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豫剧花木兰词曲4篇

时间:2023-04-29 17:55:04 浏览量:

篇一:豫剧花木兰词曲

  

  教学:欣赏《花木兰》

  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欣赏《花木兰》,感受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

  2、对比欣赏豫剧《花木兰》,学习了解豫剧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

  3、采用小组合作探讨、交流学习的方式,了解河北梆子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

  教学重点:音乐欣赏,感受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

  教材分析:

  北朝民歌《花木兰》脍炙人口,家喻户晓。讲得是原是女儿之身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经过十二年的浴血奋战,荣归故里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曾有多个不同戏种的版本。此剧简略人们熟悉的故事交待过程,着重描写了花木兰对军中生活的心理体验,对家乡“当户织”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回归故里后的人生感悟。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渐渐有自己的思想了,尤其在欣赏方面,大多数学生图个热闹,而对曲目的主旋律不熟悉或知之甚少,学生不知道音乐美在哪,就很难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情绪,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本节课提前预习让学生熟悉了旋律后,再作欣赏。通过欣赏,扩大学生的视野,以音乐的艺术形象有力地感染和鼓舞学生。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及兴趣爱好的培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小组有关

  资料收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音乐资料收集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课前了解各小组的预习情况,以及戏种、相关知识等有关资料的收集准备情况。

  二、情景导入

  1、播放课件《花木兰》的动画片,引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1、播放课件演唱歌曲《看大戏》。

  2、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戏剧?今天哪个小组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他们学习的内容?

  三、小组资料展示

  1、小组介绍:豫剧的发展历史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俗称“河南讴”、“讴戏”、“土梆戏”,是一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剧种。

  有关它的文字记载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清代末年,它已流传于河南全省的腹心地域。建国后更以罕见的速度发展壮大,遍及河南城乡各地,并流布台湾、新疆、甘肃、陕西、湖北、山西、山东、河北、四川、江苏等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至80年代中期,豫剧从演出团体、从业人数、观众数量等诸多方面跃居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之首。

  2、豫剧的艺术特点

  豫剧的特点是:生活化、平民化,质朴本色,雅俗共赏。

  3、豫剧的音乐特点

  豫剧属于梆子腔系统,音乐以“高亢粗犷、豪迈激越”著称。豫剧形成以来就是个重唱的剧种,故有“宁唱十句戏,不道一句白”的艺谚。在豫剧演唱中,仅以嗓音而论,大致以真声为主,假声为辅。后来又逐渐出现了真假声并用。所谓并用,一种是在中音区用真声,高音区用假声。另一种则是真声唱字,假声行腔,俗称“阴阳腔”。再就是近年来普遍采用的称作真假声结合的唱法,这种唱法根据唱腔与演员个人的条件灵活使用真假声。不同的唱法也与豫剧音乐的地区、流派、行当有关。

  4、豫剧的代表剧目

  《拷红》、《花木兰》、《朝阳沟》、《好队长》、《打金枝》等。

  5、豫剧的优秀演员

  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风格流派。

  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巩县人,1922年出生,原名张妙玲。出身艺人家庭的她,九岁随父学戏,后改名为常香玉。初学小生、须生、武丑,后专演旦角。幼功深厚。十岁登台,十三岁主演六部《西厢》,名满开封。原唱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合豫东、祥符各调,并吸收曲剧、坠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一些唱腔,另创新腔。1938年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戏而潜心钻研青衣、花旦表演和说白的改革。1941年赴陕甘演出。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剧社巡回西北、中南、华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有“爱国艺人”之誉。1952年参加

  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同年出国演出。

  “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多彩多姿,雅俗共赏,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在艺术上广泛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同时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被誉为“豫剧皇后”。

  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1994年6月荣获“亚洲最佳艺人终身成就艺术奖”。l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四、欣赏《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

  1、请第二小组简单了解《花木兰》的剧情。

  (二)《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豫剧《花木兰》选段)

