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我们听见声音》说课稿3篇(范例推荐)

时间:2023-01-01 11:35:03 浏览量:

《我们听见声音》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五个段标组成,即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有多快和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是按照“产生——传播——要有介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们听见声音》说课稿3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我们听见声音》说课稿3篇(范例推荐)

《我们听见声音》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五个段标组成,即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有多快和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是按照“产生——传播——要有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快慢不同——传到人耳后经过怎样的途径引起人的听觉”的思路安排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体振动发声的实例,结合小学已有的知识,说明物体发声的条件。通过与水波、弹簧上的疏密波的对比,引入声波;再通过实验,说明声音传播要有介质,且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依照初中生物课上已经知道的人耳结构图,回忆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2、三维教学目标: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二、说教法、学法

  声音与我们息息相关,学习本节内容要从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出发,并通过探究、实验,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要注意将学到的知识及时服务于社会,解释生活实际中的声现象。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动画、图片及文字展示声现象奇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在小学有关声现象的学习,同时声现象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的直观感觉知识丰富,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已有了基本的了解,他们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也产生着浓厚的兴趣。初中生对未知世界往往产生好奇心、求知欲,他们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但他们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因为在做实验和观察实验时不够仔细,教师要在实验时,注意提醒学生让他们观察什么,怎样观察。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㈠引入新课

  ⑴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

  ⑵演示:敲击一下鼓,我们听到了声音。

  ⑶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呢?

  ㈡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⑴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①将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头两侧后说话、唱歌;

  ②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③用手搅动水;

  ④用锤子敲锣,再用手按住锣面;

  ⑤捉几只能够发出清脆叫声的昆虫,观察发声时的现象;

  ⑥风吹树叶哗哗响……

  ⑦做课本第25页图2-12所示的实验,振动的音叉弹起塑料小球,为后面的声波做好铺垫。

  ⑵实验结论:振动可以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新的发现,我在此设计了一个“想一想、议一议”:蟋蟀、蜜蜂、蚊子、乐器(小提琴、二胡、笛子等)是怎样发声的?

  2、声音的传播——声波

  ⑴用多媒体演示水滴滴入*静的水面,指导学生观察水的振动形成的水波。

  ⑵用多媒体演示弹簧一端振动时,振动在弹簧上形成疏密相间的波。

  ⑶演示敲击音叉时,人耳能听到音叉振动发声的现象,这时教师用多媒体模拟音叉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向四周传播的过程。

  ⑷由学生根据水波、弹簧波的形成及传播,总结出结论: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3、声音的传播条件

  ⑴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声音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

  猜想和假说:声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做媒介,也可能不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在真空中就可以传播。

  进行实验:

  ①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一端,另一同学敲桌子另一端;

  ②玻璃鱼缸中盛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立即受惊;

  ③用空气、木杆、金属棒、塑料棒、书本等物体传递振动的音叉声音的效果;

  ④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人玻璃罩内,注意声音的变化。

  由上面的探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效果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的效果比在气体中好。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探讨:当宇航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怎样进行相互间的交谈的?

  4、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①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什么是声速?

  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更快。

  ③知道在同一物质中,声速跟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

  ④讨论:a、百米赛跑中,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b、某人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人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

  ⑤这一部分内容学生的感性认识相对较少,可在课后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做一个测定声音速度的探究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5、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⑴通过“当喇叭发声时,肥皂液膜会发声振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是振动形式的传播。

  ⑵用多媒体介绍人耳的构造,根据人耳的构造,讨论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此时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并用多媒体图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源→声波→外耳道→鼓膜→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耳蜗→听觉神经。

  ㈢小结

  根据黑板上简单的板书内容,让学生对这节课进行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复述有关内容,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利用精炼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我们听见声音》说课稿3篇扩展阅读


《我们听见声音》说课稿3篇(扩展1)

——听见大海的声音作文3篇

听见大海的声音作文1

  你有没有在日落西山,渔船静息的时候用心去听过海的声音?

  夜幕降临,大海被黑暗笼罩,海浪一波又一波拍打着沙滩,敲击着岩石,那会不会是大海抽泣的声音?

  大海在哭泣,是因为它害怕夜的黑暗吗?还是夜深人静,它感到孤独?不,我想不是这样的。大海在哭泣,是因为它在伤心……

  一位母亲被泼了一盆又一盆的脏水,体内被注入了有毒物质,血液被疯狂抽取,还有人从她的怀里抢走了她的孩子。她哭了,却没有人知道。她做错事了吗?遭到这样的对待,她是十恶不赦的人吗?不,不是的,她是一位善良的母亲。你一定会为那位母亲产生怜悯之心吧,你一定会痛恨那些如此残忍的人吧。

  可是,你知道吗,那位母亲正是大海,那些人正是人类。

  经济不断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环境污染却日趋严重。即使是浩瀚的海洋也逃不过它的命运,始终是成了经济增长的牺牲品。那一层层的油状物,各种各样的垃圾明目张胆地漂浮在海面上,那就是人类破坏海洋环境的有力证据。

  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有牺牲的精神,海洋生物也是有的。为了人类的温饱,当一张张渔网饥肠辘辘地扑进海里时,大海并没有反抗,总有海洋生物会投网,或许它们就是怀着一种牺牲自己,养活别人的心态。不过,这种牺牲也应该是有限度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困难时期,鲸鱼肉缓解了日本的粮食危机,并为当时贫瘠的日本百姓提供了宝贵的蛋白质。日本人民是否应该为此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呢?在全世界都关注、保护海洋生态的今天,在鲸鱼濒临灭绝的今天,日本不是应该第一个举起保护鲸鱼的旗帜吗?然而,日本却打着“科研、文化”的幌子大肆捕鲸……有人说,如果鲸鱼会叫,捕鲸的活动早就停止了,因为没有人可以忍受这种庞然大物的悲鸣声。

  海洋中蕴含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大量的海洋生物为人类提供了营养。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海洋默默贡献着。然而,人类又是怎样报答它的呢?

  大海哭了,怒了。

  听,海哭的声音,带着忧伤,带着报怨,那绕人心弦的声音,听着有一种让人心疼的感觉。

  我想,那可怕的海啸是不是大海用它强大的力量对人类的惩罚,它是不是在向人类发出警告……

  在忙碌中穿行的人们,当日落西山,渔船静息的时候,不妨用心去听一下大海的声音,也许你会发现,它正在哭泣……

听见大海的声音作文2

  海,在人们的心中,是一望无垠的美丽的蓝。海的蓝,天的蓝,还有金黄的沙滩,在人们的脑海中,绘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梦幻美景。哦,对了!还有一样东西,是大海无私给予我们的。它就像一层薄纱,又真实又飘渺;又像天鹅绒,又华丽又质朴。它,是海生命的摇篮,是海明美的梦想,它就是——海的声音。若轻盈的羽衣,翔于青冥;宛丝缕的璎珞,响于寒冰……

  海的声音,不像*那样雄伟激昂,也不像情歌那样绵意深长。它就像在呢喃,轻轻地诉说着一个个古老而长远的故事;它就像在梦呓,慢慢地荡漾着一颗纯洁而善良的心。

  清晨的海,很*静。不需要如何点缀,只看见风调皮的样子,阳光一点一点地透射到海上。这是,海在呢喃,“哗——哗——”,令人心旷神怡。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彩虹”,七色的梦和着海蓝,编织,蔓延,一滴一滴地,渗透在人们的心田。恬静之美。

  正午的海,很喧腾。万物仿佛都在这一刻活跃起来,还也不例外。浪花一个接着一个,从远处到眼前,“啪”地一声拍在沙滩上,泛成白色的泡沫。海在欢呼着,庆祝着,活跃着。阳光火辣辣的,但海的热情也丝毫不亚于它。“啪——啪——”曼妙的旋律在沙滩上迸溅开来。

  黄昏的海,很伤感。就像是一大筐橙红色的颜料倒在了天地间,一切都因它而变得柔和、温暖。海在低声叹息,声音细细小小的,仿佛是在刻意隐瞒着什么。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一片橙红色中。人们都走了、散了,沙滩上的印记都被还吞噬了,只留下一串脚印,映在夕阳中,闪着金光,像在诉说着什么。

  夜晚的海,很香甜。黑夜中不乏有调皮的孩子,在海边举着烟火飞舞着。月光笼罩的海面上,仍有低低的梦呓声。很安然,让人想起在桂林山水中独自乘一帆小舟,吹着悠扬的曲子。心,渐渐*静下来,一种安全感油然而生。梦中的海,荡漾在恬静之中,沉浸在香甜之中。

  海的声音,在心底,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一笔一划,坚定地在心田镌刻上——

  “倾听海的声音。”

听见大海的声音作文3

  听说,落日很美,海边的落日更美。原本以为我会喜爱落日,却没想到,最后爱上的却是海边的声音。

  听,大海的波浪拍打海岸的声音既沉重又清亮,让人渐渐放松下来。看着那无止境的蓝色,朵朵浪花涌向岸边却又不服气的退下,发出阵阵抱怨。不知不觉,我的内心也如同大海一样广阔而又*静。

  沙滩上,一个个孩子仿佛有了艺术天分。他们从沙滩上挖起许多沙子,做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不知道是谁撒了一些沙子在自己的作品上,连忙拿起铲子,修改自己的作品。铲子与沙子的摩擦发出了“沙沙”的声响。“哗——哗——”一阵阵大浪过后,被艺术了的沙滩又变成了原来的样子。听着大海冲刷沙滩的声音,心灵仿佛也变得干净多了。

  天渐渐地暗下来了,太阳依旧放射着耀眼的`光芒。看!落日!太阳的光辉洒在人们的身上,以至看不清他们的样子,看到的只是那一幅黑白的剪影。隐隐约约中,看到人们手拉着手,站在海边,“哗!哗!”海浪声持续传入我的耳中,人们任凭海浪拍打在自己的身上。有的因海浪的巨大冲击,摔倒在地,再站起来接受大海的洗礼。有的依旧站立,高举双手欢呼,然后一头扑进海中,享受快乐的时光。而我,则在一旁用耳朵静静地倾听海浪的声音和人们的欢声笑语。此刻,我感觉这声音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乐曲!

