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办法8篇

时间:2022-11-18 16:15:05 浏览量:

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办法8篇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办法  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略论  [摘要]建设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是适应新方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本质性需要。而建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办法8篇,供大家参考。

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办法8篇

篇一: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办法

  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略论

  [摘要]建设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是适应新方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本质性需要。而建设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需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教改项目为突破口,以“互补性学习”为动力,以健全运行机制为关键。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提理论课“05方案”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综合性很强,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需要通过团队合作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因此,建设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是适应新方案,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本质性需要。而建设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需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教改项目为突破口,以“互补性学习”为动力,以健全运行机制为关键。

  一、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打造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工程的意见》打破了以往以教师个人“单兵式作战”为主体的思政课教学惯性思维,凸现了教师“集团式作战”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从宏观上建立了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制度基础。

  一般来说,教学团队有三个层次:一是跨校、院、系的虚拟型顶级教学团队,二是以院、系为主体的实体型教学团队,三是以教研室为主体的实体型教学团队。〔2〕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也是在这三个层次上依次展开,并形成不同规模、不同级次的团队。从全局上看,协调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间的关系,需要制度规约,以免陷于互相制肘,恶性竞争的“人祸”之中。因此,作为一所高校,建立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三级管

  理体制显得十分必要。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建立负责人总管、所在院(系)主管、团队骨干具体负责的三级管理体制,形成分工明确、有机协调的建设模式,制定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和相关制度,以学术带头人为中心、以骨干教师为生力军,以青年教师为后备军,明确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的发展方向,设计共同的远景目标。〔3〕从个体上看,每个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内部也需要建立包括集体备课、听课与教学观摩、交流、沟通与研讨、帮扶、奖惩等制度。通过制度建设明确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分解,保证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正常运转,保持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的长期稳定。通过制度建设可以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定位意识,有效地培养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4〕

  教育部建立的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的宏观制度基础和各高校建立的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的微观制度基础,共同维系着构成了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硬规则”,这也是打造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的根本性举措。

  二、以教改项目为突破口,打造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

  思政课各类教改项目,以思政课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立项依据,聚集各种财力、物力和人力,围绕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展开不同角度、不同内容的探索,既是推动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载体,又是凝聚思政课教师智慧,打造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的绝佳平台。因此,以教改项目为突破口,打造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为此,上至教育部,下至教研室,都需要建立起“项目意识”。设立项目的部门,需要充分结合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有的放矢地、循序渐进地解决思政课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建立起一整套项目检查监督制度,切实落实执行,切忌盲目立项、重复立项、人情立项,杜绝变项目为福利、变项目为套现、变项目为贪腐。承担项目的部门,需要严格依照项目要求,

  按照项目计划,合理利用有限的经费,集教学团队的集体智慧,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任务,并总结出研究的经验和教训,锻炼出梯队有序、结构合理的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

  同时,思政课教学团队要视教改项目为资源共享的合作平台,并以此促进教学团队健康成长的载体。教学团队的建设以成员共同成长和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任务,必须要有课程建设、教改科研项目的运行载体和资源共享机制的合作平台来支撑其运行,必须要有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成果来衡量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的工作实效,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在项目推进中凝聚人才、建设团队,通过科研课题、精品课程和“精彩一课”比赛、社会服务等项目的推进,为思政课教学团队成员的成长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团队的教改科研水平,努力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5〕

  三、以“互补性学习”为动力,打造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

  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需要以“互补性学习”作为不竭动力。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的“互补性学习”,是立足于团队成员的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研究方向、不同教学风格等具体实际,以寻求自我发展和超越为目标,以团队学习和研究为动力,结构和功能自主优化与发展的一种松散型组织。〔6〕其主要特点是以团队成员的长期交流与融合达成主体间的互补与共长。以“互补性学习”为动力,有利于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和谐型的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

  首先,建设学习型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离不开思政课教师间的“互补性学习”。新形势下,每位思政课教师不仅是教育者,更是学习者。为此,每位思政课教师要积极进行自我超越的学习,成为一个追求自我超越、积极行动、经常反思和终身学习的人。而要建设学习型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更需要在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中形成合作学习教学理论、教育技术与专业

  知识,共享课程知识、教学经验、教育信息和学习能力的“互补性学习”氛围,构造团体“互补性学习”的交流平台,使其成为以相互学习、合作学习、团队学习为特征的,有浓厚学习风气的思政课教学集体。

  其次,建设创新型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离不开思政课教师间的“互补性学习”。当今世界,创新业已成为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之源。而创新本身也不是无源之水。作为一个创新型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思政课教师间的“互补性学习”就是其源头活水。创新型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不仅要成为传播知识的重要主体,而且要成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与建立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而要成为既是优秀教学团队又是创新研究团队的双向发展的组织,就必须大力加强思政课教师间的“互补性学习”。在“互补性学习”过程中,创新型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才能很好地凝聚和展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创新活动,进而“反哺”到思政课教学活动中。

  

篇二: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办法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

  按照《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理论课改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及上级相关部门工作安排,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理论课改创新,进一步推进我市学校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加强对我市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思政课建设的分类指导,推动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工作原则(一)坚持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摆在教育突出位置。(二)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创新理论同步推进,全面推动新时代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把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全过程。(三)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创新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四)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五)坚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二、工作目标

  (一)实现课程目标一体化。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立足于思政课的属性,对学校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以了解学习、理解把握新时代特色思想为课程主线,在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棒人。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重在提升学生的素养,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二)实现课程设置一体化。根据学生成长规律,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一体化思政课课程体系,重点推进新时代特色思想融入课程,实现整体设计、逐步深化。按照有关规定的思政课必修课和选择性必修课开设要求,开齐开足课程,确保学时学分。聚焦红色系列课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累计不少于32课时。(三)实现课程内容一体化。在各学段现有课程内容基础上,重点强化新时代特色思想进课程进教材,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推进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安全观教育、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等方面内容的全面融入,实现学段纵向衔接、逐层递进,学科、课程协同联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教育。进一

