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9省份GDP增速目标公布60篇

时间:2023-04-12 16:05:14 浏览量:

29省份2023年GDP增速目标公布1  截至2023年1月23日,全国已有29个省份公布了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今年的地方*都传递了哪些信号?  近8成省份2023年GDP增速达标  据界面数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9省份GDP增速目标公布60篇,供大家参考。

29省份GDP增速目标公布60篇

29省份2022年GDP增速目标公布1

  截至2022年1月23日,全国已有29个省份公布了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今年的地方*都传递了哪些信号?

  近8成省份2021年GDP增速达标

  据界面数据统计,从2021年GDP完成情况来看,29个省份中,近8成省份都完成了2021年经济增速目标。湖北超出预期目标最多,2021年GDP完成度比目标值高出2.9个百分点。其次为江苏和北京,分别高出2.6个、2.5个百分点。约2成省份未达标。*2021年GDP完成度与目标值相差最大,低了2个百分点。其次为云南和河南,分别低0.7个和0.5个百分点。

  29省2022年GDP目标*均值为*%,中位数为6.5%

  从2022年GDP增速目标值分布来看,29个省份中,GDP增速目标的*均值为*%,中位数为6.5%。近7成省份今年GDP增长预期目标在6%及以上。

  超8成省份下调GDP目标增速

  对比2021年、2022年GDP增速目标来看,29个省份中,超8成省份下调2022年GDP增速目标,*均降幅为0.8个百分点。湖北下调最多,降低3个百分点。其次是山西,下调1.5个百分点。近两成省份的GDP增速目标与去年持*。没有省份上调GDP增速目标。

  对比2021年GDP完成情况与2022年GDP增速目标来看,29个省份中,超8成省份2022年GDP增速目标低于2021年完成度。河南、宁夏和*2022年GDP增速目标高于2021年完成度。河北2022年GDP增速目标与2021年完成度持*。

  GDP增速目标的表述有哪些变化?

  据界面数据统计,29个省份中,约3成省份对2022年GDP增速目标的表述用到“以上”,超5成省份的表述用到“左右”。对比来看,2021年29个省份中,近6成省份对2021年GDP增速目标的表述用到“以上”,近3成省份的表述用到“左右”。

  在中央要求投资适度超前发力的背景下,今年各级*也将更加积极作为,确保一季度实现投资开门红,形成较强的抓项目、稳增长效果。

29省份2022年GDP增速目标公布2

  每年年初,各地都会迎来一年一度的省级地方*召开,省级*也被业界视为是观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

  1月3日,随着*自治区*十一届五次会议的开幕,标志着全国正式进入2022年地方*时间。目前进入1月中下旬,更是地方*召开的密集期,截至1月20日,全国已有22个省区市召开地方*。

  《*经营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已公布的2021年地方GDP增速比较亮眼,但多数地方却小幅下调2022年GDP增速目标。据国金证券统计,在已公布的22个省区市中,上海等18个省区市下调GDP增速目标,22个省区市*均降幅为0.7个百分点。

  受访业界专家表示,目前已公布的一些地方GDP增速亮眼,和全国GDP增速的提升保持一致,这跟地方注重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相关。而多地提出2022年发展数字经济,这是看到了数字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是顺应我国发展趋势的决策部署。数字经济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能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年地方经济成绩单亮眼

  记者注意到,2021年*、安徽等地方经济成绩单比较亮眼。例如,2022年1月4日,*自治区第十一届*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开幕。根据会议显示,2021年*GDP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较上年增长7%左右。

  2022年1月17日,安徽省*工作报告提到,预计2021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总量突破4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并提出,2022年GDP目标增长7%以上。

  随后2022年1月20日,江苏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根据江苏省*工作报告显示,2021年江苏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达到11.6万亿元、增长8.6%,总量再上一个万亿元台阶。

  对此,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1月21日接受《*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2021年我国经济受益于及时妥当处理疫情,*衡了防疫和发展的关系,各地抓住了疫情缓解窗口期,抓生产保供应;同时由于我国及时处置疫情,我国产业支撑全球供应链,从而保持了经济增长。”

  盘和林还向记者指出:“我国各地方*十分注重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诸如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原料药、新能源电力等行业都获得了强劲的增长动力,因而2021年地方经济成绩单普遍亮眼。”

  *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分析师应习文1月21日还对《*经营报》记者表示:“2021年由于上一年疫情的.低基数原因,全国GDP增长达到8.1%,创近年来新高。目前已公布的地方GDP增速亮眼,也和全国GDP增速的提升保持一致,是全国的缩影。此外是价格因素,2021年我国整体通胀较往年提升,名义GDP增速达到12.8%,比8.1%的实际增速快不少,因此GDP总量上也再上台阶,达到114万亿元。这也是各地方GDP从总量上看也纷纷上台阶,形成了比较亮眼成绩的原因。”

  多地小幅下调2022年GDP增速目标

  虽然2021年地方经济成绩单亮眼,但记者注意到,2022年一些地方小幅下调了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例如,北京和贵州等地方都下调了GDP增速目标1个百分点:北京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由2021年的“6%以上”下调为“5%以上”,贵州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也从“8%左右”下调为“7%左右”。

  盘和林告诉记者:“这主要是因为全球奥密克戎传播导致全球经济复苏延缓,国内零星区域性的疫情,也延缓了经济开放,各地出于不确定性考虑,较为理性的选择降低2022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并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而不再盲目追求规模的提升。”

  应习文则认为:“地方下调2022年增长目标,很重要的因素是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国经济增长从疫情中取得了较好的恢复,因此形成了比较高的同比基数。相比之下,2021年的增速比较高,也是2020年疫情比较低的基数造成的。因此2022年各地增长目标降低,很大程度上是基数抬升这一技术性原因。”

  数字经济受到关注

  从已召开的地方*公布信息来看,数字经济受到关注。例如,江苏省*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江苏将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不断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和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贵州省*工作报告也显示,2021年,贵州数字经济加速突破,数字经济占比达34%。该报告还提出,2022年,贵州高质量发展主要目标是: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1%左右;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36%和46%左右。

  对此,盘和林对记者表示:“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驱动因素,各地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是看到了数字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是顺应我国发展趋势的决策部署,数字经济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能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期印发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在业界看来,这是我国数字经济领域首部国家级专项规划,数字经济顶层设计持续完善。该规划还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应习文也告诉记者:“各地提出发展数字经济,这符合时代进步的大方向。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一方面疫情防控催生了更多过去没有的互联网需求,另一方面许多新的概念和商业模式也随着技术进步逐步变得可行,比如近期比较火热的元宇宙概念。因此各地提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以便在新形势下尽快获取先发优势,抢占有利的赛道。”


29省份2022年GDP增速目标公布60篇扩展阅读


29省份2022年GDP增速目标公布60篇(扩展1)

——28省份2021年GDP数据公布60篇

28省份2021年GDP数据公布1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2021年*经济成绩单后,各地亦陆续发布了去年GDP数据。

  从已经公开的信息看,地方经济整体正稳定恢复。尤其广东已一省之力GDP总量可闯入“世界前十”,另有多个省份GDP数据在过去一年里突破重要关口。

  湖北增速领跑,11省份跑赢全国

  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完成了全年6%以上的经济发展预期目标;两年*均增长5.1%。

  中新社国是直通车查阅各地官方公布的信息发现,截至1月22日中午,已有28省份完整或部分公布2021年经济数据。其中,11省市去年GDP增速超过全国水*。

  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湖北继续“跑步”复苏,全年GDP增速达到12.9%,居全国第一。海南亦跑出两位数增长,以11.2%的增速紧随其后。山西增长9.1%,暂列第三。

