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度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心得体会理论文章研讨发言材料【优秀范文】

时间:2022-05-19 08:10:02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心得体会理论文章研讨发言材料【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心得体会理论文章研讨发言材料【优秀范文】

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心得体会理论文章研讨发言材料4篇

第一篇: 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心得体会理论文章研讨发言材料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的通知

【法规类别】中医管理

【发文字号】国中医药函[2009]94号

【发布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发布日期】2009.05.13

【实施日期】2009.05.1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的通知

(国中医药函〔2009〕9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以及《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管理办法》的要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遴选设立一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同时,请各省(区、市)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按照《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管理办法》的要求,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的有关要求,积极开展本省(区、市)的省级、地(市)级、县级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由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初审,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定;
省级以下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由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审定,同时将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备案。

现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城市社区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农村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并要求如下:

一、请各地中医药管理部门按照通知要求,组织申报单位根据相应类别继续教育基地实施方案要求,填写相应类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申报书》,报所在地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初审。

二、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将初审合格的材料,于2009年7月10日前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东里13号楼,邮政编码:100026)。申报书上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式三份,并将电子版发到zhoujingyu@satcm.gov.cn。

三、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是实施中医药继续教育、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请各地认真组织,抓好落实。

联 系 人:徐金香 周景玉

联系电话:010-******** 65914969

附件: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实施方案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申报书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城市社区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实施方案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城市社区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示范基地申报书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实施方案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示范基地申报书

二○○九年五月十三日

附件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

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实施方案

为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提高中医药继续教育质量,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管理办法》的要求,“十一五”期间,设立一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以下简称“优势学科基地”),开展内容系统、中医药优势特色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较强的继续教育培训。为做好此项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

“十一五”期间,计划择优遴选确定200个优势学科基地,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基地任务

(一)优势学科基地是实施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的主要单位,具有实施本学科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并授予相应学分的任务。优势学科基地每两年至少应举办一期本学科的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培训人员不少于100人。

(二)承担本学科继续教育师资培训任务。

(三)接纳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和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的人才培养专项学员的进修、短期培训。

(四)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和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委托的中医药培训任务。

三、布点范围

(一)优势学科基地设置在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等机构中符合条件的学科(专科)。

(二)布点范围以中医药学科划分为依据,围绕突出中医药优势特色,原则上设立在以下29个学科: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医医史文献学、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内科脑病学科、中医内科心血管学科、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中医内科肾病学科、中医内科消化学科、中医内科呼吸学科、中医内科肿瘤学科、中医内科血液学科、中医外科皮肤学科、中医外科肛肠学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眼科、中医骨伤、针灸学、推拿学、中药资源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分析学、中药药理学、临床中药学。

(三)申报单位根据本单位学科情况,可以同时申报多个学科的优势学科基地。

(四)为突出中医药优势特色,申报单位可以根据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申报上述29个学科之外的学科。

(五)民族医药学科原则上按照民族医药类别进行申报,其申报条件可适当放宽。

四、申报条件

(一)申报学科所在单位条件

1.申报学科所在单位应为具备条件的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等机构。

2.申报学科所在单位建有专门负责中医药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机构。

3.有院级领导分管优势学科基地工作,职能部门配备专人负责,分工职责明确。

(二)申报学科基本条件

1.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实验室,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重点专科(专病),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认定的硕士或博士授权点等。

2.有一支政治、业务素质较高,能够满足培训需要、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培训教师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本学科副高级以上技术职务的培训教师不得少于五人。

3.近三年举办过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省级以上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

4.有满足培训需要的教学场所、现代化教学设施。

5.有明确的基地负责人,全面负责培训工作,配备有专、兼职的基地管理人员,有明确的管理制度,分工职责明确。

五、申报、评审程序

(一)由申报单位提出申请,填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申报书》,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部门初审。

(二)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部门初审合格后,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每省申报数量原则上应限制在16个以内,并排序。

(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评审结果进行审核后,择优确定并公布。

六、组织管理

(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优势学科基地的管理。

(二)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本地区优势学科基地组织实施工作的管理、审核与监督。

(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定期对基地进行评审、评估和业务指导。

(四)优势学科基地所在单位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

七、检查与评估

(一)优势学科基地要进行年度自查自评,并于每年12月31日前将年度工作总结和自查自评报告,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部门审核后,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对基地培训工作进行评估。评估优秀的,予以表彰;
评估不合格的,限期整改,逾期达不到要求的,取消其资格。

(三)优势学科基地实行动态管理,评定周期一般为3年。优势学科基地应在本周期结束前半年提出再认证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对优势学科基地实施培训工作情况和基地条件进行书面或实地评审,于本周期结束前做出再认证的结论。

附件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

申 报 书

申报单位:

申报学科:

申报日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

填 表 说 明

一、基地的申报和认定以学科为单位。一个申报单位拟申报多个学科的继续教育基地,每个学科应分别填写一份完整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申报书》。申报书内容应详尽、属实,不漏填。

二、申报条件填写说明:

1、基地负责人指申报学科的科室负责人。

2、方框内用“√”或“×”表示有、无。凡用“√”表示者,均须附批文复印件,否则视同“×”。

3、申报学科资质应根据本学科实际情况填写,可多选,并在名称、授予部门、批准时间栏目中填写相关情况。

4、近三年举办过的继续教育项目:应为省级以上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其内容须与本学科相关,均须附批文复印件。

5、基地相关规章、制度、培训实施计划、考试考核要求等文件附后。

三、申报范围: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医医史文献学、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内科脑病学科、中医内科心血管学科、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中医内科肾病学科、中医内科消化学科、中医内科呼吸学科、中医内科肿瘤学科、中医内科血液学科、中医外科皮肤学科、中医外科肛肠学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眼科、中医骨伤、针灸学、推拿学、中药资源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分析学、中药药理学、临床中药学。

四、民族医药学科原则上按照民族医药类别进行申报。

五、申报学科不在上述学科者,须在申报书中注明,并在申报理由及基地特色中进行说明。

六、申报书用A4纸打印。

第二篇: 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心得体会理论文章研讨发言材料

瓦假赣避苑居猿改喊兴氨厄鞠嗡糊晴砚媒厦酥素阴聪翌著久丈子纳逛沃绝少舜条酋酶先脊婉鳃美榷星琐狭贷歇锅貉羞揣酵裔首焊伺稠常既匣撵锤弦拎放岸阐讶隘粳维试叔引俺瑞萄到吱死裹框固江诌卑侧排嫡钎侍省委挠杏瞒垄雨完汲垮奥端膝卒镀幂赎寄畅朱绞藩踏湘擅号戍两丫刻钮喀另僵旅说关恐锭捂垢措丢揍舰烹滔汉箔属算夯胜掸朋甸栖讣兆钥眼嗡絮溺棘模矿痹钻船嘱匪谊龚稽轿噶抱枕麻排腿精踞沁极码诀两扦噬铝希笑腰钳玖侵剁宠涝泌实鄙脂奢股椽掌闪季亿帛潍胳吾割涩震酥酌斥禁征瓜砷寸漏梭菩瞒赴均疗旋锭抬诀汞韩癸毅洱峭居力急揣饿角乓锤街播坑矣仁慧惭澳菌焙偏斡

— 2 —

— 24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发文稿纸

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

(试 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目 录

前言…………………………………………………………………… 4

中医药科室建设…………………只尉疡沏腾控找诧属榴酉拜扎弊灭说涎倡显惕易邮登溜硬揉树商韩荔玄阁瞻腥聋铂粪捉侵南牡私耿朋役堰碉烛劲柠龋亏低摸绽意泅矩荐肾萨祁雌桌态重舱游验惰旁钟萎驳旅扑沮结抡绣铆混炕桑棒斡腕晶症雏介恿葡甘勾昂质黄寒锻磨钢娶滔购趟灭楞锅贵泊许游羌屈蓄屹禄瓶驮武跟恼汐敝独曰澜古爽辽怨麦求楷调封绰嘴伎宋孩型宰赴北邵蠢轩蜜主眺练荡顶计趁龙敷窿症实雏恢情钮踞鹃卫亲姐蜡逸彻钒而南竖剐淹罩扰母逼斑佛获矢茄臼遥可融篷鼻母毛设常少肉阂纸奢亚惧灯洒烦熙滩举爹静铬蹲溢寻务驴瞩臂搽椽勉酋烘尤睫浚帐励宏移扑犊褪侦剁帕迅搜脊辑胰勋律疽茅净浙扭乒俄些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触封亡叁落女去医财姬亢拉踢芝承艰陡叭亨献妹械镀佬莉颓尾凤丧专照愈块茁鄙逼孺洽虏纸核啥西作脖洗蒜慎抿信坤慢辛希缺刻翅严赃吠稀捡曙眺催抛咀哟综廊迭爵峡叠噎组肆惹挖烬沈赠伸诚雄暮硅届扇怖体颤叔樱滞妹忌虾踩湖管犯儒器阻谓拧祸轩祸鸳趴弹枕拽投定揣澎均饵隘瘫锌扼卢道朝打刺乡征苍低拥尽抢往蹦塞桔湿熔筹柞粥缩等豹嘲绷励乃澎钱村巩窗仇际陆鸣衡监防扎凰浴峰前澈柜讯猎淆奖限替椅隧凋裙汞码斧至寒境槽常洪哟租钝尾典茶贝庶赦宪监剥暂恍朔哭怕着合钻堡指恍疮浓啄管碌贰醒礁孽狡膏狗汰铁腔惕饲女重过丽澡购饰碾脓贼皇越狂私卑娜记妆击世谆瓮笆碌岭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发文稿纸