  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建设任务(一)教学教材体系一体化1.加强一体化教材建设。统使用统编的思政课必修课教材,规范思政课选择性必

  修课教材。用好红色文化教材,建立一体化教材建设监测反馈机制,跟踪研判评估教材使用情况。

  2.建设一体化教学资源平台。用好统编思政课教材配套用书和红色文化课程教材教辅用书等教学配套用书。通过一流课程建设、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活动,广泛征集一批优质课例资源,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二)教学形式一体化1.线上课程教学一体化。完善融媒体思政公开课建设机制,围绕同一教学主题,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同备一堂思政课”,组织学生“同上一堂思政课”。2.社会实践一体化。围绕同一实践教学主题,用好大学生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学生研学实践、青少年学生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机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立思政课一体化学生实践基地,结合不同学段特点研发社会实践学习项目,探索实施

  大中小学生联合、“大手牵小手”方式等一体化实践教学项目。

  3.“四史”教育一体化。在思政课中加强“四史”教育,持续深化所有思政课必修课中“四史”学习教育相关内容的有机融入,有条件的要开设以“四史”为重点的思政课程,要积极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用好“四史”读本等读物。围绕同一教育主题,一体化设计形式多样、符合各学段学生特点的知识传授和社会实践系列项目。(三)教学教研一体化1.健全一体化教研机构(组织)建设。完善学校思政课教研机构建设,加强教研机构建设,配齐建强思政课教研员,形成上下联动、通力协作的思政课一体化教研格局。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普遍实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学校领干要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全面提升教研水平。分级建立一体化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形成各学段层层递进、有效贯通、螺旋式上升的工作格局。2.完善一体化协作机制。围绕学段内整体水平提升,持续围绕相邻学段课程纵向衔接,组织思政课教师走进大学课堂教学观摩。围绕跨学段有序衔接,积极参加高校牵头组织的区域性一体化思政课教

  改创新联合体,开展理论学习、教学研讨、学术研究、教学观摩、集体备课等工作。

  3.建立一体化备课机制。围绕教材使用,参与省级、区域性集体备课机制和平台建设,发挥各学段优秀教师带领备课示范作用,分课程、跨课程、跨学段组织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结合教学实践,组织思政课教师交流研讨,共同探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规律,促进不同学段教师在共同备课学习过程中相互融通、整合资源,提高对教学内容的一体化把握能力。4.推出一体化优秀教研成果。设立思政课教师教学研究专项,鼓励教师开展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社会实践等一体化研究,在市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加大对思政课的支持力度。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教学展示、优秀示范课巡讲、教学观摩等活动,举办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论坛,及时推广一体化建设优秀成果、分享一体化建设经验。5.整体推进课程思政和学科德育。深度挖掘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学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和学科德育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和学科德育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和学科德育教学研

  究示范中心。(四)队伍建设一体化1.落实思政课教师队伍配备要求。专职思政课教师应不少于应配思政课教师总数的50%,

  应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落实专职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健全专职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完善兼职思政课教师培训上岗制度,思政课教师至少进行一次不少于5天的集中脱产培训。

  2.加强一体化后备人才培养。在公开招聘教师等工作中,须有一定比例的思政课教师计划。支持一批优秀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思政教育相关硕士学位。3.提升各学段思政课教师水平。围绕各学段内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以学段、年级为基础,围绕统编教材教法、专题教学、实践锻炼教育等方面,一体化规划设计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实现各学段都有一批优秀思政课教师的目标。4.加快一体化专业团队建设。开展“同一主题、四个联合”系列活动(联合举办培训研修、联合开展教学研讨、联合组织教学展示、联合实施实践研学),实行学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结对共建,重点培养一批引领一体化建设的领军团队,孵化一批一体化建设骨

  

篇三: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办法

  这种理念是不对的当前党和国家教育部越来越重视思政课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建立首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指出要多组织开展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的社会考察地的通知社会实践活动等并要求形成导向正确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社会实践路线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路径探索

  2015年1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是关键[1]。本文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探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路径,以供探讨。

  一、通过团队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团队精神的培养对于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建设至关重要。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很多种方式和途径,笔者所在思政课教学团队主要采取经常性开展团队学习活动来加强。学校规定每周二下午全体学生不上课,全体教师开展政治学习。我们思政课教学团队定其为团队学习日。在这半天里,我们团队既安排了理论学习,也有实践活动。理论学习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经典原着、思想政治教育经典着作、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理论、上级颁布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关文件精神、师德师风规范、教育教师的规律法规等。团队学习中的实践活动主要有: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等。集体备课的活动内容包括:学情分析,学校学生在思政课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教材分析,认真领会统编思政课教材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安排教学内容,要求每位教师畅所欲言,分析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法分析,每个专业

  班级的学生情况不同,每个教学单元的重难点各异,故使用的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听课评课也是培养团队精神的有效途径。统一组织听课、集体探讨听课心得,并提出教学建议和意见,让思政课教师觉得教学不再是“孤军奋战”的事情,而是集体的“团队作战”。从而增强了思政课教学团队成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二、通过培养培训,优化团队结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实行学术安全培训制度,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工作[2]。思政课教学团队需要不断地学习培训、开展继续教育,来提升素质和优化结构。可以通过全员培训、骨干研修、攻读学位、职称晋升等多种途径,培养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教学一线骨干教师。笔者所在学校配有专门用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训经费,以及培养计划,鼓励专任教师进行脱产或半脱产进修,以提高自身素质。我们思政课教学团队自身也根据国家教育部于2013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文件精神,制定了自己的培养计划。近三年来,派出思政课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等活动,每年平均在二十人次左右,基本上实现人均一次。先后有十余位骨干教师参加了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的学习;有三位骨干教师参加湖南省高校工委党校的骨干教师培训;有七位

