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农村产业发展思路(全文)

时间:2022-05-21 18:00:02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产业发展思路(全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农村产业发展思路(全文)

农村产业发展思路5篇

农村产业发展思路篇1

茶陵茶叶生产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尽管上世纪80年代以后茶叶生产渐入低谷,但茶叶生产自然条件很好,发展茶叶产业优势明显,潜力很大,前景广阔。
    茶文化源远流长
    茶陵是我国最早开发、利用茶树的地区之一,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茶文化源远流长。一是茶祖在茶陵。战国时期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就将口头流传的茶的起源记载了下来:“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唐以前称茶为荼)而解之”。这在《史记》、《淮南子•修务训》等其他历史文献中也有记载,均为世人所公认。而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就发生在“茶山”。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认为“茶山”即湖南茶陵“茶山”。清代陆廷灿的《茶经》对“茶山”记载得更清楚:“长沙茶陵州,地居茶山之阴,因名。昔炎帝葬于茶山之野。茶山,即云阳山,其陵谷间多生茶茗故也。”炎帝安寝之地今炎帝陵原属茶陵,只是南宋嘉定四年(1211)析康乐、霞阳、常平三乡另设酃县(今炎陵县)后,才从茶陵析出。云阳山和炎帝陵可证“茶祖在茶陵”。二是饮茶始于茶陵。陆羽在《茶经》卷六“茶饮”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这是我国把茶作为饮料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说明茶为国饮起始于神农氏,饮茶始于茶陵。三是茶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茶命名的行政县。茶陵,即茶山之陵。据文献记载,茶陵开始因为产茶而被称为茶乡,后因炎帝“崩葬于茶乡之尾,是曰茶陵”。茶陵在西汉初期为候国,汉高祖五年置县,隶属长沙国,当时茶陵县称为“荼陵县”。所以,茶陵县的县名除与炎帝陵有关之外,更是因茶而名。陆羽在《茶经》中明确指出茶陵是因陵谷生茶茗而得名,即“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
    由于炎帝神农氏在茶陵发现了茶,开创了饮茶之先河,所以茶陵种茶、制茶、饮茶的习俗自古沿袭下来,茶陵民间至今还流传采茶歌,民间的八宝茶、姜茶、豆茶、芝麻茶、萝卜茶、盐茶等深受人民群众喜爱,饮茶、敬茶成为茶陵人民日常生活和礼仪交往中的重要内容。
    受茶文化的影响,茶陵农耕文化特别发达,历史上“农勤于耕,士勤于学”之风甚炽,历代兴办书院38所,科举考试中进士者127人,居湖南各州县之首;
明代茶陵人李东阳位居宰相,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创了一个茶陵派,成为湖湘文化史上第一个诗歌流派。
    因此,可以说,茶陵是一个神奇古老的茶乡,一个茶祖文化发源的圣地,一个令茶人无限敬仰的地方。
    茶叶生产历史光荣
    茶陵以产茶著称。历史上曾是我国主要的茶叶生产基地之一,无论是茶叶的品质还是茶叶的产量均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云阳山的云雾茶、县城的六通庵茶、桃坑的花石潭茶,都享有盛名。陆羽的《茶经》记录茶叶产地时,湘茶产地首列茶陵,说明茶陵茶叶种植在中唐以前兴盛,并称茶陵是唐代全国三大产茶地之一。明清时期,茶陵茶叶生产处于全国前列,茶陵的景阳山茶成为清代名茶。但到民国时期茶叶生产急剧衰落,1934年茶叶种植面积仅60亩,总产1吨,居民饮茶多由县外运来。抗日战争胜利后,茶叶生产缓慢恢复。新中国成立后,茶叶生产快速发展,除1960年至1963年三年困难时期外,茶叶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直线上升。1964年起,省属洣江茶场、县属虎踞茶场、长岭茶场和部分公社、大队茶场相继兴办,逐步建立以红碎茶为主、绿茶为辅的产品结构,注重技术培训,产销对路。1974年,茶陵被定为湖南省红碎茶生产基地县。1978年,全县有洣江茶场、长岭茶场、虎踞茶场、马江茶场、高陇茶场、秩堂茶场、下东茶场、舲舫茶场等8个大型茶园,面积13237亩,总产677吨,被列为全国100个茶叶生产基地县之一。1980年,茶叶种植面积发展到14030亩,产量达到1350吨,茶叶生产达到顶盛时期。1981年后,茶叶种植面积开始下降,至1989年,全县茶园面积减至9130亩,总产下降到777吨。特别是到了二十一世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茶陵县茶叶生产急剧滑坡。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茶陵茶叶生产滑坡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因素。具体来说,一是茶园布局不尽合理。不宜种茶的地方种茶多,而生态环境好、适宜茶叶生产的山区种茶少,使茶叶生产缺乏发展前景。二是茶叶精深加工滞后。大部分茶园茶叶加工设备陈旧,加工水平仅停留在“手揉、锅炒、晒干”层面上,精、深加工少,致使茶叶成品质量差、售价低,经济效益不好。三是人为损毁茶园。上世纪80年代受茶叶比较效益低的影响,发展柑桔等水果一阵风,盲目毁茶园建果园,直接导致茶园面积减少。四是茶叶整体质量难以达到国际标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茶叶进口国家对茶叶的品质要求过高,而茶陵茶叶生产管理水平跟不上,名优茶少,茶叶品质整体质量较差,因而茶陵茶叶生产再次受到重创,茶叶种植面积急剧下降。
    尽管茶陵茶叶生产持续滑坡,但茶陵的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为发展茶叶生产还是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实施“优质、精品、名牌”战略,推行茶叶品改,引进了福安、福鼎大毫、桃源大叶等10余个新品种,茶叶品质不断提高。二是扶持了有机茶生产。茶陵县无公害茶叶种植面积现已达1200亩,加工工艺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因而茶陵茶叶的质量在全国仍属上乘,远销美国、日本、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1984年,洣江三套红碎茶二号被国家农牧渔业部评为优质产品;
1994年,洣江云峰茶在全国“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中居第二名;
1998年,茉莉花茶在湖南省行业评比中名列第一;
2006年,在全国茶叶博览会上,洣江翠芽茶获得全国名优茶绿茶评比金奖。
    总之,茶陵的茶叶生产几起几伏,但“伏”是暂时的,总的来说,呈“起”的趋势,历史上多数时期处于辉煌的地位。
    发展茶产业前景广阔
    茶陵农业基础条件较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县,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恢复发展茶叶生产和开发茶文化旅游项目有着广阔的前景。
    (一)发展茶叶生产有良好的基础和难得的机遇
    一是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茶陵位于罗霄山脉西侧,属丘陵地区,山地资源丰富,峰峦叠嶂,云雾缭绕,土层深厚,地处北纬26°30′至27°7′,气候温和,长年温差不大,适宜茶叶种植,特别是利于茶树高品质物质形成和积累的漫射光多,最适合于名优茶生长。
    二是有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茶陵种茶、制茶历史悠久,茶农种茶技术和制茶工艺水平较高。特别是洣江茶业有限公司,其茶园管理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防治茶树病虫害方面运用的“综合防治、辩证论治、特殊论治”理念写入了高等院校茶学专业教科书,生产的红茶、绿茶、蒸青绿茶片、白茶片、有机黑茶和“炎陵牌”系列名优茶,质量可靠,享誉国内外。
    三是有龙头企业带动。在茶陵境内的洣江茶业有限公司技术力量雄厚,现有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4人,熟练制茶工30人,拥有有机良种茶园1205亩,其他茶园1000亩,厂房1.1万平方米,年加工各类干茶的能力达700吨以上,公司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QS认证,现在年销售收入过600万元。该公司对全县茶叶的种植、加工、销售均能起强势带动作用。
    四是有比较成本优势和很好的经济效益。茶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当前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的传统产茶大省都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茶叶生产的重心必将向中西部宜茶地区转移。茶陵县属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劳动力资源丰富,所以发展茶业具有比较成本优势。同时,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很好。每亩茶叶年产值在5000元以上,种植一亩茶叶相当于耕作8至10亩水稻的效益。
    五是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茶叶作为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是国际市场最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据资料显示,目前世界茶叶产量不够,而全球茶叶消费量每年以2—3%的速度增长。日本已由茶叶出口国变成茶叶进口国;
在欧共体,茶叶、咖啡、可可三大无酒精饮料中唯有茶叶需求明显增长,特别是绿茶,被认为是绿色饮品,欧美一些国家的消费者越来越青睐绿茶,给我国茶叶出口带来新的机遇。就是茶陵境内,洣江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叶也总是供不应求。因此,茶叶只要质量好、科技含量高,销路是不成问题的。
    六是有产业政策的扶持。省政府办公厅〔2006〕34号文件《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指出:“各级政府及茶叶主管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扶持茶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当前茶叶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运用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科技引导、扶贫开发、防护林建设、农业技术改造、种苗等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扶持茶叶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我省茶叶产业”。省经济委员会2007年5月下发的湘经投资〔2007〕19号文件,详细规定了“十一五”期间对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规划投资28416万元。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系茶陵洣江茶业有限公司的参股企业。因而,茶陵县发展茶叶产业,首先可以借助茶陵洣江茶业有限公司这一平台,同时通过其他政策渠道,争取到省、市对茶陵茶叶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资金。
    (二)发展茶文化旅游大有可为
    一是发展茶文化旅游符合旅游需求的发展趋势。茶陵县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茶文化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如果规划好、研发好它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则可以满足我国主要的旅游消费群体的旅游需求。茶种在山区可以使银发族游客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以茶文化为主题旅游作为中短期项目来进行开发,其耗时不长,可满足新型工薪族游客要求;
