欧美国家开展跨国并购,提升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
五、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16.“放管服”全面深化。全面建成市、县、镇三级全方位公共服务清单体系,实现所有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网上运行。建立涉企收费清单,收费总项目精简50%以上,年减轻企业负担约3亿元。通过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制等五项措施,推动“多证合一”“照后减证”,发放了全省第一张53证合一的营业执照。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和“放管服”“最多跑一次”等改革,启动国家政务服务标准化项目试点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建成全省首个网上办事智能自助大厅。实施G60科创走廊九城市“线上+线下”的“一网通办”试点。截至11月底,安徽政务服务网**分厅事项“最多跑一次”占比达99.9%、“零上门”占比93.2%,年底前将全面实现群众和企业在窗口办事“最多跑一次,多次是例外”,并基本实现市、县、镇、村四级全覆盖。全面推开行政执法公示、执法过程全纪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深入推进综合监管分类执法改革。落实《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实施意见》,建立了
10/21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17.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建立健全国资监管制度,制定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市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方案》。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奇瑞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大“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治理力度,完成7家国有子企业清算注销。推进国有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等各项工作,做好驻芜省属企业和中央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全面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厚植为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切实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
18.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全面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落实破除民营经济发展隐性障碍和歧视性限制措施及责任清单。出台了《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年预计民间投资增长11.4%。启动建设市企业服务中心实体服务大厅,升级“易企网”平台,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企业服务新模式,全面提升线上线下服务功能和水平。出台了《关于创优“四最”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编制了《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工作任务推进清单》,努力建设全国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城市。39家企业入选全省民营企业百强榜,居全省第
11/21


一。我市20XX年度民营经济发展考核位列全省第二,受到省委、省政府通报表彰。
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19.现代农业增势强劲。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增家庭农场58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00家,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800亿元。抓好“三品一标”认证与监管,新认证绿色食品企业共15家45个产品、无公害农产品12家24个。开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工作,全年农药使用量与基期(20XX年-20XX年三年均值)相比不增长。新认定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63家,坚持品牌强农、品牌强企战略,努力创建一批“三品一标”有效认证108个,“**大米”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创建“南陵大米”“无为螃蟹”“陶辛青虾”等区域公用品牌。在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上,8家企业8个产品获金奖。六郎现代农业示范区、许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分别开展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六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成为首批国家创建单位。“三变”改革深入推进,全市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繁昌县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国试点县任务。建设高标准农田10.9万亩,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179万亩、重要农产品保护区87.6万亩。扎实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累计投保政策性农业保险面积324.5万亩、牲畜*****头,补充性商业保险面积110.8万亩,提高了农业防灾抗巨灾的能力。
12/21


20.农村环境持续改善。开展了城市总体规划修改,落实我市空间规划体系,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优化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44个建制村的整治任务按期将全部完成。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出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改造农户厕所6万座,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70%。纵深推进河长制,全面推行湖长制,全市建立了市、县区、镇街、村居四级河长和四级湖长组织体系,共设四级河长3067名、湖长76名。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治理农田面积37.8万亩,实施8739亩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加强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完成“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启动,制定了四好农村路实施意见及“建设好、管理好、养护好、运营好”四个配套实施方案,每年将安排约600万元资金补助农村公路安保工程,补助标准不低于项目造价的30%。
21.县域经济不断壮大。1-11月,无为、**、繁昌、南陵四县(后均按此顺序)实现固投分别增长13.5%、13.1%、10.7%和13.1%,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10.3%、9.5%和11.2%,主要经济指标大多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四县打造特色产业,无为县发展电线电缆和羽毛羽绒产业,**县发展通用航空、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三大特色产业,繁昌县发展3D打印智能装备、轻纺服装和
13/21


