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医生先进事迹优秀7篇【通用文档】

时间:2023-06-18 09:20:06 浏览量:

医生先进事迹优秀7篇千万不能为了应付任务而随便对待写事迹的机会,我们在撰写事迹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思路清晰,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2023年医生先进事迹优秀7篇,感谢您的参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生先进事迹优秀7篇,供大家参考。

医生先进事迹优秀7篇

千万不能为了应付任务而随便对待写事迹的机会,我们在撰写事迹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思路清晰,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2023年医生先进事迹优秀7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3年医生先进事迹篇1

有这样一位医生:她经常上班第一件事不是背着药箱出诊,而是扛着一个扁担去取药。整整34年,她用并不太强壮的肩膀,挑起了一座海岛上400多名居民的健康重担。

她就是王锦萍,是__年感动了无数人的“最美医生”之一。丁文祥、王文涛、杨惠云、健康扶贫团队……这些“最美医生”,不止有医术之精妙,还有医德之美好。

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医者之美。以生命守护生命——这样的医者,值得尊敬;这样的事业,令人动容。

白衣披作甲,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病毒的第一道防线

福建省福清市城头镇吉钓村,是东海上的一个小岛。船,是连接外界的唯一交通工具。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作为岛上唯一的村医,王锦萍就没睡过一个整觉。从早上5点到晚上10点多,只要有船只来岛,她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码头,对所有上岛物资、人员进行检查。

留守海岛的多半是老年人,一旦疫情蔓延,后果不堪设想。“依伯、依姆,看看这些宣传图册,记得勤洗手、少出门、外出戴口罩哦。”王锦萍问诊时总不忘叮咛,晚上,她还把手机放在枕头边,就怕听不到电话声。

广东省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蔡卫平不是没有怕过——17年前,他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不幸感染病毒,躺了整整一个月。这一次,他还要去前线吗?

“我曾经历过那种绝望,深知患者求生的心情,所以作为医生,我一定要竭尽全力,把生的希望带给每位患者。”蔡卫平再次主动请缨,又站在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线。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无数医者白衣披作甲,以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病毒的“硬核”防线。

要控制疫情,必须首先锁定病原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建国知道,时间就是生命,危急时刻必须有作为、敢担当。

这位从事传染病防控工作40余年的老将临危受命,担任国家卫健委“病原检测结果初步评估专家组”组长,率领团队,打破常规,初步判断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为疫情控制赢得时间。

“中国用创纪录的短时间甄别出病原体!”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感叹。从应对非典、禽流感到甲型h1n1流感、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等,以徐建国为代表的中国疾控人冲锋在前、勇于担当,默默守护着一方百姓的生命健康。

徐建国说:“战‘疫’没有尽头,但坚守就是常备不懈,一生做好一件事,关键时刻才能一锤定音。”

大爱成就大医,他们以妙手仁心创造生命的奇迹

70年前,一本辗转得来的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出版的小儿外科学专著,在丁文祥的手中发扬光大,竟促成中国小儿外科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地疫病横行,人民缺医少药。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更是“绝症”,曾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最主要原因之一。

丁文祥开启了令世界侧目的艰苦攀登:从泌尿外科起步,一项项填补小儿外科领域的空白……1974年,45岁的他带领团队与上海电表厂合作,自主研发了国产小儿人工心肺机,并运用该技术成功抢救了一名18个月大的先心病患儿。众多先心病患儿从此获得新生。

如今,中国小儿心血管学科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当诸多荣誉涌向丁文祥,他却低调地在杏林耕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人们不会忘记,88岁的神经内科专家饶明俐像学生一样席地坐在楼梯台阶上,认真听学术会议的样子。这位耄耋之年却不小心成为“网红”的老教授风趣地说:“谁叫我要参加的会议还没开始,我就是去蹭个座的。”

90高龄的妇科圣手柴嵩岩至今仍坚持一周四诊,年门诊量逾万人次,为无数女性病患送去健康。从医70年,她创建“柴嵩岩中医妇科学术思想及技术经验知识体系”享誉海内外,带出了一支顶尖的中医妇科团队,被患者誉为“杏林凤凰”“子孙奶奶”。

