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完整)

时间:2022-05-19 12:45:02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完整)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3篇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篇1

换一种角度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20101131113 彭纯昌

【摘要】上中国政治制度史课,开始对中国历代的政治制度有一个相比之前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对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缺乏了解,不得不说是当下国人的一个弊病。而在缺乏认识的情况下,对历史的传统的文化一概加以否定,则更是狂妄无知。一国一民族无论如何不能够推翻过去的全部传统文化而谋得长远的发展。但是当下或者是更早之前开始,就存在一种思想,封建的都是不好的,必须推翻,彻底抛弃,这就是所谓的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钱穆先生用很客观的学术态度,简洁易懂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代政治制度的得失利弊,同时也教会我们如何更加客观地、抱有一种敬意的态度去看待中国的封建历史,理性地对待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

【关键词】 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读后感

【正文】

钱穆先生这本书是在1952年三四月间,钱穆先生访问台北,应邀作一系列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题的演讲,分汉唐宋明清五代,略述各项制度的因革演变,并指陈其得失利弊。后来养病在台中,又应邀写一部“研究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教材,因为截稿期限紧迫,又有病在身,所以钱先生便以演讲讲稿加以修补,正式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题交稿成书。

在书中,钱穆先生主要是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选举考试、赋税制度、国防和兵制四个范围进行讲述。讲这五个朝代是因为钱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朝代。只讲此五个朝代,大体上便可代表中国历史之全进程。”

在前言部分,钱穆先生仔细阐述了为何讲演要从这些朝代讲,为何从这些范围讲。钱穆先生还明确区分了“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以往的历史意见。”但是,由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看事物必然先从当下之处境出发发出一些论断。由此看辛亥革命,由此看文化大革命就不难理解当时的人为何能够在所谓的“革命先进思想”的鼓吹下地对传统文化那般嗤之以鼻,恨之入骨,恨不得连根拔去。在钱穆先生所讲的这“七端”里,讲述的是一种研究制度这一门学问需要注意的原则:要研究制度就要精熟其人事;
任何一项制度不是孤立的,必然是一整套制度的相互配合;
制度的创立和消失绝不是无端的,必有渊源和流变;
任何一制度的创立必有其内在用意和外在的需要,必须注意当时人所留下的历史材料,而不能以异代人的主观意见和悬空推论断定其当时的用意和需要;
要了解一项制度的利弊,必须了解当时人各方的意见,应当重视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的相同;
重视制度的地域性;
深入到全部的文化史。总结之,则是要研究一项制度,必须注重制度设立的前因后果,注重时代性和地域性,以系统的整体的视角,注重史料的考据,要深入这一制度产生的国家和民族的全部文化史这一土壤。这对于我们看待和分析问题有很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整本书不过二百页,简明扼要,论述精辟,对我的启发很大。钱先生写这本书,其用意并不是为叙述而叙述,而在于通过历代制度的因革演变之叙述,来检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得失。对中国传统文化,辛亥革命以来,国人对于国史的研究,往往或多或少地存在以西方模式作为参照,而对中国传统之一切政治与历史皆以“专制黑暗”一语抹杀,甚至对中国传统文化一概加以否认。这样的一种思想史钱穆先生在整本书中反复批驳的一种思想,从序言到总论,着墨之处多达十几处。字里行间,透露的是钱先生对于中国历史的通透认识和他对于中国历史、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敬意,这也深深地感染了我。钱穆先生在讨论政府组织中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和考试制度的因革演变之时,力图证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并不是像很多人说的那样一团漆黑,在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极力辩诬的同时,钱先生没有失掉史学家的冷静和理智,对传统政治制度的不足之处同样了然于胸,诸如皇权逐渐加强,政府权力也即相权日益下降,中央权力逐渐集中,地方逐渐衰弱的情形,钱先生就认为是中国政治传统的一大弊病。这也是钱先生在正本书中向我们所展示的中国传统政治的大趋势。钱先生在最后一讲中谈到满清后期的变法与革命,认为若认不清中国政治之大趋势,从而对传统政治持排斥与不满的态度,就会影响到对全部历史传统文化的不满,企图推翻它。若全部的传统文化被推翻了,一般人对其国家以往传统所持有的一种“共尊共信之心”就丧失了。但是政治之稳定,制度的成立都是依赖这一心理力量的。