  1.豫剧简介

  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是河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邻近各省的部分地区。由山西梆子、蒲州梆子和河南民间音乐相结合而成。其唱腔由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和沙河调四个腔系组成,主要流派为豫东调和豫西调,豫东调多用假嗓,音域属上五音,旋律常在“5-6-7--”之间行腔,男声高亢激越,女声活泼跳荡,擅长表演喜剧风格的剧目;豫西调发声全用真嗓,音域属下五音,旋律常在

  “1-2-3-5-6”之间行腔,男声苍凉悲壮,女声低回婉转,擅长表演悲剧风格的剧目。但是近来四种腔调已趋合流。豫剧音乐属于板腔变化体式,以节奏(板式)变化为基础的板腔体剧种,唱腔主要有慢板、二八板、流水、飞板等板式。

  伴奏乐器主要有板胡、二胡、小三弦、笛子和打击乐器等,以梆子击拍,节奏明快、欢畅。现在的乐队中又加进了许多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豫剧拥有大量的优秀传统剧目,如《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香莲》、《白蛇传》等。从20世纪50年代起,编演了许多豫剧现代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刘胡兰》、《朝阳沟》等,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豫剧有一大批出色的表演艺术家,如常香玉等。豫剧已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2.《花木兰》简介

  花木兰的故事在我国久有流传。北朝民歌《木兰诗》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花木兰》剧情: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十三载,累建功勋,辞官回乡。贺元帅亲临,方知花木兰为女子。

  3.唱段分析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是豫剧《花木兰》中一个著名的唱段。剧中女主人公花木兰乔装男子替父出征,在奔赴战场途中,有位同行的男士口出怨言,认为天下苦事都叫男子做了,女子成天在家享清福。花木兰以男子身分,慷慨陈词,为女子摆功,直说得这位男士无言以辩。

  这个段子用的是豫东调武生腔“二八板”,曲调铿锵,琅琅上口,易学易记,各地群众广为传唱。唱段从“男子打仗到边关”到“千针万

  线可都是她们连”,用了“二八连板”,即一句追一句,不要间奏,颇显气势。最后一句“哪一点不如男”,后半句上使用了切分节奏、甩腔,以及重复衬字“咳咳”,英武豪迈之气四溢。豫剧风格之所长——阳刚与活泼,用在这个段子上,恰到好处。

  4、随乐小声模唱:感受音乐风格。

  五、欣赏河北梆子《花木兰》

  1、第三小组揭示曲名:《花木兰》

  2、小组讨论:乐曲的旋律由几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速度、情绪怎样?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3、这首戏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什么?

  4、第五小组介绍:河北梆子的发展历史

  河北梆子是河北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演化而成,最早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850年)。山陕梆子是由到河北经商的商人带来的,流入河北后,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为了赢得当地观众的喜爱,根据当地的语言习惯、情趣、爱好等,在艺术上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创造,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演员逐渐增多,导致河北梆子这一新剧种的形成。

  5、河北梆子的艺术特点

  高亢、激越、慷慨是河北梆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听来能使人有热耳酸心、痛快淋漓之感。

  6、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

  河北梆子的唱腔,属板腔体。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现慷慨悲愤的感情。

  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尖板、哭板以及各种引板和收板等。常用曲牌约有一百五十余首,其中,弦乐曲牌五十余首,管乐曲牌百余首。除在个别剧目中用于歌唱外,大部分曲牌(尤其是弦乐曲牌)主要用来渲染剧中的环境气氛以及为人物舞蹈动作伴奏。

  五、拓展性欣赏:民族管弦乐交响诗《花木兰》

  六、课后作业

  1、读木兰诗

  出示ppt: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

  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观看电影《花木兰》。

篇二:豫剧花木兰词曲

  

  教学:欣赏《花木兰》

  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欣赏《花木兰》,感受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

  2、对比欣赏豫剧《花木兰》,学习了解豫剧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

  3、采用小组合作探讨、交流学习的方式,了解河北梆子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

  教学重点:音乐欣赏,感受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

  教材分析:

