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18篇

时间:2022-11-20 09:15:07 浏览量: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18篇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实用文档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今天我把参加心理健康培训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向大家做个汇报。各位老师对于学生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18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18篇

篇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实用文档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今天我把参加心理健康培训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向大家做个汇报。各位老师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都有自已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理解、做法。所以我讲的不妥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给予指正。

  小学生身上存在着某些心理问题,其中或多或少存在常见心理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心理敏感、容易自卑、孤独,焦虑等,这些极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和健康成长。

  现在的农村小学生随着现代教育的开展和物质生活的提高,他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复杂。尤其是电视、游戏的影响……使有的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难以处理的矛盾,进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开展,它既然有形成开展的过程,我们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我们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必须重视,虽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学生仅仅极少数,但是我们发现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偏差问题随年龄增长,因此需要对全体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及有关部门都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一、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敏感: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就像我校六〔3〕班的陈小龙同学,由于他妈

  .

  实用文档

  妈改嫁了,他觉得他妈妈遗弃了他,全世界都亏欠了他,小小事情就大发雷霆。有一次,他疑心别人讲他闲话,就拉那位同学到厕所“算账〞,打了那位同学一顿,老师批评了他几句,他就把老师办公室的所有书本撕破、灭火筒也仍掉,玻璃也打碎,好似孙悟空大闹天宫一样,搞到整个办公室乱七八糟,制止他搞事的男老师也被他打伤。班主任也给他吓哭了,校长在几十公里外开会也赶回来处理。这样的事情不下十屡次,经常疑心别人对不起他,然后就生气闹事。

  〔二〕自卑:它是一种过多的自我否认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例如我班的小杰同学,他个子矮小,经常在叹气,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敢和同学一起玩耍,独来独往。我同他谈话中知道他喜欢打篮球,就鼓励其他男同学带他去打篮球,挖掘他的优点,让他找回自信,并向他解释,男孩子一般到中学才慢慢发育,就会长高了,到时可能你比其他男生还要高大英俊。

  〔三〕孤独: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就如我们班的小容同学,她接受能力比拟差,根底知识不好,班上许多同学都不愿意和她做朋友,从而使她也失去了自信心,不敢接近同学。但我发现她在劳动方面较积极,做起班务事都很好,我便“聘请〞她当我的“小助

  .

  实用文档

  手〞,每天帮我收拾讲台,放学后锁门等。让她觉得“我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是老师的好帮手。〞然而她做每件事情都很认真,都完成得在非常好。一段时间下来,让她重拾了信心,她开始走进人群,从“听〞到“讲〞到“谈〞了,同学们也开始改变了对她的看法。慢慢地她的成绩也有了进步。

  〔四〕冷漠:通过对本校学生及家长的问卷调查,“受到重大刺激、不流泪〞一项中,38%的家长认为,孩子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响的刺激表现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如前两年我教的一位学生王健强同学,他学习成绩很好,但他就是不爱说话,班里的同学想跟他说几句话,却总是受到他的冷眼还击。甚至是老师表扬他或者批评他,他总是向别人投向冷漠的眼神,真让人对他捉摸不透。

  〔五〕焦虑:小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考试上。面对考试,低年级的小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此担忧更加明显。说明,小学中、高段学生面对不同的外界因素,焦虑的程度有显著差异。因此,作为老师一定要适当调节学生的心理,作业要适量布置,留一些时间给学生关心下身边的事情,例如看电视新闻、和家长聊天,帮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松弛白天紧张的学习心情,明天才有精神再继续奋斗。

  三、学校应采取的对策〔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那么。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

  .

  实用文档

  须遵循“面向全体、宽容、保密、持续〞的原那么: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这一个学生的一切。宽待每

  一个学生,就不能把学生分类,不能假设班级学生存在好、中、差三等,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行为习惯不同而看不起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宽容,心与心难沟通,教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进行。

  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持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系列化,二是要有长期的规划和打算,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应急任务,而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小学教育的一局部,伴随整个小学阶段。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1.端正办学思想,坚持素质教育。学校领导办学的思想要科学合理,不以分划线,重视素质教育,这样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2.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通过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到达有德的气氛、智的启迪、体的设施、美的情趣等根本要求。以团队活动为中心,组织开展丰富多采的科技文体活动和其他教育活动,在学习文化知识和根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方案、有目的地举办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更好地培养多样的兴趣和爱好,活泼校园文化,优化校园文化生活;组织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团队及班会活动,既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卫生知识传授,又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和思想品质教育。创造一种和谐的生活学习

  .

  实用文档

  环境,师生之间友爱团结,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彼此敞开心扉,倾吐心声,任课教师、班主任要成为小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以上活动,使小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使其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面向全体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采取情境导入,讨论辨析、传授训练等方法,循序渐进,系统传授初步的心理卫生知识。有针对性地围绕小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灵活进行,重点突破疏导,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指导小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对全体小学生进行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身心和谐开展。

  4.开展心理咨询效劳。成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设立心理问题信箱,定时开通心理咨询热线,订阅有关报刊,购置有关书籍,学生自由阅读,自我寻求答案。建立心理档案,开展经常性的定期的心理检查及咨询效劳。购置常用的心理训练、测试仪器设备,提高小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协助教师科学准确地掌握心理问题。有方案地组织心理问题问卷调查,认真统计分析,面向全体小学生,加强心理指导。总之,通过咨询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因人疏导,因材施教。

  5.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高尚品质是培养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开展的保证。能否培养出身心健康,个性开展全面和谐的跨世纪人才,学校教师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承当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教师的衣着、表情、言谈举止的风度以及待人接物,为人处事都可能直接给小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

  实用文档

  高素质的教师在教育中,能给小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小学生如沐春风、兴味盎然、心情舒畅。教师无声的语言悄悄打动小学生的心,到达效仿疗法的目的。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健康地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是假设小学生群体中大量存在心理问题,而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开展,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矫正。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根底。

  .

  

  

篇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学生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状况、精神状态和社会交际能力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但长久以来老师和家长对健康的认识一直都是生理上无残疾、无病痛就是健康。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教育体制的逐步深化,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受到了社会和教育界的重视。因此通过分析小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教育策略和解决办法,已成为小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因素分析

  造成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来自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综合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主要是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等因素。

  (一)社会因素

  毫无疑问,在现今这个媒体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媒体确实是极大地促进了信息和的交流。然而,媒介过度应用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如媒体充斥的大量儿童不宜的黄色图片和暴力视频、媒体社交网站、网络游戏等。我在网络查找了有关研究生倪琳的调查数据,大部分教师和家长都认为目前我国媒介中色情、暴力、恐怖的内容较多,85%的教师和73.4%的家长对此表示担忧;在各种媒介的驱使下,孩子就会有以下心理障碍:去模仿暴力、嗜物癖、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而不愿接受现实等等。

  (二)学校因素

  由于社会对知识人才需求量的扩大,所以学校与家庭的重心都转向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从而疏忽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教育。就拿课堂实例来说吧,对于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有时候你一句提高音量的讲话他都会吓得尿裤子;还有最近这几年各地中小学学生跳楼自杀案件

  越来越多,经受一点点挫折就产生轻生的念头,这都跟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击打能力有关,同时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到位的恶果。

  (三)家庭因素

  由于我们学校大部分都是来自西吉、海原、固原这些地区移民过来的孩子,家庭情况较为复杂,有父母离婚的,有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看管的,有家庭情况十分困难的,然而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和父母关注程度,仅限于孩子上学能按时完成老师给布置的任务,放学能安全到家。他们潜意识里就觉得孩子去学校教书育人就是老师的责任,哪里还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例如:爷爷带孙子去上学,孩子死活不肯进校门,直到有次W校组织的心理沙盘游戏活动中才知道孩子是讨厌语文老师才不愿去学校。实例:我们班有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孤僻,也不与其他同学交流,有时还会有暴力倾向,一个小姑娘完全男孩化。

  (四)自身因素

  第一,缺乏自信心。在自卑心理的的驱使下,他们可能会因为家庭条件状况或自己的外貌长相或自己的学习成绩,担心会受到同学的讥讽和老师的指责。第二,逆反心理强烈。现在的孩子普遍发育较早,尤其是心理发育较为突出。同时他们的好奇心也极强,往往大人们禁止让他们触碰的东西他们越是想接触,如抽烟酗酒、打架斗殴、打牌赌博、等。第三,自控能力较差。小学生自我约束、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能力较低,如上网玩游戏无节制,常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打架斗殴,违犯校纪校规。第四,自私心重。做什么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低年级的学生尤为突出,如爱打小报告、出卖同伴等。

  二、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是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给学生以健康的指导。提高教师心理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和保障,一个心理不健康的老师怎么会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因此,学校应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让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部分心理专业技能,这样有利于开导学生和对其加以正确的指导,尽量减少教育中的失误。而且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地给学生带个好头。

  三是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开展学校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一方面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教授,另一方面可以在这些课堂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减少心理障碍和预防其他心理问题的出现。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整的和谐发展。

  四是学校要有一定规模的心理咨询场所,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并给其良方。学校可以成立一个教师心理咨询辅导团队,定期培训和学习心理方面的专业技能,负责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通过阳性强化法、放松训练法、合理情绪疗法、沙盘游戏等方法来释放学生心理压力,从心理和身体一并促其健康成长。

  五是学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发展学生智能、拓宽视野、发散思维、增长才干、加强交流、团队协作精神等,在这些活动当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他们的健康爱好,增添乐趣,提高心理素质。

  结语:

  总之,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时代挑战的有力应答。小学生们是祖国的花朵,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心理和生理的发育与发展,他们在学习、生活、同伴交流和自我认知等方面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

  有些学生还会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异常现象。严重阻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只有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道德及身心健康等方面不断提高,个性得以张扬,使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成功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三: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心理现象曾被恩格斯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但进入本世纪以来,与之相连的心理问题逐渐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更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研究学习的问题。21世纪的小学生,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但据调查表明,小学生中,有近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等。时下,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一、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学习和升学竞争导致的过度焦虑。

  这种过度焦虑,往往年级越高,情况越严重。但现在也出现了向低年龄、低年级发展的趋势,一些孩子刚刚入学,家长就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是不是能考全班第一,甚至全年级第一上,一旦成绩不理想,就连吓带逼、连骂带损、连打带罚,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2)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现在的小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许多人从小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不宽容他人等不良倾向。而且孤僻、不合群的情况也很严重,这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面临很大的问题。

  (3)与父母、师长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小学生与父母、师长难以沟通,相互间缺乏必要的理解也是造成他们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冲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之后,更加突出,使他们普遍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躁。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1)社会影响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很大,如享乐主义等思想的蔓延,渲染暴力的书刊和影视等。另外,遍布城乡的游戏厅、网吧等也成了诱发其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2)家庭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教与家风对孩子的心理及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也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不管是“溺爱型”、“高压型”,还是“放任型”的家庭教育,都极易造成孩子的心理出现各种问题。

  (3)学校教育影响

  由于种种原因,在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致使学校生活单调、乏味,许多学生对学习生活感到枯燥,心理恐慌,信心不足。

  (4)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自身的成长环境,经历,性格特点,生理早熟与心理晚熟之间反差的增大,思维的片面性,主观性,感情上的冲动性等,也都易形成心理问题。

  三、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对策:

  要解决好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就必须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活动,因此,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立足点,心理学原理则是指导我们开展工作的方法论。

  1、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优化成长环境。要大力提倡讲文明,树新风,积极营造适合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要教育、引导学生自觉远离游戏厅、网吧等不宜进入和涉足的营业性娱乐服务场所;同时,学校应认真落实素质教育,积

  极开展丰富多采、健康向上的活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2、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开展指导和训练。一方面要让家长懂得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懂得家庭教育的正确方法,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符合学生心理规律。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对教师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进行心理指导和心理训练。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心理素质。

  3、建立科学的学生心理档案。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时的需要,而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科学的学生心理档案不仅可以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能让我们及时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方法,以立足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而且还可以作为评价学生身心发展和学校教育效果的可靠指标。

  

  

篇四: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对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五个不同地区的16472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有异常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