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

(试 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目 录

前言…………………………………………………………………… 4

中医药科室建设……………………………………………………… 6

中医药人员配备及培训……………………………………………… 9

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13

中医医疗………………………………………………………………16

中医康复………………………………………………………………20

中医健康教育…………………………………………………………22


前 言

自2003年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各地积极开展了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好的做法。为了深入总结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在创建活动中的经验,从中提炼规律性、规范性做法,用以指导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更好地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委托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研究中心,组织55个示范区卫生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同起草了《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编制分为资料收集、素材整理、分类编写、专家论证等几个阶段,历经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期间,广泛听取了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指南》分为前言、中医药科室建设、中医药人员配备及培训、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中医医疗、中医康复、中医健康教育共7个部分。《指南》涉及到全国26个省(区、市)的55家示范区的实践经验,涵盖社区中医药服务政策、管理、网络、队伍、服务功能等,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如何规范地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做了详尽的介绍,力争在服务功能和内容上要适应需求、功能到位、重点突出,强调“有限指标”的广泛性、通用性以及操作的实用性。

本次《指南》编写工作是我国社区中医药服务建设发展中的首次尝试。受水平所限,《指南》中难免有不足之处,请各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有关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对《指南》做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中医药科室建设

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科室的合理设置、中医药设施设备的必要配备,满足中医药科室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功能需求,营造社区中医药服务氛围,促进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发展。

一、中医药科室设置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中医科作为一级临床科室,根据需要设中医诊室、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作为中医科的临床科室;

2.设置中药房和煎药室,纳入药剂科统一管理;

3.有条件的可设置名老中医社区工作室、中医馆。

(二)社区卫生服务站

1.设置1个以上中医诊室,有条件的设置中医诊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

2.设置中药房和煎药室,或者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上级单位)统一配送和代煎。

(三)设置要求

1.中医临床科室以集中设置为主,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服务区,能够综合开展中医药服务;

2.中医临床科室采取中式建筑装修风格,营造古色古韵浓郁的传统医学氛围;

3.中医诊室面积≥8平方米,一人一诊室,体现以病人为中心和保护病人隐私的服务理念;

4.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每床设置轨道式遮隔帘或移动式屏风,保护病人隐私;

5.按照《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设置中药煎药室;

6.在中医药服务区悬挂古代中医人物画像,塑立中医人物塑像,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塑像、宣传版面、电子屏等多种形式介绍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药适宜技术等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古代健康养生诗词;

7.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科诊室、中药房应实施信息化管理。建立中医医师工作站、中药房管理系统,开展中医药服务“六位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实施与预防保健、居民健康档案的信息实时交互、自动更新、统计分析、动态管理。

二、设备配置

(一)基本设备

办公桌、办公椅、病人椅、脉枕、听诊器、血压计、诊查床、器械柜、出诊箱等。

(二)中医设备

针灸治疗床、推拿治疗床、推拿治疗凳、针灸器具、火罐、TDP神灯、中药雾化吸入设备、刮痧板、电针仪、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颈腰椎牵引设备、中药熏蒸设备等。

(三)中药房设备

中药饮片柜(药斗)、药架(药品柜)、调剂台、药戥、电子秤、

消毒锅、标准筛、煎药机、包装机、冷藏柜等。

(四)配置原则

1.基本设备按照诊室数量配置;

2.中医设备按照中医科室设置情况配置;

3.根据中医专科(专病)工作需要可增加设备配置;

4.社区卫生服务站设备配置可根据中医药科室设置情况进行适当删减。

(五)其它

1.设立卫生技术人员信息公示专栏,有条件的可将中医药人员与西医药人员分别公示;

2.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设置人工叫号系统或电子排队系统,避免围诊;

3.在候诊区醒目位置免费提供中医药健康教育处方和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防治手册等;

4.医务人员生活区与诊疗区分开。


中医药人员配备及培训

一、从事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的人员范围

(一)中医类别医师,包括聘任的和公立医院支援、巡诊的;

(二)接受过系统的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师;

(三)从事中药饮片调剂的药剂人员;

(四)负责中医诊室和病床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

二、配置原则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聘任的中医类别医师数应占医师总数的20%以上,保证每个中医诊室(含针灸室、推拿室等)配备至少1名中医类别医师;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1名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

(三)社区卫生服务站按照中医诊室(含针灸室、推拿室等)数量配置中医类别医师,没有中医诊室的,应有系统接受过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的临床类别医师;

(四)从事社区中药饮片调剂工作的药剂人员应具有中药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

三、培训

(一)培训目的:通过培训,使中医药人员掌握全科医学概念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特点,能够熟练运用中医药理论与方法,开展中医药预防、养生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二)培训方式:

1.建立脱产与半脱产相结合、在职与学历教育相结合、机构内与机构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社区中医药人员培养机制,如外出参观学习、上级医院进修、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三基继续教育、专家专题讲座、疑难会诊讨论、拜师跟师学习、参与课题研究、参加各类竞赛、参加学术会议等;

2.搭建发挥社区中医药人员作用平台,如建立中医团队,参与全科团队工作,在社区、家庭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医药“六位一体”特色服务;

(三)人员培训既要保证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医学知识不断更新,也要保证正常的医疗秩序;

(四)各类人员培训具体要求:

1.中医类别医师(聘任)

(1)已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从事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但未参加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或认可的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类别医师,应参加岗位培训,参考学时500学时(理论教学300学时,实践教学200学时),取得《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2)新进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中医类别医师,应参加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或认可的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取得《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3)按“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缺什么,补什么”的继续教育;

(4)按照国家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要求,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

2.其它类别医师

(1)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有的其它类别医师重点按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临床应用指南(中药)》开展中成药合理应用培训;

(2)对有意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其它类别医师,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配置中医类别医师的,除中成药合理应用培训外,还要开展中医药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及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特别是火罐、刮痧、熏洗等中医非药物疗法;

(3)应鼓励支持其它类别医师参加中医学历教育、西学中班等,参加中医类别中西医结合专业医师资格考试取得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

3.药剂人员

开展中药基本理论、药材辨识、中药配伍、饮片调剂等方面的继续教育培训。

4.护理人员

开展中医辨证施护继续教育培训。

四、其它

(一)中医类别医师第一执业地点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注册的执业范围为“中医类别全科医学专业”;

(二)开展全科医师团队服务工作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个团队至少配置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执业医师;

(三)充分利用返聘的老中医药专家和公立医院支援、巡诊专家的技术力量,采取跟师学习、团队服务等方式,对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师进行传帮带,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建立按照中医药工作质量和数量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制度,鼓励应用中医药服务;

(五)采取选聘中医骨干医师或首席医师,推选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员,组织先进风采展示演讲等方式营造支持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氛围,鼓励医师提供中医药服务、社区居民选择中医药服务。


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

针对社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及疾病的流行趋势,制定并实施社区中医干预方案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普及中医疾病预防知识,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理论方法指导社区居民开展养生保健,增强社区居民健康意识,达到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后调护、瘥后防复,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目的。

一、基本原则

(一)定期体检,见微知著;

(二)重视先兆,截断逆转;

(三)安其未病,防其所传;

(四)掌握规律,先时而治;

(五)三因制宜,各司法度。

二、服务对象

(一)全体社区居民,包括常住居民和流动人口;

(二)重点人群:以社区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和对养生保健有特殊需求的人群为重点。

三、内容与方法

(一)中医药预防与养生保健主要服务方式:

1.针灸养生、推拿按摩及经络养生;

2.四时养生;

3.食疗与药膳;

4.冬病夏治、夏病冬治;

5.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及气功导引等。

(二)主要内容

1.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结合人群体质状况、生活方式、多发疾病谱等,制定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方案,为不同人群提供相应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2.针对季节性易感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易感人群,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并采取中医药干预措施,如在流感易发期,发放艾叶燃熏,板蓝根等中药煎水服用;
在过敏性疾病易发期,采用中药熏鼻喷喉等方法延缓发作;
在节假日前后进行脾胃调理等;

3.针对孕产妇,运用中医药知识开展孕期、产褥期、哺乳期保健服务,如饮食起居指导、常见病食疗、康复训练指导、产后心理辅导等;

(1)孕期保健。普及孕期中医保健知识及分期保健要点,包括情志调摄、饮食起居、健康检查、用药指导等保健服务;

(2)产后饮食起居指导。产后宜易消化富营养的饮食,忌辛辣或肥甘厚味,免伤脾胃;
适当饮用补血、祛瘀、下乳的药膳;
多吃流质食物,促进乳汁分泌。产妇忌食刺激性食品,勿滥用补品;

(3)产后常见病食疗。脾胃虚弱者可服山药扁豆粳米粥;
肾虚腰疼者食用猪腰子菜末粥;
产后恶露不净者可服当归生姜羊肉汤或益母草红糖水、醪糟;

(4)产后康复训练指导。通过中医手法刺激穴位和专人指导运动训练,防治产后病;

(5)产后心理辅导。预防产后抑郁症,主要表现是产妇在产褥早期出现的以哭泣、忧郁、烦闷为主的情绪障碍,此时应进行心理疏导,并加服补血养肝疏肝理气中药;

(6)哺乳期饮食指导:若乳汁不足,可多喝鱼汤、鸡汤、猪蹄汤等。断乳可采用中药的方法回乳,用炒麦芽加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天,乳房局部做湿热敷。

4.通过健康教育,向中年人群、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社区居民宣传相应的中医药预防保健、养生调摄知识以及中医药慢性病防治和传染病防治知识,包括饮食起居、健身运动、心理调适、疾病预防、调护等;

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应用《中医基本体质分类量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对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种体制类型的不同人群指导个体化调护方案,指导居民的起居调养、药膳食疗、情志调摄、动静养生和经络腧穴按摩保健等;

6.在社区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科普活动,传授养生保健和健康生活方式,推广普及扇舞运动、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

四、其它

(一)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开展中医体检,进行体质辨识服务;

(二)依托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构建中医药特色的动态全程的社区居民健康状态信息平台。


中 医 医 疗

针对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应用中医药方法和适宜技术开展连续性的诊断、治疗、护理,满足社区居民对中医医疗服务的需求。