  截至目前,去年GDP增速跑赢全国的省份还有:江西(8.8%)、江苏(8.6%)、北京(8.5%)、浙江(8.5%)、山东(8.3%)、安徽(8.3%)、重庆(8.3%)、四川(8.2%)。上海、贵州均增长8.1%,与全国水*持*。

  从两年*均增速来看,截至目前增长最快的前三名是海南(7.3%),山西、贵州(均为6.3%)。湖北两年*均增长3.3%,但逐季提升。

  广东总量破12万亿,超部分发达国家

  从经济总量看,广东(12.4万亿元)、江苏(11.6万亿元)前两名的地位依然稳固。其中,广东成为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GDP12万亿大省。

  12.4万亿元相当于什么水*?按年*均汇率折算,广东省去年GDP总量约1.92万亿美元。这一数字放在2020年可以排到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中的前十位,且高于前十名中的意大利(1.89万亿美元)、加拿大(1.64万亿美元)、韩国(1.64万亿美元)等发达国家,堪称“富可敌国”。

  广东和江苏是去年全国仅有的两个GDP总量超10万亿元省份。其后,山东(8.3万亿元)、浙江(7.35万亿元)亦自成一档,且分别首次突破8万亿、7万亿关口。截至目前,已公布数据省份中GDP总量超过5万亿元大关的还有河南(5.89万亿元)、四川(5.39万亿元)、湖北(5万亿元),四川、湖北均首次进入“5万亿俱乐部”。

  2021年,在总量上实现重要突破的还有上海和北京。沪京两地全年GDP总量均首次突破4万亿元大关,前者更达到4.3万亿元,是*头两个GDP4万亿之城。

  此外,山西去年GDP总量首次突破2万亿大关,甘肃则首次登上万亿台阶。但在已公布数据省份中,海南、宁夏、青海、*四地GDP总量仍低于1万亿元。

  应对冲击,各地经济显韧性

  多地GDP突破重要关口背后,显现出*经济的强大韧性。

  在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湖北省,该省统计局局长朱慧介绍,2021年,湖北41个工业行业中39个行业实现正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8%;全年施工项目个数增长30.6%,新开工项目增长54.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4%;市场主体总量突破600万户……一系列指标充分表明湖北省经济韧性较强,在疫后重振中取得决定性成果,总量排位回归第七,发展重回“主赛道”。

  广东GDP总量已连续30年余年全国领跑。广东省统计局局长杨新洪说,尽管2020年和2021年不同程度地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广东充分发挥产业体系较为齐全优势,产业链彰显韧性,保持了经济稳定增长,其中有广东经济市场化程度高、改革开放创新成分高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优势。

  “我们看到了数据背后的经济逻辑,经济增长的逻辑,最重要的是广东经济的韧性形成的稳定性。”杨新洪说。

  疫后重振,量变背后有新路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疫后重振不只是量变,更走出了新路。

  例如,海南经济增速全国名列前茅,就离不开自贸港建设红利。在此背景下,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高效农业等“3+1”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5.3%,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82.5%,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消费潜力也得到持续释放。首届消博会成功举办,离岛免税销售额突破600亿元,网络零售额快速增长,即使剔除离岛免税这个政策性消费热点,海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也达到15.6%,高于全国*均水*3.1个百分点。

  数字经济加快领跑,则让经济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如浙江省统计局介绍,2021年,预计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9%,比上年加快2.0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11.0%。规模以上工业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人工智能、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均比上年加快并远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显著拉抬工业生产增速。

28省份2021年GDP数据公布2

  因为2022年春节较早,所以2021年度的各省市GDP战绩的发布要比往年更早,所以截止目前已有过半省区市的成绩已经揭晓,我们就先睹为快吧,来看看已经出炉的这些地区的年度成绩如何。

  2021年是经济全面复苏的一年,内外需的强劲反弹,带动经济高速向上,取得成果不少。全国GDP总值超过114万亿元,在全球经济总量上的比重再次提升。各地区的.话整体复苏明显,但因为产业结构和经济活力的不同,在上升趋势上还是有差异的。

  煤炭生产省GDP飙升

  首先比较瞩目的是几个能源生产省的高速飙升,这和2021年产能扩张太快相关,煤炭等能源紧缺,导致价格暴涨。山西、内蒙古等省区在为全国各省抓紧生产、贡献能源的同时,在经济总量上也为自身拉升了许多。

  山西省的年度GDP名义增幅竟然能高达28%,如果和实际增速9.1%比较就能发现*减指数超高呀,这就是价格带动的表征。同样内蒙古也是如此,同比名义增幅也有18%以上,两省的总值都突破了2万亿元。

  沿海各大省重现高增长

  其次就是2021年对于沿海地区的各经济大省来说也是充满了机遇,外贸、内需的强劲复苏,让它们的产能扩张速度加快。从增长率比较来看,2021年是沿海各经济大省整体增幅不逊于中西部地区的一年,这是多年未见的现象了。

  虽然广东省增长稍慢于全国,但以它庞大的体量有12.3%的增幅也可以接受了,增量超过了1.3万亿元。而苏鲁浙三省都要在13%以上,四大省整体的话是要快于全国的,可能还能稍快于中西部的整体增长率。

  四大省体量庞大,有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也带动了全国经济不少。

  中西部地区整体放缓

  相比往年,在2021年中西部各省明显有些放缓了,但如果仔细分析的话,其实也并没有那么悲观。

  首先是因为沿海各大省的超常发挥拉高了全国整体增速;其次中西部诸省市在疫情期间受到冲击较小,2020年的GDP受损偏小,所以基数原因导致2021年的增速就走低一些。

  但中西部内部互相比较的话,差异还是不小的。首先是河南省因为灾情、疫情的连续影响,其年度名义增长仅只有7.1%,GDP总值近5.9万亿元,不但被浙江省甩开了,而且还被四川省迫近了一千多亿元。

  其次西南诸省市明显有所减速,四川、重庆都不算太快,像贵州等前几年都是高歌猛进,在2021年的名义增幅还不到10%。所以它的总值被山西、内蒙古反超了,排名下滑到第22位。

  但也有发挥非常出色的,除了山西省飙升之外,江西也表现非常优秀。在2021年接近了3万亿元,名义增长15.3,成功甩开了重庆市的追逐。江西省在近些年来的经济表现让人刮目相看,阿卡林省总算是迎来了春天。

  截止目前,只剩下几个省市尚未公布数据了,可能还要等一周左右才能全部出炉了,但剩下的悬念已经不多了。福建省应该是难超湖北省了,后者在2021年强势反弹,已经突破了5万亿元,应该能够回归全国第七。

  也就是河北省和北京市哪个会更高了,河北是公布的实际增速并不快,就看是否能够通过PPI拉升一些*减指数,提高名义增速了。


29省份2022年GDP增速目标公布60篇(扩展2)

——多数省份2022年GDP增速目标低于7%3篇

多数省份2022年GDP增速目标低于7%1

  2022年地方*正密集进行。

  截至1月21日,全国已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召开地方*,并对外发布*工作报告或年度经济数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多数省份将GDP增速目标设置在7%以下,并寻求通过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开展多样化活动促进消费特别是接触型消费恢复,培育新消费增长点等方式推动2022年经济*稳健康发展。

  同时,部分省份相对乐观,对2022年经济增长提出了7%-9%的较高目标。以安徽为例,安徽省经济研究院投资与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夏兴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2022年7%的GDP增长目标设定,既贯彻了中央精神,又符合安徽省经济运行情况,体现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同时,考虑到要努力缩小与沪苏浙的差距,未来一段时期安徽必须保持更高增速。从经济增长支撑因素看,安徽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具有良好基础;稳定和扩大消费需求有保障;2022年出口也仍将处于快车道,“稳定增长有基础、有保障”。

