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数字农业产业创新能力弱的表现(4篇)

时间:2023-05-06 13:05:05 浏览量:

篇一:数字农业产业创新能力弱的表现

  

  河南省农业新业态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梁瑞华

  【摘

  要】目前,农业新业态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已经成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河南省农业新业态尽管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业态类型还不够丰富、缺乏规划管理、产业融合度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政策资金支持不够、基础设施与信息化建设不到位等问题逐渐凸显.要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采取鼓励创新农业业态类型、加强规划管理、促进产业融合、平衡地区发展、健全农业新业态保障体系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以达到促进农民增收、城乡协调发展的目的.

  【期刊名称】《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3)002【总页数】4页(P12-15)

  【关键词】河南省;农业新业态;发展模式;产业链;产业融合

  【作

  者】梁瑞华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河南

  郑州450001【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327.61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可以形成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产

  业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等”。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供给侧结构改革下,必须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要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扶持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由此可见,发展农业新业态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目前,河南省农业新业态发展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在起步阶段,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各种效益未能充分体现,农民增收空间未能深入拓展。因此,有必要针对农业新业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达到农民就业增收、乡村振兴的目的。

  一、农业新业态理论阐释

  (一)农业新业态内涵界定

  20世纪60年代,“业态”一词首先在日本得到实际应用,主要是概括餐饮业与零售业等产业的经营形式。“零售业态”的概念传入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业态”一词也从零售业应用到了其他服务业、制造业及农业领域,被称为“产业业态”。农业业态是指农业产业组织或产业活动单位为满足市场对于不同农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把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涉及的多元化要素进行组合,进而形成不同农产品(服务)、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所呈现的形态。农业新业态则是指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或者通过拓展农业产业链条,从而将单一的经营模式和产品转变为具有创新性的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新产品、新服务。

  (二)农业新业态发展功能

  农业新业态的产生发展,其实质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产业实践,供给侧要素的重新配置,有助于大力发展新产业新经济,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具体到河南省来说,首先,发展农业新业态可以延长产

  业链条,在增加农村就业量的同时,促进河南省农民有效增收。其次,农业新业态通过利用生态循环技术,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同时还能发展绿色农业,有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促进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从而使河南省农产品在同等价格中更具有竞争力。再次,河南省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农业生产方式多年来一直相对保守,一部分资源不能被有效利用,造成浪费,而农业新业态利用“互联网+”“休闲农业”等模式将技术、管理、资金等要素融入农业生产,有助于实现农业资源总体布局及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多元参与主体的培育和竞争优势的发挥,加速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所以发展农业新业态能够产生倒逼作用,有利于解决农业农村发展动能不足问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实现农业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种功能。

  二、河南省农业新业态主要类型

  借鉴国外发展模式,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笔者总结出目前河南省发展较为普遍的四种农业新业态。

  (一)休闲观光农业

  休闲观光农业是指通过规划设计和综合开发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等资源,将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融入其中,提供给人们休闲场所,以城镇居民对农业和农村体验休闲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此种业态通过吸引消费拉动投资,为农村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能吸引城镇居民下乡就业,引来高层次人才,缓解城镇就业压力。人才和资金的引进及基础设施的完善,必然带动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卫生条件、交通状况的改善,从而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例如,开封市以古城文化为依托,推动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再如,西峡太平镇依托以山茱萸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业和老界岭景区,实现了农游一体化发展。

  (二)创意农业

  创意农业是指以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为基础,以农村消费市场与旅游市场快速发展为契机,充分展现创新性思维方式,以提升农业附加值为目标,在此基础上研发出具有独特亮点的新的产品和服务。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是创意农业发展的两大“引擎”,创意农业有助于实现城乡之间的协同发展。例如,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的樱桃沟景区就充分将科技、农业、旅游三者有机结合,成为河南省对外展示创意农业的一张名片。

  (三)信息农业

  信息技术包括遥感技术、互联网技术、通信与控制技术等。信息技术以其时效性、易操作性,对农业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和模拟,从而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决策依据。信息技术贯穿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在农作物种植阶段,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农作物生长态势和病虫害情况,及时准确地进行培植和治疗;在销售经营阶段,利用信息技术的时效性可减少因信息不畅导致的产品积压问题。典型的信息农业主要包括数字农业和精准农业及互联网农业。例如,在河南省新郑市、周口商水县、黄泛区农场等形成了“互联网+精准农业”的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

  (四)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就是在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充分利用城市区域内的科学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资金和市场优势,在都市区进行集约化生产的一种新型的农业形态。都市农业的发展能够缓解城市区域内人们生活中对于农产品需求的紧迫性,不仅能丰富城市功能,还能有效降低城市居民生活成本,都市农业在现代城市体系中的功能逐渐成为不可替代的部分。

  三、河南省农业新业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人们消费观念改变所带来的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河南省农业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各种形态的农村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农业新业态的产值在河南省总产值中所占的份额不断增加,产业的辐射效应进一步显现,凭借自身的优

  势与特点,河南省已经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新业态农业,但是总体仍然处于不成熟阶段,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

  (一)业态类型不够丰富,经营模式有待优化

  河南省农业新业态的主要类型包括四种,即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信息农业及都市农业。第一种类型由于其发展模式较为简单,对于农业技术和管理的要求不是很高,所以在河南省较为普遍,而其他三种农业新业态对于技术、人才要求较高,对资金的需求也相对较大,所以在河南省较为匮乏。另外,已有业态的经营模式较为混乱,管理不够规范。

