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古诗: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3篇

时间:2022-12-31 15:55:04 浏览量:

《古诗: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古诗: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古诗: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3篇

《古诗: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春色是美好的,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如春光一样,安静美好。杜甫借花、蝶、莺来歌颂春,一起背诵《江畔独步寻花》。我们再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寒食节的景象吧。

  2.知诗人,解诗题。

  韩,字君*,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诗集》。

  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的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语。

  1.自学“御、暮”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日暮”的意思。

  2.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3.再读诗句,画出停顿、重音。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一)连词成句,读懂诗意。

  1.想想每个词的意思,遇到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2.把词语连成句子,小组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3.全班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二)展开想象悟诗情。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 御柳)

  2.“飞花”是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落花随风飞舞,写出了花的轻盈美丽。)

  ①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②指导读出花飞柳摇的美。

  ③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3.交流寒食节有哪些习俗。(寒食节禁火、吃冷食。)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第二句。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板书:蜡烛 轻烟)

  四、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1.补充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用自己的观点去理解这首诗的含义。

  2.寒食节民间禁火,而汉宫却传烛赐火,这说明了什么?

  (皇帝特许重臣“五侯”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五、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课下搜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同学交流你自己的见解。

  寒食

  以汉喻今

  流露不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展示牛郎织女故事图,提问:这是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跟这个故事有关的诗《迢迢牵牛星》。

  3.板书课题,解释题意。(选自《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迢迢,遥远。)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同桌互读,集体交流。指导学生读好以下词语。

  迢迢(tiáotiáo) 皎皎(jiǎojiǎo) 擢(zhuó)素手 札札(zházhá) 机杼(jīzhù) 脉脉(mòmò)

  2.重点指导书写“素、章、盈、脉”四个生字,注意字的占格和笔顺。

  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三、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

  ①汇报词语意思。

  迢迢:遥远。

  牵牛星: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东。

  皎皎:明亮的样子。

  河汉:银河。

  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西。织女星与牵牛星隔银河相对。

  擢:伸出,抽出。

  素:白皙的。

  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机杼:织机的梭子。

  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零:落下。

  几许:多少。

  盈盈:形容清澈。

  脉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②连词成句,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看那天边)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整幅布帛,眼泪像下雨一样落下来。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诗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织女与牛郎被银河阻隔,不能相见的哀伤与不幸的情感。)

  2.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织女的哀伤与不幸的情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五、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熟读成诵,小组交流:诗中的织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美丽、勤劳、孤独、哀怨、痛苦)

  2.推荐阅读《牛郎和织女》。

  迢迢牵牛星

  牵牛星8596;织女星美丽、勤劳、

  孤独、哀怨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贴出图片(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晚,一轮玉盘似的月亮高悬夜空),你看到了什么?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可诵读关于月亮的古诗)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首关于月亮的诗《十五夜望月》。

  二、释题意,明作者。

  1.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2.王建,字仲初,许州(治今河南许昌)人,唐进士,曾任昭应丞、渭南尉。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三、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同桌互读,集体交流。

  2.重点指导书写“栖、鸦”两个生字,注意“栖”字右面是“西”,不要加横。“鸦”是左右结构,注意书写时笔画的穿插避让。

  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四、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

  ①汇报词语意思。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栖:歇,休息。

  冷露:清冷的露珠。

  湿:打湿。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思乡怀亲的思绪。

  ②连词成句,感悟诗意。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院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家?

  五、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文中写了哪些传统习俗?(八月十五望月)你还知道哪些传统习俗?

  2.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八月十五游子的思乡之情。)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熟读成诵,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课下搜集描写中秋节习俗的古诗或思乡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十五夜望月

  望月兴叹

  教学反思

  1.课前布置了搜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古诗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2.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经过充分地朗读,能体会诗文的意思,理解诗人的情感。


《古诗: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古诗: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3篇(扩展1)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3篇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古诗表达思念的常用意象

  教学过程:

  师:《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在泪别小姑时有这样一句话:“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注释说古代女子在农历七月七日晚向织女乞巧。何谓乞巧?

  生: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天上牛郎织女相会,妇女于当晚陈列瓜果于庭中,在月下穿针,向织女乞求智巧。

  师:讲到牛郎织女,我们就会想起在奶奶怀里听过的他们的爱情故事。

  请一生讲述故事(略)。另一生找出课文和故事相应的诗句。疏通字句(略)。

  师:本文除了“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二句外,其余的诗句都能从故事中得到验证。但这首诗并不是对牛郎织女故事的复述。如果只是简单地复述故事,它就当不起“天衣无缝,一字千金”的美誉。那么这首诗在牛郎织女故事的背后,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代文艺理论家钟惺《古诗归》说:“乐府之妙,在能使人惊;古诗之妙,在能使人思。”面对这首古诗,你能思到什么?(学生讨论)

  师:提示:解读这首诗的关键应该是“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两句。为什么整天织布却织不成布,还哭成泪人儿呢?

  这两句诗和《诗经.周南.卷耳》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下文:“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生:原来是“怀人”。那“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的原因也是怀人,思念远方的人儿。

  师:讨论:作者为什么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而不讲女娲补天或者*开天辟地的故事?

  生:原因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念。作者借织女思念牛郎,牛郎织女相隔遥远不能见面来表达自己思念爱人,两人不能见面的哀怨的感情。这种手法叫做托物言志。

  师:再看:叙述者是男是女?从何可知?

  生:女。从“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可知。

  师:一个女子思念远方的人的诗,有个特定的名称:思(sì)妇诗。《古诗十九首》中有不少思妇诗,比如《青青河畔草》也是。这首诗影响了唐代王昌龄的《闺怨》,课外大家可以分析这两首诗的关系。

  和思妇诗相对的是游子诗,这也是古诗一个主题,比如《涉江采芙蓉》,表达游子思念故乡和亲人。

  师:所以《古诗十九首》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表现生离死别,羁旅情怀,表达思念。

  我们再引申出去,表达思念,古代诗文中除了课文所用的牛郎织女这一意象外,还有哪些常用意象?

  生:常用的还有:红豆,枫叶,鸿雁,青丝,青草等等(例句略)。还有最常用的就是月亮。

  比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一轮明月,照两地相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布置作业:

  1、古人常用月圆月缺表达人间的悲欢离合,但很少有人用到月亮里的嫦娥,为什么?结合课文思考。

  2、然而李商隐的《嫦娥》(略)却用月亮里的嫦娥表达思念,写出新意,思考这首诗为什么成功了?

  3、背诵课文。诵读课堂上所举的诗句。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2

  一、 导语

  1、同学们学习的地方叫教室。按照同学们以往课上踊跃说理解、积极提问题的表现,我觉得这个叫法不妥,应该叫学室。学习、学习,当然是以同学们的学为主,而老师的教是为你们的学服务的。所以这堂课你们希望怎么学?

  2、我们今天要学的是诗歌。前不久,我们曾学过一首现代诗,它是(《天上的街市》)。通过那首诗的学习,你知道欣赏一首诗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同学们很喜爱诗歌,背了不少的诗歌,也了解了诗歌的一些知识。那你认为我们背诗学诗的目的是什么呢?欣赏诗歌精炼含蓄的语言,欣赏诗歌新奇美妙的想象,欣赏诗歌图画般美丽的意境,欣赏诗人真挚动人的感情,在慢慢品味、细细咀嚼的同时,我们从中收获精彩的语言,收获美丽的诗意,收获或浅或深的感动,从而提升我们做人的层次。正如古人所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一个人如果不喜欢诗,他的文学趣味也就会低下。”所以同学们不要仅仅停留在背诵这样肤浅的层次上,我们要努力走进诗歌,动脑去采撷、去收获。希望同学们在这堂课上勤于动脑,满载而归。

  二、学习

  1、我们今天学习《迢迢牵牛星》。请哪个同学来背这首诗。

  2、请你来回答这首诗中诗人要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3、你认为怎样阅读才能较为准确地理解诗人的感情?

  要准确理解一首诗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我们除了品味语言、了解诗的背景等之外,还得学会抓住诗中的意象。意象听去陌生,其实同学们都比较熟悉,就是诗中的人物,或景物。如刘禹锡的《秋词》,当中的意象就是晴空、一鹤。晴空湛蓝,鹤冲云霄,这景色多美呀。再加上诗人“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语句,我们就知道这首诗诗人要抒发的感情是(对秋天的赞美热爱之情。)

  4、这首诗选自何处?(南朝梁萧统编的《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一组诗的名字,它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大都出于东汉末年,也就是三国演义开头那个动荡混乱的年代。古诗十九首大都抒发了那个时代离家在外的游子和守候在家的思妇的感伤之情。古代有位文学评论家叫钟嵘,他评价古诗十九首“天衣无缝,一字千金”。你觉得《迢迢牵牛星》当得起这个赞誉吗?请同学们紧紧抓住诗中的意象,用自己的感情去碰触诗人的`感情,用自己的想象去还原填补诗的意境,品读这首你们自认为很熟悉的诗,看看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理解,或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5、诗歌赏析

  A、这首诗的意象就是一个人,她就是织女。为什么用“河汉女”而不用“织女星”?与前面的“星”重复,又不押韵,而且河汉女还引起下文人物的活动和情态。起笔就引导人们抬头仰看深邃广阔、星汉灿烂的夜空,让人们神思直飞向那个凄婉美丽的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

  B、“擢”让人如见其形,“弄”让人如闻其声。这句既写出了织女的勤劳,又写出她试图借忙碌的劳动来掩饰排遣自己的愁思。

  C、织女是天上最能织布的人,而且那么忙碌,却织不成一匹布,表明她被思念折磨得没有心思织布,织女内心强烈的悲凄之感和悲痛之情。这句该读出怎样的语气?伤心《诗经》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D、银河很清很浅,应该能自由往来,那为什么两人却不能见面呢?是有人压制了她的爱情。这句朗读时应该读出什么语气?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反问的语气,表现了怨恨、痛苦的感情。这句不是与“迢迢”相矛盾吗?因为思念而觉得距离很远。顾城《远和近》。近在咫尺却如在天涯,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痛苦。比较《天上的街市》有关的语句,表达诗人对幸福自由生活的向往,这儿却表现了织女不能与牛郎相见的痛苦。两相对比,我们更同情饱受思念离愁的织女。

  E、读了这句,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画面?一位女子泪光盈盈地站在水边,含怨带愁地望着牛郎的方向。以女子的饱受离愁、楚楚动人、凝眸深情远视的神态结束,既给人以美感,又让人想象回味。

  F、叠词的运用。

  迢迢形容牵牛星之遥远,皎皎形容织女星之明亮,纤纤形容手之细长,札札形容织布之忙碌,盈盈形容水波之晶莹,脉脉形容注视之含情。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盈盈表现女子的美好姿态,皎皎表现女子的明艳动人。

  “皎皎”既表现星的明亮,又表现女子的明艳动人,真称得上“一字千金”。

  “盈盈”既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表现了女子的美丽,还可表现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让人回味无穷。

  叠词的作用是增强了诗的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也使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

