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国际会计准则主要规定3篇

时间:2023-01-20 09:45:06 浏览量:

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规定1  规定  国际会计准则主要规定:  ①会计报表中的某些项目应如何计量;  ②应提供报表资料的最低限度。  制定程序  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是: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际会计准则主要规定3篇,供大家参考。

国际会计准则主要规定3篇

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规定1

  规定

  国际会计准则主要规定:

  ①会计报表中的某些项目应如何计量;

  ②应提供报表资料的最低限度。

  制定程序

  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是: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选定题目,提交筹划组;

  初稿经理事会2/3以上表决通过,作为征求意见稿广为分发,搜集意见;征询期通常为6个月,期满时由筹划组根据各方面意见研究修改,修改稿交理事会审议,经3/4以上表决通过,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名义颁发。在制定准则以前,还可能对某些题目发表讨论文件。从选题到制定颁发,一般约需3年。

  已颁发的准则

  截至1984年4月止,除国际会计准则序言外,已颁发的准则有:

  ①“会计政策的表达”,

  ②“在原始成本制度下存货的计价和呈报”,

  ③“合并会计报表”,

  ④“折旧会计”,

  ⑤“会计报表应提供的资料”,

  ⑥“会计对物价变动的反映”,

  ⑦“财务状况变动表”,

  ⑧“非常项目、前期项目和会计政策的改变”,

  ⑨“研究和开发活动的会计”,

  ⑩“意外事项和发生于资产负债表编制日以后的事项”,“建筑合同会计”,“所得税会计”,“反映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方法”,“按部编报的财务资料”,“反映物价变动影响的资料”"财产、设备和厂场资产会计",“租赁会计”,"营业收入的确认",“雇主会计报表上的退休津贴”,“*补贴会计和*资助的揭示”,“外汇率变动影响的会计”,“企业合并会计”,“借款利息的本金化”,“关系方面交易的反映”等。

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规定2

  规定

  国际会计准则主要规定:

  ①会计报表中的某些项目应如何计量;

  ②应提供报表资料的最低限度。

  制定程序

  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是: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选定题目,提交筹划组;

  初稿经理事会2/3以上表决通过,作为征求意见稿广为分发,搜集意见;征询期通常为6个月,期满时由筹划组根据各方面意见研究修改,修改稿交理事会审议,经3/4以上表决通过,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名义颁发。在制定准则以前,还可能对某些题目发表讨论文件。从选题到制定颁发,一般约需3年。

  已颁发的准则

  截至1984年4月止,除国际会计准则序言外,已颁发的准则有:

  ①“会计政策的表达”,

  ②“在原始成本制度下存货的计价和呈报”,

  ③“合并会计报表”,

  ④“折旧会计”,

  ⑤“会计报表应提供的资料”,

  ⑥“会计对物价变动的反映”,

  ⑦“财务状况变动表”,

  ⑧“非常项目、前期项目和会计政策的改变”,

  ⑨“研究和开发活动的会计”,

  ⑩“意外事项和发生于资产负债表编制日以后的事项”,“建筑合同会计”,“所得税会计”,“反映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方法”,“按部编报的财务资料”,“反映物价变动影响的资料”"财产、设备和厂场资产会计",“租赁会计”,"营业收入的确认",“雇主会计报表上的退休津贴”,“*补贴会计和*资助的揭示”,“外汇率变动影响的会计”,“企业合并会计”,“借款利息的本金化”,“关系方面交易的反映”等。

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规定3

  美国会计准则通常被称为“公认会计准则”(GAAP),主要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包括150多项财务会计准则(FAS)。按照美国法律,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或管理权力属于美国证监会(SEC),美国证监会将制定会计准则的工作委托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但保留了否决权。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于1972年,性质上是民间专业机构,由高等院校专家、会计师事务所专家等组成,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共同点:一是运作机制相似,二者均为民间机构,由企业、专业团体资助,专门制定会计准则,不过FASB获得了SEC的授权。二是制定准则程序相似,如前所述,二者制定准则都经过大量的`调研、征求意见、投票批准等程序,且透明度非常高。三是准则内容相似。尽管FASB发布的会计准则数量多于IASB,但其对相同业务的会计处理原则、方法等基本相似。

  不同点:一是出发点不同。[1] IASB的出发点是制定全球通用的会计准则,FASB则主要根据美国国内经济活动的需要制定会计原则,主要适用于美国。二是基础不同。IASB发布的会计准则主要是原则导向(Principe-based)的,目的是在基本原则一致的条件下,兼顾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因而比较精练、粗线条,其核心思想是只要企业在编制会计报表满足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的要求,那么报表就是真实、公允的,IFRS体系更加看终于专业人员的内在以及主观判断;FASB发布的会计准则主要是规则导向(Rule-based),其准则数量多,内容具体、细致,其核心思想是尽可能多的将规则细化,是的每一项业务都有具体的准则作为指引,只要企业在编制报表时候完全满足了相关要求,那么报表就整体上满足了GAAP准则的思想,故这种依据一条一条的准则去检测企业是否规范操作也被称为逐项核查(Box-ticking)。


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规定3篇扩展阅读


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规定3篇(扩展1)

——国际会计师制度的简介3篇

国际会计师制度的简介1

  国际会计师公会的成立,于1928年成立,80多年的发展历程过来后,AIA国际会计师公会已经成为了英国最大的民间会计师公会,AIA 于 1994 年获得英国审计资格 (RQB), 这是国际会计认证团体团体所能获得的最高殊荣和认可。同时AAIA拥有国际审计报告签字权的权利,这项权利只有世界上少数会计证书拥有。

  国内现在推动考试与国际会计师AIA趋同

  随着*经济的不断的对外开放与发展,国内企业也越来越需要国际会计师,根据最新的国内*的发展纲要,到2020年末要再培养6万名合格的国际会计师,同时让一部分注册会计师国际化。

国际会计师制度的简介2

  第一,国际会计师考试是职业准入的重要环节。

  国际会计师独立审计师经济监督体系重要的制度安排。国际会计师鉴证和服务作用的充分发挥,依赖于世界上会计师队伍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加快世界商业经济的来往于发展,就要提升会计师团队的国际化水*,对于国际会计师队伍的准入与培养。国际会计师公会授权众多培训机构,通过对财务会计、审计学、商业法、国际会计准则、税法等等学习与测试,考察考生是否具备从事国际会计师工作的素质,评价其是否具备执业准入资质,通过考试学习,来保持和提升国际会计师队伍的职业化与国际化的水*,有利于世界优秀的会计师们更好的发挥作用。

  第二,国际会计师考试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国际会计师行业是专家行业,行业的发展要靠人才来支撑。国际会计师考试源源不断地为商业发展提供新生力量。国际会计师公会成立的80多年来,不断的向商业领域输送着高端的会计人才。国际会计师考试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的同时,还起到了积极宣传推广国际会计准则(IFRS)的作用。随着国际会计师公会80多年前在英国的成立,考生不断的对考试的了解,世界各国对于国际会计AIA考试的认可与承认,在世界上国际会计师AIA也同时成为国际会计的窗口和名片。

  第三,国际会计师考试是引领专业人士成长的风向标。

  国际会计师AIA考试的内容与财经领域专业人才所需的胜任能力契合。能够通过国际会计师AIA考试,证明考生具备会计审计和经济管理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国际会计师AIA的人才评价机制已经得到财经领域的广泛认可。用人单位在招聘会计、财务、金融、投资、税务等财经领域高级管理职位时,以及对海外的会计师人才的时候,拥有国际会计师AIA都是优先考虑和必须拥有的证书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青年把国际会计师考试作为自己职业发展的重要选择,通过报考国际会计师,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添砖加瓦。此外,许多院校都开设了国际会计师考试相关的课程,或者设置了以培养国际会计师为主要方向的专业。客观上也发挥了引领财经领域专业人士成长方向的作用。

国际会计师制度的简介3

  (一)报名条件

  国际会计师AIA因为是国际上的专业财会考试,报考条件如下:1. 具有各国教育部认可的大专以上学历(在读大专即可)2.有一定的.英语基础 3.有意向未来往财会金融方向发展人员。教育部认可的高等院校在校生,需向 AIA China Desk 提出申请,核准后,可就读AIA课程,成为AIA学生会员。没有财会基础的可以报读AIA,AIA由于教材与考试是全英语的,因此必须有一定英语基础。但是其考试考核的是专业知识,并非英语语法和句型,因此前期只要在AIA教务人员指导下,熟悉财会专用词汇,语言就不再是障碍。

  (二)考试科目及考试方式

  国际会计师AIA是一门综合的财会类考试,总共分为16门学科,共三阶段考试,必须在10年内通过,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阶段认证证书。AIA的考试课程如下:基础阶段(1)财务会计;(2)经济学;(3)成本会计;(4)商务法;(5)审计和税法;(6)统计与数据处理。

