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7篇

时间:2022-11-19 13:50:05 浏览量:

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7篇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精品文档Word可编辑值得收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7篇,供大家参考。

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7篇

篇一: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精品文档Word可编辑值得收藏------------------------------------------------

  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h1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对这一重要论断再次作了强调。正确理解这一重要论断,紧紧抓住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这个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使改革发展稳定始终相互统一、相互促进,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要求我们坚持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为根本目的,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内在联系。

  改革作为动力,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保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前进。党和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其充满生机和活力,确保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日益改善人民生活,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

  发展作为目标,从根本上说,也是为了保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发展首先是生产力的发

  ----------------------------------------------------精品文档值得1收藏-----------------------------------------------------------

  --------------------------------------------精品文档Word可编辑值得收藏------------------------------------------------

  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要靠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只有发展,才能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保证人民生活状况的不断改善。

  稳定作为前提,从根本上说,还是为了保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改革和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不可能抓住改革、发展的机遇,达不到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目的。同时,稳定本身就体现了国家的昌盛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说到底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实现了改革开放的新突破,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的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有着巨大的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仍然必须牢牢抓住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这一重要结合点,从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可靠的保证。

  二

  ----------------------------------------------------精品文档值得2收藏-----------------------------------------------------------

  --------------------------------------------精品文档Word可编辑值得收藏------------------------------------------------

  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稳定的主体,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是推动改革、发展和维护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根本基础。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参与和支持,改革和建设的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功,稳定也会因失去最基本的条件而得不到保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在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础上,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深化改革,必须具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改革的每一步前进,都要充分考虑到群众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承受程度,使他们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感到安心、放心,对未来充满信心。深化改革的政策措施,应当在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的前提下,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利益。如在收入

  /h1

  分配方面,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同时,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只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使广大群众的生活都得到改善,人民群众就会真心实意拥护改革,改革就能赢得深厚的群众基础,就能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与严峻的考验。

  促进发展,必须具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是推动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使人

  ----------------------------------------------------精品文档值得3收藏-----------------------------------------------------------

  --------------------------------------------精品文档Word可编辑值得收藏------------------------------------------------

  民群众获得切身利益,不断改善生活,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以谋求更快更好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党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协调发展,等等,都内在地要求在发展过程中使广大群众不断受益,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比如,把握发展速度问题,也必须以改善人民生活为前提。如果只讲速度,不讲质量、效益,经济发展出现曲折,必然会影响人民的生活,损害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搞建设,谋发展,一定要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优先位置。

  保持稳定,必须具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普遍提高生活水平,不断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就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越加坚定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这样,对新形势下出现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也比较好处理。我们要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局出发,依据有关政策和法律规定,深入细致地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使广大群众从生活上不断得到改善的事实中,认清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懂得部分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从而不断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证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3年来,我们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克服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党的执政地位日益巩固,国家更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加坚如磐石,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乘风破浪前进,其不竭的动

  ----------------------------------------------------精品文档值得4收藏-----------------------------------------------------------

  --------------------------------------------精品文档Word可编辑值得收藏------------------------------------------------

  力和深厚的基础,就在于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使广大人民的生活不断获得改善,得到人民群众的坚决拥护和广泛支持。

  三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最终体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为根本标准,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对不对,力度恰当不恰当,衡量的标准,归根到底要看是否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凡使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的改革,其方针、政策和措施就是对的,力度就是恰当的。我们党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以及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提出的各项方针、政策和采取的步骤、方法,都在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的基础上,使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到保障。这充分说明我们改革方针、政策的确定,力度的把握,都是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为根本标准的。

  发展的思路、决策和举措好不好,速度可行不可行,衡量的标准,归根到底也要看是否/h1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个形势逼人、不进则退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精品文档值得5收藏-----------------------------------------------------------

  --------------------------------------------精品文档Word可编辑值得收藏------------------------------------------------

  的环境中,在这个联系广泛、信息灵敏的世界里,人民群众增强了横向比较意识,提高了不断改善生活的期望和需求。他们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的标准打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不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不行的。而发展必须始终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我们党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就是要按经济规律办事,真正解决好发展速度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践证明,只有这样,才能在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提升生产力,使人民群众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满足广大群众的意愿和要求。

  改革、发展要以稳定为前提,实质就是要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为前提。我们分析保持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首要的根本的是判断人民生活怎么样。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人民看到了稳定带来的实在的好处,看到现行制度、政策的好处,才能真正稳定下来。不论国际局势怎么样变化,只要有了这一条,就稳如泰山。

