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大班幼儿早期阅读中实践(完整)

时间:2022-05-20 11:30: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大班幼儿早期阅读中实践(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大班幼儿早期阅读中实践(完整)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大班幼儿早期阅读中的实践6篇

第一篇: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大班幼儿早期阅读中的实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论文资料集合

(1.)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是在批判传统教育、改造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在学校教育改革实践中所创立的教育理论体系。这一思想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可见,生活教育对于改革我国基础教育“学科中心主义”、理性主义的价值取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目前学术界提出的“走向生活”、“回归生活”等教育主张,正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回归”,是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有诸多的解释。为了进一步地继承和发展生活教育思想,在教育改革中更有效地发挥其积极指导作用,有必要对生活教育理论作系统的思考和理性的分析。

  一、教育与生活的结合:生活教育的本质论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它既是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又是对其的发展。

  针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脱离社会的弊端,杜威先生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主张。他认为,生活是发展,而发展、生长即是生活。将这一观念运用到教育方面,则形成了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他开宗明义地指出,“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他还指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杜威主张引导人从生活中学习,并且营造一种生活的环境,使人一面学习,一面生活。无论是青少年的教育,还是成年人的教育,都要维护、顺应生活的本质。只有这样的学校教育才是具有最好效能的教育。

  陶行知在继承基础上对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进行了一番改造。在一篇演讲报告中他开门见山地指出,“教育即生活这句话,是从杜威先生那里来的,我们过去是常常用它,但是,从来没有过问这里有什么用意。现在,我把它翻了半个筋斗,改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鸟笼式的假生活”,“好比是一个笼子里囚着几只小鸟,养鸟者顾念鸟儿的寂寞,搬一两支树校进笼以便鸟儿跳得更好玩得更好,然而鸟笼毕竟还是鸟笼,决不是鸟世界。”正是在批判、改造的同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观念,即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的核心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生活与生活摩擦便立即起教育的作用”。生活教育“是生插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悬空括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教育也不同。在“生活即教育”的演讲中,陶行知对生活教育的核心思想进行了精辟的阐述。第一,“是生活就是教育;
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
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
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
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
所谓之‘生活"未必是生活,就未必是教育。”第二,“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
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不劳动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
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
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是不艺术的生活,就是不艺术的教育;
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是不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不改造社会的教育。”第三,“有计划的生活,便是有计划的教育,是没有计划的生活,就是没有计划的教育。”第四,“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陶行知在《谈生活教育》一文中,在回答朋友问题时,他又指出:“过生活而忽视教育的人必然忽视生活教育”,“受教育或施教育而忽视生活的人亦必然忽视生活教育。”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作这样的概括:

  (一)生活教育的定义,是指“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争取自由平等的教育理论”。

  (二)生活教育的内涵,即生活就是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

  (三)生活教育的精髓,是满足人生需要,是促边人生的发展。

  (四)生活教育的内容与范围,主要指康健的生活教育、劳动的生活教育、科学的生活教育、艺术的生活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教育等。

  (五)生活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有计划的生活,就是有计划的教育。

  (六)在生活教育中,一方面生活决定教育,另一方面生活与教育又是密不可分的,是紧密结合的。

  重温和再认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尽管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争取自由平等的教育理论”,但是对于我们改革现行教育,积极地推行素质教育仍然是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的。第一,我们的教育不能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脱离生活,远离生活,而要面对生活,贴近生活,与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跳出“象牙塔”,关心沸腾的生活,投入生活实践中去。第二,我们的教育的原点和终点,都是要促进人的发展,满足人生的需要。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走近学生的精神世界,正确地引导学生认识和处理好理想世界、虚拟世界、现实世界的关系。放眼理想世界,立足现实世界,冷静理性地对待虚拟世界。第三,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背景下,更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教育不是无目的、无计划的,她应充分弘扬社会主流文化,按照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引导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理论,即放大了社会的教育功能,又放大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在他看来,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学校,千千万万民众受到教育,就能发挥改造社会,推翻旧制度的巨大作用。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即学校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又是对其的继承和发展。陶行知批评杜威的思想仍然局限在“学校”范围内,并未摆脱鸟笼式的封闭教育。“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上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要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

  陶行知先生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士大夫之所以不承认他,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特殊的教育。”从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来看,以往的学校权利掌握在剥削阶级手里,劳动人民生活贫困,缺吃少穿,根本不可能到学校去学习,没有享受受教育的权利。在生活教育理念下,生活是人民大众唯一的教育,社会是人民大众唯一的学校。“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这就掀掉了社会与学校相阻隔的一堵墙,赋予广大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权利。陶行知在《古庙敲钟录》等文章中十分形象的描述了对“社会即学校”的图景。他指出,“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墙,万物都是你的先生,都是同学,都是你的学生。”从这里可以看出,陶行知是真正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为平民百姓争取受教育权。教育是人民大众的教育,真正为平民百姓服务。

  陶行知还认为,“学校即社会”要求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走开放式办学道路。他所指的社会,是整体的社会,是包括学校在内的社会。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社会即学校”的教育不是学校之外的其他各种类型的社会教育,而是包含了学校在内的整个社会的教育。单纯的学校教育,是狭义的教育,是小范围的教育,社会教育则是广义的教育,是大范围的教育。根据“社会即学校”的思想,一方面,整个社会要承担起学校教育的职能,另一方面,学校自身必须改变“教育自教育”、“生活自生活”的传统观点,不能关门办学,而要走开放式办学道路。“我们的生活力是必然的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城门,冲开国门,冲开无论什么自私自利的人所造的铁门。所以,整个中华民国和整个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学校咧。“陶行知不仅这样主张,而且积极地实践,无论是在晓庄乡村师范学校,还是在育才中学,都是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农村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与锻炼。

  “社会即学校”,还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学习型社会的思想。彼得·圣吉先生认为,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当今组织是学习型组织,当今企业是学习型企业,整个社会就是学习的演练场。这一思想可以说是对终身教育思想的新发展,是对现代管理学的重大贡献。“社会即学校”的观念与“学习型社会”的论述是息息相通的,甚至可以说是,“社会即学校”已经孕含了学习型社会的思想,或者说,是“学习型社会”思想的萌芽。在《全民教育》一文中,陶行知指出,“动员社会上现有的可能的力量、学校和其他机构和人员,为伟大的人民教育事业服务。庙宇、茶馆、监狱、兵营、商店、工厂、残兵医院和普通学校的空闲时间和教室都要充分利用起来,作为学习场所或训练中心。八千万受过一段再教育的识字成人可作为教师,帮助他们的家庭成员和邻居使他们进步。”这段论述已经提出整个社会都是学习的场所,全体民众都是学习者,体现了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精神。