  北朝民歌《花木兰》脍炙人口,家喻户晓。讲得是原是女儿之身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经过十二年的浴血奋战,荣归故里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曾有多个不同戏种的版本。此剧简略人们熟悉的故事交待过程,着重描写了花木兰对军中生活的心理体验,对家乡“当户织”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回归故里后的人生感悟。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渐渐有自己的思想了,尤其在欣赏方面,大多数学生图个热闹,而对曲目的主旋律不熟悉或知之甚少,学生不知道音乐美在哪,就很难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情绪,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本节课提前预习让学生熟悉了旋律后,再作欣赏。通过欣赏,扩大学生的视野,以音乐的艺术形象有力地感染和鼓舞学生。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及兴趣爱好的培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小组有关

  资料收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音乐资料收集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课前了解各小组的预习情况,以及戏种、相关知识等有关资料的收集准备情况。

  二、情景导入

  1、播放课件《花木兰》的动画片,引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1、播放课件演唱歌曲《看大戏》。

  2、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戏剧?今天哪个小组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他们学习的内容?

  三、小组资料展示

  1、小组介绍:豫剧的发展历史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俗称“河南讴”、“讴戏”、“土梆戏”,是一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剧种。

  有关它的文字记载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清代末年,它已流传于河南全省的腹心地域。建国后更以罕见的速度发展壮大,遍及河南城乡各地,并流布台湾、新疆、甘肃、陕西、湖北、山西、山东、河北、四川、江苏等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至80年代中期,豫剧从演出团体、从业人数、观众数量等诸多方面跃居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之首。

  2、豫剧的艺术特点

  豫剧的特点是:生活化、平民化,质朴本色,雅俗共赏。

  3、豫剧的音乐特点

  豫剧属于梆子腔系统,音乐以“高亢粗犷、豪迈激越”著称。豫剧形成以来就是个重唱的剧种,故有“宁唱十句戏,不道一句白”的艺谚。在豫剧演唱中,仅以嗓音而论,大致以真声为主,假声为辅。后来又逐渐出现了真假声并用。所谓并用,一种是在中音区用真声,高音区用假声。另一种则是真声唱字,假声行腔,俗称“阴阳腔”。再就是近年来普遍采用的称作真假声结合的唱法,这种唱法根据唱腔与演员个人的条件灵活使用真假声。不同的唱法也与豫剧音乐的地区、流派、行当有关。

  4、豫剧的代表剧目

  《拷红》、《花木兰》、《朝阳沟》、《好队长》、《打金枝》等。

  5、豫剧的优秀演员

  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风格流派。

  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巩县人,1922年出生,原名张妙玲。出身艺人家庭的她,九岁随父学戏,后改名为常香玉。初学小生、须生、武丑,后专演旦角。幼功深厚。十岁登台,十三岁主演六部《西厢》,名满开封。原唱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合豫东、祥符各调,并吸收曲剧、坠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一些唱腔,另创新腔。1938年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戏而潜心钻研青衣、花旦表演和说白的改革。1941年赴陕甘演出。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剧社巡回西北、中南、华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有“爱国艺人”之誉。1952年参加

  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同年出国演出。

  “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多彩多姿,雅俗共赏,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在艺术上广泛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同时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被誉为“豫剧皇后”。

  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1994年6月荣获“亚洲最佳艺人终身成就艺术奖”。l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四、欣赏《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

  1、请第二小组简单了解《花木兰》的剧情。

  (二)《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豫剧《花木兰》选段)

  1.豫剧简介

  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是河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邻近各省的部分地区。由山西梆子、蒲州梆子和河南民间音乐相结合而成。其唱腔由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和沙河调四个腔系组成,主要流派为豫东调和豫西调,豫东调多用假嗓,音域属上五音,旋律常在“5-6-7--”之间行腔,男声高亢激越,女声活泼跳荡,擅长表演喜剧风格的剧目;豫西调发声全用真嗓,音域属下五音,旋律常在