  日落,我没有好好欣赏,但却也收获颇多。因为我在海边倾听到了人与大自然共同谱写的一首独一无二的乐曲,让我永生难忘!


《我们听见声音》说课稿3篇(扩展2)

——我们是怎样听见声音的教学反思

我们是怎样听见声音的教学反思1

  模拟鼓膜振动的实验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但在准备实验时遇到了一些问题。起先我在小店里买了一些气球,回到学校尝试把一个气球套在烧杯口,却发现这种气球很难展开。好不容易套上去了,一碰气球皮却撕裂了。后来换了一个小口瓶,扎好气球后上面放好沙子,然而振动的音*放上去看不见沙子跳动,也就是“鼓膜”振动不明显。是什么原因呢?经过思考发现,这种气球比较厚,因此影响了实验效果。后又出去买了较薄的那种气球,这种气球蒙上瓶口后,实验效果不错,虽然不是我想象中那么明显,但总算有些振动的迹象了。

  课上,与上一课一样,学生的小组实验并不是全都成功的。我又利用实物投影做了演示实验,结果效果让我意外惊喜。在实物投影的放大下,气球皮上沙子跳动的很是厉害,气球皮在振动音*的影响下,振动的对比很是明显,实验取得了成功。


《我们听见声音》说课稿3篇(扩展3)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说课稿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五个段标组成,即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有多快和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是按照“产生——传播——要有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快慢不同——传到人耳后经过怎样的途径引起人的听觉”的思路安排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体振动发声的实例,结合小学已有的知识,说明物体发声的条件。通过与水波、弹簧上的疏密波的对比,引入声波;再通过实验,说明声音传播要有介质,且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依照初中生物课上已经知道的人耳结构图,回忆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2、三维教学目标: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二、说教法、学法

  声音与我们息息相关,学习本节内容要从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出发,并通过探究、实验,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要注意将学到的知识及时服务于社会,解释生活实际中的声现象。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动画、图片及文字展示声现象奇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在小学有关声现象的学习,同时声现象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的直观感觉知识丰富,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已有了基本的了解,他们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也产生着浓厚的兴趣。初中生对未知世界往往产生好奇心、求知欲,他们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但他们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因为在做实验和观察实验时不够仔细,教师要在实验时,注意提醒学生让他们观察什么,怎样观察。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㈠引入新课

  ⑴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

  ⑵演示:敲击一下鼓,我们听到了声音。

  ⑶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呢?

  ㈡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⑴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①将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头两侧后说话、唱歌;

  ②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③用手搅动水;

  ④用锤子敲锣,再用手按住锣面;

  ⑤捉几只能够发出清脆叫声的昆虫,观察发声时的现象;

  ⑥风吹树叶哗哗响……

  ⑦做课本第25页图2-12所示的实验,振动的音叉弹起塑料小球,为后面的声波做好铺垫。

  ⑵实验结论:振动可以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新的发现,我在此设计了一个“想一想、议一议”:蟋蟀、蜜蜂、蚊子、乐器(小提琴、二胡、笛子等)是怎样发声的?

  2、声音的传播——声波

  ⑴用多媒体演示水滴滴入*静的水面,指导学生观察水的振动形成的水波。

  ⑵用多媒体演示弹簧一端振动时,振动在弹簧上形成疏密相间的波。

  ⑶演示敲击音叉时,人耳能听到音叉振动发声的现象,这时教师用多媒体模拟音叉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向四周传播的过程。

  ⑷由学生根据水波、弹簧波的形成及传播,总结出结论: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3、声音的传播条件

  ⑴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声音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

  猜想和假说:声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做媒介,也可能不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在真空中就可以传播。

  进行实验:

  ①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一端,另一同学敲桌子另一端;

  ②玻璃鱼缸中盛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立即受惊;

  ③用空气、木杆、金属棒、塑料棒、书本等物体传递振动的音叉声音的效果;

  ④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人玻璃罩内,注意声音的变化。

  由上面的探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效果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的效果比在气体中好。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探讨:当宇航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怎样进行相互间的交谈的?

  4、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①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什么是声速?

  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更快。

  ③知道在同一物质中,声速跟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

  ④讨论:a、百米赛跑中,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b、某人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人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

  ⑤这一部分内容学生的感性认识相对较少,可在课后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做一个测定声音速度的探究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5、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⑴通过“当喇叭发声时,肥皂液膜会发声振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是振动形式的传播。

  ⑵用多媒体介绍人耳的构造,根据人耳的构造,讨论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此时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并用多媒体图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源→声波→外耳道→鼓膜→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耳蜗→听觉神经。

  ㈢小结

  根据黑板上简单的板书内容,让学生对这节课进行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复述有关内容,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利用精炼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我们听见声音》说课稿3篇(扩展4)

——听见花开的声音作文5篇

听见花开的声音作文1

  其实,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美妙的声音,只要我们有一颗对生活永不消沉的心,就一定可以听见。

  --------- 子萏

  在医院的长凳上,总是坐着一个面容憔悴的病人 —— 他是年轻人,由于耳朵有点儿毛病,在医院作了手术,但由于耳朵还没有恢复,所以暂时听不见声音。也正因为这样他很少和人交往,整天独自坐在医院的长凳上。医院的护士也都很害怕他,因为他脾气很坏。

  一个月过去了,耳朵开始恢复了,除此之外一切还是老样子,只是有人和他聊天了……

  那天清晨,年轻人和往常一样坐在医院的长凳上,面色苍白,看上去很苦闷。这时,向他走来一个神采奕奕的人,看上去挺健康的,但他却是个病人。

  他礼貌地向年轻人打招呼:“您好!”

  年轻人只是冷冷地哼了一下。

  “你是刚来的吗?没必要这样丧着脸……”

  “我可不是刚来的,” 年轻人打断了他的话,“都来一个月了。”

  “那应该习惯了吧?就别这样丧着脸,……”

  “习惯?我可不想习惯,” 年轻人又打断了他的话,“你倒好快出院了!我还要受罪。”

  “出院?……”他疑迟了一下,“应该是吧……”

  顿时,他又神情高兴起来说:“你有事吗?”

  “没。”

  “可以带你去个地方吗?”他用期待的目光看这他。

  年轻人心想:反正没事,就去看看吧。于是答应了。

  他带着年轻人顺着小径来到湖边。

  夏天的清晨,站在湖边,能看见微红的晨曦从天边一点一点泛起来。湛蓝色湖水里渐渐呈现出岸边树林的倒影,偶尔有几只早起的鸟儿掠过湖面,啾啾的叫声在空明的水天之间格外清脆。

  年轻人望着宁静的湖,说:“这地方真美,我以前怎么没见过?”

  “其实你天天都从她身边走过。”他指着湖对面那边的一条整洁的小路。“你听!”

  年轻人安静下来,可他什么也没听到,他疑惑地看了看身旁的他 —— 正闭着眼睛享受着什么。

  于是年轻人也闭上眼睛,静静地、静静地,他惊讶地发现,原来那些睡莲花竟是在阳光照耀的瞬间绽开的。在静谧的安宁里,他能听见花瓣爆开时的“叭”、“叭”声,那是一种很微的震动的声音。如果不用心去“听”,是人们可能忽略掉的。

  这时年轻人脸上露出了笑容。

  ……

  半个月之后,年轻人的病奇迹般的快速康愈了。当他向护士问起那天的那个人时,护士告诉他,那个人在一个星期前就出院了,他已经来医院几年了,他得的病是相当严重的,得他那种病的大多都死了,可他却奇迹的康复了。

  年轻人明白都是因为他心情开朗才打败了死神。

  每年夏天,他都会让一些内心失落茫然的人去亲身听一听睡莲花开的声音。

听见花开的声音作文2

  铁树开花,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各种心愿都可以成功实现。

  然而人性是贪婪的,有着永远都填不满的贪心,铁树对人类失去了信心,它们发誓永不开花,警示贪婪的人类。

  铁树家族发展到现在,已有千百年的历史,现在是我这棵小铁树去人间考察的时候了。我幼小的心灵对人类充满了厌恶,心想这次去人间得小心点,以免被邪恶的人类伤害。

  从铁树世界出来时,我一时失手,不小心落在了一堆废墟上。还没来得及抱怨,一双双大手就向废墟伸过来,吓得我连忙飞走,但我还是忍不住好奇心,停在空中想看看发生什么事了。

  废墟上,穿着迷彩服的人跑来跑去,不时从废墟中救出还有生命的人类。大批医生护士紧急抢救伤员,医用担架忙都忙不过来。这时,有一位官兵因体力不支晕倒在了人群中。在一片混乱后,我明白了,他已工作数天,至今没好好休息,还在高烧中也不休息,只为多救出一个人,给一个家庭希望。