  三、做整个的人:生活教育的目标论

  杜威以生物学观点解释教育的历程,提出“教育即生长”的观点。认为教育是个人生长的过程,生长是无止境、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教育历程本身以外无目的,它便是自己的目的。有人把这一观点概括为“教育无目的论”。陶行知没有接受这一观点,并十分明确、十分鲜明地设计我国民主革命时期学校教育目标。陶行知关于教育目标的论述,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现实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既充分展现他在育人观上独到的见解,又充分体现了他高瞻远瞩、高屋建领、以人为本、务实求真的胸襟和作风。今天重温这样论述,仍然感到很有预见性,很亲切,很实在。

  在《学做一个人》一文中,陶行知希望“诸君至少要作一个人;
至多也只作一个人,一个整个的人。”“别做一个不完全、命分式的人。”他认为有五种人不能算是“整个的人”,即(一)残废的——他的身体有了缺欠,……(二)依靠他人的——他的生活不是独立的;
他的生活只能算是他人生活的一部分。(三)为他人当做工具用的——这种人的性命,为他人所支配,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四)被他人买卖的——被贩卖人口所贩卖的人,就是猪仔;
或是受金钱的贿赂,卖身的议员就是代表者。(五)一身兼管数事的——人的一分精神只能专做一件事业,一个人兼了十几个差使,精神难以兼顾,他的事业即难以成功,结果是只拿钱不做事。与此同时,他提出“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二)要有独立的思想一一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陶行知提出的“整个的人”,实际上就是指身心健康发展,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一方面生理好,身体好,另一方面,心理要好,精神要好,他特别强调人的自主性,独立性,要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职业、独立的人格。

  在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陶行知从中国乡村实际出发,提出教育救国的宏大志向,“中国有一百万个乡村,就须有一百万所学校,最少就须有一百万位教师。个个乡村里都应当有学校,更应当有好学校。要有好的学校先要有好的教师。”什么是好教师?陶行知心目中的好教师就是生活教育的五目标。“应当包含五种:一、康健的体魄;
二、农夫的身手;
三、科学的头脑;
四、艺术的兴趣;
五、改造社会的精神。”主张“以国术来培养康健的体魄,以园艺来培养农夫的身手,以生物学来培养科学的头脑,以戏剧来培养艺术的兴趣,以团体自治来培养改造社会的精神。”陶行知这里提出的生活教育的五目标,不仅仅是乡村教师的规格要求,也是所有受教育者的培养目标,是“整个的人”的具体规格标准。

  在生活教育的教育目标理论方面的巨大贡献,还在于陶行知先生早在1943年就远见卓识地提出“创造力”的命题。他在《创造宣言》的文章中指出:“处处是教育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在《怎样选书》一文中,他指出:儿童是创造者,教师是创造者,学生是创造者,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进一步提出创造的儿童教育命题。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为了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他形象地指出,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就要对儿童的创造力予以适当之培养。(一)需要充分的营养;
(二)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
(三)需要因材施教;
(四)在民主的环境中培养创造力。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目标思想,曾经对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鼓舞着成千上万的民众投入火热的革命实践,激励着中华民族一代代英雄儿女的健康成长。今天重温这些思想仍然使人感受其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目标思想尽管散见于诸多篇的演讲稿之中,但是它的人民性、科学性都是十分鲜明的,诸多论述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思想体系。既有“整个的人”的论述,又有五个具体目标的提出,并根据时代变革的要求,响亮地提出“创造的儿童教育”的命题,呼吁培养和开发民众的创造力。这与当今社会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都是息息相通的,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没有宽广的理论视野,没有对中国实际的深刻把握没有与中国广大民众的血肉联系,这些理论建树是难以完成的。

  四、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的策略论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策略思想。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一文中,他比较系统、完整地阐述了这一思想。他认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一文中指出:“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在这个定义下,先生与学生失去了通常的严格的区别,在做上相教相学倒成了人生普遍的现象。”教学做合一,尽管是针对师范生的教学提出的,但是,她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我们也不能仅仅把教学做合一看作是一种方法、手段,而应当看作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生活教育思想的实施策略理论。

  教学做合一的目的,是培植学生的生活力。这正如陶行知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中指出的,目的是要培养和造就具有生活力的学生,从而为改造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她决不是一个单纯的教什么、学什么、做什么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教、学、做为结合而结合的问题,而是具有强烈的目的性。

  教学做合一,既是对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又是对传统教育的改革和超越。陶行知不赞成专由教师讲授,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反对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他尖锐地批评当时学校教学“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的就将他(教)和学分离了;
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他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样“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以后,他在“教学合一”实验中,发现了做在“教”与“学”中的重要作用,又逐步形成“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做合一”是与杜威的“做中学”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做中学”是以主观唯心主义的经验论为基础的,“教学做合一”则是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一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依据的。“做中学”,做与“教”、“学”没有内在联系的,“教学做合一”则是三位一体,三者紧密结合的。

  “教学做合一”有两个核心思想,一是生活为教育的中心。在1926年的《我们的信条》一文中,陶行知指出,“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我们深信师主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教学做合一”,首先是“生活的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教学做合一”。“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例如烧饭,你烧了一次饭取得经验便是学,你的进步影响了别人便是教。教学做是一种生活的三个方面。”这就从根本上改变旧学校“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教自教,学自学,做自做三者分离的现象,克服教学与生活脱节、理论与实际分离的倾向。教学做合一,第二个核心思想就是“做”。陶行知认为,做有其特别含义,即“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可见,盲行盲动不是做,劳力与劳心并重不是做,在劳心上劳力,也不是做。陶行知主张在劳力上劳心。这充分体现了陶先生通过生活教育

来改造中国广大民众的伟大的志向和胸怀。他说,“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人人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

  教学做合一,作为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策略思想,既是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又是生活教育思想的具体化和操作化。对于今天我们推进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无疑具有借鉴价值。当然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的关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二是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关系,学习知识与学生智力、能力发展的关系;
三是接受学习与体验学习的关系等。在这些问题上,决不能搞片面性,搞形而上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注意一种倾向同时防止另一种倾向。以往我们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播和接受学习在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中需要改变这种状况但是如果因此而否定知识传递和接受学习,也是不科学的,完全以体验学习代替接受学习也是不妥当的。

