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读后感 >

《腾讯传》读后感

时间:2022-05-19 10:00:02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腾讯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腾讯传》读后感

《腾讯传》读后感精选4篇

【篇1】《腾讯传》读后感精选

腾讯传读后感3000字

顾强

吴晓波写《腾讯传》从201X年开始着手,2018年截稿,前后用了5年时间,走访了腾讯60多位各级管理者。

作者在序言中写道

裂变中的互联网经济仍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由此造成了观察和定义的困难。这如同没有一个摄影师、画家或者记者,可以准确的描述乃至定格一座正在喷发中的火山。

因此,吴晓波放弃了“宏大叙事”和“原理架构”,而把更多的精力专注于企鹅帝国发展过程中细节的挖掘和铺陈上。

由于每个人经历不同,看完一本书所能得到的共鸣和感悟也不尽相同。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看完《腾讯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大学与创业

大学时代的经历对个人以后的发展影响都会比较大。马化腾在大学里面就自己钻研C语言和DOS下的图形化编程,是大学机房里面的“捣蛋”高手,经常用程序把电脑锁死,霸占电脑。

马化腾班主任说,每次她巡视宿舍,马化腾和张志东都在看书或者操作电脑,而其他同学由于没有电脑,都在闲聊或者做其他事情。

正是这些积累,马化腾大四实习的时候就实现了一个图形化界面的股票分析系统,并以5万元的价格卖给实习的公司。1993年,5万元相当于一个大学毕业生3年的工资,还是相当可观的。

联想到我自己的大学生活,我是1995年上的大学,我们有5个同学组建了一个计算机兴趣学习小组,对于学生来说,当时电脑还是很贵,好在南京珠江路有电脑租赁业务,于是我们就用租的方式,搞来几台586电脑。也正是大学的这个经历,我毕业后选择了程序员职业。

腾讯5个创始人中,4个(马化腾、张志东、许晨晔、陈一丹)都是高中同学。同学之间的互相信任,加上能力上的互补是很容易一起来创业的。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在瞎想,我们当时兴趣小组的5个人,性格和能力也是互补的,如果有人提议一起创业,或许还真能作出点改变世界的大事,哈哈。今年上半年在一个公司内部培训中,讲师要我们现场给最想感谢的人发一个短信,我当时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带我们兴趣小组的黄水清教授。借写这篇文章的机会,我想再次对黄老师表示感谢。好的老师、好的同学是终身的财富,一定要好好珍惜!

创业的起点一定来自于平时的积累,或许是大学时候做的一个系统,也或许是工作一段时间后对一个行业的沉淀。

1998年马化腾找张志东提议创业,要做一个“无线网络寻呼系统”,正是基于他在寻呼行业的积累和洞见。当然,真正开始创业后,最终的发展方向可能跟计划相差甚远,重要的时候先找到一个发力点,开始做起来。1998年寻呼机市场,确实是如日中天的时候,没想到没过几年,这个市场就彻底的消失了。开发OICQ(后来改名QQ)只是腾讯开始创业后的一个副产品,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腾讯日后会基于QQ建立了这么庞大的企鹅帝国。

二、业务增长与能力成长

OICQ刚发布上线的时候,非常受欢迎,系统设计容量很快就不能满足要求。

创业公司没钱,不能像财大气粗的电信服务商那样,可以通过堆服务器来解决应用性能欠佳的问题。因此,需要程序员从应用、服务器角度尽最大努力来优化、调整。

因此,开始几年QQ运行经常告急,负责后端开发的徐刚武,就在离公司只有400米的地方租了房子,有问题可以立即赶到公司去处理,一住就是好几年。

另外一个程序员李海翔回忆说:

“有好几年,我们都不敢去游泳,生怕在那个时候收到故障消息。”

曾担任支付宝资深DBA的冯大辉先生分享,在支付宝上线之初,他们是直接睡在公司,有问题爬起来就处理。

正是这样炼狱般的磨砺,让腾讯或者阿里的技术人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核心能力。

联想到我自己的经历,在公司上线一个核心业务系统的时候,在现场每天写程序到凌晨3、4点。事后总结,这段时间也是自己成长最快的阶段。

随着业务的增长,很多时候会出现系统容量与业务发展不匹配的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一面救火,一面考虑系统架构优化。对于程序员来说,这个时候往往接近崩溃的边缘,会时常怀疑自己是否还能撑得下去。最困难的时候,也是个人成长最好的时候,可能有些人一辈子都遇不到这样的机会,如果你碰到了就好好珍惜吧,哈哈!

