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幼儿园建构区教师指导策略10篇

时间:2023-05-02 09:15:03 浏览量:

篇一:幼儿园建构区教师指导策略

  

  建构区活动指导策略

  付民杰

  在刚接触区域活动时,自己虽然能够认识到教师指导的重要性,并努力去做好,但因多方面原因,其指导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1.指导过程缺乏互动。虽然我们都知道要“多给孩子一点空间”,但在具体指导中,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变成一种灌输。教师太主动了,必然使幼儿学习变得被动,缺乏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造成幼儿更多依赖教师,独立性较差。2.存在着强制性指导。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会突兀地介入活动的情况。在介入前,并不了解游戏的进程,也未取得幼儿的同意,擅自强硬介入,打断了幼儿的自主游戏,这只能凸显教师在活动中强制性的指导地位。而实际上,这样的指导,教师本身的目的性也不明确,效果也可想而知,教师成为区域活动中不受欢迎的人。3.缺乏指导策略。在区域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有时不知如何有效地帮助幼儿进行活动,缺乏相应的指导策略。未能注意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兴趣点所在,指导随意性大,不了解孩子已有的经验和水平,只是看着他们在安静地摆弄物品使得本该发生的教育过程被失落;“区角”成为孩子们打发时间的地方,区域活动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教育价值。

  为深入贯彻落实《指南》,孩子区域活动中的“材料”和“教师支持行为”也是我一直以来所思考的重点,自己对区域活动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建构区活动的指导。

  一、有效利用区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幼儿园的班级都是根据需要来调整和拓展的,我们要利用好空间,保证教室不拥挤。本学期我园调整了幼儿床铺,使得空间变大,我们充分利用其空间让孩子们开展建构活动。孩子们喜欢建构区,但是建构区所能容纳孩子的数量有限,如有其他的孩子也想玩,只能选择其他的区域,因此在区域布置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其他区域的空间。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参与区域活动,我们采取了细化建构区的方法:把建构区细分为搭建区、拼插区。两区都设置在睡眠室内,搭建区以投放木质积木材料为主,还有一些其他的废旧材料;拼插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拼插玩具,还有桌椅,孩子们在区域活动时自由选择材料进行拼插。这样,既能充分地利用空间也能很好地满足孩子们活动的需要。孩子们玩区域的时间是比较有限的,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参与区域,我们在区域活动时间的安排上采用了灵活的方法。因孩子们马上要上小学,集体活动的时间又占了大部分,每天区域活动的时间就更少,很多孩子都还没有投入活动,老师就宣布活动结束了,孩子们只好很不舍地收拾、离开……每天都是如此,但我们又不能把孩子集体活动的时间拿来用,毕竟孩子们下学期要上小学。为了解决时间上的问题,我们采用了集体活动与区域活动结合的方法,同时在一些主题背景下来实现区域活动的有效性、目的性。

  二、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环境和材料的作用

  区域活动的环境布置是很重要的,孩子们在良好的区域氛围下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我们班级的建构区和美工区相隔不远,设置这样的位置就是为了孩子们能更好地操作,如孩子们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可以先把自己的想法画出,然后再参与到建构活动中。区域的材料也应选择孩子们喜欢的。我们平时很注重材料的选择,每次要做什么区域时,都会先想清楚这些材料的功能是什么?它们做出来对孩子的教育价值是什么?比如在建构区,我们想请孩子们拼搭机器人,拼搭需要一些积塑,那我们自己就要先对各种积塑有一定的认识,并且知

  道该如何去拼搭才更好。同时我们还要亲自示范拼搭,让孩子们体验拼搭的过程,并帮助他们分析拼搭过程的重点、难点。在孩子们动手拼搭时,我们要指导孩子们进行不同方法的拼搭。

  三、多种指导策略灵活运用到区域活动中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应灵活运用多种指导策略,如指导孩子们认真仔细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孩子生活经验的点滴积累等。还是以建构区游戏为例,我们在平时指导孩子观察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近到远、从整体到局部等来观察事物。例如孩子们这个星期要拼搭“立交桥”,那就要知道都有什么样的桥。在集中教育活动中,我利用网络下载一些立交桥的图片让孩子们先欣赏、观察不同桥的不同外形、不同构造,让孩子们讨论不同桥的特点,画一画自己想要搭建的桥,在讨论和画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孩子需要什么,孩子将要做什么……这样,当我们看着孩子们真正拼搭桥的时候,心里就有了底,也就有兴趣投入到游戏中。

  以下是我在指导建构区活动时的一个片段:

  几个男孩正在搭建公路。我走到他们身边,问到:“孩子们,我的车要开过来了,入口在哪儿?”

  “哦,对啊,我们搭建的公路的路口怎么堵死了呢,得重新开一个路口”其中一个男孩子说道。

  我注意到他们只是搭了两条同向通行的车道,于是又问:“回来时我从哪里走呢?”孩子们看着不对劲儿,“哎呀,对面来的车要是也从这过,不是要撞上了吗!赶快在旁边搭条反向的车道吧!”可是,建构区已经没有地方了。孩子们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我在旁边出主意:“前几天我们认识了很多桥,其中有一种桥我想可以帮助到你们。”其中有一个孩子说:“立交桥,我们可以像搭建立交桥似得,搭建一个立体的双层公路。”

  问题在提问下产生,冲突在提问下明朗化,几个问题就像一个支架,把孩子的经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其实这个案例就是我对支架式教学理论的运用,它首先肯定,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儿童原有经验和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基础。同时,为了确保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必须不断提出挑战性任务和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儿童不断从借助支持到摆脱支持,逐渐达到独立完成任务的水平。这里,设置问题情境,提出具有挑战性、能引发幼儿新旧经验之间冲突任务,引导幼儿意识到问题和冲突,并提示解决问题的线索,便成为有效的支架行为。

  总之,通过教师的有效的引导,能充分的发挥建构区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促进作用。

篇二:幼儿园建构区教师指导策略

  

  幼儿园中班建构区游戏的指导策略

  潘

  妙

  建筑区是孩子最喜欢的区域之一,建构的魅力在于运用简单的积木等建构材料进行无限的想象、创造。同时,它也是一种艺术创作活动,游戏中幼儿通过感知周围的环境形成了丰富的表象,然后运用积木表现出记忆中的各种不同形象。若有效发挥建构区的教育价值,将能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通常是让孩子自己玩,自己建构,不能很好地提升幼儿的建构水平。因此,我搜索资源,学习中班幼儿建构区的指导策略,以对幼儿进行有效指导。