茶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且在美容、保健方面的附加值,对新女性游客充满了吸引;
亲友相聚,能在一片茶山中、优雅的阁楼里品茶、谈茶,交流感情,自然心旷神怡。从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来看,发展茶文化项目迎合旅游者心理变化的大方向。现在的旅游者大部分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满足于观光和被导游牵着走,他们要求景点具有真实性、参与性、趣味性,追求个性化的服务,最好能让他们作为体验者的角色来旅游。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则完全可以满足这种心理。独辟一块山地让游客种茶、摘茶、炒茶,自制工艺简单的茶叶,可以满足游客的参与性。讲茶祖文化,在品茶中讲茶经,说茶艺,论茶道,游客何乐而不为呢?
    二是发展茶文化旅游有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品位。在云阳山开发大片自然茶园,建立茶趣园、茶庄、茶叶手加工体验园等项目,可以改变目前云阳山以观光旅游景点为主的现状,使云阳山成为一个集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多元化旅游产品。这样便能使旅游产品更具个性化和多元化。茶陵红色旅游资源和山水旅游资源丰富,如果把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着力打造好茶文化生态旅游项目,则可使茶陵的旅游目的地呈现自己的特色且符合复合化的要求,增加知名度和对游客的吸引力,促进茶陵旅游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发展茶文化旅游有良好的客源市场。随着去年对法定节假日的调整,我国目前长线旅游所占比例下降,中短线旅游增热;
随团旅游人员减少,自驾游、自由行、冲动旅游者越来越多;
带有休闲度假性质且有文化内涵和品位的旅游目的地受欢迎的程度越来越高,纯观光式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人数在下降。这种旅游发展趋势,为茶陵打造茶文化旅游项目提供了契机。随着“3211”(衡炎高速、泉南高速、岳汝高速,醴茶铁路、衡茶吉铁路,106国道,S320省道)交通构架的形成,茶陵可以成为长沙、株洲、湘潭城市居民外出休闲度假的理想地,岳阳、衡阳和郴州地区城市居民中短线旅游的备选地,赴炎帝陵、井冈山旅游的必经地。开发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让人们既可休闲,又可度假。只要做好宣传工作,便可吸引上述城市的中短线游客以及赴炎帝陵、井冈山的游客到茶陵旅游。
    (三)努力创造茶叶产业发展新辉煌
    茶叶是茶陵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茶叶产业发展,有利于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弘扬茶文化、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茶陵县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抢抓机遇,抓紧抓好茶叶产业的发展,着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1、立足县情,做好规划。茶陵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发展茶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又属于拓展区内的现代农业协调发展区,且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正在兴起,为宣传茶文化、做大茶产业提供了机遇。鉴于这种县情,茶陵茶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可确立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茶叶品质、发展生态旅游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重点抓好茶园布局、茶类结构两大调整和茶园、茶厂、茶叶加工贮藏保质技术三项改造,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茶叶整体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坚持以人为本,开发茶文化旅游项目,不断提升茶叶产业整体素质,再造茶叶产业新优势,努力实现茶陵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一是要搞好名优茶与无公害茶和有机茶两大生产基地的规划。重点做好茶园布局、茶园规模和茶叶品种改良方面的规划。二是要搞好茶趣园的规划。可在云阳山靠仙人湾一侧规划建设百亩标准化生态茶园,将其建成天然绿色植物园、名茶品种示范园、新奇独特的立体生态茶趣园。三是要搞好以茶文化节为主题的茶园生态游、茶保健旅游、茶民俗风情游、茶文化学习考察游、茶乡夏令营等旅游产品的开发规划。四是要搞好以茶为原料的各种绿色食品和与茶有关的美容护肤产品等茶叶深加工产品的研发规划。
    具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县茶园面积恢复到5000亩,茶叶总产量600吨,产值达1000万元;
茶文化旅游项目全面启动。到2020年,茶园面积2万亩,茶叶总产量3000吨,产值过亿元;
接待茶文化旅游人次达10万以上。
    2、更新观念,理清思路。加快茶陵茶业发展,必须树立大茶叶产业观念,在抓好茶叶生产的同时,切实抓好茶文化建设,以及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业。要用新观念、新思路、新举措去做茶产业的工作。从茶陵茶叶产业的历史和现状来看,今后茶产业的工作目标要由过去单纯注重产量向注重质量和效益转变。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一些主要农产品出现结构性、阶段性和地域性过剩。茶叶更是如此,尽管世界消费量是稳步增长的,但产量的增加大于销量的增长。现在一些稍有点名气的毛尖茶,一斤少则三、五百元,贵者上千元,相当一亩甚至几亩普通茶的产值。所以,茶叶生产应当逐步弱化产量目标,注重质量和效益目标。茶产业的工作领域要由过去单纯注重生产环节向注重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转变,尤其要注重研究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当今的市场经济早已打破了省界、国界,必须认真研究国内、国际两个大市场,并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茶叶的区域布局、发展规模、茶类结构、加工工艺和经营对策。茶产业的工作对象要由单一公有制向多种经济成分转变。茶陵过去公有制的茶场(厂)对茶陵县茶业所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相当一部分公有制茶场(厂)由于体制僵硬、机制不活都纷纷倒闭。而原属乡镇企业的长沙县金井茶厂自身只有4000亩茶园,2000年改制成股份制企业后,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如今将茶园面积扩展到40000亩,成为了产值达亿元、利税过1000万元的茶叶产业龙头企业。所以,茶陵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在茶叶加工、经营方面的能人志士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茶业发展上,给茶叶生产、加工、经营领域和茶文化旅游尤其是茶文化方面注入新的活力。
    3、因地制宜,调优布局。一是调优茶园布局。茶园布局不合理是影响茶叶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优质茶园一般在海拔300~800米的山地和库区,生态条件优越,茶叶内质好。所以,茶陵今后的茶园布局要以海拔较高、生态条件好的地区和库区为重点,并与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结合起来,主要选择云阳山和下东、虎踞、秩堂、高陇、七地等丘陵地区以及洮水水库库区布局茶园。二是调优茶类结构。要加大名优茶的开发力度,在严格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照加工、贮藏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尽可能多生产名优茶。
   4、依托科技,提高效益。依托科技进步,抓紧抓好茶园、茶厂和贮藏保质三大技术改造,是增强茶叶市场竞争力、提高茶叶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茶园技术改造方面,一要搞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推广无性系良种,力争到2010年,良种普及率达到70%以上;
二要大力推广茶园机械修剪、采茶技术,降低生产成本;
三要普及规范化栽培技术,保证茶叶无公害化生产。由此切实解决茶叶低产、低质、低效和高农残问题。茶厂的技术改造方面,要重点抓好骨干茶厂的技术改造,使其达到年产300吨以上优质茶的规模,实现名优茶加工机械化、标准化。加工和贮藏保质技术的改造方面,重点是改进茶叶加工工艺和冷藏保鲜方法。对于同一个品牌的茶叶,要形成统一加工流程、统一加工方法、统一加工标准,并按标准进行培训、进行检验。尽快建立冷藏保鲜库,确保茶叶品质。
    5、打造品牌,拓展市场。目前,茶陵茶叶品质良好,但还缺乏一个在全国乃至全球叫得响的品牌,因而,影响了市场的拓展和综合效益的提高。为此,要着力实施品牌战略。一是要逐步扩大有机茶生产规模,鼓励和扶持发展名优茶,支持茶叶品牌建设。二是要挖掘、整理、宣传好茶陵的茶文化。茶陵的茶文化实质上就是茶祖文化。可成立专门的茶祖文化研究机构,组织“茶祖文化论坛”,挖掘茶史,研究茶艺,举办茶文化节,宣传茶祖文化,提高茶祖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茶产业中的始祖地位,让世人都知道“茶祖在茶陵,茶陵产名茶”,从而有效提升茶陵的茶叶文化品位和知名度。三是要做好茶业产品的市场营销工作。可策划茶祖茶形象代言人选拔赛、茶文化旅游小姐大赛等系列活动,参加各种形式的农博会、商品博览会、推介会,利用电视、网络、平面媒体等宣传手段,扩大茶陵茶叶、茶制品和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影响力,努力将茶陵的茶叶和茶文化旅游项目打造成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使茶陵的茶业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占有重要的份额。
    6、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一要组建发展茶叶产业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成立由一名县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茶陵县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茶叶产业发展的领导和组织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专抓全县茶叶产业的常设机构。人员从相关部门抽调,经费由县财政统一安排,履行全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协调、督办、管理、服务等职能,具体负责制定茶叶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规划,开发茶叶产品,开展茶文化宣传,开拓茶叶产业市场等工作。二要由县委、县政府作出发展茶叶产业的决定或提出实施意见,明确目标任务、发展措施、扶持政策和奖励办法。三要落实工作责任。要把茶叶产业发展的任务具体落实到相关部门和部分乡镇,并把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年度目标考核内容。要发动全县各级各部门极其所能,积极主动为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努力在全县形成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的良好氛围

