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省课题《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留守儿少先队活动研究》

时间:2022-11-24 11:30:06 浏览量:

省课题《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留守儿少先队活动研究》 .农民工子女、留守少儿少先队活动研究内容提要: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务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少儿留守在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省课题《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留守儿少先队活动研究》 ,供大家参考。

省课题《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留守儿少先队活动研究》

  .农民工子女、留守少儿少先队活动研究

  内容提要: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务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少儿留守在家,他们大多靠年迈的爷爷奶奶不到位的照看或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他们健康的心理和思想道德培养也随之成了当务之急。少先队组织要积极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活动方式,提高活动的趣味性,主动性和体悟性,通过丰富的评价方式和手段,让他们远离自卑,重塑自信,引导他们主动战胜一个困难,改掉一个缺点,学会一项本领,争取一点进步。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

  少先队

  素质教育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务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少儿留守在家,他们大多靠年迈的爷爷奶奶不到位的照看或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在我国城乡之间,每天流动着上亿农民,农民工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的角角落落。而在这些农民工的身后,有着数千万未成年的子女。这些孩子是一批游走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是这些流动农民的心头之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上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也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并且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业转到非农业,从农村转到城镇,流动农民及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将不断增加。农民工子女是一个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群体,关注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

  .提供切实有效的教育和帮助,是摆在少先队组织面前的一个具体而又现实的问题。

  二、相关调查分析

  针对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群体,我们对延津县城关镇建设路小学进行调查。

  (一)学校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概况。我们在城关镇建设路小学全校范围开展了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截止2014年5月全校在校学生共有1781名,其中共有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612名,占我校学生总人数的34%。其中男生338名,女生274名。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生活情况如下表:

  生活方式

  人数

  百分比

  与祖父母

  37962%与亲戚

  12721%寄宿社会

  8213%其他

  244%为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我们学校少先队组织为学校的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建立了专门档案,由中队辅导员认真登记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家长去向、家庭地址、联系电话,代理监护人姓名及住址、联系电话等,分年级分班登记造册。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的档案由学校大、中队辅导员分别保管,建立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资料库。通过表格我们可以了解到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监护类别主要有:一是隔代监护型。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方式。这种类型的共有379名,占总数的62%;二是亲友监护型。即把孩子托付给亲朋好友,如姨妈、姑妈或父母要好的朋友。这种类型共有127人,占总数的21%;三是社会监护型。即由于没有了上面两种条件,由社会人员组织,通过亲戚关系,将孩子寄宿在社会办学机构,监护责任为社会人员;四是不固定型。这类孩子父母工作不固定,孩子的生活方式也不固定,游走于上述三个条件之间,监护责任就落在孩".

  .子自己头上。这种方式所占比例极少。

  (二)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存在问题。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能为力型。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如何教育孩子,对于“乖”的孩子很满意,不

  “乖”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无从谈起。

  2、隔代教育型。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3、寄居他家型。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

  .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4、社会管理型。因为现在农村大部分家庭也以独生子女为多,在家里有父母的悉心照顾,长辈的疼爱,缺少生活锻炼,许多同学都欠缺自理能力,这样就造成了难以适应学校的独立生活,从而住校期间就会出现自理能力差等问题。例如:有一天晚上,我们去检查这些学生的情况,走到寝室门口还没迈进去,我们就拼命的往后撤,里面奇臭难闻,生活老师严厉的训斥他们:怎么这么懒,脚也不洗?这样要生病的,有学生马上就说:“老师,某某从来不洗脚,也没看见他洗过脸;老师,他也是,一个星期从来从不换袜子和鞋子的……”。其实,不用他们说我也清楚如此,每周五放学看见大部分的住校生大包小包的东西还特别多,有次,我不经意间把一学生的书包打开看了看,吓到我了,里面竟然有十几双袜子,还有脏衣服、裤子,问了问,开学七八个星期了,一次性带回家“孝敬”父母或祖父母了。

  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据调查,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

  二是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们由于其".

  .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每天晚上见面的占8%,与父母每周见面的占11%,与父母每月见面的占7%,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55%,一年一次的为15%,两年一次的有4%。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三是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

  四是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健康与否。我们调查中发现,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不讲求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在学校,他们的学习没有计划,没有兴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上,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他们中抽烟的有,赌博的有,打架的有,沉迷于网吧的更是不乏其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

  .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三、研究内容

  1.营造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引导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发挥个人兴趣和专长,促进留守、单亲儿童茁壮成长。

  2.要经常探讨、交流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成功的经验、遇到的问题等。建立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帮扶体系,确保对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关心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3.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减轻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和精神失落,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

  4.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心理成长任务、特点、规律及问题,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观念。

  5.学习安全健康常识,帮助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在活动中体验学习、交往、生活的健康心态与思维方法,并养成良好习惯;

  6.按照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成长规律及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加强分类指导,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人际交往等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①小学低年级(1—2年级)的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适应新环境;养成学习好习惯;初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热爱集体,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

  ②小学中年级(3—4年级)的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掌握有效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关爱家人;树立同学间合作意识,锻炼抗挫能力;初步了解情绪调节方法。

  ".

