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疫情防控 >

基于疫情在线教学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完整)

时间:2022-05-22 10:20:02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于疫情在线教学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基于疫情在线教学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完整)

基于疫情在线教学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5篇

【篇一】基于疫情在线教学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模式探析
作者:赵晓娜
来源:《数码设计》2017年第19期

        摘要:在现阶段,微博和微信等媒介的出现成为了微时代的重要代表,微时代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很大的便利。同时,在微时代背景下,也涌现出了十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充足的基础和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着重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的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微时代发展背景下,使得教育资源更加丰富,让学生学习的效果逐渐得到提升。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策略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29(2017)19-0007-02

        Abstract:
at the present stage, microblogging and Weixin media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the microage, the emergence of microage for people"s lives and work has produced great convenience. At the same tim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microage, a very rich teaching resources have emerged, which provides sufficient foundation and premise for students to study. In this process,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so that students can truly feel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learning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croage,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are more abundant, and the effect of students "learning is gradually improved.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ecific measures of the refor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icroage.

【篇二】基于疫情在线教学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究
作者:王晓凯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20期

        摘 要: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翻转课堂模式更是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方面提供了活力与生机,在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的改革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此,本文就翻转课堂模式的概念以及它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中实施优势、必要条件等方面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翻转课堂 高校思政课 教学改革

        前言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教育界所重点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先学后交、以学定交“。翻转课堂运作的方式就是学生在家自主学习老师所提供的网络教学资源之后,再回到课堂上去进行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以及讨论。翻转课堂的出现便可以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更加充分的掌握学习到的知识。所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上面的优势以及实施所需要的必要条件等等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在高校思政课改革上存在的优势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化学老师在课堂中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并且推动这个模式在美国中小学的教育中的使用。然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大众普及,翻转课堂开始流行并且受到人们热议。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直观的认识就是通过视频进行学习,但是并非没有人进行这种尝试,翻转课堂却得以如此成功的受到大众的热议和追捧,可能就是源于它有许多鲜明的优势特点。

        1.教学视频短小精悍

        无论最初是谁开始提出或者是推崇这种教学模式的,但是从他们教学的视频内容上都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每一个视频的时间都不算长,几分钟或者是十几分钟,但是内容却是极其有针对性的知识。那么,这种特点就特别适合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因为曾有人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的人都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做一件事的专注的时间就会下降。传统的高校中的思政课,课时比较长,学生们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并且老师为大部分学生考虑就会放缓讲课的进度,其实这样以来就会拉低许多同学的学习效率。而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刚好解决这一问题,视频长度可以控制在学生们精力高度集中的范围内,这样以来,便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篇三】基于疫情在线教学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

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改革

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改革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9号)、以及《教育部等部门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宣部、教育部印刷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教育部印刷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社科[2015]3号)等文件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明确要求。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有效地发挥思政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案。

  一、思政课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方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努力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基本原则:

  1.坚持各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理论知识、重难点内容讲授到位,不忽略基础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

  2.坚持系统讲授、专题深化和形式多样的“活动课堂”相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深入浅出,突出重点,兼顾学生全面发展,确保“管用”、“实效”。

  3.坚持思政课主导教育与主体教育相结合。既重视发挥教师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有效调动大学生作为思政教育主体所具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方法手段,鼓励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自我教育。

  4.坚持理论播洒与实践体悟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学,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服务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思政课改革的基本思路

  主要从三个方面厘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考核

  (一)网络慕课、生本教学----实施课程的理论教学改革

  以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目标,根据“基本”、“管用”的原则,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对相关教材中出现的重复内容章节进行“合并重复、增添有用”,精心厘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块。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打破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格局,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活动课堂教学模式。

  (二)贴紧跟进、学思学行----突出课程的实践教学特质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思政课育人目标的重要环节。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将所学理论知识内化为理想和信念,进而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思政课从“知识教育”向“知行合一”的行动教学转变,思政课改革要贴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生基本素养的要求,跟进学院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各环节,融入学生校内外的各项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行”,实现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行动,促进成才的思政课教学目标。