  专业阶段(一)(1)审计学;(2)公司学;(3)管理信息;(4)商务管理;(5)财务会计;(6)管理会计。

  专业阶段(二)(1)财务会计;(2)财务管理;(3)高级审计;(4)税法和税务计划。

  国际会计师AIA考试全部为笔试考试,全英文考试,考试基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和国际审计标准(ISA),依照各地区公司法、税法为出题辅助本地化考卷。

  (三)豁免政策

  国际会计师AIA拥有详细的免考政策,帮助有基础的同学们能够更好的进行学习,帮助要学习国际会计的同学们能够更方面更快捷的学习到其证书的精华。免考主要分为2部分,学历免考或者是证书免考。以下是详细的免考政策。

  学历(硕士)Master Qualification

  会计或金融专业 Accountancy and Finance Major

  P1 to P6, 9 & 10

  财务专业 Acountancy-relatedP1 to P6, 9 & 10

  MBA/EMBAP1 to P6, P9, P10

  无相关专业 Non-related MajorP2,3,4,6

  学历(本科)Degree Qualification

  会计或金融专业 Accountancy and Finance MajorP1 to P6

  会计(第二专业)Accountancy as 2nd MajorP2 to P6

  财务相关专业 (审计,税务,财务管理) Accountancy-related Major (Audit, Tax and Finance Management)P1 to P6

  商务与管理相关专业 Business-related MajorP2,P4,P6

  法律专业 Law MajorP4,P8

  无相关专业 Non-related MajorP2,4,6

  学历(本科)

  Degree Qualification from Zhejiang and Renmin University

  会计或金融专业 Accountancy and Finance MajorP1 to 6, P9, P10

  学历(大专)Diploma Qualification

  会计或金融专业 Accountancy and Finance MajorP2 to P6

  财务专业 Accountancy-relatedP2,P4,P5,P6

  商务与管理相关专业 Business-related MajorP2,P4,P6

  无相关专业 Non-related MajorNo Exemption

  资格证书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MPAcc专业 Master in Professional AccountingP1 to 12 *

  CICPA全科通过 P1-P12

  CAT(Certified Accounting Technician)P1-6

  IFAP1 to 6, 9

  CMA (中英文)P1 to 8 and12

  US CPA (Active Member)P1 to 12

  US CPA (No Active Member)P1 to 12

  (五)考区、考点和考场

  国际会计师AIA在*大陆地区总共有七个考点,上海、北京、南京、杭州、武汉、成都、广州,这7个大陆考点,以及在*香港也有考点。考生按照自己报考的城市会进行安排考点。AIA的考试以试卷答题形式进行。试卷由AIA英国总部派监考人员送至考场,考毕立即试卷封存,由专人送往英国总部,并由AIA总部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统一进行判卷,以保证考试的公*公正原则。

  (六)成绩认定及发布

  国际会计师考试考生答卷由国际会计师公会英国总部组织评阅,考试成绩公布时间由各个地区负责协会公布。考试成绩实行百分制,50分为成绩合格分数线。16门成绩有效期为十年,考生可以在考试成绩发布后第5个工作日起10个工作日内提出成绩复核申请。


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规定3篇(扩展2)

——国际会计师是什么介绍3篇

国际会计师是什么介绍1

  广义上的国际会计师泛指通过了国际会计认证机构认证的、懂得国际会计准则(IAS)和运作模式的会计师,具备国际审计报告的签字权。

  按照法律地位进行分类,国际会计师分为执业和非执业的。非执业的证书只能证明拥有者具备某一方面的出色资历,但很多法律权限都受到了限制。尽管目前市面上流行的证书五花八门,但大部分都是没有执业权的,获得法律赋予的执业资格权利,拥有审计报告签字权的证书其实也就寥寥几个而已,比如英国的AIA、ACA、ACCA,美国的AICPA。

  狭义上的国际会计师特指英国国际会计师公会(AIA)颁发的(全权会员AAIA、资深全权会员FAIA)证书。因为在所有的会计师认证里面,有且只有AAIA及FAIA可以直接使用“International Accountant(国际会计师)”这一个具有尊贵身份的专有头衔从事相关的工作。

国际会计师是什么介绍2

  由于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会计师制度的`国家,也是全球会计行业最发达的地区,所以英国的会计师认证在*是比较受欢迎的。除了国际会计师AIA颁发的证书之外、IARFP(国际注册财务策划师)、AFA(英国财务会计师)等是财务方面比较有名的证书,在国际上广泛受到认可。

  IARFP国际财务策划师

  IARFP(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GISTERED FINANCIAL PLANNERS,简称IARFP)国际财务策划师公会是全球范围颁授注册财务策划师资格名衔的专业机构,也是世界上唯一使用IARFP标志,最早制定并颁布IARFP职业标准的团体之一。目前除英国外,RFP 会员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在*大陆已拥有5000多名会员。本会的主要宗旨是为社会提供专业认可的财务策划人才,并为这些专业的财务策划师授予注册会员资格。 本会有副会员(AIRFP)、正式会员(IRFP)和资深会员(FIRFP)三个级别;除英语、俄语、日语外,本会应*教育部门要求,开发了中文教学及考试系统。

  英国财务会计师公会(IFA)

  英国财务会计师公会(The Institute of Financial Accountants - IFA)创立于1916年,是英国第一大为工商业会计师授予资格证明的专业机构,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会计团体之一。IFA的主要宗旨是为社会提供服务于工商业领域的财务会计师人才,并为这些专业的会计师人才授予会员资格,作为世界上历史最长的专业会计团体。

  IFA 有技术会员(AFT)、基本会员(AFA)和资深会员(FFA)三个级别;基本会员相当于*的会计师级别,资深会员相当于*高级会计师的级别。IFA在全世界80多个国家拥有超过35,000名会员和学员,来自不同领域,大多都是各企业的主管会计,或者财务总监,包括来自世界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普华会计师事务所,大型跨国集团:IBM,大众汽车,诺基亚,三菱等,和国内知名企业:人寿保险,华旗资讯等等,在国际上又称为国际财务总监(CFO)。


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规定3篇(扩展3)

——浅谈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菁选3篇)

浅谈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1

  内容摘要: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是各国会计准则制定的一个趋势,我国也是一样的。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以及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必然性和可能性,最后在此基础上对这种趋同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我国会计准则正逐步的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我国的会计准则是以当时国际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作为蓝本起草的;我国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也都有着国际会计准则的印记;企业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确认、计量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中的核心准则基本相同。但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我国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对比,差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同时存在,这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一个特色。尤其是2001年实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后,会计准则就成为制定《企业会计制度》的指导纲领,这使得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相对较差。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及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二)我国会计准则排斥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目前国际上最为流行的会计计量属性。与账面价值相比,其特点是管理层和审计师的自主空间大,有利于公司真实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和公司的市场价值,但对支撑环境的要求较高。在会计标准的改革过程中,我国曾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易》、《关联方交易》等会计领域引进公允价值的概念,公允价值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实践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使盈余操纵的问题更加突出,严重危及会计信息的可信性。这使准则制定机构不得不反思其在我国当前会计环境下的应用价值,进而又对其做出了回避或限制性的准则调整。因此,我国现行做法与国际上公允价值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广泛应用的趋势并不合拍。

  (三)会计处理及披露要求上的差异

  仅就我国已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相比,就存在着很多差异。比如,存货准则中,在采购成本的计量上,我国准则采用总价法,国际准则采用净价法;在现金流量表准则中,国际准则同时允许采用直接法和间接法编制正表,我国只允许采用直接法;对收到或支付的利息和股利,国际准则允许在保持一贯处理的前提下归入经营活动、投资活动或筹资活动;我国准则要求将支付的利息和股利列为筹资活动,将收到的利息列为投资活动;国际准则允许资本化的对象不仅包括固定资产,还包括存货。此外,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性质、制定程序、实施范围和招待机制等与其他国家的做法也有较大的差异。

  (四)分类计量的具体因素不同

  会计要素的分类在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其收益要素中包括收入和利得,费用要素中包括费用和损失。但是我国会计准则没有收益要素,费用要素也是狭义概念,但多一个利润要素,其中包括利得和损失。

  存货国际会计准则对存货的初始计量是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中的低者来加以计量,而我国会计准则仍保持了历史成本原则。其次,对于采购成本国际会计准则采用的是“净价法”,我国则普遍采用“总价法”。根据最新改进的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存货成本计算方法不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其基准处理方法是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均法。另外,存货的采购成本中不包括由于购置以外币标价的存货而自接产生的汇兑差额,正常信用条件下的购买价格与附有延期结算条款时实际支付金额之间的差额也不构成存货的其他成本。