三、微创新与用户体验

腾讯从一开始就饱受质疑:模仿而不创新。其实,刚开始的时候,中国互联网产品,都没有太多的核心技术的创新,大多是学习和模仿美国同类产品。在模仿的同时,如果能够结合中国的实际应用场景,进行局部的微创新,可能就能获得很大的成功。

说一下OICQ对ICQ的几点微创新:

在1998年,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电脑已经很普及了,ICQ用户信息和好友列表设计在客户端,美国网民并没有觉得不妥。当时中国网民主要还是通过网吧来上网,需要频繁的切换电脑,如果好友列表放在客户端,会非常不方便。因此,腾讯把用户信息和好友列表都搬到了服务器,避免了用户信息和好友名单丢失的烦恼。张志东日后回忆说:

这个技术难度其实是不大的,关键是我们把它当成最重要的事情来看待,适应了当时中国的上网环境。

1998年,中国大部分用户还是通过电话拨号上网,网络速度非常慢。美国的ICQ体积有3M多,下载需要几十分钟时间。

考虑到中国的网络环境,腾讯OICQ的第一个内部版本只有220K,小到连马化腾都不相信,以为运行依赖的动态链接库没有打包进去。用户下载只需要5分钟,这就大大降低了用户下载尝鲜的压力。

另外一个微创新,OICQ采用了UDP协议,而没有TCP协议,虽然技术上实现难度加大了,但是大大节省了服务器资源开销,使得单台服务器可以支持更多的客户端。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能够从用户体验出发,一定能够找到代价很小,但对用户很有价值的微创新。

举一个我自己的一个例子,我曾经负责的业务系统有一个模块运行很慢,用户敲回车后,需要一个漫长的等待(超过1分钟)才能进入一步。分析后发现是由于后台查询语句使用了两个以上大表关联所致。经过优化,速度提升超过了100倍。这个优化技术代价很小,甚至都算不上微创新,但是对于实际操作的用户,带来的价值却很大。

四、吃自己的狗粮

洪波(keso)在他的微信公众号写了一篇题为要不要吃自己的狗粮?的文章。对吃自己的狗粮做了如下定义:

英语世界有句俚语:“Eating your own dog food.”汉译为“吃你自己的狗粮”。后来这句话被IT行业采用,表示对使用自家产品的强调。

一个公司的基因跟创世人的基因有很大关联。马化腾自陈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他用以推动迭代进化的办法,就是亲自参与几乎所有产品的研发,然后用邮件的方式下,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吴晓波曾请教马化腾:“那么多的产品,你是怎么做到了如指掌的?”。马化腾回答主要集中在3点

自己用产品。发现产品的不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天天用你的产品。我们的领导不仅仅要安排下面的人去做,而且一定要自己做,这些不难,关键是要坚持,心理一定想着‘这个周末不试,肯定会出事’,直到一个产品基本成型。

潜水收集用户反馈。通过社交媒体,论坛等主动出击,哪怕再小的问题,解决了也是一件大事。

主动监控:比如产品运行慢,用户不知道具体原因,就是感觉慢。这个时候需要利用监控工具,收集运营数据,主动优化。

在马化腾的推动下,腾讯形成了一个”10/100/1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到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

在实际工作中,作为一个产品或者系统的负责人,如果自己高高在上,不亲自使用自己的产品,有时会存在很大的风险。张小龙2006年受命重建QQ邮箱的时候,开始没有参与产品的设计,导致第一版出来的系统用户体验很差。用他自己的话说

“并入腾讯的前两年,我觉得自己应该当个管理者,产品的事情就让设计团队人去做就行了。说老实话,我个人没有太关注它的体验,几乎很少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中,结果出了大问题。”

2006年10月张小龙重回一线,亲自把关QQ邮箱的每个功能体验,很快扭转局面,QQ邮箱获得了空前成功。后来微信的研发,也沿袭了QQ邮箱的成功经验。

作为一位产品经理、程序员,我们所研发的产品就像我们自己的孩子,如果能够站在用户的角度,多使用自己的产品,多观察,多思考,小步快跑的快速迭代,一段时间后,我们产品的口碑就会建立起来。

