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小额信用贷款推广的难点及对策

时间:2022-12-22 08:35:03 浏览量:

小额信用贷款推广的难点及对策 小额信用贷款推广的难点及对策第一篇:小额信用贷款推广的难点及对策【内容摘要】在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中,如何找准服务“三农”的切入点,广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额信用贷款推广的难点及对策 ,供大家参考。

小额信用贷款推广的难点及对策

  小额信用贷款推广的难点及对策

  第一篇:小额信用贷款推广的难点及对策

  【内容摘要】在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中,如何找准服务“三农”的切入点,广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积极推进信用村镇建设,加大信贷投入,促进支农工作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剖析了当前小额农贷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推广难点,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推广;难点对策

  近几年来,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密切结合本地实际,找准服务“三农”的切入点,广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积极推进创建信用村镇工作,不断加大支农信贷投入,加强和改善支农金融服务,促进支农工作向纵深发展,信用村镇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一、小额农贷的实施的办法和指导原则

  中国人民银行推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这一支持“三农”新业务品种,通过试点,认真总结经验,因地制宜,引导农信社全面推广、铺开。农信社在开办小额农贷采取“一次核定、余额控制、随用随贷、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简化了贷款手续,改进了金融服务,扩大了农民贷款面,有效地满足了农户的资金需求,支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信社在开办小额农贷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必须坚持农户自愿申请、自主使用,并自觉按期归还贷款本息的原则。农村信用社和村支部、村委会,不能违背农户意愿安排贷款,更不能以物抵贷,以贷抵交税款,抵交“统筹”,也不得强令农户借贷合资兴办项目和创建所谓的“形象工程”。

  (二)充分发挥地方党政特别是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作用。农村信用社的机构大多设在乡镇,工作人员特别是信贷人员较少,依靠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力量,既解决了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不足的矛盾,扩大了服务面,也提高了对农户信用评定的准确性,对农村信用社开

  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是十分有益的。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县、乡党政组织和村党支部、村委会应当加强对农户贷款使用和回收的监督制约作用,制止和纠正农民逃废债务的现象。

  (三)切实维护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自主权。农村信用社是经营货币的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上有特殊的要求,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需要依靠地方党政的支持,但地方党政不能因此干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发现有干预情况时,要及时制止和纠正。

  (四)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讲求实效。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村信用社资金状况不同,乡村干部思想认识和政策水平不同。因此,在全面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制定计划,分步实施。特别是在开展创建信用村(镇)活动中,要坚持先试点、后推开,先村(组)、后乡(镇),由点到面,逐步扩大,不可一哄而起,不搞形式主义。

  (五)加强管理和监督,防范贷款风险,提高小额信用贷款的使用效果。农村信用社要对信贷人员发放、管理和收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制定责任目标,确保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既有足够的信贷总量和覆盖面,又有较高的质量和回收率。特别要加强贷后的跟踪检查,确保贷款正常运行,防止形成信贷风险。

  二、小额农贷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推广难点

  在全面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需要县乡党政干部、农村信用社干部职工和广大农民密切合作,相互配合。但在工作开展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及推广难点。

  (一)宣传力度不够。信用社对支农贷款的宣传在方法、方式上都十分简单,局限性较大,宣传效果不甚理想;同时许多新闻媒体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热衷于宣传某些新闻、趣谈。种种原因,使人们无法真正了解支农贷款,直接影响了支农面的扩大。

  (二)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农信社将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单纯作为一项政治性、政策性任务来完成,对推广小额农贷的重要认识不足,在主观上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加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面广、额小、工作量大、管理成本高,导致部分农信社在推广发放农户小额信

  用贷款工作中缺乏内在动力,行政需求过高,市场激励不足,工作开展不充分。

  (三)社会信用环境欠佳影响小额农贷的推广。受社会信用大环境的影响,一些农户信用观念淡薄,千方百计逃废农信社的债务。而地方政府、司法部门对维护金融债全、培植社会信用、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的力度明显不足,导致农信社不同程度地产生了“慎贷、恐贷”的心理。加上“六合彩”赌博现象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农村信用环境,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

  (四)信贷约束与激励机制不配套影响信贷人员的放贷积极性。一方面,目前多数农信社实行了贷款责任追究制度,谁发放贷款谁负责收回,到期收不回的轻则扣工资,重则下岗清收;另一方面,农信社在强化信贷风险约束的同时,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贷款管理中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为此,基层信贷人员对发放小额农贷顾虑重重,宁可少放或不放,也不去“冒风险”。

  (五)农户资信掌握难不利于小额农贷的推广。在一些地方,政府对农信社健康发展参与程度低,村级组织职能弱化,加上农村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户资信评估机构缺位,农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导致农信社对农户的资信的了解相当困难。信息不对称,信贷人员相对不足,制约了小额农贷的全面深入开展。

  (六)现行支农贷款利率与支农成本不相对称。从国际经验看,小额信贷的运作成本大大高于其他贷款,只有实行高于一般贷款的利率,才有可能实现这项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也是如此,支农贷款的确成本较高,利润空间较小。特别是农户贷款户数多,额度小,手续繁,相当零散,在办理贷款时,需要信贷员对每一贷款人的经济背景、贷款使用和还贷前景作全面的了解,使工作量成倍增加,这务必增加相应的人力,从而提升了管理成本和运作成本。加之农户贷款受自然、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较大,使农信社面临的风险也较大。总而言之,当前农信社的贷款利息不足以补尝支农信贷的成本风险,而国家又没有相应的补偿政策,使农信社高额的支农成本无从弥补。且

  农信社负债结构不尽合理,定期存款占比较大,筹资成本与贷款收益形成高低“反差”。长此以往,将直接影响农信社在金融市场上的生存能力。

  (七)农信社的支农热情与农村信用环境不相协调。近年来,通过开展信用户、信用村的评定,实行信用户利率优惠、贷款优先等措施,使农村信用社环境有了较大改观。给信用户利率优惠,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树立农户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但从农信社要求获取收益这一角度来说,却是不尽合理的。这使农信社在执行支农任务的同时,又担负起

