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全文)

时间:2022-06-01 09:35:04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全文),供大家参考。

学习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全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以下是分享的学习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学习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生活富裕为根本,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在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人才下乡、资金下乡、技术下乡。河南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实现中原更加出彩,就要充分发挥我省“三农”优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抓住机遇,着力解决好乡村发展中的诸多短板问题,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及农民生活改善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各种设施,作为农村公共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从总体上看,我国乡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田水利等生产性基础设施普遍存在严重不足或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损坏严重等问题,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生活性基础设施极度缺乏,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饮水、电力、通讯、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质量差、标准低,重建设轻管护,难以适应乡村振兴的需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此为抓手,加快建设和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首先,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给予大力倾斜支持,按照轻重缓急、逐步实施的原则,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予以充分保障;
要制订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市场化融资,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其次,要结合乡村振兴规划,统筹建设好乡村道路、水电、网络、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项目。要把农村饮水安全摆在优先位置,统筹规划农村饮水工程和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提高保障能力,保证饮用水质量;
要重点解决农村低电压、“卡脖子”、重过载等用电方面的问题,加快电网改造升级和用电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农村电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全面提升农村用电服务水平;
要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在实现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的同时,继续推动农村公路向家门口延伸,打通“最后一公里”;
要尽快实现互联网在农村的全覆盖,提升农村地区网络服务质量,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实施“光纤入户”工程和数字乡村战略,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深度融合,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动力。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城市和工业的环境污染治理,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村和农业的环境问题,在思想重视程度、人财物投入力度、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制度建设等很多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当前,农村“脏乱差”的现象还很普遍,环境污染相对比较严重,垃圾乱倒乱放、污水横流、厕所脏臭等现象没有根本改观,“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成为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农业生产中,农膜、农药、化肥超量使用,面源污染严重,导致农产品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超标。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遏制,生态脆弱、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现象突出。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补齐农村生态环境的短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没有生态宜居的农村,就会失去对人才、产业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吸引力。要聚焦农村环境顽症,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全面改善乡村整体面貌和农民生活环境,保护好农村清新的田园风光、独特的乡土风情,打造绿水青山、空气洁净、环境优美、服务完善的美丽乡村,让美丽成为乡村振兴的靓丽底色。一是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建设和完善农村各类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如生活垃圾收集系统、污水处理设施、环保卫生厕所等,奠定农村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的硬件基础。二是加快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农村清洁工程,普遍建立村级保洁员制度,建立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形成“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的城乡统筹垃圾处理模式。三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加速生物农药、绿色饲料推广运用,积极开展畜禽粪便还田、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处理等,全程无死角推进清洁生产和加强污染防治,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四是加快特色乡村建设,注重文化传承,塑造乡村风貌,建设乡村田园综合体、村落风景区,打造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美丽田园,让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宜居家园和市民休闲养生养老的生态乐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目前,我国农村的中青年劳动力绝大部分都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留守农村的老人和妇女,以及来回奔波的农民工,他们多数缺乏文化知识和现代农业技能,靠体力和经验进行农业生产,粗放经营,缺少科技含量。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也比较薄弱,存在人员严重不足、视野不宽、年龄老化、本领恐慌等问题,尤其是农技人员数量少,能力参差不齐,复合型人才更是稀缺。新一代农民更多的是选择到城市打工,不愿回家务农,更加剧了乡村劳动力和人才的匮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实现乡村人才的振兴。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吸引农村人口回流,通过人才流入促进农村发展,并创造条件鼓励越来越多的各类人才参与乡村建设,让农村的产业、环境、机会吸引人、留住人,用源源不断的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用优惠政策引导农民工返乡、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回乡、城市的科技人员下乡等,鼓励他们到农村去创业,发展现代农业、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二要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大力扶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特别是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文化能人等。三要创新乡村人才引进使用机制,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建立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人才到乡村挂职兼职制度,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机制,以及城市科技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四要重视提高乡村人口素质,加强乡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就业培训等,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学习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2月7日至9日在贵阳召开。本次会议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贵州省省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其中提出的“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尤其令我们教育工作者人心沸腾。通过本次的学习,本人收获如下,党的十二届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是我们党站在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在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我国处于中华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会议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就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我国的教育要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为我们基层教师是在为党、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所以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就尤其重要。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全省教育事业勾勒出发展蓝图。当前作为地处中国西南一隅的贵州在教育方面的确与我国沿海沿江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十三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贵州教育意气风发,一步一个脚印将差距缩短。比如:通过教师走出去、请名师进来,让我们贵州教育工作者接触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并自觉将先进理念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
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城乡教育在硬件上基本没有差别。现在提出的“高质量发展教育”,是对贵州省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贵州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有学上,还要保证学生学有建树,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获得发展。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社会、学校、家长各负其责。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
离不开教育的主阵地学校;
离不离大环境社会。当前在对教育的认识上,有少数人总是片面地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在教育评价机制上也只是简单地“唯分数论”,长此以往,我们将离教育的初衷越来越远。“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这是一些教育家的观点,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家长。如果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水,孩子的成长高度是船,那么当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之时,孩子的成长也必将水涨船高。

