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丹寨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优秀范文】

时间:2022-11-18 13:30:07 浏览量:

丹寨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丹寨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作者:陈贵旭董泽方来源:《当代农村财经》2021年第11期摘要:“十三五”期间,贵州省丹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丹寨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供大家参考。

丹寨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丹寨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者:陈贵旭

  董泽方

  来源:《当代农村财经》2021年第11期

  摘要:“十三五”期间,贵州省丹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2019年底全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7.6%到绝对贫困“清零”。这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丹寨县易地扶贫搬迁取得的成效,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

  “五个体系”建设

  对策建议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更是一项政治任务。“十三五”期间,贵州省丹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2018年,在全州第一批顺利实现“减贫摘帽”;到2019年底,全县5.8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个贫困乡镇全部摘帽,9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發生率从2014年的37.6%到绝对贫困“清零”,历史性撕下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这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搬迁进城的群众还存在“搬迁人口增长导致现有住房无法满足生活需求”等问题。全县各部门、各乡镇要理清工作思路,夯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主体责任,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咬定目标,强化措施,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扎实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五个体系”建设,努力在搬迁群众的就业、就医、就学、社会保障的各个方面认真谋划、扎实推进,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确保存在问题得到“销号”,严防问题“反弹”。

  “十三五”期间,丹寨县易地扶贫搬迁共完成3041户13045人,县内搬迁安置2999户12838人,跨区域搬迁到凯里市42户207人,其中搬迁建档立卡农户2915户12718人、同步搬迁非贫困户125户327人。累计投入资金103758.15万元,建成东湖、金钟、扬武三个集中安置点,其中,中央资金10048.8万元、省级资金60486.32万元、县级匹配资金31846.25万元、农户自筹资金1376.78万元。通过回购和新建方式,建成安置房3728套259535平方米,其中回购存量房1436套81359平方米、新建2292套178176平方米,同步配套建设商业用房28827平方米、地下停车库74816平方米,其中商业用房通过盘活已使用15447平方米,分别用于支持扶贫车间建设5609平方米、用于社区管理及“五个体系”建设管理场所3297平方米、用于出租6541平方米。

  根据《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意见》(黔党办发〔2020〕36号)文件要求,丹寨县多次召开会议,认真研究落实,精心制定上达天线、下接地气的《丹寨县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实施方案》,明确

  了牵头部门工作职责,并负责牵头抓好基本公共服务、就业培训、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等“五个体系”建设工作,各项体系建设取得较好成效。

  (一)聚焦功能要素抓基本公共服务,让搬迁群众“顺心”

  1.争取项目资金,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聚焦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四大要素”,完善安置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全县共落实项目15个,总投资2.75亿元,落实资金2.36亿元,建设县金钟第一小学、县第二中学、第二幼儿园、妇幼保健院、县儿童福利院和金钟停车场等项目建设等,让搬迁群众入住学区房,方便子女就近上学、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和入住停车;县民族中医院主体工程已完工,附属设施正在建设之中;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和县金钟第一小学扩建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2.提升教育服务水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一批易地扶贫搬迁教育配套建设项目建成投用,配足配齐安置点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保障搬迁群众子女就读需求。目前,已安排1155名搬迁户适龄子女就近就读,安置点学校还可满足1100名移民子女入学需要。

  3.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安置点配套建有卫生室,并配置相关医疗和医护人员,建立健全家庭医生服务机制,群众基本医疗健康服务得到有效保障。

  4.落实政策保障,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按照“六个一”便民利民工程进行打造,除了在安置点开通公交车、建成社区服务中心,方便群众出行、办事外,还认真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一揽子政策,为移民户全部办理“易地扶贫搬迁市民证”;全面完成安置住房不动产证登记3728套,目前已发放到农户手中684套,剩余的正在陆续发放之中。

  (二)聚焦收入达标抓培训就业,让搬迁群众“安心”

  1.加强就业服务,确保一户一人以上稳岗就业。通过带政策、带岗位下社区、下培训点、入户面对面和零距离提供岗位咨询,为搬迁群众量身定制就业岗位。截至目前,该县县内搬迁2999户12838人,县内搬迁劳动力家庭2873户6822人,已实现就业创业2873户6316人,就业率92.6%,一户一人稳岗就业得到全面落实。