(2.)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中国目前教育的影响

摘 要:陶行知是我国近代着名的教育家。他师从于杜威,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创造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部分所构成的生活教育理论,这对于促进当前我国的教育理论发展、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启示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早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留学美国,在伊利诺大学获文科硕士学位,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研究教育,获“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回国后,即以毕生的精力投身于教育事业,致力于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的教育新路。他在深刻批判封建传统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调查、实践和思考,创立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内容的生活教育思想,这是改革传统教育的结晶,对我们在新形势下所进行的教育改革有着启示作用。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原理组成。陶行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他的老师杜威博士教他“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1917年,他学成回国后经过十多年的教育实践,认识到这种教育理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是行不通的,便大胆地把杜威学说翻了半个筋斗,把它改造了过来,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并把它付诸实践和运用到推广乡村教育、创办晓庄师范之中。

  1、“生活即教育”

  如前所述,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教育要为改造社会生活而服务,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联,是生活决定教育,只有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脱离了生活就不是教育,教育者的任务是要指导青年一代为理想生活而奋斗,不断改进现实生活,使生活不断前进和向上。

  2、“社会即学校”

  这里指学校要与社会密切联系,扩大学校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因为学校里的东西毕竟太少,实行了社会即学校这条原理,则教育的材料、方法、工具、环境范围都可大大增加,学生和先生也可以多起来,校外有经验的农夫、工程人员,学生可以领教;
校内有价值的活动,外人也可以受益。显然,这对我们改革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3、“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二是教法、学法和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则是学;
三是教学不只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以上三个方面,“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由此可见,“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行知合一,行是做,即实践。做是第一,知是第二。它是改变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三脱离的弊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来,要求学用一致,在实践中加深理解,是一种推行手脑并用,在劳力使劳心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要求教师把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做好,不只学会、能应用知识,且能会学,终身受益。这要求教师实行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

  1、教育必须来源于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陶行知在《谈生活教育》中认为,生活教育,即“给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而教育。”他还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自古以来一直存在到今天,发展到今天,而且还要一直存在下去,发展下去,而达到最高的生活即最高的教育。”考察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和人们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人类生活的需要产生了教育,教育的发展又依赖于人类生活的不断需要和发展。但是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为的因素教育被异化了,教育在某个历史阶段不仅成为少数人的专利,而且和生活的发展相背离,它不仅脱离了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也使自身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陶行知曾经批判传统教育“沿袭陈法”,不满意“学校与社会隔离”、“生活与教育分家”的状况,主张革新旧的教育制度。他呼吁道:“中国教育已到绝境,千万不要空谈教育,千万不要空谈生活;
只有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是真教育,是真生活。”生活需要教育,教育必须和生活相结合,尤其必须和学生生活的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教育才是真教育。目前,就我国的基础教育而言,教育内容陈旧过时,教育方法死板呆滞,不能反映当前生活和生产实际,不能满足青少年生动活泼的精神需要,泯灭了学生的求知欲,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以至于使学生把小学时代满好奇的问号,变成了中学时代沉默的逗号,大学时代无话可说的句号。这种学校与社会隔离、教育与生活分家的状况给青少年的发展所造成的恶果不可低估。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重要指导思想,力求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更符合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更贴近当代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这对于改变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状况起到了纲领性的指导作用。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我们要认真研究领会《纲要》精神实质,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革新内容、改变方法、创新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把教育和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和青少年丰富多彩的生活相结合,给我们基础教育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2、教育必须服务于生活,教育学生学会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以社会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教育是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的教育。他在《生活教育之特质》一文中说:“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他认为,生活教育应该包括健康生活、劳动生活、科学生活、艺术生活、社会改造生活等五大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和政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和充实,他始终把自己的教育活动和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提出生活教育是要为未来新时代做准备。中国的教育发展到今天,不仅是要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的活教育,更要建设适应21世纪发展的新教育,满足今后学生生活的需要。而我们今天的教育现实中,那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违背教育发展规律的现象依然存在: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幼儿园进行理想教育,小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学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大学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这种本末倒置的德育现实使得我们的教育家们也感到惊奇;
在智育中,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发展,“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教书匠和读死书、死读书、读死书的蛀书虫”的现象还非常严重。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中职教育走向低谷,高职教育发展也并未被人看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形成鲜明反差。这些虽然与人们的传统观念、大学扩招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职业教育在办学思想、办学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职业教育能否贴近生活、贴近市场、贴近学生,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所急需的实用型专门人才,成为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正如陶行知所说:“我们的生活力是必然的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城门,冲出国门,冲开无论什么自私自利的人所造成的铁门。所以整个中华民国和整个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学校。”因此,职业教育必须贴近社会,服务于生活,教给学生生活的本领,才能培养出能推动社会发展的所需人才。

  3、教育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教会学生学会创造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主要凝集于“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目标上。“真人”既不是“人上人”的剥削者,也不是“人下人”的奴隶,而是人中人,是在受教育后都能“做工、求知、管政治”做国家的主人。为了培养人中人,首先就要从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人手。环境在培养、发挥儿童创造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教育就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种创造力,贡献于民族与人类。因此,他主张对儿童实行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他能想;
解放儿童的双眼,使他能看;
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
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能讲;
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
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儿童的创造力予以适当的培养,给他们充分的身心营养,建设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更要辅之于教师的因材施教,使儿童的“精神意志能力,渐渐地发育成长”,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创造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创新精神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是民族振兴的灵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之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目标中的一大追求,创新理论的学习和创新活动的开展成为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借鉴其创造教育思想,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即“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他们具有健康的体魄、发达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和改造社会的精神。第二,要实现“六大解放”。其中,争取时间的解放是“六大解放”的重中之重。“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的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家长和教师对解放儿童的时间也显得十分吝啬,他们希望儿童变成上紧发条的机器,每时每刻都在按照他们设计好的程式不停地运转,这在极大程度上扼杀了儿童的创造力的萌芽。第三,要创造民主和谐的环境。这是学生创造力最能发挥的重要条件,陶行知认为:“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能使师生间亲密合作,形成欢愉的情感气氛,成为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的内驱力,激起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巨大热情。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教师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因为理解和宽容不仅是一种教育策略,更是教师的一种基本品质。教师要实施民主教学,因为“教人求真和学做真人的教学自由,也只有真正的民主实现了才有可能”。第四,要因材施教,教学做合一。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基本的方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施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教学做合一就是“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做,学生创造力最终要凝聚在做的结果上,所以,在教学中“不在做人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为学”。我们教师要能领会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真谛,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做个有胆识、善创新的教育家。