  我动摇了,但千年的浇灌又岂是一朝就能改变的。于是,我又飞去了另一个地方。真倒霉,这次我又落在了更痛苦的地方——医院。

  躺在病床上的是一个瘦弱的小女孩,我能清楚地看见,她体内的癌细胞正将她健康的细胞杀死,生命不久矣。按照常理来说,她此时应该愁眉苦脸或是大哭一场,亦或是哀求“神灵”的保佑。可是她什么也没做,而是努力地笑着。这个笑容与她苍白的小脸一点也不符合。她的家人看到她的笑容更加伤心了,忍不住失声痛哭,小女孩懂事地为母亲擦去眼泪,说:“妈妈,死并不可怕,你们一定要快乐地活着。”

  这简单的一句话便敲碎了我冰冷的心,我了解了人类,这是有情有义的人类。他们会为了别人战斗,为了别人牺牲自己,为家人的幸福坚持,他们面对死神毫不畏惧………这种种,都让我感动。

  我听见了一种声音,它很美妙,是花开的声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飘荡着花开的声音。这是谁?哦,原来是我,我这棵冰冷的铁树开花了。所有将逝之人奇迹般地活下来了,所有有情人都成了眷属。原来,我一开花便可成就这么多好事o我真希望能听到更多花开的声音,祝愿天下所有人都心想事成。

听见花开的声音作文3

  花开的季节,春夏秋冬;花落的季节,春夏秋冬。群鸟离开北方,南方就有了生机;南方走远了群鸟,北方就有了生机。一如这花落,也奏响了花开的乐曲。

  乡下的表姐有一只黄色的母狗,叫小花。

  小花七个月时,被表姐带了回来。据说,它是被遗弃在一棵桃花树下的。表姐发现小花时,它的左后腿伤的很重,血肉模糊的,大片毛发都被染红了。本来家里是要表姐扔了这条狗的,但她不同意,还偷了钱带小花去找镇上唯一的兽医。

  小花算是捡了条命,只是左腿走路时有些踉跄。此后,小花就跟着表姐在村子里上蹿下跳,不亦乐乎。

  春天,她们喜欢躲在桃花树下,看桃花开,看桃花落;夏天,她们喜欢去池塘里摘莲子,闻荷花香,瞧荷花谢;秋天,她们喜欢跑到张奶奶的桂花树下,吃着甜甜的月饼;冬天,没有花看,她们就守在光秃秃的树下,看着群鸟南飞。

  村里的孩子都笑话小花是只瘸狗,表姐气愤地和他们打起架来:“小花是我的好朋友,你不许这样说它!”小花站在一旁汪汪地叫,两只狗眼好像氤氲着水雾。

  可在小花三岁时,表姐要搬家了,而小花不能被带走,只好留在外婆家。

  搬家那天,是春天。桃花树上开满了含珠的粉色,溢出沁人心脾的芳香。可花儿开了,唱的却是离别的歌曲,随着春风,灌入每个人的耳朵里。表姐红着眼睛摸了摸小花的脑袋,随后便上了舅舅的面包车。

  “汪!”小花看着渐行渐远的车尾,疯了似的追着面包车狂奔,好像它的腿从未瘸过。直到面包车消失不见了,小花才愿意被我拉回了外婆家。

  此后,守候在桃花树下了小花的习惯。

  它知道,春天桃花开时,表姐会回来,春天桃花落时,表姐就会离开。所以每次它为了表姐能多留下来一会,就去桃花树下叼了好多花放在表姐面前。直到它离开的那年春天,嘴里还叼着粉嫩的桃花。

  那一年,小花十二岁了。表姐把它埋在桃花树下,哭的伤心欲绝。这时外婆抱了三只小狗仔走到表姐面前:“都是小花生的。”表姐小心翼翼地接过那三只小狗,红着眼眶盯着它们。

  那一刻,桃花树上又开满了粉嫩的花,演奏着一曲生命礼赞。花落了,是凄凉,但也给人们,送来了新的希望。听,那就是花开的声音。

听见花开的声音作文4

  夜深人静,正值星光灿烂之时。在万分寂静中,一朵花的蓓蕾悄悄地绽开了。当黎明来临时,晨光笼罩着它的花瓣,给它镀上了一层华丽的金边。它没有屈服于命运,没有向困难低头。在一番轰轰烈烈的奋斗之后,它成功了,开出了生命的花朵。

  她的成才也是这样。童年时期一直萦绕在脑海中盘旋不去的梦,不是也实现了么?她曾无数次幻想过自己穿着红舞鞋,在舞台上旋转着,轻盈得像柳絮,优雅得像天鹅。而今,她已是著名的舞蹈家,一位真正的舞者——一位生命的舞者!

  从它还是颗花种起,就感受到了世界的不公:姐妹们都被灿烂的阳光照耀着,被充足的甘霖滋润着;可偏偏只有它,被遗忘在这个阴暗的角落。没有阳光,没有甘霖,有的只是无边的寂寞。她朝天呐喊着,喊出心中的失落与茫然,喊出心中开花的渴望。

  当她还是个孩子时,一场大病残忍地夺去了她的听力。从此,她便坠入了无声的世界——她成了聋哑儿。小时候的她也爱好画画,可是在她的笔下,所有孩子都没有耳朵。她也曾抱怨过命运,憎恨过世界的不公。就在那时她爱上了舞蹈,这是命运向她开启的希望之门。

  开花的过程也并不一帆风顺,甚至充满了坎坷。它忍受过干渴,忍受过寂寞,忍受过恶劣的环境,也忍受过同伴的嘲讽。所有的这些,它都坚持下来了——不为别的,只为心中一个神圣的梦。

  她对舞蹈的热爱是多么执着啊!然而就在她初次从师学舞时,还遭到过老师生硬的拒绝呢。她的天资的确并不出众,可是她有刻苦的精神,有坚定的梦想,有执着的热爱。有了这些,追梦途中的风风雨雨,还有哪些能够羁绊住她呢?她奋斗在自己编织的梦网里,忘我地追求着梦想。那是无尽的梦幻、无尽的和谐啊!

  它执着的梦想的确帮助了它。它已不再是当初又黄又瘦又可怜的小芽,而是闪烁着翠绿生机的花苗了。她似乎看见了梦想就在前方闪烁着,朝它充满期待地眨着眼。只要再努把力,它就能实现梦想了!

  经过多年的刻苦训练,那年她终于收到了命运送来的金钥匙:她获得了一个去波兰表演舞蹈《雀之灵》的机会!听到这个消息,她竟流下了幸福的泪水。此刻之泪不为以往的艰辛,而是为自己即将实现的梦想流下。在追梦的过程中,她终于见到了来自希望的第一缕曙光。接下来便是刻苦的训练:她听不到乐曲声,却在不断地记忆中,绽放出了优美的舞姿。

  没有滋润的雨露,没有滋养的阳光,没有悦耳的鸟叫,甚至,也没有一个知心的朋友。它却不在乎,不停地为了开花的梦想奋斗啊!在期待之中,它长出了美丽的花蕾。它用心聆听着,等待着开花的声音。

听见花开的声音作文5

  长江滚滚,有它不息向前的声音;鹰击长空,有它奋力拼搏的声音;绵绵细雨,有它滋润万物的声音。而不曾忘却,那一刻,我听见了花开的声音。

  从未正眼看过楼下花坛中栽种的兰花,只是每天上学放学时偶尔瞥一眼。不知何时,它的花苞竟张开了些;不知何时,它竟又开放了些;不知何时,它终于绽放。

  满花坛清新亮眼的素白,果然还是引人在目的,第一次放慢脚步,凝视着这小小的花儿。

  兰花,不愧为花中四君子之一,素雅的米白虽不像牡丹那样浓妆艳抹,也不像玫瑰那样妩媚妖娆,但一身的素白却也十分清雅可人,反而显示出它高洁的气质。

  一株株兰花从土地中拨节而出,素白的花瓣微微向花心卷曲,花心染着淡淡的黄,确实美丽。

  微风佛过,它摇曳着身姿,随风飘过一缕迷人的香。曼妙的身姿,时而随风舞动,时而躲进草从。又似娇羞的女子,没有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妩媚,也没有不施粉黛,却一笑倾城的绝美,却有着温婉动人的高洁。我不曾知道,它竟如此美丽。

  可是,要开出这样美丽的花儿要多久呢?

  有人说,花儿的绽放便是花心的破碎。因为即使绽放,也只不过一季。亦如昙花一现,即使再努力的开放,美丽,也只不过一瞬。莫名的,一种无奈与悲凉涌上心头。我似乎听见花儿悲哀的声音。

  我看着那美丽的花儿,它依旧炫烂的绽放着,不,我听到的,是另一种声音!

  花儿日复一日的努力,就是为了这短暂的美丽,虽然拼搏的过程很长,但它是最终还是绽放了,不是吗?看着炫烂的花儿微笑的脸,那一刻,我听见了花开的声音,那是一种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的声音!

