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课堂教学改革7篇

时间:2023-04-30 19:45:04 浏览量:

篇一: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课堂教学改革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作者:郝晓串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9年第19期

  摘要:伴随着全面信息化的浪潮,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求,新型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作为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有着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推进了教育体制的有效改革。

  關键词:信息化;新型;教学模式;微课;慕课;翻转课堂

  一、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

  21世纪,人类已经步入以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正悄然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教学需求。因而,应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必将引起教学过程的根本改变,也必将导致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理论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何克抗教授指出:“当前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信息时代的教学,决不是传统的、封闭式的单纯的授受模式,而是开放的、综合的、多元的、立体的、交互的新型模式。

  二、新型的教学模式

篇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课堂教学改革

  

  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变革黄荣怀一、信息化支撑的教学创新今天的教学方式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当下的学校就像工厂一样,课堂就像工厂的流水

  线,培养统一规格、统一步调、统一检测的学生。这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

  那么,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应当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虽然表达不同但希冀相似:希望我

  们的教育提供规格多型、路径多样、评价多元的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形态或教学生态。推

  动这一教育愿景的实现是当下许多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实际上,当下的课堂教学已然发生变革。教师需要从学生角度去观察和体会,理解当下学

  生是如何学习的,并深入思考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当下学生所学知识几乎是教师在学

  校教授的,采取“一对多”的方式-------名教师对应多名学生。学会表达是学生能力的重要维

  度之一,然而当下的课堂教学很少能够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当下的课堂教学需要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是: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否允许学生之间协同分享、开展基于互联网的连通

  学习?当下的教学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包括在线课程、数字教材、社交网络、实景学习、移动学习等,这必然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教育问题,如技术便利性不足、服务无法衔接需求等。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机器进行交互,反而忘记了与学生互动。信息技术为教学方式的改变提供了多种支持方式。其中,在学习方式创新方面,提供了新

  的学习内容、学习地点、伙伴关系、知识建构等;在教学方式创新方面,提供了新的教学资源、教

  学环境、教学工具、教学评价手段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兴课堂形态更多强调互动,包括师

  生关系、课堂边界以及时空关系等。此外,基于网络空间开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如翻转教学、异

  地同步教学、基于设计的学习、能力导向式学习等,都是当下应该倡导的教学模式。二、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六个基本事实一是教育的内涵正在发生变化。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是知识、什么是学习、什么是教

  育,学界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发布的《重新

  思考教育》,以及该组织2021年即将发布的报告《教育的未来》,对未来世界变化的不确定性带

  来的教育变革进行了各种反思与规划。其中需要回答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科技支撑下的教育到底应当如何发展?其本质是明确转型期的社会背景下教育的内涵是什么。二是课堂教学亟需颠覆性变革。当前课堂上要求教师讲授25分钟,给小组交流和师生互

  动留有时间,虽然相较于传统的“一言堂”式课堂已经好了很多,但仍然需要变革。教师要少

  讲,课堂活动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开展深度的小组合作。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推动传统课

  堂从“传递中心”走向“对话中心”拋弃捆绑式的课堂教学文化,推动学习过程替代教学过程。三是培养学习能力既是手段也是目标。未来教学的形态是弹性教学和主动学习。新冠肺

  炎疫情爆发以后,所有的师生被迫离开学校课堂,通过网络继续开展教学与学习。经不完全统

  计,目前全球还有大概8亿至9亿学生处在这个状态下。离开学校后,教育并没有中断,教学

  时空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教育教学过程仍在发生。这其中涉及到如何开展弹性式的教学活动

  安排,以及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等问题。四是学习活动设计是课堂改革的关键抓手。学习活动设计深度影响学生的行为、满意度

  和绩效。学习活动设计的变革关键在于教师,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学生对

  何种学习任务感兴趣、喜欢何种学习资源、愿意接纳何种评价方式,以及对什么样的学习成果

  产出感兴趣。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了解建构性活动设计、评价性学习设计、作品型活动设

  计、社会建构型活动设计等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设计类型,并且能够在真实的教学场景中进行

  实践。五是信息素养正在成为教师的“双核”之一。教师的“双核”包含两层含义:教学技能和信

  息素养。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现在课堂面临很多问题,如学生的差异化、个性化

  与规模化教学之间的冲突问题。例如,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后,信息化条件好的学校的高考成

  绩明显高于信息化条件较差的学校,甚至出现了区域中的某一所学校比整个区域的平均分高

  出100分。这是数字鸿沟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信息化发展和教育改革进程中不可也不应该被

  忽视。此外,课堂上的多种技术该如何变化?网络化代沟如何跨越?