  了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的社会责任,并为此担负了不小的运作成本。农村社会信用环境的打造,信用社虽有一定的义务,但以牺牲自己的经营利益为代价,未免有失偏颇。同时信贷资金价格过于优惠,不利于培养农户的商业意识。信用是贷款的前提条件,信用户贷款应该优先,但是否实行利率优惠要分类确定,要看优惠对象是不是高端客户,能不能给信用社带来一定的效益。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树立和强化农户的现代信用意识,即有偿使用信贷资金的观念,并让他们认识到,信用是获得贷款的前提,没有信用,就没有贷款的资格。

  三、进一步推广小额农贷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目前我市小额农贷实施过程中存在原问题,结合辖区实际,我认为进一步推广小额农贷应努力构建以宏观政策为导向,地方政府行政支持为组织体系,农信社为营销主体的运作机制,促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更广泛、深入地开展,并实现最大的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鉴于以上运作思路,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建立规范的操作体系。一是充分利用多种舆论工具,采取多种形式主义宣传小额农贷的意义、政策和要求,彻底消除农户认识上的误区。二是本着为农户着想、为农民服务的宗旨,依据风险大小、信用高低,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和浮动幅度内适当运用差别利率。三是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使农业生产周期与贷款期限相衔接,协调小额农贷和清收不良贷款的关系,避免因清收旧贷难而影响小额农贷的推广。四是对农户的信用评定工作要

  全面、真实、客观、公正,每个村都要成立农户信用评定小组,全面负责对农户的信用评定和等级核实,避免评定工作中的片面性和盲目性。

  (二)建立小额农贷营销激励约束机制。对小额农贷的发放,要建立民主、科学的考评制度。通过界定意外风险损失的标准和范围,客观、公正地对待贷款风险,达到既鼓励信贷员放下包袱大胆营销贷款,又切实防范信贷风险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基层信贷人员发放小额农贷的积极性,确保小额农贷既有足够的信贷总额和覆盖面,又有较高的质量和回收率。

  (三)逐步建立并完善农户征信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户征信体系是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信用贷款,控制信用风险的一项基础工作。地方政府要把建立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作为支持“三农”发展的重要事情要抓,要充分发挥村“两委”的作用,以创建信用村镇为载体,努力构筑农村信用体系,提高村民诚实、守信的道德意识,为信用社拓展小额农贷业务创造诚实、守信的外部环境。农信社要建立贷款对象的个人信用档案,对客户的道德品质、社会信用家庭经济状况、主营业务收入、生产经营能力、资金需求、偿债能力等进行登记。要在现有农户信用等级、信用村镇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标准,规范操作,提升信用评定的层次和质量,逐步建成农村个人征信体系,并推进农村信用文化建设,不断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四)进一步优化信贷服务网络。农信社既要为广大分散的农户提供信贷服务,又要讲求经济效益,精简人员,这就对农信社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信社一方面要减少内勤人员,增加外勤人员,通过实行客户经理制,加大对农户贷款的营销力度;另一方面,要发展、培养农户联络员,吸收农村社会中有影响力的人员帮助农信社发展业务,逐步形成县(市)、乡、村、组各层次都有农村信用社信贷服务人员的服务网络体系。

  (五)建立信贷风险防范预警机制。一是加强内控制度建设,防范道德风险。尽管目前农信社面临信贷人员少而借款农户多,难以全面管理的问题,但发放小额农贷仍必须坚持贷款“三查”制度。二是

  探讨建立小额农贷“一户一卡”制度,可在市联社辖区内实行微机联网信息共享,防范系统内农户多头贷款风险。三是尝试建立小额农贷的风险分析和评估体系。根据小额农贷的额度、期限、对策和投向的不同确定风险系数,建立预警机制,进行分类指导和管理,及进有效地进行风险预警和防范,严格控制小额农贷的风险。四是加强市场调研,关注农产品市场价格走势的信息,并进行市场前景预测,以采取必要的应对策略防范信贷风险。

  (六)优化小额农贷的外部政策环境。一是探索建立小额农贷风险补偿机制。由地方政府牵头建立风险补尝基金,用于弥补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原因形成的小额农贷损失。二是税务部门对农信社的农业贷款民非农业贷款实行差别税率政策,或免征支农信贷收入的营业税和相关附加税,从利益上对农信社的资金运用进行鼓励、引导和调节。三是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农信社消化历史包袱,减少资金占压,增加支农资金供应。四是建立农业贷款担保体系。设立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主要为农户、农业和农村提供互助性保险以及为农村信用社贷款提供保险业务,增强农业和农户风险承受能力。

  总之,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其主打产品---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经营目标应以国际化大市场背景下的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为核心,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当前,农村金融改革要按照突出农信社新的主力军作用的思路,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方案》和中国人民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的精神,首先划归省级政府管理;其次,对不同条件的农信社进行改组,符合规定条件的,可改组为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不符合条件的,进行扩股增资后继续作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从事经营。无论改革如何深化,必须坚持不断完善和创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方式,坚持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市场定位。

  第二篇:牧区推广小额联保信用贷款情况调查

  小额联保信用贷款为牧区营造了一片蓝天

  ----------牧区推广小额联保信用贷款情况调查

  农村信用社作为直接为农牧业、农牧民和农牧区经济提供信贷服

  务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如何既真正承担起为“三牧”提供全方位信贷服务的重任,又能使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实现良性循环,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新问题。三年来,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积极推广

  小额牧户贷款的经验表明,在牧区实施推行“小额联保、小额信用”贷款有利于牧区经济发展,可为牧区牧民达小康奠定基础。可以说支农再贷款在牧区推广实施后,深受牧民欢迎和地方党政的支持和拥护。较好地解决了牧区牧民贷款“三难”的问题。同时,提高了信用社盈利水平,为今后更好的支持牧区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成绩与经验