  增速:至少10地GDP增速目标定在7%及以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截至1月21日,全国至少已有10个省份提出2022年GDP增速预期在7%及以上。具体看,河南省、湖北省、云南省、贵州省、宁夏*自治区增速预期在7%左右,安徽省、江西省、*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增速预计在7%以上。这些省份多数在过去一年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上述10个省份中有8个2021年的GDP增速不低于7%。

  如何实现“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目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针对供给侧,多地提出将保障市场主体的生机活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针对需求侧,多地则落脚在促进有效投资、社会消费扩容升级上。

  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也是夯实经济发展根基的重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2022年多地将通过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政策,以期实现市场主体的持续活跃,保障供给侧充满活力。其中,河南提出,通过深化“万人助万企”,落实新的减税降费、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助力市场主体的持续发展;江西提出,力争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2000亿元、净增市场主体超60万户的目标;陕西提出,将以新的组合式减税降费为市场主体减负纾困;宁夏*自治区则将通过设定新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升规入库企业100家左右这一目标,促进市场主体自我激励、持续活跃。

  针对需求端,促进疫情后消费持续恢复、培育多种类新型消费成为这些计划较高经济增速的省份2022年重点工作。

  举例来看,河南省提出稳定汽车、家电、家具等大宗商品消费,着力打造消费市场新地标,支持郑州、洛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举措;吉林省通过发展新旅游、培育新电商、扩大新消费来促进本身消费提质扩容等。

  安徽近年来发展迅猛,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2022年促消费、稳增长安排中,安徽明确将更注重提升城市消费能级,包括推动多层次消费中心建设和合肥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实施三产“锻长补短”行动计划,“快到皖里来”系列消费行动,多维度优化消费环境,“双管齐下”完善消费基础设施等。

  对此,夏兴萍认为,下一步,安徽要千方百计推动三次产业系统的高质量协同发展,启动实施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此外,安徽应围绕一产“两强一增”、二产“提质扩量增效”、三产“锻长补短”,加快农业强省、制造业强省建设,提升消费质量,扩大消费能级。

  投资: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由于叠加去年底至今年初多地散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2年一季度及全年经济的稳增长备受关注。2021年,全国GDP增速达到8.1%,尽管2022年全国GDP增速目标还未出炉,但从各省份2022年*工作报告看,多数将2022年GDP增速定在5.5%-6.5%之间。

  如何实现今年的.经济发展目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一步梳理发现,多地均明确今年将积极抢抓国家加大*投资规模、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窗口期”,通过抓重点项目建设来扩大有效投资,继而推动经济实现“稳中求进”。具体而言,广东、江苏、浙江、湖北、上海、北京、安徽、重庆等多地都明确提出,2022年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如何理解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意义?各地将如何推动?

  “今天的基础设施投资,就是明天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华杰在1月1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是扩大有效投资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强化既有经济优势、壮大未来发展动能的内在要求。

  以上海为例,王华杰介绍,2022年上海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发展上主要把握三点: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发挥上海“十四五”各专项规划发布早、项目储备足的优势,持续推进提升交通、能源、生态环境等传统基础设施能级,提高数字化、智能化、绿色低碳水*,同步加快布局服务新业态、培育新动能、支撑新赛道的新型基础设施;二是坚持远近结合,精准发力,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项目建设,既扩大当前有效投资,补短板、强弱项,又增强发展后劲;三是坚持“时、度、效”相统一,上海将聚焦关系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早晚都要干的重大项目,经科学论证后,提前到“十四五”前期实施。

  不仅如此,多地在扩大投资方面均重视通过重大项目、前沿领域进行引领。比如,北京提出要继续保持千亿投资强度,安徽要打响有效投资攻坚战,陕西则表示要加大对5G网络、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力度等。

  作为我国GDP突破12万亿的经济大省,2021年广东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过1万亿元,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3%,2022年广东明确将聚焦促投资稳增长,今年安排省重点项目1570个,总投资约7.67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000亿元,比去年计划增长12.5%。其中,新型基础设施成为重点,例如,今年广东将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光明、松山湖、南沙三大科学城加快建设;优化提升实验室体系,推进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建设,争取一批新兴领域、交叉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粤布局。

  暨南大学投资咨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金山分析,广东2022年重点项目安排体现了几个特点:一是量大,9000亿的体量在全国较高,对上游产业链的拉动将非常大;二是先行,不仅稳当年经济增长,更是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先行资本;三是优化,投资分配上与广东当前的经济结构优化相匹配;四是创新,今年广东重点项目分配可以看出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非常大。

  消费:恢复与培育成两大关键词

  稳增长不仅要扩投资还要促消费。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在此前的2021-2022*经济年会上表示:“内需潜力大是我们的优势所在。要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注重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结合部分发力。”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促进消费恢复成为各地2022年经济“稳中求进”的重中之重。从*工作报告来看,多地明确提出,2022年将通过开展一系列促消费活动,如打造消费集聚区、发放消费券等进一步促进消费恢复。

  “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效果持续显现,消费市场逐步回暖。”1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金贤东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1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5.4%。接下来,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促消费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以及新政策进一步出台,消费将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

  1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印发《关于做好近期促进消费工作的通知》,要求在精准有效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抓住春节、元宵节等传统佳节消费旺季契机,适应居民消费习惯变化和提质升级需要,挖掘消费热点和增长点,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推动实现一季度经济*稳开局,并提出了因地制宜满足节日消费需求、拓展县域乡村消费、扩大冰雪消费等十方面举措。

  从地方来看,加快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培育新型消费也成为多地2022年促进消费的明确任务。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今年各地在注重线上消费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要促进线下消费的恢复与发展。比如,四川提出,2022年将召开全省消费促进大会,打造一批文体旅商综合体、特色街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陕西提出,2022年将实施促进消费增长三年行动计划,围绕汽车、家电、家居等大宗商品和餐饮、娱乐等重点领域开展多样化的消费促进活动,促进消费特别是接触型消费恢复。

  除提升传统消费外,多地还强调要通过挖掘地区特色、推动消费产业融合,培育生活性服务业等新型消费。以重庆为例,2022年将挖掘重庆特色文化、特色美食和特色旅游资源,推动消费产业联动融合,提质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商旅文体跨界发展。

  2021年,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等市获批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其中,已召开*的北京、广东、重庆等省市在*工作报告中也均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作为今年提振消费的重中之重。例如,北京提出,要积极适应疫情防控催生的消费业态变化,深入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专项行动,鼓励绿色消费,丰富数字消费,发展体育消费,创新生活、文旅消费,大力孵化新消费品牌,扩大优质消费供给;重庆提到,要抓住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契机,实施国际消费载体提质等“十大工程”,深化“巴渝新消费”八大行动,巩固消费回暖势头;广东省则提出,要推进广州、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扩大汽车、家电、信息等消费。

  金贤东在上述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要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推动打造内容丰富、品质精良、结构合理的高质量消费供给体系,引导企业增加性价比高的商品和服务供给,充分满足居民个性化、多元化、改善型消费需求。适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增加居民收入与减负并举,以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长支撑消费持续扩大。

多数省份2022年GDP增速目标低于7%2

  每年年初,各地都会迎来一年一度的省级地方*召开,省级*也被业界视为是观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

  1月3日,随着*自治区*十一届五次会议的开幕,标志着全国正式进入2022年地方*时间。目前进入1月中下旬,更是地方*召开的密集期,截至1月20日,全国已有22个省区市召开地方*。