  “1-2-3-5-6”之间行腔,男声苍凉悲壮,女声低回婉转,擅长表演悲剧风格的剧目。但是近来四种腔调已趋合流。豫剧音乐属于板腔变化体式,以节奏(板式)变化为基础的板腔体剧种,唱腔主要有慢板、二八板、流水、飞板等板式。

  伴奏乐器主要有板胡、二胡、小三弦、笛子和打击乐器等,以梆子击拍,节奏明快、欢畅。现在的乐队中又加进了许多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豫剧拥有大量的优秀传统剧目,如《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香莲》、《白蛇传》等。从20世纪50年代起,编演了许多豫剧现代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刘胡兰》、《朝阳沟》等,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豫剧有一大批出色的表演艺术家,如常香玉等。豫剧已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2.《花木兰》简介

  花木兰的故事在我国久有流传。北朝民歌《木兰诗》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花木兰》剧情: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十三载,累建功勋,辞官回乡。贺元帅亲临,方知花木兰为女子。

  3.唱段分析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是豫剧《花木兰》中一个著名的唱段。剧中女主人公花木兰乔装男子替父出征,在奔赴战场途中,有位同行的男士口出怨言,认为天下苦事都叫男子做了,女子成天在家享清福。花木兰以男子身分,慷慨陈词,为女子摆功,直说得这位男士无言以辩。

  这个段子用的是豫东调武生腔“二八板”,曲调铿锵,琅琅上口,易学易记,各地群众广为传唱。唱段从“男子打仗到边关”到“千针万

  线可都是她们连”,用了“二八连板”,即一句追一句,不要间奏,颇显气势。最后一句“哪一点不如男”,后半句上使用了切分节奏、甩腔,以及重复衬字“咳咳”,英武豪迈之气四溢。豫剧风格之所长——阳刚与活泼,用在这个段子上,恰到好处。

  4、随乐小声模唱:感受音乐风格。

  五、欣赏河北梆子《花木兰》

  1、第三小组揭示曲名:《花木兰》

  2、小组讨论:乐曲的旋律由几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速度、情绪怎样?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3、这首戏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什么?

  4、第五小组介绍:河北梆子的发展历史

  河北梆子是河北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演化而成,最早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850年)。山陕梆子是由到河北经商的商人带来的,流入河北后,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为了赢得当地观众的喜爱,根据当地的语言习惯、情趣、爱好等,在艺术上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创造,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演员逐渐增多,导致河北梆子这一新剧种的形成。

  5、河北梆子的艺术特点

  高亢、激越、慷慨是河北梆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听来能使人有热耳酸心、痛快淋漓之感。

  6、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

  河北梆子的唱腔,属板腔体。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现慷慨悲愤的感情。

  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尖板、哭板以及各种引板和收板等。常用曲牌约有一百五十余首,其中,弦乐曲牌五十余首,管乐曲牌百余首。除在个别剧目中用于歌唱外,大部分曲牌(尤其是弦乐曲牌)主要用来渲染剧中的环境气氛以及为人物舞蹈动作伴奏。

  五、拓展性欣赏:民族管弦乐交响诗《花木兰》

  六、课后作业

  1、读木兰诗

  出示ppt: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

  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观看电影《花木兰》。

篇三:豫剧花木兰词曲

  

  [花木兰从军豫剧全集]豫剧花木兰从军6篇

  豫剧花木兰从军篇(一):花木兰替父从军

  花木兰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传说纷坛,莫衷一是。

  关于她的姓氏,有人说是姓朱,有人说是复姓木兰,有人说是姓魏,明代徐渭在《四声猿传奇》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

  至于出生年代,姚莹在《康

  豫剧花木兰从军篇(二):花木兰观后感500字

  观看《花木兰》有感

  花木兰观后感500字

  观看《花木兰》有感

  电影《花木兰》讲了我国古代有一个名叫花木兰的女孩,在国家大举征兵时,毅然决定替父从军。女扮男装的花木兰,在军营里克服了种种困难,凭借顽强的毅力和过人的智慧,打败了匈奴人的进攻,最后光荣地回到了家乡。

