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有人》优质教学设计3篇【通用文档】

时间:2023-01-14 14:25:06 浏览量:

《有的人》优质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指导朗读,体会该诗强烈鲜明的爱憎之情,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二)能力目标  1.体会诗歌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有人》优质教学设计3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有人》优质教学设计3篇【通用文档】

《有的人》优质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指导朗读,体会该诗强烈鲜明的爱憎之情,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二)能力目标

  1.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理解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该涛融情于诗、融理于诗的特点,说一说该诗的情与理。

  (三)情感目标

  1.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2.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美的情操,明白“为人民服务的人在人民中“永生”的道理,塑造自已美好的人生”。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对比的手法及前后对照的结构。

  (二)难点

  深刻理解诗歌丰富的思想性。

  三、课时按排

  1课时

  四、教学用具

  录音机、朗读磁带。

  五、教学过程

  (一)、以介绍诗歌的一般特点导入本文学习。

  1.诗歌作为文学的一大样式,其特点有:高度集中、高度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感情,想象丰富,语言凝练、形象,音调和谐,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新诗—般分行排列:这是诗歌的一般特点。具体到某一诗歌里,其特点又是:丰富多彩的,各不相同。

  2.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看第一段作者介绍,要抓住姓名、出生时间、什么地方人、评价、作品五个方面去了解作者。看其他各段,主要了解本诗的特点、背景。提示概括本诗特点有四:(1)富有哲理性。(2)语言凝练有力。(3)采用对比手法。(4)用形象的语言发议论讲道理。

  (二)、学习正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和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和特点。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体会诗歌朗诵的轻重、缓急、分节、节奏处理及本文思想内容。范渎后,要求学生将诗中八处“有的人”分别改换成具体的某种人、某类人,提醒改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尽量准确。

  明确:改换要具体、明确,注意措词,有—定的概括性;可改成: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残酷剥削人民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妄想流芳千古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鱼肉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等。

  2.学生改后,抽学生根据自己所改朗诵全涛,朗诵后学生一起评议。然后,再分组齐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分析对比写法,引导更深入地钻研课文。

  (1)提问:文中八处“有的人”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明确:两种人,对人民有利的人和对人民有害的人;

  (2)提问并引入讨论:①前四节是从哪四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②后三节与前四节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后三节对全诗起什么作用?③为了说明两种人的不同通篇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对比)④“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句是什么意思?⑤最后—句中“抬举”一词是什么意思?⑥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明确:①从生死、言行、追求、作用四个方面。

  ②因果关系,不但呼应前文,形象地反出两种人截然不同的结局,而且使全诗内涵升华到赞颂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诗的内涵容量增大了。

  ③这里“到处是青青的野草”指的是像鲁迅这样为人民服务的人将会得到人民广泛的纪念,

  ④“抬举”表示称赞和提拔的意思。

  ⑤主题思想是通过鲜明的对比,歌颂鲁迅先生以及像先生一样的人,号召我们要像鲁迅先生那样: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三)、总结、扩展。

  这首诗虽然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便没有停留于一般的纪念性文章,而是更深层次地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观念。那么,在今天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人生呢?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理解鲁迅的《自嘲》。

  2.唐代诗人杜甫有—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虽然只有10个字,但它通过对比手法把不*等社会现象揭露得人木三分,同学课外查阅这首诗,写一篇二百字左右的读后感。

  (五)、板书设计:

  20、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虽生犹死 骑 人民恨

  对比

  虽死犹生 俯 人民爱


《有的人》优质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有的人》优质教学设计3篇(扩展1)

——《有的人》教学设计10篇

《有的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学生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3、学习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难点:

  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揭题

  1949年10月,在北京一座普通的民居里,一位质朴的诗人写下了

  这样一首朴素的诗: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位诗人就是

  这首诗就是

  (出示:《有的人》)一起读。

  2、课前同学们收集了一些鲁迅的资料,做成了演示文稿和电子报,每个小组都做得不错,老师放到了班级网站上,请同学们浏览一下,看完后请同学们说说:你对鲁迅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学生边演示边回答。(教师机调为监控转播)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引入初读

  师: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远去了,臧克家用短短的一句话两个词,死了活着,来评价鲁迅。

  2、为什么说鲁迅先生死了他还活着?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带着这个问题读全诗,从诗中找答案。

  三、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根据学习建议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明确学习目标:(齐读一遍)

  2、师:今天我们利用电脑进行诗歌的学习,你们能不能先谈谈你准备怎样学习这一课?

  生答:

  3、师:老师给一些学习建议

  学习方法:1、合作学习

  2、对比朗读

  学习建议:第一步:组长和组员讨论决定选感兴趣的一、二节学习

  第二步:组员们分头独自学习,学习时请参考网页上的“课文学习”和“学习资源”

  重点学习:(1)理解诗中含义深刻的字词。

  (2)发挥想象:诗中写了两类人,你可以说说你在朗读诗句时由此的联想:我由此想到了 什么人?

  (3)谈谈你的感受或启示。

  第三步:组员们合作讨论感兴趣的话题,准备汇报。

  建议汇报时多用这样的句式:

  我们组学习的是诗歌的第 小节

  我觉得……

  我发现……

  我是这样理解的……

  读这句诗,我想到了……

  四、研读品悟,升华情感

  1、在汇报学习成果之前,说说全诗总写的是哪一节?

  (1)学生汇报第一小节(板书:生命毫无价值、思想精神永驻)

  师:每节的前一句的“有的人”指人?(*统治者)

  后一句的“有的人”指人?(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

  师:该怎么读这两句?

  (2)老师读一读,你们听听,老师对这两种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朗读的?

  老师范读第一小节。

  学生回答:

  第一句:轻蔑地、鄙夷地读……厌恶地、痛恨地读……

  第二句:庄重地、惋惜地读……肯定地、赞颂地读……

  师:你能试着读一读吗?

  全班对比朗读第一节:左边的同学读每一小节的前一句

  右边的同学读每一小节的后一句

  (3)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

  教师总结: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第一节都是先反后正。板书:对比

  2、学生继续汇报其他小节。

  (如第5节:

  师:你们的朗读想告诉同学们什么呢?

  (想告诉同学们对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痛恨;对那些一生为民,给人民作……赞美)

  3、师:同学们的汇报非常精彩,由于时间的关系,其他小组在课外再交流。

  我们六(2)班的同学,每人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全诗七个小节,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些小节之间在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

  生答:

  师:我们以二、五小节为例,一起来读读这两个小节,我们要读出人民的爱和人民的恨,读出爱之深、恨之切。

  对比朗读:男同学:2 女同学:

  4、师:让我们再想想,有没有发现二、五小节的几句话还有怎样的联系?

  (答案:第五节的第一句是回答第二节的第一句,第五节的第二句是回答第二节的第二句的)

  师:那就让我们再次来告诉所有的人,告诉他们人民对待敌人和朋友的态度。

  (再次对比朗读,两节诗歌一句一句的对比读,师生一起)

  师:同学们,人民的情感是真实的、真诚的,就让我们通过真情的流露来怀念那些为人民做牛马、为人民服务的人吧。

  男女对比朗读二七小节诗歌

  5、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留下了这样的话:“赶快收殓,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鲁迅最后的遗言。“忘记我”,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鲁迅先生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活在全*人民的心里。

  让我们一起来深情地回忆他:齐声朗诵这首诗。

  五、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告诉我们的。 你还知道哪些“生”与“死”的名言。

  2、师:鲁迅先生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他一生“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的价值观。你们有没有思考过:你活着是为了什么目标?

《有的人》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

  2、通过对比朗读,加深对诗歌的感悟,了解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培养学生鲜明的爱憎感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

  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情怀。

  难点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在对比朗读中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 复习导入,引出新授。

  1、生举手回答以下问题。

  ①1、鲁迅一生创造了哪些作品集?

  ②在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周晔写道鲁迅是一个 ( ) 的人。

  ③在课文 《一面》中,阿累写道鲁迅憎恶黑暗社会有如 ( )

  2、师:鲁迅为了人民的事业没有休息的工作,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一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短诗《有的人》。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品味大师是如何把感情融入自己的语言中。

  2、生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有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5、生交流感受,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师提问:全诗共有几小节,可以分成几部分,分别写了些什么?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提示: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借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第五、六、七节写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三、细读全诗,感悟内涵。

  1、ppt出示第一小节。生朗读。

  ※生举手说说自己读后的疑问?

  ※师提问:两个“有的人”指的是同一种人吗?第一个“有的人”是指哪些人?在文中分别指那些人。

  (师出示句式( )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明确“活“指肉体活着,”死“指精神死了。

  ※第二个“有的人”是指文中的那些人?

  (出示句式( ) 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明确“死”指的是肉体的死,“活”指精神的活

  2、PPT出示第二小节,齐读。

  ①PPT出示: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幻灯补充《“香唾盂》】“明代权相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他吐痰的时候,都是美貌的婢女过来用嘴来承接。他刚一发出咳声,婢女的嘴已恰到好处地等着了。严世蕃把这叫作“香唾盂”。”

  ②引导生体会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丑恶嘴脸,以及他们的结局。

  ③PPT 出示:“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当你读到这句诗时,鲁迅的一首诗,你也一定想到了鲁迅给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事例)

  生举手发言。体会鲁迅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及人民对他们的态度。

  ④齐读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

  3、PPT出示第三小节,齐读

  ①PPT出示: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品味这些想名垂千史的人遭到的骂名。

  ②PPT出示:“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看到野草这两个字,同学们是否还记得鲁迅有一部散文诗集就叫——《野草》

  【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师提示: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③男女生轮读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

  4、PPT出示第四小节,齐读。

  ①PPT出示:“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幻灯片补充北宋一太守天登把名字变成忌讳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的人的可恶以及人民对他们的态度。

  ②PPT出示: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幻灯片补充2010“感动*”人物王万青的故事,引导学生感悟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以及人民对他们的态度。

  ③男女生轮读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

  5、领悟全诗的写作手法及这种手法的妙处。

  PPT出示:这首诗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这样的写作手法更能烘托出鲁迅以及想鲁迅这样的人的( )美好品质。

  四、熟读成诵,加深感悟

  1、再听范读,小声跟读,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

  2、男女生轮读。

  3、全班读第一小节,再男生读有的人对人民的态度,女生读相应的结局。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教师以*对鲁迅的评价总结。

  2、对待生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如鸿毛。请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各一,并说说他们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有的人》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课前准备

  鲁迅的诗《自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导入:人都有生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哪个同学能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

  学生举例,教师评析、小结。

  2、根据本课内容,介绍鲁迅的《自嘲》和散文诗集《野草》。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听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学生自读诗歌。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节分别与上面三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小组合作,阅读研讨

  1、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每节诗的后两行)

  2、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感情。

  指名朗读诗歌,读出各节的真情实感。(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的内在感情)

  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小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细读诗歌,体会诗歌对比的写法。

《有的人》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读懂诗所表达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朗读。

  2、感受鲁迅的伟大,培养准确的人生观。

  3、锻炼大胆质疑、自求自得的阅读素养。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出示提示(幻灯片):

  1、(1881年9月25日)(浙江省绍兴)(早)(弃医从文 )答案两个字(生说了之后请说出原因,其中弃医从文:鲁迅最早想学医来解除人民身体上的病痛,但后来他发现当时*人民更可怕的病是心理上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章来唤起人民的良知、骨气 。)

  2、(匕首)(野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1936年10月29日下午5点25分 )答案三个字。

  3、野草:鲁迅认为野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他以野草自喻,同时把地面比作*势力,把地下的熔岩比作革命的火焰。只要能让革命火焰冲出地面,他愿意在熔岩中与*派同归于尽。

  二、揭示课题

  1、幻灯片出示:

  面对敌人他横眉冷对,为人民他愿作孺子牛。

  2、组织讨论伟人逝世,*部门或者民间会可能举办的活动。

  3、介绍写作背景,揭示题目。

  三、读通读顺诗,个人大胆质疑

  1、同学自由朗读全诗,两个要求:

  ⑴ 读通读顺;

  ⑵ 读出问题并做好记号。

  2、检查朗读。

  3、再读诗。要求:

  边读边想,从读懂一个词一句话着手,把握每一小节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4、组织学习第一段。

  5、小组自由学习其他段落。

  四、质疑,理清课文脉络

  1、交流问题。

  2、师设疑:

  分别指得是哪些人?这些人分别得到怎样的下场?

  五、朗读升华感受

  1、音频朗读。

  2、学生点评。

  3、齐读。

  六、组织拓展

  1、以小组为单位模仿着本诗的格式也来写两节诗,写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如纪念雷锋有感,也可以是一类人。

  2、交流。

  七、总结作业

  1、背诵。

  2、完成个人诗稿。

《有的人》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词语铺垫导入,揭示新课

  1、词语铺垫。

  丑陋 渺小 鸿毛 卑微 唾弃 灭亡

  美丽 伟大 泰山 崇高 爱戴 永生

  2、本单元我们已学过关于鲁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生简单汇报。

  3、揭示课题,板书,齐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写的经典诗篇《有的人》)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指三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2、根据朗读表现,简单评价。及时指导字音,呵在诗中读啊的音。呵*时读---笑呵呵,还可以读-----呵斥,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试着读好这一句。

  四、对比品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更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默读体会)

  2、生汇报发现:对比的写法,读出相应诗句。再读读,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中还有对比,2、3、4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5、6、7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其实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

  3、根据学生汇报的适时出示插图和文字,图文对照,男女生对比朗读。

  4、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有的人”指的就是哪两类人?引读第一小节,这两类人你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虽生犹死,虽死犹生);对这两类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生汇报出几种态度:批判,赞扬,热爱。你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呢?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请同学们两两对读,一人一句,让我从你们的表情中看看谁最能读出臧克家的心声。

  5、师生对读,烘托诗情。

  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更——爱戴、敬仰、怀念…….损害人民利益的人我们更--痛恨,蔑视,憎恶......

  五、研读品悟,升华情感

  1、看课文题目,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齐读),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发现了吗?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诗人该不会忘了吧?你一定能从文中找到鲁迅的影子。学生读诗找诗句。

  2、汇报读诗句。结合所学课文简单谈谈你的理解。

  3、感悟鲁迅精神:这首诗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吗?在我们的记忆中,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人也和鲁迅先生一样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让我们把深深的敬仰献给那些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人。齐读描写鲁迅的诗句。

  六、课堂小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打算做个怎一个什么样的人?

  3、总结:读两句诗,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用到学习,工作生活中。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3、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20《有的人》

  虽死犹生 骑 人民恨

  对比

  虽生犹死 俯 人民爱

《有的人》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

  2、通过对比朗读,加深对诗歌的感悟,了解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培养学生鲜明的爱憎感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

  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情怀。

  难点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在对比朗读中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 复习导入,引出新授。

  1、生举手回答以下问题。

  ①1、鲁迅一生创造了哪些作品集?

  ②在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周晔写道鲁迅是一个 ( ) 的人。

  ③在课文 《一面》中,阿累写道鲁迅憎恶黑暗社会有如 ( )

  2、师:鲁迅为了人民的事业没有休息的工作,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一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短诗《有的人》。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品味大师是如何把感情融入自己的语言中。

  2、生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有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5、生交流感受,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师提问:全诗共有几小节,可以分成几部分,分别写了些什么?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提示: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借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第五、六、七节写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三、细读全诗,感悟内涵。

  1、ppt出示第一小节。生朗读。

  ※生举手说说自己读后的疑问?