  无论谁,其实一直都需要美好的感情。诗人用织女的意象来表现自己追求美好爱情而不得的痛苦,我们因为有美好的感情,所以读了之后会深深的理解并同情。这样“披情入文”,我们会在含英咀华的同时收获感动,我们的感情也变得宽容丰盈。所以说,读诗使人变得灵秀。(在黑板上写上“披情入文”、“含英咀华”,并解释)

  6、请同学来读诗。

  7、请你来总结这堂课上你的所学所得,可以从内容,可以从学法,可以从语言,也可以从你的感受或联想等等。

  8、学生合作读诗

  (其他同学朗诵)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女:望着你在河的那边用扁担把星的闪耀挑在牢靠的双肩

  男:望着你在河的那边用机杼把夜的深邃织成无尽的长绢

  女:我怎能织起一丝一缕终日守望你远远的背影

  是思念摇动机杼织出夜幕将你的闪亮衬托得鲜明

  男:我怎能挑起一两一斤终日守望你远远的背影

  是思念撑起扁担挑起星辰将你的面孔映照得清晰

  合:浅浅的河汉告诉我告诉我岁月的失落告诉我距离的冷漠

  女:让我的话传到那一边哪怕单位是光年

  合:浅浅的河汉告诉我告诉我岁月的失落告诉我距离的冷漠

  男:你看那流星它悄悄滑落那是灼热的泪珠在闪烁

  (其他同学朗诵)

  当我们再次抬头看那熟悉的夜空时,我们也许会多了浪漫的联想,诗意的感受。所以这堂课我们不仅收获了语言,收获了感动,也收获了诗意。人生有诗歌相陪,那该是多么美好的诗意人生呀。

  三、请同学们抓住意象、披情入文、含英咀华课后读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至龙标遥有此寄》,把你读后的感受和理解写在家作本上。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五言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

  难点 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欣赏图片让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作品介绍,写作背景介绍。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作题目。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凝练。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古诗已形成一种特定含义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发展成为一种新诗体,后人有不少拟古作品。

  (四)了解五言诗。

  (五)听示范朗读。

  (六)全班读书,自学下列问题:

  1请同学们自行鉴赏诗歌、展开联想、说说你喜欢的诗句。(词、句、艺术手法)

  2分析诗中的叠字的作用。

  3 《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

  4本诗的创作目的是什么?(主旨)

  (七)学生讨论,互助答疑(8分钟)

  (八)师生合作探究。

  迢迢: 写星空的距离,远

  皎皎: 写星的光辉,亮

  纤纤: 写手的形状,秀美

  札札: 写织机的声音,(织布繁忙)

  盈盈: 写水的形态,清且浅

  脉脉: 写人的神情,含情

  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情态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布机上却织不出布匹,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排遣苦闷。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

  抒写了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之苦,突出表现了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东汉时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九)小结诗歌鉴赏的方法:

  1把握诗歌的特点。

  2从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等方面来理解古诗。

  3反复诵读,品味,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4抓住关键字词或诗句,以点代面。

  (十)当堂练习:(赏析《杳杳寒山道》)

  1找出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

  2赏析诗中叠字艺术效果。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叠字写出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中,不知时间变化,分辨不出春去秋来的感受,表达他冷漠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融为一体。

  (十一)课后作业:

  1用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自学《归园田居》。

  2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古诗: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3篇(扩展2)

——《迢迢牵牛星》古诗赏析3篇

《迢迢牵牛星》古诗赏析1

  《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是借助古老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而来反映爱情生活的诗篇。

  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最早的记载是《诗经》。《诗经·小雅·大东》一诗写道:“维天有汉(汉,天河也),监亦有光。跂(q 隅,边)彼织女,终日七襄(襄,次或行)。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睕(W n明亮意)彼牵牛,不以服(服,驾)箱(车箱)。”⑴意思是说,在天上有一条银河,看得见它发出清彻的光。河这边有一位勤劳的织女,每天织出锦纹七行。虽说每天织出七行,却不能反复地织成锦章。因为银河那边有牵牛郎,却不能用来驾车箱。这几句诗是写织女对心中人恋念。《迢迢牵牛星》化用了《诗经》这一内容,在神话传说的基础上更具体了故事的情节,更加突出了织女相思之悲苦,思念之哀怨,而且感情描写更细腻,艺术手法更完美,更加充分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织女渴望夫妇团圆的强烈愿望。

  下面我们就来赏析一下这首诗的内容及写作特色。

  这首诗,整体来看是从织女的角度写。诗一开篇,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牵牛郎,既是“河汉女”眼中的牛郎,也是“河汉女”心中的牛郎。这第一句是立足织女的感觉来写,第二句才正面写织女。这一二句诗就为后文的种种场面描写、情思描写而张了本。“皎皎河汉女”是写景也是写人。“皎皎”不仅写出了银河的清亮,也是为后文的“清且浅”做铺垫,同时也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

  接下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诗句,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素”字写出织女手的颜色,白嫩娇美。“擢”一个动词,写出织女伸手摆动的劳动姿态,娴熟优美。“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纤纤擢素手”写得如见其形,“札札弄机杼”写得更如闻其声。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

  诗的五六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是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情态。织女虽然整天在忙碌地织布,结果却“不成章”;她整天郁闷不乐,泪流如雨。织女劳而无功,眼泪如雨,什么原因造成的?原来是织女在思念着她的牛郎的缘故,她身在此而心在彼。诗明写织女,却暗联牛郎,意在点出织女的心理活动,说明织女无果的原因。这两句诗,也意在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是写景句。“古诗十九首”擅长借景抒情,情寓景中,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绪,从而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诗中写的景,“河汉”既“清”且“浅”,而且也相距“复几许”,并不遥远,本可以涉足而过,但为何织女反而感到“迢迢”呢?原因是“思情”的缘故,因可望不可即,而咫尺胜天涯。这样就更加有力地突出了织女的情绪,更有力地强调了织女离愁别绪的哀怨。借景衬情,借景写情,景语即是情语,从而使诗具有意想不到的"艺术魅力。

  最后两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句强调织女与牛郎虽只隔一水间,却只能用默默地眼神含情地相望来表达心中的渴念和爱慕情意。“盈盈”“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更突出地表达了织女对牛郎之间的缠绵情意。诗句委婉含而不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无限空间,让读者去思索、去想象、去体味,“河汉女”在爱情上的爱慕、思念、渴望的甘苦。正如古人读“古诗十九首”时的评语那样:“诗思深远而有余意”⑵。

  《迢迢牵牛星》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爱情悲剧,而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动乱时期,男子从征服役,人为地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妇久别是她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的伴侣,夫妇团聚就成了她们的向往。此诗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这样一种社会现实。

  这首诗在艺术特色上为表达天上悲情人间写照的主题,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首先,运用浪漫手法展开丰富的联想。诗用浪漫手法借天上的故事来喻现实生活,抒发了织女的别恨哀怨及向往夫妻团聚的感情。诗的联想也十分丰富,写人、写景、写情、写感,几乎是句句明写织女,而又句句不离牛郎。好似随意而实则匠心独运,“文温以丽,意悲而远”⑶。其次,抒情和写景的结合。诗不拘于神话传说的故事,而立足于写织女的感情。不仅通过织女怅望牛郎、无心弄机杼、泣泪落如雨、脉脉不得语等场景描写来揭示织女的心情感受,抒发织女的离情别绪,也注意了和景物描写结合起来,通过“皎皎河汉”、“清且浅”、“盈盈一水间”等景语的衬托和渲染,来达到抒*感的目的。全诗似句句在写景,又句句在写情,情语景语融合无间。诗写景自然清秀,抒情委婉含蓄,却又谐调一致,浑然一体。再次,诗的语言优美自然、精炼工切而又富于蕴味。尤其诗中“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叠词,不论是对写景还是对抒情,都十分精练准确,蕴味无穷,妙不可言。景新意深,全诗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不愧为古五言诗成熟之作。因而,古人在读“古诗十九首”诗说:“学者当以此等诗常自涵养,自然笔下高妙。

《迢迢牵牛星》古诗赏析2

  《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是借助古老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而来反映爱情生活的诗篇。

  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最早的记载是《诗经》。《诗经·小雅·大东》一诗写道:“维天有汉(汉,天河也),监亦有光。跂(q 隅,边)彼织女,终日七襄(襄,次或行)。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睕(W n明亮意)彼牵牛,不以服(服,驾)箱(车箱)。”⑴意思是说,在天上有一条银河,看得见它发出清彻的光。河这边有一位勤劳的织女,每天织出锦纹七行。虽说每天织出七行,却不能反复地织成锦章。因为银河那边有牵牛郎,却不能用来驾车箱。这几句诗是写织女对心中人恋念。《迢迢牵牛星》化用了《诗经》这一内容,在神话传说的基础上更具体了故事的情节,更加突出了织女相思之悲苦,思念之哀怨,而且感情描写更细腻,艺术手法更完美,更加充分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织女渴望夫妇团圆的强烈愿望。

  下面我们就来赏析一下这首诗的内容及写作特色。

  这首诗,整体来看是从织女的角度写。诗一开篇,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牵牛郎,既是“河汉女”眼中的牛郎,也是“河汉女”心中的牛郎。这第一句是立足织女的感觉来写,第二句才正面写织女。这一二句诗就为后文的种种场面描写、情思描写而张了本。“皎皎河汉女”是写景也是写人。“皎皎”不仅写出了银河的清亮,也是为后文的“清且浅”做铺垫,同时也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

  接下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诗句,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素”字写出织女手的颜色,白嫩娇美。“擢”一个动词,写出织女伸手摆动的劳动姿态,娴熟优美。“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纤纤擢素手”写得如见其形,“札札弄机杼”写得更如闻其声。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

  诗的五六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是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情态。织女虽然整天在忙碌地织布,结果却“不成章”;她整天郁闷不乐,泪流如雨。织女劳而无功,眼泪如雨,什么原因造成的?原来是织女在思念着她的牛郎的缘故,她身在此而心在彼。诗明写织女,却暗联牛郎,意在点出织女的心理活动,说明织女无果的原因。这两句诗,也意在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是写景句。“古诗十九首”擅长借景抒情,情寓景中,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绪,从而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诗中写的景,“河汉”既“清”且“浅”,而且也相距“复几许”,并不遥远,本可以涉足而过,但为何织女反而感到“迢迢”呢?原因是“思情”的缘故,因可望不可即,而咫尺胜天涯。这样就更加有力地突出了织女的情绪,更有力地强调了织女离愁别绪的哀怨。借景衬情,借景写情,景语即是情语,从而使诗具有意想不到的艺术魅力。

  最后两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句强调织女与牛郎虽只隔一水间,却只能用默默地眼神含情地相望来表达心中的渴念和爱慕情意。“盈盈”“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更突出地表达了织女对牛郎之间的缠绵情意。诗句委婉含而不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无限空间,让读者去思索、去想象、去体味,“河汉女”在爱情上的爱慕、思念、渴望的甘苦。正如古人读“古诗十九首”时的评语那样:“诗思深远而有余意”⑵。

  《迢迢牵牛星》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爱情悲剧,而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动乱时期,男子从征服役,人为地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妇久别是她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的伴侣,夫妇团聚就成了她们的向往。此诗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这样一种社会现实。

