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古诗词原文【10篇】(2023年)

时间:2022-12-29 11:30:04 浏览量:

古诗词原文1  宋代·苏轼  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馈岁  农功各已收,岁事得相佐。  为欢恐无及,假物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古诗词原文【10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2023古诗词原文【10篇】(2023年)

古诗词原文1

  宋代·苏轼

  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馈岁

  农功各已收,岁事得相佐。

  为欢恐无及,假物不论货。

  山川随出产,贫富称小大。

  置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

  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

  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

  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

  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别岁

  故人适千里,临别尚迟迟。

  人行犹可复,岁行那可追!

  问岁安所之?远在天一涯。

  已逐东流水,赴海归无时。

  东邻酒初熟,西舍豕亦肥。

  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

  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守岁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讙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古诗词原文2

  [明] 高启

  我登此山巅,不知此山高。

  但觉群山总在下,坐抚其顶同儿曹。

  又见太湖动我前,汹涌三十万顷烟波涛。

  长风吹人度层嶂,不用仙翁赤城杖。

  峰回秋碍海鹘飞,日出夜听天鸡唱。

  中有一泉长不枯,乃是蜿蜒神物之所都。

  老藤阴森洞府黑,树上不敢留栖乌。

  常年祷雨车,来此投今符。

  灵旗风转白日晦,马鬛一滴沾三吴。

  岩峦苍苍境多异,樵子寻常不曾至。

  探幽历险未得归,忽听钟来涧西寺。

  此时望青冥,脱略情尘世。

  白云冉冉足下起,如欲载我升天行。

  古来名贤尽何有,唯有此山长不朽。

  欲呼明月海上来,照把长生一瓢酒。

  浮丘醉枕肱,洪崖笑开口。

  天风吹落浩歌声,地上行人尽回首。

古诗词原文3

  哀英儿

  近现代黄福基

  世变方谲扰,我生苦颠踬。矧伤儿女情,此恨人间至。

  中年有是儿,奚啻千金赐。抱玩不忍离,饥寒挂梦寐。

  咿呀才四龄,慧语先人意。广颡秀眉鬓,亲党誇打器。

  如何遘卒病,呕吐热潜炽。投药胃旋翻,刀圭术难置。

  招魂音欲嘶,魂兮果何寄。冥冥岂可论,霣此丈夫泪。

  我母郁怀抱,发白颜每蹙。忆从得是儿,摩抚勤顾复。

  尝云类乃祖,颧额似之酷。昨岁初学字,举家叹机速。

  更课唐人诗,琅琅声戛玉。乞爷书儿名,戒姊乱签轴。

  慧根宣母怀,藉此寿水菽。何来刻骨悲,又累我母哭。

  收声我泪吞,恐伤母心腹。敝庐庋五车,空说留儿读。

  寸楮未忍开,书灯深夜绿。儿死息万缘,父子徒空名。

  生言百追念,病语弥伤情。宛转两日间,神昏舌尚清。

  呼爷复呼娘,丝丝依恋声。握指颤冰臂,斜睨漏青睛。

  唇寒抱之吻,息断犹望生。阖棺缘遽绝。形貌犹分明。

  视汝一抔土,日夕号鼯鼪。如何的皪珠,弃向榛与荆。

  世情何所念,念念吾生轻。

古诗词原文4

  女儿曲

  清代俞樾

  悽悽切切,有女泣血。问女何所悲,呜咽不能说。女儿虽无父,女儿自有夫。

  女儿虽无母,女儿自有姑。昨日媒氏来,索彼一斛珠。

  今日媒氏来,索彼红罗襦。非索珠与襦,乃索郎所无。

  噫嘻异哉,乃索郎所无。朝亦哭,暮亦哭,朝哭暮哭,一病入骨。

  女儿死耳何足悲,所悲郎不知。行行且止,女儿入市。

  女儿非入市,曰有医在此。女儿非就医,冀郎一见耳。

  天假之缘,郎竟来前。郎竟来前,女儿涕泗涟涟。解妾香囊,系君衣裳。

  生不得入君之室,死犹得在君之旁。妾不胜大愿,愿君无伤。

  风萧萧,日冥冥。渊鱼深匿,林乌悲鸣。女儿行不成步,语不成声。

  蛩蛩距虚,负之而行。呜呼,今日何日,得君负之而行。

  女儿虽死,死贤于生。我闻此事,为作此诗。敬告儒林丈人,勿以苛礼责女儿。

  女儿之志良可悲,呜呼,女儿之志良可悲。敬告儒林丈人,勿以苛礼责女儿。

古诗词原文5

  李白 唐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迥崖沓障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注释」:

  ①卢虚舟:范阳人,唐肃宗时曾任殿中侍御史。

  ②楚狂人:指陆接舆,系楚国狂人,曾狂歌而过孔丘,劝他不要做官。

  ③二峰:指香炉峰和双剑峰。

  「译文」:

  我本是楚狂人,唱着凤歌笑孔丘。手里拿着绿玉杖,清晨就辞别了黄鹤楼。寻访五岳找仙人,不畏路程远,这一生就喜欢踏上名山游。秀美的庐山挺拔在南斗星旁,九叠云屏就像是锦幕张,山影在鄱阳湖上映出青黛光。石门在山前开,香炉峰和双剑峰高耸入云真雄壮。三叠泉水飞泻而下,像银河倒挂一样。香炉峰和瀑布遥遥相望,曲折回旋的山崖、层层叠起的峰峦直插穹苍。山色苍翠,红霞映朝阳,鸟迹看不见,只有吴天寥廓苍茫茫。登上高山,满怀豪情让目光驰骋在天地间,大江悠悠东去不回还。黄云涌出,万里天色变,九条支流,白波滚滚有如流动的雪山。心情真好啊,写出这首《庐山谣》,面对庐山,更使我诗兴发。悠闲中,我对着石镜洗净尘世心,谢公的行迹早就被苍苔填没。我早就服下仙丹再没有尘世情,三丹和积,可说是学道已初成。远远望见仙人正在彩云里,手捧着莲花去朝拜玉帝。早已约好天神会面在九天之上,希望迎接你一同邀游太清。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流放夜郎遇赦回来的次年,从汉口来到江西。诗中既写了庐山的秀丽雄奇,更主要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性格。那时诗人已经历尽磨难,始终不愿向折磨他的现实低头,求仙学道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于上元元年(760)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阳(今江西九江)游庐山时作了这首诗。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大兴县)人,肃宗时任殿中侍御史,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见清王琦注引李华《三贤论》),曾与李白同游庐山。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起句即用典,开宗明义表达胸襟:我本来就象楚狂接舆,高唱凤歌嘲笑孔丘。孔子曾去楚国,游说楚王。接舆在他车旁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嘲笑孔子迷于做官。李白以楚狂自比,表示了对政治前途的失望,暗示出要象楚狂那样游诸名山去过隐居生活。“凤歌”一典,用语精警,内容深刻,饱含身世之感。接着诗人写他离开武昌到庐山:“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诗人以充满神话传说的色彩表述他的行程:拿着仙人所用的嵌有绿玉的手杖,于晨曦中离开黄鹤楼。为什么到庐山来呢?是因为“好入名山游。”后两句诗,既可说是李白一生游踪的形象写照,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寻仙访道的隐逸之心。

  以上是第一段,可谓序曲。然后转入第二段,诗人以浓墨重彩,正面描绘庐山和长江的雄奇风光。先写山景鸟瞰:“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古人认为天上星宿指配地上州域,庐山一带正是南斗的分野。屏风九叠,指庐山五老峰东北的九叠云屏。三句意谓:庐山秀丽挺拔,高耸入云;树木青翠,山花烂熳,九叠云屏象锦绣云霞般展开;湖光山影,相互映照,烘托得分外明媚绮丽。以上是粗绘,写出庐山的雄奇瑰丽;下面,则是细描:“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金阙、三石梁、香炉、瀑布,都是庐山绝景。这四句是从仰视的角度来描写:金阙岩前矗立着两座高峰,三石梁瀑布有如银河倒挂,飞泻而下,和香炉峰瀑布遥遥相对,那里峻崖环绕,峰峦重叠,上凌苍天。接着,笔姿忽又宕起,总摄全景:“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旭日初升,满天红霞与苍翠山色相辉映;山势峻高,连鸟也飞不到;站在峰顶东望吴天,真是寥廓无际。诗人用笔错综变化,迂回别致,层层写来,把山的瑰玮和秀丽,写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

  然后,诗人登高远眺,以如椽大笔,彩绘长江雄伟气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九道,古谓长江流至浔阳分为九条支流。雪山,形容白波汹涌,堆叠如山。这几句意谓:登临庐山高峰,放眼纵观,只见长江浩浩荡荡,直泻东海,一去不返;万里黄云飘浮,天色瞬息变幻;茫茫九派,白波汹涌奔流,浪高如雪山。诗人豪情满怀,笔墨酣畅,将长江景色写得境界高远,气象万千。何等雄伟,何等壮美!大自然之美激发了大诗人的无限诗情:“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外苍苔没。”石镜,传说在庐山东面有一圆石悬岩,明净能照人形。谢公,南朝宋谢灵运,尝入彭蠡湖口,登庐山,有“攀崖照石镜”诗句(《谢康乐集。入彭蠡湖口》)。李白经过永王璘事件的挫折后,重登庐山,不禁感慨万千。这四句意思是:爱作庐山歌谣,诗兴因庐山而激发。从容自得地照照石镜,心情为之清爽,谢灵运走过的地方,如今已为青苔所覆盖。人生无常,盛事难再。李白不禁油然产生寻仙访道思想,希望超脱现实,以求解决内心的矛盾。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还丹,道家所谓服后能“白日升天”的仙丹。琴心三叠,指道家修炼的功夫很深,达到心和神悦的境界。这两句表明诗人想象着自己有一天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以摆脱世俗之情,到那虚幻的神仙世界:“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玉京,道教谓元始天尊居处。诗人仿佛远远望见神仙在彩云里,手拿着莲花飞向玉京。诗人多么向往这样自由自在的世界:“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淮南子。道应训》载,卢敖游北海,遇见一怪仙,想同他做朋友而同游,怪仙笑道:“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遂入云中。”汗漫,意谓不可知,这里比喻神。九垓,九天。太清,最高的天空。李白在这诗里反用其意,以怪仙自比,卢敖借指卢虚舟,邀卢共作神仙之游。两句意谓:我李白已预先和不可知之神在九天之外约会,并愿接待卢敖共游仙境。诗人浮想联翩,仿佛随仙人飘飘然凌空而去。全诗戛然而止,余韵悠然。

  此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既有对儒家孔子的嘲弄,也有对道家的崇信;一面希望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一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风物。诗的感情豪迈开朗,磅礴着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诗的韵律随诗情变化而显得跌宕多姿。开头一段抒怀述志,用尤侯韵,自由舒展,音调*稳徐缓。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转唐阳韵,音韵较前提高,昂扬而圆润。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删山韵,音响慷慨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声月没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转换庚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前人对这首诗的艺术性评价颇高:“太白天仙之词,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词咸善。……今观其……《庐山谣》等作,长篇短韵,驱驾气势,殆与南山秋气并高可也。”