  ※师提问:两个“有的人”指的是同一种人吗?第一个“有的人”是指哪些人?在文中分别指那些人。

  (师出示句式( )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明确“活“指肉体活着,”死“指精神死了。

  ※第二个“有的人”是指文中的那些人?

  (出示句式( ) 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明确“死”指的是肉体的死,“活”指精神的活

  2、PPT出示第二小节,齐读。

  ①PPT出示: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幻灯补充《“香唾盂》】“明代权相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他吐痰的时候,都是美貌的婢女过来用嘴来承接。他刚一发出咳声,婢女的嘴已恰到好处地等着了。严世蕃把这叫作“香唾盂”。”

  ②引导生体会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丑恶嘴脸,以及他们的结局。

  ③PPT 出示:“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当你读到这句诗时,鲁迅的一首诗,你也一定想到了鲁迅给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事例)

  生举手发言。体会鲁迅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及人民对他们的态度。

  ④齐读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

  3、PPT出示第三小节,齐读

  ①PPT出示: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品味这些想名垂千史的人遭到的骂名。

  ②PPT出示:“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看到野草这两个字,同学们是否还记得鲁迅有一部散文诗集就叫——《野草》

  【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师提示: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③男女生轮读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

  4、PPT出示第四小节,齐读。

  ①PPT出示:“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幻灯片补充北宋一太守天登把名字变成忌讳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的人的可恶以及人民对他们的态度。

  ②PPT出示: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幻灯片补充20xx“感动*”人物王万青的故事,引导学生感悟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以及人民对他们的态度。

  ③男女生轮读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

  5、领悟全诗的写作手法及这种手法的妙处。

  PPT出示:这首诗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这样的写作手法更能烘托出鲁迅以及想鲁迅这样的人的( )美好品质。

  四、熟读成诵,加深感悟

  1、再听范读,小声跟读,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

  2、男女生轮读。

  3、全班读第一小节,再男生读有的人对人民的态度,女生读相应的结局。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教师以*对鲁迅的评价总结。

  2、对待生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如鸿毛。请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各一,并说说他们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有的人》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难点: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查找鲁迅及臧克家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鲁迅像,这位是谁?你了解吗?教师出示鲁迅资料。指名读。

  2、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是谁说的,生齐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过渡:鲁迅是一个时刻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人,他爱人民, 人民永远怀念他。板书:爱人民,人民爱。今天,我们学习1949年11月1日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诗歌《有的人》。

  3、一起来认识一下臧克家,课件出示臧克家资料及写作背景,教师口述。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这首诗歌,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课文,每读一遍的感受和收获都是不一样的,看看谁的收获最多。边读边注。

  2、生自渎诗歌

  3、交流收获。

  学生说不到的教师提示:

  1) 哪些句子表达出了作者对鲁迅的怀念。

  2) 描写了几种人,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4、相信其他同学肯定还有很多感受和收获,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出来吧。

  想读哪一小节就读哪一小节。

  5、指名读。

  6、教师指导读、范读、理解读。

  7、如果将文中“有的人”替换成某一种人怎么换,代到诗句中读一读。

  过渡:这首诗歌不只是单纯的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哪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着,歌颂了鲁迅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板书:无私奉献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拿起你的笔,快速记下你此时的感受。

  3、交流感受

  教师赠言:同学们让我们把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刻苦学习,以期有所成,报效祖国,报效人民。

  4、最后给大家留一项作业课件出示,教师读。

  收集有关鲁迅的名言、故事、著作等,办一期纪念鲁迅为主体的手抄报。

  教学反思: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诗歌语言朴素,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一开始安排学生自学感悟,教师点拨引导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朗读,将鲜明的对比融入到朗读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拓展到21世纪的小学生应该怎么做,学生说得非常好,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动起来,于是安排了写,记下此时的感受。

《有的人》教学设计8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难点]

  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轻叩鲁迅,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深情地呼唤他!(幻灯出示鲁迅图片)

  师:鲁迅,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它勾起了同学们怎样的记忆?

  师:接下来让我们看一段影像资料。(课件播放《鲁迅》电影片尾葬礼部分)

  师:为什么你的眼里饱含泪水?心里在想些什么?

  师导或接:(来给鲁迅送葬的人这么多,鲁迅这株野草烧尽了,迎来的却是到处青青的野草!)是呀!“鲁迅死了,他还活在我们的心中!”(课件出示)

  师导:1949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周年,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地纪念鲁迅,著名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生:读题

  二、读准诗歌,理顺思路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走进诗歌——自由的诵读。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小节读一读?(以评促读)

  师:你还想展示哪里?

  师:看一看、听一听朗读家是如何诵读的?(课件播放2009年新诗会沙桐诵诵的《有的人》)

  师:同学们,你似乎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师问:臧克家记录了哪两类人?

  三、拨反为正,积蓄情感

  师:哪些诗句刻画了*派的丑陋面目?

  生:找出来读一读。

  师:指导读好

  师:用你的词语或句子说一说这些人是什么样的人?

  师:你喜欢这样的人吗?能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吗?

  师引读:

  a、骑在人民头上的——

  (生读完“人民把他摔垮”后,接臧克家在《三谈“有的人”》中说到曾在这里进行了一次小小的修改,原句是:人民把他摔倒)(课件出示)

  生品词:

  师引读:

  b、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c、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师:你看到了他们怎样的下场?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仅是不喜欢,那简直就是恨呀!是呀!这些人就是行尸走肉,他们没有了人道,没有人亲情,没有了民族……(课件出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生:齐读

  四、走进鲁迅,对比烘托

  师:同学们,仅仅就是你恨吗?还有谁恨?

  生:(人民、鲁迅)

  师:*也曾经这样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课件出示)

  师:这身硬骨头对敌人是横眉冷对,这位空前的民族英雄对人民是怎样的呢?

  生:

  a、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b、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c、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d、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预设环节一: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师:哪个字最震憾你的心灵?

  师:你想起了鲁迅的哪一句话?(课件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生:齐读

  师:诗人臧克家活用了鲁迅的语言,或许这也是诗人臧克家纪念鲁迅先生的一种方式吧!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之前认识过的鲁迅,想一想他哪里“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了?

  生:

  a、送书给周晔,关心儿童,把少年儿童当作朋友。

  b、自己病的吭吭地咳,还时时关心女佣阿三。

  c、救助黄包车夫,为一个普通劳动人民半跪着。

  d、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

  e、……

  师:俯首甘为孺子牛——多么伟大的鲁迅呀!可是,1936年10月19日,鲁迅永远闭上了眼睛,一位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作马的人民公仆就这样走了,永远地走了!

  师导:小小的周烨忍心让自己的伯父就这样走了吗?生接读——

  (课件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课件哀乐响起)

  师:同学们,你忍心就这样让鲁迅走了吗?(反复问几个同学)

  师:(课件出示: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生:深情地诵读

  预设环节二: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师:你喜欢野草吗?

  师:你想起了谁的诗歌?白居易的《草》

  师:鲁迅一直以野草自比,在《野草——题辞》里面他这样记叙:“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课件出示)

  师:你读懂了什么?

  师: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师:(再次出示课件:《野草——题辞》,加上“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面对自己的死亡,为何鲁迅如此坦然,如此欣然,如此大笑,如此歌唱?

  生:鲁迅的死换来了更多的像他一样的顽强的战士!

  生: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课件出示)

  生:现次齐读——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回扣主题)

  师:鲁迅这是这样一个人,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这样的人,在人民心中地位怎样?

  生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生齐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课件出示)

  师:鲁迅死了,但他的精神必将传遍大江南北,他的精神必将永垂不朽!面对着可亲可敬的鲁迅,面对着这些丑陋卑鄙的*派,一边是浓浓的爱,一边是深深的恨,哪两位同学分工带上这分明的爱憎读一读诗歌。

  生读:a、读恨,b、读爱(课件配乐)

  师:鲁迅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所以今天,鲁迅逝世七十多年的今天,我们又说起了鲁迅;所以《亚洲》周刊把鲁迅先生的作品评为亚洲所有作品第一名;所以《影响*历史的100人》一书中,他占据了重要的席位。随着历史的发展,可能会有更多的所以,因为他留给我们的太多太多,留给我们这些中华少年的太多太多。

  五、讴歌鲁迅,体悟生命

  师:《有的人》——诗人臧克家就用这样的语言深切怀念着鲁迅!同学们,你知道吗?大后天——10月19日就是鲁迅逝世周年纪念日,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深切缅怀鲁迅先生吧!

  生:练笔展示

  师:在同学们的笔下,鲁迅更加真切了,鲁迅更加伟岸了。在同学们的笔下,生命的意义在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在不断体现。

  师:(课件出示):

  1、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奥斯特洛夫斯基

  2、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潜*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3、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爱因斯坦

  4、让别人过得舒服些,自己没有幸福不要紧,看到别人得到幸福生活也是舒服的。——鲁迅

  六、作业设计

  1、课外有时间读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全集》、《人间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

  2、大后天——10月19日就是鲁迅逝世周年纪念日,请同学们为鲁迅写一段铭文。

《有的人》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人运用比较手法,抒发的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教育。

  2、透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3、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透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四年多的小学生活,我们从书本上认识了许多人格上伟大的人。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一个人吗?

  这些伟大的人都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二、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

  我很喜欢这首诗,让我们共同分享,教师范读。

  2、再读课文

  (1)这首诗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吗?初次见面,必须要真诚:读两遍。

  (2)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务必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挑战朗读,启发个性化理解,适时点拨

  (1)谁敢跟我比赛朗读?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读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己的理解,此刻就比对你们不公*。给你时间,试着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你的见解写在书边的空白处。

  (2)这首诗写了拿几种人?鲁迅属于哪种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再做准备,比赛朗读。

  4.你认为作者哪儿写得好,值得你学习。

  5.欣赏诗歌。

  某人

  泰戈尔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放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但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入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进入新课时的学习。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根据你收集到的资料,交流一下对本诗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了解。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资料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请学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资料

  1.学生齐读诗歌。

  2.品读诗歌资料,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3)比较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比较,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比较的手法,但每一次比较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请大家细读课文,讨论各诗节比较的角度各是什么。

  3.品读诗歌语言,要求学生体会以下语句的修改的妙处。

  这首诗在选人语文教材时,以前臧克家修改,请大家看下面几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头,想不朽。

  (2)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倒。

  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垮。

  (3)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

  改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民永远记住他。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朗读示例: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对于其他诗节,能够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朗读,教师指名部分学生朗读,以检查效果。

  六、学习迁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谈自己的体会:这篇散文《怀鲁迅》是郁达夫的一篇纪念鲁迅的散文,题材与《有的人》相似,表达的感情也基本一致。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发出了贩通电报,荟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青年男女将要破裂似的心肺与紧握的拳头。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有的人》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鲁迅的《自嘲》、《野草·题辞》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同学们,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些了解。鲁迅走了,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很多,有怀念,更有深深的思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11月1日写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正确。

  2、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3、根据朗读表现,简单评价。及时指导字音,呵在诗中读啊的音。呵*时读——笑呵呵,还可以读——呵斥,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试着读好这一句。

  三、范读引领,指导朗读

  1、听读录音。(今天,我帮大家请来了一位小老师。看,他来啦!听小老师朗诵的时候要注意诗歌的节奏、停顿和重音)

  2、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教师示范第一小节,指名练习第二小节,自由完成三到七小结。)

  3、学生自由展示朗读,把握节奏。

  4、齐读,慢慢读出诗的味道。

  师:读出了诗的味道!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四、对比品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更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默读体会)

  2、生汇报发现:对比的写法,读出相应诗句。再读读,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中还有对比,2、3、4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5、6、7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其实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

  3、根据学生汇报适时出示插图和文字,图文对照,男女生对比朗读。

  4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有的人”指的就是哪两种人?出示课件研读第一小节,这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是什么?你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板书:虽生犹死,虽死犹生 对比)

  小结过渡:作者对这两种人的生与死对比进行评价,从中我们明白了鲁迅先生虽然已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这一对比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3、对这两种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生汇报出几种态度:批判,鄙视,赞扬,热爱。你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呢?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4、师: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请同桌同学两两对读,一人一句,读二至四节,让我从你们的表情中看看谁最能读出臧克家的心声。

  5、出示课件:请将诗歌二至四节中的“有的人”用自己的语言替换成某一类人,小组讨论后,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板书:骑 俯)

  6、师生对读五至七节,烘托诗情。

  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人民更——爱戴、敬仰、怀念……(板书:人民爱)损害人民利益的人,人民更——痛恨,鄙视,憎恶……(板书:人民恨)

  六、研读品悟,升华情感

  1.看课文题目,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齐读),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发现了吗?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诗人该不会忘了吧?你一定能从诗篇中找到鲁迅的影子。学生读诗找诗句。

  2、汇报读诗句。结合所学课文简单谈谈你的理解。(出示课件《自嘲》、《野草·题辞》)

  3、感悟鲁迅精神:这首诗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吗?在我们的记忆中,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人也和鲁迅先生一样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课件)

  4、让我们把深深的敬仰献给那些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人。引读描写鲁迅的诗句。

  七、课堂小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怎样活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从鲁迅先生光辉的一生中我们找到了答案,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一味索取,虽生犹死;甘愿奉献,精神不朽……)

  2、你打算做一个怎样的人?(我愿做一株默默无闻的野草,做一头勤奋的耕牛,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3、总结:读两句诗,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用到学习,工作生活中。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八、拓展训练,从容练笔

  1、看课件资料,了解人们纪念鲁迅的活动及评价。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一定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也更激起了我们对先生的深切怀念。《有的人》是臧克家在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时写的,今年是鲁迅逝世77周年,也是鲁迅诞辰132周年,让我们深切缅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请你为先生献上真挚怀念词吧!(如果能试着运用对比的写法,用课前积累的`词语写几句诗,会更精彩!)

  3、交流展示

  总结鼓励:同学们写的真好!你们的诗是所有我看到的诗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我相信,很多同学就从这节课开始叩响了诗歌的大门。期待你们爱上诗歌!期待你们当中能够诞生杰出的诗人!

  附板书设计:

  有的人

  —— 纪念鲁迅有感

  虽死犹存 俯 记住 人民爱

  对比

  虽生犹死 骑 摔垮 人民恨


《有的人》优质教学设计3篇(扩展2)

——有的人教学设计10篇

有的人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并能将其灵活运用到日常写作中。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自信的人怎么站?自信的人怎么坐?

