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五水共治情况调研-调研报告(完整)

时间:2022-05-21 12:05:02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五水共治情况调研-调研报告(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五水共治情况调研-调研报告(完整)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五水共治情况调研-调研报告3篇

【篇一】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五水共治情况调研-调研报告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二、存在问题
20xx年5月27日由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并于20xx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指出,美丽乡村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其实,国家相关部门早几年就将安吉模式作为全国推行的样本。安吉样本内容丰富、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虽然取得较大成效,但离上级的总体建设要求,离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距离,存在如下一些主要问题,亟待我市加以高度重视,并尽快着手进行完善。


(一)思想认识不够全面。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市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范围不广,导致基层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存在偏差。


一方面是上级下达任务重、时间紧,政府存在追赶进度、大干快上的急躁情绪,有相当一部分群众认为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民生工程,而是政绩工程,是政府行为,导致群众对推进该项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靠、要”依赖思想较为严重,主动性没有得到较好的调动和发挥,存在一定的“上热下冷”、“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同时,政府主导与群众意愿不统一,对美丽乡村的理解不一致,导致部分群众对农村外立面改造、棚舍整治、村庄绿化等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存在抵触情绪。


另一方面是少数乡镇、村干部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不全面,认为做好
好农村环境整治、农房立面改造就是建设美丽乡村,而对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存在顾此失彼现象。
(二)整体规划不够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应规划在先,市政府应针对全市的实际情况进行通盘考虑,并结合各地的特性,编制完整、长远的规划,明确建设目标。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已开展多年,期间虽然聘请了相关院校的知名专家、团队编制过建设规划,制定了的三年行动计划,也出台了相关专项整治活动的方案,但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实施方案和工作目标,导致这项工作推进缺乏系统性。


(三)工作重点不够突出。从理论上讲,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仅仅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但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重视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等生活方面的建设和重点线村庄美化、环境治理等生态方面的建设,对如何培养农村创业创新人才、提升新型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农业产业培育、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则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四)建设模式不够灵活。我市地域宽广,各地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经营理念和资源禀赋以及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应因地制宜,呈现多样性。目前,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形式与我市实际市情不够一致,建设过程中大部分资源投入倾向于完成上级交办任务,未能较好迎合群众的需求和期盼,导致各村建设存在同质化现象,未能体现“一村一品一特色”,而且投入的公共资金没有用在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刀刃上,导致美丽乡村建设缺乏持续有力的产业支撑。同时,全市各乡镇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偏远乡镇投入严重不足。


(五)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全市一盘棋统筹,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齐力管护和长期投入。当前美丽乡村建设涉及职能部门较多,各部门涉农项目安排时序、渠道不同,很多项目难以有效衔接,导致资源、力量难以整合。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重建轻管的现象,农村的集中连片环境整治、污水处理设施、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由于没有明确的后续管理机制,乡镇、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可能会出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经营有人建、有人用、没钱管的状况。


三、意见建议
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两美浙江”,升级版“好龙泉”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建设美丽乡村,基础是打造美丽环境,重点是发展美丽经济,核心是推进美丽党建


一、深化思想认识,进一步营造美丽乡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各级各职能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化对美丽乡村建设与长效管理重要意义的认识,围绕市委的要求和部署,形成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合力。要进一步强化各级干部的责任感、紧迫感,调动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与长效管理的浓厚氛围。要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受益群众,切实发挥群众在建设美丽乡村中的主体作用。要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党员干部示范,积极开展各类创建活动,推动群众法治观念养成。


二、提升规划水平,进一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布局。


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两大目标,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提升规划建设水平,按照统筹发展、集聚发展、特色发展的要求,完善各项布局规划,切实发挥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


提升规划水准。要明确建设目标,围绕我市山清水秀、人文深厚、生态良好、区位独特的特点,坚持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结合各村地理风貌、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历史文化、传统风俗等,进一步完善规划布局,切实以高水平规划为引领,推动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全域打造美丽乡村。