  花木兰的故事,发生在古代,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为什么这么有名呢?如果故事的主人公是个男的,还会这么轰动吗?我想不会。

  正因为花木兰是个女的,而且发生在我国古代,那这事就是传奇了。要知道,在我国古代,女人的地位是很低的,因此很多工作女人是不能做的,特别是女孩子,在没有出嫁之前,一般是不能随便出家门的,大部分只能在家里学做家务。一个女孩子,舞刀弄枪,甚至女扮男装,上战场打仗,是一件破天荒的事。但是,花木兰做到了。她从军后,克服种种困难,适应军队生活,凭借顽强的毅力和聪明才智,逐渐成为军队的指挥官,并最终带领军队打败了匈奴军队。花木兰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一段历史传奇,也证明了女人和男人一样能做好事,甚至更好。

  我也是一个女孩子,我生活的时代比花木兰好多了。但惭愧的是,和花木兰相比,自己差得太多了。我想自己缺乏的正是花木兰那种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没有比脚更远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我相信只

  要坚持理想,脚踏实地做事,坚忍不拔拼搏,就没有跨不过的河,翻不过的山,最后迎接我们的一定是鲜花和掌声。

  豫剧花木兰从军篇(三):我心中的花木兰

  “杀,杀。”战士们的嘶吼声伴随着兵戎相接的清脆声在空旷凄凉的平原上空回响。夕阳染红了整片天空,一身戎装的你孤傲的站在那里,鲜血溅上了你的脸庞,挥刀的凌厉却没有减少半分。翻开历史的长卷,我看见了你——巾帼女英雄花木兰。

  在封建教育下成长的你本应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刺绣女红,将来相夫教子,平平淡淡幸福安稳的过完一生。但为何“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呢

  战火纷飞,边疆告急,征兵成了当务之急。你没有长兄,看着年迈的父亲,年幼的弟弟,你打破了常规的束缚,毅然决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你的女儿身份,从此被包裹在一身戎装之下,你的温柔本性,唯有在夜幕时分才悄然流露。你就像一朵妍丽的玫瑰,坚韧,热烈,用一身尖刺包裹着一颗温柔的心。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漫漫行程,艰苦的军旅生涯,入目的是荒芜,寂寞常有,你一个女儿家,每天扎身于男人堆中,伪装着自己,诸多的不便,诸多的烦恼却从来没有动摇过你,而你竟滴水不漏的隐藏了十年!你真是一株顽强的仙人掌,在荒芜的沙漠里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

  金戈铁马,刀光剑影,在历尽十年的拼杀中,你出身入死,凭借你的勇气和智慧,立下了赫赫战功,命运终于向你露出粲然微笑,但是,面对赏赐,你却放弃功名利禄,平静的做出人生中的又一次重大抉择:“送儿还故乡”你不追名逐利,爱慕荣华富贵,只求与家人团聚,过平淡的生活。纯洁山茶花好比你,只爱在角落散发清幽的香气。

  木兰,在历史的长河中,我独爱你的英姿飒爽,你的坚韧不拔,你的追求和平。细细品味你,我学到许多。

  豫剧花木兰从军篇(四):观后感作文

  观《花木兰》有感

  观《花木兰》有感

  这个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去观看了电影《花木兰》,看了后我的心久久不能

  平静。

  花木兰是北魏的一个女孩,那时北方柔然部落南犯,到中原抢劫。北魏皇帝下令从每户人家中抽一名男丁充军,花木兰家里只有父亲一个男丁,为了不让年老多病的父亲上战场,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沙场。战场上,花木兰隐瞒身份和男兵一起出生入死,她不仅勇敢,而且肯动脑筋,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好士兵,花木兰屡建奇功。后来,在一次战斗中受伤,人们才发现原来花木兰是女孩子。

  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这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奇女子到现在都为人们所称颂。谁说“女子不如男”?花木的故事告诉了世人:巾帼不让须眉。