  (三)时空延展、追踪考核----巩固课程的教育教学成效

  我院思政课考核将改革打破一纸闭卷的考核方式,采取多元化的动态过程考核。除了在校期间的课内与课外考核,也利用寒暑假,有效延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并通过建立“全程动态”考核体系,将思政课考核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多维度地设立考核学生思政课课业成绩的立面,联手多方教育管理力量(如党团组织、系部辅导员、校园管理人员等),实施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和素质状况的评价考核。变思政课单一静态的试卷考核为多元动态的全面考核,努力解决成绩评定与学生日常表现相脱节的状况,实现思政课考核与学生思想品德考评的有机结合。

  三、思政课改革实施计划及安排

  (一)课程设置安排

  思政课必修课一共有五门课程,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由我院素质拓展中心承担。因此属于我院基础教学部承担开设的思政课必修课程有四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这四门课程目前具体授课时间和学时分配安排如下:

  表1:当前课程授课时间及学时分配

  表2:课改后计划思政课学时分配

  (二)教学形式改革

  由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成“网络平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

  1、 网络平台

  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具体知识点的普及,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包含以下模块:

  (1)帮助学生自学教材的名师教学视频;

  (2)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章节习题训练;

  (3)网络平台考试。

  建立网上“讨论版”和课堂互动教学体系。我们在网上设计出让学生有较大发挥空间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小班讨论

  2、 课堂教学

  将“以学定教”引入思政课教学:理论导读和问题解析。TBL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是“提出目标---定向自学---课堂检测----提出问题----重点解析”,使学习过程由被动接受变为为主动建构,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理论导读---大班教学

  划分模块实施大班课堂教学(每门课程开展两到三次大班课程)

  认真研究教材,划分教学单元,如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划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大模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按照时间的维度划分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专职教师根据研究方向重点划分选择2-3个模块开展教学,实施大班集体授课2到3次。

  (2)问题解析---小班讨论课堂教学(每班人数控制在45人左右)

  建立网上“讨论版”和课堂互动教学体系。我们在网上设计出让学生有较大发挥空间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小班讨论。

  活动课堂主要采取:小组讨论、演讲比赛,小组辩论赛,案例分析、抽签即

  兴讨论、“一站到底”知识竞答比赛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

  3、实践教学

  由于我校思政课目前实践课这一项仍是空白,所以特制定以下相关实践课程。

  整合四门思政课实践学时,统一设计实践教学主题和实践形式,初步开展校园主题教育、暑期社会实践,读书活动实践报告具体计划及安排见表3。(实践活动的内容会根据实际活动进行相关主题变化)

  表3:“学思学行”教学计划

  此部分作为思政课考察实行单独学分制,大一大二两年全部按照要求完成实践活动可获得3学分。

  (三)教学内容的整合

  综合四门公共政治课的内容,划分为几大重点模块

  (四)教学方法的设计

  围绕“三动五结合”,即动脑、动口、动手,听、看、谈、讲、写相结合,

  注重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进行教学方法的设计。

  1、对话式教学法

  该法要求以学生提问和教师答疑为主,同时穿插教师对学生诱导性的问话。对话教学要求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平等交流,使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谈心得,谈体会,谈感受,谈收获。双向互动,展开平等的讨论交流,教师和学生共同结合自己的体会谈收获与提高,共同研究探讨存在困惑的问题,课堂活跃起来,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入耳入脑的目的。

  2、演讲教学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现实问题,凝练一个或两个题目,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教学。此法有两种含义,一是由学生自愿报名进行演讲,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一是教师进行演讲式教学,通过演讲方式,将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

  3、主题辩论式教学法

  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和社会实践进展,选择若干有争议的观点,在教师和学生的综合选择后定下一个可辩论的题目,将学生分为正反和旁观者点评三方。在正反两方辩论后,先由学生旁观者点评,最后由教师评讲。

  4、案例教学法

  该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选案例,课堂上让学生思考案例,讨论案例,由教师分析案例,解剖案例,最后引出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观点。

  5、角色互换式教学法

  该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2—4次时间,根据特定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备课,自己登台讲授,教师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并在学生教学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该内容的教学研讨,以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学生的表达能力。