  一.谈话导入

  六年的小学生活,让我们从书本上认识了许多人格上伟大的人。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一个人吗?(学生评价)这些伟大的人,都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我很喜欢这首诗,让我们共同分享。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初读: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检查,评价)

  2.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三.品读全诗,领会情感

  1.挑战朗读,启发个性化理解。

  适时点拨:谁敢跟我比赛朗读?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读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己的理解,现在就比对你们不公*。给你时间,试着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你的见解写在书边的空白处。(学生自读自悟)

  2.交流自己的感悟

  适时点拨:1 《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2“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3.讨论:这首诗写了拿几种人?鲁迅属于哪种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提炼板书: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再做准备,比赛朗读。

  4.评价赏析,引导创作:你认为作者哪儿写得好,值得你学习。试创作一句或一小节。(交流展示)。

  赠送诗歌:

  某人

  泰戈尔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放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四.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有的人》教学反思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人》开头一节,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我在课后积极反思,现将教学中点滴感受赘述于下,愿得到同行的指点。

  这首诗歌我还是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除此之外,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文以载道,是古训中对语文学科功能的阐释。语文学科,作为德育材料是丰富而生动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适时的进行德育渗透。事实证明,善于捕捉时机的德育渗透,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味的为了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德育,或者脱离了教育最佳时机而盲目的空洞说教,则显得苍白而无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立足语文教学,参与教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青少年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健康的成长。

有的人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2.学习对比写法。

  3.了解诗中的议论,认识诗歌哲理性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对比写法,诗中议论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摘录臧克家《关于短诗〈右肘人〉》:

  在旧社会里,我们看惯了这样的事情:大至官僚,小到乡绅,残害压迫人民,坏事做 绝,罪孽深重,却妄想“流芳百世”,到处竖起“泽被乡梓”“德高望重”一类的“功 德”碑,把自己升为万古不朽的“伟人”。

  《有的人》写于……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

  2.看“学习重点”“预习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及内容。

  3.读课文(定条件的由男女生结合,两人一组,每节诗由男读1—2行,女读3—4行,用 磁带录上音待评)

  (二)课堂教学(以读带讲)

  1.导入 新课(可借鉴吴玉章同志1961年 6月11日为《革命烈士诗抄》题词“言炳丹青,德配天 地,功昭日月,行作楷模”引入)

  2.板书课题,配乐,范读全文(放录音磁带或教师朗读。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抽读课文并正音:臧(zāng)摔(shuāi) (老师对朗读速度、节奏、语调的讽刺与赞颂,情感的爱与憎予以指导)

  4.预习检测

  (1)放两组录音作业,第一盘放1—4节,第二盘放—一7节,同学评。

  (2)填空

  a.《有的人》是作者在新*成立后,为____,怀着的情感而写的。 (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对鲁迅先生崇敬)

  b.题目不直接写作“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___ (课题更含蓄,便于对比突出主题,将鲁迅精神加以提炼、引伸,让读者获得深刻的教 益。)

  C.用诗句填空。“有的人”在诗中一指____的人,一指的人。你喜____欢一种人。鲁迅 属于____一种人。 (最佳选择是第二节中的2、4行。)

  d.“纪念鲁迅有感”中的“有”是意思,“感”是____的意思。诗中表达感慨用的表达 方式是(引起、感受、感慨,议论)

  e.通篇采用手法,褒贬鲜明,但重在____。作者从鲁迅生前____,故后____这两点来表现 他的伟大。 (对比,赞颂,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从不想到个人,人民热烈纪念他)

  5.阅读研讨

  (1)限时默读。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读每节诗的后两行)

  (2)同桌互相听读。(针对以上问题互议,互谈)

  (3)表情朗读。一人领全班合,齐读上面板书的有关内容。(注意激发颂扬情感) 问: ①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还活着? ②谁以“野草”自比?有何含义?“地火”又指什么?“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 什么精神? ③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④上面已经写出了对鲁迅的纪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吗?

  (4)个别读。(带着下列问题)读每一节诗的前两行。 问;①诗中给我们刻画了另一类鲜明的形象,与前一种人有强烈的反差,这叫什么写 法?其作用是什么? ②这首诗从哪几方面把两种人进行了对比?诗的2—4节同5—7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 的? (学生抢答,教师归纳)

  (5)让男生(或女生)带着讥讽、诅咒的语调朗读以上 有关诗行。

  (6)精读2—4节,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 问。 1.你怎样理解活着的人已经死了这一句中的“活”和“死”字?它指现实生活中的哪些 人? 2.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3.(展开联想)请联系*近(现)代史,举一例说明“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下 场如何? 再举一例说明“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着的人”得到人民怎样的拥戴和回报?

  (7)背诵全诗。参看板书。

  6.揣摩运用

  (1)处理课堂练习第五题。

  (2)第七题在课前或课后阅读体会。不作讲解。

有的人教学设计3

  【教学设想】:

  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融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学习时,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进行创作写自己的"《有的人》。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学生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的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3、学生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从而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品味出诗味。

  【教学难点】:深入文本,从细微处体会。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走进诗歌

  1、谈话导入

  “再会”鲁迅:同学们,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他是*文化的一面旗帜,曾被堪称为民族“英雄”。这位文学家就是——(鲁迅)。

  2、出示鲁迅图片

  这就是鲁迅,对于鲁迅你还有什么了解的?(生畅谈)

  3、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理念:激情的导入,直奔“主题”。)

  二、品读诗歌

  1、请认认真真地读这首短诗,要读正确、读通顺。

  2、正音。

  课件出示诗歌第二节,这里有一个字特别容易读错,瞧!它就在这一小节当中,猜猜是哪个字?(呵)告诉大家这个字同“啊”字是一样的读音,那么,它应该读第几声呢?

  自由读——指名读,并追问理由——齐读

  3、齐读这首短诗

  (设计理念:诗的语言是凝练、含蓄而又饱含感情的,以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尝试将诗人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感悟诗歌

  1、研读品悟:诗中写了几类人?

  2、生汇报、师适时引导。

  师:真不错,大家说的这么多,我们的诗人臧克家把这些归纳为两类人——课件出示第一小节内容,归纳两类人:(1)虽生犹死,(2)虽死犹生

  3、师质疑:活着就是活着,死了就是死了,为什么还有“活着却死了,死了却活着”呢?

  4、指导朗读。

  (设计理念:学生交流、并学会倾听,适时指导朗读,要求读出语气,感情等。初步体会诗人的爱与憎,颂扬与鞭斥等情感。)

  四、拓展诗歌

  1、这首诗是纪念鲁迅的,可是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全诗没有一个地方有鲁迅的名字)

  这首诗除了歌颂鲁迅先生外,作者还歌颂了哪些人呢?请举例说明。

  2、寻找鲁迅的影子。

  虽然诗中没有鲁迅的名字,但我相信诗人肯定不是忘记了,诗中肯定有鲁迅的影子,你从哪些诗句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想起了他的哪件事?

  (生汇报,师相机引导,适时联系前面课文、课外资料,拓展对鲁迅的认识。)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深入文本,在寻找鲁迅影子中,进一步探究人生的价值,学生体会到作者对鲁迅的热爱、敬佩之情,从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也感受到诗歌语言的含蓄与形象。)

  3、激情拓展

  同学们,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在他去世的时候,数以万计的人来追悼他,为他送行。人们把他的灵柩扛在肩头,把他的照片举过头顶,沉痛地哀悼这位伟人,这个不屈的战士!很多人都写文章来追悼他,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样说——(课件出示,生齐读):他的精神是超乎慈祥的。他伟大,他坚强!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说——(课件出示,生齐读):他有颗纯洁的心,能接近青年。**这样评价——(课件出示,生齐读):鲁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4、配乐读

  同学们,让我们捧起书,再读这首诗,把我们深深地敬仰送给那些让我们敬佩的人。

  (设计理念:课外拓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鲁迅的热爱与颂扬之情,通过配乐朗读,进一步感受诗的魅力。)

  五、学写诗歌

  1、读得真好,我相信大家已经感受诗歌的魅力,但诗歌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语言、节奏、情感,还表现在它的写作特点上。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是什么?体会对比手法运用的好处。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

  (1)导语激情,仿写诗歌。

  巴尔扎克说过:诗句是一些种子,应当在别人的心底开花。这首诗已经扎根在同学们的心底,那么,我们让它慢慢开出美丽的花吧,这朵花就是写出我们自己的《有的人》。

  (课件出示要求):

  a、可以想想身边的大人或同学们有什么优点和缺点,而且这两个优缺点是一组反义词,在一个人身上可以同时俱备。

  b、想想是什么样的行为让他有这样的优点和缺点。

  c、不同的行为会带来什么不同的结果?

  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找伙伴合作创作,看看哪一个小组更有智慧。想好了就开始写。

  (2)学生练写

  (3)指名展示

  (设计理念:训练学生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总结诗歌写作手法。“善教者授其法也”,六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模仿古诗的方法,在回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方法,并进行创作。)

  3、激情总结。

  同学们写的真好!你们的诗让我感到震撼!这节课我们开始叩响了诗歌的大门。下一单元,我们班的老师会带领大家去轻叩诗歌的大门,走进诗歌,会洗涤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希望大家会爱上诗歌!老师更期望在我们同学当中能够诞生出杰出的诗人!谢谢大家。

  (设计理念:衔接下一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六、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继续完成个人诗稿。

  板书设计:

  有的人

  虽生犹死

  做像鲁迅一样的人

  虽死犹生

有的人教学设计4

  《有的人》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全诗共七节。全诗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的鞭挞了*统治者。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点,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1、学生学龄特点、心理特征分析。学生在学习经历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是非观,价值观,有了自己的见解,善于围绕一个问题深入探究,更喜欢充满竞争,充满挑战的学习环境。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学习动机。

  2、理念应用

  (1)激发读书动机。在教学中,以“比赛读书”贯穿教学全过程,学生在准备活动中,“无为而为”地深究了教材;在活动中,理清思维,感悟教材。

  (2)有效实现对话,发展语文素养。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深究文字的内涵;与同学的对话,完善自己的理解;与老师的对话,深化对情感的感知;与作者的对话,感悟表达意图。

  (3)多元评价,营造竞争合作的学习氛围。生生互评,自我评价,师生评价,在多元的评价中,学生准确了解自己思维,知识,技能的水*。

  (4)以读代讲,引导发表个人见解。有层次的组织读书,由浅入深地感知教材,最终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内容,研读语言文字内涵,感悟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培养倾听他人见解的习惯,锻炼发表个人见解的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及人民对待他们的不同态度,培养学生明确的是非观和高尚的价值观。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自信的人怎么站?自信的人怎么坐?

  谈话导入:六年的小学生活,让我们从书本上认识了许多人格上伟大的人。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一个人吗?(学生评价)这些伟大的人,都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请大家看课题,本文课题与其他课题有什么不同。(介绍副标题)我很喜欢这首诗,让我们共同分享。

  初读: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 (检查,评价,正音)

  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挑战朗读,启发个性化理解,适时点拨:谁敢跟我比赛朗读?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读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己的理解,现在就比对你们不公*。给你时间,试着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你的见解写在书边的空白处。(学生自读自悟)交流自己的感悟,适时点拨:

  1 、《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2、“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3、讨论:这首诗写了拿几种人?鲁迅属于哪种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提炼板书: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4、再做准备,比赛朗读。

有的人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理解新词:“谦逊、挖掘、衣衫褴褛 恍惚 吝惜 耸人听闻 敬畏 愚鲁 心领神会”;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以情感为线索连事成文的方法,以及作者用看似*淡的语言,表达细腻、敏锐的心灵感悟,揭示善良与美的主题。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从看似*常的小事中体会有些人那默默无闻的崇高品质,品味几件小事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本文人物描写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张晓风资料及经典作品。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师:我们身边有许多很普通的人,我们可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却默默地给我们带来许多帮助,使我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无私、博爱,在不经意之间,触发了我们心灵最深处的思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著名散文家张晓风,一起去感悟几位普通人带给我们的礼物,感受人性美的魅力。(板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师:作家张晓风笔下的几位普通人,名字甚至容貌都不清晰,但他们高尚的品质却使作者铭记于心,也令我们心生敬意。

  1.通过预习,说说课文都写了哪些普通人?

  2.小组交流预习后收获。

  3.集体交流:

  (1)文章写了四个普通人:女教师 米店胖老板 中年乞丐 代数老师

  (2)文章分两大部分。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出某些人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部分记叙四件事。

  第一层(从“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至“她已挖掘出一个小女孩心中宝贵的自信。”),写一位谦逊的女教师偶然的称赞对我自信心的影响。

  第二层(从“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至“为什么其他的人竟无所畏惧呢?”),讲了一位米店女老板对承诺的信守。

  第三层(从“有一个夏天”至“永远不可弥补的遗憾”),写了因错过一次助人的机会,而产生的自责。

  第四层(从“对于代数中行列式”至文章结束),讲了代数老师在特殊情况下给“我”进行列式的事情。

  4.学生质疑问难。

  难点预设

  (1)女教师一句“我要谢谢这位同学”令我兴奋不已; (2)女老板的“不敢”让我敬畏行业道德的尊严; (3)中年人“黎黑”“扭曲”的脸使我同情之心顿生; (4)数学老师“蹲在泥地上,拣了一块碎石子”的讲解让我领悟到人生最美的风景。

  三、精读感悟,体会品质。

  师:全文以我情感上的感动、感悟为线索,连接四件小事,使得本文十分生动、感人。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用最简练的语言,给四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1.学生默读课文后,小组交流。

  2.集体交流:

  以文章语言加小标题:

  (1)“挖”字的含义。

  (2)有所畏惧。

  (3)不可弥补的遗憾。

  (4)君子谋道。

  以文章内容与中心加小标题:

  (1)不吝惜的称赞

  (2)有所畏惧的诚实。

  (3)不可丢弃的同情。

  (4)难能可贵的敬业。

  3.师:对这四件事,你们都有什么感受吗?你们又想起来什么事来?结合自己周围的事例来谈出自己的感受。

  4.分组讨论。

  5.集体交流:

  学生读有关句子,谈体会

  抓重点句,引导学生体会普通人的崇高品质。

  (1)女教师:实事求是,为人谦逊的的人格魅力,挖掘出了一个小女孩心中宝贵的自信。

  (2)胖老板:不需要任何字据,也不需要什么样信誓旦旦的语言,这一切就足以表明她的自律,让“我”肃然起敬。

  (3)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应该及时伸出热情的手,无论他是富人还是乞丐。

  (4)代数教师;以大地为纸张,以利石为彩笔,用这种最朴素却又极大震撼力的方式,泰然地给我上了最后一节代数课。从这个“细瘦矮小,貌不惊人”的代数老师身上,让我实实在在地领悟到了“君子谋道”的精神。

  理解“君子谋道”

  原文: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说的。意思是说,一个真正有学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君子,只忧道之不行,不考虑生活的问题;比如耕种田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忧虑自己的为人,并不担心是否贫穷。

  6.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7.你们又想起来什么事来?结合自己周围的事例来谈出自己的感受。8.师小结:

  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一张张时常浮现的脸,一次次强烈的心灵震撼,使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师引读课文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

  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经遗忘,他们的脸却恒常浮着——像晴空,在整个雨季中我们可能不见它,却清晰地记得它。

  句子解读:

  总领下文对“有些人”的回忆。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对自己影响深刻的人比喻成“晴空”, 把人生某一段时光喻为“雨季”,用人们在雨季里对晴空的期盼与怀念,表明自己对“有些人”的深刻情感。

  四、了解作者,感悟散文大家的写作特点。

  师:用看似*淡的语言,表达细腻、敏锐的心灵感悟,揭示善良与美的主题,是散文家张晓风的一贯写法。请同学们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你所了解的张晓风?

  五、总结全课,深化主题。

  本课通过叙述与自己相关的*凡人的四件小事,告诉人们需要存留的几种真情:不吝惜的称赞;有所畏惧的诚实;不可丢弃的同情;难能可贵的敬业。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人生感悟。让我们也怀着一颗细腻、敏锐的心灵,去感悟,去揭示生活中的善与美。

  附板书设计

  有些人 品质 感悟

  女老师 谦逊称赞 不吝惜的称赞

  胖老板 信守诺言

  有所畏惧的诚实

  乞丐 不可弥补的遗憾 不可丢弃的同情

  代数老师 君子谋道 难能可贵的敬业

有的人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比较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难点:

  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了解鲁迅入手

  1、出示有关鲁迅的图片:你们认识他吗?(鲁迅)

  2、讲讲你明白的鲁迅的小故事。

  师述:鲁迅是*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用手中的笔跟敌人战斗。*以前这样评价鲁迅:

  (出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3、(介绍背景)1949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13周年,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地纪念鲁迅,著名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板书:有的人)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来,读读这首诗。

  初次见面,必须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

  2、指名读,纠正、评价。

  3、听听别人是怎样读的。听录音朗诵。

  4、自己再读,边读边思考,看有什么发现。

  三、读悟结合,深刻领会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一齐来读读第一小节。看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第一小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出示填空问题: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该怎样读这两句?