  由此看来,我们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统一的标准只能是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各地区各单位在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和保持稳定中,要经常检查自己的工作是否有利于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有利的就努力坚持,不利的就勇于纠正。这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精品文档值得6收藏-----------------------------------------------------------

  

  

篇二: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1.多选一般来说,收入分配分为哪几个阶段?()

  A初次分配B再次分配C第三次分配D第四次分配2.单选2018年第()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减贫决议将中国倡导的“精确扶贫”理念与实践写入其中。

  A71B72C73D743.单选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A显著增大B显著缩小C增大D稳定4.单选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将显著扩大。

  A高收入群体B中等收入群体C低收入群体D中低收入群体5.多选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国将建成()、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将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将显著增强。

  A文化强国B教育强国C人才强国D体育强国6.多选“十三五”时期,我国民生事业取得哪些历史性成就()。

  A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B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C多层次公共服务

  体系基本建成D脱贫攻坚任重道远7.单选“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A正确B错误8.单选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

  A正确B错误9.单选“十三五”时期,在生活层面,我国为绝对贫困人口提供了较为健全的生活保障。

  A正确B错误

  

  

篇三: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如何增强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

  最近,中共XX省委九届五次全会通过的《中共XX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增强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实现富裕安康是各级党委的职责所在。乡镇党委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与群众、政策与实践之间最重要的焊接点。

  乡镇党委作为党在农村基层的代言人,代表着党执政一方,乡镇党委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能力的大小,不仅直接影响到当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而且直接影响着党在广大农村中的形象和执政地位。因此,乡镇一级党委,特别是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山区乡镇党委,如何去增强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是摆在乡镇党委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一、当前山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遇到的主要困难或问题。(一)镇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滞后。税费改革后,山区大部分镇、村收入剧减。以XX市XX镇为例,该镇2021年财政自有收入不到20万元,而历年来负债超过250万元;全镇13个村委会中,只有5个村委会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集体经济的薄弱必然导致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不够,农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效益不高;农副产品市场秩序的管理不够规范,农副产品卖出去难的问题仍得不到有效解决;山区农村普遍存在脏、乱、差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农村交通和信息的落后,给山区的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行路难、信息不灵已成为山区农民增收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二)土地问题。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当前,还有部分村没有完善土地延期承包责任制的手尾工作,拖欠征地款和农田撂荒问题相当突出。特别是拖欠农民征地款的问题,导致部分农民对党和政府失去了信心,拒交农业税、上访、与当地党委政府对着干等,直接影响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三)农村财务问题。财务不清,管理混乱是造成干部窝里斗,干群矛盾突出,群体上访案件增多,农村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的主要原因。农村财务管理混乱、财

  1

  务长期一直不公开是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引起农民集体上访的直接导火线。(四)就业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还不够大,农村中仍有相当部分劳

  动力因为一无文化二无技术特长未能实现非农产业转移就业。(五)农村纠纷调处难。农村各种民事、山林纠纷调处难度大,当中隐藏着诸

  多不稳定治安因素。(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由于各种原因,乱砍滥伐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当

  地政府无权处理的一些乱砍滥伐违法分子至今仍逍遥法外,给当地农村集体或群众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七)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山区农村中仍有部分贫困家庭学生未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八)赌博问题。农村业余生活单调,赌博之风有漫涎的趋势。有关部门对农村六合彩打击力度不够大,六合彩等赌博活动已成为当前农村最不稳定的因素。

  (九)负担问题。虽然农村税费改革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农民的负担得到了很大的减轻,但目前农民群众仍担心政策会变,对农村税费改革的有关配套改革是否真正落到实处还持观望态度,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十)服务问题。部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强,工作水平不高,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仍时有出现。

  二、部分乡镇党员领导干部对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存在的认识误区。(一)认为农村已进行了改革开放,农户已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经营、经济发展完全由农户自己决定,农户要种养什么,怎样种养,农户要怎样发展,发展什么等等,当地党委、政府是无权干涉的,因此,对农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主动去解决,或应付了事。(二)对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怎样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部分山区乡镇党委、政府心中无数,没有切实可行的规划和健全的服务机构,科学和管理技术又未能跟上,因此,对农村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往往只能束手无策。(三)计划经济意识对发展农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消极和阻碍的作用,政府职能和工作水平仍未能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三、增强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能力的对策。(一)发展壮大镇村集体经济,增强镇、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展才

