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意义,

时间:2022-05-20 11:20:02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意义,,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意义,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3篇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篇1

背景材料

材料一: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十八大报告的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J、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具体要求:经济发展目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质量提高,农业现代化、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扩大人民民主——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文化建设目标——文化软实力增强、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更加坚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教育现代化、住房有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等。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材料二: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 O02年12亿到2011年47万亿。增长1.5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02年1135美元到2011年5432美元,增长1.4倍:外汇储备2011年增加到31810亿美元。经过十年奋斗,经济总量和进出口总额均位居世界第二,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民主法治、精神文明、生态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可以肯定地说,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条件更加充分、基础更加扎实、目标更加接近。

考点链接:

考点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是什么?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成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全面小康社会。

2.党和国家如何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①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并贯彻实施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
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④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⑤加强社会建设,关注弱势群体,提高人民生活幸福度;
⑥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实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实现两个“倍增”;
⑦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青少年能做些什么?

①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承担起为中华之崛起而奉献青春的历史使命;
②培养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从小确立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志向,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
③要有报国之力,珍惜时代的大好机遇,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各方面的素质;
④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发挥自身潜能,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敢于实践,不断前进;
⑤认清时代要求,立足自身实际,争取找到最能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岗位,在为人民服务,在履行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职业实践中成才。

-

考点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1.为什么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1)我国在2000年实现了小康社会一一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总量、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医疗等民生问题解决难度增大;
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
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和党组织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需要我们继续埋头苦干、顽强拼搏。

2.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是什么?

(1)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相当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文化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3)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还不完善。

一、单项选择题

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结合材料,回答1~2题。

1.材料充分体现了 ( )

①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提高人民收入,不愁吃不愁穿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③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说明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 ( )

A.同步富裕 B.同时富裕 c.同等富裕 D.共同富裕

3.要实现下图全面小康的目标 ( )

①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力

②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④必须坚持物质文明、政治主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二、非选择题

4.2012年,淮安市被授予江苏省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十年夙愿一朝得偿”,为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们还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淮安市某网络论坛围绕“让淮安更文明,努力建成全面小康”这一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网民“不会游泳的鱼”:近年来。淮安的环境优美了,城市绿化带像一串串碧绿的项链,各大公园姹紫嫣红,运河两岸绿树成荫。但是,我们也会看到一些地方垃圾成堆,有些河道污水横流等现象。要使淮安的环境更优美,政府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你将网民“不会游泳的鱼”的话符合逻辑地补充完整。

网民“毛毛”:淮安,位于江淮平原东部.地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长三角城市群市之一,是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市。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在淮境内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

(2)请你给淮安再制作一张文化名片。(不得重复材料中已出现的内容)

网民“天天的快乐”:经过近几年省文明城市的创建和全面小康建设.市民更文明了。但是,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在饭店的餐桌上还经常看到很多剩饭剩菜:就连学校里打扫干净的教室,两节课后垃圾就随处可见了……

(3)有人认为:“让淮安更文明,努力建成全面小康是市政府的事情,与我们普通市民没有关系”。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对此观点加以简要评析。

5.下面材料是王老师在上课时用到的新闻时事,请你依次完成。

材料一:新世纪新阶段,经过十几年奋斗,经济总量和进出口总额均位居世界第二,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民主法治、精神文明、生态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可以肯定地说,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条件更加充分、基础更加扎实、目标更加接近。

【知识链接】王老师出示了一些相关知识卡片,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回答:

(1)卡片一:我国现在已达到的小康是什么样的小康?

(2)卡片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顺利完成以后,我们的社会将呈现的美好蓝图是什么?

材料二:从国际国内大势来看,金融危机还在持续,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慢,经济结构恶化积重难返;
利益分配不公,社会结构日渐失衡,矛盾易发多发,风险加大加剧;
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发展潜力、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抑制: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严格约束。

【理论争鸣】(3)结合材料二,谈谈我国为什么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材料三:有资料显示:2012年陕西省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430()亿元,增长13%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5万亿元.增长25%;
财政总收入达到2688.63亿元.增长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4%和15%以上;
城镇新增就业34万人;
单位GDP能耗下降3.5%.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内.