啰啰嗦嗦写了这么多,主要想把自己阅读完《腾讯传》的一些心得体会梳理一下,如果这些文字对你也能有所启发,那是最开心的事情了。

【篇2】《腾讯传》读后感精选

《腾讯传》读后感3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腾讯传》读后感3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腾讯传》读后感3000字范文: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那些成功者制造的规则里,他们代表着引领着社会发展的潮流,而大多数人只是规则的遵守者和游戏的参与者,如果再不向这个世界输出一些自己的东西,真怕有一天发现自己被裹挟着走了很远很远。
  几天前看完了吴晓波花了五年时间为腾讯撰写的企业传记,名曰《腾讯传》,读来让人印象深刻。
  吴老师在书的最后写了这样一段话——最后,要感谢互联网,在过去的20年里,它如此颠覆性地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也如此深刻地改变着我们这个国家。我们受惠于它,自当有记录它的责任。?
  《腾讯传》成稿于2016年10月,距离今天又过去了将近一年半,今日的腾讯已经远远超过了16年10月时候的想象。它如此庞大以至于我们叫它BAT三巨头之一,它如此包罗万象以至于我们能在生活的诸多方面看到腾讯的身影,它如此顺应时代以至于我们无法想象如果生活里没有了腾讯所有的一切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腾讯是由毕业于深圳大学的几个以马化腾为代表的年轻人在20年前创办的。书中的许多个细节都在诉说着腾讯能发展到今天也是一个奇迹,度过了许多个难关和一次次惊人的蜕变。但凡过程中遇到的那些问题没有做出像当下那样的决断,如今我们手机里装的软件可能就不再是QQ,微信等等。
  我们常常能在网上看到马云讲成功哲学,对于听者来说确实很神奇甚至可以说是很邪乎。但是看完这本书后我想对于一路创办公司到现在的他们来说,这一切都不是凭空想象的,是一步一步艰难走出来的。
  当初选择看这本书是因为成长过程中一直作为一个使用者的身份见证着腾讯的传奇经历。从QQ到QQ空间再到微信朋友圈,从穿越火线到英雄联盟再到王者荣耀,从QQ币到微信支付和微信红包。看上去都是正常不过的软件和创意应用,但是对于腾讯来说,每一次全新业务的发展都伴随着竞争和随时可能半途而废的风险。
  对于我自己来说,我的QQ号来得晚了一些。上了高中以后每次进入新的班级总有一些热心肠喜欢创建QQ群,我记得很清楚,高二的时候委托我的一位同学帮我注册了一个号,那个时候上网的机会很少,所以每周特别期待计算机课,我像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穷学生”在仅有的几十分钟里通过新奇的网络和QQ开始认识这个庞大的互联网世界。高中时期学校管得很严,偶尔会通过同学的手机登上QQ看一下,我还给自己起了一个特别傻的QQ昵称——豪迈少年(那个时候也有想过追风少年哈哈哈哈)。
  再后来读了大学,开始迷上QQ空间,经常在空间里发说说状态,每当去了一个新地方拍了照片都会发到相册里。打开QQ空间最期待的永远是与你相关(+)里的数字能大一些,这样我就知道有人评论了我的状态或者又来留言了。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喜欢在空间里发表日志了,现在读来感觉很傻很纯真。对了,QQ农场里偷菜的游戏也深受大家欢迎。
  本科毕业的时候微信开始慢慢流行,逐渐地开始将QQ淡出自己的生活转入朋友圈了。至此以后腾讯团队又开发了很多新产品和新功能,以至于现在的我们都成了名副其实的手机党了。
  在看书的过程中只要想到过去将近十年的生活都在被腾讯的产品影响和改变着,我就觉得很不可思议。马化腾最热爱的专业其实不是计算机,而是天文学。只是当时深圳大学没有这个专业,他才选择了前者。命运和选择就是这么奇妙,如果当初没有腾讯,我想到今天也会出现另外一个“腾讯式”的公司,决定腾讯发展的不仅仅是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和员工,更是这个时代和中国几亿的互联网用户,再次证明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
  读完此书最大的感触还有一点:腾讯的很多产品基本上都不是从0到1创造出来的,而是“复制”和“升级”而来的。很多创意和想法均来自于世界的各个角落,腾讯很好地做到了复制、加工和再创新。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18年来,他(马化腾)由一个连前同事都不太记得名字的普通程序员,成为中国互联网不可替代的领导者和最富有的人之一。不过,他的生活状态似乎没有太多变化,他仍然不喜交际,专注于每一个新产品,他的部下们仍然会在午夜时分收到他对某个细节的挑剔和建议。这就是马化腾,一个专注于用户体验的优秀的产品经理。有这样的领导带着这个公司发展,不成功很难。
  未来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我们是否依然依赖着腾讯公司的下一个产品去过更潇洒的生活,且期待着。强者改变世界,弱者被这个世界所改变。现实永远都是这样,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心中有所坚持,活出自己的精彩。
  以下摘抄几段笔记作为留念,希望你也喜欢。
  “世上尚未发生过任何总结性的事情,也无人说过针对世界,或关于世界的最终总结。这世界是开放自由的,所有一切仍有待于将来,而且永远如此。”
  马化腾和其他四位创业同伴都出生在城市中产阶级家庭,其中四人是中学和大学同学,他们对互联网——而不是金钱本身,有着宗教徒般的狂热。
  所有的商业故事里,运气是最神秘的那一部分,几乎有一半的创业者“死”在运气这件事上,而且,你无法解释。
  过去的8个年头里,曾李青与马化腾、张志东一起构成腾讯的“铁三角”。他们个性迥异,特长鲜明,马化腾擅长产品,张志东擅长技术,曾李青擅长市场,而这三者几乎是一家创业企业必须拥有的核心能力。而陈一丹总掌公司后方,许晨晔则稳定门户网站,在中国的其他互联网企业中,如此互补的创业组合几乎没有出现过。
  2006年6月,马化腾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对此进行了描述:“我不盲目创新,微软、谷歌做的都是别人做过的东西。最聪明的方法肯定是学习最佳案例,然后再超越。
  每一次都会有一些人失败,同时又有另外一些人成功地找到解决的办法。
  “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更多地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
  马化腾再次谈及少年时的天文爱好:“看看星空,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可能我们在宇宙中从来就是一个偶然。所以,无论什么事情,仔细想一想,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能帮助自己在遇到挫折时稳定心态,想得更开。”
  近年来,他唯一增加的社会活动是参加公益慈善,他发起了一个为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募捐的活动,成为壹基金理事、大自然保护协会的中国理事,还参与发起桃花源基金会。在这些场合,他与马云常常同席互动,外界所有关于他们的恩怨似乎都是流言。
  这是一个不完美的商业故事,就好像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完美的人生一样,它充满了青春的残酷气息,像一个朝着自己的目标呼啸狂奔的少年,外表桀骜不驯,内心却有着无所不在的恐惧——从诞生到我完成这部作品,它才18岁。
  中国互联网的成功与改革开放非常类似,是实用主义者的胜利。与他们的美国同行相比,中国人也许没有发明革命性的互联网技术,但是他们在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上的努力却是卓越的,这也是所谓的美国式优势与中国式优势的生动展现:美国人发明了推动进步的技术,而中国人找到了盈利的方法论。就更广泛的意义而言,中国互联网人对其他领域——制造业、零售服务业、传媒业以及金融业的渗透更加深刻,而这才刚刚开始。作者:陈思佚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篇3】《腾讯传》读后感精选