(3.)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上传: 涂荣生 更新时间:2012-5-15 21:43:17

今年暑假我认真学习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认识到:实施爱转载自百分网,请保留此标记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更是强化了“三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转载自百分网,请保留此标记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二、实践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六大解放,即头脑解放、手脚解转载自百分网,请保留此标记放、身体解放、感官解放、时间解放、语言解放;二是“劳力的基础上劳心” ;三是“学做合一” ;四是“实验即创造” ,创造的本质是活鲜鲜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样的热情,是在于探究的兴趣,创造来源于生活的活力、来源于生命的本身。

三、“以教人者教已”。

“从做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员与课本不复成为学生唯一的导师;手、眼睛、耳朵以及身体的全部,都是知识的渊薮。而教员变成发起人,课本变成试验品。”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主导,而只是起一种从旁协助学生活动的参谋作用了。这是一个重大变革。但并未从本质上阐明师生关系,阐明教师该怎么做。“教学做合一”第三大特质是“以教人者教已”,说的是:若想在做上教者,先必得亲自演练一番,即首先在做上学。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这样表述过这种思想:“‘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这是对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是类通的。“教学做合一”的具体方法中,“连环教转载自百分网,请保留此标记学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艺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传递先生制”之“即知即传人”,“小先生制”之“运动式地发动小学生来做小先生”等等,16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我们不难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不难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闯新道的开拓精神、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的教育和感染。虽然“教学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已经达到了它所能达到的高度,十分难能可贵!就是对我们今天“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群众运动以及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是陶行知先生作的《自勉并勉同志》诗。他自己的一生正是不断追求真理,学做真人的典范。他善于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创造性的开展教育工作,探索、开辟了一条中国新教育道路,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为人民转载自百分网,请保留此标记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奋斗了终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学习他高尚的道德情操,研究他丰富的教育遗产,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种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

(5.)

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近两年来,我校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们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
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
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
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一、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爱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小学阶段(儿童少年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儿童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样的认识下,我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把爱生放在了首位。我们组织教师学陶行知,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我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禁绝粗话俗话,推行爱心用语,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在爱生活动中,我校教师的教育素养明显提高。

在爱的教育中,我校还积极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为父母分忧解难”“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同时,还开展“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十年的辉煌”、“喜迎香港回归”、“喜迎澳门回归”、“爱绿”、“敬老帮扶”、“学雷锋,做好事”等活动,使学生们感受时代的脉搏,培育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感。

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更是强化了“三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同时,我们与社区形成教育合力,建立了校外教育基地,聘请了校外辅导员,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文明宣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及社会服务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这些教育实践,为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会学习才能创造。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灌输花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这样的教学状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

我校积极引导教师学习并实践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1998年起我们就开展了“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科研活动,各科老师就自己的本学科教学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探索。在这一轮的教科研活动中,我校共开研究课、公开课112 节,向区领导及教育专家们开展示课15节,写出教科研论文36篇,其中多篇论文在区、市、省乃至国家级教科研论文评比中获奖。以上表明我校教师实践陶行知教学思想,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了新的教学思想,提高了教学能力。大家普遍认识到,教学固然要发挥教师积极指导的作用,但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才算是教学效果好。

四、实施“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的操作要求。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求人首先必须有活力,但我国的传统教育恰恰就有扼杀人的活力之弊端。儿童的心理发展(尤其是智力的发展)是与肢体的活动连在一起的,它犹如活泼稚嫩的触角,敏感而脆弱,需要教育者珍爱、保护,并给以广阔的空间和自由。但传统教育往往以“塑造灵魂”“培养人才”的急切情绪,加以不适当的干预,或限制时空自由,或束缚手脚行为,或恶语直伤心灵,使其压抑、萎缩、扭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就需要在我们的文化、教育观念中,在我们的教育操作中,去检索并革除压抑、束缚学生个性的一切旧观念和旧做法。

陶行知先生曾对我国当时的旧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可以说是他找准了旧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我校教师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教师普遍采用的做法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
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
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
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
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
解放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们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建设一支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干部师资队伍。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6.)

陶行知创新教育思想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借鉴了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的思想,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陶行知先生关于培养儿童创造性理论及自己几年来英语教学实践的看法和心得。文章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这种观点, 五个方面分别是创新观念、创新环境、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指导。教师要以创新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动因──好奇心,去丰富学生创新潜能的源泉──想象力,去形成学生创新潜能的定势──质疑习惯,去升华学生创新潜能的灵魂──求异思维。

关键词: 陶行知, 创造教育,创新, 英语教学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要靠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只有与各个学科有机地结合和渗透,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创造教育是开发人的创造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创新能力是21世纪合格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在21世纪里,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创造性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儿童创造性力的培养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核心,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以来与环境不断奋斗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适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这种创造力,使他们成长得有力量,以贡献民族与人类。”陶行知更在《创造宣言》中表达了对创造教育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毕生追求:“创造之神!你回来了呀!只有你回来了,才能保证参天大树的长成。”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就是要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英语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加工,创造出新的句子、新的思想。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英语探究精神的培养。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创新教育要求对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深层次思考与创造,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老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等。我想结合陶行知先生关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的理论和几年来的英语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了解、改变创新教育观念是基础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认识孩子有力量,有创造力。这种认识并不只是理论上的认识,而是要钻进小孩子队伍里才能有这个新认识与新发现,去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头脑,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想;
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小孩子有动手机会,使他们能干;
解放儿童的眼晴,使他们能看;
解放儿童的嘴,使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使他们能说;
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大社会中去……”。创造力普遍存在于人类个体之中,是人所具有的一种潜能。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的潜能向显能的“引发”过程,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这一过程也是人的主体地位的回归和提升的过程,没有人的主体地位的复现,人所特有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就无法很好地被“引发”出来,学生的创造力,创造性思维培养亦无从谈起。陶行知曾明确指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因此我们应该形成这样的教育观念: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传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造性;
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语言,又学文化和科技知识,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精神;
在教学方法上,既要有中国特色,又应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仅研究教法,而且研究学法,这些方法都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为出发点,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良好的环境,是创新教育的保证