  “数字移民”如何管理“数

  字土著”?这一系列问题都亟待解决。六是不能忘记教师本分。好教师有一定的评价标准,如善于给学生鼓励,愿意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愿意用眼神和学生交互,参与并指导学生成长,擅于提问并激发学生思考。同时,

  坚持教学相长的理念,能够做到谦逊、开放。(黄荣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责任编辑:刘晓琴)

篇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课堂教学改革

  

  信息化时代的高校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精选教育文档

  信息化时代的高校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党的十八大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当前,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而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正走向深入,国家的强盛和人民幸福生活的打造都离不开对教育的切实重视。高等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顶层系统,直接承担着社会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因而其教学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并进而影响到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课堂教学是高校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和主要渠道,因而,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其重要抓手是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高校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缘起

  之所以强调高等学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提升课堂教学

  质量,至少缘于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高等学校的教师评价机制长期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这是导致高校教师对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与运用重视不够的首要因素;所谓“两张皮”现象,是指长期以来,由于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及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科研成为影响高等学校声誉与实力的关键因素,而在实际工作中,教学的中心地位则遭到较大的削弱。在此基础上,科研实力甚至直接成为影响教师地位与收入的主要因素。目前,尽管各高校在其管理工作中宣称科研与教学是高校工作的“两条腿”,即提出教学是中心而科研是核心的评价标准,但这一标准至少带来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就理解

  视角来看,由于缺乏进一步的研究与解读,“中心”与“核心”这一说法让很多教师无法正确认识与评价二者的地位与关系,进而产生思想认识上的模糊;其次,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客观存在着科研成果容易量化而教学质量难以量化的困难,使得科研工作实际成为影响教师职称、职务和待遇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导致高校教师出现两极分化的重要因素,因而便产生形式上强调教学而实际上重视科研的现象;最后,高等学校特别是新建的本科院校,科研水平高低、科研项目总

  金额的多少,直接成为迅速提高学校声誉的重要法宝,而教学水平的高低所产生的影响则相形见绌。正是由于高等学校在发展中面临的这种两难境地,使得无论是新建院校还是其他老牌高校(职业院校除外),在实际工作中都十分重视科研水平的提高而导致一线教师无法将更多的时间与精

  力倾注在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落实上来,进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二是长期以来,一些高等院校无视国情校情的变化,没有将招进来与送出去很好地结合起来,造成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紧缺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而普通专业供大于求;另一方面,一专多能的综合性、实用性人才需求缺口大而普通理论型人才却培养太多。这种结构性的矛盾,一方面浪费了国家大量的人力财力,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可见,高等学校面临的主要矛盾已发生重大变化,即由招生规模大小的主要矛盾转变为学生综

  合素质高低以决定能否就业创业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转变,客观上要求高等学校与教师必须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高其就业率与创业水平。

  总之,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实际存在着的这些问题,是评价指标权重发生巨大变化进而打破教学与科研地位相对平衡的结果,最终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效果与质量。因而,以信息化为推手,重新定位好教学这个中心,重新审视和认真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推进高等学校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全面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乃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如党的十七大所指出,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信息化与高校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关系

  为了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2007年2月17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意见》的出台,是新时期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提升高等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战略指导思想。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及其设备的突飞猛进,则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增添了新的动力。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化与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相辅相成,关系紧密。因此,认真思考信息技术与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改革之间

  的关系,成为抓好高等学校质量教学工程的重要前提。

  一方面,高等学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的信息化水平。人才的培养,主阵地在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其主要考察指标是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而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学方式与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无论什么样的方法,只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的方法,都是好的方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满足对信息时代学生的要求,从而促进各类人才特别是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成长。从现实情况来看,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与广泛应用,新一代大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与运用已越来越普遍。在网络化的背景下,特别是以多媒体网络技术和设备为主的信息传播载体,已经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如果教师仍然拘泥于传统的模式与方法开展教学,已然无法满足学生对信息技术及其设备的偏好,因而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及其设备带来的便利,全面更新课堂教学方法。