农村产业发展思路篇2

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浅谈


———————————————————————————————— 作者:

———————————————————————————————— 日期:

福建福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前 言

当今世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趋势。作为文化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紧密结合,文化、科技与经济互相渗透、相互交融、互为条件、优化组合的发展模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日益成为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力量。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拥有建城2200多年历史,极具区域特色,闽都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作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城市之一,福州与世界各地尤其是国内的台港澳经济文化来往密切;
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省会中心城市,福州具有连结台港澳和长江、珠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在促进地区间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联互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两岸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结合部、先行区和重要通道,福州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充分发挥着先行先试的作用。

近年来,福州经济基础日趋雄厚,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工业制造业较为发达,资本市场活跃,高新技术产业日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门类较为齐全,产业链较为完整,一些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门类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域内具有较强的区域性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2010年福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44000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6.06%;
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723元,人均娱乐文化服务支出比上年增长4.67%。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文化消费需求在全市城乡人民消费需求中的比重将进一步扩大,福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福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提升福州城市形象和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时期。面对全球化、城市化与数字化的时代挑战,面对发达国家与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及其产品的巨大冲击,面对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先进地区的强力竞争,福州市抢抓创意经济时代所赋予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福州文化优势、经济优势、人才优势、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制定了《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2011—2015)》。

《规划》是福州市2011—2015年推进福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安排重点项目建设与投资的基本依据,对于进一步推动福州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与形象传播力,开创“文化强市”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规划》包含前言、发展现状、指导思想、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重点工程与平台、保障措施等部分。规划基期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15年。

第一章 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福州市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摆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积极盘活并合理运作文化资源,有力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福州已初步形成了行业较为齐全、产业链条比较完整、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文化创意产业已初步成为福州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

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支柱产业地位初显

“十一五”期间,福州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文化创意产业总量快速增加,2010年,福州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92.3亿元,较“十五”期末增长1.59倍;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增速较快,“十一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长29.8%,高于同期全市GDP和第三产业15.57个和12.6个百分点;
文化创意产业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度不断提高,2009年文化创意产业占地区国民经济增加值的比重达6.2%,较2005年提高2.32个百分点,文化创意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总的贡献率达到6.43个百分点,全市从事文化创意产业活动的各类经营单位达3万多户,比2005年末增加1万多户。文化创意产业为全市提供了逾 30万个就业岗位。文化创意产业已逐步地成为福州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二、优势行业日渐明显,重点领域发展迅速

“十一五”期间,福州紧密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把现代传媒业、动漫游戏业、设计创意业、工艺美术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广告创意业等行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并实施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有效地促进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2010年,七大重点发展领域实现的增加值已占福州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80.11%,成为福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其中:现代传媒业实现增加值45.75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1.87倍;
动漫游戏业实现增加值6.4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318.7倍;
设计创意业实现增加值13.2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4.75倍;
工艺美术业实现增加值45.75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4.5倍;
文化休闲旅游业实现增加值23.08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3.0倍;
文化会展业实现增加值4.43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18.0倍;
广告创意业实现增加值14.63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17.0倍。

三、政策环境日臻完善,扶持力度逐步强化

“十一五”以来,福州市先后制定和实施了《福州市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福州市推动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福州保护发展传统工艺美术的实施意见》等产业政策,努力改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同时,充分运用税收、财政等手段不断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市本级财政设立了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和福州市文化会展业专项资金、福州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发展专项资金、动漫游戏产业扶持资金、旅游发展资金、文化发展资金等多项有关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资金,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助、资助和奖励等方式,扶持各类文化创意产业龙头企业、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园区)、重大文化创意产业工程、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项目及国有文化企业转企改制、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等。

四、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示范作用日渐增强

“十一五”期间,福州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设基本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金共同参与的格局,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设方兴未艾。福州动漫游戏产业基地、三坊七巷文化旅游基地、马尾船政文化街区、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福百祥1958文化创意园、芍园壹号创意产业园、榕都318创意艺术街区、新华文化创意园等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建成为福州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聚集、展示空间,白马路文化创意街区、海西动漫创意之都、连江(时代华奥)海峡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中国东方漆空间创意园、海峡(永泰)影视基地等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建设为福州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截至2010年底,福州已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6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企业)19个。三坊七巷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称号,网龙科技获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福州动漫游戏产业基地获得国家广电总局授予的“国家动漫实验园”称号,福建金豹动画设计有限公司、福州五彩动漫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动漫企业获得国家动漫企业认定。

五、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十一五”期间,福州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文化创意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培育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三坊七巷文化旅游品牌效应凸显,以打造“中国温泉之都”为主要内容的温泉旅游品牌日渐突出。海峡版权(创意)产业精品博览交易会品牌初步形成。动漫作品《护生》、《三七小福星》等先后成为国家广电总局优先推荐的动画片,《宠物宝贝环游记》等多部作品在中央电视台等热播并销往海外,福建天狼星动漫公司的作品获得由文化部、工信部等主办的全国手机动漫大赛的多项大奖。众多工业设计作品荣获中国工业设计“红星奖”。寿山石雕、脱胎漆器、木根雕、软木画等工艺美术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金奖。寿山石、脱胎漆器被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六、发展存在瓶颈制约,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近年来,福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同时,也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总体上说,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仍处于起步、培育阶段,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还存在着较多的瓶颈制约,主要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规划相对滞后;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
文化创意产业总量仍然偏小;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
文化创意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品牌树立有待进一步开发;
文化创意产业创新能力不足;
文化市场管理尚待规范;
文化创意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当前,福州面临海西战略实施的重大契机,处于转变生产方式、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大力发展高智能型、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的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

第二章 指导思想、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和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围绕构建海峡西岸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目标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布局为主线,以加快产业园区(基地)和重点项目建设为推手,通过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完善市场体系,拓展消费空间,鼓励文化创新融合,加强榕台合作,促动文化创意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科学合理、健全完善的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成为省会中心城市战略性重要支柱产业,推动省会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发挥资源优势,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体系。

充分发挥福州深厚的人文资源、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与独特的对台资源等优势,进一步挖掘闽都文化内涵,积聚产业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将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创意产业优势,拓展闽都文化元素在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层的比重与产值,推动优势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形成产业门类丰富、空间布局合理、文化创意园区和企业众多、品牌和产品特色鲜明、产业链完备的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

(二)积极搭建平台,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扩大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交易环节,拓展文化消费空间,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上积极探索、大力改革,积极搭建市场平台。大力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

(三)加快文化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推进产业交互升级。

大力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推动文化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电子商务、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文化创意产业链,力争在传统农业生产与旅游生态体验、农产品市场推广与品牌包装、手工业制造与时尚创意、现代工业园区与工业体验等之间的融合上,寻求新的探索与突破,推进产业交互升级,进一步提升福州文化创意产业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域性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

(四)加强榕台交流合作,积极探索先行先试的政策突破。

进一步发挥与强化福州对台地缘经济、地缘文化、地缘政治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榕台交流合作中的先行先试,寻求相关政策上的突破。在文化创意产业的项目上努力挖掘榕台文化主题,在人才上积极吸纳台湾优秀创意人才来榕创业,在资金与管理上积极吸收台湾的资本与经验,形成榕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努力把福州打造成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三、发展目标

(一)战略目标

“十二五”期间,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目标是:

——进一步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贡献度与生产力,使之成为促进福州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柱产业;

——进一步发挥文化、经济、人才、产业、市场等优势,使之成为推动福州实现率先发展的示范产业;

——进一步围绕增强文化凝聚力、普惠力、竞争力、吸引力、创新力、保障力,使之成为提升福州软实力的核心产业;

——进一步打造具有时代特征、福州特点、中国特色及“百姓叫好、市场叫座”的文化产品,使之成为福州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民生产业;

——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国际先进文化创意要素集聚,使之成为福州推进城市国际化战略的先导产业。

(二)城市目标

“十二五”期间,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实施城市品牌发展战略,积极打造“中国温泉之都”、“中国寿山石雕之都”、“中国漆艺之都”、“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区”、“中国船政文化”等福州城市文化名片,全面构建引领福建、服务海西、辐射全国的内容原创、设计研发、产品(产权)交易、信息发布、人才集聚的海峡西岸文化创意产业交流合作基地,把福州打造成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意强大、产业集群众多、产业融合紧密,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海峡西岸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三)产业目标

到2015年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力争达到10%左右,成为福州市的重要支柱产业。

