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疫情防控 >

中小学校疫情防控临时隔离室制度

时间:2022-05-19 08:40: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学校疫情防控临时隔离室制度,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中小学校疫情防控临时隔离室制度

中小学校疫情防控临时隔离室制度3篇

第1篇: 中小学校疫情防控临时隔离室制度

学校疫情防控隔离室管理制度

根据目前疫情防控形势,为了加强疫情期间的隔离,降低传染病的传染率,以确保学生的健康而设立的临时隔离学生专用房间,外人不得进入:

一、临时隔离观察区域的常规要求

1、隔离观察区域应相对独立,采光和通风良好,配备洗手设备。

2、每天开窗通风,以保证室内的空气流通。

3、临时隔离区域每周紫外线消毒一次,照射时间不少于30分钟并做好记录。

4、临时隔离区,那要对地面桌椅,文件柜等物品进行消毒,注意保持日常清洁。每周消毒一次(250mg/L-5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

5、建立学生患病学生登记表。

6、隔离室负责人进入临时隔离室观察区域时要穿隔离服,佩戴防护口罩,一次性手套,出事时脱下挂在规定出,并做好手部的消毒。

7、临时观察配备免洗手洗手液或者流动水洗手液,拖布,一次性呕吐包等物品,可以及时清理学生的分泌物,呕吐物和等突发情况。隔离室内放置专用垃圾桶,口罩等污染物丢置垃圾桶内(所有污染物统一消毒后丢弃)。

8、发热或疑似人员进入隔离室后,学校要及时疏散急救通道,人员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9、隔离室由专人管理,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

二、临时隔离观察区域内有患病学生时的要求

患病学生进入临时隔离区域,先用体温进行排查,询问了解学生发病有关情况,如发病时间、密切注意学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以供疾控机构调查时参考。

1、临时隔离观察室内的用品,用后彻底消毒。

2、学生患病应立即隔离,并做好患病学生登记,隔离期间不得。隔离期间不得开窗通风。隔离室负责人立即通知学生家长,带患病学生及时就医,并将就医诊断情况上报学校,校医做好记录。

三、患病学生离开临时隔离观察区域的要求

1、开窗通风却保证空气的流通和室内空气的新鲜。

2、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擦拭患病患病学生接触的物品以及地面进行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

3、如出现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病例,须在专业部门指导下,对临时隔离观察室进行消毒处理,使用的个人物品按新冠肺炎预防方案进行终末消毒,患者的垃圾按医疗垃圾处理。

隔离室分布、隔离室专职负责人、电话

第2篇: 中小学校疫情防控临时隔离室制度

***学校疫情防控期间晨午(晚)检制度

为增强学校疾病预防与控制力度,保障师生身体健康,防止各类传染病在校内的传播,结合当前新冠病毒防疫形势及学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晨午(晚)检制度。

一、总体要求:

1、在传染病高发时期,学校每天早晨和午间(有住宿生学校包括晚间)对学生和教职员工进行身体健康情况调查,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2、所有师生员工必须配合学校晨午(晚)检工作,未经晨午(晚)检的人员一律不得入校。

3、师生晨午(晚)检情况每日汇总,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每日将有问题情况及时上报。 

4、如发现有疑似病例,及时隔离,登记上报,按相关流程处理。

5、晨午(晚)检工作务必细致认真,做到不漏一人,不留隐患。

6、晨午(晚)检时间以外,在校人员中发现有可疑症状者,全校师生人人有责任及时报告。

二、学生晨午(晚)检工作要点:

1、各校确定具体的检测时间及地点,发现身体异常的师生,按规定程序上报处置。

2、各校确定具体检测人员负责测温工作。

3、检测方式:以体温仪检测为主,辅助询问、观察、触摸等形式。

4、问题处理:在晨午(晚)检中发现学生体温异常,特别是出现发烧、猛烈持续咳嗽等症状以及不能确定的其他症状时:

(1)给学生立即佩戴口罩,将其带至隔离观察;

(2)立即上报学校晨午(晚)检工作小组负责人;

(3)通知该学生所在班班主任,由班主任联系学生家长,由家长负责将学生送至指定医院发热门诊进行检查确诊;

(4)在晨午(晚)检记录单上填写登记;

(5)对相关场所进行消毒;

(6)班主任及时与家长联系,询问医院诊断结果,做好跟踪了解,并上报晨午(晚)检工作小组。

5、异常情况后续处理:

(1)经医院诊断非传染性发热症状疾病的学生:康复前不得到校;
康复后,持医院非传染性疾病的诊断证明及病愈证明到校上课。

(2)经医院诊断为传染性疾病的学生:学区向教体局汇报,并根据相关要求采取后续防控措施;
患病学生痊愈后,持诊治医院开具的病愈证明,并经教体局同意后方可到校上课。

6、对未到校的学生,班主任应及时电话联系,问清原因,填写缺勤报表。若因病未能到校,则按上述第5条处理。若因事未能到校,则须办理书面请假手续,由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共同签字。

三、教职员工晨午(晚)检工作要点:

1、教职员工应积极主动配合学校的晨午(晚)检工作,任何人员进入校园都需进行体温检测。

2、问题处理:在晨午(晚)检中发现教职员工体温异常,特别是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以及不能确定的其他症状时,禁止入校,并要求立即到医院就诊,并向学校及时通报诊断情况。

