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读后感 >

《徐志摩传》读后感3篇【完整版】

时间:2023-04-13 09:40:06 浏览量:

《徐志摩传》读后感1  最近有缘在图书馆找到一本《徐志摩传》。扉页上有一帧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徐志摩西装笔挺,衣领雪白,颈下的领带骄傲地突显着,完完全全是一副才子的模样。当我看到他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徐志摩传》读后感3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徐志摩传》读后感3篇【完整版】

《徐志摩传》读后感1

  最近有缘在图书馆找到一本《徐志摩传》。扉页上有一帧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徐志摩西装笔挺,衣领雪白,颈下的领带骄傲地突显着,完完全全是一副才子的模样。当我看到他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再别康桥》,强烈的心灵震撼让我感到世间竟会有如此巧合。在《再别康桥》诗最后的一节中诗人是这样写道:“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尽管他才华横溢,当他在世上只待34春秋的时候,意外孤独地死在了天上,也许这才是他本来的归宿。记得有位伟人曾经讲过:“理想主义者就是让自己过得最不理想的人。”

  徐志摩的一生就是热烈而又执着地追求理想的一生。他的诗文中最出色的也就是那些歌颂理想和爱情的作品。尤其是爱情方面,古今中外执著不渝终身高颂爱情的人大有人在,但很少有人敢把浪漫的爱情放在复杂的现实中来不顾一切地追求,并不惜承受世俗的压力。徐志摩为追求浪漫的爱情而离婚,为此和恩师梁启超师生反目,为此父母和他一度断绝关系。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在众人的唾沫星海里仍固执写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然而,他那种对理想的执着,对爱情的追求,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态度,那种浪漫的带着唯美的色彩,由于脱离了客观现实,犹如空中楼阁,每一次总是以诗人终于没有找到他理想中的灵魂伴侣而告失败。康桥美丽的初恋随着林徽因出嫁而成永远的心痛,后来的陆小曼不知珍惜闹出的绯闻更让诗人愁肠百结。在人间追寻理想屡遭挫折的诗人,最终没有逃脱把自己融入五彩缤纷的云彩的命运。

  由于受英国浪漫主义诗风的熏染,所以徐志摩的浪漫纯正而不轻佻,高雅而不低俗,那种欧化的贵族气息使得他具有一种迷人的魅力。相比于西装革履的徐志摩,我更喜欢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片头中的扮相,那才是我心目中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徐志摩的感觉。他在读者中从来就不乏追随者,眼下,徐志摩也是“小资”一族青睐的*作家。尽管在他身上也浑身散发着浓厚的资产阶级旧文人那种脱离现实超理想主义的气息,但在客观上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徐志摩是一个天才。

  可惜,天才的诗人只在人间待了短短的34年,他短暂的一生像是一颗倏然划过的流星,轻轻地来,又悄悄地走,但却折射出奇异的光芒,叫人永远怀念,永远难忘。

《徐志摩传》读后感2

  今天晚上读了徐志摩传,感慨颇多,想抒发自己的想法。

  徐志摩的一生可谓是颠沛流离,终其一生,在各地奔波,像一只永远不能落地的鸟儿一样,唯有不断地飞行,美国、英国、德国、印度、上海、北京、浙江等等各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众所周知,徐志摩最后死于空难,而在此之前,好友韩湘眉张歆海夫妇曾劝戒他不要搭乘飞机,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他这样回答他们:没关系,I ALWAYS WANT TO PLAY 。或许他不仅希望搭乘飞机在空中翱翔,更希望得到精神上的起飞罢了。

  他是新月派的创始人,是狄更生和梁启超的爱徒,是泰戈尔的一生的挚友,他在英国拜访了当时英国的名士,哈代、嘉本特、惠特曼……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英国女作家曼殊菲尔,并在生前见到了最初来到英国所要追寻的罗素,正是与这些名士的交往使徐志摩从精神上脱胎换骨,让他从一个对政治极感兴趣的青年转变成了一个爱文学爱写诗的文人墨客,让我们也永远的记住了徐志摩。

  或许大多数人知道他一是因为《再别康桥》,二是因为他与林徽因剪不断的爱恨情愁,与陆小曼轰轰烈烈的爱情。徐志摩风流倜傥,与两位才女自由畅谈,而却忽略糟糠之妻张幼仪,但我却最喜欢这个女子,她隐忍,坚强,孝顺,是*妇女的代表。在于徐志摩离婚之后独自一人抚养幼子,在徐志摩死后为公公料理后事,这该是怎样的一位女子才能做到这些啊!

  离婚之后,她一直孤身一人,不是没人追求她,民主同盟创始人罗基隆曾狂热的追求过她,而她在53岁时才在香港与医生苏纪之结婚,婚前他增写信给儿子征求意见,儿子在信中这样回复她: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而正是儿子这封信抚*了徐志摩辜负张幼仪医生的伤痛。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张幼仪在晚年曾说这样的话:“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的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在我看来,她是最爱徐志摩的女人,徐志摩终其一生能得到这样一位女子的爱也无憾了。


《徐志摩传》读后感3篇扩展阅读


《徐志摩传》读后感3篇(扩展1)

——徐志摩诗集的读后感3篇

徐志摩诗集的读后感1

  暑假,悠闲中重拾徐志摩诗集,真的是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释放,一种灵魂的洗涤,特别是那首《再别康桥》。“康桥”的清新淡雅,“康桥”的美仑美奂,饱醮深情的志摩以无限的眷恋,描绘的是一个令人神驰心往的清幽家园。那片片西天的云彩也是作者的挚爱。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朴实无华的句子,带给人的是一种飘逸洒脱的感受。别具一格的用词,使诗的意境更为精妙地体现,贴切而生动三个轻柔的动作加上“轻轻地,轻轻地,轻轻地”,诗中淡雅的忧伤像毛毛细雨,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人的心肺。