  中国女性的吃苦耐劳是世界闻名的,但是她们的英雄事迹却很少为世人所知。古有巾帼英雄穆桂英、梁红玉、冯婉贞、秋瑾等,今有爱岗敬业、清正廉洁、公而忘私的任长霞、为人生注入真爱的朴今淑。在国难当头时,她们巾帼不让须眉,指挥千军万马,驰骋在刀光剑影的疆场,勇气可钦可敬,事迹可歌可泣。正如近代革命志士、巾帼英雄秋瑾诗中所说的“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在和平年代,她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出一曲曲巾帼英雄的赞歌。我常钦佩花木兰,钦佩她遇到困难时毫不退缩勇敢面对的精神。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也会遇到许多困难,我们应该向花木兰学习,克服困难,不气馁、不放弃。长大以后也要向花木兰一样孝顺父母,做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的人。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

  观《花木兰》有感

  由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改编自中国古老的传奇故事。讲述了一个性格直爽、心地善良的好女孩代父从军的故事。北魏时期,北方匈奴来犯,国家大举征兵,花木兰的父亲也被征召上战场。花木兰知道父亲的脚受过伤,不能去打仗,于是半夜剪掉了头发,带上圣旨、黑马和父亲的盔甲偷偷去了军营。后来花家的老祖宗知道了,便派了一只木须龙去保护她,随行的还有它的朋友蟋蟀。在军营,花木兰靠刻苦和毅力练就了一身真功夫。在与匈奴的对决中,军中炮弹不足,花木兰急中生智,以大炮轰炸雪山造成雪崩,消灭了敌人。在与匈奴作战时,花木兰因受伤暴露了女儿身,她与木须龙被抛弃在冰

  天雪地的边疆,即使在如此恶劣的情势之下,木兰也没有放弃对抗挫折的勇气,在战友都不相信她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消灭了在雪崩中逃脱的单于等敌人,救了皇上。

  这部影片幽默、风趣,非常适合儿童观看。影片虽然改编自中国传奇故事,但也添加了一些神话色彩,如老祖宗、木须龙及会说话的蟋蟀。影片语言风趣、行为搞笑,如送信的骑的不是马,而是熊猫,嘴上还说“快递”来了!这些轻松的风格,都易于被儿童理解和接受。

  影片通过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曲折故事,宣扬了中国传统的孝顺、坚韧、爱国等美德,树立了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具有较为积极的教育意义。

  《花木兰》是一部精彩的动画影片,适合儿童观看,也适合童心未泯的“老儿童”观看。

  观《花木兰》有感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看完《花木兰》这部电影,剧情震撼催人泪下,让我的心朝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花木兰从小喜欢习武。秀丽的脸上充满着男孩子的淘气,她孝顺、聪明且富有正义感,常为抱不平而打架,但父亲说:“花家的人,只在战场上打,要打,你下辈子做个男孩儿吧!”

  后来木兰却真的女扮男装代父出征。

  豫剧花木兰从军篇(五):花木兰读后感

  花木兰读后感

  同学们一定知道有一个故事叫《花木兰》吧。读了这个故事,我深有感触,很佩服那位名叫花木兰的女子。

  从前,有一位女生叫花木兰。有一天,皇帝让每户人家抽出一位强壮的男兵充军。木兰没有哥哥,只和她年迈的父亲相依为命。木兰不忍心看到自己的父亲再远行抗敌,便想到一个办法——自己女扮男装,混入军营。木兰从军后,任劳任怨、英勇杀敌,甚至与男兵睡在同一张床上。虽然木兰所处的生活非常艰辛,但她并没有一句怨言,继续辛苦战斗着。终于有一天,有一个人揭发了木兰,这才让木兰说出真相。战争结束后,木兰回到了自己盼望已久的家。

  花木兰原本是个纤弱的女子,但为了自己的家庭和国家,愿意替父从军。不管敌人有多凶恶,木兰总是挺身而出,没有一丝畏惧。读完这个故事,我想: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和花木兰一样,既孝顺又富有爱心的好孩子。

  现在男女平等,许多女生都对自己的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刘洋阿姨,她是中国至今为止唯一一位女宇航员,虽然她在全体宇航员中是最柔弱的一个,但是她并没有退缩,还是艰巨地完成了航天任务。我们这些小苗,也要学习她们,靠自己努力,为已经繁荣昌盛的祖国母亲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梦想,从而圆我们的中国梦!