  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及其设备的广泛传播与适度运用,也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长期以来,科研促教、科技兴校的观念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共识。在信息化突飞猛进的时代,高等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信息化条件下的信息技术的辅助与支持。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高等学校课堂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上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

  进行改革与创新,而信息技术及其设备则为这种改革与创新插上

  了腾飞的翅膀。在信息化时代,一些教育信息技术及相关设备,如果运用得当,则有助于实现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的革新,使之符合当前学生的学习实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反之,如果无视信息化时代的学情,仍然单一地运用传统的教学媒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则无法形成倒逼之势以促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如多媒体教学法、颠倒课堂教学法、在线课堂等现代课堂教学新模式与新方法则无法诞生。目前,信息化条件下信息技术及其设备的合理运用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越来越大,因而借助这一影响促进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进而促进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高,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特殊使命。

  三、教学方法改革对策分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相应地,教育实践对象与媒介的不断演化,客观上要求教师的应对策略与方法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

  1.思想上高度重视

  目前,全国各高校正凭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并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确保,不断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

  因此,一线教师都应该看到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主动地以信息化为依托,以多媒体网络为平台,大力推进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

  2.注重学习和积累信息技术

  信息化时代,教学所面临的主体、客体以及媒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要看到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在不断加大。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和积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并将其广泛运用于教学之中,必将有助于提高教师对现代教学的适应能力。虽然一些地方高校目前在软件与硬件建设与运用方面尚有诸多不足,但让思想与技术走在现实的前面,提前作好技术方面的准备,一旦硬件成熟,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求的力度将大大提高,这样可避免待条

  件成熟时出现的各种不适。

  3.注重团队合作

  信息化时代教学方法的改革,其重要内容之一是多媒体教学软件与硬件的综合熟练运用,这必将有助于提高辅助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但如果不依靠团队之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则显得相对乏力与费时,但如果依靠团队的力量,优势互补,必将大幅度节约教学资源与降低教学成本,从而提高办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4.注重利用网络资源

  信息化时代是一个信息大量产生、传播并大量共享的时代,作为高校教师,为了弥补优秀教学资源与应用技术方面的不足,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我所用,从而降低劳动成本,避免重复劳

  动,不断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与效果。

  5.注重师生互动与交流

  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升,领导、同行、学生以及教师本人是重要的评价主体,而学生却是更重要的评价主体。因此,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质量的高低,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可见,在信息化时代,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必须要学会与学生自由、平等、公平、坦诚地进行互动与交流,认真并谦虚地倾听学生的合理建议与善意批评,并根据教育规律与教学规范努力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6.教学反思

  反思是人类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推动自身成长壮大最有效的思维方法,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学会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当然,反思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伴随着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单就一个教学过程而言,广义的反思包括课前、课中与课后的反思。课前反思主要思考并弄清学情,从而决定教学内容的深浅与多少乃至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等的运用,因而是搞好教学的依据与前提,这种课前反思虽然有很强的针对性,但却只是对部分学情的掌握,跟不上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变化。课中反思,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况

  的变化进行反思,灵活机动,不拘泥于之前的教学设计与安排,这种反思有助于及时调整课堂安排,灵活掌控与变换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策略与

  方法。课后反思最为重要,它是对课前设计、课堂教学情况的综合性反思,有助于总结经验与教训,为下一堂课的有效开展提供内容与形式、途径与方法等方面的新指导。

  总之,在信息化时代,随着教育时代背景、教学主客体及教学媒介的快速变化,要求高校教师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并搞好团队合作,努力将现代信息技术适时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做到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上的有效兼容,从而不断应对各种变化与挑战,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篇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课堂教学改革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究

  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教育也逐渐走上了信息化的道路。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教育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仅改变了教育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更深刻地影响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在这种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成为了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给教育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让教育从传统的纸质教材、黑板板书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借助网络与数字化技术的支持,实现了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利用信息化技术,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实现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让教育更直观、生动、有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也随之走上了信息化的道路。信息化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让教学效果有了质的飞跃。互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等一系列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加丰富、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师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递者,更加具备了引导、整合、解释和评价的一系列教学能力。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构建出符合学生现状和需求的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在课堂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互动和体验。同时,教师还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网络在线授课、远程教育等新型教育形式,满足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教育需求。