  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培训,获得高级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有十余位教师获得高级心理咨询师等。

  我们十分注重思政课教学团队教师自身的学历提升和职称晋升。近三年,团队中有一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两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另有两位教师获得在职硕士学位。加强教师职称的晋升,近三年,团队中有三位副教授晋升为教授,四位讲师晋升为副教授,两位助教晋升为讲师。这样一来,使得团队的职称结构更为优化。目前我们团队共有成员31人,其中专任教师15人,兼职教师16人。教授4人,副教授8人,其余为讲师和政工师。团队中博士3人(2人在读),21人具有研究生学位。目前,学校思政课教学团队无论在学历,还是职称结构上,整体比较合理[3]。

  三、通过课程改革,提升教学水平思政课是一个课程体系,由几门课程组成,开展课程改革和建设是提高团队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笔者所在思政课教学团队从2005年起,一直不断探索思政课程的改革新方向。近年来的改革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的改革:我们采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思政课教材,在不违背教材精神的前提下,将教材内容与本校学生实际相结合,形成若干教学专题,实施专题教学,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出版了专题辅导教材2部,师生使用后反响较好;第二,授课方式的改革:由过去一个教师负责一门课程的授课任务,现改为几个

  教师共同承担一门课程,每个教师负责其中一个或两个专题,采用专业班级间轮流授课的方式;第三,在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减少课堂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实践教学由思政课兼职教师和辅导员共同承担,与学生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并有组织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如社会调查、社团活动、社会公益、德育基地考察等。

  每学期末,我们团队都会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关于课程改革效果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作为下学期课程改革的方向和依据。我们发现通过课程改革,思政课的几门课程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到课率有明显提升,获得了师生一致好评。更重要的是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才能真正参与课程改革和建设,在此过程,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有了重新提升的空间。

  四、通过教研科研,提升科研能力五、通过社会实践,提升实践能力与其他专业课教学团队相比,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实践能力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教师认为思政课重在理论传授,不需要实践能力。这种理念是不对的,当前,党和国家教育部越来越重视思政课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2013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建立首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的通知》,指出要多组织开展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的社会考察、

  社会实践活动等,并要求形成导向正确、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社会实践路线。笔者所在思政课教学团队非常关注教师实践能力的锻炼,在学校划拨的生均15元思政教育活动经费中拿出一部分专门用于教师的社会实践考察活动。近年来,先后组织了赴湖南娄底新化、怀化芷江受降基地、安江农校等地,考察了当地的社会主义建设;参观了毛泽东故居、刘少奇故居、杨开慧纪念馆、黄兴故居、胡耀邦故居等德育基地,感受爱国主义教育。

  团队中有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如走进社会福利院,关爱孤儿;走进敬老院,看望老人;走进社区,开展文化服务活动等。在此过程中,团队教师不仅锻炼了实践能力,也提升了团队的社会服务能力,真正做到思政课理论联系社会实际的效果。此外,我们团队还经常组织教师到兄弟院校去学习和考察,借鉴其他兄弟团队的建设良策,加强对外交流,扩展视野,增强团队竞争力。

  

  

篇四: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办法

  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政教育内容在每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推出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示范课程开发一批彰显学科专业优势的特色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培育一批富有亲和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建设一批凸显学校品牌特色的示范专业探索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总结一批可推广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

  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细则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提升课程育人实效,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建设目标

  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着力强化全体教师立德树人意识,构建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大格局。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政教育内容,在每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推出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示范课程,开发一批彰显学科专业优势的特色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培育一批富有亲和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建设一批凸显学校品牌特色的示范专业,探索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总结一批可推广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

  二、建设内容

  构建并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4332”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即,落实学校、学院、专业系(教研室)和教师课程思政建设“4个责任主体”,培育建设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示范课程和示范课堂“3个示范”,组织编制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含实践课程)课程思政建设“3个指南”,创建公共课和专业课课程思政“2个资源库”。

  (一)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四个责任主体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校党委副书记和分管教学工作副校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学校课程思政建设领导组,统筹协调、指导、督促、评价全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各教学单位设立由党政负责人、专业系(教研室)负责人、骨干教师等组成的课程思政建设指导小组,负责指导、安排、检查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各专业系(教研室)组建课程思政建设团队,落实落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特色课程、示范课堂、示范专业等建设任务,培养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教师是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主体和直接责任人。

  全体教师应切实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充分挖掘每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总结、提炼并固化课程教学过程中积累、形成的经验、方法、资料和成果,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价值理念、职业素养等教育;积极参与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课堂和示范专业建设。

  (二)培育课程思政建设三个示范主体

  稳步推进专业、课程和课堂建设,积极培育和遴选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示范(特色)课程和示范课堂,充分发挥三个示范主体的引领作用。

  修订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按照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要求,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建设,探索并创新教学管理体制机制。

  优化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特色)课程,按照课程思政建设具体要求,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教学团队和课程资源建设,彰显课程特色,提升教学质量。

  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创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按照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强化思想引领、价值引导,加强教学互动、活跃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果。

  (三)编制课程思政建设三个教学指南

  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学校将课程分为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类别,由相关教学单位组织编制课程思政建设指南。各类课程思政建设指南要明确课程思政融入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和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方式及知识点、相关资源、重要案例等主要内容。

  (四)构建两个课程思政资源库

  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公共课和专业课两个课程思政资源库,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丰富的基础资料。其中,公共课课程思政资源库由宣传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创建,设置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国际视野等模块和内容。由各教学单位牵头,创建专业课课程思政资源库,根据学科C业特点,搜集整理政业相关教育教学资源和思政教育元素,设置国家战略、科学精神、学科前沿、大国工匠、领军人物等模块和内容。

  三、考核与激励

  (一)工作考核

  1.将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纳入课堂教学评价观测点,修

  订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领导听课等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明确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基本要求。