  《*经营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已公布的2021年地方GDP增速比较亮眼,但多数地方却小幅下调2022年GDP增速目标。据国金证券统计,在已公布的22个省区市中,上海等18个省区市下调GDP增速目标,22个省区市*均降幅为0.7个百分点。

  受访业界专家表示,目前已公布的一些地方GDP增速亮眼,和全国GDP增速的提升保持一致,这跟地方注重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相关。而多地提出2022年发展数字经济,这是看到了数字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是顺应我国发展趋势的决策部署。数字经济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能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年地方经济成绩单亮眼

  记者注意到,2021年*、安徽等地方经济成绩单比较亮眼。例如,2022年1月4日,*自治区第十一届*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开幕。根据会议显示,2021年*GDP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较上年增长7%左右。

  2022年1月17日,安徽省*工作报告提到,预计2021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总量突破4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并提出,2022年GDP目标增长7%以上。

  随后2022年1月20日,江苏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根据江苏省*工作报告显示,2021年江苏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达到11.6万亿元、增长8.6%,总量再上一个万亿元台阶。

  对此,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1月21日接受《*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2021年我国经济受益于及时妥当处理疫情,*衡了防疫和发展的关系,各地抓住了疫情缓解窗口期,抓生产保供应;同时由于我国及时处置疫情,我国产业支撑全球供应链,从而保持了经济增长。”

  盘和林还向记者指出:“我国各地方*十分注重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诸如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原料药、新能源电力等行业都获得了强劲的增长动力,因而2021年地方经济成绩单普遍亮眼。”

  *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分析师应习文1月21日还对《*经营报》记者表示:“2021年由于上一年疫情的低基数原因,全国GDP增长达到8.1%,创近年来新高。目前已公布的地方GDP增速亮眼,也和全国GDP增速的提升保持一致,是全国的缩影。此外是价格因素,2021年我国整体通胀较往年提升,名义GDP增速达到12.8%,比8.1%的实际增速快不少,因此GDP总量上也再上台阶,达到114万亿元。这也是各地方GDP从总量上看也纷纷上台阶,形成了比较亮眼成绩的原因。”

  多地小幅下调2022年GDP增速目标

  虽然2021年地方经济成绩单亮眼,但记者注意到,2022年一些地方小幅下调了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例如,北京和贵州等地方都下调了GDP增速目标1个百分点:北京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由2021年的“6%以上”下调为“5%以上”,贵州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也从“8%左右”下调为“7%左右”。

  盘和林告诉记者:“这主要是因为全球奥密克戎传播导致全球经济复苏延缓,国内零星区域性的疫情,也延缓了经济开放,各地出于不确定性考虑,较为理性的选择降低2022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并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而不再盲目追求规模的提升。”

  应习文则认为:“地方下调2022年增长目标,很重要的因素是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国经济增长从疫情中取得了较好的恢复,因此形成了比较高的同比基数。相比之下,2021年的增速比较高,也是2020年疫情比较低的基数造成的。因此2022年各地增长目标降低,很大程度上是基数抬升这一技术性原因。”

  数字经济受到关注

  从已召开的地方*公布信息来看,数字经济受到关注。例如,江苏省*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江苏将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不断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和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贵州省*工作报告也显示,2021年,贵州数字经济加速突破,数字经济占比达34%。该报告还提出,2022年,贵州高质量发展主要目标是: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1%左右;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36%和46%左右。

  对此,盘和林对记者表示:“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驱动因素,各地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是看到了数字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是顺应我国发展趋势的决策部署,数字经济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能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期印发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在业界看来,这是我国数字经济领域首部国家级专项规划,数字经济顶层设计持续完善。该规划还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应习文也告诉记者:“各地提出发展数字经济,这符合时代进步的大方向。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一方面疫情防控催生了更多过去没有的互联网需求,另一方面许多新的概念和商业模式也随着技术进步逐步变得可行,比如近期比较火热的元宇宙概念。因此各地提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以便在新形势下尽快获取先发优势,抢占有利的赛道。”


29省份2022年GDP增速目标公布60篇(扩展3)

——29省份2022年GDP增速目标公布 (菁选2篇)

29省份2022年GDP增速目标公布1

  截至2022年1月23日,全国已有29个省份公布了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今年的地方*都传递了哪些信号?

  近8成省份2021年GDP增速达标

  据界面数据统计,从2021年GDP完成情况来看,29个省份中,近8成省份都完成了2021年经济增速目标。湖北超出预期目标最多,2021年GDP完成度比目标值高出2.9个百分点。其次为江苏和北京,分别高出2.6个、2.5个百分点。约2成省份未达标。*2021年GDP完成度与目标值相差最大,低了2个百分点。其次为云南和河南,分别低0.7个和0.5个百分点。

  29省2022年GDP目标*均值为*%,中位数为6.5%

  从2022年GDP增速目标值分布来看,29个省份中,GDP增速目标的*均值为*%,中位数为6.5%。近7成省份今年GDP增长预期目标在6%及以上。

  超8成省份下调GDP目标增速

  对比2021年、2022年GDP增速目标来看,29个省份中,超8成省份下调2022年GDP增速目标,*均降幅为0.8个百分点。湖北下调最多,降低3个百分点。其次是山西,下调1.5个百分点。近两成省份的GDP增速目标与去年持*。没有省份上调GDP增速目标。

  对比2021年GDP完成情况与2022年GDP增速目标来看,29个省份中,超8成省份2022年GDP增速目标低于2021年完成度。河南、宁夏和*2022年GDP增速目标高于2021年完成度。河北2022年GDP增速目标与2021年完成度持*。

  GDP增速目标的表述有哪些变化?

  据界面数据统计,29个省份中,约3成省份对2022年GDP增速目标的表述用到“以上”,超5成省份的表述用到“左右”。对比来看,2021年29个省份中,近6成省份对2021年GDP增速目标的表述用到“以上”,近3成省份的表述用到“左右”。

  在中央要求投资适度超前发力的背景下,今年各级*也将更加积极作为,确保一季度实现投资开门红,形成较强的抓项目、稳增长效果。

29省份2022年GDP增速目标公布2

  每年年初,各地都会迎来一年一度的省级地方*召开,省级*也被业界视为是观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

  1月3日,随着*自治区*十一届五次会议的开幕,标志着全国正式进入2022年地方*时间。目前进入1月中下旬,更是地方*召开的密集期,截至1月20日,全国已有22个省区市召开地方*。

  《*经营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已公布的2021年地方GDP增速比较亮眼,但多数地方却小幅下调2022年GDP增速目标。据国金证券统计,在已公布的22个省区市中,上海等18个省区市下调GDP增速目标,22个省区市*均降幅为0.7个百分点。

  受访业界专家表示,目前已公布的一些地方GDP增速亮眼,和全国GDP增速的提升保持一致,这跟地方注重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相关。而多地提出2022年发展数字经济,这是看到了数字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是顺应我国发展趋势的决策部署。数字经济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能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年地方经济成绩单亮眼

  记者注意到,2021年*、安徽等地方经济成绩单比较亮眼。例如,2022年1月4日,*自治区第十一届*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开幕。根据会议显示,2021年*GDP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较上年增长7%左右。

  2022年1月17日,安徽省*工作报告提到,预计2021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总量突破4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并提出,2022年GDP目标增长7%以上。

  随后2022年1月20日,江苏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根据江苏省*工作报告显示,2021年江苏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达到11.6万亿元、增长8.6%,总量再上一个万亿元台阶。