  精品文档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认识(一)国家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中提出了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现实的需要,也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全新的课题。1999年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就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实施途径、师资队伍、条件保障等提出了六条意见。2002年9月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就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与目标、途径与方法、以及组织实施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不仅具有较强的规范性,还具有可操作性。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影响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二)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国与国的竞争将主要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因此,各个国家的教育工作者,都必然要考虑面向21世纪教育怎么办?长期以来,关心中小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身体、学业成绩、思想品德问题上,而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从教育的角度看,我们的教育任务之一应注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说,对以往只注重学生的智力素质,体力素质和思想素质进行纠正。我们教育工作中,应认识到,心理素质是其它素质的中介,它包括认识、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品质。没有健康心理,人是不可能充分、全面发展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还关系到人生的成败。不久前,有人曾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因此,心理素质是充分发掘和利用自己潜能创造人生、享受人生、提高生命价值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它与其它素质教育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共管一个整体系统中。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了切实提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认真研究和大力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三)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什么叫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患,还要是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生理与心理都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的心理功能正常,无障碍或无心理疾病,且在教育的积极影响下,个体的意向与其所处环境的限制之间能够得到良好平衡的精神状态。人的心理怎样才算是健康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积极的探索,现在,一般认为以下6个方面可作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1)有正常的智力;(2)有客观正确的自我认识;(3)有健全的人格;(4)有健康的情绪;(5)有和谐的人际关系;(6)有与社会协调一致的态度和行为。二、我国新时期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据新华社最近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小学占10%,初中占15%,高中占20%。20.5%的人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对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五个不同地区的16472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有异常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资料显示,近日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咨询热线对18000个咨询电话记录进行分析,发现本市中小学生的心理疑难问题主要集中在14个方面:交往适应、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择业茫然、生理发育烦恼、性心理偏差、亲子矛盾、社会环境适应、理想追求、宗教影响、法律保护、行为不良、心理严重障碍等。其中学习问题、交往问题、情感问题所占比重最大。其比例分别为40%、35%、25%左右。青少年成长中的烦恼集中在14岁至18岁这个年龄段,17岁的孩子烦恼最多。(一)学习问题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有两种现象:1、恐惧:目前,虽然都在谈“减负”,但学校课业任务仍旧繁重,竞争依然激烈,父母的期望值始终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2、厌学:厌学是目前中学生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学习差的同学。据有关资料统计:14%的小学生、29%的初中生、26%的高中生有厌学心理,高中生愿意上大学者100%,但愿意学习者不到10%;中小学生普遍存在考试焦虑、考场恐惧和认知变态现象;这种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二)人际关系问题这也是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惑和烦恼。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3、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谐,使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据有关资料统计:10%的小学生、28%的初中生、55%的高中生存在着交往上的障碍,缺乏责任意识与合作精神。(三)情感类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33%的小学生、41%的初中生、68%的高中生情绪波动性大,42%的小学生、51%的中学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在生活适应性方面:相当一部分因娇生惯养致使其依赖性强、不会劳动、不会自理,缺乏自立意识和生存能力;三、我国新时期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依赖心理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日益成为在校生的主体。他们有的在“糖水”里长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2.自负心理主要是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独生子女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总想事事占先抢头,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认识不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受到委屈,往往意志脆弱,承受力差,痛苦不能自拔,甚至走上绝路。3.自私狭隘心理: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4.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指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品质、智力、能力等感到怀疑并做出过低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感受。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并得到发展,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日益显著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中学生尚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我否定意识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绪的巨大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5.抑郁心理:抑郁心理是中学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老师和家长倾诉。6、孤僻心理:主要表现是喜欢独处,实属单飞的雁,不愿与他人接触,沉默寡言,内心产生压抑、苦闷。这种心理往往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正常交流,造成彼此之间的心理隔膜,影响人际交往,往往使学生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7.焦虑异常心理:焦虑心理是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当人们预期某种危险和痛苦境遇将发生时,通常都会产生焦虑反应,这种焦虑反应是带有普遍性的正常的适应性反应。然而,焦虑的程度过于严重时,就变成了惧怕,人的主观感觉就变得紧张不安,易产生不愉快预感。8、恐惧心理:是指对某种特定对象或境遇产生了强烈、非理性的害怕。而实际上这类引起害怕的对象或境遇,一般并不导致危险或威胁。对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的特殊害怕,是中学生最为普遍的恐惧心理。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9.易怒心理:所谓易怒就是指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喜怒无常,报复性强,常有干危险、愚蠢事的冲动,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现实生活中,有些中小学生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本来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别人看来不以为然,而他却犯颜动怒,火冒三丈。10、逆反心理:一些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顶撞。11.嫉妒心理:这是一种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重点中学的学生尤为明显。12.猜疑强迫心理:表现是遇事多疑、疑心太重。这类同学不能与同学正常交往、和睦相处,久而久之,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意志消沉,缺乏自尊自信等。13、厌学心理:目前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深感前途渺茫,为此,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害怕考试等等。(略)四、目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一)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教育对于学生个性心理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家庭中的生活是否和谐,对自己孩子能否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能否有效的和孩子进行思想上的沟通,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和保证。家庭因素的影响:1.家长的期望值太高。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子女的升学、分数成为父母心理平衡的补养品。不能客观的、实际的给孩子制定目标,也不重视实际潜能的开发,致使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于发生就学习问题责骂或毒打孩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2.家长重钱轻学的思想。特别是个体经营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第二产业”的父母,时常要求子女前去助工或有意无意的灌输“拜金主义”的思想,宣传学习无用。给学生对待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带来消极的影响。3.家庭的溺爱。父母的思想和文化素质偏低,并缺乏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家中两代人只有一个孩子,两代人对孩子的溺爱,尤其是隔代人的溺爱,往往会造成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或不负责任的说教,或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都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4.家庭分裂的创伤。完满和谐的家庭生活,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而家庭中生活不平静,经常发生家庭纠纷,甚至于相互施暴或父母离异,孩子会因缺少家庭温暖而造成心理伤害,是不容忽视的。以上这些因素都可能会造成学生的心灵扭曲,他们在这样的家庭中会出现自私、对他人施暴、喜怒无常、性格孤僻、情绪烦躁、忧郁等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我们的调查中显示:“在家常感到很无聊”,“晚上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父母不加干预”的初中占51%,高中占45%;“在家中诉苦会使家人厌烦”的初中占58%,高中占48%。“能够在家中畅所欲言”的仅占41%左右。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上家庭破裂,离婚率的上升,单亲家庭越来越多,是导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二)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社会问题。如:贪污、受贿、假冒伪劣、卖淫嫖娼、贫困失业、抢劫、离婚率升高等。这些社会现象的存在,使一些成人都产生了信仰危机和价值遗失,当然也会导致部分中学生思想上的混乱。调查中显示:“受到过骚扰”的初中占68%,高中占37%;“羡慕那些不用学习,而自由自在的人”初中占38%,高中占22%。(三)学校教育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个性特点的重要环节之一。学校教育工作中的缺憾与不足,势必会影响他们健康品格的形成。1.学校教育的误区—考试及考试成绩压倒一切2.教师的不健康心理的影响初中213名同学中“有想不通的问题,首先想到与老师聊聊的”只占35%;认为老师不会理解学生的却占45%;不希望老师多做家访的占65%。高中150名同学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8%,42%,64%。.3.学校教育管理因素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了一些违反学生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目前中学生厌学已达30%,有的地区甚至高达60%。五、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因此,我们应在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采取以下对策。1.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通过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达到有德的氛围、智的启迪、体的设施、美的情趣等基本要求。2.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全体学生进行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身心和谐发展。3.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的主渠道。4、成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设立心理服务室和悄悄话热线信箱,建立心理网络聊天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5、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素质的教师在教育中,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兴味盎然、心情舒畅。教师无声的语言悄悄打动学生的心,达到效仿疗法的目的。6、兼顾对学生家长宣传和指导。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使亲子关系和谐;顺其所思,与其所需;同其所感,引其所动;投其所好,扬其所长;用其所为,促其所成。7、心理拓展训练基本内容:个人及双人项目,沟通项目、破冰项目、团队协作项目基本过程:信赖关系的确立,目标设定、挑战压力、高峰体验、幽默与愉快、解决问题基本方法:从活动中进行体验和感悟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目前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高低,处事的心态平衡健康与否,将事关他们适应挑战的成败,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兴衰与存亡。青少年是祖国的明天和希望,因此在学校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研究和探索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010年下学期开展文艺、体育健康教育活动总结

  在教育局、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体育教师和各班主任的组织协调下,我校本着以“健康第一”为指导,紧紧把握提高学生体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成长这个核心,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2010年今年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课外活动,现将本学期的活动总结如下:现将本年度体育课外活动工作总结如下:

  1、政教处、艺体组制订详细的活动计划,明确职责,指定活动检查人员,在开学初召开全体教师和学生会,做好宣传工作,使教师和学生明确活动的意义。

  2、严格按照活动计划和要求开展体育课外活动。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学生体育课外活动时间和场地。固定活动场地和时间,提供形式多样的活动器材。鼓励学生利用自带器材开张丰富多彩的活动。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特性,针对性指导学生活动。

  3、加大检查力度,教务处和体育组分别安排专人检查,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向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反馈。

  4、定期组织班级间的竞赛活动,如校运会、广播体操比赛、乒乓球赛等,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乐于参加体育课外活动。

  5、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及时做好总结并保存相应的活动资料,以便今后不断改进和对外交流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健身和活跃学生生活,不但促进了学生体格体能的完善和发展,而且培养了体育的情趣、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社会情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活动的参与,使学生形成民主、公平、竞争的意识,使其不断自我发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一、学生情况分析:我们学校共有一千多名学生,小的只有六、七岁,大的有十二、三岁,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很喜欢体育课,喜欢各种体育活动。要利用课外活动的有利时机,为学生身心的发展打好基础。通过体育活动,锻炼学生的体力,开发智力,提高文化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优良品德,陶冶美的情操。二、任务完成情况

  本学期体育活动组织严密,活动有效。严格按照学期初制定的计划,及早动手,积极筹划,使课外活动时间、地点、人员固定,保证了活动的稳定性。另外,活动内容全面、具体,教师提前备课,活动时扎实有效。小组成员对活动内容掌握较快,每次都达到了较好效果。学生不仅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而且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大大提高,自学能力也有一定发展。二、主要经验和体会

  1、每次活动体育组都会提前准备。有班主任或任课老师负责,师生同乐。2、内容多样化。本学期主要以任务完成型完成,还有集体活动型,教师讲解型。任务完成型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问题能力,集体活动型可以集中全组学生的智慧,使问题的解决更灵活、更全面。3、针对性教育。活动时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发挥他们的长处,补足他们的短处,教师要分类指导,指定不同的目标,实施不同的教育。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活动有时比较缺少目的性,学生不知如何学习。以后要制定具体、明确的目标,严格要求和管理学生,要形成正规的管理模式,制定良好的纪律来规范学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生,让学生学有所得。虽然我校的体育课外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

  有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争取使我校的体育课外活动开展的更加丰富多彩、更有意义。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健康教育活动专题之校运会

  丹桂飘香送走了金秋,伴随着和煦的冬日,我校第---届冬季田径运动会圆满地落下了帷幕。在为期一天的校运会期间,各班体育健儿顽强拼搏,奋勇争先,展现出“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在校运会期间,各年级各班凝心聚力,团结一心,展现出空前的集体主义精神。正是这种拼搏精神、团结精神鼓舞着运动员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好成绩。

  在校运会开幕式上,各班方阵队整齐的队形,舞动着手中的道具大踏步向主席台走来。他们个个衣着鲜艳,面带笑容,昂首阔步,展示出青年特有的朝气与活力。这些班级的表演各有千秋,有的队形多样,有的衣着亮眼,有的动作齐整,有的编排新颖,他们整齐划一的步伐和口号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插入方阵队照片)

  比赛开始了,各班有秩序地听从大会指挥和安排,这与平时同学们严格自我约束是分不开的,女子1500米和男子3000米是最考验选手体力和毅力的项目,它虽然不如短跑那样让人兴奋,令人激动,但是绝对比短跑更加让人感动。在比赛中,选手要面临的不仅是身体上的考验,更是心理上的考验。参加这个项目的运动员真正体现了努力拚搏,永不服输的运动精神。

  (插入比赛图片)运动会既是检验学校体育教育的水平与质量,展示学生青春风采,考验体能与心理的具体实践,也是学校教学改革与事业发展的一次综合展演。它锻炼的是体力,激活的是生命,弘扬的是个性和青春活力,收获的是笑脸和精神风貌。所有选手在本届运动会上赛出了成绩,赛出了风格,发扬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在比赛中寻觅了更多的光彩和梦想,在比赛中创造了更多的美好和辉煌。校运会结束了,同学们应该赶快从运动会上的热闹和兴奋当中走出来,但是不要忘记带上运动场上那种拼搏进取、永不言败、团结一心的精神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来,让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更多、更大、更理想、更优异的成绩!

  校运会总结:(老师)(参考上一页)前面的一段客套话我不晓得写。。。⊙﹏⊙b主要有以下几点: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一、方阵布置及演练:为了开幕式方阵队的成功,班主任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努力是最多

  的,从策划到组织,经过她们精心的策划和刻苦的训练,方阵队的表演赢得了全校师生的认可,

  这与她们的付出是相关的。

  二、

  三、

  在选拔运动员方面,各班班主任积极参与校运会报名工作,努力挖掘班上体育精

  英,甚至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和选拔,以求适合项目的运动员中优中选优,体现了班主任班

  级荣誉感强,不甘落后的精神风貌。

  三、拉拉队:比赛时拉拉队是很重要的,它能给运动员无限的力量,很多时候它能带动运动员的激情,喊加油的时候,甚至有些班主任都成了学生,与同学们一起为本班的运动健儿加油。充分展现了各班师生团结一心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准备工作:本次校运会在*****老师的策划的尽心安排,---------------------为确保校运会的顺利进行,***老师做出来大量的准备工作,从开幕式节目的准备,到。。。。。(不会写)

  五、还有最重要的一个部分,那就是比赛中裁判的工作中,各岗位各部门的老师们各司其职,尽职尽责才保证了本次校运会的完美结束,老师们顶着烈日,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每一份工作,像****老师,那么大年纪了,他在担任****裁判过程中,比赛之前因为不了解比赛规则,认真积极地向组委会请教,非常不容易。。。。

  校运会告一段落,它让我看到了坪塘中学的老师们团结一心,为班级争光的精神风貌,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各年级各班要认真做好各项总结工作,带领学生们争取再上一个新台阶。

  精品文档

  

  

篇五: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322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指导思想有试偏颇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

  小学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许多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其实从小学时期就已滋生。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通常是身心成长和发育过程中的问题,表现为困惑、烦恼、心理失衡、不适应学习生活的现象,有些问题通常是在人格完善和心理成熟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暂时性、不确定性和普遍性,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调节。因此,一般性心理问题的产生与解决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动力。

  1、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入学适应问题。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

  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1.2学习方面的问题。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1.3厌学与逃学问题。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课堂学习、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作业不用心、预复习无恒心,形成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注意力分散,有意注意少,无意注意多,处于明显的分心状态;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

  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他们往往一提到学习就心烦,对家长和教师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差。

  1.4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

  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1.5意志障碍。1.5.1自我评价能力较低。主要表现:缺乏自信;常常对自己不满;不敢单独接受任务;与同伴不敢进行正当的竞争。这些儿童常伴有自卑的情绪体验。1.5.2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固执己见,不懂得为别人着想,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以自己的好恶来论人、论事,并且自以为是,甚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稍有不满,便大闹,大发脾气。干事情有始无终,粗心大意,缺乏责任感。1.5.3自制能力较弱。主要表现:感情用事,情绪波动大。做事情虎头蛇尾,甚至半途而废。上课随便说话,做小动作。经常不完成作业等。1.5.4抗挫折能力较低。感情脆弱,受不了小小的挫折,经不得一点委屈和失败。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中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

  志力非常薄弱。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

  1.6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说谎、攻击、退缩等。1.6.1说谎行为。主要表现:为了逃避惩罚或责任,故意说谎。为获得某些东西或荣誉而不惜说谎。1.6.2攻击行为。主要表现:打人、骂人,欺侮弱小同学。占有欲、支配欲强,性情急躁。缺乏同情心和正常的人际感情。蛮横无理,粗暴的扰乱别人,甚至在课堂上做出各种小动作打扰同学。好主动出击、喜欢公开批评他人、好开别人玩笑、拒绝与自己不和的人交往、喜欢报复、易为小事发怒等。1.6.3退缩行为。逃避、依赖、爱哭、不爱社交、自暴自弃等行为。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

  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

  1.7人格障碍及情绪情感方面的问题。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1.7.1羞怯。主要表现:见到生人脸红,不爱说话,即使说话也慢声细语。上课时不敢举手,不敢大声回答问题。参加活动时主动性不强,不敢带头或自愿去做某件事。1.7.2焦虑。分离性焦虑。主要表现:不愿上学,不愿离开家长,担心家长出意外,担心自己走失或被拐走。考试焦虑:主要表现: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害怕考试,考试时过分紧张。1.7.3易怒。主要表现:自我约束能力差,情绪不稳定。说话、做事好感情用事、不能理智地处理问题。遇事易冲动、任性。在困难面前,不能持乐观的态度。对符合自己心意的什么都好,遇到不顺心的事则怨气冲天,满腹牢骚。1.7.4嫉妒心。主要表现:盲目骄傲,不愿意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常对别人挑剔和贬低。感情上自私,只要求老师对自己关心、重视,看到老师关心、重视别人,就生气,甚至怨恨别人。与同伴相处,喜欢显示自己,讥笑别人。发现比自己强的人或事,轻则有意视而不见,重则想破坏。1.8依赖心理。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

  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1.9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2、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复杂多样。其中,生理因素如遗传、发育、疾病等是能否实现心理健康的自然基础,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与社会因素在维护人的心理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个体的心理素质及其成熟发展水平等内部因素则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导因素。因此,对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的分析,应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一般来说,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几个方面来分析。

  2.1来自小学生自身的因素。2.1.1遗传因素。在农村,由于近亲婚姻造成儿童生理发育先天不足,相貌不佳或残疾,智力偏低等,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学习和生活,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其他人也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必然造成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2.1.2气质类型。小学生同成年人一样,气质类型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其中,胆汁质和抑郁质类型的学生对不良刺激反应敏感,他们极易产生不健康心理。就教师批评而言在我们看来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却是莫大的打击。如辽源市一小学生因受老师批评而服毒自杀的事件,恐怕与那位学生的气质类型有直接的关系。2.1.3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童年期儿童的身体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其大脑

  的发育趋于成熟,这对其心理发展极为有利,因此,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因此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2来自家庭的因素。家庭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环境,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情感意志,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2.2.1长辈的溺爱。众所周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30多年,使我国的家庭发生了重大变化: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有的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错误时,父母尤其是祖父母也不说一个“不”字,过分溺爱孩子,天长日久,子女便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时,便不能接受,无所适从。2.2.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家庭,父母从来不把子女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一员,认为子女只能逆来顺受,惟命是从。他们对子女过于严厉、粗暴和专制。还有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家庭教育往往陷入“爱的误区”,对子女过高要求,过度期望,过分保护,过度溺爱。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琴棋书画样样学,英语电脑门门通,考试名列前茅……只要学习好就言听计从,有求必