  当然,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在其他很多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差距,在这里就不具体描述了。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实情况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改组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提供了可能。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从1973年成立以来,虽然为制定和推行国际会计准则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却一直受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竞争。2001年4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后设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明显加强了与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联系。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14位新任成员中,美国占据5个席位,从原来的观察员身份转变成“主发言人”;2001年底美国相继发生安然、*信等一系列财务丑闻事件,人们对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基础提出了质疑。这些都使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之间的关系从对抗变成合作,也使得国际会计准则与美国及其他国家会计准则之间的趋同成为可能。

  各国对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形势的支持。欧盟是世界上最早积极表态支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的一个*间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后,欧盟和美国均表示支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会计准则。此外,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也都公开表示支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所做的努力。可以预料,国际会计准则在不久的将来将有更大的应用空间。

  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建议

  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中,应达成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的概念框架。例如,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侧重于规范损益表、国际会计准则更关注资产负债表,这两种在要领框架上不同的观点,将直接导致对待具体会计事项时所遵循的会计原则的不同。如果有了会计术语和内容一致、各个具体准则制定中均可依赖的概念框架,就等同于在共同的会计目标和基础下进行具体准则的协调。仅从会计角度考虑,这无疑会减少趋同中的磨合,加速趋同的进程,为我国会计准则最*际化奠定良好的开端和基础。

  就目前我国的会计队伍来讲,当务之急是迅速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努力向国际化标准迈进,从根本上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从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急需9万名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国际会计专业人才,专业人才的巨大缺口意味着我国会计行业的专业人才正面临着拓宽国际视野和提高应对能力,向国际化、专业化迈进的崭新挑战。专家们强调,会计人员除了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建设外,职业道德建设也是摆在*执业会计师队伍面前的重要任务。提高其独立、客观、公正执业的自觉性,使其尽快向国际水*靠拢。在加强注册会计师专业技术、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等各方面素质培养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开放国内会计服务市场,鼓励国际知名会计公司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各式各样、广泛的项目合作,创造条件为国内会计人员提供锻炼与学习的机会。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主要是以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以美国为主)为基础制定的,而对发展*家的特殊情况考虑不足。所以,我国应加强与广大发展*家的交流,研究发展*家特有的会计现象,对发展*家存在的共同经济现象及会计现象取得一致意见,从而对国际会计准则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建议国际会计准则能够更多地考虑发展*家及新兴经济国家的情况,从而提高国际会计准则在全球范围内的适用性,增进发展*家的会计国际化进程。

  此外,必须认识到,我国无论在市场化方面还是法律法规方面都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多差异。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树立两种正确的观点:一方面,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内容和方法中有许多是科学的、适宜的,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不能一味为了要求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而放弃这些内容;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主要表现为对国际会计的吸收和借鉴上,既要吸收和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尽可能与之协调,又不能简单的照搬照抄。同时,我们应当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活动,利用国际讲坛向世界介绍*。也要积极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方法,充分利用会计职业团体和高校的智力优势,多方进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方面的研究和讨论,提供国际协调的方法和途径。

浅谈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2

  1.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螫体对比

  1.1会计准则定制机构对比。纵观全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家机关制定的会计准则,另一种是由民间机构制定的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采用的是标准的*准则制定模式。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分别为基本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以及企业会计准则应用规范。该体系在符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与国际接轨,也做到了尽量避免于会计制度矛盾的现象。我国会计准则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准则执行,具有法律强制力,而国际会计准则并没有。

  1.2会计准则制定历程对比。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历程大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从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共制定出二十六项国际会计准则,然而当时的国际会计准则只是各国会计实务的汇总。第二,九十年代中旬,为了提高财务报表的质量,国际会计准则中会计处理方法减少了12个。第三,从九十年代到2000年,制定出了40项“核心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发布的IAS/IFRS以及相关的解释有40多份,且拥有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会计准则。我国于2006年2月16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及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且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实施。这不仅表示我国符合自身国情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也表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得以初步实现。

  1.3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对比。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有四个步骤。第一是“立项”,*有关部门根据经济发展需要提出有关建议,再根据建议对立项进行修改,再形成研究报告。第二是起草阶段,起草组应当根据必要的项目,在展开研究后,形成初稿,并提交给会计准则委员会。第三是公开征求意见阶段,*有关部门应当运用各种方式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对意见稿进行修改,提交给会计准则委员会。第四是发布阶段,起草小组根据有关建议修改初稿,形成最终稿件,再由*领导最终审定。制定国际会计准则时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确定相关主题,研究不同国家的会计理论与实务,向权威部门咨询、提供建议等。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充分体现出了公开与严密的特征。

  2.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具体对比

  2.1存货准则对比。存货是企业一项至关重要的流动资产,是资产负债表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存货的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是否采用了正确的方法,影响着企业财务报表的质量。另一方面,存货的计量也与成本的计量之间存在的一定的关系,因此存货核箅的方法也直接影响了利润表的质量。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适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的部分。具体表现于下述几方面:

  (1)存货准则的结构比较。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存货”由持有存货目的、存货核算的范围、存货的定义、存货的计算等七个部分组成。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存货》是由如何确认存货、如何计量存货取得时的成本、发出存货时的成本应当如何确定以及存货的期末计量等九个方面组成的。

  (2)存货定义的不同。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在定义方面都定义了存货与可变现净值,其指导作用是比较普遍的。国际会计准则对存货的定义不仅有理论方面的概述,还有具体的举例和比较,从整体上来看比较完善。而我国会计准则主要列明了存货的存在形式,但是并没有作出相应的说明,缺乏了严谨性,但广大的会计人员更加容易理解,便于展开实际操作。此外,我国会计准则还对间接费用展开了定义,但国际会计准则中并没有有关的内容。

  (3)存货确认与计量的不同。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入账,期末再根据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进行计置,国际会计准则在这方面的规定也是如此,但是对取得存货应当如何计量,后者并没有作出

  明确的说明。实际上,把存货取得时的成本与存货后续计量分不同方式核算,能更加准确的对存货的价值。

  (4)取得存货计量方式的不同。从理论上来看,国际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取得存货计量方式更加真实,而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取得存货计量方式则相对偏离实际。

  2.2固定资产准则对比

  (1)固定资产核算方法的不同。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在固定资产的核算方面不仅仅有着相似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例如,在购人的固定资产方面,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的不同之处在于添加了固定资产是使用结束时拆卸、搬迁的费用项目。又例如,对于所有者投资投人的固定资产,我国会计准则是根据投资各方确认的进行价值核算,而国际会计准则则是以公允价值进行核算的。

  (2)折旧规定的不同。在折旧方法方面,两准则所采用的折旧方法大致相同,我国会计准则允许采用的方法比国际会计准则允许采用的较多。倘若预计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与之前的估计数有较大差距时,两准则的调整方式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对年限一个是对金额展开调整。

  (3)固定资产减值的不同。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的会计处理中,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的处理方法是不相同的。前者认为,减值损失确认后,固定资产的这就金额必须在以后核算时进行更正,从而在固定资产的剩余使用年限中,能够对其账面价值进行合理的摊销。在某项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转回后应当对其折旧的金额进行更正。后者则认为,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后,必须按照其账面价值和剩余使用年限重新计算折旧,对于恢复了减值的固定资产,必须根据恢复之后的价值和剩余使用年限来计算折旧的金额。由于固定资产的减值导致必须重新计算折旧金额的,不调整之前已经计提的折旧的金额。此外,对于固定资产处置的不同,两项准则都规定必须把处置的利得计人当期损益,然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是包含在正常经营活动的损益内,而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应当作为营业外收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与我国传统规定是一致的,也就是当资产出现减值时,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减少当前利润,并且资产负债表日减值因素消除后减值准备均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金额内转回,进而增加利润。

  2.3借款费用对比

  (1)借款费用确认的不同。在借款费用方面,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而言,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判断比较简单,并且不能进行选择。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可以在资本化与费用化之间进行选择,比较灵活,便于运用。

  (2)借款费用核算范围的不同。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对象应当要符合一定条件的资产,其中还包括了存货,其判断标准主要是看达到预定状态的时间长短。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资本化核算的涉及面相对较小,只是用于专门借款,并且只是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并不包括存货。

  (3)资本化金额的不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对于资本化金额的计算是不相同的。前者规定的主要是利用加权*均的方法来计算得出,并且资本化金额不能比实际发生的利息大。而后者规定的计算比前者更加复杂一些。

  (4)资本化期间的开始与停止的不同。两项会计准则在确认资本化条件方面是一致的。对于停止资本化的,必须按照会计核算原则的内容来核算。达到可使用状态的资产就必须停止资本化。而关于暂停资本化,两项会计准则均明确指出了在非正常中断持续一段时间后应必须予以暂停。

