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2023年《设计觉醒》读后感3篇【通用文档】

时间:2023-04-13 13:00:06 浏览量:

《设计的觉醒》读后感1  今天读完了田中一光先生的这本文集。  书中的文章都不长,路上床前顺手翻开一页就能开始读。回想起曾经在北京的地铁里和荷兰的火车上,本来是浮躁的环境,让人很难随意就扎进书里,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设计觉醒》读后感3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设计觉醒》读后感3篇【通用文档】

《设计的觉醒》读后感1

  今天读完了田中一光先生的这本文集。

  书中的文章都不长,路上床前顺手翻开一页就能开始读。回想起曾经在北京的地铁里和荷兰的火车上,本来是浮躁的环境,让人很难随意就扎进书里,却能多次片刻间被文中寥寥数语“秒杀”,特别受感动。要是能这么入了梦乡,延长这感动的时间,那真是件美事儿!我有一边看书一边划的习惯。这本恐怕是被我划的最花的一本了。即便如此,合上末页,觉得只领会了表层,意犹未尽。真想马上再重温一遍!

  大多数介绍设计作品的书或文字,都采取直线式的介绍方式。某位设计师,a,b,c,d一步步走下来,然后有了最后的设计作品。但凡写过简短的作品介绍的人都清楚,这种介绍方式,看似是条理清晰,符合逻辑的,当然这也是由于各种(潜在)甲方的限制,却不一定能反映出设计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过程中的随机性。不过,我以前所接触的各种书、杂志,大多是这样了。(恐怕是主题需要集中的缘故,而文集的主题可以相应的散开来。)也曾感叹过,其实它们并没有展示出,或教给我真实的思考和设计过程。因为我只看到那只结成的苹果,以及其所在的`那枝枝干,以及部分根茎等。但是看不清整棵供给养分的大树,更不知土壤、大气等环境。

  之前对田中先生的作品,也只是肤浅的知道那些特征鲜明的几何形。但这本书为我展示了其后的大树。正所谓“未知的已知”。先生回想着他从小观看歌舞伎的日子,借品茶、品尝料理、介绍他认为是“日本设计之源”的琳派绘画等娓娓道来令他醉心的日本美学和其与西方美学的异同。(这让我非常希望能去京都做一次深度游!)文中多次探讨西学东渐对日本战后社会发展的诸多影响,以及国际化背景下日本设计何以体现独特的日本文化。这对国内当前的设计行业发展状况也很有借鉴价值。其中很多问题和想法,也常浮现在自己头脑里。读时觉得自己很被理解,时而又豁然开朗。先生生活体验与设计思考的高度融合令人佩服和羡慕。“设计师工作的原点是观察。”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读完一段一抬头,觉得眼睛似乎变亮了,耳朵也更灵了,感官放大,头脑也自由起来,好像事物若隐若现的关联马上就可以一一呈现在面前。而一处意外的关联往往会成就一个设计灵感。只是,这感觉转眼即逝了。

  田中先生文笔朴实细腻,字里行间透着令人陶醉的淡淡香气。(朱锷也功不可没阿!)我想他肯定是个“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肯定也是个从不停止思考的可爱工作狂老头子。仿佛我能看到他每天站在街头的人流中,冲着某处街景出神的样子。

  总之这是本很叫人享受的书。

《设计的觉醒》读后感2

  书中的文章都不长,大多数介绍设计作品的书或文字,都采取直线式的介绍方式。某位设计师,a,b,c,d一步步走下来,然后有了最后的设计作品。但凡写过简短的作品介绍的人都清楚,这种介绍方式,看似是条理清晰,符合逻辑的,当然这也是由于各种(潜在)甲方的限制,却不一定能反映出设计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过程中的随机性。不过,我以前所接触的各种书、杂志,大多是这样了。也曾感叹过,其实它们并没有展示出,或教给我真实的思考和设计过程。因为我只看到那只结成的苹果,以及其所在的那枝枝干,以及部分根茎等。但是看不清整棵供给养分的大树,更不知土壤、大气等环境。

  之前对田中先生的作品,也只是肤浅的知道那些特征鲜明的几何形。但这本书为我展示了其后的大树。正所谓“未知的已知”。先生回想着他从小观看歌舞伎的日子,借品茶、品尝料理、介绍他认为是“日本设计之源”的琳派绘画等娓娓道来令他醉心的日本美学和其与西方美学的异同。(这让我非常希望能去京都做一次深度游!)文中多次探讨西学东渐对日本战后社会发展的诸多影响,以及国际化背景下日本设计何以体现独特的日本文化。这对国内当前的设计行业发展状况也很有借鉴价值。