  2

  是硬道理。镇、村一定要选准选好一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路子,切实解决无钱为群众排扰解难的问题。镇、村要通过发挥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展税源,增加镇、村两级财政收入。XX镇根据税费改革后年财政自有收入不到20万元的情况,首先是争取XX11万伏变电站动工兴建,变电站已在今年5月底竣工。XX11万伏变电站的建成投产后,可使XX镇小水电站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输电率从30%增加到95%以上,每年可增加收放6000多万元,预计每年可为地方增加税收100万元。其次是通过引进外资兴建粤兴加油站,该加油站已于2021年11月建成营业。加油站建成投产后,每年销售额将达600万元,可为地方增加税收18万元。第三是兴建XX电站和XX电站。两个电站总装机容量1300千瓦/时,预计年产值150万元,增加税收20万元,地方财政可得税后利润7万元。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的增收,预计今后XX镇每年最少可可增加财政收入30万元。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面,一是以十百千万干部驻村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争取有关驻村工作组单位的支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二是加大行政村撤并工作力度,用把贫困村撤并到富裕村的办法消化贫困村,达到减少贫困村的工作目标。三是认真做好村级换届选举工作,把有经济头脑、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康的村民选进村两委班子。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乡镇党委、政府要杜绝行政命令,注重正确引导,采取适合乡情、村情、民情的措施,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以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XX镇近几年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种植业。根据当地群众反映较强烈的农副产品产、供、销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XX镇通过加强引导,成立了XX镇农特产品流通协会,采用蔬菜商+协会+农户的形式,将蔬菜商、蔬菜经纪人和农户的利益捆绑在一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使反季节蔬菜种植业在XX镇得到了持续健康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根据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后大片农田丢荒的情况,XX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XX村以支部+协会的形式成立农机合作社,以机械化耕作代替传统耕作方式,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成功地解决了农田丢荒的问题,农业机械化使水稻种植业走出了种田亏本怪圈,种田也可以致富的观念在XX镇已深入人心。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根据部分想外出务工的农民因无技能而找工难的情况,乡镇党委、政府应积极联系职业技术培训部门或

  3

  企业到乡镇办培训班,让农民群众树立先学技能后上岗的观念,积极就业。XX镇近几年来通过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保持在7000人以上,全镇每年劳务收入在3600万元以上,外出务工已成为当地群众的重要致富途径。据XX镇信用社统计,1999年,全镇农民存款为3793万元;2021年,全镇农民的银行存款达7500万元,比1999年增加了3707万,增幅达97.73%。

  (三)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多方位、多渠道筹集资金,投入到村容村貌、公共卫生、乡村道路、农田水利、自来水工程中,农村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据统计,2021年,XX镇共筹资110万元:装修了XX村委会办公楼;铺设XX村、XX村、XX村和XX村的水泥公路共计6公里;建起高标准公厕1座,垃圾池3个;镇政府新购进电脑13台,并开通宽带上网,使镇政府办公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将XX镇敬老院改建成二级标准的敬老院;完成镇政府驻地街道路灯架设工程,结束了该镇有镇无路灯的历史;完成了X(X)X(X)十字路口扩建工程,保护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法。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目前,造成群众上访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基层的党员干部作风不够扎实,宗旨观念不强,对群众的感情不深。为此,乡镇党委应该把加强党员干部宗旨教育,教育镇、村党员干部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努力为群众排扰解难。XX镇自2021年12月撤并乡镇以来,大力推行镇党员领导干部下访制度,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努力把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及时地解决。如该镇XX自然村,原来是个上访专业村,XX镇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上任后,镇党委书记XXX亲自带领工作组经过深入地调查了解情况,妥善地帮该村解决了久拖不决达6年多的电站征地纠纷案,使该村各个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村民们由原来的与党委政府对着干变为跟着党委政府干,XX镇党委以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的实际行动,很好地树立了党在农村的良好形象,当地党委、政府的威信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乡镇党委、政府还要根据新形势下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切实解决山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首先要坚持对农民的引导和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其次是狠抓有关涉农部门服务质量的提高,镇各有关部门应及时为农民提供销售、信息、科技、资金、农资、政策、

