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三篇 (范例推荐)

时间:2023-02-16 13:10:07 浏览量:

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三篇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等院校数量的增多,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数口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难就业”问题日渐显现。如果不能对大学生的就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三篇 ,供大家参考。

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三篇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等院校数量的增多,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数口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难就业”问题日渐显现。

  如果不能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就会导致大量的人力资源浪费,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至关重要。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根据国家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大学生数量均同比上年增加60万人左右,而

  国家全部的劳动力当中有超过一千万的人是大学生,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大

  学生的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如何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是国家亟待解决

  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困难这一问题困扰政府和社会多年。从整体来说,大学生作

  为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较高的地位优势。但是,高校的教学

  方式没有对学生的就业、创业需求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与市场结构相脱节,导致

  大学生就业形势存在着重重困难。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更多的知识技能和

  创新方式才能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二、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1)

  对自身就业能力期待过高。我国一直对大学教育比较重视,在大学进行

  人才培养,但山于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大学开始面向大众广泛招生,这使大学

  教育成为普通标准,大学本科学历也逐步普及,大学生数量骤增。因此,当代大

  学生进行就业选择时,无法摆脱大学光环,忽视自身就业能力水平,对就业期望

  过髙,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就业压力大[2]。同时,当代大学生对一线城市充

  满向往,乂难以接受一线城市带来的压力,导致心理矛盾产生,造成就业机会浪

  费,形成就业压力。

  (2)

  高校自身问题导致就业形势困难。各大高校在设置教学理念时各不相同,有些高校因其没有对教学制度进行合理的改革和创新,导致学生学习的专业无法

  和社会相接轨,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同时,髙校的就业机构

  对学生的就业状况只是简单陈述观点,并没有进行合理的分析。导致学生对就业

  指导机构理解不足,其至完全不知道学校的就业机构,因此各大高校的就业机构

  应当要发挥其更大的空间来帮助学生。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策略

  (1)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当代大学生受诸多环境因素和社会因

  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在择业就业中将缺乏理性思考和判断。

  因此,应加强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加强社会文化指导,根据职业规

  划,制定发展方向。学校应正确引导学生就业观念,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就业指

  导课程的重要环节,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树立正

  确的择业意识,了解时代发展。增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具有正确面对社会的心理状态,适应社会环境,避免出现心理误差。学校应注重学生对职位预期心理

  的培养,从基层做起,腳踏实地进行工作,避免学生好高鸯远。在培养大学生树

  立正确就业观念时,家庭教育氛围也尤为重要,家长应进行正确引导,转变家庭

  观念,对学生进行心理支持,关心学

  生,培养学生完善理性思维,进行职业规划,树立就业目标,避免学生形成攀比心理,盲目就业。

  (2)

  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学生在就业时,应提高自身能力和

  综合素质,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口战不殆。学校在适应对代发展时,依据社会对

  人才的不同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培养专业性人才。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同时,更

  应根据自身状况进行特长能力培养,有助于择业就业中明确方向。当代大学生应

  积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自身的政治思想,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具备较强

  的责任心,提高外语水平,锻炼读写技能,具备独立操作计算机能力,实际应用

  能力强,创新思维活跃,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和事业精神,拓展自身知识范围。

  (3)

  放宽就业政策并鼓励大学生创业。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时,政府为促进

  大学生就业,应放宽就业政策,完善大学生就业管理体制,针对应届毕业大学生

  实行特殊性政策,扩大毕业主在地域上的择业就业选择自山度,放宽应届毕业生

  的户籍管理制度,保证应届毕业生的优先选择权。政府对进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

  实行优惠政策,加大对毕业生的资金投入,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对非国企单位

  就业的学生也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劳动合同的签订,保证大学生就业的合法权

  益,支持学生进行西部支教,鼓励学生进行西部开发,对到偏远地区的学生给予

  政策支持和物质鼓励,提高大学生参加的积极性。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时,应保持

  就业渠道畅通,提高就业率,政府还应加大就业信息网的建设,保证招聘单位和

  就业人员迅速匹配,专设毕业生的就业信息网,保证就业信息传递通畅,避免毕

  业生错失就业机会。政府还应鼓励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

  资源,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例如,学校通过就业指导部门,实现校园招聘,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引进学校,对校内学生进行人才招聘,针对企业所需

