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亚洲象濒危原因3篇

时间:2023-04-30 10:45:03 浏览量:

篇一:亚洲象濒危原因

  

  濒临灭绝的动物原因是什么

  人类活动的加剧,却打破了这千古不变的平衡,导致物种灭绝,其中自然的灾害也是一部分的原因。下面是

  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濒临灭绝的动物原因,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濒临灭绝的动物原因过度贪婪

  老虎是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已接近灭绝。世界上只有大约6600余头,而巴里虎,爪哇虎,里海虎已在30年代逐渐灭绝。

  尽管各国政府三令五申禁止捕杀老虎,但还是有一些酷爱金钱的人常将它们当作摇钱树,这连政府都无法约束,法律都无法制服:1967年,在印度有480头老虎被猎杀;1991年,大量的西伯利亚虎被偷猎;1993年,在印度偷猎者手里竟然查获了867斤虎骨。

  2015年2月3日,美国福克斯新闻网发表一篇题为《恐怖组织促使中非暴力偷猎大象增多》的报道称:在

  中非各地,偷猎大象案件处于上升势头。一些极端主义团伙甚至从直升机上向这些动物射击,然后使用电锯锯掉它们宝贵的长牙。

  环境丧失

  退化与破碎、人类能

  保护动物

  在短期内把山头削平、令

  河流改道,百年内使全球森林减少50%,这种毁灭性的干预导致的环境突变,导致许多物种失去相依为1命、赖以为生的家;;环境,沦落到灭绝的境地,而且这种事态仍在持续着。在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中,有67%的物种遭受环境丧失、退化与破碎的威胁。

  世界上61个热带国家中,已有

  49个国家的半壁江山失去野生环境,森林被砍伐、湿地被排干、草原被翻垦、珊瑚礁遭毁坏……亚洲尤为严重。

  孟加拉的94%、香港的97%、斯里兰卡的83%、印度的80%的野生生境已不复存在。俗话说:树倒猢狲散,如果森林没有了,林栖的猴子与许多动物当然无“家”可归,“生态”一词原本就是来源于希腊文ECO即“家”、“住所”之意。

  灭绝物种中,迁徙能力差的两栖爬行类及无处迁徙的岛屿种类更为明显,马达加斯加上的物种有

  85%为特有种,狐猴类就有60多种,1500年前人类登岛后,90%的原始森林消失,狐猴类动物仅剩下28种(包括神秘的、体小如指的指猴)。大陆生境的片断化、岛屿化是近百年来日趋严重的事件,这不仅限制了动物的扩散、采食、繁殖,还增加了对生存的威胁,当某动物从甲地向乙地迁移时,被发现、被消灭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目前我国计划为大

  熊猫建的绿色走廊,就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

  过度开发

  许多野生动物因被作为“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药”的开发和利用的对象而遭灭顶之灾。象牙、犀角、虎皮、熊胆、鸟羽毛、海龟蛋、海豹的油、藏羚羊绒毛……但更多更多的是野生动物的肉,为人类的商品,大肆捕杀地球上最大的动物:鲸,2就是为了食用

  鲸油和生产宠物食品;惨忍地捕杀,这种已进化4亿年之久的软骨鱼类被割鳍(鱼类的运动器官,由薄膜和硬刺组成,按它所在部位,可分为胸鳍、腹鳍、脊鳍、臀鳍、尾鳍)后抛弃,只是为品尝鱼翅这道美食。人类正在为了满足自己的时尚、炫耀、取乐、口腹之欲,而去剥夺野生动物的生命。对

  野生物种的商业性获取,往往结果是“商业性灭绝”。全球每年的野生动物黑市交易额都在100亿美元以上,与

  军火、毒品并驾齐驱,销蚀着人类的良心,加重着世界的罪孽。

  北美旅鸽曾有几十亿只,是随处可见的鸟类,大群飞来时可遮云蔽日,殖民者开发美洲100多年,将这种鸟捕尽杀绝。当1914年9月最后一只旅鸽死去,许多美国人感到震惊,瞧着这种曾多得不可胜数的动物竟在人类的开发利用下灭绝,他们为旅鸽树起纪念碑,碑文充满自责与忏悔:“旅鸽,作为一个物种因人类的贪婪和自私,灭绝了。”