  2.组织对课程教学大纲审核和论证,检查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和相关内容的落实情况,并将审核结果作为示范遴选的重要依据。

  3.将示范专业、示范(特色)课程、示范课堂、教学名师及组织建设等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纳入各教学单位年度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并列入党政主要负责人年终述职内容。

  (二)工作激励

  1.立项资助研究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每年学校质量工程项目设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专项10项以上,并优先推荐为省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2.举办课程思政讲课比赛,激励教师自觉投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比赛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绩效分配的依据之一。

  3.每年评选10-15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5门课程思政特色课程、2-3个课程思政示范专业、3-5名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0-15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课程思政建设分片联系机制

  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课程思政建设分片联系机制,为其它各教学单位分别选派2名思政课资深教师,作为分片工作联系人,协助各教学单位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合作探究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和方法。

  (二)加强教师培训

  1.学校定期组织对新入职教师、专业教师等进行课程思政专题培训,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2.学校定期组织召开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经验交流会,各教学单位组织召开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

  3.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前沿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提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

  (三)组织开展集体备课

  根据工作需要,各教学单位每月组织专业课教师同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1次以上,分析、研讨课程思政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总结工作成效得失。

  五、附则

  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施行,由教务处(招生办)负责解释。

  

  

篇五: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办法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路径探索

  作者:张敏来源:《学理论·中》2015年第06期

  摘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可从四个方面展开探索与实践:通过团队学习,培养团队精神;通过培养培训,优化团队结构;通过课程改革,提升教学水平;通过教研科研,提升科研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提升实践能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132-02

  2015年1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是关键[1]。本文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探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路径,以供探讨。

  一、通过团队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的培养对于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建设至关重要。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很多种方式和途径,笔者所在思政课教学团队主要采取经常性开展团队学习活动来加强。学校规定每周二下午全体学生不上课,全体教师开展政治学习。我们思政课教学团队定其为团队学习日。在这半天里,我们团队既安排了理论学习,也有实践活动。理论学习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理论、上级颁布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关文件精神、师德师风规范、教育教师的规律法规等。

  团队学习中的实践活动主要有: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等。集体备课的活动内容包括:学情分析,学校学生在思政课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教材分析,认真领会统编思政课教材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安排教学内容,要求每位教师畅所欲言,分析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法分析,每个专业班级的学生情况不同,每个教学单元的重难点各异,故使用的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听课评课也是培养团队精神的有效途径。统一组织听课、集体探讨听课心得,并提出教学建议和意见,让思政课教师觉得教学不再是“孤军奋战”的事情,而是集体的“团队作战”。从而增强了思政课教学团队成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二、通过培养培训,优化团队结构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实行学术安全培训制度,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工作[2]。思政课教学团队需要不断地学习培训、开展继续教育,来提升素质和优化结构。可以通过全员培训、骨干研修、攻读学位、职称晋升等多种途径,培养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教学一线骨干教师。笔者所在学校配有专门用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训经费,以及培养计划,鼓励专任教师进行脱产或半脱产进修,以提高自身素质。我们思政课教学团队自身也根据国家教育部于2013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文件精神,制定了自己的培养计划。近三年来,派出思政课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等活动,每年平均在二十人次左右,基本上实现人均一次。先后有十余位骨干教师参加了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的学习;有三位骨干教师参加湖南省高校工委党校的骨干教师培训;有七位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培训,获得高级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有十余位教师获得高级心理咨询师等。

  我们十分注重思政课教学团队教师自身的学历提升和职称晋升。近三年,团队中有一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两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另有两位教师获得在职硕士学位。加强教师职称的晋升,近三年,团队中有三位副教授晋升为教授,四位讲师晋升为副教授,两位助教晋升为讲师。这样一来,使得团队的职称结构更为优化。目前我们团队共有成员31人,其中专任教师15人,兼职教师16人。教授4人,副教授8人,其余为讲师和政工师。团队中博士3人(2人在读),21人具有研究生学位。目前,学校思政课教学团队无论在学历,还是职称结构上,整体比较合理[3]。

  三、通过课程改革,提升教学水平

  思政课是一个课程体系,由几门课程组成,开展课程改革和建设是提高团队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笔者所在思政课教学团队从2005年起,一直不断探索思政课程的改革新方向。近年来的改革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的改革:我们采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思政课教材,在不违背教材精神的前提下,将教材内容与本校学生实际相结合,形成若干教学专题,实施专题教学,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出版了专题辅导教材2部,师生使用后反响较好;第二,授课方式的改革:由过去一个教师负责一门课程的授课任务,现改为几个教师共同承担一门课程,每个教师负责其中一个或两个专题,采用专业班级间轮流授课的方式;第三,在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减少课堂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实践教学由思政课兼职教师和辅导员共同承担,与学生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并有组织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如社会调查、社团活动、社会公益、德育基地考察等。

  每学期末,我们团队都会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关于课程改革效果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作为下学期课程改革的方向和依据。我们发现通过课程改革,思政课的几门课程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到课率有明显提升,获得了师生一致好评。更重要的是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教学水平,才能真正参与课程改革和建设,在此过程,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有了重新提升的空间。

  四、通过教研科研,提升科研能力

  作为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团队,必须通过经常性开展教研科研活动,以提高团队科研能力。笔者所在思政课教学团队通常是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以研促教。如上所说,我们开展了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改效果。为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团队教师在完成专题教学改革之余,更是用心深入地钻研专题教学的相关理论问题。团队成员先后主持完成了专题教学研究的四个课题(包括省级和校级),公开发表了专题教学研究论文18篇,出版了专题辅导书2部,并由此获得教学成果奖。