  一、自主、可变的环境

  新《纲要》也指出:环境应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注教意体现教育进程及幼儿发展状况。在建筑区环境创设中我法们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采用可变的游戏环境激发了幼儿建构欲望,提供了自主学习阶梯。

  研(一)区域设置的集体智慧

  究

  宽敞的场地为幼儿提供了轻松的氛围。师生在活动室外用纸盒围了6-8个平方的场地,铺上泡沫垫,能同时容纳5-6名幼儿游戏,周围的纸盒既当围栏,又能分类摆放各种建构材料,材料的小盒分装方便幼儿取放,也有利于培养幼儿整理材料的好习惯。在一日活动中我们保证有固定的时间让幼儿游戏,舒适的环境、充裕的游戏时间保持了幼儿对建构的兴趣。

  (二)图文规则的互动建立

  规则是保证幼儿游戏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但老师指定的规则难以内化为孩子自律的行为,只有从孩子需求出发的规则才能使孩子深刻地理解最终自觉去遵守。开学初,我和孩子进行了“活动怎么玩才有趣”的讨论,并将讨论出的规则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粘贴在建构区,提醒幼儿的游戏行为,随着游戏的进程,规则也在试误中逐渐完善。这种互动规则的设立让建构区游戏能有序开展,也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图谱学习中的自我建构

  幼儿期的孩子喜欢欣赏、观察图片,并能从形象的图片中主动学习,在建构区的靠墙一侧,我们布置了许多的搭建图谱,如:叠高、架空、链接、覆盖等,利用环境的隐性教育渗透搭建的方法,幼儿在搭建过程中可以参考和学习。还将孩子的作品用照片的方式记录下来进行展示,当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成为大家学习的模型,孩子们建构的兴趣更浓厚了。

  二、适时、渗透式的指导

  (一)丰富表征经验

  从积木游戏的创作心理看,幼儿乐于建构记忆清晰的形象或是比较生动的表象经验。如果幼儿缺少丰富的表象经验,幼儿游戏的兴趣就会逐渐消退,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事物,如散步时边走边看,从事物的颜色造型、结构、数量、用途以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等方面进行观察思考,同一物品不同的方位和角度去观察,使他们头脑中储存丰富的具体印象,并在游戏过程中依靠这种印象来进行思维创造。

  (二)合理提供材料

  建构活动依靠建构材料进行表现,除了常用的木头、塑料等积木,生活中废旧辅助材料的加入,满足了幼儿突发奇想的需要,更能激发幼儿游戏的灵性,在寻找替代品的过程中提高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材料的提供中

  172┆好日子

  我们注重的材料的丰富性和运用的有机结合,为幼儿搭建提供充实的物质基础。

  (三)适时加入任务书

  任务书是让幼儿先构思计划,并将设计好的建构图绘画出来,再尝试将自己设计用建构材料表现出来。中班的幼儿的思维能力有所增强,任务书的加入提高了幼儿学看平面图、设计建构图,依图搭建的能力,提高幼儿平面、空间感知和转换能力,提高了活动的目的性。

  任务书的加入是一个有简-繁、有单个到组合的过程,可以从幼儿个别作品的任务书,逐渐过渡到合作的主题搭建任务书,任务书有效提高了建构活动的计划性和幼儿建构的坚持性。

  (四)教师的适时介入

  老师在游戏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时而是观察者,观察幼儿的兴趣,发现幼儿存在的困惑,并调整自己行为,采取的指导策略。时而是共同游戏者,马卡连柯曾这样谈到过:如果我只是教导、要求和限制,那我就会成为一种外部力量,而不能成为一种儿童的力量。我必须和儿童们一起游戏。这就是要求教师参与到游戏中去,机智地引导游戏进程和协调幼儿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时老师是一个玩伴,平等的角色使得师幼不断的沟通交换意见,规划场地位置,分享材料的使用心得,并在共同的努力下合作完成了搭建内容,幼儿收获了成功,教师也体验了游戏的乐趣。教师角色的多元化转换可以让老师和孩子的心贴得更近,在观察和参与游戏中智慧的引领幼儿,维持和扩展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活动内容。

  三、互动、实效的评价

  (一)分享式评价收获丰

  游戏后的欣赏和讲评是师幼之间、幼儿之间相互学习,分享快乐的过程。每个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参与游戏的体验不同、经验不同,且成功完成作品中自豪情感更溢于言表。我在讲评中满足幼儿交流的欲望,并引导幼儿欣赏实物,针对幼儿游戏中经常会推到重建,就利用多媒体保留幼儿作品,暂留游戏过程,分享和讨论更形象化。一次小何将长条积木用平铺和垒高的方法为游乐场建造了一间休息室,还给房子装上了三角形的顶。讲评时小朋友都提出:休息室要有门、窗。对于种种建议,我引导幼儿讨论:怎样建造出有门窗、稳稳的又镂空的大楼呢?经过激烈的想象,孩子们研究出用架空、围合等方法来建造。

  积极的游戏评价促使教师深入了解游戏情况,改进指导方法,同时在这全程的评价下,更多的幼儿得到认可、鼓励,进而持续幼儿游戏的兴趣,更有利于促进全体幼儿共同发展。

  (二)游戏融合快乐多

  在通常的活动中,一次建构游戏结束后就没有其他的利用价值了,往往会被拆掉,如将建构活动和角色游戏、表演、美工等游戏相融合,不仅能发挥建筑物的作用,而且能拓展游戏,有效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在仔细研读了以上的指导策略后,我也希望能从环境、材料等方面进行改变,能用有效的指导方法让幼儿的建构水平得以提升。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第二幼儿园)

篇三:幼儿园建构区教师指导策略

  

  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作者:王超

  来源:《教育·校长参考》2021年第08期

  建构游戏不但是一种创造力游戏,而且还是一种生活体验,幼儿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能够展现四周的环境特征。对于幼儿园来说,要做到对《3~6岁幼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严格遵从,着力于对支持性的游戏空间及环境的打造,并将游戏环境、建构材料、建构工作、游戏指导作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建构游戏。同时,充分给予幼儿参与游戏的自主权,激发他们探索未知的兴趣,从而培养其在游戏活动中的自主能力。

  在创建游戏期间,要让孩子们占据游戏活动的主体地位,赋予他们玩耍的权利,并激发其参与游戏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在周围环境中建立积极的信任和纽带。教师要在游戏中尊重幼儿的选择尊重,不应在游戏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个人输出会对幼儿的建构活动的互动产生负面影响。除了这些以外,教师要在幼儿进行建构游戏的时候,积极为其提供舒心的物质环境和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引导他们以真正的游戏主体的身份,始终保持对游戏的积极性并致力于游戲活动,以更好地发展幼儿的自主权、积极性和创造力。