  (二)缺乏统一规划指导,发展潜力有待挖掘

  目前河南省虽然编制出台了相关的发展规划,如《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3—2020)》《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意见》等文件和指导意见,但是就各个类型的农业新业态而言,其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仍然不健全,农业部门与需要相互融合的产业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仍然不到位,难以发挥规模效益和产业集聚效益,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农业新业态的发展。

  (三)产业融合程度较低,瓶颈要素亟待解决

  产业融合程度较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农业附加值偏低。目前河南省农村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地位仍然处于下游,主要为农业生产提供原材料等,而在农业产业链条中占绝大部分利润空间的农产品深加工、生产与销售等环节并不具有优势。二是农业融合类型挖掘深度不够,多种类型的农业新业态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以休闲农业为例,多数的休闲农业都是以观光为主,配套餐饮服务等,而没有将乡土风情、文化精髓等融入其中,打造文化名片,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增加农业附加值。另外,资金和人才两种要素对产业融合的制约效应不断凸显。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导致项目流产,人才的缺失则使农业新业态的创新能力受到阻碍。

  (四)地区发展尚不平衡,缺乏主导精品项目

  目前河南省的农业新业态发展的总体势头较好,但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例,从数量上来说河南省的休闲观光农业的经营主体主要集中在郑州、洛阳、安阳等地市的城市郊区和旅游景区周边。这些地区具有稳定的消费群体、便利的交通及地区资源优势,休闲农业得以迅速发展,但其他不具有这些优势的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较为滞后。从结构上来看,全省的休闲农业主要集中于观光、采摘和垂钓等项目上,较少涉及其他主导精品项目,这就使得其发展结构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对游客的吸引力逐渐下降。

  (五)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

  虽然近些年政府在基础设施上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基础设施的缺口仍然较大,农业新业态配套设施的体系建设仍需完善。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在河南省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仍较为薄弱,缺乏统一有效的信息管理机构和设施。农民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信息素养较低,或不敢轻易相信互联网上的信息,或没能力识别出有效的信息点从而造成相应的经济损失,或在信息农业发展面前茫然无措。

  (六)缺乏品牌宣传意识,推介力度急需增强

  农业新业态的宣传推介工作主要依靠两个主体:新业态经营主体和地方政府。大部分新业态经营主体作为新业态农业的经营者和所有者,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技能,往往不重视品牌宣传,或者宣传活动仅限于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上投放广告,缺乏新媒体宣传渠道,缺乏宣传创新,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有限。虽拥有多样的宣传手段和较大的宣传力度,但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地方政府未能为本地区农业新业态的发展进行有力推介,对本地区农业新业态的发展缺少作为。

  四、河南省农业新业态发展对策建议

  河南省发展农业新业态,要根据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具有河南

  特色的发展道路。

  (一)丰富业态类型,创新管理模式

  积极鼓励农民的创新意识,引进创新型人才,由政府背书为农业发展吸引社会资本,创造发展条件。现有业态要进一步发展深度和广度,同时要积极探索其他类型的农业新业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发展依托青山绿水的康养农业,发展将农业与超市直接对接的超市农业,发展依托交通枢纽优势的会展农业等。在农业新业态经营中可引入连锁经营的模式,以降低农业新业态经营成本,提高新业态经营效率,为河南省农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政府合理规划,做好引领服务

  发展农业新业态要通盘考虑,要放到河南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中去做好点线面规划布局。一要做好“点”。河南省南北、东西的差异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上,这就要求每一区域搞清楚自身的资源禀赋,重点发展优势项目,扶持特色农业,在各个地区形成符合地方特色的农业新业态。二要连好“线”。通过依托地方重点项目,提升农产品价值链,完善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服务体系,政府主要提供规划、导向、协调、信息技术等服务,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三要形成“面”。在依托已经按照多个“点”形成的一条或多条“线”的基础上,促使它们之间产生利益交叉,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不断增强联系纽带,形成覆盖全省的农业新业态发展网络。

  (三)促进产业融合,强化政策支持

  以现代产业的组织方式和理念推动农业多业态发展,进一步推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重构”,推动农村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向后延伸,第二产业接一连三,双向延伸,第三产业接二连一,向前延伸,促进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挖掘拓展农业新业态内涵和外延,以提高农业新业态产品的附加值。同时,通过财政补贴涉农企业、专业化组织,为农业新业态经营主体提供育种、信

  息咨询、科技推广、市场营销等优惠服务。对农业新业态实行税收优惠,严格落实企业所得税减半、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给予暂时免除等政策。对于涉农小微企业可以进一步减免税收,允许加快固定资产折旧。通过校企合作、政府政策鼓励等方式吸引农业技术人才支持农业新业态发展。

  (四)平衡地区发展,做强优势新业态

  农业新业态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是农业受到地理环境、文化因素的影响较大,并且与农业区域化布局相互关联。要做到地区间的平衡发展,一是扩大已形成的农业新业态产业圈的辐射范围,在延长产业链的基础上,把产业链条中的不同环节分散到不同地区,带动各地区共同发展。二是各地区要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积极引进或者培育适合的农业新业态,提高地区整体收入,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各地政府之间更要加强沟通协调,避免同质化新业态项目的重复建设,做大做强当地农业新业态精品项目、特色项目,集中力量发展具有自身优势的新业态类型。