  盲目引种

  人类盲目引种对濒危、稀有脊椎动物的威胁程度达19%,对岛屿物种则是致命的。公元400年,波利尼西亚人进入夏威夷,并引入鼠、犬、猪,使该地半数的鸟类(44种)灭绝了。1778年,欧洲人又带来了猫、马、牛、山羊,新种类的鼠及鸟病,加上砍伐森林、开垦土地,又使17种本地特有鸟灭绝了。人们引进猫鼬是为了对付以前错误引入的鼠类,不料,却将岛上不会飞的秧鸡吃绝了。15世纪欧洲人相继来到

  毛里求斯,1507年葡萄牙人,1598年荷兰人把这里做为航海的中转站,同时随意引入了猴和猪,使8种爬行动物,319种本地鸟先后灭绝了,特别是渡渡鸟。在新西兰

  斯蒂芬岛,有一种该岛特有的异鹩,由于灯塔看守人带来1只猫,这位捕食者竟将岛上的全部异鹩消灭了,1894年,斯蒂芬异鹩灭绝,是1只动物灭绝了1个物种。

  环境污染

  1962年,美国的雷切尔;卡逊著的《寂静的春天》

  保护动物

  引起了全球对农药危害性的关注;人类为了经济目的,急功近利地向自然界施放有毒物质的行为不胜枚举:化工产品、汽车尾气、工业废水、有毒金属、原油泻漏、固体垃圾、去污剂、制冷剂、防腐剂、水体污染、酸雨、温室效应、塑料污染……甚至海洋中军事及船舶的噪音污染都在干扰着鲸类的通讯行为和取食能力。、科学家发现,对环境质量高度敏感的两栖爬行动物正大范围的消逝。温度的增高、紫外光的强化,栖息地的分割、化学物质横溢,已使蝉噪蛙鸣成为儿时的记忆。与其它因素不同,污染对物种的影响是微妙的、积累的、慢性的致生物于死地的“软刀子”,危害程度与

  生物环境丧失不相上下。

  以上原因使许多动物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

  濒临灭绝的动物有濒危野生动物是指在其整个分布区或分布区的主要部分中处于有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这些野生动物物种的种群已经减少到勉强可以繁殖后代的地步,其地理分布狭窄,仅仅存在于典型地方或出现在有限的、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如果不利于其生长和4繁殖的因素继续存在或发生,便会很快灭绝。

  按照世界公认的标准,一个物种的数量少到以百计算时,即为濒危物种。许多野生动物濒危的原因,多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和对其特殊生境的破坏造成的。濒危野生动物是国际公约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要保护的野生动物。任何人为危害保护动物都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令人忧心的动物灭绝记载:渡渡鸟(毛里求斯,1681),蓝马羚(南非,1799),马里恩象龟(舌塞尔,1800),大海雀(大西洋,1844),欧洲野马(欧洲,1876),斑驴(亚洲,1883),白臀叶猴(中国,1893),旅鸽(北美,1914),佛罗里达猴(北美,1917),卡罗莱那鹦鹉(北美,1918),中国犀牛(中国,1922),高加索野牛(欧洲,1925),巴厘虎(印尼,1937),红鸭(印度,1942),普氏野马(中国,1947),袋狼(澳洲,1948),冠麻鸭(亚洲,1964),爪哇虎(印尼,1972)……这一记载,至今并未结束。动物的灭绝还在继续……如何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我国80%以上的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在其栖息地域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一批极度濒危濒于灭绝的物种已经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种群,摆脱了灭绝的危险,有的物种已经开始回归自然。