  应。而一旦失误,就挖苦讽刺,棍棒相加。家长这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到损害,独立性受到压抑,加上彼此间生活观,价值观等存在差异,很容易造成父母和孩子间关系紧张,隔阂加剧,使子女形成反抗、疑惧、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诱发心理问题。

  2.2.3家庭气氛不和谐。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给越来越多的孩子带来了不幸,严重破坏了儿童正常的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创伤难以愈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离婚的父母,有的没人要子女,有的随法院判决,不管哪种情形,都容易使子女放任自流,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更有甚者,在学龄期就仇视社会,嫉妒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比例比较大,研究证明,家庭冲突不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还会导致孩子在神经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态。2.3来自学校的因素。2.3.1学习负担过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小学生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背负着父母的希望和老师的期望。由于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课堂的现象依然存在。老师评价学生,社会衡量学校,理论上是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分数和升学率。为了追求升学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价值了学生的负担。这种局面使小学生疲于应付,心

  理极度紧张,导致他们用脑过度,皮层机能降低,从而影响学习效率,造成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或者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惧等不良心境,久而久之,部分人就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障碍。

  2.3.2教师教育方法失当。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一些教师把学生考高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忽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小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和爱护。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和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迁移、泛化到小学生与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际交往焦虑。2.3.3人际关系不良。研究表明,学校里的人际关系如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个小学生若能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悦纳、肯定和尊重,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同伴的情谊,他在学校集体里就会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其身心便会得到健康发展。反之,一个在师生关系和集体中经常受到冷落、排斥或否定的学生,会形成自卑感或产生敌对情绪,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发展。2.3.4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过去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我国曾不公正地对待心理学。

  80年代初,我国在部分高校恢复了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尽管普及心理学科学知识的工作已经做了20多年,但心理健康教育尚未进入小学课堂,小学普遍没有心理健康指导机构,国内较少的心理专家和心理医生对小学生来说更是鞭长莫及。

  2.4来自社会的因素。2.4.1社会竞争的加剧。虽然小学生还没有直接接触社会,但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无不在给他们灌输一个事实: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传播的瞬息万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机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使得小学生不得不体会到竞争的压力和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对现实充满迷茫和困惑,产生无所适从的心态,从而引起各种心理问题。2.4.2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在社会环境还没有达到净化的情况下,新旧体制的共存,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不健康东西的泛滥;一部分人的社会道德水平滑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儿童,这些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3、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与措施。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它并非洪水猛兽,它既然有形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必须重视,虽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学生仅仅极少数,但是我们发现

  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偏差问题随年龄增长,因此需要对全体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及有关部门都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3.1学校应采取的对策。3.1.1小学心理健教育的原则。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宽容、保密、持续”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分析的最大不同,心理分析研究的前提是把人作为有心理问题需要矫治,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人的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是假设小学生群体中大量存在心理问题,而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发展,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矫正。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这一个学生的一切。宽待每一个学生,就不能把学生分类,不能假设班级学生存在好、中、差三等,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行为习惯不同而看不起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宽容,心与心难沟通,教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进行。教师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学生,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不能原谅的错误,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教育好,如果有问题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适时的

  问题。保密事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

  教师一定要保密。谈话纪录、心理测试资料都要妥善保管。保密的对象包括学生本人、家长和其他的老师,不能随意使用学生个案资料,保密还要有时间的规定。

  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持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系列化,一是要有长期的规划和打算,要明确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应急任务,而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小学教育的一部分,伴随整个小学阶段。

  3.1.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良好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是时代发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应该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

  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例如可叫作“金苹果”俱乐部等。

  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测试与矫治。采用问卷调查、测试纸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现状,而后找出存在普遍意义的问题。测试量表宜采用心理专家提供的专门设计的量表,一般不提倡使用自己设计的心理调查表。测试的数据资料仅供参考而已,所有的数据都不可全信,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可能用数据表现的。通过测试调查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团体辅导、心理辅导俱乐部活动、个案教育等,进行必要的预防和矫治,促进小学生整体发展。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以帮助小

  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该课程可分为心理卫生与健康科普和实际训练操作两部分。前者是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者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借此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3.2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3.2.1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教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议如下:

  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首先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例如小学生在学校里被老师批评时,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劝解他,可是小学生被老师批评后,回家还会被家长变本加厉地再批评一顿,孩子肯定会感觉很委屈。因此,老师和家长应默契配合,由一方担任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击,要给孩子“温暖的家”的感

  觉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要倾听孩子说话。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里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予以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地位重要,建议工作忙的父亲们每周至少要与孩子共同用餐3—4次,在餐桌上的话题往往比较轻松,当孩子说话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温馨的时光。

  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并没有一致的意见,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往往过分宽或过分严。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寡爱。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3.2.2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

  长。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

  子女的理论知识,指导思想有试偏颇,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要改变这种形状,小学生的父母亟带需接受比较系统的再教育。社会也有责任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如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庭,使小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3.2.3父母要慎重对待离婚。

  父母离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宁静,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不少子女因此心理开始扭曲。为人父母者,当夫妻关系不和时,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万不要轻易去赶时髦、闹离婚。即便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在离婚前,也应当多为子女考虑考虑,毕竟孩子是无辜的,而且他们正处在发展时期,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3.3小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3.3.1小学生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那些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小学生应当在教师和家长的直接指导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3.3.2小学生要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如:(1)学会放松。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2)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

  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3.3.3小学生要善于求助,寻找支持。寻求帮助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积极态度,面对压力、困惑,要寻找心理支持,以获得良好的帮助和指导,有问题,可以和师长、亲人、朋友谈。求得帮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助的过程,我们所获得的不仅是这一次的办法,而是自己的更多体会。心理咨询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有所变化。在这个丰富的社会,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它的质量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提高。

  

  

篇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一)入学适应问题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二)学习方面的问题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三)厌学与逃学问题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农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1

  (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五)意志障碍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中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六)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

  2

  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

  (七)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八)依赖心理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九)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篇七: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今天我把参加心理安康培训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向大家做个汇报。各位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安康工作都有自已的实践经历和独特的理解、做法。所以我讲的不妥的地方还请各位教师给予指正。

  小学生身上存在着*些心理问题,其中或多或少存在常见心理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心理敏感、容易自卑、孤独,焦虑等,这些极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和安康成长。

  现在的农村小学生随着现代教育的开展和物质生活的提高,他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复杂。尤其是电视、游戏的影响……使有的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难以处理的矛盾,进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安康成长和开展,它既然有形成开展的过程,我们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我们认为小学生心理安康的问题必须重视,虽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学生仅仅极少数,但是我们发现学生中出现心理安康问题和行为偏差问题随年龄增长,因此需要对全体小学生进展心理安康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及有关部门都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安康教育,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一、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敏感: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就像我校六〔3〕班的小龙同学,由于他妈妈

  .

  z

  -

  改嫁了,他觉得他妈妈遗弃了他,全世界都亏欠了他,小小事情就大发雷霆。有一次,他疑心别人讲他闲话,就拉那位同学到厕所"算账〞,打了那位同学一顿,教师批评了他几句,他就把教师办公室的所有书本撕破、灭火筒也仍掉,玻璃也打碎,好似悟空大闹天宫一样,搞到整个办公室乱七八糟,制止他搞事的男教师也被他打伤。班主任也给他吓哭了,校长在几十公里外开会也赶回来处理。这样的事情不下十屡次,经常疑心别人对不起他,然后就生气闹事。

  〔二〕自卑:它是一种过多的自我否认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例如我班的小杰同学,他个子矮小,经常在叹气,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敢和同学一起玩耍,独来独往。我同他谈话中知道他喜欢打篮球,就鼓励其他男同学带他去打篮球,挖掘他的优点,让他找回自信,并向他解释,男孩子一般到中学才慢慢发育,就会长高了,到时可能你比其他男生还要高大英俊。

  〔三〕孤独: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就如我们班的小容同学,她承受能力比拟差,根底知识不好,班上许多同学都不愿意和她做朋友,从而使她也失去了自信心,不敢接近同学。但我发现她在劳动方面较积极,做起班务事都很好,我便"聘请〞她当我的"小助

  .

  z

  -

  手〞,每天帮我收拾讲台,放学后锁门等。让她觉得"我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教师的好帮手。〞然而她做每件事情都很认真,都完成得在非常好。一段时间下来,让她重拾了信心,她开场走进人群,从"听〞到"讲〞到"谈〞了,同学们也开场改变了对她的看法。慢慢地她的成绩也有了进步。

  〔四〕冷漠:通过对本校学生及家长的问卷调查,"受到重大刺激、不流泪〞一项中,38%的家长认为,孩子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响的刺激表现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如前两年我教的一位学生王健强同学,他学习成绩很好,但他就是不爱说话,班里的同学想跟他说几句话,却总是受到他的冷眼还击。甚至是教师表扬他或者批评他,他总是向别人投向冷漠的眼神,真让人对他捉摸不透。

  〔五〕焦虑:小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考试上。面对考试,低年级的小学生情绪紧,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此担忧更加明显。说明,小学中、高段学生面对不同的外界因素,焦虑的程度有显著差异。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适当调节学生的心理,作业要适量布置,留一些时间给学生关心下身边的事情,例如看电视新闻、和家长聊天,帮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松弛白天紧的学习心情,明天才有精神再继续奋斗。

  三、学校应采取的对策〔一〕小学心理安康教育的原则。开展小学生心理安康教育必须

  .

  z

  -

  遵循"面向全体、宽容、、持续〞的原则: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这一个学生的一切。宽待每

  一个学生,就不能把学生分类,不能假设班级学生存在好、中、差三等,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行为习惯不同而看不起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宽容,心与心难沟通,教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安康教育就难以进展。

  心理安康教育要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持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心理安康教育活动系列化,二是要有长期的规划和打算,要明确心理安康教育不是应急任务,而把小学生心理安康教育看作小学教育的一局部,伴随整个小学阶段。

  〔二〕学校心理安康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1.端正办学思想,坚持素质教育。学校领导办学的思想要科学合理,不以分划线,重视素质教育,这样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2.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通过优美干净的校园环境,到达有德的气氛、智的启迪、体的设施、美的情趣等根本要求。以团队活动为中心,组织开展丰富多采的科技文体活动和其他教育活动,在学习文化知识和根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方案、有目的地举办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更好地培养多样的兴趣和爱好,活泼校园文化,优化校园文化生活;组织以心理安康教育为主题的团队及班会活动,既进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卫生知识传授,又进展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和思想品质教育。创造一种和谐的生活学习

  .

  z

  -

  环境,师生之间友爱团结,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彼此敞开心扉,倾吐心声,任课教师、班主任要成为小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以上活动,使小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使其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篇八: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小学生常有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阶段性总结

  一、小学生常有心理问题(一)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示,学习是一项艰辛的脑力劳动。因为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

  理和心理压力。加之现有的教课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火上浇油。在这样重压下,学生身心遇到了极大伤害。小孩年纪越小,学习过程中越简单产生疲惫,假如学生的学习连续时间过长,很简单造成学习疲惫,若学生长久处于疲惫状态,会使其视力降落,食欲不振,面无人色,大脑供血不足,打盹,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浮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想缓慢等现象。

  (二)厌学与逃学识题

  据检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小学生主假如对学习缺少兴趣,学习比较费劲,以致长久跟不长进度,又缺少追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实时地赐予鼓舞,伤害了学生学习的踊跃性。所以,他们或许

  在讲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许在下边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讲堂上打打盹;或许干脆逃学、逃课,各处游乐。有些乡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获取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亲母亲干活,经商等。还有一些优等生,因为心

  理蒙受能力较差,一旦他人超出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简单产生厌学情绪。(三)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经过正常的人际交往、交流,人就能获

  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取生活学习的贴心朋友,获取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假如缺少正常交往,就会令人没法知足迷恋感,心里愁闷而没法发泄和清除,影响了小孩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因为当前的小学生绝大部分为独生儿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

  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经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所以,学生广泛存在着较率性、执拗、依靠性强的特色。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地点已改变,但仍旧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此在与他人交往中

  经常是惟我独尊,不可以善解人意;碰到困难不可以战胜,也不想战胜,缺少自信心,进而以致小学生不可以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惧怕感,

  过强的防备心理,其结果是关闭自己。并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妥,忽略对学生人际交往技术的培育。小学期间,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获取

  教师的关怀、理解与爱,教师如不可以以热忱的态度赐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谴责,学生则会感觉绝望,会有一种压迫感,产生悲观情绪,以致师生关系冷淡。这类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徙、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忧虑感。

  二、小学生常有心理问题的成因(一)来自小学生自己的要素1、遗传要素在乡村,因为近亲婚姻造成小孩生剪发育天生不足,容颜不好或残疾,智力偏低等,这使得他们不可以很好地学习和生活,经常感觉自己不如他人,其余人也用异常的目光去看他们,必定造成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2、气质种类

  小学生同成年人同样,气质种类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此中,胆汁质和抑郁质种类的学生对不良刺激反响敏感,他们极易产生不健康心理。就教师责备而言在我们看来是何足道哉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倒是莫大的打击。如辽源市一小学生因受老师责备而服毒自杀的事件,唯恐与那位学生的气质种类有直接的关系。

  (二)来自家庭的要素

  家庭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先环境,家庭氛围的利害,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感情意志,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1、父亲母亲的宠爱

  尽人皆知,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20多年,使我国的家庭发生了重要变化:独生儿女家庭愈来愈多。在独生儿女家庭中,有的父亲母亲视儿女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珍爱,不肯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儿女犯了错误时,父亲母亲也不说一个“不”字,天长地久,儿女自然形成了“惟我独尊”的心理,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同他人交往,碰到挫折时,便不可以接受,不知所措。

  2、家庭教育方式不妥有的家庭,父亲母亲素来不把儿女看作是与自己同等的一员,以为儿女只好逆来顺受,唯命是从。他们对儿女过于严苛、粗暴和专制。还有的独生儿女家庭中,家庭教育常常堕入“爱的误区”,对儿女过高要求,过分希望,过分保护,过分宠爱。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琴棋书画样样学,英语电脑门门通,考试首屈一指只需学习好就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而一旦失误,就奚落嘲讽,棍棒相加。家长这类不确本质的过高希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儿女的自尊心遇到伤害,独立性遇到压迫,加上相互间生活观,价值观等

  存在差别,很简单造成父亲母亲和孩子间关系紧张,隔膜加剧,使儿女形成抗争、疑惧、胆寒等悲观心理质量,引发心理问题。

  (三)来自学校的要素1、学习负担过重跟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小学生的竞争压力也愈来愈大,他们背负着父亲母亲的希望和老师的希望。因为素质教育还没有真实落到实处,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重书籍轻讲堂的现象依旧存在。老师评论学生,社会权衡学校,理论上是全面发展,本质上是分数和升学率。为了追求升学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价值了学生的负担。这类场面使小学生疲于对付,心理极度紧张,导致他们用脑过分,皮层机能降低,进而影响学习效率,造成他们对学习失掉兴趣和信心,或许产生忧虑、愁闷、压迫、惧怕等不良知境,长此以往,部分人就会不一样程度地产生心理阻碍。2、教师教育方法失当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一些教师把学生考高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忽略心理素质的教育和人际交往技术的培养。小学期间,小学生希望获取教师的关怀、理解和爱惜。假如教师缺少理解、耐心和爱心,不可以以热忱的态度赐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反而横加谴责,学生则会感觉绝望,产生悲观情绪,以致师生关系冷淡,这类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迁徙、泛化到小学生与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际交往忧虑。三、小学生常有心理问题的对策

  