  教师要充分支持幼儿进行自主建构,留心观察其在游戏中的行为并及时给予相应支持。而对于教师来说,选择介入幼儿建构游戏的时机和方式十分重要。

  教师介入时机的选择

  需从下述方面进行思考:一是幼儿的需求因素,也就是建构的整个过程是不是顺利、是不是需要他者的协助;二是教师的主观因素,包括教师的期望、状态等。一般情况,老师可在下述时机介入指导:幼儿随意玩耍,使得同样的玩耍行为多次重复或者毫无效用;幼儿遇到困难萌生放弃的想法的时候;游戏期间幼儿有违规则,或是出现安全风险的时候;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时候;幼儿自发地求助教师的时候。在没有特殊情况时,教师不应过度干预或干扰幼儿游戏,要确保幼儿自主参与和开展游戏。

  教师介入方式的选择

  由于游戏每个阶段的进度都不同,每个幼儿的认知风格,学习风格和个性特征也不同,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需求,灵活采取适当的介入方式给予他们支持和引导。一是交叉支持法,即:在幼儿的建构游戏顺利开展的时候,教师可以加入游戏并根据幼儿的游戏计划和节奏与他们合作;而当幼儿积极寻求支持时,教师则及时提供支持;如果幼儿专注于构建,教师必须立即退出。二是物质支持法,即:教师以建构材料为载体,为幼儿们提供清晰、多样和丰富的建构材料,激发幼儿参与建构游戏的积极性,并鼓励和引导幼儿提升建构水平。

  幼儿园各个区域之间是相互隔开的,从而使得游戏空间也被封闭与隔离,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各个区域之间没有连接。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部分幼儿喜欢具有分离特征的投放方式,希望将游戏资料从建构区带到其他区域进行搭建。实践还证明,不同区域之间的物质互动可以帮助

  丰富和创造幼儿的游戏内容。因此,教师要注意游戏区域对于开展建构游戏的重要价值,充分尊重幼儿对独立游戏区域的选择,改变以往活动区域存在“画地为牢”、受界限限制和影响的现象,灵活设置游戏区域,使区域的边界设置实现延伸的趋势,并继续增加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更有利于幼儿综合能力的提升。

  幼儿们喜欢丰富多样的材料,材料不足会使幼儿们参加游戏的热情大打折扣。所以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资料是发展活动的重要保证,也是满足幼儿游戏需求的基本条件。拥有更多的材料并不意味着更高的游戏水平,但这确实意味着它可以满足幼儿的基本游戏需求,并避免了由游戏材料引起的冲突。因此,教师可以加强各个领域材料之间的联系,为幼儿提供更多的选择性游戏材料,并且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放置单个对象和多人游戏材料或订购游戏材料。

  使用不同种类、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的建构游戏辅助材料,号召家长们对一些平日的生活用品、废旧材料等进行收集,同幼儿们一起借助辅助材料来制作动物植物模型、木质小屋、不同的交通工具、森林等为幼儿充当辅助材料,让幼儿根据自主选择主题独立设计和摆放,充分地满足不同风格幼儿的建构需求,将幼儿对构建游戏的热情及创新意识唤起,提高幼儿建构标准。在大班主题建构“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活动当中,幼儿对于道路景观的创造颇为看重,有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道路上专门设计的信号灯,陶泥制作的人物和木偶等。既使得幼儿们对主题内容的认知得到切实的提升,又有益于促使其在建构游戏中的社会发展。

  在进行建构游戏活动的时候,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幼儿的需求,为他们创造和提供游戏条件,引导他们在拥有足够丰富的材料、时间、空间前提之下,大胆地想象,创造构建游戏。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在幼儿开展此类游戏的时候,在恰当的时机予以其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以引导和辅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全方面的发展。幼儿教师在建构游戏中应作为幼儿的引导者、合作者和欣赏者,在最适合激发幼儿综合能力提升的环境中建构活动并提供有效的指导,最终实现提高幼儿建构技能和身心协调发展的目的。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花石匠幼儿园)

篇四:幼儿园建构区教师指导策略

  

  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对于游戏大家都非常的熟悉,在《规程》中就明确提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纲要》总则的第五条也谈到“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显然,游戏是幼儿在幼儿园的活动之一,而“建构游戏”在众多的游戏类型中脱颖而出,深受广大幼儿的喜欢。他们在堆、叠、拆、搭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实验、体会许多空间和数理概念,他们会利用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通过思维和创作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将操作性、艺术性、创造性融于一体。通过建构游戏,不仅能丰富幼儿感知和主观体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建构技能,还能使幼儿在协商、谦让、交换的游戏氛围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尝试开拓与创新,体验成功与挫折,从而实现幼儿个性的和谐全面发展。但是,许多的建构游戏它在幼儿园中只是起到了消磨孩子离园时间或者便于老师管理的作用,而且众多教师认为:建构游戏是一种愉悦的游戏活动,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活动要求,产生愉悦的游戏体验,不需要老师的“教”他们也能游戏。综上所述,我们不得不反思:在幼儿建构游戏时教师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

  再次研读《纲要》,发现第三部分的“组织与实施”第十条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有心的教师在幼儿一日建构游戏中时时处处都会发现他们遇到的种种困题:有的看到漂亮的积木不会玩,有的辛辛苦苦建造的高楼总是站不稳,有的在利用一些建构材料时发现外形符合自己的需要但是总是不能很好的粘合,有的发现自己需要的积木却被同伴拿走了,还有的当整个搭建工程竣工时却发现还没有搭出符合主题的代表建筑······此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目前,在幼儿建构游戏中还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呢?

  问题一:投放建构积木时忽略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各种积木的建构功能,教师对孩子掌握建构技能的程度缺乏了解。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日趋重视,幼儿园建构游戏材料资金的投入上也是越来越大,各式各样的建构材料琳琅满目,在分配建构积木时小、中、大年龄投放的种类千篇一律,没有充分的考虑各个年龄段幼儿的搭建水平,也不考虑这个积木原本的教育价值,玩法功能,只是没有目的的投放,幼儿也在没有掌握建构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接、拆。而大部分的教师只看表面现象“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他们在玩中体验着快乐”。熟不知,他们在没有目的、没有方法的建构中除了快乐体验还得到了什么?提升了什么?领悟了什么?探索了什么?创造了什么?