  1、较好地祢补目前基层牧区无金融机构问题

  自1997年农村信用社从农行脱钩后,鄂温克旗人民银行在“清、整、规”时将基层牧区严重资不低债的6家信用社撤并,相继农业银行也于1999年前后,将基层牧区营业所撤消。因此,基层牧区出现大面积的金融服务盲区,造成一是在自然灾害严重的年份和季节,牧民因无钱购买饲草料,牲畜大面积的死亡;二是牧区长期得不到资金投入和支持,而有限的牧民储蓄又被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吸收,并根据上级行的要求形成上存资金,然后回灌大中城市和地方企业。牧区牧民生产经营无法得到资金支持,一度使牧区经济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我旗各级政府、人民银行、信用社急牧民之所急,多次例会研究,结合总行《小额联保贷款》、《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先后制定出了基本符合牧区特色的“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小额联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同时决定以现有的各社为中心,辐射全旗六个苏木三个镇。截止2003年12月未累计向鄂温克旗东苏木、西苏木、孟根苏木、辉河苏木、伊敏苏木、巴彦托海镇、巴彦塔拉乡发放了小额联保贷款4448户,占牧民总户数的81,累计投放小额联保信用贷款7400多万元。可以说在人民银行再贷款这一货币政策的支持下,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我旗农村牧区经济的有力支撑,牧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通过几年实践证明:由于地方政府、人民银行、信用社三方共同努力,保证了支农再贷款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因此说,在基层牧区继续推广小额贷款可以较好解决牧区金

  融服务盲区问题。

  2、间接的提高了牧民的金融意识,牧民诚信观念明显增强

  过去,农牧民贷款难,手续繁琐,所以有钱也不愿还,造成信用社贷款收回难,致使不良贷款比例上升,支牧积极性不高。鄂温克旗农牧户联保信用贷款办法的实施,使农牧民发展种养业、生活消费所需的资金缺口,能及时在信用社得到解决,消除了农牧民还款容易贷款难的疑虑。同时,在不断的收回发放中,有效地提高了农牧民还款的积极性和信用观念。从几年调查中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真正的牧民是最淳朴的,贷款到期后,就想方设法归还,以维护其信誉。同时贷款联保小组成员间相互监督各成员间的贷款使用和催收,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鄂温克旗制定的“管理办法”还规定小组成员间不得顶替贷款,对违反联保协议的成员,在责令其还清欠款或代为清偿后可以将其清理出联保小组,对无特殊情况连续三年偿还记录不良的贷户,吊销其贷款信用证,开除联保小组。经过采取一系列制约措施和严格把关,不但涌现出大批信用户,而且还涌现出不少信用嘎查。鄂温克旗2001、2002、2003年分别向基层牧区投放小额联保贷款1227、2621、3554万元,再贷款5300万。三年再贷款回收率达100,在近几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下,牧民年偿还贷款率仍然达90以上。

  3、有效分散了贷款风险,提高了信用社自身效益

  几年的实践证明,再贷款为信用社在牧区找到了一条符合当前牧区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新路子,使其提高了自身效益,为信用社生存发展巩固了基础。可以肯定,在牧区发放推行小额联保信用贷款,其风险度要低于农区。如在同样受灾的年份,农区可能会全面绝产颗粒无收,造成信用社收贷无望,但牧区不同,在受灾严重年份,牧民可根据冬储饲草情况,适当增加出栏率,减少风险,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归还贷款。我们认为此因素也是这几年呼伦贝尔连续受灾的情况下牧区小额贷款回收好于农区的主要原因。同时我们还认为加大在牧区推广小额联保信用贷款可进一步分散贷款风险。农牧户小额联保贷款面向千家万户,额小、面宽、风险分散,可有效地提高贷款质量和效益。三年信用社发放的小额联保信用贷款平均不良率5左右;收息率达到

  98,2003年利息收入占其总利息收入的50以上。

  4、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抗自然灾害能力增强

  由于小额贷款在牧区推广和发放,有力的推动了全旗畜牧业经济发展,使得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牧户的奶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已在鄂温克旗基本形成,广大牧民的思想观念、生产经营方式有了较大转变,畜牧业产

  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通过“立草为业”,确立了草业在畜牧业中的重要地位,在牧区大力推广舍饲、半舍饲饲养、人工种草、粮草混播、牧草青贮以及家庭配套草库伦和饲料基地建设等先进生产经营方式,三年来草原建设总面积累计212万亩,其中草库伦建设面积达60.6万亩,人工草地面积累计达37.8万亩,改良退化草场86.6万

  亩,饲草料种植面积达27万亩;牧民棚圈已达5300座,很好的抵御了几年来的严重白灾,牲畜死亡率明显下降,从而有效地支撑畜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5、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加快了牧区达小康步伐

  通过三年来鄂温克支农支牧再贷款的注入和小额联保信用贷款的使用和发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在呼伦贝尔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鄂温克牧区经济仍得到了长足发展:一是人民银行形象和信用社信誉进一步提高,地方党政对人民银行和信用社的重要性和作用有了重新认识,出现了地方党政和农牧民群众关心信用社经营、支持信用社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快了牧区达小康步伐。地方党政实施了“乳、肉、草”战略和信用社逐年加大支牧投入,畜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01年前,鄂温克牲畜总头数基本徘徊在48万头只左右,自从向牧区发放小额联保信用贷款后,由2001年的50万头只发展到2003年的70万头只,纯增20万头只;三年牲畜出栏分别为33万、38万、45万头只,直接增加牧区经济收入9280多万;三年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为增长8.1。可以说信用社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农牧民群众贴近了,使农牧民群众认识到农村信用社才是他们发展生产、改善生产、致富奔小康的坚强后盾,同时,也有力地打

  击了农村牧区高利贷的蔓延,占领和巩固了农牧区信用阵地,为农牧民致富奔小康架起了一座金桥,替政府为农牧民办了一件大好事。同时农村信用社在各级党政和嘎查的大力支持下,累计收回50年代“双呆”陈欠贷款110笔15万元。为今后做好支牧工作、探索新的支牧路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6、规范了信用社经营行为,转变了信用社服务理念

