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与拓展的有效途径——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为例 职业发展能力与建设调研

时间:2023-04-17 10:45:04 浏览量: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与拓展的有效途径——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为例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与拓展的有效途径——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为例刘凯【摘要】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从“校中厂”建设、企业教学工作站建设、教学产品开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与拓展的有效途径——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为例 ,供大家参考。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与拓展的有效途径——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为例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与拓展的有效途径——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为例

  刘凯

  【摘

  要】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从“校中厂”建设、企业教学工作站建设、教学产品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办公室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与拓展的有效途径:建立与企业合作的新机制;设计合理的教学方式;精简理论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技能培养;依托技能大赛拓展学生职业能力;鼓励和引导学生创新创业;通过学生社团搭建学生技能和素质拓展平台;以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为标杆,制定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期刊名称】《辽宁高职学报》

  【年(卷),期】2017(019)003【总页数】4页(P91-94)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与拓展

  【作

  者】刘凯

  【作者单位】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兴城125105【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715近几年,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下,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为地方和企业培养了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同

  时也存在着学生的职业能力不能对接企业的职业岗位、职业素养与企业需求差距较大、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不足等问题。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改变企业需求与职业市场的供需矛盾,党的十八大后,国家各部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策、决议,强调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和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成为了我国职教改革发展的焦点问题,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抓手。[1]1.当今社会对技能型人才提出的要求

  随着我国企业用人制度改革的深入,企业看重的不仅仅是学历,更注重职业能力和素养。具有熟练的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成为企业选人、用人的重要考量因素,同时也是职业人才入职发展和晋升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职业院校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高技能型人才,就需要通过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丰富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切实培养能够对接企业职业岗位的技能型人才。

  2.顺应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导向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后,国家先后出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等多项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决策,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政策导向:各职业院校要积极推进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为宗旨的教育教学改革,以满足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缓解劳动力供需的矛盾。

  3.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打通就业壁垒

  目前高职学生的就业情况主要是有“量”没“质”,虽然毕业学生签约率很高,但是很多学生在企业的岗位是生产线上的流水作业熟练工,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出现了很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后就违约的现象,导致部分学生毕业后没有正常就业。而对于企业而言,很多技术含量高的岗位,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人才短缺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供需矛盾,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职业技能不能有效地对接企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因此要通过教育教学改革,突破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瓶颈,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对高职院校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高职机电类专业主要包括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模具技术、机电设备管理与维修等,主要涵盖了机械加工、机电设备的应用与维护、机电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三大领域。随着“德国工业4.0”及“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提出,我国的制造业正面临着全面的升级转型,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正逐步取代传统的加工制造技术,同时信息技术也加速与制造业相融合,因此,需要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紧跟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步伐,提升“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才能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

  针对机电行业的特点,本专业学生技能培养要凸显操作性、强调职业性、涵盖整合性、具备创新性。在职业教育改革和实践中,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很多学校和企业积极探索和研究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诸多的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专业课程的设置虽然几经改革依然没有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学生的职业技能不能对接企业岗位的能力需求这一瓶颈有待突破;适应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有待于重新评估;适应新型课程体系的教学方法有待于不断完善;适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师队伍有待于加强;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渠道有待于进一步拓宽;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践方法有待丰富。

  1.建立与企业合作的新机制

  依托区域产业群的优势,以合作共赢为基础,以合作发展为动力,以合作育人为目标,以合作办学为途径,以合作就业为导向,学校和企业积极研究和探索校企合作的新途径和新模式,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提升融合互动的正向效应。

  以企业中真实的生产项目为纽带,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结合,研究适合开展项目化教学的载体。可以考虑将企业中的生产加工、工艺设计、技术改造、设备维修维

  护等作为项目化教学的载体,引入到情景教学环境中去。同时创造尽量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全面实施企业规范化的6S管理模式,确保学生在尽量接近企业真实的环境和真实的生产任务中,提升职业能力。邀请企业的工程师、技师和技术骨干参与课程开放和建设,积极进行行业企业调研,根据调研结果,明确岗位能力,找准职业能力,筛选典型工作任务,制定区域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确保专业教学改革的纵深化和立体化。

  2.注重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合理设计教学方式

  以“产教融合”作为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抓手,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紧紧围绕职业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这根主线,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注重课程的互动和学生的参与度,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同时将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引入到教学环节,构建体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3.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精简理论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技能培养和提高

  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职业院校学生的理论基础、接受能力和就业岗位的定向性,讲究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随着职业教育的大众化,学生生源质量严重下滑,过多的理论讲解,一方面学生听不懂、吃不透,另一方面,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应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精简理论教学内容,坚持以“必需、够用”为度,本着“向实践靠拢”的原则,突出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4.依托技能大赛,拓展学生职业能力

  为了拓展学生职业技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国家教育部、劳动部、人事厅及各省市每年都要组织各种技能大赛。技能大赛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提升和拓展学生职业能力的平台,各种技能大赛的项目的设置是经过一线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研究制定,项目能够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综合性强,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岗位

  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将是一个全面的提升。如果将技能大赛项目与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可以依托技能大赛的这个平台,将大赛作为学生的综合拓展项目,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3]5.鼓励和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在创新创业平台下拓展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为了破除“高分低能”积弊,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拓展学生就业空间,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步骤。各学校应该立足行业优势,区位优势,积极打造并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平台,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和考核体系,开展参与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6.通过学生社团,搭建学生技能和素质拓展平台

