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发展成就问题与反思(完整)

时间:2022-05-19 19:25:01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发展成就问题与反思(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发展成就问题与反思(完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反思3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反思篇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析

【摘要】:如果我们忘记了历史,那么我们就必将重演历史。本文从以史鉴今的目的出发,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评析,力求表明如下观点: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末的课程改革奠定了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一时期的课程改革在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史上当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价值取向来审视,满足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是这一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导价值。这种价值选择体现了对中国国情的关照及对时代背景的准确把握,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遭遇着空前发展压力的特定背景下有着必然性。另一方面,相对于实现社会发展的主导价值目标而言,这一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体现出“手段”构造的不力——“人”的发展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落实,而应试教育的冲击和影响,客观上加剧了这种“目的”与“手段”的失协,致使“手段”滞后于“目的”,影响了课程主导价值的发挥。从根源来看,与这一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导价值选择一样,这一阶段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人”发展的推动不力同样有其自身的背景: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仍显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稳定、封闭的社会结构等社会现实背景束缚了人的可能发展空间;
在认识根源上,则受到这一时期人们知识观、人性论、发展观等的限制与制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时期课程改革的不足也具有必然性。世纪之交启动的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其主导价值,但“人”的发展在课程的架构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凸现,从而使课程主导价值目标的实现有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对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的超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现实关注与凸现,有其自身的背景。一方面,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为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挑战而将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课程改革主导价值的必然产物。另一方面,又与国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对人发展提出的要求密切相关。在认识域方面,则与人们知识观、发展观、人性观的转变密切相联。在不足方面,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对我国的教育国情关照不足、保守的价值特征,在课程改革方式上则有“冒进”的嫌疑。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评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首先,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应以社会的发展需要作为主导价值。这不仅符合人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唯物史观,同时还取决于当前我国现代化的独特时空背景,实际上这也是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普遍趋势。其次,雄心勃勃的理想固然召唤着我们的改革热情,但课程改革却需要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课程改革必须要充分照顾我国的国情特点。重视课程的公平与保障体系的建设,力促课程改革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第三,课程改革必须重视和发挥教师的作用。一方面,在课程改革决策中要高度重视教师的参与;
另一方面,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最终取决于教学,因此,课程改革必须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使课程改革目标得以具体落实。【关键词】:改革开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G632.3

【目录】:中文摘要5-6英文摘要6-8导论选题缘起与基本思路8-13一、论文的选题缘起8-10二、论文的基本思路10-13第一章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析13-48一、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沿革13-18(一)改革开放至1985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恢复与初建13-15(二)1986年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15-18二、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审视18-48(一)“目的”与“手段”的失协: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征18-31(二)课程改革的主导价值选择及其“手段”滞后于“目的”的背景分析31-48第二章世纪之交启动的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析48-82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特征48-59(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简要回顾48-50(二)追求”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新一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征50-59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凸显“人”的背景分析59-78(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凸显“人”发展的时代背景59-66(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体落实“人”的发展的认识背景66-78三、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分析78-82(一)以城市和重点学校为背景,缺乏对农村和薄弱学校的观照78-79(二)对学生民主品格、国际意识与对社会、国家的理性批判和反思力的培养认识不足79-81(三)在课程改革的方式上采取“硬着陆”的“革命”方式81-82第三章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与建议82-101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应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作为主导价值82-92(一)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作为主导价值体现了人与社会发展辩证关系的唯物史观82-84(二)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主导价值是世纪之交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普遍趋势84-89(三)当前我国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决定只能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作为课程改革的主导价值89-92二、课程改革呼唤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92-95(一)建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决策的咨询机构,确保课程改革的规范化、科学化93-94(二)课程改革要考虑我国区域差异的特点,给予中西部地区和薄弱学校以足够的支持94(三)注意新课程实施保障体系的建设94-95三、课程改革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95-101(一)充分重视教师主体参与的意义和作用95-96(二)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观,改革课堂教学96-101主要参考文献101-108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反思篇2

浅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状况
作者:徐恩平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1年第12期

        [摘 要] 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百业待兴的中国带来了历史发展的新机。此后的30多年,我国社会经历了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作为国民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高师音乐教育亦不例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本文就高师音乐教育法规的制定和重要会议的召开、教研活动的开展、研究生教育及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办学途径等四方面进行研究论述。

        [关键词] 高等师范 音乐教育 教育法规 教研活动 师资队伍 办学途径

        

        自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国原有的师范院校陆续恢复音乐系,招收音乐专业学生,还开办了许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并设立音乐系。“到1990年为止,我国普通高校,校校都有艺术社团活动和艺术讲座,半数以上学校开设了艺术选修课,一些学校还开设了必修课。后开办了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专业。近200所学校,成立了艺术教研室,有教师1000余人。举办了全国大学生音乐夏令营,有的省市相继举办大学生艺术节、合唱节等活动,有的省市还成立了大学生艺术团。”[1]至此,高师音乐教育得以迅速发展。

