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综述

时间:2022-05-23 18:00:02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综述,供大家参考。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综述

  全国文明城市,简称文明城市,是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以下是分享的2020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综述,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0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综述

  2020年以来,我市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持续把“三城同创”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高站位谋划、高标准创建、高效率推进,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一是坚持高位推进,着力常态创建。强化组织保障。市委、市政府将“三城同创”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调整了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市上其他地级领导为副组长和成员的全市创城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创城工作。印制下发《白银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实施方案》《白银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实施方案》及系列配套文件,认真落实《白银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三年规划(2018-2020年)》《白银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三年规划(2018-2020年)》部署,以“让城市更美丽,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全民发动、全员参与,为民创建、创建为民。健全工作机制。在创城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8个创建工作推进组充分发挥作用,各由一名市领导牵头负责,实行“每月一调度、两周一督导”,及时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领导小组专门组成督查考核组,对全市所有测评点位开展不间断拉网式督导检查,对发现问题列出台账清单,及时通报调度,限期整改落实。

  二是坚持“颜值”打造,突出环境整治。大力实施亮化、绿化、美化、净化“四化”工程。在“亮化”上,按照突出白银文化特色,体现现代文明气息的原则,亮化主城区各类建筑物530多栋,形成了流光溢彩、绚烂夺目的城市夜景。在“绿化”上,实施城区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城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1.80%、36.0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8平方米,3项城市绿化指标均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在“美化”上,结合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建设,完成主城区23条道路、38条背街小巷、5个公园和2个火车站广场的提质改造升级。在“净化”上,积极推行“机械清扫+人工保洁”城区道路清洁作业模式,日均洒水量达到900吨;
初步探索“户分离、组保洁、村收集、镇清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治理模式,累计清运陈年垃圾62万多吨。大力推进“拆违治乱”工作。依法平稳拆除违章建筑16处1765㎡,拆除废弃圈舍214处,废弃房屋、危房等建筑物297处,拆除废弃大棚30座、残墙断壁5843.8m。以城乡结合部、中心集镇为重点,清理乱摆摊设点、占道经营223处,清理、规范门头牌匾116个,清理乱堆乱放253处,规范门头牌匾297处、拆除518块,规划设置临时便民摊点782余处,清理占道经营、流动摊点、乱堆乱放杂物等15142余处,捕捉收容流浪犬339只。全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确定“厕所革命”整村推进59个,计划新改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20884座,在城区新建改造公厕32座。出动1.3万人次清理小广告等城市“牛皮癣”,更换、布设公益广告1200余处,拆除商业广告牌1500多个,拆除各类违章建筑7.3万平方米,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扼制,市容市貌明显改观。持续推进“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制定下发了《白银市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按照“谁生产谁负责、谁受益谁负责、谁监管谁负责”原则,严格落实“片长制”“巷长制”“路长制”“河长制”等制度,积极落实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六到位”(宣传到位、设施到位、人员到位、资金到位、制度到位、督查到位),加大通报曝光力度,以硬、细、实的措施抓好工作落实。截至目前,全市共清理陈年垃圾141.25万吨,全市所有行政村均实现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和转运,全市共配备垃圾收集转运车937辆;
村庄保洁员数量达到5223个。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积极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通过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等检察职能,有效震慑了乱侵乱占河道问题。

  三是坚持素养提升,构筑精神高地。加强社会舆论引导。持续开展“七融入”和“十大创建”活动,以市区天津路、金鱼公园、全民健身广场为重点,完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街一园一场一社区”主题宣传阵地。以长安路和天津路为主,打造特定宣传主题街。主流媒体始终坚持精神文明建设与引导舆论、服务市民相结合,开设了“创城进行时”“一把手谈创城”等十多个栏目。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围绕勤劳致富、崇德向善、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内容,积极开展道德模范、“文明家庭”“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评选表彰活动,深入开展“做文明有礼的白银人”十大文明行动主题活动,大规模多层面开展送温暖献爱心、义务植树、无偿献血、扶弱助残等道德实践活动。在农村深入开展“三晒三比三赛”乡村文明行动,极大地改善了乡村精神风貌和农民文化生活。深化各类文明实践。着力打造“五分钟志愿服务工作圈”建设,全市社区、公园广场、车站、窗口单位等公共场所建立了学雷锋志愿服务岗,所有社区(村)建立了志愿者之家,累计打造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点385个,志愿服务队伍1841个。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458所,开展活动941场次,受众达55.1万多人次。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建国家级文明校园1所,省级文明校园60所,创建市级文明校园207所。狠抓城市品牌打造。围绕构建最有素养、最有礼仪、最有秩序、最有诚信、最有颜值、最有爱心“六个最有”品牌城市,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培育城市精神,铸造城市灵魂。