  再读《别了康桥》,开头的几句,它就把我的三魂六魄都摄了去。感怀着它给我的清幽的美和伤感的情绪。诗人的才情,诗人的多愁善感就如徐徐飘来的杨絮,*素中夹着深蕴,浑然天成。在你随心所欲中体味它的空灵、轻快。作者对剑桥大学的爱,对那读书生活的印象,挥之不去,萦萦于心,此中真情,此中真意,如何表达?这就莫过于康河了。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康河周围的一草一木,成了作者感情发泄的寄托物。正因为作者情之所致,所以就连河畔的金柳也成了新娘,“自己”还情愿做水草。写到这里诗人心头“荡漾”起了一阵阵不可抑制的柔情。“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诗人澎湃的感情,在此达到了高潮。你看,“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永留在他心爱的康河。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此处的那一潭水,不再仅仅是一潭水,而是诗人美好情怀的溶合物。是斑斓多彩的,是有丰富内涵的。“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多么美好的意象,多么炙热的表白。“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现实与梦想,现在与过去,已如过眼烟云,飘然而逝。“我”极力的追怀,“我”想拥有那烂漫、甜蜜的生活。然而,当年的快乐、欢欣如今却化作了一片沉默,是再也找不回来了。早期热烈的罗曼蒂克,如今已变成了轻烟笼罩般的伤感。不用送行,不用洒泪告别,甚至也“不带走一片云彩,”只是“轻轻的来,”“悄悄的走“,但是,康河的美妙、清幽,将永远在诗人的心胸里长存,诗人的灵魂早已经和康桥融为一体了。

徐志摩诗集的读后感2

  很久以前,就喜欢上了志摩的诗。

  记得那是一个青春萌动的季节,一个人坐在家里的楼顶上看书,看到了这样的一段: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纱扬娜拉。

  就是在那个瞬间我爱上了这首小诗,也是在那时开始,知道了志摩,知道了他的诗集。

  读者眼中,志摩只是执着于爱情。我不否认,志摩的诗有太多的爱情,就如前面的《纱扬娜拉》。但这并不是他的全部。打开《徐志摩诗集》,你会发现,一样有许多的诗不是爱情的。《破庙》中"千年万年应该过了,只记得那凶恶的神道,忘了,我现在的破庙"传出了志摩对祖国的忧对当权者的恨。而《望月》却表达出了他对生活的思考。

  品读志摩的爱情诗,能够一起品味志摩那丰富而细腻的感情。在他的爱情诗中,我们的感情随着他时而的激情澎湃,时而的婉转流长。也是在读了他的爱情诗后,我的感情观脱离了高中的幼稚,才能更好的理解爱情的意义。

  读志摩的忧国诗,我能明白那时的*,明白那时的世界的情形。他没有直接把祖国写出了,但他用暗喻的方法,写出了当权者的黑暗,写出了百姓的流离心酸。对祖国的爱,对家乡的恋,志摩没有用最通俗的文字表达,而在那些看似没有关联的词语中,却有着他浓烈的情节。

  而读志摩的生活哲思诗,我们又能看出一个对生活观察细腻,对生活充满希望和矛盾的诗人。从他的诗中,我们能看到一棵小草的悲喜,能看到一条小河的清纯。是他的诗,让我更加注意生活中的细节,让我用一颗更成熟的心去生活。

  诗,许多的人不喜欢,更有许多的人不理解。我不敢说我很懂诗,但我很喜欢诗。无论古诗还是现代诗,我喜欢诗中简洁而优美的语言,喜欢他处出透出的哲理。诗,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如果可以,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样,看诗,品诗,从诗中学会生活,从诗中学会为人,甚至,从诗中学会爱国。

徐志摩诗集的读后感3

  转瞬即变的时空里,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徐志摩打败了时间的文字、声音和表情,创造无数经典,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唤醒了我们曾经的那份纯真和对世间的幻想¨¨¨

  初识徐志摩还是那首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时的我还是一个不懂世故的懵懂小男孩,望着如此洒脱的诗句,内心也不禁泛起涟漪,那是一种天性的思想泛滥,使我的内心久久不能*静。如今再次观赏这部作品,却发现那时的徐志摩少了份纠缠,多了些许奔放,浅露离别的忧伤,显现了浓浓的浪漫情愫,他把浓郁的离愁深埋心底,用寥寥几笔点化得淡雅、飘渺,全诗显得飘逸而空灵,激起我对大学生活的深刻怀念,对职工生涯的无限憧憬。如果你觉得徐志摩对*文学和世界文学的贡献仅此而已的话,那么只能说明你眼界低见识短了。

  前不久,在空暇时间有幸拜读了徐志摩的《偶然》一诗,全诗短短几十字,深切的表达了诗人对偶遇之人的喜爱,却又无可奈何而引发感叹。由于受英国浪漫主义诗风的熏染,所以徐志摩的浪漫纯正而不轻佻,高雅而不低俗,他的诗歌柔美、清丽、音韵和谐,表达了他对爱情、自由和美的追求。每每读起他的这首诗歌都会激起我对美的无限追求,对偶遇的深切渴望。对于二十岁正直青春年少的我们而言,正处于抉择的时段,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发现美,只有拥有发掘美的眼睛,才能发现美,追求美,才能,感受美。对美的发现与创造源于对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徐志摩面对愤怒,没有咆哮,没有慷慨高歌,甚至没有希望和恐惧,有的只是淡然洒脱的文字、迷惘的微笑、沉沉的静视和对自然的依恋。用他的才能与行动告诉我们面对不如意的事需冷静,乐观,要豁达。

  徐志摩的作品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对我而言,还是偏爱他的诗歌,他的浪漫主义,每每翻阅他的作品都会有不一样的心境和感受,无论是他的为人还是作品都足以给我上一辈子的人生哲学。

  徐志摩以彼之细腻的心理捕捉,赋我缠绵的情感体会;

  以彼之行云流水的写作风格,赋我酣畅淋漓的心灵洗礼;

  以彼之坦诚的语句,无畏的呐喊,赋我对人类精神的深刻思考。

  可惜,天才的诗人只在人世间短暂的停留,他的出现虽似一颗倏然划过的流星,轻轻的来,又悄悄的走,但却折射出奇异的光芒,留下为之动容的作品,留下令人陶醉的浪漫主义情怀,叫人怀念,令人难忘,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徐志摩传》读后感3篇(扩展2)

——《徐志摩诗选》读后感3篇

《徐志摩诗选》读后感1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再别志摩。熟悉的笔调还是难以让人忘怀。《徐志摩诗歌全集》收录了徐志摩生前发表的《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四部诗集,并整理了他的其它诗篇,合并为《醒!醒!》。诗人虽然轻轻的走了,但是他留下的作品却会永存于读者心中。徐志摩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

