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度关于对提高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思考(范文推荐)

时间:2022-05-21 19:55: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关于对提高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思考(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关于对提高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思考(范文推荐)

关于对提高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思考3篇

【篇一】关于对提高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思考

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十二五”规划建议完善了这一提法,提出“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这一新提法用“居民”替换了“更多群众”,就是要让全体公民都能拥有财产性收入,要让财产性收入在城乡普遍化,其实质是让全体老百姓都能来分享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成果。充分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造福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科学发展理念,是党和国家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

一、财产性收入是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因素

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因素不可能是劳动收入,而只能是财产收入。据有关资料,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最高省与最低省的收入差距以及收入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的收入差距大约都在3倍左右或更多一些。但是,由于所有制结构和财产关系的日益多元化,最富裕阶层和最贫穷阶层在财产占有上以及由此产生的收入上的差距,却很可能是以百倍甚至万倍来计的。劳动收入的差距与财产收入的差距相比,只是小巫见大巫。由于财产性收入是以居民富余的财产为投资基础的,“钱生钱”、“物生钱”效应是财产性收入的内在增长机制,用于财产性投资的资产数量越大,所获得的利润就越多。因此,从财产性收入的人群分布来看,它更多集中在高收入群体。据国家统计局城市司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收入最高的10%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比重已经接近50%,收入最低的10%家庭财产总额所占比重约为1%。由于高收入阶层手中拥有大量“余钱”,他们已成为投资理财的主要群体,自然也是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流入地。这无疑会导致财产性收入增长越快,贫富差距也将越严重。

二、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重点是农民

从一组数据中可以看出,1990年至2009年,在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财产性收入增长了21.7倍,呈现出了高速增长态势。而农村居民的人均财产性收入与城镇居民的人均财产性收入相比,在绝对数上有很大差距。如,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23.61元,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则为124.39元;
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00.5元,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则增至244.01元。200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仅为167元,而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增至500多元。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房屋和资金等三方面。来自土地的财产性收入主要是通过土地征用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获得的收入;
来自住房的财产性收入主要是通过房屋出租、出售和拆迁补偿等方式获得的收入;
来自资金的财产性收入主要是通过储蓄、民间借贷和投资股票、债券、证券等渠道获得的收入。

一是从土地收益来看,土地作为农民最重要和最主要的财产,由于产权主体不清晰,产权内容不明确,导致土地市场化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在土地征用过程中,相比土地增值总额,农民得到微不足道的收入和补偿。有资料显示,土地用途转变增值的权益的分配中,地方政府大约得60%-70%,村集体组织得到25%-30%,失地农民只得到5%-10%,甚至更少。由于土地流转程序缺乏制度规范,土地流转规模不大,农民自发流转收益难以保障。土地撂荒现象严重。

二是从住房收益来看,农村现行的宅基地制度使农民房产难以形成财产性收入。《土地管理法》限制了农村住宅商品性。城市的房地产居民都有清楚的房产证,可以转让,可以抵押,有完全的产权功能,但是,庞大的农民家庭拥有的房产资源就是一种死的资产。当前有一种怪现象就是,城里有钱人有几套房子闲置,外出打工的农民农村的房子也常年闲置,这两种闲置都是资源的浪费,但有着重要的差别。城里有钱人的房产虽然不住,他的资产价值却在增长。农民的房产不住就白白闲在那里,让老鼠打洞。因为农民宅基地是按人口分的,不要白不要,多年的倾向就是过多的占用。农户新建住宅不拆旧宅,住新占旧大量存在,一户多宅的问题十分突出,据在陕西礼泉县农村调查,村庄规模在200户左右的村子,闲散的空宅院和按规定应该收回的宅基地都在50户以上,每户宅基地按0.4亩计算,可以腾省出20亩地。由于一些农民长期在城市打工,其宅基地和房屋长期闲置,形成了不少空心村和空房户,实际是地产和房产的浪费。在农村住房出租方面,目前仅限于城郊农民。

三是从资金收益来看,金融性财产性收入是以金融票据、证券契约等形式将财产资本化的所得,但在农村目前缺乏合适的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以将未来收入做票据化、证券化变现的情况下,农民很难获得这部分收入增长。一是农民储蓄存款不多。农民存款所占比例不到30%,二是农民资产规模小、专业知识不够、承受风险能力差。考虑到银行利率逐年下降,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农民想要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收入,在现阶段是困难的。股票、证券、债券等投资,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周边农村,多数农村基本上还属于未开垦的处女地。

