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振兴乡镇 >

2022年关于乡村振兴培训收获和体会

时间:2022-05-23 09:20:02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关于乡村振兴培训收获和体会,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关于乡村振兴培训收获和体会

关于乡村振兴培训收获和体会5篇

第1篇: 关于乡村振兴培训收获和体会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12篇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12篇

【一】

近期,我参加了县委组织部主办的浙江大学——金湖县领导全域旅游与特色小镇建设专题研修班,既开阔了思路,又拓宽了视野,还增加了见识,感受良多,受益匪浅

历史悠久、声誉卓着的高等学府,让我们受到了一次洗

浙江大学是中国着名顶级学府之一,毗邻着名而又古老的西溪风景区的紫金港校区建筑别致、环境优雅、学风浓郁。在这里,我们深切感受了浙江大学的“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精心安排的课程既有宏观理论,也有实践案例;
既有课堂教学,也有现场教学,通过教授的讲课和参观中的交流,使我们在学习境界上受到进一步的触动。

把握脉搏、实战丰富的专家授课,让我们得到了一次充电

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陈安华,系统的讲解让我们领悟到特色小镇的创建不仅是对小镇本身具有重要意义,更应该将其放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为小城市培育、乡镇转型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动力支持。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所长严力蛟教授,从城乡生态旅游与休闲农家乐产生的背景、理念、案例介绍,增强了我们发展全域旅游的信心。中国城市政府招商网会长周开疆教授,让我们对全域旅游有了全面、整体的认识,也学到了旅游招商的新模式、新方法。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副教授黄浏英,通过千岛湖、安吉等鲜活案例,慷慨激昂、如数家珍的演讲,大家听的带劲。

产业鲜明、活力迸发的特色镇村,让我们实现了一次冲击

此次现场教学的所到之处,无论是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还是特色小镇,都让我们实现了视觉上的冲击、思想上的碰撞。深入分析不难发现,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具有四个特点。一是产业“特而强”。“特”是指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新产业以及茶叶、丝绸等历史经典产业中一个产业,细分领域、错位发展。“强”是指三年投入30~50亿,培育“单打冠军”。二是形态“小而美”。“小”就是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核心区1平方公里。“美”就是所有的特色小镇按3A级景区以上标准建设,旅游类特色小镇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三是功能“聚而合”。“聚”就是特色小镇都有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的聚集。“合”就是四大功能都紧贴产业定位融合发展。四是机制“新而活”。“新”就是小镇采取“宽进严定”的“创建制”,不搞“审批制”。“活”就是小镇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创建模式。

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互动交流,让我们获得了一次启发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今年初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田园综合体,省委提出的特色田园乡村,县委、县政府“五县共建”战略要求,对我镇发展作了一些设想:一是坚持高点谋划,突出产业定位。xx年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住建部等三部委文件强调:特色小镇原则上为建制镇(县城关镇除外),优先选择全国重点镇。银涂镇是全国重点镇、省重点中心镇,创建健康特色小镇是天时地利人和。二是坚持整体布局,突出产业融合。积极构建“1+3+N”健康特色小镇布局,着力做好一产、二产、三产项目的组合,生产、生活、生态项目的组合。“1”即以银集集镇为主阵地;
“3”即以淮建、涂沟、唐港3个集镇为美丽乡村示范点;
“N”即实行健康+N个产业发展:+体育用品,创建国家级体育用品基地;
+医疗养老,推进医养一体化项目早日建成;
+中医药,推进承开中药饮片以及药材基地、五星芡实特色村建设;
+湖鲜美食,放大太明龙虾、下河口渔家宴等品牌效应;
+生态养生,加快建设森氧小镇;
+休闲农业,依托十里桃林规划建设田园综合体;
+体育运动,依托高邮湖发展水上运动。三是坚持市场运作,突出产业招商。借鉴仪征市新集中医康养游小镇、刘集沐浴小镇等模式,包装一批项目整体打包、整体招商、整体规划设计、整体开发建设。无论是碧桂园、华夏幸福等品牌民企,还是中交、北京城建等央企国企,都将转型的战略指向“特色小镇”。