  这首诗在艺术特色上为表达天上悲情人间写照的主题,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首先,运用浪漫手法展开丰富的联想。诗用浪漫手法借天上的故事来喻现实生活,抒发了织女的别恨哀怨及向往夫妻团聚的感情。诗的联想也十分丰富,写人、写景、写情、写感,几乎是句句明写织女,而又句句不离牛郎。好似随意而实则匠心独运,“文温以丽,意悲而远”⑶。其次,抒情和写景的结合。诗不拘于神话传说的故事,而立足于写织女的感情。不仅通过织女怅望牛郎、无心弄机杼、泣泪落如雨、脉脉不得语等场景描写来揭示织女的心情感受,抒发织女的离情别绪,也注意了和景物描写结合起来,通过“皎皎河汉”、“清且浅”、“盈盈一水间”等景语的衬托和渲染,来达到抒*感的目的。全诗似句句在写景,又句句在写情,情语景语融合无间。诗写景自然清秀,抒情委婉含蓄,却又谐调一致,浑然一体。再次,诗的语言优美自然、精炼工切而又富于蕴味。尤其诗中“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叠词,不论是对写景还是对抒情,都十分精练准确,蕴味无穷,妙不可言。景新意深,全诗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不愧为古五言诗成熟之作。因而,古人在读“古诗十九首”诗说:“学者当以此等诗常自涵养,自然笔下高妙。

《迢迢牵牛星》古诗赏析3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牛郎织女是*一个充满神气色彩的`古典故事。牵牛星即,在银河东。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相对。在*关天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诗小雅大东》已经写到了牵牛和织女,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ㄈ真》开始说织女是神女。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和《九咏》里,牵牛和织女已成为夫妇了。“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座的名称,可就因为这种传说成为了人们羡慕而又伤感的神仙眷侣。

  首先诗篇用字恰到好处,从“皎皎”、“纤纤”我们可以想到织女的美貌——“静女其淑”吧。每一句诗词都押韵,使诗本来的意境又有了新的升华。其次短短的五十个字却写出了一种由悲和泪交织而成的感情。“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难道“迢迢”的只有“牵牛星”;“皎皎”的只有“河汉女”吗?前者“迢迢”不正说明后者从未断过的思念吗;后者“皎皎”不正映衬前者每到夜深人静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那份苦楚吗?挺喜欢“脉脉”这个词语,将伤感似乎委婉却又直接的宣泄出来。“斜昏脉脉水悠悠”同样的伤感,同样的意境,同样的感受,同样的刻苦铭心……

  关于他们有太多的眼泪需要我们去流,感情需要等待、交流、付出……试想古代,牛朗好比流落在千里之外的不归之人,织女则是一位美貌思妇。那种复杂而又多味的情感岂可能简简单单的就表达出来?然而此时最怕,的就是思念,就是等待。内心是多么的寂寞:也许是“肠断白蘋洲”的伤痛,也许“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了吧……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她选择等待!为爱等待!她的泪如雨般的洒落,因为太多美好的回忆又重新飞过她的脑海。她曾经为这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放弃了一切,放弃了所有,她在等待!她已经记不得什么时候是别离,但她相信她的等待!

  有人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但!浩瀚的“银河”又怎可能“清且浅”?她也想迈步踏过银河,可她发现一切都是徒劳的,也是没必要的。因为他们的心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彼此相伴着。“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所以即使一水相隔,也阻隔不了他们的情意,即使“脉脉不得语”,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幸福,只要彼此都好,一切也就够了。秦观在《鹊桥仙》也有这样的感悟: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是啊,“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古诗: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3篇(扩展3)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

  (2)有节奏地朗读诗歌,背诵全诗

  (3)会分析诗歌的情感,能简单分析诗的炼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背诵诗歌,加强对诗歌的鉴赏

  (2)指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如分析意境,修辞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诗中的爱情美

  二、教学重点

  能背诵全诗,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的爱情美

  四、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以七夕节的故事导入

  2.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3.文学常识的积累,《古诗十九首》简介

  4.初读诗歌、整体感悟

  (1)让学生集体朗读全诗

  (2)听录音、正音正字、解决重点字词

  (3)朗读指导

  5.品读诗歌

  (1)首两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让学生齐声朗读)

  这两句的开头都用到了叠词,叠词的作用增强了诗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也使感情表达得更加缠绵悱恻

  让学生翻译这两句话,起兴、互文

  明确:视点:站在地上、仰望星空——远景

  (2)三至六句: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叠词:纤纤、扎扎,让学生翻译

  明确:视点:转移到银河之畔——近景、特写

  (3)七至八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视点:从织女的角度写,深入其内心(虚化)

  思考:为什么不说河汉深又宽阔,而说河汉清且浅?PPT答案

  (4)九至十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让学生翻译

  明确:视点:从织女的角度写,替其审视与幽怨。

  6.重点考点

  7.主旨

  8.总结

  9.拓展探究

  与《鹊桥仙》(秦观)比较异同

  10.作业:背诵全诗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及地位。

  2、学生通过反复朗诵,了解五言律诗的节奏及其韵味,并掌握诗中叠音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通过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其思想内容,欣赏牛郎织女凄美的爱情故事。

  教学重点:

  掌握叠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其思想内容,品味牛郎织女的爱情的凄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了很多爱情题材的诗歌,比如说《静女》,它描述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的甜蜜;《氓》叙述了女主公不幸的婚姻。而今天,我们将学习另一篇爱情题材的诗歌——《迢迢牵牛星》,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又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好,大家把书拿出来,翻开101页,结合注释自读《汉魏晋诗三首》之《迢迢牵牛星》。

  (学生自读、教师板书题目)

  二、解题以及介绍文学常识

  《迢迢牵牛星》选自《文选》中《古诗十九首》的第十首。

  这十九首古诗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作为题目。

  《古诗十九首》(是专有名称)都是五言诗,全篇由五字句构成。东汉末年,社会 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继承了《诗经》 、《楚辞》的传统,吸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在“古诗”中得到广泛运用。《迢迢牵牛星》是其中艺术成就颇高的一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钟嵘在《诗品》中说它是“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三、朗读感知,了解大意

  1、请学生起来朗读,正音

  他读得怎么样?好不好?

  点拨字音:

  纤:xiān 纤维素qiàn 纤夫(板书) 札zhá

  问题设计:五言诗的节奏有何特点?

  点拨:五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是三个节拍,即二二一或二一二,由不同字数成的两个节拍交错起来而组成一句的五言诗,在节奏上就远胜于板滞的四言诗。

  比如说“迢迢/牵牛/星纤纤/擢/素手

  这是一首描写织女思念牛郎的爱情诗,也可以把它归为“思妇诗”,所以它的感情基调应该说是较为哀怨的。

  2、集体朗读

  来,我们一起朗读一遍。尽可能地把诗歌所要表达的那种(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情感读出来。

  (集体朗读)

  3、录音播放

  来,我们听一下录音,看别人是怎样朗读的,大家要认真听。

  4、好,大家听了这么多遍,那么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在你看来,它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指明学生回答)

  写的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男女情人分隔两地的相思之苦。

  (一)把握诗歌内容,体会其情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译文:牵牛星位于遥远之处,织女星明亮而皎洁。

  提问一:诗歌第一句就点明了什么?

  明确:描写对象——牵牛、织女,引出本诗的抒情主人公——织女。 “迢迢”写出了两个人分隔异地,引出他们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引申: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是我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孟姜女》、《白蛇传》、《牛郎织女》)

  (学生初中已经学过牛郎织女的故事,请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

  传说天上有个织女星,还有一个牵牛星。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条律令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相恋的。因此,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了,降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而织女则不停地织云锦以作惩罚。后来,织女私自偷下凡间,重遇牵牛(牛郎),两人遂结为夫妇,生一男一女。一家四口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是王母娘娘知道后,非常生气,命令天兵天将把织女拘回天上。牛郎就把两个小孩放在箩筐里,奋力追赶织女。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钗,在牛郎织女之间一划,变出现了一条波涛汹涌的银色河川(银河),于是,牛郎在银河以南,织女在银河以北,遥遥相对,无法相见。

  探究:这里用到了什么手法?

  明确:这里用到了“互文”的手法。“迢迢”既修饰牛郎,也修饰织女;而“皎皎”同样也是这种情况。

  知识点回顾:互文是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

  译文:织女摆动纤细雪白的手,织机“札札”作响。

  明确:这里进一步描绘了织女织布的形象。

  据说织女心灵手巧,她能用一种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层层叠叠的美丽的云彩,随着时间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幻它们的颜色。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译文:(因相思)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匹,哭得泪如雨下)

  提问二:前一句写织女忙绿地织布,她整天织布,为什么还是“不成章“呢?为什么“泣涕零如雨?

  (之前我们学过《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十三能织素”,而织女是仙女,肯定比刘兰芝厉害得多,为什么还是会“不成章”呢?)

  明确:因思念远方的人而无心织布

  提问三:终日以泪洗面为何还要去织布呢?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什么情感?

  明确:用比喻、夸张手法,以借织布排遣思念的愁苦,来表现愁苦到至极。这种情感,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背)

  相去复几许?

  译文:银河既清且浅,相距又有多远?

  且:并且,表并列关系。

  去:距离(一词多义:离开;除掉;丢弃;到去。)

  复:副词,又(一词多义。回来;恢复;回答;报复;免除赋税徭役;通“覆”覆盖;繁复)

  提问四:既然河水既清又浅,应该可以涉水而过,但是他们两人为什么不能见面呢?那么作者借这一故事有何目的呢?

  明确:河水并非不能渡过,而是不可逾越。是因有像王母这样的势力的阻隔,爱情被扼杀、遭遇挫折。可见,织女“泣涕零如雨”的悲思是源于对情人的爱情被无情毁灭的悲恨。

  本诗明写传说故事,暗写现实生活,表面是写织女相思牛郎的事,而实际是抒发人世间思妇对远在他乡恋人的离愁别绪,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抒发闺妇的感伤情怀。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译文:仅有又清又浅的银河相隔,(牛郎织女)却只能含情脉脉相望而不能互诉衷肠。

  那么,这里就给我们交代了什么?(织女痛苦的缘由)抒发了织女心中咫尺天涯的哀怨。

  (二)艺术特色

  提问五:全篇十句有六句以叠词起头叠字的使用有何作用?