  第一句:轻蔑地、鄙夷地读厌恶地、痛恨地读

  第二句:庄重地、惋惜地读肯定地、赞颂地读

  能够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来谈。

  2、你还有哪些发现?

  交流,引导感悟。

  A、发现两处化用鲁迅作品的诗句(如果没有发现则点拨:诗歌是为纪念鲁迅而写,却好象一次没提鲁迅啊?)

  ⑴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学生说后,幻灯出示《自嘲》)导读: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地工作。人民感激他,人民爱戴他,齐读第二小节。

  ⑵(幻灯补充《野草题辞》)

  自读: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导读: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人民怀着深深地敬意赞颂他:齐读第三小节。

  B、发现比较、反复的表达方法。

  C、诗人的语言通俗易懂,却又形象生动,你觉得这首诗用得最生动形象的一个字是什么?

  (在学生赏析的字当中,挑出一个摔来重点赏析: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想象人民怎样摔。

  指导带着仇恨读)

  3、导读57小节: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当年,臧克家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指名三个同学分别读5、6、7小节,读中访问、指导。

  4、赶快收殓,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鲁迅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让我们一齐来深情地回忆他:齐声朗诵这首诗。

  四、拓展练习

  1、说: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会想道什么样的人?

  2、写:模仿这首诗比较的写法,写两句诗。

  3、交流,点评。

  五、总结教学:

  学了这首诗歌,你有些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1、把感受个性深的诗句抄写下来。

  2、学习比较、排比的方法,自己创作一首小诗。

有的人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所含的深刻哲理 ,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2、理解诗中所运用的对比写法及其表达作用

  3、品味诗中含有深刻哲理的句子

  教学重点:

  揣摩语句含义,品味诗中含有深刻哲理的句子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好几篇鲁迅的作品,同学们还能想起来吗?(学生自由回答)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一切人民的敌人作不妥协的斗争因此,他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崇静与爱戴,也带来了敌人的攻击和谩骂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诗歌《有的人》就是赞扬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鞭挞*统治者的卑劣无耻的(板书课题)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走近臧克家:臧克家,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收在《臧克家文集》中1949年10 月19自 ,是鲁迅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举行各种纪念活动,诗人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的故居,于11月 1日 写就了这首诗

  2、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试着找出以下信息:

  (1)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明确】诗中是通过揭露批判*统治者来衬托伟大的战士鲁迅的,因此,以“有的人” 题,对全诗内容进行概括和提示,“有的人实指两种人,两个对立的方面

  (2)全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先总提后分说,第一节是总提是全诗抒情言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节写两种人的不同表现,,第五、六、七节写两种人不同的结果,诗节之间逐一对应,承传自然,脉络清晰,环环紧扣

  (3)全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全诗采用对比的方法歌颂鲁迅先生的伟大品质和精神

  四、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 齐读第一节后讨论:

  (1)这节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怎么理解?

  【明确】第一个活指躯体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死了;第二 “死” 指生命结束,第二个“活” 指精神永存这一节中,通过两个”活”字和“死”字的对比,分别指出两个不同人的生命价值

  (2)两个“有的人”分别指谁?

  【明确】第—个“有的人”指*统治者,他们只是为自己而活,生命毫无意义,因此,他们虽生犹死,第二个“有的人” 指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他们一生为人民,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即使生命己息,但永驻人间,因此,他们虽死犹生

  2、分散读第二、三、四节,边读边思考:

  (1)这三节,分别从那三个方面写两种人的具体表现?

  【明确】这三节分别从对人民的不同态度 ,各自不向的人生追求和所起的不同社会作用这三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的具体表现,进行了美与丑、善与恶的鲜明对比,通过对比,热情颂扬了鲁迅的伟大精神和品格

  (2)“把名字刻入石头”是什么意思?

  【明确】“把名字刻人石头“是指给自己树碑立传,妄想流芳百世

  (3)怎样理解“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明确】《野草》,鲁迅的散文诗集,鲁迅热爱野草,甘愿做野草,并甘愿在“燎原大火”中燃尽自己,这一诗句是对鲁迅在革命斗争中的伟大献身精神的赞誉

  (4)为什么“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明确】这种人为自己的利益而活,为满足个人的穷奢极欲,他们势必要欺压别人,剥削别人,所以他们活着别人的利益受到侵害,别人就不能好好地活,这句话说明,*统治者与广大人民是完全对立的两个阶级,存在着你死我活的根本矛盾

  3、 指名一学生朗读第五、 六 、七节,边听边独立思考:

  (1)“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是什么意思?

  【明确】把名字刻人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但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精神早已腐朽,灵魂早已死去,他们为人民所不齿,因此说“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2)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春的野草”?

  【明确】这句是一种比喻的说法那些为革命为人民献 出一切的人,人民会学习和发扬他们的精神,继承他们的遗志,革命力量必将越来越壮大,革命也必定蓬勃发展,而革命者将在烈火中得到永生

  五、合作探究,综合分析

  全诗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

  【明确】第一节将两种人的不同的生命价值进行对比,以渺小反衬高尚,以丑衬美,以恶衬善第五一七节把两种人由于不同表现而导致的不同结果进行对比在重重对比衬托中,鲁迅的崇高形象更加鲜明

  六、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阅读泰戈尔的《某人》,与《有的人》进行比较,看看泰戈尔所赞美的“你”和课文里赞美的“有的人”有哪些相同的美德?两首诗都运用对比的手法,但又有不同,说说不同之处在哪?

有的人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学习重难点

  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一、作者介绍:臧克家(1905—20xx年2月5日晚8时35分在北京逝世)我国一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二、自主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妥协()倾向()摧残()恶劣()

  腐朽()摔垮()

  2.按拼音写汉字。

  狂wàng()保zhàng()坚rèn()

  kuì()败yì()制zēng()恨

  3.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

  疲备不堪()迫不急待()藏克家()峰芒毕露()

  永往直前()开僻道路()不曲不挠()头昏脑涨()

  4.结合句意,解释划线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牛马:像牛马那样。

  B.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抬举:抬起往上托。

  C.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别人:指人民大众。

  D.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活:肉体存在。

  5、《有的人》作者是(),它选自(),是一首()诗。

  6、采用多种方法朗读,感知内容。

  三、合作探究

  1如果没有副标题,你能知道本文是为纪念谁而作吗?

  2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3诗歌中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四、研读文本,合作探究

  1、第一节中的“死”与“活”具体是什么意思?两个有的人分别指谁?

  2、第2—4节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对比的?第1节与第2-4节之间是什么关系?

  3、第5—7节与前四节在内容、结构上有怎样的联系?

  4、这是一首富含生活哲理的诗。诗中告诉我们哪些通俗而深刻的道理呢?

  5、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四、展示反馈

  五、拓展延伸

  1下面是小鹏摘抄的鲁迅名言,这些名言反映了鲁迅的哪些精神?试概括其中的三个。

  名言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名言二: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名言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名言四: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名言五: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你还知道哪些为人民服务的典范?请列举出来

  3学了本文,你认为在今天,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呢?

有的人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课前准备

  鲁迅的诗《自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导入:人都有生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哪个同学能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

  学生举例,教师评析、小结。

  2、根据本课内容,介绍鲁迅的《自嘲》和散文诗集《野草》。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听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学生自读诗歌。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节分别与上面三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小组合作,阅读研讨

  1、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每节诗的后两行)

  2、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感情。

  指名朗读诗歌,读出各节的真情实感。(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的内在感情)

  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小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细读诗歌,体会诗歌对比的写法。

有的人教学设计10

  【教学设想】:

  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融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学习时,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进行创作写自己的"《有的人》。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学生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的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3、学生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从而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品味出诗味。

  【教学难点】:深入文本,从细微处体会。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走进诗歌

  1、谈话导入

  “再会”鲁迅:同学们,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他是*文化的一面旗帜,曾被堪称为民族“英雄”。这位文学家就是——(鲁迅)。

  2、出示鲁迅图片

  这就是鲁迅,对于鲁迅你还有什么了解的?(生畅谈)

  3、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理念:激情的导入,直奔“主题”。)

  二、品读诗歌

  1、请认认真真地读这首短诗,要读正确、读通顺。

  2、正音。

  课件出示诗歌第二节,这里有一个字特别容易读错,瞧!它就在这一小节当中,猜猜是哪个字?(呵)告诉大家这个字同“啊”字是一样的读音,那么,它应该读第几声呢?

  自由读——指名读,并追问理由——齐读

  3、齐读这首短诗

  (设计理念:诗的语言是凝练、含蓄而又饱含感情的,以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尝试将诗人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感悟诗歌

  1、研读品悟:诗中写了几类人?

  2、生汇报、师适时引导。

  师:真不错,大家说的这么多,我们的诗人臧克家把这些归纳为两类人——课件出示第一小节内容,归纳两类人:(1)虽生犹死,(2)虽死犹生

  3、师质疑:活着就是活着,死了就是死了,为什么还有“活着却死了,死了却活着”呢?

  4、指导朗读。

  (设计理念:学生交流、并学会倾听,适时指导朗读,要求读出语气,感情等。初步体会诗人的爱与憎,颂扬与鞭斥等情感。)

  四、拓展诗歌

  1、这首诗是纪念鲁迅的,可是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全诗没有一个地方有鲁迅的名字)

  这首诗除了歌颂鲁迅先生外,作者还歌颂了哪些人呢?请举例说明。

  2、寻找鲁迅的影子。

  虽然诗中没有鲁迅的名字,但我相信诗人肯定不是忘记了,诗中肯定有鲁迅的影子,你从哪些诗句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想起了他的哪件事?

  (生汇报,师相机引导,适时联系前面课文、课外资料,拓展对鲁迅的认识。)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深入文本,在寻找鲁迅影子中,进一步探究人生的价值,学生体会到作者对鲁迅的热爱、敬佩之情,从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也感受到诗歌语言的含蓄与形象。)

  3、激情拓展

  同学们,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在他去世的时候,数以万计的人来追悼他,为他送行。人们把他的灵柩扛在肩头,把他的照片举过头顶,沉痛地哀悼这位伟人,这个不屈的战士!很多人都写文章来追悼他,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样说——(课件出示,生齐读):他的精神是超乎慈祥的。他伟大,他坚强!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说——(课件出示,生齐读):他有颗纯洁的心,能接近青年。**这样评价——(课件出示,生齐读):鲁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4、配乐读

  同学们,让我们捧起书,再读这首诗,把我们深深地敬仰送给那些让我们敬佩的人。

  (设计理念:课外拓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鲁迅的热爱与颂扬之情,通过配乐朗读,进一步感受诗的魅力。)

  五、学写诗歌

  1、读得真好,我相信大家已经感受诗歌的魅力,但诗歌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语言、节奏、情感,还表现在它的写作特点上。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是什么?体会对比手法运用的好处。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

  (1)导语激情,仿写诗歌。

  巴尔扎克说过:诗句是一些种子,应当在别人的心底开花。这首诗已经扎根在同学们的心底,那么,我们让它慢慢开出美丽的花吧,这朵花就是写出我们自己的《有的人》。

  (课件出示要求):

  a、可以想想身边的大人或同学们有什么优点和缺点,而且这两个优缺点是一组反义词,在一个人身上可以同时俱备。

  b、想想是什么样的行为让他有这样的优点和缺点。

  c、不同的行为会带来什么不同的结果?

  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找伙伴合作创作,看看哪一个小组更有智慧。想好了就开始写。

  (2)学生练写

  (3)指名展示

  (设计理念:训练学生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总结诗歌写作手法。“善教者授其法也”,六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模仿古诗的方法,在回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方法,并进行创作。)

  3、激情总结。

  同学们写的真好!你们的诗让我感到震撼!这节课我们开始叩响了诗歌的大门。下一单元,我们班的老师会带领大家去轻叩诗歌的大门,走进诗歌,会洗涤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希望大家会爱上诗歌!老师更期望在我们同学当中能够诞生出杰出的诗人!谢谢大家。

  (设计理念:衔接下一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六、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继续完成个人诗稿。

  板书设计:

  有的人

  虽生犹死

  做像鲁迅一样的人

  虽死犹生


《有的人》优质教学设计3篇(扩展3)

——《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3篇

《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指导朗读,体会该诗强烈鲜明的爱憎之情,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二)能力训练点

  1.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理解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该涛融情于诗、融理于诗的特点,说一说该诗的情与理。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四)美育渗透点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美的情操,明白为人民服务的人在人民中永生的道理,塑造自已美好的人生。

  二、学法引导

  1、标题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

  2、分句读,分段读、对照读等灵活多样的朗讲读等灵活多样的朗读手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对比的手法及前后对照的结构。

  (二)难点

  深刻理解诗歌丰富的思想性。

  (三)疑点

  诗歌未三节能否去掉?这三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四)解决办法

  重点主要通过学生的朗读、思考、讨论解决,对于难点和疑点,在学习时教师应进行方法的引导与适当的点拨。

  四、课时按排

  1 课时

  五、教学用具

  录音机、朗读磁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没计

  1.教师分层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在正反复朗读的训练中读出诗歌的情。

  1. 教师精心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明确诗歌中的理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反复朗渎,体会诗歌爱憎分明的感情。

  2.学习对比手法,体会对比的好处。

  3.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中所寓含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

  《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的。但这首涛又非一般的悼卓念性文章,文中运用对比手法,将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进行对比,歌颂了鲁迅先生以及像鲁迅先生一样的人。

  (三)教学过程

  1.以介绍诗歌的般特点导入 本文学习。

  诗歌作为文学的一大样式,其特点有:高度集中、高度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感情,想象丰富,语言凝练、形象,音调和谐,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新诗般分行排列:这是诗歌的一般特点。具体到某一诗歌里,其特点又是:丰富多彩的,各不相同。

  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看第一段作者介绍,要抓住姓名、出生时间、什么地方人、评价、作品五个方面去了解作者。看其他各段,主要了解本诗的特点、背景。

  提示概括本诗特点有四:

  (1)富有哲理性。

  (2)语言凝练有力。

  (3)采用对比手法。

  (4)用形象的语言发议论讲道理。

  2.学习正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和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和特点。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体会诗歌朗诵的轻重、缓急、分节、节奏处理及本文思想内容。范渎后,要求学生将诗中八处有的人分别改换成具体的某种人、某类人,提醒改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尽量准确。

  明确:改换要具体、明确,注意措词,有定的概括性;可改成: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残酷剥削人民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妄想流芳千古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鱼肉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等。

  学生改后,抽学生根据自己所改朗诵全涛,朗诵后学生一起评议。然后,再分组齐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分析对比写法,引导更深入地钻研课文。

  提问:文中八处有的人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明确:两种人,对人民有利的人和对人民有害的人;

  提问并引入讨论:

  ①前四节是从哪四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

  ②后三节与前四节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后三节对全诗起什么作用?

  ③为了说明两种人的不同通篇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对比)

  ④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句是什么意思?

  ⑤最后句中抬举一词是什么意思?

  ⑥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明确:

  ①从生死、言行、追求、作用四个方面。

  ②因果关系,不但呼应前文,形象地反出两种人截然不同的结局,而且使全诗内涵升华到赞颂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诗的内涵容量增大了。

  ③这里到处是青青的野草指的是像鲁迅这样为人民服务的人将会得到人民广泛的纪念,

  ④抬举表示称赞和提拔的意思。

  ⑤主题思想是通过鲜明的对比,歌颂鲁迅先生以及像先生一样的人,号召我们要像鲁迅先生那样: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四)总结、扩展

  这首诗虽然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便没有停留于一般的纪念性文章,而是更深层次地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观念。英语里有这么一句名言:To be or not is a question,意思是: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另外我们读过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保尔的名言,思考他们每个时代的人生价值,那么,在今天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人生呢?