  2.开展技能培训,提高搬迁劳动力就业技能。结合全县产业发展趋势和县内外企业用工需求,积极开展中式烹调师、电工、焊工、挖掘机驾驶员、服装制作工、家庭护理等技能培训。目前,已累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1840人,培训后促进就业1276人,就业率69.35%。

  3.建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创业服务。扬武、东湖、金钟3个安置点挂牌成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安排专人为搬迁劳动力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就业愿望“一条龙”服务,确保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实现有劳动力“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4.创建扶贫车间,吸纳搬迁劳动力就近就业。先后引进丹寨县国春银饰有限责任公司、丹寨县浙丹食药用菌开发有限公司等7家名优企业入驻扬武、金钟、东湖安置点,开办建立就业扶贫车间。目前,扶贫车间共吸纳搬迁群众就地就业12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75人,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53人。

  5.开发公益性岗位,带动搬迁群众就业。针对搬迁就业困难劳动力,丹寨县开展适宜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困难劳动力就业的保洁员、保安员、信息员等公益性岗位,让就业困难劳动力实现就业。截至目前,4个社区共设置公益性岗位帮助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602人。

  (三)聚焦文体活动抓文化服务,让搬迁群众“暖心”

  1.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搬迁群众文化活动需求。为满足搬迁群众的文化需求,完善金扬社区、东湖社区、金泉社区、金湖社区和一个培训中心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开展暑期免费开放培训班,开设民族舞道、器乐、苗歌、芦笙等课程,搭建搬迁群众的娱乐交流平台,增强融入能力。累计派出文化志愿者592人次,培训社区文化志愿者和文艺队伍485人次。

  2.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促进搬迁群众融入新环境。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先后定期或不定期在易地搬迁安置点开展“我和我的祖国”“文化迎春·艺术为民”、疫情防控、感恩教育、安全生产、普法宣传等演出28场次,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三下乡”活动,促进搬迁群众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同时,充分利用周末、节假日期间组织搬迁文艺骨干在万达小镇开展常态化演出,既提高搬迁文艺骨干的表演水平,又为搬迁文艺骨干增加收入,提高了快融入信心。

  3.结合民族特色,培育“指尖经济”。充分发挥丹寨“非遗”资源禀赋,借助“中国非遗周”永久落户丹寨的优势,推进非遗文化产业进社区,在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非遗”技能培训,让留守“绣娘”居家就业,实现“指尖经济”,既让留守妇女在家照顾老人、小孩,又增加留守妇女的一份收入,提升了留守妇女的经济地位。截至目前,先后投入培训资金32.34万元实施非遗就业技术培训,共开展“绣娘”培训9期385名。目前,该县16家“非遗”扶贫工作坊带动留守妇女稳定就业2000余人,实现了“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转化。

  (四)聚焦安居工程抓社区治理,让搬迁群众“舒心”

  1.强化巡防建设,提升治安管控能力。将“警”“民”巡防相结合,采取车辆巡逻、蹲点守候、适时检查等方式,对辖区内主要干道、背街小巷以及学校等重点区域进行巡逻防控,并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实行治安巡逻无缝对接,落实好居民自防和楼栋联防,形成自防、联防、巡逻三级防护网,实现社区零案发、零命案。先后在金钟安置点设立警务室1个,成立义务巡防队24人,配备警务车、执法记录仪、单警装备、钢叉、头盔等警务装备,安装安全视频监控摄像头144个,对全县安置点做到全覆盖、无死角24小时全程监控。

  2.保障联建强基础,运行机制一体化。将安置点综治中心与警务室整合,充分利用“雪亮工程”视频监控指挥平台与公安“天网”联网共享视频信息资源,按照“定格、定人、定责”要求,组建“专兼合一”的社区网格队伍实现组团式服务,将小区门卫室、保安岗变身为社区治安联防站,使其成为群众报警点。