陶行知先生认为“如果要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儿童好动、爱说、爱唱,善于模仿等特点,通过说唱、游戏,使学生主动、大胆、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言语、表情、态度等方面都应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关怀,欣赏,肯定和鼓励,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减少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让他们有成就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还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的及时充电,努力掌握时代所要求的知识。了解孩子的喜好,能够跟孩子拥有共同语言,扫除代沟。所以无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在课外,我总是努力营造着这种友好的氛围,并且根据语言点设计一些孩子们所喜欢的游戏。比如在教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 Unit5 I’m watching TV. 这单元,我叫一部分学生做些不同的动作,

再请另外一部分学生看动作,分析、判断并抢答。看谁猜得对,说的句子多,猜错得学生自己要示范一个动作,这样学生兴趣非常浓。如果一位学生猜对,旁边的同学就会象拥抱冠军一样的拥抱他,这位同学也是兴奋不已。这时教师如果板着脸,要求学生安静,不能大声喧哗,保持课堂安静等等条例,课堂气氛马上会降温,导致胆小的同学就不敢举手发言。而我在这里早已没有了师长们所惯有的威严,宛如他们的伙伴一样,为猜对的人高呼呐喊,为稍为落后的一队大声打气,随着他们的喜悲呼吸,融入这一个群体。看到教师如此的仗义,无形当中,学生便不用担心训斥、指责、挨骂,心理、生理都得到安全和自由,开开心心地进行着语言游戏,大声地用英语说出他们心中所想的,一个个高举着手,惟恐轮不到自己。在这样一个氛围里,学生所感受到的是一个自由安全的空间,

在这里能够得到大伙的肯定和鼓励,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分析以及分析判断能力都得到了综合的培养和发挥。只有不断创设这种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维才会不受束缚,他们才会自主学习,才可能去探索、去创造。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打破传统定势,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才能更加灵活的去引导学生的发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动力

在我们的课堂里,我们总是看到我们的孩子规规矩矩的坐着,听着,回答着,老师则在那里激情高昂的唱独角戏,还常常会听到老师的口头禅:“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课不仅淹没了教材内容的科学性、趣味性,还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思维训练法,它提倡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承认学生潜伏着极大的由已知转化为未知的原动力,千方百计鼓励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主动探索能力,从而养成大胆探索习惯。教学中,我就注意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游戏、竞赛、问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仅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而且还能利用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结合英语去创造,去探索,培养创造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比如,在新目标八年级英语下册Unit 8 Why don’t you get her a scarf ? 这单元导入部分,我借助正要来临的母亲节,向学生提问,What do you want to get your mother? 学生们针对这个问题给了许多不同的答案如:give flowers, cook a meal ,make a card等等,而唯独一个学生的答案很特别,他说:“我想给妈妈一个吻。”,其余学生都很纳闷,但他解释道:“因为妈妈从小一直关爱我,我很感激她,我想用吻表达我对妈妈的爱。”其余学生都鼓掌了。如果这个问题仅局限于送实际的礼物,就不会有这样创新的答案,也不能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母爱。由此看来,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对于提高英语课堂教学学习效率大有裨益。在中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入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教学素质。

四、创设情境是创新教育的良好方法

  陶行知先生认为要培养小孩子的创造力,就要把他们的的头脑、双手、嘴、

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处于动眼、动手、动口的主体激活状态。因为充满趣味性的情境教学,可极大调动眼、耳、口、手的动作。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作用下,使学生很快达到情绪的兴奋,主动探求知识,主动解决悬念、困惑的方法或途径,主动研究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学生在愉快的游戏过程中,身心比较放松,主体意识大大增强,潜移默化地使自己增长了知识,拓展了思维空间。例如,我在教学新目标英语上册Unit 7 What does he look like? 这单元,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的面孔,给学生创设不同的情景,学生很容易掌握这部分内容。巧设情景.激发创新陶行知曾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要在英语课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建立开放式的课堂,实施开放式的教学。英语课的巩固练习阶段,正是学生发挥语言创造力的最佳时机。而作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生的这种创造力激发出来。多媒体正是有效的手段之一。

五、创新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行知先生指出“智育注重自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这就是说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需要。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有:开办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晚会等形式。通过这些形式尽可能解放学生的眼睛、双手、头脑、嘴、空间和时间使他们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造意向,训练和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实践可知,英语的自学能力由以下几方面组成:1能根据读音规则拼读、拼写英语单词和朗读课文;
2能独立运用视听手段听懂英语课文并操练英语;
3能独立回答教师根据课文提出的问题;
4独立完成教师提供预习和复习的作业;
5能独立使用学习工具书和使用电化教学设备;
6能阅读与所学课文相当的课外读物;
7具备在预习课文时找出疑难点,并向教师质疑问难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唤起潜在的创造智能,在意志和信念的推动下,支配自学探索活动,不断更新、深化和充实已获取的知识,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营造一种互动的创造空间。同学们能在教学中得到更多、更新的英语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而培养了创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营造学习氛围和创设适宜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所创造。如此下去,必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

国家的教育部门提出:“学校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在推行中、小学的课程改革。然而在几十年前,陶行知就提出了有关素质教育理论,他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
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
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
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的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他的观点与现今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因此,英语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联系当前的社会,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学习“活的书”,“真的书”,“动的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穷其一生的精力为中国教育指明了方向,作出开创性的伟大贡献,陶行知创新思想是我们教育思想的丰富宝库。他的许多精辟思想,辩证深刻,至今仍给我们许多启迪。总之,运用陶行知教育理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会对我们的英语教学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陶行知全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第二篇: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大班幼儿早期阅读中的实践

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第七届“行知杯”参评论文封面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一、生活教育的内涵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在认识到近代中国洋化教育和传统教育巨大的弊端的背景下, 同时又吸取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思想基础上提出的教育理论。主要的思想就是要求教育同生活实际多联系。其对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关系阐述, 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同时对今天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极为丰富,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 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从这一思想出发, 他提出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原理分别体现了陶行知对生活教育的内容、资源、方法等的阐释。

(一) 生活即教育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在变化, 生活每时每刻都含有教育的意义。有生活就有教育, 生活的内容和教育的内容一致,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 围绕生活来进行, 以满足生活向前向上发展的需要,可以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同时,教育对生活具有能动性。教育可改变生活, 生活会因为教育而发生变化。

(2) 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范围在空间上的扩展,学校里所学的毕竟有限, 可以利用社会的资源、环境影响学生。教育走向了社会,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学校教育的封闭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充分发挥学生在开放环境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培养学生适应和改造社会的能力, 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它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生活教育”理论实施的方法和途径。他认为“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做的最高境界是创造”在这里,“做”含有行动、思想、产生新价值