  豫剧花木兰从军篇(六):谁说女子不如男

  动情琵琶,流露的是王昭君一去不返,一心奔向匈奴,为两地带来和平的决心,那眉宇间的伤感,却丝毫不泯灭她已决的去意!战马嘶鸣,歌颂的是花木兰替父从军,上前灭匈奴视死如归的巾帼豪情,那在沙场上的英姿,恐那时也无几人堪比?凄凄《红岩》,诉说的是江姐面对日寇拒不开口的爱国之情,那双眸中的坚定,撼动了华夏母亲!

  谁说女子不如男?花木兰、江姐、王昭君、文成公主倾诉的乃是惊天动地的宏图大志!当一个个男子退缩之时,她们站了出来,勇敢地迎接了一切,勇敢地保卫了一切,无论是内心还是行动,她们所做的都能与那些世界伟人并肩!中华女子,她们就是泱泱中华大地上盛开的最明艳的花朵。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传来的是悲伤的曲调,迎回的却是你胜利的号角!花木兰,一个让匈奴胆怯的名字,一个让战士血气方刚的名字,击退匈奴,连男人都难以做到的事情,一个女人,哦不,是一个拥有雄心的女人将匈奴打跑了!全中国都在钦佩着这个为祖国的奇女子,一面是柔情万种,一面是浩气长舒,一颦一笑都是那么的动人心魄!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

  她是革命事业的一颗永不泯灭的恒星,她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不朽的传说,面对敌人的毒打,她面不改色,一切为党着想!她的心中包含着的是对人民解

  放的信念,她不惧,她不慌,安定地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日本鬼子的绝望更加肯定了这位在革命事业上做出了杰出贡献的江姐生是为国,死是为国,这是她永恒不变的誓言!

  “啊。

  雨正飘飘、风正潇潇,天荒地老人年少。”

  王昭君啊王昭君,就因画师的不是,你就要远嫁匈奴,离开土生土长的祖国了吗?你摇头说不,远嫁匈奴,能为两地的百姓带来安康,为少死一些人,多一些和平,值!很值!琵琶的悠扬声传来,这是多么动听啊——《昭君出塞》,你拜别了皇帝,拜别了国家,只身前往的是陌生的匈奴,你。唉。

  从古至今,有多少民族之花绽开在炎黄大地上,她们便是这漫漫花海中最美,最难以忘怀的几朵夕阳花,谁又能说,这女子怎么不如男儿了?

篇四:豫剧花木兰词曲

  

  豫剧《花木兰》全剧

  《

  花木兰》南北朝时期,突力子侵犯北魏边疆,地保持军帖命花弧应征入伍。花木兰想到父亲年老多病,弟弟花木力年幼无知,决意女扮男装,以弟弟的名字,代父从军。在进发途中,魏军与敌兵交战,花木兰一马当先,解救了贺元帅,从而得到贺元帅的赏识。12年过去了,身经百战的花木兰,已晋升为将军。一天夜晚,花木兰巡营,忽听群鸟飞叫,料想定是敌兵前来偷营,禀告贺元帅并献计四面埋伏,智擒突力子。果然,敌军中计,首领突力子被擒。从此,边疆宁息,战事告休。贺元帅十分喜爱智勇双全、为国建立奇功的花将军,他一面奏明朝廷,为花将军升官晋爵,一面将爱女许配与花将军成婚。花木兰不爱官爵,更不敢与元帅女儿成婚,请求元帅借给千里马,回乡探亲。回到家乡,花木兰脱去战袍,换上女儿装。朝廷封花将军为尚书郎,贺元帅抬着礼物,领着众将,亲临花家来探访。元帅召见花将军——花木力,花弧唤花木力出来参拜。元帅举目一看,惊讶不是花将军。花弧没法,只好再唤花木兰出来。元帅一见,更是惊讶,责备花弧屡次隐瞒是何道理。花木兰仿效男子声音叫了一声“元帅”,这才使元帅和众将认出她就是花将军。花木兰将自己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报效祖国的经过禀告贺元帅。元帅听后大为赞赏,称她真是一位巾帼英雄。从此,花木兰留在家园,孝敬父母,她的英雄故事,万世流芳。

