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度体育教学与跨学科融合初探

时间:2022-05-22 11:25:02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体育教学与跨学科融合初探,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体育教学与跨学科融合初探

体育教学与跨学科融合初探6篇

【篇1】体育教学与跨学科融合初探

谈跨学科要素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融合
作者:欧阿芳
来源:《甘肃教育》2019年第02期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核心素养;跨学科;要素;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2—0071—01

         一、文献撰写背景

         跨学科教学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教学的一种新思路,是对教育目的的一种全新的思考。它是以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为目标,通过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开展多元化教学的教学活动,对各个学科进行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构建跨学科的知识网络将多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设置相对明确的教学线索并以此线索将若干学科领域的若干技能及相关概念进行串联,使教学活动能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及态度,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

         二、核心素养与跨学科要素融合的关系

         核心素养即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体现。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相互学习并其成为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

         跨学科要素融合主要指超越一个单一的学科边界而进行的涉及两个及两个以上学科的知识创造结合,并将各学科要素点集中并进行将其融合到教学中的教学形式。二者的关系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是在教学环节中融合跨学科元素,以进行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及态度培养。

         三、传统音乐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思路

         (一)传统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方式固化与被动学习。传统音乐课堂的教学大多遵循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通过套用成熟的教学模式进行音乐教学,并未从学生角度出发去考虑其具体学习诉求及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抑制了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积极性。

         2. 课堂学习内容来源单一。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仅限于书本上的知识。传统的教学严重限制了学生学习进行扩展延伸的基础,局限性较大。

【篇2】体育教学与跨学科融合初探

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
作者:陆启威
来源:《辽宁教育·教研版》2017年第03期

        时下,关于学科融合的话题已是教育界关注和谈论的热点,也是众多教育人和学科教师不断尝试和探索的课题;
但从现实的实践和认识上看,教师对学科融合还存在理解和操作上的偏颇甚至误区,致使学科融合教育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本文试从学科融合的内在要求及价值诉求入手,谈谈对学科融合的认识和思考。

        一、学科融合的内在品质和要求

        学科融合是多门学科的参与和介入,但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从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诉求来看,学科融合旨在通过多门学科资源的介入,有效地化解问题,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并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科融合虽是不同学科元素的参与和认知,但却不是几门学科的大杂烩,而是有统整,有主次,有多门学科知识的融入,更有主导学科的个性和特质。也就是说,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主导学科(要学习的学科)是认知的对象和目标,其他学科是方法和手段,这些作为方法和手段的学科是学习上的资源供给和智力支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好主导学科,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和认知视野。为此,学科融合有内在的规定和要求,必须从根本上克服那些可能带来的不利的影响。

        (一)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学科点缀,而要切实发挥不同学科资源的效能和作用

        比如教学“认识地球表面”时,有的老师用古诗词对地貌作直接描述,诸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些古诗词的应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文学的审美情趣的确有很大帮助;
但对于研究地貌,了解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能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就很难说了。

        (二)学科融合不能喧宾夺主,而在于增进目标学习的有效性

        比如教学“折形状”时,本身是通过折不同的形状来测试各自的承重能力的;
但有些老师却是把主要精力花在了指导学生折各种形状和如何折出不同形状上来,以表明这节科学课上引导学生应用了技术和工程学方面的知识。殊不知,这样的跨学科教学却偏离了教学的初衷和主题,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篇3】体育教学与跨学科融合初探

传统文化教育与跨学科融合实践
作者:韩政
来源:《读天下》2020年第21期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富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同时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跨学科;现代化

        加强高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与跨学科融合实践是新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新课改,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增加了文化生活模块,传统文化教育进一步系统地渗透到各学科地教育教学中。加强高中传统文化教育与跨学科融合的实践,有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责任感;有利于促进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增强高中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文化安全意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学科融合是实现学科间高水平综合交叉、促进知识互补、改变知识结构、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多学科融合能够促进知识互补,开阔视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

        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恰恰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形成促进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模式;开辟课堂内外探究传统文化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与跨学科融合实践的途径;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的能力,促进知识互补,开阔视野,培养创新人才,开发跨学科的STEAM课程的案例,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的能力,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解决问题。

【篇4】体育教学与跨学科融合初探

浅谈美术教育与跨学科知识的融合
作者:何庆霞
来源:《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8年第06期

        摘要:知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文理之间、学科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文章旨在厘清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方式。

        关键词:美术教育;
融合学科教学;
综合形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以融合学科教学的方式改革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美术课程设计要摆脱旧的教学模式,就应综合音乐、语文、数学、自然及科学等学科知识,将其他学科知识引入美术教学,使艺术领域的知识体系更加融会贯通。

        一、美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对美术教育的理解

        美术教育作为小学基础教育学科之一,是小学美育的重要途径。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小学是身心启蒙的关键时期,让学生通过画笔去发现、描绘和表达美的事物,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

        知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文理之间、学科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通常会涉及文学、历史、地理、数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美术教师应注重学科之间知识点的对接,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全面了解美术与生活、政治、历史等方面的联系。

        另外,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入也可以增强美术教学效果。例如,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欣赏美术名作,语言文字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音乐可以使画面充满韵律感。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有利于突破美术教学重难点,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二、在美术课堂进行融合学科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多门学科知识的融合

        将各科知识看成一个整体,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综合、关联、比较等方法,将相同的成分融会贯通,将不同的成分联系合成,使课堂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譬如,在美术课堂中将优秀的文学作品、音乐与美术作品相联系,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设计有创新的美术形象,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学习兴趣。