加号,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魏文斌诊室的常态。他的原则是:外地病人,尽量加;眼肿瘤病人,必须加。这位“一号难求”的顶尖眼科专家总是想多看几个病人,“看到患者重获光明,是我最大的幸福。”

“一生躬身苦干,执着于解决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重大问题,为事功勋卓著,为人却低调平和——他们就是大医精诚的最佳写照。”国家卫健委宣传司司长宋树立说。

用大爱托举生命,他们甘当人民健康的“守门人”

“我不想肚子那么大起来痛死。”挖虫草的藏族姑娘卓玛(化名)最盼望见到的人,就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主任医师王文涛。

卓玛说的“肚子大”,其实是包虫病引发的肝部肿块。在高原牧区,它又被称为“虫癌”,手术治疗难度大,是一种严重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居民身体健康的地方感染性疾病。

每年多次在藏区巡诊的王文涛,经常吸着氧气走上手术台。“体外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技术”世界上只有几家医院能开展,王文涛带着团队硬是攻下了这一巅峰级的外科手术,解决了晚期包虫病治疗的诸多难题。

无影灯下的废寝忘食,柳叶刀尖的分毫不差,灾难一线的大爱无疆……如果世间有奇迹,其中一定有医者的创造。

“从投身护理工作的那天我就想好了,此生要做患者康复路上的左膀右臂。”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护师杨惠云说。她那看似柔弱的双手,不知从生死线上拉回多少陷入绝境的病患。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杨惠云主动请缨,随医院援鄂医疗队来到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在最危险的“红区”护理危重症病人。在她带领的团队精心护理下,不少患者转危为安。

生命奇迹的背后,源自医者不懈的攀登。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肖颖彬,带领一个医生平均年龄仅28岁的“娃娃科室”,勇敢向心脏外科医学的制高点“冲锋”: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开展婴幼儿先心病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成功完成国内首例胸腹连体儿分离、全球罕见“异位心”婴儿心脏复原……

“哪怕病人只有1%的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去救治。”这是肖颖彬最常跟团队说的一句话。

直到现在,吉钓村村民吃的药,还是王锦萍一担担从渡轮挑回村里。常年挑担,磨光了家里的扁担,还让她落下了风湿关节骨痛的病根。但即使这样,她也不愿意走。

“我愿意做一辈子海岛村民的健康守门人。”王锦萍说。

以大爱托举生命,接力护佑人民健康——中国医者之魂,始终如初!

2023年医生先进事迹篇2

“光头”医生刘积诚是我校医务室的`一位“资深”医生,待人极热情,看病有诀窍,深受师生们信任和喜欢,又因为脑袋光光,。刘医生为人仗义,若学生要外出看病没带够钱,他经常会借钱给学生出去看病,也结交了一批学生朋友。估计在桂林洋校区的学生没几个不认识他,不论在校园的哪一个角落,都有人和他打招呼。

2022年8月1日,海南三亚出现疫情,海口的防控措施不断加强,校园的防控压力不断增大。会议、排查、检查落实一件接着一件。8月4日海口出现疫情,8月5日海口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决定,全市区域开展全员核酸。疫情就是命令,防疫就是责任。还在休假的刘积诚医生一接到命令,马上骑着“红头雷公马”返校。

刘医生是我校核酸点位的主要干将,带领医务室留守人员安排物资准备、接送医护、转运样本、处理医疗废弃物以及做好检测完成后的消杀工作,还需维持现场秩序。

让我们来看看“光头”刘医生是怎样度过抗疫的一天的:

(前一晚)23:30,接物资组通知,刘医生前去桂林洋开发区昌炳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领取采样物资;

0:00-1:30,刘医生等待分配物资。;

2:00,刘医生带着物资到校;

6:00,起床开始做好核检前准备,消毒用品、医疗垃圾处置用品安放到位;

7:00,刘医生联系车辆去桂林洋开发区接医护人员;

7:30,医护到位、信息员到位、志愿者到位;

8:00,所有人员防护到位,准时开始;

8:00-12:00,采样时间;

12:30-14:00,医护人员休息;

14:30-17:00,采样时间;

17:00-18:00;场地消杀,医疗垃圾处理;

20:00-21:00,全体人员复盘。

人们总是以为,物资是应该准时到位的,谁能想到这些人凌晨都在加班干活,甚至通宵达旦;人们以为数字都应该是现成,哪想得到都是他们加班加点在做统计工作;人们还在为排队人多而抱怨的时候,哪想得到身边的工作人员嗓子都哑了,还在劝说人们保持一米距离……