古诗词原文6

  笔法歌

  近现代金鉴才

  笔法原来无奥秘,得心应手自然宜。前修喜作玄妙论,后世纷纷失津蹊。

  蔡邕神授固虚设,钟繇发墓诚可疑。大约初学事绳墨,追随欲与古人齐。

  学成之后求通会,得鱼忘筌何能嗤。书法通难贵在变,厚古薄今非识时。

  欲我师古已妄极,不知古人师何师。子敬垩帚长飞白,羲之涉北轻茂漪。

  更从唐宋窥魏晋,钟王何得独珍稀。长史观罢剑器舞,变化笔法出神奇。

  颜公祭侄传文稿,慷慨忿激见哀思。景度题壁妙迹绝,四幅遗帖各有姿。

  苏黄米蔡肯相类,雄伟峻拔各参差。元后书家多泥古,剥珉出璞非可期。

  其间或以画法入,地怪天惊徒容仪。或谓明清乱古法,此论迂腐若梦痴。

  笔法随时相变出,各从造化参真谛。时移事易遭遇别,性情矩矱度所施。

  书外学书源流阔,字中求字不可医。时人若解此中妙,大道如天各骋驰。

古诗词原文7

  城南联句

  唐代韩愈

  竹影金琐碎,泉音玉淙琤。琉璃剪木叶,翡翠开园英。

  流滑随仄步,搜寻得深行。遥岑出寸碧,远目增双明。

  乾穟纷拄地,化虫枯挶茎。木腐或垂耳,草珠竞骈睛。

  浮虚有新劚,摧扤饶孤撑。囚飞黏网动,盗啅接弹惊。

  脱实自开坼,牵柔谁绕萦。礼鼠拱而立,骇牛躅且鸣。

  蔬甲喜临社,田毛乐宽征。露萤不自暖,冻蝶尚思轻。

  宿羽有先晓,食鳞时半横。菱翻紫角利,荷折碧圆倾。

  楚腻鳣鲔乱,獠羞蠃蟹并。桑蠖见虚指,穴狸闻斗狞。

  逗翳翅相筑,摆幽尾交搒。蔓涎角出缩,树啄头敲铿。

  修箭袅金饵,群鲜沸池羹。岸壳坼玄兆,野麰渐丰萌。

  窑烟幂疏岛,沙篆印回*。咂肌遭眊刺,啾耳闻鸡生。

  奇虑恣回转,遐睎纵逢迎。颠林戢远睫,缥气夷空情。

  归迹归不得,舍心舍还争。灵麻撮狗虱,村稚啼禽猩。

  红皱晒檐瓦,黄*门衡。得隽蝇虎健,相残雀豹趟。

  束枯樵指秃,刈熟担肩赪。涩旋皮卷脔,苦开腹彭亨。

  机舂潺湲力,吹簸飘飖精。赛馔木盘簇,靸妖藤索絣。

  荒学五六卷,古藏四三茔。里儒拳足拜,土怪闪眸侦。

  蹄道补复破,丝窠扫还成。暮堂蝙蝠沸,破灶伊威盈。

  追此讯前主,答云皆冢卿。败壁剥寒月,

  折篁啸遗笙。袿熏霏霏在,

  綦迹微微呈。剑石犹竦槛,

  兽材尚拏楹。宝唾拾未尽,

  玉啼堕犹鎗。窗绡疑閟艳,

  妆烛已销檠。绿发抽珉甃,

  青肤耸瑶桢。白蛾飞舞地,

  幽蠹落书棚。惟昔集嘉咏,

  吐芳类鸣嘤。窥奇摘海异,

  恣韵激天鲸。肠胃绕万象,

  精神驱五兵。蜀雄李杜拔,

  岳力雷车轰。大句斡玄造,

  高言轧霄峥。芒端转寒燠,

  神助溢杯觥。巨细各乘运,

  湍涠亦腾声。凌花咀粉蕊,

  削缕穿珠樱。绮语洗晴雪,

  娇辞哢雏莺。酣欢杂弁珥,

  繁价流金琼。菡萏写江调,

  萎蕤缀蓝瑛。庖霜脍玄鲫,

  淅玉炊香粳。朝馔已百态,

  春醪又千名。哀匏蹙驶景,

  冽唱凝馀晶。解魄不自主,

  痺肌坐空瞠。扳援贱蹊绝,

  炫曜仙选更。丛巧竞采笑,

  骈鲜互探婴。桑变忽芜蔓,

  樟裁浪登丁。霞斗讵能极,

  风期谁复赓。皋区扶帝壤,

  瑰蕴郁天京。祥色被文彦,

  良才插杉柽。隐伏饶气象,

  兴潜示堆坑。擘华露神物,

  拥终储地祯。訏谟壮缔始,

  辅弼登阶清。坌秀恣填塞,

  呀灵滀渟澄。益大联汉魏,

  肇初迈周嬴。积照涵德镜,

  传经俪金籝。食家行鼎鼐,

  宠族饫弓旌。奕制尽从赐,

  殊私得逾程。飞桥上架汉,

  缭岸俯规瀛。潇碧远输委,

  湖嵌费携擎。萄苜从大漠,

  枫槠至南荆。嘉植鲜危朽,

  膏理易滋荣。悬长巧纽翠,

  象曲善攒珩。鱼口星浮没,

  马毛锦斑騂。五方乱风土,

  百种分鉏耕。葩蘖相妒出,

  菲茸共舒晴。类招臻倜诡,

  翼萃伏衿缨。危望跨飞动,

  冥升蹑登闳。春游轹靃靡,

  彩伴飒嫈嫇。遗灿飘的皪,

  淑颜洞精诚。娇应如在寤,

  颓意若含酲。鹓毳翔衣带,

  鹅肪截佩璜。文升相照灼,

  武胜屠欃枪。割锦不酬价,

  构云有高营。通波牣鳞介,

  疏畹富萧蘅。买养驯孔翠,

  远苞树蕉栟。鸿头排刺芡,

  鹄攒瑰橙。骛广杂良牧,

  蒙休赖先盟。罢旄奉环卫,

  守封践忠贞。战服脱明介,

  朝冠飘彩纮。爵勋逮僮隶,

  簪笏自怀绷。乳下秀嶷嶷,

  椒蕃泣喤喤。貌鉴清溢匣,

  眸光寒发硎。馆儒养经史,

  缀戚觞孙甥。考钟馈殽核,

  戛鼓侑牢牲。飞膳自北下,

  函珍极东烹。如瓜煮大卵,

  比线茹芳菁。海岳错口腹,

  赵燕锡媌娙。一笑释仇恨,

  百金交弟兄。货至貊戎市,

  呼传鹦鹆令。顺居无鬼瞰,

  抑横免官评。杀候肆凌翦,

  笼原匝罝紭。羽空颠雉鷃,

  血路迸狐麖。折足去踸踔,

  蹙鬐怒鬤。跃犬疾翥鸟,

  呀鹰甚饥虻。算蹄记功赏,

  裂脑擒摚掁。猛毙牛马乐,

  妖残枭鴼惸。窟穷尚嗔视,

  箭出方惊抨。连箱载已实,

  碍辙弃仍赢,喘觑锋刃点,

  困冲株枿盲。扫净豁旷旷,

  骋遥略苹苹。馋叉饱活脔,

  恶嚼kq腥鲭。岁律及郊至,

  古音命韶韺。旗旆流日月,

  帐庐扶栋甍。磊落奠鸿璧,

  参差席香藑。玄祇祉兆姓,

  黑秬饛丰盛。庆流蠲瘥疠,

  威畅捐輣。灵燔望高冏,

  龙驾闻敲是惟礼之盛,

  永用表其宏。德孕厚生植,

  恩熙完刖黥。宅土尽华族,

  连田间强甿。荫庾森岭桧,

  啄场翙祥,畦肥翦韭,

  陶固收盆罂。利养积馀健,

  孝思事严祊。掘云破嵽嵲,

  采月漉坳泓。寺砌上明镜,

  僧盂敲晓钲。泥象对骋怪,

  铁钟孤舂锽。瘿颈闹鸠鸽,

  蜿垣乱蛷蠑。葚黑老蚕蠋,

  麦黄韵鹂鹒。韶曙迟胜赏,

  贤明戒先庚。驰门填偪仄,

  竞墅辗砯砰。碎缬红满杏,

  稠凝碧浮饧。蹙绳觐娥婺,

  斗草撷玑珵。粉汗泽广额,

  金星堕连璎。鼻偷困淑郁,

  眼剽强盯,是节饱颜色。

  兹疆称都城。书饶罄鱼茧,

  纪盛播琴筝。奚必事远觌,

  无端逐羁伧。将身亲魍魅,

  浮迹侣鸥洝,任犊盏烨。

  天年徒羡彭。惊魂见蛇蚓,

  触嗅值虾蟚。幸得履中气,

  忝从拂天枨。归私暂休暇,

  驱明出庠黉。鲜意竦轻畅,

  连辉照琼莹。陶暄逐风乙,

  跃视舞晴蜻。足胜自多诣,

  心贪敌无勍。始知乐名教,

  何用苦拘伫。毕景任诗趣,

  焉能守硜硜。

古诗词原文8

  读书

  宋代·曾巩

  吾性虽嗜学,年少不自强。

  所至未及门,安能望其堂。

  荏苒岁云几,家事已独当。

  经营食众口,四方走遑遑。

  一身如飞云,遇风任飘扬。

  山川浩无涯,险怪靡不尝。

  落日号虎豹,吾未停车箱。

  波涛动蛟龙,吾方进舟航。

  所勤半天下,所济一毫芒。

  最自忆往岁,病躯久羸尫。

  *千里外,苍黄值亲丧。

  母弟各在无,讣归恐惊惶。

  凶祸甘独任,危形载孤艎。

  崎岖护旅榇,缅邈投故乡。

  至今惊未定,生还乃非常。

  忧虑心胆耗,驰驱筋力伤。

  况已近衰境,而常犯风霜。

  驱之久如此,负疴固宜长。

  朝晡暂一饱,百回步空廊。

  未免废坐卧,其能视缣缃。

  新知固云少,旧学亦已忘。

  百家异旨趣,六经富文章。

  其言既卓阔,其义固荒茫。

  古人至白首,搜穷败肝肠。

  仅名通一艺,著书欲煌煌。

  瑕疵自掩覆,后世更昭彰。

  世久无孔子,指画随其方。

  后生以中才,胸臆妄度量。

  彼专犹未达,吾慵复何望。

  端忧类童稚,习书倒偏傍。

  况令议文物,规摹讵能详。

  轮辕孰挠直,冠盖孰纁黄。

  珪璋国之器,孰杀孰锋铓。

  问十九未谕,其一犹面墙。

  几微言性命,萌兆审兴亡。

  兹尤觉浩浩,吾讵免伥伥。

  因思幸尚壮,曷不自激昂。

  前谋信已拙,来效庶云臧。

  渐有田数亩,春秋可耕桑。

  休问就医药,疾病可消禳。

  性本反澄澈,清田去榛荒。

  长编倚修架,大轴解深囊。

  收功畏奔景,窥星起幽房。

  虚窗达深暝,明膏续飞光。

  搜穷力虽惫,磨励志须偿。

  譬如勤种艺,无忧匮囷仓。

  又如导涓涓,宁难致汤汤。

  昔废渐开辟,新输日收藏。

  经营但亹亹,积累自穰穰。

  既多又须择,储精弃其糠。

  一正以孔孟,其挥乃韩庄。

  宾朋顾空馆,议论据方床。

  试为出其有,始如宫应商。

  纷纭遇叩击,律吕乃交相。

  须臾极万变,开阖争阴阳。

  南山对尘案,相摩露青苍。

  百鸟听徘徊,忽如来凤凰。

  乃知千载后,坐可见虞唐。

  施行虽未果,贮蓄岂非良。

  何殊厩中马,纵齕草满场。

  形骸苟充实,气力易腾骧。

  此求苦未晚,此志在坚刚。

古诗词原文9

  莺啼序

  清代殷秉玑

  馀寒正深料峭,喜春风透户。预分付、留住韶华。恐被芳草催暮。

  系兰棹、花深柳密,重来认得三桥树。嘱东皇休放,杨花漫天飞絮。

  十丈芳尘,陌上走马,衬花开软露。看花外、先系柔条,它时堪寄鱼素。

  怕柔条、相思可寄,寄不尽、相思千缕。未相离,且把相思,暂交鸥鹭。

  携鸥浮白,揖鹭题红,此间共啸旅。怎摒挡、志和家具,载了诗酒,一任逍遥,尚湖烟雨。

  波流眼细,峰含眉瘦,有人不为寻芳出。试湔裙、棹楫斜阳渡。

  蘼芜绣遍,访它拂水荒庄,有酒且酹香土。

  吟怀正畅,共拍清歌,案醉边白苧。曲岸畔、垂杨凝睇,倒影窥窗,引客偷攀,对人酣舞。

  清欢未已,新词才阕,题鹃莫诉伤春事。倩双鬟、吹入瑶筝柱。

  销魂春去江南,燕燕莺莺,旧游记否。

古诗词原文10

  新晴

  宋代方岳

  久雨村仍暝,新晴物自欣。

  蝶翎穿户过,禽哢隔溪闻。

  野径忙穿屐,山泥尽溅裙。

  柳垂春寂寂,花落雪纷纷。

  半月风雷雹,四郊烟水云。

  画图寒不卷,林壑远难分。

  好在鱼虾侣,甘同鸟兽群。

  坞深藏曲折,灶冷郁氛氲。

  野确多舂药,山庖少膳荤。

  瓶储徵士粟,涧煮野人芹。

  美可冰甆茹,香惟瓦甑醺。

  鹰芽长及寸,猫笋重兼斤。

  淡泊谙贫味,熹微策睡勲。

  意行随远近,高卧送朝曛。

  原隰桑麻沃,衡门卉木薰。

  隐居捐世累,处士应星文。

  诗忆春池草,书忘秘阁芸。

  桐孙涵古色,柏子吐奇芬。

  载籍悲千古,枰棋憖两军。

  乌藤同寝饭,黄犊了耕耘。

  目为蝇头眩,肱缘鹳嘴皲。

  一科曾不补,四体正须勤。

  陋巷瓢供饮,文穷砚待焚。

  刚肠犹木强,皱面自靴纹。

  夜帐猿孤愤,山篱犬怒狺。

  怪哉空复咄,老矣尚何云。

  我亦轻余子,人谁爱此君。

  避喧方匿影,走俗枉劳筋。

  日月双飞鸟,江湖一聚蚊。

  相携聊醉去,酒不到刘坟。


古诗词原文10篇扩展阅读


古诗词原文10篇(扩展1)

——古诗词原文10篇

古诗词原文1

  桂湖

  近现代吴之英

  江山降神才人秀,才人无福江山寿。自古明德旧居游,一丘一壑启灵窦。

  维明达者杨新都,少袭金珰佩卯符。姓字无辜入丹书,家山有桂老绿湖。

  功名翻为气节苦,精华仅借文章补。春水盈塘魂未归,秋香满地华无主。

  从此游车棼骖驔,争醉风月饱蔚蓝。岂知湘君殉兰芷,更无招隐赋淮南。

  我是少微第一宿,初谪蒙山箸东麓。竹石缭垣草阁新,莺华媚景春江绿。

  几回开卷读故文,清才雅调猗豳芬。卜邻愿近屈*宅,筮冢拟凿伯鸾坟。

  转慨吾蜀灵秀积,媒如荧如翕复辟。扬子翩翻马王法,苏家拿矫严陈迹。

  二百年来绝广陵,林泉佳气尚葱菁。天开秋爽延西颢,地郁灵种诞先生。

  先生以后竟萧索,山光澹澹水漠漠。馨香徒荐云中君,归来莫识华表鹤。

  曾跨嶓岷操古弄,井络高峣空谷霿。每临奇险泣薜萝,频托消息祝琴梦。

  老死龙吉讱狂辞,社墟鬼子摇树枝。齐竽不吹诩长技,晋钟未调欺后师。

  长技相蒙不相忌,后师讵解前师意。且幸海鳖坐眙?,饶他井蛙跳梁地。

  我来谒君秋已深,霜风戚戚晓云阴。赋就投波长沙憾,曲成独泣海上心。

  呜呼,噫嘻,近传蓐收杖钺起,为与王母说治理。白天自胞金玉音,坚白应有长鸣子。

  昨宵寐思若尔尔,美人戴胜纳珠履。荒忽诒我双瑶琚,寤时桂阴照湖水。

古诗词原文2

  内丹歌

  宋代杨简

  某闻内丹不可见,不待施工自成炼。

  羲皇以上几春秋,何啻千千万万转。

  到今昼夜流光涌,金乌夜照广寒殿。

  余辉散发缀碧落,稀稠纷纠珠玉溅。

  冲气祥精腾太虚,舒卷飞浮态累变。

  映空晓景绿拖蓝,错绮晚凝红染茜。

  有时震响轰冥蒙,有时熠燿盘飞线。

  有时清润垂冰丝,有时匆舞琼花片。

  其间秀结成山川,密木繁林飞鸟虫鱼次第现。

  龙翔凤鸣宝藏兴,絪緼孕瑞生群英。

  四明之麓鄞之曲,育神含和备五福。

  中有祥光两派明,内虚外应无不烛。

  能听能言能往复。屈伸俯仰天然奇。

  不知手舞蹈与足。二十年前忽转移。

  蓦过慈川天宝山之西,翠微曲复烟霞深。

  变化游徙谁复知端倪,石鱼楼阁云气低。

  比年往往暂此栖,御风两渡浙河去。

  又寻归路从桃蹊,桃源深处无人识。

  纵复经从当面迷,天实秘此丹。

  所见惟童颜,暂时一语露一班。

  不直知音又复还。

古诗词原文3

  李白 唐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迥崖沓障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注释」:

  ①卢虚舟:范阳人,唐肃宗时曾任殿中侍御史。

  ②楚狂人:指陆接舆,系楚国狂人,曾狂歌而过孔丘,劝他不要做官。

  ③二峰:指香炉峰和双剑峰。

  「译文」:

  我本是楚狂人,唱着凤歌笑孔丘。手里拿着绿玉杖,清晨就辞别了黄鹤楼。寻访五岳找仙人,不畏路程远,这一生就喜欢踏上名山游。秀美的庐山挺拔在南斗星旁,九叠云屏就像是锦幕张,山影在鄱阳湖上映出青黛光。石门在山前开,香炉峰和双剑峰高耸入云真雄壮。三叠泉水飞泻而下,像银河倒挂一样。香炉峰和瀑布遥遥相望,曲折回旋的山崖、层层叠起的峰峦直插穹苍。山色苍翠,红霞映朝阳,鸟迹看不见,只有吴天寥廓苍茫茫。登上高山,满怀豪情让目光驰骋在天地间,大江悠悠东去不回还。黄云涌出,万里天色变,九条支流,白波滚滚有如流动的雪山。心情真好啊,写出这首《庐山谣》,面对庐山,更使我诗兴发。悠闲中,我对着石镜洗净尘世心,谢公的行迹早就被苍苔填没。我早就服下仙丹再没有尘世情,三丹和积,可说是学道已初成。远远望见仙人正在彩云里,手捧着莲花去朝拜玉帝。早已约好天神会面在九天之上,希望迎接你一同邀游太清。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流放夜郎遇赦回来的次年,从汉口来到江西。诗中既写了庐山的秀丽雄奇,更主要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性格。那时诗人已经历尽磨难,始终不愿向折磨他的现实低头,求仙学道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于上元元年(760)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阳(今江西九江)游庐山时作了这首诗。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大兴县)人,肃宗时任殿中侍御史,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见清王琦注引李华《三贤论》),曾与李白同游庐山。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起句即用典,开宗明义表达胸襟:我本来就象楚狂接舆,高唱凤歌嘲笑孔丘。孔子曾去楚国,游说楚王。接舆在他车旁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嘲笑孔子迷于做官。李白以楚狂自比,表示了对政治前途的失望,暗示出要象楚狂那样游诸名山去过隐居生活。“凤歌”一典,用语精警,内容深刻,饱含身世之感。接着诗人写他离开武昌到庐山:“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诗人以充满神话传说的"色彩表述他的行程:拿着仙人所用的嵌有绿玉的手杖,于晨曦中离开黄鹤楼。为什么到庐山来呢?是因为“好入名山游。”后两句诗,既可说是李白一生游踪的形象写照,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寻仙访道的隐逸之心。

  以上是第一段,可谓序曲。然后转入第二段,诗人以浓墨重彩,正面描绘庐山和长江的雄奇风光。先写山景鸟瞰:“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古人认为天上星宿指配地上州域,庐山一带正是南斗的分野。屏风九叠,指庐山五老峰东北的九叠云屏。三句意谓:庐山秀丽挺拔,高耸入云;树木青翠,山花烂熳,九叠云屏象锦绣云霞般展开;湖光山影,相互映照,烘托得分外明媚绮丽。以上是粗绘,写出庐山的雄奇瑰丽;下面,则是细描:“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金阙、三石梁、香炉、瀑布,都是庐山绝景。这四句是从仰视的角度来描写:金阙岩前矗立着两座高峰,三石梁瀑布有如银河倒挂,飞泻而下,和香炉峰瀑布遥遥相对,那里峻崖环绕,峰峦重叠,上凌苍天。接着,笔姿忽又宕起,总摄全景:“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旭日初升,满天红霞与苍翠山色相辉映;山势峻高,连鸟也飞不到;站在峰顶东望吴天,真是寥廓无际。诗人用笔错综变化,迂回别致,层层写来,把山的瑰玮和秀丽,写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