  尽管他自己说:“在二十四岁以前,诗,不论新旧,与我是完全没有相干。”但他一旦拿起笔来,佳作便犹如山洪爆发一般涌现出来。作为新月派诗人的代表,徐志摩的诗作字句清新,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同时具有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他的诗就是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而他那驳杂的思想也在这个世界中一一体现。他的诗歌写爱情、写生活、写景色、写人间疾苦。这里引用徐志摩的诗:“但有人,比如我自己,就有爱落叶的癖好。他们初下来时颜色有很鲜艳的,但时候久了,颜色也变,除非你保存得好。所以我的话,那就是我的思想,也是与落叶一样的无用,至多有时有几痕生命的颜色就是了。”

  有着对自己思维方式的反思,人的思维不见得完美,有时只是一种多余。看似华丽,却经不起推敲,看似深邃,却不能传给后世,也是一种无奈吧!对自己的无奈!“人类最伟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最大的成功是飞!理想的极度,想象的止境,从人到神!诗是翅膀上出世的;哲理是在空中盘旋的。飞:超脱一切,笼盖一切,扫荡一切,吞吐一切。”他可以看出理想的重要,诗的伟大,哲学的美好,他也可以用它的笔惊醒人们,别总关注物质,心灵的美也很重要。诗歌,它可以给你带来心灵的享受,它是不可或缺。现在,诗歌已经越来越少,看诗的的人也更少了。

  的确,诗不能给人们带来财富,也许你认为它只是在浪费时间。但你,没有明白诗的意义。那种对心灵,对灵魂正真的描写,在诗人的面前,你能看到自己的心声,也许你一直在影藏它,你不曾发现的你的那份情怀。“你真的走了,明天?那我,那我,你也不用管,迟早有那一天;你愿意记着我,就记着我,要不然趁早忘了这世界上有我,省得想起时空着恼,只当是一个梦,一个幻想;“也许你没有志摩的多情善愁,但你也有着你的感受。被让世俗蒙蔽你的眼睛,睁开眼,看看诗的世界。诗歌不是一种任务,诗人不是一种职业,它是一种对自身的觉醒,一中参透。诗歌没有什么,只要有那颗向往的心,让我们细细品读《徐志摩诗歌全集》,发就自己以前所未有的情怀。


《徐志摩传》读后感3篇(扩展3)

——《徐志摩散文》读后感3篇

《徐志摩散文》读后感1

  我第一次认识诗人徐志摩是在电视剧《人间四月天》里,演员黄磊在电视剧里着一袭青衫,用毛笔写字,架金边眼镜,一副上世纪三十年代儒雅、浪漫、漂逸、潇洒的书生本色和才子气质,外加一些绅士风度,在我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徐志摩,近代诗人,他的诗娇柔而不造作。纯净而不妩媚。

  深夜,月光洒的一地的余辉,把原本深黄的木板照得闪闪发光,独自一人躺在在床上,随手翻起那一本徐志摩的散文集《浓得化不开》,那一句像一朵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至今还印象至深。梦中,跟随者徐志摩的脚步,来到莲花铺满的大池塘,四周散发真阵阵莲香,忽然一名日本的妙龄少女出现在眼前,穿着古式的妙龄少女出现在穿着古式的妙龄少女出现在眼前,穿着故事的日本和服,她那深邃的眼神,娃娃式的翘鼻梁,宛似童话里的仙女一般,把徐志摩深深地迷住,但是,在徐志摩的眼神中我分明看到了不舍得神情,可能这是它们最后一次见面了,两人并肩的走着,是那么的熟悉。跟随着他们前进,走着着仙境般世外桃源,清晨的薄雾飘散在湿润的空气之中,一朵朵莲花在池中荡漾,此时我分明看见那妙龄少女就宛如那莲花一般纯净,淡雅,那脱俗般的气质再一次把徐志摩迷住,呢喃“像一朵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深邃的黑色使周围看起来十分凝重,一座石桥横架在水天之间,那一句我轻轻地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宛如歌声一般在四周回荡,那苍老的石板桥,像一座尊神,月光倒映在水中,徐志摩站在桥上一一语不发,也许他想把这里的景色永远的刻在他的脑海之中,抬头望向眺望天空,空中如打翻了得墨的幕布一般,使周围的环境显得十分压抑,此时的志摩挥了一挥衣袖,头也不回得便走了。

  初读好书,如逢良友,重读好书,如逢故知。清新脱俗,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便是它,徐志摩。

  徐志摩的最浪漫的散文集《浓得化不开》,我刚读一半的时候,它就让我有一种难以说得清的感觉,就算文章里的文字再怎么华美也没有办法表达它给人的那种美丽浪漫的感觉。也正如他的朋友梁实秋说的: 徐志摩的散文,无论写的是什么题目,永远的保持一个亲热的态度。 徐志摩的散文里充满了同情和幽默,他的散文没有教训的气味,没有演讲的气味,像是在和知心的朋友谈话;也让我看到.感觉到他的散文真的就像在和他亲切的谈话、聊天一样,而且他的散文充满着丰富的想象,有勇敢探索光明的热情。 其中的一章《翡冷翠山居闲话》中的一段是这样写的: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二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比如去一果子园,那边每株树上都是满挂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假如你单是站着看还不满意时,只要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尝鲜味,足够你性灵的迷醉。阳光正好暖和决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他带来一股幽远的澹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气,摩挲你的颜面,轻绕着你的肩腰,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愉快;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全部正像画面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的鉴赏。 读里面的每一段文字都是一种美的享受,他的表达总是这样无拘无束.艳丽纷繁。这也正如周作人、梁实秋、阿英三位所指出的;徐志摩的散文在二十世纪*文学史上是独树一帜的,与他的新诗一起形成“双峰并峙“的局面 。简言之,情感的真挚,态度的亲和,题材的宽广,表达的无拘无束,艳丽纷繁像诗一样浓得化不开,构成了徐志摩散文的显著特色。无论是长篇(如《巴黎的鳞爪》和《秋》)还是短制(如《一个诗人》)莫不如此。至于《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想飞》······等篇,则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现代散文的经典 ,徐志摩散文选本众多,这部《浓得化不开》是最新的一种,里面选录了很多佳作,较好的展现了徐志摩各个时期的文采斐然的散文佳作,每一段都表现出了徐志摩的独特风格。