  人员进行招聘,增强招聘人员的针对性,避免学生进行盲LI就业,浪费就业资源。

  四、结语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需要学生、学校、社会和政府部

  门等的共同努力,毕业生是当今社会发展中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所以高校要根据

  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培养与时俱进的人才。

  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大众化趋势也就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也必然走向大众化,在中国这个转变过程与经济转轨、社会

  转型和就业人口高峰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格外突出。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特点是:圧力与机遇共存

  高等教育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的要求和重

  要标志之一。与此相应,大学生就业问题方式和就业格局上也必然要经历一个山

  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即作为一个普通社会成员去求职和就业。因此,大

  学生有必要消除自己的主观理想预期与社会客观实际之间的差距,主动地转变就

  业观念、调整自身素质,以充分适应社会。

  首先,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与择业困难之间的关系并理性地作出择业意向。在

  一个社会中,如果就业适龄人口的数量大于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这种

  情况对于该社会而言便构成了就业绝对困难情境。可以说,就业绝对困难主要存

  在于社会层面。实际上,山于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基本上是一种趋势性

  估算、而且主要是以常规化就业岗位计算的,所以,对社会就业结构中的“弹性”系数以及对个体化就业岗位数量,一般很难做出精确的预测,其结果势必导致对

  就业绝对困难系数的计算难以达到高度精确。这便为社会争取从就业绝对困难向

  相对困难的转变留下可能的空间。

  基于这一缘由,处在现实社会背景下的个人,择业时对自身就业意向的恰当

  定位和及时调整,将会有助于促进其就业难度的减小。具体而言,在择业的同一

  个时间段上,如果人们在择业标准中对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等的选择

  都过于集中化,那么,势必导致在这些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上的集中

  竞争,形成就业绝对困难情境并加大就业绝对困难系数。相反,如果面对这种情

  势而及时进行调整,选择U前被暂时忽视或“冷落”的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

  业类型等,实际上等于主动选择了一种就业相对困难、其至减小了就业相对困难

  系数,换言之,这种调整便可能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形成。

  其次,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以自主创业,可以成为个人层面上减少就业难度

  的一种主动性的现实选择方案。在个人层面上,减少就业难度的方法大致有两类:一是被动选择,如对自己原先的就业意愿进行调整。具体而言,降低择业标准,就可能意味着获得就业机会。二是主动选择,如自主创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的就业形式经历了儿种重要转变:第一,从最初主要是体制内就业,到出现了

  更多的体制外就业;第二,从原先主要是机构化就业,到出现了更多的个体化就

  业;第三,从最初主要是占据现有的就业岗位,到岀现了更多的创造就业岗位。

  这种变化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进程是一致的。后期出现的就业形式,对个体自

  主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自主创业则是这一方面的集中体现,它成为个体在解决就

  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

  大学生就业是众多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大学生就

  业对全社会的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乂是一年大学生毕业就业之时,正确分析就业

  形势,保持冷静和理性的就业态度,提出解决就业难题的建议,成为当前一个必

  然而且重要的问题。

  一、前两年就业状况

  1.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主要有以下表现:(1)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突

  破400万大关,达到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毕业生数量连年创岀新高,而且总量大、增幅高。(2)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据国家发改委资料,2006年

  全国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但与前一年相比,城镇新增就业岗

  位约1100万个,而劳动力供给则是1400万人。(3)

  —些新情况值得关注。一是

  用人需求越来越向重点大学集中、研究生集中,一些地方院校特别是地处偏远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