  对此,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1月21日接受《*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2021年我国经济受益于及时妥当处理疫情,*衡了防疫和发展的关系,各地抓住了疫情缓解窗口期,抓生产保供应;同时由于我国及时处置疫情,我国产业支撑全球供应链,从而保持了经济增长。”

  盘和林还向记者指出:“我国各地方*十分注重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诸如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原料药、新能源电力等行业都获得了强劲的增长动力,因而2021年地方经济成绩单普遍亮眼。”

  *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分析师应习文1月21日还对《*经营报》记者表示:“2021年由于上一年疫情的.低基数原因,全国GDP增长达到8.1%,创近年来新高。目前已公布的地方GDP增速亮眼,也和全国GDP增速的提升保持一致,是全国的缩影。此外是价格因素,2021年我国整体通胀较往年提升,名义GDP增速达到12.8%,比8.1%的实际增速快不少,因此GDP总量上也再上台阶,达到114万亿元。这也是各地方GDP从总量上看也纷纷上台阶,形成了比较亮眼成绩的原因。”

  多地小幅下调2022年GDP增速目标

  虽然2021年地方经济成绩单亮眼,但记者注意到,2022年一些地方小幅下调了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例如,北京和贵州等地方都下调了GDP增速目标1个百分点:北京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由2021年的“6%以上”下调为“5%以上”,贵州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也从“8%左右”下调为“7%左右”。

  盘和林告诉记者:“这主要是因为全球奥密克戎传播导致全球经济复苏延缓,国内零星区域性的疫情,也延缓了经济开放,各地出于不确定性考虑,较为理性的选择降低2022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并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而不再盲目追求规模的提升。”

  应习文则认为:“地方下调2022年增长目标,很重要的因素是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国经济增长从疫情中取得了较好的恢复,因此形成了比较高的同比基数。相比之下,2021年的增速比较高,也是2020年疫情比较低的基数造成的。因此2022年各地增长目标降低,很大程度上是基数抬升这一技术性原因。”

  数字经济受到关注

  从已召开的地方*公布信息来看,数字经济受到关注。例如,江苏省*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江苏将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不断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和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贵州省*工作报告也显示,2021年,贵州数字经济加速突破,数字经济占比达34%。该报告还提出,2022年,贵州高质量发展主要目标是: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1%左右;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36%和46%左右。

  对此,盘和林对记者表示:“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驱动因素,各地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是看到了数字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是顺应我国发展趋势的决策部署,数字经济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能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期印发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在业界看来,这是我国数字经济领域首部国家级专项规划,数字经济顶层设计持续完善。该规划还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应习文也告诉记者:“各地提出发展数字经济,这符合时代进步的大方向。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一方面疫情防控催生了更多过去没有的互联网需求,另一方面许多新的概念和商业模式也随着技术进步逐步变得可行,比如近期比较火热的元宇宙概念。因此各地提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以便在新形势下尽快获取先发优势,抢占有利的赛道。”


29省份2022年GDP增速目标公布60篇(扩展4)

——2021年各省份GDP数据出炉,11地增速跑赢全国150篇

2021年各省份GDP数据出炉,11地增速跑赢全国1

  翻开2021年*城市的经济成绩单,有的城市春风得意马蹄疾,顺利闯关;有的城市稳扎稳打,成功卡位;还有的城市经济失速,面临“蚌埠住了”压力。

  上海外滩。中新网记者 张旭 摄

  京沪携手晋级4万亿之城

  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是上海和北京,这两座城市2021年GDP双双突破4万亿大关,携手晋级4万亿之城。

  其中,北京2021年GDP达到40269.6亿元,增长8.5%。上海2021年GDP达到了43214.85亿元,增长8.1%。

  上海依然是*第一大城市,而且有望冲击世界第四城。坐稳*最大工业城市王座的上海,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迅速,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生物产值同比增速分别为1.9倍、16.1%和12.1%。

  北京正在加速追赶上海。2021年,北京在医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双引擎”发力下,经济增速高于上海。尤其是医药制造业在疫苗生产带动下比上年增长2.5倍。

  深圳世界之窗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陈文 摄

  深圳冲击世界城市前十

  作为*的GDP第三大城市,深圳也迎来了自己的荣耀时刻。

  1月25日,深圳市委*和*发布了一封致广大网民朋友的拜年信,信中提到,2021年深圳经济总量站上3万亿元新台阶。

  深圳海关的数据显示,2021年,深圳出口1.92万亿元,规模连续第29年居内地外贸城市首位,增长13.5%。

  意气风发的深圳,在全球城市的排位也有望继续前进,冲击挑战世界前十城市的位置。

  图为航拍镜头下的广州塔及其身后的天河中央商务区。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广州成功卡位“第四城”

  围绕着全国GDP“第四城”的位置,广州和重庆你追我赶,争夺得异常激烈。

  自2020上半年重庆GDP反超广州后,颇有危机感的广州撑起“小蛮腰”奋起直追,最终,2020年以16.3亿元的微弱优势险胜重庆,保住了“第四城”的位置。

  2021年,广州GDP为28231.97亿元,增长8.1%;重庆GDP为27894.02亿元,增长8.3%。广州GDP超出重庆337亿多元,领先优势扩大。其中,广州的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更胜一筹,25.7%的增速高于重庆的18.1%。

  看来,“北上广深”暂时不用变为“北上深重”了。

  广东虎门大桥。中新社发 岳路建 摄

  东莞跻身第24座万亿之城

  2021年,*万亿之城的版图进一步扩张,迎来了新成员——东莞。

  被誉为“世界工厂”的东莞,2021年GDP为10855.35亿元,同比增长8.2%,成为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元、人口超千万的“双万”城市。

  这座制造名城的实力不容小觑,截至目前,东莞拥有工业企业超过19万家,规上工业企业超过1.1万家,是全国制造业最密集的城市之一。随着东莞的晋级,广东拥有的万亿之城数量跟江苏持*,同为4个。

  至此,*的GDP超过万亿元的城市增至24个,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天津、苏州、武 汉、成都、杭州、南京、青岛、无锡、长沙、宁波、郑州、佛山、福州、泉州、南通、合肥、西安、济南、东莞。

  蚌埠市城区景观资料图。

  蚌埠,“蚌埠住了”?

  有人晋级,也有人失意。失意的是著名的老工业基地、“淮河明珠”蚌埠,2021年GDP罕见出现零增长。

  安徽省委*郑栅洁直指,蚌埠市经济失速、发展失位、结构失衡的压力凸显,已经到了“退无可退、背水一战”的.关键当口。

  这座皖北经济重镇,为何突然失速?