  (五)完善基础设施,健全保障体系

  农业新业态的发展对于农业生产设施的要求较之以往更为严格,不仅仅要求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还对信息高速公路等信息技术有更高的要求。而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是一个村落、乡镇的财力所能完成的,应从国家、省市层面分配调拨资金,花大力气建设完善农业新业态发展所需的配套设施。要健全信息流通机制,建设互联网、大数据平台,通过官方平台汇集农业数据,发布真实的农业新业态发展所需的各种信息,可以模仿股票交易系统通过计算机实时对新业态产品进行交易撮合。另外,还应开通网络宣讲课堂,使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学习如何选择并运作发展农业新业态等,从而构成农业新业态发展的保障体系。

  (六)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宣传

  每个地区都有适合本地区的特色农业,这是由当地的地理人文环境决定的。一旦找到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农业新业态,就要发展和巩固该业态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优势地

  位。加大农业新业态项目的宣传和营销力度,线上线下、传统媒体和各种新媒体相结合,如通过微信、微博、APP等多种形式推介,叫响农业新业态产品品牌。同时树立品牌保护意识,维护本地区农业新业态产品品牌名誉,以推动农业新业态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1]韩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一次新的“异军突起”[J].农村工作通讯,2017(20):44.[2]戴天放.农业业态概念和新业态类型及其形成机制初探[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2):200-203.[3]梁达.新产业、新业态孕育经济增长新动力[J].宏观经济管理,2016(10):22-24.[4]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杨群义.拓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

  推进农民创业新发展[J].农场经济管理,2017(5):19-21.[6]赖文浩.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7-10-27(03).[7]田伟利,宁碧波,吴冠岑.我国新型业态农业概念及发展路径的探讨[J].农业经济,2015(1):56-58.[8]曾福生.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破解农民增收困境[J].湖湘论坛,2017(5):80-83,2.

篇二:数字农业产业创新能力弱的表现

  

  数字乡村的内容建设存在

  哪些难点

  《通知》

  指出,开展数字乡村试点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

  体行动,要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以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为重点,积极探索数字乡村发展新

  模式。到2022年底,试点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业生

  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大幅提高,依托互联网开展的农村创业创

  新蓬勃发展,乡村数字管理体系基本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

  立,乡村网络文化繁荣发展。

  《通知》

  提出的试点内容主要聚焦七个方面,分别是开展数字乡

  村整体规划设计、完善乡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探索乡村数字经济

  新业态、探索乡村数字管理新模式、完善“三农”信息服务体系、完

  善设施资源整合共享机制以及探索数字乡村可持续发展机制。

  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从何处入手是关键。

  基础设

  施建设固然是根本,但数字乡村的内容建设更是重中之重。

  内容建设

  的着力点离不开乡村产业及乡村管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数字金融

  与数字乡村的融合发展。

  农业的数字化转型体现于农业生产的智能化与经营的网络化,这

  既是对农业生产经营内容的信息化过程,也是对其作业流程的再造,但其所面临的难点不容忽视。

  其一,农业作业水平参差不齐,产业发展不均衡。我国农业生产

  及经营水平总体不高,分散的小农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规模化农业

  占比有待提高,同时,各个区域发展水平也是高低有别,因此,要想

  在智能化、网络化发展上有所突破,需要从细分产业类型入手,也需

  要从区域农业生产经营生态的优化入手,这种双管齐下的做法将更有

  利于跨越不均衡的障碍。

  其二,农业经营形态单一,不够丰富。尽管在过去一段时间,农业主管部门对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新业态

  的哺育做了不少推动工作,但总体来说,我国的农业经营形态还有待

  完善,一方面,需要建立并优化针对新型农业形态的政策激励机制,包括土地、投资、产业促进等相关政策的传导与运用等;另一方面,在构建有序高效的农业产业价值链条方面要有所突破。这些都需要相

  当数量的新型经营主体,因此,对于新型经营主体的哺育至关重要。

  其三,技术能力与相关人材极度短缺。

  数字化转型需要与之相匹

  配的技术能力和人材体系,这也是亟待突破的瓶颈之一。

  农业人材本

  身就很短缺,既懂农业,又懂数字技术的人材就更加稀缺了。一些新

  型经营主体在数字化农业方面投入了不少资金,但这种投入是持续不

  断的,而且对自身的运维和再开辟的投入要求也很高,因此,数字化

  农业需要具备持续、可靠的技术能力和人材的支撑。

  乡村管理的数字化是近几年的一个热点,这需要促进信息化与乡

  村管理的深度融合,补齐乡村管理的信息化短板,提升乡村管理智能

  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这项工作的难点之一是数字化意识和素质

  的提升问题。留在乡村的大部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数字化意识和

  素质不高,这就需要大量的引导和教育工作。此外,乡村管理是一项

  系统性工作,需要诸多方面的参预,目前来看,提升乡村管理水平的不少基础性工作尚待完善,数字化的过程尚需时日。

  数字金融是数字乡村的重要推动力量,数字乡村建设也为数字金

  融带来了机遇,二者互为依托,这同时也是数字乡村建设内容的重要

  体现。近年来,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不遗余力,但其所面临

  的困境之一就是服务主体的数字化水平较低,这种错位导致金融供给

  方的投入存在事倍功半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数字乡村建设在

  内容上与数字金融的内容更好地融合,数字金融服务主体应该积极参

  与到数字乡村的建设之中,将自身的数字金融服务内嵌于数字乡村的建设之中,这样才会达成事半功倍的目标。

  一、充分认识现代信息科技的时代特征

  现代信息科技在当代表现出两大突出特征。一是信息科技的生产

  力特征。

  现代信息科技是直接的生产力,通过与农业各生产力要素渗

  透,起到倍增器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现代农业信息

  科技是未来最活跃的农业生产力,互联网、农业人工智能、农业大数

  据、区块链等技术,将提升农业生产者决策和管理行为的智能化;农

  业传感器、农业机器人、农业智能装备等技术将实现传统农业生产工

  具的转型升级;