  然后,诗人登高远眺,以如椽大笔,彩绘长江雄伟气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九道,古谓长江流至浔阳分为九条支流。雪山,形容白波汹涌,堆叠如山。这几句意谓:登临庐山高峰,放眼纵观,只见长江浩浩荡荡,直泻东海,一去不返;万里黄云飘浮,天色瞬息变幻;茫茫九派,白波汹涌奔流,浪高如雪山。诗人豪情满怀,笔墨酣畅,将长江景色写得境界高远,气象万千。何等雄伟,何等壮美!大自然之美激发了大诗人的无限诗情:“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外苍苔没。”石镜,传说在庐山东面有一圆石悬岩,明净能照人形。谢公,南朝宋谢灵运,尝入彭蠡湖口,登庐山,有“攀崖照石镜”诗句(《谢康乐集。入彭蠡湖口》)。李白经过永王璘事件的挫折后,重登庐山,不禁感慨万千。这四句意思是:爱作庐山歌谣,诗兴因庐山而激发。从容自得地照照石镜,心情为之清爽,谢灵运走过的地方,如今已为青苔所覆盖。人生无常,盛事难再。李白不禁油然产生寻仙访道思想,希望超脱现实,以求解决内心的矛盾。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还丹,道家所谓服后能“白日升天”的仙丹。琴心三叠,指道家修炼的功夫很深,达到心和神悦的境界。这两句表明诗人想象着自己有一天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以摆脱世俗之情,到那虚幻的神仙世界:“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玉京,道教谓元始天尊居处。诗人仿佛远远望见神仙在彩云里,手拿着莲花飞向玉京。诗人多么向往这样自由自在的世界:“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淮南子。道应训》载,卢敖游北海,遇见一怪仙,想同他做朋友而同游,怪仙笑道:“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遂入云中。”汗漫,意谓不可知,这里比喻神。九垓,九天。太清,最高的天空。李白在这诗里反用其意,以怪仙自比,卢敖借指卢虚舟,邀卢共作神仙之游。两句意谓:我李白已预先和不可知之神在九天之外约会,并愿接待卢敖共游仙境。诗人浮想联翩,仿佛随仙人飘飘然凌空而去。全诗戛然而止,余韵悠然。

  此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既有对儒家孔子的嘲弄,也有对道家的崇信;一面希望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一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风物。诗的感情豪迈开朗,磅礴着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诗的韵律随诗情变化而显得跌宕多姿。开头一段抒怀述志,用尤侯韵,自由舒展,音调*稳徐缓。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转唐阳韵,音韵较前提高,昂扬而圆润。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删山韵,音响慷慨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声月没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转换庚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前人对这首诗的艺术性评价颇高:“太白天仙之词,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词咸善。……今观其……《庐山谣》等作,长篇短韵,驱驾气势,殆与南山秋气并高可也。”

古诗词原文4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古诗词原文5

  越王台怀古

  清代朱彝尊

  君不见越山高高越台古,复道逶迤接南武。北望山头遍白云,西临城下环珠浦。

  由来形胜尽高丘,万里天南此壮游。惊涛暗向扶胥落,佳气晴连郁水浮。

  忆昔中原逐秦鹿,五军矢利屠睢戮。番君一出王衡山,户将从征入函谷。

  天教霸象开南溟,宵分东井聚五星。龙川县令起岭表,被书移檄驰边庭。

  声言三关盗兵至,一时按法诛秦吏。万人既筑浈阳城,千里还开雒王地。

  汉帝当年为剖符,陆生燕喜出西都。冠裳魋结须臾变,文锦蒲桃绝世无。

  番禺之交一都会,因山筑台落天外。百丈回盘信壮观,三时朔望长升拜。

  自古羁縻称外藩,谁令市铁禁关门。不见鲛鱼重入贡,旋看黄屋自言尊。

  汉使陈觞更行乐,紫贝明犀双孔雀。重来锦石已成山,归去黄金遂盈橐。

  一从蒟酱启唐蒙,越骑校尉甘泉中。是谁僇杀弃繻者,江淮巴蜀纷来攻。

  伏波下濑军三面,楼船戈船齐教战。合浦珠崖隶海隅,山姜扶荔移深殿。

  尉佗城圯夕阳原,建德园荒秋树根。虚传避暑游宫阙,几见浮杯出石门。

  木棉花开山雨积,鹧鸪啼处蛮烟碧。旧井潜移郭璞城,离宫半入虞翻宅。

  人事消沈洵可哀,千秋朝汉余高台。汉家遗迹不可问,吁嗟乎!

  歌风柏梁安在哉。

古诗词原文6

  有虫

  宋代吕南公

  堂阴阚曲沼,其浸可滥觞。有虫宅其间,游息能自将。

  名号乱龟鳖,形躯亚蜣螂。何知一生微,颇以气调张。

  秋风七八月,泓浸稍减常。低回尚飘然,未若谋穴藏。

  十月水泉竭,泥沙暴枯霜。迷迷旧坻堮,影迹类已藏。

  延绵盈昃多,天雨断霈霶。皆言此虫绝,躯壳应碎僵。

  咨嗟亦含气,所托异慨慷。迩来节令改,泰卦直春阳。

  甘霖一夕飞,灌注成濊汪。凌晨沼面涨,虫辈早奋扬。

  上下逞风操,同形喜相望。如知出处时,故以偪仄忘。

  余尝舍其侧,终始得瞻相。因思物理深,未易草草量。

  江海非不大,其鱼每屠伤。此沼固褊浅,其虫乃灵长。

  浮生短与修,有命不可襄。运数苟未尽,忧悲岂其戕。

  安危与时俱,穷达须预防。所以真至人,如往皆暇遑。

古诗词原文7

  笔法歌

  近现代金鉴才

  笔法原来无奥秘,得心应手自然宜。前修喜作玄妙论,后世纷纷失津蹊。

  蔡邕神授固虚设,钟繇发墓诚可疑。大约初学事绳墨,追随欲与古人齐。

  学成之后求通会,得鱼忘筌何能嗤。书法通难贵在变,厚古薄今非识时。

  欲我师古已妄极,不知古人师何师。子敬垩帚长飞白,羲之涉北轻茂漪。

  更从唐宋窥魏晋,钟王何得独珍稀。长史观罢剑器舞,变化笔法出神奇。

  颜公祭侄传文稿,慷慨忿激见哀思。景度题壁妙迹绝,四幅遗帖各有姿。

  苏黄米蔡肯相类,雄伟峻拔各参差。元后书家多泥古,剥珉出璞非可期。

  其间或以画法入,地怪天惊徒容仪。或谓明清乱古法,此论迂腐若梦痴。

  笔法随时相变出,各从造化参真谛。时移事易遭遇别,性情矩矱度所施。

  书外学书源流阔,字中求字不可医。时人若解此中妙,大道如天各骋驰。

古诗词原文8

  为居中御史题

  明代郑潜

  谏垣崇柏府,察院表松厅。执法昭乾象,郎官应列星。

  九重资耳目,四海捷风霆。清浊由泾渭,聪明在视听。

  按巡遵旧典,咨访靡常经。出使临分署,如松揭广庭。

  应储梁栋具,俨对雪霜形。挺特标孤峙,芳华德比馨。

  云烟春霭霭,风雨昼冥冥。贞白梅同洁,敷荣竹并青。

  岁寒知节操,品汇仰仪刑。大厦须扶植,颠崖赖底宁。

  何惭蜀庙柏,曾阅舜阶蓂。缥缈闻天籁,蜿蜒隐地灵。

  气盘龙起蛰,风度鹤梳翎。藓晕衣新绣,膏明刃发硎。

  居然立霄汉,飒尔击沧溟。杜甫遗诗本,毕宏开画屏。

  才疏叨茂选,亲老觊脩龄。济济山东士,萧萧历下亭。

  观风惟黾勉,顾影独伶俜。兴已辜泉石,行当戒井陉。

  歌谣采田野,声迹达朝廷。漫续斯堂记,期看不朽铭。

古诗词原文9

  诗句

  置酒望白云,商飙起寒梧。

  出处

  唐代李白的《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

  原文

  陶公有逸兴,不与常人俱。

  筑台像半月,回向高城隅。

  置酒望白云,商飙起寒梧。

  秋山入远海,桑柘罗*芜。

  水色渌且明,令人思镜湖。

  终当过江去,爱此暂踟蹰。

  参考翻译

  翻译

  陶沔公真是逸兴横飞,与普通人那是相当的不同类。

  他筑的高台不方不圆,却如同天上的半个月亮,并且与高高的城墙相对。

  我们且在高台置酒,边看白云边喝酒,岂不痛快?那讨厌的秋风也想从高高的`梧桐树梢下来,凑趣喝一杯。

  萧瑟的山峦走入远方的大海,宽敞*坦的大地上罗列着桑树。

  城边的湖水明亮如绿醅,看看就想喝,让我想起在浙江镜湖的好时光,

  总是要过长江去,到镜湖看看那老家伙————贺知章,不醉他成泥,我就是革命不彻底。在单父这个地方,我只是暂时呆一段时间,不过我还是很喜欢这个地方的人情与风光。

  参考赏析

  赏析

  此诗明显是李白赐金还山回到山东单父(现单县)所作,当时杜甫高适与他一同来到这里,当然是李白请客,唐玄宗刚刚给了他不少黄金,沿途也收了不少馈赠,除掉给济州道士们的钱,估计还有不少赢余,后来在这里造酒楼,以及在龟阴买的地大约也是用这笔钱。

  当时三人一定很爽,难怪杜甫到死都没有忘记李白,吃了别人的嘴软哈!那高适就有点不够哥们了,帮助李白出狱是宋若思干的,他在旁边看热闹,其实,当时他比小宋的官大,也是直接管李白的事儿的,恩,不哥们!

  单县故事不少,牌坊也比较有名,李白当初也在这水边喝过酒,就把这些照片一起发给大家玩玩。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古诗词原文10

  谒卫参政

  宋代敖陶孙

  顷年投诗卫左史,今年谒诗卫相公。

  何方客子辟道路,诗卷长邀石浦风。

  先生官职泥土如,万事尽付阿堵中。

  天教权嬖表忠节,剑首一吷毫毛空。

  祗今事业已如许,愿闻当时北归语。

  面对手画真自知,十年绝口吾甚武。

  谢安风流过王导,芙蓉王公窃其表。

  从来雅志在东山,角巾不为筝歌老。

  古人进雨退一尺,江草江花足自适。

  功名时来不作难,雷动风行本无迹。

  百姓相惊当历耳,三江五湖作疮痏。

  百年天地变悠悠,长鑱老人泪如水。

  侧傍湖脚澱山蓝,出见轻鸥已不凡。

  颇闻琳琅塞门内,三笔六诗公所监。

  何能撰杖阅诸子,看化著帽淹几晷。

  朱衣目前空复愁,客有焦桐劳下指。

  去家初无可葺墙,独抱遗经天一方。

  石浦倘为苍生起,天衢日毂遥相望。


古诗词原文10篇(扩展2)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

  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

  *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注释

  ⑴发:启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⑵朝:早晨。辞:告别。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⑶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还:归;返回。

  ⑷猿:猿猴。啼:鸣、叫。住:停息。

  ⑸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赏析: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清代桂馥称赞:“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看这首诗的气势的豪爽,笔姿的骏利,还不能完备地理解全诗。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快船快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删”韵的“间”、“还”、“山”来作韵脚,使全诗显得格外悠扬、轻快,回味悠长。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赶赴被贬谪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此诗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下江陵》。

  前人曾认为这首诗是李白青年出蜀时所作。然而根据“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意,李白曾从江陵上三峡,因此,这首诗应当是他返还时所作。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挟来阵阵寒意的水浪,也有些心事重重;只有西去的阳光,投下惨淡的影子,渐渐地消失;南面的水岸是我送别的地方,你走了,一阵阵萧索的风,带来易水上的苍凉。那风呵,又吹起来了,吹起河岸上的柳。受尽霜冻的柳枝啊,落下最后一片黄叶,影子是这样的孤单。还记得吗,还得那飞絮如雪的时候?我久久瞭望你远去的帆影,直到夜幕降临,浪花飘起来了,是茫茫的烟雾,迷糊了最后一抹夕阳。只有那孤苦柳树,迎来匆忙的过客,扭动着瘦弱的腰身,好象要轻轻地舞动。

  春天里,我们彼此相爱,却在这寒冷的秋季,催生出无数相思的落泪。回忆起携手并肩时的亲密,那份感伤,就象无数的细绳把我的心捆扎。笙歌劲舞的画舫,依然绕着河岸缓缓地移动,可是我的心里却是这样的冷落,水在流,云还是那样地飘,只不知道心上的人儿,你在何处。想着那些相恋的日子,如同一阵吹来的东风,可是那是多么微弱风呵,吹不进重叠的窗帘,只是让这一份相思深深地刻在我的眉间。我只能等待那个梅花的精灵,在夜阑人静的时候,在月淡星稀的时候,我对她说出自己心中的苦闷,让她传达我对你深深的思念。

  注释

  ⑴金明池:词牌名,秦观创调,词咏汴京金明池,故取以为名。

  ⑵怅:失意,懊恼。

  ⑶萧萧:风声,草木经风摇落之声。

  ⑷霜条:经霜的树枝条。

  ⑸旧时飞絮:化用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之九:“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

  ⑹晚来:夜晚来临之际。

  ⑺行客:来往的行旅客人。

  ⑻燕台佳句:燕台,又指燕昭王延揽天下贤士的黄金台。柳氏此处喻指几社文人雅集赋诗的地方。

  ⑼春日酿成秋日雨:指当年几社名流与柳氏交游,曾为她作春闺风雨的艳词,竞成为今日飘零秋雨的预兆。

  ⑽畴昔:过去,以前。

  ⑾如许:如此,此为概指之辞。

  ⑿绕堤画舸:化用汤显祖《紫钗记》中“河桥路,见了些无情画舸,有恨香车”句意。

  ⒀忆从前:“忆”,回忆。此为回忆从前那些相恋的时光。

  ⒁眉儿愁苦:陆游《钗头凤》:“一杯愁绪,几年离索”,表现词人怀念恋人,柔肠寸断的心绪。

  ⒂梅魂:化用苏轼《复出东门诗》:“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⒃伊:彼,他或她。

  赏析:

  作者:佚名

  《金明池·咏寒柳》中的柳具有独立自主的自由心性与主体意识,不依附于某个实体,虽慨叹凄凉的境遇,却没有失去自我的主体意识,期望与梅魂*等地对话。这一改柳往日柔弱不堪攀折的形象,为柳重塑了刚毅的品格,而这种刚性气质则是来自于诗人主体的独立人格意识与自由心性。

  上阕明写柳而暗写人生的遭际。“有恨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南浦”一词缘于江淹的《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人喜聚不喜散,对于送别总是很敏感的,分别总会令人为之愁肠百转,泪湿衫袖。此词开头便把地点定在这样一个令人的情绪易较为之伤感的环境中,在这样一个送别的地点,又是一个这样的秋日的黄昏,残阳西挂,满目凄凉,伴随着泠泠的寒风。

  “更吹起,霜条孤影。”一个“孤”字,更为这凄凉的环境*添一丝的无助、孤独。起语全用冷色调的词,刻画了一个凄凉暗淡之境,写尽了柳如是人生的孤独、无奈的心境。“还记得,旧时飞絮”一句,把时间由现在推向过去,现今的生活是孤独、无助的,那以前的生活呢?“旧时飞絮”便是最好的回答了。词人在这里用了“柳絮”这一意象,“柳絮”无根无蒂任风吹落,随意飘荡,多令人产生怜悯之情,因咏《燕台诗》而痴恋其人。又燕台曾是当年燕昭王招揽贤士的黄金台。此处的用典,言约而意丰,它既暗含了词人与陈子龙通过诗词唱和结为知音,又同松江名士诗酒*度过了人生的一段美好的时光,是其不幸人生的一点亮色。

  词人在上阕的最后用“尚有燕台佳句”结尾,是因为这段生活曾给她人生不少的慰藉,致使她多年后回忆起这段生活,仍不禁泪流涔涔。词的下阕主要是借回忆过去来写对爱情的固贞执守。换头处,词人用“春日酿成秋日雨”一句,既承接了上阕的结句,又为下面的忆旧展开了铺垫。与陈子龙的短暂的相识、相恋给诗人暗淡的生活带来些许的慰藉,是其不幸人生的一点亮色,但这短暂的欢娱却为以后埋下了如此的苦楚。一句“秋日雨”写尽了人生的变故。

  “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词人想过去,痛惜今日,写尽相思之苦,“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画舸本是欢情之物,但即使拥有了它,自己依旧是先前的那个自己,或许更多了一点孤独、寂寞,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有了情人的陪伴。“一点东风”这里暗指陈子龙,没有了他,致使词人一生“眉儿愁苦”,“虽知己而必别”,互为知己的爱人却注定无法终生厮守在一起,这又是何等的令人怅惘之事。