  花儿的努力,就是为了这最后一刻的绽放,不知何时,眼前氤氲上一层水雾,大概,是被这花开的声音所感动了吧。不由地想到,自己何曾真正努力过?人生很多事本来就是徒劳无功的,所做的努力也只不过是为了某一刻的绽放。人生不就是在一次次的考验中度过的吗,唯有坚持与奋斗才得以取得最后的绽放!花儿,是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我静静聆听着这花开的声音,心中泛起阵阵波澜,久久不能*静。

  那一刻,我听见了花开的声音。


《我们听见声音》说课稿3篇(扩展5)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稿3篇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省编自然科学第三册第三章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在初中自然科学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知识难度用教学要求并不是很高,但声音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信息、是组成美好生活的一个要素,声音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科学教学的目标是关注、研究与人类密切相关的自然现象,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因此,它是自然科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通过对声音发生和传播的学习,为下一节光的传播打好了基础。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学生已有的逻辑思维及习惯,本人对教学流程作如下处理:声音是如何发生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声波的形成、反射及回声→声音能在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速。教学实践表明,这样处理会使整堂课的结构更加自然流畅,学生也易接受。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有媒介物质,在不同的物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同。

  了解回声现象。

  2、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3、创新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声音是如何发生及如何传播是认识声现象本质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从教材的安排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上看,它应是本节课的重点。

  声音的传播需依赖一定的物质,这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直接感受到,它需要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由于实验本身的局限性,初中生理解、推理及想象能力又相对薄弱,我认为本节的难点,应是理解声音的传播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

  四、教学的创新点

  1、把课堂教学的模式由以教师讲授、实验演示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主探索,分组实验的研究性学习为主。,把全班学生按3—4人一组,分成十几个学习小组,通过问题情景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协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补充设计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实验,使比较抽象的知识,通过实验转变得饶有趣味性,并易于学生探索、理解。如:

  实验一:为了说明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设计如下的模拟实验:

  声源的振动引起橡皮膜振动,光源发出的光经*面镜反射后照射在墙上,把橡皮膜的振动放大。引导学生把橡皮膜看作鼓膜,使他们真实感受声波能引起鼓膜的振动。

  实验二,如图,由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比较甲、乙两图,可得出乙图所示情况下听到声音较大,从而说明当声波向外传播时遇到障碍后将会被反射回来。

  实验三,教师创设情景:“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试自己设计实验加以证明。”学生设计如下图的实验,并亲自动手操作,真切听到来自水中的声音。

  3、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的作用,通过课件来真实再现自然现象。如蜜蜂的嗡嗡声,大海的波涛、狂风,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课件还可摸拟了人们无法看到的声波的传播及反射的"过程。

  4、改进课本的实验装置,把电铃悬挂起来,使实验效果更佳。

  五、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好奇心、求知欲的培养

  创新精神,我认为就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实事求是的,不折不挠的进取精神。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例如,在引入新课时,把扬声器*放在桌上,在扬声器上放一些彩色的塑料小球,当音乐响起时,塑料小球随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氛围中来研究陌生的规律,可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2、想象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联想。如在做钟罩实验时,随着钟罩内的空气不断地抽去,声音越来越弱,此时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提出“假如里面的空气被完全抽去,声音还听得到吗怎样?”这样处理,既尊重实验事实(通过多次实验,证明抽去空气后听不到声音是不可能的),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又如在课后练习中提出:在月球上,两个宇航员面对面却无法直接对话,这是为什么?你能为他们想些办法吗?学生提出了许多方法,既达到了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应用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3、创新思维的培养

  我们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如课后练习中,老师提出: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长自来水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敲击一下管子,你认为甲同学可能会听到几次敲击声?有同学提出1次、2次、3次,教师要求学生想象情景,进行合理的解释。4、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合作能力的培养

  由于本堂课采用以学生分组探索,实验为主的课堂模式,在整个教学中,始终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同一问题,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合理的方案进行研究。

  六、教学设计构思

  1、注重自然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从自然科学论的高度指导教学活动,坚持运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动脑,启迪学生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进行“声音的传播”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学生动手实验交替进行,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又符合科学认知的一般规律,很自然地得出科学结论。

  2、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能力的形成需要通过学生方法的获得去实现,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传授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及学习方法,尤其是一些创造学的方法,如发散思维等,并让学生大胆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学习活动,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点拨引导,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处于发散与聚合的交替状态,即创造思维状态。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协作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操作——总结评价”的科学探究方法。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努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同时,将教学活动变成了学生一种创造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力。

  七、教学程序的具体安排:

  1、扬声器振动实验(将一扬声器*放在桌面上,在扬声器的纸盆上放上一些塑料小球,注意观察扬声器发声时塑料小球的状态。)→学生动手体验,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多媒体展示:①蜜蜂的嗡声(翅振动——固体)

  ②大海的波涛声(海水的振动——液体)

  ③狂风(空气的振动——气体)

  学生归纳得出,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都能发声。

  3、通过教师演示钟罩实验,得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的传播需依赖于一定的物质。

  4、演示纵波实验并用多媒体来说明声波是如何形成的。

  5、师生共同完成实验一,说明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6、学生动手完成实验二,多媒体展示隆隆的雷声,使学生了解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遇障碍物质会被反射回来及回声的形成。

  7、教师设疑,学生设计,动手完成实验三,体验液体能够传声。

  8、学生游戏:利用“土电话”来聆听悄悄话,使学生体验固体能够传声,教师进一步介绍如回音壁等例子。

  9、教师设计问题,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声音传播的速度。

  10、巩固反馈,知识迁移。

  (1)小结:由学生完成课堂小结,其它同学讨论补充。(加大学生的参与度、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2)课堂练习:1、声音是靠物质的产生的,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中传播。

  2、月球表面上非常寂静,两上宇航员面对面却无法直接对话,这是为什么?你能为他们想些办法吗?

  3、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长自来水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敲去一下管子,你认为甲同学可能会听到几次敲击声,为什么?

  4、回声有广泛的应用,在水中定向发射声波,利用接受到的回声,可以判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发现沉船、鱼群及敌人的潜艇等,若已知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为1450米/秒,当海面的测量船向海底发出声波0。8秒后接收到回声,则海底的深度为多大?

  5、课外研究课题:

  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你能粗略地测定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请课后写出实验测定的方法,原理,需记录的数据及实验结果


《我们听见声音》说课稿3篇(扩展6)

——《明天,我们毕业》说课稿3篇

《明天,我们毕业》说课稿1

  教材解读:

  《明天,我们毕业》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是以“师恩难忘”为话题选材和编写的。本单元收录的这几篇课文都展现了成长过程中的精彩片段,体现了成长中对美好往事的眷恋。

  《明天,我们毕业》这篇课文,作者通过对6年学习生活及成长经历的回顾,以抒发浓浓的眷恋之情,内容真实,感情真挚。文章的语言朴质优美,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叙述细致有序,形象生动鲜明,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②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部分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同学们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题目浓缩六年来的最美好的回忆和最美好的感情。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较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体会同学们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设计理念:

  依托教材,找准读与说、读与写的契合点,以情动人,课堂做到既发展学生语言,又能营造一个情感共生的课堂。

  教学目标:

  (1)理解文路,把握“眷念”这一条中心线索:离别母校,作者心中有剪不断的眷恋之情,说一说作者心中牵挂的都有些什么?校园里诱人的一切——五彩斑斓的校园生活——老师的深情教诲

  (2)深切体会离别感恩情。临别之际,除了眷恋,作者心中还有一份深深的感恩之情,虔诚的赞美之歌在这时响起,火热的诗句如涌泉在心头涌起。结合课文

  (3)唤醒自我体验,诉说属于自己的一段真情故事

  (4)我手写我心,表达心中难舍的依恋(赞颂老师之歌,回顾温馨同学友情……

  教学预设及相关的教学策略:

  一、情感预热,初读感知

  此环节我想用一段深情的导语,学生所熟悉的校园环境切换以及舒缓的音乐融合唤起对即将离别母校生活的回忆。

  二、定格文本镜头,再现多姿的校园生活

  出示课文中不同的场景画面。提问:“你从哪个场景中找到了自己快乐的往事?”

  1.组织交流

  2.除了这些场景,你的脑海里还珍藏了那些难忘的美好事物?

  3.六年里,这么美好的画面真是太多太多了,他们组合在一起多像…..出示:“六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4.提问:“你从五彩斑斓”中读懂了什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学生比赛朗读课文第3-4小节。

  [此处设计我努力要做到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对教材有所取舍,让学生捕捉每一个场景,通过有创意取名、朗读品味感悟等手段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

  三、移情体验,补白情境,诉说属于自己的真情故事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疏可走马”处自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境动动笔。此处注意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发展语言,注重创造。让学生创造性地弥补课文空白。]

  组织交流,指导朗读和仿写:

  1)“是您,”

  2)“您是,”

  四、我手写我心,表达心中难舍的依恋

  丁雪飞老师在毕业临行前想为他的老师做些什么?

  1.你想送你的老师哪首歌?齐唱《每当走过教师的窗前》

  2.学生把各自火一样的诗句写在贺卡上,下课送给自己喜爱的老师。

  [这部分主要是促进孩子对老师感情的再次深化,同时,读写结合,提高孩子真情表达的能力。]

《明天,我们毕业》说课稿2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不久你们就要小学毕业了,你们将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大家有什么感想呢?