  学生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更加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在课堂中进行互动交流、合作探究、自我学习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可以从课堂中获得更多、更广泛的知识与技能,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学生在信息化的课堂中,更加注重学习兴趣和意愿的培养,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信心。

  总之,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动力和契机。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这一强大的工具,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为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教育改革注入更多新的动力。

篇五: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课堂教学改革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究

  作者:邱晓慧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19期

  [摘

  要]在教育信息化2.0的计划背景下,以本校飞机结构专业的课程“飞机结构修理实训”为研究对象,展开了信息化课程设计和建设,并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尝试通过信息化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关键词]飞机结构;教育信息化2.0;课堂教学改革;混合式教学

  [作者简介]邱晓慧(1986—),女,湖北荆门人,硕士,广州民航职业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飞机结构修理、飞机复合材料结构的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9-0179-02;;[收稿日期]2019-09-06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了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其中“三全”指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两高”指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一大”指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在此背景下,以本校的“飞机结构修理实训”课程为例,展开信息化教学课堂改革研究,以求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释放师生的教学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成效。

  一、教学目标设计

  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是飞机结构修理专业的实训项目,其目标是培养飞机结构修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让学生获得从事民航机务维修职业所需的岗位技能,以课程教学任务和要求为基本原则,分析民航机务维修岗位的职业需求,以波音SRM手册为依据,制定项目工作单,整个项目过程中,提出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使学生能够习得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

  二、教学资源设计

  作为“飞机结构修理资源库”的技能课程,“飞机结构修理实训”教学资源实现一体化设计。依托“智慧职教”教学平台,以技能操作视频资源为主,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布局,每个知识点

篇六: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课堂教学改革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课堂变革

  近两年,很多教育专家、学校在追捧“颠倒课堂”,但是现实中的课堂很难颠倒过来,尽管大家都觉得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确实存在一些硬伤。

  由于受教师个人教学水平、教学评价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班级授课制度延续了很长时间,衍生出今天的教师满堂灌、学生作业负担沉重等诸多弊端,广受诟病。因此,世界多国风起云涌,纷纷举起课改大旗。我国先后进行了八次改革,其中,杜郎口的尝试是“草根”发起的最为成功的例子之一。

  杜郎口模式契合于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学生中心论,其贡献在于创立和形成了一套课堂教学模式和程序,它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教,课堂教学由“预习一展示一反馈”三个环节构成。这一模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提高教学有效性有显著效果。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杜郎口模式在强化学生为中心的时候,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杜郎口在课堂教学上做足了文章,学生在学校的一天的全部时间几乎都给了各学科的学习,却弱化、淡化了课外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杜郎口的课堂教学改革获得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它是“颠覆性”的,是中国素质教育的希望,也有人说它是“非典口江轶强型”的,因为不可复制。

  就在一线教师对到底如何进行课改感到迷茫和困惑的时候,近几年从美国又吹来了一股西风,倒也让大家觉得有一丝丝清新和凉爽,那就是“颠倒课堂”。

  颠倒课堂也称翻转课堂,就是把传统课堂“教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颠倒过来,学生晚上在家自学,第二天则跟同学一齐在教室做作业,遇到问题可以向教师和同学请教。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白天在教室上新课,几十个学生齐步走,教师只能照顾到三分之一的学生,不能实现“因材施教”。学生回到家里做作业,遇到困难怎么办?只好请家教或进那些校外辅导机构,课业负担很重。

  在颠倒课堂中,学生在家里看视频上新课,按自己的步调学习,随时在线与同学互动,在学校里做作业参加活动,教师巡回指导,进行个别辅导,就一些普遍性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颠倒课堂解决了夸美纽斯以来的传统课堂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大大提升了学习成效,这一模式深受学生和教师喜爱。近几年我国有些学校借助“电子书包”,也在尝试这种做法。由于国内很多学校班额大,留守儿童多,颠倒课堂的基本模式和评价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所以这个“新玩意儿”在一些地方只是昙花一现,成功的案例很少。

  去年笔者去华南师大学习,考察了广东省佛山科技学院附属学校,目睹了这所学校的颠倒课堂。他们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是:1.前置作业。2.课堂流程:导入新课一课中展示、质疑、讨论一课堂延伸拓展一课堂检测即时反馈。课后我们就颠倒课堂向该校校长提出了一些疑惑,他一一作了解答。他并强调:1.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网络意识,不能因担心学生上网成瘾而“因噎废食”。2.学校的课改一定要有一种模式,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解放教师。这次学习深深地触动了笔者,引起了笔者对这么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再反思。