  四是坚持惠民利民,统筹城市发展。加快小区改造。着力改善老城区面貌,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28个、建成安置房15119套,完成改扩翻项目45个、改造老旧小区228万平方米,加快推进28个片区“三供一业”维修改造,惠及居民6.3万户17.1万人。完善城市功能。加快“银西副中心”建设,配套学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园、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完善路网结构,以“连通环城路、打通断头路、拓宽半幅路”为目标,新建改造市政道路31条、建成和在建人行天桥5座,城区道路通行保障能力明显提高。突出生活便民。强化巡逻管控,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行人闯红灯违规现象大幅下降,交通秩序进一步好转。坚持开门抓创建,发挥创城“啄木鸟”、12345创城热线作用,听民意、问民生、察民需,着力办好普惠群众的实事。发布“零跑腿”“只跑一次”事项清单,着力打造“5分钟”志愿服务圈,升级达标500多家社区便民店和“爱心超市”,让百姓住得更舒心、更安心、更放心,真切感受到创城带来的城市变迁和生活变化。

  2020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综述

  越来越多的芜湖人喜欢用“清新”形容周围环境的变化:在小区,“推窗见绿”“出门见景”;
在街头,背街背巷的脏乱消失了,礼让行人的车辆变多了;
在餐馆,适量点餐、文明用餐正在成为“新食尚”;
在乡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正在引领新风尚……

  文明程度影响“城市高度”。自荣膺“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以来,我市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全方位常态化推进文明创建工作巩固提升。

  创城为民惠民,文明共建共享。今日芜湖,和谐乐章正徐徐奏响。

  强化制度设计

  汇聚创建合力

  文明其表,制度其里。城市文明的成长和成熟,离不开制度的支撑。

  在芜湖,文明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各县市区年度重点工作,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一线督导、分管负责同志全程跟进,还建立了每月调度、季度测评、年终考核、末位约谈及市领导包保等一揽子工作制度。

  风气之变必以渐也。多年来,我市坚持“变全国文明城市高标准为日常管理新常态”“变全国文明城市新高度为建设更高水平文明城市新起点”,持续推动创建工作巩固提升。

  我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以来,市委、市政府出台“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提高城市文明水平”意见,重点实施整治交通乱象、占道经营、违规燃放烟花爆竹和开展“亲切服务”四个专项行动;
聚焦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农贸市场、校园周边、公共场所、江河道路沿线等重点领域,全面排查文明创建薄弱环节,下大力气解决难点堵点问题。2019年以来,实施文明创建环境提升十大专项行动和八大惠民专项行动,形成齐抓共管、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无论技术怎样进步、社会如何发展,规则都是文明城市的“基础设施”。

  今年以来,我市印发《关于开展“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工作的实施方案》。对照方案,全市餐饮企业推出“半份菜”,制定光盘和打包优惠办法,取消最低消费;
在芜高校开展“光盘换水果”;
镜湖区制作打包盒近2000个,免费发放给餐企和市民;
湾沚区1万多人参与“文明餐桌公开承诺”……拒绝餐饮浪费的观念深入人心。我市还把养犬管理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审议通过《芜湖市养犬管理条例(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发布文明养犬倡议,受到群众齐声点赞。

  突出价值引领

  涵养城市气质

  文明人创文明城,文明城养文明人。衡量一个城市的文明水平,看“颜值”,更看“气质”。一缕又一缕治城育人的新风,在这座城市长年吹拂。

  ——以先进典型擦亮城市底色。全市建立“市县镇村”四级好人评选机制。截至目前,我市5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9人获评安徽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19人获评芜湖市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17人荣登“中国好人榜”,262人(组)入选“安徽好人榜”,797人当选“芜湖好人”。一个个好心人、一件件暖心事,为社会风气刷上了清爽的底色。