这就是以刘医生为代表的的基层工作人员的一天,他们不是采样员、不是信息员、不是志愿者,因为不是“大白”不能享受他们的荣光,但他们工作时间最长,每天来得最早、回去最晚。大家都散去后,他们又要准备第二天的工作。他们从没有出现在闪光灯里,他们总在默默无闻地工作,他们每时每刻捧着手机,连睡觉都不踏实,生怕落下一丁点通知而影响工作。

这就是疫情下基层工作人员的真实写照。他们是群众“最贴心”的人,是学校党委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更是学校安全稳定的第一线。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守护了全校师生的健康安宁。

2023年医生先进事迹篇3

一、精湛的专业技术,赢得患者的信赖从医 30 余年,越来越多的患者喜欢她、信赖她,全省各地乃至于邻近省的患者千里迢迢来到 __ 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找 _x_主任看病,她不愧为大家心中最美医生。她一直以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立足本职、恪尽职守、爱岗敬业、认真负责、作风正派,富有开拓创新精神,以实际行动彰显着共产党员及科主任的优秀本色,积

极发挥党员及领军人物的先锋模范作用,凭着一双妙手和一颗仁心挽救了无数个患者的生命。许多地市医院送来的危重患者,有的甚至在当地医院认为已无救治可能的,凭着一点点希望来到 _x_省人民医院,经她诊治后有不少患者起死回生,让患者奇迹般地活过来。自担任科主任职务以来,无论多忙,每周坚持查房,定期组织科室人员业务学习,从不间断。近年来,她经常分派医护人员至国内或国际知名医院进修学习,即使人员紧张,她仍然不动摇培养人才的计划,在人员紧缺情况下,年近 60 岁的她主动替代二线班,甚至有时一线值班,一切都是为了能让年轻医师外出学习,为了科室的发展。在医院,她是患者的救星、全科人员的主心骨、下级医师的技术指导靠山。在院外,她还是患者热线服务者,休息时间微信回复患者问题,有时经常到深夜,毫无怨言。

她视来院的每位患者如亲人,记得有一次,一位由父母陪同而来的年轻男性患者,双腿无力,一直被父母搀扶着,一来到科室便嚷嚷着找 __ 主任, __ 立即为这位患者进行问诊及体格检查。根据多年经验,她当机立断告诉患者所患疾病并非风湿免疫疾病,而是神经内科疾病,可患者是慕她名而来,就认准了她,要在风湿免疫科住下,她说:

“你不是我专业内疾病,如果我收你住下,既耽误了你的病情还浪费了你的医药费,那样就不好了”。因为长途跋涉,

患者又未进食,她关切的让科室人员为患者送去饮食,随即,她拿起手机拨通了神经内科电话,说明患者情况,帮患者联系好床位,让科室一位医生用轮椅送患者至神经内科病房。而类似这样的事迹在她身上屡见不鲜。在从医的 30 余年里,她矢志不渝地献身于伟大的医疗事业不畏任何艰险,成为医院乃至全国医疗队伍中的佼佼者。

二、大力培养医师队伍,加强专科建设(一)她创建了__ 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是省级综合性医院最早成立的风湿免疫专科,填补了本院及省级医院无风湿免疫专科的空白。经过 10 余年的辛苦努力,大力培养人员及学科建设,目前已成为 __ 省风湿免疫专业的“领头羊”,诊疗技术在省内首屈一指。她始终坚持以“打造临床、科研,双能型人才”为目标,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是一个科室的领军人物,代表一个科室最高诊疗及科研水平,而她,就是这个领军人物。在工作中,她处处以身作则,冲锋在前,不断精益求精,兢兢业业。

2015 年她带领的风湿免疫科被评为 __ 省领先建设学科、 __ 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培育单位,使全省各地及邻近省份的患者络绎不绝来到 __ 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求诊。她的专家门诊有时多至近百人,虽然一天门诊下来,累得筋疲力尽,但她从不叫苦,仍然耐心、仔细、热情地为每一位患者诊察,深得患者好评。