的特征,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而产生新价值,这便是创造的过程。是要让学生从小做起,从小就要学用玩具,学制造玩具、学具、工具等,而不是在传统教育的死记硬背上下功夫从而丧失了行动和创造的本能。总之,陶行知的教育哲学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第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的,即“行是知之始”。

2、“生活教育”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如何进行幼儿教育改革,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合乎时代潮流的幼儿教育策略,很有现实意义,也必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生活教育理论的实施方法对当今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教育者也很有现实意义。“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与当今社会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战略举措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一)健康领域

案例:中班在开展《运动过后》的教学活动,本堂活动旨在让幼儿了解一些运动小常识,特别是在运动后需要注意的健康小知识。教师上课,问道:“小朋友们,你们有做过运动吗?”孩子的回答是绝对的肯定。“那运动久了,身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孩子回答“会热、会出汗、会累”等等。教师继续说:“今天啊,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运动过后我们所要注意的事情,来看看学习碟片里是怎么说的”。然后就让孩子看学习碟片学习,最后作总结。

分析:在这节健康活动中,本应该具体而生动的运动过后的注意事项,完全可以在户外活动开展过后对幼儿进行及时有效的教育,在幼儿真正做了运动过后,教师可以问:“你们现在觉得身体是什么样的感觉?”相信孩子们的回答会更具有生活感和切身的体会。再以实物的方式,准备小毛巾,准备喝水的茶杯,在自然的情境中演绎和让孩子体会教学,完全是渗透式的,就像陶行知提出的“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这样的教学开展,更为体现教师的教学策略与智慧,贴近了幼儿的生活,所学与所感必然是生硬的谈话课堂所无法匹及。

(2)社会领域

案例:在与种子相关的一系列社会活动中,有一堂另教师头疼的活动,在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种子之后,要让孩子一起参与制作芝麻陷、花生馅等,在加工出汤圆来。这活动要操作起来,真是不容易,不仅要很多的物质准备,对于每个孩子的经验要求和指导是必不可缺的,活动开展遇到了困难。后来,教师灵机一动,正好有家长开放日,把这样一堂课组织到半日活动中去,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动手做一做,一起做馅料,做汤圆,活动开展的合适成功。

分析:这样的一堂社会活动课应该说他的设计是很有新意,贴近生活的,但是想要开展,却要解决许多的现实的困难。教师能够充分发挥教学能动性,改变固有教学方式,把课程成功糅合进家长开放日活动中,给了孩子和家长一个很好的亲子沟通的机会,也许孩子难得在家里难得动手的事情,在幼儿园里得到正确的指导与展示的机会,所以在课程的选材与开展上都十分的贴近生活教育的主题思想。

幼儿园的课程分为5大领域,只有保持生活教育的一致性,努力建构 “生活体验学习”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主要可取做法如下:

1、回归生活,建立“生活体验学习”活动基地

在“生活体验学习”活动中,熟悉的生活情境能使孩子们更快融入到学习情景中去,并建立起有意义的学习。这种亲历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而开展的学习是最富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可以的话,在园外建立幼儿“生活体验学习”活动基地,如种植园等,开发教育资源,让幼儿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回归生活的同时让幼儿体验生活。从幼儿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导幼儿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地参与幼儿园和社区的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发现,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以提高幼儿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

2、注重实践,为幼儿创设“做”的环境

陶行知认为“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所谓“做”,陶先生则强调“注重实践”、注重在做中“亲身体验”。因此,我们要为幼儿提供“做”的机会,在做中教,以“做”为中心,让幼儿“手和脑一块儿干”,加强幼儿的动手操作、体验感悟,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让幼儿亲历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说一说、做一做,或进行大胆地猜想、设计,或进行调查、访问、搜集、制作等,达到学以致用、开阔视野,促进“生活体验学习”沿着“感受学习——体验实践——表达创新”的良性轨迹循环发展。

三、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园实施困难的原因剖析及策略建议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一方面对当今社会的教育改革很有现实意义,一方面却又难以在实际的幼儿教学活动中实施。分析其原因可归为两个方面:一在于我们国家的教育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课堂环境;
二在于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和幼儿。

1、教育环境: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之间的界限太过分明,甚至某种程度上还存在着割裂,与生活距离太远,幼儿试验和动手、亲自体验生活的机会较少。

2、教师和学生:教师仍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不能给予幼儿更过与社会生活相关的课程时间,老师很多时候不敢去放手让幼儿尝试。

针对以上原因,认为要贯彻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育精神首先是要营造良好而有效的教育环境:一是社会环境。要支持幼儿教育改革,实行教育民主、教育平等和普及教育,营造全面推行幼儿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二是校园环境。坚持开放性,让学校与社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争取家庭、社区的支持;建立开放性的幼儿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多元的评价机制;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比如软硬件设施像实验室、沙池、阅读室、多媒体等教学设施的建设,增加幼儿亲自观察、体验、动手的机会。三是课堂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开展手脑并用的行动教育,在行动教育的基础上重视知识和经验的获取。其次是教师和幼儿本身:教育者素质是实施生活教育理论的关键。为此,幼儿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多多涉猎,在课程观上要广泛取材而不应该局限于教材,更加贴近生活;在幼儿观上,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多培养幼儿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敢于探索,积极地探索发现生活。

参考文献:

[ 1] 胡晓风, 金成林, 张行可, 吴琴南. 编. 陶行知教育文集[M ].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7.

[ 2] 张勇, 张园园.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探析[ J]. 福建党史月刊, 2008, ( 3): 108- 110.

[3]刑秀茶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陶行知全集》

第三篇: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大班幼儿早期阅读中的实践

陶行知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理论的实践
作者:章睿弘
来源:《理论与创新》2019年第06期

        【摘要】陶行知是我国著名教育界,其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有着非常大的指导意义,而美术教育属于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有必要对陶行知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理论进行分析。本文首先阐述了陶行知生活教育基本理论,然后对陶行知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理论的基本要求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了实践内容,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
幼儿美术教育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基础,生活即教育是其核心观点,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观点。详细来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主要是:主张教育应该联系实际生活,并反对学生死读书,而是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开发。根据陶行知的观念,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变化的生活,生活包含着教育的意义,过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所以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生活教育理论决定了教育不能离开生活,并且应该为改造生活服务。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教育我们应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学习的规律,重视实践,让儿童充分得到自由的空间,反对一切机械式的教育获得。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相对于传统教育而出现的,反对一味地死读书,强调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重视生活实践与教学相结合,重视教学对象时刻关注生活的变化,是一种更为适合现代教育的理论,并且在各个阶段教育活动中获得了巨大成功,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典范。

        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美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幼儿美术教育主要是为了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孩子们的生活乐趣、拓展孩子们的个人兴趣、提升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而幼儿美术教育本身就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美术教学过程中的素材、资源、对象等内容都来自于生活,因此从这一角度来分析,幼儿美术教育应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有着非常大的可能性。

第四篇: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大班幼儿早期阅读中的实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高利峰

作者机构: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桃花吐镇中心小学 122121

来源: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年:2019

卷:004

期:007

页码:10-11

页数:2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实践;研究;理论;教学做合一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发展,生活教育得到学校、家长和学生越来越多的重视,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理念一脉相承."生活化"教育提倡的核心是创造,德、智、体、美、劳都是创造元素,最终目标是实现民主.这样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下的素质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在当代提倡全面发展的终身教育中值得深入研究.