3、教职员工在工作期间或校外出现发烧、猛烈持续咳嗽等症状或其他不明症状时:教师应立即学校汇报。并履行请假手续,尽快到医院就诊,并及时通报诊断情况。

4、非传染性疾病请假教师需按学校请假相关条例履行请假手续,并讲明病情及去向,学校做好过程跟踪了解,直至痊愈。 

四、各校结合本校实际建立晨午(晚)检工作制度。

***学校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制度

1、各校卫生工作要按照依法治教,依法治卫依法办事的原则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学校主要把学生健康放在第一位,把学生流行病、传染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实施办法》。形成校长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师生员工一起抓的良好氛围。

2、各校切实开展好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各校开设健康教育课,必需保质保量,上足课时,了解流行病、传染病的有关知识,增强防患意识。同时要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利用黑板报、讲座、广播、社团、橱窗等各种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卫生防病知识。

3、各校要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相关情况对学生加强流行病、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教育。

4、各校采取合理有效措施,加强体育锻炼,宣传倡导学生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加强学生良好的行为的养成教育。

5、各校要依据上级相关工作要求以及本校实际制定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制度。

***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有关规定,为使学校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统一、有序,结合我学区实际,制定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一、各校建立从各班学生到班主任,到学校,学校到中心校、到当地卫生院的传染病疫情发现、登记及报告制度。

二、在疫情发生时,启动学生晨检制度,因病缺勤病因追查登记制度。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应及时报告学校进行排查,并将结果记录在排查结果登记日志上。

三、对因病缺勤的学生,要时和家长联系迅速了解患病学生情况和可能的病因,让其马上去医院检查治疗,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

四、各校确定疫情报告人,学区及各校疫情报告人要依法履行职责,一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要按照下列要求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教育主管部门报告。

1.当发现传染病或者疑似传染病时,疫情报告人应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2.发现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疫情报告人应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3.学校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的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五、发现传染病人或传染病疑似病人时,不得隐瞒、谎报或缓报,如因疫情报告人玩忽职守造成学校内传染病传播流行,将被追究责任。

六、中心校疫情报告电话:*******.

***学校复课证明查验制度

为增强学校疾病预防与控制力度,保障学生身体健康,有效预防各类传染病在校内的传播,保证病愈复课学生的身体健康,结合当前新冠病毒防疫形势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基本要求:

1、所有病愈后复课学生必须按本制度提供完整的证明材料,否则不得复课。

2、所有学生的复课申请必须由学校同意后,方可复课。

3、对于学生能否复课学校有存疑,上报教体育请示。

二、基本内容:

(一)各校非传染性非发热症状常见疾病的学生康复后,符合复课条件的上报学校批准。

(二)各校非传染性发热症状疾病的学生康复后,必须持有医院开具的病愈证明,符合复课条件的上报学校批准。

(三)各校经医院诊断为非新冠肺炎的传染性疾病的学生

1、患病学生痊愈后,提前一天向学校申请复课。

2、学校研究同意后,告知学生到校提交复课申请的具体时间。

3、必须持有传染性疾病专科的诊断证明及医院开具的病愈证明,到相关职能部门申请复课。

4、经相关职能部门审核后,符合复课条件的,学校告知班主任学生可以复课,并记录其复课时间。

(四)各校经医院诊断为新冠肺炎疾病的学生

1、患病学生痊愈后,提前两天向学校申请复课。

2、学校上报教体育同意后,告知学生到校提交复课申请的具体时间。

3、学生持医院开具的病愈证明(或解除隔离告知书),到相关职能部门申请复课。

4、经相关职能部门审核后,符合复课条件的,学校告知班主任学生可以复课,并记录其复课时间。

三、各校要依据上级相关工作要求以及本校实际制定学校复课证明查验制度。

***学校环境卫生检查通报制度

环境卫生检查通报制度 为了加强学校环境卫生管理,提高广大师生的素养,使学生养成讲文明、讲卫生的良好习惯,提高我学区的整体形象,特制定本制度。

1、中心校机关做好环境卫生工作

办公室:桌凳摆放整齐,地面、窗户、墙壁以及天花板要干净无蜘蛛网;
办公桌上物品摆放要井然有序。

各功能室(会议室、档案室):仪器设备、柜、桌、凳放置整齐有序,地面、桌子、窗户、墙壁干净,天花板要干净无蜘蛛网。

厕所卫生:地面干净无大小便和积水,墙面不乱写乱画,顶面干净无蜘蛛网,粪水池的粪、水不外溢。定期除垢、消毒。

食堂卫生:生活用品、餐具摆放整齐,生熟食品要分类、分柜存放,始终保。

2、各校要加强环境卫生工作。

1、明确环境卫生工作要求,规范操作。

2、校内定期进行检查,提高环境卫生质量。

3、学区将检查各校环境卫生工作,进行评比、通报。

三、各校要依据上级相关工作要求以及本校实际制定本校环境卫生检查通报制度。

***学校

教师情绪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教师、学生的严重心理问题而引发自杀或者伤害他人等严重事件,并且维护学校的生活、学习秩序,从而建立和谐校园。现制定六道河学区教师、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一、具体目的:

1、通过心理危机教育和宣传,加强教师、学生对危机的了解与认知,提高教师、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

2、通过心理咨询等支持性干预,协助危机中的教师、学生把握现状,重新认识危机事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顺利度过危机,并掌握有效的危机应对策略。

3、通过提供实时的介入帮助防止自伤、自杀或攻击他人等过激行为。

4、通过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做到心理危机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应对,尽少和尽量避免危机对校园正常工作的影响。

5、通过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为教师、学生成长营造健康氛围,努力提高教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心理品质。