篇九: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家长最爱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进行横向比家长最爱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进行横向比家长最爱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进行横向比较家长的思维是家长的思维是家长的思维是以为比较了才能给孩子树立榜样以为比较了才能给孩子树立榜样以为比较了才能给孩子树立榜样刺激孩子上进刺激孩子上进刺激孩子上进开动他的开动他的开动他的学习马达实际上拿孩子和别人比较只能产生自卑和抵触情绪因为孩子学习马达实际上拿孩子和别人比较只能产生自卑和抵触情绪因为孩子学习马达实际上拿孩子和别人比较只能产生自卑和抵触情绪因为孩子都有一颗积极上进的心都有一颗积极上进的心都有一颗积极上进的心孩子不是不想努力孩子不是不想努力孩子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因为各种达不到家长所期望的而是因为各种达不到家长所期望的而是因为各种达不到家长所期望的目标目标目标拿孩子的优势对比孩子的弱点拿孩子的优势对比孩子的弱点拿孩子的优势对比孩子的弱点除了让孩子自惭形秽除了让孩子自惭形秽除了让孩子自惭形秽抬不起头来抬不起头来抬不起头来极大极大极大的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的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的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压力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压力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压力以至于以后做什么事都是顾虑以至于以后做什么事都是顾虑以至于以后做什么事都是顾虑重重对自己毫无信心于是便产生了自卑心理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依赖依赖是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处理事情,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依

  靠别人而不能自立的心理特征。它是一帖消蚀自己意志的“麻醉剂”,是“窒息人类生存能力的城堡”,一个人如果养成依赖别人的习惯,就会成为软弱无能的人。

  (2)自私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

  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

  (3)自卑自卑也称“自卑感”,是指个体遭遇挫折、无法达到目的时的无力感、无助

  感及对自己失望的心态。自卑心理使人感到自己事事不如人,又没有勇气赶上去,悲观失望,消极处事,十分不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4)孤僻主要表现是喜欢独处,实属单飞的雁,不愿与他人接触,沉默寡言,内心

  产生压抑、苦闷。这种心理往往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正常交流,造成彼此之间的心理隔膜,影响人际交往,往往使学生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5)焦虑各种可以引起强烈或持久的心理压力的学习、生活事件都可能诱发过度焦

  虑。

  (6)妒忌妒忌是对他人在某方面超过自己而引起抵触的消极的情绪体验,也是不

  甘心自己比不上别人而烦恼的不愉快情感,以及由此所引发的相应行为。

  (7)逆反“逆反心理”是指小学生在受教过程中以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和

  生活的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现象。这种消极的心理品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8)厌学目前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升学难,就业难,

  出路窄的现象,深感前途渺茫,为此,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害怕考试等等。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1)依赖如今,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学生依赖心理问题已越来越多地摆在家长和教

  师面前的。它严重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阻碍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教育,来自于父母与长辈的溺爱。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真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不让孩子受一点儿累,受一点儿委屈,怕孩子被别人欺负,上学、放学都有专人接送,他们把孩子完全“囚禁”在自认为很“舒适”的环境里。这样做的后果有两种,一种孩子像蒋雅菁一样胆小、恐惧、焦虑和自卑,另一种则是恃宠、骄横、目中无人和自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小皇帝”。这两种孩子在与别人交往时不自觉地都带上了自身的特点,他们不知道该怎样与小伙伴交往,因而大家不欢迎这样的孩子,也从而影响了这种学生的全面发展。

  (2)自私引起学生自私的原因在于缺乏正确教育子女的原则和方法。有的父母强调

  忙,没有时间管教孩子。家长对孩子要求不严格,溺爱袒护孩子,不管要求合不合理,“一切从孩子”。另外则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现如今社会上“一切向钱看”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人比比皆是。党内腐败分子也层出不穷。这就给儿童提供了直接仿效的坏榜样。

  (3)自卑自卑感是幼小时在家庭里就开始形成的,所以幼年期的教育非常重要。相当

  一部分家长只会批评不会表扬,或说批评与年龄成反比。孩子越大,家长越挑剔,早就没有了孩子学走路时的赞赏心态。家长最爱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进行横向比较,家长的思维是,以为比较了才能给孩子树立榜样,刺激孩子上进,开动他的学习马达,实际上,拿孩子和别人比较,只能产生自卑和抵触情绪,因为,孩子都有一颗积极上进的心,孩子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因为各种达不到家长所期望的目标,拿孩子的优势对比孩子的弱点,除了让孩子自惭形秽,抬不起头来,极大的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压力,以至于以后做什么事都是顾虑重重,对自己毫无信心,于是便产生了自卑心理。

  (4)孤僻在学校,老师对学生的态度也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当下教师对学生要求

  过高是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往往以成人或者班中优秀生为标准向学生提出要求。在这高标准、严要求之下,使大部分学生过早地承受了这个年龄不应有的学习压力,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体验到的是失败的焦虑和苦闷,从而引起“低人一头”的心理。每个班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是否能公平对待具有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另外,还有那些总挨老师批评的学生也容易变得自卑;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学生如果被老师同学看不起,甚至受到歧视与嘲讽,他们便会感到自卑,不爱说话,性格内向,如果老师不主动与他们交流,对他们没有投入太多的关注,更容易使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值得老师注意,因而在同学中不被接受,于是不合群导致更为严重的自卑心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

  健康发展。因而,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应该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爱者和他们的心理健康咨询师。

  (5)焦虑从当前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看,过度焦虑主要来自学习方面,是学习压力过大、

  精神负担过重的结果,主要有学习任务过重、考试不理想,参加辅导班过多。当然也有来自家庭、学校及社会其他方面的事件的影响:同伴矛盾、师生冲突、家庭不和、亲子关系不良等。譬如,亲子关系不良,如果小学生在幼年或童年遭受亲子分离,使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安全感,或者父母对孩子过度干涉,过多批评、指责,都容易形成小学生的焦虑情绪。

  (6)妒忌小学生年龄小,知识较少,认知水平较低,喜欢表现自己,而自我控制能力

  又不足。在生活和学习中,他们希望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比别人好,希望得到家长、教师的肯定和表扬。因此当看到别的同学得到表扬或超过自己时,内心就会一时失衡,但又不能理性的对待,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于是便产生了妒忌。家长和教师错误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也是触发孩子妒忌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如教师过分强调分数,在班级中按分数排队,把学生的“升降进退”与其他同学对比,使学生感到其他同学对自己是一种威胁;某些家长在生活上一味攀比,“气人有笑人无”等等。

  (7)逆反

  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而有益的补充。由于小学生善于模仿、可塑性强,

  他们常常模仿电影电视或生活中的人物,而这些人物的个性与学校教育有很大的

  差异,与在校所接受的教育相左,形成反差,而滋生逆反心理。家庭教育是学生

  成长的摇篮,可为学生素质发展奠定基础。家庭教育还可对来自社会的种种影响

  起到“过滤”作用,通过合理的抵制与积极地吸收影响学生的成长。当然家庭教育

  也有其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家长的知识素养、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上。比如

  说:同样是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受到他人欺负,有的家长要求子女去告诉教师,

  也有的要求子女“以牙还牙”,还有的家长会主动上阵,去教育“欺人”的孩子,以

  给自己的孩子一个说法……另外,家长的一些诸如抽烟、赌博这类的陋习对学生

  逆反心理的形成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对学

  生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可替代也是不容忽视的优势.因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影响,

  学生个体间总存在着差异。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正视和认真思考的

  问题。但在教育教学中总有一些教师忽视学生身心发展与智力水平上的差异,而

  试图以统一的教育模式来培养学生,对达不到规定要求的还课以一定量的惩罚,

  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厌恶感,因而事事与你作对。有些教师不学无术,

  缺乏教育方法,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既无新鲜感,又无针对性,对学生缺乏应有

  的吸引力,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腻味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将逐渐失

  去权威性,进而与之对立,产生逆反心理。

  有关部门一再呼吁减轻学生

  负担,但在实际中却从未根本解决过这个问题。小学生的课业压力主要来自几个

  方面:第一,受以考试成绩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拼命灌输,

  课外则布置大量的作业,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地应付考试,学生一写作业

  就头疼。一次去朋友家,只因朋友对正在吃饭的孩子说了一句:“赶快吃完写作

  业去。”孩子一碗饭吃了半个小时。第二,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大,教育不得法。一些教师已经意识到应当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家长不同意。为了自己孩子能“多学知识”,许多家长在孩子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后,还要布置额外的作业让孩子做,有的则硬性规定每天作业时间必须达到2小时或3小时。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如此大量的、长时间的作业必然给他们心理上带来负面作用。小学生长时间从事作业,往往导致注意力转移,做错题是常事。做错题对小学生的作业行为是一种负强化,使学生越来越害怕做作业,厌烦作业。第三,作业挤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有些家长甚至不让孩子有一些其他感兴趣的活动。除了少数简单的学习课题之外,若要求牢固掌握知识并能熟练运用知识,多次重复又是不可缺少的。这里就存在一个作业适量的问题。

  (8)厌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做父母的抱怨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是

  因为不用功,贪玩,作业老不做。教师评价成绩差一些的学生时,也常说这个学生又笨又懒,不喜欢学习,经常不做作业。实际上,有一些学生正是因为常听到这样的评价,而越发助长了厌学情绪。心理学对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表明:小学儿童对人的评价和自我估价,大多是重复父母、教师或其他有威信者的评论。当成人把儿童学习成绩的不理想简单地归究于儿童的懒惰、厌学时,儿童大多会接受,觉得自己真的又笨又懒。这就要求成人特别是教师,在对儿童的学习结果寻找原因时,一定要慎重。有实验证明:当学生有进步时,如果把原因归于他自己的努力,而不是一定要把它归因于某一外部因素时,那么他的进步将会是持久性的。当儿童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应尽量避免在儿童身上找原因并严加指责。

  (三)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1)依赖指导学生主动创造克服“依赖”的条件,给自己施加必要的压力,迫使自己

  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学会自立,如:可以说服爸爸妈妈,给自己规定一定的家务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做,尽量别让爸妈担心。与同伴发生了冲突,自己想办法解决,不要急于报告;摔倒跌伤了,自己爬起来去包扎伤口;乘车自己买票;钮扣掉了自己缝……让学生明白也许,在这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出洋相。但是,不必后悔,这是学会自立必须付出的代价“吃一堑”,才能“长一智”!(2)自私

  首先,应该端正办学的思想。克服学校、家庭和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认真落实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学校、家庭、社会对少年儿童这方面教育的重视程度。其次,要找到切合实际有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小学生的自私心理都很强,对他们的教育不能粗暴和强制,而应建立在尊重、理解、民主、平等的基础上。采用符合他们心理特点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因势利导,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榜样示范法、行为训练法、自我教育法等。最后,优化他们的成长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优化学校环境。可利用班级的板报多介绍一些大公无私先进人物的事迹,在走廊的墙壁上可贴一些大公无私人物的画像。在学生中开展“奉献爱心”活动等。优化家庭、社

  会环境。需要舆论的大力宣传,长辈、成人的榜样效应等,从而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教育氛围。

  (3)自卑

  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不能苛求孩子。对孩子的要求应该与孩子实际的能力和水平相适应。孩子取得成绩,应及时表扬、鼓励,使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对于平时学习成绩差、考试总不及格的孩子,应以关心和安慰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错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给孩子以耐心的指导,一步步地提高孩子的成绩,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逐渐树立自信心。

  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抵制自卑。教师通过某一方面的比较,让他知道比自己差的人还有,自己不是没有希望的,暂借用一下阿Q精神。不过要注意的是:防止后遗症的发生,不可以帮助了这个同学又打击了另一个同学。也可以通过优点来纠正缺点。例如:一个体育很好的学生因自己的成绩而自卑,教师就让他做了体委,并且鼓励他参加体育训练。结果运动会时,他多项得冠,教师又不失时机地教育引导。从此以后,他的学习像体育运动一样,成绩很快上升,自卑心理也自然消除了。

  (4)孤僻过度焦虑的产生原因不同,每个学生自身情况的异同,都使矫正的方法不能

  千篇一律。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火眼金睛”,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每个学生产生过度焦虑的原因做到对症下药,分而治之。对于哪些平时情绪较稳定的学生,如果突然出现过度焦虑的某种表现,要及时查清病因,对他们要特别的关注爱护,适时调整措施。像由于学习成绩差,遭到老师和同学严重歧视的原因造成的,要立即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向学生讲清道理,平时做到多鼓励、少批评,改变他的境遇,调整他的心态,从而消除其心理负担。而对于长期存在过度焦虑表现的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应制定一份有针对性的改造训练计划,重点培养他们的自信、自主,客观判断方面的能力。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对好的方面应及时的给予鼓励,在倍加的关爱下,帮助他们找回成功的感觉,激发他们克服焦虑的勇气,使其在充分展现自身潜能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意义。通过长时期的帮助,来逐步改造。在此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还要及时反省自己,付出更多的细心、耐心、爱心才能奏效。

  (5)焦虑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教师要以新课标的实施为契机,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课外活动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一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教师的评价方法有很大的导向作用,教师要积极改变传统的、不合理的评价方法。如期末评奖时不能只评几个三好生、优秀干部,而要给予每位同学某个方面的奖励。如从特长方面、品德方面、个人发展方面、行为习惯方面等。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实行班级学生自主管理、干部轮换。给每位学生表现自己、展现才华的机会,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价值,都有超过别人的能力。从而正确认识到别人超过自己是正常的,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开展经常性的集体

  活动,帮助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经常性的集体活动中互帮互助,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集体中每个成员的成绩都是集体的荣誉,别人取得成绩应该由衷地祝贺别人。

  (6)妒忌

  (7)逆反教师要绝对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师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智力、体力、文化基础、学习环境、条件、学习动机、意志等都各有差异,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就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训练。给每个学生发挥自己能力,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教师要努力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这样,在积极向上的班级里有健康的舆论,同学间团结友爱,自尊自重,有助于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8)厌学1、老师和家长要默契合作,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孩子具有健康的心理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前提。教师利用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对家长进行教育方法的指导。并常与家长联系,共同培养孩子健康美好的心灵。因此老师要与家长默契配合,由一方担任严厉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攻小学生,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比读书考试更重要。

  2、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不能采用单调死板、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一种乏味的心理状态,致使学生感到学习成了一种负担。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采用先进教学手段,科学的教育手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发现厌学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看到希望,树立信心。

  3、减轻学业负担,要使学生从持续紧张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只能从减轻学生负担入手,相对地压缩学习时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通过适当降低要求、降低教学难度、减少作业量,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喜欢干的事,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习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的精力,能够情绪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兴趣小组,不仅能使他们学到既动脑,又动手的本领,而且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发新的学习需要,发展广阔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一些成绩差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学习不感兴趣,但他们当中不乏热衷于文娱、体育等活动的人才。如果能组织他们参加这类活动,就可逐步把他们在这方面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中来。

  总之,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探讨,找出原因,采取相应对策,对学生耐心细致的引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必将得到矫正和克服。

  

  

篇十: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心理安康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中的热点问题,目前,一份全国22个省市对4~16岁儿童的调查结果显示,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在6.32%~16%之间,也有不同角度的研究结果指出,儿童有或轻或重心理障碍的人数在30%~50%之间。这些研究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儿童心理安康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也是影响儿童一生开展的大问题。一、小学生心理常见问题

  小学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开展的重要时期。许多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其实从小学时期就已滋生。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问题。(1)学习困难学习困难又叫学习障碍或学习失能,是指个体在从事某些特定知识、技能的学习时出现重大困难,以致无法完成同龄人能够完成的任务。学习困难儿童的学习困难不是由智力缺陷或缺乏教育时机所致,而是由于大脑无法自我约束,大脑功能方面的缺陷造成的。(2)厌学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近年来,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小学生的厌学情绪有所增长。小学生的厌学病症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苦闷感,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对教师或家长的学习要求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不好,甚至发生旷课、缀学现象。2.行为问题。(1)多动症

  多动症也称“儿童多动综合症”,是指儿童表现出与其实际年龄不相称的,以注意松散、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为主要特点的行为障碍,并且影响学习成绩和班级纪律,所以受到了家长和教师的普遍关注。