(二)她是 __ 省风湿病学术组织的创始人,担任首届及连任 __ 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带领 __ 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走在全省前列。她有着更宽广的胸怀,更伟大的志向,带领全省风湿界同仁共同努力,让 __ 省风湿病学专业巩固脚跟。

三、严传身教、育人利国她担任着南昌大学医学院和 __ 中医药大学两所高等院校硕士研究生导师,一直严格以一位合格医生的要求培养下一代,至今已带教研究生 11 人,毕业5 人,已毕业的学生均以优异的成绩冲破层层选拔就业于各大三甲医院。培养无数基层医院风湿病免疫病专业人员,带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员近百人,为全省各大医疗机构培养输送一批又一批优秀医学人才。

四、送医送药基层行她经常利用双休日下基层医院、社区、乡镇乡村进行义诊,免费为老百姓送医送药,走进敬老院看望老人等社会公益活动。还时常帮助全省多家医院进行疑难病例会诊、专题讲课,下到基层医院病房临床查房,为基层医院医务人员集中授课,开展继续医学活动项目,主持“名医名家基层行”、患者健康教育活动,为 _x_省风湿病学事业尽心尽力,将省内风湿专业医疗团队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至几百人,使 x_省风湿专业在全国有了一定的地位。

五、科研取得的成果她在繁忙的临床工作同时,仍坚持

科研工作,至今参研国家级课题 5 项、省级及厅级课题 10 余项。参研 863 计划 /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行业基金项目、科技部横向课题、省自然基金、省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多项,研究总经费金额达近 100 万元;参与编写或翻译了《凯利风湿病学》、《风湿免疫病学图谱》、《风湿免疫科临床实践引导与图解》、主编《基层医生风湿病诊疗手册》等书籍;通过省级鉴定及验收的新技术 3 项;国内先进水平的医疗卫生技术 3 项;完成《艾得辛(艾拉莫德片)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

iv 期临床试验》药物临床验证 1 项等等。举办国家级继教 8 次,省级继教 8次,在 sci 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30 余篇。

六、曾经的荣誉是激励前行的动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

中,她获得了群众的好评。

2015 年获得“优秀党务工作者”、“ __ 最美医生”提

名奖、省卫计委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2016 年荣获医院“先进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省卫计委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2017 年 3 月荣获 __ 省妇女联合会“ __ 省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连续多年在年终科主任考评中获得“优秀科主任”等荣誉称号。

2023年医生先进事迹篇4

疫情如火,分秒必争。连日来,__街道广大党员群众为抗击疫情踊跃捐款捐物的事迹层出不穷,让人无不感动落泪,充分彰显了全村广大群众团结一心,抗击疫情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今天是谁在值班?我要为国家抗击疫情捐款。” x月x日上午,__和__在父亲的陪同下,来到__办事处,将自己的压岁钱__元捐给街道里,为疫情防控尽一份力。姐姐__就读于__中学x年级,弟弟__就读于__小学x年级,这让值守人员很是诧异和感动。

当班值守人员看到是两个孩子捐款后,提出他们是孩子,执意不接受他的捐款。“我们虽然是学生,但是没有党和政府,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听说现在国家有灾难,疫情严重,有很多人在受苦,大家都在为国家捐款,我们也来表个小小的心意,我们就把春节的压岁钱捐给国家”。两个孩子说。

“作为一名党员,我经常教育他们要做党的孩子,爱党爱国,看到他们长大了,很欣慰,我今天带着孩子来,把他们攒的__元零花钱捐给国家,用于这次疫情防控,贡献一点心意。”孩子父亲__说。

据了解,疫情发生以来,该街道积极号召党员群众为抗击疫情捐款,大家纷纷慷慨解囊、伸出援手,包括很多贫困户、五保户也都积极捐款,大家用爱心绘就出一幅幅温暖的画卷。群众的行动给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以巨大鼓舞,大家纷纷表示,有广大群众的支持,一定要严防死守,抗击疫情,坚决打好疫情阻击战,守护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像这样无私奉献的爱心人士还有很多,在他们当中,有党员干部,有做生意的个体商户,有衣着朴素的村民,还有小学生。他们在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支持、捐赠款物的同时,彰显了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在国家有难时,此举更加增强了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彰显了党员干部和群众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支持与理解,体现了干群同心协力共抗疫情的决心,必将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强大动力。