  4

  法律、文化等服务。XX镇为了方便广大农民群众及时将种植反季节蔬菜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请教农技人员,积极联系省农科院、农业局、科技局等单位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定期给农民群众上课。白天干活、晚上听课已成为XX镇广大农民群众的新时尚。最后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近几年来,XX镇通过引导和指导,创立了XX镇农特产品流通协会和XX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以公司+协会+农户的形式,大力发展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种植和优质水稻种植,降低了农业生产风险程度,使农民得到了实惠。

  (五)重视文化、教育事业。树立扶贫先扶智的观念,想方设法增加教育投入,改善贫困山区的办学条件,力争使未来的农民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充分利用成人文化学校、基层党校等条件,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培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农民的收入;其次,要把德治和法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抓好农村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的同时,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法进行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法治和德治双管齐下,真正规范广大农民的行为,提高道德和法律素养;再次,要千方百计改善农村的生存条件,拓宽农民的视野,使他们不断接受新信息、新思维、新事物、扩大农民的见识,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了让XX镇的群众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XX镇党委、政府大力协助广电部门做好光纤电视信号传送改造工程,大力支持夏湟祁剧团进行文娱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六)要不折不扣地将各项政策贯彻落实下去。土地问题、财务问题和农村税改问题等都是政策问题。首先要坚持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等农村政策,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持农村稳定的妙计良方。乡镇党委、政府既要吃准吃透,又要使政策真正深入民心,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好政策的实惠。要加强对村一级的指导和督查力度,采取突然抽查,暗中走访的方式,对土地延包长期不变的政策要加强督促检查,使各村真正完善手续,完成好延包工作。对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落实,要重点在农民收入的真实性上下功夫,决不能出现看上报收入比例,农民负担不超标准,看农民实际收入,负担比例极高的情况。其次是将党在农村的林业政策落到实处。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这是一个关系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XX镇近几年来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切实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尤其

  5

  对乱砍滥伐的行为,一经发现,严肃查处,绝不手软。最后是要尽快完善各种决策监督机制。当前,农村财务管理混乱,干群矛盾突出,工作难度加大等热点问题增多的要害是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不健全。针对这种情况,乡镇党委一定要积极探索和完善村规民约等村民自治制度,真正推行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实行民主决策和民主议事,增强办事的透明度。各村要健全村级民主理财机构,确定审批权限,对数额较大的开支项目要由村两委或村理财小组、村民代表大会研究后才可支出。村财务大项目资金支出,不仅要有村主要干部的签字,还要有研究审批的有关会议纪录,会议纪录要说明表决情况,并有参加人签字;乡镇对村财务的审计要形成制度,审计后的情况应向群众公布,以便于民主监督,见到实效,对于救灾救济粮款的发放,宅基地的审批每年至少公布一次,努力杜绝干部以权谋私和分配不公的行为。另外,还要加大对财务管理混乱、群众意见大的村委会干部查处力度,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对触犯党纪国法的,坚决依照党纪国法进行处理,绝不手软。总之,通过完善制度,加强监督,促进村干部的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推动农村社会风气的好转。

  (七)正确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稳定压倒一切。部分村正气不足,邪气上升,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为此,乡镇党委一定要本着一心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及时了解情况,调解民事纠纷,公正及时地处理各种案件,以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责任感,大力弘扬正气,抑制歪风,对在村里横行霸道、为非作歹的恶人要给予严厉制裁;对有钱有势违法乱纪的名人决不姑息迁就;对有关系、有靠山的能人犯罪违法,决不能迫于压力,给予开脱。只有这样才能抑制邪气,培育正气,匡正风气,将一些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做到民事纠纷不出村,治安案件不发生,上访告状无一人,农村稳定才会有保证。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对六害彩的打击力度,净化农村社会风气。XX镇XX村委会XX村(自然村)老人协会自2021年2月以来,非法干涉村组基层组织正常工作事务,扰乱社会管理秩序。针对XX村老人协会的情况,XX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及时向XX市委、市政府汇报,并立即成立专门工作组,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国务院社团登记条例》依法对该会采取撤销登记,并对原会长梁XX给予党纪处分。通过这件事,XX村的社会风气好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重新树立起来了,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也加强了,并给当地的人民群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教育课,