  3.结束语

  本文回顾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历程与制定程序,还介绍了存货、固定资产以及借款费用准则中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中存在的不同。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就准则内容上来看,我国会计准则的涉及面比较窄,规定不是特别详细。但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我国会计准则会逐步走向深度化,与国际财务报吿的趋同程度不断加深。在新会计准则发布后,我国会计准则在实质上已经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浅谈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3

  摘要:自我国加入WTO后, 与国际间的经济贸易活动愈发频繁, 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特征愈发明显。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会计信息对于经济贸易活动, 尤其是跨国范围贸易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主要依靠会计准则实现, 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差异, 如不能掌握这种差异, 就会导致贸易成本增加等问题。笔者从会计准则定义入手, 就我国与国际的会计准则差异进行了探讨, 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国内,差异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我国国际性贸易行为愈发频繁。在国际贸易过程中, 想要科学、客观地对贸易风险做出评价评价, 就需要更加全面、真实、有效地掌握对方的财务信息, 故而提高了对于会计信息的实际需求。我国会计准则整体发展是参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的, 但并没有全盘接受国际准则相关规定。因此, 加强我国及国际会计准则具体差异的分析及研究,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准则基本内涵概述

  会计准则是一种包含会计理论、会计程序以及会计方法的指导思想。从狭义的角度分析, 会计准则是指在对会计概念正确理解基础上, 正确开展会计工作及处理各项会计事项的规范标准, 具体包括资产进行、权益计量、确认费用以及财务状况报告等内容。

  从会计准则发展的角度分析, 国外发达国家及国际会计准则发展时间较早, 我国会计建设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国内会计准则建设发展过程中, 借鉴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国际会计准则内容, 同时也存在具有我国经济特色的规定内容。

  二、国内及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主要差异分析

  (一) 制定机构差异分析

  制定机构差异主要是由于会计准则存在的会计环境差异, 导致其性质出现差异造成的。通常情况下, 会计准则具有两种制定机构, 一类是*部门主导的制定机构, 另一类则是民间组织的制定机构。1973年成立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简称IASC, 就是一个国际性的民间组织的制定机构, 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具有世界级的权威性。IASC于2001年完成重组, 改名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简称IASB, 该组织主要负责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推广。

  (二) 制定程序差异分析

  制定程序差异也会导致会计准则差异问题。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需经历以下程序:

  一, 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下属所有成员提交相关参考材料至委员会, 对材料进行讨论并确定专题, 随后转交至筹划指导委员会;

  二, 筹划指导委员会在相关人员协助下, 对材料进行研究, 并就专题内容提出论点提纲;

  三, 筹划委员会在理事会建议评价基础上, 制定准则初稿;

  四, 理事会对初稿进行审查, 并交付于委员会所有成员评论;

  五, 由筹划指导委员会筹备一份会计准则修订草案交由理事会投票表决, 获得三分之二及以上支持后, 作为征求意见稿在全球范围内公布, 并邀请相应的利益主体参与讨论;

  六, 通常情况下, 会设定六个月的意见征求期, 意见征求其结束后, 各方评论意见统一移交至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进行讨论研究;

  七, 由筹划指导委员会提供一份会计准则修改稿并上交至理事会;

  八, 准则正式签发必须获得四分之三及以上的支持, 之后会被翻译和发表。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需经历以下程序:一, 征求社会上的建议和意见, 以提高会计准则制定透明度;

  二, 由*会计司草拟会计准则;

  三, 草拟阶段, 会计准则分为讨论稿、意见征求稿、草案以及送审稿;

  四, 会计准则的制定需经历立项、起草、公开征求意见以及发布四个阶段;

  五, 如需对已经发布实施的会计准则进行修订, 且修订程度重大, 具体修订程序与如上程序相同;六, 会计准则生效时间与*发布时间相同。

  (三) 公允价值运用差异

  就会计政策选择而言, 国际会计准则更加侧重于公允价值计量, 而我国会计准则则选用了排斥的方法对待公允价值计价。从计量属性分析, 公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 其运用程度及范围, 体现了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化程度。

  三、结束语

  本文从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制定程序以及公允价值的运用三方面, 分析探讨了国内及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1]邱晓弢.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J].北方经贸, 2014 (11)

  [2]朱娜.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差异分析[J].统计与管理, 2014 (02)

  [3]张宁宁.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分析[J].会计之友, 2012 (16)


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规定3篇(扩展4)

——厦门国际会展中心3篇

厦门国际会展中心1

  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占地47万*方米,总建筑面积34万*方米,包括一期、二期、三期展馆及一座拥有210间客房的四星级会展商务酒店,是集展览、会议、酒店、餐饮、旅游、广告、仓储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展览馆。三展馆共设15个展厅,展厅净面积合计10万*方米,可设5000个国际标准性展位,拥有多功能厅、国际会议厅等各类中高档会议室20多间。馆内设有海关、商检、银行、保险、民航、货运、邮电等服务点,并配套小型商场、商务办公用房等。展厅面积从2000多*方米到9000*方米不等。层高7米至15米,展厅可分可合,使用灵活,可以满足不同规模展览的使用需要,并适于举办大型演唱会等表演活动。

  会展中心广场面积5万*方米,设有1000车位的.停车场。除作为室外展览展示、举办各类户外活动的场所外,还可提供大型开幕式使用

  展馆规模

  会展中心占地47万*方米,总建筑面积15万*方米,会展中心一号、二号展馆共有11个展厅,展厅总面积达8万*方米,可设4000个国际标准展位。展厅面积从2000多*方米到9000*方米不等。层高7米至15米,展厅可分可合,使用灵活,可以满足不同规模展览的使用需要,并适于举办大型演唱会等表演活动。此外还拥有4万*方米的室外展场。

  展馆参数

  会议室

  主楼二层以上有20余间中高档会议室,总面积5510*方米,面积从48*方米至2164*方米不等。其中:位于主楼四层的圆形国际会议厅,面积684*方米,设有300个座位,配有6声道同声传译系统和大型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化的会议设施;主楼顶层中央2164*方米的大型多功能厅,可供1500人宴会和2500人*;此外,主楼两翼顶层各有一面积约6000*方米的屋顶花园,是休闲、观海的好地方。


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规定3篇(扩展5)

——新会计准则包括什么内容 (菁选3篇)

新会计准则包括什么内容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企业会计标准,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规,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本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包括公司,下同)。规范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没有具体会计准则规范的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处理。

  第三条

  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具体准则的制定应当遵循本准则。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交易或者事项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

  第四条

  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下同)。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会计应当以企业持续经营为前提。

  第五条

  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包括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等。年度和中期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第六条

  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货币计量为基础,以综合反映企业发生的各项交易或者事项的财务结果与影响。

  第七条

  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表。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

  第八条

  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方,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第九条

  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本准则适用于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企业。

  第十条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和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第十一条

  企业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

  第二章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第十二条

  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第十三条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第十四条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利用。

  第十五条

  企业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备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需要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

  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第十六条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第十七条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第十八条

  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第十九条

  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第三章

  资 产

  第二十条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前款所指的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者其他交易或者事项。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

  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

  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

  第二十一条

  符合本准则第二十条规定的资产定义的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

  (一)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二)该项目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第二十二条

  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资产的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第四章

  负 债

  第二十三条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现时义务是指企业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第二十四条

  符合本准则第二十三条规定的负债定义的义务,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负债:

  (一)与该义务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二)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第二十五条

  符合负债定义和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负债定义,但不符合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第五章

  所有者权益

  第二十六条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第二十七条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第二十八条

  所有者权益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第二十九条

  所有者权益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第六章

  收 入

  第三十条

  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第三十一条

  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确认。

  第三十二条

  符合收入定义和收入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第七章

  费 用

  第三十三条

  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第三十四条

  费用只有在经济来源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第三十五条

  企业为生产成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成片承包、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第三十六条

  符合费用定义和费用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第八章

  利 润

  第三十七条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第三十八条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除收入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外的经济利益的净流入。

  损失是指除费用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外的经济利益的净流出。

  第三十九条

  利润的金额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与损失金额的计量。

  第四十条

  利润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第九章

  会计计量

  第四十一条

  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又称财务报表,下同)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

  第四十二条

  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

  (一)历史成本。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二)重置成本。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马上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三)可变现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四)现值。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五)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第四十三条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第十章

  财务会计报告

  第四十四条

  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

  小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可以不包括现金流量表。

  第四十五条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主要包括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企业的财务结构、企业的变现能力、偿债能力和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

  第四十六条

  利润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经营成果主要包括企业的获利能力、成本费用的高低与控制情况等。