  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共批准栖息地保护、濒危物种拯救繁育、野化放归等野生动物保护工程项目23项,投入工程建设资金近7000万元,新建各类自然保护区600余处,使我国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国家林业局组织实施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确立了优先保护大熊猫、朱鹮、虎、金丝猴、藏羚羊、扬子鳄、亚洲象、长臂猿、穿山甲、麝类等13大濒危野生动物物种。

  据统计,2003年,华南虎人工种群数量发展到60余只;朱鹮野外和人工种群数量达到560只,增幅35%;扬子鳄从200多条发展到1万余条,并在安徽成功地进行了放归自然试验;野马和麋鹿人工种群数量分别达到180匹和1300多只,在野外成功繁殖后代,并已初步建立起较为稳定的野生种群。

篇二:亚洲象濒危原因篇三:亚洲象濒危原因

  

  勐腊自然保护区亚洲象活动的时空规律及保护建议

  许海龙;刀莉;刘生强;余东莉

  【摘

  要】采取野外监测和跟踪调查、资料查阅、村寨访谈、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亚洲象在勐腊保护区的活动区域变化,季节、日的活动规律.结果发现,与2010年相比,亚洲象的活动范围已扩大到勐腊保护区60%的区域以及保护区以外的东北部区域,这些区域主要在人类活动频繁的村落周围;在活动时间上,一年中活动最频繁的时间为4—8月,一天中活动最频繁的时间为下午到夜晚(17—21点),表明亚洲象的活动区域、活动范围与食源密切相关.对亚洲象保护的管理规范、群众保护意识有所增强等有利因素和食源减少、食性改变、栖息地减少等不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引导当地居民调整种植结构、合理安排生产活动时间,开展跨境保护、加强栖息地保护,加强宣传、建立预警预报系统等缓解人象冲突的对策.

  【期刊名称】《林业调查规划》

  【年(卷),期】2019(044)004【总页数】5页(P179-183)

  【关键词】亚洲象;活动规律;活动区域;活动时间;勐腊保护区

  【作

  者】许海龙;刀莉;刘生强;余东莉

  【作者单位】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管护所,云南

  勐腊666300;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管护所,云南

  勐腊666300;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管护所,云南

  勐腊666300;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云南

  景洪66610【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S759.9;Q959.845亚洲象(ElephasmaximusLinnaeus)属于长鼻目象科(Elephantidae),是亚洲现存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为我国一级野生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历史上亚洲象在我国的分布范围曾经非常广泛,后来逐渐南迁,目前仅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和普洱,数量稀少。种群数量约为200~250头[1],其中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150~200头,占中国野生亚洲象数量的95%以上[1-3]。在自然保护区内,亚洲象分布在勐养、尚勇和勐腊3个子保护区及周边区域,据调查勐养有130~140头,尚勇有40~50头,勐腊有20~30头[4]。由于亚洲象的生育周期较长,繁殖率低,不加强保护非常容易灭绝。

  亚洲象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m以下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及林间沟谷地带。喜欢群居,每群数头至数十头不等。亚洲象为草食性动物,但其消化系统的效率不高,只有40%的食物可以被身体吸收利用,使得其食量较大,每天用于觅食的时间较长,主要食物为竹笋、嫩叶、野芭蕉、棕叶芦等,但因为食量大,所以也会经常到人类活动区域觅食香蕉、甘蔗和玉米等农作物。因为亚洲象活动区域与人类生产生活区产生交集,并会对村民的农作物造成毁坏,所以人象冲突时有发生。处理好人象矛盾,既减少亚洲象对人类的伤害和农作物的毁坏,又能有效地保护亚洲象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5-8]。

  勐腊保护区是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面积最大的片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亚洲象在勐腊保护区的瑶区乡、勐腊镇就有分布,在广纳里、景飘一带活动频繁,最多时达40多头[11]。但从1988年开始,勐腊保护区就没有亚洲象的活动痕迹,直到2002年以后才重新发现有亚洲象活动[9]。我们对勐腊保护区亚洲象