狠抓规划衔接。立足提升功能,按照衔接配套的具体要求,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布局、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生态保护、乡村文化建设、产业发展等规划,努力实现各项规划的相互对接。


严格规划执行。要切实增强规划的法定性、严肃性,长效推进村庄建设规划的实施,不能规划墙上挂,而实施另一套。同时,要强化建设监管,督促规划和落地建设“完整合一”。


三、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增强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动力。


把生态富民,产业转型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工作,同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互联互动,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互促共赢。通过统筹抓好“三改一拆”、“四边区域洁净专项行动”、“五水共治”、“六边三化三美”等工作,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
生态发展理念,推进美丽乡村成片连线,催生美丽经济大发展。
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途径,注重产业培育提升,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做好经营村庄文章,发展“一村一品一特色”,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向经营成果转变,壮大集体经济。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落实完善有关政策措施,积极引导企业通过产业带动、村企联动、投资推动、科技驱动等形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向纵深推进。


着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既要用好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的“老三宝”,更要用好农村电商、来料加工、农家乐与民宿的“新三宝”,着力扩大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同时要加强和改进农民工技能培训,不断拓宽农民就业领域,切实加强对农民和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服务。


四、坚持建管并举,进一步健全美丽乡村建设的保障体系
要探索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落实建管并举,注重提标扩面,进一步巩固提升建设成果。


落实整体推进机制。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统一的协调机制,整合各项支农、惠农资金和资源,加大各部门参与建设与管理美丽乡村的力度。同时要巩固提升村支部建设,集中党建资源重点治理,通过采取领导包、部门帮、先进支部带、优秀干部联等方式定点定向抓支部整建,切实提升支部的战斗力。


落实共同责任机制。明确各级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督查,在坚持各级联动的基础上,通过健全村民自治机制等方式,保障村民参与建设和日常监督管理,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党员模范作用,要让党员亮身份、给党员交任务、让党员做承诺、给党员定责任,进一步强化党员的“党员意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落实投入保障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与长效管理的扶持。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引导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入美丽乡村建设与管理,鼓励农民投资投劳。


落实督查考核机制。加强督查考核,通过“晒业绩、打擂台、讲规矩、比干事”等方式,量化干部工作业绩,全面落实考核问责,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篇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五水共治情况调研-调研报告

美丽乡村调研报告范文美丽乡村调研报告

  一、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基础乡村休闲旅游理论:城市人都在做着返乡的梦.都市人,都很向往乡村自然的慢生活,向往乡野趣味,休闲式旅游市场是将来的关注重点.

  以乡村元素为主要特色的生态、生活、生产体验,让一大批周边城市的都市上班族流连忘返.现代城市人对休闲乡村的渴望,包括田园绿色景观、无污染的生态环境、重温乡村记忆、有机健康食品、朴实的民风、适当参与体力劳动等.

  十二五时期,将是中国休闲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休闲资源70%集中在乡村.把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资源,发展美丽经济,打造全域旅游,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以景点的要求来建设农村.美丽乡村的公共配套服务程度和城市是一样的.

  农民和居民的基本生活没差别,而农村却变成了城里人向往的居所.

  二、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通过对浙江省桐庐县县城及4个村庄的考察,总结桐庐县美丽乡村建设在规划上的成功经验有以下几点供辽宁学习参考.

  (一)结合旅游的全域乡村布局我国已经从观光旅游时代,进入到休闲旅游时代.而桐庐正是通过休闲乡村游成功实现美丽乡村梦.

  结合全县城乡统筹发展,将县域内183个美丽乡村统筹规划,特别是县域乡村休闲旅游路线组织上,将美丽村庄贯穿在旅游线路中,如慢行绿道线路等.成功吸引越来越多的都市人群来到农村,品味其美丽乡村,感受慢调生活.