2023年医生先进事迹篇5

__教授从事心胸外科工作25年,技术精湛,医德高尚,工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深受患者、同行和学生的尊敬和爱戴。__教授作为郑州大学二附院心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积极开展理论创新、技术改革,独立完成各类心脏手术三千余例,成功率达98%。同时,在科研领域时刻把握医学科技前沿,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省级重大科研项目,数项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省内空白,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和赞誉,为推动本学科科研发展及技术进步起了积极的作用。

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是__教授对自己的一贯要求。在心肌保护上,当全国范围内还在普遍使用传统心肌保护液—冷晶体液时,__教授率先提出一种新的心肌保护液—温血停跳液,并完成“温血停跳液连续灌注术中心肌保护实验与临床研究”,提高了心肌保护效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对工作精益求精的他对此并没有满足,随后又进一步改进心肌保护液成分,制备去白细胞温血停跳液,完成“脱白细胞温血心脏停搏液微流量灌注对术中心肌保护作用临床研究”,进一步提高了心肌保护效果,受到国内外专家认可,再次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这些成果广泛应用于临床,使数以万计的心脏手术患者获益。

心脏干细胞移植就像医学领域里的哥德巴赫猜想,虽然应用前景广阔,但研究道路异常曲折。知难而上,勇于攀登的__教授于1994年在省内率先主持开展“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基础与临床系列研究”。课题组得到河南省创新人才工程项目资助,成功获得了细胞移植的理想种子细胞,发表论文10余篇,引起国内外学者关注。我国著名心脏外科专家,博士生导师杨辰垣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程邦昌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徐志云教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均对该项目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获20_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法教授进一步提出了激光技术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方面的应用,并于20_年成功申请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计划项目“llli(低能激光照射)预处理梗死心肌组织提高骨髓干细胞移植存活实验研究”。这一探索将为心肌梗死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有效而且无创的治疗方法,有利于干细胞移植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以临床促进科研,用科研指导临床。在干细胞科研领域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__教授适时地将部分科研成果成功地应用于临床,治疗不能行冠脉搭桥和支架置入术的严重冠心病患者20余名。在经冠状动脉移植注入骨髓单个核细胞后发现,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缺血性心脏病心脏功能恢复和改善是安全有效的。在此基础上,将激光心肌打孔、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技术与冠脉搭桥相结合,开展冠心病杂交治疗技术,扩大冠心病治疗适应症,使更多患者受益。目前,该项技术已跨入国内先进行列。

此外,__教授领导的课题小组利用在干细胞研究中掌握的技术,进行“干细胞建立生物起搏器的研究”。该研究为科技厅基础与前沿项目,旨在将干细胞在体外可诱导分化为具有起搏及传导功能的心肌细胞,并可通过转染起搏基因拥有起搏功能。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此研究一旦获得突破,将有可能取代人工起搏器,应用于临床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意义十分重大。

作为国内知名的心脏外科专家,__教授在人工瓣膜研究和二尖瓣成形方面享誉省内外。他主持的河南省科技重点项目“组织工程生物瓣的体外构建”,旨在探索出一种具有外科实用价值的细胞移植方法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解决传统生物瓣衰败问题。目前已完成的“联合种植肌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实验研究”提示,联合种植肌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是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一种先进的、有效的细胞种植方法。我国著名心脏外科专家、博士生导师杨景学教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对该项目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项目获20_年郑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在心脏瓣膜成形方面,法教授的“自制软质二尖瓣成形环纠治心脏瓣膜关闭不全临床研究”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其设计的软质环获国家发明专利。作为全国最早开展此项技术的科室,法教授领导的课题小组成为全国临床累积病例数最多、随访时间最长、积累经验最多的团队之一。法教授利用该科瓣膜成形的技术优势,在全省范围类积极推广应用,并对成形技术进行改进,提高远期疗效。法教授的工作受到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为此专门制作了一期题为《巨大决心》的专题报道。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医院党委书记和河南省胸心外科主任委员的__教授,不仅在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而且更加注重致力于全省胸心外科水平的提高和后备人才的培养。就任河南省胸心外科主任委员后,他积极组织制定并推行我省胸心外科医师专业准入制度,积极筹办《河南省胸心外科医师论坛》,在进一步规范提高河南省胸心外科医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搭建了我省胸心外科对外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我省胸心外科整体水平提高。同时,他积极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主持了河南省第十届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20_年)和中南六省第十届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20_年),对中南六省胸心血管外科事业发展,尤其对河南胸心血管外科事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无止境,永不懈怠的__教授正带领着他的团队刻苦钻研技术,勇攀医学高峰,为河南省乃至全国胸心外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023年医生先进事迹篇6