  八、布置作业

  1.熟读并理解鲁迅的《自嘲》。

  2.唐代涛人杜甫有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虽然只有10个字,但它通过对比手法把不*等社会现象揭露得人木三分,同学课外查阅这首诗,写一篇二百字左右的读后感。

《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

  2、通过对比朗读,加深对诗歌的感悟,了解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培养学生鲜明的爱憎感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

  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情怀。

  难点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在对比朗读中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 复习导入,引出新授。

  1、生举手回答以下问题。

  ①1、鲁迅一生创造了哪些作品集?

  ②在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周晔写道鲁迅是一个 ( ) 的人。

  ③在课文 《一面》中,阿累写道鲁迅憎恶黑暗社会有如 ( )

  2、师:鲁迅为了人民的事业没有休息的工作,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一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短诗《有的人》。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品味大师是如何把感情融入自己的语言中。

  2、生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有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5、生交流感受,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师提问:全诗共有几小节,可以分成几部分,分别写了些什么?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提示: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借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第五、六、七节写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三、细读全诗,感悟内涵。

  1、ppt出示第一小节。生朗读。

  ※生举手说说自己读后的疑问?

  ※师提问:两个“有的人”指的是同一种人吗?第一个“有的人”是指哪些人?在文中分别指那些人。

  (师出示句式( )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明确“活“指肉体活着,”死“指精神死了。

  ※第二个“有的人”是指文中的那些人?

  (出示句式( ) 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明确“死”指的是肉体的死,“活”指精神的活

  2、PPT出示第二小节,齐读。

  ①PPT出示: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幻灯补充《“香唾盂》】“明代权相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他吐痰的时候,都是美貌的婢女过来用嘴来承接。他刚一发出咳声,婢女的嘴已恰到好处地等着了。严世蕃把这叫作“香唾盂”。”

  ②引导生体会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丑恶嘴脸,以及他们的结局。

  ③PPT 出示:“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当你读到这句诗时,鲁迅的一首诗,你也一定想到了鲁迅给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事例)

  生举手发言。体会鲁迅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及人民对他们的态度。

  ④齐读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

  3、PPT出示第三小节,齐读

  ①PPT出示: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品味这些想名垂千史的人遭到的骂名。

  ②PPT出示:“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看到野草这两个字,同学们是否还记得鲁迅有一部散文诗集就叫——《野草》

  【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师提示: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③男女生轮读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

  4、PPT出示第四小节,齐读。

  ①PPT出示:“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幻灯片补充北宋一太守天登把名字变成忌讳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的人的可恶以及人民对他们的态度。

  ②PPT出示: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幻灯片补充2010“感动*”人物王万青的故事,引导学生感悟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以及人民对他们的态度。

  ③男女生轮读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

  5、领悟全诗的写作手法及这种手法的妙处。

  PPT出示:这首诗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这样的写作手法更能烘托出鲁迅以及想鲁迅这样的人的( )美好品质。

  四、熟读成诵,加深感悟

  1、再听范读,小声跟读,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

  2、男女生轮读。

  3、全班读第一小节,再男生读有的人对人民的态度,女生读相应的结局。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教师以*对鲁迅的评价总结。

  2、对待生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如鸿毛。请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各一,并说说他们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设想】:

  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融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学习时,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进行创作写自己的《有的人》。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学生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的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3、学生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从而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品味出诗味。

  【教学难点】:

  深入文本,从细微处体会。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走进诗歌

  1、谈话导入

  “再会”鲁迅:同学们,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他是*文化的一面旗帜,曾被堪称为民族“英雄”。这位文学家就是——(鲁迅)。

  2、出示鲁迅图片

  这就是鲁迅,对于鲁迅你还有什么了解的?(生畅谈)

  3、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理念:激情的导入,直奔“主题”。)

  二、品读诗歌

  1、请认认真真地读这首短诗,要读正确、读通顺。

  2、正音。

  课件出示诗歌第二节,这里有一个字特别容易读错,瞧!它就在这一小节当中,猜猜是哪个字?(呵)告诉大家这个字同“啊”字是一样的读音,那么,它应该读第几声呢?

  自由读——指名读,并追问理由——齐读

  3、齐读这首短诗

  (设计理念:诗的语言是凝练、含蓄而又饱含感情的,以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尝试将诗人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感悟诗歌

  1、研读品悟:诗中写了几类人?

  2、生汇报、师适时引导。

  师:真不错,大家说的这么多,我们的诗人臧克家把这些归纳为两类人——课件出示第一小节内容,归纳两类人:

  (1)虽生犹死,

  (2)虽死犹生

  3、师质疑:活着就是活着,死了就是死了,为什么还有“活着却死了,死了却活着”呢?

  4、指导朗读。

  (设计理念:学生交流、并学会倾听,适时指导朗读,要求读出语气,感情等。初步体会诗人的爱与憎,颂扬与鞭斥等情感。)

  四、拓展诗歌

  1、这首诗是纪念鲁迅的,可是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全诗没有一个地方有鲁迅的名字)

  这首诗除了歌颂鲁迅先生外,作者还歌颂了哪些人呢?请举例说明。

  2、寻找鲁迅的影子。

  虽然诗中没有鲁迅的名字,但我相信诗人肯定不是忘记了,诗中肯定有鲁迅的影子,你从哪些诗句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想起了他的哪件事?

  (生汇报,师相机引导,适时联系前面课文、课外资料,拓展对鲁迅的认识。)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深入文本,在寻找鲁迅影子中,进一步探究人生的价值,学生体会到作者对鲁迅的热爱、敬佩之情,从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也感受到诗歌语言的含蓄与形象。)

  3、激情拓展

  同学们,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在他去世的时候,数以万计的人来追悼他,为他送行。人们把他的灵柩扛在肩头,把他的照片举过头顶,沉痛地哀悼这位伟人,这个不屈的战士!很多人都写文章来追悼他,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样说——(课件出示,生齐读):他的精神是超乎慈祥的。他伟大,他坚强!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说——(课件出示,生齐读):他有颗纯洁的心,能接近青年。**这样评价——(课件出示,生齐读):鲁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4、配乐读

  同学们,让我们捧起书,再读这首诗,把我们深深地敬仰送给那些让我们敬佩的人。

  (设计理念:课外拓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鲁迅的热爱与颂扬之情,通过配乐朗读,进一步感受诗的魅力。)

  五、学写诗歌

  1、读得真好,我相信大家已经感受诗歌的魅力,但诗歌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语言、节奏、情感,还表现在它的写作特点上。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是什么?体会对比手法运用的好处。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

  (1)导语激情,仿写诗歌。

  巴尔扎克说过:诗句是一些种子,应当在别人的心底开花。这首诗已经扎根在同学们的心底,那么,我们让它慢慢开出美丽的花吧,这朵花就是写出我们自己的《有的人》。

  (课件出示要求):

  a、可以想想身边的大人或同学们有什么优点和缺点,而且这两个优缺点是一组反义词,在一个人身上可以同时俱备。

  b、想想是什么样的行为让他有这样的优点和缺点。

  c、不同的行为会带来什么不同的结果?

  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找伙伴合作创作,看看哪一个小组更有智慧。想好了就开始写。

  (2)学生练写

  (3)指名展示

  (设计理念:训练学生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总结诗歌写作手法。“善教者授其法也”,六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模仿古诗的方法,在回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方法,并进行创作。)

  3、激情总结。

  同学们写的真好!你们的诗让我感到震撼!这节课我们开始叩响了诗歌的大门。下一单元,我们班的老师会带领大家去轻叩诗歌的大门,走进诗歌,会洗涤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希望大家会爱上诗歌!老师更期望在我们同学当中能够诞生出杰出的诗人!谢谢大家。

  (设计理念:衔接下一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六、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继续完成个人诗稿。

  板书设计:

  有的人

  虽生犹死

  做像鲁迅一样的人

  虽死犹生


《有的人》优质教学设计3篇(扩展4)

——《有的人》教学反思10篇

《有的人》教学反思1

  今天早上第一节是语文课,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的诗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但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的,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鲜明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因为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距离现在较远,社会背景也不同,考虑到学生理解上有困难,所以开课伊始,我先引入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形,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然后,我让学生默读诗歌,交流有的人分别指哪两类人?由于课前预习得比较充分,加上有了之前的铺垫,学生很快便理解了有的人分别指的是*统治者和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紧接着,紧扣对比写法,让学生同桌合作,找出全诗总共出现了几次对比,然后多读几遍,认真体会体会。学生立刻投入到紧张热烈的讨论中,有的先读后分析,有的先发表看法再同桌对读,总之都积极地动了起来。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准确找出了文中出现的四次对比,接着通过逐次分析、随文交流不理解的地方和多种形式的朗读,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完全调动了起来,我又适时抛出问题:小组合作,反复朗读第一小节,并说一说两个活和两个死该如何理解。各个小组马上行动起来,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小组成员都积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也参与了其中几个小组的讨论,认真聆听了孩子们的理解,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就适当地加以点拨,帮助其找准方向,深入思考。很快,全班交流的时间到了,第一组的代表进行汇报,她说:我认为第一个活指的是*统治者活着,但是在人民心中他们已经死了;第二个活指的是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甘愿为人民做牛马的人,虽然死了,但是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然后,我又请了第二组的代表进行汇报,他说:我认为第一个活充满了对*统治者的鄙视、轻蔑;第二个活则是对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的赞美。此刻,我发觉学生理解得不透彻、不全面,于是灵机一动,将这一难点的.突破分为了三个层次:这两个同学分别说出了第一层和第三层,都非常不错,那这第二层含义是什么呢?我们来认真想一想,*统治者虽然活着,但是他们的(灵魂、精神)已经死了?也就是说,他们只是躯壳,灵魂、精神都已死亡,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通过一步步地引导,这一难点也顺利突破。

  接着,我和孩子们一起分析了整首诗歌的写作思路,即:第一部分(第一小节)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第二部分(第24小节)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第57小节)从人民对两种人不同的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第一部分是全诗总纲,第二、三部分对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进行了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

  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明确诗歌主旨,情感得以升华。

  其实,最初备课时的思路与实际授课时的思路并不完全相同,因为老师需要时刻关注学情,对教学思路、内容、方法等随机进行调整,以便更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对于这节课,不能说没有不足,只是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教育机智的重要性,只有懂得随机应变,顺学而导,才能更好地调控课堂,让我们的学生学有所得,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同时受到优秀作品的熏陶感染,懂得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有的人》教学反思2

  这首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虽然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地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它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而且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如,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来理解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因此,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最后,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辐射鲁迅精神,让学生学习鲁迅,像他一样关爱他人,热爱人民,愿意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并呼吁学生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乐意为社会作贡献。

  不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牵着学生的"地方还多了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我应该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学习讲读课文的方法独立阅读,理解文章,我再适当引导,让学生体会、感悟课文,从而提升认识,升华情感,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

《有的人》教学反思3

  这首诗是我上的一堂公开课,在精心准备了之余,上完这节课依然有些感想要说。

  首先,诗歌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地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诗歌运用对比的手法是感情更加突出。

  “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它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而且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如,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来理解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因此,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

  最后,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辐射鲁迅精神,让学生学习鲁迅,像他一样关爱他人,热爱人民,愿意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并呼吁学生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乐意为社会作贡献。

  不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牵着学生的地方还多了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我应该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学习讲读课文的方法独立阅读,理解文章,我再适当引导,让学生体会、感悟课文,从而提升认识,升华情感,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另外在朗读方面以后要加强指导。

《有的人》教学反思4

  《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并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这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情受到触动。最后我决定通过对比朗读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于是,我紧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对比学习,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如,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来理解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不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

《有的人》教学反思5

  今天早上第一节是语文课,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的诗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但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的,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鲜明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因为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距离现在较远,社会背景也不同,考虑到学生理解上有困难,所以开课伊始,我先引入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形,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然后,我让学生默读诗歌,交流有的人分别指哪两类人?由于课前预习得比较充分,加上有了之前的铺垫,学生很快便理解了有的人分别指的是*统治者和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紧接着,紧扣对比写法,让学生同桌合作,找出全诗总共出现了几次对比,然后多读几遍,认真体会体会。学生立刻投入到紧张热烈的讨论中,有的先读后分析,有的先发表看法再同桌对读,总之都积极地动了起来。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准确找出了文中出现的四次对比,接着通过逐次分析、随文交流不理解的地方和多种形式的朗读,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完全调动了起来,我又适时抛出问题:小组合作,反复朗读第一小节,并说一说两个活和两个死该如何理解。各个小组马上行动起来,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小组成员都积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也参与了其中几个小组的讨论,认真聆听了孩子们的理解,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就适当地加以点拨,帮助其找准方向,深入思考。很快,全班交流的时间到了,第一组的代表进行汇报,她说:我认为第一个活指的是*统治者活着,但是在人民心中他们已经死了;第二个活指的是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甘愿为人民做牛马的人,虽然死了,但是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然后,我又请了第二组的代表进行汇报,他说:我认为第一个活充满了对*统治者的鄙视、轻蔑;第二个活则是对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的赞美。此刻,我发觉学生理解得不透彻、不全面,于是灵机一动,将这一难点的突破分为了三个层次:这两个同学分别说出了第一层和第三层,都非常不错,那这第二层含义是什么呢?我们来认真想一想,*统治者虽然活着,但是他们的(灵魂、精神)已经死了?也就是说,他们只是躯壳,灵魂、精神都已死亡,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通过一步步地引导,这一难点也顺利突破。

  接着,我和孩子们一起分析了整首诗歌的写作思路,即:第一部分(第一小节)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第二部分(第24小节)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第57小节)从人民对两种人不同的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第一部分是全诗总纲,第二、三部分对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进行了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

  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明确诗歌主旨,情感得以升华。

  其实,最初备课时的思路与实际授课时的思路并不完全相同,因为老师需要时刻关注学情,对教学思路、内容、方法等随机进行调整,以便更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对于这节课,不能说没有不足,只是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教育机智的重要性,只有懂得随机应变,顺学而导,才能更好地调控课堂,让我们的学生学有所得,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同时受到优秀作品的熏陶感染,懂得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有的人》教学反思6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人》开头一节,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上完本课之后,有几点想法

  一、较好的做法:

  1、了解鲁迅,温故而知新,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最近,我班掀起了“鲁迅热”。同学们响应我的号召,纷纷收集了鲁迅的相关资料和故事,有两位同学甚至将资料结集打印,出了书。我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的鲁迅的作品和有关鲁迅的文章,如《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文章,做到了温故知新。

  2、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这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材料,课堂上,我运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设计了朗读层次,从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再读诗歌,同桌互读,读得流畅;听读诗歌,评价;到精读1、2、3、5节,理解诗意;再到小组共读,共品;最后出示**对鲁迅的评价,升华感情后齐读。突出了层层深入。师,应立足语文教学,参与教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青少年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健康的成长。

  3、善于启发思考,学生学有所思。在两次读后,请学生说自己对诗歌的发现,能启发学生说出对比的运用、诗歌小节之间的关系、作者的感情等。

  二、不足:

  1、时间把握不够好。最后一个写话环节进行时已经下课了,说明对时间的控制不到位,应注意。

  2、对主题挖掘不够深,只停留在诗歌表面,没能找到更深层的内涵。

《有的人》教学反思7

  作为一篇经典课文,《有的人》确实应该是鲁迅单元的首选。诗歌内容简单,读起来却朗朗上口,通篇都是用对比的表现方法,深刻揭示了为人民的人将在人民中永生,而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鲁迅就是为人民奋斗牺牲,在人民心中永生的代表,诗歌是为纪念鲁迅而作,题目却用《有的人》为题,更是加强、突出了主题的意义,这种对比鲜明,让人感觉深刻。

  回顾我的教学设计:

  一、承接上文,以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切入点导入,回顾“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所以,在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上,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了这首著名的《有的人》,介绍诗人臧克家(1905-2004),2000年1月,获首届“*诗人奖”终身成就奖。

  二、生自由读诗3遍,理清文章结构,总起——两种人的对比——两种人的下场。

  三、认识两种人,体会诗句中的深意。指导读;分读;轮读。

  四、了解两种人的下场,形成鲜明的对比。指导读;分读;轮读。

  总结拓展历史上的这两种人,积累两个名句。

  今天的"诗歌课最成功的部分应该是读,回顾原来的语文课,有些真的是读少了,讲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很多时候,体会真是读着读着就出来了。

  关键是怎样调动大家激情澎湃地读!