  2、有一位同学在小学毕业时感慨万分,饱含激情地写下了《明天,我们毕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课件)

  二、请同学们自学课文

  注意: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指名读课文,纠正错误。(了解对部分词语的理解情况,眷恋憧憬朝夕相处博大精深)

  4、读课文,想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什么。(想一想、议一议)

  第一段(1)写想到即将告别校园、老师和同学,心中涌起深深的眷恋之情。

  第二段(2——5)写我们不会忘记母校,更不会忘记进敬爱的老师。

  第三段(6)写等我们成为祖国的栋梁,大家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望我们的老师

  4、分段朗读课文。

  三、复习、导入

  想到明天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心中就涌起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1、“眷恋”是什么意思?眷恋什么?(美丽的校园、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

  2、还会眷恋什么呢?(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

  3、为什么眷恋呢?(出示)

  (1)为什么深深眷恋美丽的校园?

  (2)为什么深深眷恋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

  (3)为什么深深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

  四、学生分小组讨论,相互启发,教师巡视。(议一议)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过渡:(引读)我还清楚地记得,六年前,我们依偎着爸爸妈妈,怀着对学校的憧憬、对老师的敬仰走进校园。

  2、校园这样美丽,可明天就要毕业了,你想对母校说什么?(说一说)

  3、带着对母校的热爱、眷恋之情朗读课文。(读一读)

  六、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句子:六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1)“五彩斑斓”是什么意思?课文描写了怎样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从清晨跨进校门、早操、上课、中午的写字、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方面体味校园生活的五彩斑斓)

  (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年过去了,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能,懂得了怎样做人,更感受到了童年的欢乐和幸福。母校啊母校,这些都是您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怎么能忘记!

  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校园生活这样多姿多彩,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母校的热爱和赞美吗?

  七、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交流

  2、出示句子:“在我们的心目中,你是天使,你是大树,你是海洋。”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你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成绩也离不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你有切身的.体会吗?

  过渡:在这离别的时刻,敬爱的老师,我们要送给您一支歌(欣赏音乐),让您休息的时候听听我们的心声;我们要把火一样的诗句塞在您的枕下,让您在睡梦中也能感受到我炽热的心跳。

  八、复习导入

  1、背诵第4、5自然段

  2、作者眷恋母校、眷恋老师,想以怎样的行动来报效母校和老师呢。

  九、讲读第三段

  1、漫步美丽的校园,作者看着六年前亲手栽下的小树,产生了一个心愿,是什么心愿呢?

  2、出示:

  等到这些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等到我们也成为祖国的栋梁,大家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看我们的老师,道一声“老师,我们没有辜负您的希望!”

  (1)“栋梁”是什么意思?

  (2)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体会同学们立志成材、回报老师的心愿及对母校、对老师的深深眷恋。

  十、小结: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十一、总结:

  明天,我们就要毕业,。我们眷恋美丽可爱的校园,(因为)它是那样诱人;我们眷恋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因为)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我们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因为)在我们的心目中,你是天使,你是大树,你是海洋。让我们同唱一支歌,说声“谢谢,母校”“谢谢,老师”“谢谢,亲爱的同学”。分别总是那么让人依依不舍,不光是你们,老师的心中也是如此。回顾这难忘的时光,老师有许多话要说。可是,一时之间竟也不知如何开始,就用几句话,来表达我此时的心情吧!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背负着父母亲人的殷切期望,背负着母校老师期待的目光,希望你们从此迈开更加坚实的脚步,走向成功而幸福的人生,让亲人和母校为你们自豪、让祖国和民族为你们骄傲!

《明天,我们毕业》说课稿3

  各位老师:

  我说的课文是《明天,我们毕业》,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也是整个小学学习阶段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本文通过作者对六年学习生活及成长历程的回顾,抒发了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念之情。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想到即将告别校园、老师和同学,心中涌起深深的眷念之情。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我们不会忘记母校,更不会忘记敬爱的老师。这是全文的重点。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写我们怀着美好的理想,向着蓝天飞翔,等到我们也成为祖国的栋梁,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望我们的老师。这是对全文的总结,同学们立志成才,汇报老师,对母校、对老师怀着深深的眷念。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同学们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能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同学们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数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么设计这堂课的:(说教法和学法)

  1、在教师的教学方式上

  教为学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明天,我们毕业》这篇讲读课文,内容真实,感情真挚动人,在教学中,我采用“以读促讲、读写结合”的方式,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写话,能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同学们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2、在学生学习方式上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识字、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学生在自学、讨论中反复品味,达到教学目标。

  总之,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努力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做到“三维目标”的统一,取得最佳效果。

  结合以上教法和学法的处理,我计划用两课时进行本课的教学。对整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如下环节:(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初步感知

  教师用深情的语调叙述:同学们,不久你们就要小学毕业了,你们将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让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在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吧。用课件回放母校的校园环境以及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的精彩镜头,唤起学生对母校生活的回忆和眷念。

  然后揭示课题:有一个跟我们同龄的小学生在小学毕业时感慨万千,饱含***地写下了《明天,我们毕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定向自学,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首先让学生认真地自读课文,并提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眷恋??憧憬??朝夕相处??博大精深

  在完成教学目标1时,我认为,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应一步步在课堂上进行为好,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查阅工具书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通过第一次定向自学,学生已扫除了阅读课文的障碍,这时有必要初步了解文章的完整形象,为深入理解课文提供条件。

  接着进行第二次定向自学,小黑板出示自学问题: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2)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表达了对母校的深深眷念之情?并给课文划分段落。

  心理学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无目的读的效果,只是有目的读的效果的1/3。阅读课文前必须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能帮助学生纳入正确的学习轨道。这就是设计这几个问题的意图所在。

  (三)练习朗读课文

  学生只有在充分阅读文本、读通读顺文本的基础上才能走进文本,体会文本中所包含的深刻感情。因此,我通过(1)分段朗读课文(2)自己大声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觉得包含深刻感情的句子多读几遍,读给同桌听等去读课文,为第二课时的精读课*好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充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想到明天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心中就涌起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结合上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眷恋”是什么意思?作者眷恋什么?他为什么如此深深地眷恋美丽的校园?眷恋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眷念”一词是文章的文眼,也是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因此在教学中,我紧紧扣住这个词展开教学。这样使学生既有了对课文的整体认知,又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精读感悟

  阅读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应成为主动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结合“作者为什么如此深深地眷恋美丽的校园?眷恋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这一问题对课文的第二部分展开教学,主要采用“以读促讲”的方式,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能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结合具体的画面体会同学们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1)欣赏画面,体会校园的美丽和校园生活的多姿多彩。

  A、引读:我还清楚地记得,6年前,我们依偎着爸爸妈妈,怀着对学校的憧憬、对老师的敬仰走进校园……

  校园这样美丽,可明天就要毕业了,你想对母校说什么?

  带着对母校的热爱、眷恋之情朗读课文。

  B、6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结合“五彩斑斓”了解课文描写了怎样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年过去了,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能,懂得了怎样做人,更感受到了童年的欢乐和幸福。母校啊母校,这些都是您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怎么能忘记?

  校园生活这样多姿多彩,通过朗读,表达出母校的热爱和赞美吗?

  这一环节是“扶”的过程,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有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悟出学法。

  (2)运用学法,结合实际,读写结合,体会和表达对老师的敬爱和眷念。

  A、自读课文,画出包含对老师深刻感情的句子读并交流体会句子的思想感情。

  这里,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让学生用“读读、划划、议议、想想”的方法自学课文。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里,最能体会对老师的敬爱和眷念的句子是:

  在我们的心目中,你是天使,你是大树,你是海洋。

  在这离别的时刻,敬爱的老师,我们要送给您一支歌(欣赏音乐),让您休息的时候听听我们的心声;我们要把火一样的诗句塞在您的枕下,让您在睡梦中也能感受到我炽热的心跳。

  B、你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成绩也离不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你有切身的体会吗?

  C、写话练习(可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材料练写)。

  想起老师,想起这一切的一切,在着毕业之际,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老师说?请用自己最真挚的心、最诚挚的话语把它写下来,交流。

  这里的设计的最大特点是依托于教材,找准“读”与“写”的契合点,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就“写”这一环节来说,既是一个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过程,又是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过程,做到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同意,巧妙自然。

  D、总结:明天,我们就要毕业,我们眷恋美丽可爱的校园,(因为)它是那样诱人;我们眷恋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因为)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我们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因为)在我们的心目中,你是天使,你是大树,你是海洋。让我们同唱一支歌,说声“谢谢,母校”“谢谢,老师”“谢谢,亲爱的同学”。

  (3)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体会同学们立志成才、回报老师的心愿及对母校、对老师的深深眷恋。

  需要指出的是,指导感情朗读,要在学生懂得怎样读的基础上,再入情入境地读。因此,在本课时具体实施中我注意形式多变,或评或读,或指读或练读,或齐读或配乐读,在读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寓教于情的感受中。

  古人云:“感人心者,先莫乎于情”。这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我在教学中,始终通过充沛的情感,用生动的语言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作者、教者、学生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结合课文的教学,我要进行如下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感谢师恩”的文章。

  (2)课件(校园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图片,轻音乐,《毕业歌》,相关课文文字)

  在教学中。我相机进行如下板书:

  明天,我们毕业。


《我们听见声音》说课稿3篇(扩展7)

——听见了你的声音作文3篇

听见了你的声音作文1

  愿撷一波浪涛,点缀你飞动的衣衫;愿留一抹斜阳,定格你醉人的微笑;愿摘一朵芳花,装点你飘逸的发梢……历史的长河掠过串串身影,我愿从中撷取最秀美的几笔,来装点我的一生。因为在那灵魂深处,我听见了你的声音。