  叠词的使用或是状貌或是摹声或是绘情都准确而生动收到较佳的效果。

  叠词的作用是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形象性,也使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

  在《迢迢牵牛星》中,运用了叠词和拟声词,

  “迢迢”,写距离之远(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皎皎”,写星光之亮(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明艳动人),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

  然后,诗人将视线移到织女星上。由远而近,先物后人。

  “纤纤”状素手之修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一状形,一摹声。“纤纤”和“札札”,形声生情。

  “盈盈”写水之物貌(既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表现了女子的美丽,还可表现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让人回味无穷。);

  “脉脉”写人之情貌,水貌和情貌都很美。可是一水之隔,却“不得语”,只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近在咫尺,若隔天涯。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隔,“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景情并生,哀怨动人。

  四、课外拓展

  1、牛郎织女鹊桥会古来诗词吟咏多。他们动人的爱情故事至今被传诵。*历代诗人骚客以七夕为题,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下面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鹊桥仙·七夕》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特别是最后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众人大多慨叹牛郎织女相见太难时,它却反其意认为坚贞的爱情不在于耳鬓厮磨。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9654;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9654;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8226;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9654;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寒食》

  9654;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板书:寒食)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理解诗题,走近作者

  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1)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

  (2)指名学生说。

  (3)教师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课件出示

  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2.了解作者韩翃。

  课件出示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

  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3.指名学生读诗。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又培养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同时,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情,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板块三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解释词语。

  课件出示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3.解释诗意。お

  (1)指名学生说。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御花园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板块四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

  指名学生答。(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春城”一词,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气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2.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

  3.谁能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

  “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当。“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

  4.“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园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影无形的,我们只能从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斜”字也是在间接写风。

  5.探讨:《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指名学生回答。

  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景色。

  6.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不满,轻蔑)

  7.“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8.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9.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御花园中的柳枝随风飘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由这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从所写景物分析寄托的情思,是对主题的一个升华,环环相扣,便于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9654;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迢迢牵牛星》

  9654;课时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

  2.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诗题

  1.教师谈话: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歌咏。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取法于《诗经》和汉乐府,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板书诗题:迢迢牵牛星)

  3.指名学生读诗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所学或所了解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1.课件出示填空题,比比谁回答得快。

  板块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读全诗。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

  2.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迢纤泣涕盈脉

  3.指名学生读字。

  重点强调:“纤”读“xiān”;“脉脉不得语”中的“脉”读“mò”。

  4.读出节奏。

  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课件出示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读出韵味。

  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自己的理解。

  6.教师范读。

  7.自由练读。

  8.学生齐读。

  小结:学习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我们伴随着朗朗书声开始这首诗歌的学习。

  【设计意图】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使学生在逐层提升的诵读中感到学习古诗十分有意思、有情趣,为熟读知意打下基础。

  板块三探究内容,品味诗情

  1.导入:读懂诗,读出诗里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诗的正式开始。诗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味一番吧!

  2.自读自悟。

  通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3.讨论汇报。

  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

  4.读完这首相思之作,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抒发你读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语呢?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伤感)

  5.如果用一个词语将诗中传递的情感描摹出来,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合适?(板书:相思)

  6.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指名学生答。

  (1)课件出示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指遥远。今天这个词语仍然富有生命力,我们形容路途遥远,会说“千里迢迢”。“迢迢”和“皎皎”两个词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意思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相距十分遥远,都很明亮。

  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主人公内心起了相思之情。可是,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2)课件出示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①“札札”是象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发出的响声,给人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而“弄”这个字,是摆弄、抚弄的意思。一个动词就透露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写出了她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

  ②札札机杼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其实,《木兰诗》中有一句与此句类似,同样抓住了“机杼”这个意象,来写女子的愁情。是哪句呢?“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同样是用有声来衬寂静,以有声来传悲情。

  (3)课件出示诗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弄懂“不成章”。这三个字蕴含着一个“思”字,揭示了织女的内心动态。

  ②“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她神思恍惚、心不在焉,终日劳作却“不成章”。

  ③“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指眼泪。

  ④“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织女相思之苦。

  ⑤有感情地朗读。

  (4)课件出示诗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

  (5)课件出示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①“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出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盈盈一水”至此也成了阻隔两情的象征。

  ②“脉脉”用来形容默默地用眼神表达情意的样子。织女只能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话。

  7.齐读古诗。

  8.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再读诗歌,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深深的话,浅浅地说”的语言之美。

  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又称复字、重言。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法。两字相叠被称为单叠,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在本课中,运用了“迢迢、皎皎、纤纤”等6个叠词。这些叠词无论是用于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出缠绵的意境。

  9.指名读诗,读出叠词的韵律美。

  【设计意图】诗词的教学重点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最后紧扣人物心情,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反复品读诗句,读出诗词背后的那份情,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设计

  9654;板书设计

  第3课时

  《十五夜望月》

  9654;课时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背诵古诗。

  2.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学习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月)

  2.圆月,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古诗《十五夜望月》。(板书课题)

  4.交流: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

  5.了解诗人王建。

  课件出示

  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时政弊端。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思,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2.指导朗读,读准字音。

  (1)第一句中的“栖”读作“qī”,在这里是指“乌鸦在树上休息”。

  (2)“湿桂花”的“湿”是翘舌音,“冷露”的“冷”是后鼻音,“尽”是前鼻音。

  3.赛读古诗,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请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由读得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韵美。朗读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美。

  板块三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

  课件出示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2.指名读第一、二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3.指名读第三、四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今夜人们都望着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身上?

  4.理解诗句,全班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让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古诗。

  板块四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1.为什么诗中写的是桂花?

  桂花是中秋时节有代表性的花。桂花常在农历八月,也就是中秋时节盛开。

  2.“人尽望”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描绘出了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

  3.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景物?为什么?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

  5.诗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深切的思乡之情)

  6.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

  7.《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而“在”字则相形见绌,*淡寡味。

  8.齐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

  9.用多媒体展示从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亮,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边望月等,学生根据令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

  10.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1.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其他有关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并注明作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教学反思]

  本课三首古诗皆包含着传统节日的习俗。韩翃的《寒食》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了寒食节时皇城内美丽的春色和宫廷的生活场景;《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只能在七夕相见一次的故事,抒发了女子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描绘了月朗风清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1.读中理解。

  在古诗的教学中,朗读和感悟古诗意境是重点。首先就要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句。

  2.读中感悟。

  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读出韵味,感悟古诗所传达的情感。例如,在读中感悟诗人韩翃借古喻今,对现实不满的情感;在读中感受诗人王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倍感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3.读中想象。

  让学生通过寻找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自身感悟和课件展示的美景图等,再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在读中想象,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五言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

  难点 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欣赏图片让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作品介绍,写作背景介绍。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作题目。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凝练。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古诗已形成一种特定含义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发展成为一种新诗体,后人有不少拟古作品。

  (四)了解五言诗。

  (五)听示范朗读。

  (六)全班读书,自学下列问题:

  1请同学们自行鉴赏诗歌、展开联想、说说你喜欢的诗句。(词、句、艺术手法)

  2分析诗中的叠字的作用。

  3 《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

  4本诗的创作目的是什么?(主旨)

  (七)学生讨论,互助答疑(8分钟)

  (八)师生合作探究。

  迢迢: 写星空的距离,远

  皎皎: 写星的光辉,亮

  纤纤: 写手的形状,秀美

  札札: 写织机的声音,(织布繁忙)

  盈盈: 写水的形态,清且浅

  脉脉: 写人的神情,含情

  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情态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布机上却织不出布匹,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排遣苦闷。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

  抒写了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之苦,突出表现了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东汉时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九)小结诗歌鉴赏的方法:

  1把握诗歌的特点。

  2从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等方面来理解古诗。

  3反复诵读,品味,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4抓住关键字词或诗句,以点代面。

  (十)当堂练习:(赏析《杳杳寒山道》)

  1找出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

  2赏析诗中叠字艺术效果。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叠字写出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中,不知时间变化,分辨不出春去秋来的感受,表达他冷漠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融为一体。

  (十一)课后作业:

  1用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自学《归园田居》。

  2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5

  教学设想:

  对比阅读这两首同题材的爱情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我们都很熟悉。它不仅充实、滋润了我们天真烂漫的孩童时代,满足了我们对浩瀚星空的好奇心;而且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对象,丰富了*文学宝库。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两首以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传说为题材的诗词,比较一下它们有何异同。

  二、熟悉课文,对比阅读

  1、学生熟悉乃至背诵两首诗词。

  2、思考异同,提示学生试从以下方面比较:

  内容方面主要从主题、感情基调去比较;形式方面从行文思路、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入手比较。

  3、让学生自由朗读,谈对主题的理解。

  4、听朗读磁带,初步把握感情基调。

  (教师点拨:注意两首诗所配乐器及其特点。)

  学生讨论后明确:

  《迢迢牵牛星》选的是洞萧,萧声特适合演奏悲凉哀怨之曲,而《迢迢牵牛星》抒发的是织女的相思愁苦,感情基调哀怨动人。

  《鹊桥仙》选的是古筝,声音清脆,悠扬婉转,写牛郎织女相聚的情景及感受,歌颂其高贵、纯洁的爱情。感情基调轻柔婉转。

  5、比较行文思路的异同。

  《迢迢牵牛星》先写牛郎织女相距遥远之景,再写织女及其活动,最后写织女愁苦的心情。行文思路可以说是由景到人到事,再到情。

  《鹊桥仙》

  6、艺术手法的异同

  《迢迢牵牛星》以描写为主,多用叠字、白描手法,寓情于景。

  《鹊桥仙》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象征、对比为主,也用了叠字、叠词,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理融为一体。

  7、语言风格的异同

  《迢迢牵牛星》出自《古诗十九首》,虽属于文人五言诗,但仍带有浓厚的民歌风味。故语言兼有民歌和文人诗的特点,既显得*实质朴,清新自然,又含蓄深沉。

  《鹊桥仙》出自婉约派名家秦观之手,体现了他一贯的语言风格,婉约清丽,饶有情趣。

  三、教师总结

  同一个神话传说,两位诗人写出了不同的诗篇。真可谓“一个传说,两种风情”。《迢迢牵牛星》采用常规思维,写牛郎织女的离愁别绪,哀切动人。《鹊桥仙》则一反前人俗套,自出机杼,歌颂牛郎织女高贵、纯洁的爱情,立意新颖,境界高绝,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吟来则韵味隽永。


《古诗: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3篇(扩展4)

——《十五夜望月》教案3篇

《十五夜望月》教案1

  一、了解作者

  唐代王建,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张籍齐名,两人创作诗歌的风格相似,并称“张王乐府”,后人称为“张籍王建体”。

  二、读出“望”之画面美

  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望月,望月到了哪些景象呢?

  1、“白”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人仿佛置身于静谧清美的意境之中。

  我们仿佛看到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下来,地上仿佛满浸着清澈透明的水,树的影子照在地上,随风婆娑,仿佛是水草在摇曳。

  2、“栖”

  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鸦栖树”,但为了押韵,诗人调整了语序。

  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我们仿佛听到乌鸦等小鸟一开始被明亮的月色所惊动,扑楞楞地展翅欲飞,声音喧闹,逐渐逐渐声音低落下来,最后终于没有声音。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从侧面写了月色之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3、“湿”

  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润之久,也表明露水轻盈无迹。

  我们仿佛闻到庭院中弥漫的桂花的清香味道。“月中桂子落,天香云外飘”,传说人间的桂花树是广寒宫里那棵桂花树的种子落到人间后生长出来的。那么人间的桂花香了,广寒宫里的桂花也应该香了吧。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美妙的联想。

  4、诗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无声,望出桂香飘逸,望出天上人间。画面有声有色有味,清美静谧,清雅隽永。

  三、读出“望”之情感美

  1、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人还在望,桂花湿润,诗人仍在望。从这个“望”中你能读出诗人什么情感吗?