  蚌埠坦言目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受历史基数大、产业转型升级不快等原因影响,主要指标增速不快。蚌埠2021年前三季度GDP位居全省第8位,长三角41个市中第30位,仅为宁波的1/6、合肥的1/5,芜湖的1/2。产业结构不优,全市除烟厂以外,产值超50亿元以上企业还未实现“零”突破,等等。

  退无可退的蚌埠,2022年预期目标设定为增长8%左右,力争更好一些。蚌埠要求以“一日无为,三日难安”的责任意识,把工业强市作为产业强市战略的“主抓手”,确保全年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蚌埠如何“绷住”,怎样实现破局,也将为新经济时代下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提供一个案例。

2021年各省份GDP数据出炉,11地增速跑赢全国2

  2021年各省份的GDP数据终于全部出来了,省份之间的GDP大战也终于落下帷幕。

  在过去的一年里,广东和江苏依然紧紧地占据榜单的第一位和第二位,GDP分别为124669.6亿元和116364.2亿元,两者之间相差一座万亿级别的城市。季军则是由山东省以83095亿元的总量夺得。

  本次GDP大赛中,川渝地区表现亮眼,作为西部地区,四川以53850.7亿元的成绩排名第六,重庆作为直辖市也以高达27894亿元的GDP排名第16位,如果光从城市来看的话,重庆的GDP也接近广州了,对于西部地区的城市来说实属不易。

  比起前面这些,东北地区的表现实在是有些不尽人意。除了辽宁以27584.1亿元排名第17以外,黑龙江和吉林省都在24名开外,甚至比内蒙古、贵州、新疆等三个省份的排名还要低。


29省份2022年GDP增速目标公布60篇(扩展5)

——2022虎年贺岁纪念币公布60篇

2022虎年贺岁纪念币公布1

  冬奥钞的预约兑换还没有结束,央行就公布了2022年虎年生肖纪念币的发行量和发行方式,和冬奥币、冬奥钞的最大不同,就是缩量了,真正地缩量了。央行终于开始“正视”市场的承受能力了。此举是否也意味着央行对于纪念币、纪念钞发行量的测试已经告一段落?2022年纪念币、纪念钞市场的发行量预计会以虎年生肖纪念币的发行量为参照,只会向下调整,不会向上突破?

  如果在发行量方面的测试结束,那么未来纪念币市场或将迎来一段“春风期”,市场会快速回暖,吸引到更多的游资和散户的追逐。我们观察有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其一是央行在“百年繁华”增量发行之后,在冬奥币、冬奥钞发行的时候,对发行量测试达到近年的“巅峰”,但是冬奥钞的预约如此的不堪,或许让央行“大感意外”,直到现在一些地区的冬奥钞还没有被预约完成,要知道这是散户直接对发行量的用脚投票,不是弃兑,是直接放弃预约。这一点估计对央行的“触动”很大,2亿套的发行量都出现如此大幅度的弃约,说明市场真的承受不起。央行只有及时调整策略。而且,冬奥钞会步航天钞后尘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其二是在如此短时间内发出虎年生肖纪念币的发行量,其实早在央行的计划之中,对于发行量的变化,或许是临时决策,亦或者是此前就已经有预判,在二轮生肖币发行中,一直呈现向下减量的`策略。牛年生肖纪念币还是1.5亿枚的发行量,之前的是2亿枚,3亿枚、5亿枚等等。如今虎生肖纪念币降到1.2亿枚,已经不断逼近二轮羊年生肖纪念币8000万枚的距离。可见央行的策略一直在向下盘整。

  其三是未来的生肖纪念币会不会发行量减到8000万枚以下?相信这也是很多人比较关注的,二轮生肖纪念币目前最低的发行量是“头羊”的8000万枚,未来会不会出现跌破8000万枚的生肖纪念币?如果市场的承受力还是不济的话,不排除央行继续缩量。

  其四是历来群众基础良好的生肖纪念币一直是收藏市场的“宠儿”,只是在猴年、鸡年的庞大发行量一度成为市场的弃儿,但随着央行对发行量的不断调整,如今生肖纪念币在收藏市场的受欢迎程度再次升温。虎年生肖纪念币的继续缩量,必然会再次激活收藏市场对生肖纪念币的追逐力度,散户的预约热情也会被再度点燃。

  其五是我们预计虎年生肖纪念币的预约或将成为泰山币之后,最难预约的纪念币。由于发行量的降低,很多省市的配额也会相应下调,在分配额不多的情况下,散户的预约必然变得更加艰难。再加上如今预约时间提前,预约人数和追逐短期收益的“短线客”会一拥而上进行抢约,无形中增加了市场的供需矛盾。而且央行继续恢复到每个用户可以预约20枚的传统方式,1.2亿枚除去10000万枚的预留之外,剩下的都会被抢约出去。这一次是考验用户预约手速的时候了。

  其六是由于虎年生肖纪念币是在1月初预约和兑换,在春节来临之前,用户是可以作为春节的“利是”和红包馈赠给自己的晚辈或者客户等等。这样,市场的需求也会很旺盛,收藏市场必然也会借着春节礼仪之际,进行第一轮促销。因此市场的收购价和交割必然会非常热络。预约到的“短线客”用户可以快速变现,因此也会吸引到很多人去预约。估计预约攻略也会应运而生。对于真正的收藏爱好者来说,能预约到自己心仪的收藏品,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

  最后提醒大家一句,1月7日,记得预约。2022年第一款“爆款”的收藏币就要来了。

2022虎年贺岁纪念币公布2

  记者15日从*人民银行获悉,人民银行定于2021年12月21日起陆续发行2022年贺岁纪念币一套。该套纪念币共3枚,其中金质纪念币1枚,银质纪念币1枚,双色铜合金纪念币1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

  该套金银纪念币正面图案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刊国名、年号“2022”。1克圆形金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福”字造型,配以窗格、梅花、民居房檐等造型组合设计,并刊面额。1克圆形金质纪念币含纯金1克,面额10元,最大发行量100000枚。

  8克圆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福”字造型,配以窗格、剪纸团花、喜鹊、梅花、民居房檐等造型组合设计,并刊“壬寅”字样及面额。8克圆形银质纪念币含纯银8克,面额3元,最大发行量2000000枚。

  双色铜合金纪念币正面图案为“*人民银行”“10元”字样,汉语拼音字母“SHIYUAN”及年号“2022”,底纹衬以团花图案。背面主景图案为*传统剪纸艺术与装饰年画元素相结合的老虎形象,衬景图案为花灯和松枝、松果,币面左侧刊“壬寅”字样。双色铜合金纪念币面额为10元,材质为双色铜合金,发行量1.2亿枚。双色铜合金纪念币与现行流通人民币职能相同,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

  该套金银纪念币由*金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销。双色铜合金纪念币则采取预约兑换方式发行,每人预约、兑换限额为20枚。*工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共同承担预约兑换工作,并将于2022年1月7日至1月9日办理预约业务。


29省份2022年GDP增速目标公布60篇(扩展6)

——各省经济增速目标陆续公布3篇

各省经济增速目标陆续公布1

  2022年地方*正密集进行。

  截至1月21日,全国已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召开地方*,并对外发布*工作报告或年度经济数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多数省份将GDP增速目标设置在7%以下,并寻求通过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开展多样化活动促进消费特别是接触型消费恢复,培育新消费增长点等方式推动2022年经济*稳健康发展。

  同时,部分省份相对乐观,对2022年经济增长提出了7%-9%的较高目标。以安徽为例,安徽省经济研究院投资与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夏兴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2022年7%的GDP增长目标设定,既贯彻了中央精神,又符合安徽省经济运行情况,体现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同时,考虑到要努力缩小与沪苏浙的差距,未来一段时期安徽必须保持更高增速。从经济增长支撑因素看,安徽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具有良好基础;稳定和扩大消费需求有保障;2022年出口也仍将处于快车道,“稳定增长有基础、有保障”。

  增速:至少10地GDP增速目标定在7%及以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截至1月21日,全国至少已有10个省份提出2022年GDP增速预期在7%及以上。具体看,河南省、湖北省、云南省、贵州省、宁夏*自治区增速预期在7%左右,安徽省、江西省、*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增速预计在7%以上。这些省份多数在过去一年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上述10个省份中有8个2021年的GDP增速不低于7%。

  如何实现“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目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针对供给侧,多地提出将保障市场主体的生机活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针对需求侧,多地则落脚在促进有效投资、社会消费扩容升级上。