  的研究始于2006年,开始时认为亚洲象只要管理得当,就不会对人类造成伤害,但是如何管理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文中通过对勐腊保护区内亚洲象的活动区域和活动时间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这将有助于管理部门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避免和缓解人象冲突,让亚洲象活动区域内的居民有时间采取预防措施,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和出行时间,避免人员伤亡和物资的损失,让亚洲象与人类和谐共处。

  1研究区域概况

  勐腊保护区属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子保护区之一,也是面积较大的片区,约为927km2,占勐腊县国土面积的13%,是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为主的保护区。该保护区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部(东经101°25′~101°50′、北纬21°26′~21°50′),东面与老挝相连。区内地势两侧高、中部低,最高点为雷公崖,海拔2007m;最低处在勐腊盆地北部的出口地带,海拔约650m。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勐腊保护区内的亚洲象数量已达到40多头。

  保护区内及周边区域为多民族聚居区,世居的民族有汉、傣、瑶、哈尼、克木人、壮族等,涉及勐腊镇、勐伴镇、关累镇、尚勇镇、瑶区乡5个乡镇境内的116个村民小组(其中区内54个,周边61个),共计(含流动人口)3万多人。

  2研究方法

  2.1野外监测、实地走访调查

  在亚洲象分布区选择有代表性的10个村寨作为监测点,制作野外监测表,由巡护员或者护林员进行监测和记录,实地走访村寨调查野生亚洲象的活动情况,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定活动区域的位置,记录亚洲象活动时间、地点及数量等内容。

  2.2查阅资料

  通过查阅西双版纳州林业局、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及保险公司保存的资料,获得了2013年以来勐腊保护区范围内村寨受亚洲象损失的统计数据,经过整理汇总后获得保护区亚洲象的活动情况资料。

  2.3数据处理

  利用Excel软件对勐腊保护区亚洲象的活动区域和活动时间数据进行分析,制作相应的统计图表。

  3结果

  3.1亚洲象的活动区域变化

  2010年和2018年亚洲象活动区域见图1和图2。

  图12010年亚洲象活动区域[9]Fig.1ActivityareaofElephasmaximusin2010图22018年亚洲象活动区域Fig.2ActivityareaofElephasmaximusin2018从图1和图2可知,勐腊保护区内亚洲象的活动范围在2018年比2010年有所扩大。目前,保护区内60%的区域有亚洲象的活动,而且活动区域已扩大到保护区外的东北部区域。据调查,亚洲象主要在保护区周边1000m的范围内活动,活动范围与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严重重叠。在保护区的纵深地带人类活动少的区域,亚洲象活动也少[9]。原因可能有2方面:1)由于勐腊保护区的岛屿化、破碎化现象日趋严重[14],森林斑块间多分布有村庄和农田,亚洲象在森林斑块间的迁移需要经过村庄或农地;2)随着亚洲象种群数量的增加,其取食的压力增加,人类活动区域的农作物为其提供了丰富的食源。

  3.2亚洲象在一年中的活动情况

  从监测记录的情况来看(图3),亚洲象在一年中都有活动,但活动最频繁的时间为4-8月,这也是当地居民大量种植农作物的时间。当地村民通常种植玉米、水稻、香蕉、甘蔗等农作物,这些农作物也是亚洲象喜欢的食物,成片的农作物诱发了亚洲象的采食欲望。

  图32013年以来亚洲象在一年中的活动情况(平均值)Fig.3ActivitiesofElephasmaximusin2013(averagevalue)3.3亚洲象在一天中的活动情况

  图4亚洲象在一天中的活动情况Fig.4ActivitiesofElephasmaximusinaday从图4中可以看出,亚洲象在一天中活动最频繁的时间为下午到夜晚(17—21点)这个时间段,其它时段活动较少,这种活动规律可能与气温的日变化有关。此外,亚洲象一天中70%的时间在保护区天然林中的活动,30%的时间在保护区外的区域活动。到保护区边缘的活动范围主要是种植玉米、稻谷、香蕉等农作物的农地。