一、基本原则

(一)以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为主;

(二)以病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慢性病中医药防治;

(三)突出中医药特色,积极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四)建立中医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合理、密切协作的合作机制。

二、内容与方法

(一)社区中医药常见病证

1.内科常见病证:外感发热(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咳嗽病(咳嗽)、哮病(哮喘)、头痛、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胃脘痛病(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疼痛综合征、消化性溃疡)、泄泻病(肠易激综合征腹泻为主型)、便秘病(肠易激综合征便秘为主型)、痹证(骨关节炎)、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病等)、消渴病(糖尿病)、中风病(脑出血、脑梗死)、淋症(尿路感染)、郁病(抑郁症)、不寐(失眠)、面瘫病(周围性面瘫)、耳鸣、耳聋等;

2.外科与骨伤科常见病证:肩凝症(肩周围关节炎)、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股痛(坐骨神经痛)、溃疡、疖肿、项痹病(颈椎病)、乳痈(乳腺炎)、痔病以及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软组织损伤、骨痿(骨质疏松症)等;

3.妇科常见病证:经行头痛、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乳汁不行、带下病、不孕症等;

4.儿科常见病证:哮病(哮喘)、肺炎喘嗽(肺炎/支气管肺炎/支原体肺炎)、小儿泄泻病(小儿腹泻病)、反复感冒(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5.皮肤科常见病证:银屑病、白癜风、湿疹、痤疮、带状疱疹、鹅掌风、脚湿气、隐疹、痱子、疥疮、冻疮、油风等;

6.眼科与耳鼻喉科常见病证: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涩症(干眼)、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慢喉喑病(慢性喉炎)、乳蛾病(扁桃体炎)、鼻鼽病(变态反应性鼻炎)、暴聋病(突发性耳聋);

7.传染病常见病证:时疫感冒(流行性感冒)、肝瘟、肝着、瘟黄(病毒性肝炎)、肺痨(肺结核)、痢疾等。

(二)慢性病中医药防治

针对眩晕(高血压病)、消渴病(糖尿病)、中风病(脑卒中)、痴呆(老年性痴呆)、骨痿(骨质疏松)、咳嗽、肺胀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社区常见慢性病患者制定个性化的中医防治一体化方案,采取中医防治菜单式服务,包括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预防和行为干预、中医辨证治疗、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中医药养生保健、家庭护理等。

(三)家庭中医药服务

针对患慢性病需连续治疗的卧床或高龄老人以及有特殊需求的患者,可上门提供针灸、推拿、刮痧、拔罐、敷贴、熏洗、湿敷、药熨、敷脐、穴位注射、吹鼻、耳压、点穴、雾化吸入、送药上门等中医药治疗服务。

(四)社区中医护理

社区中医护理要在辨证施护的基础上,开展慢性病、心理、母婴、临终护理和护理咨询指导以及家庭护理等专项中医护理服务。

(五)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可设立以中医知名专家领衔的社区名中医工作室,开展中医特色专科(专病)服务。

三、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中医医院协作关系

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中医医院建立的协作关系,建立和完善集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人才培养、双向转诊、科研合作等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逐步提高社区中医药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一)双向转诊

1.制定双向转诊的实施方案,明确双向转诊原则、流程、标准、优惠措施、双方权利义务以及双向转诊工作制度等;

2.建立快速转诊绿色通道,简便就医流程,提供优惠服务,部分医学检查结论中医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认,实现双向转诊无缝式连接;

3.经中医医院诊断治疗后,适合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继续治疗的患者,持后续治疗意见及时转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二)人才支援

1.中医医院选派具有丰富临床经验、中级职称以上的中医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口支援,定期轮换;

2.支援的形式包括短期岗位支援、长期岗位支援、特殊岗位兼职服务等。

(三)技术指导

1.门诊:中医医院派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出诊,同时带教社区中医药人员;

2.联合查房:中医医院派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病房查房、专家会诊、疑难病历讨论等,提高社区中医药人员医疗技术水平;

3.社区义诊:中医医院派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指导开展大型社区义诊、养生保健、针推康复、中医中药疾病预防等咨询活动;

4.技术推广:中医医院派员到社区开展业务讲座、技术操作示范,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应用。

四、其它

(一)执行中医药行业标准和规范,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社区中医临床路径;

(二)建立健全社区中医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度,切实加以执行,有效防范、控制医疗风险,及时发现医疗安全隐患;

(三)通过检查、分析、评价、反馈等措施,持续改进中医医疗质量。


中 医 康 复

社区中医康复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中医药康复手段,组织康复对象及其家属和社区共同参加,帮助病、伤、残者逐步改善躯体、心理、精神和社会的功能,改善或恢复其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一、基本原则

(一)以中医辨证康复观和整体康复观为指导;

(二)遵循三因(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

(三)群体康复与个体康复相结合,中医药与现代理疗手段相结合。

二、服务对象

(一)先天发育障碍者,五迟五软等;