【篇5】体育教学与跨学科融合初探

《怎样数脉搏》的教学设计

学校

xx小学

年级

三年级

学科

小学

科学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题

《怎样数脉搏》

课时

一课时

备课人

班级

•制定依据

1. 1. 教材分析:

脉搏跳动是我们很熟悉的生理现象。脉搏现象与生命活动有什么联系?是不是脉搏的跳动频率是一样的呢?他们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小学生自己的身体变化会有很多疑问,教会他们怎样通过测量脉搏的跳动来认识自己身体的一项变化,是这个课堂的任务。本课共分三大部分:

(1)介绍几种传统的测量方式,再介绍新科技测量方式。(传统的测量方式是生活基本技能,介绍新科技测量技术教会学生解决问题能有多种方法,要充分利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

(2)学生实践,老师从旁纠正错误。(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科学才有意义,学生亲自动手才能印象深刻)

(3)整理数据,总结有效数据,得出结论。(科学要注重用“数据”说话,帮助学生养成记录的良好习惯。我们不能为了数脉搏而去数脉搏,要学会在数据中寻找规律。)

1.2.学情分析:

(1)概念—脉搏:脉搏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和感受到的事物,即使是高年级的教材内容,三年级的学生对这个概念也能接受,难点就在于如何纠正他们测量的手势,准确地测量出正确数据。

(2)认知:在生活中的经验,相信学生对在不同情况下(运动与安静状态)脉搏的次数不同是知道的,我们的目的是要根据此次试验,由学生自己做主,老师带领他们学会求证科学结论的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观察、测量、整理、统计、分析数据的能力,学会运用新科技自行解决难题。

二、 教学目标

2.1.科学概念:

(1) 了解并掌握数脉搏的方法。

(2) 初步了解不同状态下正常脉搏频率。

2.2.过程与方法:

(1)能用准确的方法正确数出自己的脉搏,并记录数据进行分析。

(2)初步了解测量、整理、统计等科学能力。

2.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2)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思维,学会利用计算思维解决生活问题。

(3)感受自身身体的运动变化。

三、教学重点

(1)学会多种数脉搏的正确方法。

(2)学会通过测量得到的数据,得出有关脉搏的一些简单结论,从而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证明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难点

如何有效记录数据,并且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五、教学方法

探究试验法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手表或秒表

学生准备:手表,笔,纸,ipad

七.教学过程

1.课前先分好组(合作学习,这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养成协作精神,互相帮助,更利于他们取长补短)

2.谈话导入:问他们生病时,医生会怎么帮我们把脉?(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激发孩子的兴趣,从而引出本堂课的主题)

3.提出问题:那你们知不知道数脉搏有哪些方法?(大致了解学生认识面广度,引出课堂主题。)

4.介绍第一种测量方法,老师示范。(让学生有大概的了解)

5.组织他们利用第一种方法测1min他们安静状态下的脉搏次数,并叫他们记录下来。老师从旁观察,纠正学生错误。(只有自己实践过的东西,才会更深刻,经过犯错再被纠正,印象更深刻。)

6.以此类推介绍后面几种测量方式(通过这1min脉搏次数的测量,以及在老师帮助下,对数据的统计,让他们发现他们脉搏跳动次数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

7.提出问题:我们的脉搏会一直都在这个范围内吗?(引发学生思考,过渡至下一内容——运动使脉搏频率升高)

8.实验探究:1分钟运动时间(下蹲或原地高抬腿)后,自己/小组相互用学过的方法测量脉搏并记录数据。(体验身体运动变化,重复测量,巩固学过的测量方法)

9.得出结论:根据他们测量的数据,帮助他们整理数据,证明运动后脉搏跳动比平时更快,并整理出脉搏的正常范围。(通过提出假说、测量、采集数据、整理分析数据作出合理的解释并得出结论,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原来可以去证明一个问题、学会利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8.课堂小结:简单引导学生重复测量手法(帮助学生迅速整理思路,用利于学生课后复习)

八.板书

1.怎样数脉搏

2. 1min数脉搏

3.结论:

1)正常脉搏范围

2)运动后脉搏跳得比平时快

九.课后作业教学活动建议

运用学到的方法给家人测量脉搏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篇6】体育教学与跨学科融合初探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融合初探
作者:刘浚雨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7年第03期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媒介技术的发展迅速,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的联系愈加紧密,不断从整合走向融合,而这也为教师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相融合应注重教学结构流程的重构与再造。

        [关键词]互联网;
信息技术;
课堂;
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9-0060-01

        在现代信息社会,互联网具有高效、快捷、方便传播等特点,上网已逐渐成为各年龄段的人们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同时,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互联网+”行动计划不断助力企业发展,互联网对于整体社会的影响已进入新的阶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信息化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也日渐显现,教育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融合的背景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这一新兴概念迅速成为网络热词。这是“互联网+”概念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现身,也是第一次被纳入国家经济的顶层设计,将为互联网与包括医疗、教育、物流、金融等在内的传统行业各个领域的融合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培育更多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我国的“互联网+”时代已正式到来。对于教育领域而言,“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呢?中国教育也正式进入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伟大变革中,虽然教育依然以育人为本,但“育何种人”“育人方式与媒介”却早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如何面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的日渐融合也为教师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推荐访问:跨学科 初探 融合 体育教学与跨学科融合初探 体育教学与跨学科融合初探 体育跨学科融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