  ——以崇高礼遇营造向善风尚。全市1500个“道德讲堂”开讲好人故事,组织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进校园”、“好人看芜湖”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完善《芜湖市帮扶礼遇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实施办法》,实施道德信贷、推动关爱帮扶,彰显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育人新风。持续推进核心价值宣传教育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进农村、进社区活动。2户家庭入选首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99户市级文明家庭,常态化评选“美德少年”、新时代好少年,建设乡村(城市)学校少年宫、心理健康辅导站,镜湖小学获得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以服务活动促进文明实践。坚持以“弘扬雷锋精神打造好人芜湖”为主题,广泛开展“三关爱”、邻里守望、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文明祭祀”等志愿服务活动;
全市1303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队伍面向基层群众开展讲理论、讲政策、讲道德、讲文化、讲法治、讲科学、讲新风等内容丰富的宣讲活动。发布《芜湖市公民文明行为二十一条》《芜湖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进村入户开展广泛宣传,引导市民争做文明有礼芜湖人。

  回应群众关切

  增进民生福祉

  文明牵着民生,创城的每项标准都对应着民生的方方面面。“群众的呼声,就是干事的指南”,我市坚持把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提升作为基本评价指标,攻坚城市顽疾,补齐民生短板。

  净化出行环境。施划标线13万平方米,出新标志牌3000平方米,更新护栏26300米,更新各类设施1000余件,开展不文明行为整治等专项行动300余次,打造实时监测、预警、疏堵的综合管控体系。

  改造生活设施。高标准改造菜市场100余座,整治老旧小区202个,老旧多层住宅电梯正在陆续加装,超过14万居民家庭加入垃圾分类行列,城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扩建园林绿化。根据“300米见绿、500米见园、2000米见水”规划,我市已建成16个市级综合公园,8个区级综合公园,54个社区公园,打造区域、城市、社区三级绿道网络体系,形成结构合理、衔接有序、连接便捷、配套完善的绿道网络。

  强化督查整改。市文明办组织督查力量,以10天为一个周期,对全市老旧小区、农贸市场、背街小巷等近千处实地考察点位实施全覆盖督查,通过微信群、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及时反馈、督促整改,确保第一时间发现、解决问题。

  “文明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是城市大发展、群众得实惠的最好诠释。”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文明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市将积极对标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城乡群众需求期盼,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为芜湖奋力打造全国率先迈向中高端的智造名城、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名城、联通长三角和中部地区枢纽型的开放名城、长三角中心区有特色有魅力的生态名城,加快建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的现代化滨江大城市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不断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新境界。

  闪烁着环境优美、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之光,必将把芜湖这颗皖江明珠映衬得更加璀璨!

  2020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综述

  坚持建管并重,提升城市品质

  近年来,潍坊市不断优化城市生产、生活、生态布局,加强城市管理,努力提高城市品质,建设和谐宜居的文明城市,让城市成为人们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

  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大力实施提升市区战略,大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片区开发、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建项目,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功能。近三年,累计动态推进重点项目500余个,完成投资640亿元。先后建成投用奥体中心、鲁台会展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健康城等重要功能设施,加快推进火车站南广场片区改造、济青高铁、潍日高速、青银高速改造等重点项目。潍坊市被确定为全国高铁枢纽城市和36个高铁物流枢纽城市之一。实施城市交通综合规划,加强城市路网建设,在城区建成主干道60余条、次干道110条,总里程达1770余公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市交通集散系统。不断完善社区配套,建成城市社区328处,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建设生态文明家园。潍坊市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倡导低碳生活。对白浪河、虞河、浞河、大于河等流经市区的主要河流进行全线生态修复,以水为脉优化城市生态,先后建成植物园、白浪河绿洲湿地公园、北辰湿地公园等57处公园湿地,彰显了“绿染四季、花满全城、水润潍州”的城市风貌。实施“三八六”环保行动和环境治理“十大工程”,持续治理环境问题,近三年落实环保项目1668个,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水、气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市控以上重点河流基本消除劣五类水体,2016年“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达到253天。峡山区获批建设山东省第一个生态经济发展区。潍坊市全域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加速城市公交车低碳化更新,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超过50%。推进城市绿色慢行系统建设,建成自行车绿道1100多公里,投放公共自行车5万多辆,实现中心城区和县城全覆盖,年骑行量超过7300万人次,成为城市绿色文明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加强城市动态管理。突出问题导向,突出问题导向,加强城市环境秩序综合治理。全面梳理城市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工作台账,每年集中开展重点区域、占道经营、露天烧烤、门前三包和卫生死角等五项专项整治行动,着力解决城市顽疾。持续开展交通秩序整治,完善道路交通监控网络,开展“四通一治”、“春雷行动”和“礼让斑马线”等专项行动,治理交通违法现象,改善道路交通状况,倡导文明出行。近三年,累计解决各类问题1.6万余个,显著改善了城市环境秩序。潍坊市着眼动态管理,打造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把城市划分为199个网格单位,将市政服务、市容秩序、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公共交通等纳入数字化在线全程监管,保证了城市环境持续改善。