  第四十七条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会计报表。现金流量主要包括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所产生的现金流量。

  第四十八条

  附注是指对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所作的进一步说明,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有助于使用者进一步理解和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其现金流量。

  企业应当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财务报表,列报企业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披露对于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本准则由*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

  本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新会计准则包括什么内容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企业会计标准,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规,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本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包括公司,下同)。规范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没有具体会计准则规范的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处理。

  第三条

  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具体准则的制定应当遵循本准则。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交易或者事项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

  第四条

  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下同)。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会计应当以企业持续经营为前提。

  第五条

  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包括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等。年度和中期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第六条

  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货币计量为基础,以综合反映企业发生的各项交易或者事项的财务结果与影响。

  第七条

  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表。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

  第八条

  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方,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第九条

  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本准则适用于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企业。

  第十条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和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第十一条

  企业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

  第二章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第十二条

  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第十三条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第十四条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利用。

  第十五条

  企业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备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需要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

  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第十六条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第十七条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第十八条

  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第十九条

  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第三章

  资 产

  第二十条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前款所指的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者其他交易或者事项。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

  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

  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

  第二十一条

  符合本准则第二十条规定的资产定义的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

  (一)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二)该项目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第二十二条

  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资产的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第四章

  负 债

  第二十三条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现时义务是指企业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第二十四条

  符合本准则第二十三条规定的负债定义的义务,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负债:

  (一)与该义务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二)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第二十五条

  符合负债定义和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负债定义,但不符合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第五章

  所有者权益

  第二十六条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第二十七条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第二十八条

  所有者权益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第二十九条

  所有者权益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第六章

  收 入

  第三十条

  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第三十一条

  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确认。

  第三十二条

  符合收入定义和收入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第七章

  费 用

  第三十三条

  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第三十四条

  费用只有在经济来源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第三十五条

  企业为生产成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成片承包、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第三十六条

  符合费用定义和费用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第八章

  利 润

  第三十七条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第三十八条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除收入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外的经济利益的净流入。

  损失是指除费用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外的经济利益的净流出。

  第三十九条

  利润的金额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与损失金额的计量。

  第四十条

  利润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第九章

  会计计量

  第四十一条

  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又称财务报表,下同)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

  第四十二条

  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

  (一)历史成本。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二)重置成本。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马上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三)可变现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四)现值。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五)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第四十三条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第十章

  财务会计报告

  第四十四条

  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

  小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可以不包括现金流量表。

  第四十五条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主要包括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企业的财务结构、企业的变现能力、偿债能力和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

  第四十六条

  利润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经营成果主要包括企业的获利能力、成本费用的.高低与控制情况等。

  第四十七条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会计报表。现金流量主要包括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所产生的现金流量。

  第四十八条

  附注是指对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所作的进一步说明,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有助于使用者进一步理解和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其现金流量。

  企业应当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财务报表,列报企业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披露对于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本准则由*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

  本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新会计准则包括什么内容3

  1.“现金”科目变为“库存现金”科目。

  2.新准则取消了“短期投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目,设置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并在“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下设置了“成本”、“公允价值变动”两个二级科目。

  3.“物资采购”科目变为“材料采购”科目。

  4.“包装物”科目和“低值易耗品”可以合并为“周转材料”科目,按新准则《应用指南》的讲解,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单设“包装物”科目、“低值易耗品”科目或“包装物及低值易耗品”科目。

  5.新准则取消了“长期债权投资”科目,而重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

  6.新准则增设了“投资性房地产”科目,核算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

  7.新准则设置了“长期应收款”和“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核算企业采用递延方式分期收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经营活动,已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业务。应按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借记“长期应收款”科目,按其公允价值(现值)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按差额贷记“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

  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冲减财务费用。

  8.新准则设置了“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但其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与原准则相比有所变化。

  权益法核算下,投资企业在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份额时,应当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后确认。

  9.新准则增设了“累计摊销”科目,用来核算无形资产的摊销。摊销无形资产时,

  借:管理费用或其他业务成本

  贷:累计摊销

  10.新准则增设了“商誉”科目,从“无形资产”科目分离出来。

  11.新准则设置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其核算方法与原准则相比有所变化。

  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税率

  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税率

  12.新准则取消了“应付短期债券”科目,而设置了“交易性金融负债”科目。核算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13.新准则把“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科目合并为“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14.新准则把“应交税金”和“其他应交款”科目合并为“应交税费”科目。

  15.新准则设置了“预计负债”科目。核算内容与原准则相比有所变化。

  16.“盈余公积”科目取消了法定公益金有关的核算。

  17.新准则增设了“库存股”科目,核算企业收购、转让或注销本公司股份金额。

  18.新准则增设了“研发支出”科目,核算企业进行研究和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

  19.新准则增设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核算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

  20.新准则把“其他业务支出”科目变为“其他业务成本”科目。

  21.新准则把“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变为“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

  22.新准则把“营业费用”科目变为“销售费用”科目。

  23.新准则增设了“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24.新准则把“所得税”科目变为“所得税费用”科目。

  25.新准则取消了资产负债表中的“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项目。


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规定3篇(扩展6)

——新会计准则学习心得体会 (菁选3篇)

新会计准则学习心得体会1

  一、整体印象

  读完基本准则,我有以下三点整体印象:

  (一)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准则共11章,第一章总则明确基本准则的法律地位,以及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要素、会计记帐方法。在该部分,权责发生制位列会计假设之中,显然是受国际会计准则编报框架的影响(当然原基本准则也有)。在FASB等制定的概念框架中,权责发生制并不在会计假设之列(究竟处于什么地位比较模糊)。该部分关于“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的观点也是取材于国际会计准则编报框架。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大部分也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将“实质重于形式”明确列为原则之一,即显然受国际会计准则影响。第三章资产、第四章负债和第九章会计计量关于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受国际会计准则影响较大。比如,将资产定义为资源,资产的确认的可计量标准将“成本”可计量和“价值”可计量列为可选标准,都明显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是折中产物,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比如前述可计量标准的选择),这是借鉴它的好处。但与FASB等制定的概念框架相比,国家会计准则的会计理论水*就稍显不足,前瞻性相对差一些,这是借鉴它的坏处。

  (二)根据现代会计环境进行调整。一是原准则提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新准则完全抹去了这种“计划经济时代的遗迹”,*成了与其他市场主体*等的“信息使用者”,排序还靠后。二是结合了会计发展的大趋势,引入了公允价值。

  (三)增强基本准则的“基础性”,并尝试增强其可操作性。这是新基本准则留给我最强烈的印象。前者表现为三、四、五、六、七、八关于会计要素的规范,剔除了原准则对“具体要素项目”的内容,只描述基本要素本身。第十章对会计计量进行了一般性规范。后者突出表现在准则制定者尝试对一些概念进行了定义,包括:对资产定义中的“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拥有”、“控制”、“预期带来的经济利益”等概念的解释;对负债定义中的“现时义务”的解释;立足会计主体角度对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对利得与损失的定义;在费用部分对成本、费用、支出的区分等。不过,之所以称后者为“尝试”,在于依我之见,其结果很不成功,留待下面评述。

  二、具体章节评述

  (一)关于第一章总则

  1、关于持续经营假设。我认为第六条关于会计主体存续状态(持续经营)的假设是不完整的。企业会计准则规范一切会计活动,基本准则规范一切具体准则。除了持续经营会计,还有清算会计、中止经营会计,这些会计也应是会计准则规范的范畴。所以,我认为基本准则将会计假设直接限定为“持续经营”这一种情况是不完整的。该条款应补充这类内容:企业处在非持续经营状态,应变更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前提。相应地,根据该条款,应修改

  第九章会计计量等章节的内容,增加清算价值等计量属性。将来的具体准则则相应应将企业终止经营会计纳入规范。

  2、关于会计要素。第十条提出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其中“经济特征”是模糊的。我个人的观点是会计要素是会计对交易或事项的构成要素的抽象,而非其经济特征的抽象。其中资产是交易或事项中的价值物或权利,而负债或所有者权益则是义务(企业本身就是股东之间的一项长期交易安排)。

  (二)关于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第十六条关于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的描述存在概念不清的问题。首先,“经济实质“的对应概念是”“经济形式”,“法律形式”的对应概念是“法律实质”,将“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并列,容易造成混乱(法律形式反映法律实质,会计应该反映法律实质);其次,我个人认为这一条款近似于哲学,而且该条款的主旨已体现在第十二条“如实反映”的意蕴中(后者实际上也是哲学式的规范,属于难以检验的、形而上的终极理念)。