腾讯传读后感

QQ、穿越火线、3Q大战、微信、王者荣耀、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腾讯一直在我们身边,并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着对这家公司的好奇和敬仰,开始从此书中探索和了解腾讯的进化论。

首先谈谈腾讯的掌舵人马化腾,书中展现了他从一个天文爱好者,一个计算机热爱者到一个成功创业者的成长史。角色的不断转变和不断丰富,让他始终保持着敢于舍得并用语冒险投入的决绝禀赋。对天文的喜爱,购入天文望远镜,终获得征文大赛奖项;
对计算机的热爱,化作学生时代学习的动力,钻研知识,为今后的个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时代发展敏锐的觉察力,推动自身抓住机遇,勇于将自我的想法付诸于实践。

创业需要梦想来引领。创业只有插上梦想的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才得更稳,飞得更远,才能创成业、创好业、创大业。腾讯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但他们坚信努力活下去,顺应时代发展,努力向前冲,总会成功。反观腾讯早期,马化腾在98年创业的时候想着腾讯的主营业务是做网络寻呼机,但是其实他们开始创业的时候,寻呼机的市场已经迅速萎缩,在公司成立前3年,创始团队主要的工作就是让公司活下来,为了活下来他们做了大量的外包工作,从几十万到几万的项目他们都做。一直到南非公司给他们投资之后,腾讯的资金情况才有所好转,此时不太要担心生存问题,他们可以专心打磨产品。