  “秋思”,秋天的情思。说的很含蓄,点而不露。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王昌龄《秋思》

  “相思阻音息,结梦感离居。”——萧悫《秋思》

  秋思:秋天,天气转凉,大雁南飞,花木凋零,万物萧条,身处在异乡的游子感受到这一切,感慨一年又匆匆流逝,而自己仍在漂泊,仍不能与家人团聚。这首诗中,夜深露重,诗人却久久不肯睡觉,从这个“望”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么的心情?

  秋思,秋天思念亲人的孤寂伤感之情。

  四、读出“望”之表达美。

  但我们从诗句中能直接读出诗人这种怀人的愁绪吗?没有,诗人表达得很含蓄很美。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今夜,中秋的晚上,月亮这么明亮,所有的人都在看月,赏月,不知道这怀人的愁绪会落到哪一家。

  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人,家里的人思念在外的亲人,这浓浓的愁思啊,到底会落到哪一家呢。

  言外之意:再怎么落,难道还有我的愁思深吗?

  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怀人愁思,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蕴藉深沉。

  这种表达情感表达方法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这叫间接抒情。

  也有一种情感表达方法,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叫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

  两种情感表达方法各有好处。

  2、“落”

  诗句中还有一个动词,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让人眼睛一亮。这个词语能否换成“在”?

  “落”:理解词语先思考什么意思,再联系诗句意思,品味词语在诗句中的具体意思,并与*常的用法作比较看好在哪里。

  运用拟人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

  五、读出“望月”之情结美

  1、按老师的要求说出诗中的词语或诗句。

  直接表达月光如水,澄澈透明;从声音这个角度侧面表现中秋夜晚之宁静;突出诗人望月之久,表现孤寂之情;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含蓄表达自己愁思之深。

  2、事实上,月亮在*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人的眼里,是浪漫的多情的美丽的。看到月亮,有许多美妙的感受、联想就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淡淡的月光,浓浓的情愫,无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它,依旧恒悬于黑幕上,照在所有爱月之人的心上。于是,成就了一种淡泊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成就了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就了一种惆怅叫“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成就了一种伤情叫“杨柳岸,晓风残月”,成就了一种安慰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更成就了一种祝福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们寄情于月,月亮,也就承载着人世间种种情思,如诗一样,悬挂在天空之上,悬挂在古人与我们之间,也悬挂在你我之间。

  3、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注意写出作者及作品名。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李商隐)

《十五夜望月》教案2

  一、了解作者

  唐代王建,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张籍齐名,两人创作诗歌的风格相似,并称“张王乐府”,后人称为“张籍王建体”。

  二、读出“望”之画面美

  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望月,望月到了哪些景象呢?

  1、“白”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人仿佛置身于静谧清美的意境之中。

  我们仿佛看到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下来,地上仿佛满浸着清澈透明的水,树的影子照在地上,随风婆娑,仿佛是水草在摇曳。

  2、“栖”

  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鸦栖树”,但为了押韵,诗人调整了语序。

  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我们仿佛听到乌鸦等小鸟一开始被明亮的月色所惊动,扑楞楞地展翅欲飞,声音喧闹,逐渐逐渐声音低落下来,最后终于没有声音。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从侧面写了月色之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3、“湿”

  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润之久,也表明露水轻盈无迹。

  我们仿佛闻到庭院中弥漫的桂花的清香味道。“月中桂子落,天香云外飘”,传说人间的桂花树是广寒宫里那棵桂花树的种子落到人间后生长出来的。那么人间的桂花香了,广寒宫里的桂花也应该香了吧。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美妙的联想。

  4、诗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无声,望出桂香飘逸,望出天上人间。画面有声有色有味,清美静谧,清雅隽永。

  三、读出“望”之情感美

  1、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人还在望,桂花湿润,诗人仍在望。从这个“望”中你能读出诗人什么情感吗?

  “秋思”,秋天的情思。说的很含蓄,点而不露。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王昌龄《秋思》

  “相思阻音息,结梦感离居。”——萧悫《秋思》

  秋思:秋天,天气转凉,大雁南飞,花木凋零,万物萧条,身处在异乡的游子感受到这一切,感慨一年又匆匆流逝,而自己仍在漂泊,仍不能与家人团聚。这首诗中,夜深露重,诗人却久久不肯睡觉,从这个“望”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么的心情?

  秋思,秋天思念亲人的孤寂伤感之情。

  四、读出“望”之表达美。

  但我们从诗句中能直接读出诗人这种怀人的愁绪吗?没有,诗人表达得很含蓄很美。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今夜,中秋的晚上,月亮这么明亮,所有的"人都在看月,赏月,不知道这怀人的愁绪会落到哪一家。

  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人,家里的人思念在外的亲人,这浓浓的愁思啊,到底会落到哪一家呢。

  言外之意:再怎么落,难道还有我的愁思深吗?

  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怀人愁思,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蕴藉深沉。

  这种表达情感表达方法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这叫间接抒情。

  也有一种情感表达方法,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叫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

  两种情感表达方法各有好处。

  2、“落”

  诗句中还有一个动词,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让人眼睛一亮。这个词语能否换成“在”?

  “落”:理解词语先思考什么意思,再联系诗句意思,品味词语在诗句中的具体意思,并与*常的用法作比较看好在哪里。

  运用拟人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

  五、读出“望月”之情结美

  1、按老师的要求说出诗中的词语或诗句。

  直接表达月光如水,澄澈透明;从声音这个角度侧面表现中秋夜晚之宁静;突出诗人望月之久,表现孤寂之情;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含蓄表达自己愁思之深。

  2、事实上,月亮在*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人的眼里,是浪漫的多情的美丽的。看到月亮,有许多美妙的感受、联想就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淡淡的月光,浓浓的情愫,无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它,依旧恒悬于黑幕上,照在所有爱月之人的心上。于是,成就了一种淡泊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成就了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就了一种惆怅叫“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成就了一种伤情叫“杨柳岸,晓风残月”,成就了一种安慰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更成就了一种祝福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们寄情于月,月亮,也就承载着人世间种种情思,如诗一样,悬挂在天空之上,悬挂在古人与我们之间,也悬挂在你我之间。

  3、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注意写出作者及作品名。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李商隐)

《十五夜望月》教案3

  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意境很美,却很含蓄的诗。在备课前,我花了几天的时间在网上查找了很多资料,我想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及“杜郎中”其人。因为诗句饱含的情感,是与诗人当时的心情、处境、背景息息相关的,离开了这些,说要“体会情感”那都是无根之萍。可是,查找了数百个地址,没有找到我要的东西。备课时,心里满是惶惑。但,课还是要上。

  今天课堂的流程还是比较清楚,但在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时,我实不敢多说,我不知该怎么说,我只能从补充诗题开始,告诉学生这是作者在十五夜想念他的朋友杜郎中,然后再让他们从诗句中找到词语去体会这种想念,体会月夜诗人的孤独与清冷。至于为何想念,想念到何程度?一概不敢涉及


《古诗: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3篇(扩展5)

——《望月》教学设计3篇

《望月》教学设计1

  一、教材简析

  文章主要写“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像。文章语言隽永、意境优美、生动有趣,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诗。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感受月亮下的美景,背诵一些写月的古诗句,激发美好的想象。

  三、设计理念

  体现“以商讨为方法,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抓住课文的留白点,充实更多的语文教学资源。

  四、设计特色

  抓住文中四处“……”组织整堂课的教学流程,配以合适的音画,让学生在阅读感悟文字之美时,增加视听美感,并力求把文字之美与视听之美融为一体。

  五、教学准备

  有关课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写月亮的古诗句。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人们常说,月亮是美的化身,观赏月亮需要一颗宁静的心。……

  2、轻声地读一读全文。交流读后感受。

  (二)提出问题

  1、文中有四个地方用了省略号。哪四个地方?

  2、作者为什么在这四个地方用省略号?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探讨第一处省略号的意思?

  (可能是作者没有把看到的景物一一写出来;可能是作者被月光下的美景陶醉了)

  2、让学生欣赏“月下美景”。(出示画面)。为朗读课文选音乐,并说说所选音乐的依据。

  3、学生边默读边欣赏音乐。

  4、指名学生配乐朗读(注意把“……”读好)。

  5、齐读。

  (四)学习第三到十二自然段

  1、小外甥和作者背了哪些诗句?

  2、讨论在朗读时要注意什么。

  3、指名分角色朗读。

  4、指导学生背诗。

  5、第11小节下面的省略号,是由两个省略号组成的。引导学生理解。

  6、学生交流收集的写月亮的古诗句。准备背诗比赛。

  7、欣赏歌曲《但愿人长久》。

  (五)学习课文十四到二十自然段

  1、小外甥为什么把月亮比作天的眼睛呢?探讨文中第三处省略号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

  3、引导学生静想自己眼中的月亮像什么?

  (六)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讨论课文结尾的“……”可不可以换成“。”

  3、让学生随着作者一道展开幻想的翅膀!(出示月亮幻想图)

  4、拓展:写出自己的幻想。


《古诗: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3篇(扩展6)

——古诗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3篇

古诗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二、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三、教学难点: 学会鉴赏诗歌

  四、教学时数:1教时

  五、课型:朗读赏析课

  六、教法:边读边议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二)揭示本课的环节及任务

  今天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字——读,具体任务是:读顺、读义、读景、读情、读味、读韵。

  (三)六步闯关:

  1.大声读——把诗歌读顺畅。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轮读,熟读成诵,毛遂自荐当堂背诵。

  2.说读——读懂诗歌的意思。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3.默读——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抽查展示自学作业。

  4.议读——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边读边议,小组互相讨论:(1)从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一幅安静、凄清的秋夜景色,为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5.品读——品析诗味。咬文嚼字,用比较换词法等品析诗中精美词句。小组互相讨论:(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从何处体现?(“地白”:给人予积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皎洁)(2)“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写鸦雀有什么作用?(既是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3)“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怎样的情感?(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理。)(4)“落”换成“在”好吗?(“落”写出了愁思随着月光的泻落从上而下,富有动感,形象新颖)。小组充分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

  6.美读——读出诗歌的韵律。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情基调、朗读语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四)课外延伸

  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歌。

  板书设计:景→境→情

  银白的地面安静孤独寂寞

  (皎洁的月色)凄清对亲人的

  熟睡的鸦雀伤感的深切思念

  飘洒的冷露秋色夜景

  芳香的桂花


《古诗: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3篇(扩展7)

——古诗《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菁选5篇)

古诗《春夜喜雨》教学设计1

  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以及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以及背诵古诗。

  2、感受春雨的美好。

  3、教会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用歌曲《小雨沙沙》引入古诗。

  二、学习古诗

  1、有一首古诗中也藏着“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前四句),感受春雨的美好。(出示课题)。

  2、指名读课题(相机正音)

  3、齐读课题

  4、比一比、赛一赛

  (一)比一比谁能把古诗读正确。

  1、学生自己练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请教一下。

  2、指名读。(相机指导读准字音,教师做及时评价给读正确的同学奖励春姑娘的礼物花朵)

  3、看看哪一桌读得最准确呢?(同桌读)

  4、让我们一起来把古诗正确地念出来。

  (二)比一比,谁能把古诗读流利,并且读出感情来呢?