  坚持价值引领,塑造文明风尚

  潍坊市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增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思想内涵,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强化市民道德教育。坚持党风政风社风家风一体建设,倡树新风正气,培育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尚。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组织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政风持续好转。持续开展“修身律己做文明人”、“做主人,争先锋,我与城市共提升”等系列活动,实施“四德工程”,培育道德自觉。深入实施“亲子共成长”工程,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潍坊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始终保持在全国全省领先位次。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组织开展“传扬家风家训、建设幸福家庭”、“我说我的家风家训故事”等主题活动,大力弘扬家庭美德。全市有1户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24户家庭被评为全省文明家庭,100户家庭被表彰为全市文明家庭。

  规范市民文明行为。广泛开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上网等社会风向教育引导行动,大力普及文明礼仪规范,引导人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加强诚信建设,开展“文明服务、诚信经营”教育实践活动,开通“信用潍坊”官方网站,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系统,已归集42个部门的2400余万条信用数据,定期发布诚信“红黑名单”,有力地推进了诚信建设制度化。潍坊市城市综合信用指数在全国259个地级市中位名列第7,被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确定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纵横交错”的志愿服务网络体系,每年组织开展各类大型志愿服务项目300多个,近60万志愿者长期活跃在全市的各项工作基层一线。潍坊市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抵制大操大办、炫富斗阔、奢靡浪费等不良现象,倡树现代文明理念。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先后建立法治文化广场80个、普法一条街9000余条,有效提高了市民法治意识,被评为“六五”普法先进城市。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持续加大“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制作刊播力度,潍坊日报、潍坊晚报每年刊载公益广告均超过130版,潍坊电台、潍坊电视台年播出公益广告4万条次。全市户外公益广告宣传设施达1.68万余处,公益广告在公交车体和城区主要交通路口、沿街门店等电子屏刊播占比超过20%,在城区建筑工地、道路施工围挡刊载占比超过30%。潍坊市注重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健全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市、县、镇、村四级评选推荐机制。截至2017年10月,已有980人进入潍坊好人榜,245人入选山东好人榜,72入选中国好人榜;
累计评选全市道德模范103人,推出全省道德模范(含提名奖)21人、全国道德模范(含提名奖)7人,涌现出了王乐义、王伯祥、崔学选、王钦峰等一批全国重大典型。充分运用多种形式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先进事迹,在风筝广场、十笏园街区等人流密集区建成一批好人主题广场,营造了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坚持改善治理,增进人民福祉

  潍坊市始终秉承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理念,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努力为群众解难事、办好事、做实事,让文明城市创建成为增进人民福祉的民生工程。

  优化公共服务。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在全省率先发布“三张清单”,压减63%的市级权力。推进“多证合一”改革,将31个涉企证照整合到营业执照上,实现“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一窗受理”。充分利用“互联网+”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实现市县两级行政许可事项全部网上办理,建成“潍V”智慧城市云服务平台,成为全国首批信息惠民试点市和信息消费试点市。将33个部门(单位)设立的39条服务热线统一并入12345政务服务热线,并与110报警服务平台联动对接,真正实现“一个号码管服务”,进一步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潍坊市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司法、教育、科技、现代农业、民生领域等各个领域改革创新,激发城市活力,提升服务质量。累计承担中央、省改革试点任务78项。

