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读后感 >

2023年琦君读后感6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3-14 13:25:06 浏览量:

琦君读后感6篇琦君读后感篇1读琦君散文的第一印象就是通俗,我特讨厌华丽的词藻来修饰散文,不过这似乎避免不了的,她的散文散发的是引人入胜的味道。她主要以她母亲为主线,写出她真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琦君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琦君读后感6篇

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强化同学们对书上人物的分析,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深同学们对名著所写的领悟,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琦君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琦君读后感篇1

读琦君散文的第一印象就是通俗,我特讨厌华丽的词藻来修饰散文,不过这似乎避免不了的,她的散文散发的是引人入胜的味道。她主要以她母亲为主线,写出她真挚的情感,

琦君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父亲纳妾娶小,使得“乡下女人”的母亲在情感心灵上备受冷落和打击。她从小就接受虔诚信佛的母亲的身教言传,到台湾曾有十年的在法院工作,目睹了人世社会罪恶的阴暗面。这正反两个方面对她创作活动的影响是最为深刻的。琦君为人为文始终一贯低调、低姿态,这在整个中国当代文坛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不过琦君的低调、低姿态并不是装出来遮人眼目的人格面具,而不折不扣地是她人格的底色,是她历练修身养性所达到的一种境界。与她同辈作家中那种伟岸不逊、慷慨激昂、舍我是谁的霸气,几乎是绝然是泾渭分明的,她与某些闺秀作家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同样程度的沾染或是张扬乖巧,或是媚世作态的做派,也是同样格哥不入的。琦君的平易谦卑不时自卑,而是一种伦理学和美学领域内的自信和明主作风。对琦君来说低调、低姿态是使一份免遭玷污进入红尘俗世、尔虞我诈社会的解毒剂,同时它又是一张步入圣洁审美殿堂的入场券。低调低姿态在艺术上就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有拉近了与普通读者的距离,推心置腹、披肝沥胆,也就有了可能。低调低姿态也就是虚怀若谷,为琦君赢得了进行艺术创造所必不可少的广阔精神空间。

夏志清先生说,琦君的《看戏》、《一对金手镯》等作品,列入世界名作之林,也是当之无愧的。我很赞同这个建议。琦君的这两篇作品,在题材上与鲁迅的名篇《社戏》、《故乡》如出一辙,但写法上个有千秋,而在艺术境界和思想情感的深度上,则完全是同一个水平线上。至写母爱、写童心、民胞节,琦君在一定意义上超过她孺慕的前辈,这是因为她的母爱没有丝毫显示出普泛的缺陷,笔触所及均到了实处,旧制度压在中国妇女头上的沉重枷锁,未曾扭曲母亲的人性;慈悲为怀的佛家气度,淡化和弱化了强加在妇女头上的苦难,不是苦难已不再存在,而是母亲那坚韧的性格、博大的母爱惟有在苦难和屈辱中才能放大光芒。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母亲的小脚》,,比较有同感。琦君的母亲是一个农家妇女,对她们来说有一双三寸金莲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母亲是家里的长女,要一边在农田里干活一边带着年幼的弟弟,所以脚缠得比较晚,她成婚的时候还怕新郎嫌她的脚不够秀气,没想到一结婚后,她父亲就劝母亲把裹脚布解开,免得走路很吃力。可是布解开后,因为脚趾骨已经断了,再也恢复不了原来的样子了,母亲走路任是一副要跌到的样子。母亲的一双小脚却撑起了一家。是啊,脚已经裹了,再也恢复不了了,旧社会对妇女的毒害犹如那三尺长的裹脚布,虽然把它解开了,但是已经有了那样的后果了。她的父亲后来又娶了一格女人,母亲看到那女人的脚很大,感叹的说那时候不裹脚就好了。

总之在琦君的笔下,只有被扭曲的社会,没有被扭曲的人性.