  屈 原

  一袭洁白的长衫,你独自矗立在汨罗江畔,目光凝滞地望向远方。昏庸无能的君王只顾自己享乐,无法听信你进谏的忠言。上下求索,百转千回。可你只能看着自己的国家走向衰亡,你再也无力奋起。终于,你失去了“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心,纵身一跃。于是,我们听见,那河水无法带走的声响,幽咽难*;我听见了你内心深处的声音,国家危在旦夕,风雨飘摇;我听见了你振聋发聩的自责,听见了你那身处黑暗中看不到半点光芒的哀叹,听见……历史,没有忘记你,将你永远地定格在汨罗江畔。

  王昭君

  哦,是昭君啊。命运斗转牵连,促成了你命运的悲哀。虎狼觊觎之时,你盈盈起身,*复了强敌的野心,可你自己……能否再为我唱一首《出塞曲》,用那淡忘于时光的古老语言,请在我的耳边微微呼唤。风沙映照的苍茫是你远去大漠时的背影。我仿佛听见了你内心深处的呼唤,远去大漠一生,只为天下太*。昭君啊昭君,你的情怀令我动容,你那忧戚的容貌一直流传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李清照

  一头飘逸的长发,月光下闪着朦胧的`光泽,是李清照啊。儿时的你饱读诗书,长大后的你成为满腹经纶的才女,可谓是*历史上最杰出的女子。可这却无法改变你悲惨、曲折的一生。年青时“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无忧无虑,终被一曲“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淹没,几经摧残,几多飘泊,你终是玉殒香消令人惜。我听见了你的声音,那对悲惨世事的控诉,那对独立人格的执著,还有那为国、为家的情思。

  屈子,明妃,易安,你们坚强、勇敢、无私、无畏……你们千古绝唱的故事,就像一粒种子,早已在我的心中萌发、滋长、开花、结果……


《我们听见声音》说课稿3篇(扩展8)

——奇妙的声音幼儿园说课稿3篇

奇妙的声音幼儿园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各种声音无处不在,到处充满着各种各样奇妙的声音:比如拿个勺子敲敲会发出当当的声音,用铃鼓碰碰会发出哗啦啦的声音。大班孩子们喜欢这些声音,乐意表现这些声音,他们有了辩听、探索各种各样声音的能力,本次学习活动“奇妙的`声音”就是想在幼儿的原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给孩子们有个提升,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更主动地探索自然中各种奇妙的声音,激发幼儿探索的能力。

  活动的重点:引导幼儿了解声音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东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能辨别生活中常见物体发出的声音。

  活动的难点:让幼儿感知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是由物体相互碰撞震动而产生。

  二、教学目标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声音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东西发出不同的声音。

  2、感知声音是由物体相互碰撞震动而产生的,丰富幼儿对声音的感性认识。

  3、对生活中各种现象有探索兴趣。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我做了以下准备:

  1、各种声音的录音带。(铃鼓的声音、翻书的声音、筷子的声音、小碗的声音等等)2、提供了多种物品,让幼儿探索;如:打击乐器、书、纸、积木、小鼓、小棍、筷子、碗等。

  三、教学方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在幼儿寻求声音的操作活动中,运用观察指导法,对他们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困难予以帮助指导,完成活动目标。 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本次活动有两次的操作过程;一次是让幼儿自由探索声音是如何产生,通过物体的碰撞、震动感知;第二次是通过各种方法模仿声音,感知声音的乐趣。

  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这个方法贯穿在幼儿操作活动的始终。

  四、活动过程

  一、猜测活动,猜一猜,听一听。(指导语:你听见了什么声音?)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幼儿猜猜发出的是什么声音,这时老师不作回应。

  二、操作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声音的形成(指导语: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刚才猜测的是否一样?)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

  1、刚才你猜对了几种声音?(操作后回答)2、你用什么东西发出了怎样的声音?幼儿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

  小结:许多东西都可以发出声音,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不同。

  第二次探索:幼儿自由在活动室内“寻找”声音,再次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及发现。

  1、谁有办法让各种东西都发出声音来?(幼儿随意走动,寻找并制造声音,然后说出自己的做法。)

  2、声音是怎么来的呢?(动,振动,)小结:物体间相互碰撞、振动产生了声音。

  三、配音游戏活动,感受乐趣。

  游戏可以这样玩

  1、播放不同的声音,幼儿辨听并模仿这种声音。(鸟叫、风声、马蹄声)

  2、让幼儿利用自己的手、脚和口发出声音(跺脚、拍腿表示马蹄声)。

  3、用准备的材料发出声音(摇动纸张等模仿风声。摇塑料袋模仿下雨等。)。这一环节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欲望,让他们对声音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活动推向高潮。

  延伸活动:活动结束给幼儿再次提出悬念:辨别噪音和美妙的声音。让幼儿到生活中去倾听寻找,给此活动留下更多的回味。

奇妙的声音幼儿园说课稿2

  ㈠教材内容分析

  声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听见,让幼儿了解声音的多样性,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其教育资源来源丰富,生活中的大部分物品,我们都能使其发出声音,这样就能给幼儿一个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幼儿获得切身的体会。本教材的重点、难点是区分乐音和噪音。

  ㈡幼儿情况分析

  生活中各种声音无处不在,动听的声音更是能吸引孩子的关注,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习与求知欲,我们便可利用这个兴趣点,结合多种材料,让幼儿亲身体验、探索并发现声音的多样性,并区分乐音和噪音。

  ㈢活动目标

  ⒈引导幼儿了解声音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东西发出不同的声音。

  ⒉引导幼儿探索使物体发出声音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⒊辨听一些常听到的声音,区分乐音和噪音。

  ㈣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⒈带录下不同声音以及乐音和噪音。

  ⒉供了多种物品,让幼儿探索。如:打击乐器、书、纸、积木等。

  ⒊安静的标志。

  ㈤活动过程

  首先以小猴子的谜语导入课题,目的是让幼儿说出耳朵的作用,可以听声音。

  ⒈播放不同的声音,幼儿辨听并模仿这种声音。

  ⒉让幼儿利用自己的手、脚和口发出声音。

  ⒊让幼儿运用老师所准备的材料进行研究、探索。这一环节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欲望,让他们对声音产生浓厚的兴趣。

  ⒋让幼儿知道悦耳动听的声音叫乐音;刺耳、难听的声音叫噪音。

  ⒌放录音,幼儿听乐音和噪音。

  ⒍让幼儿了解噪音对我们是有危害的。说说怎样减少噪音。

  ⒎认识了安静的标志,并了解了安静标志的用途。

  ㈥活动延伸

  幼儿动手制作安静标志。

奇妙的声音幼儿园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各种声音无处不在,到处充满着各种各样奇妙的声音:比如拿个勺子敲敲会发出当当的声音,用铃鼓碰碰会发出哗啦啦的声音。大班孩子们喜欢这些声音,乐意表现这些声音,他们有了辩听、探索各种各样声音的能力,本次学习活动“奇妙的声音”就是想在幼儿的原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给孩子们有个提升,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更主动地探索自然中各种奇妙的声音,激发幼儿探索的能力。

  活动的重点:引导幼儿了解声音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东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能辨别生活中常见物体发出的声音。

  活动的难点:让幼儿感知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是由物体相互碰撞震动而产生。

  二、教学目标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声音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东西发出不同的声音。

  2、感知声音是由物体相互碰撞震动而产生的,丰富幼儿对声音的感性认识。

  3、对生活中各种现象有探索兴趣。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我做了以下准备:

  1、各种声音的录音带。(铃鼓的声音、翻书的声音、筷子的声音、小碗的声音等等)2、提供了多种物品,让幼儿探索;如:打击乐器、书、纸、积木、小鼓、小棍、筷子、碗等。

  三、教学方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在幼儿寻求声音的操作活动中,运用观察指导法,对他们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困难予以帮助指导,完成活动目标。 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本次活动有两次的操作过程;一次是让幼儿自由探索声音是如何产生,通过物体的碰撞、震动感知;第二次是通过各种方法模仿声音,感知声音的乐趣。

  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这个方法贯穿在幼儿操作活动的始终。

  四、活动过程

  一、猜测活动,猜一猜,听一听。(指导语:你听见了什么声音?)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幼儿猜猜发出的是什么声音,这时老师不作回应。

  二、操作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声音的形成(指导语: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刚才猜测的是否一样?)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

  1、刚才你猜对了几种声音?(操作后回答)2、你用什么东西发出了怎样的声音?幼儿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

  小结:许多东西都可以发出声音,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不同。

  第二次探索:幼儿自由在活动室内“寻找”声音,再次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及发现。

  1、谁有办法让各种东西都发出声音来?(幼儿随意走动,寻找并制造声音,然后说出自己的做法。)

  2、声音是怎么来的呢?(动,振动,)小结:物体间相互碰撞、振动产生了声音。

  三、配音游戏活动,感受乐趣。

  游戏可以这样玩

  1、播放不同的声音,幼儿辨听并模仿这种声音。(鸟叫、风声、马蹄声)

  2、让幼儿利用自己的手、脚和口发出声音(跺脚、拍腿表示马蹄声)。

  3、用准备的材料发出声音(摇动纸张等模仿风声。摇塑料袋模仿下雨等。)。这一环节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欲望,让他们对声音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活动推向高潮。