二、干预原则:

1、预防为主;
2、及时预警;
3协调有序;
4、反馈追踪。

三、干预对象:

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是我学区在读的存在心理或行为异常的教师、学生。具体包括:

1、通过心理健康测评筛查出来的需要关注的重点教师、学生。

2、遭遇重大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教师、学生。

3、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教师、学生。

4、有自杀倾向或者既往有自杀未遂或者家中有自杀者的教师、学生。

5、因严重生理疾病而导致心理痛苦的教师、学生。

6、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不安的教师、学生。

7、其他有情绪困扰、行为异常的教师、学生。

尤其要关注上述多种特征并存的教师、学生,其心理危机更加严重,应成为重点干预的对象。

四、心理危机干预组成员:主管领导、班主任、心理老师、保安。

五、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分工:

1、主管领导全面组织协调指挥。

2、班主任及时了解信息、通知家长、稳定班级。

3、心理老师现场疏导、干预,避免极端心理行为。

4、保安人员维持秩序。

5、干预结束后观察和随访。

六、心理危机干预的程序:

1、心理危机发生后,班主任应第一时间通知主管领导;

2、主管领导通知心理老师、校警等相关人员到达现场;

3、按照分工迅速开展工作。

七、心理危机干预的注意事项:

1、危机瞬间发生,决策很重要,所有成员应绝对服从领导安排,避免拖延导致不良后果。

2、危机就意味着风险,所有成员不能因为干预无效而自责、内疚,要意识到干预的有限性。

八、各校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校教师情绪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学校师生健康制度

学校师生健康管理,是学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明确学校在师生健康管理方面的责任,完善师生在校期间的键康管理,消除健康安全隐患,特制定制度如下:

一、各校要开展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1)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健康教育课。

(2)充分利用板报、校报、宣传栏及国旗下讲话、班队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和社会公共卫生的责任感。

(3)教育学生做到“四勤”、“四不”、“一报告”。即:勤洗手脸、勤通风、勤晒搞卫生、勤锻炼;
不随地吐痰、不喝酒抽烟、不共用毛巾、不要过度紧张和疲劳。

二、各校要落实学校卫生制度,健康教育宣传常抓不懈

(1)建立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每学年入学进行一次查验。

(2)健全传染病疫情报告、学生晨检及定期体检制度。

(3)加强校园重要场所定期消毒制度。

(4)建立教室、宿舍、公共场所卫生清扫制度;
个人卫生清洁制度;
食品卫生安全制度;
体育活动卫生制度;
学生健康教育与管理制度。

三、各校要落实经费保障,改善学校卫生条件

(1)学校卫生条件好坏,直接影响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教学用房、 餐厅要通风良好;
整洁卫生。

(2)为学生提供符合标准的饮用水。

(3)保证疫情发生时有足够的消毒、防护用品以及应急工作所需的经费。

四、各校建立教师常规体检记录

定期每年组织教职工体检,学校及时了解体检结果,学校卫生室或办公室、工会等建立体检情况记录。对身体欠佳的教职工学校给予更多的关爱,对不适宜继续在教学一线的工作人员,合理安排工作岗位。

五、各校要加强日常管理,严格责任追究

(1)落实“四早”措施,即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确保疫情预防控制措施落实。

(2)每天开展校园清扫和定期消毒,并做好记载。

(3)专人每天查看学生教室、食堂、宿舍等人员集中场所的卫生状况,经常检查督促有关责任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并将其工作实绩纳入考核与奖惩中。

(4)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到位、责任不到位的情况要予以通报,并责令整改。因工作不力造成后果的,要视情节轻重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的责任,情节特别严重的,要依法追究相应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六、各校要依据上级相关工作要求以及本校实际制定学校师生健康制度。

学 校

宿舍疫情防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各校做好预防措施,主要包括:

  1、要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宿舍管理组织机构,指派专人负责宿舍安全管理工作。

  2、各校根据本校实际合理安排思想品质好、身心健康、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管理宿舍。女生宿舍安排女性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

  3、宿舍管理人员应当做好住宿学生的建档工作,做到定室、定床管理;
严禁男女生互串宿舍、学生私自调换寝室和床位,严禁留宿非本宿舍人员。

  4、宿舍楼门应当按时开关,管理人员每天晚上应当按时查寝,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上报。

  5、建立严格的住宿学生请假制度。住宿学生请假须经家长核实及学校相关部门批准登记后方能离校。

二、各校规范现场处置及救援措施

  1、发生宿舍安全事故、卫生疫情时必须迅速报告学校,学校校长第一时间上报学区中心校。

  2、迅速抢救受伤师生,在最短时间内将受伤师生送至医院救治根据现场情况,由通讯组及时向119、110、120报警请求援助。特别是出现发烧、猛烈持续咳嗽等症状以及不能确定的其他症状时:(1)给学生立即佩戴口罩,将其带至隔离观察,同时疏散相关师生;
(2)立即上报学校,学校第一时间上报中心校;
(3)联系学生家长,由家长负责将学生送至指定医院发热门诊进行检查确诊;
(4)在宿舍情况记录单上填写登记;
(5)对相关场所进行消毒;
(6)班主任及时与家长联系,询问医院诊断结果,做好跟踪了解,并上报学校。

  3、如发生火灾,宿舍管理人员应敞开所有安全通道、安全门,沉着、冷静,立即组织学生沿安全通道疏散到操场集中。

  4、如发生意外事故,宿舍管理人员应立即予以制止并采取基本的救治措施。同时,立即报告学校安全处,情况严重者,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委派班主任与家长进行联系。