【二】

在近期的支部会议中,运管支部所有成员学习了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学习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乡村振兴,勿自以为是,需维护核心。历史进程的发展,众多事例证明,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群众必须牢牢团结在党的身边。面对新时代,新时代,新挑战,我们依然围绕团结在党身边,中国共产党是我们乡村振兴战略的创造者、指导者。

乡村振兴,勿好高骛远,需脚踏实地。乡村在我们工作的第一线,振兴乡村要求我们脚踏实地、扎根基层,要求我们充满斗志、不畏艰苦,要求我们担当作为、开拓进取。

乡村振兴,勿固守陈规,需创新进取。创新精神是乡村发展的动力之源,需要创新来驱动,创新驱动农业,会使乡村发展进入新的次元,乡村发展不再依靠单一农产品生产,而会找到新的经济增长方式,驱动乡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领域。

【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贫富差异较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各方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努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基础。发展是第一要务。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要实现产业兴旺,首先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通过培育农业品牌、增强科技创新、强化城乡融合,补齐农业发展短板,促进农村产业集聚。

人才振兴是支撑。“人才兴,事业方兴”。发展离不开人,乡村振兴自当不例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解决人的间题。由于受前些年农村发展“钱景”不大的影响,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农村缺人特别是缺少能人的问题,已经成为振兴乡村的制约瓶须。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做好农村人才政策这篇大文章,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建设。既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生カ军。也要广纳懂科技、懂市场、懂法律、懂管理的贤才能人到农村来创新创业,让农村成为贤才能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质专业化乡村振兴队伍,增强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和农村产业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文化振兴是灵魂。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乡村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乡土人文之美。如果说没有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或是没有乡村文化的同步振兴,那那乡村振兴就失去了真正的灵魂。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抓住乡村文化这一灵魂根本。不仅要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推进城乡文化融合,保护并传承好乡村文化,增加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供给,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及其产业。还要打通农村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破解文化服务难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不断提高农村群众在文化成果上的获得感以及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幸福感。

生态振兴是根本。“録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只有实现生态振兴才能体现文明和谐的乡村振兴目标,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振兴,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由于前些年农村环境保护相对滞后,这无疑为农村生态振兴带来了更多的难题,需要花费较大的力气来解决。必须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改进农业生

产方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持续攻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增加能源供应的良性循探索农村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增强乡村振兴的恒久生命力。

树高千尺源于根深,大厦巍峨靠的是地基坚固,乡村振兴战略让国之基更稳,祖国必须将更加坚实屹立在世界洞东方,让我们信心倍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牵引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番农村力量。

【四】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其实最主要的症结就在于乡村和城市发展不平衡,城市占据了大量的发展资源,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走出农村,走向城市,乡村成为了“养老集聚地”,导致了乡村原本就落后的形势更加严峻。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也不能少,在这发展的攻坚期,“乡村振兴”应运而生。我们作为一名人民警察,要树立实干精神、创新精神,艰苦奋斗、不断学习,确实在乡村振兴中保好驾护好航。

乡村振兴,勿自以为是,需维护核心。历史进程的发展,众多事例证明,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群众必须牢牢团结在党的身边。从革命时期,我党团结人民创造性的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到新社会主义初级探索阶段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步伐,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这都是在我党伟大领导下取得的卓越成果。面对新时代,新时代,新挑战,我们依然围绕团结在党身边,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是我们乡村振兴战略的创造者、指导者。

乡村振兴,勿好高骛远,需脚踏实地。我国农业人口之多,耕地面积之广都印证着乡村在我国的重要程度。乡村在我们工作的第一线,振兴乡村要求我们脚踏实地、扎根基层,要求我们充满斗志、不畏艰苦,要求我们担当作为、开拓进取。我们要切实发扬发挥“红船精神”,要想作为、有作为、善作为,学习李保国、廖俊波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要做好把政策接地气的践行者,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党的暖风,让“乡村振兴”不是一句空话。

乡村振兴,勿固守陈规,需创新进取。振兴乡村,绝不是口号,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创新精神是乡村发展的动力之源。从家庭联产承包制、土地制度改革,到现在的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供给侧改革,从历史到现在,这些政策都是我党创新精神的实际体现。有太多成功的先例,告诉我们,改革发展,需要创新来驱动,创新驱动农业,会使乡村发展进入新的次元,乡村发展不再依靠单一农产品生产,而会找到新的经济增长方式,驱动乡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领域,占据改革、乡村振兴的主动权。