第五篇: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大班幼儿早期阅读中的实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 - 目的论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目的论

陶行知:生活教育图册毛泽东同志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有着为大众生活解放而教育的宏愿。他的生活教育是大众教育。他说:“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而人民需要的是“大众教育”,为生活的教育。陆一定曾将陶行知为人民解放、为民族解放、为生活解放的生活教育思想称为是“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目的论十分明确,他的小先生制,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观正是其教育目的论的明证。

教育为人民、为民族,这其实也不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石。《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义务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文件中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高民族的素质”,“提高国民素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每个学生、每个教育对象都无一例外地要受到良好的教育,亦即柳斌副主任所说的:“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搞素质教育首先要有一个普及教育”,“要淡化选拔意识”,“要做一个园丁,培育好每一朵花。”那种只把眼睛盯在尖子生、录取率、得奖数......的做法和思想,既与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大相径庭,也与陶行知教育思想风马牛不相及。[1]

生活教育 - 内容论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内容论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内容论。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
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现实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实施素质教育,小而言之,为学生的终身受益负责,为学生的将来负责;
大而言之,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为中华为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生活教育理论与科学课程】

一、关于生活教育理论与科学课程的认识。

1、关于生活教育理论的认识。

“生活教育”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具体包括三方面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生活教育理论集中反映了陶行知先生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

2、关于科学课程的认识。

科学教育要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是世界各国科学课程改革的潮流。因此,新课标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

二、生活教育理论对科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内涵十分丰富,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联系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如陶行知主张的:人们应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中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科学教育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从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出发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避免过去从知识体系出发的做法。

(二)“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陶行知先生认为: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已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就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各不相谋的的过程。同时,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教的方法根据学生学的方法;
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结合新课标的新观念,新思想,这对科学教育也具有有益的启示:

1、科学教育要求“在劳力上劳心”——让学生自主探究。

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科学教育中教师应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教材和学生心理特征,运用现代认知理论,创设情景。教学中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主体参预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作准备。

(1)在探究活动中习得知识。

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提供更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进行实验等探究活动,师生共同创设引导发现概念、定理、解决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以实验为主要手段,辅以查阅资料(阅读课本、查阅工具书等),参预探究问题的全过程,得出结论,用结论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不仅学到了适用于这些问题的新知识,而且还可以学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让其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2)在交流研讨中习得知识。

抓住问题争论点、认知关键点,在实践的基础上,师生交流研讨,这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又一突破点。通过互相交流、补充、启发,甚至形成争辩,使学生认识事物,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概念来,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例如:教学《沉和浮》时,通过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铝块在空气中和水中时弹簧称读数不同,然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教师适时质疑问难适度点拔,让学生从中悟出原因,明白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2、科学教育要求“有教先学”。

“有教先学”即“以教人者教已”,或者说教人者先教自己。这对当前新课程改革出具有现实意义。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面临的是全新的思想和内容,要贯彻落实好新课标教师得先做好学生,教人者要“为教而学”,即先明了所教对象为什么而学、要学什么、怎么学。教师首先要通过学习与比较,明白新课标对我们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这与过去我们一贯的做法本质区别是什么?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实践新课标,在行动中贯彻落实好新课标。

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非本文所能道尽。本文,根据笔者对生活教育理论和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肤浅认识作一番阐述,以求对推动新课程改革作些有益的探索。

生活教育 - 方法论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陶行知极其重视实践,他由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而改“知行”之名为“行知”。在教育方法论上,他特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解决了长期纠缠于中国教育史的“劳心”和“劳力”的问题。他说:“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并由此得出学习方法的论断:运用知识,“用心以制力,就是一件重要想如何可以把这件事做好,如何运用书本,如何运用别人的经验,如何改造用得着的一切工具,使这件事和别事相互影响。”柳斌同志说:“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会有多样性,如果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那将来都是一个模子。”提倡的是个性。陶行知把腐朽思想称为“裹头巾”,提出“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继续创造。”号召人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具体教学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素质教育讲的也是个性、创造,一切陈腐的、机械的、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是错误的、有害的,必须坚决抵制。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人民教育的奠基人,他从社会和政治的高度研究中国的教育,其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是丰富而博大的,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搞好教改实践的理论宝库,是我们在各种教育思潮中站稳脚跟的强大思想武器。

生活教育 - 区别联系

1、教育与生活的区别

“生活世界”概念有三种含义:第一种是狭义的生活世界概念,即日常生活世界;
第二种是特殊的生活世界概念,指人们各自的实践活动领域所构成的特殊世界;
第三种是广义的生活世界概念,指与人有关的一切世界。总体来看,“生活世界”只有直观性、自在性、重复性、经验性、朴实性、实用性等特点。而教育是师生以理解为中心建构的借助行为表现出的,并从感情、认知与行为等方面筹划的师生生命可能性的内在场域,具有内在性、理解性、工具性、建构性、学术性等特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二者是有严格区别的,这也决定了教育不能完全回归于“生活世界”。否则,既有生活,为何还要教育?“独特的历史使命决定了教学世界应该借鉴和联系生活世界,但决不可回归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只是一种理念倡导,倡导的是以一种“过生活”的方式进行教育,倡导的是对学生现实生活状态的关照,但它决不是简单地将教育等同于生活,特别是日常生活。所以,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并不否认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合理张力,相反,它是以承认教育与生活有一定的区别为前提的。