我认为,钱先生所提及的一种“共尊共信之心”正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赖以凝结的一种信仰。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不存在如西方天主教那般强大的宗教,也就谈不上信仰。纵观历史之全貌,唯一在中国延续千年,为中华儿女所共同尊奉的这正是源于周礼的儒家文化。在春秋战国之时,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儒家思想是包含众多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的目标就在于“治平”。这是饱含政治色彩的,随着朝代更替,儒家文化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但是她依旧是全民所尊奉的。到了清末,突然要一下子全部推倒,革命了,就好像是一个人一直尊信某一信条,最后被一下子否决了,顿时思想就混乱了,认不清现实了,没有了主见,失了自我,便容易驶入歧途。这在建国后的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运动中中都可窥见一斑。这始于辛亥革命,一直延续到新中国,延续到文化大革命的一种推翻传统的思想,也许正是造成当下中国人普遍失去道德灵魂的深层次原因,加之改革开放突如其来的市场经济浪潮和各种思潮,只是中国人的思想普遍地功利化了。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同时,我也在读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在《论美国的民主·上卷》一书中,作者客观地描述了美国成立之初的民情,细致地刻画了美国之成立,美国民主政治之现状,是离不开英裔美国移民从欧洲大陆带来的宗教信仰和乡镇自由精神的。美国从一个荒大陆成为今日之美国,同样不是凭空来的,是一切由英裔美国移民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带来的传统和对自由的追求创造的美国民主与自由之现状。可见立本才能开新,在新的时代潮流下,我们只能够与时俱进,在立足与本国传统,截取西方的本质精神,采取以前的旧经验,开启一条新路子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此外,钱先生在书中讲到清代的时候说到“部族政权”,将清代和元代与其他历朝历代区分开来。这样的观点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感觉耳目一新。这也改变了我以往认为中国古代政治的朝代更替多事推翻暴政之结果,忽略了外族入侵的因素。在整本书中,钱先生对于历代政治制度从创立之初的好的方面,到它慢慢演化地弊病累累,最终导致一个朝代一个国家的衰落,最终给了别人推翻的机会。清代,到了积重难返之地步,其中部族政权的狭隘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就彻底打破了清王朝的固步自封。

以史观之,中国现代中国政治的种种问题都可以在中国传统政治之中找到可以借鉴的经验,比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从历代政府组织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来看,汉唐与明清的对比是很明显的,地方政府必须享有一定的权力对地方事务拥有一定的自主权,才能够促进地方的繁荣,促进国富民强。而当前,我们的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也是众多学者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当然,如钱先生所言,研究某一项制度要注重时代性和地域性,要系统整体地去分析,因而对一某一个方面的问题绝对不能够简单地说好或者坏,何况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当我们对于中国传统的历史和文化用一种视角看得久了之后,就让我们换一种角度回过头来好好看看我们的文化和传统,相信当下很多的问题都可以在历史文化传统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找到一些有益的启发。

总的来说,读史使人明智,钱穆先生在这本书中不仅极力将历代政治的原本事实展现给我们,让我们对于古代的政治制度有更多细致全面的了解,还教授我们用一种更加敬重合理性的态度去认识和接受我们的传统文化。钱穆先生以其博大精深的知识积累,对中国历代历史洪流进行的梳理,使得其对中国历史深邃的思考和精到的见解如清澈溪流般从我们心中流过,表达那般自然,也让我们被激发地思考和感悟那般自然。大师的境界之高,让我敬畏!

参考文献:

[1] 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篇2

漫谈《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摘要 本文主要简介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内容 指出钱穆先生客观准确的

介绍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主要探讨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几大趋势以及传统政治制

度所引发的士人阶层的膨胀问题两个方面。最后结合现实主张客观公正的对待传

统和西方的制度。

一、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全书共98000 字 分序、前言、正文和总论四部分

全部由钱穆所写。文字不算浩繁 内容却包含甚广。书名虽然称作中国“历代”