《徐志摩散文》读后感2

  诗歌的文字仿佛是一群跳跃在纸上的灵魂,它们用自己的生命点燃了诗人心中不灭的灯。诗人正是用这些灵动的方块拼出了自己在岁月的笛声中飘扬的思想,在迷失的夜空中闪烁着自己的光芒。诗歌是记忆深处的偶然相遇,是茫茫空寂的必然碰撞。是思想激起的涟漪,是梦境幻化的清香,它印记着一瞬间的感受,承载了千古岁月的绝唱。

  古往今来,写诗的人很多,但诗人却很少。写诗的人和诗人的区别在于写诗的人用诗歌诉说了自己的感受,而诗人却是用诗歌描绘着自己生命。而徐志摩正是这样一位用诗句倾诉着生命的诗人,用他的一生追求着“美与爱与自由”。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幼申。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云中鹤。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近来我读了一些徐志摩的诗,在这冬天寒素的日子里,优美诗句在寒气中迷漫,就像刚吃了一碗热乎面,暖和全身。读他的诗源于对他和三个女人的爱情故事的好奇。起初只是闲来无事随意翻翻,可读过两篇之后感觉他的诗虽然很简短但意境深远,耐人寻味。《难得》是给我印象很深的一首。

  难得

  徐志摩

  难得,夜这般的清静,

  难得,炉火这般的温,

  更难得,无言的相对,

  一双寂寞的灵魂!

  也不必筹营,也不必详论,

  更没有虚娇,猜忌与嫌憎,

  只静静的坐对着一炉火,

  只静静的默数远巷的更。

  喝一口白水,朋友,

  滋润你的干裂的口唇;

  你添上几块煤,朋友,

  一炉的红焰感念你的殷勤。

  在冰冷的冬夜,朋友,

  人们方始珍重难得的炉薪;

  在这冰冷的世界,

  方始凝结了少数同情的心!

  这首《难得》写了一双“寂寞”灵魂深夜对视,互诉孤寂之情。但这不是一团无病*,而是令人感受到的贴近诗人心中的炉火的温,还有对现实社会冰冷现状的担忧。人们常常把诗人和失意怯懦联系在一起,但我觉得诗句就是诗人手中的利器,在这白纸黑字上刻出了社会的分明;诗句更是入口的良药,美化了人们的心灵。

  通过徐志摩的诗,我感觉到了他心中那份对浪漫的执着。“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奇迹,为什么不让它飘满浪漫的雪花”。《雪花的快乐》一诗则将浪漫与情景融为一体:

  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读诗并不是去钻研它的意思,更注重的"是它的意境,情到景到意象到既是读诗的大境界,自己的心情随着诗歌文字的浮现而波动,感觉自己的思想在窗外的浮云之上随风飘荡,来到诗人面前,感受着诗人创作的冲动。诗句结束,合上书,周围的一切还是原样,但嘴角一笑,心里已多了份对生命的礼赞。


《徐志摩传》读后感3篇(扩展4)

——《王安石传》读后感3篇

《王安石传》读后感1

  时间真快啊,一转眼就到了旅游的最后一天。

  做了大概25分钟的地铁,终于到了目的地——锦江乐园。

  进入乐园,映入眼帘的是上海大转盘、过山车和摩托过山车。

  我和爸爸先玩了单轨脚踏车。进入车内,我和爸爸用力踏踏板,车子马上前进。行驶时,我们看到了过山车。这辆车停稳后,竟有一个人吓得头也抬不起来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爸爸对我说:“这座椅一定是湿的。”我笑得停不下来了。

  接着我就玩了碰碰车。我用我很高的车技,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是那些要撞我的车子撞在一起,让他们又好气又好笑。正玩在兴头上时,时间到了,我只好下了车。

  接着,我和爸爸去坐了溜溜船,观光列车,饱览了所有项目。

  接着,我和爸爸去坐了旋转小过山车。

  “嘟!嘟!嘟!”车子发动了,顺着铁链爬上了坡。爬上坡后,轰地一下冲了过去,把我们吓了一跳。这速度也太快了,在转弯时都要觉得脱轨了,十分吓人。在下坡时又来一个紧急刹车,轰地一下冲下了坡,紧接着又来两个*浪,之后快到终点的地方一个紧急刹车。太好玩了!太刺激了!

  最后我玩了快乐秋千。我坐在了秋千上,那转盘越转越快,人就像被甩出去一样,特别好玩。迎面吹来的风十分凉爽,满身大汗很快就散发完了。三分钟后,转盘慢慢停下来了。

  离开了乐园,就要去火车站了,我愉快的上海之旅结束了!


《徐志摩传》读后感3篇(扩展5)

——东坡传读后感3篇

东坡传读后感1

  清早的碎阳铺满书桌,我微动手指抚摸着那个千古不朽的名字——苏东坡。

  东坡诗词照耀千古,但东坡已成为传奇,我也只能在《东坡传》一书里,晓子瞻一生,赏东坡情趣。

  乌台诗案,躬耕东坡。这恐怕不仅是书中的经典片段,也是所有人对苏轼的印象。苏轼年轻有为,却遭*陷害,流落黄州,寓居东坡。但这政治上的毁灭性打击却并没有让这位乐天派犯官自暴自弃,反而使他的精神又一次升华了。

  从小,苏轼就桀骜不驯,是考场上的一匹黑马。少年成名,恃才傲物,口无遮拦,终于引来了乌台诗案,远谪黄州。万万想不到,巨大的挫折并没让他消沉,反而从中觉醒了,觉悟了,苦难练就了他沉稳的性格。

  赤壁绝唱,东坡开荒。“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他融合了文人的体面和隐士的潇洒。多好,潇洒并非表面上的昂头阔步,而是文人的吟诗作赋、无拘无束,是在明白生活真相后的豁达与洒脱。

  当然,我最爱看、感悟最深的却是另一章:苏王之交,泯却恩仇。

  王指王安石。苏轼有诗曰:“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想当年,熙宁变法,王安石豪言道:“祖宗不足法,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

  他高居相位,身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推行新法。苏轼却是最先愤然言事,反对王安石改革的人,他们在朝堂上可是仇敌,怎么又突然变成友人呢?