  问题二:教师缺乏对自身在幼儿建构游戏中角色意识的认识。

  建构游戏是幼儿自主自由的建构活动,教师对幼儿的这种自主自由的活动要不要施加影响,进行干预或指导?有的教师往往会“迫不及待”地告诉幼儿答案,甚至包办建构,或是放任幼儿完全地“自由活动”,正是由于教师缺乏正确的角色意识,往往会让幼儿的建构游戏失去了原本其应有的教育意义。其实,在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仍然起者主导的作用,要根据幼儿建构的兴趣、产生的问题和困难,支持、帮助、引导、鼓励他们去建构,这其实是师幼互动和相互应答的过程。当看见教室中展示的建构作品时,诚实、可爱的孩子们会自豪地介绍:“瞧,这是我和XX小朋友一起合作的,这是我们遇到困难时老师一起帮助我们的,这里是我的想法,怎么样,酷吧!”相信,此时的老师会由衷的感到欣慰,因为教师自身的价值在孩子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问题三:教师缺乏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

  在幼儿的建构游戏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一个隐性的教育过程,对教师的潜能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种素质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而且还包括其他的许多方面。在幼儿园的建构游戏中经常发现,教师能观察到孩子的建构兴趣,发现孩子的一些困惑,也意识到要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引导,但是可能由于对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知识储备的不够,或者由于教育观念转化教育行为的顺节不当,也可能缺乏有效的指导策略,比如幼儿建构规则意识薄弱、建构主题性、目的性不明确、干预不够适宜等,而使幼儿的建构游戏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功能。

  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

  策略一:以创设适宜的建构游戏环境为主,激发幼儿参与建构游戏的兴趣。

  教师在观察、研究幼儿的基础上精心为幼儿创设、服务于幼儿发展的作为幼儿活动对象的环境。由此出发,首先要提供一定的空间区域,提供幼儿建构的场地;然后在幼儿一日作息时间中也要有建构游戏的时间体现;同时教师还应该创设能充分激发幼儿畅想的宽松心理环境。

  1、以材料的投放为基础。

  作为隐性课程的一部分,建构材料的投放往往影响着幼儿游戏的进程。

  首先,要明确什么型号的积木适合在班中建构?不同年龄班提供什么样的材料才是适宜的。在我们幼儿园提供

  了一中特大型的积木,在建造“跨海大桥”时就显得成果壮观,幼儿也非常有成功感,但是缺点也不容忽视:一是由于积木很长,当竖起来搭建斜拉索时就很容易倒,也可能会砸到幼儿,十分危险,二是由于客观原因,幼儿园的教室面积不大,幼儿搭不了几块就显得地方被占满了,从而影响幼儿的建构。这种类型的大型积木不适合放在狭小班级的建构区。

  其次,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投放。小班幼儿的小肌肉发展较弱,为了培养幼儿搭建的兴趣,满足成功感,为幼儿提供大中型积木,并配有少量的小型积木,或者专门适合幼儿练习接、堆、插等技能的颜色鲜艳的建构材料为主。中班时为了满足幼儿细致建构的需要,应为幼儿投放小型积木,增添一物多玩积木,加大建构难度。同时,提供一些更适合于建构立体建筑物的积塑,发展幼儿空间想象思维。

  再者,要走出建构游戏只用现成积木、积塑的局限,将废旧材料走进幼儿建构游戏,比如:大小不同的盒子、瓶子、罐子、树枝、树叶等组成一个建构游戏的“百宝箱”。

  2、以主题的确立为开端

  确定建构游戏的主题即是玩什么,是孩子自己商量的,也可以有老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决定的。主题可以是与幼儿生活密不可分的,如“我爱我家”“我生活的社区”

  “美丽的幼儿园”“野生动物园”“科技馆”等;也可以建构本土化的主题,就如

  “鸡鸣寺”“美丽的玄武湖”“南京长江大桥”等等。有了明确的主题幼儿和教师就有了一定的建构目的,和建构的蓝图。

  2、以丰富的经验为后盾

  生活经验是幼儿建构游戏的基础,当建构游戏的主题确定后,就应充分利用各种丰富幼儿的有关经验,这样才能保证幼儿能玩得起来。

  比如:

  (1)实地参观。建构主题确定为“美丽的小学”后,教师就带领幼儿参观了解小学具体的布局,幼儿看到多种形状的建筑物,而且有各自的名字:长方形的教学楼、半圆形的舞蹈室、梯形的阶梯教室、问号形的长廊、椭圆形的操场等。参观后和幼儿一起讨论,设计建构地图,加深印象。幼儿在搭建中就比较得心应手,大胆建造出各式各样的房屋、花园、操场等辅助设施。

  (2)看图片、照片、录象等也是丰富幼儿相关经验的方式。通过图片、照片、录象可以加深幼儿的印象,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再现有关内容,使幼儿的游戏不断的深入开展。当然这个过程中家长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因为家长乐意带孩子到社会上观察各种建筑舞、参与社会生活实践、感受大自然的壮观,这会使幼儿获得大量直观的感性经验,为幼儿建构游戏奠定基础。

  (3)同伴间的观摩。幼儿间的相互影响,在幼儿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幼儿间的观摩,可以学到互相的方法,受到启迪,积累经验,对幼儿建构游戏的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策略二:以引导幼儿掌握建构技能为主,挖掘幼儿建构潜能。

  一、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相结合

  幼儿刚开始进行建构游戏时比较盲目,不知从何下手,教师可以以游戏者的身份进入游戏,与幼儿共同搭建。用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向幼儿传授一些基本的技能。利用孩子喜爱模仿的天性,教师不用刻意去教,幼儿便会通过模仿不由自主地学到这些基本的技能。同时教师不仅要学会观察幼儿,更要注意适时的启发引导幼儿,通过游戏性的语言和非语言引导他们提高搭建的技能。比如幼儿在建构时教师的点头、微笑、摇头、挥手都会对幼儿的建构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

  二、以强带弱、以大带小

  同伴之间比师幼之间更容易沟通。我们可以请经常在建构游戏且搭建水平较高的幼儿和一起搭建经验缺乏的幼儿共同游戏,通过孩子教孩子的方法,使幼儿的搭建技能很快的得到提高。另外,我认为还可以通过班级联合游戏的方法,让

  大班的幼儿和中、小班的幼儿共同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可以通过模仿学到很多的知识,丰富他们的搭建技能。

  三、作品欣赏

篇五:幼儿园建构区教师指导策略

  