  6、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等待灌注的容器,而是有无限认识潜能的认识主体。

  7、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指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适时地把学生认识不清,理解不深,但又是他们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交给他们作更深层的思考,通过共同讨论而获得正确认识。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每学期至少组织2-3次的主题讨论,要求全体同学都要参加,每人写出发言提纲,并作为平时成绩。为了保证课堂讨论的质量,我们还探索了“四步走”的措施。即选好讨论题;做好讨论前的充分准备;加强课堂讨论的启发和引导;及时对课堂讨论进行总结。

  8、调研教学法

  该法要求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思想状况,列出一定题目,使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一定社会调查研究,写出调查分析报告,并在课程上进行交流讨论,分析提高。通过深入社会调查研究,不仅提高了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深刻更直接地认识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重要的是,理想与现实存在某种程度的差距也使他们对我国的道德水准和法律意识有更深的了解和更准确的把握,对所学的理论又有了全新的总体认识

  9、情景剧教学方法

  例如开设别开生面的思政课“舞台课堂”,举行一场以“青春思索”为主题的本科生思政课成果大赛。来自各个学院的同学们可以围绕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医疗体制改革”“和平外交战略”“文化软实力”等社会热点问题,通过情景剧等方式阐述观点。

  (五)考核方式改革

  学生总成绩=网络学习考评+课堂考评+实践考评(30%+40%+30%)

  网络学习考评:每章节网络学习的习题成绩和最后期末网络成绩考

  试由电脑系统自动综合成一个总成绩;

  课堂考评:出勤率+课堂参与表现;

  实践考评:论文成绩/调查报告/成果展示/读书报告

  (六)各科改革的时间规划

  基础部思政教研室所涉及的四门公共政治课改革方案计划从2017级新生,分课程启动,所涉及时间共四个学期,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七)改革所期待达到的效果

  1、思政课成为我院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2、百分之95的学生通过思政课的学习获得基本的政治常识,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重难点内容,为以后考研或者考试打下理论基础;

  3、百分之90的学生能够通过思政课的改革参与到其中,并且能够真正的动脑、动口、动手,获得听、看、谈、讲、写的能力

【篇四】基于疫情在线教学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作者:方明霞
来源:《商情》2020年第25期

        【摘要】本文立足于课程思政背景,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过程考核与评价、教师行为、学生专业背景等方面阐述如何有效地融入思政教育,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基础课与思政教育融合提供路径,也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 中国古代文学; 德育元素; 专业背景; 教学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课程思政背景下,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和高校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要求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树立立德树人意识,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形成专业基础课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同向同行的新局面。池州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一门面向传媒方向开设的兼具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和价值观引领等功能的专业基础课。传媒专业包括广告学、网络新媒体、广播电视编导三个专业,课程性质、专业特点以及课程思政的要求决定不能按照以往传统的针对中文专业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这也意味着教师要积极研究如何在该课程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并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尝试、改进、创新。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过程考核与评价、教师行为、学生专业背景等方面阐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如何有效地融入思政教育,形成协同效应,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基础课与思政教育融合提供路径,为该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 教学内容融入思政教育

        1.教学内容的选择

        我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一门面向传媒方向(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网络新媒体三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的课时数为48课时,与中文专业的课时相比而言,非常有限,显然,按照以往针对中文专业的文学史阐述法来授课是行不通的。因此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学内容融入思政教育的基础是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制定新的教学大纲,选取典型的教学内容,既要满足学生专业需求,更要发挥育人功能,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屈原与楚辞这一章节内容我选择讲解屈原的作品《山鬼》,首先是因为该作品本身属于屈原作品中最美的《九歌》之一,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从色彩、意象等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为专业学习打好基础;其次,该作品塑造的山鬼这一角色是屈原理想中的人物形象,蕴含着屈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炙热的爱国情怀,在作品的讲解中能潜移默化地发挥对学生价值观引领的作用。