  (三)关于第三章资产

  1、关于资产的概念。第二十条的资产定义包含了一些缺陷。首先,定义一般不宜循环定义,但该条款关于“拥有或控制”的定义是循环定义。“拥有”可能是指所有权,大家容易理解。对容易引起歧义的是“控制”概念,准则制定者却只给出了循环式解说。在关联交易、投资等准则中会大量使用控制概念,我觉得准则制定者在基本准则中,应该给控制一个严肃的定义(我对该概念有过专题研究,相关文章可参看我的个人空间)。其次,拥有或控制不是并列概念,而是包容概念,即控制包括拥有。所以我觉得“拥有”显得多余。第三,该条款关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的说明是不成功的,我觉得更好的方式应该是有反向的、对“未来交易或事项”的排除。比如,关于购买,我认为其包括订立合同、交换财物等一系列活动;而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另有许多会计学者所谓的交易就是指交换财物的活动,而将订立合同的情形视同为未来交易;该条款究竟持何种认识,传导得不清楚。

  2、关于资产的确认。第二十二条资产的确认也有一些瑕疵。其中第一个确认标准是“概率标准”。在资产的定义中有“预期”这种表述,其实也是说有一定“概率”,但概率值不确定。“很可能”条件是确认门槛,琐定了概率值,我觉得应该对“很可能”进行明确诠释(何种概率值算是很可能)。第二个标准是“可计量标准”。会计中普遍使用这几个术语:经济利益、价值、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但价值与其他两个术语的`关系,却很少描述。如果价值就是经济利益,这一条款为什么不将价值用“经济利益”概念替换,而要引入一个新术语呢?(即象负债的确认条件那样)!

  (四)关于第五章所有者权益

  在各要素的规范中,问题最多的就是关于所有者权益的规范。表现在:

  1、关于所有者权益的定义。第二十六条所有者权益的定义“那是相当的不成功”。首先,大家可能未必注意到这样一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是立足于“交易或事项”,而所有者权益的定义是立足于“企业”或“会计主体”。也就是说前者是基于单项交易或事项,而后者是基于企业整体。其次,这个定义建立在一个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其是一个“量”的描述,而非性质的描述。这两个方面导致的问题是:依据该定义是无法识别单项交易所产生的所有者权益的。比如,投资者向企业投入现金100万元,在这项交易中,我们是可以依据资产的定义将现金确认为资产的,但我们没办法依据所有者权益的该定义将投入资本确认为所有者权益。另外,收入、费用本质上是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或减少(即属于所有者权益),我们在确认它们时也无法依据该定义。我个人认为,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基础应该与资产与负债保持一致,比如可以这样表述:所有者权益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预期归企业股东享有的经济利益。

  2、关于利得和损失的定义。第二十七条关于利得和损失的定义也是“相当不成功的”。首先,会计要素都是交易或事项的结果,对要素及要素项目的定义应该立足于交易或事项,即应明确利得和损失是哪种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结果。“非日常活动所形成”这类表述指向是不清楚的,比如资产价格变化(如企业持有的股票),是日常活动呢,还是非日常活动?我看它既不是日常活动也不是“非日常活动”,它根本就不是企业的“活动”,而只是外部原因导致的“事项”(这种事项是经常发生的)。其次,“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这里涉及“所有者权益”概念;诚如前述,依据第二十六条对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在单项交易中无法识别所有者权益,相应地,也就难以在单项交易中识别利得和损失。

  第二十七条和第三十八条关于利得与损失是计入损益,还是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区分纯粹是废话。在第二十七条定义“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时,其表述是“不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而在第三十八条定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时,其表述是“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依据这两个划分,我们实在无法区分清楚哪种利得应该直接计入损益,哪种利得应该直接计入所有者权利。关于损失的规定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3、关于所有者权益的计量。第二十八条提出“所有者权益的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这个观点显然建立在第二十六关于所有者权益的定义的基础上。立足于创造所有者权益的单项交易来看,我认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会计实践活动告诉我们,所有者权益并不是在总资产、总负债都计量出来后才得出其计量值,而是在每项交易中得出其计量值,而且其计量并不由资产和负债计量共同决定。

  比如,股东投入现金的交易活动,产生了“实收资本”这项所有者权益,但其计量并不取决于任何负债。又比如,在债转股交易中,产生的所有者权益的计量也不取决于资产的计量。另外,哪些产生收入或费用的交易,收入与费用计量(即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的计量)也未必由资产与负债的计量共同决定。

  (五)关于第六章收入

  1、关于收入的定义。第三十条对收入的定义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如上所述,“日常活动”不宜作为定义基础,而应回到与资产与负债定义的相同基础上:哪种交易或事项的结果产生收入。第二,既然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使用了“预期”这种不确定性的表述,收入定义中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这种肯定表述就不适当,应该改为“预期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第三,收入被定义为“总流入”是不适当的。“总流入”定义的是“总收入”,而非“收入”。依据这种定义法,同样是无法识别单项交易或事项产生的收入的。在这一点上,我国准则制定者应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收益”定义,后者就是立足于单项交易或事项的。

  2、关于收入的计量。第三十一条关于收入的确认存在的问题是:其可计量标准与第二十一条资产确认的可计量标准协调性需增强。资产确认的可计量标准是资源的“成本”或“价值”可计量,而收入确认的可计量标准是“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如前所述,“经济利益”通常可等同于“价值”概念,据此理解则两条款有冲突嫌疑。后者宜改为:经济利益的流入额或取得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六)关于第七章费用

  费用的定义及确认存在与收入章节相似的问题。除此之外,第三十五条关于成本、费用、支出的规范存在内在矛盾:

  1、关于费用与成本。第三十三条已明确将费用定义为计入损益的项目,但第三十五条又提出“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生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当期损益”。这里引述内容中所使用的“费用”,又是可不计入损益的(作为存货资产反映)。费用概念在这里显然是混乱的。引述内容中的“费用”一词应该用“成本”一词替换才合适。

  2、关于支出与费用。第三十五条的第二款“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也存在一点瑕疵,主要问题存在于“或者”之后的内容中。资产确认主要有两个条件(除符合资产定义之外):概率标准和可计量标准。一般地,如果一项支出“能够产生经济利益”,那说明其符合资产确认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这个条件(概率标准);既然有支出,通常说明其符合资产确认的“成本或价值可计量”这个条件(可计量标准);既然如此,这里所谓的“不符合或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通常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3、关于费用与负债。第三十五条第三款“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导致其承担了一项负债而又不确认为一项资产,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存在不严谨的问题。在债务置换交易(一项债务换另一项债务)或在利润分配事项中,导致企业承担了一项负债,而且也不确认一项资产,但是否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呢?显然不能。我觉得严谨的表述应是: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导致其承担了一项新增负债而又不减少原有负债、或不直接减少所有者权益、不增加经济利益,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七)关于第九章会计计量

  基本准则引入公允价值是适当的,但其不宜将其简单地与其他四种计量属性简单拼凑在一块。为什么呢?因为公允价值实际上一个“价值体系”,其有许多表现形式,其中现值计量就是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之一。基本准则将公允价值与现值并列是不适当的。

  上述一些问题,有些内容可能吹毛求疵了,有些可能是我的理解有错误,但有些确实是重大缺陷。这些缺陷不弥补,可能贻笑大方。我国当代的许多会计学者喜欢“玩实证”,喜欢“玩新奇”,而我国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却缺乏深耕,研究水*十分浅薄,这使得我国会计准则在自己的思考方面捉襟见肘。不改变这种现状,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就只能跟在别人后边撵或者至于“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尴尬境地。

新会计准则学习心得体会2

  读完基本准则,我有以下三点整体印象:

  (一)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准则共11章,第一章总则明确基本准则的法律地位,以及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要素、会计记帐方法。在该部分,权责发生制位列会计假设之中,显然是受国际会计准则编报框架的影响(当然原基本准则也有)。在fasb等制定的概念框架中,权责发生制并不在会计假设之列(究竟处于什么地位比较模糊)。该部分关于“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的观点也是取材于国际会计准则编报框架。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大部分也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将“实质重于形式”明确列为原则之一,即显然受国际会计准则影响。第三章资产、第四章负债和第九章会计计量关于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受国际会计准则影响较大。比如,将资产定义为资源,资产的确认的可计量标准将“成本”可计量和“价值”可计量列为可选标准,都明显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是折中产物,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比如前述可计量标准的选择),这是借鉴它的好处。但与fasb等制定的概念框架相比,国家会计准则的会计理论水*就稍显不足,前瞻性相对差一些,这是借鉴它的坏处。

  (二)根据现代会计环境进行调整。一是原准则提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新准则完全抹去了这种“计划经济时代的遗迹”,*成了与其他市场主体*等的“信息使用者”,排序还靠后。二是结合了会计发展的大趋势,引入了公允价值。