  从前信用社总将眼光盯在大企业和城镇,没有很好的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彻底的改变了他们的经营理念,并结合几年取得的经验,积极了采取了“三依靠、三结合的原则”:即依靠农牧户的互守信用;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依靠人民银行再贷款的支撑。三结合是:信用社调查摸底与农牧户自愿联保相结合;资金需求和农牧户实际经营相结合;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和信用社自身建设相结合。几年来,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在推行农牧户联保贷款工作中,坚持从农牧民的利益和需求出发,改善信贷服务,简化贷款手续,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并不断完善农牧户贷款联保办法,充分发挥了信用社的支农作用,收到了显著效果;在内控制度执行方面,使信用社更加严格贷款纪律,明确贷款责任。不发放不符合贷款对象和条件的贷款,廉洁办贷,不吃、拿、卡、要,实行贷款公开和“三包”制度。推行向社会承诺和挂牌服务,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二、存在的问题

  1、小额联保信用贷款“三查”制度执行难。

  一是由于贷款额小面广户多,尤其是基层牧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且牧民居住分散,给贷款“三查”造成一定难度。鄂温克旗信用社截止2003年12月未累计共向五个苏木一乡一镇发放了小额联保贷款4448户,而信用社全部都集中在城镇,距基层牧区苏木相距较远,信贷员如果严格的按贷款“三查”制度进行认真的逐户查验,是根本不可能的;二是信贷人员数量少,工作量大,而且业务水平和人员素质相对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三查制度的落实。

  2、信用社资金规模小,很难满足牧业生产资金需求

  从我们几年总结的经验表明:一是牧区牧业资金需求在同等条件

  下要大于农区。农区一般中等的农户在春耕、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秋收等环节一般资金需求量在(2000-10000)元就完全可以满足一个生产周期,但纯牧区不同,牧区一般中等牧户在接羔保育、牲畜防疫、打储草、购买饲草料等环节一般资金需求量在2到3万元才能满足一个生产周期。二是信用社基础薄弱,底子薄,历史包袱沉重,与商业银行相比竞争能力弱,有限的资金无法对牧区经济继续增加再投入。如:鄂温克旗现有储蓄存款9、5亿,信用社只占0、45亿,占比为4、7,而且2003年储蓄存款只增370万。在这种占比和增速的情况下,信用社无力扩大对牧区的再投入,如果人民银行抽回再贷款,将会直接影响到牧区经济和信用社生存与发展。

  3、再贷款期限与牧业生产周期不吻合,影响了牧区经济发展。一是农区贷款需求基本是年初发放年尾收,可是,牧区贷款需求不同农区,牧区贷款需求有其随意性,其贷款需求规律一般是在一季度接羔保育、三季度打储草季节,同时对扩大再生产所需棚圈建设、网围栏等基础设施贷款、购买基础牲畜贷款有其不确定性。因此完全按年初发放年尾收的规律掌握,与牧区生产规律脱节,这样就造成牧民当年购买的基础牧畜在未能产生效益的基础上,为能按期偿还贷款,维持其信誉,不得不出卖基础母畜归还贷款,如果不出卖基础母畜,就要借高利贷还款,这种恶性循环会严重制约牧民基础产业的巩固。

  二是牧区扩大再生产所需基础设施贷款、购买基础牲畜贷款额度大、时间长。如:购100头基础母羊,所需资金一般在(3-4)万元;购10头改良基础母牛,所需资金一般在(8-10)万元,因此牧区用于再贷款发放的支牧贷款,在额度和期限上都不适应牧业经济发展。

  3、牧业靠天养畜,粗放经营的方式仍然没有彻底改变

  鄂温克全旗人口大约14万,全旗草场总面积129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119万公顷;储草量为46亿公斤,理论载畜量140万头只,而由于草资源分布不均衡,加之干旱和草原沙化严重等原因,实际载畜量仅为70万头只,占理论载畜量的50。由于这些年靠天养畜,粗放经营的方式仍然没有彻底改变,造成草场载畜量超负荷,虽然目前正在不断向科学饲养,示范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但规

  模不大,发展速度仍很缓慢,尤其是高产奶牛业的发展。目前还没有完全根据自然、经济等条件,调整畜牧业生产布局和结构,逐步向畜牧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经济转化。

  三、建议

  1、结合牧区生产周期和资金需求规律合理确定贷款投放季节。

  信用社要逐步改变年初集中放贷年末集中收贷的做法,结合牧区生产周期和牧业资金需求规律按季节合理投放资金。牧区的资金季节需求旺季主要体现在1、2、3月(一季度)和7、8、9月(二季度)。因1、2、3月这个季节面临春节、子女上学、接羔保育、抗灾保畜高峰,在这段时期应投放一定数量小额贷款。7、8、9月份是牧区打贮草旺季,牧民需购打草设备、油料、生产费用,因此,7、8、9月是牧区贷款需求集中期,属牧区共性规律。在此期间可以发放一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支持牧区生产经营活动。6月是牧区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期,此季节,部分牧民要为建网围栏、建棚圈、草场改良作准备,因此需投放一些大额的基础建设资金,但不具有普遍性。9、10、11、12月是牧区大量牲畜出栏季节,因资金回笼大需求小,此季节是信用社收贷最佳时期。

  2、上级行应根据牧区生产周期适当增加牧区再贷款可周转使用规模。使支农再贷款真正在牧区得以完善推广。

  支农再贷款期限短,与畜牧业生产周期不协调,特别是在经济脆弱和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金融机构撤并、服务面减少的情况下,这些地区的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问题不能得到信贷的及时支持,特别是支农再贷款执行中可跨使用规模有限,限制了资金使用中的持续效益,群众反映较大。因此建议上级行在合法治理的大框架下,应根据牧区生产周期适当增加牧区再贷款可周转使用规模,使支农再贷款真正在牧区得以完善推广。