创业需要人才来创造。移动梦网产品的成立,英雄联盟游戏的收购,到后来微信的开发,马化腾身边都有许多优秀的人才,在最关键时刻帮助公司实现飞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张小龙是一个天才级的程序员,可是在微信研发前,一直在腾讯广州分部碌碌无为。而马化腾根本没有给张小龙任何的工作压力。最终,张小龙成功开发了微信,回报了马化腾超过 5 年对其的信任。对于任何优秀管理层来说,最最重要的是保留这些优秀人才在其身边,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发挥其潜能,而不是硬要改造这些人成为自己基因体系的人才。

创业同样需要不断调整航向,主动适应时代的变化。互联网生态瞬息万变,腾讯的成长史同样充满坎坷,腾讯能冲出重围,与它主动求变的能力息息相关。从1998年的创办,ICQ到OICQ、腾讯小企鹅形象的决定、腾讯的上市、微信、到手机QQ的自我变更,腾讯一直在探索,时刻在创新。微信的发展历程就是这样,起初只是即时通信产品,但是在后来融合了若干家企业的若干项发明,集合成为重要的互联网社交平台。微信上线初期,仅仅是一个通信工具;
后来添加了语音功能,依然是通信工具;
直到推出“朋友圈”功能,一举实现了由通信工具向社交工具的转型,再到微信红包的发明,进一步增强了微信作为社交平台的粘度,而且将财付通顺利地延伸到社交平台,实现了商业上的闭环。微信并不是没有竞争者,早期的米聊,后来的易信,还有来往,但只有微信在一路壮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值得深思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创新。

最后把马化腾3Q大战之后的反思分享给大家:这不是最坏的时刻,也没有最好的时刻,让我们放下愤怒,让我们敬畏,让我们打开未来之门!