  如此看来,在某种情况下,忠义也可同顾,两人既可在朝堂上咄咄相逼,又可在朝堂下惺惺相惜。听说苏东坡和王安石在殿上吵完,一出殿便拉手去喝酒了。这种事除东坡外,怕是谁也做不出来的吧!

  最后,要感谢苏东坡!是他,让我们在这个喧嚣时代,依然能感受到一丝旷朗的清风吹来;是他,让我们可以在探寻历史长河的泥淖时,重新找到了盛开的一朵白莲。

东坡传读后感2

  书扉页记有一九九三年购于海南,距今二十载。当时读过一遍,看圈占处不同笔迹,之后仍翻阅过。林氏的主观色彩显而易见,叙述典雅,议论纷呈。他说,想写就是理由。一九三六年,他携家居美,所带资料有限,况且当时尚无互联网之便,为苏轼作传,实在不易。

  之前陆续读完林氏《武则天正传》,作者写女皇的*无数印象深刻,立场有偏颇的一面。在苏传中,尽管也有对王安石的抨击,似相对客气。

  林氏不拘一般传记格式,兼有多种叙写形式笔法,语调轻松,机智幽默,好读。正如书中所说,书架上列着一位有魅力、有创意、有正义感、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人士所写的作品,真是灵魂的一大补剂。

  书中说,一提到苏东坡,*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他一生嬉游歌唱,自得其乐,悲哀和不幸降临,他总是微笑接受。

  苏东坡有句名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难怪他快快活活,无忧无惧,象旋风般活过一辈子。至少他自己欣赏生命的每一时刻。

  书中说,他第二次遭到流放,远走海外的海南小岛,多少有点认命的意味,心灵倒分外*静。他的"人道精神由于遭受许多困难而更加醇美,却没有变酸。他至少能维护他的灵魂,为此付出代价。

  苏氏最初和最终的乐趣都是写作。临终前他写了最后一首诗,长老一直和他谈现世和来世,建议他念佛经。苏氏笑笑。他读过不少佛教和尚的生*,知道他们最后都死了。

  此前,苏东坡写信给一位长老,其中说:“然生死亦细故尔,无足道者。”

东坡传读后感3

  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写苏东坡传,他说没有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我在图书馆遇到这本书时,出于对苏东坡的敬佩与喜爱,拿来看看,再看是林语堂先生所著,更是来了兴趣,这大概又是精神盛宴。

  林先生讲: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是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看到这些描述,大家或许和我一样,想要再一次去了解这位多才多艺,品性正直,深得大家所喜爱的大诗人。

  本书共二十八章,从苏东坡的`童年写到终了。读林先生的作品让你真正的理解什么叫:行云流水、妙笔生花、酣畅淋漓,阅读的过程真是一种享受。

  不过读这本书,并不顺利,文中摘录了一些诗词,遇到诗词,不得不停下来想去弄明白诗词的含义,所以目前还没有读完一整本。

  苏东坡的一生很曲折,也可以说很精彩。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任妻子,我最喜欢他与王弗的感情,只是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太短暂,王弗身故后在苏东坡的诗词中,能感受到苏东坡对王弗的思念以及深厚的情感。

  除了夫妻之情,苏东坡与兄弟子由的感情也让我特别羡慕和喜欢,两人不只是兄弟,还是良师益友,如果有两个宝宝,培养出他们那样的感情,也无憾了。

  书中还有一些育儿方法,比如:东坡小时候努力苦读经典名著,抄写背诵;父母与孩子,晚辈高声朗读,老辈倚床而听,帮小朋友纠正错误等,很多美好的小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

  一本传记,有政治,有情感,有生活,有欢喜,有苦闷......阅读的同时心情也随着文字此起彼伏,合上书,回味无穷。


《徐志摩传》读后感3篇(扩展6)

——《名人传》读后感

《名人传》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名人传》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名人传》读后感1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本书,而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名人传》,里面的内容非常的精彩,越看越想看。主要介绍了三个人物,分别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这三名人物。

  贝多芬(1792年的手记)“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位,也不要忘记真理。”

  《名人传》中的人物分别是19世纪的音乐天才贝多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米开朗琪罗和19世纪俄国的大文豪托尔斯泰。虽然他们的国际.地位和从事的领域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在某些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伟大的天才.痛苦的经历.顽强的意志和博大的胸怀,他们都为了追求*的不朽杰作而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20世纪初,欧洲正处于“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罗曼·罗兰创作了《名人传》,他就是要从这些伟人的经历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

  因此,读读《名人传》吧,让我们在伟人精神的涤荡中向着未来勇敢奋进吧!

《名人传》读后感2

  我非常喜欢《中外名人传》。这本书里面的许多人物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有勤学的牛顿,有节约的陶侃,还有能屈能伸的韩信。不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在司马迁的故事里,司马迁生于一个史官家族,他继承了父亲的职位而且立志要写一本完整的史书。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司马迁有一次为帮朋友说话,不幸被判了死刑。可司马迁为了写完史书,便忍受了宫刑。他最终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记》。

  其实,我一直不知道司马迁为什么能忍受那么久的耻辱,直到我看到司马迁说的一段话:“人都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不愿意让国家的历史断在我手中。”我才明白司马迁能坚持那么久编著《史记》的原因。古往今来,历史上许多名人也非常佩服司马迁。比如**,他认为:“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最后,我以一段话作为结束:“他以自己残破的生命,换来了一个民族完整的历史;他以自己难言的委屈,换来了千万民众宏伟的记忆;他以自己莫名的耻辱,换来了华夏文明无比的尊严。”司马迁,一个伟人,他当之无愧。

《名人传》读后感3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句真理很适用在米开朗琪罗身上。他历经了无数令人难以想象的磨难,最终却成为一位中外闻名的雕刻家。他的一生冲满坎坷,父亲脾气暴躁,母亲很早就离开了人世。一家共有兄弟五人。他幼时就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从小就受到雕刻的熏陶。