三、提高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建议

1、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稳定农民对承包地拥有长期物权的前提下,促进土地流转和变现,使农民获得稳定的收入。清晰界定农户宅基地产权属性,推进宅基地流转、置换方式创新,让农户分享土地升值的收益。

2、深化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系,加快建立集体资产产权界定和登记制度、流转和评估管理制度,使集体资产增值收益成为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来源。

3、实行差别式税收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我国广大农村居民的财产收入比较单一,主要是银行利息,对这种有可能使农村居民获得数量有限的财产性收入的途径,建议政府考虑免收税费。而对那些更有可能为富人获得数量庞大的财产性收入的渠道,政府则宜于根据暴利程度的不同采取累进税率,比如限制炒房收入。

4、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在农村设立各类新型金融组织。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合作组织开展信用合作,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积极鼓励金融机构进行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创新,根据农民资金额小、金融知识有限、风险承受能力不强等特点,开发出符合农民理财需要的金融理财产品,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安全的投资渠道。

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以及教育、医疗、建房等费用的不断攀升,农民只能通过预防性储蓄和手持现金来规避风险,以提高自我保障的安全感,导致金融资产过度集中在储蓄形式上。通过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和增加公共财政支出范围等措施,建立新型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程度,一方面使得低收入阶层能够积累财产,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低收入阶层参与资本市场获取财产性收入提高风险承受能力,从而使农民能够获取更多的财产性收入。

6、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增加贫困人口财产性收入的首要任务在于增加这一群体的财产。无财产就无所谓的财产性收入。就目前1500元标准计算,全国贫困人口总数将达9000多万甚至上亿。加大这一群体的扶贫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国家将居住在土空洞、危漏房、独居户实行大搬迁,提高补助标准,彻底改变他们的居住条件。

【篇二】关于对提高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思考

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税收约束与对策研究
作者:李兰 张荣
来源:《对外经贸》2011年第01期

        [摘要]通过对财产性收入增长的税收制度约束分析,发现现行的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个人所得税设计和财产税制均存在缺陷。因此,应完善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扩大政策适用对象的范围和适用行业的范围;
改革个人所得税制,提高中等阶层收入,改分项征收为综合征收,并提高个税费用扣除标准;
完善财产税制,建立物业税体系,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

        [关键词]财产性收入;

财产税;

个人所得税

        [中图分类号]F8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1-0151-02

        

        

        

        

        一、引言

        国民财产性收入的比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市场化和国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条件。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小但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居民财产性收入高速增长。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224元,比2002年增长了139.2%。但目前我国居民收入还是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占到70%左右,而财产性收入只有2%左右,导致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偏低,只有20%左右,而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重已超过50%。因此,应逐步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

        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收入分配不公现象仍然存在,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税收制度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然而,现阶段的税收制度存在很多不足,如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不完善、个人所得税设计不够完善以及财产税制存在缺陷等,这些不足影响了税收职能作用的发挥。因此,应改革完善现行的税收制度,充分发挥其调控作用,促进收入分配制度的合理化,促进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

        二、财产性收入增长的税收制度约束分析

        (一)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存在缺陷

【篇三】关于对提高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思考

发展劳务经济 促进小康建设--对提高安徽农村居民收入的思考

张德元;马文彬

【期刊名称】《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18)001

【摘要】农民收入低是农村小康建设的难点.根据安徽省的资源禀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巨大的现实,因势利导地发展劳务经济,既对提高农民收入具有现实作用,也必将对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页数】5页(37-41)

【关键词】劳务经济;农民增收;小康社会;农村发展

【作者】张德元;马文彬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039;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

【相关文献】

1.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小康建设--提高安徽农村居民收入的思考 [J], 张德元; 马文彬

2.发展劳务经济 促进小康建设——提高安徽农村居民收入的思考 [J], 张德元; 马文彬

3.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研究——以2003~2008年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为例 [J], 冯瑛; 郭素华; 陈建东

4.二十年奋力发展 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多元化——撤地设市20年吴忠市农村居民收入变化分析 [J], 董博

5.从农村居民收入看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性 [J], 王嘉瑞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推荐访问:财产 居民 思考 关于对提高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思考 关于对提高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思考 提高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