  小班建构区活动的指导策略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提醒我们,2—4岁得幼儿要重点发展个性的自主性”,小班幼儿符合这个年龄阶段,因此对其进行自主教育势在必行。但还是需要教师适时适地的指导,才能让建构区的游戏活动更好的发挥促进幼儿能力发展的功能。所以对小班的活动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指导幼儿制定和遵守建构区中的规则

  区域活动具有自选性、自主性、小组活动、教育价值依托于操作材料、情境和相应的活动中的特点,这决定了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更多的只能是间接的方式来进行。因而,抓好区域活动规则的建设工作,就显得尤为的重要。我们认为:活动规则在活动中能起着组织、约束、调整幼儿活动行为和相互关系的作用,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幼儿的活动权利;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增强幼儿的自控能力;同时,活动规则能有机地承载与体现我们的教育意图,让幼儿在玩中学。可以说没有规则,区域活动的质量也就无法的到有效的保证。

  1.指导幼儿与教师共同制定规则

  由于区域活动规则的主体是幼儿,所以教师与幼儿共同制定的规则才是最有效的、最容易被幼儿遵守的。

  (1)在讨论中商定

  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了影响其他人正常活动的问题时,教师应组织幼儿进行讨论,然后制定规则。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建构区出现了争抢玩具、追逐打闹、破坏他人搭建作品等现象。于是,我把孩子们这些行为用录像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幼儿观看并进行讨论:这样玩好不好?我们应该怎么玩?小朋友讨论得非常热烈,有的说:“要按标志进区,标志没有位置放就不能再进来”;有的说:“坐下来安静的玩,不能大声讲话,这样会吵着别人”;有的说:“要和小朋友一起玩,不可以一个人霸占或争抢积木玩具”??

  由于幼儿直接参与了规则的讨论和制定,活动中幼儿能自觉而良好地遵守规则,而且互相监督,保证了区域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也使我认识到避免区域陷入喧哗、破坏的场面,除了提供有序且有内容的环境设施外,更要有赖于我们教师能够有效地指导幼儿一起建立相互尊重的人际互动关系。

  (2)在试误中形成。

  幼儿在活动中遇到问题,教师不要急着把解决问题的办法告诉幼儿,而是应该引导幼儿自主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幼儿在试误中建立起相应的活动规则,这让幼儿深刻的体

  会到规则的重要性,增强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同时,有利于培养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搭建“漂亮的楼房”的活动时,在搭建的过程中幼儿的兴趣很高,可是到了最后,呈现的作品却很少。“怎样才能让老师看到你的作品呢?”每次搭建前我都提醒一下,经过多次活动后,幼儿的自己的发现告诉了我,“走路的时候要小心一点,就不会碰到楼房了”;“盖楼房的时候要牢固一些,就不会坏了”;“在盖楼房的之前建一条小路,让小朋友走,就不会弄坏别人的房子了”

  ??在多次的实践中,幼儿掌握了保护作品的方法,同时爱护劳动成果的规则也就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了。

  但有些规则也要强制性遵守。如玩具的卫生、常规、安全问题、收拾整理等。这些必须在活动前明确提出,要求幼儿必须遵守。

  2.指导幼儿遵守规则

  规则的制定,只是为区域活动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一种“可依的法”;“有法可依”,关键还在“有法必行”,否则,活动规则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而要做到“有法必行”,则就需要教师要做好引导、督促幼儿掌握和遵守区域活动规则的工作。

  (1)暗示法

  所谓暗示法,是指将区域活动规则蕴涵的环境之中,让“环境说话”,让环境来告诉幼儿活动规则。如,关于进区人数的限定问题,我们采用戴头饰或挂标志的方法,在区域口处挂有限的头饰或者留出挂一定数量标志的地方,若无头饰或没有地方挂标志,就不可进入该区域。

  (2)图示法

  规则的掌握与遵守不能只依靠环境暗示,有些规则还可以用图画的方式形象地表示出来,并贴在适当的位置,提醒大家遵守。如:建构区放置不同材料的箱子上贴上与所放材料对应的标志,这样即加强了幼儿收拾玩具的自主能力,又起到教幼儿学习对应,分类的作用;在墙面上画上各种适当的行为图画,提醒幼儿行为规范。

  (3)提醒法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特点,情绪作用大,爱模仿,所以当看见别人玩什么他也要玩,从而影响了自己或别人的操作活动,在这时,可以采用提醒法予幼儿适当的帮助。如当幼儿干扰了其他幼儿的活动时,老师可以用温和的语气提醒他:“你觉得这样做好吗?”;“应该怎么做更好?”;“我们……好吗?”;“请你……好吗?”。这样不仅纠正了幼儿的行为,还体现了活动中的民主、平等性。

篇六:幼儿园建构区教师指导策略

  

篇七:幼儿园建构区教师指导策略

  

  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

  摘要:建构游戏作为一种创造性游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以其独特的造型、构建方式吸引着幼儿,不但可以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也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深受幼儿喜爱。这是幼儿创造力和个性的展现,也是智慧和艺术的综合体现,因此指导建构游戏的方式也应具备一定的策略,才能使建构游戏在幼儿的手中发挥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建构游戏

  导入游戏

  创造性思维

  建构游戏作为一种创造性游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以其独特的造型、构建方式吸引着幼儿,不但可以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也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深受幼儿喜爱。这是幼儿创造力和个性的展现,也是智慧和艺术的综合体现,因此指导建构游戏的方式也应具备一定的策略,才能使建构游戏在幼儿的手中发挥更好的效果。以下是我在指导幼儿建构游戏中的几点策略。

  一、选择幼儿喜欢的、形象的事物为建构作品

  在结构游戏中,幼儿必须通过直接动手操作,通过自己的建筑和构造活动来反映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也正是这种亲手操作的造型活动可以使幼儿的活动要求得到满足,给幼儿带来愉快。

  幼儿的思维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为幼儿选择一些形象、富有趣味性的实物为建构对象。特别是小班上学期刚入园的幼儿,他们对幼儿园环境陌生,不敢触及,教师应选择孩子感兴趣的、生活中常接触到的。如,小男孩最喜欢的手枪、飞机;小女孩用来装饰的手镯、小花等等。这样的建构作品简单、幼儿常见,对幼儿来说容易完成,当孩子看到自己完成的作品,心中会有一种满足感。

  二、创设富有情节的情境,导入游戏

  因为受结构知识和技能的限制,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主动性往往不能自如得以表现和发挥。为此,教师要通过示范、讲解、建议、提醒及幼儿自己的练习,让幼儿掌握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结构知识技能。而在小班应更多地采取情境式方法进行游戏。