  3、信用社、乡镇苏木、嘎查多方联动,使小额贷款“三查”得以有效落实。

  由于点多、户多、线长、人员不够,超过信用社的承受能力,所以资产等级确认是否准确已成为问题。因此信用社在对老户做资产等

  级评定时,一定要坚持由三方(苏木达、嘎查长、信贷人员)组成评定小组,主要以当地政府当年牧业牲畜统计数据为准,再由当地政府和嘎查达掌握的资料了解一些基础设施、家庭人员及收入情况,然后信贷人员要对一部分贷户进行抽查核实,确定无误后重新确定等级标准,如发现当地政府和嘎查达有意提供虚假信息,可削减对当地的投入;对从新组建的联保小组成员一定要做到逐户审查调查才能确定等级标准。联社要经常对各社及营业部主任和信贷员执行贷款“三查”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信贷员和各社主任是否严格的执行了贷款“三查”制度,信用社主任有无人为的扩大贷款基数和提高等级标准,严禁人情贷款的蔓延,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和社会风气。

  4、调整信贷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加大对农牧业支持的力度,积极支持配合科技兴农战略,全面推进农牧业科技进步,实现由传统粗放型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移,由农畜产品的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移,支持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要充分运用支农再贷款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在保证农牧业生产资金需求的基础上,对带动牧业发展的示范户和专业户给予重点支持,尤其是对奶牛小区牧户要特殊扶持。二是积极支持生态建设。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投资重点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对鄂温克旗地区确定的重点生态建设项目要进行认真研究,积极筹措资金,予以支持。

  总之,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在牧区开展的小额联保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是一项新的业务和挑战,三年的实践表明:在上级行、当地人民银行和当地政府、各苏木、嘎查的密切合作下,在牧区推广小额联保、信用贷款是成功的,因此信用社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加大对牧区贷款投入力度,深入研究,使小额联保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最终形成一整套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的操作体系,更好地为牧区经济发展提供优良的服务,使支农再贷款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真正在牧区得以推广和应用。

  第三篇:牧区推广小额联保信用贷款情况调查

  农村信用社作为直接为农牧业、农牧民和农牧区经济提供信贷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如何既真正承担起为“三牧”提供全方位信

  贷服务的重任,又能使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实现良性循环,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新问题。三年来,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积极推广小额牧户贷款的经验表明,在牧区实施推行“小额联保、小额信用”贷款有利于牧区经济发展,可为牧区牧民达小康奠定基础。可以说支农再贷款在牧区推广实施后,深受牧民欢迎和地方党政的支持和拥护。较好地解决了牧区牧民贷款“三难”的问题。同时,提高了信用社盈利水平,为今后更好的支持牧区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成绩与经验

  1、较好地祢补目前基层牧区无金融机构问题

  自1997年农村信用社从农行脱钩后,鄂温克旗人民银行在“清、整、规”时将基层牧区严重资不低债的6家信用社撤并,相继农业银行也于1999年前后,将基层牧区营业所撤消。因此,基层牧区出现大面积的金融服务盲区,造成一是在自然灾害严重的年份和季节,牧民因无钱购买饲草料,牲畜大面积的死亡;二是牧区长期得不到资金投入和支持,而有限的牧民储蓄又被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吸收,并根据上级行的要求形成上存资金,然后回灌大中城市和地方企业。牧区牧民生产经营无法得到资金支持,一度使牧区经济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我旗各级政府、人民银行、信用社急牧民之所急,多次例会研究,结合总行《小额联保贷款》、《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先后制定出了基本符合牧区特色的“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小额联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同时决定以现有的各社为中心,辐射全旗六个苏木三个镇。截止2003年12月未累计向鄂温克旗东苏木、西苏木、孟根苏木、辉河苏木、伊敏苏木、巴彦托海镇、巴彦塔拉乡发放了小额联保贷款4448户,占牧民总户数的81%,累计投放小额联保信用贷款7400多万元。可以说在人民银行再贷款这一货币政策的支持下,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我旗农村牧区经济的有力支撑,牧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通过几年实践证明:由于地方政府、人民银行、信用社三方共同努力,保证了支农再贷款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因此说,在基层牧区继续推广小额贷款可以较好解决牧区金融服务盲区问题。

  2、间接的提高了牧民的金融意识,牧民诚信观念明显增强

  过去,农牧民贷款难,手续繁琐,所以有钱也不愿还,造成信用社贷款收回难,致使不良贷款比例上升,支牧积极性不高。鄂温克旗农牧户联保信用贷款办法的实施,使农牧民发展种养业、生活消费所需的资金缺口,能及时在信用社得到解决,消除了农牧民还款容易贷款难的疑虑。同时,在不断的收回发放中,有效地提高了农牧民还款的积极性和信用观念。从几年调查中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真正的牧民是最淳朴的,贷款到期后,就想方设法归还,以维护其信誉。同时贷款联保小组成员间相互监督各成员间的贷款使用和催收,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鄂温克旗制定的“管理办法”还规定小组成员间不得顶替贷款,对违反联保协议的成员,在责令其还清欠款或代为清偿后可以将其清理出联保小组,对无特殊情况连续三年偿还记录不良的贷户,吊销其贷款信用证,开除联保小组。经过采取一系列制约措施和严格把关,不但涌现出大批信用户,而且还涌现出不少信用嘎查。鄂温克旗2001、2002、2003年分别向基层牧区投放小额联保贷款1227、2621、3554万元,再贷款5300万。三年再贷款回收率达100%,在近几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下,牧民年偿还贷款率仍然达90%以上。

  3、有效分散了贷款风险,提高了信用社自身效益

  几年的实践证明,再贷款为信用社在牧区找到了一条符合当前牧区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新路子,使其提高了自身效益,为信用社生存发展巩固了基础。可以肯定,在牧区发放推行小额联保信用贷款,其风险度要低于农区。如在同样受灾的年份,农区可能会全面绝产颗粒无收,造成信用社收贷无望,但牧区不同,在受灾严重年份,牧民可根据冬储饲草情况,适当增加出栏率,减少风险,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归还贷款。我们认为此因素也是这几年呼伦贝尔连续受灾的情况下牧区小额贷款回收好于农区的主要原因。同时我们还认为加大在牧区推广小额联保信用贷款可进一步分散贷款风险。农牧户小额联保贷款面向千家万户,额小、面宽、风险分散,可有效地提高贷款质量和效益。三年信用社发放的小额联保信用贷款平均不良率5%左右;收息率达到