  数字化技术将使管理者更清晰地认识和把握农业生产

  对象及其与各生产要素、环境要素、技术措施等相互作用关系。二是

  信息科技的经济特征。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

  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

  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抓住了数字革命的机遇,创造了10多年的经

  济繁荣,成为世界第一数字经济大国。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

  等现代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数字经济成

  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31万

  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4.8%。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估计2035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150万亿元,占GDP比重55%,达到发达国家平

  均水平。一方面,农业是最基础的传统行业,我国农业数字经济与工

  业、服务业等行业和领域相比,潜力巨大。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2022年发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农业数字经济仅占农业增加值的7.3%,远低于工业18.3%、服务业35.9%的水平。另一方面,我国农

  村地区对信息基础设施有着巨大需求,发展乡村产业,提高农村地区

  居民生活水平、提升乡村管理能力,对互联网、挪移互联和智能终端

  等需求迫切,孕育着巨大规模的数字经济。

  二、大力发展智慧农业,重塑我国现代农业

  (一)国际形势。

  世界农业发展经历了以矮秆品种为代表的第一

  次绿色革命、以动植物转基因为核心的第二次绿色革命,随着现代信

  息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农业的第三次革命——

  “农业数字革

  命”正在到来。发达国家对智慧农业进行战略布局。

  1.美国。在经历了机械化、杂交种化、化学化、生物技术化后,正走向数字农业。据测算,目前美国20%耕地、80%大农场实现了大

  田生产全程数字化,平均每一个农场约拥有50台连接物联网的设备。

  2.加拿大。联邦政府预测与策划组织在其发布的《MetaScan3:新兴技术与相关信息图》报告中指出,土壤与作物感应器(传感器)、家畜生物识别、农业机器人等技术将在未来5-10年进入生产实际,颠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3.欧盟。2022年10月12日,欧洲农机协会(CEMA)在欧盟总部

  召开峰会,提出在农业数字技术革命的背景下,未来欧洲农业发展方

  向是以现代信息技术装备为核心的“农业

  4.0”。

  4.日本。2022年安倍晋三牵头的“战略创新/创造计划(SIP)”

  中,2022年启动了“基于智能机械+智能IT的下一代农林水产业创

  造技术”项目。日本未来将大力发展以农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无人农场。

  据国际咨询机构预测,到2025年,全球智慧农业市值将达到

  683.89亿美元,发展最快的是亚太地区(中国),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14.12%,主要内容包括大田精准农业、智慧畜牧业、智慧渔业、智能温室,主要技术包括遥感与传感器系统、农业大数据与云服务技

  术、智能化农业装备(无人机、机器人)。

  (二)我国对发展智慧农业的重大需求分析

  1.劳力短缺导致人工成本迅速增加。2022年我国城镇化率为

  60.60%,“十三五”期间农村将转移人口1个亿。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我国农业劳力占比由1991年的60%(世界平均45%)下降到2022年

  的26%(世界平均28%)。农村劳动力短缺,人工成本迅速增加,目前

  几乎所有农产品生产的人工成本占比超过50%。农业劳力老龄化日益

  突出,估计“十四五”我国农业劳力60岁以上占比接近80%。此外,农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也是我国农业生产的短板。

  2.我国农业的产业竞争力不强。

  一是生产规模小。

  我国人均耕地

  2亩,是美国1/200;我国劳均耕地9亩,美国劳均957亩。小农户

  生产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特征,现在农户2.2-2.3亿户,50亩以下农

  户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80%。二是方式落后。2022年我国主要农

  作物(小麦、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69%,而设施农业机

  械化率仅31%-33%,畜禽养殖业机械化率35%(其中生猪养殖机械化

  水平在30%,鸡养殖的机械化水平在40%,肉牛、水禽等机械化水平

  普遍低于30%)。三是效率效益低。欧美农业人均产值5-7万美元,日韩3-5万美元,中国7850美元(2022年),是美国1/10、欧洲1/7、日韩1/6。

  3.我国智慧农业缺乏技术储备。智慧农业具有显著的多学科交叉

  的特点,由于农业的生物特性,将工业信息技术直接拿到农业领域往

  往不能有效解决农业问题,必须开展基于农业生物特性和农业问题的专题研究。

  由于缺乏基础性和原创性研究,我国智慧农业技术整体上

  与发达国家差距在10年以上,特殊是在农业传感器、农业人工智能、农业机器人等方面,差距更大。我国智慧农业技术不仅仅是“短板”

  问题,而是整体上的“短桶”问题。

  (三)我国智慧农业战略布局

  我国农业在经历了人力和畜力为主的传统农业(农业1.0),以

  广泛应用杂交种和化肥、农药的生物-化学农业(农业2.0),以农业

  机械为生产工具的机械化农业(农业3.0)之后,正向以信息为生产

  要素,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和智能

  装备应用为特征的智慧农业(农业4.0)迈进。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谁来种地、怎样把地种好的重大问题,面临着质量效益不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等挑战。环绕农业“保供