我作为一名基层人民警察,乡村振兴,与我同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今后我国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农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体现了党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将切实做到维护核心、坚定信仰,脚踏实地、扎根基层,担当作为、创新进取,牢记重担和使命,“在基层保一方安宁,为人民守一片乐土”。

【五】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作为一名扶贫工作队员,我们责无旁贷,我们应该理清思路,和村两委及扶贫工作队一起找准产业路子谋发展,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移风易俗,强化淳朴民风,做好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每个人都应该为把村建设成为业强、民富、村美献计出力。

【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两次提到“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繁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我镇是农业大镇,通过反复学习、深刻领会,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使我憧憬无限,非常振奋,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统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十九大精神的丰富内涵,特别是深刻理解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准确把握“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科学论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任务、建设现代农业的工作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认真践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打通渠道,让广大农民最大程度地分享改革红利。十九大报告强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这有利于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给农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方面表明了“三农”问题在党中央工作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也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决胜期来看,可以说“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村荣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在内容、内涵上都有提升,都有转变。同时,乡村文明的内涵要求也不一样。

从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这个角度来看。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们提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乡村振兴”。这个战略部署实际上是在我们开启新征程的时候新时期的“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它不仅是一场经济社会的变革,而且是一次文化、生态的复兴。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它的目标导向就是按照现代化的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希望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希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美丽的家园,也就是“乡村振兴”战略是面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乡村振兴靠的是产业,而产业要兴旺、要发展,首先依靠的是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实现创新发展最强劲的动力。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都迫切需要科技创新,需要创新的领头人,需要有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创新人才队伍。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八】

“四月春光好,正是读书时”。在春光明媚的四月,我有幸到百年名校——西安交通大学学习,五天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仿佛经历了一次文化之旅,一场视听盛宴。培训结束后,仍然回味悠长,也引发了我对于乡村振兴的一些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生态宜居的守护者。习总书记说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看的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青山绿水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遵循自然法则而生存。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懂得“仁民爱物”,发自内心崇尚自然,珍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平利是女娲故里,中国名茶之乡。当我们的茶饮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品牌力量,平利的绞股蓝和绿茶也会像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一样名扬四海。到那时,我们卖的就不仅仅是茶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让每一个来平利旅游的客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魅力。

文化是乡风文明的约束力。“仁义礼智信、诚孝检勤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乡村振兴中,如果我们充分发掘乡规民约、族谱家训这些道德资源,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让向善向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引领道德、淳化民风,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里和睦”等等都会成为村民发自内心的尊崇。

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乡村文体活动质量,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周易·贲卦·彖传》中解释文化,“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三观”和生活方式,要想振兴乡村,就得以文化铸魂。有了灵魂的乡村便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青山绿水和乡愁,有了希望和未来。

【九】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以此为主题对“三农”工作进行了部署。这是我们党在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个全新战略部署,是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新要求,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意义十分重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着成就,农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再加上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业基础仍不稳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没有破解,不少农村存在“空壳”、“空心”、“空巢”和活力衰退现象,等等。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既切中了当前乡村发展的要害,也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方向,是城乡发展思路的战略性转变,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十九大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站在全局高度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当前,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其突出。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现代化的发展不可能消灭农村,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农民都搬到城里去,农民总体上应当就地城镇化。我们的目标应是,虽有城乡之别,而少城乡之差。必须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把更多的公共资源配置到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脱贫攻坚战,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一起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城市乡村共生共荣,这才是切合实际地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三产融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在战略实施上,要坚持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为重点,以产业融合为纽带,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途径,精心谋划,稳步推进。在加大政策倾斜的同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激活乡村的资金资产资源,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要坚持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加快建立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把各类人才引向农村,培养懂农村、爱农业、爱农民的工作队伍,培育现代新型农民。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下力气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农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作用。

作为一个涉农工作者,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就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部署,把各项政策学懂弄透,在做实上下功夫,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往前推进,以钉钉子精神全面抓好落实,为我省乡村振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十】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新的农村发展战略,体现了三个“突出”:

(一)突出了农村产业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农村产业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这就要求我们依托乡村的主导产业、资源禀赋、地理环境、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产业,进一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达到村美民富双赢。

(二)突出乡村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治则百姓安。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在我们这样一个8亿多农村人口的国家,乡村治理不仅是乡村的自我治理、自我发展问题,更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问题。乡村治理程度亦决定了党和国家政策的落实程度,决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更决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三)突出农村生态文明、生活环境建设,建设生态宜居农村。2018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今年以来,大力开展“七改、六化、三清三完善”为核心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目的就是彻底改变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全面建设宜居宜游美丽乡村。

【十一】

通过一周的时间在华南农业大学学习实施振兴乡村战略,感受颇多,有理论学习,有现场教学,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这次学习的四点心得体会。

第一,振兴乡村需要把三农问题放在首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目前,农村的农民收入主要靠种植和养殖,但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产值上都是越来越小,主要只是种够自己吃。所以要发展壮大农业,降低农业成本,吸引外商投资等。总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着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第二,振兴乡村需要传承农耕文明兴盛农村文化;
我国传承传统种植业发展快,种植业安全保障能力显着增强,目前在水稻、小麦、大豆、油菜等大宗作物用种上,已经实现品种全部自主选育,在源头夯实了粮食安全的根基。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换发文明新气象。

第三,振兴乡村需要发展村集体经济;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是农民财产性增收的重要板块,更是提示农村集体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我们可以通过对村庄的宅基地用地规模、布局、标准和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利用财政资金进行宅基地的置换、整理与修复,使农民闲置住房成为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养老、文化、教育等产业的有效结合。也可以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开发古村落、民俗村、休闲农庄、养殖等打造新的产业链,发展共享房屋、共享庭院、共享村庄、共享田园等多种共享经济形式,打造振兴新农村。将村庄重整与生态宜居目标结合起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发挥土地制度红利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四,振兴乡村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发展;
5月14日我们在老师的带带领下来到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下围村参观,下围村利用了与东莞交界的优越条件发展经济。下围村从村务财务管理混乱,干部与群众关系矛盾紧张,一系列集体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事件,一批村干部因违纪违法受到法律制裁的“问题村”一跃成为现在广州市的“文明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下围村的成功经历非常值得我们钟山县借鉴,我们也可以利用地处广东交界、交通发达的优势来发展经济,借鉴别人的村规维护村庄安全文明。

作为一名奋战在农村工作的一线干部,肩上更是扛着振兴乡村的艰巨任务。振兴乡村之路任重道远

【十二】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五个方面的总要求响应了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现实需求和广大农民的热切期盼,系统回答了乡村振兴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怎么样达到这样的水平等一系列问题,是我们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遵循。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撑,而乡村实体经济的核心是产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可以带来农民收入的提高,让农民富裕起来,增强农民消费能力。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以现代农业为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农村实体经济,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动能。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为了改善乡村居民生活环境不断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是在乡村治理体系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许多基础设施由于缺乏管理而破旧、荒废。这就可以在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考虑在乡村建立基础设施运营中心,对各种基础设施进行统一管理和运营,实现常态化的净化、亮化、绿化,让广大农民在宜居的环境中享受生活,切实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生态效益。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乡风体现了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是维系农情、乡情、亲情的重要纽带,也是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精神支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让广大农民不仅“留得住青山绿水”,而且“记得住乡愁”。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让广大农民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有了这样的劲头和韧性,严格按照“五要求”一定可以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壮丽篇章!

第2篇: 关于乡村振兴培训收获和体会

“乡村振兴”专题培训方案

委托单位:

承办单位:

2020年11月

一、培训目标

市直领导干部是推动落实各项工作落实的中坚力量。根据《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干部素养的要求,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市直部门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动员干部深入领会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要求,系统谋划下帮扶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以高校绿色金融研究院为具体培训的承办单位开展系列培训。

通过相关培训课程及实践活动,进一步开阔干部视野,着力提升干部战略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从而提高抓落实的质量效益,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培训对象及地点(一)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为市市直领导干部、各区县领导干部。

(二)培训形式

邀请政府组织、相关行业权威专家以及高校知名学者进行授课,采用课堂授课、案例分享、研讨交流、素质拓展训练、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进行。