  98%,2003年利息收入占其总利息收入的50%以上。

  4、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抗自然灾害能力增强

  由于小额贷款在牧区推广和发放,有力的推动了全旗畜牧业经济发展,使得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牧户的奶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已在鄂温克旗基本形成,广大牧民的思想观念、生产经营方式有了较大转变,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通过“立草为业”,确立了草业在畜牧业中的重要地位,在牧区大力推广舍饲、半舍饲饲养、人工种草、粮草混播、牧草青贮以及家庭配套草库伦和饲料基地建设等先进生产经营方式,三年来草原建设总面积累计212万亩,其中草库伦建设面积达60.6万亩,人工草地面积累计达37.8万亩,改良退化草场86.6万亩,饲草料种植面积达27万亩;牧民棚圈已达5300座,很好的抵御了几年来的严重白灾,牲畜死亡率明显下降,从而有效地支撑畜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5、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加快了牧区达小康步伐

  通过三年来鄂温克支农支牧再贷款的注入和小额联保信用贷款的使用和发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在呼伦贝尔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鄂温克牧区经济仍得到了长足发展:一是人民银行形象和信用社信誉进一步提高,地方党政对人民银行和信用社的重要性和作用有了重新认识,出现了地方党政和农牧民群众关心信用社经营、支持信用社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快了牧区达小康步伐。地方党政实施了“乳、肉、草”战略和信用社逐年加大支牧投入,畜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01年前,鄂温克牲畜总头数基本徘徊在48万头只左右,自从向牧区发放小额联保信用贷款后,由2001年的50万头只发展到2003年的70万头只,纯增20万头只;三年牲畜出栏分别为33万、38万、45万头只,直接增加牧区经济收入9280多万;三年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为增长8.1%。可以说信用社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农牧民群众贴近了,使农牧民群众认识到农村信用社才是他们发展生产、改善生产、致富奔小康的坚强后盾,同时,也有力地打击了农村牧区高利贷的蔓延,占领和巩固了农牧区信用阵地,为农牧民致富奔小康架起了一座金桥,替政府为农牧民办了一件大好事。

  同时农村信用社在各级党政和嘎查的大力支持下,累计收回50年代“双呆”陈欠贷款110笔15万元。为今后做好支牧工作、探索新的支牧路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6、规范了信用社经营行为,转变了信用社服务理念

  从前信用社总将眼光盯在大企业和城镇,没有很好的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彻底的改变了他们的经营理念,并结合几年取得的经验,积极了采取了

  “三依靠、三结合的原则”:即依靠农牧户的互守信用;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依靠人民银行再贷款的支撑。三结合是:信用社调查摸底与农牧户自愿联保相结合;资金需求和农牧户实际经营相结合;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和信用社自身建设相结合。几年来,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在推行农牧户联保贷款工作中,坚持从农牧民的利益和需求出发,改善信贷服务,简化贷款手续,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并不断完善农牧户贷款联保办法,充分发挥了信用社的支农作用,收到了显著效果;在内控制度执行方面,使信用社更加严格贷款纪律,明确贷款责任。不发放不符合贷款对象和条件的贷款,廉洁办贷,不吃、拿、卡、要,实行贷款公开和“三包”制度。推行向社会承诺和挂牌服务,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二、存在的问题

  1、小额联保信用贷款“三查”制度执行难。

  一是由于贷款额小面广户多,尤其是基层牧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且牧民居住分散,给贷款“三查”造成一定难度。鄂温克旗信用社截止2003年12月未累计共向五个苏木一乡一镇发放了小额联保贷款4448户,而信用社全部都集中在城镇,距基层牧区苏木相距较远,信贷员如果严格的按贷款“三查”制度进行认真的逐户查验,是根本不可能的;二是信贷人员数量少,工作量大,而且业务水平和人员素质相对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三查制度的落实。

  2、&nbs第四篇:牧区推广小额联保信用贷款情况调查

  支牧投入,畜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01年前,鄂温克牲畜总头数基本徘徊在48万头只左右,自从向牧区发放小额联保信用贷款后,由2001年的50万头只发展到2003年的70万头只,纯增20万头只;三年牲畜出栏分别为33万、38万、45万头只,直接增加牧区经济收入9280多万;三年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为增长8.1%。可以说信用社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农牧民群众贴近了,使农牧民群众认识到农村信用社才是他们发展生产、改善生产、致富奔小康的坚强后盾,同时,也有力地打击了农村牧区高利贷的蔓延,占领和巩固了农牧区信用阵地,为农牧民致富奔小康架起了一座金桥,替政府为农牧民办了一件大好事。同时农村信用社在各级党政和嘎查的大力支持下,累计收回50年代“双呆”陈欠贷款110笔15万元。为今后做好支牧工作、探索新的支牧路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矗

  6、规范了信用社经营行为,转变了信用社服务理念

  从前信用社总将眼光盯在大企业和城镇,没有很好的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彻底的改变了他们的经营理念,并结合几年取得的经验,积极了采取了“三依靠、三结合的原则”:即依靠农牧户的互守信用;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依靠人民银行再贷款的支撑。三结合是:信用社调查摸底与农牧户自愿联保相结合;资金需求和农牧户实际经营相结合;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和信用社自身建设相结合。几年来,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在推行农牧户联保贷款工作中,坚持从农牧民的利益和需求出发,改善信贷服务,简化贷款手续,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并不断完善农牧户贷款联保办法,充分发挥了信用社的支农作用,收到了显著效果;在内控制度执行方面,使信用社更加严格贷款纪律,明确贷款责任。不发放不符合贷款对象和条件的贷款,廉洁办贷,不吃、拿、卡、要,实行贷款公开和“三包”制度。推行向社会承诺和挂牌服务,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二、存在的问题