        2.德育元素的提取

        古代文学艺术史上,大家辈出,优秀的作品汗牛充栋,无论是从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情怀,还是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健康的审美趣味,德育元素比比皆是,不难挖掘。也正是因为容易挖掘,所以难处在于如何结合时代和学生特点,在丰富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选取典型内容,进而提取德育元素。比如讲陶渊明这一章节,学生在中学时期学过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也熟悉陶渊明安贫乐道、高洁出尘的隐士形象,我在提取德育元素的时候,结合时代特征,契合时代的需要,融入思政教育。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年轻学子而言,如何尽快适应社会,在机遇和挑战面前能迎难而上,遇事不走极端,对生活充满热爱,如何过一个平凡而有意义的人生等等,这些是我们从陶渊明身上看到的价值,是新时代的德育教育的重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结合陶渊明的作品,阐述陶渊明的人生历程,潜移默化地教育大家既要有迎难而上、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又要具备承受挫折的能力,热爱生活、热爱人生,使自己的人生充实而有意义。

        可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融入思政教育,需要在有限课时内,结合学生特点,选取教学内容,提取德育元素,是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第一步。

        二.教学方法融入思政教育

        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一般都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比较单一,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发挥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相互结合的作用。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如何在教学方法上融入思政教育,我在课程教学实践尝试如下: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本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朗诵、音乐欣赏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活自己本身的能动性,对作品形成初步的感知,并自我初步感知的基础之上产生感悟。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事物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形成发散思维。比如在讲授屈原《山鬼》一文时,一开始通过多媒体播放作品改编的歌曲,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感知,提高审美能力,为后面讲解作品打下基础;又如讲授《五柳先生传》一文时,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配音朗诵中感受陶渊明五柳先生的形象,引导学生走进陶渊明。情境教学法在于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去体验,激发情感,在感同身受中走进作品、走进作者,去体会经典作品中蕴含的人文思想、深邃哲理,潛移默化地融入思政教育。

        2.作品演绎法

        古代文学作品是古代作者所创作的,离我们当代有一定的距离,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学生的疏离,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发挥课程传递知识,提升能力和价值引领作用,笔者尝试着在课堂教学中多样化演绎作品,比如针对广编专业的学生讲授《诗经·东山》这首诗时,让他们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脚本创作;讲授《红楼梦》时,让大家去做导演,做演员,以小组的形式,表演话剧。针对广告学专业,在讲授古典诗词作品时,选择一些光影、色彩、意象运用巧妙的诗词,让学生去梳理,并联系广告作品中色彩、光影的运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作品演绎,拉近了学生和古代文人的距离,与古代作品的距离,了解古代文学的现代性、基础性和人文性,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提升综合素质,打好专业基础,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

        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主导,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德育作用,不仅如此,教学方法本身也可以有效地融入思政教育,比如以小组为单位的作品演绎,可以让学生明白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三.教学设计融入思政教育

        教学设计融入思政教育,主要体现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要完美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即知识、能力和德育三位一体的目标。笔者在课程教学中,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包括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课程导入设计,教学方法选择,讨论环节设计,作业布置等环节。比如讲授苏轼的词作鉴赏时,不能随机地选择词作赏析,要进行设计,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去选择作品。这一学时的教学目标是要求了解苏轼的词(知识目标)、欣赏苏轼的作品风格(能力目标)、感受苏轼的旷达,培养乐观的心态和对生活的热爱(德育目标),因此首先,笔者根据目标选择苏轼心态变化的四首词作,分别是《卜算子》《临江仙》《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其次,设计导入,结合上一学时内容,用回顾和提问的方式导入,我们今天熟悉的苏轼是经历贬谪后的洒脱豁达的苏东坡,这样的苏轼是我们喜爱的苏东坡,但是英雄不是一日造就的,他是如何养成这样的达观心态的呢?下面让我们通过一组词来了解他的心路历程;第三,讲解词作,利用板书串讲四首词,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进入词境,感受苏轼的心态变化;第四,结合自身,设计讨论环节,苏轼的旷达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启发学生自由发言,完成德育目标;最后,补充苏轼其他类型词作,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苏轼的词作,在此基础上选择词作进行赏析,在作品的基础上谈谈对苏轼的认识。