第三章 产业布局和行业发展

一、产业布局

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布局的总体思路是:紧紧依托打造福州大都市区、壮大闽江口发展区的战略布局,以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和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为依托,以文化创意为主线,以发展工艺美术、动漫游戏、文化休闲旅游、设计创意、现代传媒、文化会展、广告创意等七大行业为重点,充分发挥各区、县(市)的产业优势和区位特点,大力建设各具特色的重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园区(基地),逐步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创意城市”三层级空间布局架构,打造符合福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际的产业格局。

——在中心城区主要发展现代传媒业、广告创意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与设计创意业:以省市广播影视、出版发行、互联网信息、数字印刷企业为主体,通过重点建设“三网融合”平台、新闻出版产业园、电子商务总部、数码印刷园等,形成现代传媒业的组团集聚;
以建设闽港澳台广告创意中心为重点,整合两岸四地广告资源,打造集聚广告创意产业链;
以改造提升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烟台山、船政文化、鼓岭等文化休闲旅游品牌为重点,大力发展闽江游、内河游和温泉游等项目,推进中心城区各类历史文化和生态自然旅游资源优化整合,形成“优势联动、品牌带动”的产业格局;
以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为依托,构建大会展理念,打造集聚会展产业链;
以建筑景观设计、工业设计、时尚生活设计、传统艺术再生为发展重点,整合台、港、澳科研院校等各类设计资源,集聚建设规划建筑设计、工业设计、钟表设计、时尚设计等产业设计创意园,拓展设计创意业领域。

——在城郊及福清、长乐、闽侯、连江等次中心城市主要发展动漫游戏业、工艺美术业与文化休闲旅游业:以福州动漫游戏产业基地、海西创意谷和海峡(连江)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带动辐射功能的提升为重点,积极完善动漫游戏产业链;
以建设寿山石文化城、软木画生产基地、脱胎漆器创意中心、铁艺生产基地等为重点,集聚产业各种要素,壮大工艺美术产业链;
以挖掘山、海、江、湖、库、泉、内河、岛屿等自然资源优势内涵为重点,辅以文化演艺进行组团式开发,形成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文化休闲旅游发展格局。

——在闽清、罗源、永泰等山区主要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业及相关特色产业:以资源禀赋和地域优势为依托,以培养成为大都市区特色功能承载区为目标,积极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业、生态农业、影视产业,努力促进旅游业与文化演艺、休闲农业与旅游生态体验、影视制作与文化旅游观光的产业集聚与融合。

二、行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多为有所少为”的原则,福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是:壮大规模、巩固提升工艺美术业、文化休闲旅游业;
积聚优势、集中突破动漫游戏业、设计创意业;
项目培育、辐射带动以现代传媒业、文化会展业、广告创意业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

(一)工艺美术业

1、发展目标

到2015年,工艺美术业年均增速达27%,建成2—3个在国内乃至国际具有一定影响的寿山石雕、漆艺、木雕产品设计研发、生产聚集区和交易市场,建成1—2个大规模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工艺美术旅游产品经营街区或市场,培育2—3家在国内乃至国际具有号召力与影响力的艺术品拍卖公司,培育1—2个工艺美术产业集团并争取上市。打造“中国寿山石雕之都”、“中国漆艺之都”等闻名全国的地域性品牌,成为海西工艺美术强市。

2、发展重点

重点扶持工艺美术的创意与设计,探索传统工艺美术与流行时尚艺术的融合。

注重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研发工艺品,打造工艺美术研发、生产、销售产业链。

扶持发展一批工艺美术品宣传、咨询、中介、销售代理企业,打造国内领先的工艺美术品交易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民办博物馆、民办艺术馆建设。

推动海峡两岸工艺美术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吸引台湾工艺美术业知名企业、艺术家落户福州。

3、发展举措

——进一步加强产业重点基地(园区)建设。整合现有寿山石生产销售资源,建设集收藏、展示、交流、交易及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寿山石文化城。整合包括海峡两岸在内的国内外漆艺资源,建设集传承、收藏、展演、研发、教育、传播及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漆创意中心和国际漆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整合省内外木根雕、软木画生产资源,建设集木根雕、软木画生产、知名大师工作室、人才培训、产品展示展销为一体的木根雕生产与交易基地、软木画生产基地。

——加快建设专业市场。加快建设以工艺美术、旅游工艺品为主,包括艺术品、工艺品在内的规模较大的旅游工艺品市场。提升和扩大以特艺城、珠宝城和珠宝交易市场为核心的珠宝首饰展示交易商圈。打造在海西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木根雕交易市场。依托外向型竹编、铁艺的设计、生产和销售优势,扩大内需,开拓国际市场。

——进一步整合资源。整合工艺美术品经纪人、画廊、美术馆、基金、拍卖行及各类工艺美术品中间商等要素,推动工艺美术业“产业链”形成。推动工艺美术业大师级的交流和互动,吸引国内外知名艺术品企业来榕投资或者开设办事处。鼓励通过举办创意年度评奖、作品竞价拍卖、展示交流、收藏评选以及工艺师高峰论坛等,统一塑造福州工艺美术的整体形象,搭建国际性的工艺美术品集散与交易中心。

——加快人才培养。鼓励工艺美术大师、生产企业和高校艺术院系,设立工艺美术设计、新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等各类实训基地、培训中心和研发平台。

——强化工艺美术产品的时尚创意、设计和研发。开展“创意工艺”活动,注重寿山石雕、脱胎漆器、木根雕等工艺品的时尚创意元素的设计、研发,进一步推动具有文化创意的新一代工艺品和时尚业的衔接与融合。

(二)文化休闲旅游业

1、发展目标

到2015年,文化休闲旅游业年均增速达27%,培育2—3个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文化休闲旅游产业集团公司,力争1—2个文化休闲旅游产业集团上市,培育2—3家辐射海西范围的大型演艺集团,全面提升“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区”、“中国温泉之都”品牌地位,成为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和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

2、发展重点

以三坊七巷、船政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提升三坊七巷、船政文化、朱紫坊、上下杭等极具闽都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品牌,增强福州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

围绕打造“中国温泉之都”品牌,积极举办大型国际性的温泉文化旅游节庆等活动,促进温泉文化休闲度假旅游的深度开发,实现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变。

推动文化娱乐、休闲旅游资源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推动旅游演艺产业的开发,进一步拓展文化休闲旅游市场。

发展都市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乡村体验旅游等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

3、发展举措

——建立福州旅游整体形象识别系统(CI系统)。统一塑造福州历史文化名街区、温泉文化旅游、文化旅游产品的形象传播的基本标准,开发创意旅游系列产品,全面提升品牌价值。

——推进文化旅游综合体建设。加快建设三江口旅游文化城、东雁文化旅游综合体、东龙湾旅游综合体、琅岐旅游综合体等一批大型文化旅游综合体,不断完善大型演艺、文化街区、温泉养生、主题游乐、高级酒店、会议中心等综合旅游功能。

——分类指导与建设历史文化街区。提升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与船政文化旅游区的品牌及其衍生效益,加快建设朱紫坊、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积极改造永泰嵩口镇、马尾闽安村、长乐琴江村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镇,进一步建设、完善与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产业开发与文化附加值。

——推进温泉文化旅游项目。加快建设桂湖—贵安生态温泉旅游片区、温泉博物馆、温泉主题公园、市区大型户外高端温泉休闲旅游中心等,辐射、带动和提升周边县(市)区的温泉旅游发展水平,形成都市温泉、城郊温泉、淡水温泉、海水温泉产品体系,全面提升福州“中国温泉之都”品牌形象。

——加强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推动重点演艺、娱乐项目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断增加旅游综合体的文化创意元素,进一步打造品牌旅游节庆节事,提升福州旅游的精品项目与线路的品质。

——实施品牌带动。依托三坊七巷和温泉旅游品牌,带动福州文化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
依托福州深厚的闽都文化底蕴及名人文化、三坊七巷文化、温泉文化、茉莉花文化等具体内涵,培育和打响《闽都千古情》、《印象海西》、《梦回坊巷》(暂名)等一批知名演艺品牌;
依托温泉文化节的创新和提升,进一步扩大福州温泉文化游的品牌影响度。

(三)动漫游戏业

1、发展目标

到2015年,动漫游戏业年均增速达33%,动画作品年生产量达3万分钟,打造15部以上具有全国影响的动漫游戏原创精品,进一步提升福州国家影视动画实验园的地位,培育4—5家在国内位居前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动漫游戏骨干企业,力争1—2家动漫游戏企业上市,成为全国重要动漫产业基地。

2、发展重点

重点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一批动漫游戏中小企业的成长。

大力扶持题材新颖、市场前景好的原创精品,丰富动漫游戏产品系列与种类,打造品牌作品。

大力推动榕台动漫游戏产业的合作交流,力争在项目、人才、资金、产品开发的政策上先行先试。

积极鼓励与引导动漫游戏企业的衍生产品开发,重点扶持动漫产品中介机构和展示交易平台,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3、发展举措

——培育龙头企业。进一步优化动漫产业扶持政策,以提高动漫产业原创能力和开发能力,打造民族特色、国际化的动漫形象和品牌为目标,重点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形成创意、制作、营销、输出、版权交易、衍生品开发的完整产业链和盈利模式。