  1、先请同桌之间读一读,如果你觉得你的同桌能闯关成功了,那就在他的诵读书上打上一个五角星。

  2、指名读,进行小老师评价。

  3、欣赏范读

  4、和老师比一比

  5、小组推荐读,进行赛诗会。

  6、齐读——齐诵

  三、自主学习古诗(课堂延伸)

  1、想再学剩下的四句吗?

  2、师讲明方法,生自学

  3、多种形式指名诵读

  4、齐读全诗

  四、小结

  根据本节课学生实际表现情况做出相应的鼓励评价

  授后反思:

  教完《春夜喜雨》这一课后,我觉得低年级古诗教学应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儿童自主快乐学习。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谁愿意来当小诗人?你喜欢吗?谁愿意上来说说。”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一年级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教师自己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古诗《春夜喜雨》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节奏的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

  3、品读杜甫,感受杜甫忧国忧民之情。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解读教材;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准备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背诵杜甫的诗句。

  一、导入课题,品诗人

  1.生背诵课前一首诗《泊船瓜洲》。讨论本诗中用得好的一个字绿。生谈自己的感受。

  是啊,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民族,诗人通过反复推敲,斟词酌句,表达更深远的情意,今天我们来品读杜甫的名篇《春夜喜雨》

  师板书课题。

  2.读诗题,解诗人

  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的资料,介绍杜甫。

  师介绍:杜甫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老师讲解语不惊人死不休,并用爽快流畅的行书进行板书。引导:杜甫的是是否真的是这样的呢?我们来一起品读这首诗。

  二、读古诗,品诗意

  (一)感受律诗韵律美

  1.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字音。

  2.点名读诗,教师进行点拨,读准诗的节奏,相机进行指导。请学生再读,检验指导的效果。

  3.感受律诗的韵律美。

  指导学生写出每一句后一个字的拼音(生sheng、声sheng、明ming、城cheng),了解律诗的押韵方法,注意韵脚的诵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抓住节奏,读出韵律美。

  4.古时候,诗歌都是可以配乐吟唱,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和着韵律来吟唱这首诗。

  老师打拍子,指导学生进行吟唱。通过这样的多角度的诵读,感受古诗带来的韵律和节奏美。

  (二)抓题眼,品诗意

  1.读诗题,品题眼

  (1)生读诗题,抓题眼

  喜,为什么用喜呢?

  (2)讲解喜字的字源,用喜字说成语。

  (3)出示大红双喜字,你看到这个喜字会想到什么成语呢?(喜结良缘)。了解喜在*文化中的运用和重要意义。(渗透中华汉字文化)

  (引导:诗人杜甫喜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喜呢?)

  了解杜甫撰写《春夜喜雨》的背景资料,明白这场春雨滋润世间万物,特别是农作物,必将带来丰收的希望。初步感受杜甫的忧民之情。

  2.自读古诗,解题眼

  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们就应该在他的诗中去品味,看你能够从这首诗中的那些地方品出诗人的喜来。

  学生自由的默读古诗,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上或笔记本上。

  师巡视指导,适当的肯定学生自己的看法,并从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字来进行品读。培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

  3.论诗句,品诗情。

  讨论一

  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在其间做出适当的引导。

  预设:好

  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在春季农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润。农谚云:春雨贵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宝贵。

  知

  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

  当正是时候,又是干旱,又是春天。

  细讨论为什么是用潜,你还能换成别的词的吗?引入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部分,老师诵读,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来解读潜的妙处。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尊重学生自己的个性化的感悟。

  预设: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学写潜字,注意右边的第一个夫捺画变成点,这是避让。

  生练习书写。

  讨论二

  学生较难理解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引导学生思考:这和润物有关系吗?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老师解读:雨这样好,当然希望它能下透彻,倘若只下一小会,那润物也很不彻底,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写下了第三联,只有十个字,便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春江夜雨图。只不过换了一个写雨的角度罢了,上联是从听觉来写雨的润物功能,而本联则从什么角度来写?是从视觉来表现雨意浓厚,

  本句运用了常用的反衬的手法,突出了野径、云、水、渔船相辉映的春夜图,并点题。

  讨论三,重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句是诗人的想象,雨水下的细小,密密的,轻轻的,所以并向大雨一样,叶子上、花上都沾上了雨水,所以显得沉重,诗人只是写了花朵,大家想一想,还会有哪些人和物会欣喜开心呢?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个人见解。

  通过大家的反复品读、探究,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杜甫诗句真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啊。

  4.感受了春雨的可喜,品味到了杜甫的忧民之情。

  背诵《春晓》,比较一下,《春晓》中的花落知多少与《春夜喜雨》中的润物细无声相比,哪一种雨更喜人呢?谈谈你的看法!

  预设师讲解:轻轻悄悄的来,滋润着世间万物,特别是农民的农作物,又是一个好收成年。字里行间真情的流露出杜甫对人民群众的关心。不禁让我又想起了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诗句,

  出示全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大家不妨也来品一品,诗人对人民大众的关怀之情。

  5.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春夜喜雨》。

  6.背诵并默写古诗。

  三、拓展诵读,品诗人情怀

  1.出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感受诗人的忧国情怀。

  读一读,说一说,这首诗用一个什么样的带喜字的成语来形容杜甫的心情呢?(欣喜若狂)他又为什么而喜呢?(收复失地)

  通过这两首诗的诵读,我们能够初略的了解了杜甫那份浓郁的忧国忧民之情,希望大家在课外多诵读杜甫的诗,更加立体的感受杜甫。

  2.课外诵读有关春雨的诗词,进行积累。说一说诗人对春雨的不同感受。

  四、小结,由此诗品人生。

  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情感时刻都在感染着我们,我们在品读完杜甫的《春夜喜雨》以后,你又有怎样的话说呢?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不妨让大家提起笔来尽情的表达!

  五、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

  (杜甫)

  知时节、当春、潜入

  丰收有望

  润物

  细无声

古诗《春夜喜雨》教学设计3

  【材料准备】

  1、杜甫诗《春夜喜雨》

  2、唐朝李约诗《观祈雨》;宋朝苏轼诗《望楼湖醉书》

  3、杜甫的生*思想及诗歌创作

  4、唐朝历史:安史之乱

  5、“春雨”挂图

  【探索内容】

  1、律诗艺术形式。

  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本单元共收唐诗绝句四首,律诗三首,古风三首。其中律诗是唐诗的最高表现形式,其精巧整饬的结构、洗炼的语言、抑扬悦耳的节奏韵律和优美丰富的意境,历来脍炙人口。

  2、诗歌语言艺术及优美意境

  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巨星,他的诗内容博大、思想深邃,艺术风格苍凉遒劲、沉郁顿挫,语言千锤百炼,深得古典诗歌之精髓。《春夜喜雨》虽为写景咏物诗,思想内容不及《三吏》《三别》博大精深,但它*中见奇、以小见大,体现了诗人深切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诗歌行涓涓细流而致雄浑壮阔境界之风格可窥其一斑。

  3、创新情境及拓展运用。

  “论诗及人”,“春夜”观“雨”仅是诗人关于春雨心理历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与之相关的其它部分怎样,如“春旱盼雨”、“雨后生机”的情境,应为学生探索的内容;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同是写春雨,其情境、思想、艺术手法又是怎样的,也应让学生去探讨。借此大力度地激活探索欲望,使学生养成自主赏析诗歌的能力,进而有效地开启心智,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探索目的】

  1、培养学生对诗歌形式特征、语言运用等方面质疑研讨的习惯。

  2、培养学生对诗歌意境领悟、形象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操作过程】

  一、拉开心理距离,引发探索动力。

  引入语:“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而当春天到来万物复苏之际,自然万物等待渴望的是什么?当然是春雨。出示研读材料一,彩色“春雨图”,通过投影展示画面:青山、小河、黄柳、绿草、野径、行人、斜风、细雨和飞燕。学生仔细观察,讨论研究,抓特征对景物作口头描述,谈感想论体会,教师作适当点评,导入新课。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唤起了学生已有生活体验衔接起教材生活与学生现实生活,初步打开思维的通道;前置表达缺陷,拉开心理距离,因而激发了学生探究热情和动力。

  二、整体感知,学生树立探究目标。

  在“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学生仿读─概括诗意”的基础上,由学生谈谈对这首诗的看法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你是否喜欢它,喜欢它哪些方面等。学生领悟到以下内容:这首诗语言锤炼精工;拟人、对比修辞手法的表现力强;创造的意境美;借景抒情,情景相生。然后学生归纳并树立起探索研究的重点:

  a、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b、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明:树立探究目标,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在自学讨论的基础上自己提出;教师只作一些引导,且以研讨者的身分参加意见,不越俎代庖。

  三、对照比较,探寻律诗形式特征。

  研读材料二:望楼湖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引导学生拿这首诗与《春夜喜雨》作比较阅读,主要研究在形式特征方面的异同。在学生自读领悟的基础上,交流研究结果,从而归纳出了律诗的特征:八句,有五言、七言律诗,偶句押韵,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等。关于律诗与截句的关系、律诗*仄、对仗等知识,教师可作引导、点拨和补充。

  四、质疑问难,探究语言和意境。

  在学生充分诵读、自学、领会的基础上,分组分项讨论,一组同学主要研讨诗歌语言运用及意境创造,二组同学主要研讨杜甫生*思想、诗歌构思、诗歌抒发的情感。然后由各小组三至四名代表发言。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教师及时将这些问题板示出来:

  1、“潜”能否改为“洒”或“落”?“润”、“细”有什么表达效果?

  2、“好雨知时节”、“随风潜入夜”、“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3、诗人扣住春雨的什么特征加以描绘?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是纯写景文字吗?如果不是,那又有什么用意?

  5、诗人为什么不写雨中的房屋、水雾、黄柳和青草?

  6、诗人写景的角度有无变化?“花重锦官城”是诗人眼见实景吗?

  7、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一场普普通通的春雨为什么能使诗人倾情如注、用墨如泼?

  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在板示的同时,将这些问题归纳为四类:

  第一类:遣词用语造句。包括1、2两个问题

  第二类:突出特征,塑造形象。包括3、4、5三个问题。

  第三类:构思流程。包括第6个问题。

  第四类:情感灵魂。包括第7个问题。

  然后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精读、讨论、解答,分类别逐步解决,并着重处理了几个关键问题,学生研讨情况如下:

  第一、作者抓住“春”雨“夜”雨去写,突出了雨有意润物、无意声张讨好的特点,是和风细雨,而非疾风暴雨。

  第二、全诗抓住春雨的特质,以“好”字统摄全篇:运用拟人,说雨通人意,解万物之渴;将“野径云”的“俱黑”与“江船火”的“独明”进行对比,既色彩鲜明、富有画意,又说明天阴雨长,满足自然万物的需求;而“花重锦官城”的瑰丽景观,更是“好”雨恩泽的赏赐。

  第三、诗人是按先“倾耳听雨”、再“举首望雨”、后“闭目想象”的过程和角度去表现春夜“好”雨的,抒发了诗人对雨泽万物的无限喜爱与赞美之情。

  第四、诗人之所以对一场普通春雨有着如此深厚的喜爱之情,是由诗人生活经历、思想品格决定的。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遭遇坎坷,历经磨难,特别是经历了唐代“安史之乱”那个动荡的时期,他写出了著名的《三吏》《三别》,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即使落泊在野,生活困顿,也密切关注着国家的兴衰、百姓的疾苦。当秋风破屋秋雨漏床之际,他想到的不是个人的疾苦,而是考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且倘能如此“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场恩泽万物的春雨紧连着千家万户的命运,他能不欣喜、能不如陶如痴吗!可以说诗人杜甫就是春雨精神的化身!