  (三)增强基本准则的“基础性”,并尝试增强其可操作性。这是新基本准则留给我最强烈的印象。前者表现为三、四、五、六、七、八关于会计要素的规范,剔除了原准则对“具体要素项目”的内容,只描述基本要素本身。第十章对会计计量进行了一般性规范。后者突出表现在准则制定者尝试对一些概念进行了定义,包括:对资产定义中的“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拥有”、“控制”、“预期带来的经济利益”等概念的解释;对负债定义中的“现时义务”的解释;立足会计主体角度对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对利得与损失的定义;在费用部分对成本、费用、支出的区分等。不过,之所以称后者为“尝试”,在于依我之见,其结果很不成功,留待下面评述。

新会计准则学习心得体会3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培训班学习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得能力是远远没有达到工作的要求的,实际的工作远比想象中的要细致得多复杂得多,这时才真正领悟到“活到老学到老”的含义。实际的工作能力是书本上没有办法教授给大家的,必须要通过实际工作来积累与强化。

  会计学作为为一门与实际工作结合紧密的"学科,实习是检验学校里的教学成果的最好的试金石。学校中所有学到的知识都要转化为工作能力,这样才真正做到了学有所用。从这个层银行工作面上来看,我们的会计教育和实践是有一段距离的。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会计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是会计的发展是在实践中来完成的。所以,我们的会计教育应当与实践结合起来,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具体说就是要处理师德培训好“三个关系”:即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以课堂为主题,通过实践将理论深化;假期实践与*时实践的关系,以假期实践为主要时间段;社会实践广度与深度的关系,力求实践内容与实践规模同步调进展。我非常希望学校能加强实际的工作与党校学习心得理论教学之间的紧密结合程度,实践可以非常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针对性,对我们这些毕业生尽快熟悉实际工作是非常有好处的。

  在实习期间我也深刻的感觉到了国企的工作效率非常需要大力的提高。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企业发展观下是国期的通病。在这次实习中我也深刻的感觉到了这一点,仅举两个例子:一天,有一个同事一上午只工作了两个小时不到,其余的时间都在一个接一个的打私人电话,一边说着自己很忙,另一边手里却什么活也没干;另一件是关于年初报税,在银行工作资料还没有准备好,单位却在下午三点定好了地方开联欢会(下午是一点半上班),于是,大家都去联欢了,报税的时间就被推迟了。我认为,造成这种效率低下的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铁路这种大型国有垄断企业没有引入非常有效和富有活力的竞争机制,分配方式不够灵活,直接影响了员工的工作动力与工作效率。我个人认为改变这种局面的直接可行的方法有两个:其一,领导的工作作风的改变;其二,员工在工作时间约束的加强。我认为,联欢会虽不是庆功会,但也应该是在不发展观影响正常的工作的前提下举行的,而不能由于要开联欢会而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如:税收滞纳金);员工在工作时间,应主要处理公事,如有特殊情况,可请假专心处理私事,而不应该占用较长的工作时间、利用公共设施处理私事。这是我的一些个人的学习教师法看法,作为一名员工,我也是希望自己所供职的企业越来越好。

  通过这三周的实习,我接触到了真正的账本、凭证,亲手进行了简单的实际业务的处理,真正从课本中走到了现实中,从抽象的理论回到了多彩的实际生活,细致地了解了现实中会计业--大的务处理的流程,认真观摩了师傅针对具体业务的处理,使我对会计实务的认识从纯理性的上升到实践,从实践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了更深刻的理性认识。尽管实习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受益匪浅,我深信这段实习的经历会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学习发展观作带来非常积极的影响。


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规定3篇(扩展7)

——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菁选3篇)

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一)加强对企业负责人及高级管理人员培训和教育,转变企业

  管理者的观念,为培训工作确定新的培训思路目前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的法律和管理意识不强,重营销轻管理,重税收轻会计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管理者对会计方面的知识、政策、法规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区。因此各级*部门应该通过不同形式、层次的`宣传和引导,使企业管理者从本质上转变观念,提高对财务工作的认识水*,让他们既学会“赚钱”,又学会统筹地“用钱”,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好地为创造效益服务。在组织《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培训时,我们除了对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的培训外,可以增加对中小企业管理者的培训。对财务人员的培训重在业务上培训,对企业管理者的培训重在说明《小企业会计准则》对改善企业管理水*以及提高效益的价值。

  (二)重视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的培养,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财务人员的素质教育,是落实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有效途径。首先,应加强财务人员的在岗培训,不断优化会计专业队伍的结构;其次,中小企业应完善用人机制,改变任人唯亲的任用观念。一方面,摒弃家族化或亲缘化等不利于企业发展的用人方式,注重选拔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财务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应该为会计制度的落实及人才重用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财务人员自觉学习、不断充电,注重财务人员理论与实践水*相结合,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建立适合中小企业自身经营特点的会计制度

  《小企业会计准则》虽然充分考虑了我国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提供了会计核算规范,但它毕竟是一个原则性的规范,各中小企业管理者在认识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后,应克服惰性思想,根据自身的实际生产经营特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更详细、易操作的会计核算规范,并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适时进行修改、调整与充实。企业制定的会计核算规范不能成为一纸空文,企业管理者应坚决予以贯彻执行。还可以利用专业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制定合理的会计核算规范,监督会计核算规范的执行。

  (四)构建完善的控制环境,设置合理的会计机构,严格划分不相容职务

  控制环境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因此各中小企业管理者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理念,形成符合企业特点的经营管理方式、管理控制方法、组织结构等。各中小企业管理者应重视会计机构的设置,设立合理的会计岗位,规模小的企业一般设会计主管兼稽核、主办会计、出纳三个岗位。中小企业应对授权批准、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

  (一)财务会计制度的缺失

  我国的中小企业基本就是以国家颁布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为准,大多不会花精力制定符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如财务审批、成本核算、验收计量、资产盘点、内部牵制等基本制度,几乎没有成文的规章制度。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处于创业阶段,产品生产和销售是关注的重点,会计制度的制定在短期内难以显现效益,而且现有的人员较少,工作量大,无暇顾及制度的建立健全,管理者的惰性往往会占上风,放任会计制度的缺失。这种状况不仅使企业经营管理混乱,造成企业资产流失、浪费严重,也导致外部监督困难重重。

  (二)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使得管理水*不高

  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投资者就是经营者,企业与个人家庭财产经常相互占用,给财务工作带来困难。在财务人员任用上,不是以能力为先,而是任人唯亲。出纳岗位不是老板娘掌管就是任用自己的亲属,主办会计不是外聘兼职会计就是任用沾亲带故懂财务的人。由于中小企业发展前景不明、待遇低,导致社会认同度不高,即使企业管理者有聘请优秀财务人员的愿望,其吸引力远不如大企业。有些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老化,故步自封,不学习新知识,《小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后《小企业会计制度》已废止的情况下,仍在沿用老的制度,不知道使用相对完善的会计方法,更不会使用复杂的会计技术。

  (三)财务会计造假现象具有普遍性

  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有通过偷税漏税增加财富的想法,当经营状况不好时,又有强烈逃避债务的愿望。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离,企业管理者把自己的大额消费计入企业的成本,增加管理成本支出;不核算现金交易且不需发票的业务,以达到少确认销售的目的;任意调整产品成本,影响企业实际利润。同时企业不规范建账,增加了税款征管的难度。(四)产品成本核算和管理不规范由于企业管理者对成本管理的漠视,会计主管专业素质较低,几乎没有企业会根据自身的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确定合适的成本核算对象、项目和计算方法。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产品成本核算和管理制度只有原则性的规定,因此很多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特别是成本结转环节极不规范。企业没有对各品种或各批次产品成本的归集与分配,不能合理核算各种产品的实际成本,在成本结转上基本不进行产成品与在产品的分配,即使留有在产品,也是人为随意估算,没有合理的分配方法。企业忽视原始资料的收集,成本核算随意,通过人为控制成本,调节应纳税额,偷逃税款。

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

  (一)加强对企业负责人及高级管理人员培训和教育,转变企业

  管理者的观念,为培训工作确定新的培训思路目前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的法律和管理意识不强,重营销轻管理,重税收轻会计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管理者对会计方面的知识、政策、法规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区。因此各级*部门应该通过不同形式、层次的`宣传和引导,使企业管理者从本质上转变观念,提高对财务工作的认识水*,让他们既学会“赚钱”,又学会统筹地“用钱”,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好地为创造效益服务。在组织《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培训时,我们除了对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的培训外,可以增加对中小企业管理者的培训。对财务人员的培训重在业务上培训,对企业管理者的培训重在说明《小企业会计准则》对改善企业管理水*以及提高效益的价值。

