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0篇】

时间:2022-12-30 14:25:04 浏览量: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  一、新时期企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特点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经济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显著,使得我国企业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许多社会思潮也进入我国,企业人才培养必须要正视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0篇】,供大家参考。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0篇】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

  一、新时期企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特点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经济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显著,使得我国企业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许多社会思潮也进入我国,企业人才培养必须要正视这一现实情况,准确把握现实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好相关准备,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而言,在新的历史时期,企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如下的特点:

  (一)人才流动性强

  相对于目前我国就业压力大的现状,国内的员工跳槽情况也十分明显。据有关调查显示,*企业初级员工的服务年限*均为2.3年,中层员工4.2年,高层员工5.8年,均比欧美企业同级员工的服务年数少3至4年。这一调查显示,一方面,企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最终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是为他人做嫁衣,而另一方面则会使企业则对人才培养工作难以给与足够的重视,导致企业没有系统的培养体系,进而加剧了人才的流动。

  (二)标准要求高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迫切要求能够在尽量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提高员工自身的能力,使其能够胜任更多的工作,提供更多的价值。而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容,通过人才培养的方式,提高人员的全面素质,以满足企业多方面的要求。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许多新技术新产品投入市场,消费者、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员工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也就要求企业人才培养工作必须适应时代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

  (三)培养长期性

  任何员工的成长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能力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对于一些中小企业而言,不能仅仅满足于员工刚刚进入企业之初阶段的培养,而是为其成长提供一个长期的规划,使其真正成为一个人才,而不是简单地一名企业员工。而现实的情况却是不少的企业仅关注员工初期的培养,而忽视人才培养的长期性问题,使得企业难以真正培养出适合自身实际需要的人才。

  二、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应把握的重点环节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员工的心理,将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进步统一起来,才能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培养体系。具体而言,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树立明确的培训目标

  企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能够为企业服务的人员,能够达到服务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因此企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与企业的发展相联系,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自身进步的统一,达到双赢的目的。

  一是用企业文化凝聚人心。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和使命感。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员工,提高培养的效果。企业就是要通过不间断地宣扬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认同感,从而自愿接受企业的价值。

  二是用企业发展留住人心。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努力,企业人才培养就是要针对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结合员工自身的实际特点,通过员工素质的提高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因此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企业要始终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准确预测和找准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从而为人才培养树立正确的目标。

  (二)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企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实现企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只有通过完善的培训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保持员工持续的工作能力、塑造一流的员工队伍。一是要建立全过程的培养体系。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少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建立全过程的体系对于加快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其要改变以往只重视新员工培养的观念,树立全过程培养的思想,及时发现和了解企业员工的实际情况和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培训工作,从而提高培养的实效性。二是要建立全要素的培养体系。

  改变以往重技能培养,轻素质养成的观念,将情商管理、挫折管理、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加入到培养体系当中,真正实现全要素培养体系的建立。尤其是在当前,企业之间竞争、企业内部人员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导致企业和员工自身都面临着比以往更多的压力。因此将情商管理等相关内容引导到培养体系之中有助于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三)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

  规范的管理制度有助于培训目标的达成。一是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方法。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如何科学的评估是关键的环节。企业要树立大评估的观念,将评估的方法拓展到实际的工作之中,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培养任务完成之后,通过全过程的评估能够更为有效的了解培养对象的实际效果如何,从而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

  二是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对企业员工建立完善的人才数据库,优秀人员进入后备人才库,由后备人才管理小组进行动态管理。后备人才管理小组应根据后备人才各自特点,在广泛征取后备人才和其直接上级意见后,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和培养方案,协助新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后备人才的直接上级在工作内容分配过程中,应注意安排后备人才参与较重要、较长期的项目,使其有计划、系统地获得多种新技能和重要工作经历。

  三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极大促进企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企业中形成“岗位靠竞争,收入看贡献”的良好氛围,从而进一步激发员工要求进步的热情,也为企业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

  摘要: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影响下,电子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为满足社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文章对电子信息创新人才的培养展开了讨论,了解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并提出有效措施,促进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社会各行各业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人才的保障。

  关键词: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

  最近几年,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有了飞速的发展,成为我国重点开发和建设的领域。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作为电子信息类的专业性人才就业前景广阔。电子信息类的专业将重心放在了知识的实用性和综合性上,侧重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有雄厚的工程应用的背景作为支撑。国家在最新的教育改革、“十二五”规划以及发展的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了地方高校的奋斗目标,要对学科加以优化,打造出地方特色,更好地为地方服务。所以,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地方高校的人才,需要将重心放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亟需的人才类型上,对专业和学科的方向加以调整,确定特色,摸索出适合自身以及地方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道路[1]。

  1电子信息类人才的现状

  1.1国内的培养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朝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长期采用应用型的本科教育存在有诸多的问题,不利于人才的创新,比如:注重传授传统的知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度不够;教学过程中仍然以老师为主体,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所忽视,课堂的教学活动缺少实时的互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调动起来;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很难跟上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和设计性的比例较低,验证性的试验相对较多,最终的试验效果不佳;没有对毕业实习设计和专业生产实习的部分加以足够的重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进而造成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差,很难适应岗位的实际需要。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存在,没有有效处理,直接造成了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背离,新建的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就业能力上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

  1.2国外进步的经验

  国外高等的学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了深层次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美国的大学生在创新这块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将学术性和应用性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发现并且解决问题,更为注重独立思维能力的提升。而在英法等欧洲国家,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也集中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国外在人才的培养上重视探究式和启发性的学习,主要是以学生作为中心,密切联系知识的传授以及能力的培养,鼓励个性化的发展;在人才创新培养的同时也重视个性化的发展,注重全面提升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确保学生的能力有全方位的提升[2]。

  2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分析

  应用型的本科院校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和当地的实际需求联系起来,要联系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学历史,并结合现今的专业和学科特色、优势积极推进创新。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耗费较多的经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点指的是生产的一线,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培养出用人单位需要的并且能够快速上岗的专业型人才,以技术型、专业型为特征,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主要是指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在综合能力和知识水*提升的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所谓创新人才培养,指的是要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也能够初步掌握提升社会经济发展的技能和知识,并且获取新知识、创新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类的专业应用背景比较强,是要有雄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的,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单单是表现在观念上和思想上,更多的是表现在实践创新上[3]。

  3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

  3.1注重内涵的提升,对人才培养模式加以改革创新

  学校之所以要加大创新的力度,主要是为了提升教学的效果,推进教学的发展,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是发展创新的重要动力。需要联系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对人才培养的方案加以修订,实践环节的比例分配要适当,尽可能增加设计性实验和实验教学过程中的综合性比例。在方案的修订中,也要适量增加课内和课外的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比例。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请一些在电子信息行业比较出门的专家成立专业的委员会,对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详细划分,主要包括教学方法改革、校园和企业加强合作、设计课程体系、定位培养目标等提出可贵的意见,不断地提升专业定位和发展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3.2课程体系加以优化和整合,构建卓越工程师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整合和优化的基本准则是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配合。按照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需求,增设企业合作和软件类课程,将理论课和实验课密切联系,构建模块化的课程机制。

  3.3改进教学方法,建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改革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创新能力培养最好的地方就是课堂,作为授课老师,需要重视课堂教学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培养电子信息类人才的时候,需要从电子信息人才市场的需求出发,不仅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还需要加强软件仿真技术在实践与课外活动中的应用,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就目前而言,电子信息类专业仿真技术的软件非常多,其中包括了HFSS,Labview,ADS,Multisim,Proteus以及Matlab等。在这些电子仿真计算机软件中,单独课程的设置虽然没有,但是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还是能够涉及的,通过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增加。仿真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够有效将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知识点,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增强教师教学的理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水*的提高。

  3.4加强企业实习环节、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中心

  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实习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学生通过企业实习的方式有效加强对今后工程技术工作具体内容的了解,同时,还能够促进实践练习的加强。从电子信息类专业学习的特点来说,学校方面需要加强与电子信息类企业的合作,促进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在安排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专业认知实践、专业实践与毕业实践等3类内容的区分。为学生提供实践*台,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在企业中建立学校的教育中心,这样能够有效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练习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电子信息专业知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实践存在着不同项目,其中包括了数据通信、Android软件的开发、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以及FPGA应用的开发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向或者是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项目,一般来说,专业学习或者是实践学习可以维持在1~3个月。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企业单位会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项目经理作为指导老师,在学生实践的这段时间中,指导学生实践经验,并解答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也需要在企业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实现。通过企业实践有效增加了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

  3.5重视大学生创新实践*台建设开放共享性的提高

  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下,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或者是课本,需要加强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资源的扩大,重视电子信息课程实验室的建设,并将实验室的开放力度扩大,为大学生实践创新*台的构建提供条件。大学生实践创新*台的构建,需要加强实际教学内容的了解,并高效结合相关的科研知识,利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当老师的科研项目确定之后,可以留取部分学生参加自己的研究工作,和企业方面的合作,可以指派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参加。在创新*台的作用下,有效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有助于学生通过团队的作用实现创新实验的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进行组合,实现互帮互助良好现象的建立,进而形成大学生独特的创新组织。此外,学生可以多参加科技竞赛合作的团队、老师的课题以及相关企业的项目等,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创建相关的学习小组。通过参与创新团队,有效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合作能力,对大学生个人魅力的展示以及自信心的建立都具有极大的好处。同时,还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参与其中,使得更多学生的潜能被激发出来,从而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4]。

  4结语

  加强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电子信息类实用型人才。由于电子信息创新人才的培养存在着诸多问题,作为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的授课老师,需要加强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重要性的了解,并加强上述有效措施在实践中的应用,实现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水*的提高,这不论是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凯,许云峰,张永强.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32.

  [2]梁潘.基于市场需求分析的专科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4(1):30-34.

  [3]高海,沈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研究[J].科教文汇,2012(1):31-32.

  [4]罗海军.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方案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9):150-151.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互联网社会形成了“开放、协同、分享、自由”的创新文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教育先行”,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教育的核心,加快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战略任务。高校承载着构建新型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历史责任,我校软件工程专业进行了充分的行业发展调研,总结了多年人才培养经验,摸索出一条改革创新之路,迎合当下潮流,与时俱进,形成一套以机器人教育为特色的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机器人教育;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行业发展现状

  1.1全球软件及信息技术行业发展状况全球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正处于恢复和发展阶段,信息技术的市场需求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上升,发展势头良好。2014年IT行业支出数值达到3.71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03%;2015年全球IT行业支出达到3.41万亿美元,较2014年减少8.02%;2016年全球IT支出总额保持稳定,总额与2015年基本持*。从IT行业支出的细分领域来看,IT服务支出和企业软件支出,2016年较2015年将分别增长3.67%和5.82%。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未来将成为驱动IT支出增长的主要力。

  1.2*软件及信息技术行业发展状况在国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产业扶持和优惠政策的推动下,我国软件及信息技术行业持续快速发展,在2006至2010年十一五期间,软件业务收入年均增速达到了28.30%。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行业完成软件业务收入20,217亿元,同比增长17.1%[1]。软件收入稳中趋升,利润增幅有所提高。

  二、行业需求分析

  在软件开发行业,目前就业热门岗位如JAVA工程、Andriod工程师、网站前段开发、UT设计、网络游戏开发、大数据分析师等。根据我国教育现状,所培养的人才主要为初级应用型人才,市场实际人才需求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从数量层面都得不到满足。

  三、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1专业定位通过企业的深度调,了解到行业发展现状,在分析了新形势下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全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立足龙江及周边区域,以服务当地经济为标准,立足校情,针对目前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予以修正,力求把我校软件工程专业打造成真正满足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卓越软件工程人才。

  3.2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掌握软件开发相关技术,具有软件开发能力以及软件开发实践的初步经验和项目组织的基本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能在计算机、软件工程、电子商务、智能机器人等领域从事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管理、服务,大数据的分析与挖掘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1.产教融合产教融合[2]是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拥有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授予的“教育机器人研发生产培训基地”,黑龙江省科技协会和黑龙江省教育厅授予的“黑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学院在上海、青岛、西安、苏州、绵阳、牡丹江等多个地区建有机器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实施订单培养。目前基地已经输送了两届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经济管理等专业毕业生。

  2.校企合作加强校企合作,共享人力资源课程的实践环节可以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邀请软件方面的专家来我校进行专业讲座和担任课程设计和实习指导教师,将企业优秀项目实战师请入课堂担任教师,将学校教师送入企业深度培养,培养“双师”型教师,指导实践教学。学生课程实训或毕业实习阶段到企业去实习实训,使学生了解工作环境、熟悉相关技术,使专业知识达到综合训练目的,进一步提高其软件创新实践能力,为将来就业树立信心,做好充分准备。

  3.3创新创业驱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是时代的要求,在此方面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1)开展各种专题讲座学院邀请业内著名专家、学者做专业讲座和报告,让学生了解专业领域的信息,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聘请知名企业来校宣讲,实现校企初步合作,让行业前沿技术和就业热门领域逐步渗入到学校,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和流行技术。

  (2)学科竞赛以大赛为契机,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大赛表面上是“赛学生”,实质上是“赛教师”,教师水*的高低直接影响大赛的成败。这就要求教师有相当的专业技术水*和实践应用能力,大赛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是一个极大的检验和促进。以大赛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技能大赛的选拔、训练、比赛过程中,考验了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和操作技能,同通过大赛能够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职业素质和纪律性、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学研究能力,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实验室建设为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创新能力,学院开设一批创新创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包括学院设有智能MINI机器人实验室、机器人软件实验室、机器人硬件实验室、机器人科技创新实验室,无人机研发中心、服务机器人研究中心、机器人控制研发中心、3D打印研发中心、机器人教育研发中心、机器人大赛训练室、智能家居实验室、VR体验室、机器人双创实验室。为师生提供一个以机器人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通信技术为核心,集技术培养、思想交流、创新实践、比赛指导、就业引导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环境。

  (4)项目实践使用“以科研项目引领教学,教学服务科研”的模式,教师积极投身于科研项目开发,申报国家级、省级科研和教改课题,申报企业专项研发课题,让学生参与到课题中来,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研发,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前沿技术,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努力做到“产、学、研”的互相结合。

  四、结束语

  软件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积极探索,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吸纳社会、行业和企业的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进入人才培养过程。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要推陈除旧、大胆创新,增加专业特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建立以赛助学,以赛促学,以赛验学的特色教学模式。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历史时期,高等学校作为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神圣使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不懈地努力,探索新的思路、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软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调查报告2014-2018年精编版[M].北京:北京亚泰中研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17.20-22.

  [2]姚东伟.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6,(2):15-16.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4

  一、引言

  2009 年《*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人民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要求把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重点扶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是超前发展的,但作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旅游高等教育却未显示出相应的“超前性”,由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多数旅游院校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述、学生听课为主的教学方法,专业技能课程讲授多操作少。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基本素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亟待改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指出: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开发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这赋予了高校第一课堂专业知识讲授之外的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新的使命。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份,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点,并随着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发展而不断得到提升,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随之提高,探索“三个课堂联动”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三个课堂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基本思路

  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台,是高校理论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为第二、第三课堂提供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论上的指导;第二课堂是围绕理论教学组织开展的多种实习实践*台,可分为专业竞技活动、实习活动、学生社团、志愿服务、文艺体育等几个方面,第二课堂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使学生在第一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得到充分的应用、展示与强化;第三课堂是创新创业*台,分为学术科研、勤工助学、就业创业等活动,是第一、第二课堂的进一步拓展,是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三个课堂联动”是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围绕“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在教育教学上的相互联动。三个课堂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有机体系中互相依赖的子系统,三者的有机联动是构成培养体系的关键。“三个课堂联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分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创新实践的价值取向。三个课堂联动的价值取向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二是关联互动。抓住二三课堂与第一课堂专业教育的关联点,以专业素质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来引导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以紧扣第一课堂专业教育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全面开辟与精心组织去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三是主体参与性。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及补充,是在教师引导下,根据学生爱好、兴趣、专业特长,自主组织或参与的一种教育学习活动,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为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个体系统的自主性,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 “三个课堂联动”培养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的路径

  (一)紧扣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制定第二课堂素质拓展行动方案知识、能力、素质一起构*才的基本要素,人的素质又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些素质仅靠教师的课堂传授是无法学会的,只有通过制定紧扣第一课堂专业知识的二三课堂素质拓展活动方案并切实落实才能得以有效发展。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除重视系统地传授旅游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外,如运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该重视传授学生“为人”与“做事”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社会交往、合作共事、职业伦理、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以上这些基本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就是二三课堂的主要任务,因此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特色,紧扣第一课堂,制定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方案是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发动专兼职教师,构建学生二三课堂教师指导团队目前很多高校第二、第三课堂活动的主要承办者是学校共青团组织或学生社团,二三课堂活动的开展基本由团委或学生工作辅导员义务指导,这些指导零散、随机,缺乏长效机制,使得二三课堂活动不成体系,虽然活动开展得歌舞升*锣鼓轰鸣,但严重脱离了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没能体现出专业的延伸性。重视第二课堂师资队伍建设,发动专兼职教师,构建学生二三课堂教师指导团队,完善二三课堂导师制度,是将第一课堂专业教育与第二第三课堂紧密结合,推动二三课堂有效运行的有力保障。

  (三)改革旅游管理培养方案,促进“三个课堂联动”将“三个课堂联动”的培养路径写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之中:在第一课堂中,专业课教师充分论证理论知识结构的合理性; “第二课堂”体系的设置针对“第一课堂”对知识储备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置和配合,同时加大实验等环节的分量;第三课堂融入一二课堂的要求,侧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四)采取措施,大力推动“三个课堂联动”有效运行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第一课堂是主渠道,二三课堂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台。要实现任何一项教育目标,没有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没有经费及必要设施的投入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建立三个课堂联动的保障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确立第二第三课堂指导小组。由分管学生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领导、旅游管理系系主任和相关课程教师组成第二课堂指导小组,对“第二第三课堂”进行框架设计、实施指导。其次,经费保障。目前,许多高校经费紧张,有限的经费主要保障第一课堂教学的使用,这就需要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单位积争取资源,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外界的资源,通过合作办学或订单办学等形式与业界和社会合作。第三,必要的硬件支持,例如建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实训中心、实践基地等,这些与第一课堂教育既密不可分又必不可少。第四,二三课堂师资的保障。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投入到第一课堂的教学,还要参与二三课堂的培训和指导中,担任学生专业竞技大赛的指导教师、评委、创新创业导师等。

  四、“三个课堂联动”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旅游业具有鲜明的外向性、综合性、服务性和文化性的行业特性,这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应用型、实战型人才。旅游的行业特性又决定了旅游学科外向性、综合性和强实践性、强应用性的学科特性,要求旅游高等教育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旅游管理专业“三个课堂联动”教学模式体系目标定位是:从现代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出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培养现代旅游业所需的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较强实战能力的高素质的熟练应用型和经营管理型旅游管理高级专门人才,按照“第一课堂着眼知识传授,第二课堂着眼素质养成和能力提升,第三课堂创新创业能力”,实施“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旅游管理专业‘三个课堂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专业“三个课堂联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由以下四个系统组成。

  (一)第一课堂体系该体系包括了本科教学工程(质量工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团队体系三个子系统,构成扎实的教学*台。

  1.本科教学工程(质量工程)体系—— — 通过市、校两级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双语示范课程、创新实验区、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本科教学工程、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打造,形成引领和示范,完善专业建设,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2.专业课程体系—— — 根据学科、专业方向和课程类别属性,打造课程群,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同时,通过采取“查陈旧内容、查重复内容、查应引入的内容”的方法改革和创新课程教学内容,致力于解决课程教学内容陈旧、重复等问题,实现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3.教学团队体系—— — 由若干个课程教学小组组成的课程教学师资团队,通过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创新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提升教学能力和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是第一课堂质量的根本保障。第一课堂着眼于知识理论的传授,是高等教育专业理论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在第一课堂体系中,学生进行理论学习、知识积累、模拟训练,获得扎实的知识理论基础。

  (二)第二课堂体系该体系主要由课外活动体系、专业实习*台二个子系统组成。

  1.课外活动体系—— — 由紧扣专业特色设计和开展的“三能一美”、 “旅游文化月”、 “专业素质拓展”、“学生社团赛事”、志愿者服务、文艺体育等系列活动构成,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2.专业实习*台—— — 由校内实训*台和校外实习基地、以及不同层次的系列实践活动组成,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台。第二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养成和能力提升,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及补充。在二三课堂体系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根据学生爱好、兴趣、特长,自主组织或参与围绕理论教学组织开展的多种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参与、社会实践、顶岗历练、实景训练、职场体验、海外实习,获得素质的充分展示与锻炼,获得实战技能和丰富的人文素养。

  (三)第三课堂体系—— — 创新创业体系

  (1) 第三课堂创新体系通过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 “挑战杯”项目。

  (2)第三课堂创业体系通过创业实战*台、爱心创业基金、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鼓励并资助学生设立创业实体公司开展创业活动,邀请成功校友、业界精英到学校进行创业实战讲座,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5

  摘要:现阶段人才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要素。随着我国深化改革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对高素质工商管理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不仅有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也有助于研究型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日益完善。本文以XX研究型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借用问卷调查、集体座谈、个别访谈的方式调查了265位学生,分析出了现行工商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探讨工商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工商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各国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加上全国普通高等院校规模及招生数量的扩大,具有市场化、国际化视野的人才成为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从用人单位招聘要求及目前毕业生就业情况双向来分析,发现人才数量及知识与能力匹配适应经济结发展要求成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而现阶段存在的社会需要和课程设置矛盾突出、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涉及知识面狭窄、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制约着人才的培养。同时,研究型高校没有将创业教育、商业伦理道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之中,导致学生缺乏创业热情、缺乏作为企业管理者必备的社会责任感为主的道德教育。这些问题成为各高校特别是研究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研究型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为真实掌握人才培养现状,调研组从专业熟知程度、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专业课程应用情况、专业书籍阅读量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调研,大致了解了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现状。

  (一)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熟知程度低。从问卷结果分析得出,仅有37.56%的学生将工商管理专业作为第一志愿专业报考;仅有16.89%的学生对专业发展方向“比较了解”或“非常了解”;在调研“为什么报考工商管理专业”时,“老师或家长推荐”占到了多数,占38.68%,“真正感兴趣”的仅占15.4%。可见,大多数的学生选择该专业时并不是“心甘情愿”的,存在认识不到位的问题。

  (二)课程设置单一实用性不高。调研发现,仅有31.55%的学生对其课程设置认为“非常合理”或“比较合理”;仅有35.86%的学生课程知识实用性上认为“实用性较高”。对课程设置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理论课程较多,相关可以进行社会经验积累的实践课程设置较少;任课老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创新,过多的依赖教材PPT,没有相关的社会案例分析,造成学习学习热情下降,导致一些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与实践相融合。这就表明了学校提供的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更达不到社会上所要求的水*。

  三、研究型大学工商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议

  (一)提高学生对工商管理学科的认识。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多方面是由于缺乏对工商管理专业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建议不论在高中时期还是大学阶段都应当承担起对学生专业选择的指导任务。在高考成绩出来后到开始填报志愿前,招生院校应当在考生报考志愿前开办一些有针对性的讲座,不仅要包括大学的招生政策,更要包括对专业发展方向、就业前景等方面的介绍,以此来解决考生的疑问。进入大学后,为了能够尽快让考生更加清晰地找准自己的兴趣方向,大一期间可以采用学科大类教学,不要细分专业,在经过一年的大学生活后,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意向让学生选择自身专业。这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提前谋划,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二)学校应将理论课程与实践锻炼同等对待。一是强化交叉学科之间的融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校专业类的教学资源优势,在专业涉及的更宽的领域上进行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二是用好教育实践基地。由于工商管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今后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参与管理,因此实践环节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师教课方式上,不仅要由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用一些实际的例子来应用知识,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实践教学上,要发挥好基地的作用,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实践,并运用理论知识进行研究和剖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加强研究成果转换。在国家大力推动“产学研”联动发展的大背景下,学校应主动与企业对接合作,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实践操作环境,拓展学生知识的宽度、广度。

  (三)将创业创新教育纳入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在国家鼓励“双创”的大背景下,学校要积极作为,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将必要的研发管理、创新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相关的课程纳入学科课程。一要增强创业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不仅是招聘单位对毕业生最看中的能力,也是学生未来在职场发展所需的必要核心竞争力。完善学生的文化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业热情,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创业创新素质与能力,同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有志于创业的学生毕业后步入创业的行列提供资金、场地等相关的帮助。二是创新课程考核方式。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学校不要一味的追求传统的闭卷考试,要对学生因材施教,对实践能力较强的学习可以采用“实践成绩+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进一步*学生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创业项目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分析,听取不同的意见建议。三是聘请相关企业的管理者作为创业导师。学校要充分发挥“产学研”的资源优势,聘请就有代表性的企业管理者创业者到学校参与学生的培养,使学生了解到企业的真实创业与成长历程,了解企业的成长模式,掌握必要的企业生存技能,让知识真正用到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宗蕴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大学教学,2006(8:)24-25