  (二)整洁舒适的优美乡村环境

  1、基础设施通过基础设施打造清洁村庄,污水处理是关键,而卫生厕所是农村污水收集的源头.通过生态污水处理方式将村庄原有水体恢复洁净,是村庄生态环境的基础.

  安全饮用水.普及了自来水.

  垃圾收集.实现了密集的定点收集和初步分类.

  村庄道路及附属设施.主要交通道路采用黑色路面,并施划白色道路标线.

  所有道路上的架空线路均采用埋地敷设.有完整的步行系统,路面采用当地乡土材料.

  2、绿化景观将村庄重要节点和沿路闲置地块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建设,使村庄的流动空间处处成为精致的景点.尤其注重村庄的绿化建设,对原有大树进行保护,并以之为中心形成开敞绿地.

  景观建设中注重使用本地材料.

  3、房屋整治对破旧房屋进行了修缮治理,并不是全部拆除.

  对有历史回忆的老建筑进行了保留和重新利用.在修缮中对山墙、屋顶等有地方特色的符号进行强化.

  完整保留了村庄的肌理和形态,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原汁原味地保留老味道,与土零距离.

  (三)随处可寻的旧居故土乡愁保留和恢复了可以串起童年老家记忆的生活场景和故居.

  如遍布村庄的蓄水池,在恢复洁净后可以洗菜洗衣,还有老树,旧居等.所有能勾起故乡情的元素都得以保留,突出农村生活的原汁原味和原生态.

  (四)善良淳朴的乡土人情风俗美丽乡村的更可贵之处,在于保留了文化传统和乡风民俗.乡村休闲游格外吸引都市人的秘密,在于它能通过对乡村既有文化的深度开发,把简单的采摘、吃农家饭,升级为一种与时尚元素融合的个性休闲味道.

  大都市的工作压力和快节奏生活让人心灵疲惫,而以乡村风土人情打造的慢城,让都市人有一个一到这里,就能自然慢下来的去处.

  (五)完善健全的长效管理体制如何保持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可持续发展?健全的长效管理机制是桐庐美丽乡村建设的宝贵经验.

  老百姓的新生活习惯,基础设施的维护,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要持续发展下去,除了把把美丽经济变为富民强村的载体,转化为生产力外,必要的管理体制非常重要.让村民的主动参与,主动维护.

  以村为主体,制定村民公约,派驻规划员.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一是坚持普惠、特色、效益三.

  原则普惠就是全覆盖,使美丽乡村从盆景变成满园春色.

  工作的切入点选择老百姓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改水、改厕、改路、改房等.使农村具备基础生活条件,基础的通信设施,基础的公共服务.

  特色是根据每一个村不同的产业特色、山水特质、饮食习惯、农村风情等等来规划,使得每个村每个地方都具魅力和吸引力.效益,就是投入要有效益,建设要有效性.

  把美丽乡村的建设跟它最后的经营结合起来,把美丽作为内在的支撑力和未来的后续力.二是发挥村民或者村的主体作用强调发挥村民或者村的主体作用,同时把村民素质的提高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同步进行.

  三是村村都有规划员为进一步提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以景点要求建设每个镇村,针对城乡规划管理体系中存在县级规划监管人员不足、乡镇规划执行监督不够、村庄规划监管缺位等现状,组建村级规划员队伍,并实现管理有保障,规划监督全覆盖.

  三、辽宁宜居城镇、美丽乡村示范建设的思路

  (一)、宜居城镇建设的规划体系及内容

  1、宜居城镇镇(乡)域规划选择县域内发展条件和现状基础较好的城镇进行示范建设规划,对示范城镇的总体规划进行核查,确保城镇建设的科学性和合法性.

  对城镇规划已过时效或编制时期过久已不适应城镇发展需要的要进行规划的修编.对镇域内村庄发展潜力普遍较好的乡镇要加大镇村体系规划的深度,以全覆盖的全域规划替代镇村体系规划.