三、各校做好事故报告及现场保护

  1、根据事件发生的信息,采用逐级汇报制度,事件第一发现人应及时向领导汇报,学校领导应在迅速判断、正确处置的同时,向学校易发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汇报,并随时与上级保持密切联系。

  2、救护组迅速将受伤师生送至医院救治,抢救组对现场进行保护,确保学生财产安全。如有物品丢失应迅速报告班主任老师并提供线索,以便查找。

四、各校做好事故调查及处理

  1、对学生在宿舍区域内追跑打闹,打架斗殴,喝酒,娱乐、携带管制刀具的,严肃处理。

  2、在宿舍发现有可疑人员或有撬门、砸锁、有偷窃行为的人,立即向学校安全处报告,并将其带至警务室进行询问、备案、登记,情节严重者,送派出所。

  3、发现问题或出现意外情况,采取妥善措施进行处理,并及时汇报。

4、采取有效措施,班主任做好受伤学生家长思想工作。同时迅速将事故信息报县教育局,并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五、各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校宿舍疫情防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六道河学区中心校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切实做好我学区学校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提高预防传染病和处置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保护师生员工身心健康,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结合我学区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进一步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长效机制,提高学校传染病防控能力,强化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有效控制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保障学生群体健康安全。

二、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加强防控工作组织领导。六道河镇卫生院、陡子峪乡卫生院、六道河镇派出所、陡子峪乡派出所以及六道河学区中心校联合成六道河学区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学区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方案制定和协调推进等。

(二)进一步完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学区牵头,各医疗卫生、公安等单位配合,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联合体,实行各校与医疗卫生、公安机构结对,共同开展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制度。结对人员由结对单位指定。结对学校和医疗卫生、公安机构要联合成立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组织机构,规范制度流程,明确职责任务,落实责任到人。结对医疗卫生机构每月对结对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一次指导,发生疫情时驻点指导。学校应按照卫生健康部门的指导做好落实。进一步完善学校传染病疫情信息通报制度,通报内容以学校传染病疫情信息、存在的问题为主。结对医疗卫生机构要每季度评估结对学校传染病疫情发生风险,排查重点措施落实情况。学校应在开学前、学期中和学期末开展传染病疫情隐患自查自评自改,将苗头性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进一步强化健康教育促进工作。各校应每学期利用课堂、讲座、板报、广播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染病防控知识健康教育,结对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内容包括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高学生传染病预防控制意识和应对能力。学校可根据传染病防控工作需要对学生家长开展传染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告知其配合做好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

(四)进一步加大常规措施落实力度。各校应落实学生健康管理制度,认真做好学生体检和健康筛查组织工作。学校教职员工中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传染期内或在排除传染病前,不得从事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应按照有关标准保障学生的饮食、饮用水安全,提供安全、卫生的环境设施,消除鼠害和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危害。应为学生设置厕所和洗手设施,寄宿制学校应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洗漱等卫生设施。应按照相关规范保障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人均使用面积,加强教室、宿舍、图书馆等人群聚集场所的通风换气。

(五)进一步抓好学校疫情监测排查。学校应每日对学生进行晨午检,了解学生的出勤和健康状况。重点检查学生中有无发热、皮疹、腹泻、黄疸、结膜充血等症状发生;
调查了解学生缺勤原因、所患何种疾病等信息。晨午检中发现有可疑症状者,应及时告知学校传染病责任报告人。学校出现同一宿舍或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有共同用餐、饮水史;
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
学校传染病责任报告人应及时内向中心校、结对医疗卫生机构和疾控中心报告。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传染病责任报告人应及时向中心校、结对医疗卫生机构和疾控中心报告,结对医疗卫生机构要及时向卫健局报告,中心校、公安、卫生部门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再由当地政府层层上报,同时中心校、公安、卫生部门要逐级向上一级教育、卫健行政部门报告,建立纵向和横向长效信息报告制度。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学生儿童传染病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时应及时通报疾控中心。疾控中心应严格落实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审核制度,发现学生传染病病例应第一时间启动干预措施。

(六)进一步做好学校传染病疫情处置。一旦出现学校传染病疫情,要共同做好处置工作。学校应立即启动传染病应急响应,采取以病例管理和密切接触者筛查、传播途径阻断、预防性干预为主的处置措施,严防疫情传播蔓延;
应严格执行传染病病例休学复课管理措施,教职工复岗、学生复课需持医疗机构诊断证明。卫生计生监督所要及时介入,加大监督执法力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三、职责分工

(一)结对医疗卫生机构。负责落实学校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指定专人负责结对工作;
指导结对学校完善传染病防控相关制度措施、落实健康教育、开展传染病防控培训;
报告疫情信息,开展隐患排查,疫情发生时驻点协助开展疫情处置,配合疾控中心做好疫情处置效果评估。

(二)学校。负责落实学校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和传染病防控措施,指定专人负责结对工作;
负责完善学校传染病防控组织机构,健全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制度和应急预案,报告疫情信息,协助开展疫情处置;
落实健康教育;
加强校保健室或卫生室建设,强化校医队伍配备培养;
严格执行卫生健康部门提出的疫情处置措施等。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完善方案、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各校牵头建立结对工作制度,学校是落实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主体,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结对医疗卫生机构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可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进行结对,保证结对工作取得实效。

(二)强化监督检查。定期对学校、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学校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以及相关措施情况进行监督执法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附件:***学校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成 员:***