  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也是夯实经济发展根基的重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2022年多地将通过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政策,以期实现市场主体的持续活跃,保障供给侧充满活力。其中,河南提出,通过深化“万人助万企”,落实新的减税降费、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助力市场主体的持续发展;江西提出,力争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2000亿元、净增市场主体超60万户的目标;陕西提出,将以新的组合式减税降费为市场主体减负纾困;宁夏*自治区则将通过设定新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升规入库企业100家左右这一目标,促进市场主体自我激励、持续活跃。

  针对需求端,促进疫情后消费持续恢复、培育多种类新型消费成为这些计划较高经济增速的省份2022年重点工作。

  举例来看,河南省提出稳定汽车、家电、家具等大宗商品消费,着力打造消费市场新地标,支持郑州、洛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举措;吉林省通过发展新旅游、培育新电商、扩大新消费来促进本身消费提质扩容等。

  安徽近年来发展迅猛,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2022年促消费、稳增长安排中,安徽明确将更注重提升城市消费能级,包括推动多层次消费中心建设和合肥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实施三产“锻长补短”行动计划,“快到皖里来”系列消费行动,多维度优化消费环境,“双管齐下”完善消费基础设施等。

  对此,夏兴萍认为,下一步,安徽要千方百计推动三次产业系统的高质量协同发展,启动实施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此外,安徽应围绕一产“两强一增”、二产“提质扩量增效”、三产“锻长补短”,加快农业强省、制造业强省建设,提升消费质量,扩大消费能级。

  投资: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由于叠加去年底至今年初多地散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2年一季度及全年经济的稳增长备受关注。2021年,全国GDP增速达到8.1%,尽管2022年全国GDP增速目标还未出炉,但从各省份2022年*工作报告看,多数将2022年GDP增速定在5.5%-6.5%之间。

  如何实现今年的经济发展目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一步梳理发现,多地均明确今年将积极抢抓国家加大*投资规模、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窗口期”,通过抓重点项目建设来扩大有效投资,继而推动经济实现“稳中求进”。具体而言,广东、江苏、浙江、湖北、上海、北京、安徽、重庆等多地都明确提出,2022年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如何理解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意义?各地将如何推动?

  “今天的基础设施投资,就是明天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华杰在1月1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是扩大有效投资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强化既有经济优势、壮大未来发展动能的内在要求。

  以上海为例,王华杰介绍,2022年上海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发展上主要把握三点: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发挥上海“十四五”各专项规划发布早、项目储备足的优势,持续推进提升交通、能源、生态环境等传统基础设施能级,提高数字化、智能化、绿色低碳水*,同步加快布局服务新业态、培育新动能、支撑新赛道的新型基础设施;二是坚持远近结合,精准发力,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项目建设,既扩大当前有效投资,补短板、强弱项,又增强发展后劲;三是坚持“时、度、效”相统一,上海将聚焦关系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早晚都要干的重大项目,经科学论证后,提前到“十四五”前期实施。

  不仅如此,多地在扩大投资方面均重视通过重大项目、前沿领域进行引领。比如,北京提出要继续保持千亿投资强度,安徽要打响有效投资攻坚战,陕西则表示要加大对5G网络、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力度等。

  作为我国GDP突破12万亿的经济大省,2021年广东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过1万亿元,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3%,2022年广东明确将聚焦促投资稳增长,今年安排省重点项目1570个,总投资约7.67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000亿元,比去年计划增长12.5%。其中,新型基础设施成为重点,例如,今年广东将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光明、松山湖、南沙三大科学城加快建设;优化提升实验室体系,推进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建设,争取一批新兴领域、交叉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粤布局。

  暨南大学投资咨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金山分析,广东2022年重点项目安排体现了几个特点:一是量大,9000亿的体量在全国较高,对上游产业链的拉动将非常大;二是先行,不仅稳当年经济增长,更是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先行资本;三是优化,投资分配上与广东当前的经济结构优化相匹配;四是创新,今年广东重点项目分配可以看出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非常大。

  消费:恢复与培育成两大关键词

  稳增长不仅要扩投资还要促消费。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在此前的2021-2022*经济年会上表示:“内需潜力大是我们的优势所在。要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注重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结合部分发力。”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促进消费恢复成为各地2022年经济“稳中求进”的重中之重。从*工作报告来看,多地明确提出,2022年将通过开展一系列促消费活动,如打造消费集聚区、发放消费券等进一步促进消费恢复。

  “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效果持续显现,消费市场逐步回暖。”1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金贤东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1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5.4%。接下来,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促消费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以及新政策进一步出台,消费将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

  1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印发《关于做好近期促进消费工作的通知》,要求在精准有效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抓住春节、元宵节等传统佳节消费旺季契机,适应居民消费习惯变化和提质升级需要,挖掘消费热点和增长点,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推动实现一季度经济*稳开局,并提出了因地制宜满足节日消费需求、拓展县域乡村消费、扩大冰雪消费等十方面举措。

  从地方来看,加快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培育新型消费也成为多地2022年促进消费的明确任务。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今年各地在注重线上消费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要促进线下消费的恢复与发展。比如,四川提出,2022年将召开全省消费促进大会,打造一批文体旅商综合体、特色街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陕西提出,2022年将实施促进消费增长三年行动计划,围绕汽车、家电、家居等大宗商品和餐饮、娱乐等重点领域开展多样化的消费促进活动,促进消费特别是接触型消费恢复。

  除提升传统消费外,多地还强调要通过挖掘地区特色、推动消费产业融合,培育生活性服务业等新型消费。以重庆为例,2022年将挖掘重庆特色文化、特色美食和特色旅游资源,推动消费产业联动融合,提质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商旅文体跨界发展。

  2021年,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等市获批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其中,已召开*的北京、广东、重庆等省市在*工作报告中也均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作为今年提振消费的重中之重。例如,北京提出,要积极适应疫情防控催生的消费业态变化,深入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专项行动,鼓励绿色消费,丰富数字消费,发展体育消费,创新生活、文旅消费,大力孵化新消费品牌,扩大优质消费供给;重庆提到,要抓住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契机,实施国际消费载体提质等“十大工程”,深化“巴渝新消费”八大行动,巩固消费回暖势头;广东省则提出,要推进广州、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扩大汽车、家电、信息等消费。

  金贤东在上述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要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推动打造内容丰富、品质精良、结构合理的高质量消费供给体系,引导企业增加性价比高的商品和服务供给,充分满足居民个性化、多元化、改善型消费需求。适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增加居民收入与减负并举,以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长支撑消费持续扩大。


29省份2022年GDP增速目标公布60篇(扩展7)

——我国居民收入增速与GDP“同步” (菁选2篇)

我国居民收入增速与GDP“同步”1

  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等多重考验,*经济持续恢复发展,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国家统计局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2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人民币,下同),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两年*均增长5.1%。同期,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两年*均增长5.1%,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居民收入增速赶上GDP步伐,释放了什么信号?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蔡之兵对中新社记者说,人均收入的增速与GDP增速持*,表明*广大居民充分享受到了发展红利,经济发展与成果分享的差距逐步缩小。

  *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副院长白景明表示,2021年财政政策做到了政策发力和改革相结合。*过紧日子,减少*的一般性支出,把资金腾出来,用到民生上、逆周期调节上,及时有效落实财政政策,使得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支撑作用。

  尽管*居民收入赶上GDP步伐,蔡之兵仍提醒,当前人均收入与GDP增速差距的缩小未必是常态。新冠疫情对*经济和居民收入增长产生的较大负面影响仍未完全消失。

  面对这种情况,未来仍然要进一步提高人均收入水*。

  蔡之兵表示,进一步提高人均收入水*,首先要培育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历史已经证明,决定一个国家居民人均收入水*的根本因素是该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越强,附加值越高,能够创造的高薪岗位越多,居民收入增长的空间就越大。