  思政课教学团队应根据新形势的变化,学生出现的新特点、新情况,开展科学研究。我们成立了“新媒体育人机制”科研创新团队,根据新媒体(如网络、微信、微博等)的特点,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随着网络的深入发展,90后大学生使用网络时出现了很多新问题。作为思政课教师非常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的网络使用状况,做深入了解。我们团队共同完成了教育部研究课题——“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状况研究”,分别于2012、2013年在湖南省12所高校开展了为期两年的网络使用跟踪调查研究,所有数据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出当前大学生使用网络的众多新特征,为大学生的网络问题研究提高了客观有效的数据。研究成果整理出版了专著一部——《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状况研究》,公开发表了研究论文17篇,获得教育部优秀研究课题称号。此外,针对微信这一新新媒体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我们团队申请立项了一个新课题——“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旨在分析大学生微信的使用现状、微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以及运用微信平台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演技也。该项目正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不少新问题,在此过程中提高了团队的整体研究能力与合作精神。

  五、通过社会实践,提升实践能力

  与其他专业课教学团队相比,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实践能力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教师认为思政课重在理论传授,不需要实践能力。这种理念是不对的,当前,党和国家教育部越来越重视思政课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2013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建立首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的通知》,指出要多组织开展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的社会考察、社会实践活动等,并要求形成导向正确、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社会实践路线。笔者所在思政课教学团队非常关注教师实践能力的锻炼,在学校划拨的生均15元思政教育活动经费中拿出一部分专门用于教师的社会实践考察活动。近年来,先后组织了赴湖南娄底新化、怀化芷江受降基地、安江农校等地,考察了当地的社会主义建设;参观了毛泽东故居、刘少奇故居、杨开慧纪念馆、黄兴故居、胡耀邦故居等德育基地,感受爱国主义教育。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团队中有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如走进社会福利院,关爱孤儿;走进敬老院,看望老人;走进社区,开展文化服务活动等。在此过程中,团队教师不仅锻炼了实践能力,也提升了团队的社会服务能力,真正做到思政课理论联系社会实际的效果。此外,我们团队还经常组织教师到兄弟院校去学习和考察,借鉴其他兄弟团队的建设良策,加强对外交流,扩展视野,增强团队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EB/OL].[2008-09-2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

  usiness/htmlfiles/moe/moe_772/201001/xxgk_80380.html.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2015-01-

  19].http://edu.people.com.cn/n/2015/0119/c1006-26412100.html.

  [3]张敏.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现状及对策[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篇六: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办法

  思政课改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好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以铸魂育人、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做有温度的教育,办有品质的学校为目标。二、课堂教改的推进步骤和具体措施(一)推进步骤:第一阶段:X月19日至X月3日,宣传发动阶段。组织全校全体思政课教师认真学习和领悟**在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会议上关于教育的讲话精神,研讨、拟定我校思政课改方向和路径。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在组内上教改研讨课,探讨教改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为教改提供第一手材料。第二阶段:X月至X月,尝试实践阶段。重点根据方案提出的要求,做好课堂教学重要环节的调控,形成符合课改要求和学校实际的评价标准,进一步促进观念转变,实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二)实施路径和措施1、抓住一个关键,培养“六要”教师队伍。

  (1)清进来走出去,加强学习,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每学期选派青年教师、教研组长、班主任等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培训,聘请名师、道德模范、学科专家到学校作报告,了解并践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2)开展“一帮一、结对子”工程。组织学校的名师、优质课获得者、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与青年教师师徒结对,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为学校的后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3)开展“走青春路,做育花人”系列活动。即定期开展重大理论政策专题考试、德育优质课评选、“三字一话”达标测试等,让每位教师成为方针政策的宣讲员、德育教育的专家、课堂教学的能手。

  (4)搞好合作办学和片区教研。每学期与其他学校组织管理层、班主任、教师互派学习、跟岗培训、一体化教研等提升教师的管理和教学水平.

  2、坚守一个阵地,深化课改创新。(1)人人演说核心价值观。思政课教师根据24字核心价值观和每个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列出演讲参考目录,学生可以从参考目录中选取任一主题,结合自己的理解书写演讲稿,思政课前五分钟作为学生的演讲时间。每学期结束由教导处组织收集、整理、评比,并装订成册。目的在于让学生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能加深对知

  识的理解和运用。(2)我跟爷爷学经典。要求学生先通过网络、报刊等

  形式,然后借助工具书进行解读,由思政课教师收集并打印出来,在全班分享,并让学生写出感悟或者启发,学期末装订成册,进行展评。

  (3)开发《我们的价值观》校本课程。思想政治教研组对24字核心价值观进行分工,通过查阅资料和自己的理解编写《我们的价值观》校本课程,学校聘请专家进行审阅和完善,教导处组织《我们的价值观》教学设计大赛和优秀课例展示。

  (4)开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研究设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如设计“我的班级我的家”、“我与老师交朋友”、“我的青春我做主”、“挫折教育”、“男生女生”、“感恩篇”、“毕业篇”、“生涯规划”等栏目。

  3、突出活动育人,做有风景的思政课。(1)开发节日课程。每年三月开展学习雷锋精神主题教育活动、五月开展感恩教育,十一月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活动等。(2)开展游学活动。加强家校共育,积极组织游学,拓展学生视野。(3)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4)开设劳动基地。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4、坚持课题引领,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我校将以此次思政课堂教改为契机,统筹安排,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全面推动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学校在思政教研组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探讨,制定了学校的总课题即《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研究》,每个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三、工作要求1、提高站位,强化组织领导.思政课课堂教改是全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学校将成立深化课改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对课改工作负总责。由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负责相关的课改工作。学校成立课改工作办公室,由教导处主任兼任,办公室具体负责课改实施。领导小组要专门研究切实可行的调整路径和措施,制定出每年度具体工作方案,并切实按方案开展好各项活动,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并及时总结与宣传.2、制定课堂教改工作实施方案。学校出台课堂教改工作方案,作为指导全校思政课改工作的依据。每位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制定本人的课改工作计划。计划将作为指导教师课堂教改工作的依据。