  (2)品行障碍品行障碍是指个体反复出现违反社会道德标准或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包括攻击性或对抗性行为。在小学生当中比拟常见的有欺负和说谎等行为。传统上我们习惯于把学生的品行问题归结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其实从心理学角度看待和处理品行问题更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两者许多方面能产生互补的作用。(3)攻击性强很多学生会在被别人不小心踩了一脚时予以报复,包括语言上的(骂)和有形的(反踩一脚)行为,这说明小学生具有对抗性或攻击性行为,有这种趋向的学生容易出现品行障碍。3.情绪问题。(1)焦虑分数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因为已能体验或预计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使担忧更为明显。这种心理障碍如果处理不好,可能给学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2)冷漠、孤僻很多人看电视遇到伤心、感人的情节都会感同身受,而很多学生那么不会流眼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这实际上是对感情反响的刺激表现为了平淡,缺乏与之相对的情感体验和表情。

  还有很多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不能感到快乐,其中的一局部学生还会感到自卑,显示出少数的学生存在孤僻的心理。孤僻是心理上的屏障,这种心灵上的孤寂极不利于小学生安康心理的形成。

  二、基于现状,学校、家庭应采取的对策1.全面开展心理安康教育的实践。根据以上调查,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详细情况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确定开设的课程内容。这些内容最好是以团体教育即班级授课为主,而且要配备相应的教材。同时也要辅以个别教学,因为有个别同学也许有很多特殊的实际问题,那就可以通过谈心、行为指导、强化等手段到达培养目的。2.在开展心理安康教育时,加强教师的心理安康。在对小学生进展心理安康教育的同时一定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安康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教师的压力是空前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当对教师进展适当的心理辅导,使他们释放内心的苦闷,防止躯体压迫症、焦虑症、神经衰弱、高血压、严重心理疲劳。3.加强家长的自身修养。家长自身的素质,本是就是一种教育因素。对子女影响极大。它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有人说:“打铁先得自身硬。”这就是告诫做父母的要特别注重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

  

  

篇十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据辽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1995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60%,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70%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三)厌学与逃学问题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农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五)意志障碍

  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中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

  (六)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

  (七)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

  (八)依赖心理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九)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来自小学生自身的因素

  1.遗传因素

  在农村,由于近亲婚姻造成儿童生理发育先天不足,相貌不佳或残疾,智力偏低等,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学习和生活,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其他人也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必然造成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

  2.气质类型

  小学生同成年人一样,气质类型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其中,胆汁质和抑郁质类型的学生对不良刺激反应敏感,他们极易产生不健康心理。就教师批评而言在我们看来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却是莫大的打击。如辽源市一小学生因受老师批评而服毒自杀的事件,恐怕与那位学生的气质类型有直接的关系。

  3.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

  童年期儿童的身体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其大脑的发育趋于成熟,这对其心理发展极为有利,因此,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因此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来自家庭的因素

  家庭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环境,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情感意志,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1.父母的溺爱

  众所周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20多年,使我国的家庭发生了重大变化: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有的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错误时,父母也不说一个“不”字,天长日久,子女自然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时,便不能接受,无所适从。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有的家庭,父母从来不把子女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一员,认为子女只能逆来顺受,惟命是从。他们对子女过于严厉、粗暴和专制。还有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家庭教育往往陷入“爱的误区”,对子女过高要求,过度期望,过分保护,过度溺爱。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琴棋书画样样学,英语电脑门门通,考试名列前茅……只要学习好就言听计从,有求必应。而一旦失误,就挖苦讽刺,棍棒相加。家长这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到损害,独立性受到压抑,加上彼此间生活观,价值观等存在差异,很容易造成父母和孩子间关系紧张,隔阂加剧,使子女形成反抗、疑惧、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诱发心理问题。

  3.家庭气氛不和谐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给越来越多的孩子带来了不幸,严重破坏了儿童正常的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创伤难以愈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离婚的父母,有的没人要子女,有的随法院判决,不管哪种情形,都容易使子女放任自流,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更有甚者,在学龄期就仇视社会,嫉妒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比例比较大,研究证明,家庭冲突不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还会导致孩子在神经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态。

  (三)来自学校的因素

  1.学习负担过重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小学生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背负着父母的希望和老师的期望。由于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课堂的现象依然存在。老师评价学生,社会衡量学校,理论上是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分数和升学率。为了追求升学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价值了学生的负担。这种局面使小学生疲于应付,心理极度紧张,导致他们用脑过度,皮层机能降低,从而影响学习效率,造成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或者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惧等不良心境,久而久之,部分人就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障碍。

  2.教师教育方法失当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一些教师把学生考高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忽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小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和爱护。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和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迁移、泛化到小学生与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际交往焦虑。

  3.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

  过去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我国曾不公正地对待心理学。80年代初,我国在部分高校恢复了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尽管普及心理学科学知识的工作已经做了20多年,但心理健康教育尚未进入小学课堂,小学普遍没有心理健康指导机构,国内较少的心理专家和心理医生对小学生来说更是鞭长莫及。

  (四)来自社会的因素

  1.社会竞争的加剧

  虽然小学生还没有直接接触社会,但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无不在给他们灌输一个事实: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传播的瞬息万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机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使得小学生不得不体会到竞争的压力和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对现实充满迷茫和困惑,产生无所适从的心态,从而引起各种心理问题。

  2.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

  在社会环境还没有达到净化的情况下,新旧体制的共存,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不健康东西的泛滥;一部分人的社会道德水平滑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儿童,这些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三、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它并非洪水猛兽,它既然有形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我们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必须重视,虽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学生仅仅极少数,但是我们发现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偏差问题随年龄增长,因此需要对全体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及有关部门都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1.小学心理健教育的原则。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宽容、保密、持续”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分析的最大不同,心理分析研究的前提是把人作为有心理问题需要矫治,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人的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是假设小学生群体中大量存在心理问题,而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发展,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矫正。

  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这一个学生的一切。宽待每一个学生,就不能把学生分类,不能假设班级学生存在好、中、差三等,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行为习惯不同而看不起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宽容,心与心难沟通,教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进行。教师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学生,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不能原谅的错误,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教育好,如果有问题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适时的问题。

  保密事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教师一定要保密。谈话纪录、心理测试资料都要妥善保管。保密的对象包括学生本人、家长和其他的老师,不能随意使用学生个案资料,保密还要有时间的规定。

  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持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系列化,一是要有长期的规划和打算,要明确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应急任务,而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小学教育的一部分,伴随整个小学阶段。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良好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是时代发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应该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例如可叫作“金苹果”俱乐部等。

  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测试与矫治。采用问卷调查、测试纸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现状,而后找出存在普遍意义的问题。测试量表宜采用心理专家提供的专门设计的量表,一般不提倡使用自己设计的心理调查表。测试的数据资料仅供参考而已,所有的数据都不可全信,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可能用数据表现的。通过测试调查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团体辅导、心理辅导俱乐部活动、个案教育等,进行必要的预防和矫治,促进小学生整体发展。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以帮助小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该课程可分为心理卫生与健康科普和实际训练操作两部分。前者是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者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借此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1.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教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议如下:

  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首先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例如小学生在学校里被老师批评时,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劝解他,可是小学生被老师批评后,回家还会被家长变本加厉地再批评一顿,孩子肯定会感觉很委屈。因此,老师和家长应默契配合,由一方担任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击,要给孩子“温暖的家”的感觉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要倾听孩子说话。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里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予以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地位重要,建议工作忙的父亲们每周至少要与孩子共同用餐3—4次,在餐桌上的话题往往比较轻松,当孩子说话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温馨的时光。

  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并没有一致的意见,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往往过分宽或过分严。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寡爱。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2.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长

  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指导思想有试偏颇,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要改变这种形状,小学生的父母亟带需接受比较系统的再教育。社会也有责任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如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庭,使小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3.父母要慎重对待离婚

  父母离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宁静,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不少子女因此心理开始扭曲。为人父母者,当夫妻关系不和时,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万不要轻易去赶时髦、闹离婚。即便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在离婚前,也应当多为子女考虑考虑,毕竟孩子是无辜的,而且他们正处在发展时期,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三)小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1.小学生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那些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小学生应当在教师和家长的直接指导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2.小学生要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如:(1)学会放松。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2)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3.小学生要善于求助,寻找支持

  寻求帮助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积极态度,面对压力、困惑,要寻找心理支持,以获得良好的帮助和指导,有问题,可以和师长、亲人、朋友谈。求得帮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助的过程,我们所获得的不仅是这一次的办法,而是自己的更多体会。心理咨询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有所变化。在这个丰富的社会,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它的质量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提高。

  

篇十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现在绝大多数小学生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对学习、考试、人际交往、家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心理上准备不够,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且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研究小学生心理问题已非常迫切,不容忽视。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1.家庭原因。(1)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从一些问题学生的家庭背景来看,父母的失职是造成孩子发展不正常的重要原因。许多家长忙于生计,或双双外出而未能尽到管理教育孩子之职责,或虽在家但疏于管理教育孩子,使他们养成了自由散漫、任性等坏习惯。(2)家长的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有的父母对自己的言行不检点,造成负面影响,带坏了孩子。不少家庭不懂得小学生心理发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教育孩子。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孩子没有耐心;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或者见识面狭窄,教育方法难于奏效,致使学校教育的成果付之东流。2.学校原因。(1)对于小学生来说,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太大。有的学校“应试教育”主宰、统揽一切,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满负荷的课余安排,频繁的考核、竞赛,以及同学间的“不健康竞争”等,势必对小学生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网”。(2)教师教育方式不当。有的教师一味抓所谓“教育质量”,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学生的个性不能张扬,能力、特长无“用武之地”,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少数教师歧视、羞辱差生,对待有缺点错误的学生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常常为学生一个小小的失误而大动肝火,甚至去体罚和变相体罚,使学生神情恍惚、精神紧张,给学生心灵造成了严重伤害,久而久之就产生了胆小、恐惧等心理障碍。3.社会原因。主要是不良社会风气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现在的社会风气不尽人意,歪风邪气尚有一定市场。影视、网络的普及,给部分儿童虚拟情感走向极端创造了可能。文艺出版界鱼龙混杂,相当一部分内容是“拳头+枕头”,学生接触多了会起到负面作用,玷污孩子纯洁的心灵。另一方面,不良的社会环境,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庸俗的思想,贪污腐败、不公平竞争等丑恶现象,直接影响到学生人生观的正确形成和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1.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所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尤为重要。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特点,以便取长补短,并根据这些心理特点予以启发、化解或引导训练,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2.重视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主要是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使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人格辅导、学习辅导和生存辅导三个方面。3.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学

  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引路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要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总之,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尽管孩子入学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响,但是这与学校教育阶段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人格、兴趣爱好及各种技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人的潜能也将初步得到开发。我们只有从小抓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十三: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小学生心理成长中常见问题及其教育对策研究

  内容提要当今社会,伴随着社会、经济开展,社会群体人生观、教育观、家庭观等观念转变,使小学生面临着更多更重心理负荷,假设不能及时疏导与调节,就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障碍,对其个人成长与开展以及社会、家庭带来不良后果。本研究以提高小学生心理安康水平为出发点,归纳小学生心理开展特点及常见心理安康问题,从多个角度分析小学生心理安康问题成因,并在此根底上提出了对小学生心理安康问题进展矫治与指导建议。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安康问题教育对策一、小学生心理开展一般特征1.小学生身体开展身体开展是儿童心理开展物质根底,小学生身体安康开展为他们从事学校学习活动提供了保证,而脑及高级神经系统发育更是他们心理开展前提与重要物质根底。小学生身体开展在人一生开展中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状态。他们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每年增长2~2.5千克。同幼儿相比,骨骼更加巩固,但由于骨骼中所含石灰质较少,比拟容易变形、脱臼。小学生身体肌肉组织虽有所开展,但不够强壮,缺乏耐力,容易疲劳,不易长时间从事过于剧烈体育活动2.小学生认知开展小学生感知觉已逐渐完善,他们方位知觉、空间知觉与时间知觉在教育影响下不断开展,观察事物更加细致有序。

  第1页

  小学生记忆能力也迅速开展,从以机械识记为主逐渐开展到以意义识记为主,从以具体形象识记为主到词抽象记忆能力逐渐增长,从不会使用记忆策略到主动运用策略帮助自己识记。

  小学生言语也有很大开展,能够比拟熟练地掌握与运用口头言语,在教育影响下,逐渐掌握了书面言语,学会了写字、阅读与写作。

  小学生思维根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所占成分较多,而高年级儿童抽象思维成分较多。

  总之,在系统学校教育影响下,小学生认知水平得到了很大开展。

  3.小学生社会性开展儿童入学以后,社会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与教师与同学在一起时间越来越长,在与教师与同学相处中,儿童学习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及竞争一些根本技能技巧。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对儿童学校适应有重要影响。这种关系质量既影响到儿童对学习兴趣,对班级、学校归属感,也影响到学生情绪、情感开展。小学阶段也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一个重要时期,儿童学业成败、社会技能、来自教师及同伴社会支持对其形成自信或自卑个性品质有很大影响。小学生道德认识能力也逐渐开展起来,从只注意行为后果,逐步过渡到比拟全面地考虑动机与结果。由于认知能力开展特别

  第2页

  是观点采择能力开展,儿童越来越能从他人角度看问题,道德情感体验日益深刻。

  二、小学生几种常见心理问题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与社会文化素质上与谐开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开展。也可以说它整体优化教育。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安康开展,形成健全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安康比拟重视,而对心理安康却较少注意。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防止它。嫉妒与懒惰是小学生最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如何去克制,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心理表现。小学生懒惰表现尤为突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求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与素质,而懒惰心理就像一封闭大门,打不开它,提高素质、能力又如何谈起如今独生子女有严重依赖性。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或其他人,没有主见,缺少独立性,他们在家靠父母,在学校依靠教师,在社会上依靠其他人。这种依赖性就是导致懒惰主要原因。1、思想懒惰有懒惰心理学生在完成当天作业时,常找出各种理由拖拖拉拉,边玩边学,时间晚了,就想明天早晨早点起床再完成,面第二天又起床晚了,上学后,又有了新任务,这样明日复明日,学

  第3页

  习成绩可想而知。懒惰人常有依赖别人思想。教师们经常会发现,在课堂上踊跃发言总是个别几名同学,而更多人懒得动脑思考问题。心里想:反正我不举手,也会有人说出正确答案。这种依赖别人懒惰心理只会使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像这样学生,就鼓励他们,课堂上积极答复下列问题,可以在学生开展性评价展板上得一颗小星星,并制定学习方案。所有各科作业都严格按教师规定时间保质保量完成,逐步养成不完成作业不睡觉习惯,改掉懒惰思想。

  2、行动懒惰思想懒惰必然导致行动上懒惰。懒惰人明明知道某件事应该做,甚至应该马上做.可却迟迟不做,或硬挺过去;做事时总是无精打采、懒懒散散拖拖拉拉;做事不积极、不主动、不勤奋。例如:在我校小学生开展性评价中有“日常行为表现〞要求,而许多同学由于懒惰,即使是弯弯腰这样动作也懒得去做。学校每周末大扫除,总有个别行为懒惰同学溜边或干活时拈轻怕重,其懒惰程度可想而知。对于这类学生,帮助他们树立劳动最荣耀观念。在家里主动干一些力所能及事情,帮助父母清扫卫生、洗脸、洗自己衣物。在学校认真完成值日,不依靠别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与各种劳动活动,从而锻炼意志,磨练耐力。懒惰是成功绊脚石,在充满困难与挫折人生道路上,懒惰人习惯于等、靠、要,从来不想去求知、创造、拼搏、创造,最终