  给、促升级、提效益、可持续”发展理念,“十四五”我国智慧农业

  应环绕以下三大战略目标进行任务布局。

  ——

  电脑替代人脑。

  通过农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涉

  农人员运用信息与知识水平和管理决策能力。

  ——机器替代人力。

  通过农业智能装备的创新发展,核心解决农

  村劳力短缺、人工成本高的问题。

  ——

  自主安全可控。

  核心解决卡脖子与短板技术,确保安全自主

  可控。

  (四)重点任务

  1.建设人机协同的天空地一体化数据信息采集体系。在农业全产

  业链主要环节部署农业物联网、农机车载监控应用终端,与农业遥感、农业无人机和传统人工采集系统结合,实现对农业生产全领域、全过

  程、全覆盖的实施动态监测。

  2.建设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与应用体系。

  顶层设计、统一标

  准、分布存储、集中管控,搭建统一开放的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

  建设全局性、区域性、专业性(优先种植业、养殖业、农机、种业、耕地、科教、典型农产品)大数据;

  建设基于大数据的“一张图”(农

  业生产要素、环境要素、产业布局等);开展基于农业大数据的创新

  应用,融合农业一二三产,提高生产调度、决策、管理、服务能力。

  3.加大农业智能装备应用。针对农业产业链中劳动密集的环节,加快发展大田作物精准播种、精准施肥/药、精准收获等智能装备,设施农业育苗移栽、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智能控制等智能化装备,设施养殖中环境控制、精准饲喂、疫病防控等智能化装备,以及农产

  品加工、冷鲜物流智能化设备。

  4.实施一批智慧农业重大工程。环绕效率型、效益型、效果型三

  类农业,在农产品优势产区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和先进合用智能化农业装

  备,应用于农业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促进农业三产融合

  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三、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

  (一)国际上数字乡村发展借鉴

  2022年9月初,超过340名农村利益相关者会萃在爱尔兰科克,在“农村更夸姣生活”标题下,发布了《科克宣言2.0》,阐述了农

  村地区的期望和愿望。

  《科克宣言2.0》提出,在需要解决的优先事

  项中,要求政策特殊注意克服农村和城市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并发

  展农村地区连通性和数字化所带来的潜力。

  欧盟委员会成立智慧乡村工作委员会,制定了中长期发展战略,利用欧盟资金推动智慧乡村发展。核心是通过数字技术和知识创新应

  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为农村地区居民和企业带来利益。主要解决

  5个方面问题,一是提高农村地区居民生活质量;二是提高农村居民

  生活水平;

  三是为农村居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四是更好利用各类资

  源,减少环境负面影响;

  五是通过模式创新为农村价值链提供新机会。

  (二)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现状与未来需求

  2022年我国行政村光纤和4G网络通达比例均已超过98%,贫

  困村的固网宽带覆盖率达99%,实现了全球率先的农村网络覆盖。

  2022年我国农村电商1.7-1.8万亿元,农产品电商3500-4000亿元。

  截止到2022年11月,我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已在18个省份整省推

  进实施,共建成运营34.6万个益农信息社,累计培训村级信息员

  73.7万人次,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公益服务7709万人

  次,开展便民服务2.6亿人次。

  我国农村地区信息化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

  施薄弱,投入少,城乡数字鸿沟明显,城乡网民比例是(3.2:1)。

  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监测,2022年全国县域用于农业农村信息化

  建设的财政投入,25.2%的县域低于10万元,仅有20.0%的县域在

  500万元以上,我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为33%。

  (三)“十四五”我国数字乡村建设战略考虑

  以乡村振兴和新基建为契机,在国家《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

  框架下,环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加强农村地区

  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

  数字技术对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管理(公共服务、公共事务、公共

  安全)等全面渗透,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

  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老百姓有获得感与幸福

  感。

  (四)重点任务

  1.乡村信息基础网络建设。

  在新基建战略下,进行乡村网络设施

  改造升级,实现全国行政村宽带全接入、4G网络全覆盖;在重要河

  流、出水口建设生态监测物联网;在城郊区建设5G基站,并开展典

  型应用;在500人以上农村人口居住区建设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网络;

  缩小数字鸿沟,城乡上网比例由76:24变为60:40。

  2.农村大数据建设。建设1:1000包括土地、河流、道路等内容

  的农村地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建设农村产业、农村经济、农村管理、农民生活大数据,实现农村管理、疫情防控、应急调度指挥的数字化。

  3.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网络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大数据服务云平台,提供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文化娱乐、科学普及、市场信息等服务,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乡村数字化管理能力建设。建设乡村集体资产、公共服务、公

  共事务、公共安全、乡村党建等数字系统,实现乡村管理体系和管理

  能力现代化。

  5.数字化实体试点建设。在农村地区建设10000个数字经济实体、1000个互联网小镇、100个数字县域经济实体,激活资源要素,发展

  数字经济,哺育亲农惠农乡村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农村地区创新创

  业与绿色发展。

  6.农村电商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农村电商平台及配套基础设施

  (农产品冷藏设施),制定电商产品技术标准和产品惟一标识,促进

  工业品下乡,农产品出村进城,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机衔接。

  四、“十四五”促进智慧农业与数字乡村的建议

  (一)要加强与国家相关战略规划衔接。

  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以及《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新基建等国

  家重大战略和规划相衔接,体现国家意志。

  (二)要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既要突出战略性顶层设计,也要坚持落地解决智慧农业与数字乡村发展过程的实际问题,突出需

  求导向,部署实施一批智慧农业与数字乡村建设重大工程,让老百姓

  有获得感。

  (三)要认真研究制定配套的政策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推

  动、中央与地方联动机制;可借鉴欧盟共同农业政策(CAP),支持不

  同农户应用数字技术的分门别类的补贴机制;