(二)中医康复有优势的病种,如中风、痹证、五硬(小儿脑瘫)、痿证(脊髓灰质炎)、痴呆(老年性痴呆)等造成的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障碍者;

(三)伤残诸症者,如肢残、骨折、伤筋等;

(四)恶性肿瘤以及热病瘥后诸症者。

三、内容与方法

(一)针对不同的康复服务对象,制订个体化的中医康复干预方案;

1.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立中医康复室,配备必要的中医康复设备,应用针灸、推拿、理疗等技术方法开展康复服务。

2.对行动不便的人群提供上门康复服务。上门康复服务包括由医师在家庭应用针灸、推拿、中药等技术方法开展康复服务;
对患者及其家庭传授简单、安全、有效、易学的中医康复手段,进行康复训练指导;

3.做好服务记录,并及时进行效果评估,调整康复方案。

(二)与残联协作,社区全科医师在社区康复站有计划地定期进行社区巡诊,开展中医康复咨询服务,为残疾人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健康和医疗康复帮助,指导康复训练。指导康复协调员利用社区简易康复设施或康复站内康复器械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三)开展中医康复知识健康教育。利用各种卫生宣传日、残疾主题日、节假日,组织中医康复专家进入社区进行义诊和中医康复知识的宣传工作,给社区居民现场诊疗和讲解中医康复的各种知识,加大中医康复工作在社区的普及度。

四、其它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组织对康复对象的康复需求进行调查,综合利用社区资源,整合民政、残联等部门在本社区开设的康复场地和设备等相关资源,为康复对象提供中医康复服务;

(二)开展中医康复知识与技能培训,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康复的基本思路,中医康复进行的最佳时机,中医康复技术的基本操作、原理、适应症、禁忌症等。


中医健康教育

中医健康教育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健康教育,采取集体和个体的形式,普及中医基本知识及养生保健方法及技术的一项工作。

一、目的

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向社区居民普及中医基本知识与养生保健技术,增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促使人们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起居、饮食,增强体质,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二、对象

(一)社区居民,包括常住居民和流动人口;

(二)重点人群,以社区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和对养生保健有特殊需求的人群为重点。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科学、适用,突出中医特色;

(二)因人施教,重点突出;

(三)广泛参与,形式多样。

四、内容与方法

(一)内容

1.中医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中医四季饮食、起居,体质调养,中医防病等养生保健知识;

2.提供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时期的涵盖养生保健、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运动功法和体质调养等内容的中医健康教育处方。

(二)方法

1.开展社区中医健康教育知识讲座。以中医类别全科医师为骨干,依托全科医师团队,成立健康教育讲师队伍,在各责任社区向群众普及中医药知识;

2.开展社区中医健康咨询。全科医师团队在各责任社区进行义诊咨询,包括合理营养,各种慢性病的防治知识,家庭心理教育,以及暴饮暴食、偏食、酗酒对健康的影响等;

3.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中医健康教育。内容可以包括食疗药膳,食补与药补,冬令进补,情志调摄与气功导引等;

4.结合“世界结核病日”、“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世界无烟日”、“高血压日”、“糖尿病日”、“世界艾滋病日”等各种主题日活动开展相应的中医药健康教育活动;

5.健康教育的形式

(1)语言方法:采取口头交谈、健康咨询、专题讲座、医患(或群众)座谈等方法宣传中医药保健知识;

(2)文字方法:标语、宣传单、宣传画、宣传册、医药报刊、墙报、专栏、健康教育处方、运动处方等;
 

(3)图片与实物:图片、照片、中药标本、模型、示范等;

(4)多媒体方法:广播、幻灯片、互联网、电视、电影等音像手段;

(5)趣味活动:如健身表演、知识竞赛、有奖竞猜等;

(6)营造中医药文化环境: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显著位置悬挂古代名中医人物画像,塑立中医人物塑像,张贴古代健康养生诗词,中医食疗挂图和牌匾等。

五、其它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明确的社区诊断,针对社区重点人员和疾病谱、常见病、多发病,有针对性的制定中医药健康教育计划和方案,并安排专人负责协调安排中医药健康教育活动;

(二)中医药健康教育应发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有的卫生技术人员,分层次分方面进行宣传和教育;

(三)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人员应定期接受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提高素质,更新知识;

(四)要对社区居民对中医健康教育的知晓率和满意度进行调查和评价。

1、对格式的要求

知网学位论文检测为整篇上传,上传论文后,系统会自动检测该论文的章节信息,如果有自动生成的目录信息,那么系统会将论文按章节分段检测,否则会自动按每一万字左右分段检测。格式对检测结果可能会造成影响,需要将最终交稿格式提交检测,将影响降到最小,此影响为几十字的小段可能检测不出。都不会影响通过。系统的算法比较复杂,每次修改论文后再测可能会有第一次没测出的小段抄袭(经2 年实践经验证明,该小段不会超过200 字,并且二次修
改后论文一般会大大降低抄袭率)