  说明:在引导学生质疑探索、提出问题时,教师集中精力,灵活地将问题进行科学分类,使问题解决的过程条理清楚;仔细倾听学生的讨论发言,相机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教师既对探索过程进行及时调控,还适时点拨,推波助澜,不断激发学生思维活力,使探究过程更加热烈、丰富、深入。例如:

  a、体悟“潜”“细”等字眼的表达作用时,让学生联想朱自清散文《春》中描绘的春雨的情景,“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比较与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用“砸”“扫”“倒”表现的夏天“雨点”,“雨道”、“雨瀑”的情景的不同。

  b、体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意:假如你是一棵小树苗,请你对春雨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一缕春雨,谈谈你的愿望和想法。有的同学对春雨说,那风刀霜剑的冬天,我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你的到来,你是历史涅槃的圣火你是绿色生命的天使;有的同学对春雨说,我不会辜负你甘霖的哺育,几年后我会长成一片绿云,长出永恒的你。有的说假如我是一缕春雨,我会亲吻那焦渴的土地,让真诚和爱长出和*与富足……

  c、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富有生活哲理的语句,你想到了生活中的什么人、物、事?有的同学说想到了边防战士、人民警察,清洁工人、邮递员、人民教师,想到了同学友谊、亲人关爱、文化哺育等。

  五、内容整合,进行形象体认。

  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好雨知春”、“和风细雨”、“黑夜明火”、“繁花满城”四幅画面整合为一,将诗歌内容从整体到局部、由近及远、由眼前景到想象景的表现过程,按照以下层次进行形象再创和口头描述:

  1、粗线勾勒:春雨、田野、小径、茅屋、江船、渔火。

  2、上彩着墨、变静为动:灰色的云,黑褐的天,亮亮的渔火,细细的斜斜的春雨轻盈地飘进江水、田野、村落,水流潺潺、轻枝摇曳、细雨沙沙。

  3、换景特写:天亮了,太阳笑眯眯的,一夜间大地披了盛装,青青的草色,鹅黄的叶芽。最惹人眼的是亭台楼阁边那片片彩云般的树木,花儿五色缤纷,打着朵儿的,绽开笑容的,还挂起晶莹的耳坠,闪闪发亮……其他同学边听边想,闭目、凝神、运思、微笑、激动……融入了意境,经受再创诗意的熏陶感染。

  实施这一环节时,教师启发学生探究诗歌运行思路,整合形象内容,充分展开想象;同时给学生留下了较充分的时间作准备,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说明:形象体认的目的是要学生在头脑中自主形成关于诗歌语言、意境探索的有效途径和基本规律,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初步感知到深入理解再到意境体认。这样做既融合了诗情画意,综合起探索结果,又实现主体思维与客体思维的接合,从而为下一步迁移创造打下基础。

  六、拓展深化,进行思维创新。

  教师创设情境:好雨当春发生之际,诗人是那样喜悦、兴奋、赞叹,那么,杜甫在春雨到来以前,站在破败的茅屋前观望,那会有怎样的景象?诗人会有怎样的向往和感情?假如你就是诗人杜甫,请以“无雨的春天”为表现内容构思一段话,然后开展口头作文比赛。学生的口头作文,思路相当开阔,有的说无雨的春天,风尘滚滚,禾苗枯死,杜甫心忧如焚,长声叹息;有的说,无雨的春天人们无以为食,人们刮树皮,吃草根,不少的人背井离乡,沿街乞讨,杜甫看到“路有饿殍”老泪纵横;有的说,无雨的春天,疫病流行那是“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可怕景象。

  说明:《春夜喜雨》句句绘景,句句写情,从倾耳听雨到举目观雨,再到闭目遐思,令人处处感受到诗人的存在,感受到诗人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和炽热的情感。进行新情境下的想象表达,既进一步拉近与诗人的距离,更利于学生在把握原诗思想灵魂和艺术技巧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创新。学生在原诗灵魂和技巧的观照下,展开联想,驰骋想象,或模仿、或翻新,或拓展,或创造,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促成了学生语言素养和探索能力的提高。

  七、再创探索情境,实现能力迁移。

  研读唐朝李约诗《观祈雨》的语言运用、意境创造、情感观点,并与本篇课文《春夜喜雨》进行比较。

  附诗

  观祈雨

  (唐)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歌的大意是:春旱无雨,桑条无叶,禾苗被毁,百姓不得不强颜欢笑,在龙王庙前吹箫奏乐,乞求龙神降下救命雨。而朱门里的豪家之人也出来品味管弦,欣赏歌舞,他们并非惟恐老天不雨,而是“犹恐春阴”,担心丝竹受潮,演奏声音哑咽。

  说明:设计这一训练,是为了实现诗歌赏析能力的迁移李约也是唐代诗人,与杜甫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虽然名气不大,但这首诗无论在语言锤炼、意境创造,还是在艺术表现方面,都与《春夜喜雨》有相通之处,甚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利于能力迁移和赏析能力提高。

古诗《春夜喜雨》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课前准备

  ①学生自读课文,对照课后生辽表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标好每个自然段的序号,记下自己的疑问。

  ②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一曲节奏舒缓的乐曲。

  ③用纸分别画一个5岁左右和9岁左右的“科利亚”的模样,剪下来准备板贴用。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出示5岁时的“科利亚”人物像。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什么事情呢?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②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生字“匣”:读准音:联系木盒子识记形,了解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④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边听边思考揭题时的两个问题。

  ⑤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尝试帮助老师完成板书:

  ()木匣→()木匣()

  ⑥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⑦引导学生质疑。

  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①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a.教师指导学生用朗读的方式告诉大家: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学生找出句子读: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

  教师结合生字的学习,启发学生读的时候注意突出“各种各样、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其他小玩意儿”这些词语。

  b.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c.教师引读: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学生接读第三自然段。

  ②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a.引导学生找出科利亚开始挖木匣时的言行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科利亚是个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孩子。

  b.重点指导学习第十一自然段。

  用人像图和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四年前,科利亚是5岁(教师在黑板上贴出5岁的“科利亚”形象,让学生自己从前后课文的有关语句中找到推算的依据),走了10步埋下木匣(用线段图表示);现在的科利亚是9岁(教师在黑板上贴出9岁的“科利亚”形象),启发学生自己上黑板画线段图表示科利亚现在每一步的大小,应该画几步。

  c.联系上文,让学生说说第十二自然段中“果然”的意思。

  d.分角色朗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

  ③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a.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

  b.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c.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作业

  抄写课文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熟读课文

  ①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②自由朗读全文,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巩固生字

  ①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②分类记忆要求会写的字。

  a.找出左右结构的9个生字:挖、鞋、锯、抢、难、初、敌、阶、懂。有的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来记忆字形。

  b.学生利用笔画、偏旁或熟字记忆其他4个生字:斧、免、屋、管。

  ③给生字组词。

  指导写字

  ①出示9个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这9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写字。

  a.教师播放节奏舒缓的音乐,学生闭目*,正确执笔,摆好坐姿。

  b.学生对照范字临写。每个字写两遍。

  c.教师巡视,及时评议。遇到共性问题可以范写指导。将学生写得好的作业即时展示。

  抄写词语

  ①自己读、记词语。

  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复述课文

  个人练习。指名复述,全班评议。

  实践活动

  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古诗《春夜喜雨》教学设计5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通过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欣赏不同形态的雨,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揭题,读题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这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注释,试着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同桌可以互相交流)

  2、指名说说读古诗有什么要求。自由练读。

  3、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字正腔圆。

  4、默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读后交流:相同的地方:都是写雨的。不同的地方:

  ①作者、朝代不同(简要介绍作者)

  ②字数、句数不一样(简要介绍五言律诗、七言绝句)

  ③下雨的时间不同(白天、黑夜)

  ④雨不同。

  四、走进《春夜喜雨》,体会杜甫的喜雨

  1、诗人杜甫为什么喜欢这场春雨?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的喜欢?

  2、自由读,结合注释思考,讨论。

  3、交流讨论:围绕以下几点

  ①知时节:说明雨下得及时。简介诗人当时情况。(指导读出欣喜之情)

  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a.出示朱自清《春》的片断,教师配乐读,体会润字。

  b.同样是表现春雨的轻轻,悄悄,杜甫只用了几个字?(10个)如果让你圈出两个字,你圈哪两个字?(潜、润)(指导用换字的方法体会潜的精妙)

  ③、花重锦官城

  找出描写花的句子。这句里哪个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重、湿、红等)你仿佛看到了(出示图片)体会湿和重。

  4、整合读《春夜喜雨》。

  五、走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体会苏轼的醉雨

  1、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大雨、急雨)从哪儿体会到的?

  2、交流讨论:

  ①白雨跳珠乱入船

  a.斟酌跳珠

  b.斟酌乱

  ②黑云翻墨未遮山

  (1)你仿佛看到了

  (2)(出示黑云翻滚的图片)吟诵

  (3)师生对读,体会雨的大、急。

  ③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雨来得匆匆,去呢?谁来读?