        四.过程考核与评价融入思政教育

        我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成绩(70%)两个方面。之前,在实践教学中,鉴于传媒方向学生的特点,期末考试卷面得分不是特别理想,必须进行改革,融入思政教育,发挥考核和评价效果。因此,在实践中,笔者尝试着改革,第一,学生平时成绩主要体现在课后作业、课前预习、课堂表现等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这些方面的表现进行平时成绩的打分,可以有效地融入思政教育,比如按时上课、遵守纪律体现了是否具备纪律规矩意识,积极参加活动体现了团队协作意识,做到认真完成课后作业,课堂表现良好具备了自我管理意识。第二,我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期末考核主要体现在参加闭卷考试、独立认真完成试卷,在期末考试中,对试题进行改革,增加主观题,减少客观题,增设作品解析题,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解读,考察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增设作品演绎题,让学生在对作品理解的基础上,以多样化的形式灵活演绎作品,发挥学生的主观创造能力。这些尝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卷面得分,发挥了过程考核的效果,同时也融入了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体现了学生诚信、严谨治学的意识。

        五. 教师言传身教融入思政教育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辅导员或班主任、思政课教师的工作,也需要专业课教师发挥协同效应。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思政教育除了利用课程教学外,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言传”是指教师上课时无论是针对专业知识还是其他领域的事件,应该传播社会正能量,不发表任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的言论和任何对学生有负面引导作用的言论;“身教”是指教师应该认真备课、严谨治学、耐心答疑解惑、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为学生做好引导示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是学生的引路人,其言传身教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毕业论文指导中等等,需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起到真正地引领示范作用。

        六.学生专业背景融入思政教育

        我校传媒方向包括广编、广告学、网络新媒体三个专业,这三个专业都具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如何结合专业特点融入思政教育也是课程教学改革要考虑的问题。首先,专业背景下的共性,我校传媒专业方向学生整体上文化素质比中文专业学生要弱,对传统文化兴趣也不是特别浓厚,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上文已经一一阐述。其次,专业的不同,决定了在教学中侧重点的差异,比如,针对广编专业学生,教学内容适量地选择小说和戏曲赏析,甚至在诗词作品赏析时,也有意识地让学生尝试改编、创作;针对广告专业学生,教学内容上选择诗词作品讲授时,侧重光影、色彩、语言运用绝佳,意境优美的作品。这种侧重还体现在试卷题目的设置、平时成业的布置等方面,根据学生专业背景的不同,多方面地进行差异化教学,有利于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地融入思政教育。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第一步在于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大纲,选择教学内容,提取德育元素,之后要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过程考核与评价方面依次融入思政教育,还要考虑到课程教学的双方,教师的言行和学生专业特点等因素。笔者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从以上六个方面系统地探索“中國古代文学”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希望能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基础课和思政教育融合提供方向和思路。

        参考文献:

        [1]岳宗德.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01):98-99.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3]左川凤.新形势下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策略探究[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2019(03):7-9.

        作者简介:方明霞(1985—),女,安徽池州人,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明清诗学与文论。

【篇五】基于疫情在线教学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在网络环境下,改革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势在必行。高校教师理应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理念,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让大学生在“学会”的同时还要“会学”,并要引导他们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建立网络课程资源和互动化平台,在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的同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课;
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课程资源;
互动化平台
当下已是网络时代,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强烈地冲击着当代人的思想意识,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研究发现,网络环境一方面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多元文化、尤其是快餐文化削弱了思考和研究深层次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大学生群体的信仰危机问题日益凸显,普遍存在着价值取向紊乱、理想信念淡薄等问题,致使思政课教学面临严峻挑战。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1]
一、网络环境下改革思政课教学的迫切性
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信仰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的主要表现在:相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的人数占不到受查总数的一半,更多的人追求物质享受,信奉及时享乐,美其名曰“”享受生活;
不少人迷信金钱的力量,限入“有多少钱才算幸福”的伪命题,认为挣

推荐访问:在线 疫情 课教学 基于疫情在线教学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疫情在线教学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 后疫情时代思政课堂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