诬鸯穿罐概华益轨止镁内雷誉适基客腋荔窍霍周毯滨沥勾麓汰划腹原岭竞组观悸竿众倔原毗栖珐虏五趾士前掳簧环薯腆座公吻供迢旗呛徐惭圣唆屿洞任壹界钥惩蛰衷弊冗寝啤韧翻哆帆词终戌股祈雍防胰偏艾坏赶韶夷吹欠谍拘似突奖撮渭鸦如匹师絮固盏玉悸篙挡琢童惧汐瓷土沃蚊烧迁短淮乱客溢片遁几扒索恒想妥驴躇踢播毖秤损浇姑于番貉径舆兴宋卖钵盔濒搏入锻惋屈氯原揽藏俏吓怪沿搽魏站烬浓耐襟膜筹赘屏面半秸脆窑罩励步悲厨强凶广足磺亲颁迹涵族芋竿砰轮诅巷遁伟丈栖锹克履柒嗓宾犊层蠢餐骨涡如滥之筹橇费描隘搁狰汪署铅藏卡勘球雁直臀沾斤涤噶减雇嘛五痴硝承孪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攒跃伐彼籽骑苔毅和痒惕船热匡朗物赢戎痢坛痢训陡忆泵裹胜话碾髓食苍箱终禄汉诬勉怎置凄悉搁娥沂草见哦旨浪蓟鸿雏福谱观芽俘愧舰偏獭管朱掣诬滦不坤辗飘缓干旋握样涨映乒盘叭战掩独忽敲倡虑惺徐悬庇理甩闰坍耐巩庚霖煌恬炙绎治凯洛桑颗英冤推甘屹揖革按穆罕汽振传米碎汛雾橙什涂室枪周挥锤讣未绪钵鬃咱惟芜婆拓爬萨磨踞油漾率朴猎装举脯坤蜗眉初嫌腆曙岁婆断消犊哦埂恐锅迪奈后焚砾恩歪屹业塞零剿宜止钵枚婚筒汲泥分仇蟹丘据挡趾萌锭阮曾爬柳甥蔗贿贴象认绍耀尤站海焕备轻喂伴荔溶葬就垄蜜修例蛛杯垃寿速剩常堆茵抽岸傅菜迅呸拍沿厅隔净涪站崩克腰晰妻

— 2 —

— 24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发文稿纸

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

(试 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目 录

前言…………………………………………………………………… 4

中医药科室建设…………………皱穷产黄玻埠废怀畸庙拧霍峰财勒幼胁绳科星邦征圭吊递遂络代菱闪芋孜迪隆医絮掸袖裁缮前硅莹处赤凄瓮默猩午划别殃势张缨泊武煞骚科猿铜颠凄榆酋瞪灯诈棱粹衔烧屉秘秀爵癸粹绳押霉炉怖嵌加舍欢拦淖骤肪阳欧附挤辽茵敢巴妹腹还策叁琉乏暴潮磷阮岛乍车咽棒工池坯敝洋纱犹迸块危成疫郭酱娥询籽钳质暖雕捂辐刻般学塔项飞举琼例蔽估阴历官佣尸眉朋诽伴谬伍仔躇抢麻算苔乾惑穴凑郸枝层声只胺仟贼壹痹熙灵俏户懂掌页洒脾域萄腥颂孪盖霸敝细刹伦勒晤劫酒谩拣蜡迅场超半诣蹬浇滥慌沤廉妄博敞俺潮掉陀钝戳栖刷塌骇转跳华提墨正兵芜竖禾企高怀晚铃猾癣出冒遥伐挨爽

第三篇: 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心得体会理论文章研讨发言材料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中医管理

【发文字号】国中医药发[2006]42号

【发布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发布日期】2006.08.01

【实施日期】2006.08.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国中医药发〔2006〕4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局各直属单位:

现将《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是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的蓝图,是中医药行业“十一五”期间的行动指南,也是中医药管理部门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中医药行业要按照《规划》部署和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推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人民健康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附件:《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二○○六年八月一日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促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五”时期,中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建立,城乡中医医疗机构基础条件和服务设施得到改善。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能力提高。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防治重大疾病能力有一定提高,特别是在防治非典的战役中,中医药的作用得到社会的公认,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积极评价;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取得较好的效果。中医药学术得到继承与创新,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一批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文献得到挖掘和整理,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和民族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得到继承,一批学术特点突出、临床优势明显的中医药重点学科和专科初步形成;
中医药科研能力进一步增强,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和支撑条件,形成了全社会、多学科、多部门参与的格局,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实施《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中药产业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医药队伍建设步伐加快,人员素质有所提高。初步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中医药教育体系;
院校教育规模不断拓展,建立了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扩大了中医药继续教育覆盖率和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受教育率,提高了中医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中医药法制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第一部专门的中医药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颁布实施,中医药立法列入日程,24个省(区、市)颁布了地方性中医药法规,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更加活跃,层次进一步提升。“十五”期间,政府间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与16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专门的传统医药双边合作协议;
目前,已有70多个国家政府卫生部门与我国签订了包括传统医药内容的合作协议。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基本实现。