  这节课,分男女生读两种不同人的不同表现,感觉效果不佳,女生声音太细,不够坚实有力。但是我们的“创新读”效果很好,让小廖同学一个人读“与人民为敌的人”的三种行为,然后大家一齐回应他的下场,通过学生的读,学生们似乎很享受这种读,读出了一种似乎把敌人“痛揍”了一顿的感觉,大家读得“很解气”,在这样的读中,同学们应该是深刻感受到了诗人语言虽然“浅显直白”,但是却那么精妙准确吧。

  所以,我们的语文课还是需要多读,虽然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朗读训练时间太多的课堂似乎有点浪费他们的时间,但是对于整个班级的语文学习氛围还是很有好处。

《有的人》教学反思8

  《有的人》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近鲁迅”。有四篇课文,分别是《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和《有的人》。《有的人》位于本单元的结尾,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全诗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有着很强烈的情感倾向和浓浓的时代色彩。

  像这样的现代诗该如何教呢?我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反思一下小学现代诗歌教学的状况。应该说,现代诗歌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盲区。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其中教材编排对现代诗歌的淡化是一个重要因素。翻阅小学语文课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3—6年级的现代诗歌几乎都是二类课文,是主张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积累积累就可以的。这种淡化导致了很少有人去仔细思考它的教法,大部分教师都是以会读和理解意思为目的实施教学的。我以为,这样的教学不是真正的诗歌教学。因为,诗歌是一种美,而美的传递方式应该是熏染而不是解析。纠缠于字里行间,为了一个词语,一句话的意思谈论不休,会导致诗歌意境的破碎。诗歌是艺术,艺术的文字就离不开诵读、欣赏和适度的品悟。学生对诗歌亲近的欲望应该是在这样的诵读欣赏中激发的。所以,教学中,我这样设计教学:

  首先,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诵读。教学中从读正确到读出节奏,再到有表情朗读。每一遍都目的明确,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其次,引领学生欣赏品味。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写作特点,比如,全诗按总分的结构来写,及对比、对照、反复的写作方法在全诗中也极为突出,也正是这些独特写作方法的运用,使诗歌所表现的爱恨情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在品读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

  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去再想开来。课堂上,通过两次揭示副标题,让学生在诗中寻找鲁迅的影子,进而去发现生活中具有鲁迅精神的人。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纪念鲁迅先生上,而是建构起一个立体的、饱满的、更具张力的认知。

  最后,仿写诗歌,在创作的过程中让全诗所颂扬和批判的行为跨越时空和今天的生活对接,轻轻地在学生心中画出一道是非对错的分界线.

  反思这节课,还有很多做的不到的地方:

  比如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牵着学生的地方还多了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我应该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学习讲读课文的方法独立阅读,理解文章,我再适当引导,让学生体会、感悟课文,从而提升认识,升华情感,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

《有的人》教学反思9

  号召,纷纷收集了鲁迅的相关资料和故事,有两位同学甚至将资料结集打印,出了书。我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的鲁迅的作品和有关鲁迅的文章,如《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文章,做到了温故知新。

  2、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这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材料,课堂上,我运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设计了朗读层次,从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再读诗歌,同桌互读,读得流畅;听读诗歌,评价;到精读1、2、3、5节,理解诗意;再到小组共读,共品;最后出示**对鲁迅的评价,升华感情后齐读。突出了层层深入。师,应立足语文教学,参与教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青少年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健康的成长。

  3、善于启发思考,学生学有所思。在两次读后,请学生说自己对诗歌的发现,能启发学生说出对比的运用、诗歌小节之间的关系、作者的感情等。

  《有的人》课后反思: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人》开头一节,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并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这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我安排一个课时完成。我的目标是希望能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地发现诗歌的内涵和写作的特点,并且能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对两种人的不同感情,最后还学习这首诗歌的对比手法,下面是我教学本课后的感受:

  1、情境导入。一开始我用深沉的语调叙述臧克家书写诗的情景导入,并故意背诵了《有的人》开头两句。然后提问:这首诗的题目是……?这个问题学生是心领神会的。充满激情的朗诵导入,一上来就奠定了诗歌中对鲁迅的那种景仰、崇敬的基调,下面讲臧克家如何赞颂鲁迅时就自然多了,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情境。

  2、多读促学。这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材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能使学生更好地领会中心。课堂上,我运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设计了朗读层次,从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得流畅;再读诗歌,同桌互读,读出节奏;听读诗歌,评价;到精读1、2、3、5节,理解诗意;再到小组共读,共品;最后出示**对鲁迅的评价,升华感情后齐读。突出了层层深入。

  3、迁移学习。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本课,我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4、感悟方法。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注重对比朗读的训练。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因此,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对比朗读的形式,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提升。

  5、存在问题。对小环节与细节的时间缺乏基本的预设,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由于时间设计的失误,写的训练也就没有时间给予落实。另外,教师主导下师生单向互动的时间过多,没有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也影响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一些学生陪着学习的状态因此而产生。

《有的人》教学反思10

  校内教研课上,我在班上了《有的人》这首诗,这是本册阅读篇目,所以我安排一个课时完成。我的目标是希望能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地发现诗歌的内涵和写作的特点,并且能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对两种人的不同感情,最后还能学习这首诗歌的对比手法,再写一节(2句)。课前布置了预习和搜集相关资料。

  课后老师们反馈了这节课。这节课的优点:1、是善于启发思考,学生学有所思;2、善于驾驭课堂,流畅,不拖泥带水;3、善于挖掘素材,

  老师们更从帮助我角度出发,给我提出了中肯的意见:1、讲讲鲁迅的小故事,帮助理解鲁迅的高尚品格;2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你还知道谁?”时补充“感动*人物”——孟祥彬的故事,再写,降低写的难度。3、有些地方衔接不够自然;4、板书不够震撼心灵。

  我深深感到老师们对我的鼓励和爱护,其实上完课,我也有自己的反思。首先,老师们所肯定的优点原本是我所追求达到的效果,但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孩子们比较紧张,在自主发现的环节,其实自主性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孩子们为什么紧张,其实可能是我自己不够放松导致的,也有可能是读的还不够,不够熟,所以还没有达到水到渠成的地步,有点操之过急。

  第二,设计的是非常流畅的过程,没有给可能突发的事情预设时间,所以时间紧,知道按原计划完不成的情况下,就做了一些舍弃,造成某些衔接的不够自然。一是开头导入对课题读法的两次纠正,二是对*评价鲁迅的话的重复读和指导,三是指名串读课文时的指导超出了预计。这反应我备学生一块做得还不够。但同时我也想,真实的课堂才应该是我所追求的,所以没有能衔接自然,就反应出我的应变能力还需要锻炼,对课的设计应该有多个方案。

  经过思考,我对教案进行再次修改。不贪多、贪全,求实,砍掉写的一块,将读进行到底。读出层次,读出个性,读出味道。


《有的人》优质教学设计3篇(扩展5)

——有的人教学反思

有的人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的人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的人教学反思1

  今天,兄弟学校的来搞联谊活动,我应邀上了一节六年级略读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就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这样就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

  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有的人》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

  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情表达强烈真挚,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诗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无言之美,无尽之意。因此被誉为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诗中营造的意象与意境,能使人沉浸乃至陶醉。教授这堂课,我的做法是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从这首诗的形式美、韵律美、意象美、哲理美等几个方面去体味、理解。

有的人教学反思2

  《有的人》是新编苏教版八年级下册21课,这是一首现代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教学之前我进行了精心设计,决定突出两点:一是充分利用“优教班班通”网络教学资源和电子白板设备功能服务学生。二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潜能。

  教学过程中,我利用的“优教班班通”网络教学*台中的资源有:名师课件、优教模块、备课资源、教学素材、电子教材、检测训练等。电子白板设备功能我使用了音像播放、书写工具、学生答题器、系统统计等。这样,丰富了课堂内容,优化了课堂结构。

  朗读训练时,为了让学生在朗读中不断感悟、生成,我采用了学生单读、领读、齐读、示范读、对比读、配乐读、师生对读等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自我展示积极性。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这节课不足之处有两点: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二是多媒体使用上还不能得心应手。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争取上出更加完美的电教融合课,成为一名名符其实的实验学校实验教师。

有的人教学反思3

  这是个忙碌的一天,工作的繁杂加上身体的不适,今天的课堂呈现,有些沉闷,可我却有些力不从心,该反思!

  1.课堂没有灵气,没有调控好,产生"怨气",实属不该!学生并不能理解老师的心境,下午第一节又正是犯困的时候,听着无精打采,有力无力的读书声,老师该做什么?埋怨学生,显然错误,然而,我的态度明显不好,这种互为传染的情绪在蔓延,只会是更加沉闷!本想带着对资料袋的再识,激情导入学诗,环节还是在走,情感流动的缺乏,导致课堂灵气的缺失,反思!

  2.课堂缺乏信任,没有调控好,产生"不知所措",这样不好!环节的相扣,情感的相连,一旦老师的批评会引发中断,一读短诗,初步了解内容,二读,提出词句疑问,三读,体会作者写法,总结,理解本诗表达的情感,本可以进行得很流畅的,本可以留余时间练习的,虽也一步步走,但有些磕拌,只是被要求地听与记,需要反思!

  3.课堂缺少等待,没有调控好,产生"急躁之气",应该改正!周末作业不清楚的只是个别,当然是不好,但不能以点责面,课堂上不专注的要有技巧提醒,自己注意了这个,但对于抛出的问题,显得急躁,总会不由连带"牵连",学生发言不够积极,要调整的是师生的状态,越是急越是闷,欲速则不达啊!虽然一节课该讲的讲了,虽然课堂慢慢活跃起来,但课堂无端地催赶,莫名的躁气应该改正!只有自己精彩才能有学生的精彩,只有课堂的精彩才是老师的精彩!是为记,在周一!

有的人教学反思4

  一、强化朗读训练,领悟文章

  如何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感情受到触动?我想诗歌应通过诵读来领悟它的。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所以这节课我主要是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什么样的人才是为人民的人,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该如何去做。

  在朗读指导中我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好多学生甚至能当堂背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教学活动中,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作为德育材料是丰富而生动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适时地进行德育渗透。

  于是,有感情诵读了课文之后,我引导学生讨论:

  1、结合古今中外的实例,你觉得哪些人虽生实死,哪些人虽死犹生呢?

  2、这首富含生活哲理的诗,告诉我们哪些通俗而深刻的道理呢?

  3、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什么样的生命才有意义?你能从古今中外的其他作品中得到关于生存意义的启示吗?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要像鲁迅先生那样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且热爱人民的人将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

  事实证明,善于捕捉时机的德育渗透,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味地为了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德育,或者脱离了教育最佳时机而盲目的空洞说教,则显得苍白而无力。

  以上是我觉得这堂课做的较成功的地方,要说不足吧,就是当堂训练——与课本P205与泰戈尔的《某人》比较阅读没来得及完成,有点小小的遗憾。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追求课堂的有效与高效。

有的人教学反思5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诗歌语言朴素,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一开始安排学生自学感悟,教师点拨引导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朗读,将鲜明的对比融入到朗读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拓展到21世纪的小学生应该怎么做,学生说得非常好,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动起来,于是安排了写,记下此时的感受。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对整组教材考虑得较少学生对鲁迅了解得还不是太深,因此在整首诗的理解上停留在表面。本课的有感情朗读诗歌是重点,学生对爱憎的感情朗读的还不够鲜明,知道要表达的感情,但读不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的做到范读。在指导朗读和理解时,应把握诗的整体性,不应打乱顺序理解和朗读,这样就破坏了作者写这首诗的初衷。

有的人教学反思6

  这首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虽然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地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它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而且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如,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来理解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因此,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最后,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辐射鲁迅精神,让学生学习鲁迅,像他一样关爱他人,热爱人民,愿意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并呼吁学生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乐意为社会作贡献。

  不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牵着学生的地方还多了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我应该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学习讲读课文的方法独立阅读,理解文章,我再适当引导,让学生体会、感悟课文,从而提升认识,升华情感,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

有的人教学反思7

  这首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它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而且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如,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来理解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因此,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就是小组合作的运用,在朗读方面,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学习兴趣很浓,积极性高涨,回答问题时也是大胆流利,激情盎然!