  [2]杨阳.管理者社会责任观教育与工商管理专业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222-223

  [3]李玉新.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探索,2008(1)

  [4]孙锐,万文海.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09,(12)

  [5]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6

  工程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创新教育的一种新模式,结合太原理工大学工程科技创新实验班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培养过程中的主要保障及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展开论述,探索适合地方工科院校特点的工程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固然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产业范围、产业素质的开展和进步,我国建筑技术程度在不时进步,特别是一些单项技术已跻身世界先停止列。但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建筑技术的程度还比拟低,建筑业作为传统的劳务密集型产业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基本性的改动,在建筑工程范畴如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时进步工程的科技含量,全面推进施工企业技术进步,促进建筑技术整体程度进步的独一的途径就是紧紧依托科技进步,将科学的管理和大量技术上先进、质量牢靠的科技成果普遍地应用到工程中去,应用到建筑业的各个范畴。

  一、施工新技术的开展情况

  随着科技程度的不时提供,建筑施工技术的程度也相应得到了相当成熟的进步,特别是近年来,施工工程中不时呈现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给传统的施工技术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这一系列新技术的呈现,不但处理了过去传统施工技术无法完成的技术瓶颈,推行和引导了新的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的呈现,而且新的施工技术使得施工效率得到了绝后的进步,一方面它降低了工程的本钱、减少了工程的作业时间,另一方面更是加强了工程施工的*安牢靠度,为整个施工项目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舞台。

  目前建立部重点推行的“建筑业十项新技,包括深基坑支护技术、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高效钢筋和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粗直径钢筋衔接技术、新型模板和脚手架应用技术、建筑节能和新型墙体应用技术、新型建筑防水和塑料管应用技术、钢构造技术、大型构件和设备的整体装置技术、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和管理技术。

  二、推行运用节能新资料

  1、新型节能墙体

  新型墙体资料的种类较多,从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新型墙体资料在墙体资料中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步增加。新型墙体资料主要包括砖、块、板三个大类,如粘土空心砖、掺废料的粘土砖、非粘土砖、建筑砌块、加气混凝土轻质板材、复合板等等。从目前建筑业的开展情况来看,各地需求依据本地的实践,量体裁衣地开展新型节能墙体,经过改动墙体资料构造来到达节能环保的目的。在这方面欧美国度的开展状况很值得自创,欧美国度的砖产量目前曾经趋于稳定,并且在技术上向着大孔洞率和薄壁的方向开展。各种新型的建筑资料在欧美国度都有着比拟好的开展,如混凝土空心小砌块主要向着装饰、轻质和保温隔热的方向开展,而加气混凝土则向着轻质和高硬度的方向开展。另外,国外加气混凝土容重普遍在 400―500kg/m3,非承重产品容重降低到 300kg/m3,且原资料大量采用工业废渣。另外,其他的一些新资料,如STP外保温板,粉煤灰砖在国外建筑市场上也有着普遍的应用。

  2、节能门窗

  门窗是建筑物热交流和热传导最活泼的局部,因而成为建筑热能耗费比拟大的局部。因此,节能门窗的运用,关于建筑业的节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以采暖寓居建筑的能耗为例,建筑物的热能耗费量主要由建筑物围护四周构造的传导耗热量和经过门窗孔的空气浸透量两局部构成。而运用节能门窗,一方面经过门窗型材本身材质的选择或增加断桥或穿条等方法进步门窗框的热功性能,同时经过运用中空玻璃、Loe 玻璃保证玻璃的气密性和隔热性,另一方面,经过发泡保温资料减小门、窗边框和建筑物搭接之间的缝隙,减少由于门、窗的空气浸透而形成的热量流失。

  3、节能屋面

  屋面也是热量损耗的重要通道之一。普通状况下,屋面的节能保温是经过将容量低、导热系数小,吸水率低并且有一定硬度的保温资料铺设在防水层和屋面之间完成的。因而,可选择的保温资料有很多,能够运用加气混凝土块、收缩水泥板块、水泥聚苯板、聚苯板、挤塑板等板块状资料,还能够运用收缩珍珠岩、陶粒、浮石、炉渣等散料参加水泥停止现场浇筑。再者,还能够采用收缩珍珠岩、玻璃棉、岩棉等松懈料装进袋中,铺在屋面或者吊顶上部。最后,还能够采用硬质聚酯泡沫塑料和粉煤灰、水泥为主的泡沫混凝土等资料停止现场泡发浇筑。

  三、施工工艺的控制

  建筑工程实体建立中所采用的施工手腕,包含施工计划、施工工艺、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措施等的控制,主要应切合工程实践、能处理施工难题、经济合理,做好这点有利于保证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本钱。

  1、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的组织设计是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工程施工的指导性纲要文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好坏将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的目的完成。监理工程师在对施工组织设计停止检查时,要剖析其工期、造价、质量的三者之间关系能否合理,有否质量预控措施以及针对质量通病的技术措施,施工部署与计划能否满足工程实体质量请求,时节性施工采用措施能否合理,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资料能否契合设计和标准请求。以上这些都是关系到质量的很重要的问题。

  2、施工计划

  依据施工图及工程详细状况,提出施工计划是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而做出的更细致的施工措施。是对工程中详细技术问题肯定明白的施工步骤、控制工程质量的办法以及做出如何选用资料、如何检验资料的详细请求。施工技术人员应熟习设计文件及标准请求,在重要或关键部位施工前及早编制施工计划,并分离工程实践,从技术、组织、管理、经济等全面停止剖析、综合思索,促使施工计划在技术上可行、工艺上先行、经济上合理,契合国度有关施工标准和质量检验评定规范,有利于确保工程质量。

  四、新技术的应用

  1、防水技术

  关于防水,很多工程都是在基层上直接做上防水层,只把管洞四周、墙体阴角处抹灰处置,但由于基层外表粗糙,防水层无法构成一个整体,运用一段时间就可能呈现漏水现象。为使防水长期有效,能够采用加气砼砖墙施工工艺,20%的108胶水,再掺以15%的水泥配成浆体涂刷。程度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控制10±2mm范围,程度灰缝砂浆丰满度≥8%,施工完后应及时停止淋水养护。

  2、裂痕技术

  裂痕是钢筋混泥土常见的一种缺陷,其水化热是主要缘由,不断搅扰着建筑施工者,降低混泥土的水化热是减少裂痕产生的主要措施。能够在混泥土中添加粉煤灰,不只能够减少水泥的用量,而且能够减少水泥的水化热,在混凝上初凝之后终凝之行进行一次振捣或停止外表的抹压,扫除上外表的泌水,用木拍重复抹压密实,消弭最先呈现的外表裂痕。

  3、计算机技术

  现代建筑项目逐渐完成大型化、范围化、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中心内容,计算机技术普遍应用到各个范畴,建筑业也不能落后于新技术。以往建筑设计图只能手工绘制,费时耗力,效率低,精确率不高,而且所设计的只是*面图,无法真实呈现设计效果。而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大幅度减少工作量,而且准确度高。比方应用CAD技术设计楼梯,只需输入踢段的宽度和踏步的步数和宽度,就可自动生成,且能够选择恣意层楼梯的表达方式。

  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够进步项目管理力度,经过网络,可是停止网上招标、网上查询、网上会议等,完成资源共享,节约本钱,防止招标由于压价而带来资金紧缺而形成工程质量不达标现象;经过计算机管理软件绘制各种质量评定线,完成对工程质量的动态控制。

  五、创新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开展方向

  1、建筑施工企业要坚持技术效益型良性开展的思绪

  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在技术的开展上应该走效益型持续开展的道路,可以充沛思索市场的实践状况,把科学和经济严密的分离在一同。在开发手腕、信息搜集、机构设置和鼓励竞争等方面做好完善的开发应变机制,不时的增强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开展和科学成果的应用才能,逐步完成自主创新的形式。随着科技的不时进步,不时的强化建筑施工产品的附加值,有效的见地产品的本钱,使建筑施工企业的中心竞争力得到强化,从基本上进步经济效益,完成可持续的开展。

  2、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需以市场为导向

  关于现代企业来说,市场是技术创新的关键动身点,也是验收创新技术成败的主要场所,任何不被市场所关注的创新项目必定是失败的。这就阐明,有技术不一定就具备市场,只要真正贴近市场的创新技术才干够得到市场的认可。因而,建筑施工企业应该依照市场的需求,以效益为主要的目的来制定技术创新的战略,树立具备集约型增长需求的技术创新机制,从而使建筑施工企业的创新行为契合集群体、创新主体的集团化和创新管理的集成化。随着我国参加WTO,创新技术也逐步成为了国际经济开展中的一个主要趋向,随着建筑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剧烈,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应战。因而,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就必需以市场为导向,不时的创新新技术和新产品,保证以最好的效劳来开辟市场,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不时开展壮大。

  3、抓紧停止科技成果的推行应用

  建筑施工企业应该不时的搜集许多国内外的科学成果,并引进对企业的消费和质量有着促进作用的成果,并不时的总结经历经验,在理论中不时的进步和完善本身的技术程度。除此之外,要树立一套完好的创新机制,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发明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从而立足于市场。

  六、总结

  随着我国现代化停止的进一步推进和节能思想的不得人心,建筑节能必将成为将来节能研讨的焦点。我们置信经过推行环保型建筑资料,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一定能使我国的建筑业朝着绿色、环保和节能的方向开展。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7

  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主要是为了向中小学和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团体输送较为合格的音乐人才。目前,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不断进行着扩招,生源的水*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地增大,对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素质高且有着创新精神的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人才进行培养是当前这一专业的重点课题。笔者查阅了很多专业学者的研究和论述,综合了很多高等师范院校的研究内容,不管讨论的内容如何,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都需要回归至示范性中,并将其作为宗旨,将教育教学作为主要的任务。本文对当前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教学模式展开了相应的探讨,对其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随后提出了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几个策略。

  一、当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模式

  在我国对师范性人才存在较大需求的情况下,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也逐渐发生着改变。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不再是通过对简单的知识基础、基本的技能水*实行考察就评判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而是要对具有师范院校独特专业性质的进行保持,保证培养出的人才不是独唱演员;再者,可以在多方面实行了解并且对教学工作进行熟悉,同时还能配合学生开展教学互动,实现课堂有效活跃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就当前的师范院校音乐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模式来看,当前的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还不具备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同时也没有很好地将师范人才进行划分,就教育理论以及教育技能上,更加没有确定人才的发展方向,只是单纯地将各音乐专业的学生综合在一起进行培养和教育,这样不但会严重影响音乐专业的深入开展,同时还会造成学生对未来教学基本工作性质的混淆。学校对于示范性的实践并没有满足相关标准,师范院校内,教师的专业水*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无法为学生做好教学质量保障,降低了音乐教学的体现效果。

  二、当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缺陷

  (一)高等师范院校专业教学课程缺乏科学性。系统的音乐专业理论以及扎实的音乐专业技能在师范院校中是重要的教学目的,仅仅将行为师范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则教育模式是严重缺乏全面性的,这需要高校工作者的重视。依据相关调查,目前中小学的一线音乐教育工作者中是音乐专业毕业的学生概率为80%,这代表着,师范专业的学生在出了校门后将会伴随着一生的音乐职业。 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中小学音乐教育输送合格的教育人才,但是就当前的高等师范专业学生的课标来看,十分容易得知,其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和音乐专业院校保持基本一致,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并不存在其示范性、专业性的特点,这就反映出了当前的课程体系是不科学的。

  (二)关注主项忽视次项的问题比较普遍。主项和次项是将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为参考进而得出的结论,主项的课程设置中于专业院校之间无明显差别,教学中选择的曲目和具体的难度与专业院校保持一致,就音乐教育专业主次分明的情况下,学生会不自觉地对主项实行重点关注,同时对次项产生一定的忽视。在教学实践中,主项会较大的耗费学生的精力,院校老师也更愿意重视主项更好一些的学生,这也使得学生向主项进行了倾斜,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培养。使得学生不能够在以后的音乐基础性教育中胜任相应的教育工作。

  (三)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课程结构缺陷。就当前的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的结构来看,可以被概括成:音乐专业课程、教育课程、普通教育课程;在授课的安排中严重缺乏科学性,教师更加重视的是对音乐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教育专业课程,如政治理论、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编程等被忽视,同时还有哲学、社会科学等课程学生仍旧需要兼顾,以上这些课程和中小学生的课程教育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在高等师范教育的四年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和教育以及音乐联系不大的课程可以适当地进行优化,这些课程对学生宝贵时间的占据,使得学生无法获取更多的时间专注于教育专业和音乐专业的学习中,难以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也降低了其就业竞争的能力。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培养模式开展策略

  综合上文,研究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我们可以知道,当前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教育中仍旧存在很多的问题,如人才的教学模式定位不够准确,对音乐__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学不够到位,严重影响了学生在学习中知识中对教学讲堂的适应,无法和学生开展最为基本的互动,对此,我们需要对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创新人才模式开展相应的研究。

  (一)将培养方向设定为一专多能,并且对课程架构实现明确。师范院校的最终教学目的是为了向中小学音乐教育输送合格和优秀的教育人才,对此,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培养目标必须要明确,针对和专业音乐院校教学模式存在教学相似性的内容需要适当地进行调整,同时要强调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需要具备较为扎实的教育专业知识、理论并且具备良好的教育修养和品行,要真正地站在教育讲台上成为合格的教育者,同时还要实现对音乐专业学生职业空间的适当拓展。笔者在电话随访往届的毕业生中得知,从事和教育不相关的学生占到了比例为20%,并且,多数学生已经可以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中逐渐展露出头角。将一专多能,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前提下,适当开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教学内容,可以增强毕业生对音乐教育岗位的适应性,同时提升学生的竞争能力。

  (二)实现课程设置的优化。高等师范院校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直接反映在教学基本模式中,就当前的师范院校的基本课程开设情况来观察,课程设置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专业知识。院校要在这一基础上,实现音乐专业课程的优化,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发展,保证学生可以得到合理的知识教育结构。工作在中小学音乐教育岗位上的专业人才,他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是否可以将其在学校学到的教育工作理论和现实的教育实践进行完美的结合,简单来讲就是指在中小学生的授业中是否能够体现出师范生应该具有的教育和专业水*,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在设置课程架构上要多j 进行一些相关性的调研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不但要保证高等师范院校中的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要掌握和教育相关的基本知识,同时还要实现不断地自我完善,促使自身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保持学生处于活泼积极的教育环境中,通过对学生的熏陶使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行深入的思考与理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教育和音乐综合素质。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要在不同的角度上对自己的学生进行审视,不断实现师范院校学生专业特色的突出,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和技能的运用之间产生良好的结合。针对院校学生的考试评价,对相应的考试科目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试题的出示中可以结合音乐专业知识和教育实践技能等试题,有效降低学生对高分值的期待,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任何理论脱离了实践将不会存在任何意义,社会的需求很好地决定了大学的人才培养方向,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需要对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进行重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衔接是一门人生必修课。在实践活动中,学校不但可以很好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考察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素养,同时在提升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自身就有深刻的自身体会,从大一开始,就开始在寒暑假期间义务的开展同中小学教师或是音乐工作者的交流和沟通,开展实践调研活动,在私立的音乐小学和学生进行最直接最亲密的接触,实现音乐教学实际的亲身感受。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才能真正了解到社会对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实现对自身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和促进。

  四、总结

  综上可知,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中的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如重视音乐专业学习忽视教育技能的培养和知识的教育;学生和教师都偏向于主项教育忽略次项教育;教学结构不够合理等。对此,本文提出高等师范院校要改善教育思想和意识的观点,从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出发,重视对学生教育技能的培养,优化学生的课程结构,使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专业知识以及教育知识上,促使学生通过教学实践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希望本文的论述可以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8

  一、传统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

  (一)在培养目标与层次定位方面模糊不清具体表现在不同学历层次的培养目标界限不明确,培养目标无差别化,缺乏细分市场的意识。

  (二)课程体系设置僵化雷同

  主要表现在 :(1)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培养目标无差异化,导致课程体系千篇一律,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创新精神。(2)课程体系偏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模式盲目追求理论的系统完整性,导致课时总量膨胀,师生都被拘泥于繁重的课堂教学中。(3)课程设置与学生的特点、志趣、需求相互脱节,未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难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切实推进计算机人才培养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2008 年初,以计算机专业为试点,推行了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实施以来,各方面取得了全面进展。并以此特色化的人才培养为契合点申报特色专业,2012 年获批为山东省特色专业。

  二、“差异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明确“差异化”培养目标,探索“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型、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实施因材施教,使人才培养更能体现学生个体差异,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2)确立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3)针对学生兴趣爱好的不同,体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不同类型的引导。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或就业去向,将学生群体分为大众型、应用(实践)型和研究型。

  (二)实施分层次培养,完善差异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1. 研究型创新人才的培育模式

  该模式针对理论研究有兴趣的学生,重点培育理论推动型的创新才能。这类创新人才须加强两个层面创新能力的培育 :一是完善坚实的学科理论体系,为科学研究夯实理论基础。二是加强对理论研究基本素养的培育。

  2.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育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对实践操作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这类创新人才的培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构建全方位的创新实践*台,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实践活动。二是加强对创新素质的培养,包括 :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3. 大众型创新人才的培育模式

  该模式主要适用于无明显偏好或无明显职业倾向的学生。这类创新人才的培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加强专业知识素养的培育。二是搭建各种*台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开拓更多的就业机会和 渠道。

  三、“差异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一)构建多元课程体系,实施弹性选修制度,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科学的教学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础,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近几年,对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和重组,促进了课程结构体系、培养方案以及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整体优化,教学内容得到更新,增强了社会适应性。采取“*台 + 模块” 的结构形式,从设置多元化课程体系、创建立体化实践体系等方面建立分类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改革反映了专业的教学思想,是教学改革的主线,决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质量。“多元化”课程体系基于基础课程,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不同类型的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弹性化选修”课程,即自主选择和组合课程,从而形成个性化、定制式的学习方案。该课程模式设置贯穿“基础趋同,特色分化”的原则。基础课程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特色分化为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创造了条件,从而增强就业适应能力。

  (二)完善立体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型计算机人才

  1. 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突出创新性和应用型

  在专业基础、专业特色和专业方向的各层次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以课程综合型实验为基础,加大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比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设综合性的课程设计,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在 3 门省精品课程中,分别开设不同类型的综合实验 :“操作系统”—Linux 内核分析、“数据库原理”—“基于工程案例的数据库应用系统”、“计算机网络原理—“TCPIP协议分析”。通过实施大作业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 丰富实践教学知识结构,创设开放式教学体系

  在借鉴华为、浪潮、IBM 等知名企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先进的、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本专业先后与浪潮、东软、中软国际等国内外知名 IT 公司合作,实现学生联合培养。校企合作培养计划由学校制订为主,企业参与为辅,制订专门的定向课程模块。通过校企合作,不仅实现学生和企业之间的“零距离”接触,为“实践型”人才搭建了实践*台,而且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对课程设置和知识结构做出合理的调整,解决传统模式上的课程体系僵化、知识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同时,将知名 IT 公司的先进课程引入课程选修体系,实施开放式教学。

  3. 探索差异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全程化”科技创新*台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选修基于研究方面的课程,增设创新学分,参与科研实践以及提前进行毕业设计等办法,培养“研究型”人才。利用现有的 18 个学科实验室,开放(自主)实验项目,鼓励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进入实验室,为本科生提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实验环境,为“研究型”和“大众型”搭建科技创新*台。引入课外科技竞赛等综合性实践锻炼环节,并完善“大赛成绩充抵学分”的政策。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探索课内外互动的实践机制,培养“大众型”和“实践型”技术人才的实践能力与团队精神。

  围绕“全程化”的科技创新*台,实施不同层次学生的科技创新培养。自 2007 年起,学生参与了“基于 FPGA 的视频监控可疑人徘徊自动报警系统”、“基于形状的三维模型检索”、“基于校企资源整合的3D 智客*台开发及应用研究”和“网络资源共享*台建设”等 12 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近年来,学生在国家、山东省和相关机构组织的多项科技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高年级 80% 的学生参加过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并获得了创新学分。

  (三)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多元化*台

  1. 以高水*的科研项目为*台,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研究能力。以计算机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为纽带,积极承担省部级课题,就计算机理论中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同时,积极与*石油、*石化、*海油等研究院所和大中型企业合作,解决工业生产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引导“研究型”学生群体在高年级时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加强理论研究创新基本素养的培育。

  2. 依托知名 IT 企业,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专业学生提供专业认识和实践实训。如,北京中软公司、大连东软公司、浪潮电子信息集团、青岛软件园、苏州银河龙芯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丰富了专业人才的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实践型”学生群体在大四上半学期去实习基地实习,这类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以选择校外企业的真实题目,为“实践型”技术人才提供了实战演练的机会。

  3. 通过实验室共建、资源共享和科研课题合作,安排专业教师和学生到企业学习与实践,加强与企业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聘请业界人士来校讲学,担任兼职导师,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此来带动“实践型”和“大众型”人才培养。

  4. 根据计算机行业资格鉴定要求和社会计算机人才需求,开展了多项认证培训项目,通过 IT 认证培训,近几年本专业学生获得相关认证的学生覆盖率在 40% 以上,为“大众型”人才在企事业单位从事 IT 相关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就业资本。

  四、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效果

  (一) 毕业生就业率和考研录取率不断提高

  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优化与完善,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实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就业渠道更加合理化、多元化,就业层次和质量不断提高。就业率逐年增加,最近五年的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见图 2,毕业生就业领域涉及 IT 公司、石油、石化、银行、电信、保险等行业。部分优秀毕业生签约国内外著名的 IT 公司,如,IBM、联想、华为、百度、阿里巴巴等,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由于理论基础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学院优秀毕业生先后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攻读研究生,毕业生考研录取率逐年递增,为“研究型”人才的继续深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台。

  (二)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提高

  通过学科竞赛等综合性、全方位的实践锻炼环节,使学生具备了创新意识、科研素养,团队协调能力及合作精神。近年来,本专业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学科竞赛的规模和获奖率逐年提高。近五年来,共获得国家级大学生科技竞赛奖励 24 项,省部级奖励 103 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 12 项。此外,通过校企合作,将知名 IT 公司的课程引入课程选修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参与学科竞赛以及 IT 认证培训的方式,拓宽了“大众化”人才和“实践型”人才的就业途径。

  (三)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初具特色

  差异化培养的实施是一项新的挑战,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面临着课程体系、软硬件*台、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改革问题。在差异化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近五年的毕业生情况统计表明,升学与出国深造的“研究型”人才,签约银行、石油石化行业、电信部门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大众型”人才,签约 IT 公司的“应用型”人才的比率基本达到 1 :1 :2.5,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稳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并以此人才培养改革为特色,申报并获批省级特色专业。

  差异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应用于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06、07、08、09、10 级学生,共800 人左右。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可以看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不断提高,培养的多层次人才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9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发展,PHP软件已经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机械建筑、金融证券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使用。高职院校的教学宗旨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PHP传统教学模式集中于理论教学,与高职院校教学目的不相符,因此需要创新PHP软件教学培养模式,与PHP软件研发企业共建实验室,开展项目教学、虚拟教学、融合教学、分层教学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PHP软件教学成效。

  1高职院校PHP软件人才培养重要意义

  PHP是一种通用的开源程序设计语言,PHP语法吸收了Java程序、C程序和Perl程序设计语言的特点,有利于用户使用,可以扩大其在分布式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范围,更加适用于Web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与CGI程序语言和Perl程序语言相比,PHP程序开发的软件可以更快地解析动态网页与其他程序设计语言相比,使用PHP做出的动态页面能够将程序嵌入到HTML文档中执行,执行效率比完全生成HTML标记的CGI快很多,另外,PHP还可以执行编译后的代码,优化代码运行。因此,高职院校开设PHP软件开发语言课程,可以满足社会实际应用以及软件设计师的需求,更好地为软件研发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高职院校PHP软件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PHP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软硬件教学环境的制约,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充分的经费建设完善的实验室,只能由教师按照PHP程序设计语言的教材制作教学课件,因此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也不能够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辅导时也更加吃力。

  PHP程序设计语言教学过程中,学生迫切希望接触到实际的软件开发项目,以便能够将自己设计的软件作品及时展现出来,査看自己掌握PHP程序设计语言的熟练程度。但是,传统的理论、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模式无法突出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的特色,不能够实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软件项目中,不能够从根本上实时掌握和获取PHP应用前沿技术和知识,导致学生不能够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较快的特点,掌握的知识比较落后,各个知识点也比较分散,不能够融会贯通,不能够提高程序设计能力。