大健康产业,南陵县发展快递物流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及智能终端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按照“一县一区”要求推动开发区整合优化,制定了《省级经济开发区优化整合方案》,将全市15个开发区整合为10个,四个县保留4个开发区,即安徽无为经济开发区、安徽新芜经济开发区(安徽新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徽繁昌经济开发区、安徽南陵经济开发区。支持县域物流体系建设,加大对物流业的用地政策支持,在不改变用地主体、不重新开发建设的前提下,鼓励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兴办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其土地用途可暂不变更。四县加强与名校名企合作,分别与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成立了中科大-安徽春谷增材制造联合实验室、姜德生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20余家。选配素质好、能力强的干部到乡镇担任党政领导岗位,对任职期间表现优秀的干部提拔使用。制定县域经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考核评价结果纳入县级领导干部考核,出台了《县域经济振兴发展考评办法》。
七、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守住风险底线22.政府债务风险继续严控。摸排债务底数并制定化债方案,动态监控债务风险隐患,严守政府财政计划红线,全市化债方案已正式上报省委、省政府。严格规范政府债务管理,严控资金来源不合规的政府性投资项目,政府债务率下降5.9个百分点。政府债务
14/21


余额严格控制在限额以内,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可控。推进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强化预算约束,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严禁以PPP、政府购买服务名义变相融资、违规举债;
分类妥善化解隐性债务存量,通过安排财政资金、处置国有资产变现、合理出让部分政府股权以及经营性国有资产权益等方式妥善化解,对具有稳定现金流的债务合规转为企业经营性债务,推进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建立投资项目立项前审查机制,全年核减投资规模108.3亿元,有效遏制了因滥铺摊子、盲目上马新项目而导致的隐性债务增加。发行政府置换债券152.3亿元,20XX年确定的政府债务525亿元已实现全部置换,年节约资金成本7亿元。开展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动态监测全市各级政府性债务风险,将预警结果与下年新增债券资金分配挂钩。
23.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序开展。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兼并重组等,工商银行**分行成功实现对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40亿元债转股项目,成为全市首个国有企业债转股正式落地项目。加强企业流动性风险防控,制定了《非银行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监管应急处置预案》,妥善化解皖江金租流动性风险、华亿集团流动性风险。支持具备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上市挂牌、发行优先股,政策性担保机构对农村商业银行发债项目给予积极支持,年化费率最高不超过0.5%。加快化解无为电线电缆行业风险,制定了《无为县电缆行业联保互保风险化解方案》,确立由市县政府、
15/21


中安资产管理公司共同出资设立5亿元的互保联保风险防控化解基金的方案,截至目前,无为县电缆行业融资余额为87.7亿元,较最高峰时减少近53亿元,比年初和去年同期仍呈下降趋势。排查处置P2P网贷、养老、理财等非法集资风险,打击效果明显。
八、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24.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大力度。制定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方案》,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亿元,开展“重补促”专项整改行动、精准扶贫“百日攻坚”行动,脱贫扶持政策全面提标扩面,全年实现*****人脱贫。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实施“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截至11月,参与带动的园区(扶贫基地)248个,参与带动的龙头企业184个,参与带动的合作社452个,参与带动的大户(家庭农场)265个,自种自养的达标户*****户。全面实施健康脱贫“351”和“180”政策,全市贫困人口享受综合医保27.7万人次。实施就业脱贫工程,出台了《关于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就业脱贫实施意见》,推行“扶贫+扶智+扶技能”工作模式,新建扶贫驿站14个、扶贫车间15个、扶贫基地15家。推广“一自三合”扶贫小额信贷。通过自我发展、户贷户用合伙发展、户贷社管合作发展、户贷社管合营发展的“一自三合”模式,新发放贷款2.8亿元。教育扶贫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4
16/21


万人次,实现对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每一位建档立卡家庭学生的全过程全覆盖教育资助。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无为县、南陵县全面完成年度农村道路畅通工程219.9公里建设任务,实现了较大自然村农村道路“组组通”。全市水利扶贫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新增2处农饮水质水量保障工程。全市行政村实现4G网络信号全覆盖、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覆盖。建立扶贫资金使用正面及负面清单,确保扶贫资金使用安全、合理、规范。常态化开展基础信息核查工作,确保国办系统信息、扶贫手册信息与贫困户实际情况“三个一致”。
25.民生投入持续加大。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从严控制“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重点支持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脱贫,大力推进教育、社保、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民生事业发展。投入110.5亿元,实施33项民生工程。落实民生和社会保障政策,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我市在国家和省提标基础上每人每月再提高5元,调整后市区基础养老金由120元每人每月提高到160元每人每月。在全省率先完成低保标准城乡统筹,保障低保对象11.2万人,直接救助困难群众看病8.4万人次,资助困难群众参合参保17.4万人。落实社保兜底扶贫方案,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600元/月,提高孤儿生活补助,集中和分散供养分别提高到1200元、780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17/21