  不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牵着学生的地方还多了点。我应该让他们尝试独立阅读,理解文章,我再适当引导,让学生体会、感悟课文,从而提升认识,升华情感,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

有的人教学反思8

  反思我的教学设计:根据参考书的教学建议,根据这首诗的结构特点,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打破了参考书的教学建议,不是一节节学习,而是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找到诗的写作特点:一是对比(学生容易说出来),二是诗的2与5小节、3与6小节、4与7小节是相对应的。预设时我也想到了过学生对第二个特点可能回答不上来,于是我对这一环节设计了两种方案。

  在教学中,对第二个特点学生确实答不上来,我准备使用第二种教学设计,我说:“现在找不出来没关系,学完诗后你会知道的。”这句话一出口,一位学生举手了,我让他回答,他居然说对了,我心里一阵高兴。我高兴的不是我可以用原来的方案上课,而是对这位学生能在我已经准备继续讲的时候,能够大胆地举手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这位学生不是优等生,而是一位中等生。

  虽然最后我还是用了原先的教学设计,但我觉得在备课时对每一个问题的设计必须先要考虑到我们的学生,这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备课背两头。

有的人教学反思9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人》开头一节,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并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这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教学之前我有些疑虑,如何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情受到触动。最后我决定通过对比朗读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有的人”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于是,我紧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对比学习,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而且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如,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来理解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不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牵着学生的地方还多了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教学过程中对小环节与细节的时间缺乏基本的预设,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由于时间设计的失误,写的训练也就没有时间给予落实。另外,教师主导下师生单向互动的时间过多,没有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也影响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一些学生陪着学习的状态因此而产生。

有的人教学反思10

  号召,纷纷收集了鲁迅的相关资料和故事,有两位同学甚至将资料结集打印,出了书。我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的鲁迅的作品和有关鲁迅的文章,如《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文章,做到了温故知新。

  2、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这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材料,课堂上,我运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设计了朗读层次,从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再读诗歌,同桌互读,读得流畅;听读诗歌,评价;到精读1、2、3、5节,理解诗意;再到小组共读,共品;最后出示**对鲁迅的评价,升华感情后齐读。突出了层层深入。师,应立足语文教学,参与教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青少年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健康的成长。

  3、善于启发思考,学生学有所思。在两次读后,请学生说自己对诗歌的发现,能启发学生说出对比的运用、诗歌小节之间的关系、作者的感情等。

  《有的人》课后反思: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人》开头一节,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并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这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我安排一个课时完成。我的目标是希望能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地发现诗歌的内涵和写作的特点,并且能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对两种人的不同感情,最后还学习这首诗歌的对比手法,下面是我教学本课后的感受:

  1、情境导入。一开始我用深沉的语调叙述臧克家书写诗的情景导入,并故意背诵了《有的人》开头两句。然后提问:这首诗的题目是……?这个问题学生是心领神会的。充满激情的朗诵导入,一上来就奠定了诗歌中对鲁迅的那种景仰、崇敬的基调,下面讲臧克家如何赞颂鲁迅时就自然多了,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情境。

  2、多读促学。这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材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能使学生更好地领会中心。课堂上,我运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设计了朗读层次,从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得流畅;再读诗歌,同桌互读,读出节奏;听读诗歌,评价;到精读1、2、3、5节,理解诗意;再到小组共读,共品;最后出示**对鲁迅的评价,升华感情后齐读。突出了层层深入。

  3、迁移学习。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本课,我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4、感悟方法。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注重对比朗读的训练。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因此,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对比朗读的形式,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提升。

  5、存在问题。对小环节与细节的时间缺乏基本的预设,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由于时间设计的失误,写的训练也就没有时间给予落实。另外,教师主导下师生单向互动的时间过多,没有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也影响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一些学生陪着学习的状态因此而产生。

有的人教学反思11

  鲁迅走了,但他给我吗留下了很多很多,有怀念、更有深深地思考。《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事实是三周年写得一首诗。本文是第五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组教材是专门为孩子们:“初识鲁迅先生”而设计的专题,在前面三篇文章的学习中,孩子们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组织教学时,围绕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进行教学:

  1、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3、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由于本文是这单元的阅读课文,所以学习本文时我拟定了两个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会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的好处。

  为达到第一目标我注重了读:主要有A教师范读,整体感知;B学生自读,读准读通顺;C学生再读,思考本文写了什么?D逐段品读,体会作者情感;E有感情的读,读出韵味,读出内涵,读出我们的怀念。通过以上不同方式的读,读出了两类人的不同人生,不同态度,从中感受到,要向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学习本文的第二个目标,教学时特别注重对比朗读的训练。如: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进行对比朗读,这样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涵,夜能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

有的人教学反思12

  《有的人》是1949年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之前我有些疑虑,如何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情受到触动。最后我决定通过对比朗读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最后引导孩子们联系实际说说什么样的人才是为人民的人,对于小学生来说该如何去做。

  教学中,简单的教学程序很快帮学生突破了难点,他们懂得了为了人民的人将永生,与人民为敌必然灭亡。他们进行了对比朗读,注重了朗读技巧。

  文以载道,语文学科,作为德育材料同样是丰富而生动的;因此我在教学活动中,决定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适时的进行德育渗透。于是,有感情诵读了课文之后,我引导孩子们讨论:怎样做才叫为了人民?孩子们讨论得很热烈,最后举了不少例子加以说明。不可避免的,我们也遭遇了“*式的道德尴尬”,他们用他们幼稚的眼睛发现了诸多的社会问题,谈到了当今社会一些为官不为民做主的事情,但是,这些当官的依然飞黄腾达。此时我不知道该如何向孩子们解释,也许是我过于孤陋寡闻,能说出的为民做主的官太少太少。最后我告诉孩子们,对别人要宽容,对自己要严厉。

  语文课堂上也要进行德育渗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比品德课上一味地道德传授的效果要好。如果语文课堂上只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德育,或者丢掉了教育最佳时机而盲目地空洞说教,则显得苍白而无力。教师就应该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进行必要的引导,因此,教师应该时时关注孩子而设计教学。

有的人教学反思13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人》开头一节,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上完本课之后,有几点想法

  一、较好的做法:

  1、了解鲁迅,温故而知新,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最近,我班掀起了“鲁迅热”。同学们响应我的号召,纷纷收集了鲁迅的相关资料和故事,有两位同学甚至将资料结集打印,出了书。我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的鲁迅的作品和有关鲁迅的文章,如《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文章,做到了温故知新。

  2、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这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材料,课堂上,我运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设计了朗读层次,从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再读诗歌,同桌互读,读得流畅;听读诗歌,评价;到精读1、2、3、5节,理解诗意;再到小组共读,共品;最后出示**对鲁迅的评价,升华感情后齐读。突出了层层深入。师,应立足语文教学,参与教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青少年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健康的成长。

  3、善于启发思考,学生学有所思。在两次读后,请学生说自己对诗歌的发现,能启发学生说出对比的运用、诗歌小节之间的关系、作者的感情等。

  二、不足:

  1、时间把握不够好。最后一个写话环节进行时已经下课了,说明对时间的控制不到位,应注意。

  2、对主题挖掘不够深,只停留在诗歌表面,没能找到更深层的内涵。

有的人教学反思14

  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纵观全诗,对比明显,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要求是让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诵这首诗,结合自己对鲁迅的了解和教师的引导,进而理解诗歌的大意,从中得到做人的启示。因此,学习本诗重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前觉得学生理解这首诗有一定困难,一方面是考虑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较远;另一方面是考虑诗中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刻,需要查找相关资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这对学生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挑战。但上完这节课才发现学生课前的预习还是很认真的,资料查找也很全面,所以基本理解了这首诗歌的大意。但对于像“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样含义深刻的个别诗句学生的理解还是肤浅的,教学难点没有得到更好地突破。以不同形式朗诵这首诗歌大部分学生读出了内心的感受,但部分学生不能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读出爱憎分明的内心情感。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自悟、合作探究的不够;二是教师的朗读指导还是不到位的。这首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很明显,所以学生还是基本体会到了诗人爱憎分明的情感,进而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总之,这节课有不少遗憾的地方,比如:教师对学生朗诵的指导不十分到位;教师鼓励性的语言不够及时丰富;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等。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有的人教学反思15

  《有的人》这篇课文是1949年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2、通过朗读,感受能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3、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教学之前我有些疑虑,如何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情受到触动。最后我决定通过对比朗读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最后引导孩子们说说什么样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使学生在交流中明确为人民服务的人将永生。

  教学中,简单的教学程序很快帮学生突破了难点,他们懂得了为人民服务的人将永生,与人民为敌必然灭亡。

  语文课堂上也要进行德育渗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比品德课上一味地道德传授的效果要好。如果语文课堂上只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德育,或者丢掉了教育最佳时机而盲目地空洞说教,则显得苍白而无力。教师就应该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进行必要的引导,因此,教师应该时时关注孩子而设计教学。


《有的人》优质教学设计3篇(扩展6)

——《有的人》说课稿

《有的人》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的人》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的人》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有的人》是第四单元比较与探究中的一首自读诗歌。

  这首诗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诗中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与时代政治环境、社会文化思潮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诗歌的特点,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在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所表达的情感。

  (2)理解对比写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理解诗中所含的深刻哲理,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将教学重点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本诗。

  (2)品味诗歌语言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是理解对比写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学生情况分析:

  在学习《有的人》以前,初一学生已经接触并学习过诗歌,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较充分的认识,能在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前提下,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的感情。

  二、说教法

  我在教学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着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来选择教学方法。

  朗读法: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朗读指导重在示范,不在理论解说。同时这是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朗读训练形式要多样。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法

  古语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学法:

  从学生学习活动来说,这节课是两个板块:

  一是朗读感悟,培养朗读能力,更多关注基础薄弱羞于启齿的学生,落实本课最基础的目标。

  二是讨论交流法,通过语言分析、信息整合,达成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隐性目标。

  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听说读写”为训练主线,学生通过朗读、合作、探究、练一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中练,练习中巩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计意图:导语的教学设计贴近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课题。】

  (二)我知道作者

  【设计意图:简单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以及创作这首诗的背景为品读诗歌,为理解诗意做准备。】

  (三)我会读——感知诗歌内容

  【设计意图:听录音,能够初步感知诗歌的整体内容及感情色彩,让学生能畅所欲言,多角度评价和了解朗读的技巧;《语文课程标准》中大力倡导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回顾鲁迅生*则是为了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意。

  【设计意图:在解读诗意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作者在本诗中运用对比手法的目的以及对比的作用。】

  (五)练一练

  【设计意图:针对上一教学环节的检查和回顾,练一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中练,练习中巩固。】

  (六)小结

  【设计意图:教师对整堂教学的一个总结,学生学习本诗的启示对自我人生价值观的评价。】

  (七)作业:背诵本诗。

  【设计意图:熟读背诵既可以巩固字词、加深理解课文、提高读写能力、促进记忆的发展,又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方法,也是训练学生记忆力的重要方法。】

《有的人》说课稿2

  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八下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在内容编排上此单元属于人生体验类,选文的目的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对生活经历的体验,促进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认识.《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道理,诗中提炼了两个具有高度概括的形象,颂扬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xxx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朗读及对比手法的运用是重点,化抽象的思维转为形象的表述是难点.

  学情分析

  学习《有的人》以前,八年级学生已经在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学期学习过诗歌,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相对充分的认识,能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能试着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的感情,但如何深入诗歌,走进作者,对他们来说就有些困难.

  目标定位

  知识能力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2,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3,展开想象,训练形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走进课文及作者.

  2,在引导及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深入诗歌,领会哲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两种人的对比,使学生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和高尚的价值观.

  教学准备

  课文音频及多媒体课件.

  教法运用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着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来选择教学方法:

  朗读法: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朗读指导重在示范,不在理论解说,这是重点之一,又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朗读训练形式要多样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点拨诱导法: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内容.

  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2分钟)

  (二)指导朗读,初识文本(15分钟,教师点拨引导3分钟))

  (三)探究发现,走进文本(13分钟,其中教师点拨引导3分钟)

  (四)形象描绘,走进生活

  (8分钟,教师引导2分钟)

  (五)自我小结,提升认识(2分钟)

  (六)背诵全诗,积累名句(5分钟)

  (一)情境导入(2分钟):

  1,激情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

  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人民前进;

  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是*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

  他是谁——(生答: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

  俯首甘为孺子牛

  横眉冷对千夫指

  鞠躬尽瘁

  2,写作背景介绍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当时,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开隆重地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对着这遗迹,想念鲁迅的一生,心里感慨很深,便于11月1日写就了此诗.

  (二),指导朗读,初识文本

  (15分钟,教师点拨引导3分钟)

  1.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2.听录音朗读

  3.学生评价朗读效果,多角度挖掘朗读的技巧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有的答案是:

  感情处理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到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

  读出来对前者的恨,和对后者的爱等等

  教师强调:诗歌重朗读,要读出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情感等,并且投影朗读示例

  4,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读出作者对两种人的爱与憎.

  5,点学生朗读(可读自己喜欢的章节)同学们评议

  6,全班齐读

  7,重新组合诗歌内容,以不同方式的读,想一想:你读出了什么

  朗读要求:

  ①将每节诗的前两句连起来读

  ②将每节诗的后两句连起来读

  ③分男女声部,分别交替朗读每节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

  [设计理念]:"三分诗,七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本文又是适宜朗读的好教材,在学生朗读品味的过程中,能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投入情感的体验,为下一情节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诗歌重朗读,要读出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情感等,并且投影朗读示例

  课文内容重组后的朗读

《有的人》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诗的开头将构成诗意高潮的警句呈现给读者,可谓奇峰突起接下来发挥诗歌的形象化的特点,用比喻阐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比中深化主题,从而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手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联系,根据以上教学理念,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这样确立这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学习诗的凝炼,传神的词语;学习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和难点的确立: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诗歌的朗读是重点;难点是难以理解的诗句和诗中运用的典故

  3、学生情况分析:

  在学习《有的人》以前,初三学生已经在第三册学习过诗歌,第六册的第一单元也是诗歌,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较充分的理解,能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能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的感情.

  二、说教法

  我在教学设计>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着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来选择教学方法

  朗读法: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朗读指导重在示范,不在理论解说同时这是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朗读训练形式要多样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法

  古语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在本节课中我教学设计>设计了以下几个学法:

  从学生学习活动来说,这节课是四个板块:

  一是朗读感悟,培养朗读能力,更多关注基础薄弱学生,落实本课最基础的目标

  二是探究法,培养信息搜索和概括能力,通过语言分析、信息整合,达成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隐性目标

  三是模仿学习,拓展思维,培养想像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听说读写”为训练主线,学生通过朗读、模仿续写、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拥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和思维形式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教师用大屏幕打出内容,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齐读

  教师导语:鲁迅,读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请同学们齐读““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师生合作研究探索

  1、听录音,朗读

  2、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生:学生有可能的答案有: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听录音,能够初步感知诗歌的整体内容及感情色彩,让学生畅所欲言,多角度挖掘朗读的技巧)

  师: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设计>设计朗读生:自由朗读师:请同学朗读

  生:读(两位读完以后)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3、师:找出了他们朗读中的优缺点,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诗(《语文课程标准》中大力倡导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师:很好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教学设计>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思想内涵,也可以评点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等】

  讨论、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师:好哪一位同学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打头阵?

  生:讲述评点有没有同学补充?

  师:材料准备:(教师适当点拨,补充精华处)

  1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2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3【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幻灯】诗人冯至的十四行诗《鲁迅》中这样写到——你走完了艰苦的行程,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4比人生观,比价值观

  5两种人的"不同命运

  6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师: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

  【幻灯】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有的人》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特点

  《有的人》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组的最后一篇课文。本组课文集中了关于鲁迅先生4篇文章,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鲁迅先生的感人事迹,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比中深化主题,从而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手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要通过诵读“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根据以上的理念和本组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弄懂诗歌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诗歌的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诵读;

  (3)了解诗歌所运用的对比手法。

  其中,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及感情;

  (2)有感情地诵读。

  3、学情分析

  学生尽管是第一次接触鲁迅,但在有了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基础上,他们对鲁迅先生的感人事迹和精神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我之前让学生上网去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他们应该不难理解本诗赞颂像鲁迅这样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甘为人民和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只是本班学生朗读的基础不是很好,在诵读中体味诗歌感情上也许存在一定难度。

  二、说教法

  本篇课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在诗歌中的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应该让学生在阅读和诵读中加以体会,为此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前一种人”和“后一种人”的表现及结局不同,理解这两种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进而赞颂哪些人,贬斥哪些人。引导他们去自主探究、和同学交流课文内容,感受自学成功的喜悦。

  2、诵读法:在理解了诗歌的基础上,诗歌要用感情去读。通过诵读,学生在大脑中能产生意象的联想,从而加深对诗歌的体验。为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多方位去读,多形式去读,同时教师也要指导朗读和范读,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诗意和诗情。

  三、说教学方法:

  鉴于文章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我主要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探究法:通过阅读和探究,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信息概括、言语表达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语文能力。

  2、指导朗读:朗读是本课的重要目标,必须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范读,让学生通过诗歌的声调、节奏等方面去感悟,努力提高他们的诵读水*。

  四、说教学环节

  1、复习旧知,揭题导入

  教师用课件展示同志对鲁迅先生的评价语,导入:同志一连用了5个“最”字,论定了鲁迅先生在*现代文化史上的无可替代的地位。1936年10月16日,鲁迅先生因病逝世,临终他说,“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然而,人们真的那么容易忘掉他吗?事隔十三年后,诗人臧克家在北京参观了鲁迅故居,有感而发,写下了诗歌《有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看到题目,你们对这首诗歌会有什么问题?理解题目的意思吗?你想从中知道什么呢?