  3高职院校PHP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高职院校传统PHP软件人才培养方法脱离实际应用需求,以填鸭式进行教学,无法满足现代软件研发需求,为了改善高职院校PHP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基于笔者多年的PHP软件研发人才教学实践,提出项目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融合教学、虚拟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方法,并且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和调整,完善PHP软件研发人才教学模式。

  (1)项目教学方法。PHP软件研发人才教学和培养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的操作技能,扎实提升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方法来源于实际的PHP软件研发项目,应用背景与现实一致,并且学生可以参考相关软件作品完成内容,提高PHP软件项目设计能力,提高软件可靠性、实用性。

  (2)理论实践一体化PHP教学。PHP程序设计语言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单纯的理论教学无法满足PHP软件设计需求,不能够让学生通过上机编程实践掌握PHP程序设计语言的理论精髓。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可以在机房里讲解PHP程序设计语言的理论知识,讲练结合,学生边学边练,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在教授现场理解吃透,能够学会PHP程序设计操作技能,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及时进行操作,加深对PHP程序语言的感性认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将其反馈给教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针对性、时效性。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可以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可以巩固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将其应用于实践中,便于培养拔尖的技能型人才。

  (3)融合教学方法。目前,*计算机协会举行多种软件程序大赛,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能够引导学生掌握更加前沿的程序设计技术。PHP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融合多种教学手段,包括社会职业能力考试、程序设计大赛,成立软件设计协会等,进一步营造学习PHP语言的氛围,通过各种知识竞赛了解PHP设计语言的实际需求,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PHP程序设计语言后续学习动力。

  (4)分层教学方法。PHP程序设计语言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水*采用分层教学方法,将学生分为基础训练层、技能提升层、创新设计层,不同的层次教学内容和侧重点不同,逐级训练学生的PHP程序设计语言操作能力,满足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需求。

  (5)虚拟化创新教学。基于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发虚拟的教学环境,同时引入云计算技术,可以让学生通过云端账号登陆云服务*台,让学生在虚拟化的环境中进行PHP程序设计,并且辅以教学导航解释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

  (6)互动式学习。教师、学生和PHP软件研发企业人员组成实践团队,构成互动式学习小组,定期跟随企业人员进行互动学习,掌握现代软件研发企业操作要求,及时满足实践需求。

  4结束语

  综上,随着PHP程序设计语言教学实践的改革和探索,PHP软件研发人才培养模式必将得到更好的发展,提高教学水*和质量,满足现代软件研发设计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需求。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0

  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具体对策

  (一)与企业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为了能够更好的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则可以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由专业教师和专家共同组成,通过开展深入的调查,从而对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岗位群进行明确,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职业岗位分析工作,对毕业生需要具备的知识不、能力和素质进行明确,从而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确定。同时还要对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进行准确定位,职业素质通过对人才进行准确定位,确保自己需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及科学文化素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而为生产、建筑、管理及服务等第一线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二)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模式

  第一,要建立教学内容遴选机制。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需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需要以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等三个方面为主,同时在对课程目标确定时还需要充分的考虑到企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遴选;第二,对于当前职业教育教学的内容需要根据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进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结构;第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选择时,不仅需要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进行选择,同时还要遵循“教、学、帮”合一的总体原则,重点实验、实训和实习等环节进行重视,有效的将实习、实训和产品加工结合起来,确保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进行有效的应用,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为了更好的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和实践能力,院校需要与企业构建联合培养专业教师的机制,制定相关的措施,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业实践中去,努力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使“双师型”教师的比重不断增加,建立一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骨干教育队伍。

  (四)加强实习实训条件建设

  在当前职业教育工作中,*需要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从而强化职业教育实习实训设施和设备的建设。同时学校也要科学的进行规划,加强实习实训设施和设备的建设工作,确保其科技含量能够达到企业现场生产的水*,以此为基础上建立实习实训室,从而使学生一些基础能力训练在校内即可完成,在校内建立仿真的职业环境。同时还要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能够顶岗实习,从而强化职业教育教学的水*。

  二、结束语

  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更好的与时代发展相适应,满足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需求。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更需要立足于社会需求,以企业急需人才为导向,从而培养出真正的高技能性实用人才,使职业教育的作用更好的发挥出来。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0篇扩展阅读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0篇(扩展1)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0篇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

  一、新时期企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特点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经济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显著,使得我国企业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许多社会思潮也进入我国,企业人才培养必须要正视这一现实情况,准确把握现实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好相关准备,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而言,在新的历史时期,企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如下的特点:

  (一)人才流动性强

  相对于目前我国就业压力大的现状,国内的员工跳槽情况也十分明显。据有关调查显示,*企业初级员工的服务年限*均为2.3年,中层员工4.2年,高层员工5.8年,均比欧美企业同级员工的服务年数少3至4年。这一调查显示,一方面,企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最终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是为他人做嫁衣,而另一方面则会使企业则对人才培养工作难以给与足够的重视,导致企业没有系统的培养体系,进而加剧了人才的流动。

  (二)标准要求高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迫切要求能够在尽量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提高员工自身的能力,使其能够胜任更多的工作,提供更多的价值。而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容,通过人才培养的方式,提高人员的全面素质,以满足企业多方面的要求。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许多新技术新产品投入市场,消费者、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员工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也就要求企业人才培养工作必须适应时代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

  (三)培养长期性

  任何员工的成长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能力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对于一些中小企业而言,不能仅仅满足于员工刚刚进入企业之初阶段的培养,而是为其成长提供一个长期的规划,使其真正成为一个人才,而不是简单地一名企业员工。而现实的情况却是不少的企业仅关注员工初期的培养,而忽视人才培养的长期性问题,使得企业难以真正培养出适合自身实际需要的人才。

  二、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应把握的重点环节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员工的心理,将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进步统一起来,才能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培养体系。具体而言,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树立明确的培训目标

  企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能够为企业服务的人员,能够达到服务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因此企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与企业的发展相联系,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自身进步的统一,达到双赢的目的。

  一是用企业文化凝聚人心。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和使命感。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员工,提高培养的效果。企业就是要通过不间断地宣扬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认同感,从而自愿接受企业的价值。

  二是用企业发展留住人心。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努力,企业人才培养就是要针对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结合员工自身的实际特点,通过员工素质的提高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因此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企业要始终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准确预测和找准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从而为人才培养树立正确的目标。

  (二)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企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实现企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只有通过完善的培训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保持员工持续的工作能力、塑造一流的员工队伍。一是要建立全过程的培养体系。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少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建立全过程的体系对于加快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其要改变以往只重视新员工培养的观念,树立全过程培养的思想,及时发现和了解企业员工的实际情况和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培训工作,从而提高培养的实效性。二是要建立全要素的培养体系。

  改变以往重技能培养,轻素质养成的观念,将情商管理、挫折管理、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加入到培养体系当中,真正实现全要素培养体系的建立。尤其是在当前,企业之间竞争、企业内部人员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导致企业和员工自身都面临着比以往更多的压力。因此将情商管理等相关内容引导到培养体系之中有助于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三)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

  规范的管理制度有助于培训目标的达成。一是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方法。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如何科学的评估是关键的环节。企业要树立大评估的观念,将评估的方法拓展到实际的工作之中,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培养任务完成之后,通过全过程的评估能够更为有效的了解培养对象的实际效果如何,从而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

  二是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对企业员工建立完善的人才数据库,优秀人员进入后备人才库,由后备人才管理小组进行动态管理。后备人才管理小组应根据后备人才各自特点,在广泛征取后备人才和其直接上级意见后,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和培养方案,协助新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后备人才的直接上级在工作内容分配过程中,应注意安排后备人才参与较重要、较长期的项目,使其有计划、系统地获得多种新技能和重要工作经历。

  三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极大促进企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企业中形成“岗位靠竞争,收入看贡献”的良好氛围,从而进一步激发员工要求进步的热情,也为企业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

  摘要: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影响下,电子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为满足社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文章对电子信息创新人才的培养展开了讨论,了解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并提出有效措施,促进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社会各行各业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人才的保障。

  关键词: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

  最近几年,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有了飞速的发展,成为我国重点开发和建设的领域。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作为电子信息类的专业性人才就业前景广阔。电子信息类的专业将重心放在了知识的实用性和综合性上,侧重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有雄厚的工程应用的背景作为支撑。国家在最新的教育改革、“十二五”规划以及发展的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了地方高校的奋斗目标,要对学科加以优化,打造出地方特色,更好地为地方服务。所以,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地方高校的人才,需要将重心放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亟需的人才类型上,对专业和学科的方向加以调整,确定特色,摸索出适合自身以及地方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道路[1]。

  1电子信息类人才的现状

  1.1国内的培养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朝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长期采用应用型的本科教育存在有诸多的问题,不利于人才的创新,比如:注重传授传统的知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度不够;教学过程中仍然以老师为主体,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所忽视,课堂的教学活动缺少实时的互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调动起来;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很难跟上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和设计性的比例较低,验证性的试验相对较多,最终的试验效果不佳;没有对毕业实习设计和专业生产实习的部分加以足够的重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进而造成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差,很难适应岗位的实际需要。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存在,没有有效处理,直接造成了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背离,新建的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就业能力上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

  1.2国外进步的经验

  国外高等的学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了深层次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美国的大学生在创新这块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将学术性和应用性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发现并且解决问题,更为注重独立思维能力的提升。而在英法等欧洲国家,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也集中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国外在人才的培养上重视探究式和启发性的学习,主要是以学生作为中心,密切联系知识的传授以及能力的培养,鼓励个性化的发展;在人才创新培养的同时也重视个性化的发展,注重全面提升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确保学生的能力有全方位的提升[2]。

  2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分析

  应用型的本科院校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和当地的实际需求联系起来,要联系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学历史,并结合现今的专业和学科特色、优势积极推进创新。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耗费较多的经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点指的是生产的一线,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培养出用人单位需要的并且能够快速上岗的专业型人才,以技术型、专业型为特征,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主要是指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在综合能力和知识水*提升的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所谓创新人才培养,指的是要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也能够初步掌握提升社会经济发展的技能和知识,并且获取新知识、创新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类的专业应用背景比较强,是要有雄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的,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单单是表现在观念上和思想上,更多的是表现在实践创新上[3]。

  3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

  3.1注重内涵的提升,对人才培养模式加以改革创新

  学校之所以要加大创新的力度,主要是为了提升教学的效果,推进教学的发展,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是发展创新的重要动力。需要联系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对人才培养的方案加以修订,实践环节的比例分配要适当,尽可能增加设计性实验和实验教学过程中的综合性比例。在方案的修订中,也要适量增加课内和课外的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比例。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请一些在电子信息行业比较出门的专家成立专业的委员会,对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详细划分,主要包括教学方法改革、校园和企业加强合作、设计课程体系、定位培养目标等提出可贵的意见,不断地提升专业定位和发展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3.2课程体系加以优化和整合,构建卓越工程师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整合和优化的基本准则是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配合。按照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需求,增设企业合作和软件类课程,将理论课和实验课密切联系,构建模块化的课程机制。

  3.3改进教学方法,建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改革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创新能力培养最好的地方就是课堂,作为授课老师,需要重视课堂教学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培养电子信息类人才的时候,需要从电子信息人才市场的需求出发,不仅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还需要加强软件仿真技术在实践与课外活动中的应用,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就目前而言,电子信息类专业仿真技术的软件非常多,其中包括了HFSS,Labview,ADS,Multisim,Proteus以及Matlab等。在这些电子仿真计算机软件中,单独课程的设置虽然没有,但是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还是能够涉及的,通过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增加。仿真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够有效将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知识点,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增强教师教学的理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水*的提高。

  3.4加强企业实习环节、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中心

  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实习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学生通过企业实习的方式有效加强对今后工程技术工作具体内容的了解,同时,还能够促进实践练习的加强。从电子信息类专业学习的特点来说,学校方面需要加强与电子信息类企业的合作,促进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在安排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专业认知实践、专业实践与毕业实践等3类内容的区分。为学生提供实践*台,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在企业中建立学校的教育中心,这样能够有效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练习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电子信息专业知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实践存在着不同项目,其中包括了数据通信、Android软件的开发、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以及FPGA应用的开发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向或者是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项目,一般来说,专业学习或者是实践学习可以维持在1~3个月。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企业单位会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项目经理作为指导老师,在学生实践的这段时间中,指导学生实践经验,并解答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也需要在企业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实现。通过企业实践有效增加了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

  3.5重视大学生创新实践*台建设开放共享性的提高

  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下,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或者是课本,需要加强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资源的扩大,重视电子信息课程实验室的建设,并将实验室的开放力度扩大,为大学生实践创新*台的构建提供条件。大学生实践创新*台的构建,需要加强实际教学内容的了解,并高效结合相关的科研知识,利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当老师的科研项目确定之后,可以留取部分学生参加自己的研究工作,和企业方面的合作,可以指派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参加。在创新*台的作用下,有效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有助于学生通过团队的作用实现创新实验的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进行组合,实现互帮互助良好现象的建立,进而形成大学生独特的创新组织。此外,学生可以多参加科技竞赛合作的团队、老师的课题以及相关企业的项目等,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创建相关的学习小组。通过参与创新团队,有效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合作能力,对大学生个人魅力的展示以及自信心的建立都具有极大的好处。同时,还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参与其中,使得更多学生的潜能被激发出来,从而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4]。

  4结语

  加强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电子信息类实用型人才。由于电子信息创新人才的培养存在着诸多问题,作为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的授课老师,需要加强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重要性的了解,并加强上述有效措施在实践中的应用,实现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水*的提高,这不论是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凯,许云峰,张永强.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32.

  [2]梁潘.基于市场需求分析的专科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4(1):30-34.

  [3]高海,沈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研究[J].科教文汇,2012(1):31-32.

  [4]罗海军.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方案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9):150-151.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

  一、是关注学生终身发展、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作出过这样的界定:“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具体到学校层面,“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教育的实质,而教学观念决定着学校、教师的管理行为与教育行为的价值取向。基于“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现代教育理念,就要求我们将学生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成长、*、成功提供知识、情感和能力准备。正如有的学者所说:“高中教育就不能仅仅将自己的关注点停留在高考所关注的知识与能力上,而需要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立场上,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加强对学生行为方式优化、思维方式更新以及人格养成等方面的教育。”[1]学生素质、行为、思维与人格的全面进步,是重点特色示范高中责无旁贷担负的重责。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而重点特色示范高中作为高中教育的前沿阵地,承载着为优质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从高中阶段开始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是重点特色示范高中无可推脱的重任。

  二、是解决因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差异而带来的问题的需要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天然差异,必然带来各种矛盾。而在新阶段,这种矛盾显得更为突出。“随着大批‘90后’大学新生进入高校之后,高中与大学两个教育阶段的严重脱节现象较为突出地凸现出来,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2]如何将这种脱节现象转变为中学生进入大学时的天然适应,促使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有机对接,是有效减少差异、化解矛盾的途径。具体说来,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主要差异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法存在差异

  这是由中学和大学的学习目标的差异决定的。中学阶段,学生的主要人生目标就是力争进入理想大学;对于高中教师来说,如何将学生顺利送入理想大学就是工作的第一要务。这就决定了学校往往为学生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由此带来对学生生活方方面面的照顾。具体到学习方法上,更是创造出一系列力求使学生最大程度获得高分的学法与方式。中学一般有讲授、问答、读书指导、演示、参观、实验和练习、讨论等教学方法。目标就是为学生获得高分创造条件。而在大学阶段,教学目标的重点开始转向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这就打破了高中阶段一味以获取高分为目标的单一模式。具体到学法上,大学采用的是讲授、讨论、实验、设计、实习、自学指导等教学方法。大学的教学方法看似与高中很接近,实则差别很大。由于中学教育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引导,因而教学目标更多地集中在如何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上,很少有机会去采取讨论法、自学指导等能使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方法,长期以往学生易养成依赖教师的习惯。而大学尽管也采取讲授的方式授课,但高等学校的讲授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较多的有关各种现象和过程的知识信息,教师讲授的`内容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讲清难点,一些细节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后去广泛阅读了解的,它更需要学生的自学能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方法的差异,导致中学生进入大学后对大学的教育方式一下子无所适从。如何在中学教育中创造有利条件,搭建一座连通学法有异的中学与大学之间的桥梁,使高中学子进入大学就能天然感受到大学教法不仅是适应自己的,甚至对这种教法倍感亲切,就成为重点特色示范高中必然面对的问题。

  (二)学生心理存在落差

  环境的改变,必然给人的心理活动带来影响。三年高中,学生是在极其紧张的气氛中度过的,他们只能用“上了大学,需要什么有什么,要干什么都有条件”(一学生语)来自我安慰。可真的成为大学生后,发现现实与他们的理想是矛盾的。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对于大学生活的不适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大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不适应;二是对大学环境不适应;三是对生活环境不适应。具体来说,“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旅店式的住宿生活,寻找自习教室的艰辛,完全不同于中学的学习方法,百无聊赖的“星期七”,每天在宿舍—食堂—教室—宿舍之间“画着三角形”,如此繁重、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像一盆冷水,浇在他们曾经沸腾的心田。昔日的“内心*衡”被破坏了,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心理落差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王玉文先生对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作过精深的研究,切中肯綮地指出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过于关注他人的反应;交往需求强烈但缺乏交往技巧,不知道如何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冲突;有些人身上还残留着小学女孩交往中的‘独占欲’的特点。问题较为突出的是宿舍人际关系,在宿舍中我行我素不顾他人感受是导致人际交往矛盾的最主要的因素。”[2]处于从高中到大学转变阶段的大学新生,他们的内心世界是矛盾的。其知、情、意、行尚处在形成阶段,在所处环境发生变化时,容易茫然失措,无所适从。因此,重点特色示范高中应当对学生进入大学时的心理变化具有清晰的认识,更要具有未雨绸缪的预见性,从而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具有健康正常的心理,从而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三)能力存在差异

  现行中学教育制度,能培养出优秀的考生,但未必就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这种现象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高分低能”。不少大学校长、教师反映,每年迎接新生时都有这样的情况:一些新生虽然成绩优秀,可连如何打饭、洗衣、买东西都不知道,生活能力很差,甚至于有些新生家长到校陪读来料理学生的生活。这促使我们深思:这样的学生走向社会能做些什么?高分就能保障他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吗?他们难道就这样让父母照顾一辈子?……像这样的“分数上的巨人,生活中的矮子”,是根本不能适应未来世界发展变化的形式与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的。另外,由于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加上高校扩招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巨大压力,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绝不是通过四年大学生活就能速成的,而是有一个从中学到大学的日渐积累的过程,尤其需要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相互支持与促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共同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锻炼,才能为学生铺实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高中走出的学生绝不能是高分低能的社会半截人,高中同样面临着如何将学生由单一的学分机器逐渐转变为能够适应未来发展形势、朝气蓬勃、身心健康而乐观的全面人的重任。这就给中学和大学共同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通过课程、交流与互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做好大学、中学的教育衔接工作。

  三、是探索学校特色化办学的需要

  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先哲们一直深思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创造真正的人,这才是你神圣的职责。”而“真正的人”到底要具备哪些特质,各个国家、各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标准。就*当代教育来看,2010年7月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要求“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这就从宏观层面为新时期的我国高中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整体规划出了高中教育的宏伟蓝图,成为高中教育发展的路标与指针。具体到单个个体来看,不妨以笔者所在的桐乡市高级中学为例。作为县级市的一所省重点特色示范高中,桐乡市高级中学这几年的优秀生培养处在浙江省前列,领先嘉兴大市,这与我们明确坚持的素质全面、人格健全、个性鲜明、具有社会责任意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育人目标是分不开的。我们在发展中始终恪守《规划纲要》要求的“多样化发展”“培养模式多样化”以及“办出特色”三大准则,而坚持这些准则的一大要求,就是要求我校与大学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只有进一步跟高校沟通,我们的育人目标与大学的育人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机对接,搭建起一个更好的输送优质人才的*台,积极探索出一条特色化办学的新路。综上所论可知,重点特色示范高中与优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机对接,是出自多个角度的通盘考虑,是出自多个层面的现实需要,也是出自多层次的综合考量。无论是从理论意义还是现实意义上看,高中与大学的衔接,都是大有研究必要的重要课题。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4

  工程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创新教育的一种新模式,结合太原理工大学工程科技创新实验班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培养过程中的主要保障及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展开论述,探索适合地方工科院校特点的工程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固然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产业范围、产业素质的开展和进步,我国建筑技术程度在不时进步,特别是一些单项技术已跻身世界先停止列。但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建筑技术的程度还比拟低,建筑业作为传统的劳务密集型产业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基本性的改动,在建筑工程范畴如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时进步工程的科技含量,全面推进施工企业技术进步,促进建筑技术整体程度进步的独一的途径就是紧紧依托科技进步,将科学的管理和大量技术上先进、质量牢靠的科技成果普遍地应用到工程中去,应用到建筑业的各个范畴。

  一、施工新技术的开展情况

  随着科技程度的不时提供,建筑施工技术的程度也相应得到了相当成熟的进步,特别是近年来,施工工程中不时呈现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给传统的施工技术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这一系列新技术的呈现,不但处理了过去传统施工技术无法完成的技术瓶颈,推行和引导了新的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的呈现,而且新的施工技术使得施工效率得到了绝后的进步,一方面它降低了工程的本钱、减少了工程的作业时间,另一方面更是加强了工程施工的*安牢靠度,为整个施工项目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舞台。

  目前建立部重点推行的“建筑业十项新技,包括深基坑支护技术、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高效钢筋和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粗直径钢筋衔接技术、新型模板和脚手架应用技术、建筑节能和新型墙体应用技术、新型建筑防水和塑料管应用技术、钢构造技术、大型构件和设备的整体装置技术、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和管理技术。

  二、推行运用节能新资料

  1、新型节能墙体

  新型墙体资料的种类较多,从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新型墙体资料在墙体资料中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步增加。新型墙体资料主要包括砖、块、板三个大类,如粘土空心砖、掺废料的粘土砖、非粘土砖、建筑砌块、加气混凝土轻质板材、复合板等等。从目前建筑业的开展情况来看,各地需求依据本地的实践,量体裁衣地开展新型节能墙体,经过改动墙体资料构造来到达节能环保的目的。在这方面欧美国度的开展状况很值得自创,欧美国度的砖产量目前曾经趋于稳定,并且在技术上向着大孔洞率和薄壁的方向开展。各种新型的建筑资料在欧美国度都有着比拟好的开展,如混凝土空心小砌块主要向着装饰、轻质和保温隔热的方向开展,而加气混凝土则向着轻质和高硬度的方向开展。另外,国外加气混凝土容重普遍在 400―500kg/m3,非承重产品容重降低到 300kg/m3,且原资料大量采用工业废渣。另外,其他的一些新资料,如STP外保温板,粉煤灰砖在国外建筑市场上也有着普遍的应用。

  2、节能门窗

  门窗是建筑物热交流和热传导最活泼的局部,因而成为建筑热能耗费比拟大的局部。因此,节能门窗的运用,关于建筑业的节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以采暖寓居建筑的能耗为例,建筑物的热能耗费量主要由建筑物围护四周构造的传导耗热量和经过门窗孔的空气浸透量两局部构成。而运用节能门窗,一方面经过门窗型材本身材质的选择或增加断桥或穿条等方法进步门窗框的热功性能,同时经过运用中空玻璃、Loe 玻璃保证玻璃的气密性和隔热性,另一方面,经过发泡保温资料减小门、窗边框和建筑物搭接之间的缝隙,减少由于门、窗的空气浸透而形成的热量流失。

  3、节能屋面

  屋面也是热量损耗的重要通道之一。普通状况下,屋面的节能保温是经过将容量低、导热系数小,吸水率低并且有一定硬度的保温资料铺设在防水层和屋面之间完成的。因而,可选择的保温资料有很多,能够运用加气混凝土块、收缩水泥板块、水泥聚苯板、聚苯板、挤塑板等板块状资料,还能够运用收缩珍珠岩、陶粒、浮石、炉渣等散料参加水泥停止现场浇筑。再者,还能够采用收缩珍珠岩、玻璃棉、岩棉等松懈料装进袋中,铺在屋面或者吊顶上部。最后,还能够采用硬质聚酯泡沫塑料和粉煤灰、水泥为主的泡沫混凝土等资料停止现场泡发浇筑。

  三、施工工艺的控制

  建筑工程实体建立中所采用的施工手腕,包含施工计划、施工工艺、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措施等的控制,主要应切合工程实践、能处理施工难题、经济合理,做好这点有利于保证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本钱。