  3.建立社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供法律援助“零距离”。县法院、县检察院和县司法局在金泉社区挂牌成立法官工作站、检察官检察室、人民调解室,建立一套法律服务机制,负责法律顾问、法律援助、矛盾纠纷、法治宣传等工作,适时为搬迁群众提供法律援助“零距离”。

  (五)聚焦强化管理抓基层党建,让搬迁群众“放心”

  1.健全组织架构。按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到哪里,党的组织和工作就覆盖到哪里”的工作思路,在金扬社区、东湖社区、金泉社区、金湖社区建立党委1个、党总支1个、党支部8个。同时,统筹推进网络、楼栋党组织设置,合理划分网格65个,设置党小组32个。同步建立居委会、妇联、老年协会等组织和各类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主体、群团组织和各类社会服务组织为纽带、经济组织为支撑的安置地组织体系,按照“八厅、一站、一室、两场所”要求,建立社区“一站式”便民服务场所,着力提升移民社区党的建设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

  2.配强干部队伍。按照“双好双强”的标准,注重把离任村干部、年轻党员、致富带头人、产业大户、知识青年等推选为社区干部,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认真对搬迁党员组织关系进行排查和接转,严格执行发展党员“三级联审”制度,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0人;实施“三育”工程,培育社区后备力量14名;把安置点党员干部、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的培训列入县级教育培训的总体计划,每年轮训1次以上。坚持贯彻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安排纪委、组织、人社、财政、扶贫、机关工委等6个县直部门分别帮扶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选派5名干部驻社区帮扶,实现社区帮扶全覆盖。

  3.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按照“一网格一组织”原则,建立“网格党小组+网格服务团队”的组织架构,通过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等方式,成立若干网格小组,通过“三亮三比三做”(亮身份、亮承诺、亮形象,比学习、比技能、比贡献,做热心人、做贴心人、做暖心人),吸纳党员作为社区干部、网络员、楼栋长等,带领义务社区工作队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一)搬迁家庭人口增长导致現有住房无法满足生活需求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内人口增长59户72人,原因主要是搬迁后存在婚入、新生等原因自然增长,其中婚入增长22户22人、新生增长37户50人,搬迁家庭人口增加后,人均住房面积将低于20平方米标准,不能满足居住需求,且后续增长基数将越来越大。

  (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组织化推荐就业成功率低

  由于收集到的就业岗位条件与搬迁劳动力自身条件不匹配,外出务工人员流动性较大,自主选择就业多,大部分不愿参加政府的就业推荐,导致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组织化推荐就业成功率低。

  (三)社区治理人员和经费缺乏导致社区精细化治理水平不高

  5.开发公益性岗位,带动搬迁群众就业。针对搬迁就业困难劳动力,丹寨县开展适宜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困难劳动力就业的保洁员、保安员、信息员等公益性岗位,让就业困难劳动力实现就业。截至目前,4个社区共设置公益性岗位帮助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602人。

  (三)聚焦文体活动抓文化服务,让搬迁群众“暖心”

  1.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搬迁群众文化活动需求。为满足搬迁群众的文化需求,完善金扬社区、东湖社区、金泉社区、金湖社区和一个培训中心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开展暑期免费开放培训班,开设民族舞道、器乐、苗歌、芦笙等课程,搭建搬迁群众的娱乐交流平台,增强融入能力。累计派出文化志愿者592人次,培训社区文化志愿者和文艺队伍485人次。

  2.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促进搬迁群众融入新环境。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先后定期或不定期在易地搬迁安置点开展“我和我的祖国”“文化迎春·艺术为民”、疫情防控、感恩教育、安全生产、普法宣传等演出28场次,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三下乡”活动,促进搬迁群众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同时,充分利用周末、节假日期间组织搬迁文艺骨干在万达小镇开展常态化演出,既提高搬迁文艺骨干的表演水平,又为搬迁文艺骨干增加收入,提高了快融入信心。