  后来他又进入多美尼科吉兰达约的画院,又对绘画产生了浓烈的兴趣。米开朗琪罗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对雕刻都充满着一腔热血,他夜以继日的工作,直到生命的结束。他把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生命全都融入到了雕刻之中,这样的精神是难得的可贵。他用自己的生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雕塑。在生命即将终结是时候,疾病正缠绕着他的时候,他依然坚守岗位,正如书中所说他的灵魂赠与上帝,他的肉体已给尘土。他用生命向人们证明凡事不能兼爱欢乐痛苦的人,就是既不爱快乐,亦不爱痛苦。

  只有深深体会她们,才能懂得人生价值和离开人生额甜蜜。经历磨难是想要成功的必经之路,唯有像米开朗琪罗那样拥有顽强的毅力的人才会走进成功的殿堂。

《名人传》读后感4

  贝多芬的出身不算太好,但是他对音乐却产生了一种兴趣,这让他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但是,由于家境贫寒,贝多芬过早的承担起了生活的重担,使其同时承受着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但命运之神想错了,这些困 难根本不足以压倒贝多芬,反而激发了贝多芬的"志向与斗志。

  当我读了《名人传》这本书以后,我才知道一个名人,一生并不顺利,他们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他创造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田园》,《合唱》,《英雄》等。贝多芬说过,自由和进步是艺术的目标,正如他是我们整个人生的目标一样。贝多芬给音乐界带来了贡献,而他并不富有 。即使他的演奏打动了全场的观众,演唱过后,他依旧是原来的样子。即使他耳朵聋了,他也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

《名人传》读后感5

  读完了罗曼罗兰写的名人传,我感触很深,他是由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还有列夫?托尔斯泰传组成,又名巨人三传。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贝多芬传。

  他身上那种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去学习,贝多芬的童年也十分悲惨,他的父亲为了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强迫他练习各种乐器。但他此生也与著名音乐家莫扎特交流,又曾经拜海顿为师,先后创造出了优秀的作品。

  从贝多芬身上我们学习到了: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会降临到普通人身上,而会降临到伟人的身上。我们要学习伟人的精神,在遭遇挫折时,不要怨天尤人,而是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积极地想办法战胜痛苦和磨难。在数学课上我曾遇到过不会的题,这时我们要学习贝多芬,坚定自己的信念,积极地想办法去解它,而不是要怨天尤人,这样才能离成功更近一步!

《名人传》读后感6

  《名人传》这本书主要叙述的是:一些名人一生所经历的种种事情,表达了一些名人在磨难中练出坚强的意志,正是这种坚强的意志,使他们走向成功的彼岸,走向世界的舞台,走向读者的心中。激励我们要学习他们那种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和顽强的精神。

  的确如此,当我把这本书完完整整的看完后,在我的脑海历久迅速涌现出他们一生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始终令人折服的高尚品质,烙印在我的脑海里终生难忘。

  是他们启迪我要努力学习,坚持到底,为自己的一生而永远奋斗。不管前面有多大的困难,也不管途中经历多大的挫折,只要记住是为自己而学习的,是为自己的一生而奋斗的,那么在你的心中就会埋藏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坚强的意志和难得的自觉性。因为你认为人生仅有一次,既然人生在世,就要赢得这一机遇,不要让这一机遇失望,否则你会后悔一辈子。愧对你的父母把你养这么大,愧对你的父母给你宝贵的生命,让你生活在这个充满神奇的世界里,幸福快乐的成长。

《名人传》读后感7

  名人传,作者是罗曼罗兰。书中介绍了三个名人,他们分别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这三个人物,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我最喜欢的还是贝多芬。

  这是一本好书,尤其是《贝多芬传》,介绍了他苦难而辉煌的一生,双耳失聪,双目失明,但他刚好是一名音乐家,既看不见,也听不见,这是人生中最大的悲伤啊,尤其是对于一个热爱音乐的人来说,更是致命的打击。如果是别人,就已经不想活下去了吧。可是他没有,他坚持了下来,完成了自己的音乐事业。

  贝多芬为了梦想并没有选择轻生,反而奋勇地前进,努力进行音乐创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点点挫折,跟他比起来其实不算什么,可我们是多么软弱啊。向贝多芬学习就要迎难而上,跨过坎坷的道路,不要把挫折当成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只要一路向前,就一定可以成功。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受很大,受益匪浅,人生就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越过了那些障碍,我们就能够成长。

《名人传》读后感8

  文学作品反映了广阔的历史画面,展现了丰富的社会生活。阅读下载名著作品,要注意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那接下来我就以名人传说起吧,我先给大家说下名人传里的其中一个人物形象,贝多芬:世界著名音乐大师,对音乐执着追求,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创造了音乐史上辉煌的篇章。米开朗基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雕刻家,画家,建筑家,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做作了《酒神》,《哀悼基督》等雕塑。托尔斯泰:俄国伟大的文学家,用六年时间完成了《战争与和*》,之后又推出了《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名著。

  这部传记中,作者用心描述了三位伟大艺术家对艺术的崇高追求,对生命中苦难的承受,让读者看到了这些高大伟岸的身躯背后所隐藏的痛苦。他们经受着生命的各种洗礼,甚至遭受了超越常人的磨难,但他们依然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我之所以读名著,是因为它充满激情,意蕴深刻,语言精练,富有哲理而不是因为表面的的一些荣耀,所以我会继续,争取做一个能祖国做事情的人。

《名人传》读后感9

  罗曼·罗兰是20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的《名人传》写的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故事。

  贝多芬出身贫寒,年幼辍学。虽一生坎坷不*,他却始终与命运作斗争。他孤独地活着,被惟一的亲人辜负,他内心受到沉重的打击,却仍然坚强活下来。他没有一个朋友,与世隔绝;虽然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一直痛苦地活着,却留下了好多作品,大部分都是他耳聋后创作的。他不肯屈服于命运,最后终于战胜命运,战胜疾病,战胜痛苦,迈向了成功。

  米开朗琪罗出生在佛罗伦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他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功底。他的祖国多灾多难,他目睹外族入侵,人民受到奴役,自己的作品毁于战乱,一生颠沛流离。他一生依附教皇,为教皇做事。教皇为自己树立碑立传,使米开朗琪罗达不到自己的理想。但是,为了自己的理想面对各种困难。

  托尔斯泰出生于富贵家庭。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有很高的文学天赋。他曾经获得成功但他不肯沉湎于享乐,不肯虚度年华,他想要通过照福人类来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这样的名人事迹还有很多,每一件都让人震撼不已,我敬佩这些坚强勇敢的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以他们为榜样,相信自己,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名人传》读后感10