(三)培训地点

高校、市(根据需要调整确定)

三、培训安排

“乡村振兴”专题培训课程安排(参考)

日 期

课 时

课 程

授课安排

第一天

(星期日)

14:30-17:30

学员报到

接待学员报到,安排物料领取、住宿(部分)、班级群注册及管理等相关事宜

第二天

(星期一)

8:30-9:00

开班式

9:00-11:3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解析

课程从市实际工作情况出发,通过讲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总目标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为市各县区的乡村振兴提供指导意见。

14:30-17:30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与路径的分析

课程通过梳理市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讲述乡村产业发展的可行路径,进而强化创新引领,培育发展新动能,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持续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第三天

(星期二)

8:30-11:30

新常态下提高农民收入的新思路新途径

课程通过讲授新常态下提高农民收入必要性与迫切性、政策方向、新思路和新途径,并对全国提高农民收入的优秀案例进行分析,开阔学员对于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新思路,寻找提高农民收入新途径。

14:30-17:30

县域电商发展实践与落地的工作要点分析

课程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县域品牌建设、上行电商、下行电商、互联网+旅游业等举措,解决县域一二三产融合电子商务升级转型问题,推进电子商务扶贫助贫工作,全面推进县域电子商务工作的快速发展。

第四天

(星期三)

8:30-11:30

“点亮新‘夜’态,助推新发展”的实践路径和方法

课程通过讲解“发展假日和夜间经济”的精神要旨、分享夜间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探讨促进兰州夜间经济产业和地方时间发展的思路,着力构建“商旅文娱体”深度融合的夜间经济发展新格局,提升城市品位与活力。

14:30-17:30

大数据在社会治理中的实践应用

课程通过对陇南市乡村大数据城市运行监控可视化系统在社会治理中的实践应用进行案例分析,讲述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构建数据互联互通、充分共享的新体系,以提升政务服务效率,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指导乡村实践。

第五天

(星期四)

8:30-11:30

特色农业小镇打造要点及案例分析

课程讲授打造特色农业小镇的农业产业定位、农业文化内涵、农业旅游特征,结合特色小镇案例,讲解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的主要内容,使学员从“生产、生态、文化、生活”四位一体融合发展的角度学习新型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14:30-17:30

实地调研/实践作业

开展实地调研或根据老师布置的实践课题进行实地考察并完成作业。

第六天

(星期五)

8:30-11:30

高效开展招商引资案例以及经验分享

课程通过对优秀县市招商引资项目案例分析,详细讲授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工作流程、对招商人员的要求、招商引资的工作方式与方法等方面内容。

14:30-16:30

网络危机及舆情管理

课程从网络危机、舆情管理的基本要义,国家对网络安全、舆情安全的要求及管理流程进行详细解析,结合相关网络案例进行分享,使学员对网络危机及舆情管理有全面地认知与理解。

16:30-17:30

小组汇报、结业仪式

小组分享、汇报;
颁发结业证书

四、管理团队

培训学员将以班级的形式进行培训,为其配备一名带班班主任、一名助理班主任、研究生助理团队等。为更好地开展工作需要对培训学员提前进行随机分组,40-50人为一班,8-10人为一组,需要明确班长及小组长,配合共同管理班级。

为了保证学习效果结合培训单位要求,将学员信息提前录入“高校绿色金融研究院培训系统”,通过系统实现学员的前期课程设计调研,中期电子签到打卡及课程内容、任课教师反馈,学习材料的分享,后期培训效果的分析等。

五、成本预算

学员物资包含笔、本子、手提袋、学员证、培训安排、培训资料、结业证书。

培训预算,包含需要的各项费用:餐费、住宿费、资料费、场地费、交通费、专家讲课费用(含食宿费、交通费、讲课费)、工作人员费用及不可预见费等。将根据选择的课程和教师要求,确定人员后给出相应预算。

六、联系我们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传真:

联系人:

第3篇: 关于乡村振兴培训收获和体会

乡村振兴战略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乡村振兴战略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为期一周的培训学习,使自己对乡村振兴战略有更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十九大报告首度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又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这一战略为当前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要决策部署。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此次培训课程内容充实丰富,既有《新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解读》、《“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创新及应用》等理论学习,也有美丽乡村及特色小镇进行现场实地教学,围绕本次培训学习体会,结合目前我县农村实际情况来看,有以下几点认识。一是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责任重大,刻不容缓。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产生大量生产、生活垃圾。工业、养殖业不断扩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又缺乏环保意识,农村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要留住绿水青山,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村环保意识;
减少农村工业污染,鼓励循环经济,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加大环境污第 1 页 共 3 页

染惩处力度;
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活污染源治理;
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
大力发展生态有机农业产业,培育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减少农药污染。农村环境治理重在建设,难在坚持,只有通过逐步完善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坚持守住了绿水青山,才是保住了金山银山。二是充分运用大数据,把农业产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最大优势发挥到极致。目前人们衣食住行已离不开互联网,依赖于互联网。一个品牌的成功,在品质保证的前提下,营销策划是打响品牌的关键,在大数据时代下,想网民所想,思网民所思,站在一个普通网民的角度来做宣传策划,戳中要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触。近年来,我县农产业搭上大数据后,发展迅速,宣传力度逐年提升,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可追溯系统,可以查询到农产品的身份证,让消费者随时查询产品的生长过程,吃得更放心。围绕大数据引领和推进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实现了大数据物联网可追溯系统在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实际运用,全面提升了我县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实现了农产品出口,远销俄罗斯、马来西亚、香港等。三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意义就是群众文化素养提高和生活水平提升。乡村发展必然要有兴旺的产业支撑,要因地制宜、要具有特色。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乡村发展才能长久,经济才能带动发展。还要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风尚,使乡村更加互助发展。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最基础,让村民牢固树立法治意识,第 2 页 共 3 页

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要弘扬和传承优良的传统道德观,要把村规民约、村民自治整合起来形成治理有序的规范体系。要充分科学合理利用本土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改变生活陋习,邻里和睦,乡风文明,使农村成为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文明和谐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只有提高人民文化素养、生活水平,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所在。

第 3 页 共 3 页

第4篇: 关于乡村振兴培训收获和体会

2020对于乡村复兴的领会和感觉作文多篇


2020对于乡村复兴的领会和感觉作文多篇由***投稿介绍,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照借鉴作用。
复兴乡村的艰巨任务,就是要不等不靠,独自自主,将党的好政策彻完全底的落实好,小偏整理了2020对于乡村复兴的领会和感觉作文优选4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乡村复兴的领会和感觉一
“四月春色好,正是念书时”。在春色明朗的四月,我有幸到百年名校——西安交通大学学习,五天的培训,让我得益匪浅,忧如经历了一次文化之旅,一场视听盛宴。培训结束后,仍旧回味悠久,也引起了我对于乡村复兴的一些思虑……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初次提出“实行乡村复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复兴就是要以乡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家产兴盛、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饶的漂亮乡村。我以为建设漂亮乡村一直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生态宜居的守卫者。习总书记说漂亮乡村建设就是要“看的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青山绿水是我们耐以生计和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按照自然法例而生
计。继承和弘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懂得“仁民爱物”,发自心里崇尚自然,珍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守卫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乡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不过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增强对旧址古迹、宗族祠堂、野外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乡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漂亮乡村。
文化是家产兴盛的金钥匙。乡村家产不论是农业仍是第三家产,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不然就不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平利是女娲故乡,中国名茶之乡。当我们的茶饮家产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品牌力量,平利的绞股蓝和绿茶也会像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同样名扬四海。到那时,我们卖的就不不过是茶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复兴就会想到乡村旅行。而乡村旅行的连续蓬勃发展,更要着重发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天气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民俗习惯等等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区文化,而这类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一样于其余地方的精神体验。比如,有人喜爱“大漠孤烟直”的凄凉,有人喜爱“海上生明月”的境界。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发掘当地的地区文化,让每一个来平利旅行的客人感觉到这片土地独出心裁的魅力。