  1、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的组织设计是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工程施工的指导性纲要文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好坏将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的目的完成。监理工程师在对施工组织设计停止检查时,要剖析其工期、造价、质量的三者之间关系能否合理,有否质量预控措施以及针对质量通病的技术措施,施工部署与计划能否满足工程实体质量请求,时节性施工采用措施能否合理,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资料能否契合设计和标准请求。以上这些都是关系到质量的很重要的问题。

  2、施工计划

  依据施工图及工程详细状况,提出施工计划是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而做出的更细致的施工措施。是对工程中详细技术问题肯定明白的施工步骤、控制工程质量的办法以及做出如何选用资料、如何检验资料的详细请求。施工技术人员应熟习设计文件及标准请求,在重要或关键部位施工前及早编制施工计划,并分离工程实践,从技术、组织、管理、经济等全面停止剖析、综合思索,促使施工计划在技术上可行、工艺上先行、经济上合理,契合国度有关施工标准和质量检验评定规范,有利于确保工程质量。

  四、新技术的应用

  1、防水技术

  关于防水,很多工程都是在基层上直接做上防水层,只把管洞四周、墙体阴角处抹灰处置,但由于基层外表粗糙,防水层无法构成一个整体,运用一段时间就可能呈现漏水现象。为使防水长期有效,能够采用加气砼砖墙施工工艺,20%的108胶水,再掺以15%的水泥配成浆体涂刷。程度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控制10±2mm范围,程度灰缝砂浆丰满度≥8%,施工完后应及时停止淋水养护。

  2、裂痕技术

  裂痕是钢筋混泥土常见的一种缺陷,其水化热是主要缘由,不断搅扰着建筑施工者,降低混泥土的水化热是减少裂痕产生的主要措施。能够在混泥土中添加粉煤灰,不只能够减少水泥的用量,而且能够减少水泥的水化热,在混凝上初凝之后终凝之行进行一次振捣或停止外表的抹压,扫除上外表的泌水,用木拍重复抹压密实,消弭最先呈现的外表裂痕。

  3、计算机技术

  现代建筑项目逐渐完成大型化、范围化、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中心内容,计算机技术普遍应用到各个范畴,建筑业也不能落后于新技术。以往建筑设计图只能手工绘制,费时耗力,效率低,精确率不高,而且所设计的只是*面图,无法真实呈现设计效果。而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大幅度减少工作量,而且准确度高。比方应用CAD技术设计楼梯,只需输入踢段的宽度和踏步的步数和宽度,就可自动生成,且能够选择恣意层楼梯的表达方式。

  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够进步项目管理力度,经过网络,可是停止网上招标、网上查询、网上会议等,完成资源共享,节约本钱,防止招标由于压价而带来资金紧缺而形成工程质量不达标现象;经过计算机管理软件绘制各种质量评定线,完成对工程质量的动态控制。

  五、创新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开展方向

  1、建筑施工企业要坚持技术效益型良性开展的思绪

  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在技术的开展上应该走效益型持续开展的道路,可以充沛思索市场的实践状况,把科学和经济严密的分离在一同。在开发手腕、信息搜集、机构设置和鼓励竞争等方面做好完善的开发应变机制,不时的增强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开展和科学成果的应用才能,逐步完成自主创新的形式。随着科技的不时进步,不时的强化建筑施工产品的附加值,有效的见地产品的本钱,使建筑施工企业的中心竞争力得到强化,从基本上进步经济效益,完成可持续的开展。

  2、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需以市场为导向

  关于现代企业来说,市场是技术创新的关键动身点,也是验收创新技术成败的主要场所,任何不被市场所关注的创新项目必定是失败的。这就阐明,有技术不一定就具备市场,只要真正贴近市场的创新技术才干够得到市场的认可。因而,建筑施工企业应该依照市场的需求,以效益为主要的目的来制定技术创新的战略,树立具备集约型增长需求的技术创新机制,从而使建筑施工企业的创新行为契合集群体、创新主体的集团化和创新管理的集成化。随着我国参加WTO,创新技术也逐步成为了国际经济开展中的一个主要趋向,随着建筑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剧烈,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应战。因而,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就必需以市场为导向,不时的创新新技术和新产品,保证以最好的效劳来开辟市场,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不时开展壮大。

  3、抓紧停止科技成果的推行应用

  建筑施工企业应该不时的搜集许多国内外的科学成果,并引进对企业的消费和质量有着促进作用的成果,并不时的总结经历经验,在理论中不时的进步和完善本身的技术程度。除此之外,要树立一套完好的创新机制,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发明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从而立足于市场。

  六、总结

  随着我国现代化停止的进一步推进和节能思想的不得人心,建筑节能必将成为将来节能研讨的焦点。我们置信经过推行环保型建筑资料,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一定能使我国的建筑业朝着绿色、环保和节能的方向开展。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5

  [摘要]工商管理专业结合了大量实践教学活动,具有应用较强的特点,其基本理论建立在对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的探讨,因此必须运用更加现代化的精准的教学手段才能够确保这一专业的教学决策性与管理性得到良好的践行。据笔者对这一专业教学现状的研究发现,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这将无法实现工商管理专业的最终教学目的,实现该专业的本质教育价值。因此,重点围绕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进行探索,论述该专业的教学模式建设性价值,并对此进行细致化的阐述。

  [关键词]创业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模式

  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及科学化的综合技术与人文科学融合,使得现代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适应性也在不断增强。为此,必须针对现代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加以创新,围绕社会实践性缺口需求提出建设性教育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同时也是提高高校教育水*的重要途径。密切关注社会人才培养需求,才可以确保现代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端口更贴合市场实际需要。如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为社会创造了更大的财富,而这些财富的获取则需要企业具备更多的专业性工商管理人才。为此,在社会人才缺口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高校工商管理教学改革必须紧密围绕社会建设性需求,进行教育培养模式创新。这对于现代人才培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

  (一)教学体系不严谨

  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向是为企业输送更多中高层企业管理人才,这一教学方向的特性决定了该专业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机会的获得。然而,部分高校因外在条件不足,缺少足够的机会将学生输送至各大企业,完成知识技能的实训,因此只能采取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由于缺少足够的知识运用意识,部分学生很难有效将课堂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活动当中。此外,教材版本与社会实践需求相矛盾也是目前教学中的主要问题。陈旧的教材版本及理论案例并不利于学生获取社会时事动态。而教材的编写需要多年的实践考察才能完成,因而教材版本经常会出现与社会现实不匹配的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即便部分学生在勤奋学习的助力下完成教材书本知识的有效汲取,但是在实践中却经常面临无法使用、不适宜使用的情况,这对学生技能的养成十分不利。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既无法完成知识的灵活运用及获取,也无法做到个人思维与技能的有效创新。在新时期的教育理念当中,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所重点培养的。

  (二)教学实践环节的缺失

  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极为重要的应用性学科,在工商管理的知识体系当中,蕴含了大量帮助学生解决行政管理问题的内容。然而这些知识内容,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帮助学生加深知识印象,并调动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能力。古板的教学思想、单一的教学模式及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导致对实践性教学的重视不够。实践理论操作环节的缺失,传统教学案例当中的事例陈旧,导致许多学生在了解这门学科知识的过程中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在缺少实践环节的教学体系当中,无法深刻领悟这一专业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意义。这将严重限制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反思,无法有效实现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另外,由于高校教师多为硕博毕业后直接走进大学校园执教,缺少相关的实践经验及执教经验,必然会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思想及教学理念仍停在旧体系当中。学生在旧教学体系当中获取知识,必然无法有效跟进新型工商管理理论。此外,受教学资金有限的影响,部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缺少足够的硬件设备而将学生的实践活动压缩至非常窘迫的地位。在很多情况下,教学活动的成绩与能力评定多采用传统笔试形式,这对于学生的活性思维与语言表述能力培养十分不利。忽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培养,极大地挫伤了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

  二、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工商管理专业中的改良措施

  如今是信息时代,也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知识经济本质便是创造及创新,唯有养成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才可以确保国家经济的繁荣昌盛。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队伍,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2]。这一政策目标的提出,为国家人才战略储备提出了标志性方向。因此,工商管理这一实践性专业,务必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看待学生的培养需求,并针对市场建设性需求以及企业经济改革需求,创新教育制度及人才培养模式。将教育的重心放在教学体系的实践性价值营造,从多元角度培养学生,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明确培养方向

  明确人才培养方向,注重人才教育模式与社会建设性需求的有机结合,不仅符合国家对现代人才储备的根本战略方向,同时也是现代教育制度视角下,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前提。首先,要了解创业创新型人才的本质,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指导高校围绕以现代社会与企业发展需求,加強提高学生的素养。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社会市场经济视角下,通过课程的学习与模拟,帮助学生获取更具时代精神意义的创新技能手段。同时也是为了将高校的人才培养从传统专项人才,转化至面向先进制造企业与服务业等组织,培养技能更加突出,知识更加扎实且具有创新能力与思想的高素质综合人才。通过对教学方向的分析,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的才能够更加明确,从而帮助高校建立更贴合教学实际需求的教学策略。

  (二)注重教学体系的实践性价值

  工商管理专业所涉及的课程种类非常复杂,涵盖多门社会学内容。其中课程内容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习课程、高级专业课程四个模块[3]。不同的教学模块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成为学生能力养成与价值观形成的助力。其中,基础课程所面对的主要是以学科基础知识及人文科学课程的内容。通过学习基础课程,学生才能够获取这一专业的本质内容,了解并掌握这一教学专业的教学方向及教学结论。而专业课程是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完成知识的进一步巩固与升华,主要内容为专业骨干课程。通常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思路与教学内容是针对该专业的改革思考而设计的,能够重点反映这一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人才的实用需求。而实习课程则是通过多种课题研究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理论知识与学术知识的掌握。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前往实习企业参与实训锻炼,从而完成对于知识技能的具体练习,内化知识。最后是高级专业课程,这一教学模块重点研讨的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将使得教师能够获取更多的学术研究信息,同时也是帮助企业获得更加丰富的管理经验的手段。结合教学案例与高级专业课程研讨,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分析、决策及管理能力。

  (三)培养多元立场的校企联合

  实践是学生完成对个人技能掌握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学校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完成学生的技能实践目的。从多元立场角度,加强校企之间的联合力度。这将有利于学生掌握丰富且扎实的学习理论。学校可在大一、大二期间,开展为期两年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学习。在大三期间安排为期一年的实训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从而完成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有效结合。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导师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导师负责安排学生参与企业实训,加入实训企业。教师首先通过调查表了解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并根据*日的课堂学习能力表现,安排学生在企业适当的岗位完成实习活动。此外,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校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互动,通过邀请企业人员做兼职导师,更好地指导学生了解学习问题,并予以解决。这个实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4]。最后在大四开始为期一年的高级专业课程,负责收集与分析学生在实习当中遇到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运用实践理论的分析方式帮助学生锻炼决策思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加强管理技能和水*。

  (四)导师教学制度的应用

  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水*能够得到实时关注,并完成阶梯型进步,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应采用导师教学制度,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受到足够的教育辅佐。采用独编班授课的方式,制定专项化学生能力养成方案,设置专职培训导师(每位导师仅指导3-6人)。此外,这一教学制度应用的前提是,师生必须时刻保持联系,并在定期的成果汇报过程中完成导师对学生实训情况的分析和检验。最后,导师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参与各大创业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并于学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现代教育正在一步步的改进过程中,唯有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创新教育制度改革,才能实现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型人才,这是基于国家经济发展及政策改革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完成制度与模式的经验总结与分析。在借鉴前人成果与经验的同时,取长补短,逐步完善教学制度上。此外,创新型人才培养还要侧重于科学化的理论知识导入及新时期人才的实践教学模式互动,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同时得到提高,成为复合型专业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立红.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纳税,2017(13):44.

  [2]张敏.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改革[J].黑河学院学报,2016,7(5):113-114.

  [3]张娴,张静珊,钟诗宇.浅析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3):249-250.

  [4]谢雅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 江苏科技信息,2015(4):38-39.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6

  一、传统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

  (一)在培养目标与层次定位方面模糊不清具体表现在不同学历层次的培养目标界限不明确,培养目标无差别化,缺乏细分市场的意识。

  (二)课程体系设置僵化雷同

  主要表现在 :(1)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培养目标无差异化,导致课程体系千篇一律,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创新精神。(2)课程体系偏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模式盲目追求理论的系统完整性,导致课时总量膨胀,师生都被拘泥于繁重的课堂教学中。(3)课程设置与学生的特点、志趣、需求相互脱节,未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难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切实推进计算机人才培养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2008 年初,以计算机专业为试点,推行了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实施以来,各方面取得了全面进展。并以此特色化的人才培养为契合点申报特色专业,2012 年获批为山东省特色专业。

  二、“差异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明确“差异化”培养目标,探索“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型、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实施因材施教,使人才培养更能体现学生个体差异,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2)确立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3)针对学生兴趣爱好的不同,体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不同类型的引导。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或就业去向,将学生群体分为大众型、应用(实践)型和研究型。

  (二)实施分层次培养,完善差异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1. 研究型创新人才的培育模式

  该模式针对理论研究有兴趣的学生,重点培育理论推动型的创新才能。这类创新人才须加强两个层面创新能力的培育 :一是完善坚实的学科理论体系,为科学研究夯实理论基础。二是加强对理论研究基本素养的培育。

  2.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育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对实践操作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这类创新人才的培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构建全方位的创新实践*台,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实践活动。二是加强对创新素质的培养,包括 :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3. 大众型创新人才的培育模式

  该模式主要适用于无明显偏好或无明显职业倾向的学生。这类创新人才的培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加强专业知识素养的培育。二是搭建各种*台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开拓更多的就业机会和 渠道。

  三、“差异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一)构建多元课程体系,实施弹性选修制度,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科学的教学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础,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近几年,对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和重组,促进了课程结构体系、培养方案以及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整体优化,教学内容得到更新,增强了社会适应性。采取“*台 + 模块” 的结构形式,从设置多元化课程体系、创建立体化实践体系等方面建立分类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改革反映了专业的教学思想,是教学改革的主线,决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质量。“多元化”课程体系基于基础课程,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不同类型的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弹性化选修”课程,即自主选择和组合课程,从而形成个性化、定制式的学习方案。该课程模式设置贯穿“基础趋同,特色分化”的原则。基础课程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特色分化为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创造了条件,从而增强就业适应能力。

  (二)完善立体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型计算机人才

  1. 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突出创新性和应用型

  在专业基础、专业特色和专业方向的各层次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以课程综合型实验为基础,加大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比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设综合性的课程设计,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在 3 门省精品课程中,分别开设不同类型的综合实验 :“操作系统”—Linux 内核分析、“数据库原理”—“基于工程案例的数据库应用系统”、“计算机网络原理—“TCPIP协议分析”。通过实施大作业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 丰富实践教学知识结构,创设开放式教学体系

  在借鉴华为、浪潮、IBM 等知名企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先进的、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本专业先后与浪潮、东软、中软国际等国内外知名 IT 公司合作,实现学生联合培养。校企合作培养计划由学校制订为主,企业参与为辅,制订专门的定向课程模块。通过校企合作,不仅实现学生和企业之间的“零距离”接触,为“实践型”人才搭建了实践*台,而且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对课程设置和知识结构做出合理的调整,解决传统模式上的课程体系僵化、知识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同时,将知名 IT 公司的先进课程引入课程选修体系,实施开放式教学。

  3. 探索差异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全程化”科技创新*台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选修基于研究方面的课程,增设创新学分,参与科研实践以及提前进行毕业设计等办法,培养“研究型”人才。利用现有的 18 个学科实验室,开放(自主)实验项目,鼓励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进入实验室,为本科生提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实验环境,为“研究型”和“大众型”搭建科技创新*台。引入课外科技竞赛等综合性实践锻炼环节,并完善“大赛成绩充抵学分”的政策。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探索课内外互动的实践机制,培养“大众型”和“实践型”技术人才的实践能力与团队精神。

  围绕“全程化”的科技创新*台,实施不同层次学生的科技创新培养。自 2007 年起,学生参与了“基于 FPGA 的视频监控可疑人徘徊自动报警系统”、“基于形状的三维模型检索”、“基于校企资源整合的3D 智客*台开发及应用研究”和“网络资源共享*台建设”等 12 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近年来,学生在国家、山东省和相关机构组织的多项科技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高年级 80% 的学生参加过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并获得了创新学分。

  (三)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多元化*台

  1. 以高水*的科研项目为*台,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研究能力。以计算机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为纽带,积极承担省部级课题,就计算机理论中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同时,积极与*石油、*石化、*海油等研究院所和大中型企业合作,解决工业生产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引导“研究型”学生群体在高年级时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加强理论研究创新基本素养的培育。

  2. 依托知名 IT 企业,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专业学生提供专业认识和实践实训。如,北京中软公司、大连东软公司、浪潮电子信息集团、青岛软件园、苏州银河龙芯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丰富了专业人才的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实践型”学生群体在大四上半学期去实习基地实习,这类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以选择校外企业的真实题目,为“实践型”技术人才提供了实战演练的机会。

  3. 通过实验室共建、资源共享和科研课题合作,安排专业教师和学生到企业学习与实践,加强与企业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聘请业界人士来校讲学,担任兼职导师,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此来带动“实践型”和“大众型”人才培养。

  4. 根据计算机行业资格鉴定要求和社会计算机人才需求,开展了多项认证培训项目,通过 IT 认证培训,近几年本专业学生获得相关认证的学生覆盖率在 40% 以上,为“大众型”人才在企事业单位从事 IT 相关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就业资本。

  四、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效果

  (一) 毕业生就业率和考研录取率不断提高

  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优化与完善,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实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就业渠道更加合理化、多元化,就业层次和质量不断提高。就业率逐年增加,最近五年的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见图 2,毕业生就业领域涉及 IT 公司、石油、石化、银行、电信、保险等行业。部分优秀毕业生签约国内外著名的 IT 公司,如,IBM、联想、华为、百度、阿里巴巴等,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由于理论基础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学院优秀毕业生先后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攻读研究生,毕业生考研录取率逐年递增,为“研究型”人才的继续深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台。

  (二)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提高

  通过学科竞赛等综合性、全方位的实践锻炼环节,使学生具备了创新意识、科研素养,团队协调能力及合作精神。近年来,本专业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学科竞赛的规模和获奖率逐年提高。近五年来,共获得国家级大学生科技竞赛奖励 24 项,省部级奖励 103 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 12 项。此外,通过校企合作,将知名 IT 公司的课程引入课程选修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参与学科竞赛以及 IT 认证培训的方式,拓宽了“大众化”人才和“实践型”人才的就业途径。

  (三)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初具特色

  差异化培养的实施是一项新的挑战,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面临着课程体系、软硬件*台、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改革问题。在差异化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近五年的毕业生情况统计表明,升学与出国深造的“研究型”人才,签约银行、石油石化行业、电信部门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大众型”人才,签约 IT 公司的“应用型”人才的比率基本达到 1 :1 :2.5,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稳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并以此人才培养改革为特色,申报并获批省级特色专业。

  差异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应用于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06、07、08、09、10 级学生,共800 人左右。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可以看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不断提高,培养的多层次人才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7

  摘要:校企“双轨”运行模式和创新创业的“双创”发展新理念落脚于优秀人才培养全过程已成为一种发展态势。商务精英班遵循“素质+能力+品味”的培养定位,践行“双轨+双创”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理念,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行考核与淘汰交互进行,商务精英班的人才培养实践体现了目标、实践、过程和成果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并实现了“政校企生”四方共赢,但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标准专业嫁接困难和人才培养成本加大的弊端。

  关键词:校企“双轨”;创新创业;商务精英;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大众化高等教育已经普及,为满足多元化和多层次高等人才培养的需要,大众化高等教育与精英教育必须和谐发展,但是谁可以抢占先机呢,精英教育是对体量最大和普及度最高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反思。高等教育的阶次分为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高职教育处于高等教育链系中的最末端,却也处于职业教育的顶端。高等教育的普及性体现为最大数量的学生群体都进入职业教育领域,而中职教育或合并升格或消亡或勉强维持,职业学校似乎成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学生的合理场所,在这个场所里,学生或者意志消沉,浑浑噩噩虚度美好学习时光,或者思而进取,苦练职业技能,增加职业文凭技能含金量,或者介于二者之间,混得一张文凭,这三种类型构成了高职生的众生百态。市场营销专业作为开设商科类专业高职院校的一个基础专业,其培养规模已经较大,招生规模也趋于*稳,但仍需面对就业质量一般及职业岗位门槛低的问题。当前,现代学徒制、二元制培养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如火如荼,说明了校企“双轨”运行的重要性,而国家大力提倡的创新创业的“双创”发展新理念亟需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得到熏陶乃至养成,那么,在“双轨+双创”的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如何更好地借助校企合作资源,融入“双创”理念,组建商务精英班以实践商科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就显得尤为迫切了。

  一、市场营销专业商务精英人才培养背景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大学发展转型的一次挑战,也是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一次考验[1]。高校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直接主体,专业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市场营销专业横跨管理、经济、法律等学科,对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2]而这些能力则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奠基石,因而市场营销专业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首选专业之一就带有必然性和天然性[3]。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融入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列入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开设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特别与创业训练有关的项目管理、企业管理、风险投资均应列为学习实践课程。校外企业积极拓展人才储备策略,与学院深度融合,校企双轨道运作,并积极吸取和融入新时代元素与现代化手段,在此背景下,创新创业的训练工场——商务精英班应运而生,并将其定位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的探索者、创新创业文化的传播者和商务精英人才的孵化者。校企合作可以实现产学合一,那么校企能否培养精英人才,使精英人才成为行业发展的优秀干部,使精英人才成为犹如“黄埔军校”毕业的优秀分子,理想路径应规划为打造校企深度融合*台——“筑巢引凤”,提供双创阵地;选拔优秀在校生进入商务精英班——“凤引九雏”,提升双创能力;培养商务精英人才——“雏鹰展翅”,提高双创成功率和满意度。学院与企业只有深度合作才能进入双轨人才培养运行的良性轨道[4],即拥有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肥沃土壤”,商务精英班站在校企合作的契合点,实现了在校学习、在校就业、在校创业和在校创新,缩短了学生的社会职场适应期,减少了用人单位岗位培养的时间成本。所培养的商务精英班学生创业不仅创造了就业机会、缓解了就业压力,也激发了青年人的创新精神;同时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区域经济发展。当然,探索路上曲折前进,需要正视与解决商务精英班学生双创过程中缺乏技巧和智慧点子、缺乏*台资源整合能力和缺乏恒心信心的问题。

  二、市场营销专业商务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设计

  (一)商务精英班的人才培养定位。商务精英班生源主体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营销类专业是人才市场出现频率较高、供需量较大的专业之一[5],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培养的是营销策划的“编故事”能力、创新创业的“写故事”能力、宣传组织和营销管理的“讲故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完成故事”能力。市场营销专业优先引入创新创业教育,优先锻炼学生在校创业与职场训练,提高学生毕业后创业的成功率,提升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质量,凸显商务精英班的品牌效应,造就学校、企业、学生和社会多方共赢的美好局面[6]。有别于市场营销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定位,商务精英班以优质商务职业能力养成为培养目标,依托合作企业产业链和省(市)市场营销学会,以商务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践营销任务和营销项目为内容,实现商务管理精英要求的“素质+能力+品味”的培养定位,让精英班的人才懂业务、精管理,既能掌握人文知识和管理专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又能掌握市场调查研究、企业推广、商务谈判与沟通、营销商务策划与管理、经营管理、质量与成本管理、客户服务与管理、项目开发与团队管理、公关与广告策划8大商务专业技能,还能养成较高的艺术表演、艺术欣赏、文学创作等人文素养,同时具备良好的抗压能力。拔高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商务精英班秉承“高定位、强基础、拓能力、重实践、重创新”的指导思想,深入渗透企业文化、人文素养和战略思维,使得培养成才的学生既懂得专业知识又掌握专业技能,既有优秀的管理能力又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在商务实践中精礼仪、会唱歌、会舞蹈、会驾驶、会调研、会文书、会演讲、会策划、会推广、会谈判、会理财、会信息管理、会团队组建(即“1精12会”),成为思想目标有高层次、交际有高品性、管理有高品质、学习和工作有高效率、生活有高品味(即“5高”)的业界商务精英人才,为其实现职业生涯新高度打下高规格基础。

  (二)商务精英班的人才培养设计。商务精英班在人才培养过程的设计上,注重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人文素质修养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双模块,打造“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三体系。商务精英班以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为重点,学生围绕某个营销项目或任务,综合运用营销知识,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完成某个单项或综合的营销职业工作[7]。商务精英班的培养注重专业技术水*和创业能力的考评,使教学考评与就业创业结合。商务精英班的培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开展与各类型企业的深度融合,深层次实现学校与企业互通、基地与场所同享、上课与上岗融合、毕业与就业衔接,实现企业用工与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按照典型工作领域确定学习领域,以职业岗位生产性综合实训为核心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实现营销场所(超市)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作业与“营销成果”合一、企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合一的“*一”,积极实施“双证书”制度,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商务精英班做到对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负责,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负责,对学生的职场核心素养养成负责。