【各抒己见】

(4)结合材料三,请你向当地政府献计献策: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应该采取哪些重大举措?(至少三点)

参考答案

1.B 2.D 3.D

4.(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加强监管和投入。

(2)有著名的“下草湾文化”和“青莲岗文化”遗址,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明清鼎盛时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运河之都”之称。

(3)让淮安更文明、全面建成小康确实是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
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个人,关心社会的进步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品质。我们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到:①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承担起为中华之崛起而奉献青春的历史使命;
②培养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将个人的成长与成才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
③艰苦奋斗,培养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④认清时代要求,立足自身实际,争取找到最能够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岗位,在为人民服务,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5.(1)我国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3)这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表现,体现了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国经济总量、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障取得巨大成就。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国内外依然存在较大的挑战。

①“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创造的新概念,昭示着中国社会亘古未有的历史巨变;
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的是“幸福中国”,体现我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更加科学,内涵更加丰富,有利于解决发展难题,有利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4)①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并贯彻实施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
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④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
⑤加强社会建设,关注弱势群体,提高人民生活幸福度;
⑥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实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实现两个“倍增”;
⑦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篇2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一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班级:2011级思政行知班

姓名:武佳琦

学号:2011041682

【教材分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题的内容。

本框题一共有两目内容:

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介绍我国总体小康取得的伟大成就,分析我国总体小康水平存在的不足,展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第二目:经济建设的新要求,介绍党的十七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方面的要求,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进城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总体小康目标的实现是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总体小康的不足是我们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动力,经济建设的新要求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关键的部分。根据课程标准,本框题阐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其是全书的核心,是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本教材中有着重要地位,且对我们的经济生活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和教育意义。因此,本框题可以说是新教材的教育目的和归宿。

【学情分析】

本框题的教学内容理论性比较强,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归纳和总结,但是理论框架内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已有所理解, 而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目标,学生对此有兴趣,有学习动力。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以及平时对时政的关注,学生已经能了解到小康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也感受到了小康生活的幸福,并且知道了今天的小康生活的到来,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市分不开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再次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能很容易的在比较中感受总体小康的不足与全面小康的美好,从而可以很自然的引发学生建设和全面小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但由于大部分学生都生活在城市,生活水平悬殊较小,对于真正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不平衡并不能在现实中很好的体会,无形中也增添了对此知识点学习的现实难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并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2)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列举总体小康建设的成就;

(3)通过列举现阶段我国建设中出现的不如意现象,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我国现阶段的小康水平;

(4)通过讨论与归纳,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远景目标,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5)辨析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

2.认识并理解我国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1)掌握我国从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等几方面的新要求;

(2)结合十八大,补充了解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以及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列举分析,使学生能从宏观和微观上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来发生的变化;

2.使学生了解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3.能够区分“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并学会对我国总体小康的成就与不足进行分析;

4.拓展能力:理解“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并能区分类似概念。

5.使学生能够运用本节所学知识对一些经济现象及材料加以分析,提高学生归纳判断的能力;

6.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关注现实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在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本框题内容,使学生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

2.能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用综合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小康社会;

2.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教学难点】

1.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

2.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教学方法】

教师课堂启发、引导,课堂讨论,调查分析等

【教学手段】

多媒体与手写板书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播放宋祖英《越来越好》同时运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某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变化的图片)

歌词:房子大了电话小了 感觉越来越好

假期多了收入高了 工作越来越好

商品精了价格活了 心情越来越好

天更蓝了水更清了 环境越来越好

师:正如歌中唱到的那样,咱们的日子现在过得是一年比一年好了,老师在屏幕上向大家展示的就是某城市在改革开放以来到现在的对比变化。从图中我们不难发现,从以前破旧的土房变成了今天的高楼大厦,以前泥泞的土路变成四通八达的柏油马路,这个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下面有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家乡最近几年都发生了哪些大的变化?

生1:……

生2:……

生3:……

师:刚才不少同学都介绍了自己家乡的变化,大家都是个有心人,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的确,最近几年来,我们的家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也出台了各种政策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变得是政策、是环境,不变的却是“小康”这个经久不衰的目标,也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来探讨的话题。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第十一课第一框题的学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板书标题)

新课讲授:

师:提起“小康”,大家都不陌生,可是小康究竟什么意思呢?“小康”的说法最早又是怎么来的呢?