  其中很多问题和想法,也常浮现在自己头脑里。读时觉得自己很被理解,时而又豁然开朗。先生生活体验与设计思考的高度融合令人佩服和羡慕。“设计师工作的原点是观察。”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读完一段一抬头,觉得眼睛似乎变亮了,耳朵也更灵了,感官放大,头脑也自由起来,好像事物若隐若现的关联马上就可以一一呈现在面前。而一处意外的关联往往会成就一个设计灵感。只是,这感觉转眼即逝了。

  田中先生文笔朴实细腻,字里行间透着令人陶醉的淡淡香气。总之这是本很叫人享受的书。下面摘抄几段我划过的段落,和大家分享。

  -我的二十一世纪(1993)

  人就是有这种天性,在痛苦的时候,会想着或许明天一切就会好起来,而在

  幸福的时候又会隐隐不安于未来可能遭遇的不幸。在古代的日本,有一种叫做“空寂”的美学。破损的茶碗被用金色的漆修补,

  而漆本身的美渗入到茶碗中。这种以破损后修补而成的茶碗为自豪的观念,蕴含

  着至深的哲理。所谓世界只有物质是无法成立的,显示的或许就是这种强烈对比中的自豪。

  我认为,思考受伤地球的再生,重新认识非西欧文明,脱离整齐划一的欧陆风格,控制对舒适的过度追求,减少华而不实的国际交流,弥合由认知不同而产生的思想冲突,找回对非光滑闪亮之物品的审美等,这些都是二十一世纪设计的最大课题。

《设计的觉醒》读后感3

  (一)田中一光的经历和性格

  今天下午本来想翻看一会就继续写作业,结果又读了两小时,《设计的觉醒》读后感。因为后来实在是被田中的经历和性格所吸引了。

  田中一光的独特经历自是很吸引人,从一个从小对电影戏剧抱有浓厚兴趣的小孩到日本战后*面设计界的领军人物,一路走来,在他的经历中我也能同时看到战后日本社会从贫困到丰衣足食,再到商品过剩包装,最后反思生活方式,产生在商品里追求合理的设计的诉求。

  与田中的经历相比,给我更多感触的却是他的性格。

  田中似乎对生活中的一切有关设计的元素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谦虚地不断从各处来源,无论是国内国外*面设计的流派,还是从歌舞剧,日本传统戏剧中汲取养料,获得创作灵感。

  对感兴趣的事情,他总是富有激情地去做,比如大学时参加的戏剧社团,刚工作时迷上的美国爵士乐,步入*面设计界时常常模仿的吉野原良设计风格。难能可贵的是,在每次痴迷和效仿之后他没有成为“吉耶原良第二”,而总能将他人的风格融汇到自己的风格中。

  在田中的这种求索精神和激情里,我总能看到自己的人格的影子,虽然经历,环境,时代不同,但在性格上我和他同样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渴望创造力的展现。虽然设计和我目前的专业关系不大,但看到田中凭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在设计界从初出茅庐到屡获奖项,崭露头角,再到引领日本*面设计的潮流,我的内心总是为之所动。

  我已经把田中一光列入我心中的World Builder List了。

  (二)田中一光的设计所

  田中一光要求设计所的新人在工作三年之后独立去海外游历,回来的时候要写清楚学到的东西,向设计所报告。田中是很看重个人独立思考的,创意只能在一个人的脑中完成,而不是由很多人讨论商定出来了。他认为出国游历是构*的重要因素。

  在设计所里,田中大展厨艺,买好时令的蔬菜,不断挑战新做法。看完书中的描写,我突然发现既然厨艺是可以独创的,而不是我以前想象的照着菜谱加料。那大概挺有意思吧,有时间一定试试,而且要认真尝试。

  题外:我的大学生活不过只有一年多了,时间越来越宝贵,大概以后只有假期才有时间写书评了。不过如果能抽出时间,我一定继续写的。因为我相信如果说读书就是思维和想象的旅行,那么写作即是其中提炼出来的思考。

推荐访问:读后感 觉醒 设计 《设计觉醒》读后感3篇 《设计的觉醒》读后感1 《设计的觉醒》读后感1200字 《设计的觉醒》读后感100字 《设计的觉醒》读后感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