  (2)你能想象得出水如天是怎样的画面吗?(生说,读)

  (3)出示图片引导读,想象,再读。

  3、此时此刻,诗人仅仅是因酒而醉吗?(雨、景)回读全诗。

  4、简介诗人此时处境。历史上无数诗人在失意或悲伤的时候,总会借酒消愁,吟诗抒怀。(出示其他不同情怀的雨的诗句)指导读。

  5、经历了如此大的挫折,而诗中却不见愁情,这是怎样的陶醉啊!齐读全诗。

  六、整体回读,背诵两首古诗

  七、作业布置


《古诗: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3篇(扩展8)

——十五夜望月作文 (菁选3篇)

十五夜望月作文1

  中秋节的时候,夜空中挂着一轮格外明朗的月亮,那皎洁的月光照射在广阔的大地上,好像给整个世界散上了许多银粉。

  这时,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妹妹一起去走月亮。我们走进公园里,走在石头砌成的小道上,听着草丛中的蟋蟀演奏的乐曲,闻着草木散发的.清香,这一切是多么宁静;就在这时,月亮和小星星们一时淘气,突然变成了一盏盏指路灯,把我们指往热闹的广场。

  追随着天上的明月,我们很快地穿过公园,走到了大马路上,在大马路旁就是热闹非凡的围垦广场。在月光的照耀下,围垦广场中间的那几座雕像闪闪发光,仿佛让我看到许多人在种地,挖矿,为了建设美好的祖国,他们黑夜时都在干活。围垦广场也让我看到了热闹的夜晚。此时,围垦广场的草坪上人山人海,热闹极了,这让我觉得夜晚既是宁静的,也是热闹的。

  在围垦广场的东面是钱塘江。晚上的钱塘江十分*静,江水轻轻的荡漾,发出沙沙的响声,对面城市的灯光倒映在水中,好像一串串流动的珍珠,加上明月发出的光芒,十分使人陶醉。

  夜晚,我听着柳叶发出的鸣奏,看着天空中那些闪烁的星星,渐渐的我看模糊了,我仿佛觉得自己睡在月亮的怀抱里,天上的星星组合成一道银河,让我看了在喜鹊桥上约会的牛郎和织女。

  这真是一个美好的中秋节,夜晚我和家人走月亮。

十五夜望月作文2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其友。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我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十五夜望月作文3

  夜,深了。

  十五的月亮圆又圆,它,把清辉洒向大地,使地面,犹如铺上了一层白霜。

  王建披着一件长袍,从屋里走了出来,在院子里坐了下来。他看看手上那块月饼,又抬头看看天空。

  十五的月亮是那么清幽,月上的嫦娥,是否也想与夫君团圆呢?王建长叹一声。他想起了自己:家境贫穷,从小离家,投身行伍,这么多年了,一直都是孤身一人。

  这时,树上的乌鸦叫了起来,凄凄切切,令人难过。

  是呀,今天是八月十五呀,皓月当空,世人都在望月。想必有千干万万,万万千干的人在此时此刻望月吧,然而,又有多少人不沉浸在思念里呢?月光如水,这本该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王建一边想着,一边起身,正欲回屋,不知从何飘来一阵桂花儿香,又勾起了他的回忆。那一年,也是这阵桂花香,可是,那一起赏桂的人儿,现在在何方呢?我亲爱的元颖兄,你现在在做什么呢?一定也在望月吧!

  王建回到屋中,拿了笔墨,一气呵成,写下了一首千古名作: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古诗: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3篇(扩展9)

——迢迢牵牛星的作文 (菁选2篇)

迢迢牵牛星的作文1

  “牛郎!我好想你,你和儿子好吗?”织女站在织女星上的房屋前望着,可惜,没有人儿。

  回到屋里,望着织布机,织女哭了。“你为什么是神仙呢?不是多好啊!你就可以和牛郎在一起了……”好不容易舒缓了情绪,感到身上发凉,一看,裙衣已经湿了。织女呜咽着、颤抖着伸出她那双洁白的、纤细而修长玉手,放在织布机上,织女又哭了,因为她给牛郎织的衣服还没织好呢!但织女仍在工作着,双手不停地动着,只可惜连一块带有简单花纹的布都没有,只有浸透了织女泪水的烂布。

  突然,王母过来了。她见了织女织的布,气得连那精致的脸都红了。她一把扯过布,一道闪电把它劈了个粉碎。“哭什么哭!神仙是绝对不能和凡人在一起的!让你们每年见一次就不错了!再哭连见也别见了!看看这布,我怎么穿?怎么挂在天上?人间被你弄得天天下雨,都是你干的好事!好好织布!”王母把碎布砸在织女身上,摇曳着华服,回天宫去了。

  织女抽泣这理好碎布,换了当初牛郎偷走的衣裳,走出门外到银河边:银河浅浅的,只见鱼儿们在河里游来游去。织女刚跨出去一步,就听见王母的声音:“你要过去,我就杀了牛郎!”织女一惊,立刻缩回了脚,又哭了。突然,她好像想到了什么,用河水洗了洗脸,一抬头,便迎上了牛郎炽热的目光。织女微笑着,但她并没有激动的向牛郎跑去,只是笑着笑着……她知道,牛郎不想他哭。

  也许,这也是一种安慰吧……

迢迢牵牛星的作文2

  一条银河,便把自己和她隔离起来。那狠心的王母呀,任凭自己如何哭喊,却不肯放手。

  她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正摆弄着织布机,发出札札的织布声,可她知道再大的声音,也掩饰不了自己的愁思。

  一天了,也没织成一段布帛,两行浅浅的清泪划过脸庞,像下雨一样落下来。朦胧的泪眼模糊了视线,诉说着自己被困织机的哀怨与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他在干什么?孩子们好吗?他有没有想我?”她想。苦笑了一下,低头织锦。可那让人痛断肝肠的思念,折磨得她无法施展自己的高超技艺,终日以泪洗面。

  那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相距能有多远呢?即使只隔着一条清澈的河水,也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流,诉说自己的相思。

  她多想有一双翅膀,飞过那银河与他、与孩子们相会,尽情诉说自己的相思。

  于是,早就了*最美好的爱情,却也造就了*最古老的遗憾。


《古诗: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3篇(扩展10)

——迢迢牵牛星翻译及赏析 (菁选2篇)

迢迢牵牛星翻译及赏析1

  【重点字词解析】

  ①迢迢:遥远。瞳皎:光明。

  ②擢:摆动。扎扎:机织声;机杼:织布的梭子。

  ③章:布帛上的绞理;零:落。此句意:织女因相思而无心织布只是哭泣。

  ④此二句意:银河水清又不深,牛女二星相距也不远。

  ⑤盈盈:水清浅的样子;脉脉:古情相视的样子。此二句意;牛女只一水之隔却相望不得语。

  爱学习,关注微信公众号:名师网(mshizx)让名师指引你前行!

  翻译:

  (看那天边)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眼泪像下雨一样落下来。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赏析鉴赏】

  本诗是借助古老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而来反映爱情生活的诗篇。

  牛郎织女的故事,最早记载是《诗经》,写织女对心中人恋念。本诗在神话传说的基础上更具体了故事的情节,更加突出了织女相思之悲苦,思念之哀怨,而且感情描写更细腻,艺术手法更完美,更加充分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织女渴望夫妇团圆的强烈愿望。

  诗篇开头,由牵牛星引出河汉女,“纤纤擢索手,札扎弄机杼”引出织女织作的场面,但这并不是本诗叙写的重点,“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句承上启下进行过渡,一下子将孤独、哀怨、痛苦、不幸的织女推到了读者面前,与她日夜相思的牛郎却因隔着天河而不能相见,天河水清且浅,*相距并不遥远,却无人给他们搭上一座小桥让二人相会,织女只能默默凝视,欲语不能,盈盈粉泪,柔肠寸断。这真是“凄凄惨惨戚戚”,让读者感慨哀叹,唏嘘不已。这首诗之所以流传久远,还在于它深刻的内涵。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爱情悲剧,而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表面是写织女相思牛郎的事,而实际是抒发人世问思妇对远在他乡恋人的离愁别绪。社会动乱,男子从征服役,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天上的熠熠双星及其美丽的爱情传说,极容易使久居深闺的妇人彻夜难眠,触动她们满腔的离愁别绪。本诗明写神话故事,暗写现实生活,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抒发闺妇的感伤情怀。

  此外,这首诗还得力于它高超的写作技巧;

  大量使用叠字,对人物进行刻画,增强了诗句的形象性和音乐性。“皎皎”突出织女星的光辉,使人联想到织女娇艳的容颜;“纤纤”楹言手的细长秀美,使人联想到她温柔的体态和气质;“札札”织布的声音,使人联想到织女娴熟的织技;“盈盈”写银河水的清澈;“脉脉”蕴含织女情感的丰富与专一。这些叠字或描绘景物,或刻画形象,或叙述情境,无不生动传神,既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又自然贴切地传达出了人物内心的情感。质朴自然,没有雕琢的痕迹。它的写境用语好像信手拈来,没有错彩镂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清新自然。本诗描绘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主要得力于比兴手法的运用。垒诗通篇使用了比兴手法。全诗写牛郎织女的传说,却把现实生活中游于思妇的离别情感也融进去。每一句都不涉及自己的情事,其实处处都是写自己的感受。本诗正是由于思想内容与写作技巧的有机统一,才使得它产生了恒久的艺术魅力。

迢迢牵牛星翻译及赏析2

  【重点字词解析】

  ①迢迢:遥远。瞳皎:光明。

  ②擢:摆动。扎扎:机织声;机杼:织布的梭子。

  ③章:布帛上的绞理;零:落。此句意:织女因相思而无心织布只是哭泣。

  ④此二句意:银河水清又不深,牛女二星相距也不远。

  ⑤盈盈:水清浅的样子;脉脉:古情相视的样子。此二句意;牛女只一水之隔却相望不得语。

  爱学习,关注微信公众号:名师网(mshizx)让名师指引你前行!

  翻译:

  (看那天边)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眼泪像下雨一样落下来。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赏析鉴赏】

  本诗是借助古老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而来反映爱情生活的诗篇。

  牛郎织女的故事,最早记载是《诗经》,写织女对心中人恋念。本诗在神话传说的基础上更具体了故事的情节,更加突出了织女相思之悲苦,思念之哀怨,而且感情描写更细腻,艺术手法更完美,更加充分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织女渴望夫妇团圆的强烈愿望。

  诗篇开头,由牵牛星引出河汉女,“纤纤擢索手,札扎弄机杼”引出织女织作的场面,但这并不是本诗叙写的重点,“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句承上启下进行过渡,一下子将孤独、哀怨、痛苦、不幸的织女推到了读者面前,与她日夜相思的牛郎却因隔着天河而不能相见,天河水清且浅,*相距并不遥远,却无人给他们搭上一座小桥让二人相会,织女只能默默凝视,欲语不能,盈盈粉泪,柔肠寸断。这真是“凄凄惨惨戚戚”,让读者感慨哀叹,唏嘘不已。这首诗之所以流传久远,还在于它深刻的内涵。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爱情悲剧,而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表面是写织女相思牛郎的事,而实际是抒发人世问思妇对远在他乡恋人的离愁别绪。社会动乱,男子从征服役,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天上的熠熠双星及其美丽的爱情传说,极容易使久居深闺的妇人彻夜难眠,触动她们满腔的离愁别绪。本诗明写神话故事,暗写现实生活,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抒发闺妇的感伤情怀。

  此外,这首诗还得力于它高超的写作技巧;

  大量使用叠字,对人物进行刻画,增强了诗句的形象性和音乐性。“皎皎”突出织女星的光辉,使人联想到织女娇艳的容颜;“纤纤”楹言手的细长秀美,使人联想到她温柔的体态和气质;“札札”织布的声音,使人联想到织女娴熟的织技;“盈盈”写银河水的清澈;“脉脉”蕴含织女情感的丰富与专一。这些叠字或描绘景物,或刻画形象,或叙述情境,无不生动传神,既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又自然贴切地传达出了人物内心的情感。质朴自然,没有雕琢的痕迹。它的写境用语好像信手拈来,没有错彩镂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清新自然。本诗描绘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主要得力于比兴手法的运用。垒诗通篇使用了比兴手法。全诗写牛郎织女的传说,却把现实生活中游于思妇的离别情感也融进去。每一句都不涉及自己的情事,其实处处都是写自己的感受。本诗正是由于思想内容与写作技巧的有机统一,才使得它产生了恒久的艺术魅力。

推荐访问:牵牛星 迢迢 古诗 《古诗: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3篇 《古诗:寒食 迢迢牵牛星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1 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