  第4页

  只能是一事无成。只有勤奋、刻苦、好学、上进,朝着预定目标孜孜以求,才会到达光芒项点,为此要努力克制懒惰习惯。

  嫉妒是一种比仇恨还强烈恶劣情绪,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他们消除这种情绪,净化心里意识,使他们普遍能见贤思齐,踏实学习,与别人友好相处。

  〔1〕、营造关爱气氛,消除嫉妒心理小学低年级学生起点根本一样,在学习与各种竞赛活动中形成差距相对而言并不悬殊,他们嫉妒主要对象是教师对某些同学偏爱,与教师对取得优异成绩同学溢于言表过分欣赏之情。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做到公正与公平。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对那些暂时落后、有待进步学生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意,并采取具体措施,帮助指导落后同学总结经历教训,改良学习方法,彻底改变落后面貌赶上来,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嫉妒心理。〔2〕、充分肯定成绩,强化进取信心在帮助落后者进步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每一点成绩,尤其是对那些落后程度比拟严重学生,更应该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淹没于问题与缺点之中“闪光点〞与细微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赞扬。这样就能使他们重新点燃自尊心火种,获得克制缺点、发奋进取勇气与自信。对于年幼小学生来说,教师表扬、肯定、奖励等外部手段往往有更大作用。〔3〕、在竞争中共同进步

  第5页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为充分实现自身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成绩超越对手过程。“合作〞是指学生群体为了共同目而相互协助以完成某项任务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由于认识上偏颇,以前对小学生强调竞争多了一点,而忽略了合作重要性。实际上这正是导致学生产生嫉妒等不良心理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优化学生间人际关心,在组织学生进展适量与适度竞争同时,必须强调、强化与之互补“合作〞。合作有助于学生开展良好个性,增强群体凝聚力,形成与谐教育气氛。

  心理安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与操作性为一体,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与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到达智力正常,情绪安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心理安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三、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影响人心理安康因素是复杂多样。其中,生理因素如遗传、发育、疾病等是能否实现心理安康自然根底,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与社会因素在维护人心理安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个体心理素质及其成熟开展水平等内部因素那么是影响心理安康主导因素。因此,对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应从多方面、多角度进展。一般来说,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与自身几个方面来分析。1、家庭因素

  第6页

  家庭是社会细胞,如果家庭环境不良,父母教育方式不当,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等,都会影响孩子心理安康。具体来说,不良家庭环境影响主要有:

  〔1〕、不良家庭类型。对社会不信任家庭、为达目不惜冒险家庭、只图眼前快乐家庭、爱动武家庭、缺损家庭等,都不利于孩子安康成长。

  〔2〕、错误家教方式。父母知识、经历、受教育程度以及教养态度、教育方式对子女心理发育、人格开展以及一生心理安康都有极为重要影响。一般来说,溺爱娇惯教养方式,会使孩子独立性差,性格胆小,退缩、依赖性强,或过分自我中心,好强任性;专制粗暴教养方式,会使孩子对家庭冷淡、疏远、不满、抗拒,直至敌意、憎恨,形成粗暴、虚伪性格;歧视略带教养方式,会让孩子养疑心、孤僻或憎恨、粗暴性格;而无视放纵教养方式,易使孩子形成懒惰、任性、不安性格。

  〔3〕紧张亲子关系。紧张亲子关系不仅给孩子带来过大心理压力与精神负担,而且还会因为孩子心理需要得不到正常满足而产生负性情绪体验,如沮丧、压抑、愤怒、绝望等。这些消极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排解,就可能引起心理障碍。、行为问题与各类心理疾病。

  2、学校因素〔1〕教育方式不当。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开展起主导作用,这虽为大家所公认,但并非所有学校教育都能对学生心理开展起

  第7页

  积极作用。研究材料说明,如果学校教育思想不端正,不是面向全体学生,而是将精力集中在少数尖子学生身上,或使多数学生产生自卑或逆反心理;而少数尖子学生那么易产生优越感,不能正确认识评价、对待自己与他人,从而造成人际关系不与谐。教师如果不了解或不关心保护学生,在教育中采取命令方式或强制、粗暴态度,或对他们苛求、严厉惩罚等,会严重挫伤其自尊心与自信心,造成学生极大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学生心理安康。

  〔2〕学习负担过大。当前不少学校与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无限制地增加学生学习负担与作业负担,造成学生负担过重,不仅无助于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反而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精神压力与心理紧张,从而引发不少学生厌学、惧学情绪,促使一些学生抑郁情绪与固执行为开展,对学生个性形成开展起了不良影响,甚至引起精神疾病产生。

  〔3〕人际关系不良。研究说明,学校里人际关系如何,对学生心理安康会产生很大影响。一个小学生假设能得到教师与同学悦纳、肯定与尊重,能感受到集体温暖与同伴情谊,他在学校集体里就会产生归属感与平安感,其身心便会得到安康开展。反之,一个在师生关系与集体中经常受到冷落、排斥或否认学生,会形成自卑感或产生敌对情绪,从而影响其心理安康开展。

  3、社会因素。尽管小学生受到主要外界影响来自于家庭与学校,但社会影响也是不小。社会文化、社会风气、社区人际气氛,无不对成长

  第8页

  中小学生产生耳濡目染作用。特别是在今天社会环境中,媒体兴旺,各种不良思想观念可通过多种渠道给小学生以负面影响,人们观念剧变、价值多元化也易使小学生单纯心灵不得不面对太多相互冲突价值取向,从而导致心理冲突增加。此外,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竞争日益加剧,贫富差距明显,成人心理压力增大,所带来焦虑、急躁情绪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

  4、个人因素〔1〕体质与生活卫生习惯。体质作为有机体活动生物学根底,影响着一个人身心安康。一般来说,体质好小学生精力旺盛,反响灵活、协调,适应能力、免疫能力强,更能有效应付各种压力,减少其对身心不利影响。由于人体各个器官系统活动都是受神经系统调控,所以在一个人体质中,尤为重要是神经系统发育状况及功能特点。神经系统发育良好,就为人身心开展奠定了良好根底,假设由于先天或后天不良因素,〔营养不良、病毒感染、不良药物、产伤等〕影响,致使大脑发育不良,便会导致智力落后心理障碍。此外,不同神经系统类型特点也对心理安康有着不同影响。如,胆汁质小学生神经类型为强而不平衡,易发生冲动性、激惹性方面心理问题,而抑郁质小学生神经类型为弱型,易发生孤独、自卑心理问题。身心是统一有机体,身体安康是心理安康根底。重视身体安康,注意培养小学生良好身体素质与生活卫生习惯,是维护与增进小学生心理安康重要措施。

  第9页

  〔2〕早期经历。心理学研究说明,早期家庭环境与个人经历对孩子一生都有重要影响。如果一个人从小没有得到父母足够关爱,或生活在不完整家庭中,会有强烈不平安感,这种不平安感可能会影响其一生,使其经常容易处于焦虑状态;或者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遭遇到重大打击或创伤性体验,如被遗弃或被强暴,无疑它会在人心中留下深刻烙印,影响其心理与行为。

  〔3〕心理冲突。心理冲突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方向动机欲望、态度、情绪、目标与反响同时出现,在人们内心进展争斗,既无法抛弃任何一放也无法把两者协调统一起来而产生紧张状态。例如,如果一个人对某人很不满,但又不想得罪对方,不能表达自己情绪,这时就处于一种心理冲突之中。心理冲突在个体准备做出选择或抉择时,面临着矛盾情境:选择这一样,同时却要丢掉另一个时机。这就使很多情况下个体选择很困难。许多学者,特别是心理动力学家认为,未解决心理冲突是安康大敌。心理冲突会使个体焦虑、失望,造成内心痛苦,甚至可以成为心理疾病直接诱因。

  小学生经常面临冲突情境有:在学习方面,学校要求与个人兴趣方面冲突,自己理想学习成绩与学习现状之间冲突,个人爱好、兴趣与学校、家长限制之间冲突,多种活动兴趣之间冲突,学生与教师之间冲突等。这就要求教师与家长重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并培养坚强意志品质,懂得合理欲求,

  第10页

  学会衡量利弊,善于取舍乃至“忍痛割爱〞,该断那么断,及时解决心理冲突。

  〔4〕耐挫折能力。耐挫折能力是一个人维护自己身心安康重要因素。个体受挫折后消极反响〔包括攻击行为、退化行为、退缩行为、固执行为等〕常会成为引发小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直接原因。

  小学生耐挫折能力普遍不高,这是与他们身心发育未成熟有关:他们认识水平低,社会生活经历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不高。因此,教师与家长一方面要注意优化环境,满足他们合理需要,减少不必要挫折;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对他们进展挫折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学会合理认知、积极认知,学会调节情绪,并不断提高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能力。

  四、对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进展矫治与指导应考虑到以下几点根本建议

  1.评估儿童心理行为是否适当,应充分考虑儿童年龄特征、理解能力与行为控制能力,并要以是否有利于儿童人格长远安康开展为依据。

  2.处置儿童不适应行为时,应分析导致这种不适应行为动机层次。根据Harlow意见,儿童不适应行为可分为三个层次:1〕试验性不适应行为,是由好奇心驱使而作出不当行为,其动机是好奇心;2〕习得性不适应行为,是由外界影响〔示范、建议、强化〕导致不当行为,其动机是有意取悦重要他人;3〕反响性

  第11页

  不适应行为,这种行为是未满足强烈需求表现。其中第3种不适应行为比拟严重,应引起教师高度重视。

  3.心理行为问题指导要以儿童理解方式进展。小学儿童言语表达能力及心理自省能力有限,不善于准确描述自己情绪困惑;交谈中有时会有沉默、感觉无聊、偏离主题情况;注意力短暂,不宜做长时间交谈。故可多通过游戏、艺术活动、讲故事、身体运动等方式实施心理辅导。这些活动有利于缓解紧张气氛,建立良好辅导关系,催化儿童成长。有必要做会谈时,时间一般控制在3040分钟之内。

  4.注意吸收父母参加心理辅导过程。吸收父母参与到辅导过程中来,可以观察儿童与父母相处或别离时行为表现,了解父母与子女沟通特点,改变父母教育观念与教养方式,间接促进儿童心理与行为改善

  第12页

  

  

篇十四: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今天我把参加心理安康培训学到知识与自己一点心得体会向大家做个汇报。各位教师对于学生心理安康工作都有自已实践经历与独特理解、做法。所以我讲不妥地方还请各位教师给予指正。小学生身上存在着某些心理问题,其中或多或少存在常见心理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心理敏感、容易自卑、孤独,焦虑等,这些极不利于孩子学习与安康成长。

  现在农村小学生随着现代教育开展与物质生活提高,他们思想也越来越复杂。尤其是电视、游戏影响……使有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与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难以处理矛盾,进而产生各种各样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安康成长与开展,它既然有形成开展过程,我们就必然能找到预防与矫治方法与措施。我们认为小学生心理安康问题必须重视,虽然真正患心理病学生仅仅极少数,但是我们发现学生中出现心理安康问题与行为偏差问题随年龄增长,因此需要对全体小学生进展心理安康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及有关部门都来重视小学生心理安康教育,并采取积极对策,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敏感: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与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

  第1页

  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就像我校六〔3〕班陈小龙同学,由于他妈妈改嫁了,他觉得他妈妈遗弃了他,全世界都亏欠了他,小小事情就大发雷霆。有一次,他疑心别人讲他闲话,就拉那位同学到厕所“算账〞,打了那位同学一顿,教师批评了他几句,他就把教师办公室所有书本撕破、灭火筒也仍掉,玻璃也打碎,好似孙悟空大闹天宫一样,搞到整个办公室乱七八糟,制止他搞事男教师也被他打伤。班主任也给他吓哭了,校长在几十公里外开会也赶回来处理。这样事情不下十屡次,经常疑心别人对不起他,然后就生气闹事。

  〔二〕自卑:它是一种过多自我否认而产生自惭形秽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例如我班小杰同学,他个子矮小,经常在叹气,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敢与同学一起玩耍,独来独往。我同他谈话中知道他喜欢打篮球,就鼓励其他男同学带他去打篮球,挖掘他优点,让他找回自信,并向他解释,男孩子一般到中学才慢慢发育,就会长高了,到时可能你比其他男生还要高大英俊。

  〔三〕孤独: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就如我们班小容同学,她承受能力比拟差,根底知识不好,班上许多

  第2页

  同学都不愿意与她做朋友,从而使她也失去了自信心,不敢接近同学。但我发现她在劳动方面较积极,做起班务事都很好,我便“聘请〞她当我“小助手〞,每天帮我收拾讲台,放学后锁门等。让她觉得“我是教师得力助手,是教师好帮手。〞然而她做每件事情都很认真,都完成得在非常好。一段时间下来,让她重拾了信心,她开场走进人群,从“听〞到“讲〞到“谈〞了,同学们也开场改变了对她看法。慢慢地她成绩也有了进步。

  〔四〕冷漠:通过对本校学生及家长问卷调查,“受到重大刺激、不流泪〞一项中,38%家长认为,孩子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响刺激表现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情感体验与表情,表现出冷漠。如前两年我教一位学生王健强同学,他学习成绩很好,但他就是不爱说话,班里同学想跟他说几句话,却总是受到他冷眼还击。甚至是教师表扬他或者批评他,他总是向别人投向冷漠眼神,真让人对他捉摸不透。

  〔五〕焦虑:小学生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考试上。面对考试,低年级小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此担忧更加明显。说明,小学中、高段学生面对不同外界因素,焦虑程度有显著差异。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适当调节学生心理,作业要适量布置,留一些时间给学生关心下身边事情,例如看电视新闻、与家长聊天,帮家长做力所能及家务等等,松弛白天紧张学习心情,明天才有精神再继续奋斗。

  第3页

  三、学校应采取对策〔一〕小学心理安康教育原那么。开展小学生心理安康教育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宽容、保密、持续〞原那么: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这一个学生一切。宽待每一个学生,就不能把学生分类,不能假设班级学生存在好、中、差三等,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行为习惯不同而看不起学生。缺乏对学生宽容,心与心难沟通,教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安康教育就难以进展。心理安康教育要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持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心理安康教育活动系列化,二是要有长期规划与打算,要明确心理安康教育不是应急任务,而把小学生心理安康教育看作小学教育一局部,伴随整个小学阶段。〔二〕学校心理安康教育具体途径与方法1.端正办学思想,坚持素质教育。学校领导办学思想要科学合理,不以分划线,重视素质教育,这样小学生心理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2.创设良好心理环境。通过优美干净校园环境,到达有德气氛、智启迪、体设施、美情趣等根本要求。以团队活动为中心,组织开展丰富多采科技文体活动与其他教育活动,在学习文化知识与根本技能同时,还必须有方案、有目地举办一些集体活动与社会交往,如夏令营、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更好地培养多样兴趣与爱好,活泼校园文化,优化校园文化生活;组织以心理安

  第4页

  康教育为主题团队及班会活动,既进展心理疏导与心理卫生知识传授,又进展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与思想品质教育。创造一种与谐生活学习环境,师生之间友爱团结,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彼此敞开心扉,倾吐心声,任课教师、班主任要成为小学生良师益友。通过以上活动,使小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使其保持积极向上良好心态。

  3.开设心理安康教育课。面向全体小学生开展心理安康教育课,采取情境导入,讨论辨析、传授训练等方法,循序渐进,系统传授初步心理卫生知识。有针对性地围绕小学生关注热点、焦点问题灵活进展,重点突破疏导,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指导小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对全体小学生进展正面心理安康教育,促进身心与谐开展。

  4.开展心理咨询效劳。成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设立心理问题信箱,定时开通心理咨询热线,订阅有关报刊,购置有关书籍,学生自由阅读,自我寻求答案。建立心理档案,开展经常性定期心理检查及咨询效劳。购置常用心理训练、测试仪器设备,提高小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协助教师科学准确地掌握心理问题。有方案地组织心理问题问卷调查,认真统计分析,面向全体小学生,加强心理指导。总之,通过咨询活动使心理安康教育因人疏导,因材施教。