  下阕词人以“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结句,这里是借用了汤显祖的《紫钗记》的故事来向情人表明自己的心迹,也同时向迫使二人分手的势力进行的坚强的反抗,但同时也对未来带有些许的幻想与渴望。《紫钗记》中,霍小玉在微月半遮寒梅怒放下爱上了诗人李益,两位有情人几经困难落幕前终于在长时别离后团圆,此时的他们赠诗唱和,句中最让人难忘的还是“淡月梅花”景,柳如是引用“梅魂”分别是把自己和情人设想为剧中人,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够团圆,到那时“与伊深怜低语”。通过词的下阕,可以看出,柳如是对爱情是忠贞的、执着的,她对陈子龙是有着刻骨铭心之情的。

  柳如是的词“浓纤婉丽,极哀艳之情”,她以一个女子的细腻的感触来写自己的情感经历,故而真切感人,她让人洞察了她的不幸的人生遭际,以及在困境中她对爱情的固贞、执守和对命运的不屈从。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3

  击鼓

  先秦佚名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

  跟随孙子仲,*定陈、宋(两国)。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

  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唉,太久。让我无法(与你)相会。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注释

  镗:鼓声。其镗,即“镗镗”。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喤喤考钟,坎坎击鼓。”

  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

  土国:在国都服役。漕:地名。

  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有家不让回。

  有忡:忡忡。

  爰(yuán):本发声词,犹言“于是”。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于以:于何。

  契阔:聚散。契,合;阔,离。

  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活:借为“佸”,相会。

  洵:远。

  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

  译文

  击起战鼓咚咚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只怕你我此分离,没有缘分相会和。只怕你我此分离,无法坚定守信约。

  注释

  ⑴镗:鼓声。其镗,即“镗镗”。

  ⑵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

  ⑶土国城漕:土:挖土。城:修城。国:指都城。漕:卫国的城市。

  ⑷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⑸*:*定两国纠纷。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

  ⑹不我以归:是不以我归的倒装,有家不让回。

  ⑺有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⑻爰(yuán):哪里。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哪里可以住,我的马丢在那里。

  ⑼于以:在哪里。

  ⑽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契,合;阔,离。

  ⑾成说(yuè):约定、成议、盟约。

  ⑿于嗟:叹词。

  ⒀活:借为“佸”,相会。

  ⒁洵:久远。

  ⒂信:守信,守约。

  鉴赏

  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

  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这一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怨”是《击鼓》一诗的总体格调与思想倾向。从正面言,诗人怨战争的降临,怨征役无归期,怨战争中与己息息相关的点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个生命的丢失。从反面言,诗作在个体心理,行为与集体要求的不断背离中,在个体生命存在与国家战事的不断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实幸福对战争的残酷的不断颠覆中,流显出一份从心底而来的厌战情绪。这一腔激烈的厌战之言,要争取的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尊重,是生活细节中的切实幸福。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前人亦称“卫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另一种是清代姚际恒认为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而被晋所伐之事。今人多以为姚说较为合理。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4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原文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里再也没有别的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作品简介:

  这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功赎罪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战争吃紧,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到处征兵。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诗中刻画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的。

  作品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以耳闻为线索,按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5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原文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里再也没有别的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作品简介:

  这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功赎罪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战争吃紧,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到处征兵。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诗中刻画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的。

  作品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以耳闻为线索,按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6

  击鼓

  先秦佚名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

  跟随孙子仲,*定陈、宋(两国)。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

  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唉,太久。让我无法(与你)相会。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注释

  镗:鼓声。其镗,即“镗镗”。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喤喤考钟,坎坎击鼓。”

  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

  土国:在国都服役。漕:地名。

  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有家不让回。

  有忡:忡忡。

  爰(yuán):本发声词,犹言“于是”。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于以:于何。

  契阔:聚散。契,合;阔,离。

  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活:借为“佸”,相会。

  洵:远。

  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

  译文

  击起战鼓咚咚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只怕你我此分离,没有缘分相会和。只怕你我此分离,无法坚定守信约。

  注释

  ⑴镗:鼓声。其镗,即“镗镗”。

  ⑵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

  ⑶土国城漕:土:挖土。城:修城。国:指都城。漕:卫国的城市。

  ⑷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⑸*:*定两国纠纷。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

  ⑹不我以归:是不以我归的倒装,有家不让回。

  ⑺有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⑻爰(yuán):哪里。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哪里可以住,我的马丢在那里。

  ⑼于以:在哪里。

  ⑽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契,合;阔,离。

  ⑾成说(yuè):约定、成议、盟约。

  ⑿于嗟:叹词。

  ⒀活:借为“佸”,相会。

  ⒁洵:久远。

  ⒂信:守信,守约。

  鉴赏

  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

  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这一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怨”是《击鼓》一诗的总体格调与思想倾向。从正面言,诗人怨战争的降临,怨征役无归期,怨战争中与己息息相关的点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个生命的丢失。从反面言,诗作在个体心理,行为与集体要求的不断背离中,在个体生命存在与国家战事的不断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实幸福对战争的残酷的不断颠覆中,流显出一份从心底而来的`厌战情绪。这一腔激烈的厌战之言,要争取的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尊重,是生活细节中的切实幸福。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前人亦称“卫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另一种是清代姚际恒认为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而被晋所伐之事。今人多以为姚说较为合理。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7

  原文:

  风消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译文

  蜡烛在风中燃烧,夜露浸湿了花灯,街市上灯光交相映射。皎洁月光照着屋瓦,淡淡的云层散去,光彩照人的嫦娥飘然欲下。衣裳是多么精致素雅,南国少女个个都细腰如掐。大街小巷箫鼓喧腾,人影攒动,条条路上幽香阵阵。

  不由想起当年京城的灯夜,千家万户张灯结彩如同白昼。姑娘们笑盈盈出门游赏,香车上不时有人丢下罗帕。有缘相逢的地方,必是打马相随尘土飞洒。今年的京城想必依旧,只是我旧日的情怀已全衰谢。钟漏轻移时间不早,赶快乘车回去吧,任凭人们去尽情歌舞玩耍。

  注释

  解语花:词牌名。相传唐玄宗太液池中有千叶白莲,中秋盛开,玄宗设宴赏花。群臣左右为莲花之美叹羡不已,玄宗却指着杨贵妃说:“那莲花怎比得上我的解语花呢?”后人制曲,即取以为名。

  上元:正月十五元宵节。

  绛蜡:红烛。

  浥:沾湿。

  红莲:指荷花灯。欧阳修《蓦山溪·元夕》:“纤手染香罗,剪红莲满城开遍。”

  桂华:代指月亮、月光。传说月中有桂树,故有以桂代月。

  素娥:嫦娥。

  放夜:古代京城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夜弛禁,市民可欢乐通宵,称作“放夜”。

  千门:指皇宫深沉,千家万户。

  钿车:装饰豪华的马车。

  飞盖:飞车。

  赏析:

  从艺术表现手法看,这首词确有一定特色,不独“措辞精粹”,而且设想新奇,构思巧妙。谭献评《词辨》,于周邦彦《齐天乐》起句“绿芜凋尽台城路”评为“以扫为生”,这首词的起句也是如此。元宵佳节,到处都是辉煌灯火,所谓“东风夜放花千树”:而作者却偏在第一句用了一个“销”字,意谓通明的蜡炬在风中逐渐被烧残而销蚀。但由于第三句“花市光相射”骤然振起,可见元宵的灯火是愈燃愈旺,随销随点,纵有风露,不害其灿烂闪灼的。特别是第二句以“露浥红莲”夹在两句之间,得虚实相映之妙,就更见出作者得“以扫为生”了。“绛蜡”是真,“红莲”是假,“风销绛蜡”是写实,“露浥红莲”则近于虚拟,由于在灯烛的映射下莲花灯上宛如沾湿了清露。这就不仅写出节日的盛妆,而且还摹绘出新春的生意。此正如孟浩然的《春晓》,尽管他说“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人们读了却并无“落红满径”的残春之感,相反,倒显得春色无边,仿佛预见到万紫千红即将呈现。那是由于诗人写到雨后初晴,晨曦满树,既然处处鸟啭莺啼,足见春光正艳。这与此词同样是“以扫为生”。当然,周词毕竟含有消极成分在内,第一句也同下片“旧情衰谢”、“舞休歌罢”等句暗自呼应。因为元夜灯火纵然热闹通宵,也总有灯残人散之时的。

  下面“桂华流瓦”一句,人们多受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影响,认为“境界”虽“极妙”,终不免遗憾,“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特别是王氏对词中用代字的意见是十分苛刻的。他说:“词忌用替代字。……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这就使人觉得周邦彦此词此句真有美中不足之嫌了。其实《人间词话》的评语未必中肯,至少是对词用代字的意见未必适用于这首周词。诚如王氏所云,那只消把“桂”字改成“月”字,便一切妥当。然而果真改为“月华流瓦”,较之原句似反觉逊色。个中三味,当细求之。这首词的好处,就在于没有落入灯月交辉的俗套。作者一上来写灯火通明,已极工巧之能事;此处转而写月,则除了写出月色的光辉皎洁外,还写出它的姿容绝代,色香兼备。“桂华”一语,当然包括月中有桂树和桂子飘香(如白居易《忆江南》:“山寺月中寻桂子”)两个典故,但更主要的却是为下面“耿耿素娥欲下”一句作铺垫。既然嫦娥翩翩欲下,她当然带着女子特有的香气,而嫦娥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香气正应如桂花一般,因此这“桂华”二字就不是陈词滥词了。这正如杜甫在《月夜》中所写的“香雾云鬟湿”,着一“香”字,则雾里的月光便如簇拥云鬟的嫦娥出现在眼前,而对月怀人之情也就不言而喻,昔曹植《洛神赋》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警句刻画出一位水上女神的绰约仙姿,杜甫和周邦彦则把朦胧或皎洁的月光比拟为呼之欲下的月中仙女,皆得异曲同工之妙。周词这写月的三句,“桂华”句宛如未见其容,先闻其香;“纤云散”则如女子搴开帷幕或揭去面纱;然后水到渠成,写出了“耿耿素娥欲下”。如依王说,不用“桂华”而迳说“月明”,则肯定不会有现在这一栩栩如生的场面,读者也不会有飘飘欲仙的感受。上面所说的美成此词设想新奇,构思巧妙,正是指的这种表现手法。

  然而作者的笔触并未停留在这里,他又从天上回到人间,写“时序风物”和“人家宴乐”之盛美。但作者把这些全放到背景中去写,突出地写只有在良辰佳节才出来看灯赏月的女子,故紧接着绘出了“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的窈窕形象。“淡雅”二字,恰与上文“素娥”相映衬。“萧鼓喧,人影参差”是写实,却用来烘托气氛,体现闹中有静;而以“满路飘香麝”作为上片小结,到底是因人间有衣裳淡雅而又馨香满路的“楚女”引起作者对团?而明朗的皓月产生了“耿耿素娥欲下”的联想和幻觉呢,还是用月里嫦娥来衬托或拟喻人间的姝丽?仙乎,人乎,那尽可由读者自己去补充或设想,作者却不再饶舌了。此之谓耐人寻味。

  上片是作者眼前目击之景,下片则由当前所见回忆和联想到自己当年在汴京元宵赏月的情景,用“因念”二字领起。结尾处的今昔之感,实自此油然而生。“都城放夜”是特定的时间地点:“千门如昼”写得极空灵概括,然而气派很足:“嬉笑游冶”转入写人事,即都中士女在上元节日总的活动情况,其中也包括作者在内。这些都是写上元应有之文,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可是着重点却在于“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这大有“晚逐香车入凤城”(张泌《浣溪沙》)的味道。柳永在一首《迎新春》的词里写汴京元宵的景况也说:“渐天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与周词所写,意趣正复相同。不过柳词朴实坦率,直言无隐;周词委婉含蓄,比较收敛而已。柳词是客观描述,周词则由上片的眼前风物回顾当年,情绪上是由波动而克制,终于流露出年华老去,“旧情衰谢”的无可奈何之感。故两词风调仍复不同。这里对“自有暗尘随马”一句想多说几句。历来注家于此句都引苏味道《上元》诗中五六二句:“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苏轼《密州上元》词则反用其意,说是“更无一点尘随马”。而周词此处的用法似与苏味道诗略异其趣。意思是说女子坐着钿车出游,等到与所期男子在约定地点相遇之后,车尾便有个骑马的男子跟踪了。“暗”不独形容被马蹄带起的“尘”,也含有偷期密约,蹑迹潜踪的意思。这是苏味道原诗中所没有的。

  底下作者自然而然转入了自嗟身世。“年光”二句是说每年都有这样一次元宵佳节,可是自己饱历沧桑,无复昔日情怀,那种嬉笑游冶的轻狂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以“清漏移”三句作结。一到深夜,作者再也无心观赏灯月交辉的景象,流连追欢逐爱的风情,于是就乘着车子赶快回到官邸(“飞盖归来”有避之唯恐不及的意味),心想,任凭人们去狂欢达旦吧。结尾之妙,在于“从舞休歌罢”一句有两重意思。一是说任凭人们纵情歌舞,尽欢而散,自己可没有这等闲情逸致了;二是说人们纵使高兴到极点,歌舞也有了时,与其灯阑人散,扫兴归来,还不如早点离开热闹场合,留不尽之余地。作者另一首名词《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的结尾也说:“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都是写自己无复昔时宴安于声色的情怀,却又都尽极蕴藉含蓄之能事,也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吧。到了李清照,由于感情过分悲凉伤感,便直截了当地写出“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这样万念俱灰的句子,看似衰飒,情感却反而显得奔放,不嫌其尽。有人认为李清照的《词论》中没有提周邦彦,事实上却是承认周邦彦为词道正宗的,以此看来,未必尽然。

  以正月十五上元节为题材的诗词,历来首推初唐苏味道的《上元》诗,其次则以北宋的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和周邦彦《解语花·上元》、南宋的李清照《永遇乐》和辛弃疾《青玉案》等词为代表作。柳永、欧阳修等虽亦有词,皆不及上述诸作脍炙人口。苏味道诗写承*时代长安元宵夜景,纯是颂诗。苏轼词则以追忆杭州上元的热闹来反衬自己到密州后的心境荒凉。辛词别有怀抱,意不在专咏元宵;李词则抚今追昔,直抒国亡家破之恨。从描写上元节的具体内容看,周邦彦的这首《解语花》诚不失为佳作。正如张炎在《词源》卷下所说:“美成《解语花》赋元夕云云,……不独措辞精粹,又且见时序风物之盛,人家晏(宴)乐之同。”盖此词既写出了地方上过元宵节的情景,又回顾了汴京上元节的盛况,然后归结到抒发个人的身世之感,还是比较完整的。不过摆到宋徽宗在位期间这个时代背景下,自然给人以好景不常的联想,而且统治阶级的醉生梦死也使人不无反感,至少也难免感慨系之。特别是周邦彦本人,填词的功力虽深,而作品的思想内容却并不很高明,所以这首《解语花》,近年来已不大为人注意了。

  简评

  这是词人飘流他乡,逢元宵节的忆旧感怀之作。先写元宵夜的灯节花市,巨大的蜡烛,通明的花灯,露水虽然灯笼纸打湿,可里面烛火仍旺。月光与花市灯火互相辉映,整个世界都晶莹透亮,嫦娥也想下来参加人间的欢庆。苗条的楚地姑娘在花市嬉戏,箫鼓喧闹,满路溢香。又写“昔日”京都的元宵。着重从大处着笔。“钿车罗帕”突出都市特点,与上阕“楚女纤腰”及“箫鼓”形成对照,脉络井然。“暗尘随马”写夜市繁华。从“年光是也”开始抒情,抒发今不如昔的际遇和伤感。此作结构缜密,厚重顿挫,极具匠心。

  写作背景

  关于此词写作的地点和年代,旧有异说。清人周济《宋四家词选》谓是“在荆南作”,“当与《齐天乐》同时”;近人陈思《*居士年谱》则以此词为周知明州(今浙江宁波)时作,时在徽宗政和五年,即公元1115年。窃谓两说均无确据,只好两存。周济说似据词中“楚女”句立论,然“看楚女纤腰一把”云者,乃用杜牧诗“楚腰纤细掌中轻”句意,而小杜所指却为扬州歌姬,并非荆楚之女。所谓“楚女纤腰”,不过用“楚灵王好细腰”的旧典(见《韩非子·二柄》,《墨子》、《国策》亦均记其事)而已。况且据近人罗忼烈考订,周邦彦曾两次居住荆南,其说甚确(见《周*词时地考略》,载《大公报在港复刊三十周年纪念文集》,下同)。可见即使从周济说,写作年代亦难指实。故“作于荆南”一说只有阙疑。陈《谱》引周密《武林旧事》以证其说,略云:“《武林旧事》:‘(元夕)至五夜,则京尹乘小提轿,诸舞出(原书无“出”字)队,次第簇拥,前后连亘十余里,锦绣填委,箫鼓振作,耳目不暇给。’词曰:‘萧鼓喧,人影参差’;又曰:‘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足证《旧事》所记,五夜京尹乘小提轿,舞队簇拥,仍沿浙东西之旧俗也。”罗忼烈从之,并引申之云:“按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词,怀杭州元宵之盛云:‘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与*此词景色相似,则《年谱》所谓南宋时仍沿浙东西旧俗是也。”今按:南宋时杭州为行都,故有“京尹”,至于地方上是否也同样如此,殊未可知。而苏轼词中所写,亦只是上元节日习见情景,不足以说明确为宋代浙东西旧俗。故作于明州之说也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从周词本身来看,有两点是无可置疑的。一、此词不论写于荆州或明州,都为作者在做地方官时怀念汴京节日景物而作;二、此词当是作者后期所写,故有“旧情衰谢”之语。依陈《谱》,则下限在政和五年,作者已六十岁了。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8