琦君读后感篇2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乡愁是每一个远离故乡漂泊的游子都无法抹去的情怀。故乡是你离开后魂牵梦绕的地方,是你走到天涯海角都无法割舍的怀念。离开故乡越久,故乡的一切反而越加亲切和清晰。琦君的散文《春酒》正是一篇优美的游子思乡的散文。《春酒》主要围绕“我”、阿标叔和母亲,讲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乡喝春酒、会酒的场景。琦君远离故乡几十年,家乡的一草一木,故土的风情人物,没有模糊,反而越加鲜活。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春酒》语言朴实无华,却是饱含深情厚谊。童年是一个人最美好的年华,故乡是一个人最大的牵挂,牵挂家乡的点点滴滴。琦君为我们讲述了她美好的童年,善良宽容温馨的母亲,热情好客的阿标叔,民风淳朴的乡里乡亲,那一碗浓浓的春酒,给予琦君童年多少欢乐,如今又承载远离故土的琦君多少深深的乡愁。

琦君儿时的春酒是甘甜的,因为是在故乡,有母亲,有玩伴,有乡邻。如今事过境迁,琦君远在大洋彼岸,再酿春酒,却终没有那浓浓的“家乡味”。“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琦君这一问,何人能答?琦君1949年离开大陆到了台北后在美国定居,她为什么不能再踏故土、再品春酒?假使又是一年春节时,琦君老人回来了,就真的可以找回“家乡味”了吗?母亲何在,童年何在,乡里乡亲何在?乡愁啊,原来真的是一杯浓浓的酒。

叶落总要归根,梦中应识归路,然天若有情天亦老。2006年琦君老人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最后最大的心愿就是把骨灰送回故乡。琦君归来吧,故乡已为你把大门打开,它就在那静静地等你,等你。

琦君读后感篇3

为什么我们留恋家乡?正是因为那从小就埋藏在我们心中、无法割舍、无法忘怀的家乡的味道。这种味道很难察觉,但要知道,这是一种烙印在我们内心深处的、难以磨灭的温情与爱。

一杯醇香浓郁的春酒,蕴含着家乡与家人的温暖。

新年已至,最令“我”期待的便是这浓香的春酒。酒香和着药香,将新年的祝福与憧憬全部灌下肚。这味道着实是让“我”喜欢,以至于几次三番地偷酒喝。更有趣的是那喝酒会。不仅有甘醇芳香的春酒,还有令人眼馋嘴更馋的十二碟,越发令人喜爱。这年复一年的盛事,便是“我”最难忘的——家乡的味道。

湖州的味道,是怎样的?

这是一种说不出的鲜香。“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湖州位于南太湖,地理位置优越,淡水鱼类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太湖三白——银鱼、白鱼、白虾味道鲜美,百鱼宴更是中国菜肴一绝。这太湖三百自然就成为了湖州本地的特产与特色。

春雨无声落下,打在苍翠的绿竹上,打在鲜嫩的笋尖上。安吉是著名的“中国竹乡”,毛竹的蓄积量和商品竹均名列全国第一,这一美名可是当之无愧。每当一场春雨过后,湖州人最期待的便是埋藏在春泥里的鲜嫩。笋可谓是在湖州春季的餐桌上最常见的菜肴。安吉百笋宴已成为吴越美食文化中绽开的一朵奇葩。

近代安吉籍著名书画大师吴昌硕,对家乡的竹笋念念不忘,宴饮诗唱也叹吟出“客中虽有八珍尝,哪及山家野笋香”的诗句。日常生活中,熏豆茶也是湖州民众必不可少的一种鲜香美味。将青豆、芝麻、陈皮等原料用水泡制而成。清香可口,咸淡适宜,风味独特,让人回味无穷。

家乡的味道,不仅是食的鲜美,更是家人的爱。正是因为这份亲情,将我们的牵挂留在了这里。家乡的人与事,无一不是我们牵挂的理由。我们爱家乡的味道,因为——这就是爱的味道。