  .③小学高年级(5—6年级)的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讲求学习效能,增强学习兴趣;了解青春期身心变化特点;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关爱他人;学会沟通,与老师、同学、家长和睦相处;了解自己能力、特点,初步学会接纳自我、他人。

  四、研究步骤

  1.定期了解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阶段性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校内外表现,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工作。做好心理辅导,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品质。

  2.定期与联系的儿童父母交换意见,确保儿童成人成才。做到有求必应,有难必帮。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4.加强安全教育,经常了解他们的饮食情况,教育他们注意饮食卫生;教育他们注意交通安全,不乘坐“三无”车辆,不在公路上打闹嬉戏;经常提醒他们不能私自下河玩耍。

  5.成立活动领导小组。组长:课题负责人。副组长:课题组长。成员:各班班主任。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6.积极开展“留守儿童手牵手”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学校设立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亲情电话,让他们定期与在外务工的父母进行亲情交流。

  7.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经常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使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

  .8.积极开通学生、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同时要尽可能地吸纳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营造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9.建立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档案。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他们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

  10.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他们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11.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12.建立健全教师与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13.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14.加强对贫困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班级要对他们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要将家庭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按政策纳入救助范围,积极引导和呼吁企业有识之士给予他们以生活关怀补助,确保他们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

  .15.积极开展“六个一”教育宣传活动:即上好一堂安全教育课,假期学生离校前,对学生进行一次防交通事故、防传染病、防食物中毒、防冰冻、防烟花爆竹等安全知识教育。

  16.开展征文活动,充分利用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与家长团聚这一有利时机,开展《与爸爸妈妈团聚的日子》征文活动;

  17.召开家长会,利用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家长回乡这一机会,组织召开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家长会,广泛征求家长们对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8.进行调查问卷,各中小学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印制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调查问卷,对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19.进行大家访,各班在假期间对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学生进行一次大家访;

  20.印发《致学生家长一封信》,提醒家长切实做好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寒暑假期间的安全监护工作和学习生活,使学生度过一个幸福的寒暑假。

  五、研究方法

  从年段、班级两个层面出发,有序组织开展各项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生命教育实践活动,要求课题活动突出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追踪、有反思,形成“点、线、面”的网络体系。通过系列活动地开展,帮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生命、感悟生命、提升生存意识、增强生存能力、使其自身的生命价值得到升华。

  1.开展家校联系活动。

  (1)2014年6月20日前,对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家庭进行集体家访。

  (2)2014年6月30日前,组织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向父母写信,汇报本学年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2.开展留守儿童和调查问卷活动。

  (1)

  2014年6月30日前典型个案的选取,材料的收集。

  (2)

  2014年9月30日前形成阶段性报告。

  3.开展留守儿童互助交流联谊活动。

  (1)2014年10月30前,协调安排爱心教师与、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结对并进行面对面交流联谊。

  (2)

  2014年11月30日前,针对“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保护”进行专题讲座。

  (3)

  2014年12月30日前,通过校讯通或电话,让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的父母通话。

  4.开展留守儿童双语阅读能力展示活动。

  (1)

  2015年1月30日前,开展“学校也是我的家”征文活动。

  (2)

  2015年2月30日前,开展检验留守儿童读书效果的“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读书笔记评比活动等。

  5.开展“我能行”成长教育活动。

  (1)2015年

  3月30日前,通过家访了解留守儿童在家自理生活情况。

  (2)

  2015年4月30日前,开展学校留守儿童自理生活能力比赛。

  6.开展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健身、文娱活动。

  (1)2015年

  5月30日前,开展“同伴互助我能行”健身活动。

  (2)2015年

  6月1日前,开展欢庆“六一”

  节活动,进行登台表演活动,活动设置奖品。

  六、初步成效

  1.提高了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心理素质。通过开展各项活动,我们增强了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适应、自我调节、适当求助、健康成长的能力,".

  .促进了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健康成长。我们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及班主任和家长的反映材料中了解到许多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1)独立学习的能力有所增强,成绩明显提高。(2)与人交往的态度明显好转。(3)能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4)学习的自信心明显增强,学习态度好转。再看看一个后进留守学生在“学生心语”广播稿中写到的话:在同学、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我做个坚强、自信的人,我会勇敢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成为学习生活的强者。在学习上,我会牢记老师送我的三个字“我能行”,发奋学习,不断进取,不辜负老师和父母对我的期望。

  2.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水平有了提高。课题组的成员认识到,要促进心障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必须重新认识并掌握好自己的角色地位,同时必须掌握好一定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技巧。为此,课题组的成员主动参与培训,边学习边实践,边实践边学习,为研究工作的深入铺平道路。教师在教育观念上有了明显的转变,对后进学生的教育有了深刻的认识。

  3.家校协同的力度不断增强。深入“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在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把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初步建成了留守儿童幸福、温暖的大家庭。从家长的反映看,通过学习、座谈、家访等交流,普遍提高了对教育子女重要性的认识,他们深感责任的重大。一位家长在交流中反思:过去,我都用比较粗暴的方式教育,和孩子间有代沟。现在我注意以启发和循循善诱的方法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并且以鼓励的方式加以正确引导。

  4.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了少先队组织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工作力度,把安全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了学校教育教学体制,纳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年多的研究,带动了学校的安全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安全健康".