王秀荣,九三学社社员,院感科主任,自2019年新冠疫发以来,不仅时刻关注院内院外疫情防控及院感工作,并深入到各科室、预检分诊点儿、新冠疫苗接种点儿、隔离医院、核酸检测实验室及每一个工作岗位等,结合实际情况,给出具体细致的实践指导及严密的操作流程,常常是忙碌起来节假日不休。

近日王秀荣刚做完心脏支架手术,医生劝说她修养一段时间。但是,她一心牵挂着院感防控工作,坚持在家办公,通过发微信、视频、电话等方式掌握着医院的疫情防控动态,并及时与在院工作人员沟通并第一时间给予专业的指导意见。自3月19日唐山按下“暂停键”开始,她便不顾医生及家人的反对,放弃居家休息,主动培训一线人员院感防控知识,并亲自指导一线如核酸采集点、核酸标本转运、核酸检测实验室、医疗垃圾处理等疫情防控,每天都工作到凌晨半夜。

就在22日,为彻底阻断疫情传播蔓延,全市实施临时性全域封控管理。同时,唐山市人民医院进行全封闭管理,并接管了唐山市南湖方舱医院。此时王秀荣正需要在家养病,但是她却心急如焚,生怕交通管控及闭环管理干扰了她全身心投入抗疫工作,于是她不顾自身健康,不顾医生劝说及家人反对,当即决定24小时住到医院,以便全心全意参与到一线抗击疫情。由于从家路北区到单位路南区管控严格,她垦请院领导出面协助,最后通过区长协调、专家研判,王秀荣主任终于当日回到了她热爱的岗位上。于是,她每天不仅继续着到院内院外各岗位、各一线工作点的巡视指导,而且还要考察唐山市南湖方舱医院的情况,并制定方舱医院的疫情防控制度及流程。任务急担子重,她从清晨一直工作到凌晨半夜已是常态化。

王秀荣主任顾全大局、舍身忘我,以一己之力带动大家筑起防疫屏障,同为医务工作者被她的格局和精神深深感动。我们坚信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众志成城,一定会早日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保卫家乡人民的生命健康。

2023年医生先进事迹篇7

我们在过年,而每个省市的白衣天使却在过关。他们不顾家人反对,逆向而行,冲在抗病毒路上的最前锋!

这个本该普天同庆,锣鼓喧天的春节,却因为冠状病毒的到来发生了意外。人们不能出去游玩,不能赏花灯,猜灯谜,欣赏民俗表演。还有许多人不能阖家团圆,要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坚守阵地,他们这些人就是在这个春节中最美的逆行者。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医护人员们坚守阵地,冲锋在战疫的最前线。他们是最勇敢的战士,用行动守护着万灯火。当情报响起,他们毅然决然地勇往直前,放弃了体假,放弃了安逸,放弃了团圆,选择了坚守,选择了坚持,选择了与病魔对抗。因为,他们是不怕困难,不惧挑战、不畏艰险的,最可爱的战士。

全国各地数不清的医护人员纷纷挺身而出!

钟南山爷爷已经84岁了!在新型冠状病毒蔓延的当下,他建议公众"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但他却在第一时间乘坐高铁冲往武汉防疫第一线。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隐瞒了身患渐冻症的病情,顾不上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妻子,坚守在抗击疫情最前沿,托起信心与希望,他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战斗在武汉医院的医护人员,被口罩磨破了脸颊,汗水温透了他们的衣服,每天只睡2个小时,为了节省防护服,连水也不敢喝,怕水滴到衣服上,在接受采访时嗓子都哑了,这让亿万人感动,也让亿万人心痛!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因为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在疫情肆虐的当下,所有为防控病情而努力的人都是负重前行的人。请接受我真诚的感谢与崇高的敬礼!

推荐访问:医生先进事迹优秀7篇 先进事迹 医生 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