  在**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看来,必须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活力,从货币政策来讲,最重要的就是使市场主体能够降低融资成本,这是让其能够自我发展的基础性一环。从财政政策来讲,应当继续较大规模为市场主体减税减费,让市场主体能够轻装上阵,施展得开。

  蔡之兵还指出,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与公共产品供给制度,降低居民的生活成本支出。收入与成本本质是一致的,居民支出成本下降,实际收入就相对增加。目前一方面应该加大再分配力度,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也要加快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改革,强化*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支出责任,尽可能降低居民支出成本。

我国居民收入增速与GDP“同步”2

  每年一月份,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经济数据,不仅我们国人关注,可以说全世界人民都非常关注*的“成绩单”。

  202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1年*经济数据。经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了8.1%。

  人口数量方面,截至2021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口)14.13亿人,比上年末仅增加48万人。

  成绩单上虽然只有冷冰冰的数字,很多人可能没有比较切身体会,但是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分析得到这两个结论。

  第一,*经济稳健发展。

  在全世界主要经济体大都停滞不前的时候,*的"GDP持续向好,增速喜人,继2020年破百万亿之后,首次突破110万亿关口。

  按照人均来计算,2021年人均GDP为80976元,按年*均汇率来折算,达到了12551美元,突破了1.2万美元。

  第二,人口问题日益凸显。

  *一直以来都是人口大国,很少担心人口问题,但是近年来随着新生儿出生率的持续走低,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无法避免。

  纵观整个2021年,虽然人口总量仍有14亿多,但是人口增量只有48万,而且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了26736万人,占据总人口的18.9%,65岁及以上人口200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养老问题已刻不容缓。

  随着*经济成绩单的出炉,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居民收入数据也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

  根据数据显示,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1%,两年*均名义增长6.9%。

  由此可见,即使这几年疫情影响,也没有阻挡我们居民收入的增长步伐,而且这个增长速度和频率,与整体经济形势类似。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2%。农村居民1893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5%。

  看到这里,很多朋友会说,*均数最不可信了,自己莫名其妙就被别人*均了,压根没有这个收入水*。

  所以,我接着引入了中位数的概念,中位数更有说服力,表明了绝大多数朋友的收入水*。

  通过大数据分析,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9975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8%。

  由此,网络上也有很多“热心”网友,根据公布的数据,把大家的收入水*分成了五个小组,分别为低收入组,中间偏下收入组,中间收入组,中间偏上收入组以及高收入组。

  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8333元,*均到每个月才694元,这确实有点低了。

  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8446元,*均每个月有1537元,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是这个收入水*。

  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9053元,*均每个月工资2421元,现在超市促销员差不多一个月就是2000多元。

  中间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4949元,*均每个月收入3745元,这就是很多小白领的收入了。

  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85836元,*均每个月到手7153元,月薪超过了七千元,这妥妥的就是高收入人均了。

  那么,我们可以各自对照一下,自己去年的收入,处于什么水*,有没有达到*均标准,有没有达到中位数的标准。

  新的一年已经到来,我们要铆足干劲,不要拖别人后腿,唯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方能不负时代。


29省份2022年GDP增速目标公布60篇(扩展8)

——2021年我国GDP预计增速8%左右

2021年我国GDP预计增速8%左右1

  这一年,*经济在内外危机中稳步向前。尽管下半年面临暴雨与点状疫情的多方侵扰,但从全年来看,*经济仍然亮眼。

  在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田国强看来,2021年我国经济总体保持恢复态势,预计2021年GDP增速8.0%,远远高于年初6%以上的目标。

  这与*社科院和世界银行的预测不谋而合。世界银行报告指出,2021年,*经济在上半年强劲反弹,尽管在下半年有所降温,但实际GDP增长率将达到8.0%,2022年将增长5.1%;社科院也预测,2021年*的GDP将在8%左右。

  “2021年,我国经济总体上表现出较好的复苏态势,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位于前列,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结构转型升级取得新的成效。这些成绩为整个‘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的实现打下了良好基础。”*社会科学院发布报告显示。

  按照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预计,今年我国GDP有望达到110万亿元,人均GDP约1.2万美元,接近世界银行高收入标准。

  一个亮点是,2021年,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带动作用有所增强。数据显示,在新技术的带动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良好,电子信息制造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领跑;消费结构升级加速,商品消费逐步从低端迈向中高端。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未来,宏观政策将适当靠前发力,跨周期和逆周期政策有机结合,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多指标向好

  8%的增长预测并不是空穴来风。

  从先行数据来看,12月制造业PMI环比上升0.2至50.3%,连续第二个月位于扩张区间,显示制造业企稳态势进一步稳固。

  一个亮点是,受益于制造业较强的韧性,2021年我国出口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制造业在GDP中所占比重有所提升,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更为突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增长势头也较为亮眼。

  对制造业来说,2021年一大痛点在于上游原材料价格高企。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2月PPI同比上涨10.3%,环比下降1.2%。2021年全年,PPI同比上涨8.1%。

  尽管仍处高位,但从环比看,PPI涨幅比上月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3.4%,涨幅回落3.6个百分点。

  “2021年12月份,保供稳价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叠加原油等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影响,工业品价格有所回落。”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表示。

  在田国强看来,2022年,受全球经济复苏放缓、能源供给约束逐渐缓解、美联储货币政策方向调整等因素影响,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动力趋弱,预计PPI涨幅将高位回落,全年呈前高后低走势。

  CPI方面,随着供应增多,菜价如期回落,12月农业部重点监测28种蔬菜价格环比下跌9.1%,同比从11月的30.6%放缓到10.9%;肉价方面,12月供应回升、节前抛栏,生猪价格已较11月底回落9%,全月同比涨幅略有收窄。

  从全年来看,CPI前低后稳,比上年上涨0.9%,低于3%左右的预期目标,物价调控目标顺利完成。

  行业内人士表示,预计2022年国内通胀整体保持温和水*,对货币政策掣肘有限。未来,宏观政策将加大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力度,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保障经济

  经济趋势向好,离不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大重要工具的调节。

  近年来,围绕国家宏观调控总体目标,以减税降费为代表的财政调控不断落地。

  据统计,“十三五”时期减税降费累计超过7.6万亿元,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降至15.2%。2021年,进一步优化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对稳定市场主体,保障就业和民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为了应对疫情冲击,从2020年开始,中央财政新设立了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将新增财政赤字和抗疫特别国债1.7万亿元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从2021年起建立常态化实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资金范围扩大到了2.8万亿元,基本实现了中央民生补助资金全覆盖。

  *副部长许宏才对此表示,*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有机结合,合理确定财政政策的力度和结构,统筹把握好财政政策的时度效,不断增强财政在稳定宏观经济中的关键作用。

  “宏观经济政策定位上,还需要保持相对宽松的基调,使积极的财政政策真正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真正稳健。”田国强表示。

  他建议,出台面向基本民生的收入补贴措施和减税降费政策,提振消费需求,同时,延续中小微企业税费减免政策和加大就业稳岗补贴,扭转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货币政策方面,*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增强前瞻性、精准性、自主性,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更加主动有为,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不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不是孤立而行。

  据了解,近年来,相关部门不断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联动。在总量调节方面,共同推动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在结构调节方面,综合运用融资担保、贷款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引导撬动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

  按照计划,未来,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严守财政纪律,坚决遏制新增地方隐性债务,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有机结合,推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推荐访问:增速 省份 目标 29省份GDP增速目标公布60篇 29省份2023年gdp增速目标公布1 29省份公布2023年GDP目标