  4分析和讨论

  4.1亚洲象的活动环境

  亚洲象大多生活于海拔1000m以下的热带森林中,对森林类型的选择与其食物偏好密切相关,活动最频繁的植被类型是有竹丛的雨林和季雨林,同时也偏好以壳斗科的栲和栎为主的季风常绿阔叶林。由于体形大、食量大,亚洲象也经常到人类活动较频繁的林缘区域觅食,如野芭蕉林、马塘草等喜食植物的生长区域。庄稼成熟时,在丢荒的农田和山地也有大象活动踪迹[10]。因此,亚洲象的活动区域受食物供应情况的影响较大。

  4.2亚洲象活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据当地村寨里的老人回忆,过去亚洲象基本不吃或者很少吃农作物,而现在对农作物的依赖性很大。可能有2方面的原因:1)亚洲象逐渐适应了农作物这类食物;2)随着国家保护政策实施,亚洲象的种群密度增加,在原始森林中的觅食难度增加。但是,亚洲象种群经常进入村民的生产生活区域,对当地村民的生产活动和人身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9],人象冲突发生频率增加。

  从调查结果看,一年中,亚洲象活动最频繁的时间为4—8月,这也是当地村民大量种植农作物的时间,水稻、玉米、甘蔗等农作物进入成熟期。村民在农地生产活

  动与亚洲象频繁地进入农地采食农作物交织,加剧了人象冲突,这个时期成为亚洲象肇事最频繁的时期(图5)。

  图52013年以来亚洲象在1年中4个季度的肇事情况/%(平均值)Fig.5AccidentscausedbyElephasmaximusinfourquartersof2013(averagevalue)在一天中,亚洲象活动主要在晨昏,有时亦活动到深夜。据调查统计,亚洲象伤人的事件有80%集中在这个时间段。白天天气炎热时到附近森林中休憩,睡眠时群卧一处,行路时常为一行前进,留下明显象脚踏成的深坑,野象活动范围宽,跋涉远达几公里至几十公里,在一地采食后,经过月余,又重回旧地,这时被采食过的植物又重新发育[11]。亚洲象频繁在保护区与庄稼地之间来往迁徙,没有固定的活动和迁徙路线,有些经济作物如橡胶树、茶叶树等基本不采食,但在迁徙和休息的过程中会造成损害,人类也不可避免的与亚洲象相遇,造成了人员的伤亡。掌握亚洲象这些生活习性,可为管理部门和当地村民制定防范亚洲象的方法提供依据,减少人象冲突的发生。

  4.3现阶段的管理对亚洲象及人类的影响

  4.3.1有利因素

  1)勐腊保护区面积约为927km2,管理规范,生态系统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东临老挝的跨境联合保护区面积约554km2,南经过生物廊道与尚勇子保护区相连,为现有亚洲象提供了充足的生存和活动空间。

  2)自保护区建立以来,各级管理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对亚洲象进行了保护,其生存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种群量不断扩大。通过大量的宣传,当地居民对亚洲象的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为其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4.3.2不利因素

  1)经过保护区管理部门的严格保护,区内的森林植被得到了很好的恢复。1998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3.3%,灌木林覆盖率为2.9%,分别比1983年增加35.5%和1.3%。相反,区内的草地仅占总面积的2.4%,比1983年减少了8.3%[12]。由于大量的稀疏灌丛和草丛逐渐被森林所取代,亚洲象食物逐渐减少。此外,砂仁种植导致林下70%~90%的草本和灌木种类受到损失[13-14],这些因素使得亚洲象的觅食压力进一步增大。因此,亚洲象到保护区外觅食,活动范围从茂密的森林渐向农地扩展,引发了大量的人象冲突。