  小班的孩子喜欢听故事,如果在建构活动中,教师只是硬生生地切入主题,直接讲解示范其建构方法,相信幼儿建构的积极性就不高了。我们应更多地创设相关的情境介入、提供结构材料及使用一定的导入方式来引发幼儿的游戏愿望,促使幼儿较快地进入游戏状态。

  三、提供自由、互助的建构平台

  结构游戏的过程就是幼儿动手动脑,创造性地、自由地再现物质形象的过程。

  一个成功的结构游戏,还需要幼儿有较强的目的性,并勇于克服在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善于和同伴相互配合、协作。作为教师应提供自由、互助的建构环境。在建构的过程中,建构能力强的幼儿完成作品的速度快,而创造力较差的幼儿总要琢磨老半天。针对幼儿的能力差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互相帮扶,如,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帮助能力较差的孩子;特别是主题建构,这也是需要幼儿之间互相配合、共同完成的。同时,教师也应以同伴的身份,平行地介入游戏,幼儿在轻松、自由、互帮互助的活动中完成作品。

  四、适时指导,以引领的作用鼓励幼儿创造性地游戏

  1.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幼儿游戏。游戏之前,教师一定要明确游戏的目的和要求。这样,无论在主题建构或者自由建构中都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并能使幼儿在每次游戏中都能受益。但在执行计划的同时应注意,建构游戏作为一种游戏,是以幼儿自己动手游戏为主,不要夹杂过多的教的成份,可以将所制定的要求融入多彩的作品中,在开展相应的主体建构时,通过教师的点拨,让幼儿掌握方法。与此同时,也应该让幼儿在游戏中找到问题,并试着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幼儿利用各种方法来完成作品,发展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

  2.积极探索,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游戏前,利用交谈、提问或协商的方法,引导幼儿参与制定游戏目标和相应的计划,这种方法更适用于大班幼儿的主题建构,可以避免游戏中出现类同、撞车的现象,也在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同时,培养幼儿相互协商、共同合作的能力。游戏中,从设计到选材、拼搭方式都在协商中进行,更能促进幼儿自主能力的发展。

  3.捕捉闪光点,注重游戏中幼儿间的平行影响。灵感对于有些人,特别是幼儿往往是一闪而过的。教师应该能够“眼观六路”,及时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及时将他们有创意的方法在幼儿中加以推广,鼓励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在游戏中能有自己的创作,发展创造思维。同时,也能使幼儿在取人之长的基础上开阔思路。因为无论何时,幼儿间的一种相互影响都是十分重要的。那是同龄人之间一种无形的交流,它不夹杂任何压力,所带来的影响,比一般的教育和指导方式都更为有效、更为深入,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获益、提高。

  幼儿在创造过程中,只要有点滴创新,老师要充分肯定和赞扬,使孩子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从而激发孩子更强烈的创造意愿。

  我们都应了解,每一个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都有其个体的明显特征,不要把自己的一些模式强加给孩子,也不要动辄认为幼儿应该如何,而应该鼓励他们在有限的空间里,用自己一双稚嫩的手去创造丰富多彩的世界,让他们在建构游戏的天地中学习创造美好的未来。

篇八:幼儿园建构区教师指导策略

  

  幼儿园建构游戏的指导策略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幼儿园贾红李梦茹建构游戏是融思维、操作、艺术、创造为一体的活动,是幼儿阶段不可缺少的一种体验。在建构游戏中,幼儿既能获得数、形、空间的核心经验,又能发展动作技能、提升审美和创作意识。教师应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建构游戏的发展目标,采取有效策略指导幼儿开展建构游戏。一、引导幼儿做建构游戏计划在做建构游戏计划时,幼儿必须在脑海中勾勒一幅不存在的或者还没有发生的事情的图像。它包含了幼儿想做什么以及将怎样去做的具体思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1.丰富幼儿的建构内容。教师可以依据班级主题确定建构的内容,通过社会调查、日常生活、网络传媒等多种渠道拓展幼儿的建构内容,丰富幼儿对周围生活中物体形象的知识经验。幼儿经验积累得越深厚,建构的内容就越丰富。比如,在建构游戏“我居住的社区”中幼儿搭建了各种各样的房子,但有幼儿认为居住的地方不仅有房子还有公园、马路、亭子等,于是又搭建了公园、亭子等。2.分析作品的建筑特点。根据建构游戏的特点,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能够体验各国建筑文化的知名建筑图例,让幼儿观察这些建筑物的造型、功能、装饰、色彩等,并和幼儿一起分析建筑特点,开拓幼儿的视野。在熟悉和认识一些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幼儿通过各种建构材料的不同组合、拼搭来丰富自己的认知能力,体验建筑立体造型的美感。3.掌握建构的基本技能。幼儿建构的基本技能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小班幼儿发展的是平铺、延长、间隔排列、围合、垒高等技能,并初步了解比较、对称概念。中班幼儿发展的是综合运用排列、组合、接插、镶嵌、编织、黏合、旋转等技能,尝试看平面结构图,并进一步学习数、形、比较、对称等基本的数概念。大班幼儿则是在尝试看平面图和范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立体物的搭建技能,会延长、垒高、架空,体会重心、平衡、对称、色彩调配、比例、分类及空间关系、6保育与教育2020.0数量关系等,尝试用不同的材料进行主题建构,培养积搭、接插、螺旋、编织、捏造等操作技能。二、跟进幼儿的建构游戏过程建构游戏过程是幼儿实施计划的时间,他们会自然地两两成对或是组成不同规模的小组进行合作,但在执行计划的时候,有可能会遇到预料之外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观察、支持以及参与到幼儿的建构游戏之中。在建构游戏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幼儿在做什么,可以给予幼儿简单的认可,如肯定幼儿分工非常明确的行为。教师应时刻关注幼儿在玩什么、用什么东西玩、怎么玩,从而了解幼儿的兴趣、经验、能力、需要等,以便在他们需要时及时介入游戏,支持他们进行建构游戏。比如,两名幼儿因搭桥还是搭房子发生了争执,教师调解说:“你们可以一起合作呀,就像我们淮安的高架桥,桥旁边有很多楼房。”听了教师的话,幼儿开始讨论并分工,最终合作完成了任务。三、支持幼儿的建构游戏分享分享前幼儿不仅要花时间去想今天在建构游戏中做了什么,还要思考自己学到了什么。教师鼓励幼儿对建构游戏进行分享,有助于促进幼儿思维和语言的发展,为幼儿今后的游戏积累经验。游戏分享环节教师需注意以下两点:1.保留建构作品或图片。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把建构作品拍下来,贴在主题墙、分享给家长、放入成长册,鼓励幼儿反思并讨论建筑作品。教师应允许幼儿将未完成的建筑作品保留到完成并使用过为止,鼓励幼儿“书写”与建构游戏有关的内容。2.及时评论和引导。在分享环节,教师应给每名幼儿提供发言的机会。通过倾听幼儿对自己建筑作品的描述和解释,教师可以了解到幼儿的建构语言或建构期待。从幼儿自评、同伴互评再到教师的点评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回顾建构过程,激发幼儿的学习能力,挖掘幼儿的建构潜能,促进建构游戏的开展和延续。