  1、小额联保信用贷款“三查”制度执行难。

  一是由于贷款额小面广户多,尤其是基层牧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且牧民居住分散,给贷款“三查”造成一定难度。鄂温克旗信用社截止2003年12月未累计共向五个苏木一乡一镇发放了小额联保贷款4448户,而信用社全部都集中在城镇,距基层牧区苏木相距较远,信

  贷员如果严格的按贷款“三查”制度进行认真的逐户查验,是根本不可能的;二是信贷人员数量少,工作量大,而且业务水平和人员素质相对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三查制度的落实。

  2、信用社资金规模小,很难满足牧业生产资金需求

  从我们几年总结的经验表明:一是牧区牧业资金需求在同等条件下要大于农区。农区一般中等的农户在春耕、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秋收等环节一般资金需求量在(2000-10000)元就完全可以满足一个生产周期,但纯牧区不同,牧区一般中等牧户在接羔保育、牲畜防疫、打储草、购买饲草料等环节一般资金需求量在2到3万元才能满足一个生产周期。二是信用社基础薄弱,底子薄,历史包袱沉重,与商业银行相比竞争能力弱,有限的资金无法对牧区经济继续增加再投入。如:鄂温克旗现有储蓄存款9、5亿,信用社只占0、45亿,占比为4、7%,而且2003年储蓄存款只增370万。在这种占比和增速的情况下,信用社无力扩大对牧区的再投入,如果人民银行抽回再贷款,将会直接影响到牧区经济和信用社生存与发展。

  3、再贷款期限与牧业生产周期不吻合,影响了牧区经济发展。一是农区贷款需求基本是年初发放年尾收,可是,牧区贷款需求不同农区,牧区贷款需求有其随意性,其贷款需求规律一般是在一季度接羔保育、三季度打储草季节,同时对扩大再生产所需棚圈建设、网围栏等基础设施贷款、购买基础牲畜贷款有其不确定性。因此完全按年初发放年尾收的规律掌握,与牧区生产规律脱节,这样就造成牧民当年购买的基础牧畜在未能产生效益的基础上,为能按期偿还贷款,维持其信誉,不得不出卖基础母畜归还贷款,如果不出卖基础母畜,就要借高利贷还款,这种恶性循环会严重制约牧民基础产业的巩固。

  二是牧区扩大再生产所需基础设施贷款、购买基础牲畜贷款额度大、时间长。如:购100头基础母羊,所需资金一般在(3-4)万元;购10头改良基础母牛,所需资金一般在(8-10)万元,因此牧区用于再贷款发放的支牧贷款,在额度和期限上都不适应牧业经济发展。

  3、牧业靠天养畜,粗放经营的方式仍然没有彻底改变

  鄂温克全旗人口大约14万,全旗草场总面积129万公顷,可利用

  草场面积119万公顷;储草量为46亿公斤,理论载畜量140万头只,而由于草资源分布不均衡,加之干旱和草原沙化严重等原因,实际载畜量仅为70万头只,占理论载畜量的50%。由于这些年靠天养畜,粗放经营的方式仍然没有彻底改变,造成草场载畜量超负荷,虽然目前正在不断向科学饲养,示范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但规模不大,发展速度仍很缓慢,尤其是高产奶牛业的发展。目前还没有完全根据自然、经济等条件,调整畜牧业生产布局和结构,逐步向畜牧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经济转化。

  三、建议

  1、结合牧区生产周期和资金需求规律合理确定贷款投放季节。

  信用社要逐步改变年初集中放贷年末集中收贷的做法,结合牧区生产周期和牧业资金需求规律按季节合理投放资金。牧区的资金季节需求旺季主要体现在1、2、3月(一季度)和7、8、9月(二季度)。因1、2、3月这个季节面临春节、子女上学、接羔保育、抗灾保畜高峰,在这段时期应投放一定数量小额贷款。7、8、9月份是牧区打贮草旺季,牧民需购打草设备、油料、生产费用,因此,7、8、9月是牧区贷款需求集中期,属牧区共性规律。在此期间可以发放一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支持牧区生产经营活动。6月是牧区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期,此季节,部分牧民要为建网围栏、建棚圈、草场改良作准备,因此需投放一些大额的基础建设资金,但不具有普遍性。9、10、11、12月是牧区大量牲畜出栏季节,因资金回笼大需求小,此季节是信用社收贷最佳时期。

  2、上级行应根据牧区生产周期适当增加牧区再贷款可周转使用规模。使支农再贷款真正在牧区得以完善推广。

  支农再贷款期限短,与畜牧业生产周期不协调,特别是在经济脆弱和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金融机构撤并、服务面减少的情况下,这些地区的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问题不能得到信贷的及时支持,特别是支农再贷款执行中可跨使用规模有限,限制了资金使用中的持续效益,群众反映较大。因此建议上级行在合法治理的大框架下,应根据牧区生产周期适当增加牧区再贷款可周转使用规模,使支农再贷款真正在牧区得以完善推广。

  3、信用社、乡镇苏木、嘎查多方联动,使小额贷款“三查”得以有效落实。

  由于点多、户多、线长、人员不够,超过信用社的承受能力,所以资产等级确认是否准确已成为问题。因此信用社在对老户做资产等级评定时,一定要坚持由三方(苏木达、嘎查长、信贷人员)组成评定小组,主要以当地政府当年牧业牲畜统计数据为准,再由当地政府和嘎查达掌握的资料了解一些基础设施、家庭人员及收入情况,然后信贷人员要对一部分贷户进行抽查核实,确定无误后重新确定等级标准,如发现当地政府和嘎查达有意提供虚假信息,可削减对当地的投入;对从新组建的联保小组成员一定要做到逐户审查调查才能确定等级标准。联社要经常对各社及营业部主任和信贷员执行贷款“三查”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信贷员和各社主任是否严格的执行了贷款“三查”制度,信用社主任有无人为的扩大贷款基数和提高等级标准,严禁人情贷款的蔓延,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和社会风气。