【篇4】《腾讯传》读后感精选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腾讯传》读后感3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腾讯传》读后感3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腾讯传》读后感3000字范文: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那些成功者制造的规则里,他们代表着引领着社会发展的潮流,而大多数人只是规则的遵守者和游戏的参与者,如果再不向这个世界输出一些自己的东西,真怕有一天发现自己被裹挟着走了很远很远。
几天前看完了吴晓波花了五年时间为腾讯撰写的企业传记,名曰《腾讯传》,读来让人印象深刻。
吴老师在书的最后写了这样一段话——最后,要感谢互联网,在过去的20年里,它如此颠覆性地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也如此深刻地改变着我们这个国家。我们受惠于它,自当有记录它的责任。
《腾讯传》成稿于2016年10月,距离今天又过去了将近一年半,今日的腾讯已经远远超过了16年10月时候的想象。它如此庞大以至于我们叫它BAT三巨头之一,它如此包罗万象以至于我们能在生活的诸多方面看到腾讯的身影,它如此顺应时代以至于我们无法想象如果生活里没有了腾讯所有的一切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腾讯是由毕业于深圳大学的几个以马化腾为代表的年轻人在20年前创办的。书中的许多个细节都在诉说着腾讯能发展到今天也是一个奇迹,度过了许多个难关和一次次惊人的蜕变。但凡过程中遇到的那些问题没有做出像当下那样的决断,如今我们手机里装的软件可能就不再是QQ,微信等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等。
我们常常能在网上看到马云讲成功哲学,对于听者来说确实很神奇甚至可以说是很邪乎。但是看完这本书后我想对于一路创办公司到现在的他们来说,这一切都不是凭空想象的,是一步一步艰难走出来的。
当初选择看这本书是因为成长过程中一直作为一个使用者的身份见证着腾讯的传奇经历。从QQ到QQ空间再到微信朋友圈,从穿越火线到英雄联盟再到王者荣耀,从QQ币到微信支付和微信红包。看上去都是正常不过的软件和创意应用,但是对于腾讯来说,每一次全新业务的发展都伴随着竞争和随时可能半途而废的风险。
对于我自己来说,我的QQ号来得晚了一些。上了高中以后每次进入新的班级总有一些热心肠喜欢创建QQ群,我记得很清楚,高二的时候委托我的一位同学帮我注册了一个号,那个时候上网的机会很少,所以每周特别期待计算机课,我像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穷学生”在仅有的几十分钟里通过新奇的网络和QQ开始认识这个庞大的互联网世界。高中时期学校管得很严,偶尔会通过同学的手机登上QQ看一下,我还给自己起了一个特别傻的QQ昵称——豪迈少年(那个时候也有想过追风少年哈哈哈哈)。
再后来读了大学,开始迷上QQ空间,经常在空间里发说说状态,每当去了一个新地方拍了照片都会发到相册里。打开QQ空间最期待的永远是与你相关(+)里的数字能大一些,这样我就知道有人评论了我的状态或者又来留言了。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喜欢在空间里发表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日志
了,现在读来感觉很傻很纯真。对了,QQ农场里偷菜的游戏也深受大家欢迎。
本科毕业的时候微信开始慢慢流行,逐渐地开始将QQ淡出自己的生活转入朋友圈了。至此以后腾讯团队又开发了很多新产品和新功能,以至于现在的我们都成了名副其实的手机党了。
在看书的过程中只要想到过去将近十年的生活都在被腾讯的产品影响和改变着,我就觉得很不可思议。马化腾最热爱的专业其实不是计算机,而是天文学。只是当时深圳大学没有这个专业,他才选择了前者。命运和选择就是这么奇妙,如果当初没有腾讯,我想到今天也会出现另外一个“腾讯式”的公司,决定腾讯发展的不仅仅是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和员工,更是这个时代和中国几亿的互联网用户,再次证明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
读完此书最大的感触还有一点:腾讯的很多产品基本上都不是从0到
1创造出来的,而是“复制”和“升级”而来的。很多创意和想法均来自
于世界的各个角落,腾讯很好地做到了复制、加工和再创新。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18年来,他(马化腾)由一个连前同事都不太记得名字的普通程序员,成为中国互联网不可替代的领导者和最富有的人之一。不过,他的生活状态似乎没有太多变化,他仍然不喜交际,专注于每一个新产品,他的部下们仍然会在午夜时分收到他对某个细节的挑剔和建议。这就是马化腾,一个专注于用户体验的优秀的产品经理。有这样的领导带着这个公司发展,不成功很难。
未来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我们是否依然依赖着腾讯公司的下一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个产品去过更潇洒的生活,且期待着。强者改变世界,弱者被这个世界所改变。现实永远都是这样,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心中有所坚持,活出自己的精彩。
以下摘抄几段笔记作为留念,希望你也喜欢。
“世上尚未发生过任何总结性的事情,也无人说过针对世界,或关于世界的最终总结。这世界是开放自由的,所有一切仍有待于将来,而且永远如此。”
马化腾和其他四位创业同伴都出生在城市中产阶级家庭,其中四人是中学和大学同学,他们对互联网——而不是金钱本身,有着宗教徒般的狂热。
所有的商业故事里,运气是最神秘的那一部分,几乎有一半的创业者“死”在运气这件事上,而且,你无法解释。
过去的8个年头里,曾李青与马化腾、张志东一起构成腾讯的“铁三角”。他们个性迥异,特长鲜明,马化腾擅长产品,张志东擅长技术,曾李青擅长市场,而这三者几乎是一家创业企业必须拥有的核心能力。而陈一丹总掌公司后方,许晨晔则稳定门户网站,在中国的其他互联网企业中,如此互补的创业组合几乎没有出现过。
2006年6月,马化腾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对此进行了
描述:“我不盲目创新,微软、谷歌做的都是别人做过的东西。最聪明的方法肯定是学习最佳案例,然后再超越。
每一次都会有一些人失败,同时又有另外一些人成功地找到解决的办法。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更多地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
马化腾再次谈及少年时的天文爱好:“看看星空,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可能我们在宇宙中从来就是一个偶然。所以,无论什么事情,仔细想一想,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能帮助自己在遇到挫折时稳定心态,想得更开。”
近年来,他唯一增加的社会活动是参加公益慈善,他发起了一个为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募捐的活动,成为壹基金理事、大自然保护协会的中国理事,还参与发起桃花源基金会。在这些场合,他与马云常常同席互动,外界所有关于他们的恩怨似乎都是流言。
这是一个不完美的商业故事,就好像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完美的人生一样,它充满了青春的残酷气息,像一个朝着自己的目标呼啸狂奔的少年,外表桀骜不驯,内心却有着无所不在的恐惧——从诞生到我完成这部作品,它才18岁。
中国互联网的成功与改革开放非常类似,是实用主义者的胜利。与他们的美国同行相比,中国人也许没有发明革命性的互联网技术,但是他们在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上的努力却是卓越的,这也是所谓的美国式优势与中国式优势的生动展现:美国人发明了推动进步的技术,而中国人找到了盈利的方法论。就更广泛的意义而言,中国互联网人对其他领域——制造业、零售服务业、传媒业以及金融业的渗透更加深刻,而这才刚刚开始。作者:陈思佚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推荐访问:腾讯 读后感 《腾讯传》读后感 《腾讯传》读后感精选 腾讯传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