        一、高师音乐教育法规的制定和重要会议的召开

        自70年代末起,教育部为尽快恢复和发展高等艺术师范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高师音乐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1979年12月,教育部在郑州召开了“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艺术专业座谈会”。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次由教育部召开的、专门研究高等师范艺术教育的工作会议。会议初步总结了新中国艺术师范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重新明确了“高师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中等学校培养艺术学科的师资”。

        1980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师范学校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该教学计划设立了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以及专业主修、选修课程。同年12月,教育部在长沙召开会议,讨论审定了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各科教学大纲,并于1981年9月正式颁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反思篇3

改革开放基础教育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变化

昨晚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同事分享的《中国教育学刊》2018年重点选题,其中有一个选题是“改革开放40年基础教育研究”,我很有感触,就想写一点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写一写改革开放初期至今我们国家农村教育的情况。

我上小学是1981年,正好是改革开放初期,到今年已经过去37年了,现在我的女儿刚上初中。对比这将近40年间我国基础教育的变化,用天翻地覆形容一点都不过分。我们从没想过中国的基础教育会发展成今天这样的水平和状况。

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是典型的农村小学,家离学校大约有5公里,低年级的孩子主要靠步行去学校,那个时候的农村,没有一个家长会送孩子上学,都是一个村里的孩子一起结伴上学,大孩子带领小孩子。所以,我们上学都比较晚,我是八岁才上的小学,因为父亲担心我走不动,本来可以七岁开始上的,结果就推到了八岁。学前教育阶段是比较漫长的,以至于我都有点期待上学了,因为农村也没有什么幼儿园,孩子都是自由发展,放开玩耍,最后耍到实在觉得没什么好耍的了,总也盼不到上学那一天。终于开始上学了,心情是激动和愉悦的,那个时候农村孩子上学、放学是很有意思的。上学、放学的路上非常有趣,吃榆钱儿,摘沙枣,拔蔓菁,偷蚕豆角,反正地上长的能吃的东西我们都尝过。学校就是几排平房,设施再简陋不过,桌蹬都很破旧,经常有板凳缺胳膊少腿,上着课就会把学生闪一下,然后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那个时候,老师体罚学生还是家常便饭,体罚工具有红柳教鞭、黑板擦、粉笔头等,有学生上课走神,老师一个黑板擦或粉笔头就扔过去了,打的还很准。所以,那个时候学习成绩不好的人上学是很遭罪的,经常被老师扯耳朵,踢屁股等。我是没遭受过这些,因为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很受老师器重。那个时候老有全学区的统考,然后就会交换监考教师,我们的老师到其他学校,其他学校的老师来监考我们。每次统考过后,老师都会第一时间找我,问我考的如何,如果我感觉考的还不错,老师心里就有底了。因为从三年级开始,数学老师就是我们村的,住的离我家很近。四年级开始,语文老师也是我们村的。所以,每次考完试,先是语文老师会找我,然后数学老师也会找我。可见,从那个时候起,老师就很关注学生的成绩,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在统考中有尚佳表现。

那个时候,农村小学是五年制。五年中,没有一位老师是从一年级带到五年级的,所有学科都换过老师。而且,那个时候,换老师是比较频繁的,因为有的老师学识有限,只能教一、二年级,到三年级就必须换老师。大部分老师都是临时代课教师,流动也比较频繁。小学五年,我们一共经历了三位语文老师,两位数学老师。其实,任何时候的老师还都是比较敬业的,只要在这个岗位上干一天,还是比较认真的。我所经历过的老师大部分还是比较好的,当然这可能是好学生的感觉,不知道差学生是否也有同样的感觉。当然,那个时候也有一些误人子弟的老师,不过后来都被清退了。我们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经历了学校合并的过程。我们学校和另外一个学校(只有一到三年级)要合并成一个学校,然后就在两校之间选了一个新校址建学校。在建学校的过程中,我们学校已经被拆,我们就曾经到另外一个学校去上过几天学,离家可能有个七八公里,上学实在不方便,而且遇到的那个老师和我们原来的老师真的没法比。学识差不说,人也不怎么样。这位老师给学生教的是二除二等于零,所以后来学生都叫她零老师。学生犯个错误还揪着不放,各种讽刺挖苦,我就曾经犯在她手上一次,从来没被老师严厉批评过,那次我领受了。本来学校搬迁之后,离的最远的就是我们村,每天上学极不方便,所以我已经有了转学的打算,因为我们村离我们那个乡政府所在地很近,那里有个中心小学,我就想转到那儿上学。经历那一次侮辱人格的批评后,我下决心一定要转走。那个老师给我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那个时候我就意识到教师队伍中还真的是有一些混水摸鱼的人,根本无资格待在这个队伍中。好在后来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这些不合格的教师都被清出教师队伍了。那些后面有机会转正的临时代课教师应该都还是能胜任这份职业的。