——加强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海西动漫产业园,加快建设海峡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全面提升福州国家动漫实验园,形成以福州动漫游戏产业基地为龙头,海西动漫产业园重点发展游戏业,海峡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突出发展传媒策划创意、营销策划创意和衍生产品创意等的动漫游戏产业发展格局。

——推动榕台合作。充分利用台湾动漫游戏业的技术人才优势,积极推动榕台合作交流,鼓励承接台湾动漫游戏的外包服务,开展动漫游戏的生产合作。

——深化产业融合。依托完善的移动通讯平台、互联网平台、院线平台,推动动漫游戏与网络软件、移动通讯、影视相结合,大力发展网络游戏、手机游戏、3D/4D电影,丰富产品种类,提高产品的创意附加值。

(四)设计创意业

1、发展目标

到2015年,设计创意业年均增速达24%,培育和建设5—6个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时尚设计的产业聚集园区,扶持发展20家以上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和时尚设计的品牌机构,50家以上市级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时尚设计中心,力争2—3家设计创意企业上市,成为海西设计创意业的重要基地和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设计中心。

2、发展重点

充分运用先行先试的政策,吸引台湾创意设计界人员来榕创业。

以建筑景观设计、工业设计、时尚设计等为发展重点,推动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机制与大型设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引领带动作用。

3、发展举措

——实施“台湾创意人才100”计划。在闽台文化创意产业园开辟台湾设计师创业专区,争取吸引台湾100名专业设计人才来榕创业,在政策上积极争取,先行先试。

——打造海峡两岸创意设计业高端交流平台。政府主导与机构自发相结合,积极组织研讨会、高峰论坛等活动,举办常态化的影响力的“海峡两岸创意设计大赛”或“主题双年展”,集中展示、交流、传播创意设计业的最新成果,使福州成为海峡两岸设计创意界的交流中心。

——加快园区基地建设。整合设计资源,加快建设规划建筑设计创意园、工业设计创意园、钟表工业创新设计中心、时尚设计园等,引导大型设计企业聚集,带动行业发展。

(五)现代传媒业

1、发展目标

到2015年,现代传媒业年均增速达26%,把福州广电集团打造成海西一流的大型综合性现代文化传媒集团,培育50家较有影响力的影视制作企业,实现影视类企业上市的突破。福州报业集团实现产值位于全国省会城市党报集团和海西区域报业集团前列,积极打造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全市数字出版收入进入国内城市前列。培育10家以上主营业务超亿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和高端印刷企业,力争1—2家上市,实现产业综合实力全国10强,成为海西现代传媒业发展中心。

2、发展重点

广播影视业要形成以“三网融合”为平台基础的网络、业务与产品融合的综合发展架构,影视制作得到较快发展。

出版发行业要实施数字出版战略,加快实现从单一的纸质媒体向多元媒体转变。

互联网信息服务业要吸引著名电子商务进驻,不断提高电子商务的应用水平。

印刷业要大力提升印刷的数字化水平,构建海峡两岸福州印务中心。

3、发展举措

——广播影视业:深化广电企业的改革,推动广电企业实现向综合型和海西区域性企业的转型;
推动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形成以福州为中心,覆盖全省的有线网络数字化平台;
加强新媒体数字视音频制作,推进数字广播电视的发展,探索新媒体影视产业发展新模式。

——出版发行业:加快福州数字出版园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报刊出版单位建设报刊数字出版基地;
利用互联网平台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新一代数字媒体产品。积极推动报刊出版产业资源集聚,扶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

——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积极吸引著名电子商务企业入驻,拉动福州电子商务总部经济的发展;
整合电子商务资源,不断提高电子商务的应用范围水平,全面推进电子商务的应用与服务;
发展各类互联网增值业务。

——印刷业:推进印刷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加强福州数码印刷园区建设;
构建海峡两岸福州印务中心,吸引海峡两岸有实力的印刷企业入驻福州;
加快印刷业技术更新,促进印刷业数字化发展。

(六)文化会展业

1、发展目标

到2015年,文化会展业年均增速达33%,每年定期举办5个以上的文化类品牌展览,拥有10个以上常态化、参与人次10万以上的大型品牌文化节庆活动,培育2—3家管理服务水平一流、年营业收入千万以上的文化会展龙头企业,成为海西重要文化会展业中心。

2、发展重点

整合会展资源,培育一批重大的具有海西特色的文化会展品牌。

完善策划创意、管理运营、布展设计、服务代理等会展产业环节,壮大会展产业规模。

优化会展环境,培育市场主体,逐步健全会展业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推动产业发展。

3、发展举措

——打造“海西会展”品牌。不断提升“5·18”、“6·18”等展会的知名度,努力打造中国(福州)海峡版权(创意)产业精品博览交易会、中国(福州)漆文化节、中国(福州)动漫电子消费节、海峡广告节等文化会展品牌,不断拓展会展新领域,融合会展产业与节庆活动,强化主题特色,提升国际化和产业化水平。

——完善会展产业配套。整合会展场馆资源,合理调整场馆功能,形成以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综合性的大型展会,其他展馆举办专业化、地域性展会,布局合理、特色明显、错位发展、功能齐备的会展基地体系。

——培育会展主体。加强政策引导,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育一批善策划、会运作、服务优的品牌会展公司。加强行业服务管理,培育文化会展市场,引导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打造会展产业链。注重会展策划、施工设计、展览搭建等各个环节的培育发展、促进会展业与城市文化、城市经济的有机结合,推动展览、会议向品牌推广、大型节庆文化活动拓展,打造会展产业链,提升福州会展业的综合实力。

(七)广告创意业

1、发展目标

到2015年,广告创意业年均增速达38%,培育一批年营业额超过亿元的综合性广告公司,力争2—3家企业上市,成为海西广告创意传播中心。

2、发展重点

优化广告市场环境,进一步扶持骨干广告公司的发展。

促进优质广告公司产业升级与转型,积极发展数字化新媒体广告传播形态。

发挥榕台合作先行先试的优势,壮大闽港澳台广告创意中心。

3、发展举措

——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大力扶持重点广告企业,打造本土4A广告企业,加强包括市场研究、营销策划、广告创意、媒介投放、政策评估、产品展示等在内的产业链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形成错位发展、共生共赢的“大广告”合作经营模式,进一步做强做大龙头企业。

——实施“广告公司再造计划”。把握广告最新发展趋势,引领广告公司升级转型,构建以强势媒体集团、高水平高效广告公司为主的行业中坚,提升企业的品牌管理、整合营销与数字创意的能力。

——依托闽港澳台广告创意中心,引导两岸四地广告创意产业产学研的交流、合作与对接,鼓励客商来榕开设广告企业或分支机构。

第四章 重点工程与平台

充分把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福州自然和文化资源条件,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独特作用,重点实施六大工程,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建设五大平台,优化产业市场格局,为福州打造海西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提供战略支撑。

一、实施六大重点工程

(一)集聚园区建设工程

进一步落实《福州市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福州市关于加快创意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制定《福州市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建设的基本意见》,积极探索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园区开发的新模式。按照“策划一批、在建一批、建成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推进思路,从中发现、引导一批定位明确、业态活跃、产业贡献率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采取“一园一议”方式,在加快园区建设、完善用地改革、吸引企业入驻、支持公共平台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积极推动园区(基地)加快实现从企业集聚向产业集聚,从扩量到提质,从增量到增效的转变,提升我市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完善《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园区)评选认定和考核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继续开展市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评选活动,积极推荐申报省级、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到2015年,全市市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达50个,省级、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力争分别达到30个、7个。

(二)创意品牌发展工程

实施文化创意产业品牌战略,开展名企、名品、名标、名师创建活动,通过商标注册、版权保护、品牌推介等措施,建设一批特色区域品牌、优势企业品牌与个人创意品牌,构建福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系统,打造福州“创意城市”的品牌地位。

开展“品牌50”行动,新培育50个文化创意产品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不断提升我市文化创意产品的品牌价值。

充分挖掘闽都四大文化优势,通过争创三坊七巷5A景区,三坊七巷、船政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街(村)的改造提升,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区”、“中国船政文化”品牌;
通过重大项目带动、园区集聚建设、承办节庆节事活动、培育特色文化演艺、加强品牌推广等措施,打造“中国温泉之都”、“中国寿山石雕之都”、“中国漆艺之都”品牌,使其逐渐成为福州新的城市名片。

进一步打造中国·福州海峡版权(创意)产业精品博览交易会、中国(福州)动漫电子消费节、中国(福州)漆文化节、海峡广告节等文化会展品牌,力争在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及产业带动性方面取得新突破。积极引进和培养一批国际知名创意活动、赛事论坛等,形成新的展会活动品牌。

(三)龙头企业壮大工程

制定和落实《关于加强福州市重点文化创意企业(集团)、重点品牌培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福州市文创企业上市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的作用,在资金投入、项目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对重点企业的倾斜度,建立完善的重点龙头企业市领导联系制度,在七大重点产业中加快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创意企业进入全国前列。