  当前,中国广大乡镇中小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这群孩子相当难以管教。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学校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在乡镇以上学校基本普及。这就是我们进行课堂变革必须正视的背景和现状,否则就是盲目和莽撞。

  基于这样的背景和现状,我们觉得当前乡镇学校课改可以按照以下思路进行:1.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装备的优势,整合各种设备功能,构建数字化校园,把现代教育技术深度融合到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家校合作等各个方面,推动学校全面发展和变革。2.按照学段年龄特点,小学生以“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为重点,中学生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为重点。杜绝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规范学生作业。3.遵循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逐步探索形成我们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4.开齐开足各类课程,提高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心理健康等学科课堂教学实效,充分保证课外活动的时间和质量。

  尽管课改进行了十多年,但是有多少教师能就一节课的三维目标去认真思考?有多少教师能就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做到心中有数?如果没有站在学生和学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那么你的课堂依然是以教为中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一句空话。现在很多学校都配套了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但是有些教师认为这些设装备可有可无,作用不大。究其原因,还是他们的课堂出了问题。课堂没有真正转型,再好的现代教学环境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无法发挥支撑作用。如此看来,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探索一种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网络控”们都可以试一试的活儿。如何站在学生和学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有基本的思路和方式。这个基本的思路和方式就是模式。模式是规律,是常识。违背规律,无视常识,就是当前很多教师课堂低效甚至无效的原因。

篇七: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课堂教学改革

  

  试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理念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信息化教学资源

  设计

  论文摘要: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随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遵循新的设计理念,改变传统的资源设计思想。因此,扩大资源开发主体,选择恰当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设计面向学习者的“学教并重”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等新型资源设计理念的贯彻,保障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质量,能够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信息化浪潮在教育领域的涌动,使信息化教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教育超越了时空开始向所有人开放,实现了学习的开放化和个性化。教育信息化改变了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传统的印刷资料等教学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时代的教学需要,以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为基础设计、开发、存储和处理支持教与学活动的新型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源,由于其处理数字化、存储海量化、管理智能化、显示多媒体化、传输网络化、交互性强等特点,有效地满足了信息化教育的需要,是支持信息化教育活动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各国政府都在探索课程改革,我国政府为了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首先在基础教育领域实施了新课程改革,以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培养大量符合信息时代要求、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新课程改革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针对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个体差异,选择适合学生学习需求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和全面实施,都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提出了新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新课程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内容是面向学生的“以学为主”的“学习型”资源。要求改变过去资源建设主要为教师教学服务的“以教为主”的“助教型”资源建设思想。新课程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不但要便于学生掌握系统知识,还要支持学生为中心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如研究型学习、协作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倡导体验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使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既能帮助教师“教”得更好,又能帮助学生“学”得更快、更好、更轻松。

  2.新课程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结构是“主题单元型”的系统化和结构化资源。需要根据先进的教育理论对教学资源进行精心设计,改变过去对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的简单堆积和对教学内容的简单呈现的做法。在“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对主题进行深度挖掘,引导学生思考,以启发、探索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体现教师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角色。

  3.新课程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形态上重视动态智慧型资源建设。以往的资源大多以静态素材库、课件库、教案库、试题库等形式存在,以硬盘或光盘为存贮介质存放在服务器上,供师生下载使用,资源内容更新缓慢,没有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优势,将各地的智力资源利用起来。随着互联网的核心转向人力资源的“互联”和人的智慧的“互联”,“人”作为一种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继续加强着眼于“物”的静态的资源库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发展着眼于“人”的动态资源建设,使师生在交流、互动与合作中发展。

  4.新课程改革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智能化的知识管理”型资源。从资源系统性和结构性出发的传统管理模式,难以适应信息更新快、传播迅速的信息时代的要求,学习者和教师面对越来越多的教育信息资源,要能准确、有效、迅速地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必须改变传统的资源管理模式,采用“智能化知识管理”方式,使知识的获得、储存和传播更优化和合理,充分利用各种智能技术,使师生借助知识管理平台共享和利用知识,激发师生生产和创造知识,丰富信息化教学资源。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理念

  信息化教学资源要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必须改变传统资源设计理念,体现新型教学资源设计理念,具体表现为:

  1.选择恰当的原则与方法指导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针对不同类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国内学者提出了一些资源设计的原则.主要有多媒体软件、网络课程和网络课件等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原则,例如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是:(1)个性化;(2)协作化;(3)多媒体;(4)动态化;(5)交互性;(6)共享性。还有学者提出了网络课件的设计原则包括:(1)交互性原则;(2)界面直观友好原则;(3)培养创新能力原则;(4)科学性原则;(5)协作性原则;(6)教学设计原则。其中教学设计原则指出要注意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结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知识表现形式,设计能够有力地促进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策略。除了这些针对特定类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原则,国外还提出了一般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应共同遵循的原则与方法。英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署向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者,提出了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的十条原则与方法,具休为:(1)说明信息化教学资源与非信息化教学资源相比较的优越之处;(2)提供合适的教育刺激和反馈;(3)提供适合学习者的挑战性任务;(4)适当的情景下,鼓励协作学习;(5)让使用者可以发掘、改造、鉴别资源,以满足其特定需求;(6)在适当的情景下,让学习者可以选择和安排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顺序;(7)支持用户定制资源;(g)根据学习目标,恰当运用多种媒体(如图表、动画、图片、视频和音频),吸引学习者参与学习;(9)在适当的条件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记录工具;(10)充分利用所使用的平台能提供的一切功能(例如

  PDA、笔记本电脑和移动电话)。在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过程中,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指导下,既遵循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的一般原则与方法,还要根据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内容、类别与形式遵循特定资源的设计原则,精心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

  2.要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设计面向学习者的“学教并重”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是一项以帮助人们学习为目的的事业”。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当前许多教学资源是为教师的学科教学提供素材、教案、试题、课件等,以“学”为中心,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资源比较少,要转变以“教”为主的教学资源设计,坚持“学教并重”的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资源设计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以“学”为中心的思想,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活动理论等学习理论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学资源,开发不仅能促进“教”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促进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主体的多元化。

  3.加强以学科知识点为组织的结构化教学资源设计。据调查,按学科知识点组织、结构化程度比较高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更受中小学教师特别是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欢迎,但这类教学资源还不多。在当前从面向学科的教学资源设计向以主题资源设计过渡过程中,开发了一些优秀主题资源和主题资源网站,有利于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究学习。在西部信息化教学设施短缺、教师是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应用主体、其资源整合加工能力不强的情况下,主题资源不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在开展主题资源设计的同时,加强以学科知识为组织的结构化教学资源设计,既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又保持各学科知识点的相对独立,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设计便于直接应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4.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媒体技术。信息化教学资源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在资源设计过程中,在确定了资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后,选择媒体技术时,要考虑国内各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实际,考虑师生获取新媒体的可能性,利用现有的媒体技术能开发的教学资源,不片面追求新技术,尽量选择在大部分中小学比较普及的媒体技术来设计开发教学资源,注意照顾学校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选择恰当的媒体技术,增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适用性和推广性。

  5.提高资源开发人员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资源建设,设计者既要熟悉教学内容、新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知识,还要熟悉各种媒体技术和工具,具备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当前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接受过专业训练和相关培训的人员还比较少,要开发出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必须提高教学资源开发人员的资源设计能力。

  6.扩大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主体。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不仅仅是教育部门、教育公司和学校的事情,各类资源使用者、管理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可以是资源建设者,各级教学资源中心要采取激励措施,调动学科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社区居民等人员参与资源建设的积极性。现代学生是平等的教育主体,学生不仅能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而且也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者,学生优秀的数码摄影、电子作业等都可以经过筛选,整理加工为优秀的教学资源,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的一些错误更是其他学生学习的宝贵资源。此外,鼓励社区居民及关心教育的各界人士将有教育价值资源开发为信息化教学资源,调动各种力量参与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可以丰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内容和类别,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新课程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内容是面向学生的“以学为主”的“学习型”资源,是“主题单元型”的系统化和结构化资源,在形态上重视动态智慧型资源建设,是“智能化的知识管理”型资源。为了使信息化教学资源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资源设计理念,遵循新型教学资源设计理念,扩大资源开发主体,提高资源开发人员的设计能力,选择恰当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设计面向学习者的“学教并重”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保障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推进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推荐访问: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课堂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 教育信息化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