  加强技术标准制定,建

  立数据整合共享机制和规范化的数据管理制度。

篇三:数字农业产业创新能力弱的表现

  

  理论研究

  论点ARGUMENT浅析我国数字经济产业的特征及发展趋势文/魏海,郑丹,邱珊珊

  在社会全面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下,为有效促进数字经济产业的稳步升级,相关部门有必要加强对数字经济产业的特征及发展趋势的分析,进一步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机制,增强数字化经济产业深化发展、横向发展的决心。基于此,本文通过重点研究新时期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特征、限制条件等内容,分析并提炼了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平衡各区域的经济实力提供借鉴。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的演变促进了数字经济产业的进步,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群体开始主动关注数字经济并逐步形成了引领数字经济产业模式改革的想法。诚然,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产业化以及产业数字化有助于维持当前社会的稳定发展,加快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进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基于此,相关部门应对我国数字经济产业的既有发展成果进行凝练,并总结出其中最具价值与发展优势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提高我国数字经济产业的竞争力。业经济后出现的最主要的经济形态,其以数字化数据信息为主要内容,以现代网络平台为基础,以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应用、全球产业模式为依托,同时具备高度统一的公平性、公开性以及高效率的新型经济形态。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则数字经济是指现代生产活动中,可结合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实现精准识别、分析与提炼、整合储存等功能,能够快速优化配置或再生数字化资源,以高质量、稳定性强、发展前景良好为主旨的新型数字经济发展形态。相较于实体经济,数字经济的概念更加宽泛,也更模糊。例如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以直接的方式引导相关资源发挥作用,还是间接地使用数字技术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经济等的发展,都属于数字经济的范畴。[1]如果从应用技术的角度来分析,则数字经济囊括云计算、云储存、互联网区块链、5G通信、人工智能等一系列可助力经济发展的新兴技术、产业等内容。如果从应用层面来进行分析,则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的电子商务平台、电子交易服务体系等“新零售”产业形式,以数字化、自动化为中心的工业生产、加工等“新制造”产业形式等内容,均是数字化经济的典型应用。二、我国数字经济产业的特征(一)产业数字化进一步加深一方面,各类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创新发展有效促进了我国各个产业和领域的快速升级、转型。例如数字化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对不少产业和人们的生一、数字经济概述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103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理论研究论点ARGUMENT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数字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显然,产业的转型及数字化发展为构建完善的数字经济产业链提供了有力支持。时至今日,我国的重工业、化工业等各个领域的产业在数字化办公、生产能力等方面均获得了较加工等各个环节亦有所加强。与此同时,制造业逐渐成为我国数字经济产业未来发展的主阵地。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数字化经济产业与实体经济产业的融合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二者的融合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以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发展为例,随着这一产定制生产、线上交易、数字管理等新业态也崭露头角,并逐渐形成了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新形态。而线上交易与线下产业的融合,也进一步促进了数字经济在更多实体经济行业、生产制造领域以及各类情景中的渗透。[2](二)数字化产业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随着数字化经济产业的不断发展,数字经济产业的开发与推广逐渐得到整个社会的广泛支持以及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在此过程中,数字化技术在政府基础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应用效果。以我国政府重点推广的“智慧政府”“掌上办”等数字化电子政务平台,以及“智能手等便民App为例,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政府部门的便民、惠民等业务的服务质量和效率获得了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上,各业务部门的跨地区、跨部门、跨阶层的业务办理能力以及响应速度也证书办理这项业务为例,传统的办理流程通常需要相关产业的负责人携带大量的纸质资料辗转于审批时间相对较长。[3]此时,基于数字化的线上政府平台的出现,不仅有效简化了申请、办理的流程,促进了我国政府机构服度上激发了社会层面的创业积极性。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政府部门线上服务用户超过8.5亿人次,这也意味着,超过八成的互联网用户曾经有过线上申请或参与政务服务的经历。随着数字化技术与线下实体产业的进一步渗透,越来越多的产业呈现出明显的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数字经济产业的快速扩张促使我国产业决策由管理人员独立决策、依照既有经验进行决策的传统形式向精细化、针对性、高效化、云计算等数字化模式转变。另一方面,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与传统公共服务的有机结合加快推动了我国数字经济产业治理体系在等方面的进步,进一步扩大了数字化公共服务的服务范围,促进了数字化产业的全面发展。[4]机NFC公交地铁卡”“快捷支付”态势感知、科学决策、风险预防大的进步,在办公、设计、生产、获得了明显的进步。以产业资格三、我国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趋势大,催生新型业务模式就当前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一)信息连接强度持续增趋势来看,未来,我国数字经济产增大。随着信息技术的创新和“互联网+”相关概念的逐步完善,从实体产业到数字经济产业的转型将更加简单快捷。这一点在近年来飞速发展的运营网站以及智能手机等领域尤为明显。十几年前,开发、经营电子商务还属于难度高且颇为复杂的工作,如今,用户只需要一台联网的智能手机便能自主运营一家甚至多家线上店铺。由此可见,先进的信息技术催生了数字经济产业的新业态。而在未来,数据的传输效率势必更快,互联网的覆盖范围必然再度扩张,网络安全也将得到更加全面的保障。在此过程中,数字化网络技术将对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进而催生出更多新产业、新业务,并加快实现数字经[5]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多个部门、机构进行办理,申报、业的信息连接强度、范围将持续业链的不断发展,诸如智能制造、务效率的提升,同时也在一定程(二)发掘数字经济产业价值,刺激地方经济增长104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理论研究