重点扶持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出版发行集团、演艺集团等国有文化集团(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国有文化集团(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战略投资者,打造全国或区域性文化产品与服务品牌。放宽文化企业登记条件,鼓励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开展重点文化企业评选,每年评选表彰“福州市文化企业十强”,对获评企业在项目审批、资金补助、政策扶持、贷款授信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

不断壮大网龙网络科技、神画时代、时代华奥、蔚蓝集团等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龙头企业,扶持培育一批新的龙头企业集团,形成龙头带动、大中小企业紧密合作的文化创意企业群体。到2015年,打造一批年产值超10亿元的文化创意示范企业(集团)和年产值超30亿元的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基地),争取每年有2家文化企业进入全省“文化企业十强”,每年有1家进入全国“文化企业三十强”,培育8—10家文化企业上市。

(四)人才队伍开发工程

深入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闽都文化名家带动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海内外优秀人才集聚工程”等重点人才工程,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复合型文化人才等急需人才。

推进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扶持资助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领衔重大项目,有重点地推介成长中的优秀青年人才。

推进“台湾创意人才100”计划,引导和扶持一批文化骨干企业、重点园区建立海外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平台,以项目引才、产业聚才、以才引力等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和高端人才实体进驻,重点扶持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创办的文化实体。

创新人才引进形式,通过建立“绿色通道”、“智库”、咨询委员会等形式,选聘一批国内外顶尖人才担任文化发展顾问,依托文化社团组织、文化人才中介机构,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鼓励以岗位聘用、项目聘任、客座邀请、兼职、定期服务、项目合作等形式,引进高层次人才。

推动文教结合、产学合作,鼓励和扶持驻榕高校、科研机构与产业园区、文艺团体、骨干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共享人才资源。鼓励艺术家、知名艺人的“名师带徒”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青年人才自主创业。

坚持举办海峡两岸大学生动漫作品大赛、版权创意作品评选活动、福州创意周等一批重点项目,发现、培养新的创新和创意人才。

(五)产业融合示范工程

鼓励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广播影视、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网络传媒等新兴业态文化企业,开展新兴文化企业评选活动,每年发布并给予创新奖励。

鼓励文化企业在技术、产品、服务等方面的自主创新,开展福州市文化产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文化单位)认定工作,享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关政策。

鼓励文化企业深度融合,制定和完善《福州市促进创意设计创意发展若干政策》、《福州市壮大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若干政策(修订)》、《福州市推动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修订)》等政策文件,引导传统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在创意农业、创意工业、创意旅游、创意手工业等方面,通过文化内涵挖掘、创意元素根植、高新技术导入等途径,实现传统产业提升发展的聚合裂变;
引导寿山石雕、脱胎漆器、木根雕、软木画等传统工艺美术业与现代时尚业的高度融合,通过时尚创意元素的设计、研发和推广使用,打造品牌,提升附加值;
引导现有文化资源与新兴文化产业、新媒体产业的广泛融合,通过动漫游戏、设计创意、广告行业的资源整合,扩大福州本土文化资源的创意产品开发;
引导七大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通过评选、推广、重点扶持优质产业融合项目等形式,进一步促进福州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六)榕台产业合作工程

重点建设闽台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动漫游戏、网络科技、创意设计、影视制作、工艺美术为重点,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争取国家先行先试政策扶持,鼓励和引导台湾文化创意企业和个人入驻园区,推进榕台文化创意产业的全面对接,使闽台文化创意产业园成为两岸文化创意产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继续办好中国·福州海峡版权(创意)产业精品博览交易会,提升规格,扩大规模,力争将展会办成全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加快成立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提升相关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的水平,搭建与台湾有关协会、机构交流和合作的平台。进一步推动榕台文化创意产业的民间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合作。鼓励我市的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加强榕台两地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流和合作,举办各类学术论坛、讲座等。

加大文化艺术展演、文化产品展销、文化产业推介的力度,进一步扩大对台文化贸易,提升以闽都文化为内涵的福州文化产品在台影响力。力争到2015年,使福州成为两岸文化创意产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

二、构建五大平台

(一)中介服务平台

进一步发挥文化创意产业主管部门、促进会及相关协会组织的作用,建立政府统筹规划、政策配套为引导,行业协会组织沟通、协调、自律和助推为辅助的有效机制,大力扶持、培育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中介服务平台、媒体宣传推广服务平台、活动策划组织平台和资源整合服务平台等中介服务平台;
鼓励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策划推介、人才培训、版权交易、法律服务、风险投资、评估担保、后勤管理等各类咨询服务中介机构发展壮大,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要素,优化上下游产业链建设,将文化创作、文化资源、文化积累产品化,推动文创企业把创意转化成产品进入市场。

(二)产品交易平台

大力构筑文化创意产品交易平台,加快建设工艺品、艺术品、动漫产品、旅游产品等各类文化创意产品的综合性或专业性交易市场,在提升传统交易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专业网站、电子商务、在线交易等商业运作模式,鼓励建设新型网络交易平台,形成实物交易和虚拟交易相结合的立体式的现代文化产业产品交易平台。推动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版权交易所等产权、版权交易平台,在传统工艺品等优势行业与特色品牌领域,引领行业市场交易指向。

(三)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和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信息加载、审核、发布、查阅、检索、系统管理、即时通信等一体化的强大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内、外部信息抓取、整理与储存,为政府、文化创意企业与消费市场提供储存信息、查阅信息、共享信息的重要工具。以“一网”(文化创意网)、“三库”(项目库、专家库、中介库)、“四系统”(行业信息统计监测系统、项目信息申报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市场消费指数系统)的建设为重点,建立技术、人才、交易、创业孵化、融资与文化消费市场等资讯数据库,对企业资料、核心数据、专家经验、行业信息等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使用,通过信息共享降低人员招聘、培训方面的成本,为文化创意产企业及时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提供有效帮助。

(四)技术创新平台

积极引导和推动文创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之间加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动,探索产学研、产业链合作新机制,打通产业技术创新链条,加快有利于推动产业跨越发展核心技术的研发诞生,形成产业技术标准,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扶持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建设一批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实现知识产权共享、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等综合功能,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鼓励建成的公共技术创新平台为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质量检测、人才实训等配套服务,充分发挥技术创业新平台在技术开发、人才交流和培养、产品试验与推广上市等方面的作用,助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五)投资融资平台

探索建立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战略合作机制,搭建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对接平台。推广政、银、企战略合作模式,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抵押贷款或以知识产权抵押作为主要担保方式的组合贷款、信用贷款及其他非抵押类创新模式贷款,创新和丰富信贷产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债、中期票据等形式进行融资。通过由政府部门牵头,吸引金融机构、风投机构、担保机构等进入,建立市级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化,为重点行业的创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鼓励和扶持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新活动,鼓励创意产品和服务出口。鼓励和扶持一批符合国家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公司治理规范、市场发展前景较好的文化创意产业企业上市融资。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职责

(一)构筑体系,加强领导。建立由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市、县(市)区两级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进一步完善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职能,提升各县(市)区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管理水平,逐步形成市、县(市)区两级协调统一、运转顺畅的文化创意产业管理组织体系。

(二)明确分工,落实职责。市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组织和指导,指导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研究协调文化创意产业区域布局、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等;
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牵头协调文化产业发展重大事项,拟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与发展,协调有关新闻宣传工作,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市财政局会同市发改委负责研究制定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市统计局要建立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统计体系;
市国税局、市地税局负责落实国家有关文化创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市金融办会同市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负责研究制定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政策;
市公务员局会同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文新局和团市委等部门,落实相关人才政策,研究出台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文化创意活动有关政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促进大学生就业相结合。

(三)健全机制,提升效率。健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例会制度、重点产业和主要园区(基地)联系人制度,推动全市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集聚区、重点项目、重点产业的发展;
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和责任制度,通过对指标体系的分析,切实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预测和指导;
定期召开政、银、企合作座谈会,协调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问题,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二、深化体制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一)深化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继续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对已经完成转企改制的企业单位,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重塑新的市场主体。组织做好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从完善体制机制上入手,加快提升文艺院团的艺术生产和市场运作能力。继续优化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提高文化管理能力。

(二)完善国有文化企业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鼓励和支持国有文化集团、重点国有文化企业及其他领域大型国有企业向文化创意产业战略投资者转变。探索建立市级文化投资控股机构,行使国有资产投资主体职能,承担被授权管理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从事国有文化资产经营和资本运作,进行大型文化产业项目的投资、建设、管理、融资等活动,提高国有资本在文化领域的主导权和控制力。

(三)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的所有制结构。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法律许可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服务环节。鼓励民营资本以股份制、合伙制和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兴办文化创意企业,以投资、参股、兼并、收购等方式,参与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和股份制改造。

三、强化政策保障,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发展

(一)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律和福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特点,积极落实《福州市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福州市关于加快创意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实施意见》、《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园区)评选认定和考核管理办法》等政策。加快研究制定《福州市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福州市重点文化创意企业(集团)、重点品牌培育工作的意见》、《福州市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若干措施》、《福州市关于鼓励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福州市文创企业上市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为福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方向指导和政策支撑。