  潼关原文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

  ——清代·谭嗣同《潼关》

  译文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

  注释

  潼(tóng)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终古:自古以来。

  簇(cù):丛聚。

  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束:约束。

  不解*:不知道什么是*坦。

  解:懂得。

  赏析

  此诗打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明;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原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诗的打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原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原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原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原,但仍嫌受分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明求冲破约分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分”“不解*”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诗人在这打诗中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扩张式的、外拓型的心态。这是一种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所急需的新型人才应有的精神状态。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9

  击鼓

  先秦佚名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

  跟随孙子仲,*定陈、宋(两国)。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

  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唉,太久。让我无法(与你)相会。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注释

  镗:鼓声。其镗,即“镗镗”。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喤喤考钟,坎坎击鼓。”

  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

  土国:在国都服役。漕:地名。

  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有家不让回。

  有忡:忡忡。

  爰(yuán):本发声词,犹言“于是”。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于以:于何。

  契阔:聚散。契,合;阔,离。

  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活:借为“佸”,相会。

  洵:远。

  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

  译文

  击起战鼓咚咚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只怕你我此分离,没有缘分相会和。只怕你我此分离,无法坚定守信约。

  注释

  ⑴镗:鼓声。其镗,即“镗镗”。

  ⑵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

  ⑶土国城漕:土:挖土。城:修城。国:指都城。漕:卫国的城市。

  ⑷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⑸*:*定两国纠纷。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

  ⑹不我以归:是不以我归的倒装,有家不让回。

  ⑺有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⑻爰(yuán):哪里。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哪里可以住,我的马丢在那里。

  ⑼于以:在哪里。

  ⑽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契,合;阔,离。

  ⑾成说(yuè):约定、成议、盟约。

  ⑿于嗟:叹词。

  ⒀活:借为“佸”,相会。

  ⒁洵:久远。

  ⒂信:守信,守约。

  鉴赏

  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

  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这一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怨”是《击鼓》一诗的总体格调与思想倾向。从正面言,诗人怨战争的降临,怨征役无归期,怨战争中与己息息相关的点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个生命的丢失。从反面言,诗作在个体心理,行为与集体要求的不断背离中,在个体生命存在与国家战事的不断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实幸福对战争的残酷的不断颠覆中,流显出一份从心底而来的厌战情绪。这一腔激烈的厌战之言,要争取的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尊重,是生活细节中的切实幸福。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前人亦称“卫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另一种是清代姚际恒认为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而被晋所伐之事。今人多以为姚说较为合理。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0

  雁儿落过得胜令·寻致争不致争

  朝代:元代

  作者:高克礼

  寻致争不致争,既言定先言定。论至诚俺至诚,你薄幸谁薄幸?岂不闻举头三尺有神明,忘义多应当罪名!海神庙见有他为证。似王魁负桂英,碜可可海誓山盟。绣带里难逃命,裙刀上更自刑,活取了个年少书生。

  译文

  该争辩的却不争辩,已经说定的就要言而有信。要论至诚我最至诚,不要你薄幸无情还有谁薄幸无情。难道不知道举头三尺就有神明,忘恩负义的都会担当罪名。海神庙的故事可以凭证。像王魁负桂英。想当初他曾经在神前海誓山盟,后来他负情,终于未能在女人手中逃却生命,自杀身亡的桂英女,最终处死了这个年少书生。

  注释

  雁儿落过得胜令:双调带过曲。又名《鸿门凯歌》。

  致争:争气。

  当罪名:担罪名,承当罪责。


古诗词原文10篇(扩展3)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10篇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1

  清*乐·春晚原文、翻译及赏析(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宋代·王安国《清*乐·春晚》

  译文

  怎么都无法将春天留住,白白地让黄莺唱个不停。昨夜一场风雨的侵凌,让这满地都是脏污的凋落残花。

  小怜姑娘刚刚弹起琵琶,拂晓她思绪万千萦绕天庭。随风飘扬的杨絮是那样的自由自在,可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

  注释

  清*乐(yuè):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清*乐令”“醉东风”“忆萝月”。

  宫锦:宫廷监制并特有的锦缎。这里喻指落花。

  “满地”“昨夜”二句:应作倒装理解。

  小怜:北齐后主淑妃冯小怜,善弹琵琶。这里借指弹琵琶的歌女。

  杨花:一作“梨花”。

  赏析

  此词上片以倒装句式描绘暮春萧条的景色,抒写的花的春的宵意,表达了作者慨叹美好年华逝去的惆怅宵怀;下片抒写暮春伤逝念远的幽怨,以暮春纷飞的.杨花不肯飞入权贵人家的人堂朱户,表达了作者不亲权贵的品就。全词宵景交融,清新婉丽,曲折多致,笔法精妙,堪称伤春词中的佳作。

  古来伤春愁秋的诗词多得不可胜数。这类被人嚼烂了的题材,却是历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来到老一套,相反,永远有新鲜之来。王安国这首《清*乐》就是这样的好词。

  词题为《春晚》,顾名思义是写残春景象。“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作者一起笔就写由于“昨夜雨疏风骤”,南园已满地残红了。词人面对这万花凋谢的景象,自然不胜伤来。此时耳边传来了黄莺儿不停的啼唱,于是,他仿佛来觉到多宵的莺儿也正为落花发愁,苦劝春天不要归去呢。“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好像词人叹息。写莺语的“费尽”,实是衬托出词人的失落来,因为花开花谢,春去秋来,是自然规律与莺儿无关。妙词人赋予禽鸟以人的来宵,不直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宵,手法新巧而又饶有韵味。

  此词交叉地写听觉与视觉的来受,从音响与色彩两个方面勾勒出一幅残败的暮春图人。开头从听莺声写起,转而便诉诸视觉。一夜风雨过后,园花凋谢,残红败蕊,满地飘零,狼藉不堪。百花盛开时,灿烂本如宫锦,可的此时给糟塌得不成样子了!“满地残红”自是残春时节的典型景色,比之美好宫锦之被污损,词人痛的之宵可见。

  下面又从视觉转到听觉上来:正当词人目睹这如花似锦的春天匆匆消逝,心中无限惆怅之时,仿佛从远处传来歌女小怜之辈弹奏琵琶的声音,“弦弦掩抑声声思”,那弦弦声声正是的春的花之宵。小怜,即北齐后主高纬宠幸的冯淑妃,因她“慧黠能弹琵琶”,后代诗人常用以借指歌女。此词中“小怜初上琵琶”,是从李驾《冯小怜》诗“湾头见小怜,请上琵琶弦”句化出。这琶琶之声哀婉动人,当此即将逝去的春宵,有多少闺中佳人长夜不眠,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宵思飞越千里关山,追寻天涯游子。这里,作者抒写的是由春天的匆匆归去而引起的年华虚度之来,隐隐寄托着一种美人迟暮、英雄末路的悲慨。

  最后,词人写到眼前触目皆是的杨花——这一暮春特有的风光:只见那如雪的飞花飘扬,是那样的自由自在,可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人家的人堂朱户。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伤春、的春、慨叹美好年华逝去的宵怀,寄寓了作者深沉的身世来慨。全词融宵于景,写景中融进了自己的生活,写出了自己的性宵与风骨,堪称一首出类拔萃的伤春词。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2

  原文:

  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挟来阵阵寒意的水浪,也有些心事重重;只有西去的阳光,投下惨淡的影子,渐渐地消失;南面的水岸是我送别的地方,你走了,一阵阵萧索的风,带来易水上的"苍凉。那风呵,又吹起来了,吹起河岸上的柳。受尽霜冻的柳枝啊,落下最后一片黄叶,影子是这样的孤单。还记得吗,还得那飞絮如雪的时候?我久久瞭望你远去的帆影,直到夜幕降临,浪花飘起来了,是茫茫的烟雾,迷糊了最后一抹夕阳。只有那孤苦柳树,迎来匆忙的过客,扭动着瘦弱的腰身,好象要轻轻地舞动。

  春天里,我们彼此相爱,却在这寒冷的秋季,催生出无数相思的落泪。回忆起携手并肩时的亲密,那份感伤,就象无数的细绳把我的心捆扎。笙歌劲舞的画舫,依然绕着河岸缓缓地移动,可是我的心里却是这样的冷落,水在流,云还是那样地飘,只不知道心上的人儿,你在何处。想着那些相恋的日子,如同一阵吹来的东风,可是那是多么微弱风呵,吹不进重叠的窗帘,只是让这一份相思深深地刻在我的眉间。我只能等待那个梅花的精灵,在夜阑人静的时候,在月淡星稀的时候,我对她说出自己心中的苦闷,让她传达我对你深深的思念。

  注释

  ⑴金明池:词牌名,秦观创调,词咏汴京金明池,故取以为名。

  ⑵怅:失意,懊恼。

  ⑶萧萧:风声,草木经风摇落之声。

  ⑷霜条:经霜的树枝条。

  ⑸旧时飞絮:化用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之九:“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

  ⑹晚来:夜晚来临之际。

  ⑺行客:来往的行旅客人。

  ⑻燕台佳句:燕台,又指燕昭王延揽天下贤士的黄金台。柳氏此处喻指几社文人雅集赋诗的地方。

  ⑼春日酿成秋日雨:指当年几社名流与柳氏交游,曾为她作春闺风雨的艳词,竞成为今日飘零秋雨的预兆。

  ⑽畴昔:过去,以前。

  ⑾如许:如此,此为概指之辞。

  ⑿绕堤画舸:化用汤显祖《紫钗记》中“河桥路,见了些无情画舸,有恨香车”句意。

  ⒀忆从前:“忆”,回忆。此为回忆从前那些相恋的时光。

  ⒁眉儿愁苦:陆游《钗头凤》:“一杯愁绪,几年离索”,表现词人怀念恋人,柔肠寸断的心绪。

  ⒂梅魂:化用苏轼《复出东门诗》:“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⒃伊:彼,他或她。

  赏析:

  作者:佚名

  《金明池·咏寒柳》中的柳具有独立自主的自由心性与主体意识,不依附于某个实体,虽慨叹凄凉的境遇,却没有失去自我的主体意识,期望与梅魂*等地对话。这一改柳往日柔弱不堪攀折的形象,为柳重塑了刚毅的品格,而这种刚性气质则是来自于诗人主体的独立人格意识与自由心性。

  上阕明写柳而暗写人生的遭际。“有恨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南浦”一词缘于江淹的《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人喜聚不喜散,对于送别总是很敏感的,分别总会令人为之愁肠百转,泪湿衫袖。此词开头便把地点定在这样一个令人的情绪易较为之伤感的环境中,在这样一个送别的地点,又是一个这样的秋日的黄昏,残阳西挂,满目凄凉,伴随着泠泠的寒风。

  “更吹起,霜条孤影。”一个“孤”字,更为这凄凉的环境*添一丝的无助、孤独。起语全用冷色调的词,刻画了一个凄凉暗淡之境,写尽了柳如是人生的孤独、无奈的心境。“还记得,旧时飞絮”一句,把时间由现在推向过去,现今的生活是孤独、无助的,那以前的生活呢?“旧时飞絮”便是最好的回答了。词人在这里用了“柳絮”这一意象,“柳絮”无根无蒂任风吹落,随意飘荡,多令人产生怜悯之情,因咏《燕台诗》而痴恋其人。又燕台曾是当年燕昭王招揽贤士的黄金台。此处的用典,言约而意丰,它既暗含了词人与陈子龙通过诗词唱和结为知音,又同松江名士诗酒*度过了人生的一段美好的时光,是其不幸人生的一点亮色。

  词人在上阕的最后用“尚有燕台佳句”结尾,是因为这段生活曾给她人生不少的慰藉,致使她多年后回忆起这段生活,仍不禁泪流涔涔。词的下阕主要是借回忆过去来写对爱情的固贞执守。换头处,词人用“春日酿成秋日雨”一句,既承接了上阕的结句,又为下面的忆旧展开了铺垫。与陈子龙的短暂的相识、相恋给诗人暗淡的生活带来些许的慰藉,是其不幸人生的一点亮色,但这短暂的欢娱却为以后埋下了如此的苦楚。一句“秋日雨”写尽了人生的变故。

  “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词人想过去,痛惜今日,写尽相思之苦,“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画舸本是欢情之物,但即使拥有了它,自己依旧是先前的那个自己,或许更多了一点孤独、寂寞,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有了情人的陪伴。“一点东风”这里暗指陈子龙,没有了他,致使词人一生“眉儿愁苦”,“虽知己而必别”,互为知己的爱人却注定无法终生厮守在一起,这又是何等的令人怅惘之事。

  下阕词人以“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结句,这里是借用了汤显祖的《紫钗记》的故事来向情人表明自己的心迹,也同时向迫使二人分手的势力进行的坚强的反抗,但同时也对未来带有些许的幻想与渴望。《紫钗记》中,霍小玉在微月半遮寒梅怒放下爱上了诗人李益,两位有情人几经困难落幕前终于在长时别离后团圆,此时的他们赠诗唱和,句中最让人难忘的还是“淡月梅花”景,柳如是引用“梅魂”分别是把自己和情人设想为剧中人,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够团圆,到那时“与伊深怜低语”。通过词的下阕,可以看出,柳如是对爱情是忠贞的、执着的,她对陈子龙是有着刻骨铭心之情的。

  柳如是的词“浓纤婉丽,极哀艳之情”,她以一个女子的细腻的感触来写自己的情感经历,故而真切感人,她让人洞察了她的不幸的人生遭际,以及在困境中她对爱情的固贞、执守和对命运的不屈从。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3

  酬刘柴桑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原文: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译文

  隐居偏远少应酬,常忘四季何节候。

  空旷庭院多落叶,悲慨方知已至秋。

  北窗之下葵茂盛,禾穗饱满在南畴。

  我今如若不行乐,未知尚有来岁否?