  6

  推动了XX镇依法治镇工作的顺利开展。(八)要严格把好干部选配关。针对近几年社会风气不正的非正常现象,乡镇

  党委一定要匡正用人风气,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对乡镇级干部的评议工作不能仅限于村干部评乡镇干部的范围,参加评议的范围要扩大,评议的方法要改进,通过明查暗访,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了解真情实意,找准真正德才兼备的好干部。对部分干部的所谓政绩,要正确看待,看其是真心为人民利益着想,还是为了哗众取宠、骗取自己的政治资本;对干部的离任审计情况要严肃认真,不能水过地皮湿,必要时要将其审计情况在县级以上的报纸上公布,以扩大监督面,决不能使一些群众痛恨,问题严重的腐败分子异地做官或步步高升,只有这样才能匡正用人导向,使一些埋头苦干、群众认可的乡镇干部得到提拔重用,为其它干部做出榜样;在选任村级干部方面,要坚持原则,严格标准,以民心民意为本。对一些犯有前科劣迹的人竞争村干部,要按照党规党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严格把关,对不符合条件的要坚决拒之于干部行列之外,对选人用人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建立用人失职追究责任制度,对于村民选举产生的村干部要加强教育,严格监督,对有违法乱纪行为的村干部要积极探讨办法,减化程序,及时给予罢免。对软、弱、涣、散的村党总支部,该改选的改选,该撤换的撤换。XX镇自2021年12月撤并乡镇以来,改选或撤换了2名工作不力村党总支书记,新的村党总支部领导班子上任后,村里的各项工作有了很大的起色,有力地促进了全镇各项工作的发展。

  7

  

  

篇四: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以杭州下城区为例

  作者:任雁鸣来源:《杭州(下半月)》2019年第16期

  文任雁鸣

  杭州老旧小区改造,一直走在全国前列。6月12日至13日,李克强总理来杭重点考察了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并在一周后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顺应群众期盼改善居住条件。杭州该如何进一步争创老旧小区改造全国标杆,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笔者结合“三服务”,在下城区开展的老旧小区改造的调查研究。

  提升改造在路上

  下城区是杭州老旧小区集中区之一,共有住宅小区289个、3478幢、18.9万套,总建筑面积1462万方,其中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178个、2402幢、11.6万套,总建筑面积650万方,占总建筑面积的44.5%。下城区要打造世界名城一流核心城区,提升老旧小区居民生活的“高品质”至关重要。

  多年来,下城区持续推进老旧小区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目前已呈现一些成果。一是开展环境整治。分期分批对老旧小区的雨污水管网进行改造提升,完成752幢房屋“清肠”;对相关道路市政雨污水井进行集中式翻盖清疏,清疏管道82公里,清淤3682方;通过“三改一拆”实施老旧小区改造,累计改善712幢,惠及2.69万户。

  二是实施重点改造。启动“七村”农居房全面改造,对全区房屋安全进行全面排摸,经鉴定为C、D级危房65幢,农村危旧房26幢,均建立“一楼一档”。

  三是推进服务创新。在全市首推“小区管家”模式,2018年完成10个小区的“小区管家”入住,惠及居民2.37万户;设立社区“自备项目金”,让居民急需的民生实事项目直接由社区居民投票决定。

  四是完善居家养老。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74家,探索“中央厨房+配送餐”“互联网+配送餐”等助餐模式,运用新技术为老人提供紧急呼叫、主动关怀、亲情通话、特殊“助急”等服务。

  五是丰富社区文化。制定“文化超市”“一社一品”等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做好“社区文化月”“星级团队大展演”等群众品牌活动,全区社区文化阵地总面积达92648方。

  六是提高民生福祉。在全省率先试点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工作,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启动“二次供水”三年改造计划,推进老旧小区既有设施改善,2018年完成加装电梯31台。

  提升改造有“五难”

  设施破损维修难。存在“三多一没有”问题,即开发商多、自建房多、回迁房多、没有原始档案。伴随着城市成长的各种烦恼,问题矛盾叠加,道路破损、房屋漏水、地基沉降、墙体开裂、地下管网堵塞和公用设施损坏等现象时有发生,而社区又缺少维修资金和力量,只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环境杂乱整治难。公共资源被侵占,从楼道到屋顶空间,从沿路沿街到地下室,从狭小的活动空间到绿化带,总能看见乱堆、乱扔、乱占的杂物。这些“从娘胎里带来的问题”,使街道、社区陷入“没完没了”的整治任务。