  延伸活动:活动结束给幼儿再次提出悬念:辨别噪音和美妙的声音。让幼儿到生活中去倾听寻找,给此活动留下更多的回味。


《我们听见声音》说课稿3篇(扩展9)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1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教学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学生初步感知声音之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并能通过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学生建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个概念。本节课是本单元最重要的一节课,只有认识了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才能继续研究声音高低、强弱的变化;才能探究音高的变化;才能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传播的,了解耳的构造以及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等一系列有关声音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四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并且懂团结、会协作。在认知水*上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但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发生在身边的声音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现状,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教学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成了三个部分。

  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

  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锣、音叉、装水的水槽

  学生分小组准备:鼓、豆子、钢尺、皮筋、绿叶

  学生可以应用鼓、钢尺、皮筋、绿叶等这些实验材料,经历让物体发出声音、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这一科学探究活动,对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启迪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以及突破教学重难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活动探索法和小组讨论法,教师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学生围绕着问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从中发现问题,找到规律。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六、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模式为:激发兴趣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多种猜想——引导学生设计验证——小组合作,实验——交流评价形成结论——联系生活实践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

  1、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3、书写回信,课堂小结;

  4、课外拓展

  (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样特殊的礼物,请你们闭上眼睛,认真聆听。”

  (播放声音)生听后,汇报听到了的声音:流水声、狗叫声、电话声、汽车声等。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唤醒”了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然后再让学生模仿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学生模仿后,教师点明“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天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风声、雨声、流水声倾诉着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歌声、笑声、音乐声描绘着人们的欢乐;还有鸟叫、虫鸣不绝于耳,构成一个奇妙的王国。”从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猜谜语”的心理特点入手,创设了声音这么一个情景,为新课教学创造了最佳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与兴趣。接着教师谈话:“关于声音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关于声音你还想知道些什么?”从而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主探究,解决问题

  1、使物体发出声音

  (1)做实验前谈话: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你能不能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让物体发出声音来呢?老师已经为你们每个小组准备好了鼓、钢尺、皮筋,请你想个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在没做之前,请大家共同来看一下要求。(课件出示)

  ①小组内分工要明确,开动脑筋想办法使鼓、钢尺、皮筋发出声音,实验前讨论怎样做,做完一个实验再做下一个实验。

  ②仔细观察,注意观察物体发声前什么样,发声时有什么变化?每个实验要重复地做几次,力求准确。

  ③用你喜欢的方式及时做好实验记录。

  ④实验完成后,用你正确的坐姿告诉老师,你已经完成实验了。

  (2)学生分组活动,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

  课堂上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认为这太简单了,于是他们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教师应提前提出要求:“我们不是看哪个小组同学制造的声音响,而是看哪组能想更多的办法来使物体发声。”活动中填写记录表。然后让学生自己来说,并且要进行评价,小组间互评,交流他们使上面三种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

  (3)学生进行短暂的活动后,教师接着提出本课要探究的核心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时学生的回答还是在他们已有的经验基础上作出的。学生们的解释可能会是“声音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和“声音是由于物体运动产生的”。

  当然,这样的解释并没有探究到声音的本质。此段教学中,教师不能刻意让学生去观察物体的振动现象,而是要让学生通过概括,将自己的解释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教师谈话:“我们通过实验看见了发声的尺子在振动、橡皮筋发声在振动,那么其他物体发出声音是不是也在振动呢?鼓发声时是否也在振动吗?能感觉到吗?你能想出一个办法看见鼓发声时在振动吗?

  学生应该可以想出一些方法,如果想不到了,教师适时给予指引。(把豆子放到鼓上,看到豆子的跳动)

  本环节要达到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习惯——先推测,再验证。这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检验自己提出的预测,引导学生经历声音由钢尺、皮筋发声时的可见现象到鼓发声时候的不可见,发现利用媒介来证明发声的物体是否在振动。让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因由原来的“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发生转变,初步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这个概念。

  2、观察发声物体

  (1)教师出示音叉;然后,教师谈话: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你听到声音了吗?你能看到音叉在振动吗?你能想一个办法证明音叉在振动吗?

  学生有可能说让每位同学都来摸一摸,教师可以给予肯定,但为了让全班学生都看清,还是引导学生用实验来证明——把振动的音叉放入水中,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让学生自由谈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之后教师给予总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师演示钢尺发音时在振动、皮筋发声时在振动)音叉在振动,这也是音叉发声的原因。

  “观察发声物体”这部分实验的设计意图是:击打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变化的活动。使学生们认识到正是由于音叉的振动才引起了水面的波动。这组材料的选择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从而加深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来的”概念的理解。并延伸到液体、气体振动,意在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物体概念。

  (三)书写回信,课堂小结用书信的形式对本课堂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既呼应了前面活动,又回顾知识,一举两得。

  (四)课外拓展

  这里设计两三分钟的时间,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让学生谈谈在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并进一步想要了解哪些知识,意在延伸,为后面的几课打好基础。

  七、板书设计

  (略)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2

  一、设计理念

  科学课程在总标准中提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目标的表述中强调,应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保持和发展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从学习方式上讲,科学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科学,尊重客观事实,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从而真正体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本节课遵循上述设计理念,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探究活动贯穿课堂始终。

  二、教学背景分析

  声音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科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教学的目标是关注、研究与人类密切相关的自然现象,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从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及创新能力。本课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基础上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与旧教材相比,本课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对声音产生的学习,为下面学习声音的传播打好基础。

  三、学情分析

  由于声音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进行本课学习时,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声音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缺乏深入的探究声音现象的本质。所以在设计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水*。

  四、学习任务分析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及观察比较来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是认识声音现象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从教材的安排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上看,它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声音的产生需要借助于实验探究才能得出。由于实验本身的局限性,小学生理解、认知水*有限,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学反思

  通过一节课实验探究及师生间和谐的交流互动,我认为本节课教学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1、由扶到放,凸现探究过程

  学生的认知由于年龄、知识的局限性,许多认识仅存于表象,因此其探究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艰辛的获取真知的过程。为了高效完成这一探究历程,教学中设计了由扶到放、层层推进的步骤环节,即在探究活动中分两步走,在探究音叉发声的实验中,采用师生互动,半扶半放的形式,指导学生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将音叉轻轻放入水中或贴近静止状态的乒乓球,观察实验现象;学生继续指导学生敲击音叉,用手或脸触及音叉找感觉,用典型的音叉实验,让学生说出三项实验的共同特征,初步形成物体不发声时处于*静状态,物体发声是处于动态,初步感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而后教师在上述实验感知的基础上,仍旧运用刚才的实验方法放手让学生合作自主进行队鼓、尺子、橡皮筋及自带发声物体的实验,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教师一番巡回指导后,学生通过类比得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从扶到放,这一过程清晰明了,具有层次性,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2、教给方法,培养孩子们的自主意识。

  在本节课探究实验中,教师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看、摸、画、说等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找寻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一看、二摸、三画、四说的探究方法贯穿了音叉、队鼓、尺子、橡皮筋等物体发声实验的始终,学生在这几种方法的引导下,认真观察,创新思维,再现了物体发声时的真实场景。“一看”既认真的观察实验结果,音叉敲击发音后,水花四溅,泛起微波,将乒乓球弹拨开来;敲击队鼓,鼓面颤动,引起鼓面上的豆子也在颤动……“二摸”即用手或脸等身体部位去感知。如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用手或脸去触摸,那种又麻又痒的感觉非常明显,学生乐于在这种探究活动中实验;在歌声中触摸人体发声器官,在手机的铃声中触摸手机,让孩子们再一次验证了已学的科学知识。“三画”即在看与摸的基础上,将物体发声时一瞬间的感觉,用孩子们喜欢的、易于接受的符号画出来,使物体发声时的动感更加直白。波浪线、闪电符号替代了物体发声时的状态,孩子们用他们独特的思维审视这一科学过程。“四说”即通过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的前后状态对比,找寻发声物体的共同特点,从而探寻声音产生的真正原因,在这些教学方法的积极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更加投入、更加专注,学习也更为自主、高效。

  3、创新教学方式,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了达到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目的,教师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又设计了巩固提高,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怎样让发出声音的铜锣立即停止发声这一教学活动,以一种逆向思维验证了学生的探究结果,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设计独特新颖。声音一般是听得到的,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摸得到、看得到声音,教师又以捂住孩子的耳朵,蒙住孩子的眼睛,用有铃声的手机让孩子去触摸,让听得到铃声的孩子去验证。播放音乐,利用录音机上镜片反射的光斑,感受声音在振动中产生,从而让孩子体会到了声音不仅可以听到,而且可以摸到、看到。课堂教学设计独具匠心,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注意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实验习惯。

  科学课中,孩子们纷乱的分组实验一直是困惑教师的一个问题。良好的实验习惯一直是教师们追求的教学目标。本节课中,教师将学生分成九组,进行活动探究,学生以组长为核心,成员积极配合、分工、合作,教学井然有序。此外还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如在音叉发声的教学实验中,孩子们将音叉轻轻靠近水中,观察实验现象。实验完毕后,学生用抹布将音叉擦拭干净,教师在下课前留一分钟时间让孩子们整理实验桌等,这些都说明,孩子们良好的实验习惯与实验品格正在形成。说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的培养。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3

  一、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听听声音》一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2、学情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声音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虽然我们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声音,但这些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发生在身边的声音的奥秘,而这恰是科学课教学中最有价值的地方。