  教妻带上小儿女,趁此良辰去远游。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

  赏析:

  此诗与《和刘柴桑》诗当作于同一年,即义熙十年(414),陶渊明五十岁。从诗意来看,《和刘柴桑》作于冬春之交,而此诗作于秋天。

  诗中以隐居躬耕的自然乐趣和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道理来酬答刘柴桑,尽管其中带有消极的思想,但在朴素纯和之中,却洋溢着田园生活的乐趣。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4

  原文:

  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译文

  挟来阵阵寒意的水浪,也有些心事重重;只有西去的阳光,投下惨淡的影子,渐渐地消失;南面的水岸是我送别的地方,你走了,一阵阵萧索的风,带来易水上的苍凉。那风呵,又吹起来了,吹起河岸上的柳。受尽霜冻的柳枝啊,落下最后一片黄叶,影子是这样的孤单。还记得吗,还得那飞絮如雪的时候?我久久瞭望你远去的帆影,直到夜幕降临,浪花飘起来了,是茫茫的烟雾,迷糊了最后一抹夕阳。只有那孤苦柳树,迎来匆忙的过客,扭动着瘦弱的腰身,好象要轻轻地舞动。

  春天里,我们彼此相爱,却在这寒冷的秋季,催生出无数相思的落泪。回忆起携手并肩时的亲密,那份感伤,就象无数的细绳把我的心捆扎。笙歌劲舞的画舫,依然绕着河岸缓缓地移动,可是我的心里却是这样的冷落,水在流,云还是那样地飘,只不知道心上的人儿,你在何处。想着那些相恋的日子,如同一阵吹来的东风,可是那是多么微弱风呵,吹不进重叠的窗帘,只是让这一份相思深深地刻在我的眉间。我只能等待那个梅花的精灵,在夜阑人静的时候,在月淡星稀的时候,我对她说出自己心中的苦闷,让她传达我对你深深的思念。

  赏析:

  作者:佚名

  《金明池·咏寒柳》中的柳具有独立自主的自由心性与主体意识,不依附于某个实体,虽慨叹凄凉的境遇,却没有失去自我的主体意识,期望与梅魂*等地对话。这一改柳往日柔弱不堪攀折的形象,为柳重塑了刚毅的品格,而这种刚性气质则是来自于诗人主体的独立人格意识与自由心性。

  上阕明写柳而暗写人生的遭际。“有恨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南浦”一词缘于江淹的《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人喜聚不喜散,对于送别总是很敏感的,分别总会令人为之愁肠百转,泪湿衫袖。此词开头便把地点定在这样一个令人的情绪易较为之伤感的环境中,在这样一个送别的地点,又是一个这样的秋日的黄昏,残阳西挂,满目凄凉,伴随着泠泠的寒风。

  “更吹起,霜条孤影。”一个“孤”字,更为这凄凉的环境*添一丝的无助、孤独。起语全用冷色调的词,刻画了一个凄凉暗淡之境,写尽了柳如是人生的孤独、无奈的心境。“还记得,旧时飞絮”一句,把时间由现在推向过去,现今的生活是孤独、无助的,那以前的生活呢?“旧时飞絮”便是最好的回答了。词人在这里用了“柳絮”这一意象,“柳絮”无根无蒂任风吹落,随意飘荡,多令人产生怜悯之情,因咏《燕台诗》而痴恋其人。又燕台曾是当年燕昭王招揽贤士的黄金台。此处的用典,言约而意丰,它既暗含了词人与陈子龙通过诗词唱和结为知音,又同松江名士诗酒*度过了人生的一段美好的时光,是其不幸人生的一点亮色。

  词人在上阕的最后用“尚有燕台佳句”结尾,是因为这段生活曾给她人生不少的慰藉,致使她多年后回忆起这段生活,仍不禁泪流涔涔。词的下阕主要是借回忆过去来写对爱情的固贞执守。换头处,词人用“春日酿成秋日雨”一句,既承接了上阕的结句,又为下面的忆旧展开了铺垫。与陈子龙的短暂的相识、相恋给诗人暗淡的生活带来些许的慰藉,是其不幸人生的一点亮色,但这短暂的欢娱却为以后埋下了如此的苦楚。一句“秋日雨”写尽了人生的变故。

  “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词人想过去,痛惜今日,写尽相思之苦,“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画舸本是欢情之物,但即使拥有了它,自己依旧是先前的那个自己,或许更多了一点孤独、寂寞,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有了情人的陪伴。“一点东风”这里暗指陈子龙,没有了他,致使词人一生“眉儿愁苦”,“虽知己而必别”,互为知己的爱人却注定无法终生厮守在一起,这又是何等的令人怅惘之事。

  下阕词人以“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结句,这里是借用了汤显祖的《紫钗记》的故事来向情人表明自己的心迹,也同时向迫使二人分手的势力进行的坚强的反抗,但同时也对未来带有些许的幻想与渴望。《紫钗记》中,霍小玉在微月半遮寒梅怒放下爱上了诗人李益,两位有情人几经困难落幕前终于在长时别离后团圆,此时的他们赠诗唱和,句中最让人难忘的还是“淡月梅花”景,柳如是引用“梅魂”分别是把自己和情人设想为剧中人,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够团圆,到那时“与伊深怜低语”。通过词的下阕,可以看出,柳如是对爱情是忠贞的、执着的,她对陈子龙是有着刻骨铭心之情的。

  柳如是的词“浓纤婉丽,极哀艳之情”,她以一个女子的细腻的感触来写自己的情感经历,故而真切感人,她让人洞察了她的不幸的人生遭际,以及在困境中她对爱情的固贞、执守和对命运的不屈从。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5

  绵

  绵绵瓜瓞。

  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古公亶父,陶复陶冗,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

  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周原膴々,堇荼如饴。

  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

  自西徂东,周爰执事。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

  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

  捄之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

  百堵皆兴,鼛鼓弗胜。

  乃立皋门,皋门有伉。

  乃立应门,应门将将。

  乃立冢土,戎丑攸行。

  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

  柞棫拔矣,行道兑矣。

  混夷駾矣,维其喙矣!

  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

  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

  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

  译文:

  大瓜小瓜瓜蔓长,周人最早得发祥,本在沮水漆水旁。太王古公亶父来,率民挖窖又开窑,还没筑屋建厅堂。

  太王古公亶父来,清早出行赶起马。沿着河岸直向西,来到*山脚下。接着娶了姜氏女,共察山水和住地。

  周原土地真肥沃,苦菜甜如麦芽糖。开始谋划和商量,再刻龟甲看卜象。兆示定居好地方,在此修屋造住房。

  于是在此安家邦,于是四处劳作忙,于是划疆又治理,于是开渠又垦荒。打从东面到西面,要管杂事一样样。

  先召司空定工程,再召司徒定力役,房屋宫室使建立。准绳拉得正又直,捆牢木板来打夯,筑庙动作好整齐。

  铲土入筐腾腾腾,投土上墙轰轰轰。齐声打夯登登登,削*凸墙嘭嘭嘭。成百道墙一时起,人声赛过打鼓声。

  于是建起郭城门,郭门高耸入云霄。于是立起王宫门,正门雄伟气势豪。于是修筑起大社,正当防戎那大盗。

  既不断绝对敌愤,邻国也不失聘问。柞栎白桵都拔去,道路畅通又宽正。昆夷奔逃不敢来,疲弊困乏势不振。

  虞芮两国争执*,文王启发感其性。我说有臣疏化亲,我说有臣辅佐灵。我说有臣善奔走,我说有臣御敌侵。

  赏析:

  全诗共九章。首章以“緜緜瓜瓞”起兴,开首八字简洁地概括了周人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漫长历史。以下至第八章,全叙太王率族迁岐、建设周原的情况。正是太王迁岐的重大决策和文王的仁德,才奠定了周人灭商建国的基础,如《鲁颂·閟宫》所言:“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至于文武,缵大王之绪。”篇末便自然而然带出文王*虞芮之讼的事,显示出其蒸蒸日上的景象。

  周人早先所居的邠地,人们遭遇强悍游牧民族昆夷的侵扰,促使古公亶父举族迁移。《孟子·梁惠王下》记载狄人入侵,意在掠地,古公亶父事之以皮币、珠玉、犬马,均不得免,乃“去邠,逾梁山,邑于*之下居焉”。邠人以其仁而“从之者如归市”。全诗以迁岐为中心展开铺排描绘,疏密有致。长长的迁徙过程浓缩在短短的四句中:“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而“爰及姜女”一句,看似随笔带出,实则画龙点睛。姜女是当地*原民族姜族的长女,周与姜联姻,意味着古公亶父被承认为周原的占有者和统治者。同时,此句又为后文在渭水*原上的种种生活劳动的刻画,做了铺垫。

  在“堇荼如饴”的辽阔*原上,周人怀着满腔喜悦和对新生活的憧憬投入了劳动,他们刻龟占卜,商议谋划。诗人以浓彩重墨描绘农耕、建筑的同时,融人了深沉朴质的感情。他们一面“廼慰廼止,廼左廼右,廼疆廼理,廼宣廼亩”,欢天喜地安家定宅,封疆划界,开渠垦荒,一面“筑室于兹”。与落后的邠地相比,*原文明的标志便是建造房屋。走出地穴窑洞,在地面上修屋筑室,是一个质的飞跃,是周人安居乐业的开始,是周族初兴的象征,也正是古公亶父迁岐的伟大功业。对建筑的描摹刻画,正是对古公亶父的热情歌颂,故而诗中最精彩生动的描写正集于此:“陾陾”“薨薨”“登登”“冯冯”四组拟声词,以声音的嘈杂响亮表现了种种劳动场面,烘托了劳动的气氛。洪大的鼓声被淹没在铲土声、填土声、打夯声和笑语声中,真是朝气蓬勃、热火朝天。“百堵皆兴”,既是对施工规模的自豪,也暗示了周民族的蓬勃发展。“皋门有伉”“应门将将”,既是对自己建筑技术的夸耀,又显示了周人的自强自立、不可侵犯的精神。由此歌颂武功文略便是水到渠成:“柞棫拔矣,行道兑矣。混夷駾矣,维其喙矣。”表现了日益强大的周族对昆夷的蔑视和胜利后的自豪感。文王*虞芮之讼,突出表现其睿智与文德。结尾四个“予曰”,一气呵成,既是诗人内心激情一泻而出的倾述,又是对文王德化的赞美,更是对古公亶父文韬武略的追忆,与首句“緜緜瓜瓞”遥相呼应,相映成趣。

  诗章以时间为经,以地点为纬,景随情迁,情缘景发,浑然丰满,情景一体,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自邠至岐,从起行、定宅、治田、建屋、筑庙到文王服虞芮、受天命,莫不洋溢着周人对生活的激情、对生命的热爱、对祖先的崇敬。结构变幻,开合承启不着痕迹,略处点到即止,详处工笔刻画,错落有致。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6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翻译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7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译文:

  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这家农舍,好像到了陶渊明先生的家。我绕着这家的篱笆墙赏菊,一圈又一圈,不知不觉中,竟已西斜。

  百花之中,不是我最菊,而是因为菊花凋零得最晚,如果它开谢了,后面也就无花可赏了。

  注释:

  1、秋丛:指丛丛秋菊。

  2、舍:居住的房子。

  3、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4、遍绕:环绕一遍。

  5、篱:篱笆。

  6、日渐斜:太阳渐渐落山。斜,倾斜。

  7、尽:完。

  8、更:再。洛城:今河南洛阳。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

  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

  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8

  清*乐·春晚原文、翻译及赏析(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宋代·王安国《清*乐·春晚》

  译文

  怎么都无法将春天留住,白白地让黄莺唱个不停。昨夜一场风雨的侵凌,让这满地都是脏污的凋落残花。

  小怜姑娘刚刚弹起琵琶,拂晓她思绪万千萦绕天庭。随风飘扬的杨絮是那样的自由自在,可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

  注释

  清*乐(yuè):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清*乐令”“醉东风”“忆萝月”。

  宫锦:宫廷监制并特有的锦缎。这里喻指落花。

  “满地”“昨夜”二句:应作倒装理解。

  小怜:北齐后主淑妃冯小怜,善弹琵琶。这里借指弹琵琶的歌女。

  杨花:一作“梨花”。

  赏析

  此词上片以倒装句式描绘暮春萧条的景色,抒写的花的春的宵意,表达了作者慨叹美好年华逝去的惆怅宵怀;下片抒写暮春伤逝念远的幽怨,以暮春纷飞的杨花不肯飞入权贵人家的人堂朱户,表达了作者不亲权贵的品就。全词宵景交融,清新婉丽,曲折多致,笔法精妙,堪称伤春词中的佳作。

  古来伤春愁秋的诗词多得不可胜数。这类被人嚼烂了的题材,却是历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来到老一套,相反,永远有新鲜之来。王安国这首《清*乐》就是这样的好词。

  词题为《春晚》,顾名思义是写残春景象。“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作者一起笔就写由于“昨夜雨疏风骤”,南园已满地残红了。词人面对这万花凋谢的景象,自然不胜伤来。此时耳边传来了黄莺儿不停的啼唱,于是,他仿佛来觉到多宵的莺儿也正为落花发愁,苦劝春天不要归去呢。“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好像词人叹息。写莺语的“费尽”,实是衬托出词人的失落来,因为花开花谢,春去秋来,是自然规律与莺儿无关。妙词人赋予禽鸟以人的来宵,不直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宵,手法新巧而又饶有韵味。

  此词交叉地写听觉与视觉的来受,从音响与色彩两个方面勾勒出一幅残败的暮春图人。开头从听莺声写起,转而便诉诸视觉。一夜风雨过后,园花凋谢,残红败蕊,满地飘零,狼藉不堪。百花盛开时,灿烂本如宫锦,可的此时给糟塌得不成样子了!“满地残红”自是残春时节的典型景色,比之美好宫锦之被污损,词人痛的之宵可见。

  下面又从视觉转到听觉上来:正当词人目睹这如花似锦的春天匆匆消逝,心中无限惆怅之时,仿佛从远处传来歌女小怜之辈弹奏琵琶的声音,“弦弦掩抑声声思”,那弦弦声声正是的春的花之宵。小怜,即北齐后主高纬宠幸的冯淑妃,因她“慧黠能弹琵琶”,后代诗人常用以借指歌女。此词中“小怜初上琵琶”,是从李驾《冯小怜》诗“湾头见小怜,请上琵琶弦”句化出。这琶琶之声哀婉动人,当此即将逝去的"春宵,有多少闺中佳人长夜不眠,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宵思飞越千里关山,追寻天涯游子。这里,作者抒写的是由春天的匆匆归去而引起的年华虚度之来,隐隐寄托着一种美人迟暮、英雄末路的悲慨。

  最后,词人写到眼前触目皆是的杨花——这一暮春特有的风光:只见那如雪的飞花飘扬,是那样的自由自在,可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人家的人堂朱户。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伤春、的春、慨叹美好年华逝去的宵怀,寄寓了作者深沉的身世来慨。全词融宵于景,写景中融进了自己的生活,写出了自己的性宵与风骨,堪称一首出类拔萃的伤春词。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9

  这是诗人访友不遇之作。全诗描写了隐士闲适清静的生活情趣。诗人选取一些*常而又典型的事物,如种养桑麻菊花,邀游山林等,刻画了一位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全诗有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情趣,语言朴实自然,不加雕饰,流畅潇洒。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是说陆羽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的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陆羽的新居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沿着野外小径,直走到桑麻丛中才能见到。开始两句,颇有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格。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点出诗人造访的时间是在清爽的秋天,自然*淡。陆羽住宅外的菊花,大概是迁来以后刚刚才种上的,所以虽然到了秋天,还未曾开花。这两句一为转折,一为承接;用陶诗之典,一为正用,一为反用,却都表现了环境的幽僻。至此,一个超尘绝俗的隐士形象已如在眼前,而诗人访友的兴致亦侧面点出。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说诗人又去敲陆羽的门,不但无人应答,连狗吠的声音都没有。此时的诗人也许有些茫然,立刻就回转去,似有些眷恋不舍,还是问一问西边的邻居吧。一般说来,写到“扣门无犬吠”,“不遇”之意已见,再加生发,易成蛇足。就像柳宗元的《渔翁》一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崖上无心云相逐。”前人每谓末二句“着相”,情思刻露,如苏轼、严羽、胡应麟、王士祯、沈德潜等都持是说。但皎然之写问讯于西家却正得其所。一方面,见出对陆羽的思慕,表明相访不遇之惆怅;另一方面,则借西家之口,衬托出陆羽高蹈尘外的形象,表明二人相契之根由。同时对诗中所描写的对象即陆羽,并未给予任何直接的刻画,但其品格却呼之欲出,这也正符合禅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旨。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是邻人的回答:陆羽往山中去了,经常要到太阳西下的时候才回来。这两句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的后两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每日斜”的“每”字,活脱脱地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羽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和怪异的神态,这就从侧面烘托出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

  这首诗前半写陆羽隐居之地的景;后半写不遇的情况,似都不在陆羽身上着笔,而最终还是为了咏人。偏僻的住处,篱边未开的菊花,无犬吠的门户,西邻对陆羽行踪的叙述,都刻画出陆羽生性疏放不俗。全诗四十字,语言清空如话,不加雕饰,吐属自然,流畅潇洒,别有隽味。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10

  潼关原文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

  ——清代·谭嗣同《潼关》

  译文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

  注释

  潼(tóng)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终古:自古以来。

  簇(cù):丛聚。

  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束:约束。

  不解*:不知道什么是*坦。

  解:懂得。

  赏析

  此诗打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明;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原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诗的打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原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原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原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原,但仍嫌受分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明求冲破约分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分”“不解*”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诗人在这打诗中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扩张式的、外拓型的心态。这是一种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所急需的新型人才应有的精神状态。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


古诗词原文10篇(扩展4)

——古诗词名句10篇

古诗词名句1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宋之问)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古诗词名句2

  1、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李商隐《忆梅》

  2、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早梅》

  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5、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白居易《池上》

  6、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崔道融《梅花》

  7、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李白《妾薄命》

  8、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9、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

  10、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1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二首》

  13、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14、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15、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16、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三首》

  17、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18、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崔道融《梅花》

  19、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0、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王冕《墨梅》

  2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2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23、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陆游《梅花绝句》

  24、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2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

  26、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2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8、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29、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30、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31、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3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二首》

  3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34、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辛弃疾《生查子·独游雨岩》

  35、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

  36、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37、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38、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卢梅坡《雪梅·其一》

  39、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40、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41、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42、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陆游《卜算子·咏梅》

  43、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卜算子·咏梅》

  44、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45、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46、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

  47、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48、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49、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张谓《早梅》

  50、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王冕《白梅》

  5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52、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53、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咏梅》

  54、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梅花绝句》

  55、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56、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57、*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58、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59、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60、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6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62、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63、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李煜《清*乐·别来春半》

  6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65、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元好问《人月圆·玄都观里桃千树》

  6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7、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68、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

  69、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写怀》

  70、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

  71、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卢梅坡《雪梅·其二》

  72、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调·其一》

  73、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7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75、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76、*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李白《菩萨蛮·*林漠漠烟如织》

古诗词名句3

  一、《送人游吴》

  杜荀鹤(唐)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二、《横塘》

  范成大(宋)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三、《怀吴中冯秀才》

  杜牧(唐)

  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程岁月遥。

  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

  四、《正月三日闲行》

  白居易(唐)

  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

  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

  五、《梦苏州水阁寄冯侍御》

  白居易(唐)

  扬州驿里梦苏州,梦到花桥水阁头。

  觉后不知冯侍御,此中昨夜共谁游?