?春酒》当作如此读,我们才能品味出其中的情感和趣味。那逝去的一切是那么清晰而美好地在记忆深处招摇,撩惹起我们多少或感伤或甜美的心绪呀。

优美的散文,常常是精巧构思的结果,琦君散文构思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为使散文神凝,她很注意"文眼"的安设,却又不露痕迹。具体到《春酒》一文,琦君就把许多有关的片断汇集于"思乡"这个焦点上:农历新年里的种.种风俗与禁忌,"我"一马当先地作为母亲的代表前往家家户户喝春酒,乡亲之间互相"起会"置办"会酒"的融洽,"我"在多年之后按母亲的办法"如法炮制"的"八宝酒"......这一切都围绕着"家乡的味道"展开。文末那句从心底发出的深深的感叹足以让所有的游子动心动容:"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

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些内容使这篇散文凝练、浓烈,并以它思想的光辉而使读者受到启迪。琦君的多数散文,都以类似的清新文字和素淡笔调,将一个个短小的故事、一件件普通的事物,舒徐自如地写出来,让读者得到丰富的感受。

琦君写人的散文,都小说化了。她散文中的人物,个个生动形象,形神毕肖。本文对母亲的描写尤其出色。事实上,琦君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琦君笔下的母亲是一位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这位母亲,没有文化、俭朴勤劳、灵性很强,她善良大度、充满美德、性格坚强。母亲的谆谆教诲、关爱呵护、劳心劳力以及一言一行,都是琦君写作的题材。有时,简单的几笔,人物就立起来了。例如:"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在这里,母亲的慈爱温柔,孩子的活泼调皮,真是历历如在目前。

琦君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饰,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典雅隽永。她驾驭文字得心应手,善于营造隽永温馨的氛围。琦君的文字是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成就出的精粹与平和,她写人物、抒情怀,就有了鲜明的宽厚从容和温柔蕴藉。

琦君认为:好的文章必须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而要做到这一步,必须做到:1.平易;2.净化;3.蕴藉;4.真挚。我们在《春酒》一文中即可以看到这些特征。琦君善于使用抒情与叙事并用的方式,在娓娓叙事的过程中让自己的感情自然流淌;琦君描绘人物鲜明细腻,亲友、长工、母亲都在她的笔下栩栩如生。尤其是母亲的宽容、善良、勤俭,在琦君温婉流畅款款细叙的笔下,得到了极为传神的刻画。

琦君读后感篇4

第二次聆听肖培东老师的课了,依旧是一篇抒情性的文章:文章是琦君写的《春酒》。

上课伊始,就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有个同学没有椅子坐,肖特用他的睿智化解了这位同学的尴尬,他真诚地和学生说:“请你和老师一起站着学习这篇文章,好吗?”这样温暖的话语,让学生如沐春风。这样的氛围,这样诚恳的语言,任何人都会想继续往下交流。

接着,肖特用他那富有磁性的语言,拉开了课堂的帷幕。他用与琦君同乡的身份导入课,既温暖又让学生对这篇文章充满了好奇: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记起来了。而兴趣的激起源于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对老师的信任,这就是一位名师的人格魅力。

课堂的第二个环节肖特问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同学的回答不一:第一个同学说写了春酒,有个学生回答说不知道,又有一个同学回到说写了做春酒。显然,这些同学读书还不到位。看到这儿,我心里一急,这就是我平时课堂中经常会出现的现象,学生的回答没有往自己设想的方向去走的时候,要不直接提示学生思路或刚脆告诉正确答案。肖特并不急,他做了一个很重要的提示,他说,散文不仅写事,还抒发了“我”的感情,学生恍然大悟。稍后发言的学生都能把情感表达出来。在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中,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朗朗的书声是语文课最动听的声音,下一个环节,肖特让学生找承载作者情感的句子,他做了示范,学生便很有感情地读了起来。课堂继续往深处走,肖特又抛了一个问题:标题应该怎么读,应读出什么味?课堂进行到这儿,学生已经投入到了这篇文章当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做朗读示范:有思乡、自豪、平淡中有真情、思念中有悲伤、对童年美好的回忆、遗憾、惋惜.........课上到这里,文章主题已浮出水面:回忆春酒的甜蜜,找不到春酒的遗憾。