  大;二是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由于下岗失业人

  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和挤压,一些低端岗位被多方占领;三是研究

  生就业率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把握好节奏、调整好结构已是当务之急;四是近

  年来待就业毕业生有增加的趋势,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2.2007年的就业状况不太理想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

  增幅达19.9%oIII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

  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至今仍有一厅多万没有就业。首先,从国际

  形势看,国际贸易摩擦影响就业。我国已进入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对我国产品

  的反倾销已从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产品从纺织品扩大到电子、五金和机

  电产品。其次,人民币升值也对国经济增长将产生重要影响,由此波及许多岀口

  行业的经济不能高速发展,进而影响这些行业需求大户减少了高校毕业生的需

  求。再次,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从地区分布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

  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东部需求旺盛、西部

  需求不足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存在。从学历层次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

  然是就业的难点和重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

  较好,而一些“时髦专业”和文科专业就业出现困难。专业趋同现象和学校的知

  名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2008年的就业形势分析及建议

  1.2008年就业难的表现

  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2008年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因此,今年就业难将会有以下表现:第一,供需差别进一步加大。第二,用人单位选材

  要求高,造成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由于大学生多的原因,好多企业不愿

  意招聘应届毕业生。尽管企业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

  生,但是,一些企业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第三,专业相同的人多,热门

  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

  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2008年也比较明显。

  笫四,整体大学生薪酬逐年降低使学生不愿就业。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

  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市场只

  给1700元/月。第五,缺乏工作经验。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

  作经验”o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

  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大学里有的是教授,缺的是“教练”o

  2.就业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2008年就业依然不容乐观,对此状况提

  出以下建议:

  第一,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

  天,经济社会发展的事实越来越证明,一个人不可能终身从事一种职业。因此,具有高附加值人力资本的高校毕业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一时的“完美”,完全可

  以先就业,然后在职业发展中选择从事的专业,进而在不断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

  业。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最好还是先落实个单位,然后再根据情况伺

  机而动。当然,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必须处理好与已签单位的关系,并能够承受

  违约引发的责任。

  第二,正确分析自我,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当前,很多毕业生还在左顾右

  盼、犹豫不定,有的学生手中有儿个选择但迟迟不签约,总希望奇迹在明天出现。

  岂不知,用人高峰稍纵即逝,在毕业生供给充足、社会需求呈现买方市场的态势

  下,好的用人单位不可能在一个需求周期内两次或多次到同一个学校去,更不可

  能苦苦等待你迟来的回复。所以,建议L1前有就业意向的同学尽快签约。当然,实在不理想的也不要强人所难。

  笫三,学会全面撒网、重点捕鱼。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是最

  重要的。一方面,要尽快与学校就业部门联系,取得主渠道的帮助和支持;另一

  方面,要充分利用“地缘、血缘、学缘”关系,发动老乡、亲友、同学(校友)

  找信息;网上信息也是重要渠道之一。在有H标的情况下,要重点“捕鱼”,在

  没有目标的条件下,可以有选择地全面“撒网”,甚至“有枣没枣打一竿”o但

  是必须准备好自我的知识储备和基本素质。

  笫四,放下骄子的姿态,从基层工作做起。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高校毕业生已不再是“象牙塔”里的“阳春白雪”,这种转变促使高校毕业生在

  享受大众化教育成果的同时也肩负着就业阵痛的压力。于是,不就业族、考研族、创业族、打工族、出国族纷纷出现,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多样化、多元化。

  因此,高校毕业生不仅要能承受“治国平天下”的重任,更要能够忍受4"天将降

  大任于斯人”的痛苦。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理想的职业固然重要,但在没有更

  好选择的前提下,暂时屈就也是权宜之计。2006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

  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从制度

  层面上固化了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渠道和途径,标志着引导和鼓励高校毕

  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事关青年健康成长、事关

  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工程,毕业生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勇于到基层锻炼成长,善于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推荐访问: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三篇 就业形势 三篇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