  3.结合民族特色,培育“指尖经济”。充分发挥丹寨“非遗”资源禀赋,借助“中国非遗周”永久落户丹寨的优势,推进非遗文化产业进社区,在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非遗”技能培训,让留守“绣娘”居家就业,实现“指尖经济”,既让留守妇女在家照顾老人、小孩,又增加留守妇女的一份收入,提升了留守妇女的经济地位。截至目前,先后投入培训资金32.34万元实施非遗就业技术培训,共开展“绣娘”培训9期385名。目前,该县16家“非遗”扶贫工作坊带动留守妇女稳定就业2000余人,实现了“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转化。

  (四)聚焦安居工程抓社区治理,让搬迁群众“舒心”

  1.强化巡防建设,提升治安管控能力。将“警”“民”巡防相结合,采取车辆巡逻、蹲点守候、适时检查等方式,对辖区内主要干道、背街小巷以及学校等重点区域进行巡逻防控,并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实行治安巡逻无缝对接,落实好居民自防和楼栋联防,形成自防、联防、巡

  逻三级防护网,实现社区零案发、零命案。先后在金钟安置点设立警务室1个,成立义务巡防队24人,配备警务车、执法记录仪、单警装备、钢叉、头盔等警务装备,安装安全视频监控摄像头144个,对全县安置点做到全覆盖、无死角24小时全程监控。

  2.保障联建强基础,运行机制一体化。将安置点综治中心与警务室整合,充分利用“雪亮工程”视频监控指挥平台与公安“天网”联网共享视频信息资源,按照“定格、定人、定责”要求,组建“专兼合一”的社区网格队伍实现组团式服务,将小区门卫室、保安岗变身为社区治安联防站,使其成为群众报警点。

  3.建立社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供法律援助“零距离”。县法院、县检察院和县司法局在金泉社区挂牌成立法官工作站、检察官检察室、人民调解室,建立一套法律服务机制,负责法律顾问、法律援助、矛盾纠纷、法治宣传等工作,适时为搬迁群众提供法律援助“零距离”。

  (五)聚焦强化管理抓基层党建,让搬迁群众“放心”

  1.健全组织架构。按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到哪里,党的组织和工作就覆盖到哪里”的工作思路,在金扬社区、东湖社区、金泉社区、金湖社区建立党委1个、党总支1个、党支部8个。同时,统筹推进网络、楼栋党组织设置,合理划分网格65个,设置党小组32个。同步建立居委会、妇联、老年协会等组织和各类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主体、群团组织和各类社会服务组织为纽带、经济组织为支撑的安置地组织体系,按照“八厅、一站、一室、两场所”要求,建立社区“一站式”便民服务场所,着力提升移民社区党的建设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

  2.配强干部队伍。按照“双好双强”的标准,注重把离任村干部、年轻党员、致富带头人、产业大户、知识青年等推选为社区干部,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认真对搬迁党员组织关系进行排查和接转,严格执行发展党员“三级联审”制度,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0人;实施“三育”工程,培育社区后备力量14名;把安置点党员干部、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的培训列入县级教育培训的总体计划,每年轮训1次以上。坚持贯彻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安排纪委、组织、人社、财政、扶贫、机关工委等6个县直部门分别帮扶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选派5名干部驻社区帮扶,实现社区帮扶全覆盖。

  3.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按照“一网格一組织”原则,建立“网格党小组+网格服务团队”的组织架构,通过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等方式,成立若干网格小组,通过“三亮三比三做”(亮身份、亮承诺、亮形象,比学习、比技能、比贡献,做热心人、做贴心人、做暖心人),吸纳党员作为社区干部、网络员、楼栋长等,带领义务社区工作队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一)搬迁家庭人口增长导致现有住房无法满足生活需求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内人口增长59户72人,原因主要是搬迁后存在婚入、新生等原因自然增长,其中婚入增长22户22人、新生增长37户50人,搬迁家庭人口增加后,人均住房面积将低于20平方米标准,不能满足居住需求,且后续增长基数将越来越大。

  (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组织化推荐就业成功率低

  由于收集到的就业岗位条件与搬迁劳动力自身条件不匹配,外出务工人员流动性较大,自主选择就业多,大部分不愿参加政府的就业推荐,导致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组织化推荐就业成功率低。

  (三)社区治理人员和经费缺乏导致社区精细化治理水平不高

推荐访问: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下步打算 丹寨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丹寨县 易地 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