  六、《九日登李明府北楼

  年代:唐作者:刘长卿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

  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

  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

  无劳白衣酒,陶令自相携。

古诗词名句4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项羽《垓下歌》

  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中说·卷三·事君篇》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陈德武《水龙吟·西湖怀古》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与恭《思母》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

  里湖,外湖,无处是无春处。——徐再思《朝天子·西湖》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资治通鉴·唐纪二》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卢仝《有所思》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杜甫《春宿左省》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德经·第六十三章》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诗》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张可久《清江引·秋怀》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幼学琼林·卷一·天文》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无一语,对芳尊。安排肠断到黄昏。——秦观《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白居易《秋雨夜眠》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李白《折荷有赠》

  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纳兰性德《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韦庄《秦妇吟》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淮南小山《招隐士》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君书·更法》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旋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司空图《酒泉子·买得杏花》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曹雪芹《临江仙·柳絮》

  不踬于山,而踬于垤。——《韩非子·六反》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五节》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刘向《触龙说赵太后》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花开花落树之常,能上能下人中强。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李白《子夜吴歌·冬歌》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狂。——《格言联璧·存养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李颀《古从军行》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了凡四训·立命之学》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苏轼《守岁》

  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荀子·正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德经·第八十章》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佚名《青青陵上柏》

  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贾岛《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

  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庄子·外篇·刻意》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古诗词名句5

  1、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五代·晏殊·蝶恋花)

  3、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4、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唐·杜牧·寄扬州韩判官)

  5、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宋·姜夔·扬州慢)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李白·行路难)

  8、大凡物不得其*则鸣。(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9、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0、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

  11、日斜深巷无人迹,时见梨花片片开。(唐·戴叔伦·过柳溪道院)

  1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13、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14、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宋·徐元杰·湖上)

  15、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晏殊·寓意)

  16、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17、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乐)

  1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19、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唐·白居易·长恨歌)

  20、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21、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明·王冕·墨梅)

  2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2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24、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涉江)

  25、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唐·杜甫·月夜)

  2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27、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28、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长征)

  29、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宋·陆游·文章)

  30、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

  3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宋·李清照·渔家傲)

  3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杜甫·绝句)

  33、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3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5、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

  36、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曹操·短歌行)

  37、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唐·杜甫·登岳阳楼)

  38、欲加之罪,何患辞。(左传)

  3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40、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1、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4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唐·李白·行路难)

  43、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唐·杜甫·水槛遣心)

  44、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45、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唐·张泌·寄人)

  46、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47、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

  4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49、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北朝民歌·木兰诗)

  50、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送瘟神)

  5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52、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长征)

  5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滕王阁序)

  5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北齐·杜弼·檄梁文)

  55、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战国策·赵策)

  5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57、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58、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9、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60、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6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6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6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64、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清·杨继盛)

  6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6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67、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苦深。(清·顾炎武·海上)

  68、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

  69、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五代·李煜·虞美人)

  70、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71、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清·秋瑾·对酒)

  7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郑板桥·对联)

  73、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74、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

  75、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唐·杜甫·曲江)

  76、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77、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

  78、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9、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唐·李白·北风行)

  80、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

  8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宋·李清照·声声慢)

  82、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元·关汉卿)

  8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

  8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85、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8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87、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屈原·涉江)

  8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89、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唐·白居易·琵琶行)

  90、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91、要看银山排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宋·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

  9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93、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元·王实甫·西厢记)

  94、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唐·李商隐)

  95、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为女民兵题照)

  96、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97、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唐·杜牧·遣怀)

  9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9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00、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孙湘)

古诗词名句6

  1、过眼年华,动人幽意,相逢几番春换。——王沂孙《法曲献仙音·聚景亭梅次草窗韵》

  2、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留别王维》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竹边荷外再相逢,又还是、浮云飞去。——赵以夫《鹊桥仙·富沙七夕为友人赋》

  5、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张九龄《答陆澧》

  6、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柳恽《江南曲》

  7、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张籍《没蕃故人》

  8、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贺铸《钓船归·绿净春深好染衣》

  9、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辛弃疾《满江红·汉水东流》

  10、尊前故人如在,想念我、最关情。——周邦彦《绮寮怨·上马人扶残醉》

  11、相逢唤醒京华梦,吴尘暗斑吟发。——詹玉《齐天乐·送童瓮天兵后归杭》

  12、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13、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诗》

  14、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高适《送魏八》

  15、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佚名《箜篌谣》

  16、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17、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18、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引》

  19、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20、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黄庭坚《秋怀二首》

  21、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李邴《汉宫春·梅》

  2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

  24、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杜甫《宿赞公房》

  25、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

古诗词名句7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冯梦龙

  摩挲着眼从头看,只有青山无古今今。戴复古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

  窃召家书空清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陆游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李白

  揆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李白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李煜

  锥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

  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冯延已

  舞树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

  误尽*生是一官。吴伟业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李溥照

  敛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渝湘我向秦。郑谷

  数点梅花天地心。翁森

  敷瓮犹未开,来朝能钦否?储光义

  稼墙艰难总不知,五帝三皇为何物?贯休

  踏雪访山樵,山樵踏雪去。赵关晓

  浇花正怪儿童懒,忽见松阴片雨来。徐通

  醉来深入荷花去,臣看青天飞白鸥。白双

  醉卧暖凤呼不醒,乱红无数点人衣。陈渊

  数点归鸦过别村,隔溪渔笛远相闻。戴复古

  谁伴余苦吟,满林啼络纬。文同

  请留磐石上,垂钩将已矣。王维

  蜘蹰历阳道,乡思满南枝。储嗣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晕。孟郊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李白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秦韬玉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醋。杜甫

  翩何栅姐,其来迟。汉武帝

  夏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秦嘉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无名氏

  梁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琴歌

古诗词名句8

  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6.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8.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1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1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1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1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1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1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1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1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1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2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2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2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2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2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两》)

  3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3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33.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3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3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36.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3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40.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4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4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46.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孟子·告于下》)

  4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48.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4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5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

  51.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与之俱黑。(《苟子·劝学》)

  5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5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氏春秋·尽数))

  54.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55.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

  5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5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5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59.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60.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6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6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6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记》)

  64.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记》)

  6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记》)

  66.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记》)

  67.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68.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国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6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汉书》)

  70.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7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72.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汉(逸诗句风雅逸篇四》)

  7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7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75.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

  76.不人虎穴,焉得虎子。(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77.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范晔《后汉书》)

  7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7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8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8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西晋·陈寿《三国志))

  82.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陈寿(三国志·吴书))

  8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8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

  8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8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8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88.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8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90.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枚乘《上书谏吴王》)

  9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晋·傅玄〈太子不少傅箴》)

  92.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新五代史·晋书》)

  93.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9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9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96.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膝王阁序〉)

  97.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98.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99.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10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古诗词名句9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班固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曹植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照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一时之利无谋也,而利万世者则谋之。(胡宏)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

  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梁启超)

  海水沸腾,耳中梦中,炮声隆拢凡百君子,岂能无沦胥非类之悲乎?图避谤乎?闭户之士哉!(康有为)

  凡将举事,令必先行。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管子)

  和民一众,不知法不可;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管子)

  抖擞精神,唤起国魂,思独立,心如百炼金坚。把微躯为国捐,把微躯为国捐。羞偷生,怕神州瓦解难全。(黄遵宪)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不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礼记)

  赏毫厘之善,必有所劝;罚纤芥之恶,必有所阻。(桓范)

  奉公如法则上下*,上下*则国强。(司马迁)

  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天下不服,而求法之行,不可得也。(苏辙)

  赏及壬人,则善者不以赏为荣;罪及善者,则恶者不以罚为辱。(吕坤)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礼记中庸》)

  为国之本,在乎忠信;古人去食去兵,信不可失。国家兴废,莫不由之。(李廷寿)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保国。(司马光)

  礼之可以为国久矣,与天地养。君令臣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左传》)

古诗词名句10

  1、已酉新正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2、除夜·乾坤空落落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3、除夜宿石头驿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名句:

  1.送你一件外套,前面是*安,后面是幸福,吉祥是领子,如意是袖子,快乐是扣子,口袋里满是温暖,穿上吧,让它相伴你的每一天!新年快乐!

  2.让*安搭上冬天的快车道,让快乐与你轻轻拥抱,让困难与你刮目相看,让烦恼低头悄悄走掉,让吉祥对你格外关照,让幸福对你永远微笑!祝新年快乐!

  3.事业无须惊天地,有成就行。友谊无须说谜语,想着就行。金钱无须取不尽,够用就行。生命无须过百岁,健康就行。朋友无须有多少,有你就行。好朋友祝你新年快乐!

  4.等一列地铁,五分钟;看一场电影,三小时;看月缺月圆,一月;春去春来,一年;想念一个人,一生!可是一句关心的话,只需几秒钟。祝你快乐!

  5.朋友是天,朋友是地,有了朋友可以顶天立地。朋友是风,朋友是雨,有了朋友可以呼风唤雨。财富不是永久的,朋友却是永久的`财富!祝新年快乐!

  6.有些事并不因时光流逝而褪去,有些人不因不常见面而忘记,记忆里你是我永远的朋友。在这迎新春之际,恭祝你事业蒸蒸日上!

  7.新春好,好事全来了!朋友微微笑,喜气围你绕!欢庆节日里,生活美满又如意!喜气!喜气!一生*安如意!

  8.祝你新年快乐!事业顺心顺意,工作顺顺利利,爱情甜甜蜜蜜!身体有用不完的力气,滚滚财源广进!身体倍儿棒,吃饭倍儿香,牙好胃口就好,事事开心,事事顺利!


古诗词原文10篇(扩展5)

——《古诗词》教学设计10篇

《古诗词》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第三课时(《清*乐·村居》)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乐的乐要读成lue清*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第二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重庆市九龙坡区铁马小学 潘涛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

  (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3)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第二课时

  (一)乐调情

  1.用学生熟悉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教师适时小结。

  3.板书题目,读题。(强调乐的读法)

  4.介绍辛弃疾生*。

  (二)读入情

  1.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读准:醉、相、媚、锄、媪、亡赖、剥)

  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

  (三)品悟情

  1.自由读词,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4.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6.请学生自由谈所想象的画面。(特别提示: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边读边悟情。

  (三)议深情

  1.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2.总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

  (四)布置作业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而宋词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3.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清*乐·村居》给父母听。

《古诗词》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①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③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①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和创作情况。

  ②课文插图。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①板书课题。

  ②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③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④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①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②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舌音。

  ③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④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⑤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①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②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③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①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②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③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④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①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②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③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①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②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③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④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⑤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①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②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③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④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⑤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①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②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③默写两首古诗。

《古诗词》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际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钯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尤其是后两句写的意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种瓜。这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年的赞扬。全诗语言*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载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要求】

  了解诗词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诗人在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前两首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两首诗。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有关翁卷,范成大的生*资料,老师准备相应的音乐带。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老师:同学们,本单元我们随作者领略了中外的田园风光,体会到了自然、质朴、和谐、静谧的乡情,今天,我们再来走进古代诗人为我们描绘的田园美景,学习《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你也一定会陶醉其中的。

  二、交待任务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三、学习第一首诗《乡村四月》

  1、作者简介,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他的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2、阅读诗文:

  ⑴ 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⑶ 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汇报交流:

  ⑴ 指名读诗文,纠正字音。

  ⑵ 理解诗词的意思: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指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子规:杜鹃鸟。

  句意: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满是绿色,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句意,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都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采桑养蚕,又是插秧种田。

  4、读诗文,想画面,说感受:

  (播放音乐带,有感情的朗读)。诗文展示四月的乡间充满生机,一派繁荣的景象,同时勾画了农民在四月里紧张、繁忙的劳动场景,表达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四、学习第二首诗《四时田园杂兴》

  1、作者简介:

  范大成:苏州吴县人(今江苏)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他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合称南宁四大家。他的诗忧国忧民,多有佳作,晚年隐居,写了《四时田园杂兴》60首,是他一生田园诗的代表作,反映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民生疾苦。这里选的是《夏日》中的一首。

  2、自主学习,了解诗意。

  3、汇报交流,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绩麻:把麻搓成线。

  句意:夏季农民非常繁忙,白天去田间锄地,晚上要在灯下搓麻成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自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⑵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未解:不懂。供:从事。傍:靠近。句意:即使那些幼小的孩子,虽然他们不懂的耕种与织布,但也在茂盛的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5、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说说你的感受:

  (配乐朗读)

  诗文描绘了乡村大人耕织,孩子也学耕种的情景,展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勤劳,是一副具有浓浓生活气息的农家耕织的图画。

  五、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课堂作业设计

  1、把诗句补完整:

  ⑴ 绿遍山原( ),⑵ 童孙未解( )

  子规声里( )也傍桑阴( )

  2、请你说说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景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我会背其他描写田园的古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渔歌子》理解词意,想象画面,体会词人的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词。

  〖教具准备

  1、学生准备张志和的生*资料。

  2、准备优美轻柔的曲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两位宋代诗人为我们展现的田园风光,使我们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质朴,谁能想象画面,再来背诵一下这两首诗。

  二、回顾词的特点

  1、谁还记的我们第一节课学的一首词,你们还能背诵吗?《忆江南》

  2、词有什么特点:

  词有词牌名,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调是写词时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如《忆江南》《渔歌子》但后人写的《渔歌子》《忆江南》就与词牌无关了。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故又称长短句。

  三、学习第三首词《渔歌子》

  作者简介。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被贬官后,不再复仕,放浪江湖间,自称烟波钓徒,著有《玄真子》。

  1、自读课文:

  ⑴ 轻声读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对照注释,结合画面,了解诗意。

  ⑶ 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情。

  2、汇报交流:

  ⑴ 指名读词《渔歌子》纠正字音。

  ⑵ 说诗句的意思。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句意,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句意: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悠闲自得,溢于其中)

  3、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谈谈你的感受:

  ⑴ 配乐朗读。

  ⑵ 谈谈你的感受:

  作者将山前高飞的白鹭、岸边盛开的桃花,溪中肥美的鳜鱼及斜风细雨中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翁,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清新、优美、充满情趣的渔翁垂钓图。展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也表达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4、练习背诵。

  四、总结拓展

  1、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后,你对乡村生活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背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

  翁卷(宋) 范大成(宋)朝张志和(唐)

  绿白

  鸟雨 生机 耘绩 山鹭

  闲人少 繁忙 各当家 劳动场景 花水鱼 悠然自然

  才了....又 未解 斜风细雨 情趣盎然

  学种瓜 渔翁不归

  〖课堂作业设计

  1、把下面诗句补充完整:

  西塞山前( ),( )鳜鱼肥。

  ( )箬笠,( )蓑衣,( )不须归。

  2、用自己的话把《渔歌子》第一句的画面描绘出来

  3、快来读读下面的古诗,想想描绘怎样的画面。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古诗词》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学习《乡村四月》

  一、导入课题

  孩子们,在四月的春天,你们到过乡村吗?在你们心目中的乡村,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下面我们来看看宋朝诗人翁卷是怎样来写乡村的四月的?

  二、阅读诗歌

  1、学生在小组内自读。

  2、在班上交流,让个别学生在班上朗读,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同时让学生说说读了本诗的收获。

  3、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三、指导学生领会诗的意思

  1、学生自读诗歌,并借助字典、词典理解诗歌的意思。

  2、让一些学生说出自己对诗歌意思的理解。

  3、教师指导学生领会诗的大意。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地。

  子规:杜鹃鸟。了:结束。

  整首诗的大意:四月的春天,万物复苏,山陵和原野上一片绿色,稻田里的水开始上涨,并映着天空的光辉;杜鹃鸟声声地叫着,天空中飘落着如烟的细雨。在乡村的四月,闲人很少,他们都很忙,他们才刚刚把蚕送上山,又忙着插秧。

  4、同学们,乡村的人民这样勤劳,你们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情呢?激发学生对勤劳的乡村人民的热爱。

  四、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熟练地背诵。

  学习《四时田园杂兴》

  一、自学自悟,随时记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二、点拨:

  1,题目,乡村四季的各种兴致

  2、联系诗意,哪个季节?(初夏)

  3、夏天里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产生了怎样的兴致?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

  4、 唱颂,欣赏。

  比较阅读

  1、相同之处————田园诗

  2、《乡村四月》中的哪句诗与《四时田园杂兴》的诗意是相通的?