文化是乡风文明的拘束力。“仁义礼智信、诚孝检勤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发掘中华优异传统文化包含的思想观点、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联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显现出永远魅力和时代风范”。在乡村复兴中,假如我们充足发掘乡规民约、族谱家训这些道德资源,发挥身旁楷模的力量。让向善向美的中国优异传统文化凝集人心、引领道德、淳化风气,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居友善”等等都会成为村民发自心里的尊敬。
乡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也是不容忽略的问题。只有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系统,才能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乡村文体活动质量,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点。
《周易·贲卦·彖传》中解说文化,“刚柔交织,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整天下。”文化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三观”和生活方式,要想复兴乡村,就得以文化铸魂。有了灵魂的乡村便有了活力和活力,有了青山绿水和乡愁,有了希望和将来。

乡村复兴的领会和感觉二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复兴战略,紧扣农民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神往,给农民民众带来了新期望、新希望。”作为一名奋战在乡村工作的基层干部,肩上更是扛着复兴乡村的艰巨任务,就
是要不等不靠,独自自主,将党的好政策彻完全底的落实好,才能把外来“输血”帮扶转变为自主“造血”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乡村的发展。
完美基础设备建设是筑牢乡村复兴之基的要点。在脱贫攻坚的连续推动下,乡村基础设备条件显然改良,但部分贫穷山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历史欠账多、优良资源供应不足、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因素限制,各项基础设备都相对落伍,水、电、路、污染办理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这都成为了乡村复兴的掣肘。在实现复兴乡村的过程中,一定以完美基础设备为要点工作,立足民众需求连续鼎力实行民生工程,加速补齐水、气、污染办理设备等突出短板,解决限制当地长久发展的突出问题,不停改良人居环境,增强农民民众的获取感、幸福感、安全感。很多地区在脱贫攻坚的带动下,基础设备条件获取了进一步改良。可是部分偏僻山区,在水、电、路、生态治理等方面依旧特别落伍,在基础设备建设方面需政府赐予鼎力支持。
推动家产发展是乡村复兴的重要门路。实行乡村复兴的最后目标,就是要完全解决乡村家产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证当地民众长久稳固增收、安家乐业。而不论是解决农民就业仍是保证民众增收,都需要以家产发展为基础。农业强,家产一定强;家产旺,乡村复兴才有底气。习总书记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山区县依山傍水,自然资源丰富,县域旅行发展远景广阔。跟着全县全域旅行的发展,旅行业逐渐做大做强,也将进一步带动家
产发展,为乡村复兴带来盈利。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复兴的必由之路。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除去“空壳村”,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热门也是一个难点,更是乡村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要点。很多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不说基础设备建设、公益事业、扶贫济困,连基本办公经费都全靠政府财政补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迟缓是一块突出的短板。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有政府补贴和村集体经营收入,政府补贴基本固定,要想增添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经过生产经营,盘活村集体财富。国家出台“深入乡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惠农政策,这是继乡村土地制度改革后乡村改革的又一项大事,目的是保障农民财富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如何让乡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充足发挥土地制度盈利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让资源变财富、资本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切确实实获取优惠,这是当下我们正在踊跃推动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最后的奋斗目标。
实行乡村复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指了然方向和道路,是农民共享国家发展成就的重要表现,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怀。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义不容辞,应当为乡村复兴献计卖力,率领民众发展致富。

乡村复兴的领会和感觉三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复兴战略,把“农业、乡村、农民”的三农问题作为了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后农业的发展指了然
方向,给了乡村新的定位。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天性问题,乡村复兴的重要决议部署,是加速农业乡村现代化,提高民众获取感、幸福感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乡村复兴战略,是“三农”政策的连续和延长,而乡村复兴最为根本的是家产复兴。依靠各地区的优胜条件,努力找寻一条可实行而且能够连续化进行的家产复兴道路,用家产带动就业,用就业改良本来落伍的生活条件和水平。有些地区的“形象工程”是不行取的,要在条件同意的状况下合理地进行开发和利用,而不是为了一时的改良和发展使本来的优势变为劣势。
家产复兴离不开人材的引进,家产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材的功绩。乡村复兴需要在科技复兴,而人材是科技的最直接表现。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人材,因此人材复兴是乡村复兴的强有力支撑,在新局势下,认识发展的势头,了解地区的优势,再加以科学的开发和利用才能“变废为宝”,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一大量优异的专业人材,使地区发展更加长久。
家产兴盛、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饶是乡村复兴战略实行的总要求,而实行乡村复兴战略,也是促使乡村全面发展和繁华,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要不停提高乡村的自制能力,进而形成治理有效、科学发展的优异场面。