  (三)商务精英班的人才培养安排与考核。商务精英班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双轨+双创”模式,即在学生原有学习专业不变动的基础上,校企双轨,经过笔试、面试和综合考核合格后被选拔独立成班,既要接受本专业的常规教育,又要在规定时间里接受创新创业的精英化教育模式。一年级为“夯基础”阶段,完成通识课程的教育和职业基础课程的教育,考取普通话、英语和计算机能力等级证书;一年级下学期开始进行商务精英班人才的初选,被选拔成为商务精英班的学生在二年级进入“培素质”阶段,完成精英班特设职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的教育,参与课程实训实习主要任务,聘请产业链中的中高层主管进行点对点指导,在“商务嘉年华”系列活动(含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台中渗透企业文化、人文素养教育,期间交叉进行两次综合考核,考核不合格学生回归普通班;三年级上学期进入“拓能力”阶段,导入企业CIS体系等占位更高的职业能力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驾驶证书,定位商务精英人才进行实践实训;三年级下学期进入“考核派遣”阶段,商务精英班学生必须通过15项技能指标考核,主要包括语言技能水*、社交与礼仪水*、计算机技能水*、驾驶技能水*和心理抗压水*五项水*,以及音乐表演能力、舞蹈表演能力、商务演讲能力、商务调研能力、商务写作能力、商务策划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商务广告制作能力、商务信息处理能力和团队组建与管理能力十项能力,各项技能指标有相应具体指标描述点,考核权重为水*类占比各10%,能力类占比各5%,顺利通过考核的学生派遣到合作企业,由合作企业汇总安排到各个相应岗位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践锻炼,并作为合作企业的储备中层干部使用。

  (四)商务精英班的人才培养创新。商务精英班的培养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其培养过程秉承以人为本、宽口径入、窄通道出的新理念,在商务精英人才培养过程中既做到夯实基础,锁定并厘清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实现“1精12会”目标,又做到拓宽视野,锻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发展能力,达到“5高”标准。商务精英班的人才培养创新最终体现于目标、实践、过程和成果的创新。

  1.目标创新。商务精英班通过推行“厂校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强调课程工作任务化、工作任务课程化、学习过程工作化和学习环境职业化,构建了知识讲授、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系统设计。

  2.实践创新。以人才培养目标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实习内容改革。将商务精英班培养主体分解成若干个岗位,再将每个岗位分解成若干个技能元素。根据商务精英班教学计划要求,结合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科学、合理提炼岗位核心技能,由行业、企业、学校和有关社会组织共同研究制定实训大纲,编写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高质量培训教材,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要求,制定实训考核标准。

  3.过程创新。通过课证融合方式锁定行业认可度较高和职业能力提升较明显的考证项目;通过职业项目化课程改革,实施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找准商务精英人才培养的载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真实职业环境下的“做、学、教”,走“学校主导、企业跟进、课证融通”的“厂校一体”人才培养道路。

  4.成果创新。通过推行集团企业考核就业、市场自主择业和企业补偿学费就业的“三就业”模式,拓宽商务精英班的人才毕业上岗的“零过渡”及“高质量”的就业渠道。商务精英班的培养过程中形成校企双轨并行的合作道路,促进创新创业内容在高校的实施,既打造了校企合作培养精英人才的“金名片”,又树立了创新创业落地实践的“红旗帜”。

  三、市场营销专业商务精英人才培养的成效与反思

  基于“双轨+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发现,以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为主的商务精英班人才培养实现了“政校企生”的四方共赢,*达成了创新创业理念的落地,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尤其是高质量就业的社会和谐稳定目标;高职院校完成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顶层设计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清晰了高职教育在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模糊地带,丰富和完善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框架和理念,实现了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智力支持目标;企业通过与高职院校的全程有效对接,既达到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企业特点与需求的有效设计和调整,也缩短了企业所招聘员工的“职场适应期”,改善了企业中层管理干部储备不足的窘况,同时,企业也可利用高职院校的有效通道进行人才培训、员工继续教育和技术难题课题公关;职业院校的毕业生由社会眼中的“蓝领”逐渐过渡到“白金领”,有助于增强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信心,拓宽就业视野,放大职业生涯发展格局,提升职业核心竞争力。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创新创业是*大力提倡的理念,二者结合就构成了“双轨+双创”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落脚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运行中,工科技术类学生由于实践操作的可测量性和工作成果的可检验性,容易得到校企双方的认可,但是商科类学生的培养有别于工科技术类学生的培养,培养质量的优劣很难达成共识。市场营销商务精英班的模式提供了一种检验商科类专业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该种标准能否顺利嫁接到其它商科类专业,需要经济管理专业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在实际中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同时精英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的不同培养模式无疑叠加了执行者的工作量,加大了学校在实训实习和校企合作的投入,增加了高职院校培养的成本,这些问题需要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加以正视和提出有效对策,也是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探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周小勇.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市场营销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8):199-202.

  [2]连翠芬.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0):115.

  [3]赵熙.基于就业的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1):10-12.

  [4]唐细语.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研究与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18(4):121-125.

  [5]雷满丽.高职教育“市场营销”课程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5(5):149-150.

  [6]孙玲霞,宋涛.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策划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4(5):127-129.

  [7]樊建锋,王纯阳.基于校企协同培养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台建设[J].继续教育研究,2014(5):142-144.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8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发展,PHP软件已经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机械建筑、金融证券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使用。高职院校的教学宗旨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PHP传统教学模式集中于理论教学,与高职院校教学目的不相符,因此需要创新PHP软件教学培养模式,与PHP软件研发企业共建实验室,开展项目教学、虚拟教学、融合教学、分层教学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PHP软件教学成效。

  1高职院校PHP软件人才培养重要意义

  PHP是一种通用的开源程序设计语言,PHP语法吸收了Java程序、C程序和Perl程序设计语言的特点,有利于用户使用,可以扩大其在分布式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范围,更加适用于Web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与CGI程序语言和Perl程序语言相比,PHP程序开发的软件可以更快地解析动态网页与其他程序设计语言相比,使用PHP做出的动态页面能够将程序嵌入到HTML文档中执行,执行效率比完全生成HTML标记的CGI快很多,另外,PHP还可以执行编译后的代码,优化代码运行。因此,高职院校开设PHP软件开发语言课程,可以满足社会实际应用以及软件设计师的需求,更好地为软件研发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高职院校PHP软件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PHP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软硬件教学环境的制约,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充分的经费建设完善的实验室,只能由教师按照PHP程序设计语言的教材制作教学课件,因此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也不能够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辅导时也更加吃力。

  PHP程序设计语言教学过程中,学生迫切希望接触到实际的软件开发项目,以便能够将自己设计的软件作品及时展现出来,査看自己掌握PHP程序设计语言的熟练程度。但是,传统的理论、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模式无法突出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的特色,不能够实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软件项目中,不能够从根本上实时掌握和获取PHP应用前沿技术和知识,导致学生不能够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较快的特点,掌握的知识比较落后,各个知识点也比较分散,不能够融会贯通,不能够提高程序设计能力。

  3高职院校PHP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高职院校传统PHP软件人才培养方法脱离实际应用需求,以填鸭式进行教学,无法满足现代软件研发需求,为了改善高职院校PHP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基于笔者多年的PHP软件研发人才教学实践,提出项目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融合教学、虚拟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方法,并且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和调整,完善PHP软件研发人才教学模式。

  (1)项目教学方法。PHP软件研发人才教学和培养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的操作技能,扎实提升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方法来源于实际的PHP软件研发项目,应用背景与现实一致,并且学生可以参考相关软件作品完成内容,提高PHP软件项目设计能力,提高软件可靠性、实用性。

  (2)理论实践一体化PHP教学。PHP程序设计语言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单纯的理论教学无法满足PHP软件设计需求,不能够让学生通过上机编程实践掌握PHP程序设计语言的理论精髓。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可以在机房里讲解PHP程序设计语言的理论知识,讲练结合,学生边学边练,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在教授现场理解吃透,能够学会PHP程序设计操作技能,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及时进行操作,加深对PHP程序语言的感性认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将其反馈给教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针对性、时效性。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可以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可以巩固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将其应用于实践中,便于培养拔尖的技能型人才。

  (3)融合教学方法。目前,*计算机协会举行多种软件程序大赛,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能够引导学生掌握更加前沿的程序设计技术。PHP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融合多种教学手段,包括社会职业能力考试、程序设计大赛,成立软件设计协会等,进一步营造学习PHP语言的氛围,通过各种知识竞赛了解PHP设计语言的实际需求,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PHP程序设计语言后续学习动力。

  (4)分层教学方法。PHP程序设计语言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水*采用分层教学方法,将学生分为基础训练层、技能提升层、创新设计层,不同的层次教学内容和侧重点不同,逐级训练学生的PHP程序设计语言操作能力,满足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需求。

  (5)虚拟化创新教学。基于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发虚拟的教学环境,同时引入云计算技术,可以让学生通过云端账号登陆云服务*台,让学生在虚拟化的环境中进行PHP程序设计,并且辅以教学导航解释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

  (6)互动式学习。教师、学生和PHP软件研发企业人员组成实践团队,构成互动式学习小组,定期跟随企业人员进行互动学习,掌握现代软件研发企业操作要求,及时满足实践需求。

  4结束语

  综上,随着PHP程序设计语言教学实践的改革和探索,PHP软件研发人才培养模式必将得到更好的发展,提高教学水*和质量,满足现代软件研发设计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需求。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9

  [摘要]我国的职业教育刚刚起步但是发展速度却很快,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大部分是社会所急需的,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现阶段职业教育出现了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社会所需的现象,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也开始出现问题,分析原因是职业学校没有根据社会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使职业学校毕业生所掌握的职业技能不够符合社会需要,导致了职业学校毕业生不能够顺利就业,职业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受到影响。本文对职业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的具体对策,旨在帮助职业学校提升教学质量,使职业学校毕业生所学知识能够符合社会实际需要,促使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

  [关键词]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是伴随着近代大工业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主要教学生学习技术知识,帮助学生熟悉工作过程,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采取的是校企合作的教育方式。国家规定现在的职业院校应该接受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把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基础,综合考虑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等要素,培养出综合职业素质较强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既包括创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包括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与完善。

  一、概念定义人才培养模式

  虽然已经在我国教育领域频繁使用,但是它的概念还不够明确。现代人们对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去培养的认识还不够清楚。有关人才培养模式学术界已经有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现代教育理念作为基础,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教育工作者普遍认同并且严格遵循的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是以培养目标作为导向,以教育内容作为依托的教育方式。

  二、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定位不准确。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关系到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失败。职业教育对培养目标的定位就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导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现在很多职业院校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没有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人才的培养,这就使得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一致,使得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就业率下降。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还体现在职业学校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技能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准确评估与定位。

  (二)专业设置存在盲目性。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是职业性,职业教育的这一主要特点要求职业教育要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基础,职业学校应该根据社会生产的实际需要设置专业。职业学校要进行社会调查,并且根据对社会调查结果的分析准确适当地设置一些专业课程。职业学校的投资水*不同,师资力量不同。因此职业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该考虑到自身的投资水*以及师资力量,不盲目地设置一些没有用的专业课程。职业学校不要总是设置一些和自身实际情况不符的热门专业,热门专业不是一直热,要杜绝职业院校过分追求设置热门专业现象出现,使得学生在学习完毕业后能够顺利找到工作,解决职业学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三)课程内容的不合理性。职业学校使用的教材内容比较落后,知识体系不完善,而且教学的内容与实际联系不密切。职业学校老师也没有进行过有效的实践,使得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职业学校老师大多注重的是理论和教材知识的讲解,不能够举一些比较先进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教材上的一些例子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有些例子甚至于早已经被时代的发展所淘汰,学习这些过时的例子只能让职业学校学生的实践思想变得落后,不可能得到提升。这样使得职业学校的教材内容失去了原本应有的意义,教材变成了垃圾教材,不值得使用。

  (四)“双师型”教师紧缺。职业学校要想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快速发展,就必须引进一些“双师型”的教师。“双师型”的教师不仅教学经验丰富而且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正确引导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技能知识。虽然说现在职业学校的教材内容有些落后,课本上的教学案例无法满足教学需要,但是“双师型”的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自己实践过程中切实体验过的一些典型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密切地和相关实践知识联系起来,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现阶段的状况是很多职业院校为了补充自己的师资力量往往从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当中去选拔教师,但是刚从高校毕业的学生根本没有教学经验,更谈不上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使得这部分教师的教学无法满足职业学校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现阶段各个职业学校就缺乏“双师型”的教师,职业院校引进一批双师型的教师是现阶段的首要工作。

  (五)实践教学质量不高。当前职业学校在学生实践方面做得不够,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缺少与生产实际的联系,职业学校老师对企业的接触很少,给学生讲授的主要是一些理论知识。职业学校教师对企业使用的新设备、新仪器,对企业生产的新产品缺少了解。但是现在职业教育要求教师要经常去一些单位参观和学习,不断学习企业一些新设备以及新型仪器的使用方法,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能够更好地适应日常教学工作的需要。除了职业学校教师缺少必要的实践经验以外,职业学校的建设的学生实习基地使用的也是一些比较落后的设备,而且安排学生实习的机会较少,学生没有对设备的操作进行充分体验,甚至于说在实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只是在看别的学生操作,因为参与实习的学生较多,课程时间又很紧张,很多学生好的情况能够碰到一次实习设备,差的情况下可能只是在看,教师的演示操作又用了一些时间,这样真正留给学生去动手操作的时间真的就很少了。

  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具体对策

  (一)与企业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职业学校可以成立一支由学校专业教师以及专家组成的指导委员会,对职业学校学生毕业以后从事的岗位进行深入调查,根据对调查后的结果分析来明确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掌握的知识,应该提升的能力以及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综合素质,进而明确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除此之外,职业学校还要根据社会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来培养人才,能够对社会企业需要的人才进行明确定位,通过对社会企业的了解来对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进行准确定位,确保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真正符合社会所需,使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具备扎实职业技能、良好职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国家企业的一线工作人员进行人才储备,最后帮助学生实现顺利就业,树立起学校在学生以及家长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二)职业学校根据社会需求来设置专业。现在很多职业学校的做法是设置一些社会所需要的热门专业,这种做法是对的,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来培养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热门专业不会一直热,社会需求在发生变化,原来热门的专业变得不热门,原来社会急需的人才现在不需要了,这就要求职业学校要随着社会需求变化对自己所设置的专业进行调整。学校应该定期对社会需求进行调查,对社会需要的各个行业的人才数量进行准确把握,并且结合自身的实际能力随时调整自己设置的专业,培养社会真正急需的人才。

  (三)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模式。要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模需要做好以下三点:第一,应该有针对性地去选择教学内容。职业学校应该以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以及态度目标为导向,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来选择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讲述的教学内容能够发挥最大作用;第二,职业学校教师应该将职业能力培养以及企业职业岗位需要同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构建能够符合职业岗位作业流程所需要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培养出符合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第三,职业学校教师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当前职业学校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教学、学习、帮助合为一体的原则,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实验、实训以及实习环节的学习,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习、实训以及实际的产品加工过程中进行有效运用,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四)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职业学校应该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这需要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努力培养合格的专业教师,学校可以制定一些奖励措施,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业基层进行实践,学习企业一些新型设备、新型仪器的使用,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同时职业学校可以让一些具备丰富实践经验以及教学经验的教师对一些新引进的教师进行培训,把他们培养成为“双师型”的教师,这样做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资金,还能够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增加能够壮大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提高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组建一支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都很丰富的骨干教育队伍。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能够促进学校向着更好、更强的方向发展。

  (五)加强实习实训条件建设。职业学校要加强实习实训条件建设需要*的资金支持,当前职业教育中的*的资金支持是职业学校强化实习实训设施以及设备建设的重要保障。职业学校在得到了*的资金支持后还要对实习实训设施以及设备的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将实习实训实施以及设备建设同企业现场的实际生产需要相结合,帮助职业学校学生在学校完成一些基础专业技能的培养。例如在职业学校建立仿真的职业教育环境,模拟真实的生产现场,让学生来亲身体验。除此之外,职业学校要建立与校外企业的长期合作机制,在校外企业中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在教学基地实习过程中能够顶岗,进一步强化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在社会上能有用武之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明确了职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分析出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职业学校在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不是单方面的,与学校、教师以及国家都有关系。职业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职业教育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使得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出现问题。职业学校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国家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职业学校的发展才刚刚起步相信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通过学校、教师以及国家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职业学校会发展的更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会更加完善,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孙培青.*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吴家礼,许芳奎.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2).

  [3]于松.改进培养模式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3).

  [4]张社强.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范式的应然嬗变---基于校企合作办学的机制创新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12(2).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0

  本论文基于金融行业发展的视角,从金融应用类人才的新兴岗位的设置入手,深入分析了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金融人才的需求和对金融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培养大金融应用型人才的整体思路。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

  互联网技术和企业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金融机构的数量和种类的增加,金融工具的创新日新月异,金融活动越来越繁荣。在传统“银、证、保”金融业务的基础上衍生出来混业经营的趋势,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质量都在提升,尤其是需要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所以在传统金融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培养大金融应用型人才。本论文立足行业发展需要,从金融行业人才需求的调研为出发点,根据不同行业对岗位和职业技能的要求,以适应产业发展能力提升为根本,制定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和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一、金融行业发展背景分析

  (一)金融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增加,各种不同性质的银行机构遍布全国,承担者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智能,保险机构从小到大、证券机构从无到有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如今金融机构混业经营趋势越来越明显,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巨资参股银行、券商;货币市场基金畅销一时,银行营业部摆满了银行、基金、券商和保险公司等的理财产品,跨行业金融交叉日新月异,大金融时代来临。

  (二)现代金融人才的市场需求 金融类毕业生可以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城乡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从事储蓄、会计、信贷、大堂经理、客户经理、投资理财等岗位的工作,也可以在非金融机构从事经济分析预测、市场营销、管理等岗位。 金融行业人才需求从专业对口性上升到能力侧重性,要求其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营销能力、市场研判能力等。通过对2014年6、7、8月份全国金融行业招聘数据分析,金融招聘分布显示出了以销售为导向的趋势,银行系统招聘萎缩。招聘需求从高到低的排序是保险代理人、经纪人、业务员、投资理财顾问、客户经理、证券、信贷管理、资信评估、风向管理、融资经理、专员、基金国债经理人、银行会计、柜员。招聘的职位中,对学历和经历的要求并不高,基本为大专以上学历。

  二、现代金融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 不少职业院校把职业教育办成了本科压缩型,没有突出金融职业技术教育的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在具体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二)财政金融职业的高技能要求与技能培养条件之间的矛盾。 金融职业需要从业者具备分析研判、操作、资金管理和情绪控制等多项技能。这些能力的获取需要从业者进行长期艰苦的操作练习,其中重要一环是进行实盘操作练习。我国的教学模式虽也转到重视实践教学,但与其他专业真刀实枪的实践教学环节相比,金融专业的实践环节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模拟操作”这个准实践层次上,没有资金或者条件进行真的实盘操作练习。

  三、现代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一)深度分析行业与企业,精准定位专业培养目标 建立由专业教师、校外专家与行业企业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座谈会,与行业专业人士进行深度访谈,专业论证会等形式,形成专业调研报告,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精准的定位。

  (二)解构职业岗位,明确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方向。 通过两个途径分析金融行业职业岗位:一是通过毕业生调查。对毕业生进行持续跟踪调查,与毕业生举办座谈会,分析毕业生在金融行业主要的职业岗位,明确职业岗位标准;二是通过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利用寒暑假,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调查金融机构公司的职业岗位及岗位工作任务,通过分析每个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确定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明确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可以确定的方向有:银行方向、证券期货方向、投资理财方向、保险方向、民间金融方向、互联网金融方向以及其他金融服务方向。

  (三)与金融新兴人才与“新兴岗位”紧密结合 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中央为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近年来新设立的金融服务机构如*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也逐渐成为吸纳金融人才的大户。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0篇(扩展2)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方案3篇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方案1

  一、人才培养目标:

  围绕党的领导,有自我学习能力,不断创新进取,同时对其他青年有榜样作用,激励作用的新世纪应用型人才。

  二、活动方案

  1、创业经验分享会

  邀请创业成功校友分享创业经历,让在校学生聆听校友的创业历程、奋斗经历、了解创业创新,使学生近距离的感受创业文化及校友的奋斗经历,进而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创业意识。

  ①活动嘉宾:创业成功的校友(在校及往届)

  ②活动对象:我院在校大学生

  ③活动时间:每学期两次,第一次于“五四”前后,第二次于“七一”前后。

  ④活动内容:本次活动内容分两个环节,分别为嘉宾演讲及观众现场问答

  ⑤活动总结:调查同学们的分享会后反馈,总结制定并筹划下次活动内容

  2、案例分析会

  由我院文化企业管理或传播学专业老师对社会当下引人瞩目的青年创业案例进行分析与交流。

  ①活动嘉宾:我院文化产业管理系系主任或传播学系系主任

  ②活动对象:我院在校大学生

  ③活动时间:每学期两次,第一次于“五四”前后,第二次于“七一”前后

  ④活动内容:青年创业案例分析演讲

  3、企业对接

  当代的企业竞争更多的是人才的竞争,为培养国家所需要的新世纪应用型人才,为党和国家发展强基固石,应加强在校大学生与企业联系,从实践中学习进步。

  ①企业参观:为在校多学生搭建与企业桥梁,参观学习。

  ②企业实践:联系企业,推荐我院在校大学赴企业进行短期实习,一方面在实践中锻炼大学生,另一方面为企业培养实用性人才。

  ③企业文化交流会:邀请企业代表赴我院进行企业文化交流会,让大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管理以及企业所需人才素质。

  三、活动总结及评优

  活动后所有活动参与者对活动过程进行总结,形式不仅限于于文字,可以是PPT、图片或长微博等。最后由学院对整个活动过程中表现优异者颁发奖状,并在有企业实习机会时优先推荐。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方案2

  一、目标和任务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的科学家、高水*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到2020年,推进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1、设立科学家工作室。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支持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

  2、造就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领军人才。

  3、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向科技型企业,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4、建设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通过给予持续稳定支持,确保更好地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务,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5、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营造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

  二、实施原则

  1、坚持与科技、教育规划相衔接。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要求,加强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实施工作的紧密结合。

  2、坚持与重大任务相结合。加强高端引领,突出科技前沿、重点领域和战略需求,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培养、造就和集聚人才。

  3、坚持体制机制创新。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在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和评价激励等方面积极探索,着力激发科技人才敬业奉献、求真务实的内在动力,建立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专心创业的良好环境。

  4、坚持统筹协作。加强项目、基地、人才的紧密结合,统筹推进现有科技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加强部门协作和区域统筹,做好与部门、地方现有人才计划的有效衔接,形成部门协调有效、地方落实有力、组织实施有序、资源配置合理的工作格局。

  5、坚持分类推进。按照“整体部署、分类推进、试点先行、逐步完善”的工作原则,针对不同任务特点,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法和工作步骤。对于探索性强、实施难度大的任务先行开展试点,逐步完善,积累经验后全面展开。

  三、遴选条件及方式

  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不同特点,结合现有的工作基础,支持对象分别按照以下条件和方式进行遴选。

  1、科学家工作室。

  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首席科学家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研究方向处于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世界科技前沿领域;

  2)取得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突出成就,具有发展成为世界级科技大师的潜力;

  3)能够坚持全职潜心研究;

  4)坚持科学精神、品德高尚。

  首席科学家由有关部门、地方或国内外权威专家推荐产生。科学家工作室要有具体的科研规划、建设方案和部门(地方)支持措施,加强与国家相关人才计划的衔接。科技部组织专家对首席科学家人选和工作室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会同有关部门或地方批准建设。

  2、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在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高水*创新成果,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2)具有主持承担国家或地方重要科技项目的经验;

  3)表现出较强的领军才能、团队组织能力;

  4)拥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年龄在45周岁以下。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由有关部门、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重点科研基地等限额推荐或知名专家特别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进行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3、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科技型企业的主要创办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

  2)企业创办不足5年;

  3)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4)企业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和成长性。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同等条件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承担单位的主要创办人、法人科技特派员的法人代表优先。

  4、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所从事科研工作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方向和长远需求;

  2)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经历;

  3)团队创新业绩突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4)团队组织结构合理、核心人员相对稳定;

  5)团队具有明确的创新目标和科研规划。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由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牵头组织单位择优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5、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牵头单位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

  2)牵头单位应有丰富的科技资源、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人才培养基础;

  3)牵头单位建立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开展国际化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

  4)牵头单位建立了科教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机制;