(二)围绕七大重点产业,有针对性地完善和制定《福州市推动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福州市壮大传统工艺美术业的若干措施》、《福州市会展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福州市促进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产业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激励、引导和凝聚作用,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三)围绕加快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强化各项针对性措施。整合建立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健全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力争到2015年达到东部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平均水平。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海岛地区、文化建设投入的倾斜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设立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加大对重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全市建设用地指标适当向文化创意产业倾斜,确保文化创意产业用地优先。将文化创意产业建设用地纳入城市空间专项规划,根据产业布局的要求,由文化创意产业部门会同规划部门共同编制。鼓励文化创意企业积极参与旧工业区、旧村、旧城区改造,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更新扩大。

四、加强考核评价,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一)完善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统计办法。建立既科学准确、与国家和省有关考核体系相衔接,又创新规范、有福州特色的统计体系,定期对外发布统计分析报告,切实增强产业发展的预测与指导。

(二)建立考核督查制度。研究制定考核实施办法,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效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列入绩效考核体系,明确分值权重。建立督查问责制,重点对七大产业发展情况、各县(市)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重点园区(基地)发展情况进行考核督查,不断推进产业发展速度。

(三)开展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示范企业和文化企业十强、新兴文化企业、文化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评选和认定活动,定期表彰奖励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先进典型,不断提升产业质量水平。

农村产业发展思路篇3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20**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按照全市文化旅游工作重点,结合我旗文化旅游总体规划要求,制定**20**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一、发展目标 按照“一年起步,三年成型,五年历史性变化”的总体要求,依托我旗多样化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深度挖掘**蒙古族历史文化内涵,突出**蒙古族特色,深层次开发文化旅游体验项目,全面激活我旗文化旅游产业的活力,建设“点、线、面”相结合,“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目的地,打造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产业基地。20**年,力争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万人次以上,实现国内外旅游综合收入10亿元以上。

二、总体布局 根据我旗“一区三园三组团”的旅游总体布局,进一步整合全旗资源,聚焦目标市场,加强区域融合,明晰产品导向,形成以国道304、省道305、县级张强至仓粮窖路为轴心,贯穿全旗三大旅游功能团组,北部承接**市主城区,西部对接库伦三大寺,南部衔接康平卧**景区的“两纵一横”精品旅游线路。对内使我旗成为**市重要的文化旅游节点和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聚集地,对外打造**市与长春地区、沈大地区、锦葫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共享的新亮点和新热点区域。

    三、重点任务 按照全市“一轴两翼”文化旅游发展总体布局,结合全市500公里文化旅游风景大道发展规划,围绕我旗打造“两纵一横”精品旅游线路,重点做好旗内主要景区、景点的提档升级,深度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休闲度假游等文化旅游特色产品,大力开拓新的文化旅游市场。实施生态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并重,完善文化旅游综合配套服务体系,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大旅游格局。

(一)完善重点景区景点建设 依托500公里文化旅游风景大道,围绕全旗“两纵一横”精品旅游路线,20**年重点打造以国道304为主轴,集城市景观,自然景观、文化休闲、康体娱乐的旅游精品路线。

    1.以甘旗卡镇主城区为主的蒙古族生态文化休闲综合服务区。围绕创建国家级文化旅游名镇和建设自治区重点名镇为契机,加快提升主城区镇容镇貌,全力打造集聚蒙古族文化、绿色生态为主的综合休闲服务区。根据《**市**500公里文化旅游风景大道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在**市南端门户**与辽宁省交界处建设标志性景观大门、标准化旅游咨询接待处、便利商店、自行车租赁点、加油站、     停车场及小型生态停车场,目前已确定项目选址,力争年底建成并交付使用;

在闲趣山庄景点沿304线一侧建设自驾游营地,主要包括便利店、购物、加油、水、电、住宿等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服务建设,目前已完成项目选址,力争年底建成并交付使用,年内力争使闲趣度假山庄正式对外接待游客;

大力发展国道304沿线的星级旅游乡村接待户,培育沿线农牧民开展农家乐、牧家乐旅游项目。

2.巴胡塔沙漠景区。全力推进投资40亿元的**滩温泉小镇项目。以**滩温泉小镇项目为核心,全力规划打造新型业态的休闲小镇。20**年,力争温泉会馆封顶,进行内装修,预计20**年10月份左右经营。小区内绿化、硬化、亮化工作开始启动,已完成封顶的温泉居家公寓开始内部装修等工程。温泉宾馆现已完成基础工程,预计在20**年8月底前完成全部四层工程,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

3.位于原伊胡塔镇南304国道东侧的苇海旅游度假区项目,正在按照3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打造,现已完成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年内正式对外接待游客。

4.努古斯台草原景点。全力推进投资5亿元的联众海洋之星水上乐园项目。深入开发高附加值的健康休闲拓展训练基地。20**年,力争完成人工湖建设。室外游乐场、民族风情园、拓展训练基地、采摘园、会展中心(演艺大厅)、别墅度假区等项目陆续开工。污水处理厂、换热站、湖心亭水下基础等工程也将在20**年6     月份左右开工建设。位于304国道联众休闲度假村项目西侧的僧王故里现代农业观光园项目的前期可研报告和项目规划已完成,力争年内启动。

按照“两纵一横”精品旅游路线脉络,进一步完善以“三园”为核心的全旗三大旅游功能团组,加大文化旅游新兴项目的开发拓展,全力打造我旗“蒙元文化”、“生态休闲文化及康体”文化旅游产业品牌。

5.大青沟沙漠地质公园。充分发挥景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知名度的综合优势,吸引资金加快景区提质升级。20**完成大青沟沙漠地质公园停车场、民俗一条街建设改造工程;

投资0.8亿元的冲胡勒三期滑雪场和观光直升机、热气球等项目力争全部开工;

继续办好书画摄影展等系列活动,逐步打造国内知名书画、摄影家的写生创作基地,完成360平方米的展馆扩建工程并进一步收集、充实展品的布展工作;

赛狗和马术表演项目全部建设完成并于20**年正式接待游客;

完成国家级地质公园的创建和国家5A级景区的初验。

6.阿古拉湿地公园。充分挖掘以神山圣湖为核心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后旗又一综合类文化旅游景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开发力度,并做好招商企业入驻前期准备工作。抓住双合尔湿地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     各级各类生态保护项目资金,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组织申报国家3A级旅游区,全力争创国家级重点文化旅游名镇创建。完成湿地公园游客服务接待中心、停车场及国道304至阿古拉公路等工程项目,20**年完成双福寺复建工程,争取9月举行开光典礼。

7.乌旦塔拉五角枫森林公园。利用乌旦塔拉丰富的地形和独特的林木资源,倾力打造一个集自驾车旅游、拓展训练基地、森林浴场、野外露营等各种方式于一体的时尚休闲基地。20**年完成乌旦塔拉五角枫公园概念性规划,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加大基础道路建设,建设完成公园游客服务接待中心、停车场等项目,继续跟踪房车基地项目争取早日签约并启动。

8.僧格林沁王府景点。按照“修旧如旧、原址复建、恢复原貌”的原则,做好僧格林沁王府复建和保护维修工程;

加强吉尔嘎朗镇配套设施建设,做好自治区级重点名镇创建工作,同时做好红刺榆季节性景点的规划和退耕保护工作。

9.散都景区。充分利用散都水库库区广阔,贮水丰富,四周遍布原始次生林的优势,开发消暑、度假、旅游观光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夏钓、冬捕等水上项目开发。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完成对接康平卧**景区的基础道路建设。20**年完成散都水库为核心的旅游资源调查摸底,做好景点规划前期准备工作;

完成草甘沙漠旅游区项目规划。        (二)组建**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 整合全旗文化、旅游、体育等多种资源,组织筹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承担全旗文化、旅游、体育产业等国有资源的优化配置、拓展开发、品牌打造、市场营销,实现国有资产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整合各种文化旅游资源,互为条件、相互支撑、相互担保,扩大融资能力。

    (三)深入挖掘人文资源,大力开发文化产业 1.依据大青沟菊丽玛女神的传说,整理和创作原生态“菊丽玛”音乐剧,新创作与我旗文化旅游资源相关的歌曲3-5首,赋予旅游业更深的文化内涵;

继续办好“双合尔·楚古兰”节、中韩马拉松友谊赛、文艺书画摄影展、景区景点歌曲大赛等节庆活动,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2.依托我旗蒙医药文化与健康养生资源丰富、品质高端的优势,着力开发蒙医正骨康体旅游项目,打造建立蒙医正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并积极与市里进行项目对接,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加快推进项目实施和运转力度,确保年底前具有实质性的进展。

3.深度挖掘我旗蒙古族文化资源,结合阿古拉双合尔山、白音查干湖及湿地草原景观,以“双合尔·楚古兰”节庆活动为载体唱响**叙事民歌、体验蒙古族特色的祭敖包、双福寺祈福等活动;

深度宣传推介蒙古族原生态文化保护区品牌,全力打造蒙古族民俗文化风情小镇。

    4.深度挖掘和传承马文化。积极举办传统民族体育赛事,加快民族体育事业发展步伐。20**年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盘活赛马场,积极争取承担“8.18”哲里木赛马节分赛项目,大力开发赛马体验式旅游项目,力争大青沟景区内马术表演项目签约启动。鼓励和引导农牧民提高养马育马的积极性,积极参加市内外各类赛马节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整理编辑《马具制作技艺》。