  论点ARGUMENT四、结语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我国数字经济产业的特征及发展趋势的分析和研究,不仅有助于促进我国数字经济产业的加速发展,同时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提升以及数字化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因此,只有不断加大数字经济产业的研究力度,充分结合客观条件与现实需要,为我国数字经济产业的长远发展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策略,才能加快推动我国数字经济产业不断壮大,进而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数字经济产业的持续创新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链的升级。为此,在数字经济产业建设过程中,各区域政府部门应加强重视,同时积极发挥数字经济产业的引领作用,扩大数字经济产业的影响范围,从而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未来,为刺激地方经济,各区域政府部门将有意识地加强对数字化经济产业的招商与投资力度,而此举同样会为通信、信息技术等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当区域内规模较大的数字经济产业实现稳定发展后,当地政府部门也将逐渐加大对规模相对较小的数字化经济产业的帮扶及税收优惠,以加快促进数字化经济产业集群的形成。之后,伴随着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的稳定发展,区域经济体系将逐步完善,进而形成以本区域为中心、周边区域数字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三)持续促进创新发展,注重高端人才培养就现阶段我国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水平而言,不同产业以及区域间的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即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主要表现在研究型大学少、科研机构少等方面。立足全局,这也意味着我国数字经济产业的未来发展缺少具备创新意加大引进国内外高端专业人才、加强培养创新型人才、扶持区域科研机构等将成为促进数字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作者魏海、郑丹、邱珊珊,就职于颍上县科学技术学校)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曹建飞,韩延玲.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22,38(16).[2]赵新伟.我国数字经济产业效率空间演进及收敛性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2,42(8).[3]蒋建强.苏州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15).[4]韩健,李江宇.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2,37(7).[5]濮珍贞.我国数字经济产业特征识与先进技术的高端人才。因此,及发展评价研究[J].武汉商学院学报,2022,36(3).105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篇四:数字农业产业创新能力弱的表现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摘要: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关键力量。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复杂严峻的态势下,我国数字经济依然保持较快增长,质量和规模稳步提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速推进,数字化治理体系逐步完善。同时,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支撑能力有待提升,数据资源利用程度较低,与传统产业融合不足,数字化人才短缺等问题不容忽视。因此,应加强政府统筹协调力度,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核心技术突破,加强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加快数据规则制定,加大数字人才引进培育力度,打造开放合作的生态圈,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数字经济;发展现状;趋势

  引言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数据价值应用潜能被激发与释放,数字技术与人类生产生活广泛渗透、深度融合。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国内复工复产任务艰巨,数字经济依然保持较快增长,起到了助推器、放大器和辐射器的作用,持续影响着中国的复工复产、产业升级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

  一、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一直快速健康成长,根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报告数据,2005年到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由2.6万亿扩张到35.8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由14.2%提升到36.2%。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名义增长率达到15.6%,与2005年相比,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增长了12.7倍。2014年至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对GDP增长始终保持在50%以上的贡献率,2019年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7.7%,显著高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二)我国各地区加速发展数字经济

  我国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情况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经济发展好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态势也表现较好。2019年,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等12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超过1万亿元,贵州、福建等地的数字经济增速全国领先。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各级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数字经济相关政策,有效推进各地数字经济发展。同时,各具特色的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格局也在加速形成。京津冀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三地已签署了基础设施共建、数据共享等八个细项合作协议。长三角正积极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资源跨区域流动。

  (三)数字产业化稳步提升

  数字产业化指信息通信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是数字经济的先导产业,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撑。2019年,我国数字产业化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增加值规模达到7.1万亿元。5G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4G用户总数达到12.8亿户,固定宽带迈入千兆时代。软件业务实现较快增长,累计完成收入7.2万亿元。互联网行业模式不断创

  新拓展,收入增长速度较快,生活服务、电子商务平台等服务企业收入达到3193亿元,同比增长24.9%。

  (四)产业数字化加速发展

  产业数字化是指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应用,为传统产业带来质量变革与效率变革,如工业互联网、车辆网等,其新增的产出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我国产业数字化深入推进,增加值规模达到28.8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已达到80%。其中,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处于领先,明显优于工业和农业的数字化发展,201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行业比重为37.8%,工业增加值为19.5%,农业增加值为8.2%。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迅猛,对数字经济增长贡献巨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的主战场,领先的制造企业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制造流程各环节,有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五)数字化治理水平逐步提升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数字经济的发展环境逐步优化改善,综合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数字经济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在个人信息保护、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加强规范,如《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等。各级政府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是利用新兴科技支撑强化治理能力的具体实践。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海量数据深度挖掘分析,实现对经济社会各领域进行精准治理,协助政府进行科学决策。各地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强事前预测预警分析能力,以及建立健全事后监管治理的有效手段。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数字化治理助力疫情精准管控以及复工复产,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二、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一)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不足

  我国在传感器、芯片等核心元器件,工业设计工具等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掌握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在产品功能、用户体验、稳定性和成熟度等与国外主流产品仍存在一定差距。在国际经济环境等日益复杂险峻的形势下,我国核心技术薄弱等问题日益凸显,数字技术与其他产业融合赋能经验不足,对产业创新转型的支撑水平有限,亟需实现对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二)数据资源利用程度较低