  (设计意图:引用伟人对鲁迅先生的评价,为学生理解本课的内容和思想定下基调,为下面的学习铺垫。同时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发出疑问,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课件演示鲁迅、臧克家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本环节主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简介和著作,了解诗人臧克家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这首诗歌。

  (设计意图:缩短作品和现实的距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印象,继续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

  3、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每句诗读流利。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3)质疑探究:这里前四节诗都有两个“有的人”,它们的意思一样吗?这里写几种人?鲁迅是哪种人?另一种又是些什么人?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了?通过学生的自读以及和同桌的交流,明确这里写了两种不同的人,同时理解鲁迅先生是虽死犹生的那种人,他和*统治者的行尸走肉有这根本的区别。

  (4)讨论、点拨:从题目“纪念鲁迅有感”中,我们知道作者就是要赞颂鲁迅先生,找找看,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知道是赞颂鲁迅先生的?两种人的结局一样吗?为什么结局会不一样?我们对待这两种人要有什么样的感情?设计以上的问题就是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去阅读探究,教师因势利导,抓住句子“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和“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理解鲁迅先生和*统治者对人民的态度不同,结局也就不同,提炼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以及对*统治者的贬斥和痛恨。

  (设计意图:理解诗意是本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教学问题,帮助学生省时高效理解诗意,既要放手给学生阅读感悟,也要适当引导点拨,提升他们的理解。)

  4、体会对比,感情诵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交流听后体会:你们听到老师朗读诗歌时的声调、节奏都一样吗?感情都一样吗?在学生交流之后,教师明确:鲁迅先生和前一种人是完全不同的,他们有着强烈的对比,因此在朗读中要读出不同的感情来。诗歌赞颂了鲁迅先生这样的人,也贬斥了*统治者,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朗读呢?交流小结:第一种人要读出鄙夷、蔑视的感情,第二种人要读出肯定、赞扬的感情。

  (2)多角度练读,学生采用同桌比读、男女比读等多种形式去练习,强化诵读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对教师的范读,一方面能引导学生体会到诗歌的对比写法,另一方面进一步感受到诗意和诗情,感悟到朗读的魅力,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练习,维护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愉快地学习。)

  5、升华认识,拓展学习

  (1)这首诗赞颂了鲁迅先生,贬斥了*统治者,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交流后小结:鲁迅先生给人民当牛马,情愿做野草和敌人斗争,人民永远记住他;而*统治者却剥削人民,欺压人民,人民当然要痛恨他们。

  (2)感情诵读《有的人》

  (3)课后搜集关于鲁迅先生的感人事迹,和同学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小结本诗的写作目的,升华学生对鲁迅先生的认识,激发他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最后的拓展学习能让学生走出课堂,进一步了解鲁迅的光辉形象。)

《有的人》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的人》,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说课。

  一、教材

  本单元编选的5篇诗文均是励志类,它们虽然时代不同,体裁不同,但它们的价值取向是相同的,我想,其目的是激励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有的人》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情表达强烈真挚,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

  二、教法

  教授这堂课,我的做法是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从这首诗的形式美、韵律美、意象美、哲理美等几个方面去体味、理解。

  诗,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无言之美,无尽之意。因此被誉为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诗中营造的意象与意境,能使人沉浸乃至陶醉。为了表明教师对诗的认识与理解,我拿当下网络流行的“梨花”诗,与本诗对比,借以加强学生印象,并辩明是非。

  三、学法

  通过诵读理解这首诗。“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教师点拨理解这首诗歌的形式美、韵律美、意象美、哲理美,并领会这首诗的主题。

  四、教学程序

  首先我们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然后提问同学有关鲁迅的知识,重点介绍《自嘲》,从而引出这首诗《有的人》。教师配乐朗诵这首诗。同学们自读,配乐诵读。然后从诗歌的形式美、韵律美、意象美、哲理美等几方面进行学习,并总结这首诗对比写法。

《有的人》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的人》,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编选了*当代新诗四首,它们是《有的人》、《悼念一棵风树》、《星星变奏曲》、《雨说》。它们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但诗中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与时代政治环境、社会文化思潮都有一定的联系。教材的目的是通过这些富于想像力的诗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

  《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诗的开头将构成诗意高潮的警句呈现给读者,可谓奇峰突起。接下来发挥诗歌的形象化的特点,用比喻阐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比中深化主题,从而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手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联系,根据以上教学理念,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这样确立这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学习诗的凝炼,传神的词语;

  学习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诗歌的朗读是重点

  难点是难以理解的诗句和诗中运用的典故。

  3、学生情况分析:

  在学习《有的人》以前,初三学生已经在第三册学习过诗歌,第六册的第一单元也是诗歌,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较充分的理解,能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能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的感情。

  二、说教法

  我在教学设计>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着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来选择教学方法。

  朗读法: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朗读指导重在示范,不在理论解说。同时这是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朗读训练形式要多样。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法

  古语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在本节课中我教学设计>设计了以下几个学法:

  从学生学习活动来说,这节课是四个板块:

  一是朗读感悟。培养朗读能力,更多关注基础薄弱学生,落实本课最基础的目标。

  二是探究法,培养信息搜索和概括能力,通过语言分析、信息整合,达成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隐性目标。

  三是模仿学习,拓展思维,培养想像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听说读写”为训练主线,学生通过朗读、模仿续写、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拥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和思维形式。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教师用大屏幕打出内容,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齐读。

  教师导语:鲁迅,读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请同学们齐读““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语的教学设计>设计贴近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二)师生合作研究探索

  1、听录音,朗读

  2、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生:学生有可能的答案有: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听录音,能够初步感知诗歌的整体内容及感情色彩,让学生畅所欲言,多角度挖掘朗读的技巧。)

  师: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朗读。

  生:读。(两位读完以后)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3、师:找出了他们朗读中的优缺点,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诗。

  (《语文课程标准》中大力倡导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师:很好。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教学设计、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思想内涵,也可以评点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等】

  讨论、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师:好。哪一位同学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打头阵?

  生:讲述。评点。有没有同学补充?

  师:材料准备:(教师适当点拨,补充。精华处)

  1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2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3【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幻灯】诗人冯至的十四行诗《鲁迅》中这样写到——你走完了艰苦的行程,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4比人生观,比价值观。

  5两种人的不同命运。

  6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师: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幻灯】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师: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

《有的人》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人教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的重合篇目。是较为重要的一个诗歌篇目。

  诗,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无言之美,无尽之意,因此被誉为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诗中营造的意象与意境,能使人心灵沉浸乃至陶醉。因此诗歌教学绝不能用诸如时代背景——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样的机械教学流程,否则就切割了诗歌所蕴含的情思、激情和韵味,而变得苍白和枯燥了。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必须饱含诗情,才能真切感人。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诗歌与其它文体相比,能较为充分地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优秀的诗篇能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并启示真理。但它不直接告诉读者应当如何如何,而是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阅读欣赏诗歌,应从情绪和感情着眼,从语言入手。

  我以为,总体说,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适当传授知识。教学方法主要是朗读、感悟、点评。其中朗读尤其重要。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教学之魂。诗歌教学更应通过美读、吟咏、背诵这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琢磨、想象、理解。读出文章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为作者之悲而悲,为作者之乐而乐。通过诵读使诗歌的精华积淀和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的激情冲动,进入一种亢奋,旺健的前进式的精神状态中。 要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要舍得“情感投入”,融诗人之情、教师之情于一体,以浓蕴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情到深处,诗人、教师、学生共鸣。果真如此,定能提高悟性。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这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往往可以凭借各种朗读方式(独诵、齐诵、领诵、合诵、分角色朗诵)让学生去会悟。只有师生深切了解诗歌的内容,并被诗人的感情所激励时,才能带着真情实感去朗读。倘若又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那就有助于在学生面前再现诗歌中的形象,使学生顿悟开窍,受到感染和熏陶。

  新课标提倡: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视学生为“物”,用冷峻无情的语言之刀,肢解学生赖以学习的基本材料——课文,有心无意地奉送知识给学生,听凭其自然“悟得”,而应该以满腔的热情与爱心,以饱含激情的语言之火,燃起他们学习的强烈欲望,引导他们去探求并获取知识,育成能力,并付诸实践。

  教研室曾对200节公开课做了一个统计调查:出示表格

  因此,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学生的读,在时间上予以保证,从方法上给予指导,由实践中获得体验。目前南师大附属中学就提出,语文课上保证读书时间为一堂课的60%

  我们没有必要这么机械,但诗歌教学中的朗读感悟显然为重中之重。我首先就决定这堂课以朗读感悟为主,并且应该保证50%的课堂时间用以朗读。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目标制定为: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诗的哲理内涵和作者的感情。并进行简单的比较阅读。

  1、教学重点为:对比的写法。2、诗中的哲理性议论。

  三、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导入:

  本来设计以介绍作者导入,后来觉得略嫌*淡。恐怕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临时改为郁达夫写的《悼鲁迅》导入。并故意不说出哀悼的是什么人。“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他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他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他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他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然后提问:悼念的伟人是谁?这个问题学生是心领神会的。关键是充满激情的朗诵导入,一上来就奠定了诗歌的中对鲁迅的那中景仰、崇敬的基调,下面再讲臧克家如何赞颂鲁迅就自然多了。学生一下子就能进入情境。

  第二步,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教师朗读中的感情倾向。之后学生齐读。提出思考题:

  1、把《有的人》前四节中八处“有的人”具体化,试改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2、以上这八种人可以分为几种类型?3、这两种人共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学生讨论,明确:

  1、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2、一种是有益于人民的人,一种是危害人民的人。

  3、对人民的态度不同;对功名、荣誉的追求不同;对生命的意义的观念不同。

  这三个问题可以很容易的解决。

  学生齐读最后三节。提出思考题:后三节可以不写吗?

  学生能很快反应:不行。后三节是写这两种人的结局。正以为两种人对待人民的态度截然不同,因此人民就会有不同的回报。后三节,诗人在对生死、荣辱、善恶、美丑议论的基础上,使诗意升华到歌颂一种有普遍意义的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因为它揭示规律,使人明理,因此诗的容量增大了。

  再思考重点句的意思:

  谁愿意做野草?你怎麽知道?他为什麽愿意做野草?

  鲁迅愿意做野草。从他写的散文诗集《野草》的《题辞》中可以知道。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到处是青青的野草”的含义是什麽?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名字很快被人民忘却,被人民唾弃。“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的精神永远活在亿万人民的心里。(野草暗指鲁迅)

  思考:你从两种截然相反的结局中悟出一个什麽道理?

  学生总结:热爱人民的人流芳百世,鱼肉人民的人遗臭万年。

  然后要求学生在朗读中体悟作者的感情。提问:如果让你来读这首诗歌,你认为应该怎样表达语气?提示:每小节上两句和下两句之间形成怎样的特点?

  学生马上反应:对比。前一个问题迎刃而解。一生回答:我认为对前一种人,要表达出对他的憎恨和鄙视,后一种人,就是像鲁迅那样的人,应表达出崇敬、热爱。

  再问,从副标题来看,本诗的写作目的在于赞颂还是在于批判。

  学生明确:是赞颂。所以朗读时赞颂之情应更显着。

  这样,我就以此为要求让学生朗读。请每组推荐一名朗读较好的学生参加朗读比赛。每一人读完请其他同学评点。要求做到:1、每一节诗都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两个方面的形象更鲜明,把正面衬托得更高。两种人对人民态度的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的不同人生观,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读得时候,要有明显的语气差别。2、读出反复的修辞所形成的磅礴的气势。

  目标明确之后,学生能在朗读和听读中掌握诗歌的特点:

  一,这首诗歌的写作手法是对比和反复。对比使两者形象更加鲜明,反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节奏感,形成一波又一波的气势。

  二、学生知道了诗人写作的目的。感受到诗歌形象的鲜明,领会到诗人强烈的爱憎,了解了诗歌的主题。

  评点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欣赏和体悟,能准确到位地指出朗读的同学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使下一位朗读的同学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读得更到位。最后,教师评点,再次范读,并要求学生跟读。这时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已不在刚开始的层面上。很动情地把气氛推向高潮。

  教师作总结:这首诗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挞了*阶级,深刻地揭露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统治者必将被人民唾弃的真理。其实,骑在人民头上的人,不只被唾弃,而是遗臭万年。

  最后做一点延伸阅读《野草》《自嘲》要求思考:通过你读过的鲁迅作品和臧克家的《有的人》,你能对鲁发表一点你自己的看法么?可以评论他做人的品质,也可以从文学角度进行评点。

  布置作业:选择鲁迅或臧克家做一点研究性学习,写成一篇小论文。


《有的人》优质教学设计3篇(扩展7)

——有的人公开课教学设计 (菁选2篇)

有的人公开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题目不直接用副标题“纪念鲁迅有感”而是“有的人”?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读自悟法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引出鲁迅

  1、出示课件(鲁迅的头像)让学生结合课文谈鲁迅(板书鲁迅人民)

  2、引出课题(板书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3、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

  4、教师配乐范读

  引导读诗理解内容

  1、“有的人”在诗中出现了八次,但它表示两种截然不同的意思,一种“有的人”指的是哪些人,另一种“有的人”指的是哪些人?(用诗中的语句来回答)

  全诗在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做了怎样的对比?

  2、从哪些诗句能看出是诗人为纪念鲁迅而写呢?

  3、如何理解截然不同的“有的人”

  4、人民对截然不同的“有的人”的态度。

  5、如何理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6、怎样把这首诗读好。

  7、你想对鲁迅说哪些心里话;你想对那些与人民为敌的人发出怎样的呐喊?

  拓展延伸

  1、理解为什么题目不直接用副标题“纪念鲁迅有感”而用“有的人”?

  2、让学生用上“有的人”“奉献”“索取”“我们”写一些东西。

有的人公开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难点: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查找鲁迅及臧克家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鲁迅像,这位是谁?你了解吗?教师出示鲁迅资料。指名读。

  2、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是谁说的,生齐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过渡:鲁迅是一个时刻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人,他爱人民,人民永远怀念他。板书:爱人民,人民爱。今天,我们学习1949年11月1日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诗歌《有的人》。

  3、一起来认识一下臧克家,课件出示臧克家资料及写作背景,教师口述。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这首诗歌,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课文,每读一遍的感受和收获都是不一样的,看看谁的收获最多。边读边注。

  2、生自渎诗歌

  3、交流收获。

  学生说不到的教师提示:

  1)哪些句子表达出了作者对鲁迅的怀念。

  2)描写了几种人,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4、相信其他同学肯定还有很多感受和收获,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出来吧。

  想读哪一小节就读哪一小节。

  5、指名读。

  6、教师指导读、范读、理解读。

  7、如果将文中“有的人”替换成某一种人怎么换,代到诗句中读一读。

  过渡:这首诗歌不只是单纯的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哪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着,歌颂了鲁迅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板书:无私奉献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拿起你的笔,快速记下你此时的感受。

  3、交流感受

  教师赠言:同学们让我们把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刻苦学习,以期有所成,报效祖国,报效人民。

  4、最后给大家留一项作业课件出示,教师读。

  收集有关鲁迅的名言、故事、著作等,办一期纪念鲁迅为主体的手抄报。

  教学反思: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诗歌语言朴素,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一开始安排学生自学感悟,教师点拨引导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朗读,将鲜明的对比融入到朗读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拓展到21世纪的小学生应该怎么做,学生说得非常好,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动起来,于是安排了写,记下此时的感受。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有人 《有人》优质教学设计3篇 《有的人》优质教学设计1 《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