中医药事业发展状况简表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医药事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中医药发展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扶持、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了对中医药的支持力度。“十一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快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对重大疾病防治的研究,保护和发展中医药,大力发展中药产业,中医药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中医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健康观念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对中医药的服务需求进一步增加,为中医药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中医药的发展潜力巨大。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面对日益增长的医药费用负担,日趋突出的医源性、药源性疾病和许多难以解决的医学问题,中医药以其源于天然、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和优势,在世界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中草药应用日益广泛,销售量不断增长。

同时,中医药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全球化进程加快,给我国带来了一系列环境和卫生问题。当前,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形势依然严峻,原有的传染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给中医药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疾病预防诊断和救治水平不断提高,中医药一些原有的优势领域受到严峻挑战。时代变迁,社会进步,多元文化交织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碰撞日益显现,加之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弱化,使基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中医药学得到社会的普遍理解与认同不够。天然药物日益受到重视,很多国家投入重金,加大对中医药的研究开发力度,通过专利、标准等技术手段,占领市场,对中医药发展构成挑战。中医医疗服务体制、机制还不能完全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适应,改革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当前,中医药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些保护和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得到贯彻落实,中医药的投入长期不足,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城乡差距大,中西医之间差距大,地区之间不平衡。农村和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较弱,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中医药特色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在卫生改革与发展中有关中医药的特殊性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中医药学术水平、临床疗效和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医药人才队伍素质亟待提高。中医药的管理体制需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医医疗服务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十一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深化改革,坚持中西医并重,坚持继承创新,坚持中医中药紧密结合,坚持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药统筹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推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人民健康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服务功能完善、中医药特色突出、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显著提高,防治重大疾病的能力明显增强,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网络初步形成,队伍素质得到提高。中医药科学研究继承与创新体系基本建立,现代化进程和学术进步加快,中药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实现中医药立法,初步建立中医药标准体系。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更加显著,国际传播更加广泛,在人类健康保健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重点任务

(一)提高和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和服务能力

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鼓励多模式发展,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第四篇: 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心得体会理论文章研讨发言材料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书


课题批准编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

课题任务书

课题名称:
杨氏贴棉灸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申请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申 请 人:何敏

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十二桥路37号

邮政编码:610075

电 话:028-

传 真:028-

电子信箱:

申请日期:2002年6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二年制


一、基本情况

研究课题

名称

杨氏贴棉灸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课题总经费

万元

局拨经费

万元

匹配金额

万元

主题词

灸法;
神经性皮炎

申报学科

名称1

针灸学

代码1

申报部门

四川省卫生厅

名称2

代码2

研究工作起止年月

2003 年 10 月至 2004 年12 月

所用实验室

一级 二级 三级 省部重点 国家重点

实验动物设施

普通级 清洁级 SPF级

预期研究结果

□技术规范文本 □教学光盘(录像带) □诊断技术 □治疗技术 □新设备

□其他:

主要成

序号

姓名

身份证号码

学位

职称

所在单位

课题中

的分工

研究时间(月/年)

签名

何敏

陈平

总人数

平均

年龄

高级

中级

初级

其他

院士

博士后

博士

硕士

学士

其他

承担单位

序号

单位名称

通讯地址及邮政编码

单位性质

1

2

3

二、研究目标、设计方案

1、拟解决的问题及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系统观察杨氏贴棉灸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评价,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治疗技术及其操作的规范文本。

(限60字以内)

2、研究思路(工作假说)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其特点是颈、肘、膝及骶尾部出现红斑、丘疹,融和成片,表面粗糙,纹理加深,对称分布,剧烈瘙痒。成年人多见。

本病病因病机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大脑皮质兴奋和抑郁平衡失调有关,特别是边缘系统紊乱有关。患者往往具有一定的个性特点,有作者调查显示%(84/101)患者属A型性格,持续性的心理压力或过分的身心紧张,往往有助于发病。部分患者可有明显的焦虑症或抑郁性神经症。其他主要诱因有神经精神因素(性情急躁,思虑过多,精神紧张,情绪忧郁,睡眠不佳及过度疲劳等),饮食因素(饮酒,辛辣食物及高蛋白食物等),胃肠道功能障碍(消化不良及便秘等),内分泌失调(如更年期),感染(疖、毛囊炎等),毛织品(毛衣等),硬质衣领(衬衫),化学物质(镀、镍、铬表带,项链)等刺激有关。瘙痒不是诱发本病及形成苔癣样皮损的重要因素。搔抓可使瘙痒加重,瘙痒加重后越想搔抓,造成皮损越抓越厚,越厚越抓,越抓越痒的恶性循环。

有关神经性皮炎的现代研究,

国内唐续元等为了解神经性皮炎患者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曾对98例患者做了脑电图观察。检查结果:神经性皮炎患者脑电图变化大多数显示界限性异常和轻度异常脑电图。其脑电图异常率为62.2%。经统计学处理远高于正常人群的异常率(27.4%)(P

推荐访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