“小康”在古代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就是轻徭薄赋,予民休息,让老百姓过上小安康乐的日子。指一种丰衣足食的小农生活状态,是自然经济条件下以温饱为特征的小康,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小康”指的是解决了温饱问题后的进一步发展。在刚才的讨论中,同学们提到了自己家乡的很多变化,之所以能发生这些变化,就是因为我们从以前温饱问题都得不到解决的积贫积弱状态解脱出来,生产力得到了飞速发展,这一切我们都要归功于一个人。他就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就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多媒体展示):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篇3

实用标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

一、简介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与“建成”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小康标准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八是大学入学率20%。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三、五项指标
中共十七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经济建设
(1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政治建设
(2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文化建设
(3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社会建设
(4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文档大全

实用标准
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生态文明建设
(5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四、正确理解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以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
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报告从以下五方面充实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六点要求
主要是六点要求: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第二,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两个“倍增”,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第三,通过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第四,通过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使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着;
第五,通过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第六,通过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完善民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建设,总的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
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增强文化
主要是四点要求: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使之深入人心;
第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第三,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实现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第四,文化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元素,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必须要使中华文化走出去,文档大全

实用标准
迈出更大步伐。

提高生活水平
要做到:第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这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普遍提高的重要标志;
第二,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育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第三,就业更加充分,这是民生之本得到保障的具体体现;
第四,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这是发展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体现;
第五,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这是实现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的必然要求;
第六,社会和谐稳定,这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必要前提。

社会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要在以下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是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使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
二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初步建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三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着减少;
四是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现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报告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新要求的同时,还明确了深化各领域改革的目标。

由“建设”到“建成”,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我们成功地迈上了三个大的台阶,即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
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
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遥遥在望,只要我们奋勇攀登,奋力跨越,就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

由“建设”到“建成”,是形成解决现实经济社会矛盾的倒逼机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不断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新的目标,更加注重推动科学发展,更加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 8年的时间,我们面前还有很多难题没有解决,需要我们抓住本世纪难得的发展机遇,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体制基础。

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法须慎重。近一段时间,有一些地区在媒体上宣称该地区要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种提法是值得商榷的。

经济发展目标不等同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建设目标。在这个目标体系下,具体提出了实现两个“倍增”的数量指标,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一些地区是根据实现两个“倍增”的数量指标,再考虑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大体测算出经过5年或6年可以实现两个“倍增”的数量指标,所以宣称该地区要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由五个目标体系组成的,除了经济建设目标之外,还包括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的政治建设目标、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文化建设目标、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社会建设目标与资源节约型、文档大全

实用标准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即使提前完成了经济建设这一重要目标,但也未必能够提前完成其他目标。

滥提“提前实现”是一种“大跃进式”的虚夸。个别领导干部在一种不科学的政绩考核制度下,经常能提出一些吸引大众眼球的口号,如“早日实现”、“率先实现”、“提前实现”、“国内国际领先”等等,这些口号并没有经过严谨的可行性研究。“提前实现”这种口号或许对激发人们的干劲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更多的是一种“大跃进式”的虚夸。误导大多数人们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件比较容易实现的目标,否则,怎么可能“提前实现”?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虚夸会使人们忘记了或淡忘了加快改革攻坚的紧迫感,丧失了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极其不利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需要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一是实现经济建设目标任重道远。在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短期内很难实现根本性好转,高度依赖外需带动增长的发展方式必然难以为继。过去三十多年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环境红利”、“资源红利”等的风光不再无限。在未来8年内,如何统筹兼顾好投资、消费与出口的关系,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二是实现政治建设目标任重道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需要进一步建立决策、执行与监督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选举、决策与监督制度体系,这必然遭遇一些权贵阶层的反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涉及权力的再分配问题,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三是实现文化建设目标任重道远。中华民族要真正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要有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硬实力”,而且需要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软实力”。

四是实现社会建设目标任重道远。社会建设比经济建设难度更大,更需要有决心、有恒心、有耐心、有信心,需要大量的财力投入与保障,必须长期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五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更加任重道远。面对资源约束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进而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面临许多难题。由于劳动力总体素质仍然不高和自主创新能力低下而导致的粗放发展方式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加上转变发展方式还需要支付巨大的成本,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并非轻而易举。