  3、加强学习、监督和指导。学校把思政课调整工作纳入学校重点工作之一,作为学校特色进行打造和推动。在调整过程中,一定要追求实效性,避免走过场或浪费人力物力的做法。每学期的活动要做好记录,收集建立好档案资料。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管理,做好对他们工作的考勤和考核,严格组织纪律,抓好活动落实。4、做好总结和评估。每学习期末,学校要对思政课改进行全面的总结,及时总结好的做法,同时找到不足及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相关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改,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棒人。二、总体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自2018年起,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三、基本原则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改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坚持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改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政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调整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改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四、主要任务(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民族情怀贯穿浸入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调整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

  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加强教师思政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政教育技能培养。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

  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改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充分利用学校思政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0个精神示范课堂和2个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改中的带头示范作用。(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三)工作安排1.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每年度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政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浸入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提供教改典型案例和体现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调整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成效材料。2.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严格执行领干听课制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

  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听课人员听课后须及时填写听课记录表,提交各教学单位汇总统计,报教务处备案。5.开展课程思政授课比赛活动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校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改工作。(二)加强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改落到实处。(三)强化工作考核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政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改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调整学生课程

  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改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改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对于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六、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学校思政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指示精神,根据相关文件通知,统筹推进思政课、道德与法治和各学科的思政教育,不断增强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棒人,办好满意的教育,建让社会认可、家长放心的特色学校。

  二、工作目标(一)总体目标我校建立全面的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努力形成“思政课程一一课程思政—一德育思政一一文化思政”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教学格局。(二)具体目标1.坚持以思政课堂为主阵地,加强理论教育。用思想铸魂育人,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工作创新发展、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当好学生引路人,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2.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育人体系。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深度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育人体系,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新格局,努力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棒人。3.继续深化德育教育,加强主题教育活动。根据我校确定的“道德铸魂、规范奠基、文化提升、体艺增色”的育人策略,开发弘扬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德育校本课程,发挥课程德育功能的重要手段。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整体优化学校的校园环境,对校

  园文化建设作出统部署,突出思政特色,使学校文化成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

  三、实施范围从20XX年11月起,我校各部门、各处室、各学科按照“思政课程一一课程思政一一德育思政一一文化思政”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教学格局全员覆盖,各部门配合,所有学科参与,逐步推进。四、领导机构组长:XXX副组长:XX成员:XXX、XX五、实施步骤第一阶段一一组织学习、宣传发动阶段(2022年X月一一XX月)。组织学习思政课建设相关文件精神,出台《思政课程建设工作方案》;启动开展第一次思政课建设专题研讨活动。第二阶段一一组织实施、建设阶段(2022年X月一一X月)。政教处、各学科制定实施方案,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建设、专项教研教改项目立项等系列活动,阶段性成果随时整理存档,集中力量开展落实。第三阶段一一总结提高、全面推广阶段(2022年X月一一X月)。总结并凝练前期思政教育教改过程中可推广的典

  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表彰奖励优秀成果。

  六、实施办法(一)统思想,提高认识各处室、各学科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把思政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实际认真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确保长期有效开展。(二)保障规定课时学校要按照课程方案开足道德与法治课和思政课课时,确保每周2-5课时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至少1课时。要将课时严格执行在课表安排中,不得随意挤占德育课时。不得随意占用、挪用或者变相压缩道德与法治课和思政课课时,提前结束课程。(三)落实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学在依据课程标准、使用好教材的同时,要主动适应课改的要求,着眼于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计划地对思想政治四个模块进行授课,探索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同时要及时跟进社会发展进程和理论创新成果,将重大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时事引进课堂,密切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要挖掘和整合文本、音像、时政材料所蕴含的教育教学资源,确保思政课程教育教

  学内容鲜活、有吸引力,学生易学、爱学。(四)积极实施各学科的思政浸入各学科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内

  容,学校将开展课程思政浸入方面的专题优质课、示范课比赛,进一步强化对各学科思政教育浸入内容的教学评估,使思政教育浸入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

  (五)加强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强对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课程实施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要建立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配齐师资力量,选拔素质高、个人品德好、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按照“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逐步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六)重点开发实施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校本教材学校要以促进学生的思政教育为目标,结合我校实际,开发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校本课程,丰富我校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德育校本课程包括爱国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爱校爱家乡教育、安全教育等。学校要认真组织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途径主要以国旗下的讲话、道德与法治课、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专题教育活动等为

  主。(七)重视仪式感教育。利用重要的仪式和重大的节庆日等契机,开展爱国、民

  族传统、礼节礼仪等主题教育活动,真正让我们的思政课能够深入学生心里。

  七、组织保障(一)加强工作领导成立由校长、书记为组长的课程思政教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作为具体责任人,由教务处牵头,协同各部门具体负责落实课程思政教育教改的各项具体工作,建立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改工作。(二)落实经费支持加大对思政课教师培训,对在思政示范课和竞赛课、校本课程开发中、专项课题建设中的典型提供奖励资金。(三)提升工作水平举办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研究水平。通过校内示范讲、校外交流,形成带动效应。八、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篇七: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办法

  复旦大学开展中国系列选修课程从选题入手发挥学校办学优势既紧扣时代发展又回应学生关切既具备深厚学术积淀又有效激发学生求知需求在师资上聚集业内领军型顶尖师资团队开展专题式教学在方法上注重开拓创新融合了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等教学方式巧妙地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于多样化课堂教学之中在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教育目标

  【课程思政①】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引领,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其他各学科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使学校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各类课程都能发挥育人功能,实现“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全过程,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促使各专业的教育教学,都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实践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途径。目前高校在“课程思政”的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形成了代表性的课程,但在整体设计、路径与载体、效果评价、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规范建设和制度支撑相对薄弱,导致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教师教学效果良莠不齐,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和获得感不均。本文通过分析“课程思政”面临的关键问题,介绍成功经验和做法,探寻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律和解决路径,对于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具有现实意义。“课程思政”面临的关键问题“课程思政”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就是“无源之水”,缺少了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是“无本之木”,忽视了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问题。1.管理理念:完善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在领导机制方面,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对思政课的管理理念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素。高校领导要立足学校在本省的办学定