  3、教学方式的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究性活动,但以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和实践能力等来看,这个活动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由于在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活动比较多,而对探究性活动在三年级下册《沉和浮》、《冷和热》单元学生虽有了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之间还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还是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

  二、设计理念

  1、注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围绕重点展开观察实验活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这是一句经过了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都这么认为,大多数学生认为是通过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为此设计时安排这么几个循序渐进的活动:

  ①利用已有经验使物体发声,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②观察发声物体的变化,初步获得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

  ③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④拓展引申,进一步证明生活中的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引导学生从相同现象的观察中进行抽象,实现认识上的跨越。在学生学习本课前,他们对声音的产生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因此,在进行第一、二个活动后就要对这些相同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提出他们的共同点,即振动,然后再围绕“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展开第三活动。这三个活动中,其中第三个活动是重点展开的,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推进,即先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一起观察“队鼓、钹、音叉、吉他、橡皮筋、钢锯发声”的特点,作好记录。

  三、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实验活动,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能够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实验操作。

  3、培养协作、合作进行研究活动的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重点:

  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五、教学难点:

  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六、教师准备:

  队鼓、钹、音叉、吉他、橡皮筋、钢锯、乒乓球、绿豆。

  七、学生准备:

  学生自带1——2样能发声的物体。

  八、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教师在讲台后敲打各种器乐,问:你能猜出这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吗?猜对了这个东西就给那个组搞研究。生猜。

  (二)探究新知

  1、师:刚才是老师给大家准备的东西,现在请同学们来玩一玩自己带来的东西,但有一个要求,你是怎样使这些东西发出声音来的?

  2、学生自由尝试,也可相互交换,结束后汇报。师:你玩的是什么东西?你是怎么玩的?发出声音了吗?除了这种玩法,还有别的玩法吗?

  3、师:想一想,刚才听到的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过渡:刚才大家都玩过了,能不能让孙老师也来玩一玩?)

  4、师边演示用力压边设疑:为什么你们用许多方法都可以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而老师用力压却不能发出声音?(过渡:大家想不想试一试?那我们再来玩一玩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物体,你先使这个物体发出声音来,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想个办法使这个物体不发出声音,你有什么发现?再用压的办法试一试,你又有什么发现?)

  5、生带着老师的提出问题,开始探究性活动。师:你们小组有什么发现?(生汇报,引出:物体发出声音可能与物体的振动有关系。)

  6、师:声音与振动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生猜测)

  7、师:刚才只是我们的猜测而已,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来验证呢?

  A、学生讨论研究的办法。

  B、投影记录单,说明填写要求,学生填写研究记录单。(教师巡视)

  C、师选择典型计划,指名汇报,全班评议。

  8、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指导: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比较性观察,借助绿豆、乒乓球等物体来观察振动现象)

  9、研究结束,汇报交流,引导学生重点评议发现部分。

  A、提问:你们组是怎样进行研究的,你们有什么发现?

  B、师生共同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这个研究结论。

  (三)小结扩展

  1、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过渡:是不是所有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都是由振动而产生的呢?你能不能再证明我们刚才得出的这个结论?)

  2、师:每人再次观察一下其他的物体,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不是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生活动,师巡视指导)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见到过这种现象?

  4、师:试一试,我们发声时,哪里在振动。

  5、师:猜一猜,我们身体里感觉物体振动的器官是什么?

  6、讨论共享:说话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四)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振动声音的方法,不振动没有声音


《我们听见声音》说课稿3篇(扩展10)

——听见风的声音作文 (菁选3篇)

听见风的声音作文1

  踏进高中的校门,那是我对初中的告别礼。注册,交费,我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做着曾重复过无数次的事,来不及驻足,又匆匆退了回去。

  看着鲜红的分班名单,我怔在当场。我想要找到的名字,没有一个与我的姓名出现在同一张纸上。然后默默转身退出人群。门口,我遇上了一个老同学,她对我说,不错么,女子班耶!女子班?我缓缓问出声,并回给她一个笑容。多年伪装留下的习惯,我已经习惯于对着同我说话的人笑了。哪怕我并不想笑。

  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吗?总觉得这里的风特别大。刮起地上的尘埃,带着不知从哪里来的乌云在这片土地上举行狂欢会。不久,便下起雨来。军训无法继续,所有人争先恐后地逃到逸夫楼大厅里。人群中,我却找不到一缕熟悉的气息,仿佛我所期待的一切都以人间蒸发。

  静静伫立在铁门后面,耳边不断传来聊天的声音我甚至加入了他们,心里,却寂寞得可以听见风的声音。

  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却明目张胆地逃开了。躲避阳光,这是这个季节谁都想做的`事,但只有我不是“躲”,而是“逃”。只是想逃离这陌生的一切,仅此而已,然而在不觉中,却成了想逃离自己,逃离自己的心。莫名的惶恐,突然觉得这样的自己好可怕,就像是一只想要涉世却害怕世事的小鸟,孤独地躲回自己的巢。

  休息的时候,我喜欢坐在教学楼的阶梯上。我想,或许是那份古老而陈旧的气息,让我对那个位子由衷地喜爱。左边是坚实的围栏,右边是高高的墙,这会让我有安全感。看着地上班驳的树影,我竟笑了?原来,这里还洋溢着温馨的气息,只是我未察觉罢了。

  同桌远远看见了我,走了过来坐在我身旁,然后天南地北地谈开来。她是这里第一个同我说话的“陌生人”,如同一双手将我带离黑暗,刹时一片光明。

  光明与黑暗的差别谨慎一条线,如果将自己埋在小窝里缅怀过往,就永远无法跨过那条线。

  昨日的风带着乌云卷土重来,我静静地站在屋檐下接着雨水。风依旧在吹,我却听见,它笑了。

听见风的声音作文2

  我听见风在说, 他在说自由的模样。 自由是清风, 无拘无束,无影无踪, 风不停留。

  我听见风在说, 他在说岁月的沧桑。 沧桑是秋天, 叶在坠落,树在忧伤, 岁月不挽留。 我听见风在说, 他在说故乡的怀想。 故乡是暖阳, 炊烟寥寥,桂花飘香, 游子在思乡。 我听见风在说, 他在说梦想的远方。 远方是汪洋, 认清方向,不留遗憾, 青春不迷茫。 我听见风在说, 他在说少年的坚强。 坚强是狂风, 藐视挫折,横穿荆棘, 少年不放弃。 梵高听见了风说, 听见了风穿过向日葵田地发出的怒吼, 听见风的身躯被招摇的枝干撕扯。 风成功了, 梵高出彩了。 苏轼听见了风说, 听见风在山顶盘旋呼啸, 听见风穿越荆棘时撕身裂骨的阵痛。 风成功了, 苏轼顿悟了。 我听见了风说, 听见他吹着号角穿过沉默, 听见他穿越荆棘时的狂热。 我听见他说, 睿智的眼睛都会看到他在昭示着什么。

听见风的声音作文3

  我听见,看不见的风在吹。

  ——题记

  我听见有人在抱怨炎热干燥的天气,我听见有人在抱怨工作的繁琐,我听见有人在单调的生活里哀叹,我听见有人在污浊的空气中唾骂。

  但你听,是谁在歌唱?那是从摔倒在泥泞中又挺立起来的孩子的瞳仁传来的,是从在地下挖凿铁路的工人手心传来的,是从俏立翠枝醉心吟诵的丽鸟歌喉传来的,是从默默在田地里农耕到深夜的农民的汗珠传来的……那时你会发现,挫折后有重生,苦果后有甘甜,绝望后有希望,贫穷后有丰硕……

  但你看,是谁的眼那么明亮?是你在哭泣时朋友抱着你看着你的眼,是妈妈为你做完好饭好菜看着你吃的眼,是老师耐心地教导你充满慈爱的眼,亦是公交上你让座时对方感激的眼。

  其实,生活哪有那么机械。

  在旅行中,我听见深海里的鱼在浅声清唱,草丛中的蟋蟀滚出气势恢宏的乐章。也许你只是忙碌地低头赶路,你只是埋怨阴郁的天气,那意味深长地翘首期盼在大自然中的诗意,便每每与你失之交臂……

  在阅读中,我听见维克多·雨果的女儿珂赛特在黑暗中兴奋地自言自语,我听见国王铿锵有力的演讲,我听见易安在秋风中坚韧地倾诉。也许你只是奔跑于文章与段落之间的联系,你只是角逐于情节与故事之间的发展,那些弥漫着诗意的感动,都会离你远去。

  世界五彩缤纷,在人们的眼里,分为两种。第一种:游戏、商品、服装、摩天楼、游乐场……第二种:花儿,文字,云彩,日落,旋律……也许你就活在第一种人类的世界,因为它们的刺激,光鲜,华丽早已让你盲目,你的眼睛里看到的只有霓虹灯,耳朵里听到的只有喇叭声,你麻木地沉迷在这个灯红酒绿的世界里,忽略了和你擦身而过的诗意。

  那么,赶紧去寻觅吧,让你的心灵被诗意的阳光温暖,让你的脸颊被诗意的清风亲吻,让你的思绪被诗意的文字掀动,让你的悲伤被诗意的音符感化!

  你听见了吗?风儿悄悄地在我的耳边说道:“其实,诗意就在你身边。”伴随着的,还有她银铃般的笑声。

推荐访问:听见 声音 说课稿 《我们听见声音》说课稿3篇 《我们听见声音》说课稿1 《我们听见声音》说课稿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