乡村复兴的领会和感觉四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家产复兴是乡村复兴的物质基础,只有家产复兴,才能增强乡村吸引力,促使各种生产因素向乡村齐集。
推动乡村复兴,要打牢夯实家产复兴这个基础。
建立现代农业家产系统。推动乡村一二三家产交融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现代农业家产系统的重要措施。比方,鼎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家产链、提高价值链、完美利益链,经过保底分成、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家产链增值利润;实行农产品加工业提高行动,鼓舞公司吞并重组,裁减落伍产能,支持主产区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变增值;实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行优选工程,建设一批设备齐备、功能多样的休闲参观园区、丛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点小镇。

建立现代农业生产系统。实现家产兴盛,要以深入农业供应侧构造性改革为主线,此中坚持质量兴农是重要要求。比方,深入推动农业绿色化、优良化、特点化、品牌化,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动特点农产品优势区创立,建设现代农业家产园、农业科技园;实行家产兴村强县行动,实行标准化生产,培养农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记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
建立现代农业经营系统。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发展规模经营、培养新式农业经营主体是重要环节。比方,实行新式农业经营主体培养工程,培养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公司、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家产化联合体,发展多种形式适量规模经营;确实发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系统作用,经过财政担保费率补贴和以奖代补等,加大对新式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力度;兼备兼备
培养新式农业经营主体和扶助小田户,采纳有针对性的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家产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强人气旺。以深入农业供应侧构造性改革为主线,加速建立现代农业家产系统、生产系统、经营系统,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势必不停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因素生产率,加速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2020对于乡村复兴的领会和感觉作文优选4篇
你也能够在搜寻更多本站我为你整理的其余2020对于乡村复兴的领会和感觉作文多篇范文。


第5篇: 关于乡村振兴培训收获和体会

乡村振兴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为期一周的培训学习,使自己对乡村振兴战略有更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十九大报告首度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又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这一战略为当前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要决策部署。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
此次培训课程内容充实丰富,既有《新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解读》、《“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创新及应用》等理论学习,也有美丽乡村及特色小镇进行现场实地教学,围绕本次培训学习体会,结合目前我县农村实际情况来看,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是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责任重大,刻不容缓。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产生大量生产、生活垃圾。工业、养殖业不断扩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又缺乏环保意识,农村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要留住绿水青山,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村环保意识;
减少农村工业污染,鼓励循环经济,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加大环境污染惩处力度;
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活污染源治理;
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

方式处理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
大力发展生态有机农业产业,培育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减少农药污染。农村环境治理重在建设,难在坚持,只有通过逐步完善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坚持守住了绿水青山,才是保住了金山银山。
二是充分运用大数据,把农业产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最大优势发挥到极致。目前人们衣食住行已离不开互联网,依赖于互联网。一个品牌的成功,在品质保证的前提下,营销策划是打响品牌的关键,在大数据时代下,想网民所想,思网民所思,站在一个普通网民的角度来做宣传策划,戳中要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触。近年来,我县农产业搭上大数据后,发展迅速,宣传力度逐年提升,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可追溯系统,可以查询到农产品的身份证,让消费者随时查询产品的生长过程,吃得更放心。围绕大数据引领和推进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实现了大数据物联网可追溯系统在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实际运用,全面提升了我县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实现了农产品出口,远销俄罗斯、马来西亚、香港等。
三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意义就是群众文化素养提高和生活水平提升。乡村发展必然要有兴旺的产业支撑,要因地制宜、要具有特色。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乡村发展才能长久,经济才能带动发展。还要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风尚,使乡村更加互助发展。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最基础,让村民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要弘扬和传承优良的

传统道德观,要把村规民约、村民自治整合起来形成治理有序的规范体系。要充分科学合理利用本土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改变生活陋习,邻里和睦,乡风文明,使农村成为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文明和谐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只有提高人民文化素养、生活水平,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所在。


推荐访问:振兴 乡村 收获 关于乡村振兴培训收获和体会 关于乡村振兴培训收获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