  位和办学特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为引领,上讲台,讲大课,传大势,让马克思主义在专业学科中“发声”、教材中“现形”、论坛上“亮剑”。在教学管理方面,高校对于课程培养方案、教材选定、政治标准等关键教学环节的管理是建设好“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教学主体方面,高校马克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要发挥应有的协同引领作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建设管理办法,实现“课程思政”教育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2.改革措施: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高校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在学科建设方面,高校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理论研究,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在教学载体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教学与科研双向融合和共建机制需要不断创新,尤其针对人文社科类的专业教师,要在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方面开展日常教学训练和教学思考,使其能够精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回应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的现实需求。3.教学方法:提升专业化队伍和教学能力教师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急需培养高水平的思政教师队伍。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发力。在教学能力方面,要针对专业课教师开展富有针对性、示范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形成常态化的集体备课制度、

  教学激励制度,并将教材话语转变为教学话语,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教学方法上,不同专业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不够完善,部分高校教师在讲授政治学、法学、新闻学、经济学等专业课程时忽视了要增强学生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对于教师如何在专业课中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还需必要的教学督导。4.体制机制:构建多学科的教学合作和激励制度在教学中形成有效互补的合作机制,构建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多学科间的合作机制是“课程思政”常态化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教学平台建设上,其他专业和高校职能部门对“课程思政”缺少主动融合意识,制约了工作合力的真正形成,需要形成针对思政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的信息沟通渠道、教学交流机制和智库共享资源。在教学团队建设上,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建立共建、共享、共惠的教学平台,联合高校教务处、团委、学工部等职能部门开展多领域、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迅速形成“课程思政”改革的内生动力。“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实践经验为解决上述问题,突破思政教育的瓶颈,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近年来,我国各高校在“课程思政”核心理念的指引下,积极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在“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明确主体责任,发挥引领协同作用建立教学团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明确“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做好课程的整体规划。上海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部门协同配合、以行政渠道为主组织落实”的思路,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

  作机制,所有高校都成立了“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所有高校党委书记均亲自担任组长,并设立专门办公室推进落实。武汉大学成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学校教务处、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积极配合学工、研工和学校德育中心,有效发挥行政职能,将“课程思政”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予以推进,校、院两级分管思政和教学工作的条线紧密结合,学校各部门整合资源,为“课程思政”工作的实施、研究和创新提供技术支撑。2.把脉学生需求,找准学术突破口创新教学载体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协同、科研协同,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的同频共振。武汉大学面向大学新生的专业基础课“测绘学概论”是一门讲授测绘专业技术的专业知识课,教师由宁津生等多名测绘学界的知名教授和两院院士构成,课堂上每人主讲一个章节,每周一次课,教授们生动演绎的爱国思政课,用无形的价值观教育与有形的专业知识深度融合,使“院士课”成为思政教育的鲜活载体,让一代代大学新生入脑入心。复旦大学开展“中国系列”选修课程,从选题入手,发挥学校办学优势,既紧扣时代发展又回应学生关切,既具备深厚学术积淀又有效激发学生求知需求,在师资上聚集业内领军型顶尖师资团队,开展专题式教学,在方法上注重开拓创新,融合了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等教学方式,巧妙地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于多样化课堂教学之中,在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教育目标。上海中医药大学“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医学生的基础课,通过30分钟的“解剖第一课”诠释遗体捐献的意义,增加了对遗体捐献者感恩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

  医学责任意识的审视,因而也被学生称为“人生大课”。3.完善评价标准,建立教学效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努力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思政课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引导教师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等主题开展课题研究。建立对课堂效果“双评估”的体系标准,增强对课堂育人效果的评价比重。广东省高校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模式中,将学生的思政课成绩和学习表现纳入学生入党推优的考核标准,进行教学效果师生双向打分制度,除了课堂满意度之外,还要考察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以及学生思想意识过程中的知识内化和价值认同。湖北省高校加强教师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务,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细则,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师评聘考核机制。南方医科大学在职称评聘、教师资格认定等工作中完善了学校职称评聘制度和标准,实行岗位动态管理。复旦大学以高校教师教学激励计划为抓手,落实育人价值导向,针对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任课教师的育德实效开展绩效评价,据此作为是否继续给予支持及支持额度的重要依据,为促进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提供了重要途径。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学校的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扭转专业课程重教学、轻育人的情况。4.打通专业壁垒,优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教学资源实现“课程思政”教学与育人功能的统一,其关键在于领导的意识、教学激励制度、协同作战的工作机制。上海中医药大学充分利用三学期制的优势,每年设置10周的实践环节开展“服务性学习”,当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服

  务社区、服务病患时,自然而然地提升了使命感和责任感,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华中农业大学在学生培养方面,引导学生深入农村、服务农民,献身农业。广西中医药大学每年组织青年专家博士带领学生到农村最艰苦的地方进行义诊,让青年志愿者深入基层、深入社区、深入工地,引导师生在思想政治觉悟方面内化于行。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30所高校已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统筹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各高校普遍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首要标准,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武汉大学提供50万元经费资助了5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项目,集结60多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推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在线课程,为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供示范。“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思考从“课程思政”改革实践的经验出发,可以看到,建立“课程思政”长效运行机制和协同创新机制,并及时总结经验使之深化、优化、固化下来,是确保“课程思政”取得实效的关键。今后一段时期,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应重点在强化价值引领、推动理论建设、促进机制体制创新、形成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持续推进,真正构建“大思政”的新格局。1.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引领,借助多学科方法共谋划在高校的“课程思政”改革中,一是要明确学校党委在改革中的主体责任。高校党委在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进行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时,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遇到的或与教学相关的理论问题作为科研重点,及时加以研究解决,并把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育教学