学校疫情防控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为切实做好疫情防控,确保春季开学工作平稳有序,根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一、食堂食品卫生安全制度

第一条 学校校长为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校领导应把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建立健全各级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主管校领导对卫生行政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必须及时责成相关部门进行全面整改。

第二条 总务部门在主管校领导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全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学校设立兼职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人员,具体负责监督检查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以及相关政策、措施及制度的落实,履行监督检查的职能。

第三条 学校保卫部门应对食堂等易发生食品卫生安全事故的场所加强安全保卫工作,严禁非相关岗位人员进入食堂的食品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入间等,严防投毒事件的发生,确保学生用餐安全。

第四条 学校以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教育学生不买街头无照、无证商贩出售的食品,不食用来历不明的可疑食物,增强学生食品卫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第五条 学校食堂应取得卫生许可证方可营业:校内饮食从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体检合格后方能持证上岗。学校要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食品卫生法律知识的培训。

第六条 发生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患事件,主管校领导应立即到现场进行指挥,组织抢救,防止事态扩大,并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第七条 对于饮食工作各级责任人员违反规定,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其各自职责,造成就餐者身体损害甚至生命危险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二、食堂从业人员健康筛查及管理

(一)严格从业人员健康管理,落实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制度和晨检、午检制度,加强从业人员体温监测,避免患病及感染者上岗。

(二)做好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及防疫知识培训,并组织进行考核。

(三)做好食堂及从业人员宿舍清扫、消毒工作。

(四)做好从业人员口罩、工作服、 手等个人防护用品的保障。

(五)强化配送人员健康监测、洗手消毒和配送设施的清洗消毒,配送人员配送时佩戴符合要求的口罩、手套。

三、原料控制与加工

(一)与有合法资质的供货者签订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

(二)制定原料采购控制清单,除原禁止使用的原料外,不采购来源不明的家禽家畜或海鲜等,严禁采购食用野生动物。

(三)健全原材料验收流程,严格食品及原料进货渠道,做好索证索票收货查验、台账登记、按要求储存等工作。

(四)原料运输车辆应具备相关温度、湿度及分隔功能,车辆及运输容器定期清洗、消毒。

(五)准备相关贮存容器及设施,并保证正常运转。采购部分菜篮框,避免外包装进入厨房;准备带筛网存放架,避免半成品污染。

(六)严格食品加工制作过程控制,工用具容器区分使用, 烹饪烧熟煮透,供餐送餐温控和防护措施到位。

四、设施设备清洗消毒及环境清扫

(一)开学前组织一次大清扫,进行一次彻底消毒。开学后加强日常预防性消毒并建立台账。

(二)准备酒精、84消毒液、 洗手液等,保障消毒设备、保洁设备数量足够。

(三)严格清洁校内餐饮服务场所,按要求对工用具、容器、餐饮具进行清洗消毒、保洁到位。

(四)做好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五、供水管理

(一)做好供水设施(自备水源、二次供水设施、食堂蓄水池、饮水机等)清洁、消毒工作。

(二)通过自备水源、二次供水设施提 供的学生生活饮用水必须检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六、分餐用餐

建议选择以下四种供餐方式:

(一)分批错时到食堂就餐,尽量-张桌子只坐1人,不对坐不交谈,严格控制同-时段就餐人数;

(二)将餐食打包成盒饭,派人领送到教室、办公室用餐;

(三)将餐食分装至教室打餐就餐;

(四)由食堂供餐改为集体用餐,配送单位配餐至教室、办公室就餐。学校会议或活动不得举行群体性聚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在学校内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师生员工身体健康严重伤害的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群体性异常反应、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师生员工身体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目标

(一)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范意识。

(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三)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发生及在校园蔓延。

二、工作原则

(一)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范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检测,发现病例及时防制,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二)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

(三)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的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三、组织管理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二)学校职责

1、制订本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检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保证学校教室、宿舍、食堂、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6、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放心饭菜。

7、及时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等工作。

四、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将突发事件的等级分为一般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大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级次分类,结合学校的特点,在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

以下分级标准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的标准界定。

(一)传染病

1、一般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生属于一般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三级应急响应。

①启动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疫情通报。

②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做好进入应急状态的准备。

③学校内如尚无疫情发生,可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但对集体活动要进行控制。

④传染病流行时要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追踪管理;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教室、图书馆、食堂等公共场所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对厕所、粪便、食堂及饮用水应加强消毒,并加强除“四害”工作。

⑤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

2、重大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生属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二级应急响应。除对接触者实施控制外,全校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在第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1)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在校园张贴宣传标语和宣传画,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外出和进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对全体师生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

(3)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学校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

(4)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力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

(5)学校根据情况,及时向师生员工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3、特大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生属于特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一级应急响应。在二、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1)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住校学生不得离开学校,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2)全面掌握和控制人员的流动情况,教职工外出必须向所在部门请假。外出学生和去疫区的人员返校后,必须进行医学观察。对缺勤者要逐一登记,及时查明缺勤原因。发现异常者劝其及时就医或在家医学观察,暂停上学或上班。

(3)避免人群的聚集和流动。学校不得组织师生参加各类大型集体活动,调整大型学术活动和会议的时间;
学校不安排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和学术活动;
学生的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应暂缓进行;
暂停成人教育和业余培训等教学活动。

(4)对教室、实验室、食堂、图书馆、体育馆、厕所等场所在使用期间每日进行消毒,通风换气。

(5)学校每日公布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4、校内疫情

校内若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展以下工作:

(1)要根据出现传染病的种类和病人的活动范围,相应调整教学方式。出现一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鼠疫及肺炭疽的疑似病例,可对该班级调整教学方式,暂时避免集中上课;
出现一例上述的临床诊断病例或两例及以上疑似病例,学校在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可对该班级和相关班级实行停课;
如出现两例及以上上述的临床诊断病例及校内续发病例,可视情况扩大停课范围。若需全校停课,中小学须报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2)采取停课措施的班级或学校,应合理调整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和教学形式,采用电话指导、学生自学等方式进行学习。做到教师辅导不停,学生自学不停。如学校停课放假,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坚守岗位,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联系。

(3)尊重和满足师生的知情权,主动、及时、准确地公布疫情及防治的信息。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维护校园稳定。

五、报告

突发事件报告

(一)严格执行学校重大公共卫生报告程序,学校一旦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甲类传染病病例、乙类传染病暴发、以及其他突发卫生事件时,相关知情教师或部门应立即向学校医务室报告,学校医务室在第一时间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应在2小时内用书面传真形式(或电话)向教育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向卫生监督部门报告)。

(二)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

(三)在学校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并确保信息畅通。

六、应急处置措施

(一)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现场的教职员工应立即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责任报告人及学校领导报告。学校领导接到报告后,必须立即赶赴现场组织实施以下应急措施:将有关情况报告当地教育、卫生行政部门;
拨打120急救电话,对中毒或患病人员进行救治;
追回已出售的可疑食品或物品,或通知有关人员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停止使用可疑的中毒物品。

(二)停止出售和封存剩余可疑的中毒食品和物品;
控制或切断可疑水源。

(三)与中毒或患病人员家长、家属进行联系,通报情况,做好思想工作,稳定其情绪。

(四)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封锁和保护事发现场,对中毒食品、物品等取样留验,对相关场所、人员进行致病因素的排查,对中毒现场、可疑污染区进行消毒和处理,对与鼠疫、肺炭疽、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有密切接触者实施相应的隔离措施;
或配合公安部门进行现场取样,开展侦察工作。

(五)对学校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报告主管部门和教育、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当地政府,并请求支持和帮助;
在学校适当的范围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情况以及采取的措施,稳定师生员工情绪,并开展相应的卫生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师生员工的预防与自我保护意识。

(六)严格执行进出入校门的管理制度。

(七)按照当地政府和上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落实其他相应的应急措施。

七、联络报告、保卫维稳、后勤保障等应急响应与学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同。

八、信息公布

准确客观宣传卫生事件情况及防控进展情况,争取家长和学生的支持配合,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同时,准确把握宣传导向,避免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九、保障措施

学校要安排必要的经费,用于增添相关设备,配备所需药品,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确保学校公共卫生防控措施的落实。

十、善后与恢复工作

(一)会同有关部门对所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导致事件发生的有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依法追究责任。

(二)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及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做好受害人员的善后工作。

(三)总结经验,进行整改。加强宣传教育,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四)尽快恢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对校内公共场所进行彻底清扫消毒后,方能复课;
因传染病暂时停学的学生,经卫生部门确定康复后方可复学;
污染水源必须经卫生部门检测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

十一、责任追究

学校有关部门对所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导致事件发生的有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依法追究责任。对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疫情防控期间学校食堂就餐方案

 

根据教体局文件精神,为严防新冠肺炎疫情输入学校,保证师生安全,保障学校教学秩序正常运行,根据学区实际情况,制定疫情防控期间学校食堂师生错峰就餐方案。

一、安排和要求

1.就餐路线:各校制定合理的就餐路线和分年级、分班错峰就餐安排。

2、错峰就餐要求及流程

1、各班在班主任老师带领下,整班按规定路线有秩序地前往食堂,做到不提前、不延后,学生不脱离本班队伍,不大声喧哗。

2.各班学生在划定区域就餐时,就餐间隔在1米以上,就餐中不交流、少说话,避免交叉感染。

3、学生就餐要求

就餐前:
1.要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

2.各年级学生必须严格按学校规定的就餐时间、就餐地点进行用餐。上课教师不准拖堂,无特殊情况不能擅自提前或推迟就餐。

就餐时:
1.文明就餐。要讲秩序,不拥挤,不扎堆,不追逐打闹,不起哄,不边吃边讲话。

2.节俭就餐。节约粮食,杜绝浪费,珍惜劳动成果,不剩饭菜,不乱扔垃圾。

3.严格遵守学校、食堂管理规定,服从值班教师的管理和调度。

就餐后:
1.注意饮食卫生,及时、认真清洗餐具。不乱倒剩饭,剩余饭菜要倒在指定位置收纳桶;
杜绝往垃圾桶里倒剩余饭菜。

2.节约用水。不乱开水龙头,洗刷时水龙头打开要适度,用水后要及时关水龙头。

4、教师就餐要求

1.教师自带饭盒到教师餐厅窗口打饭,然后各自回办公室就餐或者分散就餐,不拥挤,不扎堆,不在餐厅逗留。

2.节约粮食,杜绝浪费。

二、就餐管理

(一)班主任管理

1.做好《食堂错峰就餐方案》的学习、落实工作。

2.各班班主任必须带队进餐厅,就餐时跟班监控。

3.对本班学生排队 、卫生打扫等进行培训和指导。

4.每班可具体划分就餐小组,设立组长,各负其责,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5.教育学生养成饭前洗手和餐后入班学习的习惯,对学生的检查考评,计入综合素质评价。