  (二)重视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的培养,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财务人员的素质教育,是落实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有效途径。首先,应加强财务人员的在岗培训,不断优化会计专业队伍的结构;其次,中小企业应完善用人机制,改变任人唯亲的任用观念。一方面,摒弃家族化或亲缘化等不利于企业发展的用人方式,注重选拔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财务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应该为会计制度的落实及人才重用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财务人员自觉学习、不断充电,注重财务人员理论与实践水*相结合,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建立适合中小企业自身经营特点的会计制度

  《小企业会计准则》虽然充分考虑了我国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提供了会计核算规范,但它毕竟是一个原则性的规范,各中小企业管理者在认识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后,应克服惰性思想,根据自身的实际生产经营特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更详细、易操作的会计核算规范,并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适时进行修改、调整与充实。企业制定的会计核算规范不能成为一纸空文,企业管理者应坚决予以贯彻执行。还可以利用专业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制定合理的会计核算规范,监督会计核算规范的执行。

  (四)构建完善的控制环境,设置合理的会计机构,严格划分不相容职务

  控制环境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因此各中小企业管理者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理念,形成符合企业特点的经营管理方式、管理控制方法、组织结构等。各中小企业管理者应重视会计机构的设置,设立合理的会计岗位,规模小的企业一般设会计主管兼稽核、主办会计、出纳三个岗位。中小企业应对授权批准、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规定3篇(扩展8)

——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 (菁华1篇)

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1

甲方(聘用单位):乙方(受 聘 人):

地 址:家庭住址:

法定代表人: 身份证:

根据法律相关规定,甲乙双方经*等协商同意,自愿签订本合同,共同遵守本合同所列条款。

第一条 合同期限

合同有效期:自__21X年__5__月__1_日至 2xx 年 5 月 1 日,合同

期满聘用关系自然终止。

第二条 工作内容

乙方同意根据甲方工作需要,担任 会计岗位工作。乙方的工作内容为:

全面履行企业会计职责,负责公司各种票据的收集、分类、制作凭证,做

到帐目清楚,凭证齐全。

编制有关财务报表,完成分类帐、总帐、报表和月度、季度、年度财务分

析。

3、与税务机关进行报税,负责税务办理,协调处理好与税务机关的关系。

负责销售货款督催、结算。

进行年度公司清产核资工作。

根据公司领导布置,提供会计分析资料。

第三条 工作条件和劳动保护

1、甲方根据乙方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按国家有关规定向乙方提供必要的劳动条件及劳动用品.甲方需为乙方购买财务软件,方便公司财务工作的展开。

2、甲方可根据工作需要组织乙方参加必要的业务知识培训。

3.甲方根据企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情况,不断提高和改善职工生活福利待遇。

4.乙方有参加甲方民主管理,获得政治荣誉和物质奖励的权利。

5.乙方上岗后应按照甲方的生产和工作要求,掌握本岗位的工作技能和操作规程,按质按量地完成各项规定的生产和工作任务,并接受甲方职能部门的有关考核。

6.乙方在合同期内,应树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主人翁精神风貌,维护企业声誉,爱护集体财产。

第四条 工作报酬

从合同签订时间起甲方每月支付乙方的实际发放工资为不低于人民币 35 元/月,甲方于次月 1日以货币形式将上个月的工资支付给乙方。甲方为乙方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保款,缴费标准不低于实际发放工资金额。

第五条 工作纪律

1、乙方应遵守甲方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自觉服从甲方的管理。

2、乙方应自觉维护本公司声誉和对外形象, 爱护公司的设备和设施。要自觉的保守企业秘密, 不准将公司的财务报表、产品技术资料、图纸和磁盘记录资料提供他人查阅和复制。并不得在其他企业兼职。

第六条 聘用合同的变更、终止和解除

1、聘用合同依法签订后,合同双方必须全面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合同。确需变更时,双方应协商一致,并按原签订程序变更合同。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的,原合同继续有效。

2、聘用合同期满或者双方约定的合同终止条件出现时,聘用合同即自行终止。

在聘用合同期满一个月前,经双方协商同意,可以续订聘用合同。

3、经聘用合同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聘用合同可以解除。

4、乙方做好本职工作依法履行职责,不得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如有违反甲方有权追究乙方责任。

5、乙方应保守甲方有关生产、经营的技术资料。

第七条 其它事项

1、甲乙双方因实施聘用合同发生争议,按法律规定,应在甲方所在地提起仲裁或诉讼。

2、本合同一式二份,甲方一份,乙方一份,经甲、乙双方签字后生效。

3、本合同条款如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甲方(盖章)乙方(签字)

代表(签字):

签约时间: 年 月日


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规定3篇(扩展9)

——新会计准则下盈余公积的会计处理 (菁选2篇)

新会计准则下盈余公积的会计处理1

  (1)《企业财务通则》规定,法定公积金的提取比率为10%.法定公积金累计额达到注册资本50%以后,可以不再提取。任意公积金提取比例由投资者决议。

  企业按规定提取的盈余公积,借记“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任意盈余公积”科目,贷记“盈余公积”科目(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

  外商投资企业按规定提取的储备基金、企业发展基金、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借记“利润分配——提取储备基金、提取企业发展基金、提取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科目,贷记“盈余公积”科目(储备基金、企业发展基金)、“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2)经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决议,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或转增资本,借记“盈余公积”科目,贷记“利润分配——盈余公积补亏”、“实收资本”或“股本”科目。

  经股东大会决议,用盈余公积派送新股,按派送新股计算的金额,借记“盈余公积”科目,按股票面值和派送新股总数计算的股票面值总额,贷记“股本”科目。

  中外合作经营根据合同规定在合作期间归还投资者的投资,应按实际归还投资的金额,借记“实收资本——已归还投资”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借记“利润分配——利润归还投资”科目,贷记“盈余公积”科目(利润归还投资)。

  「例」甲企业2007年度的净利润为100 000元,没有以前年度亏损,按照10%的法定比率提取法定盈余公积10 000元。该企业投资者决定按照5%的比率来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额为5 000元。

  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时:

  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10 000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10 000

  提取任意盈余公积时:

  借:利润分配——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5 000

  贷: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 5 000

  「例」2007年1月10日,某企业的股东大会决议,用盈余公积弥补以前年度亏损,金额为500 000元。账务处理为:

  借:盈余公积 500 000

  贷:利润分配——盈余公积补亏 500 000

  「例」2007年1月20日,某企业的股东大会决议用盈余公积派送新股,股票面值10元,派送的新股总数为10 000股,账务处理为:

  借:盈余公积 100 000

  贷:股本 100 000

新会计准则下盈余公积的会计处理2

  盈余公积是指企业按照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各种积累资金。盈余公积的提取实际上是企业当期实现的净利润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的一种限制。提取盈余公积本身就属于利润分配的一部分,提取盈余公积相对应的资金,一经提取形成盈余公积后,在一般情况下不得用于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盈余公积的用途,并不是指其实际占用形态,提取盈余公积也并不是单独将这部分资金从企业资金周转过程中抽出。

  企业提取盈余公积主要可以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于弥补亏损。企业发生亏损时,应由企业自行弥补。弥补亏损的渠道主要的有以下三条:

  ①用以后年度税前利润弥补。按照现行制度规定,企业发生亏损时,可以用以后5年内实现的税前利润弥补,即税前利润弥补亏损的期间为5年。

  ②用以后年度税后利润弥补。企业发生的亏损经过5年期间未弥补足额的,未弥补亏损应用所得税后的利润弥补。

  ③以盈余公积弥补亏损。企业以提取的盈余公积弥补亏损时,应当由公司董事会提议,并经股东大会批准。

  (2)转增资本。企业将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时,必须经股东大会决议批准。在实际将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时,要按股东原有持股比例结转。用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时,转增后留存的盈余公积的数额不得少于转增前注册资本的25%。

  「例」甲企业经过股东大会批准,用任意盈余公积20 000 000元转增资本,其账务处理如下:

  借: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 20 000 000

  贷:实收资本 20 000 000

  企业提取的盈余公积,无论是用于弥补亏损,还是用于转增资本,只不过是在所有者权益内部结构的转换,如企业以盈余公积弥补亏损时,实际是减少盈余公积留存的数额,以此抵补未弥补亏损的数额,并不是引起企业所有者权益总额的变动;企业以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时,也只是减少盈余公积结存的数额,但同时增加企业实收资本或股本的数额,也并不引起所有者权益总额的变动。至于企业盈余公积的结存数,实际只表现企业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表明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个来源而已,其形成的资金可以变现为一定的货币资金,也可能表现为一定的实物资产,如存货和固定资产等,随同企业的其他来源所形成的资金进行循环周转。

推荐访问:会计准则 国际 国际会计准则主要规定3篇 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规定1 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规定1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