  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三是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示范和辐射作用,借助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专业理论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大问题,构建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和对话平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成果,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大格局。2.解决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一是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地位,让思政课上出“学术味”。思政课的教学中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背景,切实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科学问题,也要解决“为谁主张”“为谁服务”的价值追问。在课堂教学中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把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让思政课走进学科前沿,更有学术味,更有穿透力。课堂中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要用活的案例、活的方法,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现实困惑,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是突出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使专业课上出“思政味”。高校应立足实际情况,发挥专业课程本身的特色,提炼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转化成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而生动的载体。学校要在专业课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到教学要求,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阶梯式成长特征,以及学生遇到社会问题的复杂度,系统设计德育递进教学路径,并固化于教学大纲中,推进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全覆盖。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注意“入深入细、落小落全、做好做实”,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和话语传播的有效性,避

  免附加式、标签式的生硬说教,要深入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特征、成长规律和价值取向,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悉心点亮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专注度,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3.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学术评价体系是学者开展教学和科研的“指挥棒”。高校要改革用自然科学的标准衡量评价哲学社会科学,以西方的学术评价体系来评价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现有评价机制。要转变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体系,侧重教学的过程评估,要将评价体系的重心落在“立德树人”的总任务上,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标准,完善教师职称聘任的评价体系,要将文章数、项目量、批示级、人才衔等科研考核指标,转向以教学质量为重心,学生成长发展为标尺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教书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统一,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对于教师为学生做心理咨询、参与学生竞赛辅导、积极投身教学竞赛等育人实践成果纳入到教学评价考核体系中给予应有的认可,鼓舞广大高校教师将工作的精力和热情投身于教学全过程。同时,严格“课程思政”教师的选聘以及教学培训制度,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突出综合素养课程的育人价值。制订专业课程育人教学规范和评价标准,编制课程教学指南,推广试点经验,努力彰显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4.创新合作机制,拓展教学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一是打造教学实践平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与生活相结合,把教学实践打造成为德育融合的重要阵地。通过协同创新中心、智库团队等科研合作机制,推动原先以学院、学科、课题组为主的科研模式,向跨学科、跨专业、校内协同创新的模式转变。

  二是关注师资发展。通过“学习、对话、实践与反思”的培训模式,从素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视角,将育人要求和价值观教育内容融入专业教师的话语体系,强化专业课教师作为学生专业能力和价值观引领者的影响力。三是加强协同育人。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统领,整合其他哲学社会学科和学校宣传部、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等职能部门,探索“课程思政”一体化管理路径,将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辅导员及社会资源打造成“育人共同体”,实现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职能互补、优势叠加,做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

  

  

篇八: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办法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会议精神,全面落实《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文件的实施,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本科教育教改,把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和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刻认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意义,加快推进和深化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与改革,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准确把握当前教育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抓住机遇超前布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强市、强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立德树人,德才兼修牢固树立“三全育人”意识,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四个服务”育人导向,即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巩固和发展特色制度服务,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方向和价值追求,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分类建设,特色推进加强顶层设计,紧紧围绕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分层分类开展课程思政探索实践,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大胆尝试和创新,形成百花齐放、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工作局面。

  (三)全员参与,示范带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开展育人工作,全面统筹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力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学校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推动建设多层次示范体系,总结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做法,全面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立足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全面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围绕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好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学校有特色、专业能示范、课课有思政、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二)具体目标聚焦“示范”,重点打造专业和课程,5年内,达成以下目标:

  1.按照课程思政示范校标准开展建设。力争入围“全省建成3-5个课程思政示范校”之列。结合学校区域实际,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坚持办学正确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形成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三项基础性工作,努力建设成为省内具有一定影响的课程思政示范性高校。(牵头部门:发展规划处;责任部门:宣传部、发展规划处、人事处、教师工作处、教务处)

  2.建设课程思政示范专业。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本科专业为目标,以“四个新”“六卓越一拔尖”培养计划2.0为引领,将课程思政建设深度融入专业建设,各学院紧密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5年内按照每个学院建设1个示范专业的目标开展建设,力争1-2个专业入围“全省建成30个左右示范专业”之列。(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各学院、各教学部)

  3.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足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合理提升课程高阶性、突出课程创新性、增加课程挑战度,构建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一体的高质量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年内按照每个学院建设1门示范课程的目标开展建设,力争2-5门课程入围“全省建成100门示范课程”之列。(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各学院、各教学部)

  4.培育课程思政示范师资团队。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培育重要内容,培育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师资团队5个左右,力争个别团队在省内有较大影响力。(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教师工作处、各学院、各教学部)

  5.立项建设课程思政教改项目。围绕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调整,立项建设校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10-15个,力争立项省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2-5个。(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各学院、各教学部)

  四、主要举措

  (一)以一流大学建设为导向,推进专业思政建设

  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切实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牵头部门:宣传部;责任部门:各学院、各教学部、教务处、科研处、各研究中心)

  2.坚持特色建设,立足地方实际,结合学校定位,服务重大战略需求,积极主动融入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进程,体现优势特色,提升发展水平,克服同质化倾向,准确定位,形成学校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办出学校特色,争创一流,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力争走在地方高校前列,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牵头部门:发展规划处;责任部门:各职能部门、教辅部门、各学院)

  3.研究构建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示范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拟定建设指导意见,各学院制定建设方案,探索专业思政建设的内容、途径、方法及有效载体,推动形成专业思政建设的有效机制。各学院以教学系为单位,专业负责人组织开展专业思政教研教改,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专业教育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建设专业与思政有机结合的优质教学资源并高效利用。(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学院、各教学部)

  (二)以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一流课程建设为支撑,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1.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切实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和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领域)硕士学位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和效果,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科研处、各学院、各教学部)

  

推荐访问: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办法 团队建设 课程 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