(四)建设重点旅游文化名镇 以甘旗卡镇为中心,依托博王府、大青沟、乌旦塔拉五角枫森林公园、阿古拉旅游区等资源;

积极打造甘旗卡镇、阿古拉镇创建国家级文化旅游名镇,吉尔嘎朗镇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五)加快旅游宣传推介工作 以“大青沟原始森林生态游、阿古拉民俗文化体验游、联众水上乐园娱乐游、温泉养生康体游”等四大品牌建设为主线,采用形象营销、联合营销、立体营销等方式,针对不同客源市场,推出黄金旅游线路。不断巩固沈阳、长春、**等大市场,积极拓展京、津、**以及国外客源市场。做好全旗旅游形象口号、标识、旅游歌曲、旅游形象代言人、旅游吉祥物、旅游画册、旅游地图、旅游形象片、旅游宣传片等基础工作,精心打造旅游歌舞剧等精品旅游文化节目。争取在区外主要媒体开设专题栏目和版面,联合星级以上饭店、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积极引进和推出具有地方特色、互动     性参与性强的文艺表演活动。

(六)加快旅游商品研发步伐 近年来,虽然我旗旅游业发展较快,但是旅游商品的开发、建设明显滞后和不足。前来观光的游客特别是外地游客常常为买不到体现我旗民族风情的商品而感到遗憾。为此,要发挥旅游业的带动功能,提高综合效益,搞好我旗旅游商品研发已是势在必行。20**年,在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联合相关部门和组织,力争面向全旗做好旅游商品的摸底调查和数据统计等工作,做好研发工作的前期准备。力争在今后三年至五年内,通过招商引资或者自主研发等渠道,组织零散的商户或者民间手工艺者成立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形成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旅游商品产业链。

四、保障措施 (一)做好规划修编。全面盘点我旗文化旅游资源,综合研究分析我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借助北京交通大学帮扶这一有利契机,进行“顶层设计”,修编规划具有较强战略性、符合**民族文化特色、注重产业创新的全旗文化旅游总体规划。

    (二)加强政策支持。旗里要预算安排部分文化旅游产业专项资金,作为引导资金,对提升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品牌打造、文学艺术创作及宣传推介进行适当补贴和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和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

成立**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鼓励吸引民间资金参与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同时要积极主动进行沟通与衔接,及时了解国家、自治区文化、旅游业的投资动态和资金安排,加大争资力度;

研究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扶持政策,通过土地、税收、项目和奖励等综合配套措施,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三)加强管理培训。推进全旗景区景点争创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点,强化景区景点的管理与维护,加强全旗旅游景区、旅行社、宾馆、娱乐场所等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建立健全旅游从业人员资格准入机制,规范行业管理,优化人文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增强亲和力。

(四)加强招商宣传。通过大开放带动大招商,以大项目引进为突破口,以文化旅游产业专项招商组为依托,大力开展文化旅游项目招商。精心策划**对外展示形象,加大**形象对外宣传力度。积极举办旅行社、户外运动俱乐部、自驾游联盟等新兴主题鲜明的专题活动宣传推介全旗文化旅游产业品牌。加强举办全民性文化娱乐活动力度,强化全旗氛围营造,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局面。

        (五)加强督促考核。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督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做到有章可查、有规可循。各地各部门要严格落实各自工作职能,定期把工作进度形成书面材料汇报给两办督查室。对因主观原因造成工作滞后的,要严肃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负责人的责任。

      **20**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名词解释   1、“一区三园三组团” 一区即以甘旗卡镇主城区为主的蒙古族生态文化休闲综合服务区。

三园即大青沟沙漠地质公园、阿古拉湿地公园和乌旦塔拉五角枫公园。

三组团即“森林生态奇观团”、“自然休闲团”和“文化体验团”。

“森林生态团”甘旗卡镇南以大青沟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包括莲花吐荷花湖景区在内的森林生态奇观团;

“自然休闲团”甘旗卡镇以东及东南包括乌旦塔拉五角枫、海鲁吐日**、散都水库等在内的自然休闲团;

“文化体验团”甘旗卡镇东北包括阿古拉民俗文化旅游区、僧格林沁王府、红刺榆、吐尔基山辽代古墓遗址、巴胡塔沙漠、努古斯台万亩草原在内的文化体验团。

    2、“两纵一横”    (1)“两纵” 即,以304国道为主的旅游精品线     **市主城区--努古斯台草园旅游区--巴胡塔沙漠旅游区--甘旗卡镇文化旅游综合服务区--大青沟沙漠地质公园 以科区仓粮窖至张强镇公路为主的旅游精品线 **市主城区--阿古拉湿地公园--乌旦塔拉五角枫公园--散都水库景区 (2)“一横” 以省道305为主的旅游精品线 大青沟沙漠地质公园--甘旗卡文化旅游综合服务区--僧格林沁博物馆--赛马场--僧格林沁博王府--红刺榆园--海力吐日**景区 /  

感谢您的阅读!

农村产业发展思路篇4

腾冲肉牛产业发展思路

文│张元兵 董星和(云南省保山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期刊名称】《中国畜牧业》

【年(卷),期】2019(000)019

【总页数】2

近期,笔者针对云南省腾冲市肉牛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摸底调查,对今后腾冲市肉牛产业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为下一步腾冲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肉牛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一、腾冲市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腾冲市辖18个乡镇,辖区面积5845平方千米,总人口68.5624万人,耕地面积71.7497万亩。肉牛养殖户达1.7164万户,其中黄牛养殖户9632户,水牛养殖户7532户。肉牛存栏6.1955万头,其中黄牛存栏3.7338万头,水牛存栏2.4617万头。2018年肉牛出栏2.5960万头,其中黄牛出栏1.6965万头,水牛出栏8995头。

从上述调查摸底的情况看,肉牛养殖户数占腾冲市总户数的9.6%;
养殖肉牛1~9头的户数占肉牛养殖户数的98.5%,10~49头的户数占肉牛养殖户的1.3%。该比例充分说明当前养殖方式仍以农户散养为主。笔者在调查摸底中发现,在同等方法饲喂的情况下,养殖杂交牛、肉用水牛和本地小黄牛产生的经济效益均不同。养殖西本杂能繁母牛产小犊牛效益较好,每产下1头犊牛,饲养6个月后出售,毛收入可达6000多元;
其次是养殖肉用水牛效益较好,6月龄犊牛出售价在4000多元(看小水牛的情况);
再次是养本地小黄牛,6月龄犊牛出售价在3000多元。通过上述调查发现,腾冲市在养殖肉牛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做法。

二、存在问题

1.土地资源紧张。受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流转、“三区”划定、大棚房整治、中药材等特色农作物种植等方面的影响,争地矛盾突出,畜牧业生产用地被压缩。一方面生产用地紧缺,随着大棚房整治的不断推进,部分养殖场户的牛舍被拆除,目前,养殖场户很难再找到一块合规的土地用于新建圈舍,严重制约了规模养殖场和适度规模养殖场户的发展;
另一方面,规模养殖场户的饲草饲料用地难以满足日常需求,争相对外收购原料,导致饲料成本大幅增加。

农村产业发展思路篇5

基于某农村艺术设计的产业发展思路思考
作者:黄维 刘永刚
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10期

        摘 要:农村艺术设计产业起源于欧洲生态农业,现阶段,城市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我国农村生态产业悄然兴起。景观建筑设计和艺术产品设计是农村艺术设计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其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农村艺术设计;城市化发展;景观建筑设计;经济发展

        1 农村艺术设计概述

        农村的发展较为落后,但是农村现代化零进程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的完整度,也为其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农村艺术设计化应以原始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同时还要以历史农耕文物完成多种农村艺术设计产品。农村艺术设计化主要是在农村生态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全新的理念完成艺术设计。设计中一方面要以农村原始文化和建筑为基础,融合现代的理念和历史文化理念完成景观设计;另一方面还要在农耕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工艺,制作出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及收藏价值的工艺品。

        2 农村艺术设计产业与民间艺术的关系

        2.1 民间艺术以农村艺术设计产业为载体

        农村艺术设计产业是基于农村文化历史资源而进行的艺术设计。农村文化历史资源多数为古时流传下来的民间艺术。因此,民间艺术以农村艺术设计产业为载体和重要的表现方式。近年来,城市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很多农村也逐渐走向城市化的大潮当中。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与高科技相关的物品,现代化的科技生活使农村中的人们逐渐遗忘了流传下来的民间艺术和习俗。

        在农村艺术设计产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多种民间艺术重新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农村艺术设计产业全新的设计理念使传统民间艺术具有浓厚的现代气息,从而增强了民间艺术的生动性,促进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理念的有机结合,最终设计出了具有商业价值和历史文化收藏价值的艺术作品。

推荐访问:发展思路 农村 产业 农村产业发展思路 农村产业发展思路 农村产业发展思路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