26.更高质量就业初见成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1万人,发放稳岗就业补贴近6000万元。出台了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专项政策,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76个。对各类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组织应届毕业生到我市就业并签订劳动合同、就业人数占应届毕业生总数分别达到50%、80%以上的,给予一次性补贴。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出台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成立了安徽电子技术职业教育集团和安徽再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我市被省人社厅、省发改委推荐为国家“技能人才激励计划专项试点城市”。完成皖江人力资源公共职业训练基地一期工程,建成综合实训楼、综合服务楼、实训车间,皖江人力资源公共职业训练基地被确定为首批G60科创走廊人才培养基地和人才服务平台。落实社会资本孵化基地补贴,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创业孵化。完善技工强市的配套政策,评定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3家,新增技工学校1家。获批飞机维修、机电一体化2个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我市成为技能人才激励计划专项试点城市。
九、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绿色发展27.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制定了《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率达81.2%。在三山区打造农作物秸秆资源循环利用装备产业
18/21


园。落实“两高一剩”行业的差别化价格政策,结合实际实施差别电价、差别水价。落实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价格支持政策,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充电站,未对用户收费前,充电电费由属地财政全额补贴,政府建设的停车场可实行免费停车。蓝天保卫战全面打响,实施大气污染整治项目1168个,顺利完成省下达的前三季度环境空气质量考核目标。出台了《关于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经济带的实施意见》,将长江岸线1公里定位为重点生态建设区,5公里为生态环境严管区,15公里为绿色发展先行区,全面推进“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强机制”七大行动。加快推进与三峡集团共抓长江大保护、共建绿色发展示范区合作。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基本实现全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与保护工作全覆盖。加快黑臭水体整治,截止10月底,全市82条黑臭水体已完成59条整治任务,剩余黑臭水体整治已开工,年内达到“初见成效”的比例超过90%。全面实行城镇居民阶梯水价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有序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建立疑似污染地块清单、污染地块名录,开展污染修复。全面开展固体废物排查整治,发现固废倾倒点41处,已全部实施无害化处置约3.5万吨。配合完成我市境内发生的3起环境侵害案件的侦破工作,并受到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加强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了格丰环保等一批生态保护修复的专业化企业。
19/21


28.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全面实施。不断拓展生态补偿制度覆盖面,出台了《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国家考核水质断面达标率100%。严守生态红线,严格长江岸线环境管理,以铜陵淡水豚和扬子鳄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与监管。制定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出台了《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环境违法“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和环评工程师诚信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文件,完善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机制。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全面推开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十、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工作,不断优化发展环境29.“四送一服”深入开展。出台了《“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工作考核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常态化工作的通知》,深入推动“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常态化。截至11月底,走访调研企业*****家,举行各类宣讲活动5784场次,收集办理企业问题2916个并全部办结。高度重视省“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综合服务平台交办问题,建立了分级办理、限期办理、联动办理等机制,截至11月底,省交办241个问题全部办结。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安排5月份“四送一服”双千工程集中活动,走访调研企业2311家(次),举行各类宣讲活动451场,842个要素项目成功对接,达成协议1467份,资金383.1亿元,
20/21


其中,兑现扶持企业资金5.4亿元,协调解决企业贷款12.2亿元。
30.工作作风切实转变。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锐意进取、扎实苦干,开展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大调研大排查大整改、“深重促”专项行动、重点工作落实情况专项督查等活动,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和包保责任制,巩固深化作风建设成果。实施政府重点工作周通气调度机制,完善督查考核机制,加强过程监测和实时调度,对省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指标动态监测预警情况开展定期通报。落实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好皖江崛起排头兵、五大发展先行者。
21/21


推荐访问:高质量 全县 工作实施方案 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