  练习思考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课后搜集)

  古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是很富有情趣的,同学们试着说说你们收集到的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如:

  过故人庄 书湖阴先生壁 游山西村

  唐孟浩然 宋王安石 宋陆游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茅檐长扫静无苔, 莫笑农家腊酒浑,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丰年留客足鸡豚。

  工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一水护田将绿绕, 山重水复疑无路,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两山排闼送青来。 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业

  1、写诗歌并能默写。

  2、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歌,至少一首。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渔歌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自从我们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大家都积累了好多的古诗词,你能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背给大家听吗?

  二、初读,读顺词

  1. 出示《渔歌子》

  2.请同学们自己先借助拼音把这首词读准、读通、读顺。

  3.然后借助下面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4.检查初读效果:(1)指名读。(是否读通读准字音) (2)看了下面的的注释,你有什么收获。

  三、再读,明诗意

  1.你读出了这首词描写是哪个季节的景物?

  2.老师请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词,仔细品味一下,哪一句给你的感受最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3.生自主吟读,品味词意。

  4. “西塞山前白鹭飞”, 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

  “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出现出来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寸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5.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整体感知)

  交流自己体会到的词所描绘的美丽春景。

  6.有感情朗读(背诵)诗句。

  四、了解诗人,品味诗情

  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读全词,连题目、作者都读。

  学生自主探究。

  (1) 有可能是渔人:

  A、趁着春水涨、鳜鱼肥,多打鱼,好养家,连斜风细雨都不顾。

  B.从诗题《渔歌子》,这首好像应是渔歌,所以那人应是打鱼的渔人。

  (2) 有可能是诗人。诗人为这美丽的山水所陶醉,他觉得这斜风细雨也是一种美,所以留恋不归。

  2. 了解作者:

  (出示灯片: 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唐肃宗时弃官归隐,没有回故乡浙江金华,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称“烟波钓徒”。他归隐时,安史之乱尚未*息。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纷乱之中。在这种情势下,他因为无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乡,以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看了这段介绍,你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此诗,作者明写渔父,暗写他本人,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正反映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

  3.再诵古诗,读出韵味

  师引:

  作者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劳动人民以自己的勤劳,获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人们能远离战乱,永远过着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读

  (层层递进)

  五.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1.师:张志和的《渔歌子》表现了潇潇春雨洒江天之时,渔人既在劳作,又观美景的无限情趣,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谐生活的美好意愿。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不仅历代传唱,而且诗家骚人多仿其体式、意境或词句翻出新作。其中就有宋朝诗词大家苏轼。他甚至把张志和的诗句直接嵌入其中:

  浣溪沙 宋 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学生读通诗句。

  师:此诗与张志和的词,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比张词多了几句)

  既然模仿张的诗,有的甚至是直接引入,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我们来看苏轼这诗题下的自注:

  题注:“玄真子《渔父》云云,此语妙绝,恨莫能歌者,故增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

  生读,说说你是怎么是理解这段话的?

  (师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简单解释,尤其“恨莫能歌者”———— 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烟波钓叟”才有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话语,他人难能仿此,“恨莫能歌者”表现东坡对张词的推重心意。)

  3.学生自读苏轼的《浣溪沙》

  简单理解诗意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苏轼推重张志和的词,仅仅是因为张词的语言“妙绝”吗?

  (张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怀,正是苏轼想要释放的心情,简介苏轼————他一生仕途坎坷,为官期间,他关心人民疾苦,当时,国家动荡不安,他自己也被一次又一次的贬职……所以,他也怀有和张志和同样的心愿。张俨然成了苏轼的知音。张和苏隔朝隔代,几百年的时空((1037~1101)————(730~约810))竟然因一首《渔歌子》而联通,孤傲与清高的心灵相通了,智慧与才情相融了。我们何其有幸通过这些美妙和文字来体悟春雨中的另一番情趣意致。)

  (再出现《渔歌子》)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渔歌子》。

  六.总结,升华。

  有一位诗人说:再美的诗,也美不过春天的一棵树。

  所以,再好的文字营造的风景,也比不上身边这触手可及和活生生的大好春光。同学们,让我们回到现实,回到我们身边的春天,在校园里寻找春天,去大自然感受春天,也用我们的心我们的笔表达春天吧。

《古诗词》教学设计5

  教材依据

  《古诗词三首》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课文,它是根据本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

  设计思想

  《渔歌子》一词描写的是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在设计中,笔者遵循“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借助古诗词这一教学素材,运用“自读、想象、讨论、叙述”等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教师则通过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带领学生进入古诗美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二)过程与方法

  l.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3.使学生感悟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诗人张志和的生*和创作情况。

  2.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初知诗情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莺歌燕舞的季节里,大家都能看到什么美丽的景物呢?学生自由说春天的景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2.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春天的景物,看看哪位同学的想象力最丰富,能根据老师给出的词语想象出美丽的春天的景象,如果你能把这幅美景说出来,老师就把它画下来,好吗?

  依次板书三组词语:青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渔翁、斜风、细雨。学生先分别想象、描述三幅画面,教师作简笔画,再请学生看图把三组词语连起来想象一幅美丽的图画并描述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这些词汇想象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并通过教师的简笔画再现出来,既创设了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后面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埋下伏笔。

  二、理解课题

  1.有一位叫做张志和的唐代诗人也看见了这么一幅美丽的情景,于是写下了一首词——《渔歌子》。(板书课题和诗人)

  1)我们在这个学期的第一课曾学过一首词《忆江南》,谁来说说什么是词,它有什么特点?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词的特点。

  2.了解作者。

  1)同学们课前查阅了资料,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张志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张志和的资料。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诗人生*及创作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该词的写作背景,为理解“斜风细雨不须归”作铺垫。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幻灯片出示《渔歌子》,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试读,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试根据教师范读划分重音、节奏,教师小结并用幻灯出示。

  3)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词意。

  2.自主品悟

  1)在熟读古诗后我们还应该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要想弄懂古诗词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交流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学生自读古诗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意,遇到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觉得哪句写得好,好在哪儿?

  ③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同组的同学听。

  ④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①小组派代表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重点理解:诗人为什么会“斜风细雨不须归”?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板书:悠闲自在)

  ③学生自愿感情朗读自己觉得写得美的诗句,并说说这句诗写得好在哪儿?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评议,老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出渔翁悠闲自在的感觉。

  5)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青山,渔舟,白鹭,红桃,青色箬笠,绿色蓑衣,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诗人又为它染上了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设计意图: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3.反复吟诵,感悟诗情

  1)播放配乐flash情景动画,学生感情朗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背诵。

  3)指名试背,师生接句背诵,男女生比赛感情背诵。

  4)全班配乐背诵,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在了解词中描绘的情景后通过反复吟诵把体会到的诗情表现出来,并结合配乐情景动画进一步进入诗境,引起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动画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过故人庄》、《忆江南》。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的动画及收集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在把握古诗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悟到诗文的意境,并且让学生运用多种表达的方式和诗文互动,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诗文。

  1.借想象互动。把学生带入古诗词境界,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是该课的一个重点。上课伊始老师就以想象引入情境,让学生边想象边组织语言,激发学生浓厚的的学习兴趣,既发展了语言,又为后面理解诗意作好铺垫。在理解诗意后又让学生在朗读、背诵中想象,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画面互动。《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这首词不仅有鲜明的山光水色,还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通过让学生想象画面,简笔画再现画面,配乐再现情景,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共鸣。拓展活动中又通过展示情景交融的动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从而达到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的目的。

  3.借音乐互动。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教学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的手段。在欣赏诗词情境动画时,在朗读、背诵、想象的时候,均选用了优美的古筝曲以激发学生无边的遐想。

  4.借吟诵互动。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年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教师在课中通过范读、自读、小组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情,悟诗境。

《古诗词》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古诗词描述的景物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4、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词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想象描写的画面。

  2、背诵古诗词,默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课前准备】

  1、师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和创作情况。

  2、指导学生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了解诗人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乡村四月。

  师生谈话:孩子们,在四月的春天,你们到过乡村吗?在你们心目中的乡村,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下面我们来看看宋朝诗人翁卷是怎样来写乡村的四月的?

  2、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师:仔细观察插图,图上描绘一幅怎样的生动画面?

  (学生仔细观察后谈感受,教师从“初夏美景”和“农民繁忙”进行指导。)

  3、师生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相互评价。

  4、小组合作,结合文中的插图和注释,利用工具书弄清句意。

  5、小组交流,讲讲诗意。

  三、全班交流,品评朗诵,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结合画面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诵读升华。

  师:前两句诗描写了那些景物?

  (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师:作者用这些特有的景物给我们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图,谁能用自己优美的语言给我们描述?

  (3~5位同学描述)(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师:这样一幅美丽动人的乡村风光,假如你是诗人,你的感受如何?

  (喜爱、高兴、赞美、欣赏)

  师: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边读边想象画面

  师:谁来读后两句诗,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1:我从“闲人少”体会到农民都忙农活去了。

  生2:从“才……又”知道了农民刚干完蚕桑又去忙插秧,说明劳动紧张而繁忙,也看得出农民很辛苦。

  生3:读完了这两句诗,我觉得劳动人民很伟大,我要赞美他们。

  ……

  3、师小结全诗:

  前两句着重写景,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

  后两句着重写人,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美。

  4、学生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地朗读。

  四、熟读背诵,积累语言

  五、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古诗,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古诗。

  六、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前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

  蚕 桑 昼 耘 绩

  1、“蚕、桑、昼”的读音,书写时上下结构要匀称。

  2、“耘、绩”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又宽。

  七、作业

  1、抄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2、收集描写田园风光古诗词,选择一两首背下来。

  附: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二课时

  《渔歌子》

  一、联系诗词,比较异同,揭示课题

  1、学生背诵刚学的两首诗,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渔歌子》,请同学们把它和前面两首诗比较一下,词和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了解作者:

  张志和:唐代诗人。今浙江金华市人,在朝廷上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借表现渔父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著有《玄贞子》,今流传《渔歌子》五首。

  4、你了解或背诵过哪些词吗?试着背一背(本册学了《忆江南》)。

  二、初读感知,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鹭”“鳜”“箬笠”“簔”的读音。

  2、组内轮流读词,相互纠正读音。

  3、小组合作,自己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结合文中的插图和注释,利用工具书弄清句意。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三、交流讨论,朗读感悟,想象画面

  1、学生围绕词的内容质疑。

  2、归纳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诗人为什么不想回家?

  生:也许是被大自然的美景所吸引,所陶醉。

  师:大自然真的很美吗?你从词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生:“白鹭展翅高飞,肥美的鳜鱼在水面跳跃”我觉得美。

  师:请你读出你的感受。读──

  生:在西塞山前有一行鹭高飞,我想到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诗。

  师:真会联想,请你读此句。生读──

  生:我觉得“青山、白鹭、桃花、鳜鱼”都美。

  师:这些景物的确很美,师边做手势(姿态语言)边读前两句词。

  生:我感受到了这些景物一静一动,动静结合。

  师:真能干,大家找找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再仔细想想。

  生:山是青的,鹭是白的,桃花是红的,箬笠青的,蓑衣绿的。构成了一幅美的画面。

  师:真会发现,一青一白,一红一绿,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

  大家看看最后一句词,还有什么赶来啦?

  ──斜风细雨(生齐答)

  师:是啊,整个大地低沉浸在朦胧的烟雨之中,更让人流连。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一切都显得诗情画意,难道我们不喜欢这样的美景吗?假如你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样?

  生:被陶醉,我要大声赞美。

  生:我要把它画下来。

  生:我要悠闲自在地体验一番。

  ……

  师:大家明白“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原因了吗?

  3、生边读边想象这幅画面。

  4、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四、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塞 鹭 笠

  书写时要注意上下结构匀称。“塞”注意撇和捺的角度。“鹭”中“路”不能写得太宽和太长。

  五、作业

  1、默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2、自选(为语文园地六展示台做准备):

  ⑴ 选择一至二首诗词,诗配画。(可以是收集的诗词)

  ⑵ 写一首描写乡村景色的小诗。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境美──人忙

  *──日夜辛劳

  四时田园杂兴

  儿童──天真可爱

  白鹭 桃花 鳜鱼

  渔歌子 乡村美境

  斜风细雨

《古诗词》教学设计7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 ,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3、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五、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理解课题

  二、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词的内容。

  4、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三、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四、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五、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古诗词》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古诗词》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时目标】

  1、第一课时:

  ⑴ 学会前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⑵ 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2、第二课时:

  ⑴ 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⑵ 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⑶ 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⑷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重点】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难点】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准备】

  1、教师:

  课件。

  2、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2、引语: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三、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

  (板书诗题)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四、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3、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2、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

  曾:曾经。

  谙:熟悉。

  胜:超过,胜过。

  4、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古诗词》教学设计10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在学生朗读中,注意正音。“蓑”读suō,“遮”读zhē,不要读成*舌音。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个“弄”,一个“卧”。(可爱、调皮、疲倦)

  (4)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一说。

  2.学习第二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2.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

  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乐·村居》。

  2.释题:

  (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乐。

  (3)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 “村居”呢?(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 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面的内容。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你呢?

  4.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延伸“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古诗词原文10篇(扩展6)

——古朗月行古诗词原文及翻译3篇

古朗月行古诗词原文及翻译1

  《古朗月行》原诗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古朗月行》翻译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创作背景

  此诗应该是创作于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前。陈沆云:“忧禄山将叛时作。”(《诗比兴笺》)萧士赟云:“按此诗借月以引兴。日,君象;月,臣象。盖为安禄山之叛,兆于贵妃而作也。”

  赏析

  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颜色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然后用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接着写好景不长,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诗人引出后羿这样的英雄,希望能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该诗前四句表现了儿童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后四句表现了对当时黑暗朝政忧心如焚的感情。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古诗词原文10篇(扩展7)

——古诗词泛舟原文3篇

古诗词泛舟原文1

  宋代:周密

  老火浊不流,热恼无可避。驾言清溪滨,濯缨税尘辔。

  扁舟无定游,放缆任其至。荡桨三汇交,空明发清思。

  摘鲜得野实,钓水投香饵。碧筒注芳酒,湘奁荐新芰。

  主宾略酬酢,冷暖随所嗜。须臾月轮上,烟水合空翠。

  清风真可人,意厚万金施。露叶生辉光,水华多妩媚。

  欲拍洪崖肩,欲挽湘君帔。虽无管弦乐,一洗世俗伪。

  清弹发邻舸,暗搅潜虬睡。应作蜩蛙观,亦足助幽致。

  岂惟家山乐,要是会心地。热官岂办此,未易轻拟议。

  我年未四十,齿发已憔悴。往者不可追,来者何可觊。

  富贵难幸求,岁月不少置。于此贫贱中,此乐已不啻。

  鹤长与凫短,造物正儿戏。功名类蚁梦,身世等萍寄。

  百年几良晤,何暇计荣悴。纵有身后名,不博今夕醉。

  高歌未知晓,坐见斜河坠。谪仙宫锦舟,继者仅一二。

  老坡赤壁游,始尽阐天閟。我后二百年,乃默契此意。

  会当歃斯盟,勿使等闲弃。高咏三百言,聊用谂同志。


古诗词原文10篇(扩展8)

——必修古诗词

必修古诗词1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山中杂诗》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


古诗词原文10篇(扩展9)

——芒种古诗词

芒种古诗词1

  《耕图二十一首·拔秧》——宋·楼璹

  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齐。

  清晨且拔擢,父子争提携。

  既沐青满握,再栉根无泥。

  及时趁芒种,散著畦东西。

  《芒种后经旬无日不雨偶得长句》——宋·陆游

  芒种初过雨及时,纱厨睡起角巾欹。

  痴云不散常遮塔,野水无声自入池。

  绿树晚凉鸠语闹,画梁昼寂燕归迟。

  闲身自喜浑无事,衣覆熏笼独诵诗。

  《伊犁记事诗》——清·洪亮吉

  芒种才过雪不霁,伊犁河外草初肥。

  生驹步步行难稳,恐有蛇从鼻观飞。

推荐访问:古诗词 原文 古诗词原文【10篇】 古诗词原文1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