  5.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高尚品质是培养中小学生心理安康开展保证。能否培养出身心安康,个性

  第5页

  开展全面与谐跨世纪人才,学校教师将起着十分重要作用。教师承当着“传道、授业、解惑〞职责。教师衣着、表情、言谈举止风度以及待人接物,为人处事都可能直接给小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高素质教师在教育中,能给小学生创造一种与谐温馨气氛,使小学生如沐春风、兴味盎然、心情舒畅。教师无声语言悄悄打动小学生心,到达效仿疗法目。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安康地成长。

  心理安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安康教育,并非是假设小学生群体中大量存在心理问题,而是所有学生都要心理安康开展,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面向全体心理安康教育进展矫正。使他们初步形成安康心理,为孩子未来打下坚实根底。

  第6页

  

  

篇十五: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

  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成果的基础上,就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作简要总结。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社会环境随着我国医疗条件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传统意义上影响儿童健康的主要原因――身体疾病,已经不断弱化,躯体疾病问题已经不再是儿童身体健康的主要问题,相反,心理健康问题却逐渐成为儿童身体健康的主要问题。一、当前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1.学习方面小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减退、厌学、焦虑与自我疲劳。学习兴趣的减退主要表现为:学习动机扭曲,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缺乏积极性,对待上课和作业态度被动,长此以往造成对学习厌恶、脾气暴躁、严重厌学。厌学情绪的出现,与孩子承担过多的学习负担有着密切联系。例如,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顾学生实际情况让其参加舞蹈、音乐、外语等一系列课外培训,使得孩子承担过多的学习压力,导致孩子对学习出现厌恶情绪;一

  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

  部分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由于学习基础较差,上课听不懂,又面临老师和家长的压力,所以内心极易

  出现焦虑、情绪紧张以及精神不振等一系列不良反应,更甚者记忆力减退,注

  意力难以集中,身心疲劳,进而导致学习效率的低下。2.社交方面小学生在社交方面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不愿和不懂和他人交往。在本论文课题研究以及平时教学中,笔者发现存在这样一种学生,他们中的一些学习成绩不差,但是在学习中,他们往往独来独往,很少和周围同学之间有互动,通常不和其他的孩子在一起玩。在老师课堂上提问时从来不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即使是被点名回答,通常也是默默不语,这类学生就是不愿和他人交往的典型。当前的小学生基本上都是2000年以后出生的,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享受着来自父母、爷爷奶奶等的关心和宠爱,一个个过着小公主、小少爷的生活,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不去在乎别人的感受,而在进入学校以后,这种性格就会使得他们在与同学交往时产生各种矛盾,难以建立融洽的同学友谊。3.学生自我心理方面小学生心理问题在自我心理方面主要表现为学生自我心理失调与心理障碍。心理失调主要表现为:(1)情绪波动,易激怒;

  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

  (2)任性和嫉妒;(3)自卑与多疑。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恐怖、强迫以及歇斯底里五个方面。有学者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等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96个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根据问卷结果的分析得出下表结论:

  从该表我们不难看出,较大比例的小学生心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二、对策分析1.学校方面首先,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扎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健康。因此,学校要注重心理教师的引进和培训,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有人才支撑。其次,要变更教育方法,注重家校沟通。在教育过程中老师要注重与家长沟通,提高工作的有效性。例如,在二年级的第一个学期,我曾经把我班的一个同学小俊(化名)单独留下来为他补课,由于他写作业较慢,花了很长时间才把作业写完,刚好他妈妈来接他,于是我把他当天的情况告诉他妈,叫他妈回家以后要监督他抓紧时间学习,小俊妈妈答应我的要求后告诉我:小俊患有抽动症,可能是学习紧张的原因,最近有些厉害。有的时候即使是大人说话大声点他也会显得很害怕。听了她的话以后,在平时上课中我发现当我批评别人时,

  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

  小俊也会表现出紧张,出现抠手、舌头舔牙、不知所措等现象。鉴于这种情况,我调整了对小俊的学习要求并且对他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在与他父母的通力配合下,小俊的这一问题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2.社会环境方面教育是一个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的全力配合。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社会要为其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例如:对于那些会对孩子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场所,应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而对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弟,社区以及邻居等要给予关爱和帮助,帮助其健康成长。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和社会发展不断加速而出现的一个新的教育课题。当前条件下,一线心理教育工作者是推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的主要力量。参考文献:[1]汪霞.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的思考[U].中国教育学刊,1988(3).[2]李雪英,高超.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U].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3).[3]肖汉什,苏林雁.沙市内和娄底市农村两所小学3~6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

  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

  2005.编辑赵飞飞

  

  

篇十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及分析1.学习问题。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升学问题,使学生产生学习焦虑、学习疲劳、考试焦虑、厌学、学习困难等问题。(1)学习焦虑。不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会具有焦虑,成绩好的学生也会对学习感到焦虑,面对老师、家长的期望,他们产生更重的心理压力,害怕每次考试的失败。如果没正确认识这失误会导致他们的学习越来越差。(2)学习疲劳。有些学生提到学习或看书就提不起精神,心情烦躁,思维混乱,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如果学生长期处于紧张、压力过大状态,极易产生学习疲劳问题。(3)考试焦虑。适度的焦虑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发挥,但是过度的焦虑学生会紧张、心跳加速、思想混乱,这导致考试失利,成绩远低于正常水平,这不利于学生发展。(4)厌学。他们没有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感到极度疲惫,去到学校会感到不适,这由老师的重视程度或成绩引起的。(5)学习困难。特别对后进生而言,他们的思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够灵活、计算能力差、不善于观察、智商偏低,他们往往付出很大努力,但结果总不如人意,成绩往往提不上去。

  2、人际关系问题。现在的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自我”为中心或不善于交流等阻碍着他们的人际关系。

  (1)与同学的关系问题。学生都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认可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如果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会感到孤独或抑郁,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但又无从下手。

  (2)与老师的关系问题。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但是如果一个教师对学生不理解、不信任会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这样的师生关系对双方都产生不良影响。

  (3)与异性的关系问题。处在青春期的他们产生对异性的渴望,但又没有正确处理好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导致各种心理问题,严重影响自身的发展。

  3、家庭关系问题。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尤其重要,处理好与父母关系紧张、对父母有内疚之感、单亲家庭子女的特殊问题等这些关系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孩子的身心也得到很好的发展。(1)与父母关系紧张。尤其对中学生而言,现阶

  段的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状态,他们对独立有初步意识,开始想摆脱父母的监管,但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使他们对父母有叛逆心理,烦恼父母的唠叨,事事与父母对抗。

  (2)对父母有内疚之感。一些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特别是贫穷的家庭更希望孩子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有些孩子尽管学习非常刻苦,但成绩一直不理想,由此他们感到内疚,觉得对不起父母的艰辛付出,不敢面对父母。

  (3)单亲家庭子女的特殊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离婚率逐渐增高,孩子在不完整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会产生各种不良影响,缺乏父爱或母爱都会使孩子有心理偏差,时常郁郁寡言,对别人缺乏信任。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面对中小学生种种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事不延迟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因此采取积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以达到中小学心理健康的目的,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提高老师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现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很多误区,心理健康课程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教师会占用这课程或学生会在此课程做其他事情,教师心理学知识缺乏及把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等,这都会阻碍心理健康教育很好地进行。首先老师和学生要重新端正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

  教师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通过对中小学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重新认识心理知识,重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

  了解心理学知识,学会疏导和调节自身心理的方法。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完成。中小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适当地进行自我教育与心理训练,培养良好个性品质,锻炼心理能力,逐渐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并在学习、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不断总结提高。例如学会微笑;进行多角度思考问题,辩证看问题;想自己高兴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及时转移、暂时回避不愉快的事;深呼吸闭目养神放松法;欣赏音乐法;体育锻炼法;散步谈心法等。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让学生学会心理保健,学会自我分析、自我体验、自我完善,自我调适,学会承受挫折,学会人际交往,培养自我承受能力。

  调节自己的情绪,寻找合适的释放渠道。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当情绪过于强烈时,个体需要有意识地进行调整。例如,愤怒时,可采取问题解决策略;悲伤时,可采取寻求帮助策略;伤感时,可采取回避的策略;而忽视可以比较有效地降低厌恶感,抑制快乐表情可以降低快乐感受。不能随便压抑自己的情绪,一定要给自己的坏情绪找到正当的合适释放的渠道。这其中比较恰当的有:找父母、朋友倾诉,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等等。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宣泄其不良情绪,为他们创造宣泄的条件,倾诉内心的烦恼。

  

篇十七: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学生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状况、精神状态和社会交际能力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但长久以来老师和家长对健康的认识一直都是“生理上无残疾、无病痛就是健康〞。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教育体制的逐步深化,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受到了社会和教育界的重视。因此通过分析小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教育策略和解决方法,已成为小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因素分析造成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来自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综合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主要是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等因素。(一)社会因素毫无疑问,在现今这个媒体网络飞速开展的时代,媒体确实是极大地促进了信息和思想的交流。然而,媒介过度应用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如“媒体充满的大量儿童不宜的黄色图片和暴力视频、媒体社交网站、网络游戏〞等。我在网络查找了有关研究生倪琳的调查数据,大局部教师和家长都认为目前我国媒介中色情、暴力、恐怖的内容较多,85%的教师和73.4%的家长对此表示担忧;在各种媒介的驱使下,孩子就会有以下心理障碍:去模仿暴力、嗜物癖、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而不愿接受现实生活等等。(二)学校因素由于社会对知识人才需求量的扩大,所以学校与家庭的重心都转向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从而疏忽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教育。就拿课堂实例来说吧,对于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有时候你一句提高音量的讲话他都会吓得尿裤子;还有最近这几年各地中小学学生跳楼自杀案件越来越多,经受一点点挫折就产生轻生的念头,这都跟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击打能力有关,同时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到位的恶果。(三)家庭因素由于我们学校大局部都是来自西吉、海原、固原这些地区移民过来的孩子,家庭情况较为复杂,有父母离婚的,有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看

  

  管的,有家庭情况十分困难的,然而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和父母关注程度,仅限于孩子上学能按时完成老师给布置的任务,放学能平安到家。他们潜意识里就觉得孩子去学校教书育人就是老师的责任,哪里还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例如:爷爷带孙子去上学,孩子死活不肯进校门,直到有次?W校组织的心理沙盘游戏活动中才知道孩子是讨厌语文老师才不愿去学校。实例:我们班有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孤僻,也不与其他同学交流,有时还会有暴力倾向,一个小姑娘完全“男孩化〞。

  (四)自身因素

  理健康教育的合力。三是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开展学校心理健康知识讲

  座,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一方面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教授,另一方面可以在这些课堂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减少心理障碍和预防其他心理问题的出现。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整的和谐开展。

  四是学校要有一定规模的心理咨询场所,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并给其良方。学校可以成立一个教师心理咨询辅导团队,定期培训和学习心理方面的专业技能,负责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通过阳性强化法、放松训练法、合理情绪疗法、沙盘游戏等方法来释放学生心理压力,从心理和身体一并促其健康成长。

  五是学校开展

  

  

篇十八: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1)依赖:依赖是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为人处世时所表现出来的依靠别人而不能自立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如果养成依赖别人的习惯就会成为软弱无能的人。(2)自私: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3)自卑:自卑也称“自卑感”,是指个体遭遇挫折、无法达到目的时的无力感、无助感及对自己失望的心态。自卑心理使人感到自己事事不如人又没有勇气赶上去,悲观失望消极处事十分不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4)孤僻:主要表现是喜欢独处,像单飞的雁,不愿与他人接触,沉默寡言,内心产生压抑、苦闷。这种心理往往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正常交流,造成彼此之间的心理隔膜,影响人际交往,往往使学生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5)焦虑:各种可以引起强烈或持久的心理压力的学习、生活事件都可能诱发过度焦虑。(6)妒忌:妒忌是对他人在某方面超过自己而引起抵触的消极的情绪体验,也是不甘心自己比不上别人而烦恼的不愉快情感,以及由此所引发的相应行为。(7)逆反:“逆反心理”是指小学生在受教过程中以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的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现象。这种消极的心理品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8)厌学:目前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升学难,作业难,压力大的现象,深感升学渺茫,为此,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害怕考试等等。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1)依赖:如今,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学生依赖的心理问题已越来越多地摆在家长和教师面前。它严重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阻碍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教育,来自于父母与长辈的溺爱。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真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不让孩子受一点儿累,受一点儿委屈,怕孩子被别人欺负,上学、放学都有专人接送,他们把孩子完全“囚禁”在自认为很“舒适”的环境里。这样做的后果有两种,一种孩子胆小、恐惧、焦虑和自卑,另一种则是恃宠、骄横、目中无人和自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小皇帝”。这两种孩子在与别人交往时不自觉地都带上了自身的特点,他们不知道该怎样与小伙伴交往,因而大家不欢迎这样的孩子,也影响了这种学生的全面发展。(2)自私:引起学生自私的原因在于缺乏正确教育子女的原则和方法。有的父母强调忙,没有时间管教孩子。家长对孩子要求不严格,溺爱袒护孩子,不管要求合不合理,“一切从孩子”。另外则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容易给儿童提供仿效的坏榜样。(3)自卑:自卑感是幼小时在家庭里就开始形成的,所以幼年期的教育非常重要。相当一部分家长只会批评不会表扬,或说批评与年龄成反比。孩子越大,家长越挑剔,早就没有了孩子学走路时的赞赏心态。家长最爱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横向比较,家长以为比较了才能给孩子树立榜样,刺激孩子上进,开动他的学习马达,实际上,拿孩子和别人比较,只能让孩子产生自卑和抵触情绪。因为,孩子都有一颗积极上进的心,孩子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因为各种达不到家长所期望的目标,拿别的孩子的优势对比自己孩子的弱点,除了让孩子自惭形秽、抬不起头,极大的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压力,以至于以后做什么事都是顾虑重重,对自己毫无信心,于是便产生了自卑心理。(4)孤僻:不管在学校还是在托管,老师对学生的态度都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当下家长、教师对学生要求过高是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往往以成人或者班中优秀生为标准向小学生提出要求。

  在这高标准、严要求之下,使大部分学生过早地承受了这个年龄不应有的学习压力,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体验到的是失败的焦虑和苦闷,从而产生“低人一等”的心理。

  每个班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托管,教师是否能公平对待具有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另外,还有那些总挨老师批评的学生也容易变得自卑;

  如果老师不主动与这些孩子交流,对他们没有投入太多的关注,更容易使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值得老师注意,因而在同学中不被接受,于是不合群导致更为严重的自卑心理。

  (5)焦虑:从当前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看,过度焦虑主要来自学习方面,是学习压力过大、精神负担过重的结果,主要有学习任务过重、考试不理想,参加辅导班过多。

  当然也有来自家庭、学校及社会其他方面的事件的影响:同伴矛盾、师生冲突、家庭不和、亲子关系不良等。譬如,亲子关系不良,如果小学生在幼年或童年遭受亲子分离,使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安全感,或者父母对孩子过度干涉,过多批评、指责,都容易形成小学生的焦虑情绪。

  (6)妒忌:小学生年龄小,知识较少,认知水平较低,喜欢表现自己,而自我控制能力又不足。在生活和学习中,他们希望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比别人好,希望得到家长、教师的肯定和表扬。

  因此当看到别的同学得到表扬或超过自己时,内心就会一时失衡,但又不能理性的对待,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于是便产生了妒忌。

  (7)逆反:由于小学生善于模仿、可塑性强,他们常常模仿电影电视或生活中的人物,而这些人物的个性与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差异,与在校所接受的教育相左,形成反差,而滋生逆反心理。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可为学生素质发展奠定基础。家庭教育还可对来自社会的种种影响起到“过滤”作用,通过合理的抵制与积极地吸收影响学生的成长。