  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资源与基础,推动数据资源开放与共享是促进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推动政府治理数字化的关键。但目前,我国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仍处于较低水平,各地政府“数据孤岛”现象较为普遍,在思想观念上对于数据开放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在制度建设上数据开放共享的相关政策性文件缺乏明确标准规范。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存在阻力,个人信息安全、数据确权等方面法律界限不明,为数据资源的利用带来阻碍。

  (三)与实体经济融合程度有待提升

  目前,我国数字经济在消费级应用方面持续创新,但在赋能制造业领域仍存在不足,成效不明显,农业数字化相对较为滞后,其中比重最高的林业也未超过13%,比重最低的畜牧业比重不足5%,存在较大的潜在提升空间。大多数传统企业对数字化转型认识不够深入,在数字技术赋能后如何获取价值创造方面仍在摸索前进,对挖掘数据资源作用不够重视,缺少精通对主要业务流程数字化改造的人才,对应用数字化技术和解决方案的行业缺乏科学统一的评价指标。

  (四)数字人才面临短缺瓶颈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人才面临严峻的短缺问题,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数字人才的供给能力和培养压力与日俱增,数字人才的数量需求和专业性要求逐渐增加,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带来挑战。高等院校与职业院校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相对滞后,无法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脚步。既掌握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又精通传统行业技术和产业运作模式的跨界复合型人才更是紧缺资源,高端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结构性短缺成为制约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瓶颈。

  三、根据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政府统筹协调

  鼓励各级政府建立发展数字经济的主管机构,形成统筹协调机制,研究制定与数字经济发展相关的重大政策与方案,并负责数字经济发展任务的具体实施,做好统筹部署和协调推进。着力推进机制体制创新,鼓励科技创新,加强人才扶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为数字经济领域的相关企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对核心元器件、基础软件等关键基础性技术进行持续研发投入,梳理“卡脖子”环节和关键瓶颈,综合运用产学研合作和政府支持等手段全力突破核心技术,推动关键软件和系统、关键技术和工艺设备的创新和推广应用。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区块链等前沿领域提前布局研发和商用,加强基础技术研究,鼓励更多市场力量参与,带动应用技术群体突破。加强市场化导向和开放创新,创造协调开放的创新政策和产业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和企业在技术创新的导向化和突破性作用。

  (三)加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基础设施是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心,主要包括与数据相关的基础软硬件设施,如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平台、云计算平台、物联网平台等。应着力围绕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布局,推动政府、大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等信息系统上云,提升云计算平台的基础能力。同时,加快电力、能源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有序部署新兴、融合、集约、绿色的数字基础设施,为数字经济相关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四)加强重点领域应用示范

  应将数字经济作为地方产业优化升级的重点工作方向,加强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理念的宣传与科普,支持各地龙头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开展融合应用的示范项目。鼓励政府依托龙头企业打造融合应用的地域品牌,为中小企业应用数字技术进行政策引导与支持,将数字化改造融合到企业研发、设计、生产、运输等全流程,为塑造行业优势积极开展试点示范项目。

  (五)加快数据规则制定

  明确数据权属,合理划分数据所有权、归集权、使用权、管理权,对个人数据、政府数据、商业数据等公开共享的合法性、规范性进行法律分类界定和保护。应建立数据管理和运营部门,提升对数据的归集统筹管理能力。制定数字伦理道德规范,加强数据隐私保护,保障获取数据的公开平等。鼓励企业对数据资产加强管理,建立企业数据治理能力评估体系。建设公共数据平台,打通数据壁垒,注重数据主权,建立有效的数字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实现数据价值的持续释放打好基础。

  (六)加大数字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

  以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建立和健全数字经济领域高端人才和跨

  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中小学开展数字经济通识教育课程,支持高校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课程作为理工学科的必修课程,鼓励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培养具备数字化思维和能力,又熟悉行业业务模式及流程的跨界人才。加强对国外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度,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为科技人才创新营造开放良好的氛围,设立数字经济人才奖励计划,建立健全数字经济人才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智力要素。

  (七)打造开放合作的数字经济生态圈

  落实“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扩大国内数字经济领域开放,吸引国际优质项目落地,加强数字经济相关技术、人才、产业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打通国内国际数字经济双循环。发挥G20、APEC、数字金砖等合作机制优势,通过开展双多边数字经济项目合作,加强标准体系相互兼容,促进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建立跨国资金链、创新链、价值链,打造建立开放共赢的数字经济合作生态。

  总结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增长极,以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提供信息和数据支撑,赋能我国各行业、各领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因此,应找准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着力点,有效提升数字经济国际竞争力,打造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R].北京:信息通信研究院,2020:1-71.[2]谢芳,林成华.推进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8-05(003).[3]王一鸣.数字经济将开启下一轮经济周期[N].北京日报,2020-06-29(009).[4]吴晓怡,张雅静.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国际竞争力[J].科研管理,2020,41(05):250-258.[5]刘薇,樊重俊,臧悦悦.我国各地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9(23):12-15.[6]杨佩卿.数字经济的价值、发展重点及政策供给[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0(02):57-65+144.[7]柳杨,李君,左越.数字经济发展态势与关键路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15):112-114.[8]左越,窦克勤,李君,周剑,李清,王庆瑜,柳杨.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制约因素及应对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18):237-242+244.

  姓名:

  徐曼

  出生年月:1990-08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吉林省四平梨树

  毕业院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毕业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历:

  博士研究生

  职称:工程师

  研究方向:数字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

  工作单位:中国电子学会

推荐访问:数字农业产业创新能力弱的表现 创新能力 农业产业 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