  《名人传》这本书大家应该都读过,这本书让我感触很深,里面的名人都是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李四光、孙中山、华佗、孔子等都是出生于贫苦的家庭,但是他们都热爱学习,最后成了名人。我最喜欢的一位名人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了。他的老师是著名的水镜先生,水镜先生两年收了十几个徒弟,分开的那一天,水镜先生给徒弟们出了一道考题,说道:“今天谁要是走出了这间教室,就算出师了,出不去的,以后不许说我是你老师!”过了一个时辰,才有人开口,有的说后院着火了,有的说家里寄信来家母重病,有的说要上厕所……水镜先生连眼皮都没眨一下。这时诸葛亮开口了:“我们都不做你的学生了!”说完还抓住先生的衣襟。水镜先生哪里受得了这种侮辱!就把诸葛亮赶走了。诸葛亮在院里捡了一根树枝又跑回水镜先生面前说:“老师,我是因为考试才说您的,对不起,任由您处置!”水镜先生这才转怒为喜。

  读完这本书后,明白了名人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们都热爱读书学习,有毅力。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无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下,都要有一颗恒心,坚持不懈就能胜利。

《名人传》读后感11

  寒假期间,我读了一本书,叫《世界名人传记》。

  里面主要写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先写了贝多芬,贝多芬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家里很穷,但贝多芬从小喜欢音乐,一有空就弹钢琴,写了一千多支曲子,后来他耳朵聋了,不久在暴风雪中死去了。又写了米开朗琪罗,米开朗琪罗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小时候他非常喜欢绘画,但长大了他又厌倦了绘画,喜欢上了雕塑,他完成了许多雕塑作品,深受人们喜爱。最后写了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有《战争与和*》,《复活》,《童年与少年》等作品,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只要坚持不懈,什么困难都难不倒我们。我们要学习他们,为世界做出贡献,做一个有用的人。

《名人传》读后感12

  《名人传》,也就是《巨人三传》,是法国著名作家、翻译家罗曼·罗兰所著的一部人物传记。最初想阅读此书的原因是因为去年刚刚阅读过他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并且学校阅读的《傅雷家书》也频频引用其中句子,所以就对其产生了好奇。这本*录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三位著名艺术家的人生经历。

  可能是因为我经常弹奏贝多芬的曲子,这本书中我频频重读的部分就是描写贝多芬早期生活和他歌曲创作经历的部分。他的一生如此不幸,作为音乐家却失去听觉的他竟能顽强地继续创作,被命运摧残至此的他依旧为这个世界奉献他那似乎无穷无尽的才华。他不断与疾病斗争,与命运交战,最终站上了人生的顶端,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他的人生经历就是对“永不放弃”最好的阐释。

  另外两位大师的故事也都包含着各自的人生哲理,令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取得成就,必须坚持做下去;无论这条道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永远不要放弃,才能使你成功。

《名人传》读后感13

  《名人传》这本书是老师要求读的。老实说,过年还要读一堆书并不是我的爱好。不过这本书写的人都是我崇拜的。特别是米开朗琪罗,他是我最喜欢的雕塑家,我的房间里甚至摆着他所雕刻的著名肖像“大卫”的石膏模型。

  若说天才与疯子本是一个人,那米开朗琪罗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本要比贝多芬幸运很多:他有贵族血统(这一点另他无比骄傲),他在很多方面都有天资(包括绘画、雕塑乃至建筑)。他年纪轻轻就雕塑了《哀悼基督》,让世人叫绝,他应来了名声、财富。可事实上他过得像一个穷光蛋,节俭固然好,但他属于自虐!他总是不吃饭,卫生习惯让人生畏。他后来疾病缠身,可个又都是他自找的。拂罗伦萨人崇拜他,也怕他,他太恐怖了!

  他甚至把痛苦当作了他的主题,《垂死的奴隶》的神情更多的像是一种解脱。他的精神境界早已超越了生死。他热爱他的祖国,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觉得如果活着是不能留在祖国,那么死也要回到那里。他看不惯人与人的嫉妒、勾心斗角。他是疯狂的,但他的骨子里有着极为高尚的情操!

  他是个英雄,因为他的天资,因为他的爱国情怀。他固然是个矛盾体,但他艰辛痛苦的命运和他的美德给这个世界带来了福音!

《名人传》读后感14

  今年暑假,我读了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小说《名人传》。我十分佩服小说中贝多芬的意志,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一定要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

  小说主要描写了贝多芬虽然双耳失聪,但他不怕困难,写出了许多首曲子,成为了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让其他音乐家们佩服不已。而我们遇到困难之后,就会放弃不干的。

  有一次,上体育课的时候,老师要测试八百跑。话音刚落,同学们就纷纷议论起来了有的同学说:“这次我一定是第一名。”有的同学说:“你等着瞧吧!”还有的同学说:“上次我就输给你了,这次我让你尝尝输的滋味!”

  开始了,只听老师哨子吁——的一声,同学们像一支离弦的箭一样嗖——的一声飞了出去。我也跑了,我跑着跑着有一个人竟然不安好心,故意把我绊倒了,我一下从第六名滑到将近最后一名。大家都以为我要放弃了,可我不这样认为,我爬起来,重新回到赛道上,跑了起来跑到了终点。

  通过这件事我懂得了只要不怕困难,才能成功!

《名人传》读后感15

  在这个假期里,我看了一本书叫《名人传》。这本书的作者是罗曼。罗兰,是19世纪末的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这本书分别讲述了《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篇传记。讲诉了在艺术方面不一样领域的三位伟人,分别是音乐家、雕塑家、作家。他们虽然各自所处的领域不一样。但是,在人生忧患的因顿的征途上,他们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这本书说的是三个名人在以前那充满了野心、邪恶等人人不*等的社会中如何生存,获得荣誉和名利全失。贝多芬,是一个在音乐领域上德高权重的人,同样也是一个不畏强权的人。米开朗琪罗是一个著名的雕塑家,创造了无数不朽的杰作流于后人观赏,他为了自我的作品挥洒了无数的汗水。托尔斯泰为后人留下了经典的文学作品,用文字传播着爱的种子。他们三个虽然在各自不一样领域发展,但是却有一个吻共同的特点,就是对自我的理想从未有放下过。这是多么令人敬仰啊!