再说说我们学校当时的硬件设施吧,确实比较差。学校上下课要打铃,那个铃很长一段时间就是一节火炉筒子,老师轮流打铃,上课、下课的时候,就拿一个锤子出去,把那节火炉筒子敲几下。学生们喝水就围着一口大缸,水面上放个水瓢,大家轮流舀水喝,也不怕病毒传染。也挺奇怪人的适应能力,就那样的条件,学校从来没流行过什么传染病,学生都很健康、皮实。不像今天的孩子,动不动起水痘了,动不动有手足口病了,动不动流感了。那个年代,生活条件不好,粗茶淡饭,甚至有点缺衣少食,但是人的身体都挺好,尤其小孩子,都挺皮实。

那个时候,气候也比现在寒冷,冬天经常下很厚的雪,有时受到大雪影响,学校担心学生上学途中的安全,就会停课几天,少则三四天,多则一周左右。夏天雨下的太大了也会停课一天,因为路实在太泥泞了,等雨过天晴,再开始上课。所以,就感觉那个时候的教育节奏比现在慢多了,冬天的时候,我们通常上午10点才上课,在家睡好吃饱喝好,才背着书包去学校,上六节课,大概中午一两点就放学了,下午就不用去学校了。学生的课业压力也不大,因为除了书本上那点练习题,就没什么复习资料,学生根本不用做那么多习题,上学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当然,学生的学习表现跟今天的孩子比,确实也差不少。现在小学五六年级的习题,有时我这个硕士研究生都要思考半天,难度、深度都比那时候加强了很多。而且那个时候,学生学业失败的现象也不少。因为那个时候义务教育是五到六年,小学毕业就算完成了义务教育,上初中是要考的,考上了才有机会上。我记得我们班当时41名学生,考初中只有24人考上了,有17人没有考上,学业失败率快达到50%了。而我们今天的义务教育不但在年限上延长到九年,学生的学业质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现在的小学生考不了90分,老师和家长都会认为孩子学习不好。但在我们那个时候,考90分很不容易,每次考试能达到90分的学生寥寥无几。我记得有几次语文考试,我们班最高分都达不到90分。所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人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也难怪今天的学生,课业压力越来越大,学校和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其实,学生的总体水平也在不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提升更加明显。中国的教育与过去相比,确实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上初中是1986年,与小学相比,初中一般都在乡镇及乡镇以上,条件相对改善了一些,但也还是比较差。我们上学近了一些,路也好走了一些,而且一般都骑自行车上学,不过自行车都是比较破的,除了铃铛不响,到处都响。教室都是破旧的平房,门窗也都比较老旧,桌椅板凳统统都比较破旧。冬天教室里生个火炉子,满教室乌烟瘴气。硬件设施也就罢了,关键是软件。我们初中三年经历了三个班主任,五个英语老师,三个语文老师,两个数学老师,其他学科的老师也都有调整,基本没有从初一教到初三的老师。可见那个时候教师流动和流失的情况有多严重,很多老师都是临时代课教师,大部分都是来乡镇学校待一段时间后,就想办法回城或者离开教师岗位,做其他职业去了。当时,我们英语老师更换得最频繁,最短的好像就教过一两周。本来那个时候就是从初一才开始学英语的,不停地更换老师,学生好不容易适应了,又换人了,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也影响到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当然,也可看到那个时候一所乡镇中学的发展有多么艰难,师资就是个大问题,估计当这样一些学校的校长也够闹心的。三年就这样过来了,最后能考上高中的学生连五分之一都达不到。所以那个时候初中毕业就离开学校的人是非常多的,应该说一大半就结束了学业。

高中因为在县城,情况要好得多,而且我上高中已经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了,我们那个高中是自治区重点示范高中,教学质量确实还不错。但是与今天的优质高中相比,差距还不小。当然,也因为那个时候升大学的难度比今天要大的多,所以,尽管学生学的很辛苦,老师教的也辛苦,但是应届考上大学的学生还是凤毛麟角。我学的是文科,我们班当时有70多人,但是应届考上大学的只有1名同学,我们可以算出升学率。理科班比文科班升学率略高一点,但也高不到哪里去。所以,那个时代要考大学,全靠复读,复读一年都考不了多少,复读两年、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后,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能上大学。前提是必须要坚持下去,有意志不坚定者就半途而废了。所以,那个时候的大学教育还是精英教育,能考上的人都表现不错,毕业以后也都是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

这就是我所看到和感受到的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我国农村的基础教育情况。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四十年间我国基础教育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如果把这些事情讲给我们的孩子,他们会认为我们在讲故事,哪里还有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教育。但这就是我们经历过的、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情。今天我们的孩子,过的是丰衣足食的生活,受的是优质的教育,上学有家长接送,作业有家长辅导,老师一个个都棒棒的,学校管理也都规范有序,学校的软硬件条件都没得说,除了课业压力大点之外,真还挑不出学校教育有什么大问题。

所以,我们真的要感谢共产党,感谢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国基础教育的变化是惊人的,取得的成就也是巨大的,这一点不能否认。当然,在社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教育领域存在问题也是难以避免的,每个行业都会有问题,只要意识到有问题,并且下决心努力去解决,中国教育就有希望,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推荐访问:基础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 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发展成就问题与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反思 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