课文上到这儿,学生满怀激情,听课的老师心潮澎湃,全跟着肖特去到琦君的故乡,琦君的童年。接着肖特又引导学生找到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在学生积极的活动当中,学生很快找到了这些句子,文章的线索清晰地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老师又从修辞等角度带着学生品读了这些句子,特别是最后一段的品读,让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忆春酒——怅春酒——找春酒。

整堂课浑然天成,准备不露山水,一节课就这样自然生成中让所有人感受到了琦君对童年的甜蜜回忆及成年后对故乡的惆怅。

这节课下来,我觉得肖老师在教语言,在教文本的语言,他不是在空讲琦君家乡过年的习俗,而是让学生沉浸琦君的具体明确的语言文字中,去感知挖掘春酒背后深层次的东西。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不是在忆苦思甜中完成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肖老师抓了对课题的朗读这个环节,让学生对春酒从表面认识到深刻认识。他对课题朗读的点播,对承载作者感情句子的赏析,我想,不仅对学生是一种顿悟,对听课的老师何尝不是深刻的启迪呢?原来,优美的散文的文字可以如此推敲,此后,学生或许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注重的不只是情节,更有能够给读者留下最直观感受的文学语言,教会学生在具体的语言中走进文本的内核。

琦君读后感篇5

?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的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和完美的生活情趣。这是对人性的讴歌与赞美。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笔者由于把握了诗歌与散文之间的联系点,抓住了学生理解的兴奋点,引爆了学生情感的“爆发点”,以诗歌解读散文,用写作来促进阅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上,在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之后,我请学生回忆古诗中表现思乡、思亲主题的诗句,学生回忆相关诗句后,我由诗歌当中的“意象”转到了散文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没想到,当时有一位学生问我:“老师,我们明白课文是为了表达作者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既然古人都是用诗歌来表达,那作者琦君为什么不用诗歌而用散文来表达呢?”我在表扬这位同学用心思考的同时,又把这个“皮球”踢回给了学生,并由此顺着学生的思维来了个师生“写诗大比拼”活动。当时学生激情高涨,纷纷跃跃欲试,大部分学生都充分展示了自我的写作才能。以下是当时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的一些习作:(1)、春,何处逢春/酒,八宝泡酒/人,怀念旧人/思,无尽情思/乡,何时还乡?(2)、一杯春

酒/泡制的是八宝/更多的是母亲的心/酿出的却是我至今的思念……(3)、春酒,春酒,一杯八宝酒/春酒,春酒,一杯思乡酒/真是人在异乡思家醅/人在异国思乡味!(4)、八宝酒,满香斗/你一杯来我一斗/端着闻,舔着喝/醉下去,寄乡愁……

美文要美读,诗一般的散文需要诗化的阅读。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潜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堂课就是在创造性阅读中自然生成了对课文的诗意解读。这种解读,使学生受到了一次绝好的情感熏陶,领悟了琦君思亲怀乡的愁绪,体会了文中散发出来的一种悠远凄美的意境。

我们明白,散文是一种自由活泼形式多样的文体,因而有着对特定意境的追求。古有“诗文一家”、“文中有画”之说,那里便充分揭示了意境美不独为诗所有,也为散文所有。鉴赏散文的意境美,就要循其通达意境的路径,领略不一样人物的人生的不一样场景,从这种或闪烁而过或慢速显现的场景之间,捕捉到作者寄寓其中的绵长情思、深邃哲理。

王荣生指出,“语文教学资料”是教学层面的概念,它就应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而这种创造主要是指教师为到达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资料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资料的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资料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资料的创生。总之,语文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教师对课堂的教学设计。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执教者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而预案设计的关键就是“语文教学资料”的选取。惟有如此,教师才有可能在动态的课堂上生成新的教学资料。

此外,我们还要抓住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来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春酒》中有这么一句话:“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喝酒时划拳吆喝,格外地兴高采烈。”