政治得失 其实只包含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作者认为这五个朝代是

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朝代 这五个朝代基本上代表了中国的发展进程。这里

的“政治” 主要讲的是制度 而非人事。即使是制度也不是面面俱到 因为中

国古代社会如此漫长 出现的政治制度各种各样。此书的写作主要为以下四种范

围 一讲政府组织 二讲考试和选举制度 三讲经济制度 其中只讲田赋一项

四讲兵制。之所以选择此四种范围 是因为“就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来

看中国历史上政府职权分配之演变 我们便可借此认识中国传统政治之大趋势

及其内在之根本意向”。

本书除去前言和最后的结论 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各成一章 总

共分了五讲。之所以只讲了这五个朝代 是因为这是中国历史最重要的五个朝代。

钱穆先生将政治分为人事和制度两个方面来把握 在本书中分析的重点是制度

但由于这两个方面本身也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 因而也不可能只是单纯地讲制

度 同时对人事也自然有所涉及。制度很复杂 不好把握 故而本书中将制度分

作四个范围来讲。钱穆先生根据自己对于制度的理解 选取了他认为最为重要、

不可不讲的 最能见得失的四个范围 首先是政府的组织 即政府职权的分配

钱先生认为借讲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政府职权分配之演变 便可认识中国传统政

治之大趋势以及其内在趋向 第二范围讲考试和选举 因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中

国历代政治上规定着哪种人才可参加政府。因为一国之政府 究竟该交付与哪些

人 这才是重要的。中国历史上的考试和选举两项制度 其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

间打通一条路 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

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最根本问题之所在 第三范围讲中国历代政府的赋税和经济

制度 第四范围是讲国防和兵役制度。本书的编成 便是按着汉唐宋明清的顺序

对各个朝代就这四个范围和方面来分析其制度的得失。政府职权分配 决定着政

府运作的根本模式和权力分配 决定着行政运作是否合理 各项权力是否有相互

制约的功用 而考试选举制度 决定了政府管理者的人员构成和人员资格 决定

了什么人可以来管理政府 参与政治 决定国家的走向 更重要的是 诚如钱穆

先生所论述的 考试制度决定了国家的主权问题 由于考试制度的作用 建立了

政府和社会之间的桥梁 因而国家的主权掌握在读书人组成的士人阶层中 而士

人只是一个品位而非阶级 具有社会流动性 因而 整个社会都可通过读书仕途

之路参与政治 前两项可谓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政治要素 而税收和军队这两

项要素也是政府的基石 它们的演变与进步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二、感想汉唐是讲中华盛世 因而对其政治制度的分析 以得为主 兼论其过。但无