  2)连片种植的香蕉、甘蔗、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对亚洲象来说,适口性好,而且采食方便。逐渐地,对人类种植的粮食作物的依赖导致了亚洲象采食习性的改变[2]。

  3)当地居民在保护区周边大量开垦种植香蕉、甘蔗、玉米、稻谷等农作物,使保护区外围天然林大面积减少,生境岛屿化、破碎化现象日趋严重,亚洲象的栖息地大幅度缩减,人与亚洲象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越来越激烈,矛盾便日益加剧,经常出现亚洲象采食农作物、伤害人畜等情况[15]。

  5保护对策及建议

  5.1引导当地居民调整种植结构,合理安排生产活动时间

  可以根据亚洲象在一年中和一天中的活动规律,帮助和引导当地居民调整种植类型和区域,规划生产活动和出行时间。如在保护区实验区或者天然林周边种植亚洲象不喜欢采食的橡胶树和茶叶树、水果等经济林树种,在离保护区较远的区域种植农作物,避免吸引亚洲象。谨慎出行,在黄昏前就结束生产活动,尽量避免人象冲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雇当地村民在亚洲象集中区域种植农作物,为亚洲象提供丰富的食物,避免亚洲象进入村寨。

  5.2开展中老跨境联合保护工作,加强栖息地保护

  加强保护区内亚洲象栖息地的保护,开展中老跨境联合保护工作,建立与中老跨境联合保护区及尚勇保护区相连的生物廊道,保护区内的林下禁止种植并逐步铲除已

  种植的砂仁,扩大亚洲象的栖息地和活动范围,增加食物来源,为亚洲象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5.3积极开展保护宣传,建立预警预报系统

  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普及野生动物的法律常识,提高当地村民的保护意识,让当地村民充分了解亚洲象的活动规律和习性,在亚洲象经常迁徙的路线设置警告牌,告诫村民不要近距离围观野生亚洲象,更不要激怒亚洲象,在村寨之间建立预警系统,及时报告亚洲象在村寨附近活动的情况,做好象灾预防,将人象冲突减少到最低程度[16]。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张立.中国亚洲象现状及研究进展[J].生物学通报,2006,41(11):1-4.[2]陈明勇,吴兆录,董永华,等.中国亚洲象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8-81.[3]冯利民,张立.云南西双版纳尚勇保护区亚洲象对栖息地的选择[J].兽类学报,2005,25(3):229-236.[4]林柳,冯利民,赵建伟,等.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用3S技术规划亚洲象生态廊带初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2(4):405-409.[5]郭贤明,杨正斌,王兰新,等.西双版纳亚洲象肇事原因分析及缓解对策探讨[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S):33-34.[6]郭贤明,何謦成,王兰新,等.西双版纳亚洲象食物源基地对缓解人象冲突的效应[J].生态学杂志,2012,31(12):3133-3137.[7]靳莉.中国亚洲象肇事原因和对策研究[J].野生动物杂志,2008,29(4):220-223.[8]刘林云,杨仕剑,陈明勇,等.西双版纳野生动物对农作物的危害及防范措施[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S):33-34.[9]许海龙,何有才,郭贤明.勐腊保护区亚洲象活动变化及保护措施[J].林业调查规划,2011,36(6):84-86.[10]张立,王宁,王宇宁,等.云南思茅亚洲象对栖息地的选择与利用[J].兽类学报,2003(3):185-192.[11]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考察团.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集[R].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7:313-314.[12]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西南林学院,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5-2015)[R].2005.[13]苏文华,王宝荣.砂仁种植对热带沟谷雨林群落影响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7,8(S):71-74.[14]郭贤明,赵新坤,付双福,等.砂仁种植对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林业调查规划,2007,32(3):63-67.[15]陈明勇,杨仕剑,刘林云,等.中国亚洲象与人类关系[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4):115-116.[16]吴兆录.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55.

推荐访问:亚洲象濒危原因 濒危 原因 亚洲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