篇九:幼儿园建构区教师指导策略

  

  幼儿园建构游戏的指导策略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保障部队第967医院幼儿园114001自主性游戏作为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为直接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的积极游戏过程。由此可见,为幼儿创造和提供科学的自主性游戏条件与指导是幼儿园满足幼儿自主性建构游戏需要的基本途径。

  一、幼儿园自主性建构游戏的现状

  幼儿在幼儿园里的自主性建构游戏通常来源于区角活动,教师为幼儿的建构游戏提供拼搭素材,幼儿根据个人经验进行建构。然而,当我们仔细研究幼儿园开展建构游戏的现状,不难发现:许多幼儿园的自主性建构游戏流于形式化,没有使自主性建构游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下面,是我在观察和指导幼儿游戏过程中发现的几点问题:

  1.建构场地过于开放

  在幼儿自主建构的过程中,建构作品常常会因为受到其他幼儿的干扰而遭到破坏或是倒塌。建构作品也没法保留。

  2.建构材料的种类和难度十分单一

  许多教师虽然在建构区里为幼儿配置了一定数量的玩具,可在选择时却完全忽视了儿童认知的需要和幼儿的能力差异,种类和难度都十分单一的建构材料不仅不能完全激发幼儿的兴趣,也直接禁锢了一部分发展较好的幼儿的能力提升。

  3.教师指导不当,不知如何入手

  一些教师由于对自主性游戏的认识不够,对建构游戏不够重视,导致在面对幼儿的自主性建构游戏时,常常茫然不已。如果进入指导,怕对幼儿形成不必要的干扰;如果不进入指导,又怕错过良好的教育契机;评价的语言过于笼统,缺乏艺术性,这些问题直接造成幼儿的自主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科学指导自主性建构游戏

  基于以上问题,我根据在日常指导幼儿自主性建构游戏中积累的经验,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游戏前的指导

  1.搭建经验的准备

  幼儿的搭建经验往往来源于生活经验,生活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自主性建构游戏。

  (1)引导幼儿对周围物体的形状、结构的观察和体验,丰富其对物体的印象。

  (2)建构材料的认识。

  (3)基本建构技能的掌握

  (4)合作的能力

  2.建构材料的准备

  建构材料的准备即建构场地和建构所需材料的准备。场地要满足幼儿能够自如地进行自主建构,材料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游戏需要,适合全体幼儿。

  (1)种类的选择

  在选择建构游戏的材料时,不光可以准备一些成品材料,如:积木、积塑、泡沫玩具等,也可以为幼儿准备一些环保、操作性强的半成品材料,如:木板、纸板、火柴棒、塑料管、水、沙子等,同时鼓励幼儿参与到材料的搜集中来,不仅可以调动幼儿的参与性,还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难度的选择

  每个幼儿的能力不同,每个幼儿的想法和需求也有所不同。

  3.建构技能的准备

  目前,幼儿的自主性建构技能主要是在区角活动中得以锻炼。其实,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利用家庭生活、节日娱乐、旅游参观等多种方式拓展视野,丰富自身对周围生活中物体形象的知识经验、加强搭建能的掌握、提升合作的能力。经验积累得越深厚,幼儿搭建的内容

  越丰富,搭建的技能也会越精细。

  (二)游戏中的指导

  自主性建构游戏的主要特点在“自主”二字上,幼儿通过自由分组、自由分工、自定主题进行建构游戏。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有效介入,帮助和推动整个游戏的发展。关于建构游戏的指导策略有很多,在此,我将平时积累的有效策略与大家进行分享:

  1.观察法

  教师的细心观察是指导幼儿游戏的前提和基础。通过观察幼儿的建构行为,教师可以对幼儿已有的经验进行评价。通过这种评价确定幼儿所需要的帮助,计划自己下一步应该采取的指导行动,从而扩展幼儿的经验和思维。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更重要的是用脑袋去“思考”,只“看”不“想”等于什么也没有“看到”。教师要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有疑问的思考,然后分析:是否干预?采用什么方式干预?在此之后,教师再根据幼儿游戏的不同需要与不同层次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

  2.角色介入法

  当教师发现问题时,理应及时介入。可如何介入才能既能解决问题,又不会抹杀幼儿的积极性呢?角色介入法是一个非常适宜的选择,教师投入幼儿自主打造的主题建构游戏中,化身为幼儿感兴趣的角色,避免教师的介入过于生硬和唐突,例如:设计师、建造师、搬运工、工地老板等等。幼儿乐于接受这些建构角色,便也更乐于接受这些角色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3.设疑共探法

  设疑共探法即提问法和讨论法的综合。教师通过发问,引起幼儿对某一重点或难点的思考,并且师生共同讨论与探索,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推动幼儿游戏的成功。例如:如果汽车想从桥上平稳地开下来,可以怎么办呢?通过提出此问题,启发幼儿回忆生活中观察到的大桥的特征,引导幼儿搭建从桥上到达平地的坡面,并鼓励幼儿拓展思考找到搭建坡面所需的材料。

  4.激励法

  例如:修建高塔的游戏中,幼儿不断重复着垒高,教师感觉孩子的坚持性不够,立即加入到其中:“你堆得可真高,加油!大家堆得快追上你了哦!”或例如:当小班幼儿在搭建楼房时,老师可深入到他们中间与他们一起搭建,用行动激励幼儿,引发幼儿借鉴并观察、习得经验、引发想象、拓展思维。

  5.图示法

  “老师,我不会”应该是幼儿教师经常要面对的问题,幼儿在面对困难时,通常会请求老师的帮助。3-6岁的幼儿主要停留在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教师仅仅通过语言上的描述很难对幼儿的思维造成较大的影响。这时,教师可以通过与幼儿一同观察建构物体的图片,找到建构物体的特征,帮助幼儿在脑中行程一个清晰的搭建思路,由此实现有效的建构指导。