  高校学生社团是对大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也是大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提升职业能力,展示才华智慧的广阔舞台。进一步完善社团的组织管理运行机制建设,拓展社团的外延和内涵,使其真正成为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拓展平台。构建由教学实训基础环节、第二课堂小组、学生社团、兴趣项目小组、创新创业工作室组成的,环环相扣、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式的技能培养体系。

  7.以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为标杆,制定考核评价标准

  评价学生的主体应包括指导教师、企业技术指导人员和同学。考核的重点是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提升职业综合能力,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促进自主学习。依据课程标准拟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职业素养、沟通协作能力等评价指标所对应的评价内容。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纳入到考核体系标准,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

  1.建设以教学产品为纽带的“校中厂”

  按照“三个便于”(便于产教融合、便于理实一体化教学、便于工学结合)、“四

  个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学徒合一、实训生产合一、作品产品合一)的机构建设思路,与地方企业合作建立以教学产品为纽带的“校中厂”。“校中厂”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作为校企合作平台,“校中厂”提供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并以真实的企业产品或企业项目为载体,开展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及生产加工。[1-4]按照工厂的规范化管理,将各专业的实训室按照功能进行整合和改造,成立机加车间、数控车间、模具车间、机电一体化车间、机电维修车间。同时按照实际工厂的组织机构,设置工艺室、调度室、质检室,教师和学生进入到“校中厂”即成为工作人员,按照生产项目定岗定责,确保教学与生产很好的融合,既生产了产品,又推进了项目化教学,确保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4]2.在“校中厂”全面实施6S管理模式,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

  参照企业标准,制定规范化的人、财、物管理制度;人员着装、工量具使用、物料工装摆放、文件资料归档等规范化;生产加工工艺流程、产品质量把控企业化;安全意识及责任意识的培养制度化。

  3.以区域产业群为依托,建设企业教学工作站

  在“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我院机电工程系考虑专业特色和本地船舶制造企业的产业群优势,在与原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以互惠双赢为基础,在渤船机械工程有限公司建立了“企业教学工作站”。双方在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课题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探索“企业教学工作站”的运行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实现校企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校企合作模式,着力提升融合互动的正向效应,确保“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推进。[4-5]通过企业教学工作站的运行机制建设、环境建设,将项目化教学场地放到企业车间,将企业真实的产品加工制作及工艺流程作为项目化教学的载体,将课堂链接到生产线上,按照师徒式进行人才培养,将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直接与企业的职业岗位

  对接。同时改革传统的教学实施计划,让学生能够实现“工学交替”“产教融合”,确保学生能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4.教师开发教学产品,提升和拓展学生职业能力

  我院各专业根据学生培养目标和专业技能目标要求,开发了多个契合学生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和拓展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产品(教学产品哑铃的技能点分布如2所示)。这些教学产品针对不同专业的技能点进行设计,对于学生夯实专业技能,提升创新能力效果明显。图2为我系模具专业开发的哑铃教学产品,不同于市场上的一般哑铃,根据专业技能培养目标,进行产品的重新设计,针对各个加工部分,对应专业目标进行技能点细分。

  5.构建适合工学结合和现代学徒制的课程框架

  要实现真正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对现有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进行深层次的变革,紧紧围绕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根主线,依托区域产业群的优势,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考虑到职业岗位具有定向性和学生职业迁移的能力,教师和行业企业人员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研究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实施方案、考核评价体系,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取得很好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根据职业岗位对职业技能要求整合课程体系。首先对省内机电行业的重要企业岗位群进行调研,并进行对比分析,深入剖析企业的相关岗位的工作流程及岗位职责,分解出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再根据典型工作岗位,找准职业能力,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最后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知识点和技能点分解,开发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1-4]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工艺员、岗位技术能手等作为“校中厂”的兼职教师,一方面指导生产加工工艺,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师徒式”指导,传授经验,把关关键生产环节,确保产品质量和提高学生的操作应用能力。学校根据教学进程安排,每学期选派两名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学习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熟练新设备的操作及应用调试,同时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改进,再将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1-4]6.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办公室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宗旨,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办公室,聘请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作为指导教师。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创新创业思路形成方案提交给创新办,指导教师的职责,一方面是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设计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建议,另一方面通过会议给予可行性评估。通过评估的方案,系部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同时帮助完善方案、申请专利、包装宣传、寻求合作企业。学院每年举行创新创业大赛,并给予获得名次的团队和指导教师一定的奖励,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另一方面在学校的创新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业意识。[6]

  【相关文献】

  [1]刘凯.基于产教融合的企业教学工作站研究: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5(8):76-79.[2]张彦红.职业院校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究[J].才智,2015(9):120-121.[3]张荣高,于翠玉,马海洋.依托技能大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2(1):38-39.[4]王睿.以教学产品为纽带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J].辽宁高职学报,2012(7):80-81.[5]孙元政,刘向东.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行企校”一体化办学的探索与实践: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为例[J].船舶职业教育,2015(5):1-4.[6]徐晓影.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12):103-104.

推荐访问:职业发展能力与建设调研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与拓展的有效途径——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为例 渤海 机电 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