  协同弱化管理难。通向老旧小区的一条条管线,代表着有关部门的权力和利益。谁来协调、如何协调,街道做不了主,甚至区级层面也无可奈何,小区更是“望管兴叹”。至于小区内跨门经营、车棚住人、楼道广告、消防通道停车等问题,小区只能苦口婆心地劝说。

  需求多样共识难。在小区管理中,有车族希望减少绿化,增加车位,而没有车的则认为,绿化不能减少。既有住宅安装电梯,住顶楼的居民,需求迫切;但一楼的居民,却很难认同。“百姓百条心”,很难形成共识,导致管理出现难度。

  硬件缺陷提升难。过去的住宅设计和建筑,以简单居住为要,没有考虑未来生活需求,致使道路常挖,飞线上墙,材料落后,没办法满足飞速发展的社会和家庭的需求;致使出现小区乱象、空间狭窄、交通无序、设施缺失、配套不足等等问题。

  快马加鞭,内外兼修

  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民生工程,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兼顾“面子”“里子”,加快老旧小区实现“逆生长”,让百姓更有获得感。

  统一规划,推进面貌大变样。严格按照先规划后改造、先设计后施工的要求,确定改的范围、内容、标准,确保改造项目最优、最“土”;试点先行,因地制宜,呼应居民的需求和反映强烈的、又切实可行的民生事项,通过“任务清单”制实现精准改造。

  突出重点,推进环境大整治。按照“先里后外”“先暗后明”“先地下后地上”,对地下管网、管线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摸和梳理改造;整治架空管线、墙面乱线,严禁楼层、单元、楼栋之间出现飞线;整治墙面、楼道、道路和绿化,建设透水路面,合理布局绿化点,选择有条件的小区开展立体停车改造试点。

  以人为本,推进民生大保障。合力推进医养护一体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居民享受“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模式;推进养老服务多样化,推行“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建设精品老年食堂,完善助餐服务体系;提高社会救助精准化,加大托幼项目建设,持续抓好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落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多措并举,推进文化大提升。着力“挖”,挖掘民间的历史传说和名人典故,推进商旅文融合,打造杭城“网红点”和旅游“打卡点”;着力“建”,建设社区文化家园,建设具有品牌价值的和区域特色的“一社一品”;着力“整”,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共建共享活动;着力“传”,推进“最美现象”“最美人物”进社区、进家庭,打响文化强区的下城品牌。

  畅通渠道,推进居民大参与。着力提升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热情,实现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推进小区居民公约落地;持续创新和完善居民自治机制,进一步落实“四问四权”;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鼓励志愿者队伍、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营造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氛围。

  优化完善,推进管理大创新。深化“小区管家”扩面提质,探索建立国有物业集团,实施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工程,采取“点单式”服务、合理化收取服务费的方式,确保物业管理的良性循环;探索打造“未来社区”样板,建设“智慧小区”“美丽家园”“幸福家园”,提升老旧小区管理的智能性、安全性、便捷性。

  

篇五: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五解“求客观规律之真”---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

  (一)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人们对现状的满足和对未来的憧憬。

  幸福生活,是人们的美好向往。为民造福,是党的不懈追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风雨兼程、一路走来的90年,正是由于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夺取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

  学习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无论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必须始终着力改善民生、着力赢得民心,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这是党执政规律的要求,更是每一个领导干部的责任所系。(三)“十一五”时期,市委、市政府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每年办好“十大民生工程”,全市用于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达到212亿元,年均增长25.5%,占一般预算支出的52.7%,解决了一批又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持续攀升。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今日许昌,人们在庄重典雅的许都大剧院欣赏高雅音乐,在设施一流的体育馆观看国际赛事,在游园里健身、在绿荫下休憩、在华灯

  1/7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下散步、在广场上曼舞……呈现出一派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景象。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四)美好生活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当前,面对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我们的差距还很大:

  幸福依赖物质,但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759元、3938元;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121元、1706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幸福注重质量,但一些群众还在为就业、就医、就学、养老而犯愁,为衣食住行而忧虑。

  幸福植根尊严,但一些社会不公现象依然存在,一些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情况在基层时有发生。

  幸福要求文明,但各类社会陋习亟待破除,群众的文明素质亟待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破解幸福“密码”,答好民生“答卷”,我们重任在肩。(五)幸福是“建”起来的、“干”出来的。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创造幸福生活靠建设、靠劳动、靠实干。要以创业就业创造幸福,以社会保障巩固幸福,以公平正义促进幸福。只要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动员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共建共享,幸福就会“来敲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六)顺民意。政之所兴在于顺民。顺民就是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合民心、顺民意。