2、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远远地丢在校门之外,怀着纯而又纯的学习愿望来受教育。教育来源于人与其相关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联。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是本然的。现代社会提倡构建“学习社会”,倡导“终身学习”,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现代生活对教育的迫切呼唤。杜威“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主张都向我们阐明了生活与教育是互相融通的。缺乏教育的生活是盲目的、迷失的、低层次的生活;
缺乏生活的教育,是无根的、脆弱的、干涸的教育。所以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是本质的、必然的,这不仅表现为教育是生活的准备,更表现为教育原本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生活本身,而不仅仅是生活的手段。教育在生活世界中发生,但生活世界不是教育的背景,而是教育的场域。然而,如前所述,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是制度化的、规范化的,它有可能因过于制度化和规范化而远离真正的生活。所以,在教育生活中,重要的是要有回归生活世界的意识与人文关怀,使学生的生活变得丰富,让学生的生命得到自然展现。只有恰当运用“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来关照教育,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教育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完全释放。

【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这充分说明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那么数学教学就不应该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应用数学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生活教育 - 重要性 苏联的心理学家 Vygotsky 认为:人类自出生的婴儿期开始,就生长在由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衣食住行、社会制度等构成人类生活的文化世界中,所以影响儿童生活中各项表现的,并非只有学校生活教育,尚包括家庭生活教育、社会生活教育等项目众多的生活教育。故生活教育的实施时程应涵盖人一出生到无法学习为止,其内容并约略划归成家庭、学校、社会三大领域。

【生活教育的重要性】

生活是完整的,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孩子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生动而有趣的变化。我们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生活中自然融合了健康、语言、科学、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内容。我们所实施的新课程就是“还原孩子生活的本来面目”,丰富和积累孩子的生活经验。如我们在小班时,对孩子进行了《好吃的食品》主题活动,就是课程生活化的很好例证。生活中处处有吃的东西,孩子从出生到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与食品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把孩子生活中极其熟悉又喜爱的水果作为切入口,我们带领孩子参观水果店,孩子们对水果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一些有趣的问题,带着疑问,我们和孩子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水果,一起观察、比较、分享、品尝、数数……在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着对水果的经验和想法,最后延伸到各种各样的好吃的食品,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尝试涂色、撕纸、粘贴、制作各种食品,与老师一起建构“食品商店”……,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自然地融合了多个领域的学习内容,但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学习,他们只感到自己置身在愉快的生活游戏之中,这样的整合是水乳交融,自然天成的。智慧学理论在不知不觉中就运用到孩子的生活、学习中。

当然,培养幼儿的智力智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平时,我们除了以朗朗上口的儿歌、有趣的情境表演等方式引导幼儿探究穿脱、折叠衣物的方法,了解喝水的重要性,体验与同伴友好相处的快乐等,更多的是为幼儿提供在真实的情景中自己动手练习,来获取成功。如:小班的孩子在学习自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吃饭时满地饭粒、洗手时弄湿衣袖等,此时老师不是急于求成,不是因孩子做不好而包办代替,剥夺孩子的自主发展权,而是通过不同的形式开展实景练习、个别引导等,让孩子反复实践,慢慢习得,从而积累生活的经验。

经验告诉我们:“会自理的孩子是做出来的,不会自理的孩子是宠出来的。”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生活教育,把握好孩子的年龄特点,注重日常生活中生活环境、孩子动手实践环境的创设,促进每个孩子身心的和谐发展。

生活教育 - 范畴

生活教育是有计划的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发展天赋的才能,培养健全的品格;
使成为身心平衡、手脑并用、智德兼修、文武合一的人才。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最重要的是与生活联系,而经由实际生活去进行学习。因此,凡与个人及社会生活有关的一切,均应是生活教育所应涵括的范畴。生活教育,统摄了家庭、学校、社会等三大层面,学校生活教育更发展出一套课程来实施教学,而家庭生活教育与社会生活教育则仅是约定成俗或社会约束等潜在的道德修养。学校生活教育,其实施之相关内容则涵盖:日常生活教育、健康生活教育、道德生活教育、学习生活教育、公民生活教育、劳动生活教育、职业生活教育、休闲生活教育等。[2]

生活教育 - 评论

当学校教育功能膨胀、家庭及社会教育式微、偏重教条灌输、忽略行为实践、偏重习惯型铸、忽略认知启发等的教育危机。都容易让生活教育出现问题。家长、教师、以至于社会大众应以身作则,以身教代替言教;
让学生在家长、教师的示范,社会大众的指导及舆论之下,耳濡目染,久而久之,自能收潜移默化之效。期能以热诚感动儿童,以人格教化儿童,使之变化气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教育是基本性、全面性、长期性及科际性的教育,它是以人的全部生活为实施对 象,所以应从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开始教起,透过启发、关爱及无比的耐心,以培养自尊自爱、自动自治的精神,进而能守法尽责、关怀别人、充实生命、造福人群。

教育即生活,生活离开了教育,便不成为生活;
教育离开了生活,也不成为教育。虽然已有许多事实已强烈地证明需要家庭生活教育、学校生活教育、社会生活教育。教育既然影响国家社会之前途,那么家庭生活教育在未来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上,应该是全面的基本教育才对,希望齐家治国之道更有力量及依据。

第六篇: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大班幼儿早期阅读中的实践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作者:任晓亲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2017年第10期

        [摘 要] 陶行知先生分析过去传统教育弊端,结合中国当时的现实情况,对杜威的教育思想进行了选择性的吸收创新,提出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三大基础的生活教育理论。这一理论是陶行知教育实践的指导理论,也为当时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性的指引。在如今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关 键 词] 陶行知;
生活教育;
理论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9-0283-01

        陶行知作为我国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对当时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现今教育的进步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生活教育的探析

        (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师从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而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大大扩大了教育的范围,丰富了教育的内容,与此同时也就使教育的方式有了新的突破口,并得以改变提升。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一方面要与人民的生活挂钩,另一方面将教育对象由学生扩大到普通大众。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是一个大众的人类活动领域,学校是传统教育中的传统学习场所,“社会即学校”较之“学校即社会”大大地拓宽了教育的范围、教育的内容等。陶行知说过教育不是为了学校而办学校,教育也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不仅仅局限于学龄儿童,不仅仅是每天的读、写、算。相反地,教育是要冲破学校这个藩篱,把学校的一切放归到大自然中去,让小鸟从鸟笼中解放出来,重获自由。“社会即学校”意味着教育面对的是社会中的全体成员,教育中的学习内容主要源自于社会中的各种需要,从而实现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推荐访问:大班 浅析 幼儿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大班幼儿早期阅读中实践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大班幼儿早期阅读中的实践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在幼儿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