  2、编制宜居城镇镇区绿地系统规划镇区绿地系统的规划从全镇整体景观格局出发,结合原有的自然景观进行布局.在镇区规划范围以内,建成区以外,主要以生态农田、滨水绿化、林地及花卉基地为主,营造连续且不规则的绿色生态背景,使镇区镶嵌在绿色基质之中,有利于将的自然田园风光和新鲜空气引入镇区.

  在建成区范围内,均衡布局块状绿地,包括公园绿地、居住小区游园绿地、街头绿地和专用绿地等,形成遍布镇区的绿地斑块系统.沿主要道路和渠道两侧规划5~10米宽的绿带,形成了纵横交错的镇区绿色廊道,这些线性廊道交织成状,把镇区孤立的绿地斑块与的绿色基质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串珠式的绿色空间体系.

  重点打造一条贯穿镇区景观慢行绿道系统.

  3、宜居城镇重点街路城市设计对重点街路的街景立面进行整治,对商业广告牌匾,建筑色彩,路灯,室外家具,铺装,沿路绿化,交通设施等界面进行设计.

  4、宜居城镇重要景观节点设计选择乡镇主要出入口、市民中心广场、重要公建前广场、历史故居周边等开敞空间进行精致地设计与建设,形成名片和亮点.

  5、宜居城镇镇区内美丽村庄设计按美丽村庄的标准,选择镇区内的村庄进行建设,形成宜居城镇内城乡完美和谐的布局形态.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体系及内容以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为基础,继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发挥农村独特的自然风景资源优势,建设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产业特色鲜明、社区服务健全、乡土文化繁荣、农民生活幸福的新农村.

  1、县域美丽乡村村庄布局规划选择县域内可以形成一条乡村旅游线路的村庄群进行示范建设,打造美丽乡村生态长廊.

  将全县的所有村庄进行相应的布局,根据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和宜旅则旅的原则,孵化工业经济强村、农业特色强村和休闲旅游强村,在规划上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在起点上就保证美丽乡村建设的科学性、连续性和严肃性,保证领导班子能够做到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干给一任看.

  完善建设连接广大农村地区的公路系统,使得乘车行驶在公路上,犹如穿行在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廊中,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

  2、美丽乡村村域自然风光规划村域内的农田大地景观及村庄与田野互相辉应的美景是乡村独特的资源,这种自然风光给人进入村庄前

  第一印象,需要进行沿路风光的整治规划,使美丽乡村镶嵌在周边美好的自然环境之中.

  3、美丽乡村整洁村庄规划在村庄整治改水、改气、改厕、改路的前期成果上,对村庄主要道路进行景观化建设.尤其是对道路路面,边沟,绿化,路灯等,进行精致的设计与建设.

  彻底清除村庄公共空间的脏乱差现象.对所有的空地,闲置边角空间,进行见缝插针的绿化,不留死角.

  并对村入口,主干路沿线,主要广场,古树,旧居,坑塘水系地段及绿化节点进行重点详细设计,形成一条可游可赏的纯步行绿化景观廊道.以朴实农庄风格对农房进行美化整治,拆除破旧危房及违建.

  对农庄院落按关东风情进行整治,对宅前入户门周边,围墙,庭院进行每户逐一的设计,采用农家风格的材料和形式.

  4、美丽乡村山水乡愁规划每一个村庄都有浓郁的色彩,充分展示美丽的自然风光,挖掘农村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打造特色美丽村庄.

  建设中选用当地乡土材料,突出原生态,原汁原味.呈现出东北农村关东风情特有的野味、土味、农味、鲜味.