  (三)游戏后的指导

  1.分享经验,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

  游戏经验包括主题建构中的合作与分工、技能的掌握、材料的运用等方面,教师可以运用集体、小组、个别相结合的交流方式,让幼儿将有效的游戏经验在游戏结束时相互分享和碰撞。教师认真倾听幼儿的交流,适时为幼儿补充,帮助幼儿提炼出有用的游戏经验,以此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升华建构游戏的意义。

  2.适宜评价,让幼儿快乐的游戏

  教师在面对幼儿的自主性建构游戏时常常担心幼儿在过程中会失败,并且时常以结果论“英雄”。其实,幼儿是否获得快乐才是衡量自主性游戏的第一标准。教师在游戏评价时要积极正面,使用易于幼儿接受的词句,帮助幼儿在快乐的基础上改进建构方法,积累建构经验,拓宽思路,让幼儿对下次游戏充满期待。

  研究表明:“如果教师以一种敏感的、响应的、支持的方式与儿童进行互动,那么教师参与就能提高游戏水平;而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对游戏进行操纵控制,提供太多的结构性限制,或为教学目的而打断游戏,那么通常就会损坏游戏。”因此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科学结合,讲究方式方法,不能一味盲目地介入,更不能对幼儿放任不管,要真正做到全面观察,有的放矢。

篇十:幼儿园建构区教师指导策略

  

  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

  摘要:建构游戏是幼儿使用各种材料(包括高结构材料和低结构材料等)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游戏。在建构游戏中,幼儿不仅能模仿、再现真实生活中的事物、情境,还能通过自主想象和同伴合作,构思、改造和创造超越真实世界的事物,以此发展动手能力、建构技能和同伴交往能力,实现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幼儿;建构游戏;指导策略

  引言

  自主建构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主动地、创造性地通过选择适宜的操作材料来构建物体形象及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创造性游戏,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游戏之一。自主建构游戏所体现出的操作性、艺术性和创造性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它不仅仅体现在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和空间知觉的发展方面,还体现在社会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方面。

  一、建构游戏对幼儿有什么影响

  建构游戏可以发展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发展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交往的能力。游戏过程中通过与同伴协商交流、分工、合作,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幼儿创造性的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经常玩建构游戏的幼儿能很好地掌握审美规则,如对称、有序排列、均衡等形式美的体现。通过建构游戏可以引导幼儿去思考自己生活中的人或事,从而帮助幼儿去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学会去热爱生活。

  二、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

  (一)培养幼儿解决问题能力

  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其不断探索尝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需要观察、分析问题并积极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在自主建构游戏中,幼儿通过规划心中想要完成的目标来寻找各种材料之间的关系以求完成建构作品。在搭建过程中,当已有经验不足以支持幼儿顺利完成搭建任务时,幼儿就需要依据当前问题情境整合或更新原有经验,最终解决建构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顺序完成建构作品。例如,几个孩子在搭建房子时想要给二楼的房子加上屋顶,于是萱萱和妍妍拿来一块垫子尝试搭到屋顶上,但由于二层的房顶高于孩子们的身高,两人便合作搬来了合梯,妍妍爬上合梯,萱萱和扬扬两人将垫子抬起来,妍妍接过垫子尝试放到房顶上,但一边站在合梯上一边操作垫子显得有些困难,萱萱看到后和扬扬又搬来一个合梯放在妍妍的侧面,萱萱爬上去后和妍妍合作搭好了屋顶——这一过程就是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体现了幼儿解决问题的目的性、逻辑性等特点。从这个角度来讲,自主建构游戏能较好地促进幼儿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二)鼓励同伴互助合作

  在“建筑工地”上,小小和萌萌分别在搭建高楼。小小熟练地将长方体、圆柱体、正方体的积木用组合、围合等方式搭建了一个坚固的大厦,还用奶粉罐充当大厦的电梯。一旁的萌萌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积木用垒高的方式搭建大厦,但大厦总是倒塌,她伤心地哭了起来。在建构游戏中,幼儿的建构游戏经验和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别。分析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玩同一主题建构游戏的两个幼儿在建构游戏经验和建构能力上有显著的差异:小小的建构经验较丰富、建构能力较强,在搭建大厦时使用了多种建构材料和搭建方式,还会用辅助材料代替建构游戏材料,达成自己的建构意愿;萌萌的建构游戏能力较弱,她在搭建时使用的材料和方法都比较单一,而且搭建出来的建筑物也不够坚固。对此,教师应多为幼儿提供互助、合作的机会,引导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学习和提升建构经验。教师可以引导一同游戏的小小帮助萌萌,鼓励小小分享自己的建构经验,比如“小小,你的大楼又高又稳,你是怎么搭的”“你来帮帮萌萌吧”,由此解决萌萌遇到的建构问题。萌萌可以通过与小小的交流、行为观察等方式获得新的建构游戏经验,达成自己的建构意愿,从而实现同伴之间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三)采取及时、必要的介入

  在建构游戏的前10分钟里,小班的莉莉一直用喜糖罐进行垒高,并兴奋地向教师展示自己的“城堡”。之后,她便随意摆弄材料,然后开始发呆。教师问她:“莉莉,你怎么不玩啊?”莉莉回答:“罐子没有了。”在以上案例中,我们看到莉莉在建构游戏过程中只选择了一种材料玩游戏,当材料用完之后开始茫然不知所措。我们经过观察与分析,发现这可能是因为她缺乏使用多种材料进行建构游戏的经验。所以,当教师询问时,她表现得无所适从。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教师可以鼓励她尝试使用其他材料搭建现有的主题或其他主题,帮助其获得更为丰富、多元的建构游戏经验。

  (四)认知能力的发展

  自主建构游戏的过程包含着对称、平行等数学原理和坡度、受力等物理知识,还要考虑材料与材料之间如何保持平衡、怎样才能搭高而不让它倒塌等问题。例如,幼儿搭建房子时会涉及选择什么材料、怎样才能让房屋有稳固的地基及墙底等问题,同时还需注意墙体的厚度、受力面积及搭建高度等。搭建时则需注意选用不同几何形状的材料,使搭建的作品更加符合实物。总之,自主建构游戏能够有效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帮助其积累相关的知识经验,为幼儿日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建构游戏不仅是幼儿简单塑造形象的活动,除了锻炼幼儿手部动作和立体空间思维发展,它也同样具有推动幼儿认知、情感、语言、社会性发展的多元价值。教师应密切关注幼儿游戏本身的价值性、体验性、获得感,让幼儿真正在游戏中“做中学”,让游戏不仅仅是促进发展幼儿的良好品德,也是发展幼儿各方面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推荐访问:幼儿园建构区教师指导策略 建构 幼儿园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