  5)在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方面先行先试,能够发挥较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6)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部门和地方择优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对基地建设方案进行论证,经推进计划部际协调小组批准后建设。

  四、支持措施

  1、落实和制定配套政策。加大现有人才政策落实力度,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的实施,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具体情况,在科研管理、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人员激励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并先行先试、逐步完善。

  2、加强人才与项目、基地的有机结合。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和重点创新基地建设中,进一步突出对人才和团队的培养。改革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简化立项程序,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中已承担科研项目的,完成项目任务后优先给予滚动持续支持;未承担科研项目的,可自主提出研究项目,符合国家科技计划要求的,按程序给予优先立项。具备条件的依托单位优先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基地。

  3、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统筹国家科技计划等相关经费的安排,调整投入结构,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设立中央财政专项经费,对科学家工作室等重点任务给予支持。加强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4、探索建立适应不同任务特点的具体支持措施。对科学家工作室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不参与竞争申请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实行聘期制,赋予其充分的科研管理自*,建立国际同行评议制度。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加大培养和支持力度,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落实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5、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进计划入选对象所在单位、园区、地方和部门要集成各方资源,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在推进计划实施过程中创造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加强对优秀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宣传报道,为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组织实施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推进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1、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成立由科技部牵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学院、*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科学技术协会参加的推进计划实施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研究协商重大问题。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部。

  2、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择优遴选一批国内外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高水*专家作为推进计划咨询专家,完善咨询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推进计划组织实施中的决策咨询作用。

  3、建立绩效评估机制。根据推进计划的实施进度和目标要求,实施定期的报告制度和评估制度,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立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加强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跟踪管理和评估考核,不断完善实施工作,提高推进计划实施效果。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方案3

  简介

  人才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职责感,教学基础扎实,具有自我学习潜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潜力的一流人才。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训练,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动手潜力强、综合素质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备较强的获取知识潜力,具有探索精神、创新潜力并具备优秀的科学品质。

  培养形式

  培养人才的形式有多种,除了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进行系统教育的进修外,还可采取业余教育,脱产或不脱产的培训班、研讨班等形式,充分利用*教育、业余教育、电化教育等条件,提倡并鼓励自学成才。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各行各业都有所不同,但总的目标是到达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人才培养是多层次的,包括了高级经营人才的培养;职能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等等。

  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尺度。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另一种是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的评价尺度。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外显质量特征即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而对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太关注;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要是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内部质量特征作为评价依据,即评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整体上是否到达学校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是否相符。因此,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提高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的贴合程度。

  人才培养质量,既要理解学校自身对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又要理解社会对高等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因此,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务必遵循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与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即是教育同社会的关系的规律,潘懋元先生表述是,“教育务必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加以引申,即可表述为,“教育务必受必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必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所以,当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即不能很好地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时,务必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即教育自身的规律,按照潘懋元先生的表述即是,“社会主义教育,务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者说社会主义教育务必透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把它用在高等教育领域,则能够表述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务必透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知识、潜力、素质结构优化,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潜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这个表述中,既包含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包含了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一般性要求。所以,当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贴合人才培养目标时,则务必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主要的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途径进行合理的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从而使人才培养更好地贴合人才培养目标。

  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动因既有来自教育的外部,也有来自于教育的内部。对于高等学校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二是,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途径,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贴合程度。总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就是变不适应为适应,变不协调为协调,实质上是主动适应社会的过程。

  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包括国家确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对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选取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质量等),反馈到社会,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的评价,即学校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群体是否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以及教育的发展的需要;反馈到学校自身,理解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即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群体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贴合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而且,人才培养结果还务必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予以评价。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或者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时,学校务必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培养途径进行调整。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0篇(扩展3)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3篇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1

  XX科技有限公司质量人才教育培训计划 为了提高公司员工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公司的管理水*,保证公司可持续性发展,特制定如下《XX科技有限公司人才教育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的

  以弘扬五种作风、提升五种能力为核心、按照不间断学习、全员培训的思路,构建符合公司实际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健全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训新格局,培训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对复杂局面的复合型人才队伍。20**年底,通过培训争取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比例达到20%及以上、企业经营者比例达到70%及以上、管理人员比例达到40%及以上、技术人员比例达到20%及以上,全员培训率达到95%及以上。

  二、培训对象

  公司现有在册在岗职工、新招聘工作人员。

  三、培训内容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战略目标、公司文化、工艺艺流程、目标考核实施细则和安全操作规程。

  四、培训形式

  (1)实行“4个1”优秀人才培训。采取引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公司培养选拔1名优秀经营人才、1名优秀管理人才、1名优秀技术人才和1名优秀技能人才。

  (2)实行创新型人才培训。在化验、检验、经营、知识产权、机电设备运行控制等重要领域,重点培养1-2名后备人才,培养3-5名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建设创新性高精尖科技人才队伍。

  (3)实行紧缺性人才培训。每年积极引进和培养造型、化验、熔炼、热处理和财务审计等高级专业人才各1名,以满足公司业务拓展需求。

  (4)实行人才拓展培训。根据昱工耐磨建设的要求,全面加强人才拓展培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年内滚动开展10人次的经营管理、化验、检验、安全生产、维护、行车等专业人才培养。

  (5)实行学习型班组建设培训。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安昱工”为载体,积极培育昱工文化,建设学习型班组;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大力促进在岗学习和现场培训,开展公司系统所有班组长的轮训工作。

  五、培训时间

  (1)现有在册在岗职工每季度培训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2)新招聘工作人员初训不少三天。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

  一、目标和任务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的科学家、高水*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到2020年,推进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1、设立科学家工作室。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支持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

  2、造就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领军人才。

  3、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向科技型企业,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4、建设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通过给予持续稳定支持,确保更好地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务,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5、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营造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

  二、实施原则

  1、坚持与科技、教育规划相衔接。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要求,加强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实施工作的紧密结合。

  2、坚持与重大任务相结合。加强高端引领,突出科技前沿、重点领域和战略需求,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培养、造就和集聚人才。

  3、坚持体制机制创新。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在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和评价激励等方面积极探索,着力激发科技人才敬业奉献、求真务实的内在动力,建立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专心创业的良好环境。

  4、坚持统筹协作。加强项目、基地、人才的紧密结合,统筹推进现有科技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加强部门协作和区域统筹,做好与部门、地方现有人才计划的有效衔接,形成部门协调有效、地方落实有力、组织实施有序、资源配置合理的工作格局。

  5、坚持分类推进。按照“整体部署、分类推进、试点先行、逐步完善”的工作原则,针对不同任务特点,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法和工作步骤。对于探索性强、实施难度大的任务先行开展试点,逐步完善,积累经验后全面展开。

  三、遴选条件及方式

  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不同特点,结合现有的工作基础,支持对象分别按照以下条件和方式进行遴选。

  1、科学家工作室。

  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首席科学家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研究方向处于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世界科技前沿领域;

  2)取得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突出成就,具有发展成为世界级科技大师的潜力;

  3)能够坚持全职潜心研究;

  4)坚持科学精神、品德高尚。

  首席科学家由有关部门、地方或国内外权威专家推荐产生。科学家工作室要有具体的科研规划、建设方案和部门(地方)支持措施,加强与国家相关人才计划的衔接。科技部组织专家对首席科学家人选和工作室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会同有关部门或地方批准建设。

  2、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在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高水*创新成果,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2)具有主持承担国家或地方重要科技项目的经验;

  3)表现出较强的领军才能、团队组织能力;

  4)拥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年龄在45周岁以下。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由有关部门、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重点科研基地等限额推荐或知名专家特别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进行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3、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科技型企业的主要创办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

  2)企业创办不足5年;

  3)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4)企业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和成长性。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同等条件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承担单位的主要创办人、法人科技特派员的法人代表优先。

  4、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所从事科研工作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方向和长远需求;

  2)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经历;

  3)团队创新业绩突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4)团队组织结构合理、核心人员相对稳定;

  5)团队具有明确的创新目标和科研规划。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由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牵头组织单位择优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5、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牵头单位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

  2)牵头单位应有丰富的科技资源、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人才培养基础;

  3)牵头单位建立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开展国际化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

  4)牵头单位建立了科教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机制;

  5)在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方面先行先试,能够发挥较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6)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部门和地方择优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对基地建设方案进行论证,经推进计划部际协调小组批准后建设。

  四、支持措施

  1、落实和制定配套政策。加大现有人才政策落实力度,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的实施,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具体情况,在科研管理、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人员激励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并先行先试、逐步完善。

  2、加强人才与项目、基地的有机结合。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和重点创新基地建设中,进一步突出对人才和团队的培养。改革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简化立项程序,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中已承担科研项目的,完成项目任务后优先给予滚动持续支持;未承担科研项目的,可自主提出研究项目,符合国家科技计划要求的,按程序给予优先立项。具备条件的依托单位优先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基地。

  3、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统筹国家科技计划等相关经费的安排,调整投入结构,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设立中央财政专项经费,对科学家工作室等重点任务给予支持。加强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4、探索建立适应不同任务特点的具体支持措施。对科学家工作室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不参与竞争申请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实行聘期制,赋予其充分的科研管理自*,建立国际同行评议制度。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加大培养和支持力度,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落实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5、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进计划入选对象所在单位、园区、地方和部门要集成各方资源,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在推进计划实施过程中创造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加强对优秀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宣传报道,为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组织实施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推进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1、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成立由科技部牵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学院、*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科学技术协会参加的推进计划实施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研究协商重大问题。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部。

  2、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择优遴选一批国内外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高水*专家作为推进计划咨询专家,完善咨询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推进计划组织实施中的决策咨询作用。

  3、建立绩效评估机制。根据推进计划的实施进度和目标要求,实施定期的报告制度和评估制度,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立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加强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跟踪管理和评估考核,不断完善实施工作,提高推进计划实施效果。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3

  简介

  人才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职责感,教学基础扎实,具有自我学习潜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潜力的一流人才。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训练,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动手潜力强、综合素质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备较强的获取知识潜力,具有探索精神、创新潜力并具备优秀的科学品质。

  培养形式

  培养人才的形式有多种,除了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进行系统教育的进修外,还可采取业余教育,脱产或不脱产的培训班、研讨班等形式,充分利用*教育、业余教育、电化教育等条件,提倡并鼓励自学成才。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各行各业都有所不同,但总的目标是到达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人才培养是多层次的,包括了高级经营人才的培养;职能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等等。

  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尺度。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另一种是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的评价尺度。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外显质量特征即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而对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太关注;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要是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内部质量特征作为评价依据,即评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整体上是否到达学校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是否相符。因此,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提高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的贴合程度。

  人才培养质量,既要理解学校自身对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又要理解社会对高等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因此,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务必遵循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与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即是教育同社会的关系的规律,潘懋元先生表述是,“教育务必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加以引申,即可表述为,“教育务必受必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必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所以,当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即不能很好地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时,务必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即教育自身的规律,按照潘懋元先生的表述即是,“社会主义教育,务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者说社会主义教育务必透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把它用在高等教育领域,则能够表述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务必透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知识、潜力、素质结构优化,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潜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这个表述中,既包含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包含了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一般性要求。所以,当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贴合人才培养目标时,则务必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主要的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途径进行合理的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从而使人才培养更好地贴合人才培养目标。

  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动因既有来自教育的外部,也有来自于教育的内部。对于高等学校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二是,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途径,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贴合程度。总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就是变不适应为适应,变不协调为协调,实质上是主动适应社会的过程。

  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包括国家确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对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选取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质量等),反馈到社会,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的评价,即学校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群体是否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以及教育的发展的需要;反馈到学校自身,理解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即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群体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贴合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而且,人才培养结果还务必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予以评价。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或者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时,学校务必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培养途径进行调整。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0篇(扩展4)

——人才培养协议书5篇

人才培养协议书1

  甲方:

  乙方:

  信息化是目前我国的重要基础建设。企业需要开拓市畅⑻岣吖芾硭*、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减少事故灾害等,最需要的就是有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迎来经济大发展的形势下显得更加迫切。当前人才成为主要矛盾,为此,甲、乙双方经过协商,就各种层次的人才培养工作达成如下协议:

  甲乙双方确认,在今后的三年内,合作培养甲方急需的如下几个层次的人才:

  1、计算机应用技术在职工程硕士、在职工学硕士

  2、培训计算机应用系统操作人员

  3、培训计算机应用系统管理人员

  乙方对甲方的本科学历人员进行在职工程硕士和工学硕士培养,每年可承担10-15人的数额;对甲方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工作,每年可根据甲方的需求举办1-2期培训班,每期20-30人。

  乙方负责对甲方的在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主要是承担硕士课程教学及学位论文的指导工作,并按照国家对在职人员进修学位授予条件,授予国家承认的工程硕士或工学硕士学位,并颁发相应的学位证书。

  甲方负责遴选到乙方培养的在职研究生,为他们的业余学习时间作好妥当的安排,并结合本单位的工作、生产实际,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工程应用研究或者技术改造项目,既解决本单位的实际问题,又为他们的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必要的条件。

  乙方负责对甲方派出的计算机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承担甲方需要的.课程教学及结业考核工作,并颁发相应的结业证书。

  本协议如有未尽之处,须由甲乙双方经充分协商解决。

  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持二份。

  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甲方:

  乙方:

  代表(签章)

  代表(签章)

人才培养协议书2

  甲方:_______省_______水电开发公司

  乙方:_______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信息化是目前我国的重要基础建设。企业需要开拓市场提高管理水*、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减少事故灾害等,最需要的就是有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迎来经济大发展的形势下显得更加迫切。当前人才成为主要矛盾,为此,甲、乙双方经过协商,就各种层次的人才培养工作达成如下协议:

  1、甲乙双方确认,在今后的三年内,合作培养甲方急需的如下几个层次的人才:

  (1)计算机应用技术在职工程硕士、在职工学硕士

  (2)培训计算机应用系统操作人员

  (3)培训计算机应用系统管理人员

  2、乙方对甲方的本科学历人员进行在职工程硕士和工学硕士培养,每年可承担10-15人的数额;对甲方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工作,每年可根据甲方的需求举办1-2期培训班,每期20-30人。

  3、乙方负责对甲方的在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主要是承担硕士课程教学及学位论文的指导工作,并按照国家对在职人员进修学位授予条件,授予国家承认的工程硕士或工学硕士学位,并颁发相应的学位证书。

  甲方负责遴选到乙方培养的在职研究生,为他们的业余学习时间作好妥当的安排,并结合本单位的工作、生产实际,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工程应用研究或者技术改造项目,既解决本单位的实际问题,又为他们的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必要的条件。

  4、乙方负责对甲方派出的计算机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承担甲方需要的课程教学及结业考核工作,并颁发相应的结业证书。

  5、本协议如有未尽之处,须由甲乙双方经充分协商解决。

  6、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持二份。

  7、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甲方:_______省_______水力开发公司乙方:_______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代表(签章) ______代表(签章)______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人才培养协议书3

  甲方:

  乙方:

  为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发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的功能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高供更大空间,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与 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经友好协商,就双方人才培养、实习基地建设、科学技术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等方面达成如下合作协议:

  一、合作总则

  1。通过双方合作,形成以社会人才市场和学生就业需要为导向,以行业、协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办学机制,并使之成为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学术研究、项目开发、信息服务与技术援助的载体。

  2。由双方领导、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组成校企合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校企合作计划、组织具体项目实施、定期交流互访等工作。

  3。 在乙方挂牌建立“××××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基地”。

  4。通过双方参与的、不定期的校企合作工作会议、技术经验交流、科技项目研发、在职员工继续教育、学生岗位实习锻炼、就业指导与人才招聘等方式,建立交流互访合作机制。

  二、责任与义务

  (一)甲方

  1。聘请乙方的有关领导、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为甲方相关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或客座教授,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培养社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2。利用技术优势与师生资源,深入企业一线,在项目调查、科研开发、技术推广等方面与乙进行项目协作。

  3。为企业量身订做,“订单式”培养人才。乙方根据自身用人的实际需要,与甲方共同制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甲方必须以产学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到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人才规格要求设置课程、组织教学,使学生经过甲、乙双方联合培养后成为乙方的实用型、技能型、创业型的高素质人才。

  4。按乙方要求以“请进来”或“走出去”的方式, 支持乙方企业职工继续教育、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和职业技术培训。

  5。委派专人负责管理到乙方企业实习的学生的行政事务,并参与教学实习指导,负责实习学生的往返交通和其它教学组织管理工作。

  (二)乙方

  1。乙方利用行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对甲方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到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

  2。乙方选择派中高层领导、技术人员、中高级技师担任甲方客座教授、专业带头人或兼职教师,参与甲方人才培养过程,参与甲方科研开发、 教学改革、教材编制写等工作。成果产权归双共同所有。

  3。乙方可将预研项目及非核心技术工作委托甲方进行调研、研发、制作及编制,以降低成本费用,同时也为甲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锻炼提供*台和机会。

  4。乙方尽可能优先满足甲方学生在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方面的需求,在同等到条件下应优先安排甲方学生进行实习……双方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本着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紧密有效的合作机制。具体顶岗实习专业和学生人数根据乙方岗位需求、甲方学生情况等因素,由双方协商决定。

  5。按照甲方教学计划,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安排学生的实习内容,组织及指导实习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生产安全和岗位操作规程知识培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6。提供实习设备、场地和原料。对学生实习成绩进行相关的评和考核。

  7。作为甲方的合作单位

  三、费用结算

  具体根据甲乙双方校企合作项目,如就业推荐与员工培训、订单培养与合作办学、顶岗实习与实训基地建设合作等方面协商,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做为本协议的附件另行约定。

  四、合作期限

  合作时间为 年,根据双方合作意愿和实际情况,可长期合作。

  五、其它

  1。本协议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两份,合作协议一经双方代表签字、盖章即生效;

  2。双方应遵守有关条款,未尽事宣,可由双方协商约定,作为本协议的附件,具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XXX (盖章) 乙方: (盖章)

  代表人: 代表人: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人才培养协议书4

  甲方:_______省_______水电开发公司

  乙方:_______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信息化是目前我国的重要基础建设。企业需要开拓市场提高管理水*、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减少事故灾害等,最需要的就是有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迎来经济大发展的形势下显得更加迫切。当前人才成为主要矛盾,为此,甲、乙双方经过协商,就各种层次的人才培养工作达成如下协议:

  1、甲乙双方确认,在今后的三年内,合作培养甲方急需的如下几个层次的人才: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职工程硕士、在职工学硕士

  培训计算机应用系统操作人员

  培训计算机应用系统管理人员

  2、乙方对甲方的本科学历人员进行在职工程硕士和工学硕士培养,每年可承担10-15人的数额;对甲方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工作,每年可根据甲方的需求举办1-2期培训班,每期20-30人。

  3、乙方负责对甲方的在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主要是承担硕士课程教学及学位论文的指导工作,并按照国家对在职人员进修学位授予条件,授予国家承认的工程硕士或工学硕士学位,并颁发相应的学位证书。

  甲方负责遴选到乙方培养的在职研究生,为他们的业余学习时间作好妥当的安排,并结合本单位的工作、生产实际,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工程应用研究或者技术改造项目,既解决本单位的实际问题,又为他们的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必要的条件。

  4、乙方负责对甲方派出的计算机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承担甲方需要的课程教学及结业考核工作,并颁发相应的结业证书。

  5、本协议如有未尽之处,须由甲乙双方经充分协商解决。

  6、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持二份。

  7、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甲方:_______省_______水力开发公司乙方:_______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代表(签章) 代表(签章)

  年月日 年月日

人才培养协议书5

  甲方:________

  乙方:________

  为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教官和教学管理队伍,加快学院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步伐,适应培养跨世纪军事斗争人才的客观需要,经甲方研究决定,批准乙方参加____工程硕士班的先行开课,并根据国家和学院有关规定,乙方作出以下承诺:

  一、按国家规定,工程硕士生招生对象应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3年以上(即____年____月前获得学士学位)工作实践经验的突出的在职人员,若经____或国家学位办审查乙方不符合报考条件,后果自负。

  二、在未正式考取工程硕士生之前,参加南航在我院举办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形式的先行开课,就读期间,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令、我军条令条例和就读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树立良好的军人形象,为学院争光。如果本人违反规定,在就读学校或本院造成不良影响,本人愿意接受学院给予的相应处罚。

  三、按学院与____签定的有关协议,本人同意:若通过________年____月____组织的工程硕士生入学考试,经正式录取转为工程硕士生,学籍自录取之日起计算;若由于有关原因,未被录取仍为研究生课程进修生,向南航所缴费用学院不负责追回。

  四、按有关协议,若本人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按三年计,同意向____支付培养费共计__________元。其中于________年支付第一学年学费________元,________年____月底前支付第二学年学费________年,余款于被正式录取后、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前交付。鉴于国家下达给南航名额有限,正式录取为工程硕士生后,由于本人原因不读或中途申请退学,仍应向南航支付全额培养费用。

  五、若本人未被录取,只修研究生课程,两年共向____支付培养管理费________元,修完相应课程并合格后,由____发给结业证书。若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按____程序申请,应向____支付培养费共计__________元。

  甲方负责人(签字)________乙方(签字)________

  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0篇(扩展5)

——企业人才培养工作总结5篇

企业人才培养工作总结1

  今年,市人才交流中心的各项工作,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心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思想,创新工作领域,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一年来工作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完成各项任务

  (一)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的管理。

  一是强化对人才招聘广告的审查。年初,会同*xx市委宣传部、xx市人事局、xx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xx市城市建设执法监察局联合转发了省委宣传部、省人事厅《关于加强人才招聘广告管理的通知》,并组织工作人员,对各新闻媒体的人才招聘广告进行审查,还组织宣传部、执法局相关人员赴市电视台、电视报、xx日报、飞天周刊、红柳广告公司、铭娜广告公司等媒体,督促检查通知落实执行情况,全年共审查人才招聘广告39次,切实维护了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合法权益,使人才招聘广告的发布逐步走上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二是加强人才中介机构的管理。对全市人才中介机构进行了核查,对合法的中介机构规范了运行程序,取缔非法中介机构。三是加强了人才招聘会的审批和监管。制订了应急预案,规范了管理程序。

  (二)人才交流工作成效显著。

  自元月份以来,共举办人才招聘会12场次,大型人才招聘会4次,并召开了首届迎“三八”妇女专场招聘会、民营企业专场招聘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专场招聘会、大中专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及xx职业技术学院校院专场招聘会各1次,进入市场招聘单位212家,有10000多名求职、择业人员入场,就业成功率达到40%。为了提高市场影响力,我们建立了人才信息库,与17个社区和10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业务关系,把招聘单位和个人求职信息发布到人才网上,供用人单位和个人选择。至目前,人才信息库内共有近万人的信息,并按师范、医药、财经、文史、理工、其他等进行分类,为企业用人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同时,我们利用网络*台,大力开展网上招聘,为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提供网上交流服务,今年共发展网上会员单位88家。我们与外省大型企业进行合作,为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输送消防车驾驶员17人。

  (三)人事代理和人才派遣工作有了长足进步。

  今年我们注册成立了人才派遣服务中心,利用人事人才网、报纸和现场解答的方式,大力宣传人事代理政策,规范完善人事代理工作制度、操作规程,不断扩大服务内容和项目,简化办理手续,并采取上门服务、跟踪服务、预约服务等方式,为所有代理、托管的个人和单位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全年共办理转出档案830件,单纯保管296件,办理人事代理1288件。并积极拓展人才派遣,提供全方位的人事人才服务,与各县市农发行、惠民医院、甘肃金风风电设备有限公司、甘肃中电xx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派遣协议,全年共办理人才派遣57人。不断规范档案管理,对档案室进行了整理,进一步严格了档案传递、借阅制度。

  (四)加大对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随着大中专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为了方便大中专毕业生报到,我们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就业窗口,确定专人,确保工作人员熟练掌握相关政策规定,采取就业报到、入库登记交流、人事档案托管、推荐就业岗位一条龙服务。同时,加强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的宣传,让大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先后在xx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专场就业辅导班2次。今年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1759人,其中:硕士11人,本科579人,大专1108人,中专61人。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全年通过市场推荐就业400多人,为企事业单位办理五大生推荐就业44人,为市内风电企业推荐毕业生56人,为x年即将毕业的xx职业技术学院的76名学生推荐了就业单位。全市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7%。