过去三十多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归功于改革开放,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只有一种选项,那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生态管理体制的协同改革。但深化改革必然触及到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会遭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与强烈反对。“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文档大全

实用标准
五、四个全面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4年11月,习近平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则将“三个全面”上升到了“四个全面”,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增了“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的龙头

胡鞍钢说,“四个全面”的龙头在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了这个总目标,才有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在于“全面”,在于解决极端贫困人口。
胡鞍钢表示,自中国提高贫困线标准以来,中国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66亿下降到2014年的7017万,贫困发生率从17.2%下降到7.2%。按照这个速度,在2020年,这个贫困线将基本消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之后中国将进入减少相对贫困人口阶段。
一、 历经数代领导人发展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

胡鞍钢认为,“四个全面”是“集大成式的治国纲领”,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四个全面”是不断继承、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大布局,也是大手笔,而且随着中国对世界经济影响力的日益提升,作为中国国家治理大布局的“四个全面”也将成为继“中国梦”之后,第二个有世界影响的中国话语。

具体到“四个全面”中首先提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胡鞍钢向记者详细梳理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有关建设小康社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他指出,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提出,从2001年到2020年,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从而有了更加清晰完整的2020年宏伟蓝图;此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针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则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
胡鞍钢指出,目前中国处在又一次经济起飞、现代化加速的时代,上一次经济起飞阶段则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年。相较于改革开放之初,现阶段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全面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任务的形成,经历了几代领导人的发展,从改革开放之初提出小康之家、小康水平,到2000年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仍不全面、低水平、不平衡。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民的小康社会。其维度不仅仅是经济、政治,也包括生态环境文明等多方面。因此‘四个全面’的龙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有后三个‘全面’;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胡鞍钢表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面的小康社会,不是片面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而不是惠及少数人口的小康社会;是进入“共同富裕”阶段,告别了“先富论”阶段。
“为了确保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可以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个阶段文档大全

实用标准
即‘十二五’规划,加快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基本纳入科学发展轨道;第二个阶段即‘十三五’规划,继续加快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实现重大关系协调发展,全面纳入科学发展轨道。”胡鞍钢表示。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短板”仍是贫困人口

“中国特色的全面小康社会内涵,可以概括为‘九个社会’和‘一条道路’。具体来说,小康社会的本质是共同发展社会和共同富裕社会,此外还是全民学习型社会、全民健康社会和全民健身型社会、安居乐业型安康社会、生态文明型社会、开放创新型社会和知识型社会、社会主义民主社会和法治社会、中华文化文明道德社会。‘一条道路’则是指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世界。”胡鞍钢指出,全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核心总目标具有深刻内涵,就是建设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小康社会。
胡鞍钢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刻含义,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六位一体”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全面建成,这也反映了我国进入“全面现代化”的时代。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体包含了五个方面的目标,一是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根本转变,建成世界经济强国;二是社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是政治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建成社会主义民主国家;四是文化建设大繁荣、大发展,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五是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初步建成绿色中国。”胡鞍钢认为,这些国家发展主要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25个量化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体现,这其中包括反映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科技教育、资源环境、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等四项主要内容。
“根据最新公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尽管2014年我国7.4%的经济增长率是1990年以来最低的一年,但却是发展质量最好、发展路径最好、发展绩效最明显的一年,可以说给了全国人民很好的交代。”在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一系列数据及分析中,胡鞍钢指出,城乡收入差距减少、贫困人口进一步下降值得特别关注,“2014年城乡收入差距从2009年的最高峰3.33倍降到2.92倍,如果按人均可支配收入口径计算,则为2.75倍,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这一点令人欣慰。中国贫困人口四年减少9500万,仅2014年一年就下降1232万,这一数据可以说是统计公报中最大的亮点。”
胡鞍钢表示,中国在减少绝对贫困方面为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贫困问题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不过按照目前贫困发生率的下降速度,在2020年,中国贫困线将基本消除,“这意味着中国从过去30多年解决绝对贫困阶段,进入到减少相对贫困阶段。实际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或者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就是中国人的现代化。人力资源水平不断提高,绝对贫困人口能不能大规模减少,为‘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完成和‘十三五’规划制定奠定基础,更为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奠定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中的地位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
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讲话中集中论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文档大全