  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第一重视文化建设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贯主张;
第二从一个国家来看,文化的竞争已成为当今国际竞争新的角力场,是国家软实力的根本体现,第三从人生的角度来说,文化有时候起着决定的作用。

  在省委十二届八次会议中我省“十四五”期间的教育蓝图已绘,作为我们贵州教育人来讲,当策马扬鞭,只争朝夕,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中,写下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一笔!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

  学习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6月29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暨省委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时的重要讲话,动员全省上下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以新担当展现新作为,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中原更加出彩的奋斗目标。

  宗教干部如何更好地学习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会议精神,真正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科学实践,将学习报告的热情转化为工作动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使命担当,这就需要我们“三思而后行”。我个人认为要在“学而思之”、“思而践之”、“践而悟之”中着力提高“学”的质量、加大“践”的问效、把握“悟”的精髓。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本质,领会实质,切实掌握理论导向,发挥理论效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指导工作实践取得新的质效。

  一思是“学而思之”,要在真学深学上下功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习近平同志提倡理论学习要培养三种境界:志存高远“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清冷、寂寞,静心通读苦读;“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恒心,刻苦钻研,百折不挠;“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求索,独立思考、学用结合。一要坚决克服把理论学习视为装潢门面、雨过地皮湿的顽疾,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二要全面系统学、联系实际学、带着问题学、不断跟进学;三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信教群众、转变工作作风、切实务求实效;四要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努力提高政治眼力、理论功力、工作能力,实现观念突围、状态切换、能力升级;五要内化为信仰信念,转化为理念思路,实化为办法举措,固化为标准规范。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清醒的理论才能有鲜活的灵魂,“赶考”路上才可以坚定主心骨、把稳定盘星,才能在攻坚克难征途中阔步前行、开拓新局、闯关决胜。

  二思是“思而践之”,要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许多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认识;许多认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统一;许多办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许多设想,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许多难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解决。学习千次不如实践一次。宗教团体(道教协会)的职能是协助人民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维护道教界的合法权益,高举爱国爱教旗帜,团结和带领全省道教徒,继承和发扬道教优良传统,弘扬道教教义,开展各项道教事业,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我们是直接面对信教群众的宗教干部,是做群众工作的践行者,因此,工作中一要防止纸上谈兵的倾向。要聚焦“知行合一”这个关键,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在工作中磨砺、在岗位中锻炼、在实践中提高。二要把所学与实践工作相结合。要把报告中提出一系列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新思想、新阐述、新观点自觉融入到宗教工作各项任务的具体实践中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新要求,勇于探索推进宗教工作的新方法新手段。三要坚持实践创新。深入研究“老”问题、力争有突破,及时应对“新”问题、力争早解决,准确把握“两难”问题、力争能兼顾,努力在突破重点难点问题上取得新建树,在破解难题中推进宗教工作新发展。四要善抓落实。要在纷繁复杂的工作头绪中找准问题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突出重点、带动一般,一项一项抓落实,努力做到抓一件、成一件、积累一个方面的成果,切实把省委确定的“规划图”转变成“实景图”。反之只能是“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三思是“践而悟之”,要在提升思维上下功夫。“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路决定出路,宗教干部思维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我们工作的优劣。宗教干部能否正确判断形势、能否有效化解矛盾、能否顺利推进工作,关键看有没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我们要认真学习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从而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要坚持边实践边,不断提升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和本领;二要善于总结与反思,把感性的认识理性化、把零碎的认知系统化、把表象的感觉具体化;三要善于在实践中总结自我,对自己的短板和不足做到心中有数,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提高;四要善于同宗教界人士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让工作做得更有针对性,更加扎实。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断在干事中成长、成熟、成才,在实践工作中磨砺、进步、升华。“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的时代、新的思想、新的征程,更需要新的作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学习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不能只做“浏览器”和“存储器”,更要做“处理器”。只有勤于学、敏于思、勇于践、善于悟,进而学而思之、思而能践、践而有悟、悟有所得,才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责无旁贷舍我其谁”的担当继续朝着实现中原更加出彩的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省委 工作会议精神 学习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