  (五)不断拓展各类培训业务

  一是认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计算机培训。全年开展培训7期,共11个班次,参加培训627人;配合职称科组织计算机考试4次,考试人员达1360人,共计3457个模块,合格率达到68.7%。应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为节约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时间和开支,解决工学矛盾,我们派老师到敦煌开展上门培训服务,在敦煌组织职称计算机培训1期,共2个班次,参加培训人员146人。二是认真组织驾驶技术培训。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加强队伍建设,狠抓培训质量,考试通过率不断提高,全年共招收学员376人,其中城镇263人,县市培训131人;培训结业389人(其中187人为x年遗留培训学员),正在培训的174人,全年组织培训科目考试42场次,其中科目一13场次,科目二20场次,科目三9场次,科目四夜间考试9场次。为了扩大招生,培训部所有工作人员均分解了招生任务。在培训中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对教练的各项工作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抽查和考核,建立启动了教学培训日志制度,使培训工作从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为吸引更多学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经过认真调研,成立了阿克塞、肃北、玉门、敦煌四个分校,已开始招生。尤其是肃北、阿克塞两个分校的设立,填补了该两个民族县汽车驾驶培训的空白,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和*的好评;三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人才中心的场地、设备、人才优势,筹建创办了xx市人才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在丰乐、银达、果园三个乡镇开展了烹饪、计算机、电焊工三个专业、4个班次的农民工技术技能培训,培训农民180人,并与区劳动局职业技能鉴定所衔接,对三个班次的120人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为他们外出务工提供了技能基础。四是充分利用场地资源和人才优势开展培训。在“三支一扶”和进村就业招考前举办考前教训班,共组织了2个班次,招收培训学员200人;承接了玉门市录用乡镇工作人员上岗前培训,培训人员34名;承办了机关事业单位汽车驾驶员技工考核操作,共186人,其中:高级62人,中级53人,初级71人。

  (六)加强对人事人才网的管理和维护

  我们今年又对xx人事人才网进行了改版,设置了各科室、各部门及各县市的窗口,增加了栏目、互动内容和广告宣传版面,使网站版面布局更合理、页面更新颖。改版之后,访问量相比以前有了较大提高。每天的点击率提高了40%以上,最高时达到x多人次。网站创建以来,文章的阅读量已达到2082301人次,总访问量达到了523693人次。同时,还加强安全管理,对中心局域网进行了网络安全维护,对中心机房进行了13次大型维护、15次例行维护,确保中心局域网及人事人才网的畅通。

  (七)人才广告业务稳中有升。

  通过广告公司全体员工的一致努力,保证了人才广告正常发行,截止目前,共发行报纸45期。为更好地保证广告公司正常、有序地发展,今年以来,广告公司内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激励职工完成业务,不断改进报纸版面,丰富报纸内容,增加可读性;并在去年成功举办高校招生咨询会的同时,成功举办了x年高校招生咨询会,并与红河集团合作,进行了酒嘉地区新产品的宣传和推介活动。

  (八)业务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为了提高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力,我们不断创新工作领域,积极拓展新业务。

  一是建立了非公经济职称评审委员会。为了更好向非公经济单位和在人才中心办理了人事代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全方面系列化服务,筹建组织了人力资源市场建筑工程、中小学教师、农林牧三个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评委库吸纳委员56人。经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同意,开展初级职称评审工作,至目前,收工程系列评审材料11份、中小学教育系列1人、农林牧系列27人。为非公经济提供全方位人才服务奠定了基础。

  二是大力开展代理考试工作。为充分发挥中心的人才优势,建立了规模宏大的试题库、注册命题专家、面试考官,承担机关、企事业单位考录、竞争上岗等各类命题、阅卷任务,提供社会化考试服务,先后承接了阿克塞县、肃北县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试、xx烟草公司内部竞争上岗人员考试和xx日报社招聘人员的考试,由于工作细致严密,程序规范合法,切实做到了公开、公正、透明,得到了委托单位和招考对象的一致好评。

  三是加强工作调研,不断提高工作的指导能力。为了掌握全市人才市场的建设情况和业务开展情况,中心领导带领中心各部门的领导和相关人员,深入到xx所有的县市区进行工作调研,听取基层对上级业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摸清了县市区人才市场建设和业务开展情况,对部分业务工作进行了指导,为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二、切实发挥窗口作用,树立分厅良好形象

  人才中心政务分厅按照“主动、热情、优质、高效”的服务宗旨,加强监督管理,简化办事程序,实行“阳光操作”,充分发挥了政务分厅的窗口作用。中心领导不断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实行领导带班制度,在人员的配备上,注重挑选那些业务精、能力强、作风好的职工作为窗口工作人员,做到了先培训,后上岗。并定期不定期的对大厅的工作人员进行检查,建立工作意见簿,工作人员因各种原因造成投诉的,实行经济处罚。我们还主动与市*政务大厅进行交流勾通,主动争取政务大厅领导对分厅建设的意见、建议,统一了工作服,制作了桌签、胸牌。制定了便民利民服务措施,以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为目标,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上门服务制等制度,实现了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做到“一个窗口办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政务分厅不断探索新的运作机制,除规定具体的承办时限外,工作人员经常加班加点,保证了任何时候群众来办事都办得了,办得成,办得及时,办得满意。为了提高职工的服务意识,在政务大厅的监督下,对中心全体工作人员进行了制度考试,营造了学制度、用制度、守制度的氛围。x年,人才中心政务分厅共办理57917件,其中:即办件57208件,承诺件490件,联办件295件,群众的满意100%。

  三、加强自身建设,为事业发展提供保障

  (一)加强班子建设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人才中心的各项工作之所以能够健康快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得益于中心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始终做到了“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团结不放松。把团结当成一种智慧,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形成整体合力。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班子成员以诚相待,诚心诚意,开诚布公,豁达大度,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杜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会上不说,会后乱说。工作在前,荣誉在后,勇于承担责任,始终保持了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二是坚持自律不走样。中心班子成员始终坚持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做到了慎初、慎微、慎独、慎言、慎行。要求职工做到的,班子成员首先做到,为职工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三是坚持党建要先行。今年以来,我们以党员实行双重管理、党员进社区为契机,大力开展扶贫济困工作。我们支部主动与广厦社区取得联系,积极与社区共同开展帮扶工作,通过社区我们到贫困家庭进行了走访,确定了一户最贫困的家庭作为我们的联系点,作为长期的帮扶对象。支部每位党员主动捐款100元,作为今后的帮扶工作基金。在国庆前夕,支部一班人带着现金、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到贫困家庭进行了慰问,并组织职工为帮扶对象打扫了卫生。为了进一步做好帮扶工作,中心还为帮扶对象解决了一份临时工作,增加了他们的家庭收入。通过这种形式,使全体党员在帮扶工作中受到了教育,也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性,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在职工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班子成员和党员的模范行动,为职工树立了榜样,特别是汶川地震期间,中心职工也积极响应,纷纷捐款捐物,体现了人才中心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强化制度建设

  今年,我们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又对这些制度进行了修订,新增了《xx市人才交流中心部门年度考核办法》、《xx市人才交流中心办公培训机房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xx市人才交流中心空调使用管理制度》和《xx市人才交流中心公勤车派车单制度》等四个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工资管理、人员管理等制度,并组织职工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对各部门每月工作的完成情况、出勤情况、遵守制度情况在一楼大厅进行公布。进一步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有效防止了各行其事和有章不循现象的发生。

  (三)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今年以来,顺利完成了中心的资产整合,对中心资产的使用、分配、管理细化到个人,统一调度。对于办公用品、卫生用品及时购置和发放,保证了工作的正常运转;加强车辆管理,做好车辆的调配、使用和管理,司机责任心强、服务质量高,全年没有发生任何事故;做好安全稳定、值班工作,全年没有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认真配合财政、审计、物价、税务等部门对人才中心的各项财务收支进行年检,完成了日常报税、核算、收支汇总工作。并继续坚持每天提前15分钟到单位做早操,坚持每半月组织一次集体学习,每月组织一次职工大会,对一月的工作进行总结,利用七*的生日大力开展了群众性文体活动,还在9月份组织了全中心职工进行了“学制度、用制度、守制度”考试,并对制度遵守好的同志和制度考试优异的同志进行了表彰奖励,倡导“工作着,快乐着”的理念,工作时是同志,下班后是朋友,团结协助,谋事不谋人,形成了工作合力。通过这些措施,职工面貌焕然一新,人员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四、存在的问题

  回顾总结一年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立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上谋划人才工作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是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政治业务学习不够,存在以干代学现象,许多刚到中心的新同志由于业务不熟,造成工作的失误,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把人才中心的各项工作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考虑、去谋划,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加强统筹协调,切实做好各项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企业人才培养工作总结2

  20xx年,我市人才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加强指导,加大人才引进、盘活、培养和使用的力度,着力开发人才资源,提升各类人才的潜力素质,全面促进各级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努力创造人才智力“柔性”流动体制,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给坚强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一)加强领导,切实做好人才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

  1、抓组织领导,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带给组织保证。加大协调力度,充分发挥市委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按照党管人才以及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要求,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不断完善政策,创新机制,改善方法,整合资源,真正做到牵头不单干、抓总不包揽,用心调动各单位、各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市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工作水*。加强与人才工作相关部门及各类人才的联系。全面畅通人才工作网络,努力构成资源共享、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为抓好全县人才工作带给组织保障。制定下发《xx市20xx年人才工作要点》,将20xx年人才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明确了主要任务,切实抓好人才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打下基础。

  2、抓政策落实,为构建和谐人才环境营造良好氛围。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人才工作政策。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用心营造“创造机会,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搭建*台,让能干事的人有*台;提高地位,让干成事的人有地位”的良好环境。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人才工作重大政策及会议精神,将中央、省委、市委的相关规划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加强人才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党政人才和部分专业技术人才的信息档案。加大人才工作的资金投入。

  用心向*门争取60万元资金,探索建立人才工作专项基金,以用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引进、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困难企业高层次人才的救助及突出贡献人才的奖励等方面,建立和完善了激励企业人才创新创业的奖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施重奖,促进了各类人才的竞相发展。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定期编制人才工作简报、举办人才工作座谈会、企业家论坛,在xx电视台开设了“人才之声”专栏,在xxx上开辟了“创业标兵”专栏,树立了何谧、胡文华等20为行业创业先锋。用心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工作,为人才成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3、抓机制完善,确保了人才工作协调发展。按照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新要求,结合实际,继续完善人才工作各项制度,为人才队伍建设带给制度保障。一是继续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与成员单位沟通信息,交流工作状况,协调落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有关工作,研究分析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总结经验,推进工作。二是完善人才工作报告制度。规定各单位要按要求及时向市委组织部报送人才工作状况和做好相关人才信息库的建设。人才工作的重要会议、重要活动和重要事项向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汇报。三是完善人才工作联络员制度。各单位明确专门职能科室和人才工作联络员,根据单位分工和部门职责,确保有专人负责做好本部门本系统的人才工作。

  (二)突出重点,切实加强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

  1、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深入推进“三大人才工程”。

  一是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以理论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切实抓好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年来,全市累计培训党政人才xxx余人次。其中,举办20xx年度全市领导干部培训班x期,共xx余人,完成上级调训xx期,xx人次;培训专业技术人才xx余人次,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xx余人次。在市委党校举办一期回乡创业人员培训班,xx余人参加培训。实施“三个一批”锻炼机制,选派xx名干部到上级部门、*部门、社区组织挂职,加强锻炼。

  二是实施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引进工程。

  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逐步建立和完善机制,为吸引和补充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打好基础。用心构建完善企业人才市场服务网络体系上。依托市人事局现有人才市场资源,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地办好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重新建立和完善了各类人才和企业人才需求档案,充实完善好人才市场信息网,为社会用心带给人才咨询、就业导航、信息交流等各种市场服务。开展“项目引才”、“项目聚才”活动,透过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共引进和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xx多人。

  三是尖端人才激励工程。

  在初年的全市三级干部会上对4名xx市学术带头人进行了通报表彰,召开了xx市企业家协会年会,对优秀企业家进行了奖励。市*还出台了《关于对工业企业经营者实施特殊津贴的意见》,对年度实缴税收过xx万以上的xx位企业家人才实行了特殊津贴。年底在全市开展评选活动,评选出名企业领军人才、xx名优秀党政人才、xx名企业创新技术人才、xx名宣教卫专业人才、xx名农村实用人才。透过探索人才机制、管好专项资金、造足舆论声势、用活政策激励,使各类人才尽情施展抱负、展示才干,全身心地创新创业。

  2、以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强化“三类人才”开发。

  一是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继续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加强宣传力度,在xx电视台播发了招生公告,召开会议专门对该项工作进行了布置,到各镇处进行了督办,各镇处还向各村组发了宣传单。出台了《xx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学管理办法》,xx电大全年招收“一村一名大学生”89人,并在农业、畜牧、水产、经管等涉农部门聘请了x名兼职教师,聘期x年。组织各镇处组织委员、市直成员单位相关人员赴xx等地进行了为期5天的人才工作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管理工作考察学习。

  配合上级组织部门,选聘10名大学生到村任职。进一步完善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摸清底子,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基础性工作。出台了《xx市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用心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多次召开基地建设成员单位协调会,基地省级预算已全部到位,市级配套资金已列入20xx年预算,土建、装修等主体工程已完成,我们将着力把xx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成为xx一流的示范基地。20xx年全市以各种培训机构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为主要载体,培训农民xx余人次。

  二是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突出优势,用心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了xx市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构成了详实的调研报告。加强企业人才信息整理,对xx余条人才信息进行了更新,利用xx*网建立xx人才信息专栏,透过电视、会议、网络等媒体加强人才信息宣传,xx家企业找到了所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xx人找到了适宜自己的工作。切实加强企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印发了《xx市企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立工作实施方案》。透过基地锻炼、培训班学习、项目带动等方式,培训企业人才xx余人次。用心开展校企合作。我市xx集团与xx大学开展了人才项目洽谈,签订了人才培养计划协议。

  三是应用开发型人才队伍建设。

  举办了首届技能状元大赛,全市xx人参加比赛,最后xx人赴xx参加决赛,并取得较好成绩,在社会引起较好反响。大力组织行业劳动者和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前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全年共组织各类培训班xx期,培训xx余人,转移劳动力xx余人。加强宣传教育系统人才建设,用心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开展培训,宣传教育系统人才队伍水*进一步提高。

企业人才培养工作总结3

  一年来,我局在区委、区*正确领导下和上级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人才强区战略,以能力建设为中心,着力加强对现有在职干部和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培养,提高干部素质。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稳步推进,人才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我局今年的人才工作情况汇报

  一、人才基本情况

  我局现有干部职工共_人(公务员_人,行政工勤_人,事业工勤_人,事业职员_人,专业技术_人,试岗_人),其中推广研究员_人,副高职_人,中职_人,初职_人。

  二、人才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为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推动工作,我局组织全体机关干部集体学习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第九次党代会、市第三次党代会、区三届一次党代会精神以及有关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加强人才工作等材料,特别是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新理论,加深理解从实际出发不断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杜绝急功近利、背离实际、片面发展等不遵循科学发展的行为。深刻领会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和本质要求,重视民主法制建设,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始终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促进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通过学习宣传,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为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打下良好的基础。全局干部职工通过学习,已体会到加强人才工作是我党和各级*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牢固树立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牢固树立了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牢固树立了以人为本的观念。

  (二)深入了解人才状况,不断改进人才工作

  我局一直以来十分重视人才工作,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断加强科技队伍建设,稳定科技队伍。年初分别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全局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状况进行调查摸底。经调查,我局广大干部思想素质较高,工作认真负责,能积极为畜牧兽医工作服务,但也存在干部创新意识不强、业务知识不牢固等问题,并分析原因,为全局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提供依据,提高人才工作决策的针对性、实效性。根据我局实际,确定“以能力建设为中心,加强在职干部培训培养”的人才工作新思路。在干部培养方面,树立“人人都能成才、努力才能成才、立足本职成才”的新理念。努力塑造一支政治坚定、结构合理、政绩突出的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培养造就一支奋发有为、业务精通、素质较高的机关干部队伍,为我局开展畜牧兽医工作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

  (三)加强干部能力培训培养工作

  根据区委区*的要求和部署,我局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在职干部和站所基层干部的培训培养工作,使广大干部不断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尽快成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人才。

  一是做好干部的政治理论教育培训。

  二是抓好在岗学习。我局大力提倡在岗学习,努力营造立足本职成才的氛围,使广大干部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学其业,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通过学习实践,机关干部的业务水*和实际工作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

  (四)加快畜牧兽医科技创新和推广,畜牧兽医科技水*有显著提高

  我局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中心认真开展科教兴农工作,切实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科教兴农工作在全区的开展,使科技在调整畜牧产业结构、促进畜牧产业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抓好畜牧养殖户培训工作。

  1、今年我局在认真总结、积极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宣传动员,搞好畜牧养殖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加强项目监管,圆满完成了规模养殖户能繁母猪技能培训的任务,从而走出了一条“*引导、市场配置、专业化服务、规范化运作、一体化服务”的培训养殖新路子,使多数养殖户通过培训提高了素质。

  2、良种良法得到有效应用。认真做好了以猪种、羊种以及草种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

  (五)狠抓队伍建设,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是全局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年初,我局根据全年工作计划按职能把任务以责任书形式下发各站所,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工作目标实行量化管理;

  二是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我们进一步建立完善了制度;

  三是严格考核违规连带责任追究方案、实行奖优罚劣,确保全年工作目标完成。

  四是采取激励机制,鼓励干部带头抓示范基地,做到做给养殖户看、带着养殖户干;

  五是扎实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工作,使机关工作、队伍建设形象良好、作风扎实、工作效果明显、办事效率提升,打造人民满意的部门。

  虽然我们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作了一些工作,但按照市委、区委、区*的要求相比,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全局人才队伍的结构不尽合理,人才的科技转化率还不高,高层次人才不足与普通型人才积压的矛盾仍然存在。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以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着眼于开发人才资源,加大对现有人才的教育培训。

  二是以实施人才保障工程为重点,切实加强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为__区畜牧兽医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三是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大力宣传优秀人才先进事迹,开展建言献策和参与*决策等活动,为优秀人才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建设搭建*台,促使各类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我市经济社会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企业人才培养工作总结4

  在20xx年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估评中,我系在学院的领导下,圆满完成了全系六个专业的剖析和其他评估任务,评估专家对被本系被抽查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给予好评,该专业的说课获得较好成绩。为巩固“迎评”成果,贸易系进行了评估整改,组织全系教师认真学习《xxx长征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评估整改方案》,并根据学院的总体部署,结合本系的具体状况和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方案,认真总结和分析了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评估整改工作方案及具体措施,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评估整改工作。现将完成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善组织机构,保障评估整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贸易系成立了教学水*评估整改工作领导小组,从组织上给予保证。该小组负责贸易系教学水*评估整改工作的总体部署、协调、监控、管理。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全体专业教师以教研室为单位,在教研室主任和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根据人才水*评估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的实际状况,针对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研究整改的措施和确定努力方向,并组织实施。

  二、分析现状与问题,确保整改工作落到实处

  根据今年在评估工作结束后,学院提出了“以重点解决评估专家组提出的反馈整改意见为主线,以巩固评建工作成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校园发展为目的,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工作方案,明确整改职责,确保各项整改工作落到实处”的指导思想,分析全系和各专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的分布和结构不尽人意

  贸易系现有国际贸易和建筑专业群,分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报关与国际货运、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造价6个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基本构成,现有教师31名中,教授职称的教师为3人,占9.68%,副高职称的教师为6人,占19.35%,讲师及中级职称教师19人,占61.29%,助教3人,占9.68%,双师型教师15人,占48.39%,研究生19人,占61.29%,在读博士研究生2人,在读硕士2人,40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比例占61%以上。但从总体看,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校园担任兼职教师较少,国际贸易和建筑专业群师资队伍的分布和结构比例尚不*衡,高级职称在专业群分布上不合理。提升师资队伍水*措施不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与改革需要进一步创新

  贸易系现有国际贸易综合、国际贸易单证、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工程识图、工程造价预算等实训室,在办学理念上强调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并重,注重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用心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但是,与兄弟系相比,人才培养模式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与顶岗实习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一些课程还未重视教学模式改革,在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潜力的培养等方面仍与高职教育要求有必须距离。

  (三)校企合作工作须有突破

  校企合作尽管已经起步,xxx同创化工有限公司、郝氏管理xxx技术有限公司、xxx中天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与我系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一些合作项基本上属松散型、合作的范围偏小、合作层次较浅。

  (四)科研项目研究水*亟待提高

  目前,贸易系在科研项目上已有一个适用新型专利,一个横向项目、三个学院项目结题;一个省级项目正在进行,在不同的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逐年增多;已参与多本规划教材、高职教材、校本教材;在为社会服务上,主要为社会成员带给继续教育服务,会议服务,但从整体科研水*来看,成果发表层次较低,数量偏少,特色不足;在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上;在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社会服务潜力等方面有待提高。

  三、整改工作中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一)组织学习,增强教师理论修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评估后,根据学院统一部署,贸易系制定的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定期学习,全面提高了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加强了师德师风建设水*。同时,根据学院的总体发展目标,将教师的个人愿景与学院发展愿景、专业发展愿景相融合,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职责心。主要学习资料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教育部《关于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件)》、《xxx长征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评估整改方案》、《贸易系人才培养水*评估整改方案》、《xxx长征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若干规定》、《xxx省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务资格条件》和《xxx长征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方案》。透过学习,全系教师能把学习与促进校园教育改革、发展和校园稳定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自身的利益置于校园的总体改革发展之中,纷纷表示要为学院的评估整改出谋划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本系还以各教研室为基本的教学研究单位,组织开展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提高教师教学研究的水*,为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带给人力资源保障。

  (二)加强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职业潜力的培养

  1、专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根据xxx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20xx年全省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推荐工作的通知》,我系申报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已获批准;专业特色进一步确立,专业群建设得到彰显。贸易系确定的专业群发展思路是:

  1、国际贸易专业群,以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建设与地区经济结合,服务中小民营企业;按照行业职业标准(职业岗位和商务外语)增强核心职业潜力;增强信息化运用潜力为特色的专业群,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筑专业群,以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紧密联系行业实际,紧跟行业发展,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强化职业潜力培养,培养建筑企业基层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实施跨学科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大建筑专业群。

  2、课程建设与改革更加深入

  在《单证实务》和《国际经济合作》等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带动下,《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报关实务》、《国际服务贸易》、《建筑概预算》、《经济法基础》等课程,授课教师采取课程组教师合作,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探究式学习、英国BTEC、案例法、工学交替等教学方法进行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并提交过程考试改革方案。透过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进一步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强化学生潜力的培养。

  3、行业、企业合作有所突破

  透过对xxx同创化工有限公司、郝氏管理xxx技术有限公司、xxx中天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总结,贸易系又与5家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目前,与进行与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和中小外贸企业洽谈,拟建立“长三角外经贸职业技能人才教育与发展研究基地”和“国际电子贸易外包基地”,使贸易系行业、企业合作获得质的飞跃。

  4、教师科研热情得到焕发

  近几年,贸易系骨干教师得到培养,科研热情不断提高,透过评估,找到差距,教师科研热情得进一步焕发,在已有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一项省级成果进行了结题,申报了一项省级自然基金课题,两项省教育规划课题,十多项经济学院课题。拟报国家规划教材3本,计划20xx-1011学年EI和一级级别论文5篇以上,核心期刊论文有所突破。

  (三)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管理

  根据学院党委评估整改的要求,党总支带领全体党员,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围绕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紧密联系本职工作实际,用心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管理。

  1、思想政治工作

  (1)树立以教学为中心,为市场经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观念

  在党总支的组织下,全体教师树立以教学为中心,为市场经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就是要以教学为中心,培养社会主义“四有”的合格人才。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破除计划经济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高于一切,居高临下”的统帅观念,要紧密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工作,主动“服从”、“服务”于市场经济,配合教学部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精神品位,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增强其走向社会的竞争力。

  (2)树立团结凝聚、人格带动、典型示范的新观念。

  党总支*和团总支*和辅导员的组织下,党团员用自身良好的形象和榜样示范作用强化育人成果,破除思想政治工作“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教化型观念,注重“德”的内化,重视学生的内在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内在的用心性和奋发向上的热情,引导他们向更高的境界迈进。从现实的状况看,学生思想的热点以及最大的切身利益,主要是集中在如何发展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的竞争潜力。

  2、学生管理工作

  (1)认真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新生入学教育是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课,对新生的影响具有”先入为主”的特征,因此,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日后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成败。

  (2)加强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学生的专业思想牢固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态度,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质量;职业道德的优劣,必然对高职毕业生能否更好地服务社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这个好处上说,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教育成败的基石。当前,加强用心落实双证制度,增强学生职业技能意识。

  (3)做好日常思想教育、管理工作

  学生日常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资料,不仅仅是教室、宿舍内的学生教育管理,已经延伸成为从课内到课外的全过程教育管理。贸易系大力加强学风建设,透过规范班级考核方式,强化学生日常行为修养,注重学生兴趣培养,促使良好学风的构成。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能够较好的发挥教育的先导作用,帮忙学生解决面临的思想困惑。而严格的管理,不仅仅能较好地规范学生的言行,保证良好的学习生活秩序,还有利于高职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在实践中自觉践行职业潜力。