花匠阿标叔为什么要那么卖力地去擦煤气灯的玻璃罩呢?是他要讨好主人吗?一个问题使得大家兴趣盎然,我们很快理解到:他也开心。“兴高采烈”写出了阿标叔的满足和幸福,同样“兴高采烈”的还有吃酒的乡亲、“我”和母亲。家乡的人不因为贫穷而自卑,急需钱用,就起个会,喝春酒,问题迎刃而解;也没有人因为家境富足而骄傲,借出花厅,大家举杯畅饮,其乐融融。这就是“我”从小生活的家乡,这就是“我”耳濡目染的家乡文化。“我”念念难忘的是相亲相爱、和谐融洽的乡情民风。

不知你注意到了没有。文中还有这样一个细节:“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留意,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先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这一典型细节,一是逼真而形象地描绘出童年的“我”的天真、得意、兴奋、喜悦的神态与动作,“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活画出了小孩子得到心爱的宝贝后那种激动、向人炫耀的神情态度。二是写小花猫的“直舔”与“呼呼地睡觉”,是从侧面赞美八宝酒。古人云“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作者的感情,完全能够用“应对八宝酒,猫犹如此,人何以堪”来形容。文字活泼灵动,夸张中透着情趣,比喻中透着诙谐,儿时的欢乐跃然纸上。“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看似十分随意的几笔细节描述,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大家是如此喜爱这小姑娘,在故乡,邻里之间是如此亲密随和、融洽温馨。这种温馨的人际关系和其乐融融的动人意境让人向往不已,而这一切都只包蕴在文中极不起眼的细节描述中。

琦君读后感篇6

最近,看了《春酒》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故乡的美好,而《春酒》里的故乡更是让我向往。

?春酒》当作如此读,我们才能品味出其中的情感和趣味。那逝去的一切是那么清晰而美好地在记忆深处招摇,撩惹起我们多少或感伤或甜美的心绪呀。

优美的散文,常常是精巧构思的结果,琦君散文构思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为使散文神凝,她很注意“文眼”的安设,却又不露痕迹。具体到《春酒》一文,琦君就把许多有关的片断汇集于“思乡”这个焦点上:农历新年里的种.种风俗与禁忌,“我”一马当先地作为母亲的代表前往家家户户喝春酒,乡亲之间互相“起会”置办“会酒”的融洽,“我”在多年之后按母亲的办法“如法炮制”的“八宝酒”……这一切都围绕着“家乡的味道”展开。文末那句从心底发出的深深的感叹足以让所有的游子动心动容:“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些内容使这篇散文凝练、浓烈,并以它思想的光辉而使读者受到启迪。琦君的多数散文,都以类似的清新文字和素淡笔调,将一个个短小的故事、一件件普通的事物,舒徐自如地写出来,让读者得到丰富的感受。

琦君写人的散文,都小说化了。她散文中的人物,个个生动形象,形神毕肖。本文对母亲的描写尤其出色。事实上,琦君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琦君笔下的母亲是一位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这位母亲,没有文化、俭朴勤劳、灵性很强,她善良大度、充满美德、性格坚强。母亲的谆谆教诲、关爱呵护、劳心劳力以及一言一行,都是琦君写作的题材。有时,简单的几笔,人物就立起来了。例如:“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在这里,母亲的慈爱温柔,孩子的活泼调皮,真是历历如在目前。琦君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饰,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典雅隽永。她驾驭文字得心应手,善于营造隽永温馨的氛围。琦君的文字是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成就出的精粹与平和,她写人物、抒情怀,就有了鲜明的宽厚从容和温柔蕴藉。

琦君认为:好的文章必须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而要做到这一步,必须做到:1、平易;2、净化;3、蕴藉;4、真挚。我们在《春酒》一文中即可以看到这些特征。琦君善于使用抒情与叙事并用的方式,在娓娓叙事的过程中让自己的感情自然流淌;琦君描绘人物鲜明细腻,亲友、长工、母亲都在她的笔下栩栩如生。尤其是母亲的宽容、善良、勤俭,在琦君温婉流畅款款细叙的笔下,得到了极为传神的刻画。

看完《春酒》,我感受到了作者对自己童年和故乡的怀念,也感受到作者的精彩文笔。

推荐访问:琦君读后感6篇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