【篇三】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五水共治情况调研-调研报告

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广大政协委员关心关注的热点。xx年,县政协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年度重点调研课题,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由四个专委会牵头,组成四个调研小组,发挥乡镇政协工作联络委员会主导作用,组织部分政协委员,特别是驻乡镇委员,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市县有关“美丽乡村”建设相关政策知识,分赴15个乡镇进行调研,采取听取情况介绍、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外出学习考察等形式,对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了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创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工作为目标,以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核心,以“双示范村”创建为抓手,坚持点、线、面有机结合,同步推进“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双示范村”创建活动,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党委政府重视夯实工作基础。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双示范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双示范村”创建实施意见》,按照“宜居示范村”标准,对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改善提出了具体目标任务。各乡镇也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建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领导责任制,分包行政村,分包路段,还专门设立城建办加强环境卫生的常态化管理。各村结合实际,建立了保洁队伍,对村内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基本实现了农村环境卫生的常态化管理。通过县乡村三级联动,层层分解任务,逐级夯实工作责任,初步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多元投入提供资金保障。在争取省、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资金的基础上,县、乡两级财政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农村卫生保洁机制加大投入。同时,积极引导各村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每月向农户收取一定的垃圾处理费。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人士及志愿者通过结对帮扶、捐资捐助等多种方式参与,逐步建立起了“政府财政奖补、群众筹资筹劳、部门投入整合、社会力量补充”的多元资金投入新机制。

(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截止9月份,全县共建设垃圾处理池1302座,购置垃圾清运车1327辆,添置垃圾桶4873个,专(兼)职卫生保洁员1380人;
粉刷墙面35.3万平方米,绘制文化墙8214平方米。367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保洁机制,基本实现了全县农村保洁队伍的全覆盖。80%以上的行政村和主干道路基本达到“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的整治目标。30个双示范村在原来的基础上都进行了提升,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近千万元,全部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亮化。新改扩建村级文化广场4个,栽种各类绿化树8万多棵。新修村庄道路49公里,粉刷墙面12万平方米,绘制文化墙2182平方米。

(四)环境整治初显成效。以“双示范村”创建为载体,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美丽乡村”面貌初显。一是组织开展以村边、沟边、路边环境卫生整治为重点的“三边”治理活动,清除农村垃圾、杂物以及其他有碍观瞻物,基本实现了村内及周边无垃圾堆放、无污水横流、无杂物挡道,日常生产生活物品堆放规范有序,主次干道两侧环境干净的“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目标。二是结合各村实际,大力推进村庄周边道路及村内道路绿化和庭院绿化建设;
统一整洁或粉刷村内主要街道两侧建筑、墙壁,合理设置宣传栏、文化墙等,形成整洁有序、实用美观的景观效果;
采取多种方式,实施村内主要街巷及公共场所亮化、绿化,加强对公共照明设施的管理维护,提高夜间照明效果;
深入推进农村公路三年全贯通工程,逐步实现村庄道路户户通,形成纵横有序、便捷舒适的村内路网。其中,王岗镇、瓦店镇依托“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开展主要街道改造提升工程,杜曲镇北徐庄村、龙堂村家训展馆已经投入使用。止9月份,全县已创建省级示范村37个,省级达标村75个,156个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通过市级验收。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县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呈现出了:设定标准高,建设内涵丰富;
工作启动迅速,参与响应面广;
社会关注度高,聚力态势明显;
总体成效显著,群众认同度高;
边建边探索完善,实践丰富理论观念等特点,但是从实地调研和学习借鉴外地经验情况看,仍然存在一些亟需加强和改进的方面。

(一)思想认识亟待进一步提高。一是部分乡镇和单位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重视不够,紧迫感不强,标准不高,有松懈、厌战情绪和应付思想。二是部分基层干部认识不到位,持续抓、主动干的意识不强,存在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三是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存在等待、观望思想,支持和参与的热情不高,村民主体作用没有很好发挥,“干部干、群众看”,上热下冷现象突出,“人的新农村”建设滞后,村民自觉、自愿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局面没有形成。部分群众对村庄绿化不理解、不支持,甚至还有抵触情绪。特别是涉及到村民个人利益时,他们更偏重算小账,采取软抵硬抗的方式应对,如清理占道经营,乱搭乱建建筑时,常常受到村民的阻挠。另外,由于村民的生活习惯没有改变,垃圾依旧还是往老地方扔,污水还是随便倒,新栽种的绿化树随手破坏,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整治建设的进度和效度。