实用标准
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四个全面”理论表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四个全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既包含了战略目标,又包含了实现战略目标的动力、引领规范、根本保证。但是,“四个全面”在整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又不完全相同。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中具有总揽全局的地位,其他“三个全面”要始终服务于这个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不竭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引领和规范,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揽全局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全面深化改革,到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两次全会、两大主题、两份决定,都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采取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蓝图的战略举措。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不渝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全面从严治党不仅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更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因此,要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战略目标和工作部署,必须抓紧推进全面改革。否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会失去动力,就不可能胜利完成。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引领和规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对加强党的领导做出了全面部署,十八届三中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做出了部署,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均进行了专门论述,指出: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坚持党文档大全

实用标准
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不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对从严治党提出了新要求,也都以党的领导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

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发展内核升级
国际在线专稿: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理论框架体系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疑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总目标,处于引领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重的是经济、社会和公民素质的全面提升。“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中国的发展进入升级阶段”,连日来海外媒体和专家学者纷纷点赞“四个全面”,对中国注重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以及努力改善人民生活给予了充分肯定。
美国《华盛顿邮报》3月5日报道称,中国将经济增速目标由7.5%下调到7%左右,表明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挖掘内需潜力,同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逐步替换以贸易和投资建设及重工业为驱动力的老旧经济发展模式,更加注重环境问题。
英国《每日电讯报》5日刊文指出,中国下调经济增速目标,表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以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迈入“新常态”。文章援引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话称:“7%左右的增速可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旨在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与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要求相适应。”
俄罗斯《生意人报》也发表文章称,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去年中国新增就业1300万,这是中国社会稳定的有力保障之一。
“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日前发表了题为《中国经济增速在放缓,人民生活质量却在提高》的评论员文章。文章指出,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为7.4%,比前一年有所放缓,但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却增加了8%,高于经济增速,农村和西部地区人均收入增速甚至更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另一方面也是得益于中国政府推行的富有成效的宏观政策。
“意讯社中国”网站也认为,经济增长目标下调实则是由少到多的质变过程。文章指出,在7%的经济增长“新常态”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充分考虑到了社会就业、创新、改革、环境等问题。
欧洲新闻网(Euronews)的文章称,中国政府支持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以实现产品质量更上一个台阶。在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下,需要一个更为适当的同时不冲击就业市场的经济增长速度。
新加坡《海峡时报》援引英国研究机构“凯投宏观”经济学家马克·威廉的话称,经济增速放缓对中国政府推行更加雄心勃勃的改革将有所助益。《日本经济新闻》在12日的报道中提到,“四个全面”的每一项都曾单独提出,“全方位同时推进”却是前所未有的,这表明中国推进相关改革的坚强决心。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字之差却寓意深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全面实现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国外不少专家学者对此也表达了自己积极的看法。
尼泊尔中国问题专家列格纳特-波戴尔在接受国际在线记者采访时称:“从‘中国梦’到‘四个全面’的提出,显现出中国推进发展、深化改革的决心。我相信在习总书记的带领下,中国定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哈萨克斯坦国际通讯社驻华记者阿基扎诺夫表示,如今的中国政府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重视发展创新领域,提升“中国制造”的世界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内需等等,而这些也都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巴西中国亚太问题研究所所长塞维利诺·卡布拉尔对国际在线记者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适度而又雄心勃勃的目标,它意味着在中国领导集体的带领下,中国人民要达到文档大全

实用标准
和欧美发达国家接近的国民收入水平。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巴西急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并进一步推进改革,而中国两会给巴西政府提供了很多值得学习的经验。
一些外国网民也对中国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感到振奋,称中国政府着力改善人民生活,让世界看到一个积极向上的中国形象。
土耳其网民阿赫麦德·艾尔金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四个全面’阐述了中国未来的发展目标。相对于经济增长的百分比,中国政府更加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想,有这样的发展目标,未来的中国会越来越强大。”
罗马尼亚网友奥尔吉·维秦秋表示,“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提出回答了许多关于中国未来如何发展的疑问,增强了中国人民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同时也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一个积极向上的中国形象。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小康社会 建成 意义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意义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陈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