(二)教师管理 1.每天上午、下午最后一节课的任课教师要按要求时间准时下课,方便学生按时就餐,无特殊原因任何人不得留学生。

2.班主任外出或其他原因,要委托同班老师认真做好班级就餐管理。

三、考评细则

各校值班领导、教师会每天对各班学生餐前、就餐、餐后进行检查,检查结果记入班级考核,每周五中午放学前将班级考核交政教处。政教处、总务处对学生就餐情况随机检查、进行评比,并把存在问题及时在下周升旗仪式上反馈。

学 校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为了切实提高学校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相关规定,特制定我校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一、 成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二、 小组成员职责: 

组 长:

负责总体协调,组织、指挥、做出相应的应急工作安排。

副组长:

协助现场整体工作安排,收集记录相关情况,形成文字材料。 

副组长:

负责现场救治,与卫生、防疫、医疗等部门联系。 

成 员: 提供一线的情况,查明事因,及时落实相关工作安排,并向师生及家长做好解释工作。

三、应急处理程序 

1、对中毒者采取紧急处理

 ⑴停止食用中毒食品;

 ⑵采集病人排泄物和可疑食品等标本,以备检验;
 

⑶组织好对中毒人员进行救治;

 ⑷及时将病人送医院进行治疗;
 

⑸对中毒食物及有关工具、设备和现场采取临时控制措施。 

2、对中毒食品控制处理 

⑴保护现场,包括可疑食品、呕吐物,立即停止加工经营,封存剩余的食物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 

⑵为控制食品中毒事故扩散,责令商家和生产经营者回收已出售的造成食物中毒的食品或者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 

⑶经检验,属于被污染的食品,予以销毁或监督销毁。

 3、对相关用品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

 ⑴封存被污染的食品用具及工具,并进行清洗消毒。

⑵对微生物食物中毒,要彻底清洗、消毒接触过引起中毒食物的餐具、容器以及存储过程中的冰箱、设备,加工人员的手也要进行消毒处理,对餐具,用具、抹布最简单的办法是采取煮沸办法,煮沸时间不应少于5分钟,对不能进行热力消毒的物品,可用百分之七十五酒精擦拭或用化学消毒剂浸泡。 

⑶对化学性食物中毒要用热碱水彻底清洁接触过的容器、餐具、用具等,并对剩余的食物彻底清理,杜绝中毒隐患。  

4、食物中毒紧急报告制度

在2小时之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说明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名称、地址、时间、疑似中毒人数以及中毒症状等有关内容

5、配合有关部门进行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和样品,不得隐瞒拒绝。 

5、如果在就餐中,出现发烧、咳嗽等疑似新冠肺炎症状,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对疑似师生进行隔离,报告学校校长,逐级上报。

5、善后及责任追究 

⑴善后工作由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小组集体研究,制定处置方案。 

⑵责任追究属上级部门和司法机关管辖的,学校负责落实执行;
属学校管辖的,由食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之规定集体研究决定。 

⑶事件处理结束后,立即着手清查隐患,堵塞漏洞,组织食品管理和从业人员全员培训,并对学生进行情况通报和相关教育。

学校食堂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后,学校应急处置具体步骤如下:

1、学校后勤管理人员和伙房管理员立即报告学校领导,建议启动学校食物中毒应急预案处理该事件。

2、校长召开紧急会议,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责成分管副校(院、园)长立即指挥应急抢救工作。

3、报告有关部门

校医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1)发生食物中毒的单位、地址和时间;

(2)中毒人数,主要中毒症状;

(3)可能引起中毒的食物;

(4)中毒发展的趋势及已采取的措施和需要协问题。

副校长向教育主管部门报告:

(1)发生食物中毒的单位、地址和时间;

(2)中毒人数,主要中毒症状;

(3)可能引起中毒的食物;

(4)中毒发展的趋势及已采取的措施和需要协助解决的问题。

4、学校领导召集班主任会议,说明情况,要求各班正常上课,并密切观察全体学生的身体状况,稳定学生情绪,发现不适者及时送校医室诊治,避免引起“羊群反应”。

5、校医密切观察病情,按轻重进行分类处理。

(1)症状稍重的,送医院诊治。

(2)症状轻微,对症治疗后,留校医室观察。

(3)如果中毒学生较多,拨打120来校急救,采取抢救措施。

6、分管副校长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保障机动车、预防用药品、消毒用品到位。

7、总务主任、食堂负责人对食堂保存现场,保存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原料及食品;
保存盛装可疑食物的容器、工具、用具;
保留患者粪便、呕吐物。协助CDC做带菌检查和取证工作,按照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8、预防性服药。在医疗机构的指导下,进行集体预防性服药,由班主任监督。

9、做好新闻媒体应对、学生家长疏导工作。

(1)由学校指定专人统一接待新闻媒体,统一对外发布应急处置工作信息。

(2)及时、正确公布事实和真相,让学校自身成为媒体的主要信息来源,以减少社会上的无端猜测,防止炒作和以偏概全。

(3)表明学校和相关部门态度和立场及已采取的措施,满足公众特别是学生家长的知情权。

10、后继追踪工作:对没有到校上课的学生由班主任及时了解原因,发现异常及时通知校医。

11、总结教训:处理在事故中应负有责任的人员,制定出预防类似事故发生的整改工作方案。

学校

疫情防控废弃口罩集中处理制度

为进一步做好废弃口罩安全有效处置,确保全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宣传动员全校师生,科学合理佩戴口罩,做到既有效防止疾病的传播和流行,又有效节约有限资源。