  (4)用心开展创新教育与职业指导教育

  在高职学生中开展创新教育和职业指导教育,透过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模拟经营等,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潜力,引导他们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根据岗位职业的要求,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的放矢地完善自我,不断提升参与竞争的实力,不仅仅是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呼唤,还是解决高职学生毕业时面临各种社会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和职业指导教育,要坚持把创新意识和职业潜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要加强综合人文素质的教育、培养,要透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潜力。

企业人才培养工作总结5

  我同样怀着一颗炙热的心成为太原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新员工,内心无比激动。作为一名新员工,通过公司人力资源部对新员工的入厂培训,我对公司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前景有了一定的认识,怀着对公司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前进与希望的感觉充斥着我身体的每一粒细胞。我相信,在未来公司发展的道路上,通过我自身的努力,一定会为公司贡献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以下内容是本人参加公司厂级教育所想所感。

  一、发展转型,我们同舟共济。

  8月3日上午,公司领导在四楼会议室为我们讲解公司发展历史沿革、发展现状、未来形势以及大学生学生角色转换的必要性。通过学习,本人对公司发展脉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太原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从以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为主要产品研修发展到当今以和谐电力机车为技术先锋,伴随漏斗车、工程作业车、车辆检修以及煤机产品检修为主的新型科技产品。

  在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我们公司也必须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人才为先导,以科技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正处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转型时期的大背景下,我们公司也处于原传统电力机车向和谐电力机车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注重科技,重视人才,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社会大背景下生存发展,生生不息。

  二、承载文化,我们志同道合。

  在刚刚步入公司的第一天,公司企业文化宣传部领导给我们讲述公司企业文化。作为一名文科类的学生,我对公司企业文化更加感兴趣,同时,关于企业文化以及企业文化宣传,我也作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在听过公司企业文化宣传讲座之后,我个人认为,公司的发展以科技为支撑是关键,但是企业文化似乎跟不上步伐,其中有几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我认为一个企业的发展如同一个孩子的成长,科技的创新如同父爱,是支撑我们企业勇往直前的强大力量;而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如同母爱,给予我们最温馨的心理感受。如果一个企业只注重科技创新而忽视文化建设,就像一个孩子父爱有余而母爱不足,那么他的发展一定是畸形的。就企业文化这一话题,以下是本人的一点拙见:

  1、企业文化的界定: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企业文化具体包括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等。在企业文化中,企业精神是其核心,在整个企业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

  2、企业文化的现状:

  对于企业文化的宣传,各大企业似乎都已经提到日程上来。但真正的企业文化并不是几个简单排比句的堆砌这么简单,当企业文化变成一种口号的时候,已经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了。在整个社会有时被金钱观、权势观等社会不良文化倾向所改变时,企业文化就必须用先进的文化来钳制落后的文化,所以我认为企业文化的建设,要建立在企业真实情况之上,了解员工思想问题在哪里,企业进入市场的落脚点在哪里。

  3、企业文化的未来:

  没有对企业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我想我对企业文化的未来是没有发言权的,以下内容仅仅是本人的一点小思考而已。我认为,企业文化最根本的是企业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只有职工对企业有了依附感、信任感,企业员工才会脚踏实地地为公司创造效益。所以,企业文化关注的核心应该是对企业中人的因素的管理与激发,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尊重和重视人的因素在企业中发展的作用。

  三、装备未来,我们任重道远。

  在接受入厂教育的两周时间内,自始至终都给我一种脱胎换骨、焕然一新的感受。公司领导和技术专家的讲课,给我们指明了今后前进的方法;入厂安全教育给我们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参考;同各位专家面对面的交流,让我理解了许多疑惑。我们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在今后实习期间,我会勤学多问,随时随地武装自己。我们的路还很长,相信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最终会达到我们心中的目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用我的努力和付出,追求和信念创造美好的明天。

  未来,我们任重而道远!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0篇(扩展6)

——公司人才培养方案5篇

公司人才培养方案1

  一、简介

  人才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职责感,教学基础扎实,具有自我学习潜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潜力的一流人才。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训练,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动手潜力强、综合素质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备较强的获取知识潜力,具有探索精神、创新潜力并具备优秀的科学品质。

  二、培养形式

  培养人才的形式有多种,除了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进行系统教育的进修外,还可采取业余教育,脱产或不脱产的培训班、研讨班等形式,充分利用*教育、业余教育、电化教育等条件,提倡并鼓励自学成才。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各行各业都有所不同,但总的目标是到达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人才培养是多层次的,包括了高级经营人才的培养;职能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等等。

  三、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尺度。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另一种是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的评价尺度。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外显质量特征即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而对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太关注;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要是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内部质量特征作为评价依据,即评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整体上是否到达学校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是否相符。因此,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提高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的贴合程度。

  人才培养质量,既要理解学校自身对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又要理解社会对高等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因此,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务必遵循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与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即是教育同社会的关系的规律,潘懋元先生表述是,“教育务必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加以引申,即可表述为,“教育务必受必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必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所以,当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即不能很好地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时,务必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即教育自身的规律,按照潘懋元先生的表述即是,“社会主义教育,务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者说社会主义教育务必透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把它用在高等教育领域,则能够表述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务必透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知识、潜力、素质结构优化,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潜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这个表述中,既包含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包含了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一般性要求。所以,当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贴合人才培养目标时,则务必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主要的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途径进行合理的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从而使人才培养更好地贴合人才培养目标。

  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动因既有来自教育的外部,也有来自于教育的内部。对于高等学校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二是,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途径,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贴合程度。总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就是变不适应为适应,变不协调为协调,实质上是主动适应社会的过程。

  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包括国家确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对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选取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质量等),反馈到社会,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的评价,即学校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群体是否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以及教育的发展的需要;反馈到学校自身,理解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即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群体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贴合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而且,人才培养结果还务必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予以评价。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或者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时,学校务必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培养途径进行调整。

公司人才培养方案2

  为进一步深化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此项工作于20xx年11月启动,前后历时十个多月,现已修订完成并发布,将于20xx-2021学年第一学期在20xx级开始实施。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教学活动、实施教学管理和审核学生毕业资格的主要依据。在全面总结20xx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体现如下特点:

  一是突出专业分类建设。根据我校专业特点,新版方案在人才培养总体分为教师教育类和非教师教育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专业类型细分为基础类、应用类和艺体类,为各专业明确办学定位,利用好现有办学资源,设计好人才培养路径,服务好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二是明确专业核心课程。针对08方案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不足、专业核心课程界定模糊的`弊端,新版方案修订要求各专业综合考虑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社会需要、学科专业发展特点等因素,明确本专业培养人才的核心能力,进而确定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明确专业核心课程,加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学生今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知识与能力基础。

  三是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本次的方案修订中,明确要求各专业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此外,还允许各专业根据本专业教育教学特点增设创新学分,鼓励学生通过科学研究等方式获得该学分。

  据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是学校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学校高度重视此次方案修订工作,校党委*顾家山、校长王伦多次提出具体要求和指导意见,分管副校长李进华全程参与、直接指导,相关部门、各学院积极组织开展修订工作,期间召开相关会议10余次,其中包括为期两天的新版方案集体评审论证会。方案修订遵循“系统设计、分类指导、强化实践、突出能力”的总体要求,充分体现了我校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深化人文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实施,标志着我校人才培养将立足于一个新的*台,为我校着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司人才培养方案3

  一、背景

  根据新一年的工作需要,公司共招收了12名xx级新员工,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团体。但是,由于刚进入公司不久,及员工的性格和潜力等方面的差异,大家的优势并没有到达最大化发挥,工作潜力没有充分展现出来,用心性也有所欠缺。

  因此,计划开展公司人才培养计划,透过一系列的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用心性和展现员工的才能,实现公司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有效利用,进一步增强公司的凝聚力,提高整个公司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目的

  1、透过鼓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用心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公司的工作;

  2、透过合理的工作安排,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到达人力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3、透过合作机制,让员工在与本部门员工或其他部门员工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自我;

  三、实施方案

  1、引入竞争机制。每月评出“公司标兵“及”优秀小组长“一名,并颁发纪念品。

  2、在全面发展员工各方面潜力的基础上,根据员工本身的优势,重点培养某一方面的才能,如物资管理方面,组织潜力方面,及创新方面的人才。

  3、加强团队精神。不定期的部门餐会,户外活动(体育运动),部门小联谊及与其他部门的联谊等,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团队精神。

  4、员工参与制。多让员工参与到一些条例或者重要事项的商讨过程中,充分思考员工的意见,让其更好地关心本部门及整个协会的发展。

公司人才培养方案4

  一、背景

  根据新一年的工作需要,公司共招收了12名08级新员工,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团体。但是,由于刚进入公司不久,及员工的性格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大家的优势并没有达到最大化发挥,工作能力没有充分展现出来,积极性也有所欠缺。

  因此,计划开展公司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一系列的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展现员工的才能,实现公司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有效利用,进一步增强公司的凝聚力,提高整个公司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目的

  1.通过鼓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公司的工作;

  2.通过合理的工作安排,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达到人力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3.通过合作机制,让员工在与本部门员工或其他部门员工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自我;

  三、实施方案

  1.引入竞争机制。每月评出“公司标兵“及”优秀小组长“一名,并颁发纪念品。

  2.在全面发展员工各方面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员工本身的优势,重点培养某一方面的才能,如物资管理方面,组织能力方面,及创新方面的人才。

  3.加强团队精神。不定期的部门餐会,户外活动(体育运动),部门小联谊及与其他部门的联谊等,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团队精神。

  4.员工参与制。多让员工参与到一些条例或者重要事项的商讨过程中,充分考虑员工的意见,让其更好地关心本部门及整个协会的发展。

公司人才培养方案5

  公司“十一五”期间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终身学习、全员培训的思路,通过构建符合公司实际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健全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富有创新精神,能够防范经营风险、应对复杂局面的经营人才队伍;一支职业素养好、市场意识强、熟悉电网企业经营管理业务、坚持并实践公司发展战略、执行力强的.管理人才队伍;一支理论扎实、作风严谨、具有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能力的技术人才队伍;一支爱岗敬业、技能精湛、勇于实践、一专多能、作风过硬的技能人才队伍。

  1、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到20XX年底,公司系统员工队伍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的比例达到25%,人才密度达到0.80。企业经营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达到2017公司人才培养方案、50%和55%以上全员培训率达到95%以上,各类员工的思想道德素养、业务水*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岗位适应性明显增强。

  2、“1551”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各类优秀人才培养力度,公司培养选拔100名优秀经营人才、500名优秀管理人才、500名优秀技术人才和1000名优技能人才。

  3、创新型高精尖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在支撑电网建设与发展、提高电网运行控制水*和推进电网技术升级等重点技术领域,重点培养2-3名后备院士人才,培养300名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新增国家级专家150人,公司系统进入国家级人才库的专家力争达到300人以上,形成以院士和知名专家为核心的创新性高精尖科技人才队伍。

  4、紧缺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引进和培养公司紧缺专家人才的力度,5年内引进和培养500名金融、保险、法律和财务等高级专业人才,满足公司业务拓展的需求。

  5、特高压电网专项人才培养计划。根据特高压电网工程建设的要求,加强特高压科技人才的培养,5年内滚动培养20XX名能够承担特高压电网技术研究、设计、建设、生产运行、维护和管理等专业人才。

  6、西部电力企业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每年从西北五省和*公司选拔40名有培养前途的青年管理和技术人才,进行针对性的集中强化培训,并对口派遣到东部发达电力企业实践锻炼。加大对*公司人才帮扶力度,每年选派10名优秀技术和技能人才进藏担任培训师,开展对口培训,为*公司培养技术和技能人才。

  7、学习型班组建设计划。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安工程”为载体,积极培育国家电网文化,建设学习型班组;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大力促进在岗学习和现场培训,开展公司系统所有班组长的轮训工作。

  8、农电工素质能力提升计划。加大农电工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电工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开展对所有农电所长的轮训工作。到20XX年底,农电工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0篇(扩展7)

——人才培养建议3篇

人才培养建议1

  1、着力研究,提高对企业人才工作的认识。

  人才培养是企业的义务,也是对员工负责的表现,更是赢得员工忠诚的重要手段。人才是企业中的中坚力量,对企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如果没有充足人才资源做支撑,将无法适应经济市场化、知识化的要求。抓紧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优秀的青年人才,加快企业人才资源开发,构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工作机制,是有效的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任务。

  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既贴合历史发展的规律,也贴合人才这一动态概念特点。为企业如何顺应发展提升竞争力指明了方向,所以将企业的人才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为企业的发展供给充足的人才保证,为企业的发展发挥充分的作用。

  2、多措并举,拓宽企业人才培养途径。

  人才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人才当培养目标明确之后,就要制定培养计划,加大培养力度,经过多种途径,促进人才的迅速成长。

  (一)政治素质的培养。根据不一样时期的发展需要,举办领导干部培训班、后备干部培训班,青年干部党的知识学习班等。使领导干部到达“掌握理论、加强党性、增长知识、锻炼本事”。加强管理人才职业道德教育。企业管理人才要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才能取信于广大职干人员,树立起良好的形象。经常利用反面案例进行廉政勤政教育。

  (二)领导本事的培养。读书学习是培养人才本事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系统地学习领导科学理论,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技术,按照不一样层次人才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系统地学几门领导科学,提高人才的管理本事和水*。

  (三)业务素质的培养。对业务拔尖的人才,要逐人详细做好业务方面培养规划,保证其在从事工作的同时,不影响业务的发展。必要时,要有计划地为其配备好各种梯队,保证人才有从事业务工作的良好的环境条件,要避免因对人才使用不合理,而造*才的浪费。

  (四)要尊重个体价值。尊重个体价值体现最为直接的就是对付出劳动、实现创造的劳动者给予必要的荣誉、职位、经济激励。重要的是要建立人才收入与经济效益、工作业绩、个体贡献挂钩的分配机制,大力推进知识、资本等要素参与分配,并针对不一样的需求分别施以“保健因素”或“激励因素”,从而满足各类人才不一样的心理需求,更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人才的进取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潜能,发挥知识在创新中的作用。

  (五)要用人所长。建立科学的人才分类标准,是用人所长的关键。要按照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人才三个类别,把人才细分为尖端人才、高级人才、中级人才和基础人才等阶梯层次,合理配置,有效开发,让尖端人才有荣耀,高级人才有空间,中级人才有阶梯,基础人才有盼头。在人才的选拔、任用、考核标准中,应力求准确、明晰、实用,尽量剔除繁琐的、模糊的、不合理的要求,既不误选又不求全责备,有专长就让其发挥、有潜能就去发掘,做到选用一名人才,就树立一面旗帜。

  3、人企结合,加大企业人才工作力度。

  人才工作,是经济发展中的一项战略性工作。企业的人才培养与开发,从微观角度来看,它关系着个人自身价值的体现和发展空间;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它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是决定企业成败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加大企业人才工作力度至关重要。

  (一)高层党政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在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下,切实加强实施人才战略的组织领导。坚持干部队伍年轻化和德才兼备原则,建设一支以具有较高领导水*的高层次党政领导人才为重点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根据企业发展的方向,培养大批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必须首先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本事,健全和规范专业技术人才评选考核制度,带动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人才培养建议2

  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不仅仅要重视人才引进,更要重视人才的就地培养。引进的人才犹如“空降兵”,确实能够解决本地在某些领域的人才匮乏,但仅靠“空降兵”是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人才强县的战略目标的,因为:一是人才引进成本较高,针对的应当是一小部分帅才,而不是中坚力量的将才。但要实现人才强县,不仅仅要帅才,更要一大批一线的将才。二是引进的人才由于根不在桐庐,当工作和生活上受到不便和困难后比较容易放弃,也可能因有更好条件的吸引而离开,稳定性相对不如县内自我培养的人才。

  办法(提议):

  1、增加培训经费的预算。

  2、规范培训经费的使用。

  3、建立真实可信的培训需求和人才需求统计渠道。

  4、鼓励广大企业单位自主自觉开展员工培训。

  办理结果:叶林茂委员:

  首先,感激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重视本地人才培养的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县委人才办、县人事局的领导十分重视,对您的提案进行了专题研究。近年来,我们在不断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的同时,进取转变观念,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切实发挥出本土人才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引领、支撑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为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开发力度,强化本土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今年在人才专项资金预算中专门拿出112万元,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等8支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为助推企业持续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今年还首次采用项目委托外包的形式,与浙江大学经管学院联合举办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级研修班,邀请了国内外享有较高盛名知名学者郎咸*等为大家授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实施技能人才“522”培养工程。技能型人才出现结构性短缺,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正成为影响我县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加快培养一批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在前期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目前正在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该制度出台后,县人才办每年将拿出必须人才专项资金,用于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和高技能人才的奖励补助,经过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科学的评价使用机制、健全的激励保障措施,逐步构成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的技能人才队伍,

  三是开展“330”优秀创新团队遴眩为适应我县经济发展重点和转型升级需要,推进我县企业技术创新树立典型,培育一批本土化的优秀创新人才,我们将选择企业经营者有进取性、产品技术含量较高、技术创新本事较强的企业,作为我县第一批重点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建设服务对象加以重点培育,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县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四是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工程。抓好本地人才的培养,加强对回桐大中专毕业生的培养和使用是关键。近几年来,我们在引导大学生就业的同时,我们进取鼓励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为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今年以来先后4次召开部门协调会和大学生座谈会。为搭建服务创业的.一体化扶持体系,先后成立了大学生“创业联盟”和“专家服务团”,发放了服务联系卡。针对一些大学生有创业激情、却没有创业项目的现状,建立了大学生创业项目信息库,召开了创业项目推介会,遴选了投入少、效益好、发展前景大的12个涉农项目为大学生创业供给参考。为帮忙大学生解决创业资金难题,专门出台了《桐庐县大学生创业资助资金实施细则》,已有4名大学生领取了2万至5万不等的创业项目资助资金。

  五是实施环境优化工程。今年初,我县先后下发《关于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三项工作制度》等7个政策文件,进一步健全人才工作组织网络,整合人才工作力量资源,经过落实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络员制度及信息收集和反馈制度,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同时,我建立“定向联系、定时交流、定题协调、定期通报”机制,帮忙解决企业和各类人才在生产、工作、生活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举行优秀人才代表座谈会、联谊会、青年团体婚礼等为大型活动,丰富企业人才业余生活,畅通人才沟通渠道,促进企业人才互动,构*才集聚效应。此外,我县还坚持每两年开展一次“十佳人才”和“重才爱才单位”评选,宣传人才创业创新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尊才重才、爱才护才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尽管我们在加强对本地人才培养使用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对与您提出的提议,今后我们将进一步转变观念,重视本土人才的开发管理,强化本土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制定本土人才成长的激励政策,努力营造尊重本土人才的良好氛围,切实做好本地人才的培养与储备。

  在此,对您提的宝贵意见表示感激,并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以促进我们的工作提高。

人才培养建议3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高校责无旁贷,为了帮忙毕业生提升本事,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已势在必行。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培养人才是根据所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活动具有调控、规范和导向作用。所以,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多年以来,西方先进国家早已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改革措施,这不但丰富了人才培养目标,也使其呈现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趋向。在国内,当前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各校也开始以社会需求和产业调整为基础开始审视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成了从单一的专业技术人才向“厚基础、宽口径、强本事、高素质”的人才转变。

  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性,高校的定位不一样,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对于高水*研究型大学,因其具有优秀的教育、师资、学科及生源,应担负起精英教育的职责。对于教学研究型大学而言,则应以其教学与科研并重的优势,将人才培养目标定在精英与大众并举。以大众化教育为主体,对优质生源在优秀学科上培养精英人才,也就是说更多的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二、灵活调整学科课程设置

  高校人才培养资料的改革要立足于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大胆创新。从世界知名大学的学科发展来看,更趋向于融合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的专业设置。他们更重视基础课程,重视通识教育、专业培养次之。我国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盲目追求学校规模,专业数量、热门专业,导致这些专业特色不明显,毕业生缺乏的竞争优势,出现就业困难。所以,高校应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在学科结构的调整上要加快对传统学科的改造。加大应用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的发展,建立与社会需求相互适应的新型学科结构。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以就业为导向,对传统的学科设置进行改革。主要体此刻:

  第一,把“就业”特色体此刻课程体系设置中来,一般来说,高校采用的课程体系基本上都是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组成。对于这些院校来说,应当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本事上,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增设应用型、技能型实践性强的课程。经过增设选修课和实践课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本事,另一方面,把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纳入课程体系中来,为学生供给包括就业心理、职业规划、面试技巧、人际交往技巧等方面的训练。

  第二,课程设置综合化、新兴化。当今,科技发展既高度分化。又趋向综合,各学科广泛交叉,相互渗透,复合型人才已经越来越受单位的重视和青睐。为了适应这一要求,高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有计划的增设一些具有交叉性、综合性具有时代特征的课程,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广泛又系统。产业结构的变化牵动着就业市场的变化,那些新领域、朝阳产业在迅猛发展,急需一批优秀人才,高校要运用战略性和发展性眼光,集中教育资源,重点开设、支持此类专业建设,不断更新课程资料,满足新兴学科对人才的需要。

  第三,课程体系建设寻求办学特色,首先,高校应确立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理念,明确本校的市场定位。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办学条件,调整课程体系,进取寻求本校的办学特色,构成优势学科,利用特色专业大大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四,将社会实践纳入课程体系。社会实践活动室大学生进取成才健康成才的有效途径,是大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当前用人单位实习经验准入制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道坎。没有工作经验也成为大学生的一个软肋。而社会实践正是对此的一个有效补充。经过社会实践大学生科院有效的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将书本知识有机的社会实际相互结合。将社会实践纳入课程体系后,必须程度上强制的培养了大学生的动手本事、实践本事、团队合作本事。

  第五,课程体系设置尝试校企合作。应对产业结构现代化的挑战和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的从封闭走向开放,企业越来越多的参与到了人才培养中,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推出。构成了校企共建的课程体系。高校教师越来越多的走上实际岗位,越来越多的学校要求教师要具有双师资格,企业的一些有经验的管理人员也走进了高校走进了课堂,也参与了课程改革和设置,双方互利共赢。

  三、大胆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教育教学方法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本事的呼声中,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大胆改革,对高校原有的教学和管理方式进行改革。

  首先着力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第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则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意义建构的帮忙者、促进者。在现有条件下尽力弥补大班教学的缺陷,改变过去千篇一律的课堂讲授教学方法,实行开放式教学,突出创新本事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培养、帮忙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第二,切实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经过案例和情景教学法进一步增强教学的技能性和针对性和操作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本事。第三,利用各种辅助手段教学。

  其次在管理方式上应继续完善学分制,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倡导学分制,但大多数高校并未做到严格实行。高校应给与学生自由的选课权。鼓励学生按照自我的主观愿望和客观需求,跨专业、跨院系选课。学分制给与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机会,所以高校要不断的进行完善,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四、完善人才评价方式

  人才评价方式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我国高校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完善多元化、综合性的人才选拔评价机制。一要建立合理、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要确立以本事为导向的评价标准。

  一向以来,我国高校基本采用的严进宽出的模式,大学生只要上大学一般都能顺利毕业。这种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高校所以要作出以下改革:

  首先转变人才观念,从过去惟学历文凭的人才评价标准向重本事素质转变,完善人才评价标准,要重点突出综合素质和专业本事的考查。其次增加实践类考评与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以上两类都能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实践本事。

  五、重点推进就业指导工作

  当前,高校应当始终坚持以系统化的职业指导课程为基础,以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以高水*的职业辅导讲座为补充,以多样化的就业实践环节为辅助,以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多元化的社会资源为支持,进取推进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化建设。

  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面向社会办学,毕业生面向社会就业,这就要求学校能根据社会的实际要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随着现代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直接导致对人才的需求结构的变化,对人才的素质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等院校及时获取人才需求信息,并经过就业信息反馈,将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和对学校专业设置等意见及时的供给给学校决策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的就业中心应当紧密联系社会、围绕专业、围绕产业,有计划针对毕业生求职礼仪、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职业生涯规划等资料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并不断丰富课程资料、优化课程设计,从不一样角度帮忙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做好求职择业前的准备。在帮忙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化显现的尤为明显,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宏观就业指导的同时,也必须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一对一”个性化指导。尤其是“多困弱势群体”,给予了特殊的关注,帮忙他们解决就业中的实际问题。加强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专家化建设。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专家化建设,提高就业指导工作者的理论水*和指导技能。

  当然,高校要准确定位,制定贴合社会需求、贴合学校办学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任重道远。需要高校和社会的一齐努力,才能真正培养出综合本事强的人才,也才能真正的解决毕业生的就业率。

推荐访问: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0篇】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