  当然家庭教育也有其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家长的知识素养、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上。比如说:同样是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受到他人欺负,有的家长要求

  子女去告诉教师,也有的要求子女“以牙还牙”,还有的家长会主动上阵,去教育“欺人”的孩子,以给自己的孩子一个说法……另外,家长的一些诸如抽烟这类的陋习对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大,教育不得法。一些教师已经意识到应当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家长不同意。为了自己孩子能“多学知识”,许多家长在孩子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后,还要布置额外的作业让孩子做,有的则硬性规定每天作业时间必须达到2小时或3小时。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如此大量的、长时间的作业必然给他们心理上带来负面作用。小学生长时间从事作业,往往导致注意力转移,做错题是常事。做错题对小学生的作业行为是一种负强化,使学生越来越害怕做作业,厌烦作业。

  作业挤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有些家长甚至不让孩子有一些其他感兴趣的活动。除了少数简单的学习课题之外,若要求牢固掌握知识并能熟练运用知识,多次重复又是不可缺少的。这里就存在一个作业适量的问题。

  (8)厌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做父母的抱怨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是因为不用功,贪玩,作业老不做。实际上,有一些学生正是因为常听到这样的评价,而越发助长了厌学情绪。

  心理学对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结果表明:小学儿童对人的评价和自我估价,大多是重复父母、教师或其他有威信者的评论。当成人把儿童学习成绩的不理想简单地归究于儿童的懒惰、厌学时,儿童大多会接受,觉得自己真的又笨又懒。

  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儿童的学习结果寻找原因时,一定要慎重。有实验证明:当学生有进步时,如果把原因归于他自己的努力,而不是一定要把它归因于某一外部因素时,那么他的进步将会是持久性的。当儿童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应尽量避免在儿童身上找原因并严加指责。

  三、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1)依赖:指导学生主动创造克服“依赖”的条件给自己施加必要的压力,迫使自己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学会自立,如:可以说服爸爸妈妈,给自己规定一定的家务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做,尽量别让爸妈担心……让学生明白也许在这过程

  中,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出洋相,但这是学会自立必须付出的代价,“吃一堑”,才能“长一智”。

  (2)自私:首先端正教育思想。克服片面追求高成绩,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其次,要找到切合实际有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小学生的自私心理都很强,对他们的教育不能粗暴和强制,而应建立在尊重、理解、民主、平等的基础上。采用符合他们心理特点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因势利导,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榜样示范法、行为训练法、自我教育法等。最后,优化他们的成长环境。

  (3)自卑: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不能苛求孩子。对孩子的要求应该与孩子实际的能力和水平相适应。孩子取得成绩,应及时表扬、鼓励,使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

  对于平时学习成绩差、考试总不及格的孩子,应以关心和安慰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错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给孩子以耐心的指导,一步步地提高孩子的成绩,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逐渐树立自信心。

  也可以通过优点来纠正缺点。例如:一个体育很好的学生因自己的成绩而自卑,教师就让他做了体委,并且鼓励他参加体育训练。结果运动会时,他多项得冠,教师又不失时机地教育引导。从此以后,他的学习像体育运动一样,成绩很快上升,自卑心理也自然消除了。

  (4)孤僻:过度焦虑的产生原因不同,每个学生自身情况的异同,都要求矫正的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这就需要家长敏锐仔细,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孩子产生过度焦虑的原因做到对症下药,分而治之。

  要及时查清病因,对他们要特别的关注爱护,适时调整措施。平时做到多鼓励、少批评,调整孩子的心态,从而消除其心理负担。

  (5)焦虑:家长的评价方法有很大的导向作用,要努力学习改变传统的、不合理的评价方法。如孩子成绩不是很好,但也要适时鼓励,赞赏孩子的优点。如从特长方面、品德方面、个人发展方面、行为习惯方面等。给孩子表现自己、展现才华的机会,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价值,都有超过别人的能力。排名有先后是正常的,要摆正自己的心态。

  (7)逆反:家长要绝对信任和尊重孩子。家长应该意识到每个孩子的智力、体力、文化基础、意志等都各有差异,所以在平时就要杜绝“别人家的孩子”这

  种教育方式;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充分发挥家长的模范作用。家庭成员之间团结友爱,有助于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8)厌学1、家长和老师要默契合作,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孩子有健康的心

  理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前提。家长要主动和老师联系,交流探讨。由一方担任严厉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攻小学生。

  2、减少不必要的课后辅导班,要使孩子从持续紧张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喜欢的事,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使孩子学习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的精力,这样才能情绪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

  总之,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探讨,找出原因,采取相应对策,对孩子耐心细致的引导,孩子的心理问题必将得到矫正和克服。

  第二篇

  ——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本论文从理论结合小学生实际情况,深入探讨了农村小学生突出的心理问题,包括自我中心、自私利已、脆弱的心理承受力等。从家庭、学校、社区环境、自身等方面剖析了这些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有实践价值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一、问题提出

  当前,小学生学习有困难,学习缺乏自信的有多少?集体场合适应困难,一点委屈受不了,不善交往,独立性差的有多少?烦恼、厌学、自卑、说谎、逃学、逆反、胆怯的又有多少呢?等等。所有这些都属于心理问题。为了弄清当前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我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对

  此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影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分析找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与实践的现状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比尔斯倡导和发起近代心理卫生运动以来,世界各国对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重视。从1959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呼吁全人类要重视心理健康。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国际上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发展规模已相当可观,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十分重视对儿童心理健康与家庭、学校、同伴、团体、社区等社会关系的探讨,强调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相关研究。

  第二,注重对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和矫正,提倡多种心理技术的综合运用。

  在我国,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尤其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则是在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

  (二)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明显。由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唐慧琴、忻仁娥等人牵头,联合19个省、市、自治区大中城市的心理卫生工作者组成全国22个城市协作调查组,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问题量表》(CBCL),对24013名4—16岁城市儿童进行了测查,结果显示,我国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2.19%;男生和女生分别为13.4%和12.5%;其中小学生检出率为14.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令人担忧。偏远地区的甘肃张掖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等问题,目前的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因此,

  本研究试图把视线聚焦于此,以期为本地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三、调查过程与方法

  (一)调查的方法:问卷调查法和谈话法。

  (二)调查对象:新墩镇中心小学三—五年级各50名学生。

  (三)调查时间: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

  (四)调查过程:设计调查问题,调查问卷由学生按问卷导语和各题要求,根据自己的情况逐一回答,发出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发出问卷386份,回收有效问卷386份。通过统计分析,摸清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用一周的时间,采用典型调查法对心理健康较严重的同学作了调查,并作了统计分析。

  四、调查结果:

  农村少数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冷漠、羞怯、焦虑、交往障碍、意志品质不成熟等心理问题。年级段不同,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有一定的差异,年龄越大,年级越高,心理问题越严重。进一步调查分析表明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影响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经调查以下问题比较严重:

  (一)、自我中心

  该种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去考虑问题,坚信自己的判断,往往不屑考虑别人的意见或做法,对自己不善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

  事例:我在给一年级上课时,一个男同学和同桌学生发生了小纠纷,动手打了同桌。我在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批评了他几句。可他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理直气壮地质问我:“凭什么说我?你再说,我打死他!”更离谱的是竟然从座位上起来拿了一根木棍朝其同桌走来……我上前制止,他竟然躺在地上大哭起来。我安慰了他很长时间,他才停止哭闹。

  分析该学生属于典型的自我中心者,这种自我中心危害很大,它会蒙蔽孩子的双眼,会让孩子无法看得更远,严重者会导致矛盾的恶化,具有攻击性。

  (二)、自私利已

  在现今经济的冲击下,人们更看重实惠和物质利益,这种心态通过家长的和社会传媒的作用影响着我们的孩子,使一些孩子把享受、金钱放在首位,我做过小调查:你长大了做什么?孩子们大多回答是:将来赚很多钱;长大了做老板等等。对于有这样的想法的孩子我们不能完全地否定。但对一些孩子做事从不考虑别人的需要,总把别人当作自己的对手,看到别人有困难,不愿伸手援助,还暗自得意,心里等着看别人的笑话的现象,我们不能不深思,不能不产生忧虑。

  事例:三年级一个女生,平时成绩不错,学习也很用功、自觉,可从不请愿帮助别人。我建议班主任老师有意安排她和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同坐,希望她在学习上能帮助后进生,可她总是敷衍了事,有时理都不理。班级的其他事更是置之不理。

  分析该生的行为,我认为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进步,高度分工的时代不需要人们什么都亲自掌握,现代人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必须学会与人相处,只有从内心深处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这样才能在现代社会更好地生存,像这位女孩子不愿帮助别人,什么也不愿与别人分享,长此以往将会失去朋友,她也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脆弱的心理承受力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挫折,有人说:没有被拍打的皮球,算不得皮球,没有经过挫折的人生,就不能算真正的人生,也不可能真正走向成熟。观察身边的有些孩子,他们在面对挫折和不顺心的事时,缺少自我调控的能力,觉得世界都在他眼前塌了,他们那脆弱的心理承受力甚至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我们曾经在电视中和报纸上看到过许多这方面的事例,然而就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典型的例子。

  事例:“老师,老师,晓宇离家出走了!他妈妈来学校找!”五年级的某位同学气喘吁吁地跑进办公室。班主任老师急忙起身跑到校门口去见家长。虽然几经周折找到了离家出走的晓宇,并进行了一翻教育。可事后全校的老师都无可奈何的摇摇头:这孩子迟早会出事!

  晓宇,人聪明、能说会道,在班上学习成绩也优异,曾经深受大家喜爱。可在四年前,晓宇的爸爸和妈妈离婚了。从此在他的脸上再没有天真烂漫的微笑,而且在班上沉默寡言了。父母各走他乡后,他寄住在奶奶家,老人怕孩子受委屈,百般溺爱,一切顺着他。他的性格扭曲了。他多次和班上同学发生争执,而且这种时候,他总是以离家出走和死来威胁。老师、家长连手对此进行了多次谈话,开导,但与事无补。

  家庭的不幸是无情的,而孩子是无辜的。面对无可挽回的现状,晓宇逃避着,保护着他内心的脆弱和敏感。在与现实针锋相对的时候,他哭闹、无奈。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的心理发展必然出现畸形。

  五、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农村家庭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确有一部分农村家庭勤劳致富,但仍有相当多的农村家庭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还有一部分家庭仍然相当贫困,因此在农村地区,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打工拼命挣钱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和无暇辅导,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同时,农村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家长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也有少数学生父母离异,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

  单,而且,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等的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未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和理论指导,这也是农村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农村社区环境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

  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小农经济”意识仍相当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心态普遍存在,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对子女百依百顺,包办一切的现象与“打骂教育,棍棒底下出良才”的现象并存。因此,受农村社区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四)大教育观在农村地区难以确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的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有机的合力,往往出现“5+2=0的现象,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会氛围的不一致,这也是农村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五)农村小学生认知评价水平低,应对技巧差,因此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难以正确对待,同时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小学生年小幼稚,心理尚未成熟,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不当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心理问题。

  五、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我国著名德育专家,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詹万生主任更是精辟地指出: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由此可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问题。通过此次对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现状调查与成因分析,研究和探寻合理的教育对策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正面引导,注重整体效应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坚持正面引导,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整体效应。小学生具有趋向群体、相互模仿的特点,而整体正面引导,是形成良好氛围的基本保证,是形成良好班风、校风、学风的重要前提。可通过以下途径逐步进行:

  1、言传身教,榜样激励。

  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地位是最神圣的,家长的话他们有时可以不听,而教师的话他们却总是奉为“圣旨”,言听计从。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一不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利用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崇高地位,在学生面前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保持高度理智,不能有丝毫不稳定的情绪,也不能有任何过激的反应。要以稳定的情绪、冷静的审时度势、灵敏速度的反应、及时准确的判断,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要把好形象关,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地位”因素,把自己良好的言行表现“传染”给学生,让学生凭“正”而模,这是其一。在一个学生群体中,相比之下,“萃”者有之,这是教师又可利用的最直接、最实在、又最有效的直观资源。教师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中表现优良的学生,抓住其一处闪光的地方,让他辉煌自己,照耀别人。要从多角度去找、要从多个人身上去找,不要嫌其“小”,不要嫌其“少”,一旦发现闪光之处,就紧紧抓住并及时传扬,这样不但能起到榜样作用,对成为的“榜样”的学生又可起到鞭策作用,使其更加光彩。

  2、以课堂为主渠道,教育学生

  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各科教材中都从不同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它们既有德育、智育、美育等因素,也有心理教育因素,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各课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要深入挖掘这一资源,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在教学方法上应重在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逐步认识自我,控制自我。教师还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态度,摒弃那些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和造成学生心理负担的陈旧教法。

  3、多开展有益活动,引导学生

  除各学科的活动课外,还要经常组织一些学生喜爱的活动。如参观、访问、踏青、赏花、竞赛、讲故事、游戏、联欢、才艺展示、主题班会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心理状态都要比课堂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因此,认真组织好各项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健康心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

  4、营造良好环境,影响学生

  外部条件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既有无形的,也有有形的。无形的有:(1)、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每学期对教师进行一次评议,根除忽视学生人格尊严,无视学生自主性的现象;(2)、改革评价制度,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减轻成绩竞争给学生造成的过重的心理压力;(3)、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建立特长档案,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有形的外部环境有:(1)、绿化、美化、净化校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促使心情愉快乐观;(2)、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用伟人、英模,名言警句感染学生;(3)、设置优秀学生和进步学生光荣榜,促使学生自尊、自爱、自强;(4)设置班级板报,使学生了解集体、热爱集体,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来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发展性目标和防治性目标两个层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发展性目标为主,防治性目标为辅,从而整体推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个别具体指导

  在对整体正面引导的同时,教师还要作到经常深入学生中,细心观察、及时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根据不同的表现予以指导,予以矫正,帮他们恢复健康心理。

  1、不同的心理障碍分别指导

  在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中,由于先天的生理因素不同和社会环境因素不同,他们的心理障碍表现也各不相同,要结合他们的年龄分别予以具体指导。对智力发育不全或大脑受到器质性损害所造成的智能缺损属智力发展障碍的学生,教师要处处从低要求,不急于求成,着重进行启发诱导;对认识能力低下,记忆力减退

  属于认识障碍的学生要指导他们注意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对情绪障碍的学生可进行暗示疗法。对遇事胆小、害怕、退缩逃避属行为障碍的学生,要有易到难多给他们一些做事的机会,使他们慢慢增强信心,恢复正常心理;对集体漠不关心,对他人冷漠无情的属人际关系障碍的学生,教师要多接触、多关心、多教育,增强其群体意识;对性格表现异常属性格障碍的学生,教师就指导他们以有健全个性的同学为榜样,学习他们性格开朗、待人热情、富于同情心、责任感,胸怀宽广,豁达大度等优点,做个心理健康的人。

  2、暂时的不健康因素及时指导

  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只是相对而言的,仅仅在程度上存在着差异。心理健康的学生也难免会出现暂时的不健康因素,这些不健康因素如不及时消除,任其持续下去,最终会导致对环境适应的困难和适应能力的丧失,形成心理障碍。因此教师绝不能掉以轻心。在小学生中,有些平时性格开朗,天真活泼的学生,有时也会焦虑、忧郁;有些平时自觉性、自制力很强的学生,偶尔也会出现轻率鲁莽的行为;还有些平时乐于交往,人际关系非常和谐的学生,也难免有对人苛刻、挑剔的时候。对这些暂时的不健康因素,教师都要随时予以指导,不让其继续发展下去。

  总之,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是教师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发展的前沿,从长计议,从细微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祖国的未来才会更辉煌。

  

  

推荐访问: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小学生 心理问题 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