  花木兰(412年-502年),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花木兰故事的流传,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但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确载。花木兰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电影、电视剧、歌舞豫剧等。

  花木兰(一说其生于412年,死于502年,享年90岁;一说生于406年。)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故居、出生年代,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关于她的姓氏,有人说是姓朱,有人说是复姓木兰,有人说是姓魏,明代的徐渭在

  《四声猿》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一说朱文禄)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明清以后,经过几百年的艺术再创作,“花木兰”的艺术形象日臻完美。迄今为止,上演过木兰戏的剧种有京剧、越剧、汉剧、昆曲、秦腔、平剧、黄梅戏等20多种,特别是大师常香玉《花木兰》的全国巡演,“花木兰”在民间的影响更加深远,“花木兰”这个称谓在人们心中也逐渐“固定”下来。再说“朱”姓木兰。唐白居易在《戏题木兰花》中云:“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杜牧也写有《题木兰庙》一诗:“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推上祝明妃。”这说明木兰的故事在唐代已经脍炙人口了。杜诗里的木兰庙在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至今还有木兰祠、木兰墓和将军坊等遗址。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题解》之缺。”根据上述史料,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木兰应姓“朱”。此外,还有“韩”姓木兰、四川阆中人,复姓“木兰”、鲜卑族人等说法。?查阅最具权威性的《辞海·词语分册》,其解释为:“木兰姓氏或作花,或作朱,也作木,均无确证。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说:“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历年以纪,交锋十有八战,策勋十二转。朝觐,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书。隆宠不赴,恳奏省视。拥兵还谯,造父室,释戎服,复闺装,举皆惊骇。咸谓自有生民以来,盖未见也。卫兵振旅还,以异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宫中,将军曰:臣无媲君礼制。以死誓拒之。势力加迫,遂自尽。所以追赠有孝烈之谥也……”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的绝唱,是这篇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豫剧因各地语音差异,在音乐上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艺术流派。清末民初,洛阳等地的豫剧多用下五音,而开封等地的豫剧多用上五音,形成鲜明对比。为了区别,豫剧艺人将洛阳等地的唱腔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称开封各地的唱腔为豫东调(又称祥符调)。新中国成立后,豫剧专家又把豫东调细分为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这一划分得到广泛认同,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流行于豫东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又叫“本地梆”。其中祥符调、沙河调、豫东调多用上五音,豫西调多用下五音;如今祥符调和沙河调都已经没落,豫东调与豫西调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在豫剧繁盛时期,从事豫剧专业的演员,不仅有汉族,还有回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高山族、犹太人等少数族裔。豫剧根植中原、昂奋勃发的宏大气魄,雅俗共赏的审美效应,高亢激越、简洁明快的唱腔曲调,古今兼具、老少咸宜的表演风格,幽默诙谐、乐观向上的语言情趣,不难不涩、南北易懂的中州韵音,质朴无华、宽厚浩然的文化风貌,反映现实、贴近生活、有血有肉的大众格局等。

  豫剧艺术古今兼纳、刚柔相济、豁达宽厚、有“中和”之美。首先,豫剧唱腔铿锵有力,大气磅礴、抑扬有度、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具有很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剧行腔酣畅、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再者,豫剧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再加上曲调诙谐欢快,使得豫剧不仅适合演出轻松的喜剧,又适合演帝王将相的大场面戏,豫西调委婉动听,唱腔悲凉故很适合演悲剧。豫剧在关键剧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挑战性,一般吐字清晰,易被观众听清。

推荐访问:豫剧花木兰词曲 花木兰 豫剧 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