  2/7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问政于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任何政策的制定、工作的开展,只有听取群众的意见、尊重群众的意愿,才能上合天意、下合民意、富有创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问需于民。服务群众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所思、所需、所盼、所想,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心上,做到群众有所呼、政府有所应,群众有所需、政府有所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问计于民。坐在办公室里找不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凭空瞎想作不出符合实际的决策。必须到一线发现问题,在基层总结经验,在现场破解难题,向群众汲取智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七)促民富。有恒产者有恒心。“三化协调、两高两好、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十二五”总目标,就是坚持富民优先,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许昌民营经济发展虽有很大起色,但仍有很大发展空间。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推动民营经济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以民营经济大发展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大提升。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积极推进创业就业。幸福不是不劳而获,不是坐享其成,而是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付出获得丰厚的回报。要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就业惠民”工程,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壮大新的创业主体,开辟新的就业渠道,使群众干有目标、富有路径、劳有回报,到“十二五”末使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3/7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诚心诚意搞好服务。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更多地体现为服务发展的能力。处理好“多”与“少”的关系,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少添乱,多设路标、少设路障;处理好“为”与“不为”的关系,能够市场化运作的不审批,能够下放基层的不留在上边,能够交给中介组织的不包揽,能够备案的不审核;处理好“给”与“取”的关系,多予、少取、放活,减负解困、“放水养鱼”。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八)解民忧。对于群众来讲,无忧、少忧即是福。解决人民群众的就业之困、就学之难、就医之急、养老之忧等问题,是人民群众的幸福所依,尤为迫切。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持续推进“民生工程”。民生连民心、民生聚民力。把对人民负责看得更重一些,坚持每年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做到惠民政策优先落实、民生问题优先解决、财政支出优先保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按照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着力构建保障民生的“安全网”、社会和谐的“稳定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加强城乡教育、文化、卫生、道路、住房、社保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早日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九)保民安。平安是福。这是人们对幸福最朴素的理解,也是党和政府为民造福最起码的要求。

  

篇六: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改革愈是深化,愈要重视增进人民福祉;发展愈是向前,愈要体现到民生改善上。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有利于促进全体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全民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理解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呢?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的措施:

  一、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二、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三、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四、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保

  转移接续,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

  五、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提升健康教育、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总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篇七: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

  作者: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来源:《理论前沿》2003年第16期

  [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是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本文提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固党和强国的根本;是人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根本问题

  [中图分类号]D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62(2003)16-0015-02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我国未来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党全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人们都在以各种方式描绘和憧憬着未来中国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能忽视一个根本问题,即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状况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不仅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

  一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本质中的题中应有之义。吃饭穿衣看来是日常生活琐事,但其背后的理论支撑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道理。恩格斯曾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1]对生存需要的追求,是人们一切社会行为的基本动因;而满足人们的这种基本生存需要,并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则是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针对那种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出现的忽视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甚至把重视物质利益当作“修正主义”批判的情况,明确提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2]社会主义要发挥自己的功能和优越性,就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根本和首要的位置上。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逐步取得优势地位。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我们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离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去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3]从历史发展进程上看,社会主义由理论形态变为现实的社会制度只有80多年,我国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曲折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要对已有几百年发展历史的资本主义取得比较优势,就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自己,加强自己的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归根到底,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在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人民才能真正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也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必须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到第一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这一目标,反映了现阶段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作为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面临着更为紧迫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艰巨任务。正因为如此,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一个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和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就必须始终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部分人生活还比较困难。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

  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人民利益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既可以是日常生活问题,也可以是整个国家建设的宏观战略问题。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执政党只有首先把国家治理好,保证国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迅速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人民群众才能得到最大的实惠,实现最大的利益。从这层意义上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都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把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归结为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的一次认识上的深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

  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就把为人民谋利益写在自己的旗帜上。80多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每一步都是把发展生产力的阶段性目标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阶段性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说到底是因为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实践说明,一个政党或一个政权能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根本还在于人民群众能不能得到并日益增加看得见的利益,生活水平能否得到不断提高。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特别是对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大问题,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农民增收和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等,都给予了特别的重视。这些既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点和要求,也反映了我们党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的人学理念,深刻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就是我们党在新世纪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根本要求。

  

推荐访问: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人民群众 改善 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