论得失 均是抱着平和的心态和同情理解的态度去分析的。汉唐其实是开了中国

传统政治和政府的先河 并且这个先河完全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的种种优点和用

心良苦 读来不禁深为古人叹服。宋代基本是沿袭唐代 甚少建树 反而颇多过

失。钱先生对这些过失的分析也并非全盘否定 而是结合当时客观情况 同情地

理解之 尤其对宋代武功之衰 也能客观地分析其缘由 而不是概而批之。明代

论之甚详 一则明代夹于元清之间 地位特殊 二则清代制度多因袭明代 述明

则及清 三则明代是中国政治制度走向专制和黑暗的发端 把握了明代 就是对

中国政治走势的把握。虽然对于清代的分析以批判为主 但值得注意的是钱先生

在这里区分了制度和法术之别。制度是出于公的 在公的用心下的一些度量和分

寸是制度 而法术是出于私的 因此没有一定恰好的节限。清代全无制度 他所

有的制度 都是照搬着明代 再加上自己许多的私心。有意思的是 钱先生还在

这里比较了东西方主权观的不同 让人读之有茅塞顿开之感。西方讲政治 先要

讲主权 而中国讲政治 一向不讨论主权在哪里。这并不是因为中国专制 主权

只在皇帝一人手中 试想 中国这样大 同欧洲早期国家不同 他的主权怎可能

只掌握在一人手中 主权的掌控 肯定是在一个集体手中。中国的政权 实际

应该是一种士人政权。而士人并非阶级而是一种流品 通过考试和选举制度将政

府和社会联结在一起 因而中国的士人政权从来不存在主权问题 来自社会、具

有极大社会流动性的士人阶层其实很可代表了整个社会的利益 故而从这个意义

上讲 中国传统政治的主权应是在民的。而这样的士人政权在发展到明代时 已

由于专制之加强而有些许变味 到了清代 则是彻底变质为一部族政权 成了维

护满人部族统治的工具 将其称之为黑暗专制应是不冤。近代对于中国传统政治

的批判 应是适于清代的 但不应笼而统之 适用到整个中国历史 一笔抹杀几

千年的文治武功。钱穆先生这部书 名为分析历代政治得失 其实更是一部中国

传统政治“翻案史” 钱先生凭着对于历史深刻的把握和明晰的分析 替中国传

统政治鸣冤 揭示历史的真相 不容偏激的观点将它们全盘否定、以专制黑暗四

字一笔抹杀掉。钱先生将其对传统文化深沉的感情和准确的理解把握倾注书中

读过此书 都会对传统政治有一番新的感悟和理解 以前许多不实的、虚妄的曲

解也不攻自破 更由衷地发生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来。

书中最后结论部分中钱先生提出的中国政治发展的几大趋势 非常深刻和准

确。其中对于中国传统政治中中央政府集权倾向的提出和对于士人阶层过度膨胀

的分析给人以深深的启发。事实上 当皇权和相权 即皇室和政府职能职权

分明的时候 其实中国的政府是符合权能分立所要求的政府形态的。皇帝作为权

力的象征 给了政府神圣的正当性的同时 并不真正干预政府的行政工作 由宰

相率领经过考试和选举筛选的文官阶层来管理国家。与此同时 又设计出许多

十分精巧而体现着限权思想的制度来规制政府和官员。但由于法的理念的过于单

薄或者如钱穆先生所言对于“法”的理念的过分恪守 终于这样协调有序的政府

模式在皇权的膨胀中被打破平衡 最终趋于崩塌 宰相逐渐萎缩消亡 逐渐堕为

皇帝的秘书或顾问 使国家政治真正走向专制。这是中国传统政治的悲剧 也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 但如果在新的时代中 结合已经吸收引进的西方现代政治

理念 焕发出早期中国政治的活力和优点来 两相结合 应当是中国今后政治

理论走向的一个不错方向 总之 全盘丢弃传统 彻底接受西方理念 是不对的。

钱先生对于传统政治制度所引发的士人阶层的膨胀问题的提出也给人以极

大的启发。钱先生认为 科举制度一方面构建了政府和社会的桥梁 为政府培养了读书阶层来产生优秀的官员并整合整个社会的利益 但另一方面 这样的对于

士人阶层流品的尊崇也使整个社会的才智力量过于集中在士人阶层 由此导致了

士人阶层的过度膨胀和官员的冗积、政府效率的低下 造成了“管官的官多 官

民的官少”的情况 同时也极大地限制了社会其他力量尤其是工商业的正常发展。

这也是传统社会“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的流品尊崇和“重农抑商”经济思

想的必然结果。如何合理地安排和分散整个社会的才智和力量 是执政者要好好

考量的问题 一方面要结合时代的特征有所侧重 一方面也要做到平衡、协调社

会的各种力量和各种价值判断 这也是我们当前要好好解决的问题。

三、思考与借鉴

总的来说, 钱先生与其同时代的很多发出砸烂孔家店的怒吼的作者不同,

他始终对于中华的传统政治制度持一种同情式的理解的温情脉脉的态度, 甚至

认为, 整个西方人在政治经验上都比较短浅, 中国政治比西方先进。而且如果我

们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的话, 就会发现这并非是他个人的民族主义的情绪在

作怪, 而是确有其历史依据的。近代以来, 列强的坚船利炮使中国人逐渐的改变

了关于世界秩序的观念, 我们在现时代面对的不再是过去那些粗蛮古朴、很快就

将被中华文明所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 而是高度发达的、必将对我们的基本

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面对这种挑战, 我们既不能闭目塞听、固守成规, 也

不能盲目跟进, 使泱泱华夏因我辈而沦为文化小国。现在需要的是实现我国传统

文化的创造性转型, 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注意以下三方面: 第一, 既不崇洋,

也不尚古, 以理性的眼光重新审视我国固有的和学来的全部成见。“五四”的闯

将们是崇洋的, 钱先生是尚古的, 这些都是不全面的。第二, 切实地把西方的学

到手之后, 才能加以比较和鉴别, 不能仅仅根据主观印象、一知半解就妄加评

判。从书中可以看出, 钱先生对于西方主权的理念、法治的概念并无深入了解,

更多的是望文生义。如果说他的不足是时代以及他本人的专业背景所导致的话,

那么今天的知识分子就不应该继续犯这类错误。

在今天的中国 也许很多人诟病我们政治制度不完善 建国以后我们建立了

很多的好的制度。但是后来陷入了领袖个人崇拜 犯了很多错误。从改革开放开

始 我们毕竟经历的时间还是很短暂的 而且社会也在日新月异的进步。我们也

正在努力建立适合现在国情的制度 需要借鉴老祖宗的智慧 参考西方先进的思

想 其中不可避免的触及一些集团的利益 本来很好的制度会遭到阻挠和打击。

可是我相信历史是进步的 只要是合理的新生事物终究会强大起来 我们的制度

必然会朝着合理与人性的方向发展。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篇3

作者:钱穆

作者机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物刊名:人民法治

页码:108-108页

年卷期:2018年 第4期

主题词:《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大学;中央研究院;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

摘要: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等学校教授。钱穆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推荐访问:得失 有感 中国历代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