(二)规划编制相对滞后,缺乏地方特色。规划的引领指导作用没有很好发挥,没有达到城乡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的标准。从调研情况来看,虽然我县启动以“双示范村”创建为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已两年多的时间,但是全县和各乡镇还缺乏规范化的“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规划,工作推进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渐进性,部分乡镇村还处于零敲碎打,各自为战状态。中心村、重点村、在建村、限建村没有明确下来,不利于建设资源的优化配置。已完成的规划大多是修修路、刷刷墙、种种树、清清垃圾,千篇一律,没有体现出我县、各乡镇和各行政村的整体和地方性特色。

(三)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形成。“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虽然我县探索建立了多元投入机制,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政府投入压力大。目前,我县大部分乡镇创建资金主要靠政府投入,而单靠政府的投入毕竟有限,并且这种政府的投入主要是起引导、鼓励、做示范的作用,不可能全包全揽,面面俱到。二是农村居民自身投入少。农村居民虽然能够投入一定的建设资金,但其主要也是建设自家小院,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很有限。三是引入社会投资难。“美丽乡村”建设很多是公益性项目,没有回报,因而难以引入大量的社会资金。“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融资渠道单一的实情,导致后续养护和管理措施不到位,难以长期持续维护建设成果。

(四)产业支撑建设工作乏力。从实地调研情况看,我县大多数村庄没有支柱产业,农村经济特别是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集体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者和主导者,缺乏长期投入、常态化管理维护的经济基础,再加上一部分村受区位、交通、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短期内要做到对乡村环境整治全面覆盖难度较大,需要政府引导各行政村根据本村实际,发展自身特色的支柱产业,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完善自我造血功能,支撑“美丽乡村”建设常态化需求。

(五)常态化管理的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全县一盘棋,统一安排部署,各部门共同参与,齐力管护和长期投入。但是,“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各部门安排项目顺序、渠道不同,很多项目难以有序衔接,导致资源,力量难以整合。从调研情况看,目前,部分乡镇还存在着重建轻管现象,有些乡镇虽然建立了管理机制,但效果不明显,常态化长效管理机制还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保洁难、公共设施维护难、系统规划坚持难、群众门前三包实施难,乱倒垃圾、乱倒污水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六)宣传发动不到位。目前我县相关部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还不够,范围不广,宣传形式过于简单,仅仅只是打一个横幅,写几条标语,导致基层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存在偏差,没有形成高度重视的大环境、大氛围。部分乡镇对村民的教育引导重视不够,只是一味强调群众素质的问题,缺少有效的宣传教育引导方法。

三、意见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做足“人的新农村”这篇大文章。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必须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营造“美丽乡村”建设的舆论氛围。一是加大中央“美丽乡村”建设、省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我县“双示范村”创建政策的宣传力度,特别是“美丽乡村”公益项目建设的宣传,让群众充分认识到农村的公益是全体村民的公益,这种公益除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外,最主要的还应该是谁享受谁负责,村民既然是享受这种公益的主体,也应是投入物力、精力和心力去建设和维护的责任主体。二是在各村文化广场、乡村超市等村民娱乐活动场所张贴悬挂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版面、条幅、宣传画等,向广大群众宣传环境整治工作内容及意义。同时,要充分发挥广场舞队、艺术表演队等民间艺术团体作用,通过举办人居环境整治文艺汇演等方式,提升群众自觉改善人居环境的思想意识,引导村民开展健康向上的活动。三是以倡导“孝亲、诚信、礼让、遵法”为主题,在各村大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好婆婆、好媳妇”、“五好村民”、“清洁家庭”评选等活动,用身边人带动、教育身边人,打造文明乡风,实现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外美,也要内美的要求,促使“美丽乡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四是通过建立村规民约,提高农民的环境美化意识,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自助自愿投工、投劳、投资,把建设美好家园作为共同的公益来做,以“人的新农村”催促、规范、实现、保障“物的新农村”。