二、学校要在醒目位置按照规范足量设置“废弃口罩收集桶”,对师生的废弃口罩进行收集处理。并在桶上张贴明确标识,引导师生定点投放,规范处置。

三、将废弃口罩专用收集桶放置在室外。收集桶要内设塑料袋内衬,废弃口罩应准确投入收集桶中。

四、废弃口罩专用收集桶做到日消毒、日收集处理。

五、废弃口罩专用收集桶每天消毒三次,消毒采取84消毒水消毒。

六、废弃口罩由附近社区统一口罩收集点处置或送卫生院处置。

七、严禁废弃口罩重复使用。

学校疫情防控期间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处理制度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制度,预防疫情,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结合、实际,、制定学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管理制度。

二、组织领导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三、校园垃圾的分类原则及做法

1.垃圾分类和管理的原则

人人有责,加强管理,重在实效,持之以恒

2.垃圾分类的具体做法

(1)可回收垃圾(指:纸类、塑料类、金属类、玻璃类等能变卖的垃圾)。

(2)食堂垃圾(指:剩饭剩菜,菜根菜叶、废弃油指等)。

(3)有毒有害垃圾(指:废旧电池、废日光灯管、实验室过期药品、废旧电器等电子垃圾)。

(4)不可回收垃圾(指:塑料类、瓜皮果壳、建筑垃圾和其他清扫垃圾等)。

(5)绿化带的落叶、杂草、草皮等垃圾。

(6)一次性口罩等医用垃圾

3.垃圾分类处理的办法

(1)学校垃圾分类实施配套齐全:学校设一个垃圾总回收点配备一套包含可回收垃圾桶、厨余垃圾桶、有害垃圾桶、其他垃圾桶;
各班均配备一个各班自己DIY的可回收垃圾桶及一个其他垃圾桶。

(2)废纸及废纸品、塑料饮料瓶以及能变卖的其它塑料;
易拉罐、玻璃瓶及能变卖的其它可利用的废弃物均必须投入到可回收垃圾箱。

(3)各班各室清扫的不可回收的垃圾必须统一集中倒入学校指定的垃圾箱内。

(4)一次性口罩、防护服等垃圾,以及有毒有害垃圾和废旧电子垃圾交总务处集中统一处理,并做好相关记录。

(6)落叶、杂草、草皮等清扫后集中处理。

(7)建筑垃圾等由施工单位妥善处理。

各校依据本制度, 制定学校的具体制度。

学校

疫情防控期间住宿管理方案

1.督促学生按时作息。
2.督促学生洗手、漱口、洗衣服、上卫生间等要保持1.5米距离分批完成,每次最多容纳3人。

3.疫情防控期间,严禁宿舍之间的串门、聚会等交流活动,严禁学生将饭菜或零食带回宿舍吃。
4. 值日分早、中、晚三个时段安排开展工作,工作时段要戴口罩、手套,防止交叉感染。
5.住宿学生发现学生有发热、咳嗽或其它不适,及时上报班主任或值班教师,并做好记录。
6.根据学校实际,适当拉宽住宿床位之间间距。

7.组织师生于就寝前和起床后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

8.提倡离家较近的学生走校。

第3篇: 中小学校疫情防控临时隔离室制度

学校临时隔离室(观察室)工作制度

一、隔离场所设置分别用于发热、乏力、干咳及胸闷等可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教职工和学生,以及其他患病教职工和学生的临时安置。隔离室门口设立醒目的标识,门前有“闲人免进”等提醒标识,避免其他人员误入隔离场所。

二、校医负责对接受集中医学观察人员进行每天体温检测登记及随访。

1.配备适量的安全防护用品和工作人员,专人负责职责明确,工作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2.严格对观察场所的场所、物品进行消毒,加强个人防护。

3.发现有发热、乏力、干咳及胸闷等可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应由专用车转运至辖区指定定点医疗机构。

4.被隔离者随时保持手卫生,减少接触医学观察区内的公共场所的公共物品和部位;

5.从公共场所返回、咳嗽用手捂之后、饭前便后,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

6.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
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7.被隔离者应保持良好卫生和健康习惯。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注意营养,勤运动。

三、消毒隔离措施

1.加强通风,保持环境卫生。

2.房间内设卫生间,隔离区域相对独立。

3.被隔离者须戴医用外科口罩,禁止离开房间和相互探访。

4.不得使用空调系统。

5.对隔离场所每天进行常规消毒处理。如若有可疑病例或发热人员进入,需在专业部门指导下,对隔离场所进行规范消毒处理,被观察人员的呕吐腹泻物、生活污水、垃圾等处理或接触过的所有物品都应经严格消毒处理后方可排放或继续使用,患者离开后,卫生保健人员需对区域进行彻底消毒。同一室内不能同时安排不同病种的病例。

四、工作人员个人防护和隔离环境的消毒要求

个人防护要求

1.进入集中医学观察场所的工作人员,戴医用外科口罩,每4小时更换1次或感潮湿时更换;
戴一次性工作帽。

2.接触从隔离者身上采集的标本和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的工作人员,转运隔离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需佩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如实施近距离操作时需加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

3.每次接触隔离者后立即进行手卫生(流动水七步法洗手和手消毒)。

推荐访问:隔离室 中小学校 疫情 中小学校疫情防控临时隔离室制度 中小学校疫情防控临时隔离室制度 学校疫情防控隔离室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