  《名人传》这本书令我获益良多,让我明白了这些人物风光的背后忍藏着让人难以理解的痛苦。这会这个假期让我收获最多的一本书。


《徐志摩传》读后感3篇(扩展7)

——徐志摩读后感 (菁选2篇)

徐志摩读后感1

  最近有缘在图书馆找到一本《徐志摩传》。扉页上有一帧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徐志摩西装笔挺,衣领雪白,颈下的领带骄傲地突显着,完完全全是一副才子的模样。当我看到他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再别康桥》,强烈的心灵震撼让我感到世间竟会有如此巧合。在《再别康桥》诗最后的一节中诗人是这样写道:“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尽管他才华横溢,当他在世上只待34春秋的时候,意外孤独地死在了天上,也许这才是他本来的归宿。记得有位伟人曾经讲过:“理想主义者就是让自己过得最不理想的人。”

  徐志摩的一生就是热烈而又执着地追求理想的一生。他的诗文中最出色的也就是那些歌颂理想和爱情的作品。尤其是爱情方面,古今中外执著不渝终身高颂爱情的人大有人在,但很少有人敢把浪漫的爱情放在复杂的现实中来不顾一切地追求,并不惜承受世俗的压力。徐志摩为追求浪漫的爱情而离婚,为此和恩师梁启超师生反目,为此父母和他一度断绝关系。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在众人的唾沫星海里仍固执写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然而,他那种对理想的执着,对爱情的追求,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态度,那种浪漫的带着唯美的色彩,由于脱离了客观现实,犹如空中楼阁,每一次总是以诗人终于没有找到他理想中的灵魂伴侣而告失败。康桥美丽的初恋随着林徽因出嫁而成永远的心痛,后来的陆小曼不知珍惜闹出的绯闻更让诗人愁肠百结。在人间追寻理想屡遭挫折的诗人,最终没有逃脱把自己融入五彩缤纷的云彩的命运。

  由于受英国浪漫主义诗风的熏染,所以徐志摩的浪漫纯正而不轻佻,高雅而不低俗,那种欧化的贵族气息使得他具有一种迷人的魅力。相比于西装革履的徐志摩,我更喜欢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片头中的扮相,那才是我心目中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徐志摩的感觉。他在读者中从来就不乏追随者,眼下,徐志摩也是“小资”一族青睐的*作家。尽管在他身上也浑身散发着浓厚的资产阶级旧文人那种脱离现实超理想主义的气息,但在客观上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徐志摩是一个天才。

  可惜,天才的诗人只在人间待了短短的34年,他短暂的一生像是一颗倏然划过的流星,轻轻地来,又悄悄地走,但却折射出奇异的光芒,叫人永远怀念,永远难忘。

徐志摩读后感2

  一段凄美传奇的爱情故事总是能让世人铭记称颂,不管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之所以流传于世与人们对纯粹爱情的向往是分不开的。我也不免流于俗套,对于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恋故事真真是恋极了!因此我从不放过任何能了解这段故事的机会,从早先的听说,到后来的《林徽因传》,再是她与他的作品,但是终究是一种朦胧不清的感觉,如雾里看花,云中看月,我是一定想探个究竟,所以当我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不免兴奋,今日总算是看完了,终于是对这段徐林之恋有了些了解,除此之外,却也多了些其他的想法,细细道来。

  我所读《徐志摩传》乃韩山石老先生所著,对于韩老我只是听过其名,却从未读过他所写之作品。这本书虽是个人传书,却采用了纪传体的形式,可谓新奇,效果却也奇佳,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虽然书中分篇独立,但是全读下来,诗哲生*却也一目了然,相对于传统的人物传记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此书内容详实,所述历史几有可考之处,相对于之前我所读之《林徽因传》,这本书则更为人可信,韩老的严谨也让小辈不甚敬仰。此书也绝大多数的笔墨不是在徐林之恋上,多讲徐志摩生*所做之事所交之友,看书时更像是置身其中,看到的是近一个世纪前的种种画面。我却也无憾之处,从书中我认识了一个更为完整的徐志摩,而不仅仅是一段爱情故事中的男主角,也让我更加明白为什么徐林之间会有这么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徐志摩无疑使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文坛上最璀璨的新星,他的才气让太多的人折服。然而让我更为赞叹喜爱的是他的性格和处世之态。他在文字上的骄傲,在交友中的温和,在生活中的率真,在爱情中的稚气和执着,这些都让我太喜欢他了,我觉得我跟他有相似之处却远不如他,他就像是我最希望成为的却没能成为的那种人,所以我想如果我跟他生活在一个年代里,我也会毫无疑问的爱上他。鉴于这种种的种种,再加上林徽因的那一份温婉骄傲和豆蔻初开时的懵懂,那一份令我心醉神往的徐林之恋为什么会发生也就明白了。

  除了徐林之恋,这本书让我收获了其他的"东西,也使得我的思想有所提升。在作者将志摩之人生娓娓道来之际,我看到了那个世纪的有志之士们的生活状态,虽说不至于是当头棒喝却也有鞭策之用。一如胡适王赓之徒,哪一个不曾留学归来,当他们十六七岁便漂洋过海求学在外,想想现如今的我们十六七岁都在干什么,便不禁自觉汗颜。那些同徐志摩一样被历史铭记之人,无不走在历史的最前端,刻画着一段历史的痕迹。不论教授作者,亦或是在校学生,他们游历讲学,办报出刊,谈论国事。着眼今夏,我想不必说一堆学生聚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诵读文章了,就连看新闻联播都成了一件可笑之事,就更不会多有静心创作文学之类了。这样的一种境况与改革开放之后重理抑文不无关联吧!用更为激进的一种观点来说,这未必不是历史问题。现今社会下的浮夸与冷漠,大多数的人都矛头直指,可是在利益面前,连这整个国家都有所偏向,又有多少能够坚定的坚守原则呢,也许我的说法过于激烈了,但我却认为不失其理,我们是真的该好好的反思一下了!

  韩老的这本书确实是一本好书,讲述的已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历史,而是那一个时代文人的历史啊!

推荐访问:读后感 徐志 《徐志摩传》读后感3篇 《徐志摩传》读后感1 《徐志摩传》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