(二)突出规划引领,抓好典型示范。一要尽快启动我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建议借鉴浙江、江西等地的先进经验,研究出台《临颍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指导意见》,全面启动我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发挥规划引领指导作用,保障有序推进。改变由各个部门编制单项规划的做法,加强部门间的衔接协调,由城建、农业、交通、扶贫、旅游、环保、水利、公安、电业等相关部门组成全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组,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标准,对村庄的基础设施、环卫设施、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特色产业发展等要素通盘考虑,形成系统、完整、科学的“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二要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特色,培育典型。要结合我县农村实际,对现有村庄进行科学分类,明确村庄整治重点和时序,按照先易后难、由近及远的原则,有重点地选取一批有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完善、聚集带动能力强的重点村和中心村,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造成为保持田园风光、留住美丽乡愁、体现临颍特色的典型示范村,通过发展观光农业、农家乐等特色休闲产业、以点带面,促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不断提升档次。三要研究城镇化和农村人口流动迁移趋势,明确哪些是中心村、在建村、限建村,集中优势资源,有重点地打造一些区域,把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做好,顺应引导城镇化和人口迁移,为农村的渐进发展留出余地。

(三)拓展融资渠道,破解资金难题。“美丽乡村”建设和维护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资金的持续投入是关键。要坚持党政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的整合力度。一是继续加大财政投入。政府要设立“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逐年增长机制,重点保障保洁设施、器械的购置和保洁人员的工资发放。二是大力整合政策资源。积极整合支农、惠农、强农的相关政策,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财政资金以奖代补政策,充分调动镇村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三是积极吸纳社会资金的投资。要创新投入方式,建立引导激励机制,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金融资本和个人投资捐款,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
要鼓励农民创业,激发出农民的创业积极性,让农民手里的钱“活”起来,使其愿意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并成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份子。四是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集中使用到环境整治、卫生保洁工作中,尽可能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五是要利用好不动产权登记、确权的有利时机,将集体权属厘清,用产权换资源、换资金,保障“美丽乡村”建设投入。

(四)突出产业支撑,激活农村“造血”功能。一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引导,从政策扶持、人才支撑、考核激励等方面多管齐下,激发调动村“两委”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增加集体收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保障。二要把“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立足各村特色和资源优势,因村制宜、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打造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美丽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建设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如大蒜、小辣椒等)标准化生产基地,精心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逐步形成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和品牌化。同时,要积极打造旅游品牌、历史文化品牌等等,大力发展农村优势产业,通过这些产业的支撑,壮大集体经济,提高农村群众的收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的自我造血和输血功能,从而实现村庄的长久美丽。

(五)强化管理服务,形成长效机制。“美丽乡村”建设三分建,七分管。要使“美丽乡村”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就要建、管并重,要建立科学长效管理机制,确保运行实效。一是研究制定《临颍县“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在政策上引导镇村从单纯村庄环境卫生管理,转入“美丽乡村”的长效管理;
二是探索建立以村组日常管理为主、乡镇定期不定期监督为辅的“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管护长效机制,完善落实好“六长治村”工作模式,切实做到制度、资金、人员“三落实”,严格考核考评,切实改变当前“重建设、轻管理”的现状;
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县、乡(镇)财政补助、村组集体补贴、群众适量付费相结合的管护保障机制,促进建设成果持续发挥作用。四是在坚持县镇村“三级联动”的基础上,通过健全村民自治机制等形式,全方位调动全体村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把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美丽乡村”建设才能有动力、有活力、有持续力,才能常在进行时。

推荐访问:调研报告 乡村 调研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五水共治情况调研-调研报告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五水共治情况调研-调研报告 关于五水共治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