  .教育工作制度,培养了一支安全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促进了我校的特色教研工作的创新,使我们学校的特色教研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局面。

  七、经验总结

  在工作中,我们不断地反思自己。如何关注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的安全、健康成长呢?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积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务工父母无暇顾及孩子,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另一部分学生是父母在外打工,经常往家里寄钱,希望在物质上弥补和满足孩子,加上监护人的娇宠溺爱,导致孩子养成大把花钱、逃学、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这样的学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蛮横。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利用班会讲节俭的重要性,放一些民工在外打工的片,让他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的不易,让他们感到父母出去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使他们生活更好。并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另外,办图书角、手抄报、音体美兴趣小组,这些活动的开展填补了学生心灵的空白,让他们觉得学校生活充实、美好。另外,开展心理质询活动,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帮他们少走弯路。

  2.要努力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他们大多处在小学阶段,一般都是未满14岁的少年儿童。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长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我".

  .们认为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3.要寻找合适的监护人,并不断提高监护人的素质。作为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

  4.要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首先,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有必要给予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有效的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多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为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其次,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政府应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维持社会秩序,严厉打击犯罪分子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加强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严厉打击传播不良音像制品的行为,维护社会安定,为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多组织社会公益活动,抓住对社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时机,呼吁社会成员多关注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及其他弱势群体,给予他们热心的关怀与帮助让他们感觉到国家及政府的温暖。

  5.要提高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我体验,不同的自我控制,都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发展,我认为必须培养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首先,对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

  .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影响,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从不同的角度帮助留守儿童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绪问题,维持和增加良好的情绪,使其正确面对现实,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以及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能够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培养良好的自尊心,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其次,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鼓励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

  此外,引导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建立家校联系卡、开通“亲情热线”、设立鸿雁信箱、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定期安排免费体检,进行知识讲座,提高监护人的家庭教育素质。彻底排除他们因病失学的隐患……家校联系配合效果越好,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就越有保障。

  八、存在问题

  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面广量大,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进一步扩大。提高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的生存质量将是少先队组织长期的任务。我们下步将进行更具体更切合实际的研究,探讨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我们的思考是:

  (一)争取主动

  竭诚服务。少先队组织要从竭诚为广大少年儿童服务出发,提高全社会对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和支持度。县少工委要充分掌握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的情况,定期向上级汇报,让领导在政府行为、精神与物质上给予支持和帮助。特别是要协调好职能部门的作用,如教育、工会、妇联等,要充分发挥县、乡(镇)关工委的作用,号召广大干部、社会热心人士、老师、优秀队员与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结对子,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支持帮助。

  ".

  .(二)加强协作

  形成合力。基层少先队组织要在关注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工作中应发挥组织和管理作用,少先队要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几项工作:一是构建组织网络。学校应成立领导小组,少先队负责牵头、实施;二是进一步完善家长和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之间的联系机制。

  开设“亲情电话”,组织亲子活动,为亲子间交流提供保证;三是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帮助他们疏解心理上的困惑;四是发挥大、中队辅导员作用。坚持家访制,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适时召开家长座谈会,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外出务工致富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五是要发挥学校中党员和团队干部作用,开展“一帮一”活动,特别要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让其在学习中体验到进步与快乐!

  (三)丰富活动

  体验成长。丰富多彩的活动是促进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少先队组织要积极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活动方式,提高活动的趣味性,主动性和体悟性。要充分利用各种节日,特别是象征家庭团圆的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通过电话和书信等方式增强亲情联系和感恩活动。通过丰富的评价方式和手段,让他们远离自卑,重塑自信。如开展

  “自强少年”评选活动,引导他们主动战胜一个困难,改掉一个缺点,学会一项本领,争取一点进步;利用“六一”节表彰与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结对中的优秀典型。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化问题,我们将把关爱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作为今后一阶段少先队服务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工作,并将对“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进一步深入研究,不断探索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教育的多元模式。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广泛关注、共同努力。少先队组织要先行一步,用星星火炬照亮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的心灵,让他们同其他孩子一样,拥有阳光和雨露,拥有温馨和亲情,".

  .拥有微笑和快乐!我们坚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和关爱下,社会将更加和谐,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的生活将更加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周林、青永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四川教育出版社

  2、全国少工委办公室编:《中国少先队文库—全队调研奖》中国青年出版社

  3、段镇、袁莉:

  《创建孩子的快乐家园》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推荐访问:农民工家庭关系研究课题 省课题《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留守儿少先队活动研究》 留守 少先队 农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