  4、调整信贷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加大对农牧业支持的力度,积极支持配合科技兴农战略,全面推进农牧业科技进步,实现由传统粗放型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移,由农畜产品的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移,支持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要充分运用支农再贷款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在保证农牧业生产资金需求的基础上,对带动牧业发展的示范户和专业户给予重点支持,尤其是对奶牛小区牧户要特殊扶持。二是积极支持生态建设。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投资重点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对鄂温克旗地区确定的重点生态建设项目要进行认真研究,积极筹措资金,予以支持。

  总之,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在牧区开展的小额联保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是一项新的业务和挑战,三年的实践表明:在上级行、当地人民银行和当地政府、各苏木、嘎查的密切合作下,在牧区推广小额联保、信用贷款是成功的,因此信用社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加大对牧区贷款投入力度,深入研究,使小额联保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最终形成一整套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的操作体系,更好地为牧

  区经济发展提供优良的服务,使支农再贷款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真正在牧区得以推广和应用。

  第五篇:牧区推广小额联保信用贷款情况调查

  小额联保信用贷款为牧区营造了一片蓝天----------牧区推广小额联保信用贷款情况调查农村信用社作为直接为农牧业、农牧民和农牧区经济提供信贷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如何既真正承担起为“三牧”提供全方位信贷服务的重任,又能使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实现良性循环,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新问题。三年来,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积极推广小额牧户贷款的经验表明,在牧区实施推行“小额联保、小额信用”贷款有利于牧区经济发展,可为牧区牧民达小康奠定基础。可以说支农再贷款在牧区推广实施后,深受牧民欢迎和地方党政的支持和拥护。较好地解决了牧区牧民贷款“三难”的问题。同时,提高了信用社盈利水平,为今后更好的支持牧区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成绩与经验

  1、较好地祢补目前基层牧区无金融机构问题自1997年农村信用社从农行脱钩后,鄂温克旗人民银行在“清、整、规”时将基层牧区严重资不低债的6家信用社撤并,相继农业银行也于1999年前后,将基层牧区营业所撤消。因此,基层牧区出现大面积的金融服务盲区,造成一是在自然灾害严重的年份和季节,牧民因无钱购买饲草料,牲畜大面积的死亡;二是牧区长期得不到资金投入和支持,而有限的牧民储蓄又被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吸收,并根据上级行的要求形成上存资金,然后回灌大中城市和地方企业。牧区牧民生产经营无法得到资金支持,一度使牧区经济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我旗各级政府、人民银行、信用社急牧民之所急,多次例会研究,结合总行《小额联保贷款》、《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先后制定出了基本符合牧区特色的“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小额联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同时决定以现有的各社为中心,辐射全旗六个苏木三个镇。截止2003年12月未累计向鄂温克旗东苏木、西苏木、孟根苏木、辉河苏木、伊敏苏木、巴彦托海镇、巴彦塔拉乡发放了小额联保贷款4448户,占牧民总户数的81%,累计投放小额联保信用贷款7400多万元。可以说在

  人民银行再贷款这一货币政策的支持下,鄂温克旗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我旗农村牧区经济的有力支撑,牧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通过几年实践证明:由于地方政府、人民银行、信用社三方共同努力,保证了支农再贷款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因此说,在基层牧区继续推广小额贷款可以较好解决牧区金融服务盲区问题。

  2、间接的提高了牧民的金融意识,牧民诚信观念明显增强过去,农牧民贷款难,手续繁琐,所以有钱也不愿还,造成信用社贷款收回难,致使不良贷款比例上升,支牧积极性不高。鄂温克旗农牧户联保信用贷款办法的实施,使农牧民发展种养业、生活消费所需的资金缺口,能及时在信用社得到解决,消除了农牧民还款容易贷款难的疑虑。同时,在不断的收回发放中,有效地提高了农牧民还款的积极性和信用观念。从几年调查中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真正的牧民是最淳朴的,贷款到期后,就想方设法归还,以维护其信誉。同时贷款联保小组成员间相互监督各成员间的贷款使用和催收,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鄂温克旗制定的“管理办法”还规定小组成员间不得顶替贷款,对违反联保协议的成员,在责令其还清欠款或代为清偿后可以将其清理出联保小组,对无特殊情况连续三年偿还记录不良的贷户,吊销其贷款信用证,开除联保小组。经过采取一系列制约措施和严格把关,不但涌现出大批信用户,而且还涌现出不少信用嘎查。鄂温克旗2001、2002、2003年分别向基层牧区投放小额联保贷款1227、2621、3554万元,再贷款5300万。三年再贷款回收率达100%,在近几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下,牧民年偿还贷款率仍然达90%以上。

  3、有效分散了贷款风险,提高了信用社自身效益几年的实践证明,再贷款为信用社在牧区找到了一条符合当前牧区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新路子,使其提高了自身效益,为信用社生存发展巩固了基础。可以肯定,在牧区发放推行小额联保信用贷款,其风险度要低于农区。如在同样受灾的年份,农区可能会全面绝产颗粒无收,造成信用社收贷无望,但牧区不同,在受灾严重年份,牧民可根据冬储饲草情况,适当增加出栏率,减少风险,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归还贷款。我们认为此因素也是这几年呼伦贝尔连续受灾的情况下牧区小额贷款回收好于农区

  的主要原因。同时我们还认为加大在牧区推广小额联保信用贷款可进一步分散贷款风险。农牧户小额联保贷款面向千家万户,额小、面宽、风险分散,可有效地提高贷款质量和效益。三年信用社发放的小额联保信用贷款平均不良率5%左右;收息率达到98%,2003年利息收入占其总利息收入的50%以上。

  4、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抗自然灾害能力增强由于小额贷款在牧区推广和发放,有力的推动了全旗畜牧业经济发展,使得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牧户的奶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已在鄂温克旗基本形成,广大牧民的思想观念、生产经营方式有了较大转变,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通过“立草为业”,确立了草业在畜牧业中的重要地位,在牧区大力推广舍饲、半舍饲饲养、人工种草、粮草混播、

推荐访问:农户小额普惠信用贷款推广活动方案 小额信用贷款推广的难点及对策 小额 难点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