  着力改善民生。坚持制度化安排、项目化落实、系统化解决民生问题,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市委市政府每年办好一批惠民实事,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2016年,全市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80%。潍坊市把脱贫攻坚作第一民生工程,推进精准识贫、精准脱贫,2016年全市6.65万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净脱贫5.54万人,269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退出241个;
今年,将高质量完成剩余任务,确保小康路上不让一名群众掉队。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积极化解城市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提前两年基本完成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任务,实现中小学标准化率100%,所有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验收,教育工作群众满意度连续7年位居全省第一。扎实推进就业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全市户籍人员参保登记入库率达到99.6%。不断提高低保水平,城市低保平均标准达到每人每月512元,农村低保平均标准达到每人每年3867元。

  丰富文化供给。潍坊市深入实施文化场馆、人才培训、精品创作等七大惠民工程,加大文化供给,努力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潍坊大剧院、图书馆、科技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文化场馆相继建成并向社会免费开放,镇街文化站、村级文化中心全部达到省以上标准,城市和农村社区分别建成10分钟、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全市建有各级体育健身场所7000余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了1.5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我市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持续打造“魅力潍坊·浓情四季”、“潍坊市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市民文化节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每年开展群众文艺演出上万场次,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每年举办风筝会、鲁台会、中国画节等重要节会,世界风筝都、中国画都的城市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

  坚持完善机制,确保常态长效

  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后,潍坊市坚持创建标准不降、力度不减,着力健全完善创建工作长效机制,把文明城市创建不断引向深入。

  强化组织推动机制。潍坊市继续保留创建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牵头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相关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分别担任创城领导小组第一组长和组长,实行高规格统筹和运作。坚持领导包靠制度,市级领导同志分别联系有关区和市直部门的创建工作,定期调度情况、督促落实、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建立有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对综合领域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事项,由相关部门、单位共同研究政策措施,合力推进工作落实。坚持文明程度指数定期测评制度,每季度对城区文明程度进行测评,测评成绩在各类主要媒体公布,并将发现的突出问题通报有关责任单位限期整改。将志愿服务、市场治理等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经费列入年度预算,落实经费投入,保障了创建工作持续深入开展。

  落实目标责任机制。实行文明城市创建属地和市直部门双主体责任,各县市区、市属各开发区全面负责本辖区各项创建任务落实;
市直各部门对本部门本系统相关业务工作承担主要责任。每年由市委、市政府“两办”下发通知,对《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有关任务目标进行分解,提出落实要求,明确工作责任。由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文明城市创建责任书》,市、区、街道各主要责任单位逐级签字背书,做到责任主体明确化、岗位责任具体化、责任落实法定化。由市创城办牵头,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和纪检监察部门配合,对落实《文明城市创建责任书》情况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跟进追效问责。对在创建工作中不负责、不作为、造成不良影响的,按规定追究相关单位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健全群众参与机制。潍坊市尊重和发挥群众主体地位,畅通群众参与文明创建渠道。在各级主要媒体普遍开设文明城市创建专题专栏,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礼仪常识,曝光城市建设管理和市民行为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在社区设立“道德点评台”,开展“一台双评”活动,褒扬文明行为,曝光不文明现象。组织市民巡访团,实地查看、记录不文明现象和行为,通过《市民巡访简报》将有关问题向社会公开,督促整改。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评议活动,不断提高群众参与程度,使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真正成为群众自主参与、自我教育、自觉提高的过程,共建共享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理顺文明共建机制。坚持五大创建协调推进,将文明城市创建有关要求作为重点项目,纳入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各基层创建基础作用,鼓励和引导各级各类单位支持和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夯实文明城市创建基层基础。坚持城乡文明同步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文明行动,建设美丽乡村。实现环卫保洁、居民供水、医疗救助城乡一体化。实施“城乡文明牵手共建”行动,组织有条件的部门、单位与农村结对共建,开展企村共建、校村共建,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潍坊市引导和支持各县市区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在全市形成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大文明城市创建格局,全面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水平。全市有9个县市区创建为省级文明县市区,2个县级市被确定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143个镇村入选省级文明村镇,170个镇村入选全省“百镇千村”建设示范工程文明家园示范村。

  常态化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带动了经济社会各项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发展。潍坊的功能设施不断完善,环境秩序不断优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深入人心,城市竞争力、美誉度和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高,为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明发展永无止境,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作为全国文明城市,是荣誉更是责任。下一步,潍坊市将按照中央文明委有关部署要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振奋精神、锐意进取,着力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上下功夫,着力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着力提升群众生活质量,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努力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市、活力